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2024-07-22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杯2011年第九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招商方案

----客户:

一、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介绍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自开办以来在校团委、学生会文艺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已经成功的举办了八届。在过去的八年中,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已成为北京吉利大学的品牌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好评,2011又迎来第九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凭借历届的精彩演出,已在学校内部人人皆知,在吉利大学BBS上也有自己独立的专栏,稳坐校内品牌活动的领先地位。

二、 价值分析

一个花样年华的展示舞台,一个青春时尚的视觉盛宴,一群追挑战自我的大学生,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创新、充满朝气、他们是大学生新活力的代表。“***”杯“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打造梦想与现实的平台。届时,相关领导、上百位参赛选手、多样宣传方式和全校师生一齐关注本次大赛,演绎才艺、创新新主张,其传播效应不可估量,对于宣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据偶难以估计的价值。

三、 冠名回报

 名誉回报

(1) 品牌对赛事享有冠名的荣誉,以xxxxxxxxx杯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名义进行所有对外宣传

(2)环节冠名,可设立有关于宣传本公司的娱乐小环节,主要表现形式有现场观众提问、动作模仿秀等,并向表现优秀者颁发由公司提供具有代表,起到宣传第 1 页 共 4 页

效果的小礼物

 媒体回报

以硬、软广告两种形式进行媒体宣传回报

 硬广告:

网站宣传可进行至活动结束

 软广告:

纸媒软广告宣传

媒体形式:

纸媒:校内《MAKE小报》(具体另议)

网络:北京吉利大学BBS

其他:条幅、海报等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覆盖面

媒体全程关注、报道活动盛况

 印刷品回报

(1)《会务手册》

针对群体:参赛人员/嘉宾/工作人员/观众

发放时间:大赛及活动现场

主要内容:大赛介绍、时间安排、活动流程(根据针对四类群体做出四套不同手册方案)

《入场手册》中展示赞助商品牌方式:

 《入场手册》的首页和尾页印有本公司代表logo图样或店面宣传平面广告  《入场手册》中可附上本公司最近的一些大型或活动的信息和本公司宣传等

(2)证件宣传

所有参加本次大赛的选手参赛牌正面等合适位置显示冠名单位名称标识

(3)现场宣传

条幅、背景喷绘广告、节目单、宣传单(如:在现场座位),宣传品有明显企业标识,赞助商可自行提供

(4)其他细节宣传

本次大赛背景板、入场券、入场指示牌(赞助商可自行提供)等宣传品上出现品牌名称或标识

 现场回报

(一) 比赛前

 比赛赛场外设立宣传海报、条幅、引路标等(可设立标有代表本公司企业logo

的活动海报)

 观众入场时每人拥有一本《入场手册》(手册中的首页和尾页印有本公司代

表loge图样或店面宣传平面广告,《入场手册》中可附上本公司最近的一些大型或活动的信息和本公司宣传等)

(二) 比赛

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公司赞助商领导可提前入场,由工作人员引导入席。  比赛开始前可播本公司的宣传片。(片长约为10分钟左右,可标注为公益广

告,仅限冠名。)

 在比赛PPT幻灯片上印有代表本公司的logo

 参赛选手选手牌上印有代表本公司的logo

 背景板上印有代表本公司的logo

 赛场中LED电子屏可显示由****杯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总决赛字样(仅限

冠名)

 节目单上印有代表本公司的logo

 主持人口头鸣谢赞助商

 可设立有关于宣传本公司的娱乐小环节,主要表现形式有现场观众提问、动

作模仿秀等,并向表现优秀者颁发由公司提供具有代表,起到宣传效果的小礼物

 本公司可提供制作选手比赛视频,在其中可加入本公司代表性logo

 本次大赛由吉利BBS全程跟踪报道,可现实由****杯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总决赛字样(仅限冠名),在网站上会评选出最佳人气奖

活动现场具体表现形式:

1.主持人与观众互动(如:有奖竞答、肢体模仿秀等),表现优秀者赠予标有本公司loge图案、商业介绍等小礼物

2.主持随即对现场观众进行采访,其中所问问题有关当代潮流时尚信息、具有代表本公司宣传的信息

3.观众进场即可获得本次大赛宣传手册、手提袋(商家自行提供)等

(三)比赛(总决赛)

 以‘美丽青春·飞扬舞台’为题,

 在总决赛开场播放本公司产品宣传片(可循环播放,时间有限)  选手使用印有本公司logo标识号码牌

 VIP区座位椅背印有企业标识或logo

 此次大赛中,金星企业领导可作为本次大赛特邀嘉宾(1名)。

企业可经由主办方同意,结合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特设一具有企业特色的奖项(仅限冠名)

(四)赛后

 赛后可为冠名企业单独策划制作与本活动相关的报刊报道(具体另议)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读书改变人生

学习成就未来

二、组织机构

活动指导单位: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新闻信息中心 活动主办单位:校团委、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三、活动内容

1、开幕式

活动内容:启动学校第十届“大学生读书节”,开展读书签名活动,举办图书漂流捐书活动,成立“图书馆读者协会” , 推广“名师荐读”书目。

活动时间:2012年7月11日下午

活动地点:青年文化广场

2、好书漂流——图书漂流阅读活动

活动口号:让好书流动起来

活动形式:面向师生征集书籍活动,为“博雅图书漂流社”补充新书;开展漂流图书促漂活动,提高漂流图书的利用效率。

活动时间:7月11日下午

承办单位:理电学院团委、大学生读书协会

3、大学时代——大学生读书规划电子报设计

活动形式:

