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革论文范文

2023-09-17

财政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我国,财政税收对于地区经济的影响非常突出,属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性存在,在进行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进行财政税收的时候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让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本片文章把财政税收的相关问题提出,并进行这些财政税收的问题分析,把相关的措施提出来,可以让我们国家财政的改进更加深刻,让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得到提高。

关键词:财政税收;深化改革;有效策略

0.引言

在我们国家当中,财政税收的工作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财政税收这项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国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一些与财政工作相关的工作展开就会不即使,对于财政税收来说,在相关的经济发展工作以及事业发展工作当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国家的财政税收在工作的时候,有很多的问题,想要把财政税收进行改革和创新,需要在工作当中进行相对应的措施改进,让财政税收的工作得到提高。

1.财政税收工作现状

1.1制度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体的改革当中,市场经济体处于不停的变化当中,财政税收的工作也伴随着一起在变化,需要和现在的市场经济体相互牵制。在进行财政税收的工作发展的时候,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在一些单位当中,省财政税收的工作系统一直没有更新,和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显得有些不匹配了,时代发展的步骤也没有跟得上,在有一些单位里面曾经将性的财政税收的制度应用进来,由于新旧两种方式的运用不当,导致它们之间有一些矛盾,导致菜蔬税收的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这对财政税收工作有着非常严重的威胁。

1.2人员的素质不够高

从一些相关的部门中可以得到,有很多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高,国家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虽然很正规和正统,但还是有一些财务税收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怎么高,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非常的差,把财政税收效率给拉低下来。在一些财政税收的部门当中,没有很好的工作环境,领导者的责任意识非常的差,对于工作的态度也非常的不好,这也是员工消极、不负责任的主要原因,让财务税收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嘲。

1.3财政税收自带的一些缺点

我们国家的财政税收制度本身就拥有着一定的缺点,这种缺点存在让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阶段在市场经济体改革的时候,很大一部分的财政税收政策是通过计划经济来制定的,和现代的经济环境严重的不符合。在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这些年,虽然提出来了,但还是需要去慢慢的施行,不可能一次就成功了,在改革的过程里面,我们国家的财政税收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财政税收的工作效率相对较低。

2.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有效策略

2.1财政税收的工作制度的完善

在进行财政税收的时候,相关的工作部门需要把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把领导的日常也提高起来,让可以顺利的进行,从根本上将工作人员上班时需要做什么的问题给解决掉,把工作人员的优秀的工作习惯给建立起来,让工作的环境可以更加积极,想要把财务税收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需要把内部的考核制度完善,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等都需要完善,讓工作的效率和自己的工资、奖金画上等号,通过这种激励方式,把员工的工作热情给激发出来。

2.2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

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可以有效的将财政税收的工作效率提升起来,更加可以让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可以非常顺利的进行。在财政税收人才招聘的时候,需要将能力足够、专业性强、有资格的人才招聘进来,不要通过关系进来的人;对于内部的人员,需要定期的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进行提升,让责任感和道德素养进行增强;让财政税收的工作人员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进行提高,鼓励并激发他们的自我学习的意识。

2.3财政税收预算机制的完善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正在财政税收工作改革的重要时候,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对于财政税收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推动财政税收工作的改革。

2.4财政税收制度的优化

将财政税收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来,对于财政税后工作有着非常好的意义,在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上有着非常关键的展开,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避开重复征税的问题,还可以把偷税漏税的问题给解决掉,让国家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当中,财政税收工作里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将这些问题选取相对的策略来进行解决,把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给提升起来。在每个财政税收工作的部门里面,需要把外界条件和部门内部的条件结合起来,将税收工作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这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策略提出,可以把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起来,还可以让财政税收工作改革的工作可以更加深入的展开。

财政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落实,介绍改革实施的背景与问题,从全面落实分类财政管理、实施精细化财政管理、明确财权及事权、创建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加快体系改革的深入实施,以期能够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关键词: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增收节支;分类财政管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深入,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也得到有效落实,为了保证基层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应用,必须要结合实际与财政改革进程,从改革实践着手分析面临的问题。经过总结发现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整体约束力不足,政府组织框架和财政体制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些问题是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的阻碍,需要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基层财政管理水平。

一、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背景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迄今为止各级政府部门在增收节支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显著提升,更多地区财力也逐渐增强。然而在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下,所应用的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经济发展需求脱节。为了将财政分配关系有效梳理,充分体现出财权、事权之间的匹配与分级决策优势,必须要加快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一)政府組织框架和财政体制无法实现统一

基于目前政府组织,分税财政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无法保证有效性。根据宪法相关内容规定,五级政府组织结构的税收基础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构建分级分税框架财力分配体系难度较大。立足于实践效果,如果政府级次较多,会出现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重叠的现象,严重浪费公共资源。

(二)基层财政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

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内部多级次组织架构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依据而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因为职能分配、财权划分机制整体来说缺乏稳定性,上下级政府部门行政干预力度也因此增加。同时,地方政府部门衡量绩效是通过经济增长情况进行,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并没有融入衡量指标体系中,导致公共服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优质公共服务、产品等方面还需要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由于上级政府主要负责指导,很容易推动GDP与经济的增长,所以这也成为基层政府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工作。

