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大纲范文

2024-07-11

成本会计学大纲范文第1篇

第1章 总论

学习目标:

1.理解成本的内涵,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开支范围与理论成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成本会计演进发展的几个阶段,理解成本会计的学科定位。

3.明确成本会计的职能和成本会计的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之间、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职能和各项具体任务。

4.理解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含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对象,并区分成本会计的对象与成本对象,理解成本对象对成本会计的重要性。

5.掌握成本会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明确成本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了解成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成本会计制度所包括的内容。

1.1 成本的内涵和作用 1.1.1 成本的内涵

成本的内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

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成本概念与理论成本有一定的差别。 1.1.2 成本的作用

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1.2 成本会计的演进发展与学科定位 1.2.1 成本会计的演进发展 1.2.2 成本会计的学科定位

1.3 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1.3.1 成本会计的职能 1.3.2 成本会计的任务

1.4 成本会计的对象与成本对象 1.4.1 成本会计的对象 基本含义:

成本会计对象是指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狭义含义:

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广义含义:

成本会计对象包括企业的财务成本(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所计算的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所计算的成本)。 1.4.2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分配成本的客体。产品是我们最熟悉也最为常见的成本对象,但是成本对象绝不仅仅局限于产品。

随着成本对象的不断丰富,成本会计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宽。

1.5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1.5.1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1.5.2 成本会计机构

1.5.3 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人员应在企业总会计师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领导下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成本会计的各项任务。

1.5.4 成本会计制度

第2章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学习目标

1.理解成本核算的要求。

2.掌握费用按各种标准的分类,以及这些分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费用的各种分类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3.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需要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用途和结构,以及明细账的设置口径、账页格式和登记方法。

2.1 成本核算的要求

2.1.1 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2.1.2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 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 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2.1.3 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 2.1.4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2.1.5 按照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不同,所采用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应该有所不同。还应根据管理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2.2 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生产费用的其他分类

2.3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会计科目 2.3.1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2.3.2 成本核算的主要会计科目

第3章 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学习目标

1.理解选择费用横向分配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各项要素费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分配的方法以及账务处理过程。

2.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各种分配方法的适用情况及优缺点、具体应用,以及在不同方法下的账务处理过程。

3.掌握制造费用的特点以及制造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

4.掌握可修复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及账务处理过程;了解停工损失的会计核算过程。

3.1 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 3.1.1 要素费用分配概述 常见的分配标准有:

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等; 消耗类,如生产工时、原材料消耗量等; 定额类,如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

3.1.2 材料费用的分配 1.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费用:

按照产品品种(或成本计算对象)分别领用的,直接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不能分别领用、而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可以采用产品重量、体积、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进行分配。

2.燃料费用的分配

按照产品品种(或成本计算对象)分别领用的,直接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

不能分别领用、而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可以采用产品重量、体积、燃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进行分配。

3.低值易耗品摊销

用于生产、计入产品成本的低值易耗品摊销,应计入制造费用;用于组织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低值易耗品摊销,应计入管理费用;用于产品销售的低值易耗品摊销,应计入销售费用。 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

一次摊销法:领用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当月(领用月份)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等。 分次摊销法:五五摊销法

3.1.3 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在有计量仪器记录的情况下,直接根据仪器所示的耗用数量和单价计算;在没有计量仪器记录的情况下,按照生产工时比例、机器功率时数比例、定额消耗量比例等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3.1.4 职工薪酬的分配

职工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资费用的分配

(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计算

1)工资计算的原始记录包括工资卡、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等

2)计时工资的计算:计时工资有按月计算的月薪、按日计算的日薪和按小时计算的小时工资。月薪制计时工资的计算有四种方法:

a.按每月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b.按每月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 c.按每月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d.按每月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

3)计件工资的计算

a.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

b.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集体计件工资要在集体内部各工人之间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分配。通常按每人所属级别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数(或工时数)乘积进行分配。

3.1.5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分配

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记入制造费用科目。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别记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科目。 3.1.5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分配

