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社会职能范文

2024-07-24

国企社会职能范文第1篇

新环境下经济转型决定了工会职能的转变,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再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工会的职能更加倾斜向经济化,削弱了政治职能,并改变了国有企业的运作方式,使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运作。

2 国有企业工会面临的问题

职工群体分化,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逐渐加大,企业内部所有制结构形式、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等制度复杂多变;企业劳动关系复杂。就业供求关系紧张,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增大;收入差距拉大,企业工会在维护和帮助处于低收入状态的普通职工群体利益时,职工维权问题无法充分解决。

3 工会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的方法

在最初的国企工会管理模式中,企业工会并没有真正的权利,只是象征性的组织,而发展方向则由政府掌握。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企工会和职工之间的联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3.1 重视国企工会职能转变

为了充分地发挥出国企工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需要重视其职能转变。具体表现为:(1)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及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重视其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的转变;(2)根据国企工会的功能特性,提升对其多方面参与的整体认识水平,促使其在处理国企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困难、决策制定、生产监管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重视国企工会在企业廉政建设、职工合法诉求解决等方面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切实维护好国企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当前经济环境中,职工应有一定的权利,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职工管理。

3.2 全面提高国企工会成员的综合素质

在国企工会职能转变及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全面提高其所有成员的综合素质。这些措施:(1)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需要,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强化工会人员责任意识,提升他们专业的工作水平;(2)国企工会应加大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确保工会成员思想状况良好性;(3)注重工会成员与职工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3.3 积极探索有效的职工与工会之间的交流方式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确保企业发展稳定性,需要在工会的作用下建立职工与国有企业之间良好的关系。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职工与工会之间的交流方式,促使工会职能转变中能够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与国企职工间的交流、合作,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纽带,切实解决好职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国企工会应重视聆听职工的意见与建议,确保他们能够拥有知情权,随时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

3.4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创新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范围正在扩大,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因此,国企工会在职能转变与服务创新中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逐步实现自身的职能创新。具体表现在:(1)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会日常的工作开展中,促使国企职工意见上报率得以提高;(2)加强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使用,实现职工专业技能培养,并使他们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动态变化情况,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3.5 关注职工需求,落实好维权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对国有企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国企工会职能转变及服务创新,需要工会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关注职工需求,并落实好他们的维权工作。在此期间,国企工会成员应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建立高效的服务工作机制,将床创新理念融入到自身的工作过程中,促使国企职工的实际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并为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给予必要的支持。

结束语

工会职能转变及服务创新对国企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实现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有效沟通,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未来国有企业发展中应给予工会职能作用发挥必要的重视,并在有效的措施支持下强化工会成员的服务创新意识,促使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得以不断提高,为自身整体生产水平的日益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且不断深化改革,进入了新常态。国企工会工作的环境条件、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企工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国有企业进入了国际市场,工会在不断地发展,根据当下的形势转变职能,需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服务创新,才有效的提高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来满足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并维护、实现、并发展职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会,职能转,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国企社会职能范文第2篇

摘要:社会保险是我国政府的职能之一,社会保险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实现社会保险的标准化,因而人们获得的待遇不同,有的时候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导致社会不稳定。本文主要对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必要性以及实行社会保险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社会保险标准化的程度,让人们享有相对平等的待遇。

关键词:社会保险;标准化;必要性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随着人们对平等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是否和他人一样获得同等的待遇。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利用一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实现社会保险的标准化,让人民群众享受相对平等的待遇,提高人们的满意度,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压力。本文主要对社会保险标准化、实行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介绍,最终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实现人人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的美好夙愿。

1.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四个层次的简介

社会保险标准化主要体现为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这四个层面的标准化。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四个层面标准化的有关知识。

1.1实现技术的标准化

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社会保险的标准放任五湖四海皆可反复使用,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保险标准化是一种技术手段,此技术手段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的秩序,并为社会保险的经办人员提供办理工具,维护人们的合法权利。社会保险实现技术的标准化之后,社会保险经办人员就会向人民群众提供一致的技术设备、数据与服务项目,因而能够实现服务的统一,人民群众能够在任何地点获得社会保险的帮助,从而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实现制度的标准化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想实现社会保险的标准化,必须要让标准化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只有这样社会保险的经办方才能切实落实社会保险标准化。制度的标准化显示了国家的意志,从国家的相关法规我们可以得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与社会保险有关的法律制度,因而能够强有力地保证社会保险制度标准化的实施,向人们传达了国家正在为人们谋福利的意思,满足了人们对平等的要求,提高了人们的满意度,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的进步。

