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医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3

合作学习的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足球运动对于队员之间的合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而学生的配合还需在实际锻炼中不断累积。文章以合作学习模式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重点分析了合作学习模式中涉及到的内涵、优势以及教学策略等等。

关键词:高职足球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学习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应用范围以及深度不断拓宽。高职足球运动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技能以及要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指引,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素。本文基于高校足球运动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合作学习模式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谨以此提供参考依据。

一、合作学习模式与足球运动的相似性

1)基础知识。高校足球教学中,基础性知识是学生开展足球运动的基本保障,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学习效果,同时影响到学生球技的提升。因此基础知识的稳固对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提升其技术能力。所谓合作学习模式,基本上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合作学习,在互助合作的前提下,实施合作性学习,彼此能够取长补短,掌握基础知识,在不断的探讨分析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合作学生模式在高职足球教学中的应用获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其精神与足球运动精神具有相似之处,因此两者得到了很好的契合。2)实践方面。我国教育改革在各大高校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教育的重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以往的重视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到现在的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将知识转化实际应用能力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这一点在足球教学中得到了极好的验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传授学生一些踢球的技巧、要领,还需在实践活动中累积经验、提升技能。足球运动本身就是对合作要求非常高的一项运动,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对足球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穿插适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沟通交流,谈论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才能真正掌握足球技能,领悟合作精神。

二、足球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模式

1)实践方面。高职足球教学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技能要求同等重要,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上且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运动中寻找配合的默契度,同时又能使其在合作中共同发现自身的弱势,并且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随机分组,两组之间进行对抗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为实践应用能力,在不断的配合中,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足球训练的相关技能以及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实施随机组队,然后进行友联比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对于其日后的发展也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足球运动中的应用值得不断推广。

2)教学任务方面。教学任务的设定需要从教学的整体角度出发,不仅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同时对教师而言也是意义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未开始之前,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被动学习的机器,这对于足球教学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从合作学习模式的层面设置问题或是教学情境,挑选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可以在相互的合作学习中能够将知识进行升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实施预先性思考。例如: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准备与足球有关的小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要求其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学习教师提出的小知识或是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三、完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议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自身优势非常突出,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素质,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足球技巧,提高其战术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性,适应学生差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模式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能力,使自己成为多元化的人才,对体育教学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并且对足球技能技巧的掌握熟练,与此同时,教师还需累积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于一些教学方法或是策略能够熟练使用,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并将其引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借助先进教学理论,提升综合能力。总而言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师必须要从教育教学水平上得到了提升,否则将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对于教学活动显现出不足,因此建议教师要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增加知识储备,提升实际教学能力。

四、结语

总体来说,合作学习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学生学习意识以及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高校足球教学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经过实验证明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高校足球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并给予相应的教学建议,推动合作学习模式在足球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金义.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2] 刘彬,王倩,马尧.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09).

[3] 谷泉.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

[4] 罗旌信.高职院校足球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0).

[5] 程学超.浅谈高职足球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作者简介:石磊(1981-),初级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合作学习的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为一种具有创造力又高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合作学习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 并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迅速发展, 很快就吸引力全世界的关注, 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 系统化的学习策略, 一般由2到6名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以合作、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更要为提高小组整体成绩, 获取小组奖励而努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合作学习被公认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 每一个学生都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互相鼓励, 互相帮助, 也渴望帮助别人, 探讨问题, 从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几点效果:1) 合作学习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 而变成了小组内部个人的合作及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成员探讨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 并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2) 合作学习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 互相倾听能够大大地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 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提升学习效果。合作学习要求每一个成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分担学习任务, 这就要求每个人必须完成自己的任务, 为集体负责。因此, 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变得更加容易。4) 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要想教会其他成员一些知识, 他们必须更仔细地阅读分析学习材料, 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总言之, 合作学习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 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习可以分为“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新知识, 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然后学生通过做作业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内化。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 主动学习能力差, 课后作业如果有不会的地方也不能及时获得帮助, 学习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翻转课堂教学法, 是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或其他学习资料自己学习新知识, 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课堂上, 在教师的帮助和其他同学的协助下, 完成作业, 探讨问题, 加深了解和记忆, 对知识进行“吸收内化”。因为整个过程与传统方法相反, 从课堂授课+课后作业, 转变为课前学习+课上研究, 故称为反转课堂。

