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规划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14

电气工程规划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电力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新型电力规划模式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的难点,进而探讨了新形势下电力规划的总体理念,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探讨了新型电力规划模式,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电力规划 模式 理念 难点

1 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的难点

世界范围内的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表明,解除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电力工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已经成为现代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电力市场改革不但对现有的电力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等有着巨大的冲击,对电力规划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分散决策与宏观目标间的矛盾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成为市场中相对独立的市场成员。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零售市场的形成,电力零售商、大用户、配电公司作为反映电力需求的主体参与到电力规划工作中,他们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他们具有自主规划的权利,根据各个主体发展的需求,制定投资发展策略,其目标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存在与能源政策、电力安全等方面的矛盾。如何制定相应的机制与法规,消除矛盾的同时平衡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深入思考。

1.2 积极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竞争,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益。电力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而且对之后很长时间的电力生产都有影响,也就是说投资决策是资源配置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在规划阶段引入市场机制,从源头上进行竞争,这比发电竞价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自身的发展投资决策,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那么,有如下问题都值得考虑:如何组织规划市场,采取何种模式、运行规则、交易决策方式;电量市场有多种模式(比如单一购买方式、双边交易等),该如何与之协调;如何反映出具有指导意义的长期供需信号,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如何协调各个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出现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被掠夺式的使用,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做好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工作的关键所在。

1.3 市场机制失灵

在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必须面对其失灵问题。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具备优越的资源配置作用,但是在一些领域或场合,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置结果。这些市场失灵或失效的现象是市场机制固有的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它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消失,而只会有程度上的差别。在做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研究的时候,必须考虑该问题。

1.4 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對电力的需求,是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市场环境下,打破传统的统一规划决策、审批开工的体制,发电公司也不再承担满足负荷需求的责任。只有在电力市场中根据需要建立有效、稳定的投资激励和宏观层面的调节措施,才能确保电网内电能供应的长期稳定,避免出现周期性的电力供应短缺,在长时间内维持电力市场中的供求平衡。如果市场缺乏有效的投资引导机制,无法保证投资者合理的利润率,那么将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使其减少对电力系统建设的投资,导致在一个长时期内电能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如果电厂回报率过高,则会导致新建电源项目过多,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长期偏低,造成发电公司亏损。投资不足或者过度投资都不利于电力工业科学、稳健、持续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做好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组织市场环境下的电源规划,采用何种市场模式、何种市场规则等,如何做到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都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1.5 电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从电力系统的物理运行规律看,电源和电网本质上是一体的,电网是电力生产消费、电力商品交易的纽带,与此同时电网又可能是电力市场合理交易、公平竞争的障碍,为保证电力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就需要有强壮的电网结构;然而过分突出电网建设,将导致利用率下降、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等问题。因而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协调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防止电源规划工作与电网规划工作的脱节,防止发电资源和输电资源的浪费,确保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我国地域辽阔,能源和负荷分布很不均衡的情况下,做好电源电网协调规划发展的工作尤为重要。然而市场环境下电源、电网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提出有效的协调手段、激励措施以及运行规则,从而解决电源电网协调发展的问题。

1.6 电力工业与资源、运输、环境的协调发展

电力行业的生产运营与设备制造行业、煤炭行业、石油行业和运输行业等息息相关。电力工业发展既能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会被这些行业的发展所制约,他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地发展,否则必将导致“木桶效应”。目前我国为解决电荒问题,火电建设速度远远超过煤矿建设速度,没有相应的煤炭生产能力、可开采储量和运输能力的支撑,必将造成电煤紧缺状况,导致火电无煤停机,煤价上升,不但不能解决电荒问题,而且投资效益难以保证,对将来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发电一次能源储量有限,电力工业发展必须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框架下,对之进行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电力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控制发电排污将成为一项必须的工作。上述的问题在传统的统一规划决策情况下较为容易处理,然而在市场环境下市场主体分散决策,使得问题变得非常棘手。

