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2024-09-17

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 人文教育应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

环境意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确的环境意识可以指导我们认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过程, 自觉依据规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进而能够使人们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保护环境和创造美好环境。社会教学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 应利用社会教学中的环境教学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使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1.1 注重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

环境教育不仅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全社会应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强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 同时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也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灾害频发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资源破坏现象已层出不穷, 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一些实例, 如无数的小煤窑, 使国家的矿产遭受严重的破坏, 同时也无法使矿工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森林植被及草原的破坏, 使我国土地沙漠化迅速扩展, 并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偷盗珍惜动植物资源, 使珍稀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形势的严峻性, 以及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仅侵害了人类的利益, 也侵犯了生物物种和自然界的利益, 是一种急功近利, 竭泽而渔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生态危机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愿望。从历史与社会教育的角度, 建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 有助于我们合理利用资源, 最终以道德的力量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2 注重全球观念的培养,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目前国际上环境的新趋向,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有许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特别是初中的各章节教学中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结合更为紧密, 使得社会教学已成为中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依托。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融入历史与社会教育之中, 使学生能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某一区域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潜力, 是对中学社会教育的巨大挑战。首先, 根据可持续发展各要素, 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教育, 渗透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其中人口可持续发展是核心, 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和前提,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终极目标, 但在教学中必须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 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 由近及远讲述各个区域, 在每个区域里再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如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式, 先是乡土的可持续发展, 然后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引导学生对过去和目前环境的比较, 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的环境的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与环境造成的, 这些问题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只有采取行动保护和管理环境, 才能保证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唤起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3 关注世界环境发展, 从小心系天下

现在的学生往往会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相反, 如果学生发现理论与实际是并不冲突的, 并且在实际中运用理论分析时政时, 老师能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无疑是以个良性循环。例如, 2009年年末被人无数次提起的哥本哈根世界环境大会。当我在课堂上拿着《人民日报》让学生传阅的时候, 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原来这些都是真的啊!我知道他们一直觉得书本所用的词汇太过于危言耸听, 所描述的地球环境的现状太过于糟糕。可是现实就是这样。学生也开始为世界未来的环境担忧, 主动为世界环境的改善献计献策。尽管这些计策还不够成熟, 也过于理想化, 但是这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 养成主动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的习惯, 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 人文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信息网络时代, 教育必须树立新观念, 新思想,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使他们的教育成为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观念更新与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调整、更新, 整全成新的方法, 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素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情感交流,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他们探求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思考, 乐于提问。根据社会学科特点, 设置问题情景可采用以下方式。首先, 借直观方法 (如地图、图表、照片、模型等) 设置问题情景。其次, 利用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点或矛盾 (如三峡工程利弊谈或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气温反而最低等) 设置问题情景。第三, 利用某些社会现象的特殊性 (如澳大利亚西海岸沙漠, 东非高原赤道附近为草原等) 设置问题情景。第四, 抓住学生典型错误 (如东经就是东半球等) 设置问题情景。第五, 利用有新境、有趣味的问题 (如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 假如地球逆向自转等) 设置问题情景。第六, 利用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焦点问题设置情景。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 开拓智慧。

2.2 发散思维, 注重启发

这是体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是对思维过程的启发, 而不是对思维结果的启发, 所以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中加以引导, 启迪、点拨, 使学生既能增加思维的浓度和广度, 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西部大开发”问题, 北方地区严重的沙尘暴现象背后深刻的问题, 黄河的地上悬河及断流现象, 民工潮现象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在“疑问—思考—解疑—新的质疑”的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 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和迁移, 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 而且能让学生始终与时代同呼吸, 共命运, 增强社会责任感。

2.3 开展研究, 加强实践

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因此,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加强野外考察, 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例如2006年, 我和学生一起去诸暨参加农校的社会实践。从这个活动开展以来,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它充满了向往。虽然大部分学生看到的是活动,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印象最深的是, 学生在室外零下3~4℃的环境中, 却用比平时在学校上课还要专注的神情听老师傅讲关于草鞋的种种。当讲到红军当年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 我发现他们眼中所流露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仰。也不再怀疑我在课堂上所讲的红军长征条件的艰苦。也终于能够体会到红军长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乐于吃苦, 勇于战斗,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博物馆、动物园, 植物园;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人口, 水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在考察和调查的基础上, 写出考察和调查报告。进行分析评价, 提出合理建议, 为家乡经济献计、献策, 从而使学生由知识学习者向知识探求者转变。这样,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长了见识, 学会了思考, 培养了能力。