(1)开展读书规划设计,引导学生围绕大学生涯,设计自己大学生涯的读书计划,倡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以读书规划为主题,开展电子报设计评比.活动时间:7月中旬—9月中旬

承办单位:美术学院团委

4、读书视野——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

活动形式:

(1)开展大学生保有书籍情况调查。

(2)进行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

活动时间:7月底—9月中旬

承办单位:政法学院团委

5、含英咀华——大学生阅读经典体会征文

活动形式:以大学生推荐书目为阅读书目,开展大学生读书体会征文评比。 活动时间:7月底—9月下旬

承办单位:教育学院团委

6、家有好书——寝室藏书展评暨学习型寝室评选

活动形式:通过对寝室全体成员各类藏书(专业书、辅导书、文学名著、励志书、休闲书等)的统计以及阅读情况、学习情况的综合调研,评选出“读书之星”和“书香寝室”。以各学院推荐、承办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后提出预选名单公示,举办入围寝室学习交流会后,请专家老师、学生代表综合打分。

活动时间:8月上旬—10月上旬

承办单位:校学生会

7、好书盛宴——精品图书展销

活动形式:联系出版社、新华书店等来校开展精品图书展销,并与他们合作开展购书优惠活动,方便广大同学们购书。

活动时间:7月下旬—59下旬

承办单位:校学生会

8、名师导读——大学生文化素质专家讲坛

活动形式:校内外专家学者就阅读、文化市场等方面开设讲座,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分享阅读体会,介绍阅读方法,赏析优秀作品。讲座日程安排另附。

活动时间:7月中旬——9月中旬

承办单位:校团委、文化素质基地管理办公室

9、书话人生——师生读书沙龙

活动形式: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阅读热点,选定若干专题,邀请老师与同学开展几次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提升认识,加深感悟。

活动时间:7月中旬-9月中旬

承办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

10、“感悟成长”——“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主题活动设计

活动形式:主题班会,就某一本书(可结合作家、某一句读书格言、某一个读书故事等),针对本班同学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成长”话题,有针对性设计并开展主题活动。根据活动开展、活动效果等进行评比。

活动时间:7月上旬—9月下旬

承办单位:商学院团委

11、经典时空——中外电影名著原声模仿大赛

活动形式:选取中外电影名著名篇名段,用对白原声模仿形式演绎和再现大师笔下的“经典时空”。

活动时间:7月上旬——9月下旬

承办单位:国教学院团委、外语学院团委

12、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活动形式:针对经典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知识,选定今年活动主题,通过组织学院方阵知识抢答来进行竞赛。要求学院进行班级间比赛的基础上报名参赛。 活动时间:7月上旬—9月中旬

承办单位:校团委、文学院团委

13、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会

活动形式:在上届读书节推出“如歌行板”——第一届中华传统诗文名篇朗诵比赛基础上,完善方案,举办“江西师范大学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会”,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古代诗词歌赋的热情,强化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各学院举行选拔赛,由承办单位组织预赛,在预赛基础上,举办决赛暨“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会中华经典诵读会”。

活动时间:7月上旬—9月下旬

承办单位:校团委、音乐学院团委

14、颁奖晚会

活动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况赛”决赛;对“读书节”活动进行总结;为各主题活动优秀个人、集体进行颁奖。

活动时间:8月中旬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的校园公共艺术起源于二十世纪末, 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仅有三十多年, 但却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遍布于我国的各类学校。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 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对我国校园公共艺术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另一方面, 我国的教育事业对校园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教育事业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就有了迅猛的发展。生源不断优化、教育政策也有所放宽, 同时高校也不断扩大招生数量, 这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在运营上开始出现困难, 甚至于有些学校都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 这就使得很多学校选择去开发新校区, 或者通过改建、扩大原有校园的方式来增加校园中的公共空间。为了展现更好的校园环境, 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形象, 很多高校积极投身与对公共设施的改进、设计与创作中。

二、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

与传统的艺术相比, 校园公共艺术的类型较为特殊, 它对“艺术”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补充, 简而言之, “对于公众艺术而言, 在传统美术馆、画廊之外所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都被纳入了其范畴之中。”故, 公共艺术不仅囊括了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 更是将艺术融入到了公众设施、景观以及建筑等相关领域之中, 校园公共艺术基本包括在以下几种类型中:

1、建筑小品类

高校校园就如社会的缩影, 一应俱全的设施使其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微型城市, 校园中的楼宇、雕塑、园艺等都是构成校园的基本要素, 它们分别占据了校园中很大的一部分空间, 是校园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建筑小品类通常以向心式、组团式、轴线分布式等形式存在, 纵观各大高校的建筑外观, 我们便会观察到很大一部分高校的环境其实都是存在着一定相似性的, 基本都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的共同作用, 功能上也是围绕着师生的需求而建设。

2、园林景观类

国内一些历史相对悠久的高校即参考我国古代的园林进行环境设计, 将轴线布局作为设计的整体机构, 力求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就如苏州大学, 其校园设计就借鉴了苏州园林的设计布局, 校园整体上野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规则的绿色植物对空间进行了分割, 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的勃勃生机。

