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化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21

高中信息技术化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论文先是对高校实验室对化学品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后又对其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其信息化管理的途径展开了深度探讨。此次探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对化学品的管理,为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高校实验室;化学品管理;管理信息化

1 引言

近些年,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为高校信息化的管理创造了条件。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实验室中,用于教学的化学品数量逐渐增多,种类日渐丰富,且性能繁杂。如何对化学品进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是当前各高校应给予重视的问题。数量及种类的增多,会使得高校对化学品管理的要求有所提升。信息时代,实现对其的信息化管理,利于确保其存放与管理的安全性。文章依据高校实验室对化学品实施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具有的意义,提出的相关管理策略,对化学品的信息化管理具有理论性意义,对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1]

2 高校对实验室化学品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相应的信息资源已逐渐受到人民的重视。站在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角度分析,如何通过引进与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实现对化学品管理水平与技能的提升,是目前高校若想顺应时代发展,应必须先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化的管理,即运用信息技术对化学品实施电子管理,其与传统的纸质版及人工化管理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对其传统式管理的缺点进行补充。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相关实验化学品的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化学品的相关信息与使用动态,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伴随着实验操作流程的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可为化学品相关信息的记录与存储提供方便。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节省了部分人力资源,提高了人员管理的效率,并为其管理工作的准确与快速完成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可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使其能够更好地对化学品实施管理。信息技术,包括监控与管理技术等,有利于完成对化学品信息化管理的目标。[2]

3 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化学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化学品,高校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必备品。对其的管理工作,应引起高校领导的关注。传统的管理理念,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仅是依赖于人工操作的管理。在对化学品的购进、存贮及使用等信息进行登记的过程中,登记效率低下。所谓的信息化,是指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对化学品的有效管理,即将传统的纸质版记录信息转化成为电子版的数据信息[1]。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的缺失,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化学品类的增多,使得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意识,注重信息化理念的培养。

3.2 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缺失,其主要原因是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认知。受认知能力的影响,高校对于化学品的管理缺少信息化的理念,进而为相关制度的建立设立了阻碍。机制体系,管理工作开展与实施的依据。在对化学品进行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其涉及的管理内容众多,且复杂,需要拥有一定的管理理念与技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为其工作提供管理依据,致使实际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信息化机制,其条理性比传统机制更加清晰、明了、有序,其规律更加的具有可寻性。完善管理机制,可确保其准确性与可实施性。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实现信息化。[3]

4 实现对高校实验室化学品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4.1 实现全程的电子化管理

技术的进步,致使化学品的应用范围扩大,应用领域增多,应用频率明显提升,特别是在高校的教学当中。现如今,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实施管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流行趋势。信息化的管理,能够更清晰地做好化学品的相关记录工作。例如,实验室中,对于化学品的引进、在室库存数量及使用情况等信息的记录,方便相关信息的更新,更方便管理人员对其的监管[2]。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管理平台,使其成为一种信息化工具。实现对化学品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既对其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电子登记与存档,利于提升资料查阅与存储的安全性。例如,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需要定期查看化学品的使用情况,该工作如果是在管理平台上完成,那其完成效果必然会有所提高。与此同时,电子化管理,还包括相应统计功能的增设,即对高校化学品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2 提高相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化学品的管理工作中,管理意识的提升十分重要。站在信息化的角度分析,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的缺失,不利于其管理意识的提升。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对于实验室相关化学品的管理,其重视度逐渐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的提升,应先从意识的培养开始[3]。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及学生对先进的信息与管理技术进行学习,鼓励其积极参与培训及相关活动,培养其信息化思维,利于为其信息化意识的提升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明确相关信息化管理工作,依靠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化学品的有效管理,利于相关人员信息化管理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技能的提升。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小组,针对人员管理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工作进行监管,尽可能为员工意识的提升创造条件。加强信息化指导,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使其可以在实践中逐渐提高管理意识。

