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创意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2024-07-27

金银花创意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当今的厦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乡村越来越少,交通拥挤,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在闹市区的居民很希望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农村去欣赏自然山水风光、体验淳朴农渔家生活、回归和亲近大自然。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双休日制度的实施、私家车家庭拥有量的上升,厦门的都市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厦门旅游市场的又一大亮点。

因此,如何将厦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厦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推动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这已成为当今摆在厦门农业发展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厦门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优势

闽南地区经济活跃,人民生活条件较高。2005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泉州、漳州、福州等周边城市也相继迈入中等小康行列,早已超过上述标准,人均年收入水平已经可以满足普通市民开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的消费需要。随着汽车价格的逐步走低,日益增多的家庭轿车和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都为人们到厦门进行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提供了方便。

地理位置的优势。都市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福州、泉州、漳州、厦门有城市人口近2000万,而临近的台湾地区人口近2270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厦门是台湾游客进出大陆、大陆居民进出台湾最近的一个重点商贸旅游城市和商贸旅游口岸,与台湾有五缘的优势。目前,每年经过厦门口岸前往全国各地的台胞有20多万人次,其中在厦过夜的台胞有近15万人次,平均在厦逗留天数为3.44天。厦门位于大陆的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资源充足,绝大部分土地适宜耕,淡海水产资源丰富,特别适合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都市休闲农业初露端倪。厦门的都市休闲农业已进入萌动期,万宝山观光果园、竹坝农场民俗村、天竺山庄等正含苞待放,龙眼、芒果、荔枝采果期,种植园渐成旅游热点,游客可以到菜地、果园、茶场,农业科技园和花卉种植园、养殖渔排参观游览,亲手采摘,品尝鲜果,到海边的鱼塘虾池和滩涂观看鱼虾的养殖和捕捞,还可到海边捡贝挖蛎,捕捞垂钓,厦门这些独有让游客上山下海,参观体验的农事活动,全年都可开展,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外部环境好。厦门市的环境质量在中国的城市中名列前茅,有“最温馨的城市”之誉。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人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成功申办2006年奥林匹克国际合唱节和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摘取“联合国人居奖”桂冠。2005年厦门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12.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0.93亿元,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9444万人次、旅游创汇552亿美元,空港客运量突破500万人次。

此外,根据厦门“十一五”规划,预期2010年基本形成城市半小时交通圈,与漳、泉等周边地区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建成东南沿海重要铁路枢纽、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民航将形成15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基本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可以预见,厦门大交通的建设发展为本市及周边城市的居民来厦开展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将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厦门市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厦门的都市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厦门部分农民就开始发挥地缘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自行开发了一些都市休闲农业点,吸引附近城市居民前来旅游观光体验农家生活和品尝农家美食。

在集美区,部分先知先觉的农民利用以往经营的山地果园自发地建起休闲观光果园吸引城市居民,数量有10个左右,占地200—1000亩不等,配套比较完善的大约有2—3个,纳入厦门旅游行业管理的有l家,就是位于灌口万宝山观光果园。

在海沧区,发展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两家,一是天竺山庄。经营内容有观光果园,果树品种有龙眼、荔枝、番石榴等。蔬菜基地,除了日常的品种外,还种植了稀有国外品种辣木,并提供餐饮服务,以及垂钓等休闲设施,总面积500亩。二是青龙寨观光果园。占地面积约400多亩,主要以观光果园为主,提供餐饮服务。这两个观光果园,位于规划建设中的天竺山森林公园附近,可以成为森林公园休闲旅游项目的补充。

岛内的思明区、湖里区,也有许多位于环岛路上的草莓自摘休闲点,东坪山自驾车体验大自然的都市休闲农业游,也渐渐成为岛内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的一大亮点。

同安竹坝华侨农场,长期以来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现在已经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和独具农业特色都市休闲农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打归侨牌,挖掘东南亚的美食文化,吸引城市游客,在厦门都市休闲农业行业中也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

此外,游钓是厦门人传统的休闲方式之一。翔安区的鳄鱼屿附近的海上田园休闲渔排,是厦门第一个带有都市休闲性质的休闲渔业项目,开通了从厦门本岛五通快艇接送游客的线路,给厦门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增加了新的亮点。但可以为市民增加一个休闲好去处,而且有利于海上渔排养殖的健康转型,对改善海面景观和渔民增收都有很大好处。

厦门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迅速发展起来的厦门都市休闲农业,使旅游休闲市场着实火了一把。但是,从政府到企业,从交通部门到旅游服务业,许多部门似乎还准备不足,在都市休闲农业逐渐成为亮点的背后,也暴露出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农村道路交通发展滞后。城市居民开展都市休闲农业旅游交通不便,表现在道路建设滞后和工交服务配套跟不上,自发式的建设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不够完善。

饮食以次充好。很多从都市来的游客,都希望能够品尝到正宗地道的农家菜,如土鸡、非养殖的海鲜等。然而,有的经营户只顾眼前的利益,以次充好,更有甚者,有的经营户为了吸引顾客,非法经营保护的野生动物。

对都市休闲农业认识不清,都市休闲农业特色不突出。只注重饮食服务,轻休闲服务,把都市休闲农业办成酒店食堂,存在有盲目发展的问题。经营者素质相对不高,管理亦不够规范。项目比较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内涵,设施及活动过于人工商业化。另一方面,有些市民对农业缺乏了解,乱摘乱采,践踏、破坏农作物。

都市休闲农业总体规模小。缺乏规划设计,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室及其它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园区杂乱无章,使得游客逗留的时间亦短。从经营效果上看,农园规模过小,水果成熟期集中,而节假日游客过多,又给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性的影响,都市农业淡旺季的差异较为明显,经营期短,游客的季节性强。

休闲渔业旅游还不成气候。目前厦门除了在水库、杏林湾内、同安湾口、九龙江口等水域和滨海岸边有垂钓爱好者活动外,有规模上档次的休闲渔业项目很少,不能满足市民

休闲需要。

政府重视不够。厦门都市休闲农业长期以来属自发行为,政府对该行业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方面,在舆论宣传方面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厦门都市休闲农业规模较小,上档次成规模的都市休闲农业点较少,都市休闲农业尚未纳入全市旅游资源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制约了厦门都市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厦门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厦门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城市人休闲方式走势定是往农村、山区、海上休闲度假,厦门都市农业发展处于萌芽期,应积极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之健康顺利地发展。

