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君子人格范文

2024-07-25

浅谈君子人格范文第1篇

张煜栋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作为面向未来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学生干部除了掌握重要的管理理论及方法以外,提升自身的个人魅力也是增强其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学生干部;权力性影响力;角色;人格魅力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管理组织的过程中,一要依靠职位赋予的权利性因素实施“硬化”管理;二要依靠其个人所具备的人格、禀性、知识、才能等非权利性因素实施“软化”管理。后者所依赖的是领导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在长期的领导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号召力等总和。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影响力,一种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因素,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与影响领导人际关系的其他因素相比,它具有非强制性、无形性、渗透性等特征。这种影响力虽然没有建立在领导者的权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但由于它是对方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对领导者的崇敬、钦佩和信赖,因而这种影响力是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和塑造起来,在领导者实践中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感觉到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新的时代里,社会发展不再只是需要仅仅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基础雄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全复合型人才。我们高校在强化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人格魅力的养成。

(二)高校学生干部在养成人格魅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干部对人格魅力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高校无法对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进行统一的规定,同学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培养个人人格魅力,从而导致学生干部某些人格魅力的缺失。

2.高校学生干部了解学习人格魅力的养成的途径有限。调研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学习了解人格魅力的养成的途径主要是网络、书籍及一些老师的指导,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健全的学生干部人格魅力养成的体系。

(三)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为了积极响应信息时代以及社会分丁越来越精细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及和平与发展时期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对新思路、新策略的呼唤,未来的管理团队——高校学生干部在校就应该注重个人人格魅力的养成。作为这样一个主题的实践研究,对于系统总结和推广“高校学生干部养成个人人格魅力方法途径”的理论及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及塑造

学生干部既是具有学生身份的特殊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又是具有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身份的特殊学生。这两种角色定位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学生身份不可改变。学生干部是兼职的,具有志愿性质和锻炼性质,承担辅助功能;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工作为职业.主要靠的是权力型影响力,发挥主要作用。

学生干部又不是一般的学生身份.他们是通过一定的民主选举程序产生的。要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决策、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表达和创新等方面.他们要比普通同学具有更强的能力。有单独的一套比较完整的选拔、培养、监督和考核制度。为了适应学生干部这一角色。学生干部应该加强自己的角色塑造:

(一)加强角色学习。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学习的时间与过程。角色学习就是指学生干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角色认知的水平,缩短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的差距。

(二)提高角色适应能力。学生干部在正确领悟学生于部角色规范的基础上.在实际中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学生干部的角色适应。学生干部与其交往对象的角色互动,是学生干部角色适应的基本形式。在角色互动的过程当中,学生干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达成与交往对象的共识。学生干部还要根据交往对象的特点。在自身表现

出的多种角色中选择最适合对方的角色,以符合交往对象的要求。

(三)克服角色转移障碍。角色转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干部的工作环境和对象经常发生改变.应当根据情境的变化,相应地转变行为模式和工作方法: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位的变化,学生干部会不断遇到旧的角色的丢失和新的角色的获得,其行为也应当随之转变。克服角色转移障碍.学生干部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平衡各种社会期待。对于学生干部的角色,社会各界人士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面对不同的呼声,学生干部如何寻求最佳角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平衡各种不同的社会期待,明确合理的角色期待.要很好地把握各种期待的一致性、相对性和复杂性。

三、学生干部群体特征分析

新时期的新情况使学生干部队伍出现了新的间题。做好新形式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客观分析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群体特征。

特征1: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干部价值取向多元化。从担任学生干部的出发点来说,有的学生干部以服务学校、服务同学为目的,不想荒废大学生活,希望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有的学生干部希望通过岗位的锻炼,培养自身的能力。为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竞争而打基础;有的学生干部以发挥专长,满足表现欲望为出发点,渴望在高校中充分表现自身才能;也有的学生干部是看到能够获得各种利益。如获得荣誉、人党、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机会等。必须重视不同动机的学生表现,及时纠正他们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

特征2: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考验着学生干部的能力。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要在学习和工作两方面平衡发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干部的重要指标,成绩不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威信和号召力,也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前途。可繁重的社会工作使得学生干部又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学习中去,两方面难以取得平衡。据调查,如何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生干部普遍感受到的最大的压力,必须时刻提醒并帮助学生干部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使两个方面协调平衡发展。

特征3:角色的转移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干部既要代表学生的权益,为同学服务,又要对学校负责,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必须正确处理

