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

2023-09-16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1篇

著名作家叶永烈于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周岁。

叶先生18岁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1960年,他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编写作者,1961年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一代代年轻人爱上科学、爱上科幻。叶先生不但亲身参与科幻创作,还编选多部科幻选集,撰写《论科学幻想小说》等多篇理论作品,积极推动科幻文化传播,共发表、出版了300多万字的科幻小说和1400万字的科普作品,其著作也成为无数科幻迷不可替代的美好回忆。1979年3月,他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叶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科幻世界》发展,多次为杂志撰写文章。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叶先生作为重要嘉宾出席,在中国科幻发展的转折期给予了科幻界巨大鼓舞和支持。1993年《科幻世界》改版,叶先生專文祝贺,发表在当年第3期杂志。2019年11月,科幻世界杂志社策划举办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时,特为叶先生颁发“科幻世界40周年特别纪念勋章”,并诚邀叶先生莅临出席,可惜最终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未想竟成永别!

叶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科幻界的巨大损失,科幻世界全体同仁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挚友深感悲痛!我们也坚信,叶先生的著作和精神必将永存,若小灵通漫游未来,未来仍有先生。

先生一路走好!
叶永烈生平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上海文史馆馆员。1940年8月30日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六年制本科)。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碳的一家》,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1000万字。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以及奖金。曾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科普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201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8卷《叶永烈科普全集》。

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科学杂文《首先要做“马”》《文与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入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科学小品《给自己写信的人》选入全国统编小学语文课本。《科学家故事100个》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1980年5月叶永烈执导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根据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电影“华表奖”;2002年担任总编剧的系列片《中华五千年》获电视金鹰奖。

1983年后,叶永烈转向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创作。

叶永烈作品总字数为3000万字。

(摘选自《叶永烈科普全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叶永烈科幻创作简史

文 _ 三    丰

1976年,在《少年科学》第1期发表《石油蛋白》,开启科幻创作之路。

1977年,在《少年科学》第2~3期连载《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引发轰动。

1978年,在《北京少年》《少年科学》《我们爱科学》《科学画报》《革命接班人》等刊物上发表《未来的农厂》《“大马”和“小马虎”》《海马》《伤疤的秘密》等多篇科普型科幻短文。

1978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小灵通”这一经典形象从此影响至今。1980年,本书荣获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1979、1980年开始,独立或与人合作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市》《飞向冥王星的人》《生死未卜》《疯》等科学幻想电影剧本。

1979年,在《儿童文学》发表《神秘衣》,首开“金明惊险科幻系列”。

1980~1981年,“金明惊险科幻系列”长篇作品《X-3案件》(又名《国宝奇案》)、《暗斗》(又名《塔上敌影》)、《鬼山黑影》(又名《黑影》)、《秘密纵队》等在多家报纸连载,并分别结集出版单行本。该系列共有20多篇(部),总字数超过一百万字。

1981年,在《少年科学》上发表系列儿童科幻作品,包括《不怕冷的“傻”弟弟》《“常有理”》《赶走恶梦》《马大哈和114》等。

1981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短篇科幻小说《腐蚀》。此后在《小说界》《上海文学》《西湖》《海峡》《人民文学》等纯文学杂志先后发表《并蒂莲》《同行》《魔盒》《连理枝》《正负之间》等社会性科幻小说。

1982年,在《科学文艺》(《科幻世界》前身)第1期发表《搏》,这是叶永烈第一次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科幻小说。

1984年,在《少年科学》第10~12期连载《小灵通再游未来》。此后逐渐转向纪实文学、传记文学。

1987年,在《成都晚报》连载长篇预言性科幻小说《爱之病》。

1988年,在《科学文艺》发表短篇社会幻想小说《巴金的梦》,引发广泛转载。

2000年,《小灵通三游未来》(《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深切怀念叶永烈老师

文 _ 杨    潇(科幻世界杂志社    前社长)

庚子年初夏,突闻叶永烈老师与世长辞,震惊之余不胜悲痛,哀悼缅怀之情涌上心头。

自1979年《科学文艺》创刊以来,叶永烈老师就积极支持我刊,从《科学文艺》到《科幻世界》,一路都有他深切关注的目光。

20世纪80年代,作为《科学文艺》的编辑,我曾两次拜访上海漕溪新村那个普通却因德而馨的小屋。一次是和我刊美编向继纯同行,另一次是几年之后,我又赴上海约稿。
1991年叶永烈参加科幻世界杂志社举办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最后排左二为叶永烈老师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再次敲开了漕溪新村那扇小門,叶永烈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三十多年过去了,叶老师伉俪二人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我们相谈甚欢,也挺深入,作家和编辑在共识中彼此支持,这份友谊重似千钧。这一次拜访,我更惊讶于叶老师的勤奋和孜孜不倦。他自称“万卷户”,小屋四围书架壁立,他的著作和收藏书籍散发出智慧之光,使得小屋熠熠生辉。交谈间,叶老夫人端给我一碗红豆凉粥,甜甜的,凉凉的。我就着书香用小勺一勺勺享用,体会着叶老师言辞之中的深意,在感动于小屋壁立的书墙之际,记住了叶家一味消暑美食——红豆凉粥。

1988年,《科学文艺》第四期刊载了叶永烈老师的社会科幻小说《巴金的梦》。此文一经面世就好评如潮,直抵人心。《新华文摘》《法制文学选刊》《报刊文摘》等多家报刊争相转载,也载入了《1988年全国短篇小说选》。一篇软科幻小说有如此影响力,我刊编辑都欣喜不已。须知,这篇稿件曾几经周折,连连遭遇退稿,还在大牌的《收获》杂志搁置了两年,不料,却被我刊收获了。在《巴金的梦》里,叶老师以黑色幽默的笔调,借助巴金、叶秘书、郑老三人的梦,在纸上寄托了一个愿望。“梦是一种愿望的实现。”弗洛伊德言之凿凿。

1991年,我刊更《科学文艺》之名为《科幻世界》,叶老师特来专稿热情祝贺。更为重要的是,他以WSF(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第一名中国会员、WSF中国分会理事身份,出席了由四川省外办和四川省科协科学文艺杂志社承办的1991中国(成都)第一届国际科幻大会(即1991WSF成都年会)。

1991年5月21日上午,省政府小会客厅。当我和省外办新闻文化处处长申再望正忙于安排中外代表等待韩邦彦副省长会见时,叶老师和其他代表步入小厅。我兴奋地迎上前去,握住叶老师的手,忍不住直摇晃。叶老师神采奕奕,镜片后目光炯炯,他连道祝贺。后来我才知道,他发自肺腑地感慨:“五月的鲜花,终于在成都开放!”

五月的鲜花,终于在成都开放!

为争取大会在中国成都召开,我们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叶老师感同身受,并鼎力支持。“我专程赶往成都,在这次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上,我担任了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题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是友谊之桥》。”

在盛大的开幕式上,成都锦江大礼堂彩旗飘舞,锣鼓喧天,群狮欢腾,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亲切接见中外代表,并热烈欢迎WSF各国科幻嘉宾欢聚成都。面对这般盛况,叶老师心中倒海翻江,百感交集:“我深感欣慰,背了多年的世界科幻小说协会‘黑锅’,从此终于端掉了!”

我们共同端掉了“黑锅”,我们身在同一个战壕!

1991年五月初夏,阳光分外灿烂,鲜花竞相怒放。

开幕式结束后,当天下午,WSF论坛在省科协招待所二楼的一间会议室举行,由中外代表分别宣读科幻论文。叶永烈老师和当届WSF主席爱德华兹共同主持论坛。

那间会议室约40多平方米,挤满了与会代表和径自闯来的科幻迷,只见黑头发、栗色头发和花白头发挤挤挨挨。不少人睁大眼睛扫描这一屋最富想象力的头脑,气氛热烈而又松快。介绍来宾之后,论坛开始。代表宣读一段论文,译者(都是志愿者)翻译一遍。美国科幻专业杂志LOCUS主编查理斯·布朗对我嘟嘟囔囔:“杨潇,宣读论文后没有安排提问?这样念、念、念,天又热,我……”他两臂在胸前一抱,头歪着,闭上了眼睛(意即要睡着了)。

那时,省科协会议室只有几个电风扇在摇头晃脑,呜呜地吹出不凉的风。而叶老师却端坐在长条桌隔成的主席台前,认真倾听每篇论文,努力汲取科幻思维的精粹。

由于叶老师和出版社有约在先,他没能继续参加科幻论坛,也没能和中外代表同赴卧龙大熊猫基地考察,第二天便匆匆离开了成都。但他郑重地写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1991年年会在中国胜利召开,成为科幻小说在中国重新振兴的重要标志。”

1998年,在南京书市上,我们和叶永烈老师不期而遇。我们团队热烈欢迎叶老师莅临。他在《科幻世界》展台前注目观看,热情赞扬,鼓励我们团队不懈努力,更上一层楼。

叶永烈老师不仅是中国科普科幻界无人比肩的大师、纪实文学大家,他还出版了许多科普科幻史料,给历史留下了重要而珍贵的档案。他把他一生创作的皇皇巨作连同所有的笔记手稿书信采访录音等悉数捐给了上海图书馆,只留下一句话——“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呜呼,斯人已去。叶永烈老师光辉的科学思想和崇高的科学精神永远炽烈,他3500万字的传世巨作如同“主力舰”,永远猎猎航行在智慧的海洋之中。

抬头仰望,星空璀璨,叶永烈老师会化作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太空在未来游弋。他在太空,我们在地球,他和我们都迎向未来。

恭送叶永烈老师远行。
追忆叶永烈老师

文 _ 吴    岩(著名科幻学者、科幻作家)

我是20世纪70年代在高士其的引导下跟叶永烈老师建立联系的。此前,我读过他的《奇怪的病号》《烟囱剪辫子》。两本童话书给我太深的印象。那时候文革差不多快结束了,出版业开始恢复。这些书写得都还显得拘谨,但把科学融入了故事,让我这个科学迷久久无法忘怀。我还从同学或者亲戚那里找到过发黄的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几本,还有“文革”前的《我们爱科学》杂志,这些书中都有叶永烈的名字。他还写过一本《燃烧以后》,是讲化学史上氧气发现那段时间的故事,因为特别喜欢,又不是我的书,我差不多整本抄了下来。

