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

2024-07-21

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对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体制进行改革。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可以使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实现從技能性到研究性、从学科导向到目标导向、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质量监控到持续改进的转向。把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应用到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核心竞争力、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等途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相衔接,全面创新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体制。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

建筑类学科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重要门类之一,主要培养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本学科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城乡建设迅猛发展的高潮之后,建筑、规划、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无论项目的数量还是规模都面临着缩水,进入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对建筑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和差异化。为此,反思教育现状,探讨符合当前及未来行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的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人才需求市场的要求,提升培养水平,

建立培养目标各具特点、培养渠道多元的教育体系,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城乡发展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不仅关乎建筑类学科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更是事关建筑类学科教育发展的大事。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建筑类研究生培养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最早由William Spady于1990年提出。他认为,应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的必要前提。这种教育理念提出后,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得到迅速推广,并获得广泛好评。在美国,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引入到高校教学中,也被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贯穿到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2016年6月,中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成员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具有国际权威性,加入这一协议签约成员国也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建筑类学科作为工程教育学科之一,其培养的工程类人才也面临着与国际工程市场全面接轨的问题。相应地,必须在教育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借鉴美国工程教育已普遍接受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来引导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成果导向教育是以成果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课程安排和教师授课内容都要围绕学生学习的成果导向来设计。成果导向学习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知识技能而学生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成果导向学习理念中的成果是指教师希望学生在通过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明确的学习结果,以及能够反映学生运用学习内容、使用学习工具的能力。学习成果目标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中。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培养模式的设计,包括课堂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课程考核的方式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先确定期望成果,然后再根据这个成果目标来设计相关的课程,并将成果学习的过程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在校学习与岗位就业之间的距离。

(二)新常态下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困境

建筑类学科原仅建筑学1个一级学科,包括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等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对应的本科专业则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等。在纵向体系上,以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为例,同济大学李德华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三竹节”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竹节”是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规划师和设计师;第二个“竹节”是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带领一组规划师、设计师共同工作的项目组织和管理者;第三个“竹节”是博士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学科建构、学科思想和理论创新的高端人才[1]。

2011年后,建筑类学科由1个一级学科调整为3个一级学科,且每个一级学科都分设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不同学位类别,其中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必须先行通过专业评估才能申请获得授予权。学科调整带来了学科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对复杂的学位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重新认识。

五年来,拥有全部类别授予权的部分学校逐步明确了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型以培养设计能力为主,学术型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据此拟定的培养方案也较之前重点突出、体系清晰。但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培养,培养目标不具体、定位不明确、课程模块设置模糊、特色不突出等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个别不具有全部类别授予权的学校,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模糊,也没有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目前,大多数学校研究生培养采取了以低层次的市场需要取代了高层次的以科学研究为主的人才培养。反映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面则是与本科设计能力培养存在较多的重叠,而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忽视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和设计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就培养出口而言,仅具有学术型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既要考虑高级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又要考虑通过专业评估获得专业学位授予权所需要的以设计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培养来源来看,由于本科专业也存在专业学位和普通工学学士学位的区别,专业学位的培养更加强调职业性。建筑学类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设计院和与设计相关的单位,因此,很多学校过多地注重了设计方案构思能力和画图技能技法的培养,而从根本上忽略了研究生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質的培养。过分专门化的课程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设计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到位。

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建筑类研究生培养的思辨

(一)从技能性到研究性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规划与建设的转型,建筑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筑设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单纯的设计技能性教育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只有通过加强研究生基础研究能力培养、增强设计的科学性、提高对工程项目的全程全面把握,才能成为设计项目的核心人才,满足设计市场的需求。

(二)从学科导向到目标导向

传统建筑类研究生学科教育遵循学科导向,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线性封闭的科学问题,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内在需要,从课程体系的科学完整性开始进行“正向”设计,教育的结果主要满足内部需求,不一定能同时满足外部需求。

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建筑教育“正向”设计的学科导向,而转向反向设计的成果导向。在教学设计上,从需求出发,根据外部市场对建筑类学科发展的要求变化,分别从培养研究生的内部需求和外部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二个方面来决定培养目标的设定,再由培养目标决定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从而开设合理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过这种基于需求的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课程设置,最大程度保证了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与培养结果的一致性。而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只能是教师根据适时调整授课内容来适应外部变化,但很难做到适应外部需求。

在成果教育理念导向下,建筑类研究生教育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要始终围绕目标导向,重点强调培养目标要以需求为导向,毕业要求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要以毕业要求为导向,资源配置要以支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教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贡献与责任,每位研究生要明确自己所学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作用。

(三)从以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中心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主要取决于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是学科导向教育的必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则转变了以“教”为中心的观点,转向以“学”为中心,即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之于学”的教学理念,即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遵循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即教什么取决于学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也就是说,以學生为中心要求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达到毕业成果要求来进行,要求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学什么内容和如何学习的方式与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采取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从质量监控到持续改进

