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中学德育论文范文

2024-07-27

新课程理论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职德育新课程的实施给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效,但与此同时,在课程价值、教师特质、教学关系等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可从改进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行为入手,从活动教学模式推广、课堂教学行为训练、课堂教学反思训练、校本研修做优做实四方面找出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课程 课堂教学行为 问题 对策研究

一、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对策研究的先行分析

根据教职成〔2008〕6号文《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德育新课程的实施给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价值层面——课堂教学中课程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德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替代了德育课程学科知识的建构,将德育课上成了班会课、活动课;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以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运用目标施行过程覆盖了课程中蕴含的情感、态度、观念、价值目标及其生成过程,使得德育课堂越来越远离本身丰富的课程内涵而转向单一的诸如礼仪训练、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功用。

第二,教师特质层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德育教师队伍尚未成熟。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课堂应变的教学机智缺乏,不能敏锐捕捉课堂生成的宝贵教育教学契机;有的教师在课堂设计及实施中指向情感目标的教学行为缺失,无法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的老师不能从课程的高度把握课堂,无法从生命发展的大智慧观照课程实施,因而无法提升课堂境界。

第三,教学关系层面——交互主体性课堂尚未生成。主要表现为:有的课堂教学“变身”为学生完成课前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的“展示”过程,课堂成为展示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课前活动经验的重复呈现,而无新的动态生成;有的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组织、表演,教师成为站在一边的“观众”;有的教师将“问”与“答”的形式等同于师生交互活动,而不设计研究“问答”背后的师生“对话哲学”,学生成为配合教师完成“对白”的配角。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陈旧的教学思路惯性影响。我们的教学思路仍在延续惯性,即教学是单一的线性逻辑、学生是被动地主动学习、生活被用来阐释知识。二是倦怠的教师生涯思考影响。部分教师不能对专业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品尝到教育教学的乐趣,逐渐远离课堂幸福而陷入职业倦怠。三是简单失衡的评价机制影响。包括现行的绩效评价机制、对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工作评价机制和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都存在简单失衡的问题。

二、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对策

在上述先行分析基础上,笔者研究试验了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对策,即在教学模式层面推广活动教学,在教师个体成长层面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和教学反思训练,在学校中观管理层面做优做实校本培训。

(一)活动教学模式推广

即以“做中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创设中职德育活动课堂,根本改变旧有的教学思路。“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强调对准学生、强调实际、强调生活。它使得知识的获得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学生能真正在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积极地进行主体性学习。

在多种“做中学、做中教”的方法中,笔者试行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的整体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益处在于:第一,课程教学进行了项目化的整体设计,使课堂教学的眼光提升到了课程层面,使教学呈现出整体优化。第二,呈现出个性化的课堂和个性化的学生。试想,同样是教学“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这个课堂的项目可能是汽修专业学生进行的“汽修厂竞争力考察”,另一个课堂的项目可能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的“旅游商品店竞争力考察”,可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电脑配件经销的竞争力考察”,或者是物流专业学生进行的“小型快递公司的竞争力考察”。即使是同样一个班级,不同学生的项目也能体现出个性化差异。第三,真正实现主体性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课堂上教师通过推动“任务驱动”和“管理任务”来促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进而有效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但我们在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时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从做中教”容易造成教学中过分强调活动的作用而对教学中的知、行关系产生偏差,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活动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课后却什么也没留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克服以下偏差:一是活动中学生以经验的习得替代了认知体系的建构;二是活动中以情感的体验替代了价值观的树立;三是将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情境化、简单化设计后难以还原到生活中去,不能在实际运用层面给学生以现实的指导。

(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

课改实施中,我们会发现单纯的集中培训学习对教师的个体专业成长所起的作用有限:一是部分教师经过新课程培训后回到课堂上依然故我,按照过去的一套上课;二是部分教师将培训中学习到的教学设计原样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有形而无神”,无法取得实效。可见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单纯通过理论培训、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讲座等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理论的培训必须有行为的训练作为后续支撑,唯有不间断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和行为操作训练,才能将新课程理念最终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和行为操作训练可以通过操练课来达成。