1.3实现行为的标准化

在实现了技术与制度层面的标准化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保险标准化,但是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在执行社会保险服务的时候,很有可能会为了一己之私而不能按照相应的制度规定去为人们提供服务,因而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不利于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拥护。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实现行为的标准化,从而让每一个服务人员都能按照行为标准化的规定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4实现文化的标准化

前面我们所说的行为的标准化会严格规范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行为,采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保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为人们提供恰当的服务,但是此种服务并不能长久提供,因为一旦人们的私心突破了制度的约束,那么服务的强度就会降低,不利于人民群众获得平等的待遇。所以社会保险必须实现文化的标准化,让每一个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能够拥有较为一致的服务理念,让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经办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脑海里,进而能够确保人民群众的平等利益。

2.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保险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人民群众获得的待遇不同,如果待遇的差别过大,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造成社会的紊乱。目前为止,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但是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要想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社会保险标准化的研究,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实现社会保险的标准化,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平等的待遇,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关键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关键是“化”。“化”可以组词为转化,所以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将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不符合标准的内容转化成标准的内容,针对社会保险标准化就是将社会保险中不符合标准的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转化成标准的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四个层面层层递进,从而深化社会保险标准化,让人们享受到相对平等的待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外化阶段,一个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化阶段,前者是对制度和技术进行转化,后者是实现人的行为的转化,经过转化,社会保险能实现标准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平等的待遇。

4.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的方式

4.1研究并制定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

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险的发展较晚,所以与社会保险有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在向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时候,有可能会为了一己之私,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他们应得的待遇,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研究并制定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从而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促进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实现。

4.2完善与社会保险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

要想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必须完善与社会保险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社会保险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明确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责任与权利,以及他们的工作任务,然后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来约束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行为,为人们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4.3完善支撑社会保险标准化的服务体系

要想顺利地实施社会保险标准化,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制定较为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另外还要进行支撑社会保险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服务平台,来获得社会保险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交流平台,让人民群众获得参加社会保险的经验,进而帮助人民群众获得平等的待遇。

4.4培养具有社会保险标准化思想的人才

进入新世纪,一个国家是否会得到长远发展取决于国家有没有丰富的人才,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也一样。所以为了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培养具有社会保险标准化思想的人才,并任用这些人才进行社会保险标准化的研究,最终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平等的待遇,维护社会的和平,促进经济的进步。

5.总结语

随着人人平等的观念的深入,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保险的标准化,从而能够获得相对平等的待遇,进而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实现社会保险的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的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保险标准化的顺利实施。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研究并制定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健全与社会保险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支撑社会保险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培养具有社会保险标准化思想的人才,从而保证社会保险标准化的实施,让人民群众享受相对平等的待遇。(作者单位:内蒙古霍林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轶丽.国企的社会保险经办向标准化管理转变已势在必行[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2(10):111-112

[2]彭金标.探讨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财经界,2013.10(15):120-121

[3]汪建强.社会保险标准化:欧洲国家的改革与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2011.12(28):135-136

国企社会职能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的不断革新,会计的核算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企业应将以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为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转变,增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加快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适应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职能;转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82

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单纯的核算型会计已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会计职能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充,管理型职能更能够强化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重要性问题。因此,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1对当前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在经济社会背景下,会计服务需要为高层决策提供更多积极建议。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遇到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越来越多,仅仅依靠经验或者感觉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们从数据入手,综合考量和分析,才能做出理性的论断。从会计工作的本身属性上来看,其基本作用包括考核、监督、预测等,其中,对信息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尤为突出。它是保证决策层能够快速、准确做出判断的根本所在。因此,在经济社会背景下,会计服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层决策提供更多积极建议。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会计职能转变需迎合外部环境变化。我国经济总体进入了下行趋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压力,追求成本降低、追求企业经济收益最大化、追求整体发展平衡可持续是各家企业的目标,由此,关乎企业“健康状况”的资金管理、筹划等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会计工作必须要切实从企业实际出发,讨求成本优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积极有效的变化,及时分析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做出优质高效的财务分析报告。

