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带技术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2024-05-07

腕带技术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教育手段,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为基本点,结合教学实践,从整合的目的与意义、途径与方法等方面阐述笔者的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的与意义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主要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应用,是后续电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电子技术课程概念抽象、电路原理复杂、内容多、实践性强。传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科书、黑板及有限的实验来传递教学信息,在承载信息种类和能力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信息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更具有可视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智能化等优势。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效结合,融入到电子技术教学的各个层面,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消除电子技术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电子技术课程

网络不仅为电子技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还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优化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首先,对于丰富的电子技术网络资源,应将其分类整理并加以保存,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例如,可以将电子技术网络资源分为教案、题库、课件、教材分析、课程改革、竞赛辅导、生活中的电子技术等几类,并加以保存。其次,使用搜索引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各大网站的搜索引擎查找资料。例如,教师准备给学生做一次“集成电路”的专题讲座,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集成电路”,经搜索后可以得到许多文字、图片、图像或者视频资料,经整理加工后即可进行“集成电路”的讲座。第三,利用网络交互平台进行协作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和播客、聊天室、BBS等形式进行交流,对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剖析,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使用方便、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革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模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整合电子技术课程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特点,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满足信息社会教育的需要,是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电子技术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主要作用有:第一,能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文字、声音等能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多维度的刺激,能把电子技术的许多现象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第二,采用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教学难点,电子技术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有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实验演示,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如在讲解结型场效应管这节课时,其教学难点就是“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以往在讲到结型场效应管工作过程时,由于其内部结构抽象,学生感到困惑,现在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结型场效应管内工作过程,分析过程让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三,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如载流子的形成,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演示载流子形成的过程,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就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载流子运动,了解载流子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应用仿真技术整合电子技术课程

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为了验证某些电路的功能,通常的方法是,焊接一块试验板或在面包板上搭接电路,使用电子测量仪器来进行测试,最后分析得出电路特性。这样做既耗时、费力,又浪费材料。用实际电路进行操作演示,若演示结果有误,就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排查故障,教师常常为解决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困扰而大伤脑筋。此外,用实际电路进行操作演示,不易控制各种参数,也不方便调换元器件。最后,还受仪器、仪表等硬件的制约,测量精度差。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仿真技术,直接在计算机上构建电路,可以非常直观地进行演示操作,既避免了复杂繁琐的理论计算,又可模拟演示实验,还可克服仪表读数的不精确,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建设精品课程网整合电子技术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是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改革新成果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精品课程网站应该设有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实验教学、网上教学及网上交流等模块。精品课程网的建设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学习讨论、网络答疑、解题指导及在线测试等。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反思

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电子技术教师,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要加强学习。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关注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把自己对电子技术教学的思想、设计等呈现出来。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新观念,拓宽视野,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需要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并且用多媒体技术替代了其他经典的教学手段,把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全部用多媒体手段来再现,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课堂上看似生动形象,但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却很少。其实,在教学中如果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比如,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一些重要的框架式的知识点,教师若能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它不仅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记忆。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建构适应学生发展、适应未来需要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模拟不能完全代替实物演示或学生实验

电子技术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过程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态度和精神。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是虚拟的,缺乏真实感和说服力,也缺乏实物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这个演示实验,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当二极管两端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导通,灯泡发光,但当其两端加反向电压时,灯泡就不亮,这时就会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讨二极管的性能。尽管相关的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做得有声有色,我们也不该采用。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不断进步,教学模式随之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广阔的研究领域,而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表明,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少杰.多媒体课件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09(16):17.

[2]吴青萍.Multisim 2001在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39-41.

[3]夏云周.高职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

腕带技术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通过文献研读对学习分系统研究现状与成果进行分析,该文提出可行的学习分析过程,分析有效的学习分析工具。而后,笔者结合翻转课堂实验教学需求,从课前学习推荐和课后复习干预两个方面入手,设计支持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學习分析系统。

关键词:学习分析;翻转课堂;系统建模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基于翻转课堂展开实验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效果明显。为了更加深入掌握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进一步剖析其线上课外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设计出支持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学习分析系统的架构