3.1.6 利息费用 3.1.7 税金 3.1.8 其他费用

3.2 跨期摊提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3.3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2.顺序分配法 3.交互分配法 4.代数分配法 5.计划成本分配法

3.4 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生产工时比例法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3.机器工时比例法

4.按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3.5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3.5.1 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1.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2.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3.5.2 停工损失的归集和分配

3.6 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4章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和在产品清查核算的基本内容。

2.理解在选择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分配方法时应考虑的具体条件。

3.掌握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况、优缺点以及具体的分配计算过程。重点掌握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和定额比例法。 4.1 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4.1.1 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 4.1.2 在产品清查的核算

4.2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方法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费用计价法 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定额比例法

4.2.4 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对于费用分配的正确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常针对直接材料费用和加工费用分别确定完工程度(投料率和完工率),并在此基础上分配各项费用。 1.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直接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投料率为100%。

直接材料随着加工进度分工序投入:按工序分别确定各工序在产品的投料率。

(1)直接材料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且投料程度与加工进度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各工序投料率可以采用分配加工费用的完工率。

(2)直接材料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且投料程度与加工进度不一致:一般以各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为依据,各工序投料率按完成本工序投料的50%折算。

(3)直接材料在每一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在确定各工序投料率时,应以各工序直接材料消耗定额为依据,投料率按完成本工序投料的100%计算。

2.加工费用的分配

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律按50%作为在产品的完工率。适用于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和单位产品在各工序的加工量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采用。

按工序分别确定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在确定各工序完工率时,一般以各工序工时定额为依据,完工率按完成本工序工时的50%折算。

4.3 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第5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学习目标

5.1 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5.1.1 生产按工艺过程特点分类

单步骤生产:亦称简单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不能间断,不可能或不需要划分为几个生产步骤的生产。

多步骤生产:亦称复杂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可以间断的、分散在不同地点、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的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按产品的加工方式,又可分为连续式生产和装配式生产。

连续式生产是指原材料投入生产后,要依次经过若干个生产步骤的连续加工,才能成为产品的生产。

装配式生产是指先将原材料分别在各个加工车间平行加工为零件、部件,然后再将零件、部件装配为产品的生产。

5.1.2 生产按生产组织特点分类

大量生产:不断地重复生产相同产品大生产。在进行这种生产的企业或车间中,产品的品种较少,而且比较稳定。

成批生产:按照事先规定的产品批别和数量进行的生产。在进行这种生产的企业或车间中,产品的品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成批生产按照批量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大批生产和小批生产,前者性质近似于大量生产,后者性质近似于单件生产。

单件生产:根据订货单位的要求,进行个别的、特殊产品的生产。在进行这种生产的企业或车间中,产品的品种很多,而且很少重复。

单步骤生产和连续加工式的多步骤生产的生产组织多为大量生产。装配式的多步骤生产的生产组织则有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的区别。

5.1.3 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 对产品成本计算期的影响

对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分配的影响

5.2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5.2.1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品种法: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单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也可用于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

分批法: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的单步骤生产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单件、小批生产。

分步法: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也适用于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单件、小批的多步骤生产。

5.2.2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分类法: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工业企业,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可以按产品类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类内不同品种或规格的产品的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确定。

定额法:在定额管理工作基础好的工业企业中,为了配合和加强定额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更有效地发挥成本计算的分析和监督作用,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脱离定额的差异分别核算。 标准成本法:为了加强成本控制,正确评价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实现成本的标准化管理,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

第6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

6.1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 6.1.1 品种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单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

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 特点:

成本计算对象:产品品种。

成本计算期:定期于每月月末进行。 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单步骤生产中,费用不必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多步骤生产中,费用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6.1.2 品种法的计算程序和账务处理举例

6.2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 6.2.1 分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小批、单件生产,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 特点:

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批别或件别。

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不定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

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但如果批内产品跨月陆续完工情况较多,则需要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

