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系统范文

2024-09-22

物质系统范文第1篇

什么是运动呢?跑步运动, 球类运动, 吃饭, 睡觉。这些都是运动的具体形式, 物质运动以具体形式显现出来, 反映运动的实质。哲学范畴的运动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具体运动形式, 而是对这些具体运动形式的抽象概括。恩格斯说:“运动, 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 就是一般的变化。也就是说, 哲学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是“运动的一般”, 不是一般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整个宇宙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 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 无一不在运动着, 无时不在变化发展着。庞大的银河系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急驰;太阳引领9大行星、66颗卫星、众多小行星以及彗星和流星体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旋转一周大约需要2.5亿年;我们的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处在不断运动中, 生物有机体也无时无刻不在同化异化、自我更新。人类社会从产生开始, 也在不断运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社会制度由新到旧和由旧到新在不断发展更替。

现实中, 有些事物的运动变化十分显著, 人们很容易直接觉察到。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曰:“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对景物运动变化的描写。另一位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曰:“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对人生成长变化的描写。还有些事物的变化比较缓慢, 人们就不是很容易察觉, 反倒认为它固定不变。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心态稳定, 处事稳妥, 遇事不慌, 就说他“稳如泰山”, 可是从科学角度讲, 事实上, 泰山这100万年来已经长高了几百米, 也在运动着呢。

总之,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着的。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示出来, 实物的不同形式和种类也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被认识。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脱离不开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他们认为, 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即使有运动和变化, 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他们还将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事物的外部, 认为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这样的哲学观点影响并支配了近代前期科学的发展思路。牛顿就曾认为, “动者恒动, 静者恒静”, 要改变这种物质状态就需要外力的推动。结果, 在探讨天体运动的原因时, 按照牛顿的理解需要外力推动天体运动, 这个外力就无法找得到, 牛顿只能求助于“神”, 说是“神的第一次推动”导致了天体的运动。这就直接陷入了宗教神学的泥潭。恩格斯很是惋惜的评价了这个错误, 他指出, “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 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第二,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全部科学发展史向我们表明, “物质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 一切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承担者, 分子是热运动的承担者, 光子是光运动的承担者, 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承担者, 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 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 把运动归结为精神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自己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 认为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化, 只有我的表象消失和出现, 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客观唯心主义则是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天命”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运动。这样的运动就缺乏了根基, 成为了盲动, 幻动。

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不断揭示物质和运动的具体联系, 证实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 (E=MC2) 和质速关系表明, 物体的质量是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当物体低速运动时, 质量有微小的增加。比如, 质量50千克的宇航员如果乘坐一艘速度为0.999C的宇宙飞船, 那么, 他的体重将变化为1118千克, 即增加到原来体重的22倍以上。

物质的运动属性和存在方式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因此是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绝对性的同时, 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2 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一般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 某一物体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而相对于别的参照系则仍然有着位置的移动。人们在休息中稳定在一个地方好像没有运动, 但毛泽东有句诗说的明白: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相对于太阳和银河系这些参照物, 我们都走得很远了。

第二, 在特定条件下, 事物保持自身性质不变, 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基本粒子可以说是瞬息万变, 它们存在的寿命极为短促。E0粒子仅能存在10~20秒, 比“一瞬间”还要短促上亿倍, 可是, 就在这个难以想象的短促时间内, 它没有衰变成为其它粒子, 这就是它相对静止的一面。但是, 粒子在这种状态下仍然还在进行着运动和变化, 迟早还是要失去原有性质变成其它粒子的。

可见, 静止只是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和稳定, 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 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

3 静止与运动

静止对于运动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不了解静止, 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现存的任何事物, 其相对静止的状态都是它过去的运动造成的, 并且构成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相对静止的现状, 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 预测它未来可能发生的运动。

第二, 不了解相对静止, 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不仅是运动的量度, 而且也是事物分化的条件, 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条件。在物质世界的运动过程中, 总会有新东西不断出现, 如果新东西不能稳定下来、随生随灭, 新东西就不能巩固, 不能发展, 也就没有世界千姿百态的分化。

第三,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如果没有静止, 事物瞬息万变, 就会变成无法区分、无法捉摸的东西, 一切对事物的认识都会无从谈起, 更无法利用事物了。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与静止从来就不是单个的概念, 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运动过程的不同阶段,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是错误理解运动本质的根源。

