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范文

2023-12-31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从中国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市公司、市场操作、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信息披露等五个角度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存问题,使用nar神经网络模型对2016年5—7月的期货价格走势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具有不规律性和趋势性不明显的特征,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nar神经网络;政策建议

引言

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同时也为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但近年来频发的股灾等事件也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就我国证券市场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Nar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不规律性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归纳提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现状综述

在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学者主要针对证券市场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刘世锦(1998)指出,证券市场应当通过市场导向使资金重点流向优势企业[1]。

有学者针对中国加入WTO后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了研究。骆效生、彭泽军(2002)指出,我国应采取强化对证券市场的监督、资本市场的进入市场化等措施应对国际化竞争[2]。丁孟春、李泓欣(2002)认为,我国证券市场要尽快融入国际资本市场配置全球资源,同时健全监管体系[3]。

也有学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任启龙(2004)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监管理念落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单一化的问题[4]。刘宁、刘安华(2003)指出,我国应当完善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动态跟踪监管[5]。

针对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冯晓京(2011)指出,我国应当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6]。李慧、郑权(2016)指出,我国应该推动投资品种多元化,优化上市企业的治理体制[7]。

二、中国证券市场现存问题

首先,我国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走势关联不紧密。当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时股市可能下跌,宏观经济不景气时股市仍可能上涨,中国证券市场的趋势性不明显。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缺乏市场精神。从投资者角度,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投机色彩浓厚。从监管角度,我国对证券市场的调控力度较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证券市场的稳定,但也违背了市场规律。从信息披露角度,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企业虚报信息和内幕信息现象时有出现。

三、证券市场不规律性的实证检验——基于Nar神经网络模型

股票或期货每一次成交都会生成一个 Tick 数据。笔者搜集了期货市场2016年5月到2016年7 月IF,AU,RU,A,M,Y,P,SR,RO,F,ER等品种的Tick价格,通过构建Nar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预测。若预测效果良好,则证明中国证券市场规律性与趋势性良好,適宜投资者投资;若预测效果较差,则证明中国证券市场无明显趋势性。

(一)Nar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一个典型的Nar神经网络主要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及输入延时函数构成,可表示为:

Y(t)=f(y(t-1),y(t-2),…y(t-d))

式中,d为延时阶数,f(.)为神经网络模型。从式中可看出,y(t)由y(t-1),y(t-2),…,y(t-d)所决定,可表明事物发展的延续性。用过去几期的值推断当期的值。Nar模型的预测方法采用递归预测法,这种预测方法的主旨就是对1步向前预测值的循环使用。

2.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由于最新价就是期货的成交现价,是交易中最新的一个成交价,而主力合约是持仓量最大的合约,一般情况下,持仓量最大的合约的成交量也是最大的。因为它是市场上最活跃的合约,也是最容易成交的合约,所以投机者基本上都在参与这个合约。故选取2015年8月份的IF(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主力合约的最新价数据,利用默认阈值去噪处理的数据,采用Nar神经网络预测出未来60分钟IF期货价格,选取代表性的时间点(第1,5,15,30,60分钟)的预测值整理为下表1:

将预测部分的数据与历史真实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中,如图1所示。由于预测时间仅为60分钟,相对于使用的1个月历史数据来说非常短,为便于观察将其放大绘图得到图1。

由图1可知,预测曲线呈持续的单一的下降趋势,与真实期货市场的曲线走势相差甚远。由此可见,虽然使用了一个月的历史数据训练神经网络,仍无法实现对价格走势的有效模拟和预测。

四、对中国证券市场无法有效预测的解释

当历史数据无法起到预测效果时,一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为强有效市场,所有信息一旦出现即立刻发挥充分作用并体现在价格走势上,因此投资者无法使用历史数据进行预测;第二种情况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无法充分反映市场规律。

中国证券市场属于第二种情况。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价格走势无规律可循,无法充分反映应有的市场规律,市场价格扭曲,因此也就无法进行预测。

五、中国证券市场改善方向建议

1.从宏观层面上,应当明晰证券市场的定位与作用,使其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成为投资场所而不是投机场所,加强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2.在中观层面上,继续深化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坚持以市场调控为主、宏观干预为辅。过多的行政干预措施虽然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对证券市场的保护作用,但往往事与愿违,同时会出现保护“低效率”的情况,大大减慢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进程,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扭曲了市场价格。

3.在微观层面上,对于政府来说,应当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政府不应当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但由于我国是政府主导型国家,政府对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政府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无到有地让市场主导自发演化出证券市场,我们的证券市场可以是或者说应当是政府主导建立的,但证券市场的运行中应当减少政府干预的色彩,否则会严重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不利于证券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应当由市场规则确定准入机制。在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可以有效反映公司运营状况,从而将资金合理配置到最应当投资的公司上。因此,审核制不符合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也制约了证券市场的有效竞争。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应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运行效率,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股东权利意识和企业的契约意识,发挥证券市场应有的作用。对于投资者来说,应当培育机构投资者。我国目前的投资者以散户为主,且以投机为主,缺乏投资意识与相关知识。我国应当深化金融改革,培育大批长期投资、具备专业知识的机构投资者,这对于我国稳定证券价格走势,加速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世锦.正确认识资本市场功能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J].上海金融,1997,(11):4-6.

[2] 骆效生,彭泽军.中国证券市场现存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2,(9):44-46.

[3] 丁孟春,李泓欣.浅析加入WTO后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2,(5):111-112.

[4] 任启龙.浅议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会计,2004,(5):38-40.

[5] 刘宁,刘安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6):47-52.

[6] 冯晓京.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2011,(12):233.

[7] 李慧,郑权.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9):33-35.

[责任编辑 兴 华]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基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农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采用非实验评价策略识别农地转出户流转福利效应及两种流转模式下的福利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控制农户人力资本特征后,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福利效应远高于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户;而进一步运用两期面板数据进行双重差分倾向匹配,控制区域特征后发现,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福利增加值要低于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户。因此,应在堅持市场在农地流转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户人力资本,增加城镇非农就业机会。

关键词:农地流转;福利效应;政府主导;市场主导;转出户

引 言

当前,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经成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时空配置的重要选择之一。早期的农地流转大多是村集体农户之间的自发行为,这种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农地流转模式受到流转规模的约束,影响了农户对土地的投资,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伴随农村社会分化日益加深、农户资源禀赋变化和对土地主观价值认知的差异,农户产生了多元化的农地流转意愿。但由于农地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农地流转市场建设滞后,往往难以达成一个让所有转出农户均满意的交易。为了弥补市场机制不完善而引发的农地流转区域性不均衡问题,部分地方政府结合辖区特点采取了强制性主导方式参与农地流转,其显著特征是由基层乡镇政府或村集体代理农户统一与规模经营主体进行谈判、签约,农户间接参与农地流转。虽然政府强制性介入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土地配置效率,但是如果执行不当也容易侵犯农户(尤其是农地配置效率较高农户)的自主权益而产生极高社会成本,进而影响有效市场价格形成[2]。