(3)会计工作需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强化职能定位会计工作自身已经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电算化的普遍运用和会计分析的各类软件的出现,使得会计工作开始了新的职能定位。在传统的会计业务开展过程中,大量繁杂的具体事务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人员的精力,使得其无法参与到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而如今,电算化和软件化以后,会计人员更多的可以有时间参与了企业的内部运营和外部管控上来,一方面,会计部门不仅仅成为了企业决策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会计部门也更多的承担了企业变革、组织创新等一系列新的职能。随着部门职能的不断细化和优化,会计工作未来的职能重心的确立,将会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更为直接的影响作用。

(4)会计软件缺少针对性。企业类型、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使用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应该具备专用性、特殊性和灵活性,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企业的不同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管理会计软件很难做到较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功能还不够广泛全面。很多会计管理工作都无法用现有的管理型会计软件辅助完成,而必须完全凭借会计的经验和判断人为地独立完成,降低了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限制了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2影响会计职能转变的因素分析

21会计管理职能得不到重视

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企业的会计职能要求越来越高,会计的职能不能仅限于账目的核算,会计职能的多元化,特别是向管理型转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的职能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的层面上,没有认识到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管理会计意识缺乏。相应的管理会计组织和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在很多企业尚未建立和配备,会计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参与企业决策,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企业管理中得不到相应体现。

2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从业人员是一类专业技能很好的工作人员,但是在當今经济活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仅仅懂得会计知识,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知识范围显得略有单薄,出现了不能满足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要求,也是制约着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管理的职能工作。因而,在企业中既要懂得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又要能够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企业广泛的青睐,但是在实际中,会计人员广泛存在仅仅只掌握了财务会计技能,而缺乏企业管理相关知识,因而不能将经济知识拿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不能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专业参考。

23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正确的了解到企业资金运转以及经济运营的状况,从而有效的开展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则存在信息质量偏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的规则不规范,会计信息内容披露的不充分到位,隐瞒部分经济信息,会计报告体系也存在不完善等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会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实现,同时,虚假的会计信息也会直接误导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

3强化会计职能转变的对策研究

31会计工作的控制职能要充分利用和发展

会计工作所说的控制,不是对业务部门的直接参与和影响,而是说通过对各项业务数据、各类经营指标、各方面运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掌握第一手的数据情况,客观分析存在的隐性和显性问题,督促企业责任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和改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中会计的管理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企业管理者必须提高管理会计意识,肯定会计从业人员在企业决策、评估、考评中的作用,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32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

企业会计人员是会计职能的执行者,培养和造就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队伍,是保证企业管理会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企业会计人员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加强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培养会计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管理的能力,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运用,通过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方式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会计人员要勇于创新,开创思路,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培养前瞻性,加快“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政府管理方面,应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注重会计领军人才的引进,塑造“管理型”会计人才,而且要长期、持久保持企业在人才储备上的可持续发展。

3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有效开展内部管理活动,是管理会计得以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因此应大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增强会计信息可信度。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状况,应该通过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力度等手段,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监控系统,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为企业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提供坚实的基础。

34提高会计软件使用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相符性

适应企业个人性化管理和发展需求,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兼容不同管理模式和不同管理方法,应用广泛,实用性和专用性强,是研究和开发多功能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努力方向。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符合企业内在需要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也成了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它是与加速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这一思路相符合的。提高会计软件的适用性,普及适合不同企业发展的功能更为广泛的会计软件的使用,促进企业会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4结论

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企业管理者和会计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为使企业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在保证做好核算的同时,还应加强向管理方向发展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许金叶,陈丹仪管理会计生长点的转变:会计转型的知识驱动力[J].财务与会计,2014

[2]杨金鑫新经济时代会计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抉择[J].现代商业,2013

国企社会职能范文第4篇

一、广东省社会组织现状

(一)社会组织数量发展快速

据广东省民政厅公开数据,2009年,广东省社会组织有26627个,2013年有41317个,截至2014年7月共有4.4万多家,其中社会团体有1.9万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有2.2万多家。近年来,广东省社会组织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广东省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预计到2015 年,全省社会组织总量将达到5 万个以上。

