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建设论文范文

2024-09-19

外贸企业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SA800即企业社会道德责任标准。自1997年8月出台后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2002年SA800标准进入中国,在跨国公司推动和媒体宣传下,其认证活动规模逐步扩大。时至2013年6月底中国通过SA800认证的有522家企业。但有7个省区还没有一家通过认证的企业,陕西就是其中一个。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陕西出口企业应该立足西部,放眼全球,重视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进行SA8000认证,才能用核心竞争力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各种贸易壁垒;各级政府、各类行业协会也都要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新的条件,加快认证的步伐,把承担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SA8000;陕西外贸企业;认证情况;原因;履行

F279.2

SA8000是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的简称,即社会道德责任标准。此标准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家盲目追求利润的自由放任经济学思想,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美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工人失业率急剧上升,政府的税收大幅度滑坡,社会问题空前恶化。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盈利至上的企业管理观念是行不通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企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公司雇佣女工在监狱般的环境下工作的情况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公众极大的反响,人们把这种环境恶劣的工厂称之为“血汗工厂”。其后,美国劳工及人权组织针对此类事件发动了“反血汗工厂运动”。为挽救其公众形象,Levi-Strauss公司制定了第一份公司生产守则来关注劳工条件,此后许多知名品牌公司纷纷效仿,都各自制定了企业的生产守则来保障劳工权益。“反血汗工厂运动”事件后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这种跨国公司自己制定的生产守则由于缺少社会的监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997年美国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标准。这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规范组织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有效地克服了企业内部生产守则的局限性,使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更具有公信力。[1]

SA8000是一个通用标准,它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SA8000是社会良知对资本权力进行的一种制约,从保护劳工的角度来看 SA8000标准可以说是一项福音。SA8000以认证的方式对企业道德规范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SA8000体现的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正当性和有益性,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因此,分析SA8000与对企业外贸的影响是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意义的。本文在介绍SA8000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和SA8000的国际、国内各省区、各行业认证情况的前提下,主要介绍陕西出口企业对SA8000的认知程度、分析目前还处于“零认证”状态的原因;SA8000认证对陕西出口企业的政治与经济意义;陕西出口企业如何积极应对SA8000的挑战。

一、SA8000对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2]

(一)有关核心劳工标准

1.童工。公司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应与其他人员或利益团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儿童和应受当地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的教育,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

2.强迫性劳动。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也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时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件。

3.公司应尊重所有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4.歧视。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阶层、国籍、宗教、残疾、性别、性取向、工会会员或政治归属等而对员工在聘用、报酬、训练、升职、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或剥削性的性侵扰行为,包括姿势、语言和身体的接触。

5.惩戒性措施。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

(二)工时与工资

1.公司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经常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48小时,并且每7天至少应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时间不超过12小时,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及短期业务需要时不得要求加班;且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贴。

2.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员工方便的形式如现金或支票支付;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应保证不采取纯劳务性质的合约安排或虚假的学徒工制度以规避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对员工应尽的义务。

3.健康与安全。公司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止意外或健康伤害的发生;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干净的浴室、洁净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品存储设备等。

4.管理系统。高层管理阶层应根据本标准制定公开透明、各个层面都能了解并实施的符合社会责任与劳工条件的公司政策,要对此进行定期审核;委派专职的资深管理代表具体负责,同时让非管理阶层自选一名代表与其沟通;建立并维持适当的程序,证明所选择的供应商与分包商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二、SA8000标准的国际认证情况

SA8000自1997年8月出台后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认证情况发展迅速。根据社会责任国际官方网站的数据,1998年底全球仅有8家组织获得认证,而截止2013年6月30日,全球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达到3231家。如表1,其中意大利、印度、中国排在前三位,通过的企业个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23%、16%,三个国家通过认证的企业个数占总数约72%。

通过SA8000认证的各企业的员工人数多少不一,但涉及总人数1,829,776人,各国通过认证的员工人数如表2,印度人数最多,有482,191人,达到26%,其次是意大利,涉及人数340,424人,达到总数的19%,中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中涉及的人数为327,812人,达到总量的18%。前十个国家企业人数占到将近90%。[3]

在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中涉及的行业众多,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占的比例很大,其中服装业有389个,占企业总数的12%;纺织品行业有365个,占11%;建筑业有332个,占10%。通过SA8000认证的行业人数中,服装业占总数的13%,纺织品行业人数占12%,金属制品占6%。[3]

三、SA8000认证在我国的分布现状

2002年SA8000标准进人中国,在跨国公司推动和媒体宣传下,其认证活动规模逐步扩大。

(一)SA8000认证在我国的地区分布

早期SA8000认证活动大多以跨国采购商要求中国生产企业需满足其提出的工作条件和工人待遇的形式出现,所以认证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之后其认证开始从华南扩大到华东乃至北方。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力度的加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外贸出口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近10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活动达到新的高峰,SA8000认证也日益被重视。时至2013年6月30日中国通过SA8000认证的有522家企业,在全国各省份中分布极不均匀,广东省有258家,几乎是总数的一半;其次是福建,已经超过江苏跃居第二位;江苏56家,达 21.71%;浙江省的企业有41家,占总数的15.89% ;但有7个省区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陕西省就是其中一个,见表3。

(二)SA8000认证在我国的行业分布

从我国2013年3月31日公布的具体的行业数字来看,电子设备企业通过SA8000标准认证者有52家,占中国企业认证总数的10.06%,是我国参与SA8000认证最多的行业。此外,纺织业、电子业、金属制品、服装业、鞋、照明设备等行业的企业通过SA8000认证的数量也较多,有139家,占总数的26.89%,其它行业占63.05%。由此可见,SA8000认证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劳工分布最多的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生产技术和资本的要求很低,能够对成本的变化作出敏感的反应,迅速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年轻工人、尤其是年轻女工居多,其性别群体和所处的劳动环境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消费者对其质量和价格之外的因素也十分看中,来自于市场的压力决定了该行业要高度重视其产品的道德形象。我国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现出SAS000正在向深入发展,其行业影响力在不断加深。