规划厦门都市休闲农业一日游线路。都市休闲农业一日游应该是厦门一日游的特色和主打产品,建议有关部门能对旅游线路进行重新规划,将各地自发的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纳入其中。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都市休闲农业是一种商品农业,要有推销商品的意识,要通过各种农事活动吸引游客,要把都市休闲农业旅游信息纳入市旅游政府部门网站,市旅游局、农业局要组织都市休闲农业园区开展多种类型的推介活动,扩大都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立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政府通过协会开展的一系列交流、培训、考察等活动,以实现都市休闲农业行业的完善和自律。建议开展“一区一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示范区,积极引导鼓励被征地农民集资入股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

政府要制定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中长期计划,要把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纳入“十一五”规划,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应制定都市休闲农业经营审批制度,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要制定促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为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开展厦门市都市休闲农业现状调查,了解和掌握厦门观光农业的基本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使这一产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要不断加大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

加强两岸在都市休闲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都市休闲农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台湾的都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通过厦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有计划地邀请两岸有关的专家学者及业者组团互访,对两地的都市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地交流研讨,推动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建立一批新的台湾优良水果种苗引繁基地,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提高都市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

要突出特色。在规划设置都市休闲农业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应充分合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与闽南的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歌仔戏、闽南风俗、古迹史话、传说结合起来,来提升都市休闲农业的品位。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龙眼、荔枝、香蕉、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都市休闲农业中,结合渔业举办垂钓节,推动休闲渔业发展,使之成为都市休闲农业的重要补充。(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厦门国投公司)

金银花创意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都市休闲农业;科普资源;科普对象;科普活动;

中途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设备及生态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场地、产品、经营活动以及农村人文资源等为载体,经过规划设计,一方面发挥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满足民众的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和文化体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休闲农业强调的是休闲性和体验性,以观光展示、科普示范、参与体验为主。

本文以光明农场大观园为例,从科普资源、科普对象、科普活动开展以及休闲农业旅游与科普的相互依赖关系等角度,阐述了如何在旅游的过程中发挥农业科普的作用。

一、光明农场大观园的科普资源及科普活动

光明农场大观园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是一家集农牧业生产、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景区,在农业科普和生态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根据该景区的几大主要功能分区逐一阐述都市休闲农业的科普资源及可开展的科普活动。

(一)经济动物养殖区:饲养经济动物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本区域主要包括晨光奶牛示范场、光明骑士会和东北梅花鹿场等。其中晨光奶牛示范场建有主雕塑广场、生产区、文化长廊、亲牛园、自动化挤奶大厅,通过展览、示范、讲解、品尝等形式,开展奶牛生产、饲养、挤奶等科普内容,使游客了解奶牛生产概念和技术、奶牛饲养营养搭配知识、奶制品生产产业链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等。此外该区域还建设有巴士灭菌装置、品奶厅等场所,通过演示、讲解、品尝等形式,使游客了解巴氏奶、酸奶、常温奶、牛初乳等奶制品的概念、加工、区别等。光明骑士会是华南地区目前最大的马术俱乐部,饲养良种马150多匹,其中一些是香港或澳门赛马会退役的纯血马,还有温血马及其他优良品种的马,有2匹白马还参加过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马场马匹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香港赛马会训练专业骑师的教练马,一部分就是经过严格挑选及训练,专门面向马主、游客及少年儿童进行休闲运动、锻炼身体及马术培训的马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骑马正悄悄地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时尚。马术运动,不仅仅是流汗锻炼,它其实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们可通过参与、观摩等形式,了解马及马术运动的文化,在健体、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体现高贵身份和儒雅品位。

(二)蚕桑文化科普基地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桑蚕文化科普基地的建设为民眾更系统地了解我国桑蚕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该基地主要分为养蚕房、丝路文化馆、丝绸产品陈列区及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等。

养蚕房及桑果园:我国养蚕历史十分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蚕桑文化。由于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蚕的价值一开始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我国古代的蚕农们在实践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总结和探索养蚕技术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养蚕专著,对当时及以后的养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养蚕房和桑果园通过选种、暖室、温度、卫生、喂食、照明、防雨等展示及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送蚕养蚕科普活动,向民众直接、客观地介绍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饲养、蚕病防治、养蚕工具、禁忌等养蚕技术及操作方法。

丝路文化馆及桑蚕丝绸产品陈列区:桑蚕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分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符号、诗歌、神话、风俗、礼仪制度、服饰艺术、生产组织形式、贸易等文化元素,形成桑蚕文化的丰富内容,并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桑蚕文化的物化表辑。思路文化馆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符号之一的嫘祖(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是正史记载中养蚕的发明人)开始,以丝绸之路为桥梁,以有关传统染织绣技艺和蚕丝民俗为基本范围,介绍我国养蚕技术、蚕丝纺织技术及丝织品的发展、流传,展示我国蚕桑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众更直观地领略我国丰富而又博大精深的蚕桑丝织遗产,在展览中穿越古今,在记忆里寻找历史的辉煌,燃起对传统手工染织绣遗产的传承与守护热情。

展览共分为四部分,即蚕俗遗风、蚕丝记忆、织染奇葩和刺绣绝技,主要通过图版、实物、摄像片等展示方式,真实展现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旨在唤起人们对传统蚕丝文化的关注,保护那些即将消逝的蚕桑染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展的快速推进,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即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事实上,尽管目前这一产业规模还是很小,但农民们正积极转回归更加注重生态的生态/有机农业。而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可帮助普通大众更好地了解生态农业,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奇异瓜果世界