粉碎“四人幫”是科普科幻春天到来的一声发令枪。叶永烈老师因为一直保持准备,所以抢跑成功变成了时代的标杆。以《文汇报》为例,有时候一天里面一个版面就有三篇他的文章。为了避嫌,他只好采用儿子的名字或者干脆起一些笔名用于发表。叶老师的科普作品干净利索,有许多很恰当的比喻,这是他潜心研究中国早期科学小品大师们作品后经自己实践获得的心得。他的科学童话也独具特色,段落的排比用得特别流畅。我记得有一篇叫《一根老虎毛》,是他“文革”前写的,已经非常成熟和成功。童话中动物植物会说话,但怎么说更有动物味儿,叶永烈有自己的做法。

叶永烈老师早在1958年就开始科普创作,但科幻创作相对开始较晚。第一篇小说是1976年在《少年科学》创刊号上发表的《石油蛋白》。现在看这篇作品没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意思,结构就是个访问记。但我当时拿到这期《少年科学》时,没完没了地读这一篇。

我到今天都认为,叶永烈老师最优秀的科幻小说是《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小说就发表于1977年第1、2两期的《少年科学》。当时的编辑部主任黄廷元说,第1期发表之后,人们纷纷迫不及待地打电话或写信到编辑部,想知道孵化出来的喜马拉雅古生物是不是蛇颈龙。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人也问能不能拍个电影。这篇小说让叶永烈老师坚信,科幻作品是他科普创作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阅读了这么多叶永烈作品之后,我心中总是涌起对他的崇拜。我觉得他的名字就这么好听。叶子是绿色的,烈火是红色的。叶永烈这三个字怎么能从绿色变成红色,在我脑子中就有无穷无尽的设计方案。

我在北京中学生跟科学家见面会上遇到高士其爷爷,并想通过他去“表扬叶永烈叔叔”。我写了信,高爷爷回了信。信中说,他会去表扬叶,我自己也可以去表扬他。这样,我就得到了叶永烈老师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地址。叶永烈老师跟高士其爷爷一样,对读者通常是有信必复。无论你多大年纪,问题多么古怪刁钻或者无聊无知,他们会都热情反馈。叶老师不但给我回信,还告诉我他常来北京,希望以后可以见面。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大作家的这些话听起来甜蜜无比。

我和叶永烈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北极阁一个宾馆。那时候他正在为拍摄《红绿灯下》做资料准备,每次到北京都住在公安部安排的招待所。我跟父亲到宾馆的时候,房间门开着,里面没有人。等了一会儿,走进来一个戴黑边眼镜、穿着背心和西装短裤的人,他手里拿着一个脸盆,里面放着刚刚洗好的衣服。这景象至今也还在我脑海中。我们热情地握手时我能感觉他的手是湿的。这就是第一次跟叶永烈老师的见面。那个年代人们出差多数乘坐火车,车上很脏,大家衣服也带得不多,所以到达后为了消除一身臭汗的影响,都要换洗衣服。

认识叶永烈老师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差不多决定了我后半生所要从事的事业。

我们的谈话海阔天空。随后的一年,我跟叶老师见过一两次,每次我都带着作品。我开始写科学小品和科幻小说。这些作品中多数都被叶老师当场否定了。否定的时候,他会告诉我问题出在哪里。例如,科学小品应该直接写内容,不要用“少年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这种话语开场。哈,这个我觉得挺酷的啊?我当然不会这么跟他说,只是心里这么想。但我会记得删除,并且再也没有这么写过。我给叶老师看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叫《安长岭下》,写的是核电站出事故。不过叶老师说,核电问题写成负面的不好。故事就这么否定了。

精细的点拨让我提高很快。1979年,我在《少年科学》上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两个科学小品和一个科幻短篇。这算是我科普科幻事业的小小开始。但后来因为对科普科幻的热爱,导致我没有良好分配时间,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在那个人生第一低谷的时段,我跟叶永烈老师也有通信。他明确告诫我,做科普科幻工作必须要上大学!如果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人是根本无法进入科学之门的。我于是安下心来复读。对我的未来专业选择,叶老师也很操心。他跟我和我家里人都说过,想要成为科普科幻作家,需要知识结构的文理兼容。选一个文理相间的专业是最理想的。我遵循他的教诲,选择了心理学。

后来,科幻开始走低,社会上各种批评声音开始出现。叶永烈老师树大招风,是事业的急先锋、也是被诟病最多的作家。我跟他的联系减少了许多。一方面我在大学里面写作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叶老师他们考虑到我是一个学生,为了保护我,他们尽可能不找我参加活动。

叶老师向报告文学的转向,是从他开始写《高士其爷爷》以后发生的。高士其是叶永烈老师的老师,对他很关怀,叶老师写那本传记的时候很认真。但也恰恰是这本传记的成功,让叶老师知道他完全可以在另一个领域驰骋。

在叶老师转向报告文学之后的这些年,我跟他的联系很少。一次是他编辑《中国科幻小说世纪回眸丛书》的时候,找我要稿子。我给了两个短篇。后来才发现,这个系列差不多是对中国科幻的第一个世纪检阅,没有更多提供我自己的稿子是一个错误。

再后来就是这几年中国科协决定要给叶老师颁发科学传播奖。一切都恍如隔世,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已经在秋叶中消失了痕迹。对新一代,这些都是历史或传奇。我记得一次会议是在科学会堂开的。中午吃饭的时候,在餐厅我跟叶老师和师母坐下来聊天。这是我跟师母在这么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高兴得不得了。她还是那么亲切热情,关怀备至。叶老师呢,也还是我熟悉的那种不变的眼神。

2017年3月,叶老师准备将所有资料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听说他手中有许多信件亟须电子化,我跟北师大的科幻博士生和硕士生商量后,大家一致认为要去支援叶老师。我们派去的是一个六人组成的小分队。小分队在他家里工作了一周,协助他把上万封信复制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叶老师和师母多次关照同学们,还要亲手给他们做饭吃。

多年以来,对叶永烈老师的创作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写得多和写得快,还常常成为诟病叶老师创作的一个罪责。虽然此后人们否定了速度跟质量之间的天然反比关系,但怎么从学理的角度提取叶老师的科普科幻创作成就,已经成了阻挡我们认识叶永烈老师生涯的一个难题。2018年8月22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协、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和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承办的“加强作品评论繁荣科普原创——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在会上我尝试着提出三点:

首先,葉老师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跟我们的时代是非常契合的。如果没有这种时代的契合,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辉煌时代科普和科幻繁荣的代言人。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获得了众多读者,这是因为他的创作扎根时代和超越时代,很多作品在当时看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在今天看是顺理成章的。

其次,叶老师的作品通过想象力的张扬,直接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产生了反抗。阅读他的作品既需要有逻辑思维又需要有想象力,我们永远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哪里得到想象力的培养?是叶永烈和同时代的科幻作家提供了优质的作品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么多年叶先生坚持要做这些事情,坚持要做这种对抗,在多少人说他有问题、说他想入非非、说他不符合科学的时候,他坚信自己是对的,坚持要做这个工作,值得我们认可。

第三,叶老师不断地改进创作方法并跟新的时代互动,彰显他的作家天赋和社会责任感。他很早地引进意识流写法,注重题材创新。此外,他不是自己创作,而且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创作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叶老师在全国各地讲科普,我就听过好几次,他用了大量时间做这些,包括回复信件。他用那么多时间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不放在写作上?因为他有社会责任感,因为他想给这个时代做些事情。

叶老师除了写作科普、科幻、报告文学,还是中国科幻研究的先锋和对外推广的先锋。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早期科幻史很大程度也来自叶永烈老师的发掘。此外,他很早就说过,中国科幻可能会比主流文学更早走向世界。如果当时没有叶老师往这个方向走,如何有今天的变化?

我喜欢作家韩松对《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评价。他认为叶老师把今天的一切都写在里面了,科技的进步、物质世界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都在这本儿童科幻小说之中。《小灵通漫游未来》规范了我们的新世纪发展。

叶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遗产还在,会一直激发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走好科幻的未来之路。
悼念叶永烈先生

文 _ 姚海军(科幻世界杂志社    副总编)

从一位记者朋友那里得知叶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但很快媒体的正式报道粉碎了最后一点儿希望。

叶先生走了,不是那种网络误传,一颗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科学趣味与神奇幻想的科普、科幻巨星,真的陨落了。

那剩余的、残破的一天里,我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晚上有个朋友聚会,也是心不在焉,急着想回到家中,重新打开那本被我保存得平平整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重温一下那个已经和童年融为一体的世界。那本书是我买到的最早的几本科幻小说之一。关于八十年代,我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便是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科幻小说各种版本畅销300万册,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1993年《科幻世界》改版,叶先生专文祝贺

初中时代,我是一名忠实的叶永烈粉丝,床头不仅有《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碳的一家》《十万个为什么》以及经常刊发他科幻小说的《少年科学》。我后来人生轨迹的改变,跟叶永烈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播下的种子密切相关。无论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还是从一个科幻出版人的角度,我都要感谢叶先生,感谢他当年写下那么多优秀的科幻、科普作品,激起一个少年对未来的憧憬,更改变了那个少年的生活,让这名少年成为一名科幻编辑。

然而,1982年以后,科幻读者就很难再“见到”叶永烈先生了。那场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逐渐演变成为对科幻小说的政治攻击,最终让方兴未艾的科幻热戛然而止。包括叶永烈在内、一批正值创作黄金期的科幻作家不得不放弃科幻写作。

我与叶永烈先生有了书信联系,恰是在科幻发展陷入低谷之后。出于对科幻小说的喜爱,我在1987年创办了我国的第一份科幻爱好者刊物《星云》。这本简陋的刊物得到了叶永烈等前辈的支持。后来我才知道,早在1981年,叶先生即受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委托创办了更为专业的《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这份旨在帮助作家了解有关动态的内刊汇编了大量文章,既有对科幻小说的批评,也有科幻作家的回应。

