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要接地气范文

2024-07-24

管理要接地气范文第1篇

心往下移,充分发挥助手作用。行随心往,心随行动。“用心”是做好政工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如果只是“被动而为”,而非“主动意愿”,最终效果恐怕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带上“真心”、捎上“实意”下一线,走进职工、联系职工、服务职工,以“真诚的心”赢得“职工的心”,深入调研,找准“钥匙”,打开心锁,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那么,政工干部的助手作用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做助手要放下架子,甘当人梯。行政干部承担着更多、更大的安全生产责任。所以,政工干部必须摆正心态,放下官架子,做到“有功不争,有过共担”,甘当幕后英雄。当然,政工干部不能因为这样就放松管理,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更应该配合好行政干部,敢于管理,大胆要求,及时把握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和人员状态,清晰掌握队伍是否有不稳定因素。行政干部布置生产工作任务时,政工干部要摇旗呐喊、擂鼓助威,行政干部临时不在时,政工干部要能够撑起车间

的工作并维持正常运转,做到及时补位。这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助手。

身往下沉,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如果只有“心”,而没有具体的“行”,显然要不得,下基层不能只是“心里想”、“嘴上说”,而没有“具体行”,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身心合一”、“身行合一”,真正做到“心下”、“身下”,才能赢得广大员工群工的信任和支持。政工干部在干部职工队伍中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政工干部能否做到作风严谨、处事公道、言行一致,将直接影响到职工队伍的风气和正能量的传递。那么,如何发挥政工干部的表率作用?还是那句老话,“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政工干部自己都“身不正”,还怎么做表率呢?表率本身就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期待。做表率不可高高在上,必须沉下身子,真诚地与职工交朋友、处感情。只有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职工才会与你谈知心话,才能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做到及时解决问题、疏缓压力。总之,政工干部只有沉下身子才会更加踏实,才会更加接地气,才会被广大职工接受。

力往下使,充分发挥服务作用。开动脑子是方法,甘于奉献是态度。要克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形式主义,“用全心、使全力”为职工解困释疑,注重从职工最急切、最盼望的思想反映办起,全心全意全力,扎扎实实地办实事、

管理要接地气范文第2篇

媒体报道,重庆推行“倒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 务群众措施,两年间,25万人次机关干部走下田间地头干 活。一律吃农家饭、睡农家床;每人每天按不低于25元的标 准向农家交伙食费;干部和农户要“结穷亲”。

“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 小车已过万重山。”已故的新闻大家范敬宜曾经写过这么一 首打油诗,用来形容当前一些记者浅尝辄止、浮于形式的基 层采访活动。其实何止是一些记者,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角 色——干部队伍当中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走马观花、推杯 换盏、上车回城,成了很多干部下基层的标准流程。 常言道:“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执政为民,说到底 就是要切切实实为广大基层群众解决问题,谋取福利,提高 他们生活的幸福感。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走到群众当 中去,接接地气,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天天呆 在办公室,通过文件和会议来指导工作,长此以往,政策引 导容易脱离现实,不但不能把工作搞上去.反而可能越搞越 忙,越忙越乱,影响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 同时,干部走进基层,也是锻炼干部、培养人才的重要 途径,人民群众诉求众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干部唯有在 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才能磨炼意志品质、提升思想认 识,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改进作风、做到亲民爱民。在解决各 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本领、提升工作水平。胡锦涛同 志曾经说过:“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 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 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这是中央用人的导向,每个干部都应当铭记于心。 而这种基层的实践锻炼,不能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 而是要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让干部拿出足够的精力.沉下 心来在基层干上一段时间。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尝到甜 头,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效果作 出评价,重庆规定“接访要一人一记,一事一记;走访要分片 包干,填写《民情日志》,一家一户建民情档案;对群众意见 要限时办结反馈或作出解释说明,由群众评价签字,并且电 话回访”。m这正是给干部套上了“紧箍咒”,让他们不能敷衍 了事,走走过场。

管理要接地气范文第3篇

阳光明媚的时候,当你躺在草地上晒着太阳,你是否会感觉非常舒服,情不自禁想要闭目养神?

山野间行走,当你将双脚泡在清澈凉爽的河水中时,你是否心情会非常愉悦,疲劳感也顿时消失了?