本区域主要分为蔬园巨星馆、奇异瓜果世界、瓜果采摘区及花卉的工厂化生产等区域。其中蔬园巨星馆主要是瓜果蔬菜的树状栽培模式展示。蔬菜树栽培,又称“蔬菜单株高产栽培”,主要是以培养强大的植株个体、多结果和延长生命周期为主要栽培目标,并通过创造蔬菜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结合生理和营养调控技术来实现,如重200余斤的巨人南瓜,覆盖面可达40平方米、挂果逾万的番茄树。通过该馆的展示,可让人们了解植物新的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技术、基质培养等。奇异瓜果长廊种植了品种繁多、形态和色泽各异的瓜果蔬菜,旨在让民众了解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繁殖方式的多样性(除了有性繁殖,还有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及现代生物育种(如杂交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等)知识。

此外该区域还设置有农艺新科及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模块,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展示,向民众介绍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技术和相应的传感、机械等自动化技术,如何实现自动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最大程度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等。

(四)农业文化创意园: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来源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科技、社会秩序、习俗、信仰、民间技艺和饮食文化等。创意园通过模型、雕塑、实物、展板、场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展现灿烂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本区域主要由节气园、后稷教稼园、手工作坊、乡土文化展示长廊、葡萄园等组成。本区域还可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举办插花艺术、盆景文化、食品雕刻、农副产品加工、创意农业、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活动庆典等科普活动。

二、光明农场大观园的科普对象及科普开展形式

要想达到好的科普效果,单单具备丰富的科普资源是不够的,还要细分科普对象,针对不同群体特点,设计和策划针对性强的科普活动和产品。科普活动的开展方式应该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应该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来打动和感染科普对象。

光明农场大观园地处莞深交界,到此旅游的多数是远离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城镇居民和城市市民。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青少年学生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全面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基础对培养知识面丰富、发展全面的新一代力量非常重要,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农业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比如景区常年开展的“蚕宝宝领养”科普活动。

(二)城镇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家和万事兴”说明了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的重要性。科学的亲子活动和家庭活动对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有一定的帮助。亲近自然,体验劳作和农耕文化,与家人同乐,对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非常重要,同时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爱惜粮食等好习惯,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专业技术人员

光明农场大观园集中展示了农业发展的新科技、新技术以及标准化、规范化和具有前瞻性的生产经营模式等,有一定的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

(四)城镇居民

普通市民百姓,有的從小生活在都市,甚至没有见过更没有经历过农业生产,若通过这样的一个科普场所和科普过程,让市民了解农业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进而进一步关心、关注和支持农业的发展,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由此可见,都市休闲农业旅游与普通游乐场、采摘园等单一功能主题景区不同,它承载着经济、生态、社会、游憩、疗养、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三、休闲农业旅游与科普二者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

科普需要普及对象能够以休闲的形式和轻松心态来完成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普及;同时旅游的载体需要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娱乐,市民在娱乐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学,知识有所增进,心灵有所升华,这也是旅游的终极目的。因此在科普项目的上马与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科普活动开展与景区文化活动策划等领域可将二者有机整合,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智毅,廖森泰,肖耿生等.宝桑园科普基地在科普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J].中国蚕业.2009.4:83-85

[2]郭焕成等著.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7年4月1日)

金银花创意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为对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以广东休闲农业为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推动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同时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 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乡村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策略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和农村人群的收入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战略下我国将农业发展,与观光、旅游、休闲等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休闲农业的新型经营方式。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传统的农业发展潜力有限,无法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而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2)可以推动城市和乡村的互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没有接触过农业相关事物的城市人群对其充满了好奇,休闲农业可以将城市人群带入农村,使得城市和乡村进行良好的互动,在文化和习惯方面相互交流,可以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见识。3)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保护、继承农业文化的重要方式[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孕育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时,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农业生产的乐趣,对培养人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对传承多年的农业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 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

广东处于我国的东南部,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方面,有着较为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自然条件适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广东省处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属于亚热带气候环境,农业发展的条件具有较大的优势,例如广东的热带水果种类繁多、口感丰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热带水果的成熟时间较短,所以一年可以举办多次水果采摘项目,能够为更多的休闲人群提供服务。2)独特的地理位置。广东省处于我国的东南部,周围的大城市非常多,游客资源和休闲资源非常丰富;再加上广东与东南亚地区距离非常近,还可以发展跨境休闲农业,为国外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服务。3)独特的广东文化使得当地居民非常好客,愿意将农业生产开放出去,形成休闲农业的生产模式;另外,独特的文化使得人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更好地经营和创新休闲农业,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2]。

2.2 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广东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所以在过去的几年中,广东已经开始策划休闲农业的经营和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多种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1)农务参与模式。该模式是指休闲对象不仅可以觀赏农业生产的过程,而且还可以亲自实践,亲身经历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了解农民日常的劳动细节。这种模式能够提高休闲对象的参与感,真正体会到农业生产的乐趣,而且通过自己亲自播种、施肥、除草、采摘的过程,释放生活的压力。该模式适合父母带着子女一起参与,培养儿女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2)民俗体验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展示农业生产的劳动细节和民俗文化,或者是通过当地的美食、节日活动等吸引游客,让游客可以到周边的村庄进行旅游,欣赏河流、山坡、农田的美景,查看当地的农业特色等。该模式适合的对象范围比较广泛,也深受城市人群的喜爱,是放松休闲的重要模式。3)休闲度假模式。主要是指在休闲农业的附近修建温泉、餐饮、娱乐等多项服务设施,售卖一些特色农产品等,再结合当地一些特色的表演,可以为旅游对象提供休闲娱乐的一条龙服务。该模式适合的人群也比较广泛,人们可以在享受的同时,感受到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2.3 广东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广东已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并且创新了多种发展方式,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过分注重盈利,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不够。休闲农业本身可以帮助农民增加一定的收入,但是如果一味地以盈利为目的,缺乏对旅游对象需求的深入调研,旅游项目重复度过高,可能会造成休闲农业发展不足的情况。2)政府的引导不够,导致很多地方过分注重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市场接近饱和、供大于求,而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农民的收入不增反降,与最初发展休闲农业的目标相违背。3)过分注重娱乐设施的建设。对于很多旅游人群而言,选择休闲农业项目进行体验,主要是想接触农业相关的放松项目;而很多娱乐设施城市也存在,甚至比乡村的更加成熟,所以过分注重娱乐设施的建设反而失去了休闲农业的本质特色,对于休闲对象的吸引力会逐渐减弱。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较多的模式,但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和过分注重盈利等多种原因,目前广东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经过分析,认为推动广东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可以参考以下3个方面。