2 新形势下电力规划的总体理念

在市场化改革的新环境下,电力规划工作面临众多新问题和挑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把握全局科学发展与市场个体分散决策的关系,解决“三个协调”问题:①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②电力工业与能源政策、矿产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的协调;③电力工业内部因素包括电源结构、电源布局等的协调;

(2)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通过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另一方面反映电力工业的长期供需关系,为电力项目的投资运行提供正确的经济信号,避免出现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度等大起大落的不良现象;

(3)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效果的评估和监管问题。电力规划的评估和监管问题必须由政府部门直接或委托相关部门负责,这一点毋庸置疑。针对问题一和问题二,从重要性的角度来考虑,明显地问题二大于问题一,也就是说必须在保障“三个协调”的前提基础下,再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竞争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否则电力工业不能正常运转,何来经济效益。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分阶段解决方式,如图1所示。

在前文中已经强调,由于市场体制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得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形的手”无法实现“三个协调”,必须依赖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进行全局把握,保证电力工业的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在此框架下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效益。也就是说一个全局的、统一的规划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

这阶段和传统模式下的行业规划有些类似,但为适应市场环境和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具有新的内容、特征与目标,为了区别在此称之为电力行业规划。

3 新型的电力规划模式

3.1 规划模式的总体框架

3.1.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为电力规划工作准备所需的基本信息和前提工作,和传统规划基本类似,主要内容为以下方面。

(1)电力需求预测:首先根据政府的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以及实际状况,做好国民经济预测,并由此做电力需求预测;(2)能源规划政策:电力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满足社会能源规划和能源安全的需求。另外电力作为二次能源,主要为煤、水、气、核,电源结构的规划必须与能源规划相互协调,否则势必造成投资的浪费。为此作电力规划之前必须明确能源规划政策;(3)资源储量与承载能力:电力生产离不开相应资源的支撑,比如煤电不但需要燃煤的支持,还需要一定的水资源,如今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与发电支撑资源的短缺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近年电源无序建设已经将该矛盾放大并激化。由于资源储量有限,电力工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不能盲目地、无节制地开采使用,必须合理规划;(4)交通运输能力:目前我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电煤运输已成为电力生产运行的一大障碍,为避免出现因交通运输阻塞导致无煤停机的现象,在电力规划阶段必须重视交通运输的因素,尤其是我国目前需求急剧增长,并且以火电为主,需着重考虑,解决好煤电运的问题;(5)环保容量:现阶段我国电源仍以火电为主,发电同时还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灰渣和烟尘等有害物质;(6)电源电网运行现状:即现已运行的电力系统基本状况;(7)协议送电计划:在“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所规划电力系统不是个孤立系统,因而需要考虑与外部电网交换的详细情况;(8)可行电源点:由政府委托第三方对本系统内的电源点进行可行性研究,作为优化规划的发电资源;(9)可行输电线路建设方案。

3.1.2 电力行业规划

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示出了显著的效益。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的固有缺陷,必须政府通过一定的调控措施进行干预,弥补市场缺陷,不能纯粹由发电集团公司“自主决策”,而是需要重视宏观调控与宏观把握,才能保障电力工业的正常运转,发挥市场效益。为此要做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必须先好做电力工业的电力行业规划,重点地解决“三个协调”问题。

3.1.3 电源竞争规划

要充分发挥电力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作用,就必须在电力投资阶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电源竞争规划主要解决在发电侧由多家发电公司构成的市场环境中,公平、公正地分配有限投资电源点的建设权,反映出稀缺的电源投资市场价值、更好地实现电源投资阶段的资源优化配置等。

3.1.4 输电网规划

经过电源竞争规划阶段,电源规划方案基本确定,而即使在市场环境中,电网公司仍然作为唯一垄断者,其规划方法與传统方式下基本相似,可以直接沿用传统的电网规划研究成果,在此不在复述。