6.2.2 分批法计算程序举例

分批法按产品批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每批产品的成本计算程序与品种法一样。

6.2.3 简化的分批法

如果同一月份投产的产品批数很多,且月末未完工的批数也较多,可以考虑采用简化的分批法。

在简化分批法下,仍按照产品批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但在总账和明细账之间设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

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的作用:

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包括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和生产工时资料;

在有产品完工的月份,计算并登记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 计算和登记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累计间接计入费用;

用全部产品累计生产费用减去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计算和登记月末各批在产品总成本。 在某批产品完工之前,明细账内只需按月登记直接计入费用和生产工时。每月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按成本项目累计起来。只有在有产品完工的月份,才对完工产品按照其累计工时的比例分配间接计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这种方法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因此又称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各项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既是各批产品之间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依据,也是完工产

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依据,因此这种方法又称为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法。

6.3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 6.3.1 分步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6.3.2 逐步结转分步法 1.综合结转法 2.分项结转法

第7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分类法、定额法的特点、计算程序、适用范围、应用条件和优缺点。

2.掌握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产品成本的计算。

3.掌握标准成本法的特点、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账务处理,以及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异同。

4.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一种产品成本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结合采用几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7.1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 7.1.1 分类法的特点

按照产品的类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

类内不同品种(或规格)产品的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确定。

7.1.2 分类法的计算程序

(1) 根据产品所用原材料和工艺技术过程的不同,将产品划分为若干类,按照产品的类别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按类归集产品的生产费用,计算各类产品的成本。

(2) 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别将每类产品的成本,在类内的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每类产品中各种产品的成本。

7.1.3 分类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和应用条件

分类法的适用范围:凡是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又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别的企业或车间,均可采用分类法。

分类法的优缺点:

优点:不仅能简化成本计算工作,而且能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分类掌握产品成本的情况。

缺点:类内各种产品的成本都是按一定标准分配计算的,因而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假定性。 分类法的应用条件:

对产品分类时,类距既不能定得过小,也不能定得过大。

在产品结构、所耗原材料或工艺技术发生较大变动时,应及时修订分配系数,或另选分配标准。

7.1.4 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品成本的计算 1.联产品成本的计算

联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材料,经过同一加工过程,同时生产出的各种主要产品。联产品只能归为一类,采用分类法计算成本。

联产品成本计算的两个阶段:

采用分类法计算联合成本,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联合成本在各种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对于分离后还需进一步加工的联产品,还应采用适当方法计算其由于继续加工而应负担的

成本,从而计算其全部成本。

2.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副产品是指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附带生产出的一些非主要产品。

可以将副产品与主产品合为一类,计算该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将副产品按一定的方法计价,从总成本中扣除副产品价值后的成本作为主要产品的成本。

副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售价减去税金和按正常利润率计算的销售利润后的余额计价,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确定固定的单价计价。

为简化计算工作,副产品也可以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计价。

如果副产品与主产品分离后还需进行单独加工,则应单独计算成本。

3.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

等级产品是指品种、规格相同,但质量等级不同的产品。

由于工人技术操作不当或管理不善导致的不同等级的产品,其成本不应有区别。 由于所用原材料质量不同或工艺技术要求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产品,如果各等级产品的售价相差很大,可按单位售价作为分配标准,计算各等级品的成本。

7.2 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 7.2.1 定额法的特点

定额法是为了及时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把产品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加强成本管理,从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定额法的主要特点:

将事先制定的产品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和定额成本作为降低成本的目标。

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时,就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以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月末,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各种成本差异,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定期考核和分析提供数据。

7.2.2 定额法的计算程序 1.定额成本的计算

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较:

相同之处:都是以生产耗费的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为依据确定的目标成本。

不同之处:计划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是计划期(一般为一年)内平均消耗定额,在计划期内通常是不变的;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是现行的定额,应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修订。

2.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就是在发生生产费用时,为符合定额的费用和脱离定额的差异,分别编制定额凭证和差异凭证,并在有关的费用分配表和明细分类账中分别予以登记。 (1)直接材料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1)限额法:原材料的领用实行限额领料(或定额发料)制度。