这就说明,大地是一片能量场,充满了自然能量,而这自然能量可以进入人体,就像“充电”一样,给身体补充能量。身体与大地“亲密”地接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接地气”。

现代社会,工业发展迅速,科技水平提高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人与大地之间“脱轨”的问题。我们整日坐在绝缘的办公楼里,使用绝缘的交通工具,躺在绝缘的床上,其实人就隔绝了与大地之间的连接,即使我们真的走到户外,但我们穿着绝缘的鞋子,也会阻隔连接。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材料绝缘性越好,就越会容易产生静电,如果身体积存了过多的静电却没有得到释放,那么人体就会慢慢地不舒服,时常会感觉疲惫和疼痛,然后疾病也会慢慢发生。如此情况下,我们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来恢复人体与大地的直接联系,从而释放人体内的静电,让大地的自由电子进入人体,来中和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使人体内电荷稳定,促进身体系统的修复。

我们都知道,生物生长需要能量,人体也是如此。当人在与大地连接时,大地的能量就会源源不断输送到人体内,这也是为什么当你赤脚散完步或是在草地上晒好太阳后会觉得精力充沛的原因。

西方科学家通过种种研究表明,“大地和身体联系为药”,意思是说:接地气,可以治愈疾病、强化身体。研究发现,“接地气”可以杜绝炎症诱因,缓解或消除由炎症引发的疾病;可以舒缓神经系统,减轻压力,促使身心平静;能够有效缓解失眠症状,恢复生物钟的规律,提高睡眠质量;以及减轻或根治慢性疼痛,使身体恢复正常;可以延缓衰老......

总结来说,接地气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可以达到不生病的状态。

不仅仅是西医有重大发现,中医上也有表现,虽然无法用科学仪器来检测,但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发现可以通过一定的动作,也可以做到“接地气”来养生的目的,比如中国的国粹——太极拳。当习练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只有做到准确的动作,人体才会跟地气对接,达到稳固状态。那么具体是如何对接地气的呢?

易太极的习练体系中第一步就是准确定式,它讲的就是人体与地气连接的方法和要求。习练者首先通过腹式呼吸把空气中的能量聚集到丹田,通过收腹下沉、含胸等过程一节一节地延伸,使身体内的气往脚上走,但要想真正产生内气,必须要做到准确的定位,根据口诀和定式要求,使手脚的位置、方向和角度都达到人体骨骼最佳受力情况,通过这种方式,人体的气会下沉到脚底和地气接通,从而使地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逐渐改善身体健康。

通过不断地习练,人体与大地的连接会越来越紧密,习练者可以真正感受到自然界无形的能量在影响着有形的身体,这才能算真正的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所以在教学的十多年中,易太极创造了很多医学奇迹。2014年,易太极与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瑞金医院合作了关于帕金森病的科研项目。帕金森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在医学范畴里检测数据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一旦得了帕金森病,只能看着病人病情恶化。而在项目中研究发现,易太极的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病情,让检测数据得到逆转。易太极就是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地气来疗愈病人的身体,从而使病情得到好转。因此可以说易太极是在解析人体的生命密码。

生命密码简单也有效,只要习练者可以做到准确定式,就能接通地气。但不得不说,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练习易太极,那么没有练习易太极的人该怎么有效地接到地气呢?同样,易太极的习练者也只有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接通地气,但停止练习,地气就又接通不了了。针对这两种情况,黄老师的好朋友在跟黄老师充分探讨后发明了一款鞋——“地炁鞋”。

科学研究表明,脚底每平方米布满1300多个神经末梢,这比身体其他部位相同大小区域的神经末梢要多得多。这是因为脚是人与大地之间重要的链接,脚直接作用在大地上。这也是为了让人与自然更加“紧密接触”。所以当我们穿着人工合成的绝缘材料制作而成的鞋子,实际上就是隔断了和大地之间的联系,但我们又不得不穿着鞋,因为没有人会冒险在寒冷的冬天赤脚走在路上。“地炁鞋”由此而来,其功能就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穿着鞋也能接到地气。

管理要接地气范文第4篇

2015,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养老床位指标完成率大大超出政府预期,各路资本跑马圈地式的疯狂投入见证了2013年国35号文后引领下的繁荣与激情。 而行业繁荣与激情的背后,依旧是养老市场的“不温不火”,用降价换入住率的被动方式依旧在延续,除不老山庄外的养老产品也依然乏善可陈:养老地产/CCRC社区失去了圈地的光环;居家养老面临长期亏损、痛点误判,逐渐淡出行业视线;高端机构尚未摆脱高投入带来的运营压力和低入住率„„ 然而,在以上模式的悲催中,我们却看到“公办民营”模式愈发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持续的成长性,虽被大资本所不齿,但却真正实现了“盈利和品牌的双赢”。

如果说因缺少发达国家政府主导的“护理险”政策支持,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老年人消费天花板的困扰,那么中国的“公办民营”模式却给我们开启了另一扇窗,虽然这扇窗很难依靠正规途径去开启,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当下养老盈利的核心要素:选址、房租、硬件投入。 服务呢?