物质系统范文第2篇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航】

一、遗传 后代与其亲代的现象。

二、遗传的控制

1、伞藻嫁接实验 (1)伞藻:大型海生绿藻,位于基部的假根内。 (2)实验过程:把伞藻A和伞藻B都分成三部分,交叉进行。 (3)实验结论:伞帽的形状和含的假根部分有关。

2、遗传的控制中心 遗传现象是由于生物细胞内的决定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中,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三、遗传物质

1、染色体 (1)概念:细胞内能被染成深色的物质。 (2)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和,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DNA分子的结构:长链盘旋而成规则的结构。②基因: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断。

2、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基因是上与遗传相关的小单位,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内的上。 【课堂活动】

一、观察与思考(P73)

二、探究讨论

1、同一草原上的牛和羊吃同样的草料,为什么牛肉和羊肉的味道却不一样呢?

2、你知道亲子鉴定测的是什么吗?为什么它能准确的说明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

【达标检测】

1、如果将一个细胞看作一个工厂,那么“信息调控中心”是()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线粒体

2、晓林同学通过体检得知自己的血型为A型,决定她的血型为A型的遗传信息

位于某物质的一个片断上,该片断被称为()

A、血红蛋白B、染色体 C、DNAD、基因

3、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是() A、1个B、1对C、2个D、多个

4、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D、人的体细胞内每一对染色体的大小、形态都相同

5、“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说明的生物现象是() A、生殖B、发育C、遗传D、变异

6、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对基因B、每个DNA分子上都有许多个基因C、在卵细胞中基因是成对的D、每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7、恐龙和你的形态、生理等方面各不相同,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 、环境B、生存年代C、遗传物质D、以上都不是

8、决定豌豆圆滑或皱缩的因素是() A、卵细胞B、精子C、染色体D、基因

9、豌豆体细胞内有7对染色体,包含了多少个DNA分子() A、7B、20C、14D、许多

10、克隆牛时,选用甲牛的卵细胞,去掉细胞核;选择乙牛(雄性)的耳缘细胞,取出细胞核植入甲牛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到丙牛的子宫中,出生的克隆牛() A、肯定是雄性B、肯定是雌性C、可能是中性D、无法确定

11、下面是小林同学对遗传物质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B、每种生物细胞核中携带遗传物质的染色体数目是成对的C、遗传物质都位于细胞核中D、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物质系统范文第3篇

孝顺是一个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才把我们安全的抚养长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一种恩情,我们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到底我们该怎样孝顺父母呢?现在我们还正在努力求学的阶段,还不能养活父母,所以还不能做到这种地步,那是长大的事情,现在你只能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就是:

第一:努力求学,不让父母担心自己的功课、自己的课业、自己的成绩,尽到做学生的本份的话,那就不会让父母亲担心了。

第二: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感染了疾病,这样子,才不会使父母操心你的身体,晚上睡觉时,不要把父母帮你盖的被子踢掉,这样不仅回让自己受凉,还会让父母再起来帮你盖被子,这样会把父母累垮了。

第三:不要学坏,一些坏孩子教你抽烟、喝酒、杀人、放火,你绝对不能跟他们学,自己被警察抓是自己的事,更何况还要拖累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没面子,实在是太不孝顺了。

第四:要帮父母做家事,在家里的時候,要帮父母做一些事,分担父母的工作,例如:帮父母洗洗碗、拖拖地、扫扫地、擦一些家具……等,这事情不必等到以后在做,现在小学生时就可以做了,当然不只是这样几项而已,要当个孝顺的孩子不只是做这样的工作而已,还有很多事情你都要自己去做喔!

最后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做个孝顺的好孩子,不让父母操心的好孩子,虽然我自己不是那么的孝顺,但是我想我只要在更孝顺父母,不再跟父母亲顶嘴,那就

好了。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久缺。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哪一种事业,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让他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们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顺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难。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母创造了什么好的事业,比方说:父母办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我不能让它中断,我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直继承下去,这才是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就是: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今日话题:我们如何孝顺父母?东方卫视

骆新先对"不孝榜"亮自己的观点. 城市老龄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起居不便,心情寂寞,已成了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关方面如能采取一些办法,或多或少缓解一下,自然功德无量。但街道搞“质量监督”,弄得不好,老问题没解决,倒会产生不少新问题。现在在各方争议下, 改张榜公示为私下打电话“友情提示”,那就好多了。 改张榜公示为私下打电话“友情提示”,那就好多了。