2)切割核算法:对某些贵重材料或经常大量使用且需要切割后才能进一步加工的材料,通过材料切割核算单核算用料差异、控制用料。材料切割核算单,按切割材料的批别设立。

3)盘存法:在大量生产,不能按照上述方法分批核算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情况下,除仍要使用限额领料单等定额凭证和超额领料单等差异凭证,以控制日常材料的实际消耗外,还应定期通过盘存的方法核算差异。

(2)直接人工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计件工资形式下,直接人工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其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与直接材料类似。凡符合定额的生产工资可反映在工票、工作班产量记录、工序进程单等产量记录中;脱离定额的差异部分,应设置¡°工资补付单¡±等差异凭证予以反映。

计时工资形式下,直接人工脱离定额差异不能在平时按照产品直接计算,只有在月末实际直接人工费用总额确定以后才能计算。 无论采用哪种工资形式,都应按照成本计算对象汇总编制定额生产工资和脱离定额差异汇总表,汇总反映产品的定额工资、实际工资、脱离定额差异及其原因。

(3)制造费用及其他费用脱离定额(或计划)差异的核算

制造费用一般属于间接计入费用,日常核算中不能按照产品直接确定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只能根据月份的费用计划,按照费用的发生地点和费用项目,核算脱离计划的差异。

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只有到月末实际费用分配给各种产品以后,才能以其实际费用与定额费用相比较加以确定。

3.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定额法下,材料的日常核算都按计划成本进行,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是按计划单位成本反映的数量差异。月末计算产品的实际原材料费用时,必须考虑所耗原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即价差。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一般均由完工产品负担。

多步骤生产中,若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则半成品日常核算也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进行,月末计算产品实际成本时,也应计算产品所耗半成品的成本差异。

4.定额变动差异的核算

定额变动差异是指因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异。 定额一般在月初、季初或年初定期修订。定额修订后,应该计算月初在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以调整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可以根据定额发生变动的在产品数量和修订前后的消耗定额,计算修订前后的月初在产品定额消耗量,进而确定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在构成产品的零部件种类较多的情况下,如果零部件成套生产或零部件成套性较高,为了简化计算,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7.2.3 定额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 1.定额法的主要优点

能够在生产耗费发生的当时反映和监督脱离定额(或计划)差异,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便于对各项生产耗费和产品成本进行定期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有利于提高成本的定额管理和计划管理工作的水平。

能够较为合理、简便地解决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2.定额法的主要缺点

由于采用定额法必须制定定额成本,单独核算脱离定额差异,在定额变动时还必须修订定额成本,计算定额变动差异,因此核算工作量大。 3.定额法的应用条件

定额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定额管理工作基础较好。 产品生产已经定型,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稳定。 7.3 标准成本法

7.3.1 标准成本法概述

1.标准成本法的特点 2.标准成本的种类 3.标准成本的作用

7.3.2 成本按习性的分类 1.固定成本 2.变动成本

3.总成本习性模型

4.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

7.3.3 标准成本的制定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4.标准成本卡

7.3.4 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7.3.5 标准成本法的账务处理

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将当期的各种成本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已销产品。

第二种方法,将当期的各种成本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7.3.6 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比较

联系:二者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在事先制定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并据以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追查发生差异的原因,落实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产品成本。

区别:

定额法下,要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法下,一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定额法下,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且不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标准成本法下,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进行分解核算,且为各种成本差异专设会计科目。

定额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标准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处理通常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将各种成本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7.4 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

第8章 成本会计前沿

学习目标

1.了解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概念,掌握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理解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局限性和我国企业借鉴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2.理解质量和质量成本的概念,掌握质量成本的核算、计量与控制。

3.理解环境成本的概念,掌握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

9.1 作业成本法

9.1.1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深刻变革,都要求成本会计进行革新,呼唤新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出现。作业成本计算法应运而生。

9.1.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1.作业

2.作业链和价值链 3.成本动因

9.1.3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1.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 2. 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

