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2024-07-28

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 论文选题环节

要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涉及到选题、收集查找文献、阅读分析文献、编写提纲、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 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选题则是这“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 这一步的成败也决定了论文的质量的高低, 以及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大小, 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从我院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来看, 论文选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文学”与“语言”比例失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大致可分为文学与语言两大方向, 但事实上, 学生在选择的时候, 却一边倒的倾向于文学类, 选择语言方向的寥寥无几。而在文学内部而言, 又出现了内部不平衡现象, 即选择文学文本研究的远高于文学理论研究, 选择文学理论研究的屈指可数。

2. 选题陈旧、重复, 创新性不足。

很多学生为了写作起来较为简单方便, 往往不会选择新颖的题目, 很多题目也是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学生的论文中。如《伊丽莎白的婚恋观》《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征》《<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等。这些题目因老师上课重点讲授、相关资料较多, 而受到学生青睐, 随便找几篇文章拼凑而成即可。另外, 较为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选择, 因而在论文开题中, 会出现选题重复的现象。很多论文的结论已经是通说, 没有多少可挖掘的空间。

(二) 论文写作环节

1. 原创较少, 抄袭较多。

“观点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可谓是最高要求。即便对重点本科大学学生, 也是较难做到。而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 更是望而却步。其实, 创新不单纯是观点创新, 这样的创新确有强人所难之处。除此之外, 可以用新的材料论证原有题目;也可以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论证原有题目。但现实情况却是, 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过后, 没有对其进行评述, 发现其不足之处, 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是就地取材, 将手头资料进行拼接, 好一点的就是逻辑相同而语言不同, 不好一点的则是直接复制粘贴, 较少能够看见较新颖的观点, 基本都在“炒剩饭”, 每每答辩的时候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学校设置了论文查重检查, 但个别学生的论文已经逼近最高限定值, 自己的表述较少。

2. 写作基本功较弱。

很多学生交的论文初稿, 问题成堆。文不对题, 中心不突出, 观点不明确, 层次不清, 表述语病较多, 标点符号随意使用, 一篇论文可多达几十处问题修改建议批注, 足见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缺失, 缺乏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要实现最终的合格论文, 往往要经历五稿以上的修改。

(三) 论文答辩环节

答辩作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最后一环, 并没有较好地执行这道关卡的职责。很多学校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基本都是“走过场”, 流于形式, 老师所设置问题都相对简单, 学生即使问题答不上或质量不高, 也不会因此而让学生不予通过或二次答辩, 最后都会准予通过。这样相对宽松的体制, 必然让很多学生放松对论文及对自己的要求, 答辩之前, 匆匆看一眼论文, 有的由于完成论文时间距答辩时间较长, 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只是临时抱佛脚, 加之多数学生已经打听到往届答辩情况, 所以完全没有重视答辩。而这样势必会反作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 更加加剧了学生的对付心理。

二、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相对薄弱

笔者从教10年, 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从历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 学生阅读量较少, 基本停留于上课所学范畴之内, 有的则知之甚少, 除了有些备考研究生的学生, 基本对本专业学术前沿没有涉猎, 故而在论文的选题上自然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较为好写的题目, 研究资料较多且研究相对成熟, 可以简单拼接即可。而较难的题目学生知识水平有限, 难以驾驭。

(二) 学生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

以我院为例, 毕业论文开题工作一般开始于第六学期期末至第七学期初, 写作工作则占据整个第七学期, 从写作时间上来看, 应该是较为充裕, 但事实上学生却是多数未能按照规定时间提交论文, 因为受制于现在就业压力较大, 学生一离开学校, 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 基本无暇撰写毕业论文。