3.1 进行统筹规划,推动和谐发展

广东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非常丰富,如何能够协调好各方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3]。进行统筹规划,推动和谐发展,可以参考以下两点。1)整合休闲农业的相关资源。广东存在着发展农业的多种资源,传统的农业资源,丰富的林业资源,景观资源等,可以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开发著名景点。并通过对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发,带动当地交通、住宿、饮食等其他行业的共同开发,更好地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2)政府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对当地的农业特色进行充分调研,然后为每个地区进行规划,推动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不仅可以避免休闲农业的不必要竞争,而且可以满足不同旅游对象的需求,推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3.2 树立品牌,创新服务项目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进行多方的协调,循序渐进地发展和进步,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吸引旅客的注意力。广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特点进行宣传。1)树立品牌效应。在打造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满足旅游对象的需求,以旅游对象的喜好为基础打造休闲农业的相关项目;同时,树立品牌效应需要提高性价比,严格遵守誠实守信的经营之道,可以借助旅游对象的口碑来进行宣传,提高品牌效应的影响范围。2)要不断创新服务项目,①与当地的农业特色相结合,推动服务项目的不断创新,形成休闲农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②对服务项目进行更加精细地划分,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实现垂直化的市场供应,更好地满足旅游对象的个性化需求[4]。

3.3 推动多种产业的融合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其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因此需要不断推动多种产业的融合,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推动多种产业的融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提供具有乡村特色的一条龙服务。除了传统的休闲农业项目之外,还可以提供其他类型的服务,例如:农业特色的饮食服务,亲手制作和品尝当地美食;农业特色的娱乐服务,举办采摘项目等,不仅可以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农业特色,而且避免与城市娱乐项目或者是其他休闲农业的娱乐项目重叠,真正体现当地的农业特色。2)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种效益的融合。休闲农业属于第三产业,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需要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例如宣传当地的特色小吃,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①需要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并且注重对农业成果的保护,不随意践踏植物、拒绝浪费等等;②当地农民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生态效益,拒绝滥用农药、膨大素、催熟剂等等,对游客的身体健康负责,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

4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意义等都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目前广东省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主要经营模式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深切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做好休闲农业发展部署工作,通过充分利用广东省休闲农业优势,结合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以此来实现广东休闲农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华荣,周灿芳,刘序,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供给与需求优化模式——以广东24个省级农业公园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9):20-24.

[2] 沈东生.乡村振兴战略下环巢湖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5):36-38.

[3] 盖军静.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2019(4):69-73.

[4] 赵莹雪.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清远市黎埠镇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3):164-166.

(责任编辑:刘昀)

金银花创意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更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农业是立国之本。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而休闲农业不仅有利于产业优化,同时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弥补了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 区域经济 影响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劳动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工作之余人们有更多业余时间可以支配,假期出去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游客希望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休闲农业主要载体,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发展乡村旅游,走休闲农业发展路线,增加了农业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起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五十年代意大利成立现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六十年代休闲农业得到发展,八十年代休闲农业模式已走向成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越来越多。休闲农业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潜在价值,成为了促进农业经济新途径。休闲农业符合现代人需要,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基数不断增多,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绿色自然环境,从而缓解都市生活压力。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农业等同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是: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加速社会资源流动,促进乡村发展建设。

二、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建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逐渐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已形成规模,旅游景点不多增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影响非常明显,是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产业链延伸角度来讲,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艺术加工、游客观光、农事活动融为一体,切实可行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缓解了城乡矛盾。

二零一三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的文章中,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总结,明确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文章中指出休闲农业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截止二零一四年,全国已建设八万多休闲农业村,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数量超过一百七十多万家,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三千万,营业收入超过三千亿元,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角度来看,发展休闲农业需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这就必须对农村道路、环境、住房、通讯进行建设,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加速了农村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合理整合了农业资源,使区域农业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利用了多元化产业形态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形成了一种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以长沙市为例,二零一三年长沙总GDP达到九百二十三亿元,县区所占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二,县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这就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结果。芙蓉区和天心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成为第一和第二,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真正实现了产业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使农业经济走向了现代化,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收入最大化。

随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规模、旅游人次将逐步扩大,乡村旅游条件将不断改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一些区域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发展现状不理想,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改革相关政策,宣传地方休闲旅游产业形象,树立乡村旅游口碑,扩大对外形象知名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条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融入生态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树立正确资源开发观念,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生态评价体系,控制休闲农业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要提高产业集约度,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农户分散,经营混乱,缺乏生态意识,不利于管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范休闲农业结构,应把分散经营个体组织起来,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约度,全面提升产业规范性,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打造生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休閑农业结构。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空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多的人们希望享受自然,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生活。通过正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明显推动作用,能够行之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改革,带动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发展休闲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3(11):119-124.

[2]俞燕.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11(14):132-133.

[3]郑榕妍,朱朝枝. 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J]. 台湾农业探索,2011,03:36-40.

作者简介:牟连荣(1976—),女,重庆,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金银花创意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既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长期生活在繁华喧闹的大城市、处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的市民,非常向往到宁静安逸的环境生活,到近郊去呼吸新鲜空气,活络筋骨,品尝物美价廉的农家菜肴,是人生一件美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空间,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永靖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永靖县休闲观光农业开始刚刚起步,出现了如三塬高效农业示范园、农林科技苑、罗川台循环农业园区、瑞华山庄、陇上生态园、枣园新村等,为人们提供了兼有观光、休闲、采摘、垂钓、娱乐、教育等功能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求新求变、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但是,总体上讲,这些休闲观光农业处于发展的初期,其旅游产品的经营方式还在探索,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发展速度与旅游业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首先,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有关部门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缺乏完整、合理、统一的总体规划,目前基本上都是以企业自主开发为主,都未经过科学论证和规划,特色不鲜明,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其次,资金投入不足。有些园区建设的投资主体没有解决,仅凭县财政扶持资金显然是杯水车薪;有些园区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发展相当缓慢。只要增加投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就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运作经营不规范。园区建设规模太小、生产经营配套设施不齐全,在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上,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特色服务等方面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品牌不突出,档次偏低;第四,市场定位不准确,文化底蕴不足。投资商往往急功近利,集中在吃住、采摘、垂钓等常规活动,缺乏特色,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没有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造成游客的体验类型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深层次的需求。