3、公共设施类

校园中的道路、建筑标识系统、宣传栏、公众休息座椅、阴井盖、路灯以及垃圾车等都是其公众设施。校园中的公共设施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师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外的对于所处环境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从心理上去满足师生对积极向上、健康锻炼的需求。

4、雕塑装置类

校园里的雕塑、装置与校园的氛围相融合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和文化状态, 展现着学生的青春活力, 表达着校园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精神。比如在山东师范大学伫立的毛主席雕像, 它已经不再是一座纯粹的雕塑, 而是已经上升为山东师范大学的一种精神象征, 静谧而庄严地向公众传达着山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文化以及其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

三、对校园文化的深远影响

1、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与修饰是校园公共艺术最为直接的一个作用, 例如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精心培植的园艺景观、年轻而生动的涂鸦阴井盖、整齐而统一的道路标识系统、丰富多彩的校园公告栏等, 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 在满足校园文化功能的前提之下, 采用灵活而富有创意的设计构思去打造一个个性多彩迥异、文化韵味极其浓郁的校园环境以不断改进与美化校园的环境。

2、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在校园中增加富有艺术气息的公共设施,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将美学的教育融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一种具象化、生动性的方式将艺术与美呈现与学生面前, 而不但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感知美好的能力。另外, 校园公众艺术还能够通过直接沟通、互动的形式让师生进行互动与交流,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去完成课程与创作。

3、突出校园独有的特色

我国拥有着上前所的高校, 无论是那之所学校都有着自己最为独特的地方, 有些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而为人知、有些凭借其优秀的学科及专业特色而广受好评…不同的高校所关注的重心有所不同。在当下的搞笑校园构建中, 不能只追求校园规模的宏大、建筑的壮观, 能够通过公共艺术来对高校本身的文化特点进行深描, 将其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不断放大, 将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具象化, 造就独具一格的校园特色。

四、对未来校园公共艺术发展的个人建议

1、推展特色校园文化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与培养建设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所以在进行校园设计的整体构思时, 需要充分考虑学校本身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学校所要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念等, 对校园中的公共设施、各院系的活动特点等都进行专门的设计与创作, 以追求视觉呈现上的区分。

2、提高公共艺术参与度

让公共艺术能够更好的与师生互动与交流, 可以采取的基本措施有:为公共艺术命名, 设置宣传栏说明创意, 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艺术活动场地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公共设施的艺术设计过程中, 提高学校成员对于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认同感, 着重考虑师生的参与性、互动性, 增加校园的生动活泼气息。

五、结论

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校园公共艺术的优化设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断推动学生个人素质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是创造优美校园公共艺术的追求。好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不仅要得到公众的赞同, 更重要的是对于师生们的未来有一个更积极的引导作用。未来校园的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公众参与度, 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使校园公共艺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主题。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关注, 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与功能被大家所熟知, 而校园公共艺术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由于公众艺术观念才刚刚兴起, 受发展时间的限制, 国人对公众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十分局限, 由此, 十分有必要在大学校园中引入公共艺术, 使公共艺术更好的融入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中。

关键词:校园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创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公共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

[2] 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全民艺术普及的新形势下,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媒体数字化以及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的广泛应用,摄影艺术作为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全民艺术普及的典型案例。摄影艺术的普及在新时代群众文化中的功能、作用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在新时代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文化;摄影艺术;实践研究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1]。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科学运用现代传播方式。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码摄影日益大众化、生活化,为全民摄影艺术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群众摄影艺术普及的需求与日俱增,使群众摄影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而群众摄影艺术的普及对群众文化的形象塑造、品牌传播、活动推广、审美提升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将从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的意义以及实践探索展开论述。

1 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的意义

1.1 摄影艺术的普及有利于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群众文化以全民为参与对象,覆盖面广,内容平民化,让群众零门槛参与,找到展现才艺和圆梦的机会与空间。摄影艺术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同样的具有门槛低、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说与群众文化特性高度契合。随着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摄影变得越来越简单,人们不必专门借助专业摄影器材来完成拍摄,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拍摄创作和记录。那么摄影艺术的普及,就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中来,他们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见证者,还可以是活动的记录者,从而提高社会大众对群众文化的参与度、获得感。

1.2 摄影艺术的普及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形成宣传影响力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摄影艺术作为重要的媒介手段,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摄影艺术提供了精彩的拍摄题材,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随手就能拍下身边精彩的瞬间,再借助网络的力量,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分享出去,便构成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以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到达受众。这种自发式、多网络的传播方式,能迅速形成宣传影响力,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以及品牌的塑造意义非凡。

1.3 摄影艺术的普及有利于促进交流,提升全民审美素养

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摄影艺术的全民普及,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交流,提升审美素养,提供了重要平台。摄影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呈现,承载了拍摄者的思想理念、艺术构思和审美观念。组织各类主题的群众文化摄影展,可以让摄影者有一个集中交流的平台,让作者在交流中提升审美素养和摄影技术水平,让参观者领略摄影的魅力,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大众审美能力。