(三) 学校、教师投入欠缺

很多学校学生不断增加, 但是教师数量却没有改变, 师资比例严重失衡, 致使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也大量增加。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大量的授课任务, 一方面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再加上这超额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有限的精力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 分配到毕业论文指导的上的时间自然也会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除此之外, 很多老师因是科班出身, 往往在指导论文的时候, 将自己所经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应用于本科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上, 严苛的要求与本科生的研究水平之间并不成正比, 要求既然难以达到, 索性就不再做较高要求, 坚持得过且过。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 强化选题环节引导

1. 突出“应用性”。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注重结合当前社会实际, 应有所指, 鼓励学生选择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而不是进行更深理论层次的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应用型”人才, 那么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我们人才输出的类型, 既不同于“985”“211”院校的“研究型”人才, 也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 直接进入生产一线, 而是一方面具有理论能力, 一方面具有实践能力, 我们的人才应是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能够迅速成为熟练工种。为此,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少一些抽象的学术研究, 不必盲目追求与所谓一本高校看齐, 多一些区域研究、应用研究。

2. 突出“新颖性”。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 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进行“原始性创新”, 即填补前人空白, 或做理论性的颠覆, 这样的创新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 无法完成。而“渐进性创新”则不必要求如此之高, 可以以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进行论证。因此对于重复率较高的题目, 或者与实践脱节严重的题目, 实际意义不大的题目, 都应排除在外。

(二) 强化撰写过程指导

1. 加强研究方法指导。

很多指导教师在给学生开题过后, 便将毕业论文一事搁置一旁, 直至学生上交初稿, 开始进行初稿的修改, 之后便是反复收发修改稿, 最后直至定稿。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 学生只是依照批注进行修改, 双方没有更多的交集。这样的结果是,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此, 在研究方法上, 教师应积极引导,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 帮助学生学会文献检索, 形成较好的工作之风。

2. 加强治学之风培养。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欠缺、时间紧张等原因, 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便想投机取巧, 采用“复制加粘贴”, 对付了事。这样的态度若是勉强通过, 势必会让学生形成错觉, 以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此, 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交流, 关注学生论文的观点新颖性、材料的时代性, 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

(三) 强化答辩过程监督

毕业论文答辩环节能够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加强对答辩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很多学生不知道答辩是什么, 在答辩中, 往往语无伦次, 答非所问,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在答辩前,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答辩预演, 帮助学生熟悉答辩流程。当然, 对于存在侥幸心理得过且过的学生, 不能通融, 应进行二次答辩。对于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应予以奖励, 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对于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一直令人担忧, 应用型本科院校亦是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应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毕业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中, 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化过程管理, 加强论文质量监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 姚志红.从毕业论文选题看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214-216.

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电视新闻写作, 虽然要考虑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艺术性, 但它追求的更多是客观事实的准备表达。针对这些特点, 在新闻写作时, 需要注意运用汉语言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方式方法。

(一) 针对电视媒介, 语言表达要“见机行事”

“见机行事”, 就是要求要把汉语言文字”口语化”。电视新闻写作, 强调的是动作性。这就要求记者在写新闻时, 内容上要做到通俗易懂, 避免晦涩的词语, 少用华丽的形容词, 多以朴实的词语出现, 增强其可听性和亲切感。例如, “这个学生极其渴望学习科学和文化知识。”这句话, 可以用在报纸上, 可以用到广播里, 却不适用于电视新闻中。为什么?答案就在”极其渴望”这四个字上。因为在电视画面上, 你可能只会看到、听到这样的表达方式——“这位学生埋头苦读, 爸爸送来饭, 他摇摇头表示不吃;妈妈送来茶, 他又摇摇头表示不喝。”这就是电视语言。它可以作为解说词出现, 也可以用“镜头+现场同期声”的手法来表现。