2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2.1交通快捷便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永靖县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北,素称“河州北乡”之称。距省城兰州市40多km,是兰州市一小时经济圈,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境内兰刘(兰州、刘家峡)公路和铁路专线直通县城,国道213、309线和环县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黄河、湟水河穿境而过,流经县境107km,黄河水运连接临夏、东乡、积石山各县。永靖县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东界西固区、临洮县;南濒黄河,与东乡、临夏、积石山县为邻;西毗青海省民和县;北滨湟水,与红古区相望。东进西出,北下南上都十分便利,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2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县域内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美丽的太极岛是黄河上游最大的黄河湿地之一。炳灵寺、吧咪山、罗家洞等均为旅游胜地,久负盛名。雄伟壮观的刘家峡大坝,世界最大、种类最多、分布密集的白垩纪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址,享誉海内外的瑰宝“彩陶王”,堪称戏剧舞蹈 “活化石”的傩舞戏等彰显了悠久深厚古黄河文化底蕴。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我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淀了更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子。

2.3农业资源丰富,产品地域特色鲜明永靖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 500m左右。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20℃,无霜期200d,年降雨量300mm。全县总土地面积1 864km2,耕地面积3.60万hm2,水域面积2.20万hm2。土地肥沃,有效养分含量丰富,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境内无工业“三废”污染,是一块无公害的净土,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土壤质地好,淡水充足,还有远近闻名的红枣、百合、草莓、水果黄瓜、樱桃西红柿、黄河鲤鱼、红鳟鱼、鲑鳟鱼等特色农产品,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宝贵资源,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4产业基础坚实,区域发展氛围浓厚近年来,该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园区农业发展迅速,以垂钓休闲、民俗饮食为主的“农家乐”正在兴起,以打造中国西部休闲水乡与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跨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品牌,为我县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产业基础。

2.5综合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休闲观光农业,融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和户外运动于一体,并因自然、生态、绿色、健康而独具魅力,备受现代都市人的青睐,孕育着庞大而广阔的消费市场。据有关统计,2008年该县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55.3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9 276万元。综合优势明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前景十分广阔。

3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3.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观光休闲农业的功能与作用观光休闲农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通过农业生产过程及农产品的包装与加工,使之赋予浓厚的农耕文化,丰富农业价值取向,拓展农业的增值空间,提高农业的经济收益;为喧嚣的都市提供一个清新、宁静、安逸的自然场所,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农业,增进健康的欲望;增加绿色空间,营造怡人景观,绿化、美化、净化乡村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供销的链接,拓宽了产业化经营渠道,创新了农业经营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在维护农产品生产这个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注重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2充分挖掘旅游观光资源,彰显人文特色科学整合本地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观念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我县境内有西北高原最大的人工湖刘、盐、八三大水库水波浩淼,景色非凡和三颗耀眼明珠“水电站”,是近代水电事业发祥地;有元、明、清各代建成的炳灵寺、白塔寺罗家洞、岗沟寺、吧咪山金花宝殿、抱龙山、泉神庙等,散布在我县农村乡间,这些景点,人文底蕴深厚,极具旅游观光价值。县内乡间小吃,民间剪纸、傩舞戏、“花儿”演唱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要依靠先进技术,配套先进生产设施,栽种名特新奇品种,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展示现代农业成果,增强感受农业、体验劳作,满足消费的欲望。要突出春天踏青赏花,夏天避暑纳凉,秋天采摘瓜果,冬天品尝农家菜肴农村生活气息。

3.3政策扶持,将休闲观光农业做大做强根据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古城新区的规划建设,真正成为省城兰州的“后花园”。在城市发展建设上要为观光休闲农业预留空间,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间加大投资力度。财政上给予扶持,土地使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积极引导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争取做大做强,做出名牌。

3.4科技创新,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品味与档次认真分析市场需求,解剖消费心理,提高产品品味,体现区域特色;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栽培方式,种植名花异卉、特色果蔬,养殖珍稀动物,满足猎奇心理,增加观赏性;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土地以租赁、入股等合理流转,确保农民受益,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总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前景广阔。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因势利导,规范管理,一定能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开创永靖农业发展的新天地,为打造富民强县作出贡献。

金银花创意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从供给侧视角来看,休闲农业扶贫面临角色错位、涓滴效应减弱和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基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案例,将精准供给思维引入休闲农业扶贫,从供给改革的主体、结构和要素3个维度探索休闲农业扶贫的路径,提出通过优化休闲农业生态产业链,提升休闲农业附加值;利用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保护贫困人口利益,构建风險防范机制,提高休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休闲农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关键词:休闲农业;精准供给;扶贫;渭滴效应;扶贫路径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2020年脱贫收官之后,扶贫工作的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治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减贫工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扶贫工作平稳转型。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后,如何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提升扶贫的效果,更好地治理相对贫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农业扶贫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休闲农业的涓滴效应和乘数效应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使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随着休闲农业扶贫实践的深入推进,传统休闲农业扶贫过程中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和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单纯依靠刺激需求难以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矛盾,须要从休闲农业扶贫的供给端入手,通过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和促进融合,从源头实现休闲农业扶贫的精准化供给,提高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休闲农业扶贫效率最大化。

