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统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

2024-07-14

协调统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1篇

——乐安寺乡党委政府先进事迹材料

“十一五”期间,乐安寺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加强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出关注民生、促进发展、服务和谐的政策措施,持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稳定,各项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人口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科学发展。乐安寺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将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纳入政府和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内容,严格问责追究制度,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巩固和发展党政领导、部门履职、群众参与、综合施治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十一五”期间,乐安寺乡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人口发展规划目标。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出生率保持在0.68‰左右;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0.28‰,总人口控制在5000人以内;出生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03.80。到2010年底,乡级财政投入达到5元/人。人口计生工作连续11年无违法生育行为,“十一五”期间获县政府目标考核一等奖3次。促进了人口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

二是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乐安寺乡人口和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的格局建立。“十一五”期间,全乡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理念和方法,着力建立“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六大机制,不断强化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的服务,努力提升群众的健康水平、幸福指数和家庭发展能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乡四村一居人口计生工作基本实现了基层群众自治的格局,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市人口计生委高度评价,今年乐安寺乡被评定为“全市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乡”。

三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利用国债资金项目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共300万元,建设村计划生育计生服务站5个,、中心乡镇服务站1个。特别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按照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强化监督、保障质量的原则,坚持将重建项目与全乡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片区建设和人口计生“双创”工作紧密结合,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服务站项目已经竣工,今年项目将全面投入使用。“5.12”地震后,我乡率先在废墟上挂起了“乐安寺乡党委、政府”的牌子,召开了地震后第一个会,首先提出并实施“以人为本、抢救生命”特别行动(后被中宣部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对因地震丧失子女的计划生育家庭实施政策关怀、心理关怀、生育服务关怀和互助关怀,开展“五个一”免费服务,尽心竭力的做好再生育全程服务工作。通过开展生育力评估、孕前保健服务、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再生育对象疾病诊治、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目前已有2名再生育孕妇受孕,2名灾后再生育婴儿诞生。“再生育全程免费服务”行动的成功推行,创新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模式,为灾区计生家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人口文化建设异彩纷呈。五年来,计划生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资金共计20余万元,兑现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 、特别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等国家现有政策,并逐步建立完善了涵盖奖励、扶助、保险、优待、优惠等多方面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十一五”期间,全乡人口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亮点纷呈,成为倡导婚育新风,转变婚育观念,增强国策意识的重要阵地。在全乡范围内初步建设形成了乡有人口文化中心、村有人口文化大院、社有中心户的基层宣传教育网络。通过在本土文化中植入人口文化,打造了一批高品位的人口文化精品。县人口计生局与县文化局配合,着力打造集宣传教育、文化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乐安寺乡人口文化示范中心,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各村(居)基层人口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人口文化建设,用于建设灾后人口文化示范中心。

五是坚持管行业就要抓行风,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乐安寺乡党委政府秉承“科学、务实、创新、奉献、廉洁”的工作作风,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始终将行业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乡人口计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满意度不断提高,特别是震后再生育全程服务深得群众好评。2008年,被中宣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我乡行风建设经验在全县人口计生系统行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交流。近五年来,领导班子无违法违纪,没有群体性事件发生。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好班子”。

乐安寺乡“十一五”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主要经验是: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人口计生服务理念是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根本出路。

三是树立“科学、务实、创新、奉献、廉洁”的工作作风,满足群众需求是推动人口计生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协调统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2篇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地区加快发展。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区域发展中心,注重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

——选自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安明(巴中市委书记):实现巴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要整合资源:针对“老少边穷”现状,坚持区域发展;打开门户,积极建设秦巴协作区;确立抓手,大力发展城镇办企业、绿化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二要整合力量:抓民办职教,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优秀管理者,解决带头人的问题。三要解决突出问题:如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老区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要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促进巴中的经济发展。