1 学习分析概述

在教育信息技术界,随着学习管理系统和web2.0的普遍使用,学习者产生大量的数字学习轨迹,也就意味着教育机构面临着大数据需要处理,学习分析正是代表了教育中“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用传统的数据库软件进行捕获、存储、管理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但研究者认为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1]。于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出现了。学术界对学习分析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在2011年第一届学习分析和知识国际大会(lak11)上,学习分析被定义为“学习分析技术就是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关于学习者及其学习情境的数据,以期了解和优化学习和学习发生的环境”。

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从2011年开始每年一届,至今已取得一定的研究结果:学习分析形成了以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为主导学科的学术群合作研究态势,理念研究关键词分别呈现出社会网络分析、教育文本分析和可视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数据挖掘和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演变趋势,通过聚类分析,形成了以生成预测模型、数据集驱动的研究,语义对话与自动作文评分、知识建构与能力转化等代表的研究主题,以设计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混合研究法、教育数据挖掘等为代表[2]。

2 学习分析过程与工具

学习分析作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学者已经给出各自的研究成果:布朗在第一次学习分析和知识国际会议上对学习分析进行总结概括,提出学习分析的五要素: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学生学习、听众反馈、干预。学习分析研究协会设计了开放学习分析的集成和模块化平台,包括3个引擎:适应性和个性化引擎、干预引擎、分析引擎(中心)[3]。Bramucci和Gaton展示了一个推荐引擎Sherpa,通过挖掘多种教育数据源,展现包括电邮、语言等个性化服务,如为学生推荐课程、对危机学生进行干预,为学生定制校园信息等[4]。

综合分析以往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学习分析系统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综合系统,该系统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研究背景,以学习分析为中心,实现学习干预为目的,数据挖掘与处理为主要途径,引入推荐引擎和干预引擎,通过人机个性化智能互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西门子(siemens)研究出的学习分析过程,本文提出支持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学习分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建立个人学习习惯档案、学习者通过学习输入数据、结合智能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得出学习风格预测、智能推荐适应性学习资源。如图1所示:

1) 学习者输入数据:学习者借助移动终端、社会性软件、个人学习环境以及学习管理系统等各种学习软件开展自主学习,将该学习过程所产生的数据记录并存储下来。

2) 学习分析:在智能数据如课程语义数据、关联数据的参与下,对输入数据进行社会网路分析、概念理解,转化为影响成败信号。

3) 形成个人学习档案:根据现存数据或者输入数据形成个人信息档案,用来进行自我鉴定或数据推断。

4) 预测学习风格模型:根据学习分析产生的数据轨迹以及个人档案数据,预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模型。

5) 推荐学习资源: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系统自动推荐适应性学习资源或者教师根据结果实施干预,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分析技术在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整个学习分析过程的核心内容,除了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的专业技术以外,目前教育教学领域已开发应用的学习分析工具可作为借鉴。

根据各学习工具所侧重的分析对象与类型,将其分为:学习网络分析工具、学习内 容分析工具、学习能力分析工具、学习行为分析工具及其他综合分析工具[5]。

学习网络分析工具的主要对象就是在社交网络中进行的学习交互,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分为以学习个体为研究对象和以学习网络为研究对象,如个体在平台中的活跃程度或者网络中个体之间的关系角色,代表性工具如Gephi。学习内容分析工具主要分析师生或生生交流所产生的内容,与学生学习内容本身为研究对象,如论坛内容与课程内容等,代表性工具如Nvivo。学习能力分析工具以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为分析对象,如通过量表或博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进行测试,代表性工具如Enquiry Blogger。学习行为分析工具以学习者与系统的人机交互数据为研究对象,如学习者的登录时间,访问时间,完成作业情况等被系统自动记录代表性工具如Mix-panel。

3 学习分析系统设计

针对本研究课题的需要,基于对学习分析过程与学习分析工具的分析,构建支持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学习分析系统,需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1) 考虑翻转课堂实验教学需求,系统设计需要考虑课前学习分析与课后学习分析两部分进行设计,基于现实需求,课前分析结果更多的是系统自动进行分析然后推送,课后学习分析则可以较多的实现教师的干预。

2) 学习分析技术工具的选择与使用,要兼顾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的专门技术和目前已经存在的比较成熟的学习分析工具。同时要考虑各种工具技术的可视化效果,则需要采用可视化技术来实现,因为可视化的结果对于教师或者管理员的干预特别重要。