(二)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能力稳步提高

初步估计,2011年底广东有11%的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转移的职能,9%的社会组织有政府购买的服务;根据最新的省政协社法委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省社会组织能够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大概占15%。以此估算,广东省社会组织承接能力平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1 / 7

(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广东省从2012年7月1日起,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前置审批的以外,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不再需要找主管单位这个“婆婆”,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同时放宽行业协会商会准入条件,简化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程序实行备案制,降低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在资金额度、会员人数、登记程序、审批时间等方面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当然在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条件的同时,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措施将更加严格。

(四)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支持有条不紊

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集中出台一系列文件:《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旨在要求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服务程序、经费保障机制等;《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技术服务事项、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和技术性服务等262项服务项目被纳入第一批政府采购服务范围。经过两年的运行,2014年7月2日省政府印发新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将不仅仅限于社会组织,而是扩大为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公益类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

2 / 7

(五)社会组织培育专项资金持续不断

为推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出台《广东省省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粤财行〔2012〕245号)文件,对成立3年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公益服务类、行业协会类、学术联谊类、公证仲裁类、群众生活类、枢纽型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给予一次性补助,每年投入资金约1亿元,扶持社会组织数量达数百家。比如2013年,省财政厅、省民政厅拟对终审报告提出的400家社会组织发放专项扶持资金9000万元。

(六)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广东省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购买服务范围。2011年,广东省政府大概有130余项职责交给社会组织或事业单位,同时在国内率先试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2012年公布首批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涉及262项内容。第二,购买服务支出。广东省2009年至2012四年累计各级政府用于购买服务资金才达到11.1亿元,而2013年仅一年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就接近5亿元,其中广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就达到3.3亿元。

二、广东省社会组织发展存在问题

(一)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与《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中公布的服务范围相比,当前全省社会组织能够有能力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大概占

3 / 7 15%,其他85%的社会组织受规模、资金、人员、专业资质、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无力承接项目。如果按照目前1%的能力提升速度,这不但与省民政厅预想力争50%以上社会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资质和条件的目标相差甚远,而且要实现省政府规划2015年大部分组织能够承担政府转移、委托、授权的职能,能够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恐怕更难。

(二)政府购买服务进展缓慢

2014年,广东发布首本社会工作发展报告,这报告显示,广东省社会组织数量,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总量居全国首位,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广东省虽然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但不具有强制性,加之社会组织力量薄弱,一些政府部门往往以此为由不愿意购买服务,例如,广东省在2012年初推行的省级部门编制政府购买服务计划工作中,有20%多的部门没有编制政府购买服务计划,这些部门以工作性质为由,明确表示没有购买服务需求。其次,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规模小,据羊城晚报报道,2013年广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达4.66亿元,不足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0.10%和全省政府采购规模0.03%;2013年广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达到3.3亿元,但也仅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0.24%。

(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小

虽然广东已经出台财政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每年投入资金约1亿元,但每年能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的社会组织约占全省社会组织总量的1%(2013年为0.91%),99%的社会组织难以享受到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4 / 7

(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

通过查询广东省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知悉,目前只可以查询省级和广州市的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除此之外其他市的社会组织基本信息还没有实现共享,信息公开度低,公开内容较少。

(五)社会组织仍然官方味浓

据不完全调查了解,相当多的社会组织聘请政府已退休离休和在职官员作为领导或顾问,重大的活动也要请官员参加,不仅仅是广东省,全国普遍存在这种社会组织依然戴着半官方‘帽子’的现象,致使社会组织仍是行政化的管理和工作方式,这不但不利于社会组织灵活发展,而且容易滋生腐败。

三、广东省社会组织发展建议

(一)每年更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

2012年6月,广东省财政厅公布了《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至今两年半未更新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建议尽快更新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的目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等,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二)加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在培育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广东省每年安排大概1亿元的资金,对于近5万个社会组织,且每年大概仅有1%的社会组织能享受到专项资助,目前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太小、扶持对象太少。建议省财政继续加大社会

