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故事范文

2023-09-22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1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3.教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阅读理解

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解决问题一。

(1)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板书),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如何计算。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深入提示,最后全班交流算法。(板计算过程)

A、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小数化成分数:

B、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分数化成小数: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4、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5、探索简便方法

首先鼓励大家对前面两种方法的正确掌握。

除开这两种方法,其实这种计算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简单的算法,大家想学吗? 提示:把小数看成整数,运用整数乘分数的方法来计算。请大家尝试一下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上面两个算式。

学生自由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并展示学生计算的过程。

6、知识点小结

小数乘分数,可以先用分母和小数约分,然后在用约分后的小数和分子相乘,从而计算出结果。

7、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是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反馈练习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这三个算式可以先约分,在计算。

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不能,因为1.4与6 不能除尽。

(四)提高练习

1、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约10亿多人缺水。专家估计,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将超过25亿。

2、一件短袖原价15.6元,现在售价是原件的

,现在售价多少元?

答:现在售价12.48元。

(五)拓展练习(多余条件)(机动)

1、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

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

。如果有2.5 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答:这种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共有2千克。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一本书360页,第一天看了,第二天看了余下的,还有多少页没看完?

答:还有90页。

(六)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小数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把小数化成分数,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二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但这种方法有点时候不能用;三是直接约分在相乘,这种方法有时不能约分就不能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和第3题。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2篇

展示课实录

随着一声“老师好”,新的一堂课开始了。

一 展示目标

1.理解并记住平行线的性质

1、

2、3.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 展示过程

师: 看两个学习目标,第一个:理解并记住平行线的性质

1、

2、3.首先是理解然后记住,记住它就要会运用它解决问题。所以第二个学习目标是„„

生:会用这三个性质解决问题。

师:抓紧时间自学学案,有问题的地方小组进行讨论.

生:独学错误!链接无效。

师:深入指导,有目的性、针对性,答疑解惑.

外板做题生:认真作答,书写工整,过程严谨.

1外板书写整体有进步.2一组李阳同学双色笔运用不当,课代表:○○只能加一分.其余

3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同学各加二分.○

师:预习结束,我会给大家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我相信大家展示的一定非常精彩.分配展示任务:一组:忆一忆,二组:学一学1,三组:错误!链接无效。四组和五组:错误!链接无效。六组:学一学4,四五组展示时尽可能写出分析过程.

生:开始准备,每个小组有个别同学爬黑板为展示作准备,其余生积极讨论,挖掘知识点、关键点、易错点并及时总结方法.师巡回指导,所有同学都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一组展示者:快速向一组聚焦,放下学案和笔,组织教学。下面有我们组为大家讲解平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三生提问二行线的三个判定○○

组一名同学,此生回答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及时改正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提问的“师”进行表扬,并加一分。

一组的王名泉:我组进行判定方法的拓展:错误!链接无效。平行的定义

师:及时纠正是平行线的定义。

王名泉: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举例说明. 一组另一生:本组补充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我组展示完毕,请下一组同学做精彩展示。 师:点评很好

1猜想:两错误!链接无效。我组展示学一学的1题,大声读题,结合图形分析题意。○

2验证:3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猜想结果是相等.○通过测量知猜想结果正确.○

即得到平行线的性质1—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简单的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给大家10秒理解记忆时间后,提问占小凡同学。

错误!链接无效。用几何语言叙述平行线的性质1,把图形和性质1几何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大家更容易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性质1.∵a∥b(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2b

n

王鑫宇同学:本组补充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举例说明:例如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判定两直线平的.而性质是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是判定同位角相等的.

申宏伟同学:把判定的已知与结论调换位置就是性质。

师:大家对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及时作了补充,但补充得不到位。大家想平行线的判定1与性质1是如何叙述的?是不是把因为和所以调换位置,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性质和判定区别开来。

1我们组的猜想结果是∠1=∠2 三组展示者1:错误!链接无效。○

2证明:∵a∥b(已知) (这里的证明是大单元整合之一,按课标的要求,教材上此时○

是不证明的,只是大致能说出理由即可)

又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对顶角相等)

∴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错误!链接无效。

师:追问三组的证明过程是否存在问题?

同位角相等) 32ab生:应改为证明:∵a∥b(已知)∴错误!链接无效。m又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对顶角相等)

错误!链接无效。

师:错误!链接无效。是由a∥b推出的而不是由a∥b和错误!链接无效。这两个条件推出的,所以证明过程要非常严谨。自学时我发现很多同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

生:补充分析过程要证∠1=∠2只需证∠2=∠3和∠1=∠3,要证∠2=∠3只需证a∥b,而a∥b是已知条件,∠1=∠3是因为对顶角相等。

生:已经验证了性质1是正确的,所以可以直接应用性质1解决问题。做∠2的对顶角,利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行证明

证明:∵a∥b(已知)∴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对顶角相等)

错误!链接无效。

师:本组还有补充吗?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

孙晓敏:通过此题得到平行线的性质2即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简单的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很好加2分

孙晓敏:结合图形给出几何语言叙述即∵a∥

b(已知)∴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我们在证明时用到的是几何语言叙述,所以大家一定要会熟练使用几何语言。大家再看性质2经历了什么过程

1首先猜想 ○

2对猜想结果进行证明并成立这时可以作为定理使用,○以后学到的定理都需要这样的过程。现在已经学习了两个性质

生A抢答:性质1是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简单的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简单的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可以吗?这样叙述严密吗?如何叙述更严密?