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确认作业、主要作业,并以主要作业为主体,将同质作业合并建立作业中心。

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归集费用,计算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将各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计算产品或劳务的成本。

9.1.4 作业成本法举例

9.1.5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局限性和借鉴时应注意的问题 1.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2.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3.我国企业在借鉴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9.2 质量成本 9.2.1 质量的定义

9.2.2 质量成本的定义与分类

9.2.3 质量成本核算 1.非独立核算形式 2.独立核算形式

9.2.4 质量成本计量

9.2.5 质量成本控制

成本会计学大纲范文第2篇

[基本要求]

(一) 掌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二) 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 掌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 (四)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五) 掌握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六) 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 (七) 掌握对账与结账的方法 (八) 掌握错账更正的方法 (九) 掌握账务处理程序 (十) 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 (十一) 熟悉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十二) 熟悉会计等式

(十三) 熟悉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分类 (十四) 熟悉会计凭证的保管要求

(十五) 熟悉会计账簿的分类和登记要求

(十六) 熟悉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平行登记的要点 (十七) 熟悉财产清查的处理

(十八) 了解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 (十九) 了解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二十) 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 (二十一) 了解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二十二) 了解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概念 (二十三) 了解会计账簿的启用

(二十四) 了解财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 (二十五) 了解财产清查的分类 (二十六) 了解财务报告及其目标 (二十七) 了解财务报表的组成

第二章 资产

[基本要求]

(一) 掌握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现金核算、现金清查

(二) 掌握银行结算制度的主要内容、银行存款核算与核对

(三) 掌握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四) 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五) 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六) 掌握存货成本的确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清查

(七) 掌握原材料、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的核算

(八) 掌握固定资产的核算

(九) 掌握无形资产的核算

(十) 熟悉无形资产的内容

(十一) 熟悉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十二) 了解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三章 负债

[基本要求]

(一) 掌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核算 (二) 掌握职工薪酬的内容及短期薪酬和设定提存计划的核算 (三) 掌握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的核算

(四) 熟悉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和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五) 熟悉其他应交税费的核算

第四章 所有者权益

[基本要求]

(一) 掌握实收资本的核算

(二) 掌握资本公积的来源及核算

(三) 掌握留存收益的核算

(四) 熟悉利润分配的内容

(五) 熟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概念及内容

第五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基本要求]

(一) 掌握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的确定

(二) 掌握销售商品收入的账务处理

(三) 掌握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四) 掌握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账务处理

(五) 掌握营业成本的组成内容及核算

(六) 掌握税金及附加的内容及核算

(七) 掌握期间费用的内容及核算

(八) 掌握利润的构成及其主要内容

(九) 掌握营业外收入、营业外之处的核算内容及其账务处理

(十) 掌握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及其账务处理

(十一) 掌握本年利润的结转方法及账务处理

(十二) 熟悉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十三) 熟悉劳务开始并完成与同一会计期间、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等情况下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

(十四) 熟悉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第六章 财务报表

[基本要求]

(一)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内容、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二) 掌握利润表的作用、内容、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三) 掌握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作用、内容、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四) 熟悉附注的作用、主要内容

第七章 管理会计基础

[基本要求]

(一)掌握管理会计概念与目标

(二)掌握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内容

(三)掌握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

(四)掌握产品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项目的设置

(五)掌握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六)掌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七)熟悉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八)熟悉管理会计应用指引 (九)熟悉管理会计案例库 (十)熟悉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十一)熟悉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十二)熟悉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十三)熟悉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账户设置

(十四)熟悉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第八章 政府会计基础

[基本要求]

(一)掌握政府会计主体

(二)掌握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及目标

(三)掌握政府会计核算一般要求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四)掌握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要素

(五)掌握事业单位会计资产、负债、净资产的核算 (六)掌握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的核算 (七)熟悉政府会计改革的任务和标准体系 (八)熟悉政府财务报告

(九)了解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十)了解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原则 (十一)了解政府决算报告 (十二)了解事业单位会计特点

成本会计学大纲范文第3篇

分析公司甲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并提出改进成本管理的意见。

案例4.公司甲产品经过二道工序生产,其直接人工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第一第二工序的价格标准分别为91.2元/工时和114元/工时;用量标准分别为50工时/件和40工时/件.07年1月份, 为生产400件甲产品, 第一第二工序实际耗用工时分别为19 980工时和16 200工时; 第一第二工序实际发生的直接人工成本分别为1838 160元和1782 000元.