翻转课堂通常包含四个基本环节:1) 课前阅读任务。设计课前任务是教师要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要仔细设计教学目标, 课前任务要对学生有分层次的挑战, 并与奖励挂钩。鼓励合作, 鼓励创意, 尽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问题是课堂上的重点, 让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丰富资源。2) 课前观看信息材料。翻转课堂主要的课前材料是微视频 (又称微课) , 其他的还有视频公开课 (又称慕课) 、课件等, 对于有一定阅读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来说, 也可以使用文本形式的文献资料。教师在准备资料的时候要注意, 资料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其形式尽量多样化, 如采取游戏, 研讨的形式, 或者录制个性化的视频。难易要适度, 易于学生理解, 最好与现实相联系。3) 课堂讨论研究。学生分为5、6个人一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就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 深化, 可以通过共同作练习来巩固消化知识, 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学之间进行解答, 或寻求教师的帮助。翻转课堂的关键点正在于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教师要精心地准备、细致地观察课堂上的对话和讨论, 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4) 在线提交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 按要求在线提交作业, 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翻转课堂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改革的更加彻底。合作学习已经存在了几十年, 相对而言是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反转课堂的第三个环节中, 需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可以说合作学习是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新的知识点, 再利用合作学习, 往往会存在时间不足的问题, 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 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参与, 教师可以给反应较慢的学生充足的机会去学习和表达。毋庸置疑, 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而反转课堂则进一步促进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论的发展。

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三个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而这三个特征也正是合作学习的特征, 可以说, 合作学习与翻转课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

摘要:合作学习兴起于70年代的美国, 是一种由学生为主体, 以小组合作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的学习方法, 近年来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反转课堂则是一种刚刚出现不久的新兴的教学方法, 也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本文试从两者教学特征和组织方法的方面, 论述其相关部分与不同之处, 从而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冯宪超, 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反转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育教学论证。2016.2.24.

合作学习的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支配下的一种教学形态,是充满动态性、过程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信息,并认真筛选与合理处置,将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升科学教育的水平和品质。

关键词: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导向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生成”,《辞海》解释为变易,反映事物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产生、形成[2];《教育大辞典》把生成学习解释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3]。

“生成”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一种学习策略,它具有过程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意义,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生成。“生成”主要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其意思是“变成某物”。它强调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本身,“生成”原本是用来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与机制的概念[4]。将这一概念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领域,它必将为教学生成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二)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建立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其基本理念[5]。生成性教学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关注学生自学自思的指导,尊重学生独立思维和自身的感悟、体验,关心学生完整的人生成长需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为目的,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具体说来,小学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有如下特征:

1.过程性。在传统教学观的认识中教学是一个确定的、静止的、线性封闭的过程,教师力图通过精心的预设实现预期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6]。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限制课堂上师生的创造性发挥,抑制了课堂的动态发展。

生成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说生成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科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过程充满着未知变量的不断变化,是非预期的、复杂的,存在着众多的偶然、随机因素的介入[7]。它强调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意识培养,并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吸纳和排除相关的信息,不断变换自己的预定设计,将教学重点放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上。

2.开放性。相对于“预设”的封闭性,“生成”的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8]。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心态的开放性。“最初的课程计划只是作为一种课程内容选择的可能性,是一个起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一计划应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要不断地根据儿童的反应以及教师的价值观和经验的判断做出课程计划的调整[9]。正是课程的这种开放式框架给儿童与教师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可能性。”[10]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制定的教学预设,灵活运用有意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适时调整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情境性。“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该心理氛围会因境遇的不同而不断生成与转化。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活动过程与具体情境相伴而生,脱离具体的师生活动与课堂环境的动态生成是不存在的。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1]。

4.创造性。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下,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生成。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谈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探究等共同完成的[12]。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师生在课堂中的即时教学和即时学习,具有较强的“非预计性”,这种不可预计性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

(三)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对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能动性的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个性化认识与建构,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内容的性质、规律的深刻理解。

3.后现代主义思想。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传统教学中“有计划性”、“有意图性”的限定,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学内容与资源不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主张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教育管理要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教育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

二、小学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

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后,才能对资源进行准确判断并及时捕捉。学生在教学观察中的状态可以分为学习的准备状态、学习的反应状态、发展变化状态和学习效果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感悟、见解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情感与智力的发展。