市场主导的农地流转是指农户自身作为农地流转参与主体,完全掌握着农地流转主导权,流转对象、时间、价格以及合约情况完全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而政府主导的农地流转中转出户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农地流转前后农户家庭福利变化及其走向,直接关系到农户家庭生计可持续性和社会总福利改进,值得广泛关注。

已有文献关注到农地流转对农户的福利效应,李庆海运用Biprobit模型识别出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因素,并运用多重内生处理效应模型估计得出农地流转能显著地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3]。陈飞等从农户行为视角构建了农地流转诱因的微观理论框架,并得出农地流转有助于提升农户收入并降低贫困发生率[4]。游和远在借鉴Sen的“可行能力”框架下分析转出户的福利效应,得出转出户在获得收入提高的同时失去了部分可行能力(成员健康、社会保障等),农地流转并不能给农户带来全部的福利改善[5]。相关文献主要关注市场主导下农地流转中农户福利效应,而政府主导下农地流转中农户福利问题鲜有涉及。诸培新等对比分析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型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影响差异,以及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验证了市场主导型农地流转比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更能提高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6]。但是两种不同模式究竟能对农地转出户福利带来怎样变化,影响本质原因在哪里,却未有明确的答案。本文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非实验评价策略识别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不同模式下农户农地流转福利效应以及福利差异,并提出促进农户农地流转、改进流转户家庭福利的政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6年5月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户问卷调查。根据关天经济区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情况,政府主导型样本从涉及政府大规模流转的县(市)分层随机抽取13个乡镇,每个乡镇分层随机选取1~2个自然村,根据村庄规模大小,每个自然村分层随机选取25~35个农户。市场主导型样本主要在没有发生过政府主导型大规模农地流转的村庄内选取,并且两类村庄的社会经济条件相似。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12份,获取有效样本682个,其中政府主导型样本481个,市场主导型样本201个,具体情况见表1。

表1给出了政府主导转出户和市场主导转出户各类经济指标及其差异的统计值,其中福利指标借鉴Alain De Janvry[7]和李庆海[3]研究,选用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家庭人均非食品消费额来衡量;农户人力资本特征指标则是综合陈飞[4]、崔宝玉等[8]的研究和关天经济区实际情况,选用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非农技能培训参与、家庭人员健康状况、流转当年家庭年收入和流转当年农业年收入这7个指标。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政府主导转出户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非食品销售额均高于市场主导转出户,二者之差分别为1 703.77元和928.12元。

(二)模型设定

反事实分析框架为考察农地转出户的福利效应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关心的是政府主导农地转出户的平均处理效应(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f treated,简称ATT),定义处理组(政府主导)的平均处理效应为:

其中,Y1指政府主导转出户的福利,Y0是市场主导转出户的福利。为了排除干扰,设定政府主导转出户T=1,测算政府主导转出户与市场主导转出户的福利差值,得出政策因素对转出户福利的净效应。对控制组,因其没有受到政策影响,无法直接观测受政策影响时的结果,即“反事实”估计,也是ATT估计的难点。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选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基于市场主导转出户为每个政府主导转出户挑选或构造一个市场主导转出户,并保证匹配样本转出户除农地流转模式方面不同之外,其他样本特征均近似相同,以便于考察政府主导转出户的福利效应。为了使计算结果更加稳健,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不同的匹配算法为政府主导转出户匹配市场主导转出户,综合各个匹配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福利效应的初步测算

(一)农户人力资本特征对福利效应的影响

笔者认为那些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地转出户在资源配置以及家庭福利改进上拥有显著优势,因此,首先测算转出户人力资本特征对福利的影响。采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中结果变量为农户的福利特征值,为了减轻多重共线性,分别选用Ln(人均年收入)、Ln(人均非食品消费)来测算,处理变量为流转模式(政府主导=1,市场主导=0),协变量为户主年齡、户主年龄的平方、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比重、非农技能培训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流转当年家庭年收入和农业收入。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看出,对于人均年收入,平均处理效应为0.131 1,且显著性水平接近0.01,除了户主文化程度外,所有的协变量均显著。对于人均非食品消费,平均处理效应为0.197 6,且显著性水平为0.003,在协变量中,除了劳动力比重和流转当年家庭年收入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外,所有的协变量均不显著。

(二)倾向得分匹配测算农户福利效应

1.倾向得分的共同支撑域条件。将转出户人力 资本特征作为协变量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模型,从而得到控制转出户人力资本差异所带来的福利效应。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大多数观测值均落在共同取值范围内,故在进行倾向得分时共同支撑域条件删除掉倾向得分分布的尾部,损失少量样本,但有利于提高匹配质量。

2.样本匹配及匹配质量检验。在匹配完成后,还需要考察匹配结果是否平衡数据,主要检验两组样本间的解释变量是否还有差异,如果检验通过,则表明匹配的对照组是合理的。一种检验方法是标准化偏差,匹配之后,如果标准化差值小于10,则意味着匹配成功;另一种检验方法是系统性偏差,即Pseudo R2的值将变得更低,拒绝联合显著性检验。

以最近邻居法(1~4匹配)为例检验两组样本间的解释变量差异的统计显著性,即当为每个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样本寻找倾向得分与之最近的4个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户样本,这4个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户样本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的匹配样本。平衡性检验结果由表3给出。表3显示,匹配后所有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小于10%,检验结果可以接受。而且大多数t 的结果不拒绝处理组与控制组无系统差异的原假设(户主文化程度除外)。对比匹配前的结果,大多数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大幅缩小,但家庭人员健康状况的偏差反而有所增加。而匹配后的Pseudo R2值由0.028减小到0.005,P值由0.003增加至0.640,可以看出不拒绝处理组与控制组无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因此样本通过了匹配质量检验。

3.福利效应测算。在获得有效的匹配样本之后,本文依据式(1)定义测算政府主导转出户福利净效应(处理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具体公式为:

在式(2)中,I1为政府主导转出户样本集合,I0为对照组,y1i为政府主导转出户的福利,Y0j的加权和被称作为政府主导转出户i在市场主导假设下的福利,ω(i,j)为不同的匹配方法权重,S为共同支撑域,N为政府主导转出户样本总量。

本文将采用最近邻居法(1~4匹配、1~10匹配)匹配与核匹配(带宽0.06、带宽0.1)4种方法测度政府主导转出户的福利效应。其中,最近邻居法匹配(1~4匹配)对应等权重值为0.25,最近邻居法匹配(1~10匹配)对应等权重值为0.1,核匹配方法的权重值大小取决于转出户j的倾向得分Pj与转出户i的倾向得分Pi的距离,距离越大则权重值越小。