四、陕西企业对SA8000认知程度的调研分析

陕西企业对SA8000“认证为零”的事实引起了调查组对SA8000认知程度的重视。

陕西是劳动力资源充裕的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全球已经真正开始推行SA8000认证,并把其作为一种“蓝色壁垒”,如果企业不能达到SA8000的标准,则劳动力优势就可能会丧失,甚至变成劣势。同时,由于廉价劳动力也是我们吸引外资的动力之一,如果我们的劳工标准在SA8000标准规定的水平之下,对外资的吸引力将降低,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我省投资,从而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与发展。陕西出口企业应该居安思危,正视矛盾,认真对待。一个成熟的企业首先应当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企业,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质上是强化企业自觉遵守法律和游戏规则的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水平,将越来越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因此,目前陕西出口企业对SA8000的认知程度和认证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一)被调查企业的主要信息

笔者访问了陕西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标准处等相关部门,均没有搜集到关于陕西出口企业对SA8000认知状况和认证状况的详细数据。因此,陕西省的相关数据只能借助笔者所进行调查搜集到的第一手数据来支撑,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样本量较小,但是仍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对该问题的客观分析。

以下信息来源的范围是陕西省的部分重要出口企业,包括陕西宝联果品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伊势机械有限公司、西电三菱电机开关设备有限公司、陕西开成服装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四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华润纺织有限公司、西安毛巾厂等企业。涉及SA8000的主要信息是:(1)各类企业的劳动合同都比较规范,基本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很多企业不愿透露加班时间与加班费,加班费实况是通过暗访职工得到的,不少生产制造型企业实行的是三班倒制度。(3)雇佣童工的情况不存在。(4)各类出口企业都有一种以上的国际认证,最多见的是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但是通过SA8000认证没有一个。(5)对于给员工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问题,绝大多数企业都说视经营情况而定。(6)管理者层次人员工作环境优于普通员工。[4]

另外,我们暗访的几个中小企业在SA8000聚光镜下情况远不及上述企业。

(二)陕西出口企业面对SA8000标准的主要缺陷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企业运用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本无可厚非,且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不少陕西出口企业出于利益驱动或迫于竞争压力,利用过分压低员工工资、牺牲劳工利益的手段来实现“低成本”,就不可避免地使自身进入了恶性循环境地。

(1)劳工权益问题突出。据走访暗访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陕西出口企业的劳工权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违法扣押身份证;超时加班加点,不依法支付加班费;社会保险覆盖率低。就在本文截稿之际,还发生了陕西榆林市神鹰护卫有限责任公司上百名押钞员因工资待遇问题拒绝出车,导致榆林城区8家银行的数十个营业网点,被迫暂停办理业务一个多小时的劳动工资问题。[5]

暗访中发现,陕西有不少出口企业劳工工资低,想要增加工资主要靠加班,且工资拖欠情况依然存在。企业管理层在追求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顾对社会的有害影响,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管理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牺牲中国劳工利益为代价获取的竞争力是可悲的,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劳工权益方面的理性规范刻不容缓。

(2)没有提供法定的福利待遇。工人住宿拥挤,条件差;厂房安全出口不够;消防器材不够;消防训练不够,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保管使用不当;工作条件差,个人防护用品缺乏;特种人员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差;有工会组织但形同虚设;就业的性别、户籍、城乡、学历、年龄等歧视突出;女职工的“三期” 保护落实差;对员工冷漠,缺乏人文关怀。而这些恰恰都是SA8000坚决反对并严格禁止的。

(3)职业病问题被忽视。 我国职业病死亡率居世界首位,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从陕西职业病医院收冶的病人情况看,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员工。目前,职业病防治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采取任何劳动保护措施,也不如实告诉劳动者可能面对的危险。相关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对此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专门的职业病监察机构人员很少,根本查不过来。即便查出了问题,处罚也很轻微。

五、陕西出口企业至今SA8000认证为“零”的原因分析

至今陕西企业没有一家获得SA8000认证证书,笔者认为其原因如下:

第一,SA8000尚未成为统一的国际标准,我国政府也没有正式将其作为企业经营标准之一,国内的SA8000认证机构也不多,陕西企业管理层缺乏对国际标准推行的预见性判断和执行意识。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普及化程度低。首先,SA8000的制定是公司最高管理者愿意主动提供足够的资源来建立、实施并维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承诺不断持续改进。其次,SA8000提倡民主化的员工与外部的沟通机制。当前陕西省很多企业距离社会责任民主化的程度还有较大距离,所以企业或机构担心宣传实行SA8000的规定,骨子里担心工人民主权利的加强会影响组织的集权管理。

第三,认证条件要求高。申请SA8000认证的企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证明你的公司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则;建立一套符合九大要素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运行时间至少三个月;至少有一次自我检查的记录;正式审核的审核员非常了解当地法律、社会、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交流。申请者要全面提供企业的历史记录,评估人员可自由地与所有职工单独谈话,如果企业的某些方面需要改进,审核机构会给你机会补救。评估小组肯定你的企业完全符合标准后,才发给SA8000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每3年需申请延长一次。[6]

第四,SA8000认证费用较高。(见表4)认证机构是根据企业或机构的规模收取认证费用的。当认证证书到期前,企业或机构需要重新提出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受理后,重新对其进行审核,也就是换证审核,这就需要企业或机构再次支付费用,认证之后需要继续新增投入以维持SA8000的连续性。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执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时,面临更高成本,因为认证机构还要考虑受审核方的规模、经营的复杂性和认证风险等因素。但实施标准的成本和收益在不同的企业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并且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影响报价较大的是审核人天数。[7]

六、陕西出口企业如何积极主动履行SA8000

经济学的分析显示,要改善被雇佣者的工作条件,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可能的,还必须建立相关体系严格保障改善措施的实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以此约束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对其不人道的机会主义动机施加限制。目前,我们的劳工生存条件问题存在着制度缺位,除了《劳动法》外,几乎还没有一种很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企业主的行为。因此,积极主动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维护劳工利益的有效体系极其重要。[8]

(一)建立全国全省范围内企业雇佣情况测评体系和兼容奖惩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测评系统,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测评体系,做到全国范围内企业雇佣情况有据可查,并建立一整套兼容奖惩的激励机制,对所有个体进行监督、约束和鼓励,让维护劳工利益的社会责任变成一种人们都努力争取的无形资产,从而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讲求社会责任,这样整个社会就逐渐形成“企业为员工,员工爱企业” 的和谐的企业价值观。