2 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的探索实践

2.1 整合、优化专业摄影资源,形成示范效应

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民摄影作为大众性、普及性的艺术,需要发挥高端专业摄影资源的引领作用,形成示范效应,才能从点到面最终实现全民普及,最后再从面到点实现质的提升。例如,东莞长安镇积极挖掘利用长安摄影艺术的资源优势,创建“中国摄影之乡”,搭建摄影协会交流桥梁,整合摄影和文化资源,每年策划50多场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摄影赛事、展览,促进了当地摄影协会的快速成长,再通过摄影协会凝聚带动会员队伍的壮大,最后通过会员带动群众摄影的普及,很好地形成了“传帮带”链条,使得摄影艺术成为了长安镇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品牌[2]。再如,广州市越秀区,2018年11月,由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和羊城晚报社共同策划举办了“民生40年沧桑巨变全国摄影家聚焦越秀”大型摄影展览,在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越秀区文化馆举行,共展出了来自全国的知名摄影家、中央媒体资深摄影记者的佳作以及从征集活动中精选出来的新旧图片120幅,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给广大市民奉上高端艺术盛宴的同时,也为摄影艺术的学习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和带动了当地全民摄影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2.2 以品牌活动为带动,形成融合驱动效能

群众文化以文化艺术服务为主要内容,要想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就必须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创建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使群众文化服务在品牌活动中得到体现,同时通过品牌活动的带动,形成融合驱动效能。具体到摄影艺术,一方面品牌活动的创建有利于吸引全民关注,而活动的精彩度,往往为摄影大片的创作提供了优质内容。鉴于现场随时随地都是鲜活素材,不用群众专门花心思去设计,不用在人工造景上下功夫,只要有个拍照手机,随手就可以拍,因而更能激发群众的拍摄热情,并且这种非常有画面感的活动场景记录,很容易就让拍摄的群众产生成就感、获得感,可以说,品牌活动的带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群众参与拍摄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只要人民群众参与到品牌活动的拍摄中来,就在社會上形成了自发的传播行为。所谓传播就是最好的宣传,人民群众的自觉宣传,往往覆盖面更广,到达点更细,影响力更大更持久。例如,广州市越秀区的迎春花市、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等具有十年以上历史的大型品牌活动,很多珍贵的精彩照片都来自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广府庙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民俗品牌活动,发展成为参与人数超过600万的全国第二大庙会品牌,靠的就是全民参与,全民传播。

2.3 打造全民摄影才艺展示平台,形成发展活力

所有才艺都要有展示的舞台,才能更好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形成发展活力。那么摄影艺术的普及,也要以赛事、展览为载体,凝聚数以千计的摄影协会团体和数以万计的摄影爱好者,通过有竞争性的比赛、展览活动,激发团队和群众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和创作水平;同时,在赛事、展览进程中还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辅导,让群众在摄影上的表现和教育有机结合,参与活动和提升素养相辅相成,实现普及性引导,品质化发展。例如,越秀区长期以来结合大品牌活动以及各类民生主题,每年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摄影大赛、展览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其中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赛事、展览包括: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在广州举办,为了营造全民喜办“九艺节”的和谐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和繁荣越秀区的群众文艺创作,越秀区举办了“精彩越秀”文化艺术节----越秀区“庆九艺”群众摄影抓拍大赛及优秀作品展览活动,向全国来宾展示了越秀全民“庆九艺”的热情和风采;2011年,为全面展示越秀“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的成果和特色,记录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风土人情、城区风貌,营造中心城区良好的迎亚运氛围,越秀区策划开展了“古越今秀——越秀区迎亚运环境综合整治摄影大赛”,既提升了全民摄影水平,又以摄影赛事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越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人迎亚运的精神风貌;从2012年起围绕“迎春花市”、“广府庙会”两大品牌策划组织了“广府年俗”寻广府年味摄影大赛,透过镜头展现广府年俗的风采,至今已成为一个8年的摄影大赛品牌,影响力辐射到广佛肇等广府地区;2016年,越秀区从“寻广府年味”摄影大赛、“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全国摄影大赛、“花城绿城美丽广州”摄影大赛、“百年公园千年文化”摄影大赛四大活动所征集的照片中精选出400张在颐和园展出,向首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呈现岭南独特的欢庆活动、民风民俗及广州市容市貌。越秀区通过以上重要赛事和展览平台,很好地激发了全民参与摄影,享受文化的新热情,形成了发展活力。

2.4 以培训为抓手,推动全民摄影技能普及

文化馆、文化站作为群众文化重要阵地,承担着普及科学化知识,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职能。全民摄影艺术的普及,重点要在技能的普及上下功夫,以文化馆、文化站为重要依托,组织开展公益性摄影培训班、培训讲座,让群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享受文化,接受免费的专业培训,从而使全民摄影技能普及更快地从面上铺开,迅速形成规模。例如,越秀区文化馆从2014年起通过“越秀艺术讲堂”品牌,持续举办了几十期摄影系列讲座,邀请了广州十佳时尚摄影师莫大荣,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理事、广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惠耘,信息时报资深摄影记者、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龙成关,等知名专业摄影师开办了“旅游摄影技巧”“昆虫微距摄影技巧”“漫谈人像摄影”“新闻摄影技巧”“舞台摄影技巧”“手机摄影技巧”等,有效地推动了全民摄影技能普及,为市民群众提供了发掘自身艺术潜能、实现人生梦想的路径。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通过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未来,在如何进一步开拓社会专业摄影资源,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等问题上亟待继续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于群,冯守仁.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文化馆协会.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323-328.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新闻摄影理论中的审美问题,从形式上和概念上加以分析,试图揭示新闻摄影在审美中存在的误区,规范新闻摄影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新闻摄影 审美误区 形式 内容

