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影评范文

2024-07-23

英雄的影评范文第1篇

在特殊的时期,人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而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与政治斗争相伴随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于患难之中见真情,对当时受迫害的人们来说,家的意义愈加深刻。电影中的陆焉识在政治斗争中被打压流放,与妻女分别二十余年之久。二十多年的时间让风度翩翩的青年教授变成了满脸沧桑的中年大叔,而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妻女深沉的爱。他奋不顾身只为见妻女一面,对女儿的背叛选择隐忍原谅,为了回家“不择手段”,在漫长的时光里陪着妻子等待“自己”的归来,为了挽回破碎的家庭而竭尽全力。母亲冯婉瑜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女人一样一直无怨无悔的等待着丈夫,即使忘记了他的样子也没有忘记他的名字,为了丈夫的生命愿意付出所有,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和悲伤,用一生的时间日复一日地等待着一个人的归来,不离不弃。

重获自由后陆焉识本想着终于可以一家人团聚了,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妻子因为失忆忘记了自己的长相而把他拒之于家门之外。他用尽各种方法都没能够让妻子认出自己,最后他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永远的守护在妻子身边。电影最后的画面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两鬓已经斑白的陆焉识和冯婉瑜再一次来到火车站举着牌子等待着“陆焉识”的归来,电影的结局未免让人有些许遗憾,但是对于陆焉识来说,这可能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家人并不一定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而是不论你身在何方都知道有那么一个在心里惦记着你的安危,期盼着你过得幸福快乐,在你有危难时第一个来到你的身边帮助你的人。

在看电影的过程之中我一直都在流泪,感动、震撼、遗憾、愤怒,情绪涌上心头五味杂陈,然后想到了自己,虽然那个时代离我有一些遥远,但是故事的内容却能让我感同身受,谢谢张艺谋导演用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人生有了一次更深刻的思考。

英雄的影评范文第2篇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最大问题是无标准可依,审查人员、政策变动、官方意志,甚至领导一句话都会影响一部电影的命运,这是中国电影人长期面对的困境。审查固有问题,电影创作者的能力又是另一个问题,偷机者大把,没底线者大把,两个问题展示着产业环境现实生态,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这是我在看《王的盛宴》之前所发微博。

很明显,《王的盛宴》与另外那部饭局就是产业环境现实生态:2011年11月1日,陆川在微博上写道:终于杀青了。2012年4月初送去电影局审查,两月后得到的是15条修改意见。

上海电影节前夕,覃宏发了微博:《王的盛宴》因“非商业原因”推迟。7月国产保护月,毫无对手的《画皮2》狂揽7亿……直到11月29日,遭遇干涉的《王的盛宴》终于要上映了,而留着哥萨克发型和泡面头的樊哙项羽、汉军穿着中世纪英格兰铠甲、楚军插着日本指物军旗的另外一部饭局已经上映一周年。

《王的盛宴》是部真正严肃而且富有野心的创作,从表演,到剧情,台词到背景音乐,处处精妙,很用心的一部戏。陆川不但展示了开国伟人和元勋们极端与夸张的一面,更是完美表现了战胜之后如何分享革命果实的时候,初始的冲动、草莽,到成熟后精明、深刻、残酷与血腥,这种深刻与残酷从来没有在中国任何导演的作品出现过。然而在国内电影千篇一律用“生动、雄浑的英雄史诗”表现的开国伟人,却被刘烨以撒泼无赖的方式诠释。

《王的盛宴》不是浅显层面的“商业、战争、类型”所束缚的影视作品,或可说其试图在商业框架能进行这艺术探索。“很多真相永远会隐藏在黑暗里”是影片主旨,影片从刘邦、项羽、韩信、吕后、萧何等人的角度怀疑“历史是谁来书写”。这种创作初衷很胆大,虽说此手法非独创(网上随便都能找出口口声声拿《罗生门》装B范的人才),但在华语电影里对人性与戏剧的深刻理解,展现的细腻、复杂和多元,算是十分令人惊喜。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应该是更胆大、直接、犀利,这种遗憾,当然是审查后遗症造成的。