中国高校目前的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对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而监控的结果并不一定能直接指导改进教学,即系统本身不具备持续改进功能。而一个功能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应该具备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特征,即通过体系的监督功能发现问题,再通过持续的功能改进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系统的改进意见。基于成果导向的建筑类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动态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通过持续地改进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不断满足内部和外部需求,通过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来达到毕业要求。

三、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

(一)成果导向建筑类研究生培养理念

1.能力本位理念:聚焦研究生最终的能力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倡导能力本位,强调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采用灵活多变的办学形式、弹性多样的学制设置,让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时间。建筑类研究生培养要聚焦研究生最终的能力,以能力本位教育为指导,实现以研究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建筑类研究生能力本位教育首先基于就业市场职业分析提出个人能力目标,据此进行结构化、模块化的课程开发与编制。其次,教学设计的实施应以研究生为主,可以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授课或实践。最后,注重全程客观的教学评价和及时的意见反馈,从而不断修正、更新课程设置。

2.人本教育理念:以研究生的发展为中心

成果导向建筑类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要树立人本理念,以研究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发展机会和成功心理为目标导向,重视学生长远的发展。这种发展理念要求建立较高并具挑战性的绩效标准,并且通过挖掘每个学生成功的愿望和潜能,用积极的教育期望,坚定的教育信念,帮助学生达到标准。通过动态的内外需求来调整学生的成果要求,从而调整课程体系设计。这种动态的基于人本主义思考的教育方式,通过动态目标的调整,能够给学生的未来发展树立成功的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业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与就业相联系

成果导向建筑类研究生培养要吸收基于实用主义的职业教育的思想精华,强调课程的多维和整合,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高度关联。根据学科门类自身的特点,建筑类研究生培养要打破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课程壁垒,不仅要借鉴其他学科的培养经验,更可以通过完善学校教学制度,实现两种学位课程互选与资源共享。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课程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实现设计领域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的“纵向贯通”; 强调个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做到高层次设计研究人才培养的多元途径的“横向交错”。

(二)创新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体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针对建筑类研究生现有培养体制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重点在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可以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分别构成了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核心和支撑。这三个领域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为:通过课内外学习中所获得的理论、实践专业知识是基础;在反复的设计研究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从问题本质入手寻找解决途径”的专业能力是核心;综合素质则来源于知识、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不斷体验,并得以强化成为支撑,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能有效地解决建筑类的复杂问题。

从不同学位类别的角度来看,上述整体目标可以形成一定的偏向:学术型偏重于研究性问题的解决,而专业型更偏重于直接性的创意解决。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则允许在达到培养目标的基础标准上有一定的差异和偏向。

2.培养内容的与时俱进

在建筑类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目标下,设置的教学内容应当有所差异。基础内容包括专业基础和交叉学科知识、研究性的设计操作实践及交流沟通,以及专业科研与协作训练。其中,研究性的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实践的主线,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及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上,专业型更偏重于工程问题,而学术型更偏重对理论问题的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是指根据内外部需求的变化,适时更新培养目标内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建立高效的指导方式,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3.评价方式的全面创新

教学成果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在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完全可以创新评价方式,引入外部力量。过程性评价可以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专业实践的每个环节中进行考核、监督和评估,引入竞争机制,加入项目实践进程的压力。结果性评价则由校内、校外导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设计实践、学位论文,考核形式包括分析、论证和结果阐述。

(三)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般是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提高个人主观能动性是OBE教育理念的关键,而研究生自我发展和自我规划意识则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要来源。

职业生涯规划是唤醒研究生自我规划意识的切入点,“认识我是谁”“欲往何方”“何以至此”是思考的起点。“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要收获这些教育成果”“我怎样才能获得这一教育成果”“我如何知道我已经实现了这样的发展目标”,这一连串问题是开启主观能动性的钥匙,从而将成果导向教育的目标变成学生个人自觉的行动。

2.提高核心竞争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建筑类学科研究生的核心競争力,无论是设计技能训练还是设计研究学习,都需要具备和提高这一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点,参与学科竞赛等活动是提高学生专业兴趣、提升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实践证明,多样化的专业类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建筑类研究生专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自我效能感和专业归属感。

优化、创新教学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设计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从而达到“做中思”和“思中学”的教学效果。如将课程论文转化为“选题—摘要—大纲—全文”4个阶段,再分阶段纳入课堂讨论,使研究过程充分呈现出来,达到训练创新研究能力的目的。

3.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

现代城乡规划建设的复杂性对人才的要求也趋于复合型。从建筑类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多学科融合已成趋势。而研究生的培养,更应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培养,这将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在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课程改革,合理配置其他学科课程;在专业教师的配备上,除应吸纳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外,还应注重相关知识领域学科的交叉。