用外行的眼光,一定会认为服务才是养老的核心。其实不然,选址才养老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服务更应该满足企业利益,在当下养老消费天花板的情况下,好的服务一定是满足付费需求,而非不计成本的超越,海底捞和小米的超预期模式也并非让我们不计成本,而是通过“产品/服务均好+单点突破”模式,形成好口碑。每项服务都有其成本所在,而并非每项服务都能产生实际收益,如果用投资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才会找到最理性的服务模式。 如何让服务真正产生溢价,而不仅仅是品牌包装?

这需要时间的积淀,其实积淀服务的同时,更是寄托于客户迭代,就像我们有理由相信60后一代老人和其子女一定会为更认同养老服务的价值,这种认同最直接而真实的表现就是实际消费。

随着资本的融入,养老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论是海归、地产、金融从业者,抑或医疗、酒店从业者,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俯视着养老,这个似乎“很低端的行业”,都畅谈着让人充满想象的运营与盈利模式。无疑,这些高端人才带来了宝贵的视野,但同时也带来了浮躁与不接地气。客观来看,目前国内养老无论从服务内容,还是组织形式,都没有质的飞跃,更谈不上服务差异化。 于是乎,硬件与适老化成为了养老的另一张名片,因为“速成”,因为“看得见”、“摸的着”。但当这些高端机构开业后,都会真切地看到,老人更愿意把自己家的旧家具带来,而非我们认为专业和高端的适老化设备,偏离需求的投入,变成了沉默的成本。

所以,做养老机构的没挣钱,服务养老机构的反而盈利了,但这种盈利会随着行业的发展渐渐失去光彩,最终回到理性与不装,于是我们看到了499的适老样板间报价。

真正在一线服务老人的,其实,还是那些人,我们无法彻底改变那些人,就像我无法说服自己做养老护理员到底有多么高尚,而我们能做的,是和他们一起奋斗在一线,发自内心的尊敬,是努力让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是让他们和老人吃一样的饭菜,是聘用一位大姐照顾他们的生活„„

2013年后,业内出现了很多自称“标杆”的养老项目,但养老机构不是艺术品,脱离合理盈利的本质纯属耍流氓,标杆的意义更在于经营上的成功,而非硬件上的高大上、智能化、适老程度,这种项目更该叫做“概念店”,远观而不可亵玩,更无法规模化“量产”。地产、保险等高利润行业改变了养老作为服务业,合理控制成本的生存之道,也将养老带入了所谓不盈利的怪圈,但只有不盈利的企业,没有不盈利的行业,我们要坚信养老的未来,但需要正确的做事。 十二五期间,政策和财政更多关注机构养老,床位作为可衡量政绩的数字化指标承载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就好像我们真的认为“9073”是根据老年人需求的科学规划。

十三五期间,政策和财政会逐步关注居家和社区养老,当然区别于以往,将会通过机构逐步辐射到社区、居家养老,而非设计成独立的三块业务,而机构的选址决定了未来企业面向居家、社区这两块儿大市场的外拓力。

