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论坛范文

2024-02-20

小学数学教育论坛范文第1篇

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 华

(2010年8月10日)

尊敬的张榕明理事长:

尊敬的台湾同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2010年海峡两岸终身教育论坛在天府之国成都举行,对于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我谨代表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对论坛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台湾的同胞以及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并就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是四川省第一家教育集团,集团致力于人才培养、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拥有四川省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四川

省德阳黄许职业中专学校、德阳市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德阳市旅游职业学校、四川省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西昌职业中专学校、德阳外国语学校、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成都市创业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等13个教育机构。现有学生5万余人,总资产10多亿元人民币。

集团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集团始终秉承小平同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致力于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集团教育体系,配臵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发挥育人效益。

一、面向人人,搞活职教招生

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学习。可以说,学会学习从而学会生存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征,强调接受教育的人应该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应该为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提供平等获得教育的机会。

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要求,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按照“全纳性”的要求,完善招生政策和具体办法。在招生政策上,坚持面向人人,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从而使家宝总理倡导的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在招生办法上,采取注

册就读和春秋两季招生、“随到随学”等办法,招生对象从过去单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扩大到了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士兵等城乡劳动者。在学习方式上,充分尊重学生对全日制、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学习模式的选择,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近年来我们对少数民族、穷困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给予了特别关注,在四川还没有实施藏区“9+3”计划之前,集团每年就招收了近1000名藏族、彝族学生。去年以来,我们以整合资源的方式,先后在会理县、西昌市投巨资建设两所高水平中职学校,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实践证明,推行“全纳性”职教招生办法,使受教育者突破了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限制,既扩大了职业学校的生源,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扩大了受教育者入学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可谓两全其美。

二、面向社会,拓展职教空间

终身教育开辟了学习新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川现代教育集团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较早地运用终身教育原理,积极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建立起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的现代大职教体系,形成了市场导向、自主办学、企业参与、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集团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针对广大城乡劳动者、待业人员及各类转岗、转业人员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在成都创建的创新就业培训中心每年承接上万人次的各种培训,成为成都市认定的市级城乡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集

团所属的各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功能,有效衔接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全面开展了各类职业技术培训。近三年集团面向农村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达10万人次以上。

近年来,集团以“惠及民生”为导向,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以“多样性、有序性、教育性、服务性、公益性”为原则, 积极探索和开展社区教育。各职业学校在满足自身的教育教学需要的同时,采取无偿或优惠的办法,积极向社区居民、单位从业人员及社区组织开放教育设施、场馆等资源,充分利用专业师资、设备、管理等优势,面向社区居民、农民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短期职业培训。有的职业学校还组织教师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厌学的学生等进行无偿的文化辅导和心理辅导,组织一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社区服务队,通过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城乡科普宣传、拥军优属活动、区校文体联动、社情民意调查和实用技能培训等活动,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服务。事实证明,职业学校为社区服务,既拓展了职教服务空间,彰显了职教特色,又加强了区校合作,促进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面向未来,改革职教课程

终身教育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最核心的是教育的“终身性”,认为教育是持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应该贯穿人的一生。长期以来,在我国职教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一种是过分强调知

识的系统性、学科的完整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体现在课程设臵上就是偏重于基础课、理论课;另一种是过分强调为学生的现实就业服务,体现在课程设臵上就是偏重于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践课。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就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而言,我们主张在兼顾学生现实就业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终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我们特别注意三点:一是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保证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为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搭建好平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二是重视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此各职业学校都加大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特别是借鉴军队管理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军队的纪律约束学生,以军人的精神教育学生,以军营的风气感染学生,强化了学生团队意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及应变能力,深受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好评。三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各职业学校以全面推行“订单式”培养为基础,以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校中厂”、“厂中校”,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集团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

四、面向市场,创新职教服务

教育的本质就是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取决于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高低。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为了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长期

秉持“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一流的设施服务学生,以一流的师资服务学生,以一流的管理服务学生。首先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集团以资产为纽带,实行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连锁发展,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产品及服务项目涉及到各种类型、层次、专业、课程,犹如大型教育超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能够充分满足不同教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二是形成了强大的教育服务能力。集团所属学校均按省级重点以上学校标准建设,使硬件设施、师资条件、技术水平达到一流要求。三是建立了科学的教育服务规范。近几年,我们引入国际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做法,以组织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科学、规范、权威、可行的职业教育服务标准体系,较好的适应了学生、家长、企业乃至政府的需要。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终身教育思想对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用终身教育的理念去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就会方向明,路子宽,效果好。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受益者,我们还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门类,而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种思想或原则。这种思想或原则应当适用于各类教育。因此在制定教育政策法规以及设计教育体系机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应当自觉遵循终身教育理念。

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能停留在概念、学术等理论层面,而是要重在行动。国家及各地都应当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鼓励实践,鼓励创新,突出实效。

三是职业教育最能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大有可为。要按照开放、多元、灵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作出积极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完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将越来越重要而迫切。我们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将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契机,牢记使命,一如既往,不懈追求,继续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增强能力,打造品牌,为国家的终身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小学数学教育论坛范文第2篇

我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某学校的所确定的办学思想:“在成就教师中实现校长的理想和追求,在发展学生中造就一所学校的卓越,在服务社会中积淀长久的文化动力,这就是学校的责任与使命”。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发很大,也正是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使我真正理解了 “创办特色学校,培养特长学生”的真正内涵。我们的理解是成就教师是发展学生的前提,而发展学生需要追求特色,也只有通过追求特色这个途径,才能培养出有特长的,真正能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此,我校便开始了追求特色之路。5年来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使我们对“追求特色”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清醒更加系统的认识:

追求特色就是追求素质教育,追求创新教育; 追求特色就是丰富学校内涵,打造学校品牌;

追求特色就是给每个学生一生受益的东西; 追求特色就是给每个学生一生发展的快乐;

追求特色就是给每个学生铺设一条更宽的成长之路。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了一条写字教育特色之路,提出了“弘扬传统,以字育人”的特色建设思想,制定了“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写字教育目标。到现在为止,已成规模,已成体系,已见成效。具体说就是“三抓”:

一、抓师资

教师的文字修养和写字水平直接关系到写字教学的成败,为了完成好写字教学工作任务,必须从教师抓起。学校精心挑选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写字教研组组长,对教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写字基本功训练。

硬笔书法: 教师每人一块小黑板练习粉笔字,以学年组为单位,由组长确定当天内容。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了一对一指导,学校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语文教师、写字教师每人至少带一名学生,随时辅导。每次参加书法竞赛活动,教师都积极指导练习,激发了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软笔书法:根据教师在书法艺术上的不断提高,我们开展了“每日一字一题”活动。每天由一位书法爱好者提出一个字,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这个字的写法。教学楼走廊里还专设“周易错字”展板,对不太好掌握的字,经过认真研究,将应该注意的写法要点写出来,让全体教师共同掌握。

写字论坛:每周举办一次写字论坛,骨干教师和书协会员畅所欲言,大家谈技法、讲体会、说感受,实现了共同提高之目的。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要举办写字课堂教学研讨会,并将会上发表的论文编辑成集。同时还举办教师硬笔书法培训班,将书法专业人士请到学校进行专题讲授,2009年以来经历了由初级班过渡到高级班,最后提升到研修班。2011年5月份我们成立了软笔书法培训班,由写字教研组的成员们担任辅导教师。

教师的练字过程由写规范字到写好字,逐步发展到书法训练,通过三笔字练习,举办论坛等形式,让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使整个教师队伍的文字修养、写字水平有了大面积的提高,目前已达到了专业化水准,为指导学生写字练习,推动写字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教材

小学写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及表现能力去规定和实施,而不能搞一刀切。由学校领导牵头,部分教师参与、专业人士加盟,编写了一部具有杨木小学特色的写字课教学校本教材。这本教材是本着规范汉字的间架结构,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来编写的。

学前班:编写了写字手操,手操中容纳了点、横、竖、撇、捺、提、折、钩等8种基本笔画的运指、运腕动作,使幼儿们了解各种基本笔画的名称、形状、运动方向等基本常识。在教学中,每节课前组织写字手指操训练,以此来锻炼儿童的手指肌力,为进入一年级写字正确执笔做准备。