3) 学习资源的设计需要考虑个性化学习需求,力求多样化多维度的进行学习资源设计,文本、视频、音频多元化提供给学习者。

4) 学习日至的捕获与记录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设计,要求涵盖学习网络、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行为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

5) 尽可能利用现存学习分析数据,例如将学生信息系统数据导入参与学习风格模型的推算。

遵循以上原则,对支持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学习分析系统进行设计,架构图如图2所示。

组件1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也就是对学习课件、测试题目、交流方式等各个方面的设计力求多样化。如对于课件可提供ppt、视频、word等形式,测试题目可以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包括课前预习自测和课后复习测试,交流方式可以在线互动也可论坛留言等。

组件2多维学习日至数据库,也就是要求学习日至内容多样化,如記录学生登录系统时间点、访问时间段、访问人数、阅读课件驻留时间、测试题目回答情况,得分情况、在线互动人数、内容、论坛留言数据等。

组件3学习分析工具包括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常用的学习分析工具,上文已给出部分常用可参考学习工具,其作用就是对组件2 记录存储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得出组件4的预测结果。

组件4预测学习风格模型,此处学习风格,侧重指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如对不同媒体的敏感程度不同,可以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组件5推荐引擎),学习时间段不同,可以帮助教师决定课程布置得时间(组件7干预引擎)等等,以求学习效果最大化。

组件6呈现可视化信息输出,主要是指预测结果的界面输出,便于管理者或者教师察看,从而提出干预措施。可视化结果对于研究来说特别重要,能够体现出该系统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组件8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外部系统,已存现有学生的个人档案,可作为预测学习风格的一种判断依据参与分析。

4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学习分析概念、过程、技术工具等各方面的分析,结合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需求,设计出支持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学习分析系统架构。对于该系统尚处于设计分析阶段,后续需要进一步研究,将其实现并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晓玲,邢万里,冯翔,等.学习分析系统建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2] 牟智佳,俞显.知识图谱分析视角下学习分析的学术群体与热点追踪——对历年“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的元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2).

[3] 陈玉芸.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开发与应用[J].高教论坛,2017(3).

[4] BRAMUCCI R,GASTON J.Sherpa:increasing student suces with a recommendation engine[C].LAK,2012:82-83.

[5] 孟玲玲,顾小清,李泽.学习分析工具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8):20.

腕带技术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新课程;现代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只是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身体力行地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断从中获益。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哪些内容最适宜整合,然后考虑采用怎样的形式与方式整合,探索最佳整合点,寻找最佳切入口,为学生学习建构高中数学知识创设情境,搭建舞台。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传统教学之比较

认识建构观指导下的数学教与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使其有可能从辅助教学手段向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发展。计算机工具使我们能从与传统方法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数学及其教与学。学习者可以形成一种动态过程的观点,对数学的多重表示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加直观具体的概念图像,对于知识的重新组织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很多优势,将以前难以用粉笔和黑板解决的问题却很容易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代替部分数学文字信息的板书,节省了画图与书写的时间,增加课堂密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教师、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交流。

数学传统教学一般是权威模式的接受教学。教师主导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主动性只是体现在他能否顺利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解题,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反映教学思维,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计算机的及时反馈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运用,可以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最欠缺的一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测量功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及时跟踪测量结果,使学生对所学问题确信无疑,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建构了新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不仅在教学手段上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重要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教师观念上的变化。这体现在尊重学生、深信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潜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上会更接近学习者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及自主选择、探索。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猜测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寻找某些数学规律时,只能通过极其有限的几个例子让学生去体会和猜想,这种情况下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猜想到正确的答案。而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便可以克服这种局限。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可以列举很多数据,让学生充分体会其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猜想,接着找到解答的思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内容,让教师的“教”活起来,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思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形象的知识。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想起到较好的效率,少不了课前的准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将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这就更需要教师能熟练把握教材,对前后知识能一体地了解,无论对哪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关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还应该视之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当然,除这些传统的东西,还需要加一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元素与血液。比如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能力等,在制定好了教学目标之后,应该设计一个好的引入,这就需要媒体的运用,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很困难,利用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晰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例如,幂函数图像错综复杂,种类繁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列表、作图,然后进行归纳,费时费力。我在讲授幂函数一节时,作了一次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索的教学尝试,效果很好。

我事先找到幂函数的几何画板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在课堂上先提出教学目标:

①作出幂函数当指数取不同有理数时的图像,归纳出幂函数图像的种类;

②归纳幂函数性质。

用几何画板画图方便快捷,学生只要说出指数的值,运用课件图像就会立刻出现。一会儿电脑上都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图像,学生的兴致高涨。很快有同学发现指数为奇、偶数的图像呈现不同类型;接着,又有同学发现分数指数对图像的影响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奇偶有关。这样,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完整地获得了幂函数的性质,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

在高中数学里有很多定理、性质、规律和结论,实际上往往都是先通过一定的观察、分析整理得到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在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困难,很难接受。可是现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要理解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例如三角函数图像的教学,过去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师依次画出y=Asinx、y=sinωx、y=sin(x+φ)的图像,然后通过推理合成函数的图像,再分析这个函数的性质。这样教学,许多学生不但对函数性质的理解感到困难,而且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认识顺序。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实验的方法:先为学生准备好演示软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探索当A、ω、?准取不同的值时图像怎样变化,研究它们对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单调区间的影响;接着让学生对A、ω、?准自由赋值,输入后观察图像的变化;再让学生变换输入这三个值的先后顺序,反复实验、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实验、互相交流和探讨,很快发现了规律,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正,正确写出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和单调区间。特别是,通过实践,他们懂得了在分析若干个参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时,应该对各参数分别研究,改变一个参数的值时要保持其他参数的值不变。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探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样的探究活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

3、利用数学知识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 2 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在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导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被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中心由“教”转变为“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辅导者。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数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因此我认为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2、拓宽学习资源,通过“情境再现”,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运用电脑模拟数学发现的历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试验,通过电脑证明数学定理,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过程的情景再现,意识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重要的问题历来就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解解析几何内容时就通过课件《奇妙的坐标系》向学生展示了坐标系的诞生、完善及应用历程,使数学教学成为了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3、创设想象情境,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共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很难画的准确,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的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的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得出结论。

4、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我针对学生常犯的隐晦错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例如:学生常常想当然的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教师在黑板中很难表示清楚,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了“边对应垂直的两个角”的课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纠错,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腕带技术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年级:七年级

周次:第1周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息的概念

2、 了解信息的作用及其特点

3、 培养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分类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信息的 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又是什么呢?课本的第一章就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活动。

学生:进行活动1.1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讨论并回答问题:

1、图中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2、信息的表现方式是唯一的吗?信息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

3、尝试归纳信息的概念 教师:归纳信息的概念:

信息:用语言、文字、符号、场景、图像、声音等方式表达的新闻、消息、情报和数据统称为信息。

例如:记录考试成绩的纸张、教师讲课发出的声波、雷电闪过的光波以及转播奥运会实况的电磁波等,其本身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才是信息。

信息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传播、加工和利用信息,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时处处都需要信息。

2、讨论:把学生分为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范围。

学生:进行活动1.2美国农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格林采用了什么信息技术?

2、 列举几种信息处理技术的例子。 教师:归纳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molony),就是利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及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

它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大众传媒技 术和传感技术等。 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采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数据可以是文字、声音或图像,是信息的具体表示形式。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先自己读课本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谁能叙述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学生先自己讨论,再找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小结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信息的概念,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习题:

1、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有关信息的例子。

腕带技术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0 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发展风起云涌,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大大加快。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检索的交流平台也迅速转移到以WWW为核心的网络应用环境中,信息检索步入网络化时代,网络信息检索已基本取代了手工检索。

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消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接受和利用信息;信息是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信息是财富,且是无价之财富;信息是生产力要素,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信息资源的真实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怎样快速的查找信息和有序的整理信息?信息检索是最快的途径。

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查找所需信息的过程和技术。人们获取信息源的方式主要有:①传统的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人工查询在图书馆等提供文献的机构进行文献的查询和获取活动;②联机信息检索相对于前者来说具有实时性、完整性、共享性、广泛性等优点;③网络信息检索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检索存在于Internet信息空间中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

1 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以及策略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因特网作为获取日常信息的重要手段。用网络搜索一些信息,如了解时事、生活疑惑、寻医问病、自娱自乐等,通常都比较方便快捷。然而,网络信息资源相当丰富,多种多样,当人们进行专业信息检索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便是经常上网高校的老师与学生也有常常搜索不到专业文献信息的时候。