1、骆新,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子女吗? (。。。。)

2、过去有一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骆新,你是北京人,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你不能算是很孝顺了。 (孝顺,是一个历史概念。社会在变化,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得适应社会变迁。现在很多人外出务工也是孝顺父母,古人说:“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第二种不孝顺的行为。意思就是说: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是不孝顺的表现,现在很多人离开出生地找工作,跟本上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些。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有一些“丁客”家族,不养孩子,你能说这些人都是不孝顺的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

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3、孝顺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但是,抽空看望父母的时间总会有吧,父母所希望的只是子女常回家看看罢了? (心有余力不足,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工作太忙,工作压力太大,不可能经常回家。)

4、晚报评论:“不孝榜”是诛心,“友情提示”是启心。行孝之心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启发。孔子论孝,说“色难”,意思是对父母“养口体”(物质上赡养父母)并不难,难的是侍奉父母始终能和颜悦色,也是着重在启发。 “人心不古”说了多少年,但我相信,至少在孝的问题上,多数做子女的中国人,还是能行“古道”的,没有必要在这上面像立交通规则那样硬做规矩。如果连这点信心都没有,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空巢老人是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孝不孝则是那颗“心”主观上发不发的问题,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要是在过去,“父别居”就已经是不孝,但现在,子女与父母不住在一起,却多数并非“不孝”造成。时代不同了,发孝心、行孝道的方式也大大改变了。 行孝是伦理,本义在自律,不在他律。“ 过去行孝的标准高,现在行孝的标准低?

时代变迁,社会不同,现在如何养老?

1、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到2004年底,上海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约是260多万人,占到户籍人口总数将近五分之一,上海的人口平均寿命高达80岁。 人口迅速老龄化,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问题,整个中国都面临老龄化社会,对于很多老人来说,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也许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本身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决不等于丢弃不管,好的传统不能放弃。)

2、

有消息说,现在南京东路街道已经把硬性的“张榜公示”变成了软性的“友情提醒”,是不是可以说,类似“张榜公示”这样的措施对促进子女孝顺父母帮助不大? (确实,一刀切的方式,过于简单化。孝顺的方式很多,就像有的市民说的,每个人情况不同。另外,这样的方式,是不是侵犯个人的人身权。这种类似贴大字报的方式在今天很不妥。)

物质系统范文第4篇

摘 要:高中科学学科以实驗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综合能力。但目前物理实验教学中经常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察为主,整个过程缺少学生参与,不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知识,长期以往还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科学态度;培养策略