一年级:练习重点为汉字的基本笔画,详细讲解每一个基本笔画的入笔、行笔、收笔过程及其行笔中的提、按、疾、缓、曲、直、向、背、方、圆的笔法,还有它们各自表现的情趣和人的性情。在练习中,教材要求把笔力运用到笔尖之上,笔画书写达到精熟的程度。从一年级开始,无论是讲解笔画还是讲解汉字还是分析作品,凡是接触到的汉字,必须讲解它的含义,达到寓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既增强学生的书法艺术素质,也要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性情修养。

二年级:练习重点是五六画以内的独体字,通过练习这些简单的独体字,掌握这样笔画的连带,笔在空中的走势,做到翰不虚动、运笔圆润,笔画之间脉络顺畅,每个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年级:练习重点为常用汉字的书写,适当介入传统书法,可以让学生熟悉常用的繁体字,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字帖去练习,能够创作几个字的书法小品,学会使用落款。通过练习合体字,掌握各类字中各个部分的相互搭配,如大小、长短、依靠、呼应、连带、包容、避让等技法;通过练习不同的小品创作,了解并掌握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呼应、大小、正倚之间的相互组合搭配,使之达到小品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一学段,我们鼓励参加各类比赛、展览活动,培养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四年级:练习重点是创作较大篇幅的书法作品,使之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鼓励学生充分汲取传统书法艺术营养,向高层次去探索去追求。

五年级:重点是能够形成稳定的艺术情趣,进入较多数量、较大篇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能用毛笔书写正楷字,能够以书法艺术陶冶个人性情,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成为终生的一种高品位的个人爱好。

写字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规范了写字教学工作,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准、艺术素质和性情修养,满足了写字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抓活动

开展写字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道德素质、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开展好写字教学工作,必须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书法艺术的熏陶,形成“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良好风尚。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我们坚持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们的兴趣、热情得到调动和发挥。

1.培养良好写字习惯。在使用写字校本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写字训练之前,我们开始从矫正学生的写字习惯入手。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着的写字态度不端正,心有杂念,马虎应付,书写凌乱潦草等情况,我们用了一段时间,以“一尺一拳一寸”的标准进行训练,明确提出“规范、端正、清楚、正确”的写字基本要求,逐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强化师生写字训练。全校师生的“每天习字20分钟”活动几年如一日,在这20分钟时间里,教师们先写好小黑板字,再写半页小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重点学写一两个字,除此之外,师生每周还要交一篇硬笔书法作品和不定量的软笔书法作品。作品首先在走廊显著位置进行展出,然后交由教导处评审,统一装订成册存档,至今已装订了100余册。

3.开展各项书艺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师生书法展览,每逢重大节日或艺术活动都要安排一定的书艺节目,如环境书法作品展、庆十一书法大赛、艺术节书画作品展、儿童节艺术作品展等,让书艺活动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积极支持、鼓励和推荐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比赛,并将比赛成绩和写字练习纳入班级和教师考核,作为评选写字教学标兵班、习字小标兵的主要条件。每周对硬笔和软笔书法特长生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年举办一次书法协会会员笔会。密山市硬笔书法协会杨木分会成立于2009年7月,每年都在我校举办相关活动,以书艺活动为载体,增进友谊,提高会员的书法技艺,逐步扩大了影响面。我们从最基层的班级抓写字,将各班级的写字练习纳入值周范畴,实行日检查,月评比,每学期评选一次写字标兵班,每月评选一次习字小标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在写字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和书法特长生,学校坚持经常对他们表彰奖励,形成激励机制,师生们对书法的爱好和追求热情不断增高。

4.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我们还通过组织师生进军营进行交流,组织参加观摩书法展览,参观书法碑林等课外活动,让师生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练好一手字,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在我校的师生中已经达成了共识,由此而产生的动力是十分明显的:课间,经常有孩子三个一群,两个一组的在一起阅读《书法报》,互相欣赏书法作品,相互讨论每个字的写法;下班以后,节假日,总会看到许多老师在学校练习写字,有的还带着自己或亲属的孩子。人文环境的感染,使得我校师生奋发练字的良好氛围悄然形成。

近年来,我们杨木小学在写字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有10余名教师在各级出公开课、在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有100余名师生在各级书法展中获奖,学校被《书法报》(湖北省文联主办,全国教育学会协办)确定为全国硬笔书法教学指导基地,被第十一届七彩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大赛组委会评为“书画教育先进单位”,被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部生命教育工作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生命教育实验基地。密山市硬笔书法协会杨木分会的办公地点设在我校,分会会长由我校校长担任。通过开展写字教学工作,陶冶了广大师生的情操,提高了师生们的素质,增进了师生们的友谊,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文化品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小学数学教育论坛范文第3篇

农村中学美术师资建设新探

汪安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240008)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匮乏现象,一直是我国师范院校艺术教育改革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很多师范院校艺术专业都实行过相关的教学改革并针对农村地区学校的特殊性探索过一些相应的培养模式。但由于占我国85%的农村中小学分布较广,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专业艺术师资“数量奇缺”,艺术师资队伍素质整体“偏低”。要改变这种现象,仅仅依靠师范院校毕业生来源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从农村在职教师中培养兼职艺术教师,作为解决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匮乏问题的一种措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1 农村学校在职教师中培养美术师资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村乡镇体制改革,农村中学也进行了合并与扩大等形式的调整,经过调整一些学科出现了“超编”现象。又因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的实施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的现象凸显出来。引发了农村中学教师们蔚然成风的在职进修。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严重“缺编”,而另一些学科又“超编”的现状,从在职教师进修中培养美术教师顺应了农村学校机制改革和学科调整的需要。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明确了终身教育理念是我国教师教育的基石和精髓之后,在重视职前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后教育,已成为师范院校教学改革中新的发展思路。为了有针对性做好在职教育工作,经过对农村学校调查。安徽省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匮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虽然我国师范院校基本上已按地域性分布,但艺术类师资的总量还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的需要,农村学校担任美术课的教师几乎毕业于师范学校(中专)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专业学习;

2)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学校实际需要相比显得分科太细、专业性太强、知识面狭窄,不能“一专多能”,同时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多来源于城镇,对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及学生的认识水平都不易适应;

3)虽然有一些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自农村,但他们从思想上也不愿再回到农村。由于上大学是跳出“农门”的思想根源,导致很多毕业生宁愿流向城市打工行列,也不愿回到农村学校任教;

4)农村学校规模小,数量多,学校分散,经费和编制都受到限制加上其它原因,“养不起”专职美术教师,美术课只有让一些“副科”教师兼任,他们大多年龄偏大或是被照顾的对象;

5)在一些传统文化浓厚的地区部分兼职美术教师具有民间美术和传统绘画技能。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培养,缺少教育基础理论修养。

总之,被调查的地区美术课基本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美术专业学习或培训,而且年龄偏大,美术课后继无人。鉴于以上原因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还面临较大的改革和调整,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问题就是在不影响学校编制情况下尽快培养出大批美术师资。然而,笔者发现农村教师对学校和孩子非常有感情,而且善于利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熟悉农村学校的教学规律熟悉地方文化,并且掌握一定民间艺术技能。他们通过专业培训完全能胜任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他们有高师课堂培养不出来的教学经验,他们热衷于教学工作,能因陋就简地寻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农村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目前广大农村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农村艺术教学,需要补充大量艺术师资。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人材资源,因地制宜地针对性培养无疑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最有效方法。

2 培养思路与实践方法

2.1农村中小学文科类教师中培养美术师资的合理性

目前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正朝着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目标而调整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中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总结过去师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中过多强调学科本位,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等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情况。笔者曾调查了农村中学一些担任过兼职美术教师的人,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文科教师而且他们在美术教学上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各自的方法。特别是语文老师都非常愿意兼任美术课,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为了调剂讲课方式,也可施展一下自己的小特长”。经过对教学实际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笔者总结出文科教学与美术教学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