(二)处理好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真正维护员工权益

以人为本,改善劳资关系,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员工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效率最终取决于人的活力与创造力。在企业改革中,应具体研究落实职工董事、监事真正有效地参与企业决策、监督的具体形式和方式,研究落实职代会、厂务公开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结合;在企业分配关系处理上,要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让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依法维护员工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条件等权利和利益;贯彻人才强企,保障员工接受职业技能、企业价值理念、科学文化素养等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加快培育并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企业经营主流,也就是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日常运营中,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建立责任管理体系。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全面管理体系之中,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充分考虑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对利润的追求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求得平衡;建立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联系渠道,把企业优势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在依靠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经营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等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同时,降低企业成本,塑造企业和品牌形象,改善竞争环境;实施出口导向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积极参与供应链的竞争,熟悉、践行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的国际竞争范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管理水平,为SA8000标准的认证奠定良好基础

陕西出口企业要积极提升发展战略,突破固有观念,努力开展社会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绩效,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激发企业经营活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快从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廉价优势,走向依靠先进技术取得竞争优势。面对SA8000标准的挑战和西方消费者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兴起,陕西出口企业必须重新进行品牌优势的培育,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再造竞争优势。

(五)政府和行业协会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1.完善劳工标准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公正的国家必须保证全体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劳工权利。当前,我国有关劳工标准方面的立法主要体现在《宪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中。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劳工立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在我国与发达国家进行劳工谈判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内的立法,从法律上保障劳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加强劳动部门的严格执法,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监督体制。劳动部门执法不力,会让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恶化劳工生存环境。特别要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企业进行严格检查和监督。

2.加强蓝色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尽管当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劳工标准,但是多数国家已大力推行将劳工标准和贸易挂钩,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争取自身合法权益。

3.规范国内SA8000认证和咨询市场。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生过一些SA8000认证的法律纠纷,我国申请认证的企业缺乏合法保护。所以,有必要进一步规范SA8000的认证和咨询市场。

4.政府应出台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促进SA8000认证研究。政府应多鼓励学术界、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共同协作,加强对类似SA8000这样的新型贸易壁垒的发展进行研究,为出口企业面对这类壁垒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政府要及时引导,让出口企业提前准备,使企业形成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和危机感。

5.行业协会要充分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全面收集和整理该行业的劳工标准信息,及时反馈给本行业的各出口企业,从而让本行业的企业适时调整劳工标准,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并且要主动引导和监督企业,规范行业和企业的行为,监督行业和企业对于劳工标准的实施情况。行业协会应该与当地各级政府加强合作,建立劳工标准预警机制和磋商机制,加强沟通和配合,从而构起建政府、协会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应对SA8000等蓝色贸易壁垒体系。

七、结论

SA8000标准提供了企业所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不仅作为社会道德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约束,而且是维护社会道德与经济公平的标准。陕西出口企业应清醒认识国际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环境、社会发展三者的利益。以牺牲劳工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是不可持续的。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陕西出口企业应该立足西部,放眼全球,辩证地看待SA8000认证标准的实施,重视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进行SA8000标准认证,才能用核心竞争力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应对各种贸易壁垒。陕西各级政府、各类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都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新的条件,加快认证的步伐。把承担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陕西经济的不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璨,李娴.SA8000标准在中国的认证状况及思考[J].研究与探索,2013,(9).

[2]社会责任标准.(SA8000:2001)http://baike.baidu.com/view/2264883.htm

[3]依据SA8000 Certified Facilities: As of June 30, 2013.推算得出。

[4]本课题组.SA8000认证对陕西企业外贸出口影响的调查报告[R].2013.

[5]李敏.榆林百名押钞员拒绝出车 致多家银行停业1个多小时[N].华商报,2014-01-04.

[6]http://www.sa-intl.org/SA8000

[7]社会责任标准管理体系认证服务. 2013-11-9. http://baike.baidu.com/view/5888029.htm

[8]田媛.SA8000对四川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8.

作者简介:张彩丽(1952―),西安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部指定的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现为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国际贸易系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农村经济》、《经济评论》、《科学经济与社会》、《兰州大学学报》、《现代经济译丛》<实事求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112篇,其成果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摘周报》、《羊城晚报》、新华网、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国内近30家网站或报纸转载。

(责任编辑:陈合营)

基金项目: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责任标准”对西安外贸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项目号:2013.XF307)的阶段性成果。

外贸企业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全球次贷经济危机影响下,许多作外贸订单的中小企业业绩大幅下滑,网络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它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让许多外贸企业选择通过互联网营销打开国内外市场。本文对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外贸转内销存在的经营模式、结算方式、知名度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网络渠道构建、重塑企业网络品牌、产品的微博营销等解决方案,采取了“出口+内贸”两条腿走路的经营策略。能够为外贸企业转型内销市场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对中小型企业成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外贸;内销;电子商务

长期以来,数量庞大且极具活力的外贸企业一直是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也使得广东的外贸依存度高达1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尽管政府已经看到广东发展模式的隐忧,但是长期处在高速增长之下的外贸企业们,似乎不大在意所谓的“一条腿走路”。然而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到来,不仅使得众多外贸企业失去大量海外订单、库存压力骤增、开工严重不足,也使得广东这个中国GDP和外贸进出口的第一大省,成为了全国的“重灾区”。人民币汇率不断浮动使得对外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逐渐增大2006年5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9982元,人民币汇率破八。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跌破7.0关口,报6.9920。至今仍在6.83附近徘徊,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导致了出口企业的利润被吞噬。出口退税率不断调整致出口产品定价难度加大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为控制出口增长过快,顺差过大,减缓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出口退税政策不断调整,使得中小企业很难把握,产品定价难度加大。新的《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正式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大约平均上升了10%左右,大大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国内出口的中小企业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危机,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1.外贸出口面临的困境

1.1 国际金济环境恶化

一是世界经济持续下行,次资危机继续深化,使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受挫,主要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动力不强,全球外需疲弱;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采取保护措施,贸易摩擦政治化的倾向日益突出;我国部分外贸商品的退税调整,让依靠外贸出口的企业,所获得利润再次被压缩。