一、引言

视觉传播不仅给大众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也对传播媒介的分类细化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视觉传播领域中,新闻摄影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对新闻摄影概念的讨论到今天摄影与各种视听新媒体的综合运用,都是围绕着新闻摄影如何更好地融入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传播信息展开的。时至今日,国内新闻领域中对新闻图片的制作和运作机制已日趋成熟,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新闻摄影从业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进而走向了世界舞台,为展示我国各方面发展成果、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浩如烟海的报纸画刊等传统平面媒体中,对新闻摄影图片的评价标准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报业市场仍处在发展时期,一些陈旧的观念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我们在接受信息资源时缺乏辨析能力和跨领域、跨学科的整合思维,造成的失误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新闻摄影图片审美上的误区值得我们思考。

二、当前新闻摄影中的审美形式误区

这里所说的新闻摄影审美形式误区不仅是指摄影图片表现形式上的问题,还包括对新闻摄影本质表达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摄影上的审美表达或多或少存在着刻板印象,许多摄影理论将美学中的审美理论挪用到摄影作品审美领域,将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强加于新闻摄影,以至于在分析摄影图片时,仅仅局限于对图片的形式分析。新闻摄影美学概念掺杂了许多未成熟的和片面的观点,但是我们在日常的阅读观看中并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没有形成对其有效管理和监督的机制,任由一些新闻摄影工作者肆意发挥,直至其产生恶性后果,如“广场鸽”“藏羚羊”等带来的恶劣的社会影响。虽然其中牵涉更多的可能是个人职业素养问题,但错误的新闻摄影美学观却是幕后的“影子杀手”。可以说,摄影审美思维偏差不仅是新闻摄影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存在于大专院校中的新闻摄影教学体系中,只有对其现有的外在表现作系统的分析,找出克服的方法,才能建立起健康的新闻图片审美标准。笔者根据对一些报刊的观察,对新闻图片存在的审美误区的表现形态作如下三种分类:

(一)矫枉过正的自然主义

摄影中的自然主义有别与绘画中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19世纪中叶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思潮,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与繁荣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印象派绘画崇尚科学性和反文学性的特征,也是同自然主义的艺术观相契合的。188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①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随着20世纪30年代后新闻摄影的兴起和发展,自然主义摄影观被纳入到新闻摄影领域,使新闻摄影忠于现实和客观还原新闻现场的特性得以充分展现。

另一方面,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对象的提炼,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极端纯粹的自然主义摄影要求抛弃一切形式上的美感,仅仅局限于对细节的表达,甚至忽视主题,放弃新闻动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新闻摄影界,对自然主义形式的新闻摄影一致反对的。新闻摄影家石少华在1956年新华社第三次报道会议上明确提出抵制自然主义摄影,认为自然主义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认为“自然主义者强调的忠于客观现实,并不能表达出事物的真实内容。他们不分支流和主流,不辨现象和本质,结果不能对生活作出正确反映,相反歪曲了生活的本来面目。”②

从历史角度来说,石少华提出的观点非常有见地,尤其是当时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新闻摄影必须从根本上树立新闻真实性原则,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忽视了自然主义摄影积极的方面:自然主义摄影虽然存在着审美上的问题,但它有着挖掘摄影本质属性的优点。而因为历史的局限,当时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没有仔细辨析怎样把握“反映新闻真实性”问题,只是一味摒弃无修饰效果的照片。这种观点符合那一历史时期政治生活的特点。新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本着为党服务的热情,运用各种摄影手段对各种社会新气象进行宣传。矫枉过正的后果使新闻摄影变成了“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艺术样式,所有光影、构图、造型的加工处理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标准。从大跃进的“卫星”照片到“文革”期间虚构照片成风,种种现象都抛弃了摄影作为客观反映现实的工具的本质。直至今日,这样的思维方式依然存在。当前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闻摄影艺术展”评选的标准,仍然不以作者还原现实的摄影功力作为重要的评选指标,而是延续着以画面效果好坏的简单原则。这样的评选无疑会误导新闻摄影从业者的摄影理念。

(二)背离主题的形式主义

艺术的形式主义创始人是沃尔夫林 (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年)。沃尔夫林研究艺术的特点在于从形式上解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雕塑,而基本不涉及题材的意义或决定创作过程的其他因素。其风格分析法把文化史和心理学糅合在创作过程中,自成一套完善的审美体系。③这种形式理论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批评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摄影领域。美国摄影家阿伦·西斯金德(Aaron Siskinid,1903—1991年)强调摄影的形式胜于内容。他认为照片表面的平面化是摄影最主要的框架,把被拍摄物体当作是一种个人的需要以及拍摄照片的要求。这种观点是背离摄影主题,只讲求形式的一种片面摄影观念。