(三)缺乏财政约束力

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逐渐出现超编问题,虽然已经历经多次改革,但效果依然不是非常明显。分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政府部门越位现象明显。还未执行公务员管理制度时,一些乡镇机关准入约束并不是非常完善,所以这就直接影响了就业形势,增加就业难度,无法保证公平性;其二,财政监督管理不到位。对于乡镇政府部门而言,乡镇规模、所在地资源储备量等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尽管部门在工作期间将以上事务细化处理,但实际处理流程过于烦琐,从而引发机构、人员冗杂的现象,无法保证财政约束力;其三,正因为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直接降低基层财政相关工作的执行效率,加之部门臃肿,人员冗杂,从而面临资金浪费的问题。例如,基层人大具有编制预算、监督等多项职能,但是因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以上职能无法得到发挥,实践改革中也无法总结有利于财政运行、政府管理的制度。

三、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全面落实分类财政管理

城镇乡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在执行财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为财政管理机制赋予独特性。针对各级财政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与分析,建议采用分类财政管理方法,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为基层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对于经济贫困地区可以实施财政政策倾斜,增加基层公共服务投入、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补助的力度。第二,深入推进各省直管县基层财政管理改革。在具体实施期间基层政府部门要重新梳理现有财政管理机构工作岗位,将一些不重要的岗位取缔,全面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并且以直管县管理范围为对象实施改革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第三,按照基层财政管理改革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制度,重点在于突出制度的针对性。如果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建议采用分税制财政体制,结合各种税收类型明确划分财政收入、事权,明确各个级别财政支出管理承担的责任。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建议采用核定收支超收分成体系,或者是提供相应比例的补助,如此一来便可以保证乡镇基本支出,并且满足所在地区群众需求。

(二)实施精细化财政管理

结合基层财政管理的基本情况,地方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保证财政管理各项权力,如资金所有权、使用权、预算管理权与财务审批权,另一方面则要全面实施财政监督与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为此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各个地区财政部门执行统筹指挥工作,对所在地预算编制、执行、优化、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第二,政府部门内部的预算单位可以采用财务统一核算的方式,加大专项资金管理力度,加快落实社会保障资金统筹,针对所有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总而言之,实施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从原来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的方向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保证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明确财权及事权

针对现行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的分析,发现基层财政难度较大的根本原因,为基层单位财力不足,但是所承担的事权责任超出范围,从而导致一些现存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为此,基层部门在实施改革期间,建议应用法律手段,将财权、事权加以明确,尤其是二者之间的界限。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将乡、镇等需要承担的事权加以明确,并且整理成法律条文,为乡镇财力提供保障。这样一来可以解决乡镇责任、权利不统一的问题,并且推进乡镇政权建设,创建和谐的经济环境。另外,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以推动民生发展、搞好政权建设为前提,出发为划分县、乡、镇等基层部门的管理事权内容,为乡镇赋予管理的自主权,结合财政体制改革情况为其提供财力支持,保证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顺利实施。

(四)创建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模式

宪法中针对政府部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明确规定,即五级架构,建议将地市与乡镇政府部门的财政管理权取消。以宪法为依据,将地市乡镇政府部门的职能弱化,减少政府部门财政级次,但是该方法若在实践中执行,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若站在政府架构改革这一角度,弱化政府职能的建议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实际落实期间需要注意,相关人员要充分联系实际,规避财政体制改革中出现“一刀切”问题。同时,地、市政府部门也要分析目前改革进度,完善财政级次规划.通过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模式,达到减少财政级次的目的,期间可以搭配供应激励体系,将两者充分结合之后为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提供动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财政管理过程中,因为一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出现问题。为了能够顺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创新财政管理方法,通过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管理模式等明确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提高财政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小颖.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9(10):12-14.

[2]谷昊.财政税务制度改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作用研究[J].农家参谋,2019(19):172.

[3]范红芳.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径解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9(17):234.

[4]邓永红,廖西平.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成效及深化——以湖北省赤壁市为例[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9(8):51-55.

作者简介:

聂天奇,中国铁建财务有限公司,北京。

财政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原有体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经济需求,所以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基于此,针对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分析此次体制改革对于我国财政税收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关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分税制;财政关系;体制改革

一、原有体制分析

我国建国后,由于经济体系较为脆弱,通货膨胀过于严重,因此为了将国内经济市场稳定,采取了统一管理,财政统筹的体制方针,进行对于全国物资与现金统一调度,为我国早期经济稳定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效果。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状况与财政状况逐渐稳定发展,因此为了让地方经济得到增长,中央采取了分层次预算管理的方式,即分为中央、行政区、省(市)的经济模式,将财政收入一部分进行中央补充,另一部分作为拨款进行地方使用,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属于中央高度统筹经济方式。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预算收入超过了中央总收入的80%,预算中支出部分超過75%需要由中央进行同一划分,进行分级管理,财政管理体制显得过于集中化。

