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事件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1-07

萨德事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皮拉·萨德汉姆 (Pira Sudham) 是泰国著名的当代英语作家。出生于1942年的皮拉·萨德汉姆, 由于家庭贫困, 十四岁时便离开出生地伊森去曼谷的寺院做僧徒, 也是在那里他接受了中等教育。之后, 他分别在特里姆德高中及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接受教育, 直到获得新西兰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去奥克兰大学及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学习英语文学。少年时代贫苦生活的磨砺以及成年之后辗转的游学经历极大丰富了皮拉·萨德汉姆的创作灵感。在他的作品中, 对于少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及土地上人民的深深眷恋, 一直是他的创作根基。

纵观其所有作品, 无论是早起作品《泰国故事》 (Tales of Thailand, 1986) , 《伊森人》 (People of Esarn, 1987) , 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季风国度》 (Monsoon Country, 1988) , 以及《季风国度》的续篇《因果关系》 (The Force of Karma, 2002) , 无不是以泰国为背景, 无不关注泰国五十年间的社会变化。皮拉·萨德汉姆的文字既会关注真善美, 也会直面贫穷疾苦。在他的故事中, 我们既能感受到虔诚与执着, 也会体味悲凉与无助。

二、《土地的讯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选取了皮拉·萨德汉姆《农夫和他的妻子》 (The Farmer and His Wife, 1982) 编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 (第二版) 》第一册第三单元, 重新命名为《土地的讯息》 (Message of the Land) , 这也是皮拉·萨德汉姆和他的作品第一次走进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视线。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 由农夫夫妇的口吻讲述了他们的生活:老妇人首先向读者讲述了家庭成员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孩子如何离开了伊森这片土地。然后她描述了乡村里发生的从行为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变化, 以及她面对这些改变的无奈;而农夫对诸多改变表示出了淡然的态度:他说他知道万恶之源, 因此他可以在生活和耕种中找到乐趣。

采访录式的叙事方式使人物细腻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且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句型结构简单, 用词简洁, 符合人物身份。第二段中“Sometimes, they get bullied and insulted, and it is like a knife piercing my heart.”, 明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当子女受到欺凌时老妇人的痛苦心情。第三段中“Our piece of land is small, and it is no longer fertile, bleeding year after year and like us, getting old and exhausted.”, 明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展示了老妇人的生活状态:肥沃的土地和健康的体魄都已不再。同样是在第三段“The soil is not difficult to till when there is a lot o rain, but in a bad year, it’s not only the ploughs that break but our hearts, too.”, 皮拉·萨德汉姆巧妙地运用了break一词, 一语双关, 既展示了灾年严重的旱情, 又展现了老妇人忧郁愁苦的心理状态。第七段的“Yes, this bag of bones dressed in rags can still plant and reap rice from morning till dusk.Disease, wounds, hardship and scarcity has always been part of my life.I don’t complain.”, 是老妇人叙述的终结句, 此句深刻的反映出作品主题:乡村老人对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所表达出的无奈和遗憾。

三、亚裔作家的民族情怀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皮拉·萨德汉姆虽是泰裔作家, 可他所有的作品均是以英语, 而非其母语泰语作为载体。笔者认为, 这种现象源于本土作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全球化和本土化间的冲击所致, 而这种冲击在亚裔作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亚裔作家的作品大都包括其在美国的奋斗与挣扎、漂泊与寻根、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及本土传统文化。部分亚裔作家虽已步入美国主流社会, 但血缘的传承又让他们愿意把视角定位与有别西方主流文化的本土文化, 反映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笔者暂不评论亚裔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丑化本土文化以取悦西方读者的嫌疑, 是否继承或发扬了本土传统文化, 但文字中提及的本土风情、人文习俗无疑会引起西方读者对于作者母国的兴趣, 从这个角度讲, 亚裔作家无疑祈祷了传播亚洲文化的作用。全球化的背景下, 亚裔作家势必会在抵抗文化同质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借助笔下文字的力量, 让本土化受到重视和保护;他们希望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共存, 而不是霸权与抵抗。

四、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观

教育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文化的冲击愈演愈烈, 作为一线教师, 如何在讲授西方文化风情的同时, 将本土文化发扬广大, 一直是笔者在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 文化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依托和来源, 其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成功的教材选取无疑是成功应对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教材, 就绝对堪称教材的典范。

《现代大学英语》 (共六册) 是为各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编写的教材, 每册十六个单元, 除去两个复习单元, 主体部分十四个单元, 该教材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与此同时, 又客观地面对人类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当外语教学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异域文化及价值观念时, 该教材以一种客观的姿态, 做到了兼容并蓄。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为例, 十四篇主题文章中, 只有七篇文章来自美国本土作家, 另外七篇分别来自埃及、泰国、菲律宾、爱尔兰、南非以及英国 (两篇) 。异域作家的作品必然会带有异域风情, 当异域文化和美国传统文化相碰撞时, 无论是对抗、冲击亦或共融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话题性。第一单元“Half A Day”来自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富兹 (Naguib Mahfouz) , 虽然纳吉布·马哈富兹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但中国读者对他却并不熟悉。作为开篇之作, 文章的选取不仅符合开学第一天的教学情景, 寓言的写作方式也会激发学生对于埃及这个神秘国度的好奇, 从而激发他们阅读与了解的冲动。第五单元“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来自爱尔兰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身兼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童话作家等多种身份, 奥斯卡·王尔德的个人生活和他的作品、他的经典语录一样, 都是广大英语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英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如何客观地评价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及他们的个人生活;第六单元“The Green Banana”来自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彻尔德 (Donald Batchelder) , 该文阐述了文化差异的存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必要性以及对于陌生文化的敬畏之心。教师也可借此文本, 展开对桑巴文化的介绍;第十单元“Mandela’s Garden”选取自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的自传《漫漫自由路》 (Long Walk to Freedom) , 无论是纳尔逊·曼德拉的传奇一生, 还是种族歧视这个话题, 以及南非这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 都是值得师生共同探讨的文化现象。

与英语专业教材文化脉络巧妙构筑的精读课相比, 公共外语课的教材, 就显得比较支离, 在关注文化热点的同时, 如何完成价值观念的传递和文化是视角的呼应, 真正实现“民族情怀, 国际视野”, 是广大高校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文学从业者继续探讨的话题。

摘要:民族情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坚守, 是植根于心灵的尊重和守护。该文以亚裔作家皮拉·萨德汉姆及其代表作《土地的讯息》为例, 尝试对作家创作的文化初衷进行解读。

关键词:皮拉·萨德汉姆,土地的讯息,民族情怀

参考文献

[1] 苏文兰.跟植于乡土的民族情怀[J].宁夏大学学报.2015 (11) :125-128.