(二) 提高语言敏度, 避免语法错误

汉语言虽然变化复杂,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电视新闻中, 病句一旦出现, 不仅意味着汉语言语法出现错误, 新闻事实还会出现偏离。在新闻解说词中,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不完整成分、歧义、标点错误、词语误用、语义重复、搭配不当等。例如, “临近春节, 都匀站乘客迅速增大。”乘客人数可以增加, 但乘客不能增大。再者, 经常有记者写稿时, 会出现这类句子”活动有近200余人参加”。这句话, 有了“近”, 就不该存在“余”。如果一条新闻作品中, 连语法都充满漏洞, 怎能被认为是合格的新闻稿件呢?因此, 要想写一份优质的新闻稿件, 就需要不断强化汉语言文学基础, 避免语法上出现低级错误。

(三) 慎用网络词汇

新闻写作在解说词上, 虽说应该”接地气”, 但绝不能”低俗”。

曾经在过去一段时间, 记者的稿件中, 可以常常看到有”PK””哇噻”等词语, 而这些词语, 许多来自网络。这些词具有及时传播和娱乐氛围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这些“网络词汇”开始侵入新闻稿件。在电视新闻的语言环境下, 一些谐音如“神马”等词, 离开了网络语境, 就容易造成表达混乱。

2018年3月, 新华社公布禁用词最新修订版全文。全文102条规定中, 明确禁止新闻稿件使用网络语言中有一些缩略语, 如“PK”等 (新媒体可以使用“PK”一词) 。其中, 还包括近年来在“明星粉丝”活动中产生的“玉米”“凉粉”等特殊词语。

汉语是博大精深的, 新闻从业人员要想踏出狭隘的语言圈子, 就要有意识地增加词汇量, 扩大解说词的涉猎范围。例如,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频繁出现的词语, 可以被不常用的同义词所取代, 以增加新闻语言的独特性。可以说, 写高质量新闻文章的人, 不仅是新闻工作者, 而且他也是个作家。

二、结合电视新闻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在电视新闻解说词中的应用

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介, 与报纸、广播相比, 起步和发展最快。这是由视听一体化的综合传播优势决定的。它最大的优势, 就是以视觉为主, 听觉为辅。简单的来说, 就是“看”和“听”。我们提倡, 如果电视画面能表现清楚的, 就不需要再写解说词;如果导语可以清晰表明其内容的, 解说词就不需要再重复一遍类似的话语。

(一) 解说词要为“看”而写

解说词要力求有画面感, 语言的运用要准确、生动、具体、形象。这就给广大的新闻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首先, 语言是准确的。它最好不要使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 例如“扎实推进”“坚强保障”“很好”“十分美丽”之类的语言。语言的准确性不仅要求准确的内容和准确的表达, 而且还需要与图片、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不然, 就会产导致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 也就是声画脱节。例如, 在画面出现农耕机正工作时, 解说词配上, 农民在田间插秧。这就是典型的“声画脱节”。

其次, 语言应该是具体的。解说词的写作对语言具体生动要求更严格。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与之对应的具体解说, 才能把事件、人物、观点、思想传达得明明白白, 使观众产生一种清晰的印象, 便于理解和接受。

再次, 语言要形象。形象常常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 这是电视新闻的起码要求, 这样的语言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具体而形象的解说词, 可以营造一种现场感, 弥补电视传播转瞬即逝的不利因素, 让人们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要使解说词写得形象活泼, 采用一些修辞手段也非常必要, 就像比喻、拟人、象征的手法等, 它们能使观众很快理解所谈的事物。例如:画面出现市政人员在清理河道, 在解说词上, 可以表述为“市政人员正为母亲河收拾打点, 让她明艳照人”。在这里, 用“母亲河”代替“河道”一词, 拟人的手法, 更加具体、形象, 给人印象深刻。

(二) 解说词要为“听”而写

电视新闻解说词包括在听觉语言中。所以, 在写解说词上, 除了是为了“看”以外更重要的是“听”。可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要让观众容易听, 其次是让观众愿意听。让观众容易听, 就是让观众一听就懂。