实验更是学生了解知识是形成过程的主要方式。但目前高中实验教学过于单一沉闷,学生参与兴趣薄弱,最重要脱离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当前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即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1.注重课堂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打破以往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平等师生互动,教师应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姿态,积极走进学生群体当中与其互动,耐心聆听学生疑惑,双方共同进步和学习。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同样需要注重互动技巧,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学生沟通交流,摆脱以往权威者身份,因为高效的物理实验课堂不是以权威者身份对学生发布命令,则是以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则为学生讲笑话或做游戏,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与枯燥,还能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教师讲解知识,而教师则扮演学生负责聆听。例如教师教师开展小组实验,恰巧有一小组缺少一名学生,教师则作为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能监督学生在实验过程的行动,避免发生意料之外,也能借此拉近与学生距离。上述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十分愿意配合教师设置的一切教学活动,也能与教师形成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以“单摆”实验教学为例,该章节在于研究单摆周期,教师就可基于此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并亲自参与到情境当中,促使学生切实感悟和体验物理实验过程,并积极探索科学规律,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教师在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中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选取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验器材,之后与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实验。在具体实验过程中通过寻找不同小球对相同长度摆长运动周期能让学生明确单摆周期运动周期与小球质量毫无联系。从上述实验中,可让学生明确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并非单纯从物理教材获取知识,更让学生明确对待未知事物需科学地实验经验与探索态度,只有仅事实检验的事物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思维品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渗透物理观念;所谓物理观念即基于物理学角度形成和运动、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等有关的基本认识,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提炼物理概念和规律。以“探究平抛运动规律”实验为例,教师在设计实验首要环节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案,目的在于详细观察物体在做平抛运动时轨迹。虽然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曲线运动,然而却是在学习直线运动知识后首次学习和掌握曲线运动知识,因而学生在设计物理实验方案时可重点强调物体做平抛运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观念。平抛运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后首次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更是物理知识中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关键组成。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设置“水平与竖直向上的小球运动对比实验”能让学生树立正确“运动观”,最重要能运用运动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实验中还能发现做平抛运动实验研究时不单单可以将实验对象设为小球或人,甚至细小的流水也可作为实验对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其次实验探究;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合理猜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论证以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最后进行合理反思。该环节由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共同探究组成,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可让学生运用现有资源设计实验方案,并合理分析平抛运动轨迹,学生在自主思考后与其他学生相互讨论得出以下实验方案:即运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子装入部分水后在瓶盖上扎出一个小孔,同时在矿泉水瓶子下端侧面扎出一个小孔,此时松开瓶盖水直接喷出,其中水流顺着瓶子做平抛运动,借助该实验观察水流平抛运动轨迹。学生在研究平抛运动时有效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随即物理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探究分析平抛运动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打破以往被动聆听或作为观察者角色参与学习情况,则是转为实验探究主体,对所学物理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开展实验即时评价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即时评价是评价方式之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活跃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当中,一定程度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为独立且平等的个体,正因如此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此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以及运用的学习方式、个性等,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如果一味地否定、批判学生的观点,较易打击学生学习物理自信心,更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因而需要足够尊重学生,即使学生的想法过于异想天开也要耐心听完并给予肯定,因为学生对问题的争论或产生的奇特思想都极有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然而上述方式也不意味着教师全程夸赞学生发言,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和发言,也要巧妙地是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并引领其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其二教师应以一颗真诚、宽容的心态和学生沟通交流,因为对话的意义在于师生和平相处与相互理解,二者在即时评价中坚持的真理都不是绝对的,教师应降低姿态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自由且大胆地表达观点和想法,并借此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与此同时高中物理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由且开放对话环境,更是保证即时评价效果的关键所在。但对话环境需要师生共同打造,其中物理教师发挥组织、指导作用,在和学生沟通交流时需善用激励性语言,因为高中生面临高考,身心较为疲惫,物质环境相比,其内心更渴望和谐、愉悦、安全的心理环境,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保护学生自尊心,委婉指出学生错误并提出改进,增强学生成就感。

4.结语

总之,物理是一门知识性与科学性兼具的学科,教师在全新的教育形式下应积极创新物理理念和教学方式。实验作为物理教学关键组成部分,更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情和实验特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为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戴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观”[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000(030):58-59.

[2]王添华.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升科学探究能力[J].高考,2018(29).

[3]杨丽丽.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00(010):228.

物质系统范文第5篇

摘要:当前黑龙江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面临如下困难:有的民俗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日益退出日常生活,失去了原有的音乐文化意义;有的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变迁,而造成民族音乐文化认同弱化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黑龙江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对策,旨在把非物质音乐文化教育与现代主流文化的音乐教育相结合,以实现无物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师;音乐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并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艺术文化。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扩散,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传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外来音乐(包括港台和欧美音乐)充斥着文化市场,这使得传统音乐文化逐渐陷入低迷状态,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威胁。

当前,黑龙江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面临如下困难:有的民俗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日益退出日常生活,失去了原有的音乐文化意义;有的由于在适应新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变迁,而导致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认同弱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黑龙江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对策,即在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师音教课堂,直接地扩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夯实其群众基础,把非物质音乐文化教育与现代主流文化的音乐教育相结合,以实现无物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理念

目前,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师徒式、家族式或族群内部传承为主,这使得大量传统艺术文化遗产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去而濒临消亡。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第一,专业民族乐团演出;第二,由民间业余艺人传承。虽然,在专业的民族乐团演出的保留曲目中,常有一些传统的经典曲目,但为了适应市场,这些经典曲目的演奏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或是传统乐曲交响化,演奏技法不变,和声、配器等均采用西方的音乐体予以编配,或是颠覆传统的演奏姿势(如女子十二乐坊)。在民间演奏的传统音乐更多的保留了传统乐曲的原有样式,但民间艺人迫于生存压力逐渐放弃表演而转向其他行当。可见,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十分严峻的任务。

但如果仅仅是寻求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存方式,那只能是停留在静态的方式,而对非物质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才是动态的、能动的,是更为积极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措施。因此,对于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是传承的关键;第二,现代传媒是传承的最佳手段与途径;第三,音乐教育是传承艺术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我们应致力于构建黑龙江地区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同现代学校主流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大胆尝试将传统艺术文化转化为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三、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措施