1.2 国内用工成本上升

原材料涨价,劳动法的实施,退税调整,许多制造业企业频临倒闭。原材料价格上涨太快使企业不知怎么跟客户报价,这样导致许多的老客户订单流失。同时我国2008年2月开始劳动法的实施,强制性签订按劳动合同,参加养老保险等规定无形增加外贸企业用工成本。

1.3 人民币升值

近几年,人民币汇率一直呈升势状态,最近一次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19年来首次突破6.21,对外贸出口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原来一直用外汇结算的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人民币单边升值不仅提高了出口成本,降低了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而且企业无法规避汇率风险,不敢签订时间较长的订单。

2.外贸中小企业转内销可行性分析

2.1 国内旺盛的经济增长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升。所以,人们对于质量好优质产品也有很大的消费能力,这为外贸企业转内销提供了挖掘潜力。

2.2 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额连创新高。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8%,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4.5万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仅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就已达去年70%。随着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增强,电子商务正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如果外贸企业能有效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和服务,我相信外贸转内销的转型过程并不会如此艰难。

3.外贸中小企业转内销存在的问题

3.1 外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经营模式存在差异

外贸企业的出口主要面对的是商家,少有消费终端,特别是加工企业很多是做贴牌生产,客户相对稳定,只需要根据外商的要求来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就可以获利,不需要考虑品牌、渠道、市场推广等销售和市场问题。而现在由外贸转做内贸,外贸企业直接面对的是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不同的国内市场,这就需要其不仅要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还要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衡量自身的优势、劣势和转内贸的机会、威胁,确定企业能够进入的目标市场,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且对产品进行品牌定位及传播。如果外贸企业不能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经营模式,转内贸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的困境,而且还有可能“引火上身”。

3.2 国内外市场的贸易制度、交易方式、结算方式等也存在着差异

当前,我国外贸遵循的是国际贸易制度,包括商检、信用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外贸经营的规范性;而且,国外中间商大多实行自营,零售商向供货商买断商品后再销售,这就不存在国内常见的返点、回款时间长等问题。因此,外贸企业的货款和利益能较好地得到保障。但在国内贸易中,供货商采取的是直接进入零售企业的贸易方式,一般需要其支付高额的进场费以及名目繁多的杂费,并且大多数零售商都要求先进货后付款以及无条件退货等,这样就使供货商的收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有的零售商甚至故意拖欠货款,更加剧了供货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此外,外贸的特点是大批量、少批次,而内贸的特点是少批量、多批次,这也让外贸企业很不适应。内外贸在结算方式、交易规则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厂家和供货商都缺乏安全感,不敢轻言进入“诱人”的国内市场。

3.3 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够

创建品牌,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做外贸贴牌生产的加工企业可以不关注自创品牌的话,那么其要转入国内市场进行产品销售就必须建立自己品牌了。而我国现有外贸企业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缺少品牌或其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够。某些品质一流的外销产品,因主要行销国外市场,而使其不被国内消费者所知。所以,打造品牌、提升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已成为外贸转内贸企业的一个急迫的战略需求。这也是一个让无力创建品牌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倍感压力的问题。

4.外贸中小企业转内销的方法策略

根据上述中小企业外贸转内销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案例总结经验,第一个案例是乐翔跑步机,它作为上海乐动体育用品公司旗下内销品牌,是外贸转内销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而且乐翔健身器材作为欧盟免检产品,乐翔以其质优价廉的高性价比赢得不少国内外消费者的赞许。其生产工艺售后等方面与欧美大品牌相比毫不逊色,在中国自主健身器材外贸内销品牌中,乐翔稳居国内健身器材外贸转内销首位的位置。第二个案例是安丽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销售童袜的企业,近两年他们也在试图拓展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不够成熟、不够规范,而且公司自身缺乏运营团队,渠道模式等多种因素,导致他们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形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中小企业要实现外贸转内销,需要将渠道系统和品牌系统作为切入点,用外贸的质量做内销市场,构建自主品牌,掌握行业话语权,开拓多样式渠道营销。根据最新的市场调查,由于国内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仿制品较多,消费者更倾向于样式新颖,款式独特的外贸产品,所以开拓国内市场,我们可以着重构建渠道系统以及品牌系统。

4.1 构建渠道系统

(1)市场调研及市场定位。根据市场调研分析产品的市场空间,利润价值,以及产品与市场需求对接,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营销策略。

(2)重组营销体系。实现“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的稳健发展策略,在保持外贸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内销市场,进行双营销目标群体,拓展B2B和B2C两个目标市场,坚持4C和4P营销理论。

(3)营销渠道多样化。渠道设计灵活多变,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可选择网络直销、网络间接销售,或者两者相结合方式。

(4)市场化的营销团队。组建健全的营销组织和专业营销人才队伍,才能帮助企业迅速解决开拓内销市场的诸多阻碍,通过引进优秀的营销人才,对公司内部员工进行培训、调整及整合,是拓展国内市场的关键。

(5)改变业务结算模式。采用适合国内销售的结算方法,转变外销单一的结算模式。

(6)重组产品线改变利润体系。寻找适合国内销售的独特卖点产品,重组国内市场的产品线,改变利润体系以支撑中小企业顺利转型。

4.2 构建品牌系统

品牌系统,不是企业进入成熟期后的附属物,而是企业快速导入市场、助推销售的催化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其一,品牌定位。外贸转内销中小型企业在打造产品的品牌系统之初,要对品牌进行精确定位。打造独特卖点,是企业在产品定位时要做的核心工作。确立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企业绝不能降低产品品质,企业需要对消费者明确自己的基础承诺,这将使消费者对产品放心,对品牌有好感。

其二,创立自主品牌。自主研发、创新科技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成熟的品牌系统下,产品更易被消费者接受,自主研发能使企业掌控行业的话语权,快速帮助企业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

其三,研发新产品,做同类产品的差异主角。对于产品的研发,要适应市场需求,客户需要,回归产品的性价比,用外贸的质量开拓国内的市场,在细分市场中成为领导者。

4.3 外贸转内销的成功案例

广州市镇兴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长期为Joola代工生产,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专业生产乒乓球拍及其配套体育用品。公司产品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TTF(国际乒乓球联合会)认证,远销欧美,澳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产品质量、产品款式、产品价格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力。该公司为了增长业绩,提高知名度,积极尝试外贸转内销的方法和经营策略。