生B: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简单的说成: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师:这两条性质的关键的是什么?

生:两直线平行!

师:所以“平行”二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平行”二字,结论不成立。

四组展示者:组织教学快速向侧板聚焦,大声读题如图3:a∥b猜想∠1与∠2的关系并证明,结合图形理解题意。

1方法一: ○

证明:∵a∥b(已知)∴错误!链接无效。又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对顶角相等)

错误!链接无效。

又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对顶角相等)

错误!链接无效。 3a证明:∵a∥b(已知)∴错误!链接无效。

bm

生提问:∠1与∠4是三线八角中的哪类角,∠2与∠4是两线相交产生的的哪类角? 生:∠1与∠4是同位角,∠2与∠4是邻补角。

生:有这两种方法总结出性质3即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旁内角互补。简单的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生:补充几何语言叙述:∵a∥b(已知)∴错误!链接无效。(两

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3是由性质1和性质2证明出的可以直接使用!

五组生: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3个性质,分别可简单的说成:

1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所以我们完成了学习目标1理解并记住平行线的性质

1、

2、3.

师:非常好!事实上我们到现在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1,同时也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一部分,性质

1、2在这道题得到运用!

六组展示者1:大声读题如图所示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1) 从∠1=110°,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为什么?结合图形分析题意

讲解解题过程

解:∵a∥b(已知)∴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过程有些笼统!

韩美娜:解:∵AB∥CD(已知)

∴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110°(已知)

∴∠2=110°(等量代换)

师:这样写更合理,科学!

(2) 六组展示者2:(2)大声读题从∠1=110°,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

为什么?结合图形分析题意讲解解题过程生提问∠1与∠3角?

生答:是同旁内角

六组展示者2:同旁内角是互补的,所以∠1+∠3=180°

师:展示者说同旁内角是互补的,这样叙述是正确还是错误?

生:错误!应该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解:∵a∥b(已知)∴错误!链接无效。师:解题过程这样写科学吗?谁能写出严密的解题过程,边讲边写! ED

王鑫宇:解:∵AB∥CD(已知)

∴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110°(已知)

∴∠3=70°(等式的性质)

六组展示者3:(3)大声读题从∠1=110°,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为什么?

解:∵AB∥CD(已知)

∴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110°(已知)

∴∠4=110°(等量代换)

申宏伟:另一种方法利用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解:∵AB∥CD(已知)

∴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1= 110°(已知)

∴∠2=110°(等量代换)

∵ ∠2= ∠4(对顶角相等)

∴∠2=110°(等量代换)

师:思路可以,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哪种更简单?我们应采用最简单的方法!

第一种办法: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第二种办法: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请大家思考能否用性质3呢?

张雪东:边讲边写

解:∵AB∥CD(已知)

∴错误!链接无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3+∠4=180°(邻补角定义)

∴∠4=∠1(同角的补角相等)

∵ ∠1= 110°(已知)

∴∠4=110°(等量代换)

多生相互矫正,完成此题

师:小结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相互叙述,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1、

2、3.并能运用它解决问题。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全课以买文具的情境贯穿始终,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此后,我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课前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小数的例子,并作好纪录),并说出它的意义,学生在与同学分享时积极性非常高。其中周长安说:“我昨天中午发烧,测量出来的体温是38.2度,医生说问题不大,只要开药就行,不用打针,我好开心哦。”学生都会心得笑了起来。

整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非常感兴趣,再一次让我更加确切地体会到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也是用于生活”理念。在这样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探讨,研究,学生学得更积极,更愉快,更有效。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内容是单位之间的转化,分为两部分教学,一部分是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另一部分是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学生转化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前三分钟和前置作业一的设计,复习了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为这节课的单位换算做铺垫。然后又设计了前置作业二,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出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带着问题来探究这节课。

这节课只完成了“低级单位转化高级单位”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明白了可用两种方法进行单位换算,为下节课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来换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小组建设有所提高,学生汇报时表述较清楚,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方法一掌握较为扎实。不足: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二时处理的不很到位,没有设计强化练习。

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需要积累和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让自己做个有心人,勤思考、多琢磨、善反思,争取在教学中不断进步。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3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1.40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1.40元,问学生这两个1.40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4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布置了让学生去收集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和市场小商品的价格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的含义,课中进行交流。学生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小数。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然后,结合教科书“做一做”中几个小数含义的理解,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引导探究,让学生感受单位改写方法的学习过程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郑老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 )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较好。

我认为这节课存在以下不足:

一、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二、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4篇

成功之处: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学生对于小数意义的理解比较透彻,能准确说出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从生活情景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改写的必要性。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按身高排队的情境,呈现了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由于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从而产生了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必要,引出例1的教学。

3. 通过小组交流,得出既可以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也可以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比较身高的方法,为例1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在生活中的小数中,呈现的情景太多,导致前紧后松,出现练习名数改写的时间过少。