陆川在该片中体现在自己对历史阴暗面非凡的洞察力,历史包容着各种奇妙的对应,《王的盛宴》环境背景本身便可以形成一道比喻(甚至说直接是明喻,因为刘烨演完这部片,就不用再演中老年毛润之了)。开国伟人和元勋们很清楚,欲望这种神秘的力量,驱使着自己成为野兽乃至魔鬼,任何事业都必须付出代价,会做出或者遇到一些不光彩的举动,即便他们自己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有人告诉我原本该片用的是三段顺序式结构,现今公映版是时空交错式的结构,说陆川小聪明也罢,大智慧也罢,他巧妙地用这种结构促使观众更多的参与到影片的再创作中,让人感觉更像是作者而非观众本身那么单一,同一故事三种不同的多义性解读,跳进跳出的抽离感始终伴随,最终让人在虚拟世界里体味现实世界,或者说虚拟历史里体味现实历史,抛出一个更开放的结局(起码我感受到了)。

《王的盛宴》中汉结束秦统治,但演戏统一理念,但是历史如何书写是新时代开始时必须经历的混乱,因此我们看到为某种政治目的裁剪、虚构历史,或者直接为个人崇拜服务……如此种种做法的结果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有人创造历史,其他人只能跟随;历史与普通人无关;历史只需要记忆,不需要思考;历史有规律可循,且这个规律掌握在“大人物”手中……然后再看片的过程与之后思索:今天与过去相比,价值判断在信息开放的时代变得更加多元。曾经奉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大厦正在倒塌,曾经被看成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也已经千苍百孔。于是,另一种声音迅速传播:历史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谁都可以任意言说。仅这一点来说,陆川做到了以前电影人没有也不敢触及的“历史问题”。

就像片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很多真相永远会隐藏在黑暗里。历史只是用来创作的政治和政治的创作,中国电影同样如此:《鬼子来了》“基本立意严重偏差”、《霸王别姬》“严酷描写文革与同性恋,极端灰暗”、《蓝风筝》“违规参赛”、《色戒》“床戏”、《十三棵泡桐》“因暴力性关系删”、《无人区》“多负面人物”……就连《天下无贼》“贼做好事没动机”、《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不能勃起”,如今《白鹿原》“情色革命”与《王的盛宴》“15条修改意见”(意见我就不说了,上映后人人看的明白)。对于一群群被删或被禁的电影,我倒不想说审查制度利弊如何,我只想说长期以往这种的干涉,只会让严肃认真的创作越来越罕见,直到彻底消失。

英雄的影评范文第3篇

《小小的愿望》观后感一

这是一部绝对值回票价也绝对值回先前期待的电影。先聊聊电影的剧情,主线清晰情节简单,这样的电影能做到没有尿点很是不容易,全场数次爆笑也是对包袱的认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电影越来越像生活靠近,电影里大陆和大勋看见同学家长小心翼翼的样子,对待兄弟那种近乎幼稚却又纯粹的情谊,都很好的反应了两个字,真实。再说说演员,大陆的演技中规中矩,稍稍有点用力过猛但也不错,大勋简直本色出演毫无违和感,至于彭彭,在看这个电影之前,对彭彭的喜爱只停留在综艺,无关演技,这次他把一个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青少年演绎的可以说完美。那种淡淡的绝望和摆烂充斥在整部电影,但是年轻人的好奇和热情又不经意间从彭彭眼中流出,那句“你们可不要这么早死”瞬间让人泪崩。讲述人生的道理从来都不是一些大话和鸡汤,把真实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自己体会,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小小的愿望》观后感二

死亡是什么,有人说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是给自己的一个安慰吧,不敢承认死亡是消失,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有太多不舍吧,他肯定还有好多事没有做,还有很多遗憾没有完成,我又能帮他做点什么呢?一个关于成长的小小愿望,或许成长对每个人来说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不想在还没长大的时候就失去宝贵的生命,不想看着生命最后的时刻,是自己的好兄弟和家人愁眉苦脸的陪在病床前。一部很赞的电影,或许我们应该相信年轻演员们一直在成长,虽然那种青涩仍然没有褪去,但却是恰到好处的,青春的大海,允许他们一直进步和成长,为你们点一个赞!