1. 选用响亮的字眼

汉字的声音, 有些响亮, 有些不响亮。一般来说, 说话时嘴张得很大, 开口度大的字, 音波振动幅度大, 也就比较响亮明朗;不然, 相反。在写解说词时, 要尽量把不够响亮的字换成比较响亮的字, 例如“与”“及”“至”“如”, 分别可以改为“和”“跟”“到”“像”。

在看电视的时候, 一般环境不如电影院那般, 所以观众不能集中精力, 不响亮的字很容易漏过去, 只要有几处听不明白, 就会影响观众收看的兴趣。结合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 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在写解说词的时候, 就要尽量选用响亮的词, 让观众听得清楚。

2. 把书面语改为口头语

汉语词汇中, 分有书面语和口语。写电视新闻解说词应遵循人们的听力习惯, 尽可能多地运用口语, 从而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例如, ”相貌”可以改为”模样”, ”身躯”可以改为”个子”。

3. 避免使用同音不同意的词

汉语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 发音相同, 意思不同。对于这种语言现象, 在编写解说词时就要特别注意, 否则会引起理解错误。例如, “会后, 签名团员青年到城外山坡植树造林。”实际上, 这里指的是“千名”, 而不是“签名”。如果在这个地方加个限定词, 比如“一千名”或“两千多名”, 效果就会好得多, 所传达的内容也准确具体了。

4. 多用短句

在一般的写作中, 词句段落搭配的是长句和短句, 彰显错落有致的汉语言文学魅力。但如果是写电视新闻解说词, 我们就需要使用短句。

使用短句, 解说词才能显得简洁、生动、有力, 播音员才能读得顺畅, 观众也才会影响深刻。这是根据人的听觉习惯决定的。如果句子修饰语太长, 太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去除修饰语, 并将其转换成几个分句, 从而使两个互相关联的成分之间的距离缩短, 这样一来, 电视语言就能表达得清楚, 也好念、好记得多了。比如, “张顺义以他的深度和力度, 入木三分, 在坚硬的木板上刻出有血肉灵魂、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他呕心沥血地扑在自己的创作上。”在新闻解说词中, 就会变成这样的描述“张顺义手中的刻刀入木三分, 以他的深度和力度, 在坚硬的木板上刻画, 刻出血肉, 刻出灵魂, 刻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从三个“刻出”, 突出了句子中并列的部分, 同时又能够使句子在读出来的时候, 脉络更加分明。

总而言之,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作品, 解说词起着决定性作用。新闻解说词的创作, 要为眼睛而写, 为耳朵而写。汉语言文学在其中的运用, 要简短明晰、节奏明快、感染力强, 决不能拖泥带水, 让观众费解, 失去收看的耐心。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几千年, 文化灿烂、遗产丰富, 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文化积累, 符合客观事实且富有文采的新闻作品, 才是这个时代应该追求和需要的。

摘要:中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在电视新闻中, 少不了汉语言的填充。解说词, 就是电视新闻的灵魂, 但是, 在新闻作品中, 解说词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所谓解说词的文学性, 当然不能只把解说词变成各种不同的文学题材, 如诗, 散文, 报告文学, 通讯等。在电视新闻中, 汉语文字的运用不存在永恒的规律, 它常常伴着不同的新闻、不同的题材, 而涌出许多复杂的现象。解说词所它涉及到的, 是从搜集素材、辨认主题、选择角度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后, 在追求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力求准确的语言表达, 这就需要作者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功, 才能掌控好电视新闻解说词的运用。

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本文将与现阶段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相结合,对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职;人文素质教育

在人文科学中汉语言文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须有效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其中的时代感和指导意义相对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提高。

一、中职汉语言文学的定义及重要作用

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承载我国五千年文学的载体,不但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而且思想精华也十分丰富。高质量的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能够在对人艺术感进行提高的同时,完成具有正能量三观的树立。在内容上,其不仅包括大量的文化、艺术、知识,同时还包含优秀的精神以及思想。所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读写方面的能力。