4.加强国际合作培养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是改进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主要途径之一。国际化合作培养体系通过学生走出去交流访学、外籍教师请进来承担课程,到中外师生合作联合设计教学的常态化,使建筑类研究生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思路,有效拓展创新思维,不断修正和提高培养目标,最终得到高水平、高规格的培养,实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5.开展校企合作培养

大多数建筑类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某些实际问题的把握经验不足,这种情况明显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另一角度,长期在企业工作的设计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及研究课题的性质,聘请在该课题领域富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作为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对学生的培养。

研究生既能受到严格的理论训练,又能得到实践经验的传授。校企合作也是目前建筑类研究生培养比较有效的方式。

四、结语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国外已有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其教育理念与建筑类学科的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正確方向。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应用到建筑类学科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中,通过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体制的转变,提高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以适应中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建筑类市场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Spady, W. D.. Outcomes 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 Arlington[M]. V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1994.

[2]吴志强.李德华文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3] 伍伯妍. 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5(4):210-211.

[4]赵秀敏. 寻找跨学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学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7-81.

[5]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9-34,70.

[6] 启泉. 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

[7] 顾大庆. 中国建筑学学制的问题及其改革[J]. 建筑学报, 2010(10): 10-13.

[8] 赵秀敏. 寻找跨学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学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7-81.

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设计;依据;内容;注意问题

1.生态设计的依据

1.1生态调控

景观园林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其生态调控功能受到重视研究,并且成为园林建设中重点实现和补充的一大功能。景观园林中大量的使用各种生物,这些生物具备自然界的本质属性,即能够消极适应环境,且在长期适应中对周边环境形成净化性反补,也就是常说的调节功能。作为人力干预的生物群落,园林中的各类生物成为镶嵌于城市及其他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能够在群落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性,且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干预,无论是适应环境、净化反补耗时还是自身存续的持续性和功能大小都可以进行控制。换而言之,通过人类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风景园林在城市生态调节方面的功能。

1.2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任何物种都存在与食物链当中,固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尤为紧密,人类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摆脱不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全局来看牺牲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空气、土壤等方面已然打破了局部地区的生态平衡,长时间不修复难免造成城市环境恶化,使人类相对孤立于自然環境之外,从而不利于人类生存。为了缓解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状态,就必须着手进行生态园林的建设,加强城市与自然界的联系,着眼城市全局建设,通过科学的布局将城市与绿化带进行衔接。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厦门等诸多城市正不断努力,通过发展城郊结合和园林-森林互补的方式,增强城市的绿化能力。而在具体建设中,植物共生平衡的状态尤其受到重视,例如乔木、灌木与花草的搭配,植物相互之间存在的抑制关系等成为园林建设中的基础性理论依据。

1.3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由于多种生物共同存在而维系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考察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物种,同时还要依靠一些外力,如温湿度控制、施肥等改善条件,以确保能完善生物群落促进生物生长。除此以外,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下,某些地区特有的生物应当被保护,并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代表景观而存在,因此在园林中培养这类生物,也是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2.内容设计

2.1植物配置

2.1.1配置原则

植物作为景观园林的主要部分,在配置时需要根据预期功能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①统一性。树木及其他植被的选择应当注重外观、色泽的统一,避免出现过度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搭配,需要考虑整体感观效果和光合作用功能设计,如果季节性植物(如梧桐、大叶榕)成片存在,难免削弱了其生态功能,季节性景观除外,但需要配置相应的常绿乔木、草坪等。②均衡性。合理的园林设计,应当考虑到各个品种的树木和植被数量和栽种面积的协调性,通过合理的搭配调和园林空间绿化的布局,从而使整个景观更具立体感和和谐感。例如色彩较浅的小叶植物显得俏皮、轻盈,而色彩较重的植物则显庄重,这种直观感觉的理论,在营造具体景观效果时功用较大。

2.1.2物种选取

①立体搭配,从空间布局和感官效果来看,植被物种的选择应当根据空间的立体布局,选择乔木、灌木、藤蔓花草等各种植物。以乔木、成片的灌木为主体景致,搭配花草藤蔓为点缀,构建于城市建筑迥异的休闲娱乐空间。尤其是在夏天,高大的乔木因其发散的树荫成为人们纳凉首选,同时成为园林景致中的一大亮点。②乡土植物往往是地区园林设计的主要选择对象,原因在于乡土植物长期适应本土自然条件,具有适应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但是在选择乡土植物时,也可以提前对本土植物生态情况进行调查,例如部分植物能够防止其他植物产生虫害,依靠这样的关系建立起园林独特的生态种群,无论是发扬地方特色还是降低园林管理成本都有着重要意义。