3.1.5 监管与评估体系

在传统规划中,已经有很多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也具体、多样,涵盖了传统电力规划指标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些方法与指标过于分散、繁杂,缺乏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评价方式,给电力系统生产运行部门带来较大的困惑,无法从众多的指标中发掘出针对主要问题的明确的决策信息。必须就某一特定的主题,把原来已有的和一些新提出的评价方法中和该主题相关的,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给出明确的、科学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决策信息。

3.2 政府部门、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在规划模式中的地位与职能

3.2.1 政府部门

从前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政府部门承担起电力行业的宏观调控的职责,同时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各个环境起到主导作用。

在前期准备阶段,根据政府的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以及实际状况,做好国民经济预测,由此做电力需求预测,并做好资源、环境、运输等相关因素现状及其发展规划信息的收集。

在行业规划阶段,协调考虑国家能源政策、一次能源开采能力与运输限制、环保问题、合理装机容量、电源结构优化、系统调峰问题、电源布局优化、电源电网协调发展以及电力投资决策对后续发展的影响等因素,重点地解决“三个协调”问题,制定科学的、经济的电力行业发展方案,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监管与评估阶段,有两方面的内容:(1)对竞争规划市场的监管;(2)对最终规划方案的评估。由于电网公司仍旧是唯一垄断者,因而还需保证电网的开放性评价工作,比如接入费用是否合理、阻塞情况是否减缓或消除等。上述工作需要较深的专业技能,具体工作由政府部门委托相关机构来实施。

3.2.2 发电公司

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发电公司对电源的投资必须通过在竞争规划市场中申报电量合约的竞争方式来获取,申报价格可以根据自身公司经验运行水平和发展策略,完全自主调整,获得电源建设权和新建一定年份内的电量差价合约。

3.2.3 电网公司

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电网公司主要工作为在电网规划阶段,根据电源竞争规划的结果,实施细致深入的电网规划,要求满足:(1)行业规划中地区交换容量的需求;(2)电网开放性评价指标的需求。

4 新型规划模式分析

该规划模式的主要优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分为多阶段处理,每个阶段即相对独立,突出解决某一问题;每阶段又相互关联,使得规划过程协调统一。理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优化规划;(2)通过由“粗”到“细”实现电源电网的协调优化规划。①电力行业规划阶段粗放地实现电源电网协调规划;②在电源竞争规划后,电源规划方案已经确定下来,此时做深入的电网规划,实现电源电网的细致的协调;(3)解决了宏观调控与自主决策的矛盾关系,即实现政府部门对电力规划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协调国家能源政策、一次能源开采能力与运输限制、环保问题、合理装机容量等因素,提出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又达到了在电力投资阶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目的,发挥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4)与传统规划模式有一定相似之处,大部分可沿用传统规划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经验,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蒋鹏.电网规划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2] 陆怀谷.溧阳城区10 kV电网规划方案的全寿命周期理论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3] 闫如冰.北京大学校园电网优化规划[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电气工程规划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3S技术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能够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和分析。分别对RS技术、GPS技术和GIS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分析,并分析3S集成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3S技术是实现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动态化、可视化和虚拟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关键词: 3S技术;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绿化建设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建设出适宜的园林景观,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已经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中,3S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园林规划设计中数据的采集编辑、存储与管理、空间分析以及可视化等功能。

1 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园林绿地进行科学布局的一门技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

园林绿地规划是指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空间综合布局、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的活动。

通过规划虽然在时空关系上对园林绿地建设进行了安排,但是这种安排还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园林环境。为此要求进一步对园林绿地进行设计。所以园林绿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规划的原则下,围绕园林地形,利用植物、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创造出具有独立风格,有机,有力度,有内涵的园林环境,或者说设计就是对园林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1]。

2 3S技术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2]。

Rs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器通过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技术。目前,遥感形作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

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包括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地面上的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GPS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广泛应用于导航、大地测量、野外考察、土地利用调查等不同领域。

GIS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主要有以下五大功能: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和变换,空间查询和分析和数据显示、输出功能。在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和灾害监测等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中都有GIS的应用。