4.3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

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对化学品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相关管理使得的建立,其所涉及的内容诸多。其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方面,第一大方面是化学品的申购问题,第二大方面,化学品采买账目的问题,第三大方面,是化学品回收问题。全套信息流程的详细记录,利于信息化管理的开展。例如,对化学品出场相关信息的记录、其使用人员的相关信息及实验室实时信息的更新的记录等。完善的管理制度,会对化学品的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其管理工作的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对于化学品的信息化管理,其成功案例颇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成功案例是天津大学。早在多年以前,天津大学便建立健全了与化学品管理相关联的体制,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其体制中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对于剧毒性化学品的管理以及危险性化学品的管理。健全的管理体制,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5 结论

总而言之,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对于化学品的管理,直接影响着教师及学生的生命健康与生命安全。调查表明,传统的化学品管理模式存有较多的管理漏洞,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化学品发展与应用的要求。针对现阶段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实施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十分必要。近几年,国家逐渐提高了对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视,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致使实验室材料及设备成为高校管理的重点,而化学品,属于实验材料之一。文章针对其管理意义及拥有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与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实现全程的电子化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以及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等策略,希望能够对化学品的管理提供帮助。

【參考文献】

【1】李春鸽,贺强,孙晓志.高校实验室化学品管理信息化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241(3):290-293.

【2】张楠,马雪明,唐路扬.南开大学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效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78.

【3】吴伟,张晓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化学实验室管理的感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28(9):212-214.

高中信息技术化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一些做法及心得,指出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关键是深化精品资源建设,特点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在于协同创新。

关键词: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共享;协同创新

“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从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开始[1],经过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近十年的建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上线接受社会的评价。总结近十年的建设体会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一、深化精品资源建设是关键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关键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建设精品资源。包括深化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研制课程教学的新资源。

1.深化教学内容建设

(1)引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有机化学及实验”是技术基础课,在引进学科发展新内容时要有选择,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不能增加课程的教学学时数。

有机化学课程引进了下述新内容:①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螺旋理论——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解决有机化合物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我国化学工作者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螺旋结构使分子产生旋光性[3]。将这一观点引入教学,填补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旋光性的空白。②邻基参与反应——某些反应分子构型保持。邻基参与反应是1942年提出[4]、近年被有机化学工作者所共识,把这个反应引入教学,纠正了对某些反应的构型、构型保持的错误解释。③LDA低温反应——实现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反应。一直认为两种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是没有合成意义的,近年发现强碱LDA在低温下先与一种羰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加入第二种羰基化合物,实现了两种羰基化合物选择性地交叉缩合[5],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④科研新成果——酚羟基快速醚化。笔者科研专利成果,酚羟基在适当的溶剂中,可以在室温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地被醚化[6],增添了教学新案例。⑤室温离子液体——多用途的新化合物。室温离子液体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一直没有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其合成、反应、应用都发展很快,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新案例。⑥有机氟化合物——有特殊性能的卤化物。有机氟化合物是近年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7],其性能特殊,有特殊用途,引进教学拓展了卤烃的性质。⑦双氧水——绿色氧化剂。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发现双氧水能氧化多种官能团化合物,有的已实现工业应用。因此引入用双氧水替代污染严重的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的教学案例。诸如这些内容的引入保持了教学内容鲜活性,又没有增加学时数。

(2)全面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有机化学一直重视石油加工及其化学,而忽视煤、生物质加工及其化学。我国煤储量多于石油,近年来,煤加工生产有机化学品发展很快;生物质是绿色化学品来源,生物质炼制工程包括生物柴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转化等。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有机化学的定义[8],也体现了有机化学发展方向。

(3)引入反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控制/热力学控制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将这一概念引入有机化学,既提升了教学内容,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解释,如共轭二烯的1,2-加成与1,4-加成、芳烃的定位规律、迈克尔加成反应规律等的解释。