二、新型体制改革理论基础

1.税收概念。首先对于税收制度来说,属于国家对于国内人民进行的征收管理与法律法规的总和,属于国家财政制度的主体部分。

2.分税制概念。分税制由奥次、马思格雷福等人的财政分权理论进行改进而来,经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分税制的核心在于通过地方政府财权不一的相对基础上,进行对于自身一定独立化的财政收取与支配的权利,并将它从财务延伸到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地方政府具有相对明确的职能划分,存在相对独立的财政体系,能够对于自身可支配收入与支出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存在独立权限。第二,具备一定的规范性与法律性,能够根据法律来进行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保护,具有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支出的可预测性与稳定性。第三,能够让地方政府进行本地特色的资源分配,进行最优化的支出体系,存在最优解的税收税率选择。第四,能够有效实现地方政府、居民、中央利益的统一协调,能够做到财政体系的平衡化。第五,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利,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不会被中央所干预,并且地方所在居民也有更多的对于地方财政的透明性,可以进行相对民主化的地方财政支配意见收集。

三、新型体制改革的意义

分税制体制改革在本质上属于地方与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的分配方式,使得地方能够将财权与事权统一化进行,改变自身的税种,即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与中央税,让国家能够在地方进行地税与国税两种模式的征收系统设置,在对于地方财政有所把持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分税制体制改革对于财政税收拥有较大的影响意义,主要有:一是进行对于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二是规范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三是财政体制建设得到了发展,四是企业能够拥有更多的地方性政策支持。

四、新型体制改革的内容分析

分税制改革在各个地方进行的改革力度与改革方式有所差别,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例,进行新型体制改革内容分析,武汉市在进行新型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有税种地,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增值税。这部分增值税对应的是我国的劳务、进口货品、修理企业与销售企业,针对性地对于产品销售的增值部分进行税收额外收取,在税种中属于流转税。武汉新型体制改革中对于增值税的改革相对而言最为系统化,也作为地方性税收主体部分,武汉地区增值税税收额度以货物流转部分进行计算,通过比例税率进行税收计算,即对于产品进行17%的税率基本扣除,对于相对小规模企业或纳税人进行低税率收取,即收取13%的基本税率。在武汉市地区对于增值税的改革中,其中75%属于中央财政,25%归纳到地方财政。而这25%的地方财政中,其中8%属于省级财政归纳,最后的17%才算是地方所属。

2.营业税。营业税主要针对武汉市地区的不动产、无形资产或是应税劳务进行对于营业额进行的税收征收,也在税种中属于流转税。营业税征收对象主要是娱乐业、建筑业、服务业以及邮电通讯业等等,其中无形资产包含了土地使用税、著作权、专利权等。对于不动产销售来说,营业税的税目不同,税率也有所差距,根据3%~20%税率进行税收征收。并在2018年,部分营业税征收改为增值税征收,仅对于部分试点企业地区。

3.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针对我国在境内进行收入获取的组织或是企业进行对于生产经营获取的一部分进行收税。其中包含了利息所得、劳务所得、租金所得、销售货物所得等等都属于征收对象。在2017年改革找那个,对于内资企业与外资也进行了企业所得税统一,规定为25%,其中对于相对高新科技产业进行15%的税率比例征收,对于国企企业进行20%的税率比例征收,对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进行20%的税率征收。对于这部分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获取其中的40%,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获取其中的60%。

4.个人所得税。对于个人所得税来说,新型体制改革将个人所得税调整到了5 000元人民币,即对于纳税人个人进行的工资再分配,将超过5 000元的部分进行5%~50%的比例不同方式征收。

5.城市维护建设税。这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指的是对于国家征收税款进行再次收缴,目的是进行对于城市建设与维护的资金获取,对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对象进行收取,按照纳税人个人或企业集体收入情况,进行1%、5%、7%不同比例的收取。

五、新型体制改革对于财政收入的影响原因分析

1.事权下移同时财权集中。在进行分税制改革后,对于收入划分进行了相对规范性的处理,中央政府对于财权进行集中管理,但是对于事权划分有所忽视,使得事权划分部分较为模糊,地方与中央的事权有所错位,使得事权下移,让部分应该属于中央或是上级政府负责的事务,推给了地方政府进行承担,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同时对于公共医疗、卫生、教育等部分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支出相对较低,让地方性政府支出公共开支较大,促使地方政府出现赤字现象。在进行分税制改革后,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并没有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权利益有所关注,使得税制结构相对而言并不合理,让财权呈现了倒三角结构,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并最终使得地方政府收入占据总收入比例越来越低。