1)美术与文科同属社会科学范畴,它们之间的理论知识体系息息相通,从古到今绘画艺术与人文学科更有着相互融合,相辅相存的亲源关系。如中国画就是诗、书、画一体的门类艺术。在普通教育领域中,美术与文科共同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教育任务。在文科类教学中离不开美术的配合,如教材中的插图、诗配画和连环画、黑板报、教学挂图、幻灯片等。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如教案的编写,教学中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对绘画理论的解释和作画过程的表述等;

2)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的方面看:文科的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及人文知识。而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前者以工具性、知识性为主,后者以认识性、创造性为主,两者存在着互补性。即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审美能力的辅助。在美术基础教育中需要语言的启发、解释、表述。而且语言艺术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造型艺术的感情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对普通教师的全面素质来说都不可缺少;

3)具有一定文科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再学习美术专业,自然会与其自身文科知识相交融,文学与美术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选材角度,不同的技巧有助于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完善人格,实现自我。就人才培养而言,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现代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材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长。文美兼习,融汇贯通完全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文科教师再学习美术专业并不是仅仅让学员多掌握一门不同学科的知识,两个专业简单相加只能形成油与水的关系,而文科与美术可以是互溶互渗,相辅相成的。由于文美在教学上的互容性从文科类教师中培养美术兼职教师更适合学校实际需要。

2.2培养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的实践

以安徽师范大学在皖南山区黟县教学点的“美术教育班(基本情况见表1)”为例:

1)办学性质。师范类成人大专(函授)学制三年。招生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文科类教师及一些兼职美术教师(多为中专学历)。

作为师范类成人美术专业的针对性培养还存在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问题的探索;

2)教学思路。作为职后教师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区别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美术教育班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教龄的大专或中专毕业生,所以教学大纲中的相关公共课可以压缩集中教学。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针对成人在职人员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来调整专业课内容”,如:

首先,根据大专美教专业的教学大纲,结合有一定文科基础的学员并针对学员美术水平不整齐的情况对美术课进行调整,把美术课分为三种形式:①技法课。主要是绘画基础技能训练,绘画技能是普通美术教育中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也是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在基础技能训练中试行以素描写生和水墨画为重点。要求学员对这两种技能和有关知识掌握得较熟练,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它技能,这时原有的技能就会产生正迁移效果使学习新的技能变得容易和迅速;②阅读课。针对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采取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后师生共同交流的教学方式。课程以中外美术史、美术评论及当代名画欣赏等为主;③辅导课。对中学教学中涉及但又不可能开足的技法课,采取课余时间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辅导和评讲的方法,同时借助电视台的美术讲座,VCD美术技法大全等现代化手段;

其次,在理论课设置上力尽文学与美术的贯通尝试。如“在艺术概论”的教学中注重了文学和美术的共同特征,并从两者不同的创作过程和鉴赏方法的比较中得到理解。再如增设“诗画鉴赏”专题课,将文学欣赏与美术欣赏融为一炉。以历代大师诗画作品为教材,用艺术概论为理论,去认识文学与美术的相通与不同。以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的比较学习开阔艺术视野,拓宽欣赏知识面;

最后,开设特色课。在皖南山区古建筑群是保存较完好的天然艺术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木雕、石雕、园林景观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品,是学习民间美术,研究传统美术文化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就地取材将写生课、史论课、创作课都围绕古建筑中的艺术形象,让学员能深入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以此为基点,把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提到一个较高层次。并鼓励学生深入当地雕刻工艺厂、文化馆、民间木雕艺人的作坊拜师求艺。

3 初步的成果及启示

美术教育班的培养对农村学校美术教师队伍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如:

1)在不影响农村学校编制的情况下,扩大了美术教师队伍。有的学校培养了3~4名能担任美术课的教师,改变了过去教师中没有受过美术专业学习的状况。美术课作为照顾“老弱”教师的轻松工作,学校可择优选择安排;

2)原来对美术有一定专长的代课教师获得了学历,使他们安心教学工作,精力集中。这些代课教师中大多对美术或民间艺术有一定特长;

3)一些学科由于招生数量的改变多出了一些教师,美术班的学习使他们有了重新学习转岗的机会。虽然他们的美术专业水平较弱,但他们更珍惜新的教学机会,工作更努力;

4)为了提高学历,农村学校的一些领导也参加了美术班学习,懂得了美术教育的规律,为美术教学管理提供了保证;

5)对本地区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欣赏与学习,培养了教师们对地方美术的热爱,为他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美术遗产打开了思路。

“美术教育班”的教学方式,是仅仅针对安徽省皖南山区的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培养的一种尝试性教学。要建构一个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职后培养模式,还应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成人“夜大”或“函授”的方式,对农村在职教师的培养,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种办学形式。它不仅能使农村教师获得不脱产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学科调整,和解决一些紧缺学科的师资来源。同时也给师范院校的办学如何与地方教育部门的相互协作,使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联的改革与探索开辟了“试验田”。

实践告诉人们:①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成人学生的经验和积累是必要的,同时要使教学内容满足成人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针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要通过学科内容的结构化调整,处理好系统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关系,把教学内容,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三者辩证结合起来;②发达地区与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审美文化差别较大。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众对艺术的偏爱使的人们对美术理解不同。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感受、体验、想象、理解艺术形象,只有学生受到艺术形象的强烈感染才能在反复回味、咀嚼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教育的陶冶。所以作为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培养不能脱离地方文化和当地民间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美术教育只有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共存的境界,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诗意的旅程”——诗化语文的教学研究

王 蕊(南开中学,天津300100)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可谓几经沉浮,无论理论定位还是实践操作都有令人深思的地方。为了突现语文文以载道的功能,强调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强调的是学生从语文课堂获得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理想信念的教育,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却生疏和荒芜了。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背离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造成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下降后,便提出了削弱语文的思想性,大力提倡语言文字的训练,赋予语文学科以工具性的特性。随之而来的科学性、客观化等原则应运而生,充满生机的语文教学又走进另外一个极端,发展成了“标准答案”,非此即彼,表现为用大量的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把学生当作记忆的机器、训练的对象,当成毫无生命意识的个体,从而导致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缺失。

思想性与工具性这些学科定性,决定了当时状态下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发展。而这两种倾向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达到积重难返的程度,以至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必须严肃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学,导致了世纪之交的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

而上述两种观念下的语文教学都无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把学生置于教育的对立面,是一个被动施行教育的对象,而不是活生生的个体,不是一个个具有各自不同的经验世界、思维情感、个性尊严的人。学生学习语文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外化和游离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能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所带来的乐趣。而语文教学的精神内核、意境美感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了技术化、无生命的概念和表述。在没有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就钻入了“多费慢差”的怪圈。原本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教学就沦为或是技术性的或是政论性的套路,成为一门黯淡无光、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语文教学最终也就落入“荒了自家地,种了别家田”的尴尬境地。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给予了明确的定性与阐释: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涵盖了丰富的含义,既是对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澄清,也是对学生生命状态与个性心理的全新关注。正是在这种前提下,笔者开始了语文教学走向“诗意化”境界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向美的世界、向精神的王国张开臂膀,去感受一个用文字凝聚而成的诗意的世界。

“诗化语文”的“诗”并非狭义的诗意,不是指诗歌所表现出的那种言词排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的韵律美以及由此营造的意境美。这里的诗化是一种“喻指”,是着眼于其本体意义,着眼于语言和个体栖居的世界的关系这一角度。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带有本体的关系,精神的成长离不开语言,一定意义上语言就是个体存在的家园。个体通过语言跟世界缔结一种和谐、完满的关系,这样语言就不仅是一种信号,更成为一种象征。个体本身是有灵性的、情感的,他们初始阶段的语言是非符号的、逻辑的,他们的话语方式就是诗性的,他们通过语言抒发性灵、表达内心。个体与语言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诗性关系。在这样的诗性话语中,蕴涵着生命创造的冲动和对世界的洞察力,甚至包含着跟世界的对话关系。因此,为个体营造一种诗性的语境、心境、情境,让他们跟自然、伙伴、老师、文本对话,诗意的立场、态度、思考方式就会走进他们的内心,心灵会因契合而共鸣。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深刻地体验,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精神的交流,从而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自由的创造的境界,语文学习成为愉快的物我两忘的“诗意的旅程”。具体地,诗化语文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学生生活在一个普遍使用母语的环境里,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学习语文不限于课堂,我们的教学应该突破课堂时空的囿限,使课内外结合,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自主阅读,增加知识积累,获得更加广泛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为学生感受和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2)生成性。学生学习语文,必然是在语文实践中完成的,日积月累,积淀到一定的量后就会产生质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浸润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提高。正是在这种实践性的过程中,学生处在一个开放语境之中,处在动态的、弥散的、交互式的、多维的语言环境里,不仅获得语文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提高,也接受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的熏陶感染,在不断累加式的生成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厚实;