[2] 赵建苹.从当代泰国英语作家皮拉·苏塔姆的Esarn系列作品看全球化中的边缘化问题[A].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

萨德事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历史意识;精神分析

当今中学和大学课堂的历史教学普遍重视历史知识的讲授而非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当代体验教学、具身学习理论和现象学教育学视角看,这是对学生的主体性与文化素养的极大侵蚀。[1]但当前对体验教学法运用于历史课的讨论,却由于过分关注具体实施细节而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从历史意识的本性出发来阐明历史意识如何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得以养成;而讨论历史意识如何培养的教学论文献,又大多忽视了历史创伤与修复的维度。[2]为此本文从阐明历史意识的性质与意义着手,进而探讨如何唤醒具有疗愈作用的历史意识并对之进行分析与整合。

一、历史意识的意义

历史意识是指我们将过去的时间经验通过体验、回忆而转化为理解当下和筹划未来的一种生活实践叙事与文化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学习与成长经验。大量研究已表明,整合性的良好的学习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具身与情绪的经验,然后才是认知与思维。因此,在历史學习中,一个人只有将其所学与自身的真实生命经验密切关联,这样才能不仅仅停留于历史知识的积累层面,而是也能促成人格的成长、生命的丰富与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学习模式的核心是鼓励自我理解、改变与成长,并且支持一个人为自己思考,从而成为更真挚的自己。这样说来,历史意识是一种强大的整合能力,因而具有提升现实检验能力、增加对现实的理解与筹划未来的功能。下面我们展开讨论一下。

首先,当我们具有历史意识,我们就能在当下状态中意识到历史重负的影响。从解释学视角看,历史意识就是以叙事的方式告诉我们当下状况的来龙去脉,以此为我们打开历史视域。历史就是人类为了理解现在、预见未来而用以解释其过去的那些文化实践的方式、内容和功能的整体;它是时间经验的意义形成过程。[3]正是历史意识让我们唤醒过去的生命经历来解释当下的体验,没有这一历史视域,我们将无法理解当下,就像一个失忆患者无法理解他是谁一样。以此观照现实,我们就能理解我们当下生活中的一种总体情境的历史根源。即除经济上的压力和物质上的缺乏以外,我们的精神方面常常感受到的是“被”现代化的。这表明,我们是在被动地面对现实和走向未来的,我们被动地“生活着”,而这又是因为我们不能表达、不能体恤甚至不能觉知到我们当下的真实感受,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因此,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存在,陷入人生虚无感中。这种自恋状态就其根源而言,来自于历史遗留的重负,也就是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的那些对创伤经验集体失语状态的延续。

进而言之,未来不仅是现在的延展性筹划,也建立在过去的根基上。历史就潜藏在现实中,如吕森所言,“我们在对所有的知觉和对它的回忆进行诠释性研究之前,它已经进入到现在的生存状况之中”。[4]而因为历史作为成为现实状况的客观条件的一部分并作为价值导向的反思性条件存在于现在,这种因果性命运与价值导向的相互作用也就延展到了对未来的筹划,换言之,对未来的期许是以历史为路标的。试图理解现在、筹划未来,必须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视域。试图摆脱历史困扰,唯有整合历史、超越历史,即整合过去与未来而创造超越历史的现实。

既如此,就有第三点,对未来的责任。我们对未来有所需求也负有责任,因为我们需要在后代身上看到人生的跨代价值,我们也是未来者的历史责任者和评价对象。我们对后代负有责任,这也是一种历史意识。只顾眼前和自己此生的利益而罔顾未来,也是缺乏历史意识的表现。无疑,如果人类没有了跨越自身的时间延展,人类就失去了价值的参照和导向。换言之,自我主体性不只是包含个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还需要超越个体生命的界限,将共同体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事件、发展与损失包含在内。为此吕森说:“没有历史意识,就是没有能力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社会成员。通过历史所获得的社会和政治生活能力不仅包括参与和接管集体认同的能力,也包括能对集体认同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又能将个人认同置入集体认同的能力。历史对认同负责,即历史有责任使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期待在个人和群体对己和对他人的关系中保持一个平衡的关系。”[5]

基于此,我们就有必要让过去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忘记过去,而是要让过去变得更美好。但难道我们能修改过去吗?不。不是要改变历史事实,而是让原本积压在历史意识中的重负卸下,不再成为现时的隐痛和未来期盼的阻碍,相反,成为探索、展现、释放和拓展我们的心灵、在文化传承中构建心灵的关联与和谐认同、创造幸福未来的积极因素。历史重负是那些创伤经验,创伤性事件是破坏性经验,必须被克服。在此意义上,历史研究本质上就是精神分析。