(4)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使用。过去用鲍林提出的抽象的共振杂化体表示离域体系,如烯醇负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很难理解;现在使用可视化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表示,很容易理解离域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5)简化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如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不再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研究课程新体系

新体系把有机化学课程分成三部分,基础知识(或称概论)篇,主干内容篇,前沿交叉知识运用篇。

将分散在整个课程的各章节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表征(四大谱)等内容集中,构成课程的基础知识篇。好处是提高了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做铺垫,节省学时,集成了知识模块。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构成有机化学的主干篇,主要介绍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其中通过(2n+2)个π电子规律将具有芳香性的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组合成一章,由加成-消除反应机理将羧酸及羧酸衍生物融合成一章,卤烃/金属有机、含氧/含硫化合物、含氮/含磷化合物分别组合成一章,天然化合物分散到相应的章节中。组合结果强化了课程内涵联系,缩减了篇幅,节省了学时。糖、氨基酸蛋白质、类脂核酸、有机合成基础为前沿交叉知识应用篇,改用反应原理为主线组织课程,知识连贯顺畅,内容容易理解,前两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得到了巩固、应用和深化。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体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课程的起点提高,内容深化,学时减少,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符合认知规律,为自主学习留有空间。

3.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式教学方法起源于问题式教学的方法(PBL),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向以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实践多种教学形式转变,以灌输的方法向以启发、引导、研究等多种方法转变,以“一次成才”为目标向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转变的教学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范畴。不同的课程会衍生出多种形式,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包括:

(1)研究式讨论课。基本做法分六个步骤:教学设计、提炼问题、公布问题、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和提炼新问题等。多数学生对研究式教学模式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不仅训练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沟通合作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综合能力。

(2)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运用,以实现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合有机化学课程,例如:以反应规律为主线将烯烃的知识迁移到二烯、炔、小环烷烃,芳烃的知识迁移到杂环化合物、酚、芳胺、芳酸等,卤烃的知识迁移到醇、醚、环氧化合物,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羧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糖等。每组前面的内容精讲、细学、讨论深透,后面的内容粗讲、引导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探索出“重点讲解-对比讨论-提高终身学习、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机化学教学新路子。

4.探索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本课程实施大课化小课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考核形式。大课化小课考核也可以期中考核50分,期末考核50分,考过的内容不再特意考核,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平时知识积累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闭卷考核增加主观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展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从课程整体高度掌握知识体系。开卷式考核是一个包含所学过大部分内容的合成题目,给学生较长的时间,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写出报告,完成考核。组织集中交流典型的试卷,相互借鉴,是一次复习深化过程。

5.研制课程教学新资源

配合研究式教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出版了一批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1)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套立体化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软件》2.0版和《有机化学电子讲义》,共四部),其中《有机化学》第2版被评为2008年精品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有机化学实验助教性课件》2.0版、《有机化学实验助学性课件》附在书后,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获得大连市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双语教学示范课用书立体化教材(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共二部);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课教材中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学习指南》、《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电子教案》,共三部)。

(2)研制新世纪“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获国家优秀网络课程荣誉称号。这是精品课程之前的工作,“有机化学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是精品课程顺利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

二、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队伍是关键

有机化学及实验现有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六名教授、四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两人为辽宁省教学名师;一人在国外教学进修过一年,负责电子资源建设和网上传输技术处理;一人负责国家双语示范课教学;五人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过课,直接学习的有机化学教师上千人,录制了一批授课实况。优秀的教学队伍保证了课程能够实现共享。

2.基本资源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解析、习题作业、课程总结、试卷、重要参考资料(网络链接,纸质资料目录)、讲课录像等资料齐全,网上传输流畅。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特有的基本资源:实验教学录像,实验整体安排要求讲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制备与应用授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有机化学双语教学部分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2005年、2008年二次出版的电子讲义(高教出版社免费赠送)和开放实验教学等资源介绍。