5 / 7 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投入。

同时,民政部赋予广东作为社会组织改革先行先试省份,广东省理应争取向中央财政申请更多的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用以探索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新路劲、新突破。固然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补助资金预算2亿元左右,其中发展示范项目(A类)约5000万元,但这主要拟资助200个左右西部省份,剩下1.5亿元全国来分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三)加强社会组织的创新监管

为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目前社会组织前置审批简化,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引导社会组织自律,从而帮助社会组织不断提高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创新社会监督机制,将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纳入社会监督体系,切实提升社会组织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和谐共生。

公平严格筛选有承接能力的社会组织。目前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广东省省本级社会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目录已公布三批选定名单,继续做好公开筛序、严格审核,保证最具能力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四)健立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

为更好地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确保服务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建议

6 / 7 政府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对社会组织受托开展的各项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只有服务绩效合格的社会组织,才有资格继续承办政府委托的各类服务。

通过绩效评估不但可以促进社会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也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

(五)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目前广东省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有关社会组织的信息不完全,建议下一步公开全省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和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实时查询功能;同时,完善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平台,对社会组织的履约情况、奖励、不诚信、违规等行为实时公开,以此推动社会组织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作,有助于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提高公信力。

(六)改变社会组织内部人员推选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作用,发挥市场活力,必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让公务员兼职逐步退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面向社会招聘和内部竞争晋升双结合,让更具备资格、资历和有能力的人员留在社会组织,以此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市场化、自治化。

国企社会职能范文第5篇

摘 要:政府社会职能弱化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健全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社会矛盾消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政府职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谐社区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服务领域,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一、政府社会职能弱化尚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类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社会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不仅会增大社会的运行成本,严重者更会危及社会稳定。而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还比较突出。政府仍偏重于微观经济建设,宏观调控能力和动机不强,相对忽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政事分开不彻底,行使政府职能存在偏差,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还没有完全从经济活动中超脱出来,包揽了许多本该由市场自身承担的经济职能,直接管理了一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尤其有些地方政府领导时至今日仍然热衷于帮助企业跑项目、要贷款、搞销售、办会展等具体事务,甚至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人事事务,以至于不少国有企业仍然把生存发展寄托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倾斜措施上。二是许多本来应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责,如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做得不够,难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甚至出现背离公共利益或违背法定程序的决策和行为,从而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三是政府的规制职能过多,且政府规制权力的滥用和不公正执行,引发了正式规则之外的潜规则,对市场公平竞争构成极大的破坏。政府管制过度与监管不足并存,比如行政审批制度不够规范,行政审批数量依然偏多,行政审批设置比较随意,行政审批规定不严,国有资产监管、金融监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依然薄弱,社会诚信体系、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比较薄弱。政府社会职能弱化必然制约现代社会发展。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提高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必然要求政府以民为本,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全方位的政府综合配套改革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特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的政府行政模式。它强调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任务是更新行政管理理念,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根据社会需要定位政府职责,转变管理和服务方式。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将统领行政区划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党政机构改革、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应急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建设、责任政府建设、效能政府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府效能评价,让各单项改革都指向“公共服务”这一总的价值目标,指向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一总的政府目标。

(二)服务型政府以公众需求决定服务导向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把维护广大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政府服务要充分体现为民服务的宗旨。比如,要努力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怎样提供,应当事先听取公众的意见,以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并建立有关了解民意、公共参与决策的渠道、规则和程序。政府公共服务如何应当以社会的评价为主,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主,加大公众影响比重,加强公民监督。要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建立保护公民权利的行政执法制度,行政机关要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公民应做到义务与权利相统一。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统筹安排部署。更加注意重点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公平、文化娱乐、卫生服务、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农民工服务和管理、社区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重点关注低收入者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的合理诉求。

(三)服务型政府将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要把更多精力用于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利益,化解不和谐因素。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建立社会矛盾的预测预警制度,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疏导调处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确保公共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

(四)服务型政府以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首要任务

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着力解决就业、入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济救助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稳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慈善捐助,发展慈善事业。

三、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健全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强化街道办事处的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服务工作,同时要适应“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逐步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权、责、利相一致的社区工作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与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