二、养成觉知创伤的历史意识

那如何卸下历史重负?根本途径是整合创伤经验和偶然性。一个共同体的认同依赖于某种持续的历史意义(常言谓之志同道合)作为参考与导向。但历史并不总是按照共同体的这个预定目标发展,即偶然性总是造成历史意义的断裂。那么如果共同体不持续努力地整合这些偶然性历史经验,而是听之任之甚至排斥它们,共同体的秩序就处在持续的解体中。认同本质上是将过去-现在-未来的事件、发展与损失经验秩序化为整合的自我主体性的过程。这种秩序化程度越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创造力就越大。因此认同是文化的一种功能性实践。创伤经验是造成共同体历史意义断裂和认同根基崩溃的极端事件,共同体如果整合了它们及其中体现的人性缺陷而建立起新的历史意义框架,就使历史视野得到拓展,历史理解能力得以增长,历史经验也更加丰富,从而群体面向未来的意义导向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参考值,创造力也就更大。其程序则是唤醒它、面对它、分析整合它、放下它,用精神分析的话说,就是唤醒事件、体知感受、分析与整合。

唤醒创伤经验首先需要仔细检视人们历史意识中的隐痛、历史意义的冲突与断裂。[6]我们要像精神分析师一样敏锐地抓住一些症候来探究潜意识中的历史重负。我们既能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保留在当代文化中而欢欣鼓舞,我们也就应看到历史中体现的权力控制欲与人性缺陷的交织打上的印记,也应看到这延续千年的封建统治观念沉淀在现实政治中。这些都决非一经革命就可以清除的。而新中国处理这段历史经验,也似乎总处于偏执心位。一方面,对外侮、封建社会的过度描绘与连根拔除,产生了一种历史的断裂;而现在则正倒向另一极端即对传统文化不加批判地颂扬。这产生了一种效应,即在盲目的民族主义意识与国际意识间摇摆。此外,新中国本身也造成了新的创伤经验。这些都对国民产生了精神冲击。不要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当事人的去世,这些创伤经验就会被自动清除。表面上看,这些创伤经验经过一段时间后(一般是心理弹性期,如6个月后)似乎没有再出现在意识中成为巨大的悲痛和心理重负,但事实上它们并未被抹去,而是因为防御而进入了潜意识或刻意造成的集体无意识中,它们会作为一种间歇性的破坏力量,造成心智疾病并常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果不允许谈论它,它就会被迫以破坏性的行动来弥补语言和思考的匮乏。[7]

唤醒历史必须实事求是面对历史真相,承认事实。这需要诚实地承认自身缺陷的勇气。而谎言则意味着不敢承认自我中的缺陷而力图通过自欺欺人来遮盖,这会导致恶性循环并演变为邪恶。法国史家马罗指出,人不是通过遗忘来摆脱默默压在其身上的过去,而是通过重新找回过去,完全有意识地接受它,以便整合它……从这种意义上说,历史学像是教育学,是我们练习自由的场地,也是我们自由的手段。

承认这些历史重负,我们就要面对它们。面对创伤经验,就是要允许悲痛、体验和觉照感受;甚至是要在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意识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唤起悲痛、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宣泄压抑的创伤经验。这恰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即发现现实中的隐痛并唤醒它们。悲痛是自我的损失体验。悲痛让人清醒意识到损失;悲痛的本质是爱,是觉察到所爱的客体和自我的某些部分的丧失。这种丧失感唤醒了爱即整合的驱力。因此唤起悲痛是把被压抑或自欺欺人式的遗忘了的创伤经验从潜意识中召回到自觉意识中以备整合的必要步骤。正如精神分析指出的,心灵获得独立、安全感和勇气的唯一办法就是自觉充分体验人生中的各种不安并加以整合。

三、分析与整合的历史意识

如何让这些历史意义的他者和对立面融合到共同体传承的历史意义中?反思并理解创伤经验并在合理的历史框架中加以诠释,就是对创伤经验与悲痛的超越。历史研究体现的是叙事所具有的解释与意义的功能,它帮助我们把个体或集体自我所防御而进入了无意识中的那部分关于创伤经历的事件细节以及痛苦经历中的积极要素重新唤回记忆中,并对整个历史事件、事件的意义、造成的影响等进行整合理解,从而让我们更为整合地认识自己的生命经验与生活历程。这样一个更完整、更有现实感且更有意义的故事,将为我们的选择性提供更为现实的基础,并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所带来的平和与理智,足以引导人们检视历史的教训和丰富性、批判性地审视现状并更明确地规划未来。在此,广泛多样的历史经验的意义在于为未来的行动目标提供可能实现的条件、参照,为现在提供包含更丰富可能性的批判性视域。而另一方面,人类的行动则从来都不只是受制于过去提供的条件和现实的基础,它还包含希望、设想、目标或乌托邦。因此我们也必会用未来的视角(盼望)来思考和引导历史,即在面向未来的期盼与努力的引导下,我们把过去的苦难拓展为醒目的经验教训,把过去的耻辱化为奋进的勇力,把过去的创伤经验带入自觉意识中而促进心智的成长与自我界限的拓展。一句话,苦难成为祝福。最终,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把一切历史经历导向一个幸福的结局。这就是让过去变得更好,否则那些没有很好地叙述的元素,迟早会以症状的方式诉说自己;而通过故事的诠释,我们的有限生命得以和无限的生命相连接,有限的痛苦消失在无限的平和之中,这就是叙事、历史意识和历史理性的功效。

但逐渐向这些创伤经验敞开的过程中,仅把它们解释为前辈人的过错或归咎他们,这并不够。因为这仍然把历史创伤经验处理为他者,这无异于推卸我们作为历史主体的责任、否认我们与先辈共同人性中的缺陷。同样,仅仅把创伤经验解释为失误也还不够。所谓失误,乃是偶然或一时疏忽。如此就意味着把创伤经验及其原因神秘化,而非理解为自我的一部分。如此,它就总是对抗我们对历史意义的整体把握和未来预期。因此不能把创伤经验及其包含的人性邪恶仅仅归为一时糊涂或偶然的失误,而要看到这些乃是共同体自我之一部分。

最终,只有超越,才能放下;只有超越,才能原谅过去并宽容对待现在与未来。事实上我们只有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现实并对未来充满期盼,我们才能对过去的伤害实现真正的宽容。

四、结语

人文科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文化传承而非一种知识,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应已明白其本质在于创造一种心灵的联结——一种与前人的心灵、与广泛多样的人性相联结的过程。这种联结是一种包容、一种认同、一种反思、一种爱(慈悲),在其中我们既学会去爱,也将得到爱与归属感。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审视人类社会历史事件的条件和多种可能性,尊重事件和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而照看人类的自由并权衡情境的束缚。

参考文献:

[1] 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96-101;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张静静.寓身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 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54-56.芮鸿岩.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28-33.