3)情感性。阅读教学讲究的是“披文入境”,阅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心无旁骛,才能终有所获,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情动而辞发”。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情感犹如“活性酶”,又是“催化剂”,可以让记忆深刻,让思维活跃,让想象生发翅膀,体察到百味多彩的作品中的世界。因此,情感参与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产生视界趋合,与人交流的基础和前提;

4)圆整性。诗化的语文学习统谐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思维和文本内容,诸种因素和谐地存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则是指师生处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自由地对话交流,是经验的分享、个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教师、学生、文本不再处于孤立或是松散的状态之下,而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在个性的视野里生长与生成;

5)审美性。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有的展示山河锦绣、旖旎风光,有的饱含鲜明的情操、风骨和理想,有的则与时代紧密相连,反映着社会的进步,等等。这些内容无不流淌着美的因素,如清亮的河流隐伏在字里行间,阅读者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去感受,把这些内容与个人世界里的情感因素连接起来,就会产生思想共鸣,使阅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成为一种诗意的旅程;

6)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就没有五彩生命的展示。同样,语文教学也要高扬个性的大旗,尊重和彰显学生的个性,而不应用理性二元的观点去评价学生。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原有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而这一学习方式的运行,必然是建筑在学生充分自由的个性基础上。对于同一种学习对象,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建构主义学说,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他们在感受与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语言、绘画、动作、音乐等都应成为学生备用的手段,让他们用自己的最习惯的方式去描摹和表达所感悟到的客观世界和内心体验。

在一节诗歌课程中,笔者于实践中探寻“诗意的旅程”,这一对“诗化语文”的实践研究。

……

教师:这首《春江花月夜》洗去了六朝时期浮糜的文风,带来了清新美好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的景色描绘,将春江、花月、夜景、离人,这一个又一个意境充分展现,于是便有了这纤尘不染的景致,便有了对月怀人的情思。

范唏文《对床夜语》卷2《四虚序》中写道:“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范唏文谈到的“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便是有关诗歌意境的一种诠释。我们想请同学们谈一谈这首《春江花月夜》是否真正做到了“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

学生1:老师,在诗歌的前16句中,诗人首先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静美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的更为幽雅恬静。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有疑而问,用意是什么呢?

教师:的确,诗人笔锋一转,提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看似稽无答案,而事实上却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严肃探索,可谓问己、问天。而其中江月有情、江水无痕、人生苦短、聚散无常的苍凉与静美恬谧的春江月夜图又互为映衬,虽蕴藏着淡如轻泓的哀伤,然更多的则是对美好人生的渴望。

学生2: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恰能够很好地展现这种意境,就像老师说的真正做到了“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

教师:你能进一步的补充解释吗?

学生2:后20句中,诗人由自然景象转入到人生多情。这一股离绪别愁,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心醉神迷,百转千思,陈郁嗟伤。不但为闺中思妇的对月伤怀而惆怅,更为游子的只身漂泊、欲归不能而苦况。

教师:真是妙语连珠!

学生1:正所谓人生憾事也不过生离死别了。

教师:于是诗人便于自然之中,将这一份景物化为情思,流水行云的贯穿至尾。于是,《春江花月夜》就不是仅仅展现这一幅静美恬谧的春江月夜图了,更是将春江、花月、夜景、离人揉合一处,将诗情、哲理自然融合,创造了情、景、理、境的水乳交融。

学生3:其实在我看来这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结尾更是令人百转回味。

学生4:我看这首诗是月光连了江水、沙滩、天空、岸浦、清枫、花林、飞霜、白云、高楼、镜台、砧石、扁舟、鸿雁、鱼龙、思妇、游子,于是这景与人、物与情便不用再去感悟了,因为它已经深入心灵、陈郁灵犀了。

教师:正像同学们说得那样,“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个结尾结的百转回味。春江、花月、夜景、离人已是不忍再品了,怎又添了这“情”字,看了这“动”景?满江春树岂不正印了这月华留影,思绪撩心!

于是乎,怎一个“行云流水”,怎一个“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旷世的清丽、雅约,纯挚的思绪、离情,天人合一的问理、静思,便成就了这“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

教学过程的诗意化追求,正是为诗化语文自身的特征所决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停留于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的演绎,而应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和利用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原有生活,使之与语文学习产生链接,对文本进行批判意义的解释,畅通和构建课堂里的对话机制和环境,以使教学过程脱离技术层面的“窠臼”,从而焕发诗性的光华。教学过程是实现课题意义的重要环节,对话、情感、个性、生活、审美等关键词应成为诗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诗性的修炼。要追求和实现诗化语文的教学,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限于教材、教参,更要求从这些外显的表现形式转向为内隐的素养构成,那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学素养,具有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以及艺术化教学应机处理能力。因此,诗化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必然带来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大提升。笔者也希望语文教学在走向“诗意化”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向美的世界、向精神的王国张开臂膀,去感受一个用文字凝聚而成的诗意的世界,体味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倪金升(兰溪市马涧初中一校,浙江兰溪32110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具有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中学生有一定的欣赏基础,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探究、仔细品味,就可以进入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所以,欣赏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审美过程。作为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探究意象、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来学会欣赏诗歌。

1 诵读吟咏,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其实,要想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中的内容,领悟诗歌中的情感,诵读吟咏是首要的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也就是要让学生认真地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音乐般的美来。音读,就是要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意读,就是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诵读;情读,就是在音读、意读的基础上,联系诗人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尽可能地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之中,以便富有感情地诵读;美读,就是要深刻领会诗歌中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音乐美。

2 探究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象”,是诗人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融合的复合体。而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加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意境美。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可以让学生将诗歌中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美画,享受到情深意浓,真挚感人的意境美了。如欣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只要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几个明净、清幽、苍翠的意象组合起来,就享受到了一个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意境之美。又如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要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和“瘦马”几个意象组合起来,就会享受到一种清雅安适、深婉悲凉的意境之美。真可谓是无声的文字,有形的意象,更有着立体的效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欣赏诗歌,只要对诗歌中的意象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就能把握诗歌的内容,享受到诗歌的意境美。

3 揣摩品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语言,它更形象精练,更富有色彩感、节奏感、动态质感。而欣赏诗歌,无论是诵读吟咏,还是解读意象、赏析意境,都必然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反复揣摩、仔细品味。要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遣词造句的匠心,努力地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盎然意趣,只有这样,才能亲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诗人的艺术风格,进而享受到诵读诗歌的快乐,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品味语言,可以从修辞角度出发,也可以从炼词的角度出发。炼词,可以用“换词法”,也可以用“变序法”。如欣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就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把看不见的春风转移为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蕴含更为丰富,也更富有艺术表现力。欣赏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只要将词序变换一下,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再去品味不同的效果,就会发现原句除了反映一种生活真实之外,又产生了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是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欣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先将“三两枝”改为“满树枝”后再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效果,就会明白“三两枝”更能表现江南早春的景色特点。进而品位下文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知”、“蒌蒿满地芦苇短”的“短”,就不难发现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了。让学生明白,只要去探究、去品味,就能欣赏到诗歌的语言之美了。