近年来,社会不断的提升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教育领域必须及时进行转变,使相关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而作为我国的传统课程,汉语言文学包含我国的文化精髓,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当前形式下,需要教师积极改革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协助学生完成道德建设,优化社会风气。

二、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非常强烈,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学目标也是应对考试,只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重视,通过对文章总体结构进行分析,对作者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进行了解,虽然有时教师会对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进行一定的扩充,但是学生不会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只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考试,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相对缺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另外,社会环境变化会制约人文素质教育,近年来很多年轻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渐渐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导致道德感缺失、是非观念淡薄等现象频发,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对人文教育现状进行改善,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有效培养。

三、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

为了顺利开展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体系中融入以情育人理念,并且对相关工作进行重视,实现教学理念的优化,然后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提升。简单来说,就是将情感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做人观念进行培养。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已经无法通过单纯的知识育人理念得到满足,与其他教育不同,中职教育也存在相对特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重视以情育人,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对学生判断美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以人文内容和精神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提升。

(二)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文化素质和文化内涵教育也能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与汉语言文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知识相结合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的意境美、语言美、文学美形成更加深刻的体会,对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相应的鉴赏能力进行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进而起到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作用。如在进行《桃花源记》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视频等进行利用,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受上对文章中的意境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学生在情境中增强对作者心态变化的理解,从而对作者渴望世外桃源的心情形成更深刻的感受。

(三)对道德教育进行加强

在进行中职汉语言文學教学时,想要更有效的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在通过文章思想和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对自身的人文素质进行加强,使自身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得到加强,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进行强化,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文素质。同时,应该通过自身的生活态度对学生思维产生影响,从而使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拥有更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受到很多问题的制约,导致其积极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增强,使学生拥有更高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中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梅金兰,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考试周刊,2017(22).

[2]王惠,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策略探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01):256.

[3]张红蕾,中职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01).

[4]贺闱,栾吉,从“中华经典诗文选”编写看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专业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08):85-87.

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巨大影响。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學学习活动也不例外。为此全面分析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学习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 键 词] 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学习;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高职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非常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与应用技能。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强、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活动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内容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高职学生所学习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教材与教师的口头讲授。由于教学理念的滞后,很多汉语言教师都是生硬地将教材知识强制单向灌输给学生,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穿插一些教学图片、教学视频,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基本的教材知识外,又通过视觉、听觉与切身感受等多种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了解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汉语言文学知识。这既丰富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内容,又成功激发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1]。

(二)各类新媒体的应用拓展了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渠道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和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广泛应用,诸如微博、汉语言文学网站、论坛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十分受高职学生地关注和喜爱。在这些虚拟的空间里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一些汉语言文学知识也通过这些众多的新媒体网络渠道快速传播。

(三)汉语言文学类节目的播出,调动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积极性

为了有效弘扬传统文化,我国许多电视台都制作了相关的集趣味性、文学性与竞争性和游戏性于一体的汉语言文学类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都非常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播。这些汉语言文学类视频节目在网络上播放与传播,也进一步调动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2]。

二、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的汉语言表达方式,破坏了现代汉语言的规范性

所谓网络语言就是网民在网络环境下,所应用的一些非规范性汉语言,也可以看作是对汉语言的一种变异。它是网民将日常语言与网络事件结合的产物,通常具有形象鲜明、意义简洁的特点,但其具体语义与现代汉语言的标准意义常常存在较大区别。以网络语言“沙发”一词为例,在现代汉语言中,“沙发”本是一件常见的家具用品,但是在网络上,沙发则隐含着“盲目跟风、誓死追随”的意思。这种与我国传统汉语方用法或写法严重不符的网络语言极大冲击了现代汉语言的规范性。也可说各类网语言的娱乐性与消费性混淆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源,高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如果缺乏足够的辨认能力与科学引导,很容易进入学习误区,出现知识性错误。