2.1.3设计概念

在设计概念上,除了探究景观园林的生态功能之外,着重对“生态景观”进行讨论,即现代生态设计的大致观点和思路。首先,作为景观园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美学效果,通过植物、建筑、山石、流水的搭配,营造一种世外洞天的别样感官效果。例如:采用常绿植被搭配流动水源和小山坡地形,让游人感受一种山岭春常在的别样氛围,从而使人宁静、放松,这便达到了养生、生态的目的。其次,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表现出一种文化氛围,设计由心而生,无论是以地区文化为主题的保护主义园林,还是以多种文化为核心的学习主义园林,皆是通过搭配景观或者是直接运用植物便营造出预期的场景效果,正如我国南方的芭蕉、竹林,北方的白桦、银杏等,一旦规模化地培育种植,便自带一种感染氛围。尤其是部分百年古树的移植,展现了地方生态文明的成果,又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向往,生态和文化气息俱全。

2.2道路美化

一直以来,道路即是园林中重要的功能性设施,同时又是园林景致的重要组成,因为道路既可以分割园林区域,又能够作为园林内各部分的连接设施。因此,道路的色彩纹路、质感、造型、尺寸等都关系到整体的感官效果。在既往的园林工程中,鹅卵石、大理石等一系列较为贴近自然的材料被使用在道路铺设中,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园林景观的多样性,比较多的人接受。但实际上原始材料相对直接的使用,并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景观园林,诸如陶瓷类、砖类、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等经过一些美化加工,甚至更能与周边环境融合。而在造型上方形和圆形更多地让人想到中国的古代哲学,类似于多边形、雪花形等其他造型,则增添了一抹异域风采。

2.3湿地景观

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的意义重大,起到调节城市温湿度和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湿地景观的打造,一方面是要确保湿地内水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可饲养一些动物在湿地中,提高观赏性,同时为湿地监管反馈生物信息。

3.总结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原本一些困扰地区园林设计的难题也随之消解,因此在生态的设计任务要求下,必须打破一些固有的思想桎梏,思考如何实现园林功能的深度挖掘,集文化展现、生活休闲、环境调节等为一体,努力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而专研实践。在实现工程技术、各学科理论、多专业合作等基础之上,还需要理性考虑经济底蕴和文化支撑,将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同社会和谐发展真正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尤为.生态设计理念下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的发展[J].现代园艺.2019(04)

[2]周娟琴.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关键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0)

[3]曹辉尧.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J].现代园艺.2021(20)

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分析了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的作用,针对风景园林设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对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更好地满足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环境保护;应用分析

园林设计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人类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休憩场所,不仅有着宜人的风景,同时还具备时代特色。我国园林事业历史悠久,人们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始终保持非常高的关注度。我国古代风景园林的设计夹杂一定的“风水学”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包含浓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严峻,风景园林的设计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园林设计理念

1.1人与人的和谐

通过风景园林的设计,为人们营造一个绿色的自然景观,方便人们的亲近和休闲,营造人性化平台,这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项主要目标和方向。基于这一目标分析考虑,能够促进园林景观元素向着可持续发展景观空间方面发展,在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统一。

1.2人与自然的和谐

风景园林的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集舒适、安全、观景、休憩于一体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生活娱乐等方面需要,同时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干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比如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应对人的多维感觉充分考虑,满足不同人群在行为和心理等方面需要。对区域气候特征等有充分考虑,同时与周边环境特征等相互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合理开发自然生态景观。

1.3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尊重历史,结合当地历史设计出相对应的文化景观,确保所设计的景观富有内涵和灵气。同时能够将生态文化自然与人文有效结合,促进景观品质和人们生活品位的提升,更好地实现经典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融合。

2.风景园林设计在环境保护方面作用

2.1降低环境污染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污染问题不可避免,城市污染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和影响。通过风景园林建设,能够从以下几个途径出发实现对城市污染的控制和缓解:第一,风景园林中的植物能够实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使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得到控制;第二,风景园林中植物可有效缓解噪声污染,尤其在靠近铁路和公路等区域,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第三,风景园林的建设还可以使水污染的危害得到控制,植物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水体中各类金属物质,降低水体中有害金属物质的含量。

2.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的风景管理主要为各类公园、湿地等景观,不仅绿地面积大,同时还种植非常多的绿色植物,这些植物生长过程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可发挥出涵养水土等作用。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风景园林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空气的改善。随着城市的发展,适当增加城市中风景园林数量,展开科学合理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风景园林健康化和生态化水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景园林在使用中还能够提高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增加空气湿度和水分,起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等作用。

2.3改善人居住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住环境和品质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自然环境在人们居住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风景园林设计质量是提升和保障人们居住环境的基础和前提。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在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的同时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提高人们整体居住环境水平,具体发挥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在绿化需求方面,增加绿色植物数量,能够在促进地貌特征改善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自然的植物景观环境,更好地满足城市人们生活中对绿色的需求;第二,在视觉需求方面,随着城市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风景园林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休息环境的同时起到缓解人们压力,改善人们身心的作用;第三,虽然在整个城市中,风景园林属于较小的一部分,但是生态化风景园林可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改善人们身心健康。