(一)改革社区管理体制

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保证广大居民群众在

基层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建设和谐社区的积极性,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一是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制度,不断扩大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把居民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能力、愿意为居民服务的人选进居委会成员之中,保障居民群众的选举权。二是完善居务公开制度。把居民群众关注和涉及居民利益的事项按照居务、财务、政务、服务公开的分类,及时公之于众,不断扩大公开的内容,丰富公开的形式,规范公开程序,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三是完善议事协商制度,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及时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积极构筑社情民意的收集、反映、解决和反馈通道,保障居民群众的参与权。四是完善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居民会议和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保障居民的决策权。五是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有序开展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工作的监督评价活动,保障居民群众的监督权。积极组织开展居民对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驻社区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部门工作考核、评比的主要依据。

(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加强社区建设,着力培育公民社会,需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建设和谐社会,政府负有最主要的责任。随着社会进步,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上,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职能将发生变化,政府要把更多职能以多种形式下放给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承担。这些组织不仅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且要承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要营造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管理、监督、评价等相关制度,完善非政府组织内部治理机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等,提高非政府组织自我治理能力。

四、建立社会矛盾消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社会矛盾消解机制,应当是既重视化解社会矛盾,又重视预防社会矛盾的机制。预防是治本之策,可以将社会矛盾尽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解决社会矛盾的成本。为此,需建立以下主要机制:

(一)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根本缓解利益矛盾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从根本上缓解利益矛盾,是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差别继续拉大、部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趋于扩大、社会贫困凸显等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出路是在坚持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的同时,努力注重和兼顾公平。具体政策上要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既要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还要着重解决再分配的社会公平保障,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一要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合理。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要在促进发展的前提下,把维护和实现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全方位考虑公平问题,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制度、政策、法律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三是改革举措的推出和政策措施的制定,要注意统筹谋划、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切实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结合点,统筹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统筹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的群体与得益较少的群体的利益,统筹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统筹兼顾不同行业群体的利益,努力减少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二)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合理化解利益矛盾

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和成员,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一个健全规范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机制,可以引导各个社会阶层、群体和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反之,假如诉求长期不能得到表达,利益主体将被迫采用其它一些极端的形式。能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如建设透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建立听证会制度,立法过程上扩大社会参与,以及基层的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完善信访工作等,都将积极引导群众有序表达利益诉求,进而合理化解利益矛盾。

(三)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利益矛盾

在调节主体上,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人民法院要积极支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形成多种调解途径并举的机制。司法机关要更多地运用调解,深入调查研究、不拘形式、就地审判,让群众参与解决问题。行政机关要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依靠对所发生民事纠纷较为了解以及作为第三方相对权威且中立的地位优势,加强对民事纠纷进行调解,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主持民事纠纷调解的程序规定。同时,强化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及时办理信访事项,切实保障信访人、举报人的权利和人身安全,任何行政机关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借口压制、限制人民群众信访和举报,不得打击报复信访和举报人员,不得将信访、举报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送给被举报人。建立党委、政府“一站式”接待群众上访制度,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建立健全信访网络,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四)健立社会问题预警机制,有效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

社会问题的许多可能性前景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被预测的。矛盾纠纷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在潜伏期间矛盾纠纷也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而有所表露。在矛盾纠纷调处的基础上,对群体性事件和大规模群众集体间的矛盾纠纷事要做深入彻底的排查,为解决问题抢得先机,取得主动权。通过建立一套高水准、可操作的预警预测体系,跟踪社会各个群体对某些问题的态度,重点搜寻有关初露端倪、今后可能酿成大害的社会问题,提请有关决策部门和全社会引起注意,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有些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到有效遏制,从而把社会问题造成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以顺利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五)建立社会矛盾处置应急机制,有效防止社会矛盾的蔓延

由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应急组织,群体性事件一经出现,预防群体性事件应急人员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安抚好群众,控制好事态,预防事态进一步发展。大的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得到控制后,完善工作、落实责任,对事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再结合“地利~人和”等因素,安排最合适的人选,制订具体的调处方案,最终将问题解决好

(六)严格实施问责制度,强化矛盾消解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科学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共评议、专家评议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责任编辑:靳 华