2.地方政府缺乏税收立法权。在进行对于税收立法权部分,中央进行集中把控,并没有将这一权利归给地方。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进行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时代性的缺陷,让国民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了较大的矛盾。从此次新型体质改革来看,中央仍然给予地方政府较少的立法权,其中仅仅包含:一是省级政府能够进行对于地方自治企业的部分减免所得税,对于自然灾害产生的企业或个人、家属及孤老进行减税,对于暂缓开证的非金属原矿与有色金属原矿的资源进行一定减免资源税;二是省级政府能够进行对于土地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小型税种的细则实施;三是省级政府能够进行对于屠宰税与宴席税的征收税目选择与减免。从上述法规中可以看出,中央仅仅给予了地方省級政府极少的立法权,这就使得下属地方政府甚至没有行之有效的立法权,而我国的税种、税目基本由中央政府进行制定选择,细则规定与实施,地方政府仅有部分小型税种的支配权。这种地方性税收立法权的丧失,极其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使得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所下滑,让非理性扩张与地方政府膨胀现象有所发生,我国新型体制改革中的税权集中,税法统一的管理方式,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3.税制失衡,税种不合理。在此次新型体制改革中,将流转税作为收税的主体部分,其中增值税占据较大的不中,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占据比例相对较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我国经济有所稳定,但是会造成经济制度较为扁平化,缺乏弹性。当我国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时,这种税收制度缺乏弹性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使得我国经济杠杆作用有所下滑,让高收入群体无法进行收入调整,也会出现社会上的分配不同现象。流转税过大的比例使得地方政府税收增长速度有所下滑,由于地方性政府只能收取25%的收入,而所得税能够占有40%的收入,这就会让地方税收无法进行有规范性的调整,出现税源不足的现象,也让地方对于税收征收方面缺乏征收信心,无法进行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最终出现更多的偷税漏税情况,造就财政地方收入有所下滑。

六、新型体制改革税收改进建议

1.明确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关系。根据财政分权的基础理论来说,需要进行对于地方与中央之间的职责有效规范,将财政关系清晰化,对于事权范围进行提前规定,对于财权范围尽早确定,让地方政府不需要负担更多财政支出,进而改善我国基层政府过大事权的改善情况。

2.优化地方税制结构。对于地方财政分权来说,地方政府首先要对本地居民进行负责。地方税取之于民也用之于民,想要保证本地居民公共服务与产品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完善地方税种,建立合理的地方税收政策体系,增加地方税基,对于收入增长具有一定的弹性,扩大地方税收来源,平衡社会收入体制。

3.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当地居民特色的收入模式,会需要更多特色性的地方税收法律。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获取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拥有地方税收模式的弹性,进行对于地方性不需要税种的舍弃。对于特定部分的收费,进行费改税的推行,巩固地方性税收的有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七、结语

本文从我国原有经济体制入手分析,探究我国新型体制改革理论基础,我国新型体制改革的意义,并且分析新型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建议分析,希望能够对于我国新型体制改革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文献参考:

[1]  蒋永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分析[J].纳税,2017,(19):19.

[2]  刘玉红.浅议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4):85-86.

财政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财务税收制度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十一五”纲要规划再次提出改革现有财税体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平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提供保障。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财务收入;地方政府财务管理

财务税收制度是国民经济的根本,1994年以来的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突破原有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在税收体系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财政支出管理及预算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平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提供保障。

一、现有财务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财税体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和国有资产收入非税收入没有纳入到政府收入体系的管理范围;税种不健全,部分能够调节社会分配能力的重要税种,如资源与环境税没有纳入到财税体系中,不能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分配一般呈向上集中倾向,在分税制体制安排中,导致财力分配不均,各级地方政府收支划分不合理,不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

(二)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各极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滞后,使地方政府收支缺口较大,地区间财力不均衡状态较为明显,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预算体制覆盖范围狭窄。相对于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后,部分实质性问题未得到有效落实。总之,作为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及分税制体制,现行的税收体制不能够有效适应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深化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的构想

(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平衡、合理的地方财政分权关系。首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支出责任,通过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适当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合理划分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收入比例,加大直接支出责任,从而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以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作为税务改革切入点,推动支出体制与收入联动改革,重点解决财政税收体制的突出问题,推进税收体制的适应性调整。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力度,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支出。例如,加大推动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在农村生产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在水平为主的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投入,加强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其次,进一步完善分税制,逐步从财力性财政中分一部分给予地方,如地方税种范围的税收立法权、减免权等,为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财政权力的同时,应注重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管理工作,使其税务工作合理、有序推进。

(二)完善税向结构,实现税负水平适中。首先,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减轻纳税人税外的负担。在减轻纳税人负责的同时,规范政府性收入,取消体制外收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度,调整低收入群体税收改革政策,减轻个体税收负担,加快推进税收体系改革。三是围绕国家建设,推动税收优惠制度改革,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合理可靠的支付体系。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比例相结合,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加强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稳定支付资金来源。在此,要综合考虑地方人口特征、人均收入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科学的测算方法,建立公开、合理、科学资金分配制度。围绕社会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深度推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中央对地方及省、市、县、乡的转移支付能力;改进转移支付分配方面,稳步提高一般性支付比例;加强和改进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完善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体系的建立。

(四)深化改革预算体制。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改革预算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将国家中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建立二者相协调的新型复式国家预算体系和管理体系。扩大包括经常性预算、资本性预算在内的国家复式预算范围,健全复式预算体系。建立国家复式预算体系,社会保障预算以及国有资本经营等,将所有涉及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到预算框架之内。通过各级人大成立专门委员会,各级政府成立预算顾问委员会及预算管理局等专门性预算审查机构,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制改革作为预算体制改革的重点,完善社会监督作用,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能力。

(五)建立依法行事、精简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快建立依法行事、精简高效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实现税收征管一体化,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省、市、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地方管理,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务支配权力的同时,应对地方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相应管理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最终形成较规范的地方公共机构融资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财政税收体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作者单位:湖南省吉首市湘西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2]汤鹏主.财政税收、投资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4.