当前国内对于产业扶贫的研究较多,主要聚焦在影响因素、效果测评、模式创新和路径选择等方面。在影响因素方面,冯斐等认为,不同扶贫要素投入与减贫之间存在影响差异,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性[1-2]。彭建交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贫困减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3]。在效果测评方面,石丹等通过对多维贫困测度,分析和评价了湖北省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4]。陈传波等以藏区为例,分析了科技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基于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5]。贾海刚等将区块链和扶贫相结合[6]。李晓园等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到精准扶贫中,通过开放平台、协同创新等策略,推动产业扶贫发展[7-8]。在路径选择方面,张琦等从六大经济增长要素和四大主体出发,探索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路径[9]。莫光辉等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和长效机制衔接方面研究了扶贫的路径优化[10-11]。这些研究对休闲农业扶贫的实践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然而,现有的产业扶贫研究中特别针对休闲农业扶贫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样本侧重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对西北平原地区和近郊区样本研究。须要注意的是,乡村旅游不能替代休闲农业研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发生地点、依托资源和实现功能上有一定重合,但二者在目标市场和发展方式方面有明显差异[12],休闲农业是农业的衍生品,更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在旅游资源相对有限的地区,休闲农业比乡村旅游的适用性更加广泛。因此,本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为样本,运用精准供给的思想研究资源同质化较高的西北地区休闲农业扶贫就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渭南市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精准供给的经验

渭南市临渭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属于典型的农业区,区位资源较好,客流量丰富,但自然旅游资源不及山区和民族地区,属于优先精准扶贫区[13]。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渭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表1),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67%,8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全面完成各年度脱贫任务。在脱贫工作中,临渭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将休闲农业扶贫模式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通过精准供给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了自己的脱贫道路,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1.1 以特色农业为核心,开发休闲农业新模式

由于地理原因,临渭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休闲农业发展得天独厚。(1)依托自然风光和农业特色建立农业产业园,将农业产业园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减贫效果显著。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6个(省级5个,市级8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打造了53个宜居村、80个生态村,带动乡村旅游就业创业1万余人,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0.55亿元。(2)遵循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原则,不断开发休闲农业扶贫新模式,满足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融入休闲农业项目中,增加休闲农业的体验感和产品附加值,带动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3)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村集体的示范作用,围绕三大地域品牌先后开发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共享农业、认养农业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多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还实现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发展。

1.2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品牌带动策略

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临渭区2018—2020年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特别是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采取PPP模式对81个贫困村和集镇进行提升改造,加强电力和电网建设,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2019年打造8条最美乡村道路,建设7个出入口和277个村庄景观节点。另外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休闲农业扶贫提供环境支持。其次,围绕特色农业实施区域品牌带动战略,现已有临渭葡萄、临渭猕猴桃和临渭核桃三大区域公用品牌,星级品牌农家乐18个,2019年临渭葡萄荣获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采用以奖代补支持品牌农业,引导农户提升种植技术、改变种植习惯,实施品牌订单作业,通过品牌农产品种植提高休闲农业知名度,从而吸引周边消费者,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参与休闲农业的积极性[14]。

1.3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休闲农业竞争力

临渭区坚持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集体企业,通过创新组织形式,破解制度约束,增强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带动力。(1)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大力培育职业农民。聚焦休闲农业创业专题,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先后联合多家企业和种养大户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定期评选优秀职业农民并给予奖励。(2)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和農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持续推进企园带动发展模式;多举并措帮助贫困户融入特色休闲农业产业链,全区81个贫困村均已成立村集体公司,投入运营的公司25家。(3)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的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推动发展村集体公司集中连片流转土地466.67 hm2以上,带动贫困户达到7 000多户、18 000多人,对贫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值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1.4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

临渭区以脱贫光荣为导向,全面落实推广扶志六法,有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1)精准开展各种技能技术培训。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开展技工教育赋能工程,推动技工院校与贫困村结对,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2)加强精神文明扶贫,通过三下乡活动,在全区广泛开展脱贫之星评选和宣传,营造勤劳致富新风尚;将文艺创作和文艺下乡作为志智双扶新举措,努力提升乡村文明整体水平。(3)将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联系起来,利用“道德银行+爱心超市”助力脱贫攻坚。不仅调动贫困人口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积极性,还为其提供生活保障,提振贫困户脱贫的精气神。

2 休闲农业扶贫面临的困境

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是关中地区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基于实地调研和关键信息人访谈,现阶段休闲农业扶贫过程面临以下问题。

2.1 供需和角色错位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扶贫过程中的错位表现在2个方面:(1)休闲农业资源供给和贫困户需求存在供需错位;(2)驻村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之间的角色错位。调研中发现,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统筹并资助贫困户搞休闲农业项目,贫困户由于能力等原因没有参与到扶贫项目的选择,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再加上部分贫困群众对扶贫认识不充分,长期形成懒汉思想,产生路径依赖,甚至出现效果悖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2个:(1)休闲农业扶贫项目对接不够精准,并非基于地区实际和贫困人口的利益诉求,更多的是政府、集体和企业主导的休闲农业开发项目,这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休闲农业扶贫规划,可能导致贫困户被动参与,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2)没有激发村干部的帮扶积极性。在2020年脱贫任务的压力下,少数帮扶队成了扶贫的主力军,村干部存在感下降,甚至被边缘化,帮扶干部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脱贫,更须支持村干部工作,明确村干部是持续帮扶的主力,帮扶干部具有指导作用,二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

2.2 休闲农业发展与减贫相关性减弱

从临渭区的休闲农业扶贫来看,在扶贫干部(能人)的帮扶和扶贫资金的投入下休闲农业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但随着脱贫难度边际递增,减贫的速度逐渐放缓,休闲农业涓滴效应也慢慢减弱。一般情况下,采用休闲农业扶贫的设计假设前提是只要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了,扶贫项目就落实了,贫困户收入就能提高,生产能力就能提升,最终完成自我造血的转变[15]。而现实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和发展起来了,通过土地流转的贫困户被排斥在项目之外,或者在项目中打零工,处于整个利益链的最低端,就可能造成扶贫项目精英俘获。另外,缺少针对性的休闲农业技能培训,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差。部分想参与的贫困户碍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相应技能,没有能力参与到休闲农业扶贫产业中。还有少数贫困户压根就不想参与,只是想方设法通过休闲农业扶贫的方式套取扶贫补助资金。