4 联想体验,欣赏诗歌的情感美

许多优美的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的,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把字里行间的含义乃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述出来,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空隙填补起来,以便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中丰富的内容,受到思想和情感的感染。因此,让学生欣赏诗歌时,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描述性语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联想去理解、感受,和诗人取得情感共鸣,或通过想象再造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享受诗人的情趣。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虚拟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时,只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就不难理解诗人借大海吞吐如日月星辰的意境,感悟到诗人那种为国家统一的宏伟抱负和博大的胸襟。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是思维异常活跃,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意驰骋。那么学生也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联想和想象去主动地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诗歌的意境,享受诗歌无限的情趣。

其实,诵读吟咏、探究意象、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笔者指导学生欣赏诗歌时,一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抓住妙字佳句,捕捉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借助联想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作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呼唤语文课堂形式的理性复归

汤其虎 丁卫东(射阳外国语学院,江苏射阳224300)

随着课改的深入,笔者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各种新思维、新理念不断涌现,各种新课例、新方法令人目不暇接。但静下心来不难发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种种“创新”“改革”已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轨道,与新课标理论指向形似神异、貌合神离。诸多做法热热闹闹,但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的“绊脚石”。

1 课堂形式:在徒有形式的合作学习中热闹非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笔者认为,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火花迸发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和合作研讨的精神,有利于激励竞争,激发创新,是语文教学在经历了痛苦的反思后的必然选择。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只求互动效应。有些老师在学生缺少阅读准备的情况下组织小组讨论,导致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肤浅片面;有的老师备课不够充分,设计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有的老师对有层次与难度的问题一带而过或满足于结果的硬塞,淡化思维过程的导引和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有的老师满足于热闹的形式,动辄“讨论”“合作”,似乎没有“合作学习”便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种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未能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重要,将品读、感悟、玩味、思索、涵泳等内化过程弃之一隅,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课。

笔者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因此教师在操作中要做到:一要设置有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二要把握时机,让学生在与文本初步对话,对研究的问题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组织合作讨论;三要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制定评价机制,努力克服合作学习的无意义、无实效的行为;四要全程掌控,相机点拨,引导合作学习始终在一个可调控与可牵引的状态下进行。

2 课堂评价:在言不由衷的表扬中偏离方向

传统教育木然、刻板,似乎总是在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新课改提倡要用激励性的评价方法多鼓励学生、赏识学生。于是,教师的态度立马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课堂上,“你真棒!”、“你真聪明!”、“掌声鼓励!”、“你太伟大了!”等褒扬之语俯拾皆是,有时学生答对了最简单的问题也不惜“隆重”夸奖,甚至时有小奖品“物质刺激”。

笔者认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过分“苛刻”,表扬过分“吝啬”固然不行,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这种打着“以人为本”外衣的廉价表扬光照顾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模糊之处,不当之处视而不见,不予纠正,会导致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客观上造成知识误区与学科缺陷,长期以往,会使学生对讨论和发言失去兴趣。超值的奖励也会让学生“迷失自我”,并产生预期奖励的心理,而忽视了语文学习本身。小奖品的出现,则使原本处于老师、学生、文本间精神对话状态的一个朴素的课堂杀出了一个不容小视的物质元素,多出了一丝功利性的诱惑色彩。这种“物”的参与延长甚至阻止了学生走向自主、自律的发展道路。

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应是课堂评价的正确归宿。在语文课堂评价中,一方面要着眼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激励功能,要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使评价带着鲜明的持续激励功能。对待学生的错误要作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随便叫好,更不能模棱两可;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要着眼于启迪思维,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

3 双基训练:在人文精神的张扬中渐行渐远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工具性,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而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纳入了教学目标,又使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人文性”,对知识技能训练熟视无睹,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有的老师认为搞“双基”教学就是“土老冒”。一时间,语文课堂花色繁多,热热闹闹,可就是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对词句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篇章的精彩分析。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基础上去实现语文能力的自我成长,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并非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等对待,平均用力,而应该在注重工具性时突出人文性,在落实人文性时肩负工具性,亦即在扎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巩固基础,形成能力。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依托于对语言文字的体悟、理解。因此,应结合文本找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寻找语言和精神同生共长的“兴奋点”。

4 教学手段:在电光声色的渲染中“秀”他一把

心理学理论告诉人们:“新异刺激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多媒体教学在直观性、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手段可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多媒体手段如果控制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光看不练假把戏”。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教学上。

具体地说,借助视觉画面,最多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认识,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索与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索作者是运用哪些材料,哪些手法来写作的。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故鼎新的运动。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要“弃”,也要“立”,但决不是为了“弃”而无视实际,回避传统;为了“立”而标新立异,违背规律,甚而矫枉过正。

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记住这一点,新课改必然会一路走好。

如何让农村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说会道”

胡华勇(青田县舒桥乡中心学校,浙江丽水323913)

新课程科学要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为农村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激励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充分利用农村特有资源实践训练,使农村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能说会道”是科学教学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能说”,就是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道”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如何让农村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说会道”,培养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1 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能说会道”的欲望

1)以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小学科学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的评价,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励上进的动作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笔者在教《土壤》一课,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土壤,心理很快产生了许多问题,笔者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这时,学生提出了二十个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这正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同时评价激励学生“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等。 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的支持态度,使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激活“能说会道”的动机。这样,他们才能主动的在探究活动中去发现和领会科学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2)运用多媒体,使教学趣味化。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儿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儿童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和求知欲。科学课堂满足他们这方面的要求,极易引起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激活“能说会道”的动机。如《牙齿》一课,要学生了解龋齿的成因及防治,只凭教师借助几幅挂图作口头介绍,显得呆板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播放口腔中的细菌是怎样一步步腐蚀掉原本洁白光滑的牙齿的动画,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发展了儿童的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3)创造条件,激发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欲望。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科教学特点,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教学《蜡烛熄灭了》一课,先要求学生动手划火柴点燃蜡烛,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把蜡烛熄灭”,“尽可能使蜡烛慢慢地熄灭”,该怎么办?还有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最好?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老师不要像以前一样牵着学生走,给学生提出要求,指明研究的方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科学的奥妙体验科学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会“能说会道”本领

儿童思维、活动能力的形成,知识、经验的获得,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是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儿童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动手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1)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研究、归纳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教师既要进行具体细致的示范指导,又要做宏观的组织和调控。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时,指导学生观察尺子振动的具体操作方法,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操作皮筋、鼓、吉它发声实验。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同时,问:“研究声音的产生有什么用?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的各种乐器,他们也同样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等现象,课后还可让学生自制乐器。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2)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与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农村学校学生接触社会、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比在教室里的“清谈”更重要。结合教材,利用各种活动(如郊游、参观等),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从而真正理解人与自然。 如:三年级学习做植物压制标本,应与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在学习制作中既贴近大自然,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如何培植?……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去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或者向长辈请教,从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不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而且能让学生在身心共鸣中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3 掌握一定的基本科学方法,为“能说会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1)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程序的训练。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面对某一具体的对象,采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中找出有用的事实材料;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进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等;

3)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自行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仅仅是老师和黑板,创新的前提是自主地学习,要让学生成为主体,把更多的机会还给学生。如《蜡烛熄灭了》中,“你有什么办法去熄灭它?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广度、多向性扩散。鼓励学生求新存异,找出多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引进竞争机制:“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使学生主动地、能动地、专心致志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独立探索。

4 创设主动探究气氛,在探究中真正“能说会道”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营造主动探究氛围:

1)建立和谐、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究气氛。在师生交往中,要消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看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如:在学习《热胀冷缩》一节课时,笔者讲到: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一位同学提出:“有没有热缩冷胀现象?”笔者当时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鼓励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只有建立了和谐、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究气氛,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真正“能说会道”;

2)对学生赏识,创设主动探究气氛。赏识就是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作用对象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节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笔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且用自由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走上讲台,像个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自然中去品味科学。要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的空间,真正让农村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说会道”。它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宋汉阁.小学科学课教学指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研究,2004,(11).

3周小姣.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要在奇、趣上做文章.教育信息报,2004-10-30.