分析公司甲产品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并提出改进成本管理的意见。

【案例5 】 企业本月实际生产B产品1760件,实际耗用直接人工792小时, 实际发生制造费用3 500元,其中变动制造费用633.6元。

该企业预计应完成产品1 890件,制造费用预算为3 150元。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为1元。每件产品耗用标准工时0.5小时,

成本会计学大纲范文第4篇

摘 要: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会计类课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但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均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程序一直是教学当中比较困扰的方面。本文从成本会计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學中的体会和感受,对成本核算程序的教学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改革,以便于从实践和实用性上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成本核算程序;层级剥离法;教学;改革

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程序是成本会计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成本会计在学科体系上,属于管理会计的学科分支,不同于以往学生所熟知的财务会计的学科体系,从基础到中级再到高级财务会计,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活动展开的。成本会计主要以工业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环节为基础,结合成本核算程序来实现完工产品成本的核算。这对于不清楚企业供应链流程、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理解上比较困难,同时在传统教学中,《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方法复杂,长此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实际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一、 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普遍存在

《成本会计》课程是以成本为对象,运用多种方法对成本的各项费用要素进行归集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综合管理能力进行深入分析。这门课程的特点日常账务处理内容不多,主要是围绕成本的核算程序讲述各种分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深奥,传统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成本核算程序难以融会贯通,往往无法理解,学起来晦涩难懂。每每提及这门课程。常会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

二、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多以讲授为主,但《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决定仅仅以教材的章节设置来完成理论教学,很难让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理解内容,了解成本核算程序的实质,容易出现学习没有主动性,产生畏难情绪;势必影响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全面了解,同时也不利于实现从财务型到管理型人才的培养。

三、 学生对单个知识点容易理解,整体运用能力较差

在这门课程的讲授中,大多数教材都是以章节为重点,每个章节集中讲述成本核算的一个核心内容,并辅助大量方法介绍。例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这一章节,除了介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概念、特点之外,主要是大量介绍分配的七种方法。这样的章节设置优势在于集中、清晰,但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独的章节能够理解,但是把所有内容和成本核算程序结合在一起,就容易产生混淆。学生会出现这样的误区,认为成本会计主要就是学习方法,至于这些分配方法和成本核算程序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不得而知。

综合以上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在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设计和改进。

(一)用“层级剥离法”结合整本教材内容讲述成本核算程序

从企业主要的生产环节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产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层级剥离法”设计教学内容,把成本核算程序融合整本教材内容进行逐层分析,让学生能够脉络清晰,易于理解。这个方法的使用就如同把成本核算程序整理成一条线,贯穿始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象珠子一样串到线上,形成完整统一的格局。既可以实现思路清晰,又能够做到内容丰富。

产品成本的核算程序通过层级剥离可以描述为几个步骤:

(1) 从企业当前会计期间的所有费用开支中划分出属于企业总成本的部分。

(2) 把总成本再划分为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

(3) 期间费用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大类;把产品生产成本在多个产品品种中再次完成分配,分配出属于单一品种的生产成本。这属于一个横向上的分配,对应各要素费用在多品种之间分配的内容。

(4) 将分配到单一品种上的产品生产成本再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最终核算出完工产品成本。这属于一个纵向上的分配,对应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内容。