管理要接地气范文第5篇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7日 05

“接地气”的本质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赶时髦。只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接地气”才能真正接得上、接得通、接得好,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得人气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地气”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这是党风加快好转的一个表现。但是,少数党员干部只是把“接地气”当成赶时髦,丢掉了“接地气”本质是实事求是这个灵魂,“接地气”变形走样,成了新的形式主义,群众不但不买账,还很反感,对此应引起高度警惕。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看是否把握实情、揭示问题。为什么共产党人要“接地气”?因为只有深入基层、群众、一线中去揭开事情的面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方可还原并把握事情的真正面目。1930年,为了准确摸清中国的富农问题和商业情况,毛泽东同志抽出近1个月时间,与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深入谈心,写出了著名的《寻乌调查》;1961年,为了寻找摆脱国民经济困境的办法,陈云同志花15天时间到农村访农户、下田地、看猪圈,查找问题症结,写成了《青浦农村调查》。反观当前有些干部,有的调研之前不做准备,不带主题、不带问题下基层,漫无边际、走马观花;或者基层提前安排,看的是事前过滤的假象、表象;或者不敢直面问题,害怕引火烧身,等等。这种“接地气”,实质是用“假”的态度带回“假”的情况。要扭转这一状况,必须坚持和弘扬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沉下心、扑下身,琢磨了解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用务实的作风、踏实的做法,真正掌握“实事”。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看是否真正解决问题。了解“实事”不是根本目的,最终还要“求”,得出“是”,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实践中,还有少数干部存在重调查情况、轻解决问题的现象。有的热衷于搭“花架子”,表面轰轰烈烈,对群众诉求就是不解决;有的只做“倾听者”,笔记记得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拿不出破解之道;有的喜欢开空头支票,群众面前拍胸脯,回去之后拍屁股。这些做法,不仅“地气”没接上,还会失信于民,让群众寒心。扭转这种现象,就是要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执行过程中群众有不同反映,要及时研究并予以回应,将“接地气”贯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由群众来评说。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是沉下心还是走过场,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有的下基层随从记者前后跟,“群众演员”一大群;有的深入基层却不深入群众,听汇报作演讲,就是不进寻常百姓门,群众戏称这样的领导干部是“白天出风头、晚上上镜头”。为何有的领导干部“接地气”在群众眼里摆脱不了“作秀”嫌疑?究其原因,就是用自我感觉代替了群众评判,习惯于自说自话。领导干部要真正“接地气”,唯有把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才能得到百姓真心赞扬。

总之,“接地气”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如此,“接地气”才能真正接得上、接得通、接得好,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得人气。

管理要接地气范文第6篇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7日 05

“接地气”的本质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赶时髦。只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接地气”才能真正接得上、接得通、接得好,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得人气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地气”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这是党风加快好转的一个表现。但是,少数党员干部只是把“接地气”当成赶时髦,丢掉了“接地气”本质是实事求是这个灵魂,“接地气”变形走样,成了新的形式主义,群众不但不买账,还很反感,对此应引起高度警惕。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看是否把握实情、揭示问题。为什么共产党人要“接地气”?因为只有深入基层、群众、一线中去揭开事情的面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方可还原并把握事情的真正面目。1930年,为了准确摸清中国的富农问题和商业情况,毛泽东同志抽出近1个月时间,与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深入谈心,写出了著名的《寻乌调查》;1961年,为了寻找摆脱国民经济困境的办法,陈云同志花15天时间到农村访农户、下田地、看猪圈,查找问题症结,写成了《青浦农村调查》。反观当前有些干部,有的调研之前不做准备,不带主题、不带问题下基层,漫无边际、走马观花;或者基层提前安排,看的是事前过滤的假象、表象;或者不敢直面问题,害怕引火烧身,等等。这种“接地气”,实质是用“假”的态度带回“假”的情况。要扭转这一状况,必须坚持和弘扬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沉下心、扑下身,琢磨了解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用务实的作风、踏实的做法,真正掌握“实事”。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看是否真正解决问题。了解“实事”不是根本目的,最终还要“求”,得出“是”,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实践中,还有少数干部存在重调查情况、轻解决问题的现象。有的热衷于搭“花架子”,表面轰轰烈烈,对群众诉求就是不解决;有的只做“倾听者”,笔记记得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拿不出破解之道;有的喜欢开空头支票,群众面前拍胸脯,回去之后拍屁股。这些做法,不仅“地气”没接上,还会失信于民,让群众寒心。扭转这种现象,就是要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执行过程中群众有不同反映,要及时研究并予以回应,将“接地气”贯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判断是否“接地气”,要由群众来评说。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是沉下心还是走过场,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有的下基层随从记者前后跟,“群众演员”一大群;有的深入基层却不深入群众,听汇报作演讲,就是不进寻常百姓门,群众戏称这样的领导干部是“白天出风头、晚上上镜头”。为何有的领导干部“接地气”在群众眼里摆脱不了“作秀”嫌疑?究其原因,就是用自我感觉代替了群众评判,习惯于自说自话。领导干部要真正“接地气”,唯有把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才能得到百姓真心赞扬。

总之,“接地气”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如此,“接地气”才能真正接得上、接得通、接得好,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得人气。

上一篇:国企社会职能范文下一篇:股票期权看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