国企社会职能范文第6篇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表现

博物馆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由于其服务方式以及经营属性, 决定其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 早在十八世纪中叶,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开放, 揭开了博物馆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 随后法国进行卢浮宫艺术博物馆建设, 使博物馆对于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得到全面展现[1]。博物馆在履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同时, 也需要形成社会教育职能的同步性, 体现博物馆在社会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和地位。传统社会文化领域, 主要有学校履行公共的教育职能, 并契合学校教育体制形成了教育成果的科学评价体制, 而博物馆并未契合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实现方式, 建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 导致社会教育职能履行不到位, 成为当前博物馆运营管理工作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公众进入博物馆获取文化知识主要采用自行获取的方式, 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重视自身藏品的质量和数量, 却缺乏对于社会教育职能实现的关注, 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博物馆藏品的形式多样, 其中存在的社会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 公众在博物馆的特定文化情境中能够获得了解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机会, 并应用藏品的多样性体会文化的多元性, 引导公众的文化学习意识, 提升自身社会文化自觉性,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不断提升公众对于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理解能力, 深化公众的文化素养, 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 为校外人士提供文化教育的平台和途径, 与学习教育相呼应, 形成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 实现社会公众文化水平的综合提升[2]。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

(一) 重视硬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 需要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 能够主动进入博物馆接受文化教育, 博物馆开展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的同时, 还需要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当前很多博物馆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使公共自觉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缺乏主动性意识, 其公共文化职能和社会教育职能都难以有效实现。为提升博物馆对于社会公众的吸引力, 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主动进入博物馆开展文化学习活动, 便需要重视自身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 应用人本化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 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促使更多的社会公众在博物馆中接受公共文化教育。

(二) 完善博物馆的软件设施

当前公众进入博物馆主要采用自主性的文化学习活动, 为提升自身的公共文化教育质量, 博物馆还需要重视自身的软件设施完善, 提升场馆讲解人员的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讲解人员是博物馆中直接接触公众的主要服务人员, 参观者在博物馆的文化学习活动中会存在诸多问题, 讲解人员要耐心、认真的为公众进行相关文化内容和知识的讲解, 应用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为公众讲述馆藏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使群众能够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中真正做到学有所得[3]。

(三) 积极进行博物馆公共文化教育途径的宣传

当前社会公众接触的文化形式逐渐多元, 很多民众对于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教育缺乏基本认知, 博物馆需要重视自身文化教育功能的宣传, 应用广泛的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于博物馆公共文化教育的认知, 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广泛影响力, 使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教育获得坚实的受众基础。博物馆需要重视自身的形成和文化教育形式宣传, 应用宣传材料、纪念品等方式使更多公众能力了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公众在参与展品展示、主题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接受公共文化教育, 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

(四) 重视现代化公共教育形式的应用

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教育, 需要契合现代社会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要求, 积极重视信息化教学形式的融入, 应用信息化技术、新媒介渠道为载体, 进行主题文化的宣传活动, 以数字信息化工作模式建立数字化博物馆, 应用远程教育等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远程文化教育形式, 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足不出户, 应用博物馆的客户端进行线上学习, 提升公共文化教育受众群体的广泛基础[4]。博物馆还可以应用数字电影的方式, 将公共文化教育内容形成声情并茂的教育形式, 提升公共文化教育的趣味性, 提升馆藏资源和文化内容对于公众的吸引力, 使更多公众能够认可博物馆公共文化教育方式, 提升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性。

结束语:

博物馆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履行社会教育职能, 当前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 需要博物馆通过重视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积极进行博物馆公共文化教育途径的宣传、重视现代化公共教育形式的应用等途径, 提升自身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形成博物馆对于社会民众的广泛吸引力, 使更多公众能够自觉参与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学习, 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全面实现。

摘要:社会发展对于社会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促使公众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也日趋提高, 博物馆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 在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自身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 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本文针对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职能问题进行探讨, 分析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表现、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有效方式, 以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从而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 刘翔.近代天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以天津广智馆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 (2) :100-104.

[2] 马金阳, 石建立.作为地方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职能[J].赤子, 2017, (36) :322.

[3] 刘子倩.博物馆与公共教育—从现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谈起[J].环球市场, 2017, (35) :152.

上一篇:公墓规划目标范文下一篇:管理要接地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