4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陈学锋.从容面对儿童的学习困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浅谈素描教学中的现代意识

陆 佳(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部分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当下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意识到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关键是能够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作为美术学的基础,素描教学需要改革,在素描教学中需要增强现代意识,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设计的需要。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艺术创新型人才,就要从素描基础加以训练。审视我国的传统素描教学模式,就不难发现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是一种强迫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素描教学模式,其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不能适应现代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尽管近年来素描教学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也仅是部分院校和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大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意识中,比如说,契斯恰可夫的素描教学体系,那种“全因素”的教学方式,便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还在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种单纯的追求共性而忽视个性,追求表面而忽视内在的单纯的模拟对象的训练,如何能向培养创造型的人才的教学转换呢?

要改革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更新素描观念、明确素描教学目标指向。现代素描教学的观念:一是训练创造的头脑;二是训练创造的技术。这也是素描教学在各个造型艺术领域所起到的作用;三是要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1 增强现代意识

现代意识,也就是与时俱进的理念。作为一个现代人,就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探索未来。现代意识的把握需要研读现代的哲学、了解当下的人文思潮,紧跟世界的潮流。作为艺术,她本身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先锋,是产生各种思潮的发源地。因此,素描教学就应该不断地增强现代意识,把现代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这就是创造的头脑的前提。有了现代意识才能在素描实践中训练创造的头脑。

在素描教学中融入现代意识,就要改革教学内容的设置。现代素描教学的课程设计,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拓宽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突出结构造型训练。结构造型是排除自然物象的光影、肌理等视觉元素,以研究物象本身的结构为中心,以线条为主要手段的一种造型方法。所谓“结构”是指事务内部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比例、透视、解剖、构造等因素。这些是素描的本质。现代意识本身也就是让人们直接进入事物的本质,以素描表现的途径去观察、认识、表现客观事物。这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探素新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寻求创造性的技术语言。这样才能做到从思维到表现的创新。

2 诱导个性意识

传统的素描教学,往往只要求学生按照一种统一的观察方法、造型方法或者以教师自己的喜好为标准来训练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个性气质、主观情感的尊重与开发。其实人有不同的心理类型,如思考型、感情型、感觉型、直觉型等,因心理类型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观察方式和表现形式。人类的艺术表达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类型是高度相关的。要尊重人类的这个差异,诱导这个差异,更大程度地去挖掘这个差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形成创造的动力。

美术教育的最高追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拓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人说,“造成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而不是无知”,那就要好好的研究已知的东西。该继承的继承,该舍弃的舍弃,该发展的发展,该探索的探索。但无论如何,现代意识是革新和创造的前提,没有现代意识是谈不上什么创造的。

数学基础教育体会点滴

崔自浩(衡水市第五中学,河北衡水053000)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丰富多采,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数学教学同其它事物一样千变万化,总有其规律可循的。学生升入高中后,数学知识量增加,数学问题也变的更加抽象,已不同于小学、初中简单的记知识、套公式。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现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谈一点关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数学思想的培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的体现,是形成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的桥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灵魂,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意识离不开数学思想。近年来各地中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数学思想的考查,特别是运用数学思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常用的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1)转化思想。“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有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问题”。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求解;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将其简单化处理;面对一个抽象问题,如何将其形象化、具体化,这就需要转化。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陌生问题熟悉化,隐性问题明朗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无序问题和谐化;

2)数形结合思想。“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充分说明了数与形的辩证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抓住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以“形”直观地表达“数”,以“数”精确地研究“形”。它可以把抽象的数转化为直观的形或把复杂的形转化为具体的数,从而避开繁琐的运算;

3)方程的思想。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方程,如函数表达式或方程中未知数的确定,几何题中边长、角度、面积的求解等,都可根据量与量的等量关系,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得到解决;

4)分类讨论思想。这种思想是根据教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一般分三个步骤:首先确定讨论对象;其次针对讨论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类;最后归纳讨论结果,综合得出结论。为保证分类讨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类应做到不重不漏。

2 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使数学问题解决能够顺利完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机能,这种特殊的心理机能直接影响着数学活动的效率,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十分必要。有以下做法: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思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在定理与例题的教学中,宜采用“自我发现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取结论;

2)注意“变式”教学,发展学生探索能力。在例题教学和解数学习题中,不宜就题论题,而应该启发引导学生把思路延续下去,从题目的各个方面去联想、类比,通过“变式”(改变对问题的提法,或引进新的问题)得出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3)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分析性思维。要求思维发散,就是要求对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途径。这种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解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探索能力;

4)鼓励学生解题反思提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由于欠缺经验,对知识理解不深透,解答往往不完整、不严谨,所以引导学生“反思”质疑,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经验,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3 帮助学生矫正思维缺陷,提高思维水平

许多高中学生不适应数学学习,在一些基础薄弱的学校,这一点更为突出。如果不能使这些学生改变这种情况,他们也许会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上越来越被动,以致完全放弃,所以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表现出的诸多思维缺陷进行具体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思维缺陷主要表现为:

1)思维单一化。所谓“单一化”是指学生习惯于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满足于求问题的特解,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对象。特别是,学生缺乏用运动的、发展的眼光全面认识事物。这就要求教师把运动变化的观点引进数学教学,因为在高中数学中,研究点的运动和量的变化,可以说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紧扣教材,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其间,逐渐接受此观点;

2)思维无序化。所谓“无序化”是指学生的思维呈颠三倒四的无序状态,尤其是做证明题,表现为没有使思维受阻的障碍,没有不能完成的证明。即使是对有思路的题目,也缺乏简洁、准确、流畅的表述能力。正是这种思维的无序化,造成学生对做对的题不能自信其正确,对做错的题难以自查其错误,严重制约着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的提高。教师要首先抓住典型错例,剖析具体错误根源,把充足理由渗透其间,宁可让学生完不成作业,也坚决杜绝无依据推理,这是顺利过推理关的关键;其次,还要引导学生于细微处不忽略,做到推理步步有据,并注重关联词的使用,以增强推理过程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3)思维表面化。所谓“表面化”是指学生沿用初中的学习习惯,仅满足于“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而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普遍持听不懂就不听,迫不及待等结论的心态。这种思维的表面化,造成头脑中知识发生“过程”与“结论”的割裂,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有理由以“问提解决”为切入点,把“过程”和“结论”设计得浑然一体,使“过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结论”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顺手所得。

数学方法是一个十分活的东西。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即教育是有规律的。顺其规律,则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而功半,搞不好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总结规律,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数学人才。

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毛有力(迁安市二中,河北迁安064400)

创新教育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即教材内容研究多,现实现象联系少;教学方法研究多,学习方法指导少;教师传授灌输多,学生活动发现少;对识记知识考察多,而对能力培养方面训练少。这样片面强调学生繁锁的练习,盲目的抄写,过多的背诵,只注重了对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致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降低,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要使课堂教学变得具有吸引力,就必须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向互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方向发展,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形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尝试与体会。

1 运用活动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可选取适当的教学模式。1999年高考“3+X”改革,迁安市二中报考文科的学生人数少,大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对文科感兴趣才报文科,而是各科成绩不理想,没有什么特长,寄希望于少人报考的冷门科目中“搏一搏”,但又对文科前途忧虑重重。而且他们在高一阶段已通过地理会考,高二如果马上进行复习初中、高中的知识,学生可能觉得乏味。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尝试了活动教学的模式,在分班后的第一节地理课,笔者没有急于赶时间讲课,而是先从地理科本身的特点入手,指出地理课具有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引导学生联系报纸上的内容,如当前报纸中通常有大篇幅的旅游、房地产等的广告,指出当今社会需要地理方面人才,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心。接着,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走了一圈,有目的地观察了校内小山岗上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土壤、岩层(基建时削开的山体剖面,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不同部位颗粒大小不同)以及砌石山用的石灰岩、装修用的大理岩、花岗岩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后找一个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写出来,留待下一节课发言。第二节课,同学们都踊跃发言,他们的题目很多,如“现有了青山,但还没有绿水”、“我家后山坡为什么会滑下来”等,很多同学还分析了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明确提出“只求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的要求。事实上,经过这二节课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了较大提高,并且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时常拿一些植物或拣到的奇石等与老师共同探讨、质疑问难,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更是积极大胆地思考、想象和探索。此后,据有关的课题,多次带学生外出观察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2 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设疑激趣,引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设疑激趣,引发思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使教师真正能做到导学生之思,激学生之悱,解学生之疑,引学生之路的作用。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线速度后问“坐地日行八万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局限性?讲锋面雨后问昆明为什么“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公转方向不变,则太阳日、恒星日如何变?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其思维的敏捷性、开阔性和创新性。