与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既要尊重领导、老师,完成他们所交给的任务,又要注意及时反映同学的正当合理建议,维护同学们的利益,做到上情下转,下情上达。但这方面往往不易兼顾。

特征4:做好各个层面的沟通是建立学生干部威信的基础。由于有工作中的相互交流、协作、激励和情感沟通。学生干部之间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友谊和社交关系,但学生干部小群体生活在学生大群体当中,部分学生干部的社会交往往往局限在本学生组织内部,而疏于与普通同学甚至本班同学的交流,无形之中把自己与普通同学对立起来,客观上在同学心目中形成了“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印象。必须引导学生干部自觉参加班级、学院的活动,使其具有坚定的群众基础。

特征5:提升学生组织影响力有助于学生干部更好的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干部主要靠非权力型影响力开展工作,在教育、管理和领导过程中承担辅助功能,所以学生干部的“权力”较小。甚至有些学生干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仅存在于学生组织内部,而学生干部在学校工作中,特别是学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地位较低形成了反差。必须重视学生组织建设,帮助学生组织提高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让学生干部更好的发挥作用。

特征6:学生组织凝聚力决定学生干部的执行力。高凝聚力的学生组织内部矛盾少,成员之问的协作、配合程度高,成员对集体的忠诚度高,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一般情况是学生组织规模较大时内部产生小集团的可能性相应也增大,必须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组织健康发展。

四、学生干部领导魅力的培养

学生干部由于其职位所赋予的权利性管理因素在其实际管理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对其管理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非权利性管理因素。由此看来作为一群特殊的管理群体,培养卓越的人格魅力至为关键。学生干部的领导魅力如何培养?笔者试从以下四个不同的角度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干部的领导魅力:

(一)以德立魅

“德”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行、作风,特别是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实践证明,能否得到同学的拥戴,大家首先衡量其“德”行,它是建立领导魅力的基础。我们所讲的德,首先是政治思想品质。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政治觉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这是最基本的“德”。其次是思想工作作风,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再次,讲究诚信。作为领导者,不食言、不说空话和大话。另一方面,领导者对团队成员和被领导者给予充分的信任,就会使整个群体保持和谐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充分信任被领导者,使他们深藏的智慧得以超常发挥,潜在的能力变为现实。

(二)以“才”增魅

未来的领导者是高品味的文化人,对于现代领导、特别是对于全球化时代的领导而言,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文化人,具有优良的文化素质,能够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引领着文化的潮流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发展。作为学生干部就是要立足眼前,着眼未来,建立一个既掌握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并纵深拓展其深度,又熟悉与科学的领导活动相关的门类,即横向延伸其广度,并谨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博与专的关系。只有知识结构合理了,领导者的学识才有较大提高。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改革的规模、范围、深度和难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各方面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再现,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和困难,这要求领导者有开拓进取、知难而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干部应该懂得创新是一项很重要的领导艺术。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因时因地因人采取一些超乎寻常的、不因循旧例的行为,才能使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从而增强其领导魅力,并大大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三)以“情”升魅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80%的因素来自情感方面,只有20%的因索来自智力方面的影响.领导魅力的树立就更离不开情感的力量。现代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人期望得到别人,尤其是领导的理解、尊重和信任。领导实践活动也表明,凡是谦虚谨慎,联系群众、作风民主、待人热情、和蔼可亲的领导者,一般都有较高的入格魅力。相反,如果缺乏入情味,对周围的入冷冷冰冰,以“干部”自居,好摆架子,爱耍威风的领导者,则很难得到同学的信任和爱戴,日久天长势必脱离群众,定向自我孤立。因此,领导者要具有人情味,这是一种品质、涵养,一种境界。

(四)以“外”壮魅

领导者的仪表包括服饰、举止和精神面貌等几个方面。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注重仪表魅力、懂得展示自己良好形象、赢得同学信任和支持的领导者。领导者

在工作中能够做到服饰得体、举止文雅、精神饱满,能激发大家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产生对领导的敬爱、信任、亲近的心理倾向,有助于工作的组织进行,促进同学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工作。人的外部形象同时也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个人修养不好,内心世界一片肮脏,是难以装扮成谦谦君子的。因此,学生干部一定要认清良好的仪表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自我修炼,培养高雅的谈吐与优雅的举止,焕发饱满的精神风貌。通过能动的自我调节和互补,来建立稳定的、与个人气质和工作相适应的良好仪表,以此赢得同学的真正信任和支持,增强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一种团体的力量,为带领同学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基础。这既是学生干部基本素质的客观反映,又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要求。