观察表4可以发现,政府主导农地流转对转出户的福利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尽管不同的匹配算法结果不同,但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通过4种匹配方法的评价值来看,政府主导转出户家庭人均年收入比市场主导转出户要高出1 555.83元,政府主导转出户家庭人均非食品消费比市场主导转出户要高出843.18元。另外,与无匹配前的统计汇总结果相比,匹配后的模型中政府主导转出户福利效应要小于统计结果。也就是说PSM使得政府因素从各个干扰因素中分离出来,对政府主导转出户福利效应的测算也更加精确。

三、农户福利净效应的进一步测算

上述分析中,重点考察了农户人力资本因素对转出户福利效应的影响,但是忽略了城市就业机会也即农户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条件对转出户福利的影响。通常来说,城市就业机会变量不可观测,但是它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因此,本文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来做进一步优化。

假设有两期面板数据,记实验前的时期为t’,实验后的时期为t。在时期t’所有样本(无论是处理组还是控制组)的潜在结果均可记为y0t’,在时期t实验已经发生,故可能有两种潜在结果,分别记为y1t(如果参与实验)和y1t’(如果未参与实验)。双重差分PSM成立的前提为以下均值可忽略性假定:

本文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主导大规模农地流转的时间,选定基期t’为2010年,实验后的时期为2015年,农地流转前后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转出户福利差异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表5可以发现,政府主导转出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值高于市场主导转出户,净差值为205.26元,差异并不明显;但政府主导转出户的家庭人均非食品消费的增加值却远远低于市场主导转出户,净差值为828.09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剔除就业机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观测的影响外,政府主导转出户较之市场主导转出户的福利效应优势并不明显。

下面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一步验证农户福利的净效应变化,协变量仍选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中的农户人力资本特征变量,采取最近邻居法和核匹配的方法来测算,模型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通过表6可以发现,尽管不同的匹配算法得到不同的量化结果,但从定性的角度来看,4种方法的测算结果均显示政府主导转出户福利的增加值均小于市场主导转出户。表6的最后两行给出的仍然是4种测算结果的平均值,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转出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值比市场主导转出户要低157.40元,政府主导转出户家庭人均非食品消费增加值比市场主导转出户要低756.01元。与无匹配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相比,尽管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政府主导转出户人均年收入增加值高于市场主导转出户,但控制人力资本条件后,政府主导转出户人均年收入增加值却低于市场主导转出户,而政府主导转出户家庭人均非食品消费增加值一直低于市场主导转出户,也就是说市场主导下农地流转较之政府主导下农地流转能更有效地增加了转出户福利净效应。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结论

本文以关中-天水经济区481份政府主导转出户和201份市场主导转出户为样本,对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农地流转模式下转出户的福利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出引起农地转出户福利变动的关键因素。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控制农户人力资本特征后,参与政府主导农地流转的转出户人均纯收入比参与市场主导农地流转的转出户要高出1 555.83元,参与政府主导农地流转的转出户家庭人均非食品消费比参与市场主导农地流转的转出户要高出843.18元,此时两种模式均能显著的提高农户福利水平。而当进一步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两期面板数据)控制地区经济特征后,发现参与政府主导农地流转的转出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值比参与市场主导农地流转的转出户要低157.40元,参与政府主导农地流转的转出户家庭人均非食品消费增加值比参与市场主导农地流转的转出户要低756.01元。研究结果表明,若要使政府主导的农地流转更有效的增加农户净福利,就应该增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城镇非农就业机会。

(二)政策含义

1.积极培育农户人力资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非农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出农地后能够顺利进入非农产业创业和就业,积极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畅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信息。同时要高度关注转出户家庭成员健康、抚养与教育问题。

2.增加城镇非农就业机会。一是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创造城镇非农就业岗位。二是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为农户提供及时、优质高效和相对便捷的服务;更好地跟踪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情况,通过补短板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成功率。三是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专业农民就业空间。

3.积极落实市场在农地流转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一是政府应找准自己在农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强化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信息、中介、组织、协调等服务工作,为市场主导的农地流转提供政策引导和法规保障。二是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农地流转交易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农地流转市场的重要作用。三是以规划为引导,以用途管制为依据,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促进流转户将农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有效降低农地市场化流转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鸿渊. 政府主导下的农地集体流转收入增长效应研究——以成都农地集体流转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0(2):31-37.

[2] 胡新艳. 促进我国农地流转的整体性政策框架研究——基于市场形成的逻辑[J]. 调研世界, 2007(9):13-16.

[3] 李庆海, 李锐, 王兆华. 农户土地租赁行为及其福利效果[J].经济学, 2012, 11(1):269-288.

[4] 陈飞, 翟伟娟. 农户行为视角下农地流轉诱因及其福利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 2015(10):163-177.

[5] 游和远, 吴次芳, 鲍海君. 农地流转、非农就业与农地转出户福利——来自黔浙鲁农户的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 2013(3):16-25.

[6] 诸培新, 张建, 张志林. 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影响研究——对政府主导与农户主导型农地流转的比较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5(11):70-77.

[7] Alain De Janvry, Kyle Emerick. Delinking Land Right From Land Use: Certification and Migration in Mexico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105(10):3 125-3 149.

[8] 崔宝玉, 谢煜, 徐英婷. 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反事实估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2):111-118.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作为低碳经济内容,近年来蓬勃发展。2008年以来宁夏文化产业凭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迅猛,但与文化产业大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宁夏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创新发展战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若干对策以促进宁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思考

一、引言

文化产业作为低碳经济内容,近年来蓬勃发展。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今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四章全篇规划“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题,这是有史以来党中央推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和战略部署。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支柱性产业,如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英国为11%,而我国不足3%,远处于朝阳产业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新一轮以文化为载体的经济竞争在全国迅速展开。宁夏文化产业在政策驱动下,凭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2008年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提高,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

(一)文化产业结构趋于完善

随着宁夏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治区逐步形成了新闻出版业、演艺业、娱乐业、旅游业、动漫业、影视业、会展业、文物艺术等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2009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服务等“核心层”实现产业增加值5.72亿元,占全区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24.3%;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等“外围层”实现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占全区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7.6%;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等“相关层”实现产业增加值13.69亿元,占全区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58.1%。与2008年相比,核心层和外围层产业增加值占全区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分别增长18.9%和14%,高于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7.2和2.3个百分点;相关层所占比重则有所下降,其中核心层增长居三个层次之首,文化产业结构趋于完善。

(二)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几年,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宁夏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06亿元,占同期GDP的2.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6%,拉动GDP增长0.25个百分点。一批文化精品初步形成,产业初具规模。

1 新闻出版业

截至去年年底,宁夏共有新闻出版企业600余家。其中以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报业集团为代表的骨干企业正在崛起。2010年黄河传媒集团实现主营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2729.98万元,同比增长518.45%;宁夏报业集团实现主营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利润2417万元,同比增长123%。宁夏新闻出版业正在异军突起。