3 人文教育应注重学生优良品格的培养

在历史与社会教育中, 人为教育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一部社会科学发展史, 也是人类是的奋斗史。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开始, 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尖端科学, 这是无数社会学者为之奋斗的结果, 是他们坚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们为科学而献身, 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颂。社会学的发展过程, 不乏为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奥秘而献身的科学家。如布鲁诺、加例略、魏格纳;不乏不畏艰险困苦, 向着既定目标, 勇往直前而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如哥伦布、麦哲伦, 徐霞客等。在教学中, 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社会学知识背后的这些活生生的实例, 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 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 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近几年, 每届新生的第一堂课, 我都会讲一个关于道德的故事。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故事, 我总是告诉学生如果他们有怀疑可以去网上搜索看看是不是确有其事。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讲的一个关于网络病毒制造者的故事。2006年, 一款名为“熊猫烧香”的病毒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恐慌, 使上百万台电脑崩溃。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道德的败坏, 更是要负起法律责任的。2009年, 这位病毒制造者出狱了, 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这无疑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 即使是曾经道德上的迷失, 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一辈子的。所以,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 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一片土地, “注重学生优良品格的培养”这一课题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4 人文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即使是在学校里, 应对残酷的竞争也需要一分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在《历史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心理学是一门描述规律的学科, 教育自然要遵循规律, 应用科学规律, 这更是一种艺术, 需要教师依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

例如,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思维明显受到前面思维的影响, 这种现象被称为思维定势。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 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 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喀斯特地形, 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 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 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 不具备上述条件, 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 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 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1]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 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 后来地壳上升, 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 气候高温多雨, 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 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又串联了有关知识, 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总之, 人文教育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侧重环境意识的形成,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着重优良品格的塑造, 加强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就一定能为将来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将人文思想教育渗透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创新精神, 优良品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人文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当前我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分析

1.1 中学生道德水准现状分析

德育的基础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所以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直接表现在其道德水准偏低。首先是对待父母的关心程度, 只有56%的学生知道母亲的生日, 65%的学生知道父亲的生日, 与此相反, 父母年年都给孩子过生日的却达到90%。尽管父母向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爱, 却没能得到孩子相应的爱的回报。一个不会关心父母——对其倾尽爱心的父母的人, 将不可能去关心其他人。从中学生对陌生人的态度可见一斑。长此以往我们教育的学生必将变得性格冷漠, 只关心自己, 获得而不想付出。在调查中只有27%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间的友好关系是幸福的意义所在。人文的本义是研究人性, 创造人性的完美。情感是人性的本质, 没有情感的人不会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如:80%的学生在遇到红灯而又没有警察的情况会闯过去, 很显然, 这反映出学生在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2 中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分析

学会合作、善于与人合作, 具备与人交往的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 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技能。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的保证。57.4%的中学生在选择与人合作还是独立完成一项工作时, 选择的是“宁愿独立完成”, 而选择“能与人合作得很好”的仅占9%, 87%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需要技巧, 分别有28%和7%的中学生对自己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对人际交往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2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意义

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创新的事例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故事和典故”教学极大的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和创新意识的欲望。

2.1 高中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 社会社会化的程度日益加深, 全球一体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它使得当代社会既是竞争的社会, 也是合作的社会, 因此学会共处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中外史实, 大凡民族团结、社会安定、阶级矛盾缓和、国际关系稳定的时期, 都是国家和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时机。例如, 唐朝前期民族矛盾缓和、各民族间关系融洽,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社会安定, 从而促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由于形成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统治阶级采取了社会福利等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 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造就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近二十年的“黄金时期”等。古语说得好, “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小至一个家庭、集体, 大至一个社会、国家和世界, 只要人与人 (民族与民族, 国家与国家) 之间和谐相处, 必将事事顺利。历史上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刘邦的知人善用、项羽的刚愎自用等故事都为我们引导学生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学会与人相处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2 高中历史教学应培养中学生自然、和谐的观念