(二)科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筛选

在课堂中往往有许多的生成性资源产生,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对其进行筛选。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去解决。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作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可通过争论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

(三)科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

对生成性资源进行科学地筛选后,教师应根据这些信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改变课时计划。当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捕捉后应及时加以利用,并对资源加以引申,通过师生对话,逐步探求问题的结果。当有些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无关教学内容且没有积极作用时,教师可以不利用,也可移到课下解决,即延时处理或冷处理。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好开发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度,不必将所有生成资源都加以引申。尽量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既保证教学的生动展开和师生的健康发展,又不使课堂像脱疆的野马,跑到哪就算哪。

三、科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导向意义

科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导向意义指的是教师正确合理处理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后产生的有利教学意义。本文主要就教师、学生这两方面来论述生成性教学的导向意义。

(一)对教师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提升。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教学特征对现代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关注教学中的人,把人置于具体的、现实的教学情境中,真正关心学生现时的处境,关心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增加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加强专业教学技能学习,努力提高科学素养,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从容面对预设中没有的生成性问题,并科学合理地进行处置。当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得到回应,在其心目中的老师的形象将逐步提升,由“合格老师”向“专家教师”转变,最终成为他们的榜样、偶像和知心朋友。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只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在教育中,还需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建立在对职业的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责任感上的。生成性教学的开发性特征打破了教师事前的预设,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生成性问题,怎么进行科学合理地处置,需要教师的大智慧。只有经过现实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锻炼,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二)对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个性的发展。在科学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生成性学习作为构建新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变化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还会超越原有的个人化行为,成为全体合作的行动,成为团体精神和全体意识发展的契机。

2.有利于满足学生发展的内部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投入程度的大小直接制约着目标达成的高低,而生成性问题的产生,往往标志着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师对学生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合理地处置,积极而客观地肯定与赞赏学生课堂的参与行为,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和保持兴趣持久、旺盛的源泉之一。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与真诚期望时,学生的内在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会在健康向上的心理因素的推动下,在更愉悦的氛围中更主动地获取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教师热情、理性地面对生成性问题,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科学合理地认知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的形成。

四、结束语

生成性思维已成为当代人的主导思维方式,而以此为基础的生成性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国内外进行科学教学活动时采用的主要形式。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充满动态性、过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是师生以内在体验和对话的方式参与其中、共同创造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为契机,因势利导,改变或调整预设的计划,展开教学。生成性教学不仅仅关心学生的认知结果,而且关心学生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对生成性问题的合理科学的处置,将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升科学教育的水平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音序普及本,2002.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缩印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一版.

[4]马向真.论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

[5](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2.

[6]殷晓静.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4.

[7]马秀春.生成性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8]岳欣云.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教师思维方式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7,(3):75~78.

[9]李雁冰,程良宏.生成性教学:教学哲学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8):22~26.

[10]赵鸿强.科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5):4~5.

[11]加里·D· 鲍里奇.有效的教学方法 [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78~280.

[1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3.

合作学习的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是对这一阅读内容进行分层次的讲解, 然后对文章的主旨进行规划和概括, 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而言, 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这种情况下,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受到阻碍,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有效性

(一)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合作教学模式, 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所需学习内容,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合作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也在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水平, 进而形成相对良好的教学体系。

(二)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应用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小组讨论时,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小组成员在日常交流过程中, 可以实现取长补短, 获得共同的进步。