[3] 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

[4] 同上,第99页.

[5] 同上,第212頁.

[6] 李云吾.唤醒情感:历史与社会的体验教学尝试[J].教学研究,2009(5).

[7] 朱迪思·赫尔曼.创伤与复原[M].施宏达,陈文琪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14BZX117),项目名称“SHOT的技术史理论、论题与社会建制的演变研究”。

作者简介:

陈玉林,男,1974年6月生,湖南浏阳人,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技术史学和文化研究。

萨德事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 TRIZ理论是在普遍性原理上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并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针对医院质控科提出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管理和功能方面需求,采用TRIZ理论中的矛盾矩阵、物-场分析建立问题模型,参考TRIZ理论的标准解决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使用Visual Basic6.0及Caché数据库开发出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系统正式运行后,明显减少了医院中的医疗差错和事故,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率,对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TRIZ; 不良事件; VB; Caché; 系统设计

Key words: TRIZ; adverse events; VB; Caché; system design

0 引言

TRIZ是由苏联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團队提出的发明创新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为人类提供一套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的科学原理和法则[1]。基本内容有以下。

⑴ 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包含: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

⑵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包含: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⑶ 技术矛盾解决原理。包含:40个创新原理。

⑷ 创新问题标准解法。包含:76个标准解法。

⑸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⑹ 基于工程学原理构建的知识库。

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2]。

本文根据医院质控科提出的对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管理和功能方面的需求,采用矛盾矩阵、物-场分析进行分析,参考TRIZ理论的标准解决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医院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使用Visual Basic6.0开发出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1 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需求分析

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3]。

由于不良事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我院根据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类:接近差错、一般不良事件、警训事件,同时根据不良事件的表象特征将不良事件细分为二十二类[4],分别是:医疗沟通事件、手术或操作事件、输血事件、核心制度事件、医学技术检查事件、麻醉事件、用药事件、后勤事件、医疗文书事件、护理事件、医疗设备事件、刑事事件、院内感染事件、医疗处置事件、非预期事件、烧/烫伤事件、呼吸机事件、服务满意度事件、患者约束事件、不作为事件、植入物事件、其他事件。

基于以上情况,质控科对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提出以下几点需求。

1.1 系统方面需求

不良事件复杂多样,上报的操作尽可能方便,系统尽可能简单。

1.2 管理方面需求

质控科目前仅有三名管理者,全院职工有六百名左右,每位职工均可以上报不良事件,质控科要求对不良事件的上报者能够科学管理。

1.3 功能方面需求

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能够实现:事件上报模块、事件分析改进模块、查询统计模块。

2 基于TRIZ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设计

针对系统方面需求采用矛盾矩阵的解决方案,针对管理方面需求采用物-场分析的解决方案,最后结合功能方面的需求开发出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2.1 基于矛盾矩阵的解决方案

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若设计复杂,则使用者上报不良事件会相对复杂;若纯粹考虑操作方便,则系统的功能难以实现。操作的方便性与系统的复杂性构成一对技术矛盾。

两个矛盾参数:

操作的方便性 系统的复杂性

将两个矛盾参数转化为39个工程参数中的两项,使其转化为TRIZ标准问题模型。

在39个工程参数中,“操作流程的方便性”是指如果需要的人数越少,操作步骤越少,以及所需的工具越少,同时又有较高的产出,则代表方便性越高。本矛盾中,使用者操作不良事件系统的方便性,属于此项参数。

在39个工程参数中,“系统的复杂性”是指系统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数目和多样性。本矛盾中,不良事件系统中元素颇多,系统复杂,属于此项参数。

针对以上描述,得出存在以下技术矛盾。

TC1:“操作流程的方便性”参数的改善,将引起“系统的复杂性”的恶化。

TC2:“系统的复杂性”参数的改善,将引起“操作流程的方便性”的恶化。

按TC1或者TC2查找矛盾矩阵,推荐的创新原理为32、26、12、17。

创新原理32:改变颜色原理;

创新原理26:复制原理;

创新原理12:等势原理;

创新原理17:空间维数变化原理;

根据创新原理17具体方法⑵的提示:将单层排列的物体变为多层排列,结合系统实际情况,对于内容较多的界面,大量采用VB6.0中选项卡控件(SSTab),通过选项卡控件将大量输入数据进行标签似的多层排列,从而提高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界面设计如图2所示。

2.2 基于物-场分析的解决方案

TC1:不良事件上报人偏多,因质控科管理人数少,效率较低,较难管理;

TC2:增加质控科管理人数以提高管理效率,则管理成本变高,不易实现;

质控科希望以目前的管理人数,管理好不良事件上报,分析主要矛盾和完善管理。采用類比物-场分析方法[5],建立如图3的模型。

其中,S1—上报人,S2—质控科,F—管理手段。

按照物-场分析的一般解法[2],可以参考其中的解法4、解法5、解法6[2]。

解法4:引入第二个场增强有用的效应;

解法5:引入第二个场和第三个物质增强有用的效应;

解法6:引入第二个场或第二个场和第三个物质,代替原有场或原有场和物质。

根据解法6的提示,结合实际情况:质控科下设职能科室,包括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总务科、设备科、信息科、财务科,质控科拟依托职能科室对上报人进行科学管理,如图4所示。