近代以来, 人类对物质财富近乎贪婪的追求导致了对自然界掠夺性的过度开发, 它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 “厄尔尼诺”现象盛行;对珍奇野生动物及皮毛等的追求导致野蛮猎杀, 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美食家”们对山珍野味的好奇使人类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动物疾病, 如, “埃博拉病毒”和“非典”病毒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极其危险的, 任其发展, 最终毁灭人类的将是人类自己。为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已非常紧迫地摆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因此, 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 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现成的相关材料几乎没有, 因此, 教师应该在生活中注意积累相关的史实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同时注意渗透要适度, 以免喧宾夺主。例如:对于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一要承认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增强的现实, 同时也要联系现实生活指出,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 要重新审视这一观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讲述一战后美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时, 可以指出当代的美国汽车拥有量、石油消耗量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均高居世界第一, 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最大的人为责任;讲述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 埃及金字塔遗址、敦煌莫高窟遗址、长城遗址、明清故宫等) 也是培养学生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绝好材料。

2.3 高中历史教学应培养中学生民主、平等的精神

西方人文主义学者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束缚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人, 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的人文精神, 它经过启蒙运动的升华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的基本素质。因而, 新课程标准中列有专门的选修专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凸显了学生民主、平等、法制思想培养的重要意义。因此, 充分利用近代社会民主思想的起源、主要观点、民主制度不同的表现形式、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中的代表人物来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法制观念, 帮助他们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 同时也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条件。

3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方法

3.1 更新教育观念, 适应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 因此, 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实施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摒弃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 如果教师继续运用传统观念来进行新教材的教学, 将会使这一场划时代的教育变革彻底失败。所以, 广大历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参加新课改的各级培训, 更新教育理念, 认真领会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在认知历史基本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学会学习) , 尤其重要的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适应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 挖掘教材史实、积累生活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

尽管在信息社会里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渠道多种多样, 但是, 至少在目前, 教材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 教师对教材的史实的充分认识、理解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是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重要的方法。同时, 教师应利用书刊、报纸、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大量收集有用信息, 经过精心处理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 这样既可补充教材的不足, 又可使课堂教学更紧密地联系了生活。

3.3 创新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适应的是应试教育体系, 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学生在认知重要史实的基础上,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成为培养人文素质的当务之急。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古迹游览、历史名人采访等) 、历史课本剧的自导自演、历史故事片的欣赏及评价、历史歌曲演唱会的举办等都可以我们的教学载体, 并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更好的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

4 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 掌握历史知识不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的目标, 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标准, 而历史知识的掌握只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如何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适应这一变革, 将有待于我们历史教师共同去探讨。

摘要: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多年实践教学和前人对于中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分析了我国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意义以及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裴新媛.民族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 (40) .

[2] 孙瑞淼.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小说 (下) , 2010 (6) .

[3] 闭云峰, 何东蓉.应大力加强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6) .

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作为人类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已经受到了冷落和轻视。而作为一门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教育学科,高中历史不仅仅要注重对课程知识基础、结构组成等的学习,更要注重实现历史课程文化的重建,让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历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再造。本文对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文化的构建中实现文化再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再造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改革如何起到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等作用成为了历史教育最为基本的功能。当前,有众多的高中历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产生了排斥历史、远离历史的感觉,并最终无法形成历史思维和历史精神。因而,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校都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让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再造成为历史教育承担的基本功能。

一、高中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再造的内涵

在高中的历史课程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历史课程的文化再造,就要求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能够关注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关注世界存在的根本意义,并由此实现学生对自我价值、个人精神品质的培育和升华。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以历史、文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为基础,结合实际生活和内心感悟反省,形成自身独有的态度、价值观念、批判精神、道德情感等,并实现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判断。

在我国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的历史都有着独立存在的依据和价值。从纵向来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从横向来看,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彼此开放,最终形成了开放性的历史发展大潮,为文化再造创造了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使得历史文化成为了人们的公共财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合不同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来进行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的感染,让学生从中理解历史人文的具体展现形态。

二、高中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和文化再造的危机

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倾向于经济、科技等领域,而作为人文精神重要代表的历史学科则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过分强调历史的知识内容的传递和工具性作用,让学生们成为了考试、得分的机器,而忽略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形成。另外,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背诵,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使得学生们丧失了反思、质疑的思维能力,很难培养出探讨精神和批判意识,这都将严重制约学生的创造能力,丧失了历史教育的最终意义。

2.人文教育的个体关注度较低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底蕴的民族,中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传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人文教育起着一定程度的规范群体道德的作用。如传统的儒家思想贯穿整个封建历史,也延续至今。这种思想无形之中潜入了历史教材中,这种思想注重了人文的传承而疏忽了发展的个体性和历史的独特性。

三、高中历史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和文化再造的关注

1.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念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和学校都应当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探讨和思考,鼓励他们解决问题,并提出自身的想法。教师应当对民族历史、国际历史中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的条件、过程、结果作用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让他们培养历史责任和社会认同感,从而提高整体的思维能力,形成自身的整体发展意识。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人价值

要关注学生个体价值,教师就要在多样性、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中,注重把握课程文化构建的意义,把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主体性、个体性相结合,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开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尝试让学生在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倡导自主学习,提高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教育的价值:回归人文精神[J].北京教育,2002(5).