操练课是将实际课堂操练和模拟微观操练结合起来对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的一种方法。它以训练教师课堂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为重点,把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行为转变结合起来。操练课的运作包括课前准备、编写教学活动设计、实际课堂操练、课堂观察记录、评价研讨、修改方案、重新上课等程序,操练的教学行为有口语技能、教态技能、组织引导学生的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激励策略技能、使用各种媒体的技能、提问技能、课堂反馈技能、课堂机智等,江苏省职教德育教科研中心组正在进行的“微课堂”活动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课堂教学行为训练。

(三)课堂教学反思训练

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其背后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内涵、教育人文内涵、教育伦理内涵,关注的是生命发展的大智慧。只有当教师自觉对自己进行完善的时候,才能关注到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价值。而教师的这种自觉完善需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性教学训练实现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针对中职德育新课改实践发展,课堂教学反思训练的有效方式包括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日志研究和以实践研究为特征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纯理论性质的论文和课题研究,这种课堂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将其纳入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环节,在反思教学中教师方能学会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方能对教学内容做出独立的反思性决策,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四)校本研修做优做实

在我市中职德育教师师资培训中存在这样一个脱节现象,即基于市职教教研室层面的市级教研、基于教师个别研究层面的个体研修和居于这两者中间的校级层面的校本研修没有实现有机的一体化联系,主要原因是校本研修没有扎实开展。

校本研修着眼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共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成长为特征,并具有鲜明的校别特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在以学校为单位的在职阶段,通过扎实开展校本研修,能有效营造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推动教师持续有效地开展“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并能贯彻整个职业生涯,这是市级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教研无法达到的。

针对中职德育课堂,校本研究的有效形式多样,如集体备课、说课、听课、专题案例学习、主题研究论坛和课题研究,还有前文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操练课和反思性教学都可以通过校本教研扎实开展。近两年,全国、省、市开展的不同形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校本研修形式。

(作者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新课程理论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才能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生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有道德的人才,可见德育教育之重要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年纪,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却又区别于小学生的幼稚天真,他们有着自己敏感的小心思,有个性、易于冲动,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所以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加强中学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都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最好的东西,而且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溺爱,又处于叛逆期,追求自己所谓的“个性”,不服教师、家长管教;再加上现代网络特别发达,手机、电脑的普及,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并且受到游戏的错误导向。所有这些因素都在阻碍中学生德育的健康發展。教师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还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此,通过以下几点来探讨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方法。

一、重视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目前的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道德知识灌输,缺乏生活实用性。而学校和教师将重点放置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德育教育环境。

作为学校来说,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倡导并实践德育教育,将营造德育教育环境放在学校建设的首要位置,要使师生认识到,学好知识的首要前提是要学会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一方面,学校要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学生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加强对教师道德素质的培训和管理,教师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作为教师而言,学生所学知识基本上来自于教师,一天中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也是教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教师就要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因而也成为教师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的重要场合。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自觉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责任,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适时地穿插德育知识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各个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正确的德育观。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将涉及到的人物的先进事迹讲述给学生听,激励学生、感染学生,由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当然,德育教育不能只是理论上的灌输,教师教育学生目的还是要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衔接,使课堂内外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积极性被抑制,课堂互动缺乏;同时,对于德育教育的片面化理解也使得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学生对着一个个死气沉沉的文件和宣传,既听不进去内容,也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并将所学知识付诸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

(一)借助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但也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特点,巧妙利用网络资源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视频、故事、音乐等各种形式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乐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网络中的信息,摒弃不良信息,学习正确而有营养的内容,做一名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

(二)组织团体活动

中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团体活动,因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比如组织开展辩论赛,以“勤俭节约是否过时”为辩题,正反方进行辩论。在这样的辩论氛围中,既有利于团体意识的培育,又使得勤俭节约的德育内容深入人心,一举两得。

(三)开展社会实践

德育教育除了在课内的教学之外,还可以对其进行延伸,课外的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真切感知道德的力量,从做中学。例如组织“学雷锋”活动,在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做交通志愿者、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等,在开放性教学中获得对德育的直观感受,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联合各方主体,形成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寄托在学校、教师的身上,家庭同样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场所,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来。目前有些家长教导孩子处理事情要以自己的利益为重,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并不在意,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因素。所以,家长要转变思维,积极联合学校、教师形成合力,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学校也要重视家长的作用,教师定期家访,与家长互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学校举办活动时邀请家长来参加,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浅谈初中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4(33).