4.3.1 充分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新的营销渠道树立自身品牌

该公司首先加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网站,比如注册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会员并在国内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的淘宝网开通了淘宝店铺,将部分产品通过网络来对国内消费者提供销售。其中主要选择中低价位商品,打造实用品牌,使产品迅速启动市场。在产品推广中重点突出质量保证认证,提高网络消费者的信任度。

通过网络口碑树立商品的美誉度,另外通过法规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强化创牌意识,建立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实用品牌。也可以通过产品VI设计,产品包装,打造独特外包装,统一的颜色风格,统一产品LOGO实现品牌认知度提升。

4.3.2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推广产品

网络营销的推广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店面的营销推广。比如网络营销首先要在产品的描述、商品图片的拍摄效果、网络店铺展现效果上做到吸引眼球,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其次,加强网店客服的培训,提高接单量及转化率,对新产品要及时更新,促销信息及时发布。积极学习和利用网络推广工具,比如淘宝直通车,营销宝,微博营销等方法。最后,可以将淘宝店铺,热销产品在国内各大搜索引擎网站进行推广,借用免费的手段比如百度百知,新浪爱问等实现产品推广,提高浏览量。可以创建淘帮派,发布店内最新活动消息,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光临本店;或通过淘光客进行间接营销。

参考文献

[1]Krugman.Development,GeographyandEconomicTheory[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74.

[2]钟昌标.国内区际分工和贸易与国际竞争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3]胡勇军.外贸转内销的营销策略[J].2009.

[4]刘菊堂.我国外贸转内贸的障碍及其突破[J].理论探索,2009(6).

[5]贾晓薇.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8(8).

[6]苍璠,马江荥,周立军.黑龙江省对俄普惠制证书利用概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7]马俊鹏.论普惠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4.

[8]王晓锋.外贸转内销企业的营销“八卦掌”[J].2010.

本文属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题;课题组成员:蔡泽鹏,郑睿骏,郑壮彬,钟楚怡,黎小珊;指导老师:武峰。

作者简介:武峰(1976—),男,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商业数据分析。

外贸企业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今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虽然人民银行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但是毫无疑问,此项决定势必将引起新一轮的人民币升值过程。由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对汇率波动的风险非常敏感,在上述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以规避新一轮的汇率风险,毫无疑问成为了外贸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及走势分析

2005年7月的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便步入了升值的轨道之中,图1显示了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其中,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现单边不断升值的状态,至2008年8月初,已经累计升值约21.2%。在此之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一直稳定在6.83¥/$左右的水平上,在此期间,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则开始趋于贬值,在2010年经济趋于好转之后,又趋于升值。

此次宣告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摆脱此前6.8275¥/$的基准水平,至7月16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小幅升值了0.82%。相比较而言,2005年7月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后,人民币对美元在2005至2008年间,分别升值了2.4%、3.1%、5.8%和7.1%。虽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一定会升值,但是本文认为,此次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结果将会使得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短期升值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分析这种判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领先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8日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0.5%,而预计美国为3.3%,欧元区为1%,日本为2.4%。同时,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也长期高于其它国家,如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在2007年1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06年,美国整体劳动生产率仅仅增长1.4%,而中国为9.5%,印度为6.9%,欧盟为4.1%,日本为2.5%。可见,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决定的汇率升值基础仍然客观存在;

第二,从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上来看,欧、美等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仍然把人民币升值示为实现全球经济增长平衡和改善国内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如美国财长盖特纳就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扭曲是重建全球均衡发展的障碍,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6月24日就表示,如果中国不使人民币升值,则其他国家应该考虑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可见,近期国际政治诉求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相比2005年时会更大。

第三,近期外贸顺差规模的反弹在短期内也给人民币升值形成了一定的动力。据我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进口同比增长34.1%,出口同比增长43.9%,贸易顺差为200亿美元,较5月增加62亿美元。虽然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从较长的时期来看,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又充满了相当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此次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不是一次新的改革,而是此前被危机打断的汇改进程的继续,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完全真正地盯住一篮子货币。因此也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此次推进与汇改后几乎是单边升值不同,人民币对美元也将出现双边波动走势。

二、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外贸企业使用较为普遍的汇率避险方式包括: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其中,由于成本相对较低,贸易融资一直是外贸企业采用最多的避险方式,借款、进出口押汇、福费廷、贴现是其主要的形式。

在汇率风险规避机制及风险管理模式上,外贸企业普遍是以财务人员为核心,以金融工具的市场运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对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适时的买进卖出的操作,从而来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然而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企业的财务部与业务部之间往往未能建立起以汇率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业务合作与信息交流机制,这使得企业资源不能够被完全利用。同时,不少外贸企业缺乏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实际中往往依靠主观经验以及国家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汇率波动态势做出相应的判断,主观性及准确性不高,特别是滞后性较大,外部汇率波动信息容易受到投机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2005年汇率改革后,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应对汇率风险,避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避险方法趋于多样化,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也有所增强,而金融工具也逐渐成为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外贸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认知存在误区。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中众多大型央企在金融衍生工具使用上损失惨重的影响,不少企业为此在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上表现出不高的积极性,甚至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成本。同时,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了金融工具进行操作,就可以有效避免所有汇率风险,而对金融工具的实际操作方式、金融工具运行的内部机理并不十分关心,这很容易就造成了企业的汇兑损失,得不偿失。甚至某些企业忽视企业外贸业务本身,而把金融衍生工具简单当作一种赢利手段,以投机为目的,期望取得高额利润,反而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三、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和完善系统性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

在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管理理念、客观评价汇率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建立系统性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实施科学的汇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一般而言,评价指标的选择范围一定是与企业进出口即利用外资等密切相关的国家及我国的一些微观、宏观经济指标,如两国的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进出口国家的政治稳定程度、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类型;本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等,当然也要考虑到市场的投机因素,当指标超过公司警戒线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要充分重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规避与管理是影响外贸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汇率波动预警评估机制的监督与管理,并对系统反馈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以供决策使用。除了利用国家建立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以及相关机构的信息之外,有条件的公司还应当加强与社会咨询机构的合作,引入第三方咨询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并完善汇率风险的预警机制,发挥各自的业务专长,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