(二)快餐文化降低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钟爱通过“快餐文化”来舒缓压力。所谓“快餐文化”主要是指那些片面追求认识速度,却忽略了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文化精神的培养的一种消费性文化,因为这种文化的成型速度很快,却缺乏实质的精神营养,所以被人们贴切地比喻为“快餐文化”。以网络文学为例,很多网络文学都是创作者的随意编辑与主观臆想,缺乏精心的情节设计与优美的语言编排,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都不高。而且有些网络文学作品本身在创作理念、创作思想方面就不正确。高职学生如果过多的阅读这些作品,其汉语言阅读能力、文学审美能力都将逐步降低,并且也容易受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的诱导,产生意志消沉、情感泛滥、无病呻吟等不良现象,影响其汉语言文学学习质量[3]。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内容;微博、微信、论坛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拓宽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渠道,而相关汉语言文学类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则有效激发了高职学生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学习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与此同进,各类网络语言与快餐文化也降低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质量。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在汉语言学习活动中必须学会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祁郁.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26(1):151-153.

[2]李小丽.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6):77-80.

[3]丁蕾.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7(8):126.

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教学体系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成为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许多教师在不断探究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以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进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汉语言文学素养。本文就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有效策略

How to Teach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Junior High Schools

(Longting School, Weiyuan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CUI Lingxia

一、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传播媒介,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助力,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将汉语言文学融入日常教学,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初中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给学生内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之后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思想觀念,可以指导学生行为的发展和产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将汉语言文学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观念,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巨大影响。同时,汉语言文学也肩负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任,并且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全面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初中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初中语文教师要尤其注重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地喜爱并学习汉语言文学,如此才可以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积极探究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才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式丰富多样。当前的初中生通常在学习了一定时间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之后便失去兴趣,教师需要设计并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学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例如,可以组织辩论赛,选择一个与学生年龄阶段相符的辩论主题,通过辩论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之类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汉语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感受到汉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独特魅力。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教师所组织的汉语言文化教学活动,才能逐渐体现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突破具有非凡的作用和意义。

三、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状况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例如,教师普遍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学观念相对保守,这种比较单一化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积极研究寻找可行性的教学方案,以此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高效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转变成就教学模式,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发现,初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陈旧。通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教师给学生讲述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时,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安排机械地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整个教学节奏完全把控在教师手中。这种现象的存在,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态度,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导致整体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难以使学生往预期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之前所提到的激发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确保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的学习自主性,增加学生参与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效率。并且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积极地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做好学生的辅导任务。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积极与学生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参与活动。通过长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能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突破传统单一化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较低。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常都会采用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式,这样会让整个课堂显得比较无聊沉闷,无法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的教学策略转变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转换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作为“小老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安排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角色的转换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并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印象。语文教师的作用是了解学生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讲述情况详细了解教师需要对学生所遗漏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在合适的时候补充上。在学生完成讲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能发现自己的学习优势。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能运用的教學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转变单一的教学现状,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对于当前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教师要肩负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重任,更好地引导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策略,让汉语言文学课堂变得丰富多样,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传承优秀汉语言文化知识,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淑芳.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J].东西南北,2019(21).

[2]张滋明.浅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3).

[3]黄义洲.浅析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6(27).

(责编  杨   菲)

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教科体系中是最基础,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学修养的提升。但大多数高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上都过于随意,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社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审美教育作为语言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其灵活的教学方式、广泛的知识体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与审美教育结合,不仅汉语言文学本身属性特点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目前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教育的要求。审美教育的加强在提高学校的教育力度和学生们精神文化素养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中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项目。本文主要对目前高校在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现状以及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的渗透融合上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本文能对一些学者在开展汉语言审美教育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文化素养;现状;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美的教育是一种特别的教育。蔡元培先生在主持中国教育工作的时候提出了教育的五大维度,大家所熟知的只有德智体,除此之外还有审美教育和世界观教育。审美教育在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對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育的方法上有所创新,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让学生接收汉语言文学知识,提高审美感知,为社会提供实用性人才。