《星云》1994年第2期曾刊发一篇叶先生的文章《雪夜观“恐龙”》,文章记述了叶永烈夫妇在匹兹堡与童恩正夫妇一同观看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经过。这部描写科学家根据恐龙基因“复活”恐龙的电影,是根据美国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1990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无独有偶,叶先生早在1977年就创作了一篇根据恐龙蛋中的活性物质“复活”的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但与克莱顿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热映全球的命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篇意识超前、想象大胆的科幻小说,却被批成了伪科幻的典型,成为污名科幻的标靶。叶先生的那篇文章很平和,并没有提及自己当年的科幻创作,但作为科幻读者、却难免心有不平。

叶先生后来在2000年出版了一本64万字的纪实巨著《是是非非“灰姑娘”》,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再现了科幻文学在1982年前后的离奇遭遇。叶先生对科幻文学的贡献,固然在于《小灵通漫游未来》,在于他对科幻与其他类型小说融合的探索,但在我看来,却更在于这部书中他对历史的记录与还原。没有这本巨著,1980年代那段科幻史,很可能成为永远的谜案。

2016年6月,我利用去上海出差的机会,约好去叶先生家中探望。因为还带着成都科幻博物馆馆长董仁威先生交与的使命,接受叶先生的捐赠,我便叫了上海的科幻作家江波一同前往。那是一次难忘的见面,叶先生聊到他对上海市图书馆的捐赠,希望以后大家可以去那里找到他。我注意到客厅里仍有一些收集箱,他说那里面都是有待整理的信件。他很高兴上海涌现出江波这样的年轻科幻作家,并说自己也有新的科幻构思。我趁机“劝进”,希望他重回科幻世界,但他却说,“我不会再写科幻”,转而开始介绍他正在创作的主流小说“上海三部曲”。江波送上自己的新作,叶先生也签了一本自己的新作回赠,而我则得到一本渴望已久的签名本《是是非非“灰姑娘”》。最后,我和江波拖上一大箱捐赠告别,叶先生送到楼门口。当时谁也不知道,那会是我们与叶先生的最后一面。

叶永烈先生一直支持《科幻世界》,与我们的老领导杨潇、谭楷有很深的私人友谊。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叶先生作为重要嘉宾出席,并专文祝贺《科幻世界》更改刊名。1998年南京书市,他亲自到场为《科幻世界》助威。

去年11月,成都举办第五届国际科幻大会,又恰逢《科幻世界》创刊四十周年,杂志社全体同仁非常期望叶先生能够出席盛典。我负责与叶先生联系,却一直得不到回音。我问了与他平时联系紧密的友人,大家都说最近联络不畅。我们一直担心他身体出问题,不想那未能完成的邀约却成了永远的遗憾。为表彰叶先生对科幻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大会组委会为他颁发的“科幻世界四十周年特别纪念勋章”还静静地放在杂志社。我想,应该有另一个时空存在。在那个时空,一群红领巾为叶先生戴上了那枚勋章;在那个时空,叶先生又在开始挥笔创作《小灵通四游未来》。
(以上所述创作成就不及叶永烈实际创作之万一,谨以此点滴悼念先生。)

纪念文字摘选

倒下了一棵参天大树,留下一片谁也无法弥补的天空!

举世罕见的高产作家,站在喜馬拉雅,立了一根标杆,只可仰望,爬到那个高度,太难!——痛悼永烈兄!

——谭楷(《科幻世界》前总编)

一颗充满智慧和非凡想象力的大脑突然休息了,一生辛勤劳作、笔耕不辍的手突然不再写作了,一颗拥抱世界、对众生无比关爱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了……永烈兄,虽然这个非常时期我们听到地球上此起彼伏不绝入耳的哭声,然而您的骤然离去,使我格外悲痛,分外痛惜。

——金涛(科幻作家)

他的小说很纯粹,描写的是科技的光明一面,用生动的故事描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愿景。现在的科幻作品变得更加复杂,更多地描绘科技的阴暗面,类似叶老师的作品,几乎已经见不到了。

——刘慈欣(科幻作家)

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说:“叶永烈可真是多产啊!”对这样的评论,我觉得不能满意。其实,产量只是结果,更应该看到的是劳动过程,是作者难以言状的勤奋和创作中的甘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春秋代序,寒来暑往,大半辈子哪,叶永烈努力学习,用心思索,勇于创新,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卞毓麟(中国科普作协前副理事长)

有人问我,叶永烈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说是他带来了科幻的火种。《小灵通漫游未来》售出五百万册,我甚至觉得当时很多中国人,他们走上各行业各业岗位后,就是在按照这本书的模式建设中国的......这就成了今天的中国。我们不要忘记他和他的时代。

——韩松(科幻作家)

他是与时代巨轮同时启航的一位泳者、勇者。他是拓荒人。他是守夜人。他的写作道路至今仍然鲜明地呼应着“一九七八”的风格、气质与召唤。

——吴越(《收获》编辑、上海作协会员)

叶永烈的不朽在于,他用谆谆的教导,用他对中国小品文的整理、研究,以至亲自躬问,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精品,营养滋润了当代和后辈,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章胜利(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

在最后的Email通信中,我知道他住院,总以为他只是从美国回来,旅途劳顿,休息一阵就会康复,他毕竟只比我年高七岁,人生八十小不算老。下次见面时,还想和他商量,共同出资,仿效陈伯吹老的“儿童文学园丁奖”,成立一个“科幻小说奖”,鼓励和提携写科幻小说的后进。不料他遽然走了......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研究论文 研究范畴 成果组成 期刊分类 核心期刊

近年来,有关学术论文的撰写、投稿等已有一定的研究[1]-[6],然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系统性地介绍研究论文的撰写、分类、期刊的发表等的研究仍显不足。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贴近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的研究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的系统性全面论述介绍显得很有必要。

1.研究论文的分类

研究论文从内容上讲,主要有理论创新、经验总结、综述论述、应用研究等;从形式上讲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教育评论、毕业论文、学术论文、专利设计发明等。

理论创新性研究论文。主要是在已有相关理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局部创新或完全提出一个新见解、新理论,通过严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导论证得到一个新的理论、新的体系、新的公式步骤或新的适用范围等,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纠正流行说法偏差,填补研究的空白,达到现有研究的新高,此类研究论文通常称为理论创新性论文。一般情况下,在某一领域、某一范围,只有掌握相关前沿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研究洞察能力才可以研究提出,这类人通常具有强大实践背景、丰富的经验阅历、掌握前沿的相关理论,多数为大学、科研院所、专业研发机构等高层次人才,他们通常具有高学历(硕士博士)、高职称(教授)等显著特征。

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主要是指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经验活动和认识的分析、提炼形成的在某一方面自身的见解和认识,是方式方法、实验步骤、感受感悟等基于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的应用推广意义和借鉴程度,决定了其研究论文分量的权重。对中小学教师而言,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比较普遍。

应用研究性研究论文。主要是研究者借助已有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应用、比较并得到实践性、论证性的研究论文,能对正在实践的对象提供方法指引。应用性研究论文依据抛砖引玉程度的大小,可以判断研究论文的学术分量程度。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只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一定洞察力、掌握一定研究方法、技巧和研究工具并占用一定硬件资源的人员,才可以提出并得到较高水平的应用性研究论文。

综述论述性研究论文。是指对某一领域而言,一段时期以来相关成果的综述性论述,要求撰写人员能够站在前沿的高度,洞悉一切,以精练的语言介绍相关理论、实践、创新等全部成果。综述论述有范畴的大小和深浅程度之分,所涉范畴越大、深度越深,论述难度越大。综述性论述的重要作用是概括全面、提纲挈领,研读者读后能够快速了解目前研究领域的状态,可以指引后续研究者明确目标、直奔前沿主题进行研究,撰写此类成果的人员应是长期从事这一领域或对这一领域前沿知识了然于胸的高层次人员。

2.教育研究的层面

近年来,随着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增多及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小学教育研究呈多彩纷呈、档次不断提升之势。在相关课题,比如规划课题、教研室课题、协会课题、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的引领下,中小学教育的课题由以前的单一性、局部性、分散性等向交叉性、综合性、全域性、时代性、服务型等方面转变。大型课题、重要课题、专项课题对研究人员的研究历史、研究资历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些课题往往在国家、省市某一区域具有一定前瞻代表性,往往引领重大研究方向。

对设区市层面,具有远期规划的市级政府、规划、科教育部门都会结合重大规划时段,发布本区域内重大课题研究目标,主要服务解决本区域研究解决问题实际;对县区级层面,相关课题往往结合上级层面的框架,提出一些研究目标及方向,旨在为本区域研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立足本校、面向全县是研究的一次突破;再提升,具备一定研究背景、阅历后,研究可以提升到市级层面;具有较高研究水平、视野开阔、掌握一定研究资源后,研究就可以突破到省乃至国家级课题研究方面,因此课题研究、教育研究首先要求研究者立足基层,逐步提升,当然不排除起点高的特殊情况。

3.教育研究的主要范畴

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尤其本专科学历的年轻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教学是第一实践战场,最具发言权,研究的范畴可以是教材、教法、学法的认识总结,可以是班主任管理經验的方法介绍,可以是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比较对比研究,也可以是从管理者层面出发的质量评价研究,还可以是校级、区级层面需解决问题的某一层面研究,当然也包括实践研究。研究范围可以是研究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可以是研究教法学法等方式方法的因素,可以是管理理念、办学体制机制等理念的研究,只要是具有代表性、有发现、可借鉴、可推广、可应用的就可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总体上归类为先前提到的经验总结、应用研究等两大类研究论文。