背离主题的形式主义即是唯形式主义。新闻摄影的唯形式主义一直以来是人们批判的重点,这是由于过度强调了新闻摄影的艺术意味,将其放到了错误的审美层面加以宣扬的结果。早在1959年,老一辈新闻摄影理论家蒋齐生就提到:“有一种意见认为,艺术性就是形式问题。按照这种意见,人们为了新闻照片的艺术性,就只在形式上下功夫。”“把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只当作形式问题来看的人,他们在评价一张照片的时候,就不是从这张照片的主题思想、形象表现力以及客观的效果这三者的统一的观点来作分析,而只注意照片的形式:构图如何?用光如何?层次如何?画面是否干净……。显然,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艺术观,对新闻摄影是有害无益的。”④

新闻摄影的艺术形式不能替代内容,艺术形式在新闻摄影中起到吸引受众注意力、加强新闻感染力的作用。新闻摄影的形式美感应该基于纪实性,强调摄影图片以及文字配合呼应,传达出有力量、有视觉效果的整体美感。这种美感之所以能升华到艺术的高度,是借助真实形象本身所产生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是糅合心理冲突和矛盾刺激的综合感受,是美的间接反映,也是新闻摄影的形式美的价值所在。

反观当前见诸报端的各种以形式代替主题的新闻照片,大多是以视觉感官刺激来哗众取宠。从心理感受来说,这种审美只代表了一类低层次的感官供求,追求的效果只为吸引受众眼球,不考虑社会影响。这不仅仅是平面媒体的问题,而是由于现代消费社会所带来的普遍心理。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平面媒介的关注度下降,开始注重表面上的视觉元素带来的短暂刺激,媒体也为这种消费心理创造了环境,为人们的“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美学家贝尔把它概括成一种“当代倾向”。当下的即时冲动和反应代替了意味无穷的景观体验,这必然使受众转向“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视觉消费理念使受众对照片的审美出现低俗化、幼稚化,把对美的要求拘泥于对现实庸俗表象的满足,从而使美的概念变得狭隘。同时,媒体在市场趋动下产生了迎合受众的心理,而强调视觉最大化的后果便是唯形式主义的滥觞。任何时候,新闻摄影必须把新闻性和真实性放在第一位,过分强调照片的形象价值是对新闻摄影本质的威胁和挑战,在实践工作中必须要得到重视。

(三)利益驱使下的表现主义

我国的新闻机构承担了大量宣传任务,新闻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手段,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有效地配合了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宣传,又起到了表达社会舆论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摄影有其自身的主观性。摄影是以个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行为,不可能脱离拍摄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拍摄行为的一举一动都能映射出拍摄者的主观意图。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拍照既是占有客观世界的一种无限度的技术,又是那个单一的自我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唯我论的表达。”⑤蕴含表现意味的摄影风格是随着摄影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拍摄行为背后必然隐藏着拍摄照片的意图和动机。从传统意义上讲,表现主义摄影风格的特点是拍摄者选择拍摄主题的时候并不是依据主题的价值,而是依据所选择的主题是否表达拍摄者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拍摄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将主观意识物化的过程,将强烈的主观意图反映到照片上,就变成了为表现而表现的行为。拍摄者所选取的画面、视角、对比、结构等要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意图中的主体形态,甚至会采用一些歪曲真相的手法来达到目的。

我们可以从“周老虎”、“藏羚羊”等事件中看到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拍摄者是怎样背离自己的职业道德,他们利用虚假的表现手法达到欺骗受众的目的。这其中的一系列缘由经过,值得我们警醒和思考。现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利用摄影照片来制造社会假相。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新闻监督机制还在不断健全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是摄影记者在特殊的环境因素的干预下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因此,选择新闻的标准决定了与之相应的新闻摄影标准。作为当代的新闻从业者,要始终站在社会正义和社会道德的立场上,视事实本质真实为标准,以传播真实信息为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将新闻摄影的发展引向正确的轨道。

三、当前新闻摄影中的审美概念误区

(一)新闻摄影和新闻图片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新闻界曾对新闻摄影的定义展开过广泛讨论,此前,新闻摄影的定义仅局限于词汇本身的含义。《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中对新闻摄影 (News photography)的定义是“报道某些事件和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个人或知名人物……新闻摄影作为摄影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可包括重要新闻(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特写新闻(文化上有重要意义的引人入胜的或一般生活方式的主题),以及某些记录报道性新闻。”概念中没有提到新闻摄影和新闻图片的关系,这是一种狭义的定义。而很多摄影理论研究学者认为将新闻摄影翻译为报道摄影 (photo journalism)更为妥贴,因为photojournalism更能体现出摄影的传播属性,但它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中,有些已经超出了“摄影”的范畴。

当前对新闻摄影大家较为认可的定义为: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⑥

这个概念着重强调了新闻摄影的“图文结合”,使新闻摄影和新闻图片有了明确的界限。相对来说,摄影图片仅仅是指新闻印刷出版物上的图像,包括摄影照片、插画、漫画和图表等等。由于很多摄影记者搞不清新闻摄影和新闻图片的关系,所以把新闻摄影等同于新闻图片,甚至认为新闻摄影就是照片本身。在审美层面上,对新闻摄影的审美仅局限于对照片本身的审美,抛弃了新闻照片的新闻属性,就照片本身谈一些空泛的美学观点。甚至有一些大专院校新闻专业的摄影教材上根本不提“新闻摄影”概念,这不论对新闻摄影行业还是新闻摄影教育都有极大的损害。首先,新闻图片作为新闻摄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版面中占有一定空间,是视觉传播的主体。但并不能把新闻图片等同于新闻摄影,否则新闻信息就会被割裂,等于掩盖了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错误地还原了新闻现场的形象。其次,新闻摄影的定义将新闻照片的性质归为新闻信息的要素,而不是独立的新闻主体,这就要求新闻机构对摄影图片进行有效管理,对新闻图片的生产和传播途径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体现了图片编辑的重要性。