[2]郭元祥.高中课程应关照学生深层次的现实生活[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伴随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爱国主义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借助爱国主义教育来实现教学的发展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历史教师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充分保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结合;研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26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素质教育赋予了高中历史教学更为深刻的内涵。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将此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侧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并关注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构建一个可以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教学平台。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能确立学生的正确认知,使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在发展中沉淀而成的精粹,其中包含爱国主义思想及异常丰富的民族特色内容。高中历史教师若能将这些内容与历史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规划教学流程时,首先要做的是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借助多元教学方法来改善历史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记录下来的是无数波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各领域不断实现科技突破,嫦五揽月带壤归、蛟龙潜海造辉煌,这些无不体现出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如果教师能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屈辱的历史,认识到当今幸福来之不易,我国光辉灿烂的悠久文明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是民族生命力顽强、百折不挠的重要表现,进而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民族认知。

(三)培养学生的民主见解能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下,培养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教材和教师教学拓展环节中的一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与思想,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充分保障接下来的历史文本分析教学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所以高中阶段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尤其重要。在这个阶段,学生心理认知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给予思想及认知方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对科学发展有正确的理解與认知,可以培养其民主意识,强化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民主见解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发展。

二、高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内容

新时期、新背景、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工作,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渗透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思想认知。高中历史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社会性学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理念等重要价值观念,历史课堂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于整个教学流程,依托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帮助学生养成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爱国情怀,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发展的推动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其关键的价值理念。

(二)多元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

爱国情怀教育是以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情感态度与教学理念为教学革新目标,学生整体能力发展为基本导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教学思想,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素养。围绕新时期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又可将其转化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学的深入性与交互性,还可以推动教学发展。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以往的教学目标上延伸,是课程与素质教育的有效整合,教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围绕核心内容进行丰富,进一步落实“人本”理念,充分体现历史的育人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紧紧跟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侧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能力,借助历史知识教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知识理解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历史知识的载体

结合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仅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未重视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及整体能力,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流于形式,并未将其视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高中历史爱国情怀的渗透以学生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挥。除此之外,历史知识也是传递信息、教授技能以及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支撑,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知识积累”转化为“整体能力发展”,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合理引导进一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活力。

(四)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

高中历史教学进入新时期以来,人文素养教育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多数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革新,借助多元教学方式、全新教育理念以及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制订明确的指导流程。爱国情怀教育的成果不仅是学生未来学习以及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并实践于行动的关键内容。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并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社会发展,在实现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身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

(五)现代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较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更为深刻。主要体现在侧重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升与推动教学发展,结合不同的教育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地位,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教学方向更为明确。

三、二者结合策略

(一)教师关注学生学习体验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主义教育,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渗透爱国主义理念时,并未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仅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没有将知识内涵内化于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发展,导致学生的能力提升没有保障。为改善这一问题,历史教师要转“知识讲解”为“教学引导”,通过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例如,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仅重视知识的讲解,没有侧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差,对爱国主义相关内容并不重视,教学效果始终得不到提升。为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重视教學方法与模式的革新,在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深入教材内容,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深入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规划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古代手工业进步”一节时,先对章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教学流程。此节主要讲解我国古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以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师可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感。

(三)注重实际,合理定位

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能力提升,结合新的思想指导,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了解本节内容,引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使学生意识到当今生活来之不易及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成就,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内容,体会到社会主义优越性,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还能进一步提升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新时期教学思想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未来发展,结合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寻找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并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

[2]孙丽华.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及意义[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