于伟(乐山市委书记):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县产业结构趋同,毫无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一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姜保山(省民政厅厅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点,注意保持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单晨光(省地税局局长):区域发展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市场,市场的核心是资本,受趋利原则的影响,资本都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区域发展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特点、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偏低,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人多耕地少是我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突出的矛盾;自然资源分布不协调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我省人与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脆弱,人与环境矛盾依然尖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从我省目前省情出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副省长陈文光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杨国安(省科技厅厅长):现在有的地方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注重控制人口、不注意保护自然和环境。现在很多问题属世界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冰川雪线上升等,需要世界各国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既要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更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品,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王在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要把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率、保护环境、资源合理配置一起抓,统筹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率不能有效控制,人均GDP也难以增长提高。在新时期,应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要从人口安全的高度,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条件。从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口就业、出生人口性别比和防治性病、艾滋病等问题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李向志(达州市市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欠发达地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首先有个发展不足的问题,与省内很多地方比,是落后态势。要按照“五个统筹”,做到科学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要做到合理开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也希望对欠发达地区要分类指导,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发展提供新动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拘泥某种模式,坚持“适应就是最好的”、“没有模式就是模式”的理念,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外资本及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加强与国内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在工作中,要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抓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国内外需求;二是抓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三是抓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四是抓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加强我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选自副省长黄小祥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葛红林(成都市市长):结合成都实际,我们感到对外开放不够,表现为国际化、市场化不够,成都与杭州、南昌比差距就较大。我们不能跟西部城市比,要和发达地区比。因此,我们在内部要经常讲差距,这样才有紧迫感。政府部门不能单纯讲GDP,而要更注重财政收入、经济质量。成都市通过引进INTEL公司的实践,对于我们树立政府形象、推进转变观念、适应国际规则、锻炼队伍,提高服务和竞争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和提升。

唐利民(省招商局局长):要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认真考核,注重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执行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四川产业门类齐全,应完善各项政策,使之配套,以进一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改善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在市场中主体作用。

王宋达(省侨联主席):扩大对外开放要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明确方向,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为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建议举办培训班,邀请境外人士来川讲课,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秦琳(省对外友协会长):在对外开放中,对外友协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搞好劳务输出和智力引进;建立中介组织为外资、外商了解四川,适应中国市场提供服务;积极主动为四川企业开辟国外市场牵线搭桥,为四川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目标,又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进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突破发展难点,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迫切问题;把握发展关键,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选自副省长王怀臣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李亚平(省发改委副主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强化政府公开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宋玉鹏(省作协党组书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社会发展滞后

于经济发展,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的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谢明道(省卫生厅厅长):从卫生事业看,我省存在卫生资源总量不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等方面工作。

杨启泉(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现在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上。这样,导致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

邓剑(省移民办主任):四川人口多、农民多、下岗职工多,就业问题突出。必须下更大的力气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纳入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纳入目标考核。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以改革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工业发展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力推进“三个转变”,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开放为手段,科技进步为先导,结构调整为主线,资源整合为重点,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化的配置效率,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效低耗、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我省工业发展,首先要搞好我省工业化战略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选自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甘道明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四川国企改革与工业发展》

席义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但我省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优势,带动农民致富。

杨志文(副省长):四川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外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转移到了沿海,到内地的不多,因为劳动力是可动的,而区位优势是不可动的,相反有许多IT企业转移到了四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对于四川特有资源,我们要扩大规模,要着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优势企业,政府要在投资上注意政策导向,促进优势企业发展。

颜家瑾(省委副秘书长):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黄学玖(绵阳市委书记):加快四川工业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全党抓工业的理念,这是四川工业发展的出路。工业不兴,农业产业化也带动不起来。二

是破除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研究执政方式,明确党委管什么、政府管什么、企业做什么。三是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不好,就会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影响工业的发展。

谭力(广安市委书记):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研究工业问题必须从各地的比较优势出发。就四川而言既要抓工业企业的发展,又要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途径。现在的“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效果还不明显。

解洪(宜宾市委书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的前提下,地方和企业新投资首先要选好产业。那些破坏环境和生态、高排污的产业坚决不能搞。不能为了本地经济发展,让一些西迁的高排污产业到本地建厂。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产业投资的指导,让地方和企业搞好选项投资。要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加强排污监督、检查。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污染补偿机制。

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不是说我们过去对干部政绩上的要求和看法是错误的。它的意义在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应该具有与党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调整和完善。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绩。正确的政绩观不是简单的对干部考核指标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执政方式、发展思路和思想方法的转变。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对人民利益的态度,因此,必须从执政为民的立场去创造政绩;正确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保证,因此,必须按全面发展的要求去创造政绩;国家的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又包括制度建设,因此,必须注重在基本制度的建设上创造政绩;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既关系自身也关系执政,因此,必须坚持在党的建设方面创造政绩。

——选自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几个问题》王恒丰(省政协副主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在工作中,上面要有正确导向,不能说出了问题就是下面的。在考核政绩上,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GDP,二是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三是就业率,四是生活质量指标。政府应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陈华江(省纪委副书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把干部的考核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树立典型来推进工作;关键是要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导向上,既要强调发展快,又要强调科学地发展;要加强纪律,对不落实科学发展观,破坏环境,遗害子孙的要坚决查处。