三、协同创新建设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是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研制拓展资源。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下述新资源。

1.研制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库

研制了有机化学教学常用的近500个化合物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每个化合物有8种分子模型,并用于教学,既是教学新内容又是教学新手段。在国外,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用于教材编写仅限于近十年几本流行的优秀教科书,用于教学也仅是几所名校。将静电势能图模型的彩色标改成黑白色标,用于纸质教材可降低印刷成本。

2.研制模拟计算实验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是从单纯动手实验转向动手实验和模拟计算实验两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此,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一批模拟计算实验,经少数学生试用效果较好。

3.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

参考“化工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用)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草案)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化学)联合研究编写了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经过2年使用,反映很好。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负责编写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按精品课程研究的新课程体系编写(学时数为60左右),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贯穿全书。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教高[2011]8号.

[3] 尹玉英,刘春蕴. 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S. Winstein et al. J. Amer. Chem. Soc. 1942, 64: 2780.

[5] Graham Solomons T W. Organic Chemistry,9th Ed[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8.

[6] 高占先等. ZL 2007 1 0158795.9(2008),申请号201110097447.1(2011),申请号201110233332.0(2012)[Z].

[7] Kirsch P. 当代有机氟化学——合成 反应 应用 实验[M].朱士正,吴永明译.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8]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余大品]

高中信息技术化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尽快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本文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策略;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

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入教育领域,对学校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次革新。在基础教育课改全面实施之际,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优化教与学过程,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整合的教育理论基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学校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开发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和反映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教学资源,应用和研制化学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化学教育资源等。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2]信息技术是信息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所谓“整合”,其含义是“使结合;使并入;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突出的是互动性、参与性教学资源的组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相关信息和资源。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的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整理、组合、相互融合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使其产生聚集效应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因此,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借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以达到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化学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化学课件或者是构建“化学资源库”,如知识解读、相关资源、情景模拟、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设置相关链接或热键,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各种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功能,开展合作学习

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模式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开辟一条新途径。所谓合作学习模式是种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态度技能等方面的成长的教学模式(或学习模式)。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

在新课程的教材中,有许多是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调查研究的方式去获取一些知识和信息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首先,将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个学习小组,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协作。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信息,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再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总结归纳、编辑整理发给全班同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研究的主题

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来自于学生教科书中的疑难,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学生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并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基础的主题,开展研究和讨论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化学原料泄漏事件、河北“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事件、“苏丹红”与“红心鸭蛋”事件、广州假酒案事件等。

在探究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市场上婴幼儿奶粉、液态乳品、乳制品等有关三聚氰胺的食品安全事件展开调查,结合网络信息、图书报刊文献,在网络上开辟专栏进行讨论:

(1)三聚氰胺化学性质及其毒性:包括三聚氰胺的化学组成、分类、结构、官能团、骨架、性质合成方法以及鉴定方法、毒理作用等;

(2)三聚氰胺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三聚氰胺应用范围,滥用的原因,公众对含有三聚氰胺食品的看法,与之相关的法律、社会现象等;

(3)三聚氰胺相关的练习及试题设计:根据合作研究成果,设计出与三聚氰胺相关的练习及试题,以达到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将本年级学生的研究成果保留传承,并能与其它学生共享研究成果。[4]

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设想和创意,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可以以书面报告、PPT课件、网页等不同形式呈现,但必须说明小组的分工情况。教师根据课题的内容、完成的时间及交流情况,对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及研究成果做出文字评价(包含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丰富了化学知识、提高了调研、分析、写作以及信息技术等综合能力、增进了小组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学为所用的乐趣。