3 3S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 RS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园林绿地资源信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判读,辅以实地调查采样,可以得到园林绿地的分布图。再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对园林绿地的种类、面积、分布情况以及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为合理的进行园林绿地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遥感技术的应用解决以前园林绿化覆盖的不可测量性,节省人力和财力,而且提高了调查数据的精确度[4]。

3.2 GPS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中,GPS是取代传统测量方法的最佳工具,可以高效快速的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仅需一人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可以在野外一次测绘成电子地图,然后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件,这相对传统的测绘手段, 极大的提高了测量效率。GPS技术常常应用于快速精确的测量规划区位置信息、规划范围、高程等方面[4]。

3.3 GIS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GIS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处理、存储与管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应用GIS工具将RS、GPS等获得的不同格式的数据经过数据格式和结构的转换、进行分析和存储,建立园林规划设计数据库。由专业人员对数据库进行维护管理,为数据的查询、编辑与及时更新提供了便利[5]。

2)园林规划设计分析。GIS技术拥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用GIS的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拓扑分析等工具系统结构进行量化的分析,如景观格局分析,景观多样性分析等,用地敏感度分析,用地适宜性分析等,以揭示园林绿地系统的特点以及演化机制,合理的进行园林规划设计。

3)辅助制图。常用的GIS 软件都有专门的制图子系统,它们能够通过地理空间分析产生常规方法难以得到的分析决策信息,可进行快捷、精确的图形编制,并根据需要输出成不同比例尺的各种专用图件,如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等。同时,GIS软件还有绘制三维立体图的功能,可以采用高程分带光照、立体叠加等方式生成各种立体专题图[4]。

3.4 3S集成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3S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仅能够分析和运用数据,而且能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解决复杂的问题,是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具。在集成体中,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地表物体的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而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

电气工程规划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以武汉后湖公园规划设计studio为例,通过基址调研、规划策略、空间结构、设计方法等各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分析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并针对设计研究教学的特点以及对每一阶段教与学关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studio;教学关系;教学思考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通过抛出设计命题激发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从而获得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以研讨形式为主,前期强调通过分组交流以激发头脑风暴,从而探索更合理而完善的规划设计策略,到了中后期则以评图的形式解决设计问题,最后以课程汇报的形式分享设计成果,因此studio课程的实践性更强。武汉后湖公园规划设计studio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强调对学生解决专类公园规划设计能力的提高,选题上关注武汉市的水资源问题,设计所需解决的问题更有针对性,这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更高,希望经该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通过设计研究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1 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该课程选题从区域视角出发,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场地的影响,通过功能、景象和情境的结合,有效地整合与利用场地中的各种设计要素,注重通过设计分析解决专类公园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体要求如下:

①能够独立科学地分析和处理场地。②获得处理复杂条件下的设计项目和平衡相关影响因子的经验和能力。

③进一步加强图纸的专业表达并培养方案汇报的能力。

④培养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和他人方案的能力。

武汉后湖公园规划设计studio课程,结合武汉地区水网丰富、湖泊资源充沛的特点,以解决水资源问题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场地自然与人文资源特征显著,希望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规划及设计策略,通过设计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2 设计研究教学要点

设计研究要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判断、抉择,为了实现设计目标而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不断调整设计方案,以实现最终目标。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基础和实践工作,更需要正确的设计观的引导。

2.1 正确设计观的培养 诸多有经验的教学工作者曾经指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以创建社会公平与价值多元的人居环境为设计教育的目标,有意识地在开题、课上讨论和设计指导环节中,把相关知识点准确介入风景设计教学当中,强调在规划设计中进行综合运用与融合十分必要[1]。在规划设计课程中,希望强调在尊重自然、历史与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建立公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从而形成正确的设计观。

2.2 启发式教学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悱” 表示两种心理状态, 按朱熹的解释, 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2]。我国古代的教育很早就关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引导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术,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湖公园的规划设计课程过程中,从基址分析阶段开始,就要求通过课后查阅整理资料,在课堂展开分组设计研讨,并在研讨过程中通过每位学生不同的关注点互相启发,以从多角度思考解决公园规划设计问题。