[3]李炜光,丁东.财政·税收·纳税人意识与政治体制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7.

财政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财政改革依托我国良好的经济环境,正有条不紊的持续进行。高校财政学教学结合财政改革的实际情况,正积极的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时代和财政的发展变化,从整体上提升财政学教学质量与效果。本文结合现阶段高效财政学教学的局限性,分析继续推进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财政学; 教学改革; 理论与实践

引言

我国的财政理论与实践在良好、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的支持下,得到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这也为高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财政学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在此支持下不断创新,以期能够更好的把握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改革。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发展的新形势,积极调整财政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把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既要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要适应社会经济和财政的发展变化。作为财经专业的基础课程,财政学教学改革影响着高素质财经人才的有效培养,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保持高度的重视,积极推进财政学教学改革。

一、高校财政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作为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财政学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其研究围绕着政府的财政收支,重点从宏观角度进行理论分析。财政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分析政府行为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分析政府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财政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其一是财政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财政的含义、职能;其二,重点探讨财政支出,特别是政府支出的结构、效率,培养学生分析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的能力;其三,财政收入,主要探讨税收制度、国债等;其四,国家预算,要了解我国政府预算的内容,把握当前预算管理体制;最后一个方面分析当前的财政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财政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政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财政学知识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敏锐眼光。

二、现阶段高校财政学教学存在的局限性

(一)财政教学的交流互动需要加强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许多院校都按照本校选择的教材开展特色教学。这一过程中,院校之间如果能就财政教学展开高校的交流互动,能够很好的丰富课程内容,取长补短。然而现阶段院校间对于财政教学的交流互动并不到位,没有关注其他院校的财政教学的情况。这也就导致财政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许多院校对自身教学的认识不够到位,不利于财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二)与其他相关专业没有很好的结合

财政学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其他相关专业共同展开教研活动,以期能够丰富财政学教学的内容,使相关专业教学更具贯通性。但是,现阶段由于师资力量有限,财政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并没有与相关专业进行很好的融合。在不同的专业中,财政学教学的内容基本相同,没有与其专业良好的结合,并没有充分突出专业特点。这也就造成财政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契合度不顾,不利于专业教学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单调

传统教学方式尚未完全得到变革,许多院校财政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机械性过强,学生很难有饱满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压抑。且由于财政学理论知识较为晦涩,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时,难免会觉得难度大,理解不到位。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结合案例展开课堂教学讨论与实践,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效甚少。学生听课云里雾里,不能把握相关理论的本质,限制了学生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發展。

(四)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结合

高校财政学教学要与财政学理论发展相适应,要以国家政策为引领,紧跟国家号召,紧跟社会经济时代的发展变化。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照本宣科,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现阶段院校财政学教学在案例教学方面需要有所加强。当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不强,学生缺少透过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讲解财政学的概念、职能等内容,没有对新的财政政策进行详细解读,阻碍了财政政策的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发展。

(五)没能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伴随着计算机水平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壮大,为高校教学改革创造了有效用具。相较于粉笔和黑板,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极强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然而,当前许多院校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率并不高,没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作用。黑板、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任务量。而且,如果课堂内容较多,教师需要反复擦写,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中学生做笔记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就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当前的考核体制不够科学完善

当前院校所采取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中阶段性考试,也就是平时测验和期中考试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统筹计算,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确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有些院校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分配的不够合理,平时成绩在学生的综合成绩中扮演了过于重要的角色,期末考试成绩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许多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但没有缺勤、缺考,期末考试成绩不用及格,也能够达标。而且阶段性测试的考试内容难度并不大,大多是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期末考试前,很多学生“临阵磨枪”,突击备考,尽管最终成绩达标,但学生其实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存在很大的漏洞。

三、探讨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一)各个院校之间要良好交流互动

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丰富财政学教学的提升,提升财政学教学的科学性。加强沟通合作,构建和开发财政学精品课程,为学校学生参与不同院校精品课程打造良好平台。要积极参与交流学习活动,了解其他院校财政学教学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财政学教学的研讨工作,切实有效的提升财政实务工作能力。高校财政院系要积极的引进人才,邀请财政专业认识到校参与讲座,参与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要及时的了解财政政策,把握财政政策变化。本校教师可以与其他院校教师合作课题,加强学术交流。

(二)财政学教学要与各专业特点相契合

财政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针对性财政教学活动。例如,对于就业方向是企业管理的学生,教师要加强税收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处理税收问题的能力。对于国际经贸专业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侧重于关税、外贸政策等内容的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把握侧重点,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财政学教学绝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活动。在课堂中,选择一个重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就某一财政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做,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某一案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探讨,要听从教师的引导。教师和学生都要保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展值得导论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从理论出发,讨论现实的财政问题。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互动。教师要运用案例启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四)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互聯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财政学教学要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设备工具的应用。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都是当前高校财政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教师要灵活掌握应用,从而有效的节约板书的实践。要通过教学视频、音频等资料,多种感官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财政学的兴趣。

(五)创新课程考核机制

由于现阶段课程考核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要尽快调整考核机制。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财政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效果,不仅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还要积极组织讨论发言、案例分析、论文作业等多种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在充分的把握学生财政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结束语

高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并不仅仅是院校和教师一方的努力,还需要院校学生积极参与配合。院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财政学教学改革中。同时,还要切实把握当前财政学教学的局限,针对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措施,为优化推进财政学教学改革做出推动。

参考文献:

[1]章晓雯.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15):167+169.