3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情境。合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会产生满足、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态度和体验。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氛围,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思维潜能,从而使学生主体参与增加,表现欲增强,并能产生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创造力又源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有了这种氛围,有了这种欲望,同学们便会敢想、敢说、敢问,使之思维灵敏、开阔,畅所欲言,不会为自己的错误答案或离奇的想法而遭到老师的指责和同学的讥笑。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师生关系,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以自己良好的人格、积极的情绪、新颖的方法、公平的态度来营造合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本着“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主动参与”的原则,给学生以说的自由、想的空间、做的余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若不然,培养的学生便只会是照本宣科,循规导矩,人云亦云没有一丝活力和创新的“小绵羊”。

4 善于联系实际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第二章有关气温的日变化、大气运动及降水的形成等内容是教学上的难点,许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普遍存在着老师讲时明白,课后一塌糊涂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小实验去加深学生的理解,上课时用一个电热锅烧开水,首先用较小的火力加热,然后逐渐调大火力,水温上升越来越快,当接近烧开时,再将火力略为调低,但水温仍然继续升高并达到沸腾。这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调低火力之后,仍会有沸腾现象发生?而在最大火力的时候却没有沸腾?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指出虽然火力小了,但水得到的热量比散失的多,因而继续升温,并将结论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再分析“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烧开了的水”还可用来说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当打开电热锅盖时,学生能清楚看到热气上升(相反,如果夏天时打开冷库的门,能观察到流出来的冷气下沉)。这些日常生活事例学生时常观察到,用来说明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此外,在打开电热锅盖的同时,如果将一块玻璃水平放置在电热锅上方,可以观察到水汽凝结在玻璃下面。这样就为以后讲解水汽的凝结作好了铺垫。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许多生活事例可应用于教学上,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平时通过发动学生收集报纸杂志上有关地理方面的材料,用来说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或者作为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各种事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判断思维和创新活动的能力。

5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如果还是单靠老师使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满堂灌,就会使学生像现代化饲养场里的牲畜,失去寻觅食物的能力一样,失去了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迁安市二中设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已上网),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①笔者常自行设计课件,在地理班进行多媒体的教学;②自行先上网浏览有关地理网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上网学习。这样,运用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鲜的地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与容量。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基础知识更加牢固,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本领和能力,以新思想、新观念武装自己,积极主动地吸取新信息,特别要加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其次,要尽快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情感教学,营造合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激发情感来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点燃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析初中科学课中的生物演示实验

叶旭涌(永嘉县济时中学,浙江永嘉325100)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1 中学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是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凡是与生物有关的内容,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这一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够,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优越性。永嘉县济时中学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花费了一定的资金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永嘉县济时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条件限制的有些实验做了适当地改进)绝大部分都在课堂上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艺术性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在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3)传授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正由于演示实验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甚至一个微小的动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为此,教师应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不可忽略每一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以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个演示实验,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别样的课堂 样的精彩

王 晖(金坛市洮西实验小学,江苏金坛213233)

短暂的寒假结束了,学生带着满脸的新年喜气和欢乐返回了学校。他们迎来了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开始。

在学生报到工作完成之后,他们领到了新学期的各种教材。看到崭新的《科学》教材,学生兴奋不已,忍不住东翻翻西看看,似乎已经迫不及待要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深深打动了笔者。

在新的学期中,如何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何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笔者在办公室一边浏览着《科学》教材一边在不断的思考着。不经意之间,笔者的目光落在了郝京华教授和路培琦老师写的《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和教材目录上。突然间就想:学生现在正处于新年过后的“余热”之中,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尚未完全扭转过来,如果此时按教材内容直接上《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我在成长》,教学效果肯定不好!那何不在第一节科学课堂中打破教学常规,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郝京华教授和路培琦老师写给小朋友们的这封信,然后就本册《科学》教材的整体教学内容编排向学生进行大致的介绍。这样一方面能通过这封充满期望和鼓励的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情;一方面通过学习本册教材目录能够让学生对本学期的《科学》主要学习内容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于是,在第一节科学课堂中,笔者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读郝京华教授和路培琦老师写的《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并简短的介绍了一下郝京华和路培琦老师,学生顿时肃然起敬:“哇!大教授居然给我们写信!”、“他们称我们为小朋友,而且他们是我们的大朋友!”、“有了他们的鼓励,我一定认真学习科学!”、“他们真了不起!教会我们这么多的科学知识!”……,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笔者又趁势把整册教材内容编排向学生逐步进行了介绍。在浏览教材目录的时候,笔者把每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内容进行阅读,并允许学生对其中一些话题相互进行交流。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显得非常兴奋。他们没有想到新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如此的轻松!他们一起开心地翻阅着教材,相互交流着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几个女生聚在一起悄悄学习《我们长大了》单元、男生们则在翻阅《探索宇宙》单元、有的在学习《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的在了解《各种各样的能量》,还不时拉笔者参与到他们的话题研讨之中:“老师,你说恐龙为什么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集体消失的?”、“老师,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存在着生命吗?他们和我们人类一样吗?你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想详细了解有关恐龙的知识,老师你能给我们讲讲吗?”、“老师,大海中的潮汐是不是也是一种能量?”在学习中,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的提问都快让笔者这个科学教师应接不暇了。

就这样在新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堂中,学生尽情地领略着科学的神奇和奥秘、倾诉着你我的感慨与设想!看着学生开心的笑脸,听着他们争论的声音,笔者的内心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小学数学教育论坛范文第4篇

陆集乡中心校

黄守静

聚集名家经验智慧,引领教育健康发展!2015年4月17日-4月19日,在郑州体育馆里举行了由德育报社主办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四期“新课标”暨海峡两岸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受邀莅临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天津的徐长青、来自台湾的洪雪芬、来自北京的柏继明,钱守旺、还有来自江苏的贲友林,李庾南等等九位专家。论坛由名师示范观摩课,与老师互动,做报告几部分组成。在这三天的时间中,我们一共听了8节课和9场精彩的报告,授课内容涵盖小学、初中各学段的数学,报告结合课例对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生动的诠释。通过三天的学习,真的是受益匪浅。领教了各位名家的风采。

首先走进徐长青的课堂,徐长青的 “简约教学” 的教研模式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真实的呈现突出核心目标,围绕学生“困惑”之处对课堂教学进行情境创设,内容选择,活动细化,结构设计,媒体使用,方法指导,尽可能的用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与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于“困惑”之中生思启智。 徐老师讲的《数与形》,首先,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关于数学的定义,引出今天要讲的主题《数与形》,通过这一环节还教会了学生由眼入脑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看得见的东西上,其实看不见的才是真能力。徐老师整堂课都围绕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给大家阐述了数的背后有形,形的背后有数的教学方法,提示学生有意的利用数形结合是问题简单明了。听徐长青老师的课,说他满腔热情也好,说他善于煽情也罢,总之,他富于激情的语调、亲切激励的评价语言迅速拉近了师生距离,是学生在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试。让我们不仅感慨:数学课可以上得这么有意思,他不像数学老师在上课,简直像是个相声演员在演小品!听他的课就像一句广告语说的:“学习就像玩游戏,不知不觉长智力。”他把讲台当舞台,把教师角色变成演员角色。用艺术大师的风格去教书育人 ,可谓是把教书、育人演绎为了一种艺术。亲其师,则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去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尽可能的学习文艺才能,表演才能,争取在当今社会做一个现代版的优秀教师。