《小小的愿望》观后感三

本身题材是个好题材,可惜剧本没改好,导演也没拍好。最大的问题是浮于表面的笑点和煽情,缺少了深度,让整个片显得很low。不是说不能喜剧,是喜剧的太低级。好似在看一大堆搞笑片段夹杂几个感人肺腑的煽情被强行穿插在一起,然后给你看告诉你这是一部电影。

其实看预告片都觉得还挺期待的,电影为何会这么失望呢。

魏大勋和王大陆整体缺失了一些少年感,还是有点太像大人了,所以显得不够真实。

整部电影唯一触动我,使我共情一段的就是彭昱畅在病床上的那场哭戏。从笑到哭再到笑,每一个神情变化拿捏的都非常好。

可惜我仍然不能和高远这个角色共情,因为戏份的限制,更因为剧本没有能够塑造好一个深刻的角色,没有挖掘到角色的内心。还是那句话,剧本故事拍摄手法都太流于表面。

挺可惜的吧。

打两星吧,不给电影,只给好的演员。

《小小的愿望》观后感四

因为某些原因,电影被改的有些奇怪,不过遵从永远觉得别人比自己聪明的原则,我相信这是片方经历了无数次努力和妥协之后出来的结果。这方面虽然是本片最遗憾的一处,但也着实要归属到不可抗力的一部分去。

接下来谈到影片部分,叙事上我觉得除了上述不可抗力造成的莫名的古怪感外没什么大问题。不过主要还是由于相较于原作,着实没有做什么太大的改动。

三个演员都是熟悉的,之前的风波也有所耳闻。在同一部电影里出现,演技的比较就十分明显。表现最好的应该还是彭昱畅,虽然脖子以下都不能动,但是声音眼神表情都做到位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对的舒服的。王大陆和魏大勋都有点出戏,王大陆说的台词总是让我出戏,感觉不对。到 你可以站着为什么躺着 的部分时,虽然的确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用心用力,但是给我直观的感受还是略微尴尬,特别是配上功底不够扎实的台词,气氛不太对。

《小小的愿望》观后感五

第一,魏大勋说的普通话。作为一个特别喜欢看综艺的人,魏大勋的综艺看的很多,习惯了他的东北腔,但是普通话,恕我直言,我跳戏了。所以在某些场合,我觉得非常尴尬。

第二,一些片段的删除与重组,要让我觉得这部剧偏离了真正的主旨而在讲兄弟情,一场下来总觉得这故事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在隐晦什么。并且,作为“前”男主的彭昱畅,像是打酱油一般的存在。

第三,个人认为有一点非常遗憾,都说张正阳是东北人,为什么不让他全程说东北话,我认为这部剧加上东北话,会更好笑一些。

英雄的影评范文第4篇

——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评析

纪录片源自现实生活,对于很多人重复选择过的题材再去拍摄就更需要将其加以提炼,挖掘出更深层次或者与众不同的东西。《西藏的诱惑》之所以能再众多记录和描绘西藏题材的专题片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归功于创作者对这一题材的深入开掘,他不再是简单地再现西藏的自然美貌之美和民风民俗的独特,而是站在了更高的视点,在展现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表现化并将其深化,挖掘出了蕴含在西藏生活中的三个层次,即宗教信仰的朝圣精神、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芸芸众生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思辨意识,深刻表达了创作者对西藏的深刻情感,同时揭示出了具有人类某种本质意义的朝圣精神,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情理交融。在片子开头与结尾处,几位藏民背负行囊,跋涉千里,一步一磕头,一直磕向他们心中的圣地,这画面中注有创作者浓厚的情感,同时也留给我们无限回味和思考的空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由题材提炼而来,因此,它也应作为一条线索将题材内容组合在一起,《西藏的诱惑》一片创作者在开头便直抒胸臆的将其揭示的哲理展现在歌曲《朝圣的路》中,即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之后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纪录了三代僧侣的朝圣之路和四位去西藏寻求艺术感悟的艺术家,但却始终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线索将它们串在一起,即他们都是心怀真神,一心一意追求艺术与人生境界的人。由此也将“西藏是一种境界”加以深化,这样也使该片达到了内容与结构的统一。