2.3 产业低端锁定致使有效供给相对不足

影响休闲农业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1)扶贫工作者认识的局限性和贫困人口相对受教育程度低,休闲农业的具体规划与贫困户的扶助计划没能联系起来,大多休闲农业扶贫项目集中于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最低端、同质化明显,再加上配套服务供需错位,从而导致消费者粘度较低,难以实现多次消费。(2)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缺乏高附加值环节,产业升级动力不足,不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扶贫项目没有办法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造成低端供给较多,供需不平衡持续存在。(3)缺乏核心企业的带动,扶贫效果难以保证。由于农村吸纳资源能力有限,扶贫项目缺乏强有力的企业带动,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产品、服务供给主体碎片化,村集体项目管理水平粗放,经营能力有限,不能将农业资源最大化利用,往往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导致不能有效地推进产业扶贫。

3 休闲农业扶贫精准供给的实现路径

休闲农业扶贫的精准供给就是在借鉴传统休闲农业扶贫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供给侧的精准改革建立有利于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新模式。改革可以从休闲农业扶贫的主体、结构和要素3个维度进行精准供给(图1),以贫困人口为主体,以激发内生动力为导向,围绕休闲农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增值,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利用体制机制保障全要素生产率,最终达到稳定脱贫乃至发家致富的目标。

3.1 优化休闲农业结构,提升休闲农业发展质量

精准供给并不是将需求和供给割裂开来考虑,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所以必须关注需求端的变化,充分发挥本地农业优势,完善和延长生态产业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确保休闲农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3.1.1 构建和完善休闲农业生态产业链 休闲农业生态产业链是休闲农业与其相关利益方(或上下游)组成共生的组织网络系统,目的在于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休闲农业产业链通过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种养植结构,强调三产融合发展,利用资源再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来充分发挥其乘数效应,提高休闲农业的供给质量。(1)培育休闲农业相互关联、多层次的生态产业体系结构(图2),此结构是以核心层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的四层产业链体系。在规划过程中应从长远考虑,按照村落资源禀赋,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统筹布局休闲农业扶贫项目;利用创新驱动,围绕核心功能进一步延长和优化休闲农业生态链,逐渐增加高附加值环节。(2)引进或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在鼓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休闲农业扶贫的同时,也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推进龙头企业提质扩模的同时提升其扶贫带贫能力。(3)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休闲农业潜力,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升级休闲农业资源平台,利用物联网和组态软件推进精准农业建设,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1.2 突出品牌优势探索模式创新 随着竞争加剧和贫困复杂程度上升,休闲农业扶贫可通过培育品牌和创新模式打破发展路径依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1)凸显特色树立品牌。在发展过程中立足本地农业生产特色,深挖农业资源和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增加品牌曝光度;针对比较优势,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创建知名品牌园区,打造精品民俗,增加星级农家乐。(2)创新休闲农业扶贫模式。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休闲农业项目中,增加体验性和参与度;积极探索“农家乐+美丽乡村+集中扶贫”“产业基地+田园农业扶贫”和“科普教育+园林观光扶贫”等休闲农业扶贫新模式,集中体现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农业生产景象。(3)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鼓励采用“金融扶贫+休闲农业托管”模式,即贫困户通过贴息贷款购置生产资料,交给经营主体托管经营,按托管协议固定期限进行分红,这不但解决零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弱的问题,还将休闲农业扶贫与金融扶贫相衔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投入,利于迅速形成竞争优势。

3.1.3 动员社会力量促进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能否可持续脱贫,在于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16]。(1)坚持规划引领。深挖当地的特色资源,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保留原有历史文化,联系贫困户实际情况,切实做好休闲农业扶贫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方案,完成贫困村休闲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储备。(2)做好项目支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指导贫困户清洁家庭、美化庭院,不断优化生态环境。(3)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休闲农业扶贫攻坚。大力发展“N+1”扶贫模式,动员社会更广泛的力量参与到扶贫求助中来,支持社会各类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扶贫和休閑农业扶贫相结合的融合模式,尽可能按照贫困人口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扶贫服务和休闲农业项目,有效地将社会力量与贫困人口发展相对接,逐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促进休闲农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精准思维,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供给改革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市场自主经营的主体[17],在扶贫过程中如何调动主体活力和动力,就须要引入精准供给的思想,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将贫困人口、当地资源与休闲农业项目精准匹配,充分调动贫困人口、企业、政府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3.2.1 精准识别参与休闲农业的贫困人口 运用科学方法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休闲农业扶贫工作的前提。现阶段各地区已完成贫困人口的信息收集和建档立卡工作,然后按意愿将贫困人口分为2类,再将有意愿参与休闲农业的贫困人口,按能力和资源2个维度划分为4种类型。类型1是“能力强-资源优”的贫困户,这部分属于休闲农业重点培育对象。给其提供参与机会的同时,注重其技能培训或生产资料的扶持帮助,使其尽快能参与休闲农业并获益;类型2是“能力弱-资源强”的贫困户,此类贫困户可以入股休闲农业项目,通过休闲农业的收益再分配来增加收入;类型3是“能力弱-资源弱”的贫困户,此类人群属于丧失劳动能力群体,资源也比较贫瘠,可通过社会兜底保障基本生活;类型4是“能力强-资源弱”的贫困户,此类型贫困户可以发挥其能力优势,为其提供休闲农业就业机会。根据以上分析,类型1、2、4的人口属于休闲农业扶贫的目标瞄准人群,类型3的人口属于兜底保障目标人群,此外贫困人口的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各因素的变化也发生改变,这就须要在扶贫识别工作中不断优化制度,对扶贫人口精准选择,为休闲农业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 因地制宜的精准帮扶和管理 契合贫困人口需求精准匹配差别化的休闲农业扶贫项目,降低门槛为贫困人口找到切入和参与休闲农业的具体路径。不能把贫困户缺乏资金或能力等同于缺乏生产要素,可根据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4类总体布局,将“一村一品”、农业园区等特色种养殖与休闲农业项目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合理利用贫困人口资源,给予贫困人口选择权力,转换政府角色,杜绝地方政府追求短平快收益而大包大揽。地方政府面临的是将市场逻辑的效率和扶贫逻辑的公平进行平衡与对接[18]。在休闲农业项目安排上合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根据地区特点与贫困户优势设计休闲农业项目,在避免项目同质化风险的同时兼顾规模效益和突出特色。二是夯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扶贫思想认识,不断提升扶贫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技能。