图4中,S1—上报人

S2—质控科

S3—相关职能科室

F、F2—管理手段

由于不良事件主要集中于医务科、护理部,而医务科、护理部管理人员数量有限,依然存在管理效用不足的情况,同理,再次应用解法6的物-场分析模型,医务科依托科主任对各科室的不良事件上报者进行管理,全院共十六个病区,每位科主任平均管理十位医师,管理合理;护理部依托护士长对各科室的不良事件上报者进行管理,平均每位护士长管理十二位护士,管理合理。所有管理流程归纳如下:

对于医疗口,管理流程为:普通医师->科主任->医务科->质控科;

对于护理口,管理流程为:普通护士->护士长->护理部->质控科;

对于其他条口,管理流程为:上报人->相应的职能科室->质控科。

3 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实现

本系统采用VB6.0为前台开发工具,后台基于后关系型Caché数据库,设计出符合本院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3.1 系统工作流程

3.1.1 系统上报流程

上报人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及时完成不良事件的相关填报信息,如患者资料、具体情况、事件类别、产生影响、处理与分析等。

上报人据实填写,可以选择实名上报或匿名上报。

3.1.2 处置流程

按照科主任或护士长->相应的职能部门->质控科三级处置。

科主任或护士长对本科室上报的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科内组织分析讨论,并补充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对系统问题运用PDCA(Plan-Do-Check-Action Cycle,“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持续整改。

相关职能部门对本部门相关事件重新审阅,对临床科室填写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可退回;对不良事件的处置、改进给予部门意见;医务科、护理部对不良事件中的医疗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定期回头看,对频发、突出、影响较大的问题确定质量敏感指标并持续监管。

质控科及时转发需多部门协调配合的不良事件;对于警讯事件立即组织专家组成员启动RCA(Root-Cause-Analysis,根本原因分析)分析并改进;对重大事件提交相关质量委员会进行讨论分析;对Nearmiss(接近差错)中暴露出的高风险流程问题运用FMEA(Failure-Mode-Effects-Analysis,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进行事前干预。

3.2 系统功能模块

医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按功能和应用分为不良事件上报、不良事件分析与改进、不良事件查询统计三大模块。

3.2.1 医院不良事件上报模块

除事件的情况描述、采取措施、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外,其余项目采用下拉菜单格式,使上报项目清晰、规范。如果必填项缺失,系统会自动报错;对上报内容存在歧义的项目,控件会自动地解释说明。

3.2.2 不良事件分析改进模块

当事人可以对不良事件有自己的分析意见,科主任或护士长查阅到本科室的不良事件后,组织科内讨论并补充分析意见和改进措施,职能科室填写部门意见,并设立持续改进模块,持续关注改进完成情况和成效分析。

3.2.3 不良事件查询统计模块

所有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查询模块查询不良事件报告的动态信息,每个事件在整个处理流程中可实时查询;还可对所上报的不良事件按发生的科室、事件性质程度、区域地点、当事医务人员年资进行分类统计,帮助质控科、各职能部门及时了解全院不良事件发生的动态,根据二八法则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和预警措施,有效降低或避免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4 效果分析

该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于2018年4月投入使用,在使用期间,无纸化上报同比、环比均提高了不良事件的上报总件数。由于针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积极地分析和干预,所以同一类型的不良事件同比、环比均明显下降。

5 结论

本文基于TRIZ理论,采用矛盾矩阵法有力支撑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界面设计、采用物-场分析法对系统的管理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后根据质控科的需求,开发出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通过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运用,以及结合PDCA、RCA、FMEA、二八法则等管理方法,明显减少了医院中的医疗差错和事故,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率,提升了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从而缓和了医患关系之间的紧张矛盾,保障了医疗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苏明,习仲萍,龚洪宾,朱东敏.基于TRIZ的大惯量负载电传动系统研究[J].矿山机械,2014.42(1):107-110

[2] 王亮申,孙峰华.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0.

[3] 张怡,李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3.8(3):58-59,65

[4] 刘侃,王小玲,南凯,何皎.医疗不良事件数据结构设计与流程再造[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06):80-82

[5] 文竹,文宗川,张永正.基于TRIZ物场分析的管理创新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12-16

萨德事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014 年12 月21 日, 一位网友微博爆料西安一家医院的医生在手术台上玩自拍。从曝光的照片上能看到多名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自拍。同时@ 了多家知名媒体及知名微博。这位网友称照片是西安某医院内部人士拍照发朋友圈的, 并称自己也是一名医护人员, 发图只想让媒体知道, 打击不良情况。20 日晚, 陕西某广播电视台新闻栏目在未对该事件核实的情况下对此事进行报道。21 日, 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以及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21 日晚, 当地卫生局通报事件调查结果, 并对涉事医院及相关人员处以多项行政处罚、记过处分等。

二、医生手术台自拍是否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

( 一) 隐私权的界定

目前在我国, 关于患者隐私权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患者隐私权是指病人拥有保护身体的隐秘部位、某些疾病、病史、生理缺陷、特殊经历、遭遇等隐私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侵犯的权利。

第二种观点: 患者隐私权是指患者不愿被他人知悉的包括疾病、身体隐秘部位在内的个人信息有不被他人知悉、观看和拍摄的权利。

第三种观点: 患者隐私权是指法律赋予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享有的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工作者对合法掌握的涉及患者个人的各种秘密不得擅自泄露, 并排斥医疗机构及其医务工作者非法侵犯的权利。

( 二) 本案分析

照片中虽未包含患者隐秘, 明显特征。但在手术过程中自拍是否在患者知情且允许情况下拍摄, 且照片流传后可能会暴露患者不愿被人知悉的情况。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自拍恐怕是任何患者都不愿见到的。该行为涉及患者切身利益且明显不符患者的正常意愿。当此之际正是患者身心脆弱的时候, 而在《职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也明确规定: 医生应当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显然医生并未意识到此拍发举动会触及患者的自尊, 并导致病人可能不愿被人知悉的情况外传, 更谈何保护。

三、第三人未经同意擅自下载照片是否构成对医生著作权的侵犯?