(三)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新时期背景下, 需要人才具备较高竞争与合作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用合作学习, 教师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证明, 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兴趣, 只有学生拥有学习兴趣, 才能对语文阅读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学习。这种情况下, 小学语文教师需将合作学习科学有效的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去,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阅读知识。例如, 教师在讲解人教版6年级上册语文21课《老人与海鸥》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让小组成员之间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此后在全面同学面前进行解答,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评出回答最为准确的一组, 提出表扬, 或者予以一定奖励。通过这种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斗志, 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在分组初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戏, 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尽快拉近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此后组织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学习竞赛,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确定学习目标, 开展分组讨论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年龄较小, 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是十分透彻, 因为不同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 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 教师开展合作学习, 需及时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然后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小组内成员充分表达自身想法之后, 再开展组内讨论和总结, 最终得出答案。此后, 小组组长派出代表, 对本组观点进行表达, 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再次讨论, 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例如, 在学习《田忌赛马》过程中, 要想让学生对这一文章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赛马的过程进行梳理, 充分掌握文章内容。此后, 教师组织每个小组派代表通过自己的语言对田忌赛马的整个过程进行复述, 然后全班同学对各个小组复述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 教师适时参与, 科学指导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 即便开展小组讨论, 也不一定对相关知识进行全面了解。特别是当小组成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应当适当对其进行指导或者引导。这种情况下, 当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 教师可以在小组内提出具有引导意义的问题, 也可以适当的点拨, 从而将学生思路向着正确的方向指引。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在合适的时候, 教师可以参与到某一个小组的讨论中去, 和学生共同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以方便日后的因材施教。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过程中, 教师先带领学生对这一诗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通过这一环节,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诗句中所描写的雄伟壮阔的场面。此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对相应资料进行查阅, 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索诗词的大意, 对诗句中的感情基调以及诗句中呈现的画面进行充分了解。此外, 小组成员对这一首诗的写作背景相关资料进行查阅, 根据写作背景, 总结作者的中心思想。同时, 小组成员遇到问题的时候, 教师及时引导, 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古诗的内容和内涵, 更深层次的了解诗人内心的想法。

合作学习的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要求师生互动,高效的课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问题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好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关键词:问题设计;问题权;问题本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25

在读《教育实话》这本书其中一篇《漫话“满堂问”》中记载了上海有一所区教育学院对6所中小学语文、数学各9节课课堂提问经行了专题调查,教师的提问次数过多(平均每节课达30次),且大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所提问题又过以简单,所提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发问,总之,教师所问是学生已知的东西,学生即使不懂也无意发问。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幼稚、粗糙的现象,这种浅层次的“零问碎答”不仅没有起到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据这一情况试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

(1)为了相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又摸不清新课改的路子,由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改为现在的“师生互动的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真正的领会到新课改的精神。

(2)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起点认识不够,在课前没有认真和学生沟通,随口发问。导致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太难学生摸不着头脑。

(3)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对教材的把握不准,问题提得凌乱、肤浅。

(4)学生课前没有认真预习所要学的知识,就是老师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来,他们也把好问题白白的浪费掉了。

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连续进行,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中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怎样设计出高效的课堂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问题权交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最想知道什么,才是教师最应传授给他们的。

我们把提问权交予学生,当然,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有时提的问题也是过于肤浅,比如在《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一节中,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2)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的方程式怎么写?(3)氧化铝在熔融电解时为什么加入冰晶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材和一些资料中可以查到,在教材中能查到的问题不是问题,不经思考就提出的问题当然也不是好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表达出自己所想知道的东西来?这时教师就应对学生做一些引导。

首先,课前先把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给学生,让学生有重点的预习这节课,再发给学生一些将要学习的知识点相关资料,多看多想必然就能发现问题,发现好的问题,把不懂的和自己最想知道的就写在自己的问题本上。

其次,老师就把学生交上来的问题本批阅一下,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分类,即可知道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不会的,哪些是课外知识学生最想知道的,并且还需要怎样进一步的学习,这样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设计课堂问题就能有的放矢,而且还能起到让学生主动预习的效果。

二、把问题的设计权交予教师

有了学生提供的问题本,作为老师应对学生提供的信息做一下处理,让问题更明确化,更具吸引力。

比如学生问题本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把这样的问题直接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可能就起不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不起来学生的思维。这个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又是教学的重点当然必须让学生知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问题的问法处理一下,改为:你能用多种方法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的等体积且外形相似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吗?有原来的较死板的问法改成了灵活、开放的一个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考的能力,由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同学们相互合作,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敢于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新问题

当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本,再根据自己认真的备课等等,这一系列的课前的精心的准备,可以说提出了完美的问题,那么在上课时就根据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当然也有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不可能我们课前是怎么预设的,我们的课堂就会一成不变的跟着,不会超出我们的预设范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我们预设之外的东西,而且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知识,我们应敢于随机设计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设计氨气的喷泉演示实验时,当把胶头滴管的水挤进烧瓶内时,竟然没看到预期实验现象,当时心头一惊,但随后计上心头,为何不让学生探究一下实验失败的原因,把原来的演示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于是提出问题:请大家分析一下喷泉实验没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也积极思考,寻找可能的原因,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把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掌握的更透彻了。

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冒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而且要敢于在课堂上形成新问题。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这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是很有益处的。