由于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各信息间又相互交叉渗透,使得一些科研课题资料的检索相当的有难度,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合理的检索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能有满意的检索效果。所谓检索策略,就是正确的选择检索词、科学合理的提问等。首先应对要检索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将完整的主题分为一个个独立的检索概念,然后要注意选全、选好相关词。在检索英文资料时,还要注意英美不同的拼写形式以及检索词的单复数形式、缩写形式等,然后采用布尔逻辑的原理,将表达相关概念的各检索词组配起来,以转换成搜索引擎可以理解的信息提问式,在对其数据库进行搜索后,便可获得相应的结果。因特网上的信息浩繁庞杂,一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被大量无用信息所淹没,要想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学会科学的制定信息技术策略。

2网络信息检索的原理及方法

网络信息检索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检索存在于Internet信息空间中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的实物体现。目前,常用的网络信息检索模型有布尔逻辑模型、模糊逻辑模型和概率模型等几种方式。

①布尔逻辑模型——这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严格匹配模型。用户可以根据检索项在文档中的布尔逻辑关系提交查询,搜索工具根据事先建立的倒排文档结构确定查询结果。标准的布尔逻辑模型为二元逻辑,所搜索的文档要么与查询相关,要么与查询无关。利用这种模型进行查询,其查询结果一般没有按照内容的相关特性排序。

②模糊逻辑模型——它在查询结果处理中引进了模糊逻辑比较,并且按照相关的优先次序排列查询结果,这样就可以克服布尔逻辑模型信息查询结果的无序性。

③ 概率模型——它是基于贝叶斯概率原理而提出的,根据词条、文档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词条间和词条与文档间的概率相依性来进行信息检索。

要在网上获取信息,我们就需要找到提供信息源的服务器。首先找到各个服务器在网上的地址,然后通过该地址去访问服务器提供的信息。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2.1漫游法

这是在因特网上发现、检索信息的原始方法。即在日常的网络阅读、漫游过程中,意外发现一些有用信息。这种方式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具不可预见性和偶然性。

用户在阅读超文本文档时,利用文档中的链接从一网页转向另一相关网页。此方法类似于传统手工检索中的追溯检索,即根据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追溯查找相关的文献,从而不断扩大检索范围。这种方法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检出大量相关信息,也可能偏离检索目标而一无所获。 2.2直接查找法

直接查找法是已经知道要查找的信息可能存在的地址,而直接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其网址进行浏览查找的方法。此方法适合于经常上网漫游的用户。其优点是节省时间、目的性强、节省费用,缺点是信息量少。 2.3搜索引擎检索法

此方法是最为常规、普遍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搜索引擎是提供给用户进行关键词、词组或自然语言检索的工具。用户提出检索要求,搜索引擎代替用户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将检索结果提供给用户。它一般支持布尔检索、词组检索、截词检索、字段检索等功能。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的优点是:省时省力,简单方便,检索速度快、范围广,能及时获取新增信息。其缺点是: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自动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且检索软件的智能性不很高,造成检索的准确性不是很理想,与人们的检索需求及对检索效率的期望有一定差距。

2.4网络资源指南检索法

此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指南进行查找相关信息的方法。

网络资源指南类似于传统的文献检索工具————书目之书目或专题书目,其目的是可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智能性查找。它们通常由专业人员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鉴别、选择、评价、组织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对于有目的的网络信息检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局限性在于:由于其管理、维护跟不上网络信息的增长速度,使得其收录范围不够全面,新颖性、及时性不够强,且用户还要受标引者分类思想的限制。 2.5 在线数据库查询

利用网上的在线数据库进行查询。访问网络数据库是用户获取学术性信息的最有效方法。网上在线数据库有很多,比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中国维普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等。