有了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还要建立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业人员。主要包括:(1)汇率风险管理部门。这一部门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在人员配置和绩效考核方面应当与其他部门分开,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2)金融工具的交易部门和人员,这里是指专门进行金融工具买卖操作的一线部门和人员;(3)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的部门。该部门要定期对金融工具的运作与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审核控制,对金融工具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其他部门一起完成对金融工具风险的控制,提高汇率风险规避活动的效率与可行性。

(二)企业应该和银行联合,共同控制汇率风险

同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在预测和控制汇率风险方面,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对金融货币政策有透彻的认识和了解,熟悉金融避险工具的应用等。但是,目前我国的银企关系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债权债务和资金结算的关系,不仅不能使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还无法充分协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因此,一方面,企业应该和银行联合,利用其优势来合理规避自己面临的汇率风险。这包括:(1)利用银行外汇资金业务,主要是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交易和远期外汇买卖业务等来控制风险;(2)借助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如福费廷、保付代理和贴现等来提前变现国外应收账款;(3)可以向银行申请现汇贷款、出口押汇、海外代付等外汇贷款产品,享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以增加自己的利润。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考虑开展关于汇率风险与防范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增强企业对于汇率风险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企业培育和发展具备金融风险知识的人才队伍,最终建立起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多种合作关系。

(三)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逐步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

外贸合同采用何种货币进行计价是弥补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的关键。一般而言,在选择合同货币时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争取使用本国货币作为合同货币;第二,采取“收硬付软”的方式,即争取出口合同以硬货币计值,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值;第三,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可考虑调整双方提出的计价货币在货物总值中的相对比中,摊薄公司承担的利益风险,减少因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6月22日,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而试点地区业已扩展到全国20个省区。今年第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83.5亿元,为2009年下半年结算量的5倍多。自试点开始至2010年3月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19.4亿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结算金额18.6亿元,货物贸易进口结算金额181.3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19.5亿元。香港和新加坡是境外接受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地区,在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业务中,两地合计占比88%。 因此,外贸企业应当抓住此次机遇,配合国家政策的需要,在实际对外贸易中争取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

(四)企业应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归根结底,企业的汇率风险源于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又对低附加值以及可替代性较强的产品冲击很大,相反,那些附加值高而又差异化的产品则可以通过提高外币计价的价格来降低汇率风险。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指出,日元升值期间, 其出口商主要依靠提高以美元计价的销售价格来降低汇率风险,机电产品和汽车的价格转嫁率达到50%-60%,其次是依靠产品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经营手段。因此,我国出口企业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实现产品升级,打造自主品牌,从以价格优势竞争转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优势竞争。只有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不会受到人民币升值和其他贸易避垒的很大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才能得到提升。

此外,外贸企业也要开拓市场,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地区,这不仅使得我国对这些出口市场过于依赖,贸易争端时有发生,而且使得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不断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影响。为此,我国的出口企业应当积极地开拓其他市场,如非洲、东盟、拉丁美洲等潜力巨大的市场。开拓多元化的市场,不仅能扩大出口量,给出口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来源,而且能够缓解人民币对主要国际货币的升值压力,维护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外贸企业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江苏外贸增速进入下行通道,贸易商品结构、方式、流向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运行态势。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美国家重回制造业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是导致江苏外贸增速放缓的外部原因;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则是其内部原因。面对外贸增速放缓,江苏可以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并进、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江苏外贸;增速放缓;原因;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江苏外贸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2007年,其外贸年均增速达到37.7%。但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起点,江苏外贸正经历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在增速换挡期认清形势、有效应对,实现江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江苏外贸发展现状

以08年为界,江苏外贸出现明显的转折,在经历剧烈的震荡后,近期处于低位徘徊。2011年之后三年,外贸增速分别只有15%、05%、23%。2015年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4561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33867亿美元,下降09%;进口20695亿美元,下降67%。横向来看,江苏进出口总额降幅比浙江、上海深11个百分点,比福建、广东、山东分别浅03、18、95个百分点。就贸易商品结构而言,2015年,作为传统出口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81429亿元和139555亿元,同比上升25%和26%,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钢材、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增长与同期相比均出现了下降。从进口来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56376亿元,同比上升15%;机电产品进口额为78784亿元,同比下降07%。就贸易方式而言,2015年江苏一般贸易进出口金额为338706亿元,同比下降29%;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达到142557亿元,同比下降15%。比较二者后发现,一般贸易外贸总额降幅比加工贸易深了14个百分点。就贸易流向而言,从出口来看,贸易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对欧盟、日本、香港、台湾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43、90%、02%、30%。相反,江苏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贸易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以印度和墨西哥为例,出口增速分别达到118%和106%。从进口看,江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负增长的情况更为普遍,贸易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有九个同比出现下降。

二、江苏外贸增速放缓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相继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经济结构等深层次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加之全球市场信心尚未恢复,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1%,2016年和2017年的预期增长率分别为34%和36%。在188个有统计数据的经济体中,2015年,有115个经济体经济增长预估值低于1980-2014年的历史平均水平,有107个经济体增长预估值低于2014年;全部经济体增长预估值低于历史水平的平均幅度高达107%。在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意愿和进口能力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江苏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2、欧美国家重回制造业。随着欧美国家中高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回流,江苏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欧美国家的产品出现“高端重合”,使得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关系由互补转向替代。欧美国家在科研基础、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制造优势将对江苏出口产品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增加江苏中高端制造业出口难度。同时,江苏外贸面临失去外商资金、技术支持的风险。江苏外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产业升级依赖技术购买和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而此次欧美重回制造业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振兴国内制造业,其必然会利用相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构筑技术壁垒,对高端技术的出口采取更为严格地控制。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2015年大宗行业是继1937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全线滑坡。彭博大宗商品指数显示22种原材料期货价格累计下跌24%,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年度跌幅。南京海关数据显示江苏进口的大豆、纸浆等商品与同期相比,交易数量的增幅明显大于交易金额的增幅。如大豆,同比进口数量增长1131%,而进口金额同比只增长了636%。更有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塑料、乙二醇等商品同比进口数量分别增长156%、77%、74%,而进口金额同比却出现296%、98%、84%的负增长。江苏对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进口大幅下降就是基于此类原因。