主题的确定为作品的拍摄奠定了基础,但其表现却还需要创作者进行艺术的再加工,该片就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和造型手段。就色彩来说,在介绍龚巧明的时候,是一幅黑白色的照片,显得肃穆而凝重,但当说道她为西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时候,还是那幅照片,却被创作者染成了红色,表现了对她崇敬和歌颂的情感。还是这一段落,从影调语言来讲同样可圈可点,在讲述她的事迹的时候,画面展现的是青山绿水红花以及五彩的巾幡,均取亮色,在她逝世以后,画面却又变成了暗草乌云暮色黄昏,均为暗色,这一明一暗的对比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而且用画面语言就完成了对龚巧明功绩的赞扬和对她牺牲的惋惜之情。在表现西藏少女沐浴的那个段落中,创作者运用了一种象征性的造型语言,他并不是简单的将少女沐浴在现在屏幕上,而是做了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河水荡漾着涟漪,不断的变化着颜色,时而红,时而蓝,时而黄;在一篇蒙蒙雾气的笼罩下,叠化身披轻纱的少女,宛如翩翩起舞一般,其实这也是对龚巧明一种凤凰式的升华。此外,创作者还运用了象征性的造型语言,少女沐浴时,歌声中唱到:忏悔是心灵的洗浴,河水河水泛起了黄色,当歌声唱为:省悟是血肉的再生时,河水又泛起了蓝色,这样,黄色成为忏悔的象征,蓝色成为省悟的象征。纪录片都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西藏的诱惑》具有丰盈的内容,同时,它的形式美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该作品的解说词和歌词均为导演刘郎所做,刘郎在拍纪录片之前,曾从事文学创作十几年之久,举凡唐诗、宋词、元杂剧、明传奇均有所研涉,而且他兴趣广泛,绘画、摄影、书法、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些都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基础。就《西藏的诱惑》来讲,文辞奔放、意境深远,文学性很强,而且整部作品的连接均由解说词来完成,而非蒙太奇,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导演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该片能够获得最佳撰稿奖是无可后非得。

综上所述,《西藏的诱惑》在主题的把握、内容与结构的统

英雄的影评范文第5篇

“如果,有生之年,能

够在普林斯顿的林荫大

道或者某个长凳上偶遇

他,只想顺着他沧桑的目

光,穿越传奇的过往,穿

越或许依然存在的幻觉,

和他一起走回年轻的自

己。”看完这部影片,或许许多人都有了这样的心愿。而我,更希望逢着一个金秋,当落日的余晖斜照在普林斯顿的大地,在一群意气勃发的青年中,走过两位老人,他们互相搀扶,低声耳语,相视而笑,只渴求能让我追随着他们的背影,直到淹没在人群„„

纳什的一生,我愿将其比作一杯咖啡,苦涩而又香醇,浓烈而又耐人寻味。孤独、困惑、挫折、失望、迷茫,当这一切都成为往事,才会有人愿意来讲述这样的人生:一个天才,背负了整个世界的嘲笑与猜忌,他抗下了一切的慌乱与无奈,坚定执着的守卫着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在自己的世界,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差。

当影片过半,我曾试着猜测纳什的结局:为情报局工作的他,最终会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选择牺牲,这种悲剧式的英雄才能让无措的人们流泪和感动。可是,我错了,

有时候失望换得的却是

更强烈的震撼与惊喜。影片的高潮是一切矛盾冲突的整体爆发。最好的朋友查尔斯,可爱的女孩玛休,国防部官员帕彻,甚至是自己一直努力的为拯救15万人生命的秘密任务,随着妻子艾丽西亚拿出的那一沓从未拆封的机密文件,一切的一切都被证明是多么荒诞的谎言,而谎言的制造者竟是纳什自己。严重的幻想症让纳什早已分不清真实与虚幻,他怀疑现实的世界,却又不能断定自己意识的真假,他正经历的是那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恐惧。当狼狈不堪,举足无措的纳什被控制在病房接受电击治疗时,痛苦的除了艾丽西亚还有我们

当纳什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幻想中不能自拔,当看到艾丽西亚无数次的失望与恐惧,他终于清醒了,天才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他能意识到自己疯了,“玛休,那个女孩,她从来没有长大”。作为一个精神分裂者,纳什是幸运和幸福的,妻子艾丽西亚始终没有放弃,默默的支持着他、支撑着这个家。纳什一直能够感受到艾丽西亚的爱,并且相信她的爱。当他在真与假中迷惘的时候,至少他知道艾丽西亚是真实的。艾丽西亚相信纳什的心能感觉到她