3网络信息检索详论

3.1网络信息检索方式

其检索方式有:浏览器方式和搜索引擎方式。 (l)浏览器方式

只要能够进入html就能够通过浏览器,利用HTTP协议提供的万维网服务,浏览接触页面和通过Web页面提供的检索方式访问数据库。

(2)搜索引擎方式

搜索引擎是internet提供公共信息检索服务的Web站点,它是以一定的技术和策略在internet中搜集和发现网络信息,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提取和处理,建立数据库,同时以web形式提供一个检索界面,供用户输入检索关键词、词组或短语等检索项,代替用户在数据库中查找出与提问相匹配的记录,同时返回结果且按相关度排序输出,从而起到快速查找信息的目的。搜索引擎所处理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万维网服务器上的信息,另外还包括电子邮件和新闻组信息。搜索引擎服务的宗旨是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所以它是面向用户的,采用的方式是交互式的。 3.2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就开发了诸如Archive、WAIS、Veronica等检索工具,从90年代中期起又出现了检索万维网络信息资源的搜索引擎技术,并以此构造检索所有各类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支撑体系。据统计,各种各样的Internet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已有数千个,按这些工具的检索机制、检索内容范围,以及检索工具的数量、检索资源类型,可将它们划分为以下各类:

(l) 按检索机制划分

根据检索工具的数据检索机制,可将检索工具分为检索型、目录型和混合型检索工具。 (2) 按检索内容划分

根据检索工具的数据内容,检索工具可分为综合型、专题型和特殊检索工具书。 (3)按包含检索工具数量划分 根据检索工具数量划分,检索工具可分为单独型和复合型检索工具。 (4)按检索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检索工具针对的数据资源类型,可将检索工具分为万维网检索工具和非万维网检索工具。

3.3网络信息检索技巧

目前常用的信息检索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主题词或自然语言检索。最著名的搜索引擎有AltaVista、Excite、HotBot、Infoseek等;另一种是按主题分类指南进行检索,如Yahoo ! 就是按主题组织资源、逐次分类,供读者按需查词的;有的检索工具两种方式可以随时切换使用, 如Info seek。相比之下, 前者信息的获取太杂乱, 鱼龙混杂, 精确度太低, 需通过多次筛选才能找到所需信息。 而后者的信息组织系统性较强,精确度较高。但主要问题在于获取率较低且很难反映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可见,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读者要根据检索的目的来挑选和使用检索工具,同时要学习一些提高检索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l) 检索关键词具体化; (2) 运用词组检索;

(3) 巧用Boolean逻辑词:AND、OR 和NOT。

4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

在中国,用来获取中文信息的搜索引擎,主要是扬名华人世界的百度搜索引擎和全球闻名的Google搜索引擎。Google在外文信息搜索方面有绝对的优势,并较早推出了中文信息搜索,而百度专攻中文搜索,并在汉语特点研究等方面做出来很大贡献,近几年又推出了多种特色搜索服务,从而在中文网络搜索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另外,我们常见的搜索引擎还有雅虎、网易有道、百度等。掌握网络信息搜索技巧对于很好地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很有帮助,对自己搜索信息更是简单至极。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如何避免在浩瀚的互联网海洋中迷失方向,掌握一些基本的网上搜索技巧可以说是必需的。网上的信息搜索技术如此的多,怎样才能高效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呢?有几种技术可以帮助你更加快捷地找到所需网页。没有一种技术是万能的,但将几种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用会大大加快网页搜索进程。

网上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必须先有人放上网。搜索引擎本事再大,也搜索不到网上没有的内容,而且,有些内容虽然存在网上,却因为各种原因,很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所以在使用搜索引擎之前,应该先花几秒钟想一下,我要找的东西网上可能有吗?如果有,又可能在哪里?网页上会含有哪些关键字?

一次成功的搜索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设计优秀的搜索请求和一个准确可信的搜索结果。在你点击任何一条搜索结果之前,快速地分析一下你的搜索结果的标题和网址,会帮你节省大量的时间。

比较大的搜索引擎都支持使用逻辑词进行更复杂的搜索界定,常用的有:AND和OR或NOT ,恰当应用它们可以使搜索结果非常精确。另外,也可以使用括号将搜索词分别组合。

如果查找的是一个词组或多个汉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用双引号括起来,这样得到的结果最少、最精确。通过添加英文双引号来搜索短语词,这一方法在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时显得格外有用。 很多搜索引擎都支持在搜索词前冠以“+”限定搜索结果中必须包含的词汇,用“-”限定搜索结果不能包含的词汇。

在Internet上进行查询时如果能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常常能增加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如许多搜索引擎都区分字母的大小写,因此,如果您正在搜索人名或地名等关键词,应该正确使用它们的大小写字母形式。