3.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此时,小组的合作非常紧密,更需要相互交流、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协调进度。合作学习要利用网络资源库、学科网站、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光盘资料等搜集资料;或者进行实地调查、访谈、试验,共同努力,将所搜集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超越现有知识,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为此,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Internet教学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电子阅览室平台和学校Internet应用平台,创建开放式资源建设机制,可以优化合作学习过程,为合作学习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模式依托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教师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等创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设计具有丰富性、多样性、整体性的问题情境。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优化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链接点,以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如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1.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酸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把事先拍摄好的酸雨造成的树木、农作物枯萎,文物古迹的石雕、塑像的浸蚀等实物场景配上音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再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这一节教学时,利用几何画板虚拟基本实验操作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画实验装置图寻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化学知识既有抽象的,又有具体的;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抽象与具体,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化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5]

(1)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微观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宏观化,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理解的目的。例如: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导学生利用三维动画探究1—20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分布规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内涵理解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2)把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象、动画、声音齐头并进,可以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例如,学习CaCO3和Ca (HCO3)2相互转化时,通过动画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模拟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

(3)模拟实验(危险、污染、高科技、微观世界)及生产过程。化学是一门通过宏观现象研究微观世界的自然科学。微观世界中的原子、分子等微粒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观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如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点燃发生爆炸及原因分析,使学生如亲临其境,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2]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可谓是一个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服务。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间的联结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例如高中化学《新型能源开发和利用》这一节设计网络研究性学习课,课前我们利用Frontpage2003、Flash7.0等网页工具制作一个《新型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网页,将教学涉及的网上新型能源开发研究进展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该部分文字,查看相关内容),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顺序结构,学生可以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有选择地在这个知识网上的任一结点进入学习。通过方便的超级链接,又可以随时到达其它的结点。使学生认识到新型清洁能源在当今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环境保护和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以提高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建立信息资源库,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交流”。例如,学习了《合成材料》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何消除白色污染》,学生可以通过超级链接进入我们链接好的相关网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到Internet上去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自愿组合,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白色污染”;公民拒绝“白色污染”意识调查;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白色污染”的危害(白色污染事例);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途径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料,并开辟网络论坛,发表消除“白色污染”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发明和小制作等,在网络平台中广泛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五、努力创造整合条件, 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发展

1.教育理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教师要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转变;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实现网上协同教学设计。

2.条件支撑是有效整合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离不开设备、技术和人员等条件的支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可行、适用的硬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硬件。

(2)丰富的信息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现资源库的建设:①利用因特网的免费资源下载;②购买学科教学资源库;③师生自主开发、制作积累。主要工具软件PowerPoint、几何画板、Flash、Frontpage、Photoshop等等都可以用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上,但也需要一些专门软件,如《仿真化学实验室》等。

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学科资源,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如每学期结束时,由备课组长优选本备课组优秀的电子教案、课件及课件素材、试卷及练习,集中打包上传至校园网的化学学科资源库,下一个轮次的备课组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有改进地使用,依次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共享。从而使教师有可能把90%的备课时间缩短到10%, 把10%的思考时间提高到90%。[6]目前,已建成高考分类题库、各年级的课件及素材库、各年级题库等。

3.教师信息素养是整合的保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化学教师既要有从事化学学科教学的专业教学技能和素质,也需要有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因此,学校需要组织系统培训来提高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如能熟练运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运用PowerPoint进行课件制作、多媒体广播系统、网页编辑软件、化学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化学新课程教学质量。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在化学新课程全面实施之际,我们全体化学教师要迎难而上,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优化整合,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把信息资源合理、机动地引入化学教学活动,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出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春.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8).

[4]付琨,王雪梅,张建胜,刘晓海,高云涛.基于网络环境的化学远程合作学习研究[N].科技创新导报,2007,(34).