进行教育研究,首先应注重经验的积累,善于发现和总结。首先要求研究者处处“想”总结、具有研究意识,也就是在教育领域活动时,应时刻闪现并储存思想的火花,也就是灵感。每每做事时,那些代表性、有发现、可借鉴、可推广、可应用的东西想法应首先闪现在你的头脑中并存储;其次,付诸行动。教师有想法,不代表可以进行教育研究,教师应该在某一段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你的想法,同时印证你的想法,可以通过中国知网认真查阅、研究此范围是否有人已经研究,研究的领域、范围是否全面,你计划研究的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等,静下心来读完、研究完就可以知道你的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第三,掌握一定的工具。战场上打仗,首先武器要精良,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比方说掌握一门数学软件应用工具,比如SPSS,也比如说掌握一定的处理技巧,如某种独特的试验方法、某种处理软件等;第四,掌握一定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吃饭就要有粮食,研究就要有数据支撑,尤其目前大数据时代,没有数据支撑的研究就会显得空洞、乏力。有些素材有时可以直接收集,有时需要跨时间段联合取得,通常情况下,取得的素材是否有代表性往往成为一个研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四个步骤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将使你的研究逐步从经验总结性向应用研究性转变,达到综述论述性。一般来说,中小学的纯理论创新性研究论文很难达到,主要是研究的领域、研究者资源、资历、研究时间、掌握的资源等受到很大的限制。

4.研究论文生成

以应用性研究论文为例,一篇发表的成果论文通常由摘要、引言、相关介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六部分组成,当然有时引言和相关介绍可以合并,广义上讲,还可包括诸如关键词、

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在总体酝酿生成阶段,一般是研究者先写出正文部分的草稿,因为这是研究论文最主要的东西,主要东西得到了,然后才是比较修正;其次相关介绍部分,由于研究的内容往往要求比较专业,成果介绍一般会涉及一些新的定义和术语,如果不提前介绍,研究的东西往往就会因为太专业、跨度大导致部分内容脉络不清晰,读者难以理解;再次是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承上启下,介绍你研究的背景意义,说明你的研究是否有创新性、有意义的重要铺设,一般引言常常包含相关研究论文的介绍,这些研究论文需要被精简概括,相关目录常常放在后面参考文献中。引言中论述的研究论文往往是小综述,小综述是否全面、是否到位往往成为后续课题是否有意义研究下去的重要判断依据;最后是摘要。摘要就是喉舌,摘要一般要求200字左右,需要精确概括你研究论文的方式方法和成就及借鉴意义,审阅者阅读你的研究论文,第一时间就是看你的摘要,摘要写得清晰明了,审阅者一看即清,由此可以判断研究论文是否有意义,创新的成分有多大,是一篇文章能否发表的最主要影响要素。这是一篇研究论文成文时一般的主要生成顺序。在准备阶段,一般是先有想法,再研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想法是否值得研究,然后是积累素材,得到正文的结果。一篇基本成型的研究论文在发表前,一般都会将研究论文冷静一段时间,稍后再予以修缮,确定无误即可投稿发出。

5.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研究论文的发表,一般指期刊的发表。本质上讲,期刊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理论成果表达出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既然是成果,自然在某些审阅者的眼里就有成果大小、是否值得发表之说,因此人为地就有了期刊的分门别类之说。从期刊的主办者来说,期刊主要分为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市级期刊。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期刊本身刻意为之,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市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市级单位主管期刊为市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刊物。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及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市级期刊通常指市级层面相关部门主办的期刊。这种期刊分类方法并无明文规定,之所以有这种分法,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有一些代理中介忽悠投稿者,让大家误以为省级期刊没有国家级期刊好,代理中介可以将你的成果短时间内刊发到所谓的国家期刊上面;另一个就是某些省市在职称评定时,一般要求论文是省级期刊的标准。事实上,这种做法有失偏颇,不能因为是小刊物就给予否定,小刊物上也会有高质量的文章。在我国,刊物有CN类刊物,ISSN类刊物。CN类刊物就是在我国发行的刊物,ISSN类刊物,就是在国际上发行的出版物。通常情况下,多数刊物既在国内发行又在国外发行,是否正规主要看是否有国家正式批准的CN、ISSN刊号,可以从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网站查询到,发表文章时,只要确定期刊双号齐全即可。通常被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收录的期刊都为正规期刊。

国外重要刊物,主要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学科三大类。目前SCI和SSCI、AHCI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三大核心数据库。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理工科的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等载体。SCI收录来自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被SCI收录的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SCIE(SCI Expanded),即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即网络版),SCI和SCIE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包括2000多种外围刊。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同时收录SCIE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内容涵盖覆盖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9大学术领域28个学科,目前收录1752种国际权威的期刊作为文献源。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亦由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出,主要收录涉及农业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22个学科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是基于SCI和SSCI中的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两个月更新一次,是一款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主要通过论文数量、被引频次、高被引、均被引频次、前沿论文、热点论文等6大指标,分析出世界排名前1%的研究论文、科学家及研究机构,还分析出世界排名前0.1%的热点论文及排名前50%的国家地区,进而对科研水平、期刊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学术声誉进行全面衡量。

在我国,学科通常只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艺术与人文学科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内。目前国内期刊大约一万两千余本,根据期刊的总体学术水平、影响力,按照一定核心期刊遴選体系评价标准就可以对期刊进行一定的分类。不同单位、不同领域遴选体系评价的标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分类,目前国内有影响的“标准”主要有以下7种。第一种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发。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领域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目前已积累论文记录530多万条,引文记录7400多万条。2019年度—2020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229种,其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228种,中文期刊1001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常被誉为“中国的SCI”。第二种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国外称作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开发研制而成,分来源期刊及拓展版,最新2019—2020版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568种学术来源期刊和214种拓展版期刊,即为常说的南大核心期刊目录。第三种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由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27个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评选认定,范围涵盖理工、人文等全部领域,每三年修订一次,最新2017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核心期1983种。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发评选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发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研发评选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其中CSCD、南大核心、北大核心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期刊遴选评价平台。

6.研究论文的发表

发表研究论文,发表前要做到知彼知己。首先需要根据你的时间紧急程度、文章水平档次选择预投刊物,其次要熟读投稿要求,特别留意字数、字体、行间距、页面设置、参考文献板式、投稿方式(邮箱还是注册登录投稿)等要求;另外,大数据时代,不同的期刊通常都有对论文的查重率要求,一般在10%—30%居多,如果引用的内容或别人原话的内容较多,往往就会使文章的查重率偏高,会给予一票否决。部分期刊,客观上讲,虽然表面上没有单位、学历、职称、是否有基金等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有内部标准,比如“看单位、看基金”,单位不高、基金没有或者基金档次不高的,不符合内部标准的投稿论文常常被放入次要考虑的位置。

选择发表核心期刊有一定难度,需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数量有限,即核心期刊的数量及发表容量有限。对具体的某种核心期刊而言,可能是月刊(一月出版一期)或是双月刊,有的甚至是季刊,这就决定了每年出版的论文数量的有限性;二是专业性,多数期刊对论文内容涉及的范围、是否有基金资助、字数等都有明确要求;三是学术价值要求较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般都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代表性,需在某一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四是审稿周期长、发表时间跨度长等,这类刊物往往采取初审、外审、终审等三个步骤,一通环节下来,时间最快也要2个月,假如再修修改改,有時会达到半年左右,再加上发表前的窗口期,一般一年半发表实属正常。发表在核心类期刊内的论文,一般会认为该论文具有一定含金量,也就是投稿者趋之若鹜的原因,当然投稿核心期刊也有一定的不足,那就是论文研究成果的显现由于发表时间的推后往往不能及时发表;最关键的若论文审核不通过,有时这类期刊可能不会反馈给你任何审稿信息,尤其邮箱投稿;对于现在比较流行的网上注册投稿而言,目前暂没有统一投稿平台,不同期刊需要不同注册,投稿一个需注册一个。若选择发表一般期刊,则可根据情况选择学报期刊或学术类期刊,前者主要指本专科大学学报及专业类期刊,此类期刊对学术有一定要求,论文准备从写作到发表一般周期在3个月—6个月,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发表在此刊物上;学术类期刊,通常理解为百家争鸣期刊,这类期刊最大的优点是发表时间快,只要你的论文有特色、有亮点、有意义,具有借鉴、参考、推广的作用,都可以发表在此刊物上,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主要涉及的期刊,最后一种是营利性期刊。这类期刊的典型特征是看重效益、出版量大、只要质量过关、查重率不高,一般文章就能及时发表,当然这类期刊也有见刊快、成果及时展现的优点。

7.结语

中小学教育研究基于实践,重在过程经验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新方法、新认知,依据自身不断提升的业务能力和掌握的科研方法,开展经验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理论创新研究,形成可以推广的研究论文成果。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研究论文的水平档次、不同期刊发表的要求、发表时间的紧急程度等遴选一定的期刊投稿。

参考文献:

[1]宛志亮.谈学术期刊论文撰写与编排应遵循的基本格式和标准规范[J].学术研究,2015(12):12-18.

[2]尹玉吉.编辑视域下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研究[J].编辑之友,2017(3):70-73,82-89.

[3]钟来平.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9):461-464.

[4]张俊苗,向月波等.学术论文投稿期刊选择的几点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6-80.

[5]龙威.正确选择期刊与有效的论文投稿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8(2):62-64.