2.3 继承与创新兼备 我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园林理法与范式,在当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继承与发展也是此次设计研究希望探索的问题。后湖公园基址中存在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水系——黄孝河,场地内林木资源丰富,部分片区存在明显的农田肌理特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考虑这些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后续发展,同时在设计策略、新材料与新技术上进行创新,在尊重与继承自然、历史与人文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果。

3 各阶段教学分析

3.1 基址分析与研讨 基址踏查与前期资料的收集对于后期规划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应在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的交通方式多次踏查现场,以找寻设计灵感,在熟悉把握基址特质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在完成第一次现场踏查后,很多学生结合踏查前所搜集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反思,发现现场的空间尺度与水系状况与踏查之前的想象有些出入,并在完成首次踏查后又进行了资料补充收集,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再结合反复的基址踏查,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规划重点,做到从多角度审视了规划出发点。

在反复的基址踏查完成之后,基址分析的成果按照先分组组内交流,后将交流成果汇总进行组间交流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头脑风暴激励法,让每位学生自由发言,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更多思想,有效地完成了多角度、多方式的基址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同组学生也逐步建立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3.2 规划目标、理念与策略 通过对后湖公园基址分析成果的归纳与总结,规划目标也在基址分析的后半阶段逐渐形成,基址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成为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的学生将规划目标确定在解决水质的问题上;有的学生则将规划目标确定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应产生的反思上;有的学生则更关注高压走廊的再利用上;还有的学生则关注周边区域矛盾的缓解上。虽然从这一阶段开始,规划目标、理念与策略的差异性逐渐明显,但是这种差异性正好也促进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补充。通过交流部分学生渐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如规划目标过于单一,忽略周边环境问题、规划理念、策略与基址分析脱节等问题,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逐步纠正了自己的问题。

3.3 空间结构与区划 在明确的规划目标之后,空间结构与区划实际上就是规划策略在图纸上的表现,这种表现是构架式的,是方案的骨架,而后面的详细设计则是在良好的结构上丰富和完善方案成果,使其充沛饱满。在这一阶段,很多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场地水系特征,大多形成了以水为脉络的串珠式结构,只不过在具体形式上有的方案是线性关系,有的通过对水体的局部改造形成环状关系。这一阶段希望培养学生顺利地将规划目标、理念与策略的分析结果落实到方案之中,在反复的方案推敲过程中,逐渐发现指导方案形成的动因[3],从而合理安排结构与布局。

3.4 方案成果汇报 成果汇报是培养学生方案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课程汇报经验的学生比没有进行过课程汇报的学生表达能力明显较高。在课程的汇报阶段,要求每位学生在5~8分钟内有逻辑性地完成方案陈述,因为属于高年级课程,因此他们已经有了汇报经验,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只是在陈述的清晰度和逻辑性上面有所差异,这与方案生成的过程有明显的关联。逻辑清晰的学生往往从基址调研之后就顺利形成明确的规划目标与理念,从规划目标到内容与形式表现为良好的承接关系,因此整套方案思路清晰,表达完整,重点突出。例如方案“流淌”结合水体流动性特征以及场地水系的历史与文脉,通过雨水管控策略的运用,希望营造时间和空间上都富有流动变化特征的滨水场所,从而启发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思考(图1~2)。通过课程的方案汇报发现,从基址分析到规划目标与理念的生成阶段非常重要,往往决定了方案的清晰性与完整性。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中,应在这一阶段给出更多的引导,强调基址分析与规划目标与理念对顺利形成方案的重要性。

4 教学思考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发现,规划设计课程中的互动与交流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想,同时逐渐形成自主研究的思维方式。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从规划目标阶段开始,学生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如何解决问题、形成方案最后完成设计,忽略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这种结果的产生也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关,过多的强调结果,忽略了在过程中对新问题的发掘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马雪梅,马青,赵巍. 融合与转换——对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526-528.

[2] 张忠华,周阳. 对启发式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9(2):50-52.