2 广播影视业

2009年宁夏广播影视业实现总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14.5%。宁夏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城市有线数字电视实现整体转换,成为全国第3个全省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通过验收的省区。宁夏拍摄制作了电影《画皮》、《英雄无语》、《冯志远》、《同心》,广播剧《一棵树传奇》、《塞上马兰花》,电视专题片《中国回族》、《花儿的故乡》《突破与跨越》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演艺业

回族歌舞剧《月上贺兰》自2007年首演至2010年底,先后在国内16个城市演出272场,去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特别奖,并受文化部派遣出国参加埃及、卡塔尔两国文化交流演出。2009年5月以来,银川艺术剧院在中华回乡文化园协议演出193场,首开舞台艺术与旅游企业联姻之先河。今年5月宁夏演艺集团成立,这都标志着宁夏演艺业优势资源正在得到市场发掘。

4 动漫业

宁夏动漫产业快速发展。自2006年以来已有34家企业入住宁夏软件园,2008年实现主营收入1.6亿元,增加近1倍,从业人员超过600人。以奥运会为题材的胶片电影《斗爱》已在全国院线上映,以贺兰山岩画为背景的动画片《不周山传奇》已在央视动漫频道播映。《任立伟动漫作品集》荣获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形象奖——美猴奖,实现宁夏动漫作品国际奖项零的突破。

5 文化旅游业

宁夏文化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华回乡文化园、沙湖、沙坡头最为代表,且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链。2010年宁夏共接待旅游总人数9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和32.5%,占全区GDP的比重由去年的3.77%上升到4.0%,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初步形成

在国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宁夏加快塑造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自2009年以来,宁夏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多项行政法规,通过体制创新加速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组建新的文化产业集团。2009年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报业集团、宁夏广电集团、宁夏电影集团、宁夏话剧集团等五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今年5月以宁夏歌舞团、宁夏秦腔剧团等8家单位为主体的宁夏演艺集团组建,这些文化集团经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服务等核心文化产业,成为自治区文化骨干企业。除此之外,2008年中华回乡文化园、2010年镇北部西部影视城相继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银川文化城、西夏文化城、宁夏软件城、六盘山文化城、西塔古玩城、星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被文化厅命名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标志着自治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初步形成。

三、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8年以来,宁夏文化产业整体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税收和从业人数都大幅提高,但与文化产业大省市北京、上海、云南、广东、湖南等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1。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在人力资本、产业规模、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稀缺

制约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人力资本稀缺。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急需两类人才,一种是传统文化产业经济管理人才,一种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经管人才。自治区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稀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和国家文化政策导向,长期以来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化意识薄弱,过度强调文化产业的公益性,忽略了它的经济属性,因而忽视了文化产业经济管理人力资本的培养;二是随着现代传媒、动漫开发、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宁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日显缺乏;另外,随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推进,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自治区文化产业引才稳才机制滞后,致使人才“东南飞”情况日益严重。

(二)文化产业资金短缺

融资难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而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融资更难。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支持,一是国有单位长期依赖政府投资,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致使有限的地方财力难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如2009年,全区城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56亿元,远低于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25.5%的增速;二是随着国有经营型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政府正在退出市场,而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缺少可供担保的有形资产,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三是银行业信贷理念落后,目前没有推出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四是文化产业缺乏投资主体,“有钱人不搞文化,没钱人搞不起文化”。五是文化创意产业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规模小、资产少,财务状况不透明,达不到银行信贷条件,制约了银行信贷投入。

(三)市场机制不成熟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市场机制不完善是一大主因。一是企业产权不清晰,当前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推进中,国有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尚未完成,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管理现象。转企改制的文化集团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机制有待完善;二是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金市场、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发挥,严重制约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行政管理过多和部门利益交错,造成市场准人和竞争不公平,国企垄断市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市场的“门槛”过高,缺乏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推动宁夏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与文化产业大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理念落后,人力资本缺乏,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宁夏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创新发展战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促进宁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转变理念:政策引导,企业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疏于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因而宁夏发展文化产业亟须转变理念,立足本区、放眼世界,创造性地思维,创设性地立制,善谋划、重发展。传统理念认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策搭台,文化唱戏”。今后宁夏各界都要树立文化产业观意识,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就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还应破除文化产业是“副业”的成见,破除“条件不足”的论点,确定“大有作为”的观念,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宁夏自200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自治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对加快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作了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和奖励等方面的规定,并要求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层面确定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战略思路,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各类企业一定要积极转变理念,以政策为引导,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制为动力。发展资金上,积极利用自治区各级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发展战略上,要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兼并、重组,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和集约化水平。人力资源开发上,要通过培训提供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与高校合作培训文化产业开发、管理、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等专业人力资本,改革薪酬制度,引进名师、名角、名家等传统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奖励机制上,除了落实《政策意见》的规定外,企业还要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总之,企业要开动脑筋,转变理念,用足用好用活政府现已出台的各类政策,主导市场。

(二)开发文化产业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宁夏开发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当前及今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因而能否有效吸引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就成为文化产业政策推进的重要突破口。自治区开发文化产业人力资源,重在两方面:一是大力培训存量人力资源,政府主导部门要根据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引导区内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培训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策划、设计、开发等技术人才,培育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编辑、制作等专业人才;二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高薪引进副高职称以上在全国同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舞蹈、戏剧、节目主持等专业人才及懂得文化产业开发、管理、经营和研发创新的领军人物。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开发宁夏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培养一支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文化产业开发大军,推进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

(三)培育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

企业是市场主体,骨干企业是市场主导。宁夏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骨干企业的引领。截至目前,宁夏共转企改制了黄河出版集团、电影集团、演艺集团等6家企业。改制后的文化企业集团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薪酬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更是进发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除新转制的宁夏演艺集团外,其他5家企业集团实现主营收入10.85亿元,年增长率达12.9%;实现利润9460万元,年增长55%。宁夏培育文化骨干企业:一是要按照中央部署加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营型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培育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二是支持有条件的宁夏企业集团跨区域、跨行业并购重组,打造主业突出,资本雄厚、服务一流的龙头企业。同时文化骨干企业必须加快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既要收购上游资源,也要控制下游产品市场,形成市场垄断优势。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讲,不外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

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控制产业链就能获取超额利润。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各省市都各自为阵,只有通过并购才能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仅仅制造产品只能赚得微薄的利润。自治区文化产业要以史为鉴,通过整合产业链,掌控文化产品设计、生产到零售的各环节,才能获得垄断利润和竞争优势。