唐坚(自贡市委书记):在发展思想上,要注意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在发展道路上,要注意重点性和全面性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注意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要注意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侯雄飞(雅安市委书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是腐败,坚持错误的发展观,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只图一时的发展,也是一种腐败。只讲GDP不行,不讲GDP更不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是扩大城镇经济规模,减少农业人口规模。

协调统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时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同时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发展城市旅游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在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的耦合关系,然后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旅游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与探讨,为我国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

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资源的损耗,只会导致城市经济得不到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只是一味地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畏首畏尾,就会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放眼全局、整体协调、统一规划,找到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协调发展的平衡点,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但就当前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不利于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理论

城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指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在同一个系统中,能够相互共存,并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要素。

城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指旅游经济发展范围不断扩张,由局部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相关的概念还有“零发展”“负发展”,其中“零发展”即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处于中间状态下,始终维持现状,相对独立,既不相互促进,也不相互阻碍;“负发展”则是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相互阻碍的状态下,或为了经济发展造成环境破坏,或为了保护环境阻碍经济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两者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的两个集合概念,指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能够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进而将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为环境友好型经济。“协调”是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而“发展”则是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条件。可以说,在城市发展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求将两者同时视作城市发展的关注点,使两者获均能获得良好保障。

二、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

耦合关系,即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用哲学理论来讲,耦合关系属于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就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而言,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因此可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具体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一)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一方面,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生态环境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及各级单位提高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快生态环境优化的进程,提高旅游景区的建设水平,促进旅游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反过来也促进了旅游经济的稳健发展。目前来看,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必要因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既定的发展规划,而是需要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雄厚的经济实力反哺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另一方面,旅游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旅游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势必会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游客的急剧增加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如果不加以改善,就会影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最终影响当地的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生态环境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约束性

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态基础并且约束旅游经济的不合理发展。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旅游经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调节能力也是一定的,如果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出现生态环境无法改善的地步,进而严重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要想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进行各种活动和建设。

旅游经济的快速建设拓宽了生态环境利用的广度,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生态空间。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旅游经济提供了多元化的项目建设,增加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实现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发挥其对旅游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旅游经济可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合理的措施让它们有机的协调起来,达到一种共存共荣的状态。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能够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吸引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来到景区参观游览,促进旅游经济收入的提高。另外,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通过雄厚的经济实力反哺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要通过一个平衡点才能达到协调的状态,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约束,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如果超出这个平衡点,就会出现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經济效益的降低的风险。因此,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发挥生态环境的利用空间,同时要做到持续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

三、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存在矛盾

1.旅游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

旅游经济的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景点开发方案。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开发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状态而定,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可以开发自然景观游览景点,人文风情丰富的地方可以开发富有人文情怀的旅游景点,坚持做到因地制宜,适应原有的自然生态。但是,目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资金涌入到旅游经济行业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存在过度开发的情况,这就会严重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2旅游人口激增破坏了自然环境

旅游景点的大量建设吸引了大量的旅游爱好者涌入到旅游景区,刺激了旅游景点的消费收入,提高了当地的旅游经济效益。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执行当地的旅游规章制度,做好对于游客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就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的素质也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低下,如果不加约束就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景区景点的破坏,影响景区环境质量的提高,对旅游经济造成伤害。

(二)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

游客的激增容易影响景区的生态环境平衡,由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低,就会忽略游玩过程中环境保护行为,随手丢弃垃圾,任意攀爬刻画,随意摘折花草树木等行为就会影响整个景区的形象,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因此,景区的健康发展与游客的环保意识也具有很大的关系。

2缺乏环保监管机制

旅游城市的管理部门以及环境监管部门缺乏具有可执行的监管机制,造成景区建设不合理以及游客污染生态环境的情況出现。缺乏监管机制的约束,就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影响景点的旅游形象,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3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低下

环境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持,如果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投入就会影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地方监管部门及景区开发维护部门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不高,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问题出现,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旅游景点环境污染严重

游客自身素质的问题造成旅游过程中出现破坏环境的情况出现,在景点任意丢弃垃圾,污染水源,破坏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游客的环保意识低下,就会持续影响旅游景点的形象,长此以往就会失去景区的魅力,如果不加以及时改善和维护,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下滑的双重损失。

四、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环保意识

旅游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作为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强宣传,积极地倡导环境保护,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在旅游及生活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切实从自身小事做起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景点的建设和开发,合理有序的开发能够做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景区的旅游资源要科学合理的利用,适度的开发建设。由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在其承载范围内的开发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果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不仅不会提高经济效益,还会造成环境破坏反过来掣肘旅游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观念,做好这一点才会保证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旅游生态监管机制