[3] 杨锐,王川. 清华大学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中学与教关系的探讨——以首钢二通更新改造景观规划Studio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39-145.

电气工程规划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现实的高校动画教育热闹的背后,问题颇多,被列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其中艺术类的红、黄牌专业包括了动画、美术和艺术设计,分别排在红、黄牌专业的最前面位置。[1]动漫是一个专业区分性很强的领域,从业者必须精通其中一门,但高校的专业培养比较泛,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这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欠缺。

1 国内动画教育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动漫产业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冲击下,发展逐渐变缓,原创动画制作粗糙,制作经费分散,其相关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国外动画加工业却以其丰厚的薪酬,吸引了中国大批相关人才。然而本土动画的发展仅仅靠加工动画是无法发展的。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创团队。于是我国动画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动漫教育的发展也将变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着两种形势展开的:一是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有针对性的技术工人,例如简单的上色、描边、分色、修图、调整等简单的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就业市场的技术工人在一段时间而言,可以熟练运用技术完成软件,二维等单一的工作,杭州渡口网络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曾绍玲说:“传统大专院校培养的人才都以二维动画为主,但现在这类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企业自己有培养机制,并不排斥有潜力的应届生,但是如果都要企业来培养,也不现实。”短期内对动画作品的完成促进很大,但是相对来说对个人的长远发展不利,知识面比较窄,适应性较低,艺术修养不够,大部分只能做低端简单的工作,待遇也比较低。二是依托学历教育,一些高校开办动画专业的条件不成熟,教育质量就不理想,忽视市场的需要,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不具备,就开办专业,弱化动画技术的培养,一味强调盲目照搬国外高校课程动画艺术理论,缺乏对国内动画实用人才的市场定位。一些院校动画教育培养的目标模糊,趋于职业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实践经验,学生们往往通过模仿其它作品。有的院校在动画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计算机动画软件技术能力的掌握,动画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是软件培训课,如:3dMax、Maya、Flash、Premirer、AE等等,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方面却处于真空状态,于是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具备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在动画行业中只能从事计算机操作的工作,这种短期速成的培养模式往往是造成中国动画的质量一直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2 高校动画教育的新思路与方法

动画是一个汇集了文学、美术、电影、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是视觉文化和创造性的实践研究。掌握技术是快速的过程,而艺术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在思想,文化,专业,审美,阅历等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才行。在国际动画知名院校中,加拿大的谢尔单学院是全世界第三大传统动画与计算机动画学院,拥有着动画届“哈佛”美誉,它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具备实践动手创作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电影艺术的熟稔。[3]随着动画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简单的技术加工人员会越来越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高校动画教育的定位尤其重要。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动画教育水平落后于动画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发达国家,大学研发出的技术成果非常超前,一般是高校引领行业向前发展。他们的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公司,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帮助行业升级换代。而我们的动画短期情况却是,无论从人才配备还是技术装备上说,我们的行业本来就落后,而我们的教育比行业还落后,所以教育和产业无法形成良好对接和良性循环。

动画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同时建立一套与动画行业岗位相衔接的、有效的科学动画教学体系,将教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在与业界的交流中,除了积极参与其动画项目实践外,高校也可以采用更主动的姿态,将学生优秀的创意想法推销出去,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动画项目。这既是一种对校内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推广,也有利于发挥高校在动画产业中的龙头和引导作用,高校也可以逐步形成院校独立的品牌,达到教育,产出,科研一体化,要和企业建立紧密的项目合作关系,让企业把培养学生成才当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实习的地方。同时,学校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资源,国内动画教育应从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体系的首要构建点,培养毕业生面向动画企业应从创意策划到具体技术环节,环环相扣,与社会接轨,能够学有所有,达到学能就业的目的。

3 国内动画发展前景展望

国内动画教育热闹的背后,问题频出,产业链不完整造成产学脱节以外,高校教育远离市场也是主要问题,动画教育应该注重于企业有效地沟通合作,真正做到走进来,出的去,提升高校与学生的含金量。