(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国内外的大量案例研究表明,与非集群相比,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更高,增长速度更快,创新力更强”。宁夏各市要依据本地优势资源和基础条件,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集群。依据资源优势,银川地区要重点建设出版发行、演艺、娱乐、会展、动漫、影视、文物艺术品、游戏、文化旅游、广告传媒等产业园(基地)。石嘴山地区要大力建设五千年华夏馆、五七干校博物馆、动漫游戏、雕刻艺术、图书音像等产业园和沟口文化影视基地、陶乐影视基地等。吴忠地区要重点建设回族民俗国际风情园、清真饮食国际工业园、穆斯林服饰国际工业园、中国滩羊馆、动漫游戏文化产业园、盐池长城古文化产业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等。中卫地区要建设沙坡头国际旅游区、腾格里沙漠国际湿地公园、苏武牧羊旅游区等旅游基地和游戏软件、动漫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固原地区要重点建设书画产业园、剪纸刺绣艺术园、泾水文化园、六盘山文化城、红色旅游等产业基地。各地要将文化企业集中于园区发展,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产生规模经济。

(五)传承“原生态”与现代技术创新

文化产业具有二元性,过去侧重公益性,现在发展文化产业要将公益性和盈利性并重。从发展形态上讲,文化产业包括传统文化事业和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一要转企改制,将以前的国有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比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俗演艺等转制成现代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培育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如动漫制作、游戏软件、会展等塑造新型市场主体。宁夏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区别对待,对不同形态的产业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传统文化资源如六盘山山花节、回族踏脚、乡村庙会、泥哇鸣、刺绣剪纸等民俗文化,须弥山石窟、将台堡、镇北堡影城等历史文化以及沙坡头、沙湖、罗山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要保持原生态开发,挖掘其文化价值内涵,不可动用现代技术手段随意改造,更不可修亭搭台,无中生有制造假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则要运用高科技,尤其是动漫制作、游戏软件开发、影视制作等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只有技术创新才能领先市场。

(六)打造文化精品,实施优势资源项目带动战略

精品文化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要实施品牌战略,从选题策划、产品生产,到终端零售都要精心设计、发掘内涵,打造一批文化精品。近几年宁夏打造的文化精品有:歌舞剧《月上贺兰》,话剧《梅家小院》,电影《画皮》,动漫作品《任立伟动漫作品集》等。《月上贺兰》自2007年首演至2010年底,先后在国内16个城市演出272场,去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特别奖,并受文化部派遣出国参加埃及、卡塔尔两国文化交流演出。《任立伟动漫作品集》荣获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形象奖一美猴奖,实现宁夏动漫作品国际奖项零突破。这些文化精品不仅创造了可观的财富,更能提升宁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宁夏要依据本区的优势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宁夏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在于回族民俗文化、黄河生态文化、六盘山文化、大漠风情文化、西夏文化、影视文化以及动漫文化。自治区要依托这些优势特色资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除了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影视城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外,还要将现有的区级文化产业园(基地)培育成国家级产业园(基地),再从优势资源中培育区级文化产业园(基地)。要积极参展或举办各种文博会、旅博会、回商会、中阿经贸论坛等推介宁夏优势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创新体制,建设优势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动漫振兴工程、特色文化产业服务工程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推动宁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七)制度创新:构建文化产业创业经济体制

创业型经济就是创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种经济。文化产业创业型经济就是在创业型经济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战略通过改善环境,构建文化产业创业机制来释放微观个体的文化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宁夏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文化产业创业经济体制,重点做好: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根据研究,在创业经济体制中,创办一个企业必须是相对容易的,没有那种费钱费时的官僚审核制度;同时,放弃一个企业也不是困难的。宁夏各级政府要充分转变职能,使政府和企业各具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政府履行监管职能,避免“缺位”、“越位”、“错位”,为文化产业创业经济资源的富集创造环境。政府各部门要形成合力,打破部门利益阻隔,简化企业注册程序,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提供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开辟畅通的投融资渠道,以促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源流等文化创业资源富集的“洼地效应”,使政府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成功转变;第二,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创业政策体系能够帮助创业主体提高创业成功率。自治区在创业政策目标定位上,不仅要关注高层次人才,更要关注普通人力资源。创业政策制定领域,不仅要重视高科技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更要重视传统文化企业创业。创业政策完善的重点是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财税政策。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体制下,创业型企业不但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更要受到“重公轻私”的“制度歧视”。宁夏在文化创业融资渠道上首先要突破陈规、跳出限制,放松金融管制,大力引入民间资本,提高外源融资;第三,完善信贷政策,简化信贷程序。再次是优化投资机制,引进社会投资主体。此外还应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创业环境。

(八)双轮驱动:国际国内市场相结合

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更要打造文化精品,占领中东穆斯林国际市场。近几年,自治区按照“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战略思路,积极探索宁夏文化“走出去”道路。宁夏利用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博会宣传推介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和进行招商引资。去年“宁夏·汶莱”经济文化合作会促成了宁夏文化产业拓展南洋市场,歌舞剧《月上贺兰》受文化部派遣赴埃及、卡塔尔演出,话剧《工会主席》、秦腔《开边大将》等在区外许多省市巡回演出,歌舞剧《花儿》两度赴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多场。此外中东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11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宁夏并洽谈文化合作,这都为宁夏文化产业实施“双轮驱动”战略起到了很好的导引作用。今后宁夏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需要从两方面来设计和策划:一是积极主办和参加国内各种文博会、旅博会,向国内市场推介自治区的动漫、游戏、影视作品、文化旅游等特色产品。二是加强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以中阿经贸论坛为平台,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拓展中东国际市场,如出版发行适合中东穆斯林群众消费的文化书籍、动漫游戏、影视作品、歌舞剧等,推介自治区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吸引中东穆斯林游客来宁旅游、休闲度假、商务谈判等。通过双轮驱动战略,开拓两个市场,推动宁夏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结论

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是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非朝夕所致。尤其是在宁夏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人才稀缺,基础薄弱,市场不完善。但宁夏也有自己的特色优势资源,只要加快转变理念,超前谋划,实施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发掘潜力,迅速抢占文化产业制高点,相信,“十二五”末,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会取得量的突破和质的升华。

[作者简介]付大巧(1978-),女,河北人,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开发与文化事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1-07-21

责编:黄晓梅;校对;芙蓉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一、拓展开放、丰富、优质的军队采购产品市场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 军队采购产品市场一直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依托军队采购产品市场, 部队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后勤采购需求, 同时也能够使后勤部门的部队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因此, 对于军队采购产品市场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 搞好军队采购市场开发

丰富的军队采购市场, 需要不断增加军队采购市场的参与者和功能要素, 不断扩大军品采购市场空间。主要从两方面来实现:一是推进采购物流一体化, 即建立集采购、储存、运输、配送于一体的军事物流体系, 由于军事物流体系需要多个环节的密切合作, 因此军队采购市场不能仅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主, 而是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以及技术、流通等领域的服务机构参与到市场中来, 从而使军队采购市场主体能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快军队供应商库建设, 军队后勤物资采购对于质量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而要想保证物资供应能够满足这一质量要求, 则需要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建立军队供应商库, 对军队采购市场中的物资供应商进行统一管理, 以保证供应商资质, 提高采购保障效率。从目前来看, 军队供应商库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由于入库标准要求较高, 大多数入库企业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供应商, 能够为军队提供特需物资的中小型为企业还远远不够, 这不利于军队采购市场的扩大。因此, 要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大军队采购市场, 必须将中小企业纳入到供应商库中来, 并为潜力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优惠政策, 以实现库内产品、企业的多样化和全面化。