五、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一)构建高校学生干部人格魅力养成体系是必要的。

人生没有目标犹如船只没有导向,终将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干部对人格魅力养成方面的知识渐渐有了提高。为什么呢?因为学校在大力倡导督建和谐校园,而构建和谐校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构建高校学生干部人格魅力的体系,逐步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的人格魅力,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推进高校学生干部人格魅力养成策略迫在眉睫。

高校学生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昌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同样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不足以撼动高校校园的,但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共同营造和谐气氛,那么构建和谐校同的愿望将很快实现。更为关注的是,有部分高校学生对学生干部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并不十分满意,这将严重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徐凤琴.论领导魅力及其培植[J].高区管理.

[2]李爱芳,领导魅力浅析[J].南方论刊,2006,(11).

浅谈君子人格范文第2篇

内容提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是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除了有良好的品德之外,还应该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人格魅力品德知识法律终身学习 人格是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分为生理类型和心理类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是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师生关系融洽,亲和力强,领导放心同事敬重学生爱戴,教育效能好。反之,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领导不信任、同事和学生不服气,没有号召力。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怎么去提升我们自身的人格魅力呢。

一、用品德以情打动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品德。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了,同事们就会向自己靠近,达到了示范的作用;学生就会敬服你自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品德提高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第一要素。

1、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始终做到工作第一位、学生第一位,时刻为学生服务,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能不走入误区,不使工作与国家发展背道而驰。

2、有伦理道德。作为教师,应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廉洁从教,求真务实,自己抑制各种文件柜思想的侵蚀,永葆廉洁自律的本色。这样,我们就成学了学习的榜样,成了同事称赞的对象。

3、与同事、与学生坦诚相待。“打动人的并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一腔的真诚;而虚假的情意或许能行之一时,但去不是长久之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与同事、学生坦诚相对。对同事,我们实事求是;言而有信,不哗众取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拆台;对学生坦诚相待、严慈相间,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坚决要纠正,对学生所犯错误,温馨地提醒。真诚,不敌视学生、不把学生所犯的错误记在心上或对所犯错误的学生“横眉冷对”。

教师的思想道德意识决定着教师所有的言行和教学态度。只有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我们教师才有可能强烈的爱生意识、平等意识和公正意识;只有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我们教师才能从容地处理好同事、与学生家长的道德要求;只有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我们才能做到知德并重,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追求卓越,德高为范,为人师表;只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了,我们工作态度、学校的教学质量、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提高。有了真诚,有了真情,我们就能打动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升就有了基础。

二、用渊博的知识与过硬的能力折服人

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可能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敬的”。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过硬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加折服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敬佩感、感召力、吸引力,使学生自觉不知觉地模仿教师,向教师看齐,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提高身的地位,同时提升自己的魅力。教师渊博的知识与过硬的能力来源于什么呢?

1、立足本学科,涉猎广博的知识领域。毫无疑问,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或自学,打好本学科的基本功。试想,如果,你连本学科的诸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在学生及同事及领导心中形成良好的印象呢,学生更不可能信服你。在扎实搞好本学科的同时,我们对与教育对口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这与现在许多综合学科需要许多知识有关外,还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有关,现在一部分学生上网多,知识面广,如果他发现教师的知识面都不如他,会引起他的轻视和鄙夷。甚至教师要对学生感兴趣的新潮话题,如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都要能略知一二,如果教师言之无文,老生常谈,如老古董一样和时代格格不入,对学生津津乐道的东西一无所知或者不屑一顾,必定会使学生轻视和抵触。这样,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则会一落千丈,更无从谈起人格魅力。

2、过硬的教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包括:普通话、计算机、书写、

表达、识人、文艺、谈话艺术等等,不一一枚举。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当学生感觉到教师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时,同然会产生轻视和抵触,就会造成上面的后果。有一次,我找以前教过的学生谈心,他们开玩笑说:老师,我们的字都被某老师的字给带坏了,当时,出于对同事的尊重,我给学生只要你们好好地写,就会越来越好,但是,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又可以品出什么呢,相信不言而喻。

这样,都是的魅力向前又前进了一个档次。

三、用法律知识以理服人

作为公民,我们除了要遵守《宪法》、《刑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之外,作为教师,我们还得遵守我们教师行业特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还有专门针对各种人群的如针对教师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针对学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这些法律,是我们教学得到正常开展的有力保证,离开了法律,我们的教学可能无章可循,无所依托,随时都可能受到外界的干扰,教师应该在平时或业余时间积极学习有关法律知识,用法律来捍卫教育,保护学生的权利,使他们不受到任何侵犯。这样,我们所有行为都有了指导性的方向,有了准绳,所有的都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工作无懈可击,并非随心所欲,人格魅力又向攀升了一个档次。