[2]邓秋柳,洪源,唐明.财政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78-79.

[3]鲁玉秀.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0):96-97.

[4]周英.谈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才智,2020(11):56.

中国人民大学  赵健平

财政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项目“政府会计与地方政府行为交互作用机理研究: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

(项目编号:71172064);财政部全国会计科研课题“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报标准与信息披露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015KJB009);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基于政府绩效评估视角下的政府会计

信息披露研究”(项目编号:13C175);感谢江苏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的支持

摘要:近年来,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竞争的诉求,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等方式举借了大量的债务,超过财政支付能力的债务规模可能给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风险。基于此,文章以财政风险为视角,选择政府负债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在界定政府负债概念及其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会计计量、确认和报告现状,对引起政府负债信息披露匮乏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终,论文从健全政府负债信息披露会计核算体系、加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和提升政府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风险 政府会计 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失衡现象。1994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竞争的需求,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等方式举借了大量的债务,据审计署公布的《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披露: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1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约3万亿元,债务规模庞大,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为此,国家于2014年修订《预算法》, 并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旨在“修明渠、堵暗道”,从行政规制角度管理政府的债务行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但是地方政府债务行为的约束不能仅依赖于政府内部行政规制的效果,还需健全政府负债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外部人”的市场监督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政府向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披露其债务规模、期限、结构和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提升债务透明度。

已有文献关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侧重于其理论介绍、框架搭建、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等方面,本文则从财政角度对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政府负债的事项界定及其风险评述

(一)政府负债的概念及其分类

政府负债的概念界定是运用负债会计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前提,也是财政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和范围,我国政府关于负债的定义主要存在于会计准则中。2015年10月,财政部审议通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负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地方政府债券、国家债券(公债)等,其就是政府向债权人(公民或投资者)通过借款方式筹集的资金,作为税收制度下财政收入的补充来源。政府会计准则中负债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相通之处,但政府不仅担负着自身营运管理,还肩负着社会行政管理之责,其会计主体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主体,将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责任”纳入政府负债管理范畴是履行政府问责程序的有效路径(李敬涛、陈志斌,2015)。因此,政府负债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传统以货币方式计量的政府负债无法全面和准确判断我国出现的债务问题。著名银行经济学家Hana Olackova Brixi通过风险矩阵将政府负债分为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确定负债和或有负债。其中显性负债包括国债、各种借款及应付款项、BOT & PPP项目中形成的负债、政府间各项承诺和担保;隐性负债主要指代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政府存在隐性兜底现象的不良资产(如城投债)等。

(二)政府负债:财政风险的主要“元凶”

现阶段,造成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主要推手是政府的债务当量以及当其“资不抵债”时可能引起的债务风险,如政府各种隐性担保的负债就加剧了政府的财政风险。这种“当量”可能基于政府庞大的债务规模,也有可能指代政府较高的债务融资成本,而提高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度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信任,因而能显著地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即使政府没有明确承诺具有偿还该笔债务的义务,但在债务到期时可能会诱发财务风险或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将迫使政府作为“最后贷款人”实行强制干预,从而对政府自身的运营和绩效带来巨大压力。具体体现在: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的错配现象。为规避法律的硬约束,满足政府经济发展和政治竞争的需求,地方政府通过依靠投融资平台发行了大量的城投债,当这部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时,就可能引起当期资产与负债的配比出现较大的差异,造成资产小于负债的现象,可能会诱发债务危机。二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还款期限长短不一。据中债资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投债发行规模约1.4万亿元,是2013年的近两倍,发行规模大,品种结构以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超)短期融资券为主,且整体发行期限较长。相对于短期债券,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城投债的再融资期限较长,投资人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约束力较差。投资者的购买行为使得其手中的现金流变少,信用风险也随之增加(韩立岩等,2003),对债券价格和收益的敏感程度也较高。三是政府的隐性担保、或有负债事项下政府负债计量缺失。四是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量,尤其是负债信息的披露方面。我国财政预算的各级政府主体、行政单位预算的各级行政单位主体、事业单位预算的各级事业单位主体,缺乏系统地反映整个政府财务状况的综合财务报告,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不能完全反映政府的资金变动情况,不利于形成对政府的业绩评价体系。