图 层级剥离法在成本核算程序中垢运用

(二)用学生最熟悉的企业损益表来分析成本包含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一、二年级通过学习初级、中级财务会计,对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及账务处理都有所了解,同时基本掌握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编制。对损益表的结构和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了解。通过对成本核算程序的层次剥离,学生对企业总成本的范畴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企业的总成本主要包括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而这两大部分正好对应损益表中的两大支柱构成内容。通过把学生熟知的损益表作为桥梁,可以完成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衔接,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成本的构成。即产品的生产成本对应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部分);期间费用对应损益表当中的费用内容(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

(三)组合企业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自主进行完工产品成本的核算

将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以实训项目的形式组成实训单元练习,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实训项目,平行结转分步法实训项目,品种法实训项目等等。在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知识理论及方法的同时,加强实训项目练习,在实训过程中完整体会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巧妙结合,既加深了学习效果,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建议,对成本会计课程当中成本核算程序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设计和改进。用层级剥离法清晰简化描述成本核算的程序,最终发现成本核算的核心;以损益表做桥梁,让学生充分了解成本核算包含的两大内容;结合实训项目设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成本核算的实质内容。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利用多种途径,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关键内容,寓教于乐,打开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参考文献:

[1]尹瑜.试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

[2]俞宏,夏鑫.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现结构创新及策略构想[J].会计之友,2006(9).

[3]宋红霞,于广敏.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8)

[4]钟念,袁广达,李玮玮.“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1(25).

成本会计学大纲范文第5篇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是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学历教育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各有关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阐明会计学基本原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处理一般会计问题。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大纲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 学时分配

本课课内学时72,4学分。

二、教材说明

文字教材是学习本课程的基本依据。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型,即除了全面、系统地介绍本课程的内容以外,还在各章的相应部分进行教学提示和重难点问题解析,并提出思考题和各种练习题。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了解会计是什么,会计干什么,理解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组成了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学内容:

一、 会计目标

1. 会计目标的内容

2. 会计目标的两种理论观点

二、会计的内容和特点

1、 会计的内容

(1) 会计的内容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

(2)会计的具体内容;

(3)会计内容的抽象。

2、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有三个基本特点:

(1)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2) 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 会计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三、会计的职能和作用

1、会计的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2)监督职能

2、会计的作用

四、会计方法

1、 会计方法概述

会计方法是指实现会计职能所采用的手段,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监督的方法和会计分析的方法。

2、 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含义。

3、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

主要方法有: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五、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第二章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含义及其内容,并具有在以后学习会计核算方法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的初步能力。 教学内容:

一、 企业的经营资金和财务报告

1、 企业的类型及其经营活动

2、 企业的经营资金

3、 企业的财务报告

二、会计要素

1、 会计要素的含义

2、《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会计的六要素。

三、会计等式

1、会计等式的含义

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称为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资产和权益变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和结果

3、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收入和费用的变动及其结果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和结果

第三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学习目标:你应该了解账户的含义和会计科目的设置;理解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

一、 账户

1、账户的含义

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3、会计科目的设置

4、账户的基本结构

二、复式记账

1、记账方法

在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数据,或者说把各种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账户称为记账。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两种。

2、复式记账原理

三、借贷记账法

1、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

2、借贷记账法的记录方法和账户结构

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4、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1) 编制“本期发生额试算表”进行试算平衡

(2)编制“本期期末余额试算表”进行试算平衡

5、借贷记账法举例

第四章 账户的分类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账户的结构、内容和用途,并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账户。 教学内容:

一、 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1、 资产类账户

2、 负债类账户

3、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4、 成本类账户

5、 损益类账户

二、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1、 盘存账户

2、 结算账户

3、 资本和资本增值账户

4、 集合分配账户

5、 跨期摊提账户

6、 收入账户

7、 费用账户

8、成本计算账户

9、财务成果账户

10、调整账户

第五章 会计凭证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了解会计凭证的分类与作用;理解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含义,了解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分类、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和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教学内容:

一、 会计凭证的含义和分类

1、会计凭证的含义

2、会计凭证的作用

3、会计凭证的分类

二、原始凭证

1、原始凭证的分类

2、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2、 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4、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5、原始凭证的审核和处理