真实的爱,她相信纳什的真实感觉有足够大的力量让他战胜幻觉,重拾迷失的自我。凭着这种信念,她帮助纳什开始了与幻觉斗争,他直面幻觉,每当帕彻的幻觉再次出现时,他就大声地吼道:"你不是真的,你不是真的。"尽管纳什不时地被视为怪人,但他自我的力量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控制了他的幻觉。

始终记得影片中那些感人的画面,爱情的力量,友谊的高尚,让纳什在悲剧后得到的是尊重与敬仰。汉森,影片中一个真实世界的竞争对手,相比查尔斯,他真的不算纳什的朋友,第一次在棋盘上交锋,他们都还轻狂。也许他们彼此都未曾想过,再次一较高下已是暮年。当纳什因幻想症被人排斥时,正是这个曾经的对手帮助他留在普林斯顿,让他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不想过多的去分析纳什是怎样从幻想中走出,有时,相比生命的力量,文字总是显得过于苍白无力。

纳什最终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当他再次踏进几乎已经遗忘的咖啡厅,却是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此时的纳什没有欣喜,没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后轻轻的问前来通知他的

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是的,他是疯子,伟大的疯子,当那些代表着无尚崇敬的钢笔排列在他的面前,他有点平静的震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注定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成为必须受到尊敬与仰望的形象。领奖台上,纳什因年轻时发表的博弈论捧得了奖杯,人们自发起立鼓掌,掌声中包含了太多,因为他的过人才智,因为他的坎坷人生,因为他不屈的坚持与强大的意志,还有,因为一个女性,艾丽西亚的支持。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英雄的影评范文第6篇

支离破碎的结构,梦呓般的对白,姜文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作十分地费解,但即便是看不懂剧情,仍然不会影响观众的兴趣。影片始终情绪高昂,这些情绪是能够感染观众的。满溢的色彩,飞繁运动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淌着的幽默感,使人内心荡漾着笑声而不是放肆出廉价的爆笑。久石让的配乐,军号和枪声,不断重复着雄壮的力量。

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看完了《太阳照常升起》,似乎心中的疑惑随着影片的前行而层出不穷,而随着最后一声痛彻心扉的呼喊,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人性的闪光,世界是“零”,而真性情是“一”,没有了“一”,一切都是“零”。在这样的一种喧嚣的世界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零”的诱惑,这个“一”越来越淡,在一种欺骗与自我欺骗的境地中,掩盖了多少作为人最本源的真性情,只有在出生和死亡之时,才能将这种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影片中的两个人物的离世我并不觉得悲伤,反而觉得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浮浮碌碌来世一遭,除了给世间增添一两笔的色彩,还留下了什么?生命究竟能承受多少重量,曾经认为生命很脆弱,其实生命更是坚韧的之时因为一种不自然的埋没就显得很茫然,不能说我真的完全领会了这部影片的内涵,而只能说,看完之后觉得很沉重,剧情很紧凑,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内容需要自己的理解思考,整个片子看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会这么压抑,虽然在网上也看到了许多影评说里面有多么多么滑稽,当演到母亲上树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可笑,相反,我觉得她很可怜,一种怨气夹杂在那样的爱中,复杂却真挚,疯,亦有疯的好处,最真最善之处她敢表露,爱,不仅仅埋藏在心中,而且能够执着的表现出来,活得真切,活得洒脱。生命在于真实,生活在于真性情,生存在于真诚!

影片结尾一切都复舒了:“疯妈妈”活了,在风驰电掣的火车上分娩着自己的儿子;工人小梁死而复生,在珙火与美酒的人群中狂欢;唐老师正和被偷情的妻子举办盛大婚礼。蒸汽火车,急弛中停止:在通往生活的轨道中,一个坦身在鲜花丛中啼哭的生命诞生了,新的希望开始了。也许,快乐就会像那个调皮的太阳,会在某一天,像皮球一样从地平线弹起。那时候,我们都在狂欢。只有一个人站在高高山岗上,呼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

上一篇:一上教后记范文下一篇:寓意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