[6]颜爱娟,陈爱华.论学术论文投稿时作者对期刊的选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10):118-121.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论文 研究范畴 成果组成 期刊分类 核心期刊

近年来,有关学术论文的撰写、投稿等已有一定的研究[1]-[6],然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系统性地介绍研究论文的撰写、分类、期刊的发表等的研究仍显不足。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贴近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的研究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的系统性全面论述介绍显得很有必要。

1.研究论文的分类

研究论文从内容上讲,主要有理论创新、经验总结、综述论述、应用研究等;从形式上讲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教育评论、毕业论文、学术论文、专利设计发明等。

理论创新性研究论文。主要是在已有相关理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局部创新或完全提出一个新见解、新理论,通过严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导论证得到一个新的理论、新的体系、新的公式步骤或新的适用范围等,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纠正流行说法偏差,填补研究的空白,达到现有研究的新高,此类研究论文通常称为理论创新性论文。一般情况下,在某一领域、某一范围,只有掌握相关前沿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研究洞察能力才可以研究提出,这类人通常具有强大实践背景、丰富的经验阅历、掌握前沿的相关理论,多数为大学、科研院所、专业研发机构等高层次人才,他们通常具有高学历(硕士博士)、高职称(教授)等显著特征。

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主要是指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经验活动和认识的分析、提炼形成的在某一方面自身的见解和认识,是方式方法、实验步骤、感受感悟等基于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的应用推广意义和借鉴程度,决定了其研究论文分量的权重。对中小学教师而言,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比较普遍。

应用研究性研究论文。主要是研究者借助已有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应用、比较并得到实践性、论证性的研究论文,能对正在实践的对象提供方法指引。应用性研究论文依据抛砖引玉程度的大小,可以判断研究论文的学术分量程度。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只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一定洞察力、掌握一定研究方法、技巧和研究工具并占用一定硬件资源的人员,才可以提出并得到较高水平的应用性研究论文。

综述论述性研究论文。是指对某一领域而言,一段时期以来相关成果的综述性论述,要求撰写人员能够站在前沿的高度,洞悉一切,以精练的语言介绍相关理论、实践、创新等全部成果。综述论述有范畴的大小和深浅程度之分,所涉范畴越大、深度越深,论述难度越大。综述性论述的重要作用是概括全面、提纲挈领,研读者读后能够快速了解目前研究领域的状态,可以指引后续研究者明确目标、直奔前沿主题进行研究,撰写此类成果的人员应是长期从事这一领域或对这一领域前沿知识了然于胸的高层次人员。

2.教育研究的层面

近年来,随着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增多及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小学教育研究呈多彩纷呈、档次不断提升之势。在相关课题,比如规划课题、教研室课题、协会课题、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的引领下,中小学教育的课题由以前的单一性、局部性、分散性等向交叉性、综合性、全域性、时代性、服务型等方面转变。大型课题、重要课题、专项课题对研究人员的研究历史、研究资历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些课题往往在国家、省市某一区域具有一定前瞻代表性,往往引领重大研究方向。

对设区市层面,具有远期规划的市级政府、规划、科教育部门都会结合重大规划时段,发布本区域内重大课题研究目标,主要服务解决本区域研究解决问题实际;对县区级层面,相关课题往往结合上级层面的框架,提出一些研究目标及方向,旨在为本区域研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立足本校、面向全县是研究的一次突破;再提升,具备一定研究背景、阅历后,研究可以提升到市级层面;具有较高研究水平、视野开阔、掌握一定研究资源后,研究就可以突破到省乃至国家级课题研究方面,因此课题研究、教育研究首先要求研究者立足基层,逐步提升,当然不排除起点高的特殊情况。

3.教育研究的主要范畴

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尤其本专科学历的年轻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教学是第一实践战场,最具发言权,研究的范畴可以是教材、教法、学法的认识总结,可以是班主任管理經验的方法介绍,可以是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比较对比研究,也可以是从管理者层面出发的质量评价研究,还可以是校级、区级层面需解决问题的某一层面研究,当然也包括实践研究。研究范围可以是研究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可以是研究教法学法等方式方法的因素,可以是管理理念、办学体制机制等理念的研究,只要是具有代表性、有发现、可借鉴、可推广、可应用的就可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总体上归类为先前提到的经验总结、应用研究等两大类研究论文。

进行教育研究,首先应注重经验的积累,善于发现和总结。首先要求研究者处处“想”总结、具有研究意识,也就是在教育领域活动时,应时刻闪现并储存思想的火花,也就是灵感。每每做事时,那些代表性、有发现、可借鉴、可推广、可应用的东西想法应首先闪现在你的头脑中并存储;其次,付诸行动。教师有想法,不代表可以进行教育研究,教师应该在某一段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你的想法,同时印证你的想法,可以通过中国知网认真查阅、研究此范围是否有人已经研究,研究的领域、范围是否全面,你计划研究的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等,静下心来读完、研究完就可以知道你的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第三,掌握一定的工具。战场上打仗,首先武器要精良,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比方说掌握一门数学软件应用工具,比如SPSS,也比如说掌握一定的处理技巧,如某种独特的试验方法、某种处理软件等;第四,掌握一定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吃饭就要有粮食,研究就要有数据支撑,尤其目前大数据时代,没有数据支撑的研究就会显得空洞、乏力。有些素材有时可以直接收集,有时需要跨时间段联合取得,通常情况下,取得的素材是否有代表性往往成为一个研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四个步骤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将使你的研究逐步从经验总结性向应用研究性转变,达到综述论述性。一般来说,中小学的纯理论创新性研究论文很难达到,主要是研究的领域、研究者资源、资历、研究时间、掌握的资源等受到很大的限制。

4.研究论文生成

以应用性研究论文为例,一篇发表的成果论文通常由摘要、引言、相关介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六部分组成,当然有时引言和相关介绍可以合并,广义上讲,还可包括诸如关键词、

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在总体酝酿生成阶段,一般是研究者先写出正文部分的草稿,因为这是研究论文最主要的东西,主要东西得到了,然后才是比较修正;其次相关介绍部分,由于研究的内容往往要求比较专业,成果介绍一般会涉及一些新的定义和术语,如果不提前介绍,研究的东西往往就会因为太专业、跨度大导致部分内容脉络不清晰,读者难以理解;再次是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承上启下,介绍你研究的背景意义,说明你的研究是否有创新性、有意义的重要铺设,一般引言常常包含相关研究论文的介绍,这些研究论文需要被精简概括,相关目录常常放在后面参考文献中。引言中论述的研究论文往往是小综述,小综述是否全面、是否到位往往成为后续课题是否有意义研究下去的重要判断依据;最后是摘要。摘要就是喉舌,摘要一般要求200字左右,需要精确概括你研究论文的方式方法和成就及借鉴意义,审阅者阅读你的研究论文,第一时间就是看你的摘要,摘要写得清晰明了,审阅者一看即清,由此可以判断研究论文是否有意义,创新的成分有多大,是一篇文章能否发表的最主要影响要素。这是一篇研究论文成文时一般的主要生成顺序。在准备阶段,一般是先有想法,再研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想法是否值得研究,然后是积累素材,得到正文的结果。一篇基本成型的研究论文在发表前,一般都会将研究论文冷静一段时间,稍后再予以修缮,确定无误即可投稿发出。

5.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研究论文的发表,一般指期刊的发表。本质上讲,期刊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理论成果表达出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既然是成果,自然在某些审阅者的眼里就有成果大小、是否值得发表之说,因此人为地就有了期刊的分门别类之说。从期刊的主办者来说,期刊主要分为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市级期刊。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期刊本身刻意为之,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市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市级单位主管期刊为市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刊物。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及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市级期刊通常指市级层面相关部门主办的期刊。这种期刊分类方法并无明文规定,之所以有这种分法,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有一些代理中介忽悠投稿者,让大家误以为省级期刊没有国家级期刊好,代理中介可以将你的成果短时间内刊发到所谓的国家期刊上面;另一个就是某些省市在职称评定时,一般要求论文是省级期刊的标准。事实上,这种做法有失偏颇,不能因为是小刊物就给予否定,小刊物上也会有高质量的文章。在我国,刊物有CN类刊物,ISSN类刊物。CN类刊物就是在我国发行的刊物,ISSN类刊物,就是在国际上发行的出版物。通常情况下,多数刊物既在国内发行又在国外发行,是否正规主要看是否有国家正式批准的CN、ISSN刊号,可以从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网站查询到,发表文章时,只要确定期刊双号齐全即可。通常被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收录的期刊都为正规期刊。

国外重要刊物,主要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学科三大类。目前SCI和SSCI、AHCI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三大核心数据库。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理工科的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等载体。SCI收录来自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被SCI收录的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SCIE(SCI Expanded),即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即网络版),SCI和SCIE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包括2000多种外围刊。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同时收录SCIE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内容涵盖覆盖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9大学术领域28个学科,目前收录1752种国际权威的期刊作为文献源。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亦由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出,主要收录涉及农业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22个学科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是基于SCI和SSCI中的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两个月更新一次,是一款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主要通过论文数量、被引频次、高被引、均被引频次、前沿论文、热点论文等6大指标,分析出世界排名前1%的研究论文、科学家及研究机构,还分析出世界排名前0.1%的热点论文及排名前50%的国家地区,进而对科研水平、期刊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学术声誉进行全面衡量。

在我国,学科通常只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艺术与人文学科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内。目前国内期刊大约一万两千余本,根据期刊的总体学术水平、影响力,按照一定核心期刊遴選体系评价标准就可以对期刊进行一定的分类。不同单位、不同领域遴选体系评价的标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分类,目前国内有影响的“标准”主要有以下7种。第一种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发。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领域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目前已积累论文记录530多万条,引文记录7400多万条。2019年度—2020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229种,其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228种,中文期刊1001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常被誉为“中国的SCI”。第二种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国外称作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开发研制而成,分来源期刊及拓展版,最新2019—2020版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568种学术来源期刊和214种拓展版期刊,即为常说的南大核心期刊目录。第三种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由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27个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评选认定,范围涵盖理工、人文等全部领域,每三年修订一次,最新2017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核心期1983种。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发评选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发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研发评选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其中CSCD、南大核心、北大核心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期刊遴选评价平台。

6.研究论文的发表

发表研究论文,发表前要做到知彼知己。首先需要根据你的时间紧急程度、文章水平档次选择预投刊物,其次要熟读投稿要求,特别留意字数、字体、行间距、页面设置、参考文献板式、投稿方式(邮箱还是注册登录投稿)等要求;另外,大数据时代,不同的期刊通常都有对论文的查重率要求,一般在10%—30%居多,如果引用的内容或别人原话的内容较多,往往就会使文章的查重率偏高,会给予一票否决。部分期刊,客观上讲,虽然表面上没有单位、学历、职称、是否有基金等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有内部标准,比如“看单位、看基金”,单位不高、基金没有或者基金档次不高的,不符合内部标准的投稿论文常常被放入次要考虑的位置。