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能够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如果对于过度开发及游客的环境污染行为不加制止和约束,就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运用合理的生态监管机制为其保驾护航,通过建立健全旅游生态的监管机制,保证当地景区的合理开发,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避免出现污染环境的行为出现。同时,旅游生态的监管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旅游经济项目合理的多元化的发展建设,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

(四)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只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才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当地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运用资金改善生态环境,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城市的形象,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五)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旅游经济要想得到持续的发展,需要生态环境长久的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科学严谨的设计景区景点,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条例,制定落地可执行的运营方案,坚持严格的监管监督,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机制的制定及监督执行,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这样才能够长久的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

结语: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资金的投入。要想实现二者的双赢,必须坚持同步发展,同生共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协调统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生态文明是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类型,它是人类社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巨大压力和代价,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资源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市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文明。

二、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生态危机

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

由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各国环境外交和政治斗争的最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但我国政府已经采取行动,为减排做出贡献。据估算,当全球气温升高1.5-4.5°C时,海平面将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上导致低地被淹;海岸被侵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此外,温室效应会使高温、热浪、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

2、大气污染严重

根据受监测城市的数据统计,我国有65%的城市处于中度或严重污染状态一些大城市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和硫含量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超标达2-5倍。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我国酸雨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它落到水里,水中的鱼群就会毙命;它落到地上,土壤的肥力就要被淋滤;它落到植物上,嫩绿的叶子就会变得枯黄;它落到建筑物上,材料就要被腐蚀得千疮百孔,锈迹斑斑;它进入人体,人就会渐渐衰弱不堪,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3、水体污染严重

水环境每况愈下,全国七大水系的40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6%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

(二)资源问题

1、水资源枯竭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资源。21世纪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有人预言,不久的将来,水价将超过油价,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

目前已有1/2的城市缺水,1/3的城市严重缺水,1/10的城市面临水危机,农村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后,全国将出现缺水高峰,处缺水量可能达到500多亿立方米。淡水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联合国已大声呼吁:人类要开展一场用水革命。

2、土地荒漠化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38%;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已达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有4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同时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退化加剧,土壤肥力降低或丧失严重,导致地力衰竭。

3、能源矿产资源匮乏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资源将严重短缺。它们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2/5、2/5和1/10。并且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分别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

4、生物物种也在加速灭绝。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据保守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种类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年来的资料表明,白鳍豚、野象、大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种,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近海的一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也因失去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而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

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意识的形成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努力把生态文明意识变成全民共识,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增强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不断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的认知度、生态知识的普及度和生态建设的参与度。

(二)依靠科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资源、地理、经济、科技、人文基础,科学规划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提高,也就意味着单位耗能和排放的降低。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推动发展模式创新。一方面拓展绿色经济理论研究,形成绿色经济理论体系。把绿色经济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纳入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过程。构建包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概念的绿色经济体系、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能建筑等“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加快培育和发展清洁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领域的节能增效,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四)要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要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政策、制度。将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损耗记入成本。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与机制。将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绩效纳入干部考核任用指标。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依法完善科学监测、行政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付治平.《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等.

协调统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们的生活中是种种的物品组成,这些物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和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世道变换和技术的提高产品被淘汰率的也越来越高。这就造成了既浪费资源有污染环境,由于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回收问题造成大部分的淘汰产品没办法被大自然吸收,至今仍然危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产品的产生过程中设计师起到重大的作用,这就需要设计师提高自己的技能,创造更绿色的材料替代原有材料,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设计;材质;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

一、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设计在人类的持续发展中扮演者双刃剑角色,在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同时,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走向边缘。作为设计师,在人类的文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设计师是产品生命的赋予者,涉及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涉及产品材质的选用为例,产品的既定年限,和产品后期的循环利用等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一切活动都会留下痕迹,生活垃圾包括生活工具,生活垃圾,生活废气,活动范围等,这些都需要大自然来吸收消化。这些都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产品有直接的联系,我们的产品设计师就有着直接的责任。

二、中国产品设计面临的问题

设计师社会责任的缺失,随着社会发展的大众化,多元化格局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得越来越明显。“设计的公共性”受到了设计师们广泛的关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随着物质条件的富裕以及钱权利益的诱惑不断增加,设计师们应有的责任感趋于淡薄,随之而来的价值取向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主要表现在,在文化方面,设计师们在设计中摒弃中国与元素,从艺术主体标准到审美视角,对西方设计理念完全照搬。在生态方面,设计目的过于功利化,缺乏可持续发展性考虑,没有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设计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世俗利益的冲击和影响,一些设计师不顾职业道德,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生态环境长远未来。忽视了产品本身设计、绿色设计、功能设计、以及材料回收各个环节的可持续设计考虑。