四、永不自满的进取心鼓励自己

每个人脑海里固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在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时

代,不学则停,不学则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要通过书本、同事、学生及家长等多种途径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定版)告诉我们“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已成为这个时代每个人所必备的一项素质。只有终身学习,我们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终身学习,我们才能满足学生日益扩大的知识需求,这要,我们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永葆“师、范”的地位,才能形成教师永久的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愿与同仁们一起努力,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过硬的能力来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用法律知识和终身学习的方式来保证我们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什么》蒋虎英。2010年7月

2、《魅力校长的修炼――100个优秀校长魅力修炼心得》周成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浅谈君子人格范文第3篇

何谓“人格”?据张岱年先生考证:“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 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 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 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1]。关于“人格”的认知在我国最早见于约成书于西周初年的《周易古经》, 蛊卦曰:“上九, 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这里的“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 即是不屈于王侯, 保持人格的独立, 维护自我的尊严。到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 强调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成为极其重要的思想。在西方, “人格” (personality) 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用的面具, 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美国学者赫根汉指出:“把人格定义于面具等于把人视为人的社会自我, 正是人的这一方面被人用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 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 人还有某种隐秘的东西没有被显露出来。”[2]据此, 现代意义上的人格权的含义首先应当包含主体性, 除此之外还包含一定程度的个性特征, 即以现实的个体为载体的个体的独立性, 以上两方面的含义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人格权的大众化要求。

二、当代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社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通过人、依靠人的智慧以及实践活动来实现。[3]建成现代化的过程与人的思想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的现代性密切相关。现代人格的外部表达是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社会目标与国民价值的平衡, 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的现实动力和重要基础。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写道:“一个国家, 只有当他的人民是现代人, 他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 她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4]

为了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格权立法首次被作为独立单元纳入民法典草案进行编制, 越来越强大的动力驱动着全社会推进人格思想教育, 锻造全面的人格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巨大力量, 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彰显独特性, 使国民的人格权受到真正的尊重与保护。

下面就结合人格权的主体性与大众性的特征, 从人自身以及社会普世两方面出发, 基于显性与隐形相结合的视角对当代人格教育机制作一详细论述。

三、当代人格教育机制的建立

(一) 人格权的特征与当代人格教育机制建立

1. 主体性特征对当代人格教育机制建立的作用

从最基本的意思来看, 主体性是人能成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即人对自身是社会主体的主观认识。在自然界, 人作为一种生物特性而存在;而在社会领域,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 人对社会性的认识和利用便激发出主体性。由此可见, 主体性与人的社会性紧密关联, 表现为人对其社会性的深层次认知和掌控, 可以说, 主体性是人的社会性的衍生品, 但二者又不尽相同。简而言之, 主体性侧重于人对自我实现功能和社会参与程度的一种主动追求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朱汉民先生曾定义:“所谓‘主体性人格权’是指那种从道德主体的人本身来说明道德价值的源泉、自由意志对善恶的选择, 而不是把这一切归之于某种外在权威的强制和传统习俗的权利。”[6]可见, 对主体性人格的理解要从人自身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这一大的范畴来切入, 注重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自觉性、效率性与价值追求, 引入权利义务模式来定义其外部职能分化, 分析其内部矛盾表现。

实现人格权的主体性应当成为当代人格教育机制的首要目标, 而当代人格教育机制的建立过程也应始终为其服务:充分激发人对自身主体价值的认知、积极调动人的自主性、引导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强化责任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自内心的良善的道德标准并坚定其人生的价值追求。

2. 大众性特征对当代人格教育机制建立的意义

大众性, 是具有大众化取向的人权, 它是普通民众直接享有的, 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般人格权的主体, 是普遍主体。一般人格权的主体既包括公民, 也包括法人, 所有主体一律享有, 且公民和公民之间、法人和法人之间一律平等。[7]其具体含义包括:

(1) 人人皆有自主之权, 重视人的功利需求和正当利益的满足; (2) 培育个性精神并运用科学信念引导其主动地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发挥能动作用; (3) 保障人人自主之权, 将“英模人物”平民化, 致力于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目标的达成的和谐统一, 强化个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