3.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的应用

3.1对自然保持足够尊重

人们生活中需要尊重自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开展属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优化,不可避免的会对现有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这一环节,必须要充分尊重自然,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同时满足人们在环境方面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风景园林设计前,充分考察区域自然环境,与区域自然信息等相互结合,确保所设计的风景园林方案能够与区域自然环境相适宜,具体包含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市政设施、交通、植物等指标;其次,风景园林植物的选择,尽量选择当地植物,如果需要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要注意物种的选择能够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同时注意加强外来植物病虫害检查;最后,风景园林建设中还需要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与区域地形地貌等特征相结合,避免不必要的改造,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展现风景园林特点。

3.2认识到风景园林对自然的改造

风景园林设计也可划归至建筑体系范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标准化作业方式,严格按照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首先,风景园林设计方案需要满足国家和政府在风景园林制图标准等要求;其次,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符合当地各项政策制度,如果与地方政府政策发生冲突,必须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最后,风景园林设计中还需要注意施工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的使用,在降低工程项目建设中危险的同时发挥长远保护等效果。

3.3风景园林设计需要注意综合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环境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在风景园林设计和建设中必须要综合多个方面因素分析考虑,提高布局合理性,实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首先,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在风景园林景观建设中注意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目标,营造出一个适宜、温馨的景观环境;其次,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应注意与城市环境的相互融合,风景园林景观属于城市发展中一项关键性组成,对環境的保护和美化等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风景园林景观的布局和定位,需要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分析考虑;最后,风景园林设计还需要注意结合艺术特色,确保所设计的景观有着一定的艺术色彩,更好地满足当前人们在审美等方面需要。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不仅可降低城市污染,同时还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人们居住环境。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为了更好地体现环境保护思想,首先,要足够尊重自然环境,其次,要充分认识到风景园林在自然方面影响,最后,注意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规划,取得理想设计效果,促进城市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讨[J].花卉,2019(4):73-74.

[2]李怡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建设研究[J].消费导刊,2019(3):138-139.

[3]王孟微.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建筑·建材·装饰,2019(11):125,130.

[4]梅志青.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2):00272.

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林广思(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E-mail)asilin@126.com。

摘要: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教育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因此,认知植物不仅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更是培育热爱自然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课程的学时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院系所在区域特征等。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只有32学时,相对于农林院系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础必修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园林花卉学B(32学时)、园林花卉学B实习(0.2周),总学时为96学时,实践学时为1.8周。选修课程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习(1周)。其次,农林院校一般都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必修通识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则以“园林植物基础A”代替。因此,华工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要求是植物基础知识介绍和园林树木识别,基本不讲授花卉学的相关内容。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华南理工大学所在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高等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也较多,比如,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已超过1 000种,其中乔木近400种,灌木240多种[1],这显然与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学生还必须认识相当数量植物并了解其习性。但是,识别的植物数量又与学生能够记忆的数量和课程学时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因此,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功能、生态关系、自然系统分类以及拉丁学名书写格式,掌握植物识别方法,至少掌握150种常见园林植物”。这个目标是基于上述的各种现实条件,并从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的植物学知识总结而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与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32学时)相衔接,但远远没有达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内容

上述分析可见,华工园林植物学相当于用32学时讲授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等课程,学时较少。因此,高效的教学计划非常必要。

从表1可见,笔者制定的教学计划融合了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计划一共是13次课程,其中3次是两周合上即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两周共4学时。其他为室外植物识别实习、课上植物比较识别,以及学生总结性研讨和课程总复习等。

首先,风景园林需要了解植物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生态(防护)功能、美学欣赏功能、空间建造功能、生产功能等。这些知识只需要了解,但对于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介绍了植物及其环境生态关系。有些教科书也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种植设计课程中讲授,但由于教学计划中融入了室外植物观察和识别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生境”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认知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即简明介绍气候(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活动等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考虑到风景园林师主要工作区域在城市,还重点说明了这些生态因子在城市中的特性。

然后,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章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自我鉴定未知物种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单位、植物拉丁学名、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等。植物分类系统介绍国内常用分类系统,如恩格勒(Engler)系统(种子植物)、哈钦森(Hutchinson)系统(被子植物)、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被子植物)、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单位中,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等植物、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居群、科、属,以及种、亚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园艺变种或品种)、杂交种、杂种、群(栽培品种群)的拉丁文缩写形式、概念和特征等。植物拉丁学名部分主要是其基本构成和书写方式,即正体和斜体。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小节重点介绍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

在理论讲授中,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最多,也是训练植物识别技能的基础性知识。应该说,园林植物学的识别基础依然是植物分类学,而掌握植物形态特征或植物的形态术语,是植物分类的基础[2]。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栽植应用,囿于课时所限,并不像植物学等专业对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微观分析。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记住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到野外鉴定植物的机会极少。因此,在植物识别上,应以宏观鉴定为主。