[5]初娜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张文军,李云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隗爽)

高中信息技术化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信息化教学在我国高中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从最开始的Word、PPT文档,逐渐升级为小视频、动画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然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将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以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复习课   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师通过互联网,以文字、图片、音乐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出将课堂上要教授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高中化学教学存在大量的方程式和化学反应,学生死记硬背是无法全部掌握的。

另外,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先进行演示,学生才能进行实际操作。但是,由于大多数化学药品和试剂存在不稳定性或者有毒性,会加大实验事故的突发率。因此,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以动画或视频的方式来演示实验,不仅学生可以多次回放观看学习,教师还不用多次实际操作演示,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实验的成本和事故。

一、高中化学复习课的特点

复习课是高中阶段十分常见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共性,教师可先讲解学生掌握程度低的知识点,再通过反复的讲解和练习,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复习课中,教师以知识归纳、习题练习、总结训练为主,教师会整理知识,全面提升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全面化。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会将70%的时间用来介绍化学知识点,而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忙于记笔记,其中穿插各式各样的化学习题,导致课堂教学十分疲惫,课堂教学氛围也十分紧张,学生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二、高中化学复习课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应用

1.创新教学思想,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师开始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导入学习内容,使高中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但是,在复习课上,教师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课堂上要复习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达告诉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实训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成绩。

2.專题复习,更有针对性

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十分大,课堂时间十分珍贵,教师应将归类总结后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再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实验动画,让学生通过实验动画了解整个实验过程,然后开展具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实际动手操作。最后,教师要回归书本知识,探究反应机理,分析与总结反应和生成物,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3.点到为止,提升复习教学的整体效率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复习化学知识是十分迷茫的,再加上教师讲课时,学生都在记笔记,没有及时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将化学知识印在脑海中。对于这种情况,高中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状态点到为止。

4.成立学习小组,共同进步

理论学习是基础,实验实训是练兵,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在练兵中正常发挥。教师可以通过成立学习小组来引导学生共同进步和提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保障学习成绩的基础上,互相分享学习成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化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或者视频,以便学生理解和吸收化学知识。不仅如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汇总知识,并在上课时集中展示,然后在课后将教案分享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课堂上专注地听课,减少了笔记的记录工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金海,张伟.高中化学复习课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3).

[2]杨登明.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微课的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化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得到完美结合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及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故而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技能;分组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信息教育课堂应该围绕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修养而展开,然而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以及家长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教师对授业讲课的热情,进而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修养的有效提高,故而本次笔者就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修养展开了探讨。

一、高中信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及布置学习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会导致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同学失去对该科目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进行教学之时主要是教师进行讲解,而学生处于知识的接受者地位,甚至缺少时间去进行实践,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足

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足则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置合适的教学计划,只能根据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而且由于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较低,则会间接降低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进而不注重自身知识的丰富以及积累,而且学校也较少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从而不利于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

二、采取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由于社会层面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较少,导致對该科目的重视程度较低。然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加强重视。而且在进行教学之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便提高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二)加强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以提高其知识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渐改变,对于教师的要求以及期待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有效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来适应如今素质教育的发展,故而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知识的补充。由于信息技术中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与其他学科所学知识很难有效结合起来,这便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可以在教学之中灵活掌握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而且教师在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之后可以将课本上十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变得更为简单易懂,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合作,从多层面、多方面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完善。

(三)改变原有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也逐渐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还需要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而信息技术素养便是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在以往的教学之中教师主要起着主导者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故而需要改变教师原有的角色,将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尊重学生在学习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轻松的态度进行学习,在重点知识讲解完成之后可以留下部分空闲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提高以及全面提高。

(四)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属于理论知识较强的一门学科,涉及了很多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而这些如果仅仅是靠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则无法很好地进行了解,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这些知识之时可以与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在对学生讲解PS相关知识之时,可以为学生放映一些曾获奖的照片,吸引学生注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讲解这个软件之时也可以边操作边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对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或者是课后作业让学生去完成,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促进其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包含较多晦涩难懂的内容,但是由于该学科可以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故而便需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进行教学之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并在实践之中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布阿依先木·吐尔逊.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中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研究[J].魅力中国,2018(7):254.

[2]张亚芳.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7(17):233-234.

[3]卜娟芳.“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核心素养融合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8(2):61-63.