(二) 强化军队采购市场管理

军队采购是军事物流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而军队采购机构作为连接市场与战场、沟通供应商与部队用户的“枢纽”, 则是军事物流供应链的信息、材料、价值、服务和声誉等方面因素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对军队采购产品市场的拓展中, 军队采购机构必须要加强市场管理工作, 从多渠道入手展开市场资源调查, 将当前市场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明确下来, 并结合国家政策、相关制度、技术水平、产品信息以及供应商信息进行综合、决策, 从而使军事物流供应链能够更加完善。另外, 为构建成熟的军队采购市场, 军队采购机构还需坚持全寿命管理理念, 从货源、市场价格、产品包装、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焊接对当前军队采购产品市场不足进行全面分析, 找出各种实际问题, 如市场价格是否合理稳定、物流运输速度是否符合要求等等。

(三) 提高军队采购市场效益

与其他类型商品采购不同的是, 军队采购必须要有限考虑军事利益, 但在军民融合额背景下, 对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追求也同样非常重要, 因此, 军队采购产品市场的拓展还需坚持以军事利益为主、经济与社会效益为辅, 同时协调三方面效益的原则, 以制定具体的措施。首先在军事利益方面, 要重视军队物资供应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保证整个供应链能够在应急军事行动时满足部队的物质保障需求。而在实现经济效益方面, 则要坚持集约化, 大规模采购, 增强对优质供应商的吸引力, 促进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 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最后在社会效益方面, 应加强采购合同履约管理, 做到双方诚实守信, 确保采供合作共赢。另外, 军队特殊性质决定了军队采购必须首先保障军事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克服和避免顾此失彼和利益不平衡, 最大限度地提高军队采购市场的效益。

二、建立长期、稳定、互利的采供战略合作关系

通过建立军队物资工程服务供应商库准入制度, 实行绩效评估和诚信管理机制, 将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及责任义务明确下来, 并保证军队采购供应商队伍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一) 要面向长远

随着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军队建设、训练和战备需要越来越多的物资、工程和服务, 对采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军队采购机构与供应商的合作中, 军队采购的目标不能仅放在对节约资金的追求上, 而是要坚持物有所值的采购理念, 转变传统采购思想, 着眼长远建设和持续发展, 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 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战略合作关系, 以实现最低的采购成本和最佳的保障效果。

(二) 要力求稳定

供应商管理是一个全面评估供应商资质状态、履约能力、履约历史等情况的完整过程, 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数据制定供应商关系促进策略。通过加强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认证等管理, 将吸引更多的大型优质供应商进入军队采购市场, 不断优化军队采购市场环境, 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稳定的供应商队伍, 这不仅能够提高军队物资保障工作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同时也能够降低采购成本, 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费用。

(三) 要注重双赢

采供双方合作共赢, 是建立军队采购机构与供应商之间战略合作关系的目的。要实现相互合作、双方共赢, 我们应该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坚持采购活动的公开化, 制定严格的采购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多部门采购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对采购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管, 确保军队采购产品市场中的所有供应商都能够获取采购信息, 并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二是完善供应商权益救济制度。摈弃买方市场思维, 确保供应商的参与权、知情权、质询权和救济权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三是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采供双方信息共享, 尽可能让供应商及时准确地了解部队的精确需求信息。与此同时, 军队采购系统还要通过开展市场资源信息调查, 以便于在第一时间获取供应商与产品信息。

三、营造和谐、良好、共享的采购社会责任环境

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 军队通过市场进行物资采购虽然能够为军队物资保障带来很多的帮助, 但在采购过程中, 也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 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军队在市场中的物资采购本身属于社会活动, 其对于军队形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军队采购机构与后勤系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 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保证能够在采购活动中履行认真自身社会责任, 从而为军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 也要建立严格的责任监督约束机制, 对军队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 一旦在采购过程中发现部队采购机构存在失信的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 应立即依法进行严厉惩处, 以保证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另外, 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除了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军队规定展开监督工作外, 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职能, 使供应商与社会公众同样能够参与到对进队采购行为的监督中来。

(二) 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发挥市场定位和示范作用

军队采购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具有较大的地位优势, 可以为规范中国市场的发展, 特别是物流和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评估因此军队必须要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 为供应商等物资供应链中的参与各方提供明确指导, 以保证外部市场环境的和谐、规范。同时, 军队采购系统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良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率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从而营造出一个公平、稳定的军队采购产品市场。

(三) 组织严格的绩效评估, 促进履行社会责任

对军队采购履行社会责任绩效进行评估, 应当按照数据收集、情况诊断、能力评估和手段改进等程序组织实施。评估的关键指标应包括遵守国家和军队采购法规、参与居民公益活动、推行绿色采购、对供应商的非歧视性待遇、合同履行能力、售后服务水平等。此外, 还应考虑采购过程中的部队用户、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相关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和供应商等相关当事人的意见。

四、推广环保、经济、便捷的军队绿色采购理念

在军队采购过程中推广绿色采购, 就是要将环境标准、评估方法和实施程序引入现有的军队采购体系, 并优先选择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产品。

(一) 要体现生态环保

在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党中央已经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明确指示, 而军队采购活动作为当前市场消费的重要源头之一, 也同样要从大局出发, 尽快实现绿色采购。在实际采购活动中, 军队采购机构首先应坚持绿色采购理念, 对采购活动中的各类产品进行全面评估, 明确其中污染或能源消耗较为严重的产品, 之后积极利用当前市场上的同类绿色产品或是可再生利用产品进行代替, 从而在不影响军队物资保障的前提下, 达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其次, 则是要从技术方面入手, 引导供应商转变发展方向, 并为其给予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 使其能够尽快实现企业绿色环保转型, 并开发出更多的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 从而为军队采购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 要体现资源节约

推广军队绿色采购, 要求军队采购系统在整个采购过程中贯彻资源保护的概念。应当参考环境保护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目录, 调查掌握绿色产品市场资源, 并制定军队绿色采购目录, 明确绿色采购的范围, 规定节能环保的具体标准, 既有指导性, 又具有强制性。制订军队绿色产品采购指导手册, 确保绿色采购有章可循。制订并推行绿色采购优惠措施, 使具有节能和环保认证的供应商, 能够在采购活动参与、产品销售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以获得最大的绿色经济效益。