[2]彭迪锋.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分析[J].学周刊,2017(25).

新课程理论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讨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习题课的设计,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习题课设计的探究,提高数学教师的习题课教学设计能力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数学;习题课;设计

新课程理论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体育教学受到更多的重视。怎样有效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实现教学的互动性,让课程教学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是教师应該积极探讨的问题。主要分析和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互动教学的策略,旨在更好地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体育;互动教学

在当前推行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受到广泛重视。怎样利用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探讨的话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学校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开展体育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活动,而新课程理念的提出让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明确。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基本体育理论知识和课外体育训练活动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为学生的体育训练提供了指导,而课外体育训练又帮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体育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模式单一、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创新教学模式。这些严重抑制了小学体育互动教学的开展,整个课堂显得毫无生机,无法唤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进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运用互动教学唤起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地探讨和总结。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互动教学的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性格比较活跃,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互动教学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比如,同一个班级男生和女生的身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他们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一样。如在开展“球类”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重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将男生和女生混合分组,让男生、女生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也实现了体育的互动教学。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课堂的互动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方法、策略比较单一,很难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这样的教学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体育教学模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比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可以运用游戏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赛中练,进而达到提高动作技术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先对整个班级进行分组,然后将快速跑的一些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如曲臂摆臂和直线跑的方法,引导学生懂得直线跑的技巧并在比赛中运用,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开展接力赛跑,并制订相应的奖励制度。在比赛过程中,同一个小组之间的配合会更加完美,大家相互鼓励和探讨,实现体育课堂的互动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将体育的理论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体育技能,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3.运用情境教学鼓励互动

小学生对体育课是充满期待的,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激励。情境激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认知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积极、有效地完成体育学习内容。为了训练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激励情境进行教学: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士兵完成拓展训练”的片段,这个片段中凸显了士兵的艰辛和完成目标的不易。然后利用已有的体育器材设置障碍,如体操垫、单杠、沙坑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队友,通过合作训练的方式克服这些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得到了提升,体育课堂的互动性也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实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的互动教学。

四、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体育教学要跟随新课程理念的脚步,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体育技能。小学体育互动教学的有效开展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连丽芬.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互动教学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9):33.

[2]刘慧.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互动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1):37.

新课程理论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1、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2、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 (4)课程理论

3、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书289页)】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

4、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5、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即教材、即学习经验、即学习活动

6、课程资源存在的类型

(1)按资源的空间分布,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资源

(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有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

化学课程资源、生物课程资源、音乐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等

(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有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

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专用教室等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研究成果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8、课程 选择的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9、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

(1)课程组织的要素(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2)课程组织的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10、目标模式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课程评价

1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2)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取向 (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12、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改革本身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

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教师)

(3)学校外部的因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

1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

(1)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 书297页) (2)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书298页) (3)内容:(课程结构的变革、课程标准的变革、教师角色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评价的变革、课程管理的变革)

二、教学论基础

1、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备课的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课的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艺术)、(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板书规范)、(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意义、形式、要求 书305页】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 与评定:【意义、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学业成绩检查基本要求、学

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书305页】

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书307页)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读出指导法 (4)演示法 (5)参观法 (6)实验法 (7)练习法 (8)实习法 (9)讨论法 (10)发现法

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2)教学内容的特点 (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4)教师本身的素养 (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规律指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教学过程的 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中高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主要 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传 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8、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教与学、师与生双方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教学活动的动态运动 (1)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是“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

(2)教学过程的第二环节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 (3)教学过程的第三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9、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1)优越性:【(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2)局限性:【(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10、个别化教学(书313页)

(1)个别化教学的含义、特点、优点、缺点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2)注意问题:学习的步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或材料、评价学生的手段、个别辅导

11、分组教学的概念、类型

(1)概念: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类型: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12、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反馈调节功能 (3)区分和鉴别功能 (4)激励功能 (5)导向功能

13、教学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

(2)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4、教学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 (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5、常见的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 (2)抛锚式教学模式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1、导入技能