( 一) 网络照片属于著作权法上的作品, 受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必须属于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而网络照片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属于艺术领域。网络照片符合著作权法上“作品”特征, 应当受到著作权法律的保护。数码照片著作权是一种事实权利, 无论照片发表与否, 均享有著作权。

( 二) 博主擅自将照片下载并上传到微博是否构成对该照片发表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

1. 发表权

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 作者的发表权, 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对此, 有学者对此作进一步理解, 即任何人不能违背作者的意志, 强行发表其作品, 更不允许未经作者同意擅自发表作者还没有发表的作品。该博主, 未经同意, 擅自下载照片并发表至微博, 侵犯了医生的发表权。

2. 网络信息传播权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属于著作权人所有, 只能由本人或本人授权才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播。

该照片是属于医生尚未发表的作品, 而博主未经同意将医生将该照片发表在传播性媒体微博上, 已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

四、是否构成对医院、医生名誉权的侵犯?

我国学者王利明教授认为: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存在过错, 导致侵害他人人身或财产并造成损害结果。”当然, 对名誉权的侵权本质上属于侵权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 试行) 规定: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 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 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造成一定影响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本案, 网友就此事发表看法其言语中并没有宣扬他人的隐私, 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 损害他人名誉, 因此并不构成对医生名誉权的侵害。

多数学者认为, 传播者诸如媒体、网民在故意或过失的主观意识下, 将其在网络上看到的侮辱、诽谤等言论加以扩散以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属侵权行为。笔者认为, 传播者可能构成网络名誉侵权主体, 但本案不能认定博主侵犯名誉权, 那么传播者也不能认定为对医院、医生名誉权的侵权。

摘要:随着现代通讯的发达及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 侵犯隐私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同时人们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而隐私权侵犯的鉴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力图通过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来讨论隐私权的鉴定问题。

关键词:隐私权,手术台自拍

参考文献

[1] 曾琼.论患者隐私权保护中的权力冲突及其协调[J].法商研究, 2009 (6) .

[2] 范卫红, 杨志杰.网络环境下照片著作权审判实务问题指探讨[J].法学之窗, 2011.10.

[3] 梁治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与轻重[J].中国法学, 2006 (2) .

[4] 马平原.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看法[J].法制博览, 2014.1.

萨德事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突发事件 公关 管理机制 构建

农业突发事件是发生在农业领域,对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经营管理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进行,需要立即处置的紧急事件①。农业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危害性﹑继发性特点。农业突发事件如果处理得不当,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甚至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此构建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可理解为用公共关系的方法应对农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学界普遍认为,公共关系活动由公关主体、公关客体和公关沟通媒介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实现公共关系的完整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是针对农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公关主体制定的一系列公关管理措施,凭借传播媒介,建立与农业公关客体的良好沟通,以提高农业主体应对农业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理能力,恢复社会稳定和秩序,从而达到维护组织良好形象,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与发展。

在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中,政府是农业突发事件公关主体之一。政府对农业突发事件进行公关管理,是一种特殊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农业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是政府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出发,用公共关系手段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化解危机,重塑形象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及时地向公众提供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取得公众对政府紧急处理决策和管理措施的理解、支持,并积极配合,为进一步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打下舆论基础,实现“转危为机”,全面修复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与公众的关系,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农业突发事件中公关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突发事件公关主体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农业突发事件公关主体是指农业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为维护主体的利益借助特定的传播工具与公众沟通的组织。在我国突发事件处理实践中,公关主体主要是政府。“非典”以来,我国危机公关的实践增多,研究也有所增强,在应对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农业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对处理农业突发事件产生后的社会舆论疏导、政府形象重塑等方面缺乏对公关的基本认识等。处于农业突发事件舆论危机旋涡中的某些政府部门官员危机公关意识淡薄,依然延续官僚作风,甚至企图隐瞒事实。

二是信息监测和评估系统管理存在问题,缺乏对危机的预见性。信息的监测和评估系统主要有三项职能:分析风险信息、监测风险动态、评估风险。在2007年海南“香蕉致癌事件”后,2008年海南省设立了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农业生产过程监管为手段,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海南省现代农业检验监测预警防控中心”。然而两年后该防控中心却没能防控海南“2010年豇豆事件”,也没能有效预防2011年海南香蕉“乙烯利”催熟事件。这说明作为危机管理的最基础及最重要的环节,“信息监测”没有到位,相关组织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存在问题。

三是缺乏常规的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机构。从海南农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无论是个体的农业经营组织还是国有农业经营组织(例如海南农垦),包括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尚未设立专门的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机构。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例,由于没有常设的专门危机应急管理组织,在农业突发事件爆发后,常常由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厅)成立一个临时性应急小组来应对危机,危机过后临时应急小组便撤消,难以实现事件发生前的防控监测和事件发生后的协调沟通等针对农业突发事件过程的动态管理。

构建农业突发事件服务型公关管理机制的设想

公关危机管理机制是针对组织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然后制定出针对性措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并将危机化解,重新恢复信誉和市场的一整套机制。

一是树立服务理念形象和强化危机公关意识。在危机状态下,价值理念抉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有效的价值理念的选择,能够对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关系形成明确的定位,政府通过有效的危机公关管理来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与社会公众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起自身的良好形象。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彻底根除“官本位”的思想,在农业突发事件中应改变企图隐瞒事实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由于中国已经进入了高风险社会,所以更要强化危机意识以有效预防农业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是设立常规的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组织。建立一个能够统筹全局,领导各职能部门,拥有专业人员队伍和富有危机管理经验的常设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组织,进行系统化的动态管理。其主要职能首先是对行业潜在的危机做出预警,确定危机管理的战略和战术;其次是在危机爆发时执行危机管理计划,对危机的管理进行统筹协调,提高危机处理效率,减少危害;最后是对危机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估,发现问题,同时对危机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危机管理意识。