三、记账凭证

1、 记账凭证的分类

2、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3、 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4、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5、记账凭证的审核和处理

四、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1、会计凭证的传递

2、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六章 账 簿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准确理解账簿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账簿的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方法、结帐和对账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 账簿的含义和分类

1、账簿的含义

2、账簿的作用

3、账簿的分类

二、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1、账簿的组成及其内容

2、设置账簿的原则

3、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2、 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三、账簿的登记规则

四、错账的更正方法

五、 对账

六、 结账

七、 账簿的启用、更换与保管

第七章 财产清查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准确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和作用,在了解财产清查的程序和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存货的两种盘存制度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

一、 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

1、 财产清查的含义

2、 财产清查的分类

二、 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

1、 财产清查的组织

2、 财产清查的方法

(1) 货币资金清查的方法

(2) 存货的盘存制度及其清查方法

(3) 债权债务清查的方法

三、 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1、 货币资金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2、 实物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3、 债权债务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第八章 会计报表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准确理解什么是会计报表?为什么要编制会计报表?要初步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原理及其基本的编制方法。 教学内容:

一、 会计报表的含义

1、会计报表的含义

2、编制会计报表的意义

3、会计报表的体系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三、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2、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3、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

四、利润表

1、 利润表的含义

2、利润表的结构

3、利润表的编制原理

五、现金流量表

1、现金流量表的含义

2、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3、现金流量表编制原理

第九章 会计循环(上)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准确理解会计循环、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含义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编制会计分录、过账和对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的具体方法。 教学内容:

一、会计循环的含义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四、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过账和试算平衡

第十章 会计循环(下)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熟练掌握期末账项调整的方法,以及对账、结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具体方法。 教学内容:

一、 期末账项调整

包括:应计账项的调整;递延账项的调整;其他账项的调整

二、对账的方法

三、结账的方法

四、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形式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了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使用的会计科目和账簿,及其账务处理过程,掌握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教学内容:

一、 会计核算形式

1、 会计核算形式的含义

2、 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

3、 选用会计核算形式的基本要求

二、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1、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

2、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三、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1、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主要特点

2、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

3、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四、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1、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

2、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3、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职业道德,以及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组织工作,理解会计规范体系的意义和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 会计工作组织概述

1、 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

2、 组织会计工作的要求

二、会计法规体系

1、 建立会计规范体系的意义

2、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

三、会计机构

1、 会计机构的设置

2、 总会计师制度

3、 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方式

4、 会计工作组织分工与岗位责任制

四、会计人员

1、 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

2、 会计人员的职责

3、 会计人员的主要权限

4、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5、 会计工作的交接

成本会计学大纲范文第6篇

计划成本是企业自行制定的各项财产的分类、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等资料,在取得财产时或发出时按这些资料计算计划成本。

按现行制度规定,原材料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按照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制度,是我国工业企业普遍采用的存货核算制度。基本要求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下,需要设置“存货采购”和“存货成本差异”两个账户,以原材料为例说明计划成本的核算程序如下:

(1)按实际成本支付材料款,“材料采购”账户的借方按计划成本计价,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 账户,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2)(按计划)成本结转材料成本;

(3)领用原材料时按计划成本结转;

(4)会计期间结束时,将材料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差异分配破除 纲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超过计划成本为超支,反之为节约。存货成本差异形成于存货取得过程之中,就随着存货的发出而转销,即按照差异率将存货成本差异分配到有关成本项目中。

评价计划成本核算之所以在我国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能够简化日常会计核算,各种存货只有一个单位成本,平时只须登记存货的数量,不存在先进先出、后进先出等复杂的存货计价程序。而且,计划成本核算还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工作业绩,加强存货管理,促进降低破除 ,减少存货核算的误差。计划成本核算的困难在于如何制定有效的合乎企业实际情况的计划成本,如果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关很大,计划成本核算就会失去意义。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存货成本差异率持续(如两年内)超过5%,就应当调整计划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借: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 (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上一篇:本职工作考核表范文下一篇:曹操短歌行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