四、课堂中适时使用问题

教师经过的精心的准备,把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点均设计出很多的问题,把它们全部拿到课堂去展现给学生,这样会造成满堂问的教学现象。

其实,拿到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我们老师也不要都绞尽脑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来。应看看教学内容,什么样的知识点需要设计出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没有必要设计出问题来。比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知识点存在疑问,像这样的教学重点,就不能以提问代替讲解。教师在处理时,应重点讲解: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要讲深讲透,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大有好处。

适合设计成问题的知识点,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认知生长点”,也就是学生原来已经具备的知识点,从学生的“认知生长点”出发,提出适宜的问题,比如在讲物质的分类中,有纯净物的概念,准备设计问题:纯净物与干净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个问题在什么时间提出,应该在讲解了纯净物的概念之后再提出,而不是讲前提出。因为在学生的“前科学知识”中干净的物质就是纯净物,当找准学生的认知点后,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上来。

当然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技能,有的问题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问题适合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做为一名教师应该每天问问学生想知道什么?问问自己每天教给学生的知识有多少是学生现在或以后能用得着的?多思考,多和学生交流,尽最大的努力在课堂上讲出学生想知道感兴趣的知识来。根据这样的观点设计的问题提出再来授课,那么课堂就精简、高效得多了。

参考文献

[1]王春.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M].化学教育,2007,(10):22-24

[2]张长江.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20

[3]王祖浩,王磊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合作学习的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成立以来,多方教学都更加看重升本教育理念,并且这种教育理念也已经深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就小学英语来讲,要想更好的适应该种教学理念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这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首先就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本视野;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近年來,我国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本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重点,也是师生关系乃至学校与教师与学生关系建立的关键。目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将这种教学理念融入到小组合作教学中。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1.1 学生的参与度不同

在生本教育理念中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在该理念下能够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受教育程度更好的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都是不同的。在学校,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但是还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很难跟上同学和教师的步伐,尤其是就小组合作来讲,很难有效参与进来。在现有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性所带来的问题,导致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容易形成以一方为主,其余同学为辅的局面,即各组内成员实际参与度不同,不利于所有组内同学的提高。

1.2 小组结构设置不合理

当今社会是人才大量聚集的时代,并且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更方面能力都兼具的人才。生本教育理念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实际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多数教师都很难讲这一教育理念融入进来,并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小组分组,如前后座、左右座等这种分组形式,没有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分组,家庭背景、性别、性格、学习情况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导致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要做的是将这些不同个性的学生,按照其个性进行互补式的组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组内学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因分组不合理,导致一些小组干瞪眼,一些小组热情讨论,甚至因对分组不满而无法专心的学习。

1.3 师生教学位置的颠倒

生本教育理念主要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优化,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不再惧怕教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清自身的主体地位,能够让教师认清学生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一些教师受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影响较深,在小组合作学生中往往会不自觉的发挥教师“权威”,如,教师就某一问题让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让每个小组一个代表发言,之后,并没有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反馈,仍旧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课,过于形式化。

2.提高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措施

2.1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制定合作规则

为了让学生多方参与,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制定科学的合作规则来敦促学生的学习,减少依赖心理,提高参与度。首先,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组内成员轮流发表言论,达到共同参与合作的目的。其次,使用英文发言,鼓励学生开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最后,明确小组分工,设立组长,统筹管理,保证小组合作的井然有序。

2.2 尊重个性,科学分组

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避免学生的插科打浑,在人数上,一般以4一6人为宜,既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观点,又能减少学生之间的依赖心理。在学生层次上,以6人组为例,可以安排2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差生。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的不同,让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学生特质上,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性、爱好等,要进行差异化分组,让每个组员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保证各小组之间的水平一致。科学合理的小组分工完成后,短期内保持不变。但是为了避免出现懈怠心理,可以每学期调换一次,在调换时可以将同等水平的学生进行交换。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师要把握参与的度,如果过于干预小组学习的开展,则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分组学习的目的。教师只要把握大的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可,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当前社会所需的人才,要大力落实生本教育理念,针对英语合作小组学习中的学生参与度不同、小组设置不合理、师生位置颠倒、小组评价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加以改善,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科学分组、鼓励学生参与、更新小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鄂丽.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李玲.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7).

[3]李媛媛.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校园英语,2017(43):175-175.

[4]胡海玲,刘祖红.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7).

上一篇:电力设备预防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动态管理与绩效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