如果只给出一个单词进行搜索,经常会出现数以千计甚至以百万计的匹配网页。然而如果再加上一个单词,那么搜索结果会更加切题。在搜索时,给出两个关键词,并将两个词用AND与逻辑结合起来,或者在每个词前面加上“+”,这种与逻辑技术大大地缩小了搜索结果的范围,从而加快了搜索。幸运的是,所有主要的搜索引擎都使用同样的语法。一个带引号的词组意味着只有完全匹配该词组,包括空格的网页才是要搜索的网页。把这几种符号结合起来使用,能大大提高搜索效率。

5 网络信息检索发展

5.1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与发展

1990年以前,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与发展没有任何人能够检索互联网上的信息。应该说,所有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都是从1990年的Alan Emtage等人发明的Archie开始的,虽然它当时只可以实现简单意义上的FTP文件检索。随着World Wide Web的出现和发展,基于网页的信息检索工具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1995年基于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本身的检索工具元搜索引擎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Eric Solberg 等发明。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检索工具也取得了十足的发展。 5.2 影响网络信息检索质量的因素

(l)搜索引擎在检索的实现过程中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影响检索效果(本身存在的问题)。

(2)页面的制作、组织过程中存在的欠缺会影响到被检索的信息质量。

(3)检索用户与搜索引擎的交互过程中,由于交互的背景不同,目的不同,会影响检索效果。

5.3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展望

从最早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如Archie)算起,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只有不足十年的历史,而基于万维网的检索工具(如Yahoo!和AltaVista),出现的时间则更晚。可见,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尚处于发展高峰期。

网络信息检索现今的主要问题是查准率太差。如今,人们正通过一些研究,设法使网络信息检索的空间在不影响查全率这一前提下,提高查准率,它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在网络信息检索环境中,检索、浏览和获取这三个过程相互交融,自由转换、合为一体,已展示出了信息检索的新趋势,为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造了条件。

结语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化与社会信息化是当今重要的时代特征。信息检索作为传递、搜索信息的手段发展愈来愈快。 如果不懂得信息检索,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困难,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使信息的查询过程更有条理性、计划性,避繁就简,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劳动。科学研究具有继承和创造两重性,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积累、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 。更新自身知识积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信息社会,人们需要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能,是形成合理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腕带技术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一种认知工具,将教与学融为一起,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根据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关键字】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的一种崭新支撑,通过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本文谈一下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改变了学习工具

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是灌输的内容,媒体则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通过整合,把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有机地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像使用铅笔、橡皮一样自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实验演示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然后再从微观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整合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学校整合到的教学资源中找到相应的课件,模拟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也很容易地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电流的分配关系。提高了感性认识,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二 学习目标更加开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目标就是看课本上的知识记住了没有,课本外的知识不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多。在整合课堂里,知识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整合课的目的是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电子产品现在更新换代很快,而教材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跟上时代步伐,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内容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得到,通过教师搜索整理,让学生学到更新更贴近生活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例如:稳压电源一章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主要讲解课本上的三个电路,做课后习题。整合课的讲解是先通过媒体了解稳压电源的用途、稳压原理、设计思路,了解稳压电源的类型,详细讲解课本上的三个原理电路,然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电路,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不同点部分电路的作用,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三 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做演示实验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因为电子实验由于元件选择的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有时和理论存在较大差别,并且耗时太长。但是通过课程整合后我们可以借助电路仿真软件EWB(Electronics Workbench),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包括元件的选择、安装、调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都可以完成。这既可以省时省力,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 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找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例如:通过网络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考试、批改、点评、师生之间互相讨论,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五 培养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通过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了某一种电路之后,让学生到某些产品的电路图中去寻找这部分电路,找出它们与课本上的原理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仿照着去自己设计电路,让行内人士去点评。有些同学设计的电路还被一些厂家所采用。

六 学习方法更加丰富

《电子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回答问卷、参观访问等。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例如:课本上介绍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电路,例如三极管放大电路,这些电路和实际产品中的电路有很大的差别,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原理的基础上,上网搜索一些实用电路作为课堂补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并能学到实用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师生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在网络化的课堂里,教师的所谓权威日益丧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教育过程是个“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过程。当然,相对于教师来说,导是主要的;相对于学生而言,学是主要的。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导要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新钥匙,教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一个“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创新的主人。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有自主选择权的机会。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探索,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谦,沙红等.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 课程教材教法.2002,(2).

上一篇:典籍翻译民族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医疗保险制度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