(三) 要体现方便快捷

军队绿色采购的优势, 应体现在简单快捷的采购方式和组织流程等方面。要积极适应联勤保障改革大势, 建立集中统管、集约高效的新型联勤采购管理体系, 同时还要对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全面应用, 从采购活动的多个环节入手展开技术创新与优化, 从而实现对采购效率的提升, 并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另外, 还要结合绿色采购对象的规模、技术特点和市场条件, 把绿色采购的目标体现在采购方法、评审方法和评审标准上, 不断推动绿色采购深入发展。

摘要:在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 通过拓展军队采购市场, 建立采供战略合作关系, 营造采购社会责任环境, 推广军队绿色采购理念, 培育优质、稳定、和谐、绿色的军队采购市场环境, 对于推进军队采购领域军民融合深化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一、校友文化内涵

校友, 英文译为“alumni”, 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群体, 是学校向社会展示办学成果的活的名片。校友文化不是单一“校友”群体的文化, 而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在校生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沟通交流、服务回馈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某种意义上说, 校友文化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文化、感恩文化, 其情感因素主要是源于校友相互间相同的教育背景、环境, 以及对母校、老师、同学的认同感、归属感, 同时情感因素又是形成校友感恩文化的基础。因此, 它是一种多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创造的情感文化, 是把社会、学校与校友联结起来的特定群体文化。

二、校友文化的特点

校友文化区别于其他群体文化, 它孕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发展中, 校友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高校、教师、在校生分别是它的主体、传播者和参与者。 (1) 高校是校友文化孕育的主体。高校是各种思想碰撞的主阵地, 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引领社会主流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校友是高校教育培养的对象, 校友文化就是在高校中孕育产生的。 (2) 教师是校友文化的传播者。高校教师是培育在校生校友情怀的关键主体, 是校友联系母校的感情纽带。教师与学生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更是亲人或是朋友关系, 与学生情感的深厚和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友文化的培育和发展。 (3) 在校生是校友文化的参与者。在校生本身就是校友, 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感是从学生时代刚踏入校门的一刻产生的, 经过长时间在校园学习和生活, 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慢慢的建立起来的, 是油然而生并与日俱增的。当他们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达到一定度时, 他们才会在毕业走出校门、事业有成后回馈、反哺母校。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校友, 校友资源是源源不断, 可持续的。

而校友文化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校园文化, 它既是校园文化的延伸, 又与社会相融合。

三、校友文化的作用

社会为校友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校友文化, 对社会、高校及在校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阐述校友文化的作用。

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友文化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 受高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 有着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氛围,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这种文化氛围一旦形成, 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久而久之成为精神食粮。迈出校门数以千计的校友们将秉承为社会做贡献、为母校添光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为社会正能量传递的使者。因此, 校友文化有利于在社会各个领域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并带动整个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

有利于盘活和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高校发展。一方面, 校友文化使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校友们主动搭建沟通对话平台。踏入社会的校友群体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 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向、经济和科技信息、人才所需及市场前景等重要参考信息。校友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行业内或跨行业领域的信息互通、资金流动、人脉拓展、机遇攀升。另一方面, 在校友文化的形成下, “校友”本身就是高校向社会上散发的一张张“名片”。校友在本职工作岗位取得的成绩和在社会上做出的贡献, 树立了学校良好形象, 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风貌, 扩大了学校影响力和声誉。

有利于树立榜样标杆, 扩宽在校生就业渠道。良好的校友文化对在校学生起到观念引领和榜样标杆的示范作用, 使在校园内或已毕业的校友群体范围中形成一股源源不断的向心力, 高校通过宣扬优秀校友典型事迹, 对在校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校友也能够为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宝贵的工作、社会经验及实习、就业的机会。

四、校友文化培育途径

校友文化的培育和塑造是系统的、立体的, 需要更多要求的是互动与交流相结合, 是一个“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的过程。[2]下面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如何培育校友文化。

(一) 增强在校生、校友对母校认同感和归属感

首先, 高校应积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 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激发在校生和校友树立与母校共荣辱的观念。其次,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对校史、校歌、校训、校风的学习, 如组织学生在学校的重要纪念节日参观校史馆, 教学生唱校歌和学习校训等, 培养学生的爱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同时, 教师除了为学生答疑解惑知识, 在生活上应充分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关心和善待学生, 以文化人, 定期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 高校和教师应注重与校友的联系, 关注校友在社会的成长, 让学校成为校友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港湾。

(二) 建立健康的校友组织, 完善校友工作机制

培育持续健康的校友文化需要依法成立服务校友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 即校友会。校友会是一个以“服务校友”为宗旨的组织, 发挥着凝聚校友、服务母校、回报社会的作用。校友会可以从地域、行业、兴趣、学院、年级等方面对校友群体进行划分, 形成各级校友分会组织。通过校友会与各级校友分会间的联动, 进一步构建学校与校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校友会可以帮助刚毕业的学生联系其工作所在地的校友分会组织, 让他们感受到校友组织的温情和学校的关心。而校友工作机制的制定和完善保证校友工作的顺利开展, 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通过确定组织机构、制定章程、规范行为和义务、选举理事会成员、明确工作目标等规则和任务, 实现校友文化的发展壮大。

(三) 拓宽新媒体宣传渠道, 营造校友文化氛围

新媒体是校友文化宣传的重要媒介, 是为高校与校友搭建的全新互动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在官网、官微上增设校友文化专题板块、建立校友QQ、微信联络群、向校友征集稿件、编辑出版校友刊物等方式, 发布学校的动态、宣传优秀校友事迹, 实现有效信息的快速获取、传播校友文化, 拉近学校与校友之间的距离, 更好地在校内、外形成校友文化氛围。

(四) 开展品牌校友文化活动, 打造“名人效应”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校园文化的特色创建品牌校友文化活动, 把兴趣相同或是同一学院、年级、班级的校友组织在一起, 定期开展各类校友文化活动。如举办值年返校纪念活动, 邀请校友回学校看看;举办校友讲坛活动, 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与在校的学弟、学妹分享心路历程、进行学术交流;举办校友成就展活动, 向在校生展示优秀校友的个人成就和社会贡献, 打造“名人效应”。丰富多彩的校友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广大校友的积极性, 给校友在循规蹈矩的工作生活中增添乐趣, 同时促使高校校友文化蓬勃发展。

五、小结

综上, 校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当前高校校友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友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盘活和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高校发展, 扩宽在校生就业渠道和促进校友工作的重要力量。持续、健康的校友文化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及广大校友的热情参与、需要校友组织机构的健康运行、需要新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引导、需要校友文化活动的大力开展。

摘要:随着高校校友工作的逐步深入, 校友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本文旨从高校文化视角出发, 以研究校友文化的内涵为出发点, 对校友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和作用进行阐述, 进一步探索健康、积极的校友文化培育途径, 确保高校校友文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友文化,培育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 邱红玉.高校校园文化视域下校友文化建设探析[J].四川戏剧, 2013 (1) :125-127.