选择发表核心期刊有一定难度,需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数量有限,即核心期刊的数量及发表容量有限。对具体的某种核心期刊而言,可能是月刊(一月出版一期)或是双月刊,有的甚至是季刊,这就决定了每年出版的论文数量的有限性;二是专业性,多数期刊对论文内容涉及的范围、是否有基金资助、字数等都有明确要求;三是学术价值要求较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般都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代表性,需在某一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四是审稿周期长、发表时间跨度长等,这类刊物往往采取初审、外审、终审等三个步骤,一通环节下来,时间最快也要2个月,假如再修修改改,有時会达到半年左右,再加上发表前的窗口期,一般一年半发表实属正常。发表在核心类期刊内的论文,一般会认为该论文具有一定含金量,也就是投稿者趋之若鹜的原因,当然投稿核心期刊也有一定的不足,那就是论文研究成果的显现由于发表时间的推后往往不能及时发表;最关键的若论文审核不通过,有时这类期刊可能不会反馈给你任何审稿信息,尤其邮箱投稿;对于现在比较流行的网上注册投稿而言,目前暂没有统一投稿平台,不同期刊需要不同注册,投稿一个需注册一个。若选择发表一般期刊,则可根据情况选择学报期刊或学术类期刊,前者主要指本专科大学学报及专业类期刊,此类期刊对学术有一定要求,论文准备从写作到发表一般周期在3个月—6个月,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发表在此刊物上;学术类期刊,通常理解为百家争鸣期刊,这类期刊最大的优点是发表时间快,只要你的论文有特色、有亮点、有意义,具有借鉴、参考、推广的作用,都可以发表在此刊物上,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主要涉及的期刊,最后一种是营利性期刊。这类期刊的典型特征是看重效益、出版量大、只要质量过关、查重率不高,一般文章就能及时发表,当然这类期刊也有见刊快、成果及时展现的优点。

7.结语

中小学教育研究基于实践,重在过程经验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新方法、新认知,依据自身不断提升的业务能力和掌握的科研方法,开展经验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理论创新研究,形成可以推广的研究论文成果。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研究论文的水平档次、不同期刊发表的要求、发表时间的紧急程度等遴选一定的期刊投稿。

参考文献:

[1]宛志亮.谈学术期刊论文撰写与编排应遵循的基本格式和标准规范[J].学术研究,2015(12):12-18.

[2]尹玉吉.编辑视域下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研究[J].编辑之友,2017(3):70-73,82-89.

[3]钟来平.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9):461-464.

[4]张俊苗,向月波等.学术论文投稿期刊选择的几点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6-80.

[5]龙威.正确选择期刊与有效的论文投稿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8(2):62-64.

[6]颜爱娟,陈爱华.论学术论文投稿时作者对期刊的选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10):118-121.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4篇

一、提高论文质量是力争发表的关键

要想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 必须抓好两头, 带好中间。所谓抓好两头, 就是要选好论文的题目和写好论文的讨论。为此, 必须博览群书, 广采信息, 掌握国内外动态, 才能发现前缘性的命题, 才能写出精彩的讨论。

选好题目和写好讨论是整个论文中最困难的但又是最重要的部分, 常常是影响刊登的最关键因素。当整个课题研究完成后, 着手撰写论文时, 首先要对论文的题目必须逐字推敲, 使之精炼又精炼。因为题目是论文的眼神, 是论文的总纲, 是指引读者阅读的航标, 是文献检索的脸谱。写得好的题目能达到“题好一半文”的境界, 在标题中千万不要加用一些吹牛的虚词。讨论部分是评价论文结果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也反映出作者的理论水平和逻辑表达能力, 使整篇论文进入高潮, 给读者一种叫好叫绝的心情感受。

所谓带好中间, 就是指论文的中间部分, 必须保证课题设计要严密, 入选标题要严格, 研究手段要先进, 统计处理要正确, 结果数据要真实。这些环节是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规定好的客观的硬指标, 这是感性知识的收集过程。而撰写讨论却是思维的升华, 必须逐字逐句地精雕细琢, 使感性知识跃升为理性知识。

如果撰写的论文能达到上述要求, 刊登的可能性就很大, 即发表命中的概率就很高。如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控制不严, 对结果数据的可靠性感到疑惑, 在讨论中必然会出现乌贼伎俩, 只好在墨水保护的朦胧中隐退了事。如果论文资料不全或内容不新颖或实验方法陈旧或写作杂乱无章, 即使你多次苦心投寄, 也会被淘汰。所以, 论文的质量是影响录用的最关键因素。

二、了解各种期刊的性质和特点

(一) 了解期刊的声望和权威性。相对而言, 中华系列期刊声望高, 所发表的文稿质量高, 且多以基础理论或实验研究的论文为主。如果所投论文达不到这种水平, 刊登的希望是很小的, 请勿投寄。如果你的论文是属于临床应用研究, 最好投寄临床系列或实用系列的期刊。

(二) 了解期刊是综合性还是专业性。如果所投论文专业性很强, 最好投寄相关的专业性期刊。如果所投论文是属于大内科或大外科的常见病种, 又属实用性论文, 最好投寄综合性的期刊或省级医学会主办的医药期刊, 相对来说刊登的概率可能性大一点。

(三) 了解期刊的刊期。国内医学期刊以月刊最多, 其次是双月刊, 再次是季刊和半月刊。从稿件容量来看, 以半月刊和月刊的容量最大, 投稿时最好先投半月刊或月刊, 录用的概率相对大一些。

(四) 了解期刊的发行量。如果所投论文水平高、质量可靠, 估计发表的可能性大, 最好投寄发行量较大的期刊或声望较高的期刊, 以扩大所投论文的影响面, 增加作者的知名度。

(五) 了解期刊的预告信息和组稿动向。按其需要撰写论文, 力争投其所需, 其文稿命中概率的可能性较大。

三、请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

有的文稿内容很好, 就是写作不规范而被淘汰, 太可惜了。至于论文的写作格式, 各种期刊都有明确规定的书写要求, 总的来说, 国内外期刊多推荐温哥华的写作规范, 请作者动笔之前查阅一下有关温哥华写作格式。

四、冷静对待退稿

当作者收到退稿通知时, 千万不要灰心丧气, 要冷静地思考退稿的原因。首先要考虑文章的质量, 如果确属文章质量太差, 就不必再投寄了。如果编辑部提出改投其它刊物, 说明所投文稿与该刊口味不合或期刊版面所限, 无法安排所投文稿, 作者可再选择适宜的期刊重新投寄, 但是切勿一稿两投。

有的退稿, 并非作者的文稿质量问题, 也非期刊版面所限问题, 确属审稿人员的水平问题。当今科学越分越细, 越钻越专, 真是隔行如隔山, 埋没优良稿件的事情确有发生。有一篇文稿遭到两个期刊退稿, 后改投第三家期刊, 该期刊却如获珍宝, 快速全文刊出。由于该文病理切片中一大堆微丝蚴的横断面, 更重要的是在这横断面同时切到一条完整的微丝蚴, 这种机遇几乎很难出现。该文发表后很快被山东省丝虫病防治研究所仲崇祜教授派专人借走该病理切片, 把这非常珍贵的图片搬上了丝虫病防治科教电影屏幕。还有一篇文章, 作者在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甘露醇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国内尚未见报道。”其实国内早已发表16篇文献共计55例因甘露醇引起ARF的文章。作者水平有限, 情有可原, 但专业审稿专家不掌握国内有关本专业的动态, 不能纠正作者的严重错误, 而刊发出来, 实属不该。因此, 希望作者正确对待自己的退稿, 冷静思考文章中的错误, 找出差距, 吸取教训, 继续努力。

摘要:提高医学论文质量是发表的关键, 了解各种期刊的性质和特点, 按规定的格式正确书写论文, 冷静思考退稿原因。

关键词:医学论文,医学期刊,发表概率

参考文献

[1] 万运松, 刘家骧.微丝蚴引起乳房肉芽肿一例报告[J].河南医学院学报, 1982, 17 (2) :29-30.

[2] 向家庆.大剂量甘露醇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报道[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1, 11 (3) :131.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5篇

全中国有多少能够发表经济学论文的刊物?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的社科院、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这还不算也刊登理论文章的报纸。应该说,最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

(1)综合性的期刊太多,专业性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

(2)对刊物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

学术期刊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究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的研究生随随便便挑几份刊物,登数十篇论文,根本就不是件难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发表论文如此容易,会很容易地毁掉刚出道的学子,让他们觉得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学子们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

那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刊物?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斥着难懂的术语、复杂的推理和烦琐的数据,很难让普通读者读懂,并因此会让门外汉感到“高山仰止”、“阳春白雪”。事实上,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大众媒体面向的是普通公众,读者只需要受过中级的教育程度并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过某个学科的专门训练。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即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

所以,如果用所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衡

(1)论文写作的规范化;

(2)实行匿名审稿制度。

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包括内容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尤其重要的是,参考文献的标注必须相当严格。凡是论文中提到的前人的研究都必须一一注明出处。这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而且是为了保护其

(1)编辑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内都是专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水平要高于编辑。“外行”审“内行”,怎么能够保证公正地挑选出在学术研究上有真正见地的论文呢?实行匿名审稿制度,需要在编辑部

(2)目前在国内的某些学术期刊中存在着发“关系稿”、“人情稿”的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匿名审稿制度有助于净化学术空气。因为是匿名审稿,审稿专家和作者之间相互都不知道真实的身份,所以判断论文能否采用的惟一标准只能是通过论文的质量而非作者的地位和身份。通过把是否采用稿件的

(3)过去,国内发表论文往往是一审通过,很少经过修改,但是实行审稿制度之后,绝大多数稿件要按照审稿专家的意见经过修改之后才能发表,这对于加强学者间的批评和交流、不断改进学术研究的质量很有帮助。

二、提倡学术八股

写随笔,至少要文笔流畅,观点新颖。论文则要语言平实、简练,而且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套路。一篇典型

(1)提出问题

(2)文献回顾

(3)模型

(4)检验

(5)结论等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套路非常像过去科举时的八股文。学术论文要按照这种固定的,甚至多少显得僵化的格式来写作,是有其道理的。首先,这种格式实际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即先确定选题,作者应该清晰而简明地介绍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问题;然后,作者需要介绍对这个问题以往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了什么程度,现有的研究还有哪些不足,作者打算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哪些方面的创新;在模型部分,作者应该陈述自己所做分析的前提假设,然后按照清晰的逻辑一步步进行推导,最后得出若干可供检验的命题;在检验部分,作者应该用数据或案例对自己所提出的命题做出检验;结论部分