2.练习题中生活中的小数练习所占比重过大,导致没有时间练习巩固把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的题目。

再教设计: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5篇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小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之后学习的。本节课我是参考《教师用书》后面的教学设计而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因是自己想不到什么好的设计,觉得《教师用书》上的设计不错,可行性较强。

在上完课之后,我才发现不是所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定适合自己。四十分钟应该上完的教学内容,我却只上了一半。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规律包括两条,一条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的大小变化,还有一条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的大小变化。而到一节课结束时,我才引出第一条规律,更别说巩固练习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复习铺垫时间过长。

0.3○0.300、4.75○4.750、2.68○26.8、0.9○0.09,四组比较大小的题目本意是既复习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小数点的位置改变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

我选择的方式是让全班一起用手势逐个表示出大小,然后又指名说一说每组小数的比较方法。正确快速的方法应该是,前两组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后两组是用一般方法比较。而学生都是采用一般方法比较大小,即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再比较百分数„,为了引出小数的基本性质,我努力引导学生观察,费时又费力。

当两组小数比较大小之后,我又问学生:“每组数中两个小数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和小数点位置不变,大小就不改变;数字不变,小数点位置改变,大小就改变。而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的。有说意义不一样,计数单位不一样,当然小数点的位置不一样也有学生提出来。回答虽五花八门,但都没有错。反思后,其实问题在于我所提的问题针对性不够强。如果改成:“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小数的数字及小数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或许这样学生的回答会更有价值。

2、 故事导入不简洁

在复习过之后就是创设情境,故事导入,设计中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续讲故事。我用电脑出示了一幅情景图,请学生再继续把故事讲下去,而学生只能简单地把情景图中的几个数据报出来,没有一点故事性。为了体现故事性,我又请其他学生再讲一遍,自己又讲了一遍。然后才提取出四个数据。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根本不必要如此罗嗦。学生如果无法讲述完整的故事,教师不必勉强。能引出四个数据,并且感受到四个数据的大小就可以了。

3、 主次不分。

当教师问0.009米是多长时,学生直接提出是9毫米。我进而又问:“你是怎么知道是9毫米的?”意在让学生结合小数的意义能够进行单位的换算。可是学生却不能利用小数的意义来阐述。我记得我指名的学生是柳俞列,数学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他的回答是:“0.009乘1000就是9毫米。”我觉得他的回答跨度太大,没有结合意义,所以我又请了其他同学来阐述。其实柳同学的回答是可以的,只是他跳过了意义、小数点的移动等知识,直接进入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而我就纠结于这个回答,花了好几分钟才使学生说出了: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1毫米,9份就是9毫米。

紧接着就是0.09米,0.9米,9米分别是几毫米,学生又回答能和意义沾点边,但又出现了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90份,900份,9000份。也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9份就是9分米,也就是900毫米。几种方法其实都可以,而我又在此处纠结了,因为与我的预想不一样了。纠结了,也就浪费时间了。

在完整呈现了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0.9米=900毫米,9米=9000毫米之后同,接下来就是观察变化规律了。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是在观察整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得到了。整数的变化规律是以前学过的,学生很快就能得出。重点是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变化的关系,而不是整数的变化。我却让学生在寻找整数的变化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主次不分,导致当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大的规律后就下课了。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都没有时间去探索,还需要另外找时间补课。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6篇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小数和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教学,为以后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打下坚实基础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有关规律的教学是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自己所教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能力,在制定本课教学环节时,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主动地学数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愉快多样的教学环境,联系生活中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四(1)班三位同学的身高如下: 宋玲玲 13.4米 李小明 1.41米 陈乐乐 0.14 米

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笑了,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笑吗? 指名说一说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师:两个写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生:小数点写错了位置,13.4米应是1.34米(向左移动一位);0.14米应是1.4米(向右移一位)

师:可见小数点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中找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纽扣,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出示纽扣图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入手,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直到最后一枚纽扣,老师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如: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课件出示两种算法。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并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生:我是这样想的,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 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 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 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

师:对!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 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 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 课件出示第三个问题

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事为题材,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如:

生1: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

10、100、1000。

生2:第一个因数相同,都是0.05,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

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生3: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10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积有什么特点?

生:数字5不变,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生: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说得很好!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积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可能会说: 生:0.05扩大1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两位。 生:0.05扩大10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三位。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也就是,原来的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三位,这就是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课件出示规律

请学生读一读。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

一、二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师生的互动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 如:生1: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38.7。根据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所以,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正确。

生2: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行了。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计算也是这个结果。

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出示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3.87只有两位。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3.87×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以把3.87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是3780。

如果学生提不到把3.87看成3.870,教师可以启发。如:3.87可以变成三位小数吗?怎么办?当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把7的后面补0后,教师可简单概括。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

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2题,谁能先把这些题做完。

全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六、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回忆一下。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再一次理解和感受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七:课外作业:

小数点的作用非常重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因一位小数点计算错误而导致飞船在穿过大气层时无法打开降落伞,最终机毁人亡的故事”,下节课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的特点范文下一篇: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