三、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规模化分工所产生的,受托责任源于委托者对资源的托付,受托人在接受委托的同时负有合理使用资源的职责。在公司制下,基于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大股东与小股东、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王明琳、周生春,2006),也就要求经营者要定期向所有者履行尽职报告。这体现在政府层面,就是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满足公众、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诉求,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解除政府受托责任。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深化政府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政府信息披露责任和范围、规范政府会计行为提供了指引。但我国现阶段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之间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信息披露以预决算报告为主要形式,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较窄,对政府财务信息,尤其是负债信息的披露仍显不够。债务透明度作为财政透明度的一部分,债务信息的合理与及时披露有利于政府债券投资者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发挥市场对资金合理配置的效用,缓解政府盲目举债行为,一定程度上规避财政风险。

(一)政府负债会计计量、确认与报告现状

我国政府负债核算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财政总预算会计将政府负债分为应付及暂收款、应付政府债券与借入款项和应付转贷款;行政单位会计的负债核算分为应缴财政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应付政府补贴款、长期应付款和委托代理负债等;事业单位会计将政府负债分为借入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应缴款项和应付职工薪酬。以财政总预算中的应付政府债券为例,其下设应付国债、应付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应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级科目,应付本金和应付利息明细科目。当政府发行债权时,收到的融资金额借记“国库存款”科目,贷记“债务收入”科目,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有关支出科目。在到期偿还债券时,仅确认债务支出,未形成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部门的负债事项,政府财务报告也没有显示出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基于我国财政制度背景,政府负债主体、形式皆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政府负债的概念界定范畴仍然较窄,缺乏对政府债务的分类、性质和成因等方面的描述,债务发行、使用和偿还单位也存在不一致现象。如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发行主体为中央,资金却投向地方。以城投债为例,它是政府创新融资下的产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由政府注资成立,具有企业法人实体资格,负责发行债券为政府融资,从法律权属关系角度来说,城投公司是投资人的债务人,它承担了大量应由政府财政资金承担的债务。而在财务报告方面,一方面,对于存在的预决算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只作了简略的提示,未作详细的统一规定;另一方面,预算会计体制下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报表,尚没有关于政府资金运营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反映总体财务状况的整个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财务报告较为单一。

(二)造成政府负债信息缺失的原因分析

1.从行政法律法规角度来说,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中央和地方税收体系,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且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层次支出范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积累了更多的资金,但是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也变得大了起来。迫于旧《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设立投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本质上属于企业债券,政府以其自身信誉为其担保,类似还有地方政府用自身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等。因此,资金缺口较大、法律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约束性行为是造成其“暗地里融资”的原因之一,这部分“负债融资”便游离于政府会计的统计范围之外。

2.从会计核算角度来说,政府会计体系的不健全造成负债类信息统计缺失。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收付实现制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满足多元化政府主体的核算需要以及现代会计的要求。对于负债定义的不足,政府负债不能仅等同于货币性资金形式表示的政府债务,还包括非财政资金衡量的隐性负债。对于会计主体界定模糊,政府层面的报告主体是财政部门非其本身,部门层面的财务报告为其所属单位的会计报告的汇总而非政府财务报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作为本地区财政收支管理的实体部门,有定期披露财务报告的要求;同样,《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报告主体分别为各级行政单位、各级事业单位。

3.在负债信息及其风险管理方面,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缺位也不容忽视。政府债务管理是集发债目的、发债规模、发债方式、发债程序、统计核算、绩效评价等环节为一体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水平仍然薄弱,关于政府负债的管理倾向于财政部门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显性债务,对其他筹集资金的负债的统计和计量还比较欠缺,甚至不同部门之间的会计统计口径也存在差异,给负债信息披露带来困难。此外,政府审计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监管不足,如对投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就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四、基于财政风险视角下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的会计体系

既然传统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负债的真实情况,对预算会计进行改革,建立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成为必然。

1.明确政府会计改革目标。FASAB(1993)在其概念第1号中提出了预算完全性、运营绩效、管理责任和系统与控制四个方面的主要目标,FASAB(2006)在其概念公告中涉及政府受托责任解除、提供财务信息来源和使用信息方面的目标确定。(1)预算完全性要求政府提供的财务报告真实完整,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2)运营绩效是披露政府资产负债的融资来源状况,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以及利用资金所取得的成就。(3)管理责任要求,其应当提供有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管理层未来发展方向的信息,可能代表着执政党未来执政的重点。(4)系统和控制,其要求政府通过会计手段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方面,对报表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方面的满足较少、较难满足政府内部控制的需求,应考虑建立信息供求博弈下政府会计反馈机制。

2.明晰政府会计的主体界定。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主体包括政府各部门及其单位、具有公共职能的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直接运营的国有企业等。州和地方政府的报告主体也可以大致分为政府单位和具有公共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如公立高等院校、公立医院、公立事业单位、公立福利公司等)。既然政府作为公共的委托方管理公共资源,负有定期报告其履职情况的责任,那么借鉴美国政府主体的范围界定,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编制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具体应当包括纳入本级政府管理范畴之内的财政部门、行政职能单位、公共事业单位、政府出资并控股的国有资产权利及其应承担的负债义务等。