其次,学术八股能够有效地降低学者间相互交流的交易成本。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清晰表述能够减少读者的误解,有着各种偏好的读者也能很方便地各取所需:关心文献的读者可以直接参阅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对理论推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专注于模型部分;对政策建议感兴趣的读或许只需要读读内容简介就可以直接跳到结论部分。最后,有的才华横溢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样枯燥的写作会掩盖自己的灵性。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诗歌应该是最无拘无束的吧,可是艾略特说过,“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掩饰感情”。闻一多也曾经把他的创作比作 “戴着枷锁跳舞”。等到你读学术论文能够读到如醉如痴的时候,你的学问就算真做成了。在写论文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选题。好的选题至少是成功的一半。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于没有学术兴趣的学生来说,科学研究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我建议每个学生在找选题的时候首先要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因为推动学术研究的原动力正是好奇心,是解出猜谜游戏时的那种纯粹的智力上的愉悦。有的学生可能功利心较重,希望选择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帮助的题目,这常常导致他们的选题雷同化,或是过于空洞。前些年,可能有80%以上的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都选择做金融或证券方面的论文。可是,就算是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这也不能算是一种最优选择,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是不可能获得额外的利润的,想要获

(2)选择你所掌握的理论工具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国学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总想选择最有意义的题目。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有意义的题目太多了,但是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约束条件内选择自己的题目。这个约束条件就是我们的工具箱里的分析工具。

(3)尽量使问题细化,不要选大而空的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只能够说明你还没有把一个问题想得很清楚。比如,如果你的选题是“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读者根本无法判断你真正想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这可能跟更适合做为一门课的题目而不是一篇论文的题目。比较可取的题目,比如说,可能是“为什么中国会同时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6篇

特里·安德森教授是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荣退教授,国际著名远程教育专家,曾连续担任加拿大远程教育研究协会主席12年。2004年至2014年担任“国际在线与分布式学习研究评论”期刊主编。该期刊被SCOPUS、社会科学引文目录(SSCI)等13个数据库收录。同时他也担任《美国远程教育》等9本国际期刊的编委。

关键词:论文撰写;SSCI;论文发表;开放研究

记者:特里·安德森教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在“国际远程与在线学习研究评论(The Intemational Review of Researeh in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现更名为国际在线与分布式学习研究评论)”主编10余年,想必您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学术论文发表的?

特里·安德森教授:我认为学术论文的发表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与我们的社会经历息息相关,涉及我们的思考、工作和交流方式与内容,因此任何一个论文的发表都离不开对相应社会环境的分析与理解。读者论文内容的期望往往取决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当我们发表论文时,不仅要关注这个研究本身,更需要根据当下主流的社会环境对整个研究的需求来对研究的价值进行判断,并考量研究方法的适切性。有些很适合某一类研究的研究方法在其他研究中并不一定有效。很多论文的发表与相关的政策、制度紧密相关,因此研究与实践要与当下社会意识形态与政策结构相关联。例如有些高校要求老师们必须在国际期刊上面发表论文(如SSCI期刊),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政策是永恒且必须遵循的。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研究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将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由于英语并非你们的母语,而国际主流的期刊多为英文期刊,因此中国人发表英文论文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此,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英文学术论文发表指南:关键事项与实战策略》,该书中有许多非常实用的策略与注意事项,可以给那些期望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研究者一些启示。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其他类似书籍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专门为那些母语不是英语却又需要发表英文论文的研究者所撰写的。

我知道对于一个母语不是英文的研究者来说,撰写英文论文时会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前面提到,论文的发表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一些学术社交网络来了解英文的文化。在这里我推荐大家ResearchGate和Academia.edu两个学术社交网站。在这些网站上你可以发布自己的基本信息,比如研究方向、研究興趣、研究内容等,另外也可以上传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并查看其他人发表的文章,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一些讨论组。这样如果有人跟你的兴趣一致,就会过来跟你一起讨论相关的内容。而且,这些网站会通过邮件为你推送一些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或主题等等。例如,我经常通过这些网站查看自己的哪些文章受到的关注度比较高。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很快了解到自己的哪一篇文章最受欢迎。这是谷歌学术和其他期刊数据库所无法提供的。

记者:对于年轻的研究者来说,如何更快地学会英文的学术表达呢?

特里·安德森教授:我认为主动成为所在学科期刊的审稿人是提高自身英文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国际上的一些学术期刊都会征集审稿志愿者(例如IRRODL)。在提交学术审稿志愿申请时期刊会要求填写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当期刊编辑收到相关的文章时,会推送论文的主题和摘要给评审员,并询问是否愿意且能够评审对应的稿件。评审员需要在论文评审截止日期之前对稿子进行评论并提出建议。这种评审不是一种简单的按照论文评价标准的评级,而是根据相关的评审指标给出非常细致具体的评审意见。通常,这些期刊的编辑部在评审结束后会将其他审稿人以及主编对这篇文章的意见反馈给每一位评审专家。由于不同审稿人审阅论文的角度不同,因此意见也不会完全相同,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意见的差异,从而发现自己想法中的缺陷和不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互学习的过程。虽然一开始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是到了后面就会发现对自己的文章写作非常有帮助。

记者:您认为在国际期刊上可以发表综述类文章吗?

特里·安德森教授:在国际上发表综述类文章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献综述在一篇论文当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文献综述表示的是作者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系统化认识,包括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的系统概述以及支持这个研究进展的相关证据等。完成文献综述需要仔细阅读并且综合回顾所有相关文献。更重要的是,文献综述不仅仅是概述,更是作者对于本次研究问题深层次的整理和认识,它是一个对前人研究成果与作者对该类研究的理解与认识的综合体。其次,文献综述类的文章如果可以发表,一种情况为作者是一个领域内非常杰出的人才。另一种情况是作者对某个领域中公认的理论或观点有了全新的、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样才有可能被杂志社所接受并发表,但是这个难度很大。所以我建议如果有类似想法的研究者不要在这一方面花费很大的精力。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文章的影响力呢?

特里·安德森教授:我认为想要提高自己文章的影响力,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参考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章具有说服力,你需要参考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与研究过程,这样才能告诉读者你的研究是有依据、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你的文章是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你可以引用中国的一些研究者的论文。但是,如果你的文章需要发表在国际期刊上,最好尽量多的引用国际上的著名文献,当然不是说所有文献都必须是英文的,但是大部分应该是英文文献。因为国际期刊的编辑对于中国的一些研究并不熟悉,所以你需要对国际上现有的研究做一个详细的综述。很多期刊在论文发表前的评审阶段会对所引用的文章原文做非常细致的追溯,所以一定要保证引用文章的准确性与质量,这样才能体现整个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另外,在引用文献时不要过多地引用自己的文章。

其次,你可以将自己已经在中国发表的论文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机器翻译或者人工翻译等,将其翻译成英文文章,并放在类似于Academia.edu等学术平台上。这样其他研究者就可以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发现你的研究。如果你的文章被其他人引用就可以增加你的学术影响力。我知道将文章翻译成英文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请尽量去尝试,这是将你的研究推广到国际范围内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记者:现在有很多期刊喜欢以“国际”命名,看似是非常影响力的期刊,但是质量比较一般,请问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鉴别这些期刊呢?

特里·安德森教授:确实有很多期刊都冠名“国际”二字,但它是否是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则需要我们去辨别。有一些期刊确实很有国际影响力,他们拥有大量的国际编辑和作者,能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并且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具有很高的“影响因子”。但也有一些“冒牌杂志”,其目的在于从那些急于发表国际论文的作者手里赚钱,是一个敛财的工具。那么我们怎样去找出那些优秀的杂志呢?

现在世界公认的一种方式是利用Web of Science中的SSCI目录,通过搜索并引用其中的一些文章来进行参考。但是它是由一个商业机构来运作的,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商业机构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商业机构去评价文章的质量呢?现在大家都会觉得只要是SSCI目录里面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这是由于很多在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研究者只会去引用其它发表在SSCI期刊上的文章,而不引用新兴杂志上的文章,这使得SSCI期刊越来越好,越来越被研究者认可。很多研究者对于开放、自由的期刊存在偏见,其实这些期刊上面也有很好的文章,并且能很方便去查阅和引用。比如说谷歌学术等平台,研究者可以自由引用里面的内容,但是里面引用率比较高的文章并不一定在SSCI期刊目录里。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将SSCI中的论文与非SSCI中的论文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面,并不需要过于关注SSCI。

如果大家对关于SSCI的一些争论感兴趣,可以去看《世界是开放的》作者Bonk写的一篇文章。台湾是国际上SSCI论文发表最多的地方,Bonk在台湾呆过一段时间,他做了一个台湾研究者对于SSCI看法的调查,然后在文章中列出基于台湾现状的SSCI作为评价标准的12项优点和27项缺点。优点包括:SSCI成为公认的衡量期刊、论文标准,文章也将经受更加严格的审查程序;很多期刊把入选SSCI数据库作为奋斗目标,便于提高期刊质量;鼓励研究者发表更高水平的文章,便于衡量和评定个人的学术成就,增加自豪感和认同感,并形成对应的学者群体,提升影响力;有利于开展国际比较,提升对应区域的国际地位。同时,它也有众多的缺点。比如:过于关注期刊而忽略了文章本身;研究者以发表SSCI期刊论文为目标,而忽视了将研究继续在实践中推进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由于教育技术类的SSCI期刊更偏向于有技术背景的文章,所以有些研究者之前并不关注教育技术,依然发SSCI论文,形成学术地位;有些研究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之一为获得年底奖金、加薪、升职,而非为一个领域做贡献,推动其发展,这样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导致恶性循环,形成狭隘的研究热点,不利于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很多高质量的期刊并不在SSCI名单上,当大家都只关注SSCI期刊时,不利于这些期刊的发展。有些期刊的编辑委员会代表大部分来自于东亚,特别是台湾地区,这样容易形成编辑委员会的独特优势;影响其他人就业;由于影响因子排名可被操控,研究者被SSCI这个商业机构所控制;限制研究者的自主性、创造性;研究者缺乏研究的激情和兴趣;忽视学生,学生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单一;导致很多杂乱培训方式的产生(例如SSCI论文写作培训班)等。具体详情可参阅原文。