三、产品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如果我们视可持续发展为一个过程,那么可持续设计业应该是以过程为导向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策划、选材、制作、运输、使用和回收各个环节的考虑都是必要的。确定产品最佳使用寿命。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表现的过程,是设计意念的展现过程,是为人类贡献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产品的使用寿命时,设计师要把产品的实际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并作出全面的评估,最终确定产品的最佳使用寿命。

(一)一方面,对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越少,产品的使用寿命越长,环境收到的影响也就越小。另一方面,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对产品的性能和外观要求日新月异,这就造成了众多产品被淘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把握好各方面的关系,确定出科学合理的产品使用寿命。

(二)选择健康环保材料。再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要求、审美要求以及技术要求,还要保证产品的环保性能。目前市场常见的材料有很多种,也同时有多种材料可以代替,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功能特点等。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首先扩大材料的选择范围,实现材料的多样性。其次,减少材料的耗用,尽量避免过量使用。再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重点选择可回收利用材料。

(三)降低产品耗能。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能,还要注意使用过程中的耗能。一家用电器为例,在设计时就要减少水电消耗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是要通过材料创新和技术创新,把产品的耗能降到最低。

(四)实现产品的回收利用。设计师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全面考虑要从五个方面对产品进行考虑:分别是减少消耗、可替代、可循环利用、可再使用、易于维修。一个好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到产品使用期间对环境带来的部分伤害,还要考虑到当他生命结束后是否能够回归大自然,甚至反馈大自然。

(五)做到为大众设计,而不是为少数人设计的理念。最重要的就是从实际出发,以民生需求为设计点,政府和社会人士鼓励设计师们走进民众生活,把自己及的社会责任与大众的生活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四、结论

我们的健康乃至人类的生存都在受到环境和生态危机的威胁,因此,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不仅是改善目前环境状况的要求,更是为了子孙后代創造更宽发展道路的要求。作为设计师,其社会责任就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出环保,可循环利用的产品。作为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将这一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从业道德,并以此作为设计活动的基本准则。设计师要对社会负责对人类未来负责。

作者简介:李雪艳,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与品牌视觉设计。

协调统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提倡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化包括广义的生态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文化,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

二、辽宁省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众参与生态自觉意识缺失。一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把环保行为贯彻渗入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二是虽然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但公众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中,公众没有真正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决策和监督。

(2)城市特色文化的生态失衡。当前,我省不少城市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化的塑造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时代感的把握,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倾向严重,造成城市特色生态文化发展不足,城市精神缺失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体系不健全,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生产行为无法形成科学的规范与引导。

(3)培养人才职能中的生态失衡。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人的教育。教育是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等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物质主义导致目前人才培养职能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高等教育长期存在偏重技术知识的教育,忽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受功利主义影响,高等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致使科学主义泛滥,大学功能趋于技术化和商业化,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态失衡。近些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杂技、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人们经济利益的驱动,外来商业文化的侵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摇钱树”进行商业化运作,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特质与美感。

三、加强辽宁省生态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实现教育生态化,培养生态型人才。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着眼于通识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结构,尽量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人才生态化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他们能够融入人类活动的各個领域,通过学习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课程,获得适当的职业资格,包括高水准的知识与能力。

(二)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实现人才文化环境生态化。(1)优化教育结构,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教育中强调科技创新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定科技人才创新计划,实施高等教育奖学金计划,吸引、培养、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突出科技主体的协同效力,优化科技创新团队。辽宁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让人才真正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第一,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放手让科技人员和企业自主创新,放开让市场自主转化创新成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第二,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领军型企业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并积极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来辽宁创新创业。第三,建立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代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的对接转化机制和联合攻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提升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第四,从人才发展的优化性、生态性、可持续性整合、优化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开展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第五,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3)培育自主创新文化,激励自主创新精神。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和世界范围内文化的转型,在构建自主创新文化时特别需要以辽宁省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基础,提高全民创新素质,实施青少年创新计划,为青少年认识科学、建立创新意识搭建平台。其次,辽宁省要努力培育建设创新型公众素质。要扎扎实实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完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长效工作机制,发挥新媒体强大的宣传功能,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上一篇:电气工程规划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环网传输有线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