(1)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

(2)导入方式: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演示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典故导入法

2、提问技能,课堂提问的过程阶段

(1)拟题阶段 (2)引入阶段 (3)列题阶段 (4)听答阶段 (5)评价阶段

3、讲授技能要注意

(1)讲授的科学性 (2)讲授的教育性 (3)讲授的启发性 (4)讲授的适应性 (5)讲授的情感性

4、板书的技能

(1)板书的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以美得熏陶、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

(2)板书的内容: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 (3)板书的主要格式:提纲式、词语式、表格式、结构式、图示式、版面式

5、结课的类型、过程

(1)类型:认知型结束、开放型结束

(2)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6、说课的类型

(1)研讨性说课 (2)评价性说课 (3)检查性说课 (4)主题性说课 (5)示范性说课

7、说课的基本内容

(1)说教材【(说本课内容在本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点及依据)、(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2)说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了解学生的学

习动机水平,预估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3)说教法及依据 (4)说学法及依据 (5)说教学过程(书331页) (6)说板书设计 (7)说教学反思

8、教学实践中,教学智慧主要基本特征

(1)实践性 (2)个性化 (3)集成性 (4)高效性 (5)创新性

9、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

(1)教学经验 (2)教学思维力 (3)教学执行力

四、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1、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一般步骤

(1)结构要求: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一般步骤:选择论题、收集资料、确立主题、安排结构、修改润色、投稿发表

2、教育叙事的特点、分类、写作规范

(1)特点:事件的真实性、事件的典型性、情节的完整性、具有问题性、讲究细节性、

结构的灵活性、具有感悟性、教育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2)分类:叙议式、反思式、陈述式、比较式、点评式、质疑式

(3)写作规范: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的文体、注重一事一得、注意细节描写、养成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的习惯、博览群书,注重学习

3、教育随笔的特点、形式、写作

(1)特点:随便、随时、随手、随心 (2)形式:借事说理、夹叙夹议 (3)写作:要新颖、独创;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小中见大;列举事例要具体生动;

借助语言文字为文章增色加彩

4、教育案例的特征、构成要素、应注意事项(书348页)

(1)特征: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注重分析强调典型 (2)构成要素:标题、引言、背景、主题、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问题的解决、

反思与评价、附录

(3)应注意事项:关于确定主题、关于教育案例、关于案例分析、常见的毛病及对策

5、教学反思的内容、方法

(1)内容: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 (2)方法: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转换时空处反思 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6、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和可行性:制定计划要对未来一段或一个时期作出科学的预见,如基础条件如何、前景如何、目标高低、措施怎样等等,对各种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估量。没有科学的预测,也就没有计划。制定计划,就是为了执行。对未来的预测,应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切忌盲目地、无根据地制定计划,否则计划就没有可行性。

新课程理论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现代健康的定义及内涵?

答案:当今 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其包涵以下四个方面: 1.无疾病与虚弱的躯体健康,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完整,协调一致,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2.心理健康是指生活经历中积累形成独特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社会适应健康是指拥有广博科技文化知识与工作才能,能适应开放性社会生活中各种职业角色的转换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献身社会,卓有成绩。4.道德健康是指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

2. 简要说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指标?

答:

1、身高

2、体重

3、肺活量

4、立定跳远(50m)

5、台阶实验(1000m男)(800m女)任选一项;

6、握力、座位体前屈(男)任选一项;仰卧起坐、座位体前屈、握力 (女)任

3.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作用?

答:1.体育活动对发展能力的影响2.体育活动的对性格的影响3.体育活动对气质的影响4.体育活动对兴趣发展的影响 5.体育活动对情感、意志发展的影响6.体育活动地个性发展的影响。

4 为什么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1.准备活动可以使肌肉达到“初长度”状态。肌肉只有在初长度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能取得最好的锻炼效果2.准备活动可以滑利各个关节,降低肌肉的粘滞度,特别是在冬天,可以降低肌肉间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少肌肉拉伤的机会。3.准备活动可以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升高,特别是摄取氧气的能力增加,以满足接下来大强度运动的需要,减少运动损伤和运动中腹痛发生的几率。

5. 运动性病症和运动损伤的概念?

上一篇:学习诊断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比较法教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