(一)理论研究方面

高校作为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基地,作为人类音乐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应当作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因此,在高校现行的音乐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依托人才和地方资源优势,在探寻黑龙江省宝贵的多元音乐文化形态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考虑我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在当地的效用体现以及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高等师范院校还应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探寻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力争探索出一条合理的继承、消化、发扬、博采众长,创造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崭新音乐文化形态的路径和方法。

(二)课程设置方面

高师院校大力开发和构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对策。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三种模式的课程:第一,穿插方式课程,即在现有音乐文化教育课程中,穿插地介绍一些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文化事件,但仍以主流文化中的人、事、物为核心,不改变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目的和明显特征。第二,附加方式课程,即在不改变课程基本结构、目的和明显特征的情况下,以一本书、一合光盘和磁带、一个单元或一堂课的方式,附加有关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内容、观念、主题于其中。第三,渗透方式课程,课程不再是仅在既有结构上进行调整、附加,而是对课程的每一个方面进行重新思考

和设计,将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当中。

例如,目前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动与黑龙江省社科院、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哈尔滨市艺术研究所开展合作,并首先对我省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戏曲进行研究,对黑龙江流域文化生态发展以及哈尔滨近百年来的学校传承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成果进行挖掘、整理,并开设了“东北地方艺术史”、“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黑龙江戏剧与戏曲研究”和“东北地区音乐家及音乐史料专题研究”等四门非物质音乐文化传承性课程。这是国内最早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同时,该院校还积极组织在读音乐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投入到有关黑龙江地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来。

(三)教材建设方面

开发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课程和编写相关内容的教材是实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需要广泛收集和整理民族、民间非物质音乐文化。通过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相结合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掌握不同时代、不同类别文化遗产的特征和文化意义,同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在田野工作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

(四)师资配置方面

师资配备是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关键要素。要实施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首先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培训,帮助其补充有关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知识;第二,鼓励教师尝试积极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纳入教学材料,并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传授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知识;第三,将民间艺人、非物质音乐文化传承人等聘为学校荣誉教师;第四,建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师资人力资源中心。总之,要通过合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和因地制宜地广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等措施,使学校、家庭、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都能利用这一中心的资源优势。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作用,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远程师资培训,从而提高师资培训水平。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一个稳定的传承群体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继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学校教育,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则恰恰能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数量最为庞大而且极为稳定的潜在群体。因此,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纳入高师音乐教学,使民间艺术的传承与高校教育结合起来,是传承非物质音乐文的有效对策。我们要积极为非物质音乐艺术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与传承环境。通过让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传统文化鉴赏课和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作为校本课程以及带领学生到民间实地上课、感受传统艺术文化氛围等方式,构建起传统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模式。

总之,将黑龙江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纳入本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中,这不仅是服务于文化强省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将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格局和发展,使黑龙江流域先民创造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得以在人类文化艺术的历史上继续弘扬生辉。

物质系统范文第6篇

溯源性:指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

可追溯性:一个过程的可追查的范围和程度。

可追溯性

体外诊断生产实施细则中规定:“主要物料的采购资料应能够进行追溯,应当按照采购控制文件的要求保存供方的资质证明、采购合同或加工技术协议、采购发票、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证明、批进货检验(验收)报告或试样生产及检验报告。”这里的可追溯主要是指采购物料的来源去向及物料来源的合法性。

还有如一次性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的可追溯性,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批生产记录的追溯)以及生产批号的可追溯性,规定了其可追溯的范围和程度。

溯源性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中规定:“外购的标准品和质控品应能证明来源和溯源性。” 、“使用一级标准物质、二级校准物质应能够对量值进行溯源。对检测中使用的校准品和质控品应当建立台帐及使用记录。应记录其来源、批号、效期、溯源途径(或靶值转换方法)、主要技术指标、保存状态等信息。”

体外诊断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规定:“3.6校准品的溯源性、互换性,定值质控品赋值的统计学处理,应提供校准品的溯源性资料,计量学溯源链的说明应始于该产品的值,止于计量上最高参考标准。校准品如有互换性,应提供互换性研究资料---”。

计量学溯源性(溯源链等级及校准传递方案)

GB/T 21415-2008/ISO 17511:2003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于2008年9月开始实施。对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类型及如何溯源规定的比较详细。

上一篇:循环异常范文下一篇:新弟子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