[2] 田莹.大学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3.

[3] 刘莹, 张桂旭.论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6 (1) :77-79.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山区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我县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规范管理、加大指导服务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1、种养大户情况。全县共有种养大户312户,其中粮食种植大户124户,经作种植大户86户,畜牧养殖大户52户,水产养殖大户50户,综合类种养大户220户。其中种植业以水稻、茶叶为主,畜牧养殖以生猪、土鸡养殖为主,水产养殖以流水养鱼为主。经营业主以基层村组干部以及有经验的农户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速度加快,一些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返乡农民渐成主流。

2、家庭农场情况。自2013年7月我县注册登记全市首家家庭农场以来,截至目前,全县经县农委、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共73家,其中种植业56家,经营耕地、茶园面积1.15万亩;42家养殖业家庭农场中,生猪养殖规模500头以上2家,养殖水面100亩以上6家。全县家庭农场中,达到中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15家,达到大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5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9家,2015年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纯收入为21.4万元。

3、农民合作社情况。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9家,其

中部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2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为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提供了纽带。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突破3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5、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县建立各类农业服务组织77个,其中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16个,农业产业化合作互助型组织8个,农产品销售组织5个,植保服务组织32个,农机服务组织16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市场化、多元化进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效益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促进了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营机制的创新,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一是加快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臵抛荒问题,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避免了农地“非农化”倾向。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计流转耕地、茶园5.68万亩,全县耕地流转率在15%左右。其中流转年限5年以上的耕地面积达4.62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81.5%。规模连片流转有了较快发展,其中50-100亩连片流转面积占24.9%;

100-200亩连片流转面积占9.2%,200-500亩连片流转面积5230亩,占1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农户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联系起来,将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特色企业集聚,已成为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

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促进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ₓₓ家庭农场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引进标准化大棚设施240余亩,成为了省级标准菜园;ₓₓ葡萄种植家庭农场,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完善了农场内葡萄架、喷洒设备、钢管避雨棚等基础设施,为农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ₓₓ茶叶龙头企业以生态茶园改造为重点,有效地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目前我县80%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了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ₓₓ生态农业家庭农场200亩水稻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ₓₓₓ等3家农场获得了无公害、有机认证。全县12家企业20余个产品获得“三品”认证,ₓₓₓₓ3个传统产品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

四是促进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在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起到了引领作用,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亮点。生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新安源等企业的带动,建成了ₓₓ茶产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ₓₓ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开展了立体茶园改造,建成了1万亩

多维立体生态茶园示范区;产业融合逐步加快,“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得到有效发展,全县各类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ₓₓₓₓₓₓ基地等一批宜农宜游产业示范基地。我县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一)以规模经营为导向,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指导意见”,对家庭农场资格认定标准、申请注册登记程序进行明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方式,鼓励青年农民、返乡人员创办家庭农民,加大了注册登记、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ₓₓₓₓ渔业家庭农场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县农委积极为其申报有机产品认证,控质量拓市场,该农场已发展成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冷水鱼养殖家庭农场,被省农委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二)以产业特色为依托,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围绕“二茶一花一鱼”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开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着力培育运行规范、机制灵活、管理民主的示范性合作组织。ₓₓₓ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农资采购、统一茶园管理、统一绿色防控、统一品牌推广、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开展有机茶园基地建设,目前合作社已有200余户农户加入,基地面积达1.5万亩,被评为部级示范合作社。

(三)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

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县34家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建立联结基地35万亩,带动农户3.6万户,茶叶、蔬菜、瓜果、农家乐等“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2个。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规模基地为基础,全县先后建成了4家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ₓₓₓₓₓ2个品牌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4家企业品牌获得省著名商标,7家企业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在ₓₓₓₓ等乡镇初步形成了3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逐步实现了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带动基地的良性发展,我县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四)以完善机制为重点,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形成规模经营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二是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技服务责任制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对一”配备农技服务人员;帮助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省、市、县各类展会。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形成“三农”保障体系。从资金投入、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奖补资金超过5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积极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问题,2015年全县各

类新型经营主体信贷资金规模达3.5亿元,

三、当前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短缺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快速扩张,但由于原始积累少、流动资金少,也没有什么资产担保,虽然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加大了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但在融资担保困难、授信额度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造成信贷融资难,制约了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扩张。2015年据对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调查,36家企业信贷总需求为4.4亿元,但实际落实金额只有1.8亿元,落实率仅为41%。

二是设施薄弱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障碍。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的土地绝大多数是通过土地流转来的,多为地形地貌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区域,如ₓₓₓ生态农业家庭农场流转200余亩种粮的耕地均为抛荒山坞田。此类型田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如遇大的灾难,家庭农场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三是市场风险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隐患。家庭农场市场意识相较龙头企业来说相对薄弱,生产品种单

一、规模产量高,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没有稳定的供应市场,往往造成生产发展了,产量增加了,但价格急剧下跌,导致价贱伤农。如今年蔬菜市场价格低,ₓₓₓ家庭农场种植的辣椒、茄子等蔬菜因产量大,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低,在本地市场供应饱和价格低且无法吸纳情况下,开拓外省市场又不成功,家庭农场发展壮大面临困难。

四是人才缺乏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制约。随着农村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才缺乏成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

展的最大制约。据初步调查,我县5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人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显缺乏。尤其在市场营销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一大短板。

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措施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经营风险。加大财政奖补扶持力度,财政支持既是构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体系的保障前提,更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严格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等扶持政策。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农业项目重点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特别加大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且各项扶持措施之间的联动性也应进一步强化,真正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风险防范扶持力度,由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面对的自然风险也随之加大,而目前我县开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只涉及水稻、油菜、能繁母猪、蔬菜等产业,因此建议省、市开展家庭农场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对家庭农场,单独投保、单独理赔,缩短理赔周期。加大资金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部门把家庭农场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建议省、市农业部门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协调,出台《关于开展信贷合作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每年筛选一批运转正常、效益较好、

信誉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授信贷款试点。引导组织具备条件的农业企业分类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中小板、创业板融资,在“新三板”和省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

2、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水平。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创新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体系,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制订并完善一系列土地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其经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将新型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重中之重,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不断开拓眼界,全方位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人员素质。通过地方与高校共建项目扶持等方式,鼓励农业院校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训。扶持兼业农民成为专业农民、一般农户成为种养大户、城镇居民下乡务农成为专业大户;同时建议省、市有关部门放宽家庭农场准入条件,打破户籍限制,允许与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城镇职工创办家庭农场,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后劲。创新经营管理服务。全面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建立家庭农场农技特派指导员制度,强化农技服务。积极动员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产销对接、产品展销展示等方式,开展品牌营销。指导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产

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服务等各项生产性服务,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上一篇:民间故事儒家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虚拟企业文化构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