3.完善政府负债核算的范畴。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拓宽原本现金收支的核算方式。将属于政府承担的,以货币形式计量或可进行合理估算的债务统一纳入政府负债的核算范围。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借鉴FASB和国内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引入审慎性原则,准确评估政府负债规模。其次,完善政府负债的会计核算科目,如参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设立政府“应付企业债券”“短期(长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计负债”“专项应付款”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等。再次,编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政府负债信息披露报告:(1)编制“资产负债表”主表,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负债的定义,将政府负债分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别进行列报,密切关注政府负债的总量和时间长短要求。(2)编制“政府负债信息财务报表附注”,定期披露政府的隐性负债(或有负债)事项,包括政府可能存在的兜底现象,担保或承诺事项。(3)编制“政府负债情况明细表”,内容涵盖融资金额、融资方式、融资利率和成本、融资期限、投资人、其他要求或承诺事宜等,提供政府负债的进一步细化信息。

(二)加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政府负债的产生离不开其举债行为中所规定的步骤和程序,如融资目标、融资金额和期限的确定等。政府部门越重视负债风险管理,投资人越关注资金去向和投资回报率,对于负债信息披露的诉求也会越高,因而,设计和完善政府负债风险管理的程序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负债风险管理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测量(包括发生风险的概率)、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效果评价四个环节。其中,债务风险识别是整个政府负债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风险识别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风险概率的测度、以及为规避风险而设计的控制程序等,债务风险识别的技术手段在宏观层面有外部环境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在微观领域有预算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责任与损失清单分析。该环节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盘分析,找出已有负债资金投向、预计负债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方面,通过政府负债融资渠道,挖掘其背后兴建的“在建工程”等项目,并分析其项目背景、施工进度、是否能按期交工以及预期绩效,数据来源可以是政府部门披露的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未来可能发生的负债行为厘清资金缺口和预计负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关于政府下阶段的发展规划、融资计划等信息。如果说债务风险识别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负债行为中可能发现的各种风险类别,债务风险测量就是着手评估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大小),是通过定性和定量二者相结合的手段将政府的负债划分为四类:风险重要性水平高、发生概率高;风险重要性水平高、发生概率低;风险重要性水平低、发生概率高;风险重要性水平低、发生概率低。风险评估与测量需要风险数据库的支持,促进政府部门建立财务报告数据库、投资业务数据库。其具体做法可以是,结合行业历史数据,从资金需求的项目入手,分析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和新增债务,推导出政府可能存在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固定投资金额,再推导至政府债务融资手段:银行贷款抑或是债券发行可能性的评估,对于债券发行期限、利率、方式进行详尽测度。风险控制程序就是政府部门设计的对负债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发生的“资不抵债”风险进行补救的措施,其目的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控制测试,其需要提供政府部门负债管理方面内部控制方面的讯息。最后一个环节是风险效果评价,它是指当政府债务进行还本付息之后,对整个债务风险管控机制运行效率的评价,结果可能是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修正。

基于我国特有的财政分权制度背景,地方城市建设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庞大,且大多带有政府隐性担保,加之各地区政府的财政状况参差不齐,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也呈现地域差异化,加强政府或有负债的风险管控不容忽视。但我国目前债务融资的性质、规模和投放渠道等信息呈现“杂乱无章”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口径核算,难以对政府债务总体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需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较多地披露政府的负债信息。

(三)提升政府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水平

政府部门的负债信息披露不仅需要立法层面的支持,还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督职能,以提高负债信息的披露质量水平。以政府审计为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国家审计是通过公正客观地评价政府是否负责和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并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审计鉴证功能包括管理鉴证和财务鉴证两个方面。负债信息通过财务报告等形式对外报送离不开审计部门的核定,只有审计通过的财务报告才会向外界公布,才具有公信力。又如,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就要求涵盖“审计师报告”,加拿大的政府财务报告需经过财政部门、审计委员会和社会中介机构三方的审计后才能正式提交国会。借鉴国外的监督机制,我国的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监督组织架构也可以由政府部门、第三方中介机构和可能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等组成,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中央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实体;利益相关者则可能是公众、投资者等个体或社会团体。(1)近年来,我国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呈攀升的趋势,财政风险巨大,应考虑将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借的债务纳入政府的预算会计报告,纳入人大审议流程,从宏观上把控质量关。(2)加强政府与第三方的合作,对政府债务进行信用评级打分,对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予以及时调整,进行控制流程测试。(3)搭建政府——第三方机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沟通成本。

五、结束语

近年来,政府负债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得政府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而政府盲目的、不科学的举债行为会诱发债务风险。为满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委托人、管理者,理应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关于政府负债方面的信息。基于此,本文从财政风险角度对政府负债信息披露展开讨论,在梳理政府负债会计计量、确认和报告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造成政府负债信息披露尚存在的问题点,最终从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加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和提升政府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防控可能出现的财政风险。Z

参考文献:

[1]李建发.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03,(9).

[2]李敬涛,陈志斌.公共品短缺、政府问责与政府负债信息披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2).

[3]刘子怡,郝红霞.媒体压力、治理激励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6).

[4]潘俊,陈志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构筑[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25(5).

[5]王明琳,周生春.控制性家族类型、双重三层委托代理问题与企业价值[J].管理世界,2006,(8).

[6]张琦,方恬.政府部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2014,(12).

上一篇:高校双语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