高中信息技术化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每个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和知识基础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困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使优等生重复学习。在高中信息教育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本文将通过分析分层教学在高中信息教学中的应用,以希望能帮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实践

(1)提升高中生信息技术实力的必要方式

当前的高中生几乎都已经接触过电脑,信息技术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很陌生。不过不同的高中生信息技术水平并不相同,一些高中生只是简单的了解过信息技术,知道信息技术大概都包括哪些内容,会简单的编辑图片,比如,剪裁、加文字等等;而一些高中生因为自己爱好的原因,很早就学会了处理视频、制作网页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用一刀切方法,只会简单处理图片的学生可能会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已经会处理视频,用专业软件处理照片的学生会觉得教师教的是小兒科了。很显然,这两类学生都很难在教学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实力。教师很有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分层,以确保每个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2)是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需要

当教师施行分层教学的时候,势必难以在同一时间同时对所有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当教师指导A(学困生)层学生的时候,就无法顾及B(中等生)层学生和C(优等生)层学生。但教师不可能让这两个层次的学生自由活动,否则学生的学习时间将不能被保证。教师需要为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布置自学的内容,这两个层次的学生也需要自己温习和练习教师讲过的知识点,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自学的时间内,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具备学习的成就感,最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会得到提升。

2.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实践

(1)灵活的进行隐性分层

虽然分层教学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有时候也会使学困生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的进行分层:在班级内设置三个不同的区域,让高中生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自己选择要学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图片处理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片处理水平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区域。在学习视频制作的时候,学生又根据自己的视频制作水平选择区域,这时候一些原本选择A区域的人,在这一课时选了C区域。而原来选择C区域的学生,这一次选择了A区域。由此可见,在不同的信息技术面前,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可能是互相转化的。这是因为很多信息技术都是独立开的,懂电脑组装的学生不一定知道怎么制作PPT;精通各种软件的,并不一定就了解电脑的硬件。所以教师需要在每一次教学的时候进行灵活的分层,这样高中生就能在每一次的学习中,都能根据的层次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

(2)建立信息技术知识系统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但分层并不是教学的永久手段。因为教师最终还是要让A层次的学生,进步到C层次,而不是让其永久的停留在A层次。所以,教师需要对高中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分层,通过微课建立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比如,教师将所有信息技术知识点都制作成微课,将其上传到微机室的电脑中。但学生并不能随意选择想学习的微课,而是要先学习难度较低的微课,在完成练习测试后,才能解锁下一难度的微课。比如,A组的一个学生先学习了图像的简单处理。学习完这个微课后,其需要根据测试的要求处理几张图片,在正确处理完成后,其才能继续学习图像的编辑。这样一来A层次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A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但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去自由的选择B层次和C层次的知识,进而使自己逐渐进步到B层次、C层次。既教师虽然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但不设置学习的界限,使高中生意识到自己有提升自己实力的可能,进而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3)对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除了在教学环节进行分层外,评价环节同样也要进行分层教学:第一,根据A、B、C三个层次,设置三种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制定如下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A评价标准:熟悉制作网页的基础知识,能够简单的制作出网页的框架;B评价标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整的制作出一个网页;C除了完整的制作网页外,还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对网页中每个版块进行个性化设计。不过A和B组的评价标准要不断调整,当A组的学生评价合格后,就可以再用B组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B组的学生评价合格后,就可以再用C组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第二,对评价内容进行分层。比如,在对A组进行评价的时候,将基础知识和网页制作分成两个层次,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评价,再进行网页制作的评价,循序渐进,如爬山般逐渐提升学生的层次。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不断深入,高中信息技术采用分层教学也需要一定的创新,不能再和之前一样只简单的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分。而是应该更为灵活的运用分层教学,并将分层教学延伸到评价中,激发高中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层次。

参考文献

[1]嵇晓英.运用分层教学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9):140

[2]魏聪.分层教学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大树移植成活因素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