三是提高农业突发事件风险的预测和评估能力。农业组织的农业危机风险的监测、预警系统的设立和良好管理,能够帮助农业组织提高农业突发事件风险的分析和预警能力。其内容包括在危机爆发之前监测风险系数,敏锐地发现危机的征兆,根据对征兆的分析,得出有关危机演进的初始判断。危机出现之后及时监测危机发展的速度和影响程度,为决策层及时提供应对危机的总体原则和可行步骤。危机过后及时全面评估危机产生的影响,进行事后的沟通和管理。海南省早在2008年就已经成立海南现代农业检验监测预警防控中心,相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监测和预警工作,开展了规范化的风险监测和预警防控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公关意识和预测及评估水平。

四是制定一整套应对农业突发事件的公关应急预案。在危机管理理论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预案是危机管理成功的重要一环。对于农业突发事件,也必须建立一套长期稳定的应急管理预案,防范未然,在事件到来之时才能做到先发制胜。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预案一方面必须制定一份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机管理计划,在危机到来之时能指导政府或组织迅速地组织、决策和指挥,加快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提高物资的准备和调度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对相关人员进行危机管理的培训和技术储备,提高应对危机的处理效率,一旦危机到来才可能反应迅速。

五是坚持新闻发言制度,正确引导舆论方向。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提出了危机沟通的“三T原则”:一是以我为主提供情况(You're your own take);二是提供全部情况(Take it all);三是尽快提供情况(Take it fast)。从突发事件处理的轻重缓急来看,快速告知应是危机传播的首要原则。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曾在处置香蕉市场风波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善于跟媒体沟通和对接,善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用正确的舆论以正视听,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和导向非常重要②。在农业突发性事件公关管理机制中,最为重要的是应该设立包括组织最高领导、新闻发言人、公关专家、法律专家、专业人员构成的专门公关沟通小组。由公关沟通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突发性事件信息处理和新闻发布,研究和决定处理农业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方案,与事件受害者及家属、新闻媒体沟通,形成统一口径。其次,在农业突发性事件公关管理中,应坚持新闻发言制度,通过新闻发言人,以我为主及时准确向公众传达农业突发性事件的真实信息,通过和权威媒体沟通,建立公开、通畅、透明的信息渠道,形成有利于的舆论导向,避免信息混论、错误、拖延等原因产生的社会恐慌,稳定公众情绪。再次,通过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与外界的交流,满足公众知情权,利用权威的声音告诉公众事实真相,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杜绝谣言的产生,树立公众对公关主体解决危机的信心。

(作者均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研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分别为hnsk08-13、HNSK11-73,HNZG2009004)

注释

①张杰,陈小桃:“海南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情况调查”,《热带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②马应珊,罗昌爱,罗保铭:“‘香蕉保卫战’启示应急管理”《人民日报》,2007年5月31日。

萨德事件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网络媒介事件传播周期和文本信息,分析其传播特征,对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如何更有效地参与网络媒介事件的报道提出建议,指出新闻编辑应做到由单纯传播者向传受兼备的角色转变,由普通报道者向解决问题的谏言者角色转换。

【关键词】网络事件 传播特性 新闻编辑

网络媒介事件是指因网络媒体传播而使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报道、评论并与传统专业媒体进行互动甚至组织网下行动,在引发热烈讨论后,能激发社会反思的事件。

一、网络事件的传播特征

笔者根据2010年底由《羊城晚报》等全国22家权威报纸媒体共同推出“2010中国网络大事件年终盘点”活动以及2011年公布的《社会蓝皮书》对2010年网络媒介事件的评选结果,综合考查事件的类型、时间分布以及受关注程度等因素,选出5个事件进行传播特征分析,即兽兽门事件、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事件、李刚门事件和虐兔门事件。调查选择在新闻传播方面做得较为全面、及时的新浪网上进行,通过比较新浪新闻和新浪博客中专业媒体与民众对这5个事件的关注和报道过程,发现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周期与议程设置特征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性:

1、传播周期特性

首先,网络媒介事件发展的整体过程一般在1到3个月之间,且事件传播具有阶段性,一次波动大致包括初始爆发期、高峰期和衰退延续期。初始爆发期是指事件发生后,各媒体迅速关注的时期,该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该网络媒介事件的报道或评论的篇数增长迅速,一般在一周左右,之后该事件进入高峰期。高峰期是指各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表现在报道或评论的篇数达到该事件某一波动期的最高值。高峰期很短,一般只有1至2天时间。之后,事件的传播周期就进入了衰退延续期。该时期主要的特点是各媒体关注的文章数量减少,且出现先急速锐减再缓慢递减两个阶段。在整个衰退延续期中,专业新闻媒体往往会出现对某网络媒介事件整周“零”关注的情况,而网友每周都会发布些自己的看法或回顾事件过程。

其次,从传播周期线的形态来看,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大致有钟形和S形两种形态。如果事件传播呈现钟形形态,则事件的关键节点多集中在一个时期内,当过了这个时期,事件的关注度随之降低,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数量也逐步减少,兽兽门、唐骏学历门、虐兔门的传播周期都体现出典型的钟形传播特征。如果事件呈现的是S形传播形态,则事件的所有关键节点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两个波动期之间有间隙时段,事件会出现两次或多次由高潮到低谷的传播波动。呈钟形形态传播的网络媒介事件一般民众参与门槛低,事件发生后,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围观,而呈现S形形态传播的事件民众参与门槛高,民众无法通过自主参与挖掘所有信息,事件的某些关键信息还需依靠专业媒体记者编辑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挖掘披露。

第三,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过程中,专业网络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程度相关性高。从事件关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5个事件的皮尔森指数均大于0.9,为显著相关。显然,民众在关注事件的强度上受专业媒体影响明显。