陈月华等认为,园林植物识别的步骤是:(1)掌握树木的形体大小、形态、分枝及生境;(2)看叶的单叶、复叶及着生状态(对生或互生)、叶的大小、叶的颜色及附属物,有花、果时再看其特征;(3)用手摸,揉碎后嗅;4)借助于检索表[3]。

庄雪影等认为,园林植物野外识别的步骤是:(1)观察植物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体形以及生长环境;(2)仔细观察植物的细部形态,如花、果实、种子和叶等;(3)观察植物的附属结构特征;(4)运用植物检索[4]。

同时,汪劲武先生认为,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树木明显地区分[5]。陈月华也认为,园林植物识别时要掌握一种最有代表性、独有的特征,以个人各自的方式认识即可[3]。正如庄雪影所言,在植物的识别中,类比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4]。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并借鉴上述富有经验的植物学分类专家的方法,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包括:生活型,树冠形态(乔灌木),茎和枝(质地、生长习性、树皮、树根、树枝),叶(叶形、叶色、叶感),花(花色、花形、花序),果(果形、果色),其他附属物,以及裸子植物识别、蕨类植物识别、竹类植物识别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排序,以肉眼能辨析的特征为主,基本不涉及需借助解剖才能观察到的形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通过叶子识别某种植物,就不需要借助花和果实器官来识别。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记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植物观察,学习植物形态术语,即在辨认植物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植物形态术语。在室外植物识别教学后,回到课堂,以照片形式复习所有室外已识别的植物,概括识别要点。接着,可选择城市公园识别植物,主要是辨认植物名称和观察其生态环境。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介绍如何通过植物志的检索表比较分析,发现各科、属、种间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1周,以复习的形式把一学期所讲授的内容再串讲一次,加深学生印象,备战期末考试。表1 华南理工大学园林植物学教学计划表(2012年春季学期)

三、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作业和研讨等方式,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并将植物识别知识内化为对植物的情感。为此,课程设置了3类作业:植物图记、植物识别报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植物图记是刘明欣所创,即每人选取2种植物,每2周定期观察一次,以照片、钢笔或白描速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纪录植物的生长,学期末整理图片、排版、提交。这2种植物需要持续观察一年,下学期种植设计课程结束时还需要提交一次作业。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1个生长季内植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对植物的情感。

植物识别报告是笔者借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讲授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但细化了很多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室外植物识别时,以专业术语记录教师告知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观察其生物特性、生态习性,总结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纪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中文)、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至少1/3的植物种类应以钢笔速写或白描描绘某一“突出特征”(如树形、分枝、树皮、叶形、花朵、果实等)。易混淆的植物种类,应制作检索表。可见,植物识别报告基本涵盖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通过植物识别报告,学生有效地将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在植物识别报告中,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突出特征”,这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与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因此,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的识别印象,使植物识别教学不至于变为繁琐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强调“突出特征”和识别要点,正是对汪劲武和陈月华等专家经验的回应。

室外植物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物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记忆。为此,教师设计了“园林植物应用分类”作业环节,预先设定20多个植物主题,如常用行道树、常用绿篱植物、常用抗风树木、常用秋季开花植物、秋色叶植物、香花植物等,要求学生2人一组,选取某一主题,列举能够在广州城区正常生长的植物,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内容必须包括种类学名、科属、植物形态、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加强植物特性认识,以及园林使用特性,同时为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作基础性准备。

四、结语

笔者尽管提前了半年时间准备,研读多种园林植物分类教材,旁听农林院系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室外实习等,但是在教学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课堂理论讲授学时安排过于紧张。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应安排两周(4学时)讲授,结合植物实物或标本,最恰当的方法是课堂讲授1节,室外对照植物再复述相关植物形态术语。另一方面,植物检索表非常重要,将植物标本采集和学生翻阅工具书自学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方便学生在室外实习过程中记录植物名称,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预先制定了1份广东常见露地园林植物名录,620余种(品种),表格包括学名、中文名、科名、属名,相应的教材页码,苗圃供应状况,基本特征等信息。在室外现场教学中,6周次(18学时)共识别了300余种植物。据学生反馈,他们每次普遍只能掌握不超过30种植物,过之则记忆不深,即学生有效识别的植物种类最大为180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在园林植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为185种,包括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共60学时,实践1周。也有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师认为,华南地区常用植物种类(含花卉)约200种。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150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这150种植物并没有被有效筛选,即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课前制定的620种植物名录表需要适当删减。当然,这也与学校缺乏园林植物标本园有关。

最后,笔者寄予厚望的以钢笔速写或白描形象记忆植物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在现场识别时速写记忆的习惯,普遍是在植物识别报告打印之后再根据图片草草勾勒,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接受。除了学生认识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也与教师在植物识别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相关。因此,每次室外实习时间应控制在3学时之内,植物识别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教师如能同时示范速写,效果会有较大改进。此外,室外植物识别师生比应适当,最好是1:15左右。目前,30多名学生跟随1位教师,视听效果有限。

总的来说,与办学历史较长、课时较多的农林院系相比,建筑院系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具有较多差异。园林植物教学探索,依然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广州市建设节约型园林情况介绍[J].广东园林,2007(S):20-25.