(二)内部原因

1、生产要素成本提高。随着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高收入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已经告罄。更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不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劳动工资增长幅度并不能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面冲抵。同时,由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商业银行对制造业领域的信贷投放持谨慎态度。供需双方的差异加大了出口企业的融资缺口和融资困难。此外,包括土地、能源、环境在内的瓶颈约束,也合力推动了江苏外贸企业的综合成本持续上升。

2、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江苏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各个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江苏696个工业企业问卷调查,2015年以来江苏省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389%,与8205%的合理水平相去甚远。其中钢铁、水泥两类产业的利用率分别为7316%和668%。与此同时,企业预期短时间内产能利用率并不会提高,认为今年下半年行业利用率“缓慢上升”和“大幅提升”的企业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在此背景下,企业产品出现积压,库存高企,从而导致进口需求下滑。

三、江苏外贸失速对策建议

(一)积极拓展外贸新空间,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是开拓国际市场。发达国家出口空间难以进一步拓展,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大量需求处于起步阶段,江苏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二是扩大国内需求。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都为大规模消费需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增长短期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充分吸收全球优质生产要素,向国内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商品是江苏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欧美一些拥有知名的品牌、强劲的研发实力的大企业出现了暂时性的经营困境,收购的难度在下降。而这些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恰恰是江苏所欠缺而又急需的。江苏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进行收购兼并,以资本的控制力为突破,有效提升对海外经济要素的整合能力和掌控高度,争夺利润丰厚的价值链高端环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化解江苏钢铁、水泥等产业的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化进程。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打破融资瓶颈。简化管理部门的审批流程,加快外贸企业的资金周转。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拓展银企合作方式,避免信贷限制“一刀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增加人民币在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结算规模,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国际资产中人民币定价的份额,稳定江苏企业外贸预期,避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四)提高自主创新力。一是将增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通过科技研发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非价格竞争的能力,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二是培育产业链条。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网络等高附加值环节。培养处于创新价值链高端地位的跨国公司,形成具有市场控制的大型企业。鼓励高端制造业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培育自己的价值链“链主”。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 盖锐,吴敏.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2011(5):126-129.

外贸企业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是将会涉及对于外贸风险的控制。首先从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风险成因出发,进而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外贸企业财务管控中的风控工作展开讨论。

关键词:

外贸;财务管理;风险管控

F2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外贸企业的企业总体运营管理工作而言,财务管理是其整体重要的一环。概括地说,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基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特别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是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化的全球化发展背景,在此背景之下企业如何在发展中有效地将企业文化、企业价值以及企业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成了衡量其发展水平与经营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其中,外贸企业能够做好其财务管理工作,防范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也成了影响整体经营成果的重中之重,是每个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所应重视的问题。

就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的财务管理为对于资金的管理。具体的,资金流转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而其他的可以归纳为在现金流转中所形成的一种转化形式。因此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外贸企业的现金及其流转过程。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财务计划是财务控制的重要依据,财务控制是执行财务计划的手段,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都是财务决策的执行过程。财务决策是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主要职能,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共同组成了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循环。

1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不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往往是不同的,因为不同企业的经营环境会对应不同的财务特征,因此对于千差万别的财务风险我们必须要区别性对待。就外贸公司的财务风险成因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存在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因素。下面本文将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方面来阐述目前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1 来自企业外部的因素

首先是外贸政策对于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外贸企业开展业务所涉及的国家之间是有明确的对外贸易政策规定的,而这些外贸政策往往伴随社会进步而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外贸政策也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给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举例而言,我国政府对于一些外贸企业是有相应优惠政策的,这些优惠政策也在财务上给予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然而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规则体系之下,国家原有的优惠政策可能被取消或者降低力度,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其次是汇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其业务内容是面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因此在业务结算的过程中不仅仅会涉及到我国的货币,也将同时涉及包括美元、日元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结算币种。正是由于在此过程中的结算币种较为众多,因此货币的汇率变动对于外贸企业业务结算的结果影响是很大的。举例而言,在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的情形下,人民币升值将致使外贸公司的价格优势受到打压,不利于外贸公司对于的一些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这样的汇率变动还正在处于并将永远处于变动之中,给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1.2 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

首先是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内控工作并不到位。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要想取得良好的企业经营业绩,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只有在健全良好的内控制度下,企业的资金才能够在畅通流动中保持状态,才能够最大化发挥企业资金的效用。相反的,当外贸企业内部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这一制度上的缺陷也将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重大的风险。现阶段外贸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内控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外贸企业对于内部财务缺乏长远性的规划,没有合理配置企业内部的资金,致使资金浪费的情况层出不穷,甚至可能引发企业的支付危机;(2)外贸企业没有针对内部资金使用建立起相关的规章制度,致使企业易发生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3)对于各个层级的资金使用限额没有明确规定,对于企业资金用来投资股市、债权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更没有相应的风向评估机制体制。

其次是外贸企业现行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尽管国内多数外贸企业针对企业的经营运作已制定建立起较为详细的内部控制文件,但是不少企业对于这些制度文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使其沦为一纸空文,致使企业内部合规管理无法落地,整体管理成效不大。正是由于这些明文形成的内部合规管理制度没有发挥实际效用,外贸企业内部为了应付相关机关及企业主管部门的检查而敷衍行事,最终将会引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问题层出不穷,无异于填补前期合规不到位问题的漏洞。

2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风控工作的相关建议

因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体运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因为外贸企业作为特殊的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因素要比一般企业更多更复杂,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工作,将其视为企业管理环节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本文将针对外贸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中开展风险控制工作展开讨论。

2.1 对汇率风险进行防控和预警

如上所述,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业务性质的影响将收到国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风控工作,也应当注重对汇率风险进行适当的防控和预警。具体而言,外贸企业在订立合同时尽量使用保值的相关条款。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里,和外商订立相关的合同时尽量地适用保值条款来规避可能因为汇率而产生的财务风险问题,比如可以签订黄金保值条款等。且外贸企业内部也应当针对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问题成立相关的研究管控部门,要高度重视汇率对企业财务所带来的影响,并能够通过汇率的变动及时提出相应的对应措施,比如,企业进行外贸对外出口时,如果预计货币贬值则可以在取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提前收汇,等等。另一方面,目前不少外贸企业也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套期保值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2.2 合理安排财务和业务部门的资金管理工作