2、议程设置特征

首先,网络媒介事件在专业媒体与网络媒体上的议程设置有一定的相关度,且两者共同关注的议题主要涉及事件关键节点。

其次,网络媒介事件的议程设置呈现专业媒体与民众双向影响的特征,民众独立设置的议程可能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报道议程,对事件影响力扩大作用明显。这一特征在李刚门事件中体现最为突出,在10月20日晚网友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活动之前,新浪新闻中的主要报道集中于对车祸发生过程和警方处理两方面,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车祸本身,但随着造句活动在各大自媒体中扩散后,专业媒体的关注重心也由事故本身转移到对民众所持态度的反映和对肇事者敢于发出如此叫嚣的深层次剖析,诸如“对肇事者行为原因评论”等议题成为之后一段时间专业媒体的主要关注点。

第三,民众在关注事件的强度上受专业媒体影响明显,但在议题设置上受影响有限,网络媒介事件议题的倾向性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媒体与民众所持观点的一致程度。如果网络媒介事件在道德或情感上不存在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公众除了了解、体会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和观点外,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示是否认同专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唐骏学历门就体现了这点,专业媒体聚焦事件变化的关键节点并发布了许多否定唐骏的评论,而民众却对专业媒体支持方舟子打假行动,否定唐骏的观点提出异议。显然,当某一事件引起多种意见出现并热烈讨论时,民众就不会完全按照专业媒体设置的议程对事件进行思考。

二、如何提升新闻编辑在网络媒介事件中的报道能力

通过对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专业媒体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中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事件的传播周期而言,目前,新闻编辑在报道网络媒介事件时存在着重事件初期报道、重事件节点报道、轻延续期对事件社会意义全面总结,提出解决建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应做到角色的逐步转变,由事件传播初期的倾听者角色逐步转换为传播后期的谏言者角色。

根据对一些典型网络媒介事件不同阶段传播特性的观察,从事件的初始爆发期、高峰期到延续衰退期,专业记者和编辑的参与角色应该是从接收者向传播者逐渐过渡,从真实回溯事件向客观把握事件性质,向社会谏言过渡。在初始爆发期,事件相关信息多来自于不同网络媒体或专业媒体,民众对事件的评论也多种多样,甚至两极对立,有种杂乱无序之感。此时,专业记者和编辑应更多扮演接收者或者倾听者的角色,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来自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体的相关信息,把握事件的脉络和各种细节,为客观评论事件产生原因、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夯实信息基础。在报道文体上,专业记者和编辑应尽量使用“一事一报式”的动态消息,着重体现事件的时效性,满足受众对“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四个新闻要素的获知需求。高峰期是其传受角色转换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事件的关键节点以及民众的主导观点已经逐渐暴露,因此,记者和编辑可以撰写一些“多事一报式”或“多事多报式”的综合消息,针对某些关注度高的节点进行局部总结,指出民众观点的积极方面和片面之处。在衰退延续期,随着事件主要发展过程趋于结束,这时是解释事件产生原因,总结其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的最佳阶段,此时,其应以传播者的角色总体把握事件的产生原因,对其中暴露的阻碍社会健康发展、引发民众不满的问题直言不讳。在报道文体上,专业记者和编辑应尽量使用事件通讯或深度报道,着重于“如何”与“为何”两个新闻要素的分析,复原事件发展的整个轨迹,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在唐骏学历门事件发展后期,一些记者和编辑看到了当前我国教育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成功观方面的缺陷,撰文强调学校应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诚信的辩证关系,另有人看到了国人盲目崇外与国外野鸡大学现象普遍之间的关系,撰文指出拿“洋文凭”不等于“是人才”。这些报道使唐骏学历门的社会意义得到延展,为化解一些社会现实矛盾提供不少谏言。

其次,从事件议程设置情况而言,目前,新闻编辑在报道事件时存在与民众互动不充分的问题。

如唐骏学历门事件,虽然其在专业媒体与民众之间都引起了强烈关注,两者的信息发布量也呈现显性相关。可是,两者着重关注的内容却有明显差异,专业媒体着重关注事件的关键节点,而民众却聚焦于对事件进行深层解读,如对诚信与成功关系的解读、在国外野鸡大学对国人影响及对唐骏褒贬不一的争论上。由此可知,新闻编辑若不能做到向传播者与接收者兼有的角色转换,他就无法听到民声,甚至可能出现“我报我的、你说你的”的情况,这对挖掘事件背后的成因,提出优化解决方案等都是不利的。要避免这种不利情况,新闻编辑应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倾听、收集、传播民众的观点,即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编辑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博客、官方微博等方式,主动引导民众在相应版块表达自己观点;通过网上问卷等调研方式,列出自己关注的问题,提示民众做出回答;通过被动收集的方式,实时关注一些主流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中民众的言论,在收集信息的同时可以对民众的观点加以梳理分类,并利用博客、微博等渠道发布出去,等事件发展趋势明朗后,再以收集的民众观点为基础,对事件过程、成因等加以总结。

第三,由于网络媒介事件的发展往往伴有谣言散布、情绪宣泄等问题,因此,新闻编辑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应起到核实把关的作用,对事件中的负面影响加以过滤,在挖掘一些偏娱乐性的网络媒介事件的深层意义时,这一点尤为重要,若有缺失,不仅向社会谏言的目的不能实现,还可能不经意间参与到对事件的炒作,得不偿失。在2010年发生的虐兔门事件中,正是凭借新闻编辑认真核实网友提供的线索,与网友合力发掘出虐兔视频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才为社会摘除了一违法毒瘤,还促使民众由娱乐的心态看待该事件转向理性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动物保护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①邱林川,《新媒体事件与网络社会之转型》,《传媒透视》,2009(12):2

②庞丹丹,《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青年记者》,2010(5):58

③朱颖华,《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0(22):36-37

④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青年记者》,2008(5):54

⑤施喆,《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建构和伦理分析》,《现代传播》,2001(2):7-15

(作者:金一超,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传播学09级硕士研究生;施勇勤,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新媒体与出版传播系副主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旅游翻译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西方的美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