对图片编辑的重视和管理,国外已经过了一个发展时期,运作趋于成熟。而我国的图片编辑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由于被反复强调其作用,已被平面媒体广泛接受。图片编辑不但承担着新闻图片“把关人”的重要角色,还担当着筛选图片、策划摄影报道、撰写说明和版面设计等重要任务。可以说,通过图片编辑的角色建立,新闻摄影获得了更广泛的摄影审美空间,新闻摄影的审美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对新闻照片本身的评价,还扩展到对新闻视角的把握、对版面的设计美化等多个方面。

(二)摄影纪实和纪实摄影

新闻摄影的概念中提到的“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明确了新闻摄影的本身是纪实的手段,是一种记录形式的拍摄。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不等于纪实摄影。美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亚瑟·罗斯坦认为:“纪实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风格和一种方法。曾经有过多种别的建议——写实的(realistic)、事实的(factual)、史实的(historical)——但是无一能传达纪实传统对真相的深刻尊敬,以及对我们对世界积极诠释的强烈愿望。”⑦从概念上讲,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都是反映现实、传达信息、具有文献价值的摄影,但也可以看出,纪实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和反映社会的生活状态,揭示人们的现实生活处境,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它重点强调摄影者本身的价值和作用,一切评价和认识的核心是拍摄者本人,拍摄者可以在拍摄中传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艺术修养,而且纪实摄影往往着眼于跨度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要求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评判。

新闻摄影同样具有纪实性,但和纪实摄影有本质的差别。新闻摄影要求反映新近发生的新闻形象的摄影形式,目的和重点是记录事件本身,传达新闻信息。新闻摄影的概念规范了新闻摄影记者的拍摄手段必须是还原客观现实的,不能随便掺杂拍摄者的主观情绪,否则会对客观情境产生干扰,影响真实新闻信息的传播。正如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所说:“摄影师的拍摄过程应该像机器一样,自动准确。”

另外“现场”一词对新闻摄影记者和纪实摄影师也有不同的标准。新闻摄影记者的“现场”是由“目击”所得新闻现场,现场感伴随着瞬间性和时效性的作用逐步减弱,并且不要求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发生之前的现场环境有具体详细的调查了解。而纪实摄影则要求摄影者介入到生活情境当中去,对人与环境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这需要拍摄者在拍摄的前期对所描写的对象要做详实的调查,并把自身对事实的评价融入其中,照片中对象所具有的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必须得以展示,从而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传播效果来说,新闻摄影的效果没有纪实摄影这样直接而主动,新闻摄影被当作一个媒介表象,它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份子,隶属于组织化的有机整体中。而纪实摄影的个人视角更符合受众对信息的全面掌握,或能够从中体会到更多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三)媒介美学与艺术美学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出版了名为《美学》的专著,他给研究美的学科正式命名为“aesthetics”,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感受”的意思,因此鲍姆嘉通认为“美”的本质是一种感性认知的现象,他强调感性认知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美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柏拉图的本体论,它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探讨真与美、形式与内容、结构与意义的关系。18世纪后期,美学的中心课题从“什么是美”的探讨转向研究人们如何审美,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探讨被对于人的审美能力分析所取代。随着美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到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情感表现。美学研究进入到现代阶段。

长期以来我们对摄影审美的误区在于:我们仅仅用造型艺术的眼光来审视摄影。传统的艺术美学观主要研究美的性质,以及人们怎样获得美感,对艺术作品展开分析。这也是我们过去强调的摄影美学。在今天,摄影到底是不是艺术已经不是争论话题了,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来谈论摄影是一种过时的观点,摄影本身已经具备了现代美学的要求,有了从绘画等造型艺术中独立出来的基础。摄影作为现代信息的载体,注重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联系,强调了生产者与观看者在审美过程中的对等地位,这就脱离了传统绘画艺术的“静观”范畴。另一方面,当代的摄影理论已经涵盖了社会学、语言学、伦理学等多领域的内容,并和传播学科紧密相连,有了一套基于媒介美学(Media Aesthetics)的新美学观。

媒介美学的研究学者赫伯特·泽特尔(Herbert Zettl)认为媒介美学的研究方向在于整合静止的和运动的图像,将光、空间和声音有效结合起来,以最大的效率传播信息。摄影的功用延展到与各种数字媒体相结合,具有了交互性特点。“新媒体的交互性交流与现代媒体的单向性的传播相比,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甚至难分彼此。这样的审美不是静观和沉思,也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多元和动态的,是无边和开放的。”⑧