如上所说,外贸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可谓是其整理财务管理的核心。因此为了加强外贸企业的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实现“总量控制,逐步跟踪,有偿使用,效益优先”的原则,企业应当适当安排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两者之间的资金管理工作。具体而言,财务部门对于外贸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业务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于业务运作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才能在财务管理角度服务业务部门。而对于业务部门来说,其需要充分配合财务部门的财务规定,自觉性地为企业做好开源节流的工作,控制各项成本开支。当然财务部门也必须要尊重业务部门对于资金安排的一些实际必要性要求,既要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经济性,也要保证业务部门的业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2.3 通过完整的财务监督和预警系统落实内控制度

在信息化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外贸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整完善的财务监督以及财务预警系统。具体而言,财务监督系统应当能够完成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这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监督和预警系统也应当同时包括投资监督和预警、应收账款监督和预警、人员业绩监督和预警、费用监督和预警、成本监督和预警等内容。无论是各种财务管理危机,其正式出现之前都有一个隐患潜伏、不断恶化的过程,因此倘若外贸企业能够在其发生之前做好防微杜渐的工作,那么其产生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和预警系统应当是可以针对外贸企业的整个财务运营过程做出全面化的追踪监控,且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出现的时候,也能够结合经验给出基本的应对建议,争取第一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弱甚至规避风险因素对企业所造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陈曦.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2.

[2]于波.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11.

外贸企业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些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国际贸易领域自然也出现了电子商务的影子。随着国际贸易领域开始引入电子商务,该领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如EDI技术的出现使整个贸易流程被大大简化,减少了贸易成本,改进了外贸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而且电子商务的出现使贸易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使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同时得到发展。但从另外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使发展中国家所在的贸易环境更加恶化,税收减少,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影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并且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导致传统国际贸易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国际贸易方向开始朝着“无纸化”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一方面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使其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电子商务出现时间虽然并不早,可是却表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如今,我们成为WTO成员国之一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因此对外贸易企业能否积极应对电子商务带来的变化已经不是一件仅仅关系企业自身的事情,它还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一)繁琐的国际贸易流程被大大简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国际贸易流程被大大简化,这是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影响。随着电子商务被引入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出现“无纸化”发展趋势,无纸贸易是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产物,它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传输信息数据,将贸易主体以及相关部门有效连接在一起,而传统贸易中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纸质单证被电子数据所取代,使远程、自动、多边交易成为可能。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整个贸易流程被简化,不再需要反复进行数据输入,节约了人力,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多元化国际贸易主体格局出现。一是涌现出大量电子虚拟企业。随着电子商务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多个外贸公司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组成了新的电子虚拟公司,这些外贸公司彼此分工合作,共享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共同分享利益。二是减少了中介外贸公司数量。随着电子商务引入国际贸易领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可以直接联系,极大地冲击了中介外贸公司,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可是这一状况却催生出大量的电子商务运营商,推动了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日益上升。传统国际贸易体制下的企业不能随意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主体只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或跨国企业,而中小企业只能被排挤到一个角落,中介公司在国际市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自从电子商务出现,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限制条件减少,不仅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就连个人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国际贸易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三)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模式做出调整。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采用的是单向物流运作方式,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点。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EDI技术进行贸易活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以及物流在内的“四流”在网络支持下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涉及代理、寄售以及经销等方面的业务量下降,直接贸易方式占主要地位。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国际贸易摆脱了时空、物质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了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

(四)促使国际贸易监管手段发生变动。前文已经提到,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呈现出“无纸化”和“网络化”两大基本特征,而这一现象也使得政府不得不对国际贸易监管手段做出调整。如今,电子手段已经广泛出现于国际贸易不同环节,如进出口通关、外汇核销、进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和发放、出口商品配额招标以及其他环节都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监管成本下降,监管效率提高。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逐步实行“金”字工程,为监管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2006年春,“贸自通”正式投入使用,这不仅是中国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而且也是国内首个由政府搭建完成的国际贸易应用平台。电子商务的出现,使税务局、海关、外汇管理局以及金融机构、商检等机构有机会与外贸公司建立直接的联系,有利于对国际贸易不同环节实行动态监管。

(五)有利于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的支持下,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全球化和虚拟化趋势。信息是生产要素之一,信息资源逐渐取代物质资源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优化,生产效益得以大幅提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全球虚拟化电子市场出现。

随着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调整,国际贸易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动。信息产品取代原有的工业制成品,开始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良好,特别是国际信息服务贸易更是表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信息和知识的作用更加重要,并朝着这两个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贸易也逐渐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升级的巨大推动力。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使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更加严重。首先,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较早,因此这些国家早就认识到它会在很大程度影响国际产业机构以及全球经济,不仅及时出台了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有效政策,而且还加紧制定了统一的电子商务运行体系、标准,目的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总之,发达国家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加大了国际贸易束缚,破坏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使“马太效应”更加严重。

二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实力强大,拥有先进技术以及相对健全的信息技术配套系统,因而在电子商务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这一现象推动了国际电子商务贸易模式的出现。与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比,发展中国家远远处于落后地位。可见,电子商务可能不会带给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优势,相反,它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为严格的国际贸易限制条件。

(二)国际贸易中的税款流失严重。电子商务一方面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为企业逃避税收提供了可能,甚至出现很多逃避税收的新手段,造成税款流失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呈现出无纸化和虚拟化特征,贸易主体无法确定下来,税务机关也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收集逃避税收的证据,而且国际税收管辖权也并不容易集中在统一的部门,因而国际贸易中的税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计算机加密技术使税务机关收集纳税主体逃避税收证据的难度加大。

三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国际贸易中的中介组织的影响力下降,它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大幅减小。

由于流失税款的现象很严重,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下降,虽然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可是却很少有国家为此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但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要重视立法建设,保证稽查与征管之间的有效合作。

三、结语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电子科技发展的必然。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贸易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及数额的增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也使国家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家贸易中不对等加剧,同时减少国家税收,对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2] 张环宇.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测度及方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3(08).

[3] 杨敏,黄翔.新常态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5(08).

上一篇:幼儿游戏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印贸易合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