我们对Web of Science和HScopus两个数据库所包含的杂志数量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期刊之间有所交叉,但是又存在很大不同。例如Scopus独有的期刊有14069个,Web of Science独有的期刊只有2818个,两者共有的期刊有13074个。对比Web ofScience数据库,Scopus中所包含的期刊数量更多。虽然两者都是商业化的机构,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选择Scopus数据库,因为其包含的杂志数量更多,范围更广。

另外,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除了SSCI以外的其他期刊评级工具,比如谷歌学术等。这些评级工具每年会对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开放杂志进行评估,图中(如下页图所示)所示的是不同评级工具对一些教育类开放杂志的评估结果。这个可以作为大家选择一个合适期刊的重要依据,也是帮助我们判断期刊水平的有效方法。

此外,我认为我们不要盲目的去相信各种数据库统计的论文被引用量,因为有些数据库的统计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引用数量。Vos做了一个研究,他选择了同一篇学术文章在“谷歌学术”“Web of Science”以及实际情况下的论文引用次数做了一个对比,结果发现一篇论文的实际引用量为120,在谷歌学术上显示为124,而在Web ofScience上显示为87次。虽然都存在误差,但是显然,谷歌学术上的结果要更接近一些。所以對于一篇文章的引用量,我们可以利用谷歌学术去获得这些数据。

对于Web of Science或Scopus数据库,把搜索到的文章按照文章被引用量进行高低排序非常容易实现,但是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则缺少对应的功能。对此澳大利亚研究者就“谷歌学术搜索引擎是否可以识别高引用量的论文”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谷歌学术搜索到的论文其被引用量与论文在网页中所处位置呈正相关,这一点证明谷歌学术搜索能够有效识别被高度引用的论文。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去找到那些真正被研究者认可的好文章。

记者:论文写作完成以后,如何找到合适的期刊投稿呢?

特里·安德森教授: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重点关注期刊自身的特点,并且以此作为参照来选择适合发表自己论文发表的期刊。例如,根据文章的研究范围去选择该文章是发表在区域性期刊还是国际期刊上。如果你是中国人,论文内容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那么发表在中国国内的期刊上会比较合适。同时,还要考虑论文面向的读者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研究者,如果是面向理论研究者就选择偏向于理论方面的期刊,如果是面向实践研究者就选择实践方面的期刊。(2)认清论文的研究方法并以此来选择期刊。比如,论文使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国际上有很多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期刊,那就可以选择这些期刊投稿。这样做会增加自己的论文被录用的概率。(3)选择期刊的时候要注意该期刊的编辑或编辑委员会发布稿件的要求,注意让自己的论文符合相关要求。其次,是要仔细阅读目标期刊中已经发表的文章,查看一下论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参考文献的引用等方面是否与期刊中已经录用的文章相似。这样可以也增加投稿被录用的概率。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想法,无论我选择中文或英文期刊,我只要选择SSCI中的期刊就好,但是这样会增加论文发表的难度。比如远程教育领域,在SSCI数据库中教育类的期刊一共有221个,其中远程教育类的期刊只有2个,且只有1个开放访问的期刊。如果我想要在SSCI中发表远程教育领域的文章,那就只有很小的选择范围。并且一个杂志每年接收同一个作者论文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大大增加了论文发表的难度。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不要仅局限于SSCI期刊。对于其他数据库中的期刊,可以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影响论文录取或退稿的相关因素:比如期刊的出版频率和文章数量、投稿论文的接收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的时间以及期刊是否开放访问等因素来进行选择。

我建议研究者将文章发表到开放访问的期刊上,跟其他研究者一起去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也会提高文章的引用率。因为非开放访问的期刊在文章刚发表时是不能立即被其他研究者下载或引用的。例如英国教育技术杂志(BJET)是一个非开放访问的期刊,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章可以马上被其他研究者下载或引用需要缴纳两千美金。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可开放访问与不可开放访问论文的引用次数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同一年发表的论文当中,开放访问的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比所有论文总数多26%到64%,而非开放访问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比所有论文总数少17%到33%。

论文的发表途径总体来说包括两种:(1)直接发表在可开放获取的期刊上:这些期刊有直接免费获取文章或缴费后获取文章两种方式;(2)发表在非开放访问的杂志上:这种情况下需要判断是否可以转载到其他可以开放访问的数据库中,比如某些可以被谷歌学术公开搜索到的数据库。一种情况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转载。还有一种情况是访问时需要收费并且不能转载到其他数据库中。

记者:您提到了开放访问的学术期刊,能麻烦您举一个例子介绍一下这类学术期刊的运作机制吗?

特里·安德森教授:我以IRRODL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开放访问期刊的建立、访问和部分功能。该期刊是世界上阅读最广泛和引用率最高的远程教育类期刊。这个期刊使用的是加拿大开发的开放杂志系统,现在这个系统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如下页表1所示)。

这个系统还可以实时统计当下正在使用该期刊的读者分布情况。例如我们的IRRODL在美国、欧洲和加拿大三个地区的用户分布较多,而在中国境内用户较少。这是由于IRRODL的各个功能(分析、翻译、引文搜索等)是基于谷歌服务器的。因为中国很多地区都无法直接访问谷歌服务器,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有点不利。

IRRODL开放系统有一个可以邀请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对同一篇论文进行评审的功能。你可以自己注册申请成为论文评审员。当一篇论文被纳入开放系统后,系统会主动为那些可能对这篇论文感兴趣的评论者进行推送,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审阅这篇文章。如果愿意,那么他们需要在一个月之内向系统提交他们对这篇论文评审意见。这个功能面向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开放,因此,评审的覆盖面非常广泛。

当研究者申请成为一名论文评论员以后,就需要对自己的评论负责。系统后台会提供评审员的数据统计综合分析报表,其中记录了包括评审员姓名、评审兴趣、评分、已完成评审情况、论文评审所需时间、最新评论情况以及活跃程度等内容。如表2所示,评审员A,他的评审兴趣是远程学习和开放教育资源(OER);评分分别为2分、1分和5分(1分代表最低分,而5分代表最高分,一篇论文有多项评分);他已经完成一篇论文的评审;评审过程持续了4周实践;最新的一次评审发生在2017年5月22日;其活跃程度为2。从整个表格当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评审员A的评审情况,这些可以作为编辑评价这个评审员的依据。如果我从评论者A、评论者B、评论者C和评论者D四人中选择一人推送文章,在评审兴趣都符合的情况下对比他们的其他数据,我会首先选择评论者C。因為他的评分比较合理,已经完成评论的文章最多并且持续的时间较短。

记者:作为一个期刊编辑,您认为一篇好的论文应该具备哪些技术特点?

特里·安德森教授:从论文的整体而言,我认为一篇好的文章的技术特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语言表达:在发表英文论文时要注意使用恰当英语学术短语,尽量不要有叙述上的漏洞。你可以在投稿之前找几个朋友提前阅读一下你的文章,如果是英文论文可以找一个母语是英语的朋友帮你阅读一下原稿。他们的意见会对你的文章有所帮助。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学术词组库”(Academic Rhrasebank)。网站给出了很多优秀范例,比如各种摘要的书写等。这个网站对那些不适应英文表达的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实用的参考工具,有助于提升英文表达水平。

(2)需要有明确的读者定位:要注意论文的受众,明确读者的具体定位并在论文中体现出来,这样论文才会有针对性。

(3)简明的摘要内容。摘要是整篇论文中最重要部分。在摘要中需指出本次研究的基本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具体过程、研究结果与具体应用。以上的每一个方面用一两句话概括清楚,并且保证语言上下文的连贯性与准确性。这样才能让读者对你的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概括性的文献综述。注重文献综述的简洁性和系统性,要寻找近几年的相似研究进行综述。并且要在叙述他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内容提炼与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

(5)清晰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这部分可以适当使用图表等可视化手段进行展示。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我比较喜欢用概念图的形式来清晰的表达相关内容。研究结果也可以使用图像和表格等形式进行表述。

(6)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要对现实实践具有指导价值与意义。

(7)恰当的文章字数。英文论文的字数最好不要超过七千字,将研究的具体内容清楚的展现在有限的字数中。

(8)范的论文格式。在发表论文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目标杂志对于投稿的格式要求。例如参考文献的引用标准是什么等。

另外,注意适当引用发表在目标期刊中的相关文章,这会增加论文被接受的可能性。此外,如果你的文章在中文的学术期刊中已经发表过,将文章翻译成英文之后仍然可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面。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IRRODL的论文评审标准(如表3所示),在论文提交论前可先对照这个表格进行自评和修改,然后再提交。这样会提高论文被接收的概率。作为期刊的评审员,也可以按照此评审标准来对论文进行评分,每一条下面都需要提供详细的评价。

记者:请问您对已经向国际期刊投稿的研究者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特里·安德森教授:我的建议就是:一定要坚持下去,对自己的文章要有信心。按照我之前做编辑的经验来说,很多论文发表都不是一次通过的,都需要进行反复修改和评审。所以当你收到杂志社“需要修改”或者“请重新提交”等要求时,不要认为是自己的文章被拒稿了,这说明你的文章很有可能被录用。当你的文章被要求修改并重新提交时,编辑部会将主编和外审评论者的意见汇总起来反馈给你。请结合自己实际的研究情况认真考虑,修改有问题的地方,但是不需要遵循每一位评论者的建议,对没有采纳的意见标注出具体的原因。

对原始文稿,修改使用修订视图,将文章修改的痕迹显示出来,并重新提交修订版本的修改稿。这样会让编辑更加清楚文章修改的位置以及文章修改之后与原稿的差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论文进行查重,保证论文的查重率。另外,从投稿到录稿中间会有一定的审核时间,在没有得到所投杂志的确切答复之前,不要将一篇文章同时提交给两家杂志,这会影响到你的学术声誉。

記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上一篇: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