3.2.3 坚持扶智加扶志提高内生动力 贫困不仅是收入低,还有能力和认识上的贫困[19]。一是积极开展休闲农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发展,本质是体验经济,扶贫过程中须先从贫困户思想转变、认识提升入手,降低其对该模式的畏难心理;在技能提升中精准施策,可编制休闲农业知识宣传小册子,结合新型农民阳光培训工程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培训贫困人员休闲农业知识和服务规范;有条件的村集体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外地先进的技术经验,提高贫困人口的服务能力;建立稳定的技术咨询点和基层农技人员,通过思想宣传、社区教育和转变环境等方式鼓励贫困人口主动脱贫。二是大力实施新民风建设。改进党员干部扶贫工作作风,强化责任落实,以奖代补激励贫困人口参与休闲农业项目,培育挖掘脱贫典型事迹和人物,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感染贫困群众自立自强。

3.3 完善各项机制,提高休闲农业要素生产率

由于休闲农业的市场性和产业性,不但要增加要素的有效投入,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扶贫体制机制,否则可能造成生产要素效能转换低下;投入过剩引发资源浪费,贫困人口被排斥在休闲农业活动之外,甚至形成内殖民的扶贫生态。

3.3.1 构建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 激发贫困户参与休闲农业积极性,不能仅靠教育引导,还要有利益驱动。产业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扶持到户,更重要的是完善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连接机制,切实做到效益到户,让贫困户得到经济和能力上的双提升,更重要的是获得克服贫困的信心和幸福感。利用多种形式利益连接机制,让经营主体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一方面通过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经营主体用工协议、股份合作协议和订单收购合同保护贫困户的收益;另一方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也可保障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效应和奖励收益;同时利用租赁村级闲置资产、签订村级资产入股协议、收取项目实施服务费等方式促进村集体增收,实现3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互惠共赢合作发展。

3.3.2 健全监督机制保护贫困人口利益 多措并举强化约束监督。(1)强化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申报、审批、勘察等各项程序,实施终身审计等财务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休闲农业扶贫项目实施,确保项目真正发挥扶贫减贫作用。(2)完善休闲农业项目考核审查制度,引入第3方监督,防止扶贫资源分配不公和精英俘获[20];成立休闲农业扶贫督查小组,建立休闲农业观测点,动态跟踪、全面评估休闲农业扶贫成效。(3)建立休闲农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确实解决休闲农业扶贫中出现的问题;构建贫困人员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并纳入示范主体评定指标和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规范休闲农业扶贫资金监督与管理,对扶贫资金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休闲农业项目可以顺利实施。

3.3.3 建立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的风险防范机制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需要更多的机械装备、科学技术和社会化服务,收益的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大,引入休闲农业保险机制,将保险和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1)通过合约质押和保险合约担保等金融创新,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为贫困户提供低成本融资需要,更有利于促进休闲农业扶贫项目进一步规模化和市场化。(2)探索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与保险、担保相结合的风险防御补偿办法,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分散贫困户休闲农业发展风险。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不仅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困境,同时解决贫困户参与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的后顾之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脱贫的信心。

4 结语

休闲农业扶贫首先要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质量,通过精准供给,带动休闲农业扶贫的竞争力。扶贫过程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休闲农业潜能及尊重贫困人口的意愿,政府为扶贫户提供有效的“菜单”,贫困户自主地选择“点菜”,以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模式给与贫困人群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途径。实现休闲农业扶贫的核心要素是休闲农业精准供给,针对休闲农业扶贫过程出现的供需错位、扶贫效果减弱和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须对休闲农业扶贫的供给侧进行改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主体内生动力和提高投入要素生产率3个维度精准施策,提升休闲农业扶贫资源配置值效率。休闲农业是典型的增能型产业扶贫,有一定的门槛和适应性,所以要对参与休闲农业扶贫的环境、资源和贫困主体进行综合评价和精准匹配。未来可从休闲农业扶贫的适用性进行深入研究,如何科学构建休闲农业相关指标、如何设置参与主体的互动机制,如何实现休闲农业和扶贫的最优匹配,将成为下一阶段休闲农业扶贫实践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冯 斐,唐 睿,冯学钢. 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2):105-110.

[2]钟 文,钟昌标,陈林雄. 典型贫困区扶贫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9,33(6):54-60.

[3]彭建交. 基于VAR模型的旅游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与贫困减缓关系研究[J]. 生态经济,2020(4):139-144.

[4]石 丹,刘睿彬. 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湖北省精准扶贫成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20,36(4):44-48.

[5]陈传波,王寯穆,刘勇强,等.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绩效分析[J]. 软科学,2020,34(5):139-144.

[6]贾海刚,孙迎联. 基于区块链的精准扶贫创新机制研究[J]. 电子政务,2020(4):25-37.

[7]李晓园,钟 伟. 大数据驱动中国农村精准脱贫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求实,2019(5):78-87.

[8]陈 升,劉 泽. 大数据驱动下的政府治理机制研究——以精准扶贫为例[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5.

[9]张 琦,张 涛,贺胜年.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97-104.

[10]莫光辉.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02-112.

[11]李智永. 乡村振兴与长效扶贫机制衔接的路径探析[J]. 领导科学,2019(22):110-113.

[12]杨 华,刘 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 品牌,2015(7):100-101.

[13]崔 丹,吴 昊,刘宏红,等. 大都市区贫困带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探析[J]. 中国软科学,2019(7):81-90.

[14]魏兰君,周建涛,颜志梅,等. 果树在休闲农业中的功能[J]. 江苏农业学报,2018,34(3):657-661.

[15]李小云. 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N]. 人民日报,2018-08-26 (5).

[16]李卫东,张 力,陈 鹏,等. 休闲农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J]. 农业科学研究,2016,37(4):76-79.

[17]厉以宁.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流通经济,2017,31(1):3-8.

[18]梁 晨. 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5.

[19]阿马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梅继霞,彭 茜,李 伟. 经济精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条件——一个多案例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9(8):39-48.张 伟,刘 辉.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分宜县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1):28-33.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历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