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在发展模式上几经周折,受日本、欧美的动画产业在世界占有率影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近90%的中国动漫市场份额被国外动漫产品垄断。这表明,我们必须改变现有动画教育模式的“大跃进”,学习国外成熟经验,与众行业专家共同分享国际先进的动画教育经验,互相交流东西方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跨越国界艺术交流,共同探讨动漫发展之路,从理念上转变高校动画教育的思路,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为中国动画产业输送实用型的动画创新人才。

在充分认识到现存的问题之后,我们除了期待动画产业质的提升和动画教育条件的改善之外,还期待同学们对动画专业的热爱不应仅仅停留在热情与梦想层面和满足于技巧与技术层次上,更重要的是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始终如一的强烈兴趣和油然而生的真实爱好,是否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和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是否具有特立独行的创作风范和敢为人先的探索思维。未来中国动画的希望属于那些真正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和高起点的动画新生代。

参考文献

[1] 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电子工业出版社[M].2011.

[2] 戴睿云,张炬刚,方孟兰.原创动漫高产岗位需求剧增新型动漫人才难找[EB/OL].http://www.jobcn.com/HR/News_Content.jsp?ID=110912.2010-08-08.

[3] 郭宇.影视动画工程规划[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工程规划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1 高校后期工程网络的规划和实施

校园网是在学校范围内,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 利用网络技术、Internet技术等建立起来的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育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一方面要完成学校内部各子网计算机的互联, 另一方面要完成校园网与外部网络的沟通。

目前大多高校已经成功建立了覆盖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的校园网。校园网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学校的扩建, 陆续有新建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实训楼等建筑需要开通校园网;学校的学生公寓也未联入校园网;多校区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等。随着高校后续工程扩建及校区增多对于后续工程的网络规划以及后期网络与原校园网的融合问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论文以本校二期工程的网络规划和实施为例。

1.1 二期工程网络系统的组成

(1) 网络拓扑图。

网络结构设计主要针对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进行设计, 即对各种设备的连接方式和设备位置进行设计, 如图1所示。

(2) 综合布线系统。

网络布线时在园区内建筑物间或建筑群内, 布设网络传输线路, 在园区网建设中, 要求布线系统均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 园区网内采用光纤、双绞线的混合布线方式。

(3) 网络管理软件。

网络管理软件可以监控校园网资源的性能和运行情况, 以保证能够快速直观的使网络管理人员发现问题, 并尽快做出解决问题的决策从而尽快解决问题, 保证网络的有效运行。

1.2 网络安全设计

(1) 校园网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和威胁。

(1) 安全漏洞;

(2) 病毒和攻击;

(3) 滥用网络资源;

(4) 不良信息的传播;

(5) 垃圾邮件;

(6) 恶意破坏。

(2) 安全防范体系。

要提高校园网络安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从以下多方面考虑。

(1) 漏洞扫描;

(2) 网络病毒防范;

(3) 防火墙设置;

(4) 采用入侵检测系统;

(5) 规范出口、入口管理;

(6) 做好网络系统的备份和应急处理策略。

2 结语

本文分析目前高校网络系统普遍存在面临校区扩建的问题, 针对某高校校园网扩展为例提出网络规划实现及分析其在网络布线、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等方面解决方案。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扩建, 采用了多层交换网络结构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等技术设计了某高校新扩建工程的网络方案。本文对于校园网扩建工程网络系统规划、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管理体系、安全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方案及建议。

关键词:网络规划,综合布线,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鸣.网络工程设计教程系统集成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4.

[2] 万勇.高校多校区的网络规划与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2) .