一、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汉语言文化教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是高等院校专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等传统优势[1]。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科技都受到了影响,改变了我们对固有的教育看法和人才观念,大大冲击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人文专业。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显然已不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在具体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点在各大高校的教学课程方面,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设置的非常少。课程的构建存在着不合理性以至于学生没有办法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第二点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式上非常的单一,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单一的理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其个性化的发展。很多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挖掘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没有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进行科学的培养。第三点教学理念的落后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模式上,现如今大多数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测评上,那么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教学只关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育,学生和教师只关注教学和学习结果、而忽略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等问题的存在,也因此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第四点便是学生主观意识的问题,物欲横流的社会,以至于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没有很强的认同感,没有意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这些在情绪和认识上的缺陷是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不高的直接因素,学生的消极情绪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二、汉语言文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在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看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进行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能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强壮学生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其次,审美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健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审美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构建以及道德意志力的健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效应,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水平。最重要的是在摆正学生心态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社会发展氛围浮躁,压力巨大也因此使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得更加的功利,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产生在学生的意识中,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教育具有还原教育的活动本质,有助于帮助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摆脱物质及功利的困扰,使学生能够心无旁骛更加沉醉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和自我素质的提升中。最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体系中加入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和热爱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言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在对学生的基本文化能力(汉语言文学阅读、写作能力等)有所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精神、高品格的形成和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性为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和内涵,这些大量的审美教育素材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与审美教育活动密不可分,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审美教育的要求,结合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针对的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来更好的实施汉语言文学教育活动。

第一点深度挖掘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元素。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对审美素材进行分析和挖掘是最首要的,既是成功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审美教育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大批的经典文化,汉语言文学其本身就是一种“美”。老师要借用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人文情感教育素材等各方面来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本质、特性的认知。接着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老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要对课文全方位的赏析,作者在课文中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艺术手法、文章的逻辑结构等等都要熟悉了解,文章中作者运用的字词段落结构等等都是传递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感知,体会出作者通过汉语言文学传递的感情和思想,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美,提升学生自己的审美能力。

第二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热情。老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改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认同感不高的问题。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无形的力量。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其视野开阔,自主性、独立性很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更快,能力也比较强。在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中以兴趣来推动可以更加的行之有效。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有兴趣,那么自然就会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和想法。要想更好的开展审美教育活动,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比方说每个人对一篇文章的审美感知不同,相同的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喜欢这篇文章的字词语句,对这篇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却并不看好,而有些人的看法却完全相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師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汉语言文学授课过程中实行个性化的施教。要刺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将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联系实际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提高作品的感染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点提高汉语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学素养,合理安排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不要把全部时间全部花费在理论的解读上面,老师要注意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课程的内容,把审美教育的时间拉长,缩短对知识点和古诗词内容的过度讲解,注重课堂气氛,把握和调动好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大量的加入审美内容,在内容上选择适应学生审美生活、审美观念的和具有较高审美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作品美感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讨论,还能够对作品的“美感”进行全面的认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完美融合,不仅在强调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老师将理性的知识点与感性的理解相融合,放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很实在地感受审美与汉语言文学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老师在把握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在教育方法上要有所差别,在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上要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意境美,意向美以及形式美,因为古汉语言文学字形偏僻,生涩难懂,因此老师在传授古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讲解以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的文化作品教育的方法上跟古代文学作品完全不一样,方法会比较有新意,老师可以创设情景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绪环境,可以让学生的感知性更强[3]。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审美教育在现如今的现代教学体系中已经渗透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既是汉语言学科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的需求,也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汉语言文学,让社会更加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最终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完美人格、独立品质以及个体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阿迪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J].新农村,2011(4).

[2]徐春霞.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开展[J].科技资讯,2017.

[3]王新叶.浅析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33).

上一篇:绝对法律行为思考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儿科护理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