由此可见, 人格权的大众性特征对当代人格教育机制的建立提出了普遍性的要求, 即人格教育机制应当将普通民众囊括在其受众范围之内, 使人格教育成果惠及社会大众, 打破特定社会阶层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自主之权。

(二) 当代人格教育机制的显隐性要求

从个人自我修养到社会综合教育的立体的人格权思想的普及与强化体系, 人格教育机制, 具体而言, 应当表现为综合自身与社会、修养与教育、显性机制与隐性机制等方面的全方位培育与塑造。

1. 当代人格教育机制建立的显性要求

(1) 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 应当基于人格权主体性的“致良知”的特性, 致力于提升个体自我人格修养, 使人自觉地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具备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强烈意识;

(2) 从社会普世的角度出发, 应当建立基于人格权的大众性的强调情感、趣味等生活原动力的“德、智、力、群”的显性教育机制, 使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进步产生有意义的作用, 在社会中感受到自身独特的价值并获得肯定性的评价, 从而自发地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获得社会肯定性评价的充分条件, 进而形成个人获益与社会进步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路径, 彰显社会制度与舆论等社会性因素在当代人格教育机制建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3) 从具体的举措角度出发, 应当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使之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大众化趋势相适应, 将当代人格教育机制建立在普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具体方面的基础上, 在广大民众共同生活的社会形态之中“使发言者和听众从他们的共同的生活世界出发, 理解客观世界、社会世界或者主观世界的某种事物”[8], 推动社会大众形成一个“理想的交往共同体”, 进而实现对人格权的尊重与保护。

2. 当代人格教育机制建立的隐性要求

就隐性教育而言, 人格权作为一种精神性权利, 是源于生活的。生活是理想人格最现实的活的源泉。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讯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9]因此, 要实现当代人格教育的目标, 在人自身方面, 应当注重在生活中主动建立理想人格;在社会普世方面, 通过自由自觉的个体的形成把日常生活建立为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的客观的和谐存在, 使所有人都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每一个体自发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而在与他人相互的关系中使自己的人格权受到尊重与保护。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深加快, 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自主人格与社会发展现代化两方面的日臻完善。建立完善的当代人格教育机制, 强化人格权意识, 建立理想人格, 促进人格权真正受到保护和尊重, 成为当前实现自主人格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 强化人人自主的科学认识, 为个性舒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次, 推动个体追求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等良善的社会价值, 使民众的思考与社会长远发展紧密契合;最后, 实现日常行为模式的改善和优化,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并在这一过程中普及人格权知识, 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起人格支持和主体保障。

摘要:进入新世纪, 人类迅速迈入知识经济时代, 新的时代与人的主体性相呼应。人们希望通过教育弘扬主体性, 从而催生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人格权。具有大众化取向的人格权, 并非高不可攀, 而是可以由普通民众直接享有的。即一般人格权的主体, 是普遍主体。基于人格权的主体性与大众性的特征, 从人自身以及社会普世方面进行显隐性相结合的人格教育机制, 进而建立理想人格, 能够使人格权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尊重, 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格权,主体性,大众性,人格教育,现代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格观念[A].张岱年.张岱年全集 (第六卷) [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487-490.

[2] [美]赫根汉.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M].文一等编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1.

[3]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梁启超新民人格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42.

[4]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8.

[5]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9.

[6] 朱汉民.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46.

[7] 王泽鉴.人格权法:法释义学、比较法、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35.

[8]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论批判[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188.

浅谈君子人格范文第4篇

一、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不受固有的、习惯的观念和方法的限制和束缚, 按照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地进行新的探索, 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乐于创新的心理倾向。尽管创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征, 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仍需要或者说更主要是靠后天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启发质疑。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 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才能有创新可言。

其次, 要切实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下, 才能思维活跃, 没有顾忌, 勇于质疑, 既尊重权威又敢于挑战权威, 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绝对权威, 而应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是学生的合作者。要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 宽容错误的看法。让他们有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机会。在宽松和谐的讨论中, 处处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此时教师如果以搪塞的语言敷衍他们, 便会扼杀他们思想的火花, 教师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以自己有与大家不同的想法而感到光荣, 于是, 创新意识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二、利用语文教学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聚合思维等密切相关,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的思维形式, 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项创新活动的全过程, 还需要聚合思维的参与, 需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 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直接思维是一种跳跃性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推测, 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创新离不开求异。对于同一个问题, 需要打破思维定势, 从多种角度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淡化统一和标准答案, 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看法。教师应及时肯定没有"随大流"而勇于独立思考, 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同学, 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能力。