[3] 吴灏.网络攻防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电气工程规划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城市消防规划规范(GB 51080-2015)》《城市消防站设计规范(GB 51054-2014)》《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7)》等规范标准是编制城市消防规划的重要依据,对城市级别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内容作了具体要求,但对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性较弱。本文通过调研分析,结合各城镇消防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简要探索适用于天津市城镇消防建设的独立规范指标体系的编制方法。

关键词:消防规划;城镇消防;消防规范

2002年以来,公安部、建设部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工作。2015年8月公安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聯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和基层消防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公通字[2015]24号文件),天津市公安局、原规划局积极响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区县消防专项规划深化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各区县组织开展城镇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但在编制过程中,发现部分小城镇消防规划与其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利于消防规划的落地实施。

一、城镇消防安全现状

2017年,天津市共发生火灾1200余起,其中,农村、集镇火灾数量分别占火灾总数的28.2%和23.1%。起火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大力推进,中小城镇迅速崛起,发展势头猛烈,短时间内出现了集中规划的工业区、大量高层住宅、综合商业建筑等,然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尚未作出调整的消防安全布局也加剧了火灾隐患。

其次,小城镇道路曲折狭窄、建筑物耐火等级低,存在城镇路面质量较差、道路管理不善、未考虑消防车辆的环行或回转余地等情况,造成车辆行驶困难。

再次,大部分小城镇供水管网不完善,天然水体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消防供水多依赖于市政供水管网,小城镇内的市政管网建设滞后,使得消防供水不能得到有力保障。

最后,小城镇消防力量多呈现单一、薄弱的现象。缺乏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也存在组织不健全的问题。

二、城镇消防规划编制现状

天津市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工作呈现参差不齐、进展缓慢、修编不及时的特点。除却与上位总体规划衔接问题(若有的城镇没有编制总体规划,只能与管辖该城镇的区总体规划衔接,导致过度强化或弱化该城镇消防职能,和减轻或加重该城镇财政压力的问题)、部分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城镇消防规划建设赶不上城镇发展速度,重蹈大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欠账的覆辙)外,国家相关规范存在空白、地方规范没有补上也是原因之一。

目前编制消防规划时主要参考的国家标准有《城市消防规划规范(GB 51080-2015)》《城市消防站设计规范(GB 51054-2014)》《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7)》等,以上规范标准针对城市消防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对于人口、用地规模均不大的城镇而言,由于地理条件、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良莠不齐,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对于部分一般镇,其经济规模较小,若按照规范要求建设规模、装备配备,一级消防站建设成本在4000-8000万元/座,建设及日常维护普通消防站所需资金高,会直接导致规划一级消防站建设周期长、消防站保障半径过大、日常补给养护不足等问题,不经济,也不科学。

我国仅重庆、长沙等小部分城市制定了地方性的小城镇消防规范,用于指导小城镇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天津市城镇消防规划规范编制方法探索

(一)总体思路

城镇消防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结合城镇性质、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及用地布局,明确城镇消防安全布局建设标准;通过调研分析城镇等级、规划人口规模和镇域面积情况,细化城镇分类标准,明确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应设置的最低消防站类型要求。

(二)城镇分类

针对天津市5个行政区(武清、宁河、静海、津南、北辰)内的45个城镇的城镇等级、现状及规划人口数量、镇域面积等基础情况进行分析,规划人口规模和镇域面积的分布比例基本一致,2万人以上是天津市城镇的主要规划人口规模,占总量的80%。因此,2万人以下的城镇更适宜设置小型消防站,有利于城镇消防站布置更切合实际并更具可操作性。

(三)城镇消防站的设置

依据规划人口规模进行城镇分类比较符合天津市各区城镇情况,建议根据规划人口规模的不同提出明确的消防站设置要求,如:规划人口2万人以下的一般镇,应至少设置1座小型消防站。

各类型消防站的建设用地面积及建筑面积应符合《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7)》的有关规定。

(四)其他

关于城镇消防规划中消防装备、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应考虑小城镇的特殊状况,合理改进,如着重研究小型消防站的装备配备、当规划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时,消防供水管网可为枝状管网等,使其适应我市城镇发展的经济条件和规模,加强可行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邵凌宇,周楠.城乡消防专项规划的创新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C].2012.

周崇敏,重庆市小城镇消防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1:96-98.

罗翔,编制《城市消防规划规范》的思考[J].消防管理研究,2009,28:522-524.

孙海涛,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14,11:90-92.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协调统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