[3]李其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J].生活教育,2020(10).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人文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底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素养。中学历史教学中自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挖掘并利用这些内容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其形成良好的品性和情感,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文章分析了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中学历史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全面认知世界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特别是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历史学科重视提升学生的爱国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教师应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明发展史以及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历史思维方式,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社会,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并可以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同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深入了解各个阶段的历史、取得的成就以及曾经受到的屈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对于国家这一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做出努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提出“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复兴概念的情况下,中學历史教学无疑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体验和认知,让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加浓厚和深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中学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追求提升学生的品格,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发展规律,而且要引导学生剖析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人文素养以及良好的人物精神等。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对各种历史事例和历史人物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中学历史课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也对国外历史有细致的设定,这些内容都较为客观,其中蕴含着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人物身上有着值得学生学习和思考的闪光点,他们或热爱国家、死而后已,或坚韧不拔、不骄不躁,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通过这些人物,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操陶冶和熏陶,可以明辨是非,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养成良好的品格。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会借助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透过事件和人物去分析背后的内涵。如,透过卢沟桥上残损的狮子,认识到军人保家卫国抵御侵略的热血场景;通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认识到这位古人的气节;通过《陈毅探母》,了解到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透过历史书籍中的文学作品、书法字画以及文物古迹等了解中华民族对于自由、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内容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审美价值,是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和讲授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挖掘其内在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对美的感悟。这种审美能力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而且会对其他学科学习以及生活提供良好的帮助。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

从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是非常细致,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合理。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基于应试教育需要的各种知识点的分析和记忆。学生在教师讲解下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思考,记忆的内容大多都是跟考试有关的知识点,为了应付考试还会死记硬背一些重点和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很少会针对性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学生也无法自我去剖析和了解,这让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效果不佳。

2.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照本宣科,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相应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解题,即使一些知识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也很少去挖掘。一些问题虽然涉及人文精神内涵,且解答需要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但是教师在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套用一些解题的思路,并不会帮助学生从人文精神内涵的角度去挖掘历史事件,也不会更为多样化和客观地去了解历史人物,只是简单地重复课本上的知识点,相应的内容拓展也是为了提升解题效果而设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空有躯壳,缺乏实质,无法引导学生体会人文精神实质,最终将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为枯燥的知识点讲解,弱化了教学质量。

3.没有将人文精神和课程内容系统融合

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历史教师也对一些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但往往是形式化地讲解,没有将人文精神和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融合,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让学生将人文精神内涵同教条式的答案相等同,忽略了这些人文内涵真正的价值所在,进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帮助和引导。客观来说,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点展开思考。

1.转变观念,深度挖掘历史教材内容的人文内涵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一步挖掘历史教材内容,不断剖析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丰富教学内容。从历史教材内容来看,其涵盖了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内涵,在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中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对此并不会非常重视,弱化了教学质量。而为了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需要转变理念,对教材中存在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加以总结,将教材中有限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更真实还原历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民族大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作用,形成良好的历史使命感,进而更愿意努力提升自我。

2.拓展知识内容,丰富人文精神主旨

历史教师要注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精神,但是不能够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而应该对这些内容做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探索内容背后蕴含的主旨,然后为学生进行剖析,对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内容做客观评判,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形成客观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知识内容时,受到电视剧和各种图书的影响,曹操这一形象一直被很多学生认为是奸臣、逆贼、枭雄。事实上,曹操不但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战乱,还创设了屯田制,安抚流民,让百姓安居下来,还抵御了匈奴的进犯。另外,曹操还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其创作的诗篇得到了广泛认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人,就连伟人毛泽东同志都非常崇拜。教师要对曹操进行客观评价,搜集课外资料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更为客观地了解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并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价值,加深对历史的认知程度。

3.强化互动合作,引导学生认知人文精神

教师要积极强化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营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学习古代各朝各代的历史兴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对统一的条件、难度等进行分析,了解各个朝代的文化、经济、政治、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思考,集思广益,整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加以阐释和沟通。教师最后加以总结,分析创造性的答案,使学生互相启发,得到更好的感悟和心得,进而对历史产生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并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分析能力。

4.强化互联网的应用,提升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性

歷史教师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性,深入挖掘相应的图片、影视资料、音频、文字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了解,使其形成更为客观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一方面可以搜集相关的资料和内容,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搜集缉毒警察同贩毒分子生死对战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毒品的危害。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毒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进而认识到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伟大,从这一简单的历史事件中认识到人文精神内涵。

四、结语

中学历史教学承载着提升学生历史认知的教学任务,同时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朴再浩.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张扬[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244-245.

[2]王耘.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04):104—l05.

[3]兰辉.人文精神与有效的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8):35-36.

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肮凼啡缟碓谄渲”斜。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把灾芯荩壅叻”当的科学态度以及“袄斫馄⑷菽摄B”郾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小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它带来的惊喜和成功,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迷茫和困惑,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充满活力。

上一篇: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