因此, 我们必须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出发, 合理组织课程类型。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和学生自主设计、师生合作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虚拟实, 大胆创新, 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注意激发多方面的思维, 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他们的创新思维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利用语文教学磨砺创新意志

创新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 任何缺乏自觉性、坚韧性、勇敢性、自制力的人, 都是无法取得创新成就的。为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 给学生介绍爱迪生、居里夫人、诺贝尔等科学家为了科学研究废寝忘食、历尽艰辛甚至献出生命才取得辉煌成就的事迹, 为他们树立榜样;教给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 持之以恒, 善始善终"等磨砺意志的方法, 告诉他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明白"挫折孕育着成功", 挫折还能磨砺人的意志等等道理。

四、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独立地的以新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与运用知识、技能和发现新原理, 形成新技能, 发明新方法, 获得新成果的能力。与一般活动所需的能力相比, 创新能力主要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影响创新能力的人格特征是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

浅谈君子人格范文第5篇

1 品位教材, 努力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 提高学生美的享受

1.1 寻找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想象的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以激情洋溢、文采飞扬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图景, 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 这些自然图景变得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 也可以让学生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中排除狭隘的功利观念, 激起纯洁无暇的审美情感, 净化心灵, 使性格、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锻炼, 这其实正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自然万物无论美丑, 都蕴含有美的因素,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 就会发现其中的美。

1.2 感悟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 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主要内容。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 杰出的文学家能把生活里似乎很平凡的语言变成一种蕴藏着深刻真理的、能震撼人心的灵魂的力量。它既有内容美又有形式美, 如《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音乐,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维纳斯雕像, 《胡同文化》的北京四合院,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这一切都所给人以美的享受、哲理的思考、道德的熏陶。《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 玲珑剔透的结构, 质朴凝炼的语言, 绵密真挚的情致, 通篇洋溢诗情画意。

2 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2.1 塑造是中职素质教育的核心

现代教育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 更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完善。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我们要强调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又要掌握技能, 更要学会做人, 而人格塑造就是着眼于人的自主精神和独特个性的培养, 使之具有健康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 从而形成独立完美的人格。因此, 中职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完美的人格, 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 从事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2.2 人格塑造是语文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 它一方面是语文教育, 另一方面又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由景入情, 以情观景, 步入课文描绘的优美境地, 以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情, 所倾注的情和意, 所阐发的道理去叩击学生心灵, 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 或掀起波涛, 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领悟文章所蕴含的美, 在心灵中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 施以良好影响于学生, 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 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语文教育就是要注重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从文学教育中得到美的陶冶, 情的感染, 理的启迪, 从而促进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形成高尚的社会情感,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人生, 对于人类所应有的价值。在文学教学中, 注重情感教学, 让学生去体验人的价值观, 人的尊严, 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 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 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3 教学是审美教学和人格塑造的完美统一

3.1 调动教师美的情感感染学生, 塑造健康人格

作为一门工具学科, 语文首先是一门心灵的学科, 它直接诉诸学生的心灵对话。语文教学中的认知活动, 不是靠概念的灌输和理性的说教, 而是通过教师的情感激发、诱导, 情境的创设、展开等, 依据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 遵循美育的客观规律, 强调学习主体的自我体验, 主动发展、完善, 以情动人, 以情怡人, 以情化人, 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升华, 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的功效。语文教育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思想寄寓于形象之中, 理性积淀于情感之中。

3.2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 塑造健康人格

(1) 体会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美, 引导学生感受人格之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 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 怀有强烈的愤懑, 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我们应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 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 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2) 以教材中的语言美, 陶冶学生。

“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 它“是打开人们心灵奥秘的钥匙”。中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意韵悠长。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 厚重中显出一股凝重美。如舒婷的《致橡树》, 全文绝无堆砌直白之言;文笔精美, 感情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是诗文中的上乘之作, 它成功地将情感巧妙地隐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中。传递出了细腻、丰富的感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 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因此, 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以, 教育, 尤其是语文教育, 在不断的呼唤着美, 呼唤着情感。可以这样说, 对于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而言, 他的每一堂课,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 都应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感教育, 都应把语文教材中最美、最感人的一面, 用最真挚热烈的感情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 以自由呼唤自由, 以平等造就平等, 以宽容培养宽容, 用发自灵魂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教材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精神美。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和人格塑造, 是时代使命的重托, 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据中职学生的特点,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人文教育,审美教学,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 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 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华中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凄美爱情诗词范文下一篇:全县工业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