[2]汪劲武.植物的识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庄雪影.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华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Planting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al school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编辑 周 沫)

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 并且已经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许多风景园林的公园正在迅速发展。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 许多旅游产业开始逐渐向休闲和有氧运动等的方向发展, 让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还可以对园林的景观进行欣赏风景。因此, 园林景观中的风景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在景观设计和风景观赏的阶段, 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功能性, 而且还具有景观园林风景的美感, 所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景观规划已成为我国园林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

1.1、自然性特征自然性特征

自然性特征是景观设计规划中体现的最直接的地理特征, 通常包括地质特征, 气候和水文特征以及植物特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 地质情况复杂, 我国有地区的不同, 在进行园林自然景观设计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我们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特征和不同气候的影响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设计思路上也会有一定的限制, 比如广东, 浙江等沿海地区, 台风登录的次数比较多, 暴雨也比较常见, 所以在规划和设计过程应做好园林景观中的排水系统方面的设计;另外在华北和西北等一些北方地区,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 在设计园林景观风景设计时, 应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获取。植被是园林生态功能的核心, 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植物生长也是不可分割, 因此,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考虑到植被的特点, 对于园林内种植面积和植被类型应结合当地植被特征进行设计。例如, 北方地区降水量小, 温度低, 落叶针叶林和阔叶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南方雨量充沛, 气温高, 园林景观常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如果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没有对植被的特点进行考虑, 只是盲目种植, 这不仅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这会影响园林的实际效果, 同时还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1.2、人文特征的内容

人文特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以地理环境为基础, 根据人们的智慧, 通过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的不断变化形成的一种人文环境, 人文特征具有含义丰富, 内容广泛的特点。在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 主要与历史遗迹, 民俗风情等有关, 历史的形成主要就是地域的产生, 无论这些地域经理了多长时间的变化, 从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就可以看出该地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个地域形成一个民族特点, 民俗的存在使得区域景观建筑成为民族特色。除此以外还有社会背景, 比如人文也属于人文特征的内容。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融入

2.1、深层次地挖掘我国传统文化

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而且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财富。所以每个地区文化传统的体现是每个地方最独特的部分。例如, 著名的布雷·马克思设计师把巴西的传统文化, 渗透到他独特的景观设计当中, 最后在园林设计的图纸上很好的表现出创新意识和当地独特的地方特色。因此, 从多层次, 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对园林绿化的设计工作, 其中包括结构, 规模, 文化内涵等, 但是园林景观风景设计的核心主要是在设计中体现出“有思想”的设计作品, 因此在园林设计中, 应该深入研究该地区的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中, 从而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感。

2.2、人工湿地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构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保护制对湖湿地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用, 同时还起到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在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时, 现有湿地的建设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工湿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一级化粪池和二级处理池等, 起重要目的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来净化土壤雨水的渗透。为了对雨水进行更好的处理, 在一级和二级净化池之间设置连接水泵, 以提高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效率。

2.3、从规划中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

除了确保园林景观风景设计的结构细节到位之外, 还需要合理规划景观的功能区域, 由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 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在社会的快速进步中,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景观设计师应以景观设计和规划为出发点, 规划和设计园林景观风景设计中这些功能区域的布局。例如, 可以在相对靠近住宅区的地方规划健身室, 以便于人们进行健身;同时也可以在人流量大的地区规划厕所, 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的生活和旅游提供方便, 以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项要求。

2.4、注重园林的生态平衡

园林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大的园林, 其中的植物种类与数量也相对较大。因此,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其生态的平衡。部分设计人员在对园林的布局把控上, 一味追求植物的多样性与数量性, 在部分区域大量种植不同的植物。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视觉效果, 还增加了建筑完成后对园林的维护工作的强度与难度。同时, 由于部分植物互相排斥, 或对同一类养分的需求量较大, 如果不分开种植, 容易造成恶性竞争, 最终使得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最后, 由于每一类植物对肥料和农药的需求不同, 对所排斥的元素也有异同, 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 要积极征求相关植物学家的意见, 避免植物因受到其不适应的元素影响。

结束语

园林景观风景设计对园林规划设计水平有很大影响,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种植, 遵循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从不同角度合理规划园林景观风景设计, 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景观设计的合理性, 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 并为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脚步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城市规划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上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各个地区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 要与地域特征进行有效结合, 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园林。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媛.探究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低碳世界, 2018 (02) :191-192.