对摄影审美最大的限制就是长期以来无法摆脱绘画艺术标准,总是以艺术美感的形式来框定摄影艺术的美学范围。这恰恰也是新闻摄影领域一直以来难以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切人造的视觉上的表现形态都有其文化因素的渗透。对我们来说,摄影本身是舶来品,从一种通过光学机械观看发展成为现代媒介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意义是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媒介极其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用更科学、更实用的眼光来看待摄影的社会实践意义。对摄影的美学探讨,应该立足于视觉信息美学的领域,跳出传统的艺术框架和标准,着眼于人类的实践和认识的开拓进取。

四、结语

摄影不是一个静止的媒介,随着文化的变迁,人们对图像的看法也在改变。在受众媒介素养迅速提高的今日,视觉化的新闻理念应作为信息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图片的地位逐步上升,意味着新闻摄影工作者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但是,如果没有对新闻摄影审美认识的提高,仍然局限于对传统新闻图片审美方式的理解,势必将大大削弱新闻图片在现代传媒中的作用。以上文中所提到的内容旨在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新闻摄影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审美观念上的表现只是问题一个部分,将我国的新闻摄影水平与国际接轨依然需要不懈的努力。因此,应正确树立正确的新闻摄影审美观,牢牢把握新闻摄影的任务和宗旨,不断把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①[英]伊安·杰夫里 著,晓征 筱果 译:《摄影简史》[M],北京:三联书店, 2005年第70页

②石少华:《新闻摄影和摄影记者工作》[M],北京:新闻摄影编辑室 , 1982年,第99页

③[法]让·吕克·夏吕姆 著,刘芳 吴启雯 译:《解读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④蒋齐生:《新闻摄影论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第206页

⑤[美]苏珊·桑塔格 著,黄灿然 译:《论摄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123页

⑥盛希贵:《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⑦[美]亚瑟·罗斯坦 著,李文吉 译:《纪实摄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⑧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6页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摄影艺术大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鉴赏;高雅;水平

1提高大学生高雅艺术鉴赏水平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自身认识不足

主观方面。许多大学生认为他们来这里是为了拿到文凭,属于学历教育。许多学生单方理解他们只需要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就好。大学生学习目标单一,不太重视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突出表现是不愿意参加艺术鉴赏活动,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素质在综合素质中的地位。此外,客观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我国进入了普及教育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正在为择业所困扰。这些都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忽视了提高大学生高雅艺术鉴赏水平。

1.2艺术鉴赏学习兴趣低

首先,不重视大学生高雅艺术欣赏水平的科学发展,大学生往往只对专业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其他科目兴趣不高,尤其是高雅艺术鉴赏学习。其次,有的学生的基础不好,对美术学习兴趣缺失。最后,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也是导致艺术鉴赏学习兴趣低的重要原因。大学生高雅艺术鉴赏出现缺乏主见、泛泛而谈的假象,没能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影响着艺术鉴赏教学的效果。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对艺术鉴赏学习失去兴趣。

1.3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各专业和学科开设的课程几乎都局限于专业知识学习的范围,而文化艺术素质却很少。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而“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较为突出,忽视了成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按课文灌输知识的方法,以课堂为中心,不以现实为基础,是不可能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

2提高大学生高雅艺术鉴赏水平的建议

2.1跳出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我们如今是需要去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而对于大学的美术老师是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群等待去发现世界美从而创造世界的初始者,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必要的教学方法。例如《难忘的夏天》的教学,这一篇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夏天的美,阐释出自己对夏天的独到见解。而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一个人的认知和感受也会大不相同,这就需要老师去鼓励激发大学生们自己的创造力,没有对错,只有自己的创造。创造力的慢慢形成过程,是需要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创造中是需要得到鼓励的,因此作为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激励学生,辅导学生,而不能凭自己的意愿去单方面的阻挠学生,特别是当一些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在里面的作品,可能会并不是很符合,但我们更不应该去批评,而是去表扬鼓励,更大的培养他的创造力。

2.2提高大学生高雅艺术鉴赏能力

提高大学生高雅艺术鉴赏能力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艺术素质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作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我们在谈论艺术教育时,通常是通过艺术欣赏的方式来指美育。必须每天积累,还有在艺术上的沉淀,才能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提高,每天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大学生来源复杂,年龄差异和审美观念差异较大。不同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审美观念的人在艺术领域共同学习,这就必然需要更好的分析、识别和判断能力,即更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以便在冲突、比较、判断和选择中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而且,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全球互动更加频繁,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变化,使艺术和人文教育的责任越来越大,重要性也不尽相同。

2.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高雅艺术鉴赏教育课程内容

大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基础,高雅艺术鉴赏教育活动要以大学生特有的兴趣为出发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丰富高雅艺术鉴赏教育课程内容,要与社会、科学、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孤立与不相关。在高雅艺术鉴赏教育课程内容安排中,课程内容的安排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和需要来安排的。另一种是基于传统文化或地方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高雅艺术鉴赏教育课程内容,需要拥有较高的艺术实践能力,教师的任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下一代,影响学生的志向、理想、抱负、意志与情感,这样才是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大学生们多画些素描,才能更好地发挥高雅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从对艺术生进行大学艺术鉴赏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高雅艺术鉴赏教育课程内容,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參考文献:

[1]林平.论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制约因素[J].美与时代,2015(10):55-58.

[2]杨晴.高职学生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9(22):88-90.

[3]肖学健,李田.论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8(09):168-170.

[4]徐海玲.论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6):77-79.

上一篇: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多元化与文学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