台湾课程与教学辅导咨询教师---洪雪芬。听取洪老师《正方体展开图》之初,我是存有疑惑和不解的。展开图知识为了学习表面积作铺垫,或者对此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做一个判断,有必要作一节课来讲吗?这节课的目标(或者老师的设计意图)究竟是什么?11种展开图,听完这节课挺震惊的,真的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减负增效---柏继明。来自北京的她拖着有问题的腿,带着有毛病的嗓子,柏老师陪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了三年级的《倍的认识》。通过一节课的观摩,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柏老师这么有自信,坚持18年不给孩子留笔头的家庭作业。一动手操作为基础,以语言描述为抓手,孩子们真正理解了、掌握了,也就能够融会贯通了。她的减负理念中的对教学内容“瘦身”——对简单内容压缩课时,“强体” ——对难度大的内容增加课时,我的理解就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通读教材,不只是通读本册教材,更要通读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材,对每类知识的体系都做到心中有数,只有站在全局的的高度,才能对本册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瘦身”“强体”。我们一直都在说,要活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分配课时,只有这样,减负才能落到实处。三天的学习,收获很多,细细回味,每种教学风格都散发出独特的芳香,让我学有所获,备受鼓舞,我要把名家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智慧,运用到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跳出数学教数学---刘德武。一节练习课《用数对确定位置》,出现用数对确定位置、数对与计算、数对与直线、数对与轴对称图形、数对与正方形、数对与三角、同一点在直线、平面、空间如何描述等内容。刘老师层次清晰和梯度显明的教学设计、机智幽默和富有内涵的数学语言,引领着学生在思维的交锋、碰撞中,积极思考,高效学习,让学生大脑逐渐“克服思维定势,扩大想象空间”。

以学为中心的江苏大师——贲友林,课前简单的师生对话,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不能成为老师上成功课的配角。接下来师生对“听讲”二字理解的对话,孩子不由得鼓起热烈的掌声这一环节,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学习激情。学生从开始的胆怯不敢说,到后来纷纷主动站起来说,为贲老师后面把课堂交给学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主动建构搭建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说” 在贲老师的课堂上,可以发现他的语言睿智简短,他把更大的表现舞台留给了学生。他完全把学生推到前面,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忙着代替他解决,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争着发言,与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争论,与观点一致的学生相互补充。在他的课堂上,这些孩子好像都突然变得聪明了,表达能力强了。这节课使我深深明白:课堂的主角永远应该是孩子,即使你准备再充分,都抵不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

课后,贲老师又作了一场《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报告。他的报告中有很多观点我很欣赏:

1、我们老师不拘泥于和别人同课异构,更需要和自己同课异构:今年的教学方案跟去年的是完全一样还是有所变化呢?有没有把体会融入到新的课堂中?

2、教学智慧,心向着学生。

3、教师的等待会赢得学生更多的精彩,放手让学生去学的话,带给你的总是你想不到的。

4、课堂,不是给听课老师看的,课堂的风景在学生那儿。

5、学,不是从上课铃声开始的;教,更多的是由学生完成的;练,不仅仅是巩固。 名师的课堂给我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我们不缺认识,缺的是把认识变为行动;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把理念变为实践。理想的数学课堂,呼唤以生为本。我从中收获着,摸索着,畅想着„„

李庾南--辛勤从教50年 跨越人生三重天 她觉得做老师首先要把它当作职业,这是我们的职业,说的朴素一点是一个饭碗,这个饭碗是要的,但是不能止于饭碗,我们还要把它当作事业来做,当作事业来做的时候,就要去思考,就要去创造,就要去创新。“要热爱我们自己的岗位,这岗位是不容易的,这个岗位是崇高的,因此首先要热爱。热爱了以后要珍惜,珍惜了以后要奉献,奉献了以后要争取成果。”

特级教师钱守旺的翻转课堂——《鸡兔同笼》,本节课开始钱老师通过看视频给大家介绍了看图法,假设法这两种方法来解答。而后,钱老师引领学生用列表的方法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根据数据的不一,在钱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了逐一列表,跳跃列表,取中列表这三种方法。在课堂末尾钱老师又给大家介绍了砍足法,面积法,吹哨法。整堂课都隐藏着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让学生大脑动起来。

杜郎口中学---徐利。透过徐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让我们走进了杜郎口中学。在“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思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无痕教学---徐斌。《平均数》一课,整节课的设计都非常自然、流畅,自然而然的引为孩子要研究的内容,利用孩子不服输的精神,有次序的呈现出不同条件的比赛结果,让孩子随机应变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真正的体现“教无痕、学有迹”。

应该说,每一次外出听课学习,对我的心灵都是一次蹙动,名师专家的课让我感觉到自己课堂教学上的差距。在听课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看似普通的一节课,让他们来上,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极具魅力的语言,智慧的火花,每每回味都令人叹服。

听了那么多课,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我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小学数学教育论坛范文第5篇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生成日期: 2016年01月22日 名

称: 关于征求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文

号:

环办科技函[2016]150号 主 题词: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函

环办科技函[2016]150号

关于征求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我部决定修订国家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目前,标准编制单位已编制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规定,现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有关材料印送给你们,请研究并提出书面意见,于2016年2月25日前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意见反馈我部。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从我部网站(http://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

3.《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6年1月22日 详细请点击评测中心:

征求意见稿 -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

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名单-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

附: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名单如下: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 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辽河凌河保护区管理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会

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济南汽车检测中心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

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铃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日产乘用车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哈飞汽车有限公司 长城汽车有限公司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日产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丰田汽车技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部内征求污防司的意见)

小学数学教育论坛范文第6篇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是整个数学教育历程中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只注重教授学生记忆和运用数学概念,并没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这就造就了一批死学数学的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没有数学思维,更加不会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旨在改变传统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分别从师生关系方面的创新、教学方面的创新去探索创新,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教学

少年时期在整个人生阶段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正是培养少年成长的最佳时期。但是传统的小学教育束缚了少年的发展,没有给予少年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学方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其养成数学思维,阻碍了其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数学进程发展缓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缺陷,开始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创新的要求。本文就此要求去探索创新的渠道,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空间添砖加瓦。

一、师生关系方面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小學数学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比较严肃的。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对于教师更多的是尊敬和害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改变这种关系势不可挡。而今,小学数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应该改为朋友关系、亲人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以朋友、亲人的方式去和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后多和其交流,找出其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的原因并及时解决,鼓励其在课堂上多多发言。同时也可以让性格开朗的学生去带动其积极性。可以采取让两个人坐同桌的方式来实现此目的。此外,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适当地留白,给其他学生一些发言机会。当然,教师在引导此类学生时,要注意方法,不能采取不当的方法,打击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举手发言,而不是满堂喊。这样既可以控制课堂纪律,也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独立思考,积极学习。

二、教学方面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育在教学方面进行创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方面,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方面。此处就这两方面做具体阐释。

1.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进行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教学举例,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运用抽象的举例,给学生学习增添难度。比如:教师在教授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一)》时,可以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教师可以在讲授之前,和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家里总共有几个人,分别是谁,自己来上学,家里还剩下谁。如果放学之后,自己回到家里,此时家里有几个人。如此,将加减法的概念潜移默化地输送给学生。此外,教师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最近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将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授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估算》时,教师通过课后和学生沟通,了解到学生对《王者荣耀》游戏特别痴迷。那么,教师在授课中就可以借用此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其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估算某一场游戏对决中,针对于对方队员使用的英雄阵容,本方队员使用哪几个英雄组队,胜算最大。但教师一定要掌控好时间,不能过于引申,也要注意学生对此话题的感兴趣度。随时做好更换话题的准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教学过程去实现。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探索,一起讨论本节课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音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过于抽象的数学问题。同时就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查讨论结果。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让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自由加入某一方进行辩论。教师来主持和评分,同时对获胜一方颁发奖品,失败一方给予精神嘉奖。比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数字的用处》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辩论的主题是数字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让学生自由选择加入正方还是反方,教师负责辩论赛的主持和评分,同时维护现场纪律和安全。最后,在辩论赛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在整个数学历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本文就两个方面去探索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3):93.

[2]莫开忠.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J]. 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277.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范文下一篇:新形势下党建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