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将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对其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风景园林施工

管理的发展提升,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进步。

【关键词】城市建设;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处理措施

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ao Yu-cheng,Mo Feng

(Zhejiang Southeas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 LtdHuzhouZhejiang313000)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Key words】Urban construc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Construction management;Problems;Treatment measures

随着城市建设日益发展提升,生态建设和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作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其建设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并且对于城市建设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也成为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中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保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对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1. 我国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现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现状分析。

风景园林施工建设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中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而且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建设提升的背景条件下,城市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数量以及规模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导致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的管理内容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现阶

段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对于风景园林建设的关注不断提升,成为国内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突出现状和特征。

1.2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现状,由于施工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增长,导致施工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增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之凸显,下文将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常见的几种问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在今后的管理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1.3通常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主要包括对风景园林的施工准备管理以及施工现场管理、施工后期管理,其中,以施工现场管理为整个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主要是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工艺环节以及质量、施工人员等的管理为主,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关键管理环节,容易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1)对土壤预处理的管理不当是较为常见的施工管理问题。通常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土壤预处理是其施工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土壤预处理的施工管理,对于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当前风景园林施工中土壤预处理的实际情况,一些工程施工建设中并没有对土壤属性以及孔隙度等土壤肥力参数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导致土壤预处理不完善,影响风景园林苗木的生长,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效果产生极大影响。

(2)定点放线管理问题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较突出的问题。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定点放线是为了保障风景园林施工中苗木移栽的位置准确,因此,一旦定点放线施工及其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于苗木移栽效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与效果。尤其是在人行道旁实施的苗木移栽定点放线处理,一旦定点放线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风景园林施工建设效果,而且还会对于城市地下管线布设产生相应的影响。

(3)栽植苗木的质量问题及栽植导致的质量问题,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苗木质量问题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栽种的苗木一旦存在质量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栽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苗木养护工作。如果栽植苗木的质量不合格,不仅会影响到苗木栽植成活率,并且在后期的苗木维护管理中工作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因此苗木质量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栽种苗木的质量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进行苗木种植的工艺方法或者是技术质量不合格,同样也会影响到苗术栽植成活率,增加后期苗木维护管理的工作难度,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1.4还有,在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有其他一系列突出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进行风景园林施工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施工人员素质较低等,都会导致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出现问题,从而影响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

2.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及效果产生影响,促进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1)首先,应注意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时,建立相关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监督机制。针对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以及管理中出现的土壤预处理管理问题和苗木质量问题,对于土壤预处理和苗木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把握,避免导致风景园林管理问题的发生。比如,在进行土壤预处理管理中,可以通过土壤预处理抽检制度的建设,对于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土壤以及苗木质量情况进行掌握了解,通过针对性的改善与控制管理,避免土壤问题影响风景园林苗木的成活生长质量。

(2)其次,应注意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保证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苗木移栽与定点放线工作质量。通常情况下,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其施工开展的顺利性以及施工建设质量效果,和施工人员管理以及移栽苗木的选择使用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加强对于风景园林施工队伍的建设管理,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切实保障风景园林施工及管理质量。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对风景园林施工队伍的建设,园林施工管理者需要和施工人员经常进行沟通,管理纪律严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施工的质量。二是要做好全面而详细技术交底工作,一个设计图纸交到施工人员手里,应同时进行技术交底,设计人员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设计意图,以及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放线前对整个绿化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三是苗木要确保健康,苗木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是否健壮、有无病虫害、根系是否相对完整、有没有根系腐烂情况,以保证风景园林施工中移栽苗木的成活率。举个实例:某风景园林施工中,在苗木移栽种植时由于对移栽苗木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疏漏,导致移栽选择的绿化苗木中出现了少数的根系腐烂情况,再加上移栽施工人员的误栽,导致出现整行死亡的情况,幸好及时发现、及时补苗。因此,在风景园林施工中,应注意对苗木的选用进行严格把关,保证选用苗木的品种质量,以确保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和效果。

(3)再次,应注意加大对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养护管理,实现对風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效果的保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养护管理中,主要是以风景园林项目的杂草处理、植被修剪、卫生清洁、植被养护等为主,此外,对于一些建筑项目附属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来讲,还需要在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前进行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验收,以避免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忽视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以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效果。

(4)还有,在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工作中,针对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以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施工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在实际施工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同时应用科学发展观念意识进行施工管理指导,以避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发生,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其中,加强对风景园林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就是要在对风景园林施工程序环节进行简化规范的基础上,加大施工管理的力度,以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比如,在进行小型风景园林施工工程的施工建设管理中,可以通过“直线式”的管理模式,建立从上至下的垂直领导与管理指挥组织机构,实现其施工建设的管理和控制;而在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则可以通过矩阵式管理组织形式,设置建立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管理部门,组织专业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开展,以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对其施工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对策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利于提升风景管理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其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这对于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化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