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机对策管理论文范文

2024-09-20

水危机对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村小农水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一) 资金不足, 小农水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 农村小农水的建设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投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多, 虽然小农水在国家的重视下确实在不断地完善, 然而资金的投入比例仍然不足以弥补其长期缺乏关注下所造成的建设虚空, 仍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因此也导致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只是喊口号, 而非事实[1]。例如, 国家分配给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建设资金, 明显高于对农村小农水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 这些措施带来了大城市的繁荣, 大城市在高比例资金的投入下人满为患, 很多人挤破了头都想留在大城市, 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严重不协调。但民以食为天, 对农村小农水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不足, 致使粮食等供不应求, 城市的工业化大大超出了农村的农业化, 二者的失衡与人力的失衡造成了城市物价哄抬, 房价跟风飙升, 而农村却人烟稀少, 更不用说农村小农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力了。又例如, 拿笔者个人举例, 笔者非常爱吃一种橘子, 名曰丑橘, 但前两天去买的时候, 被告之价又涨了, 并且快没有了, 显然这种橘子产量不足。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 但从侧面反映了, 农业高产稳产不仅仅尚未达到, 而是明显不足, 寻根究源, 与农村小农水建设的投资资金不足恐怕不无关系, 因为水利建设的不完善, 导致农业生产无法高质高量, 从而导致丑橘脱销。

(二) 设计施工不够规范, 小农水建设有待改良

在设计方面, 小农水的建设离不开工程设计, 设计可以说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根基, 或者说是框架, 只有好的工程设计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水利工程, 就像望梅止渴, 前提是有梅, 如果换成个馒头, 不但止不了渴, 还可能被噎着。因此小农水建设的设计绝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只是喊口号式的表现给大众看, 而在真正设计时却类似得闲饮茶, 有空就钻, 能省则省[2]。

另一方面, 在施工方面, 设计的框架有了, 没有施工, 就是纸上谈兵。因此, 对小农水工程的施工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但现今, 在施工时, 因为人力财力的不足, 施工队伍参差不齐, 施工监督力度不够, 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待改良不应仅仅是一个需探究的问题, 而应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 权责不明确, 小农水建设有待更新

好的管理, 离不开明确的权责分配, 小农水建设的管理更是如此。但当下小农水建设的运行停滞不前, 原因无外乎管理的薄弱或者说管理的不作为状态, 导致了这一瓶颈的发生。而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小农水建设的权责不明确, 长期作用的情况下导致了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机构弱化等诸多问题。小农水建设若想更新, 运营机制的权责不明, 老旧僵化应首先更新。

二、农村小农水建设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 加大资金投入比例, 加快小农水建设的运行

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完善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而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的投入无疑是当下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资金投入并不是指盲目地投入资金, 而是有计划地投入, 将资金按比例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督管理等方面, 合理的投入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二) 加强设计施工监督管理, 推动小农水建设的进步

小农水建设要进步, 离不开精益求精的设计施工。在设计方面, 不应只是简单的设计, 而应将设计对比、设计优化、分解结构图等囊括进去, 从根本上解决小农水建设弱化的问题。这就需要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定期进行学习交流、支持工作人员深造学习、奖惩分明、按劳分配等举措都是很有必要的[3]。例如, 在设计杜莎夫人蜡像馆时, 设计者除了力求蜡像馆的完美, 还追求将每位明星的蜡像设计得惟妙惟肖, 做到形似神似。确实设计者做到了, 并引来参观者趋之若鹜。而如果将这种设计精神应用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上, 相信不但能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 或许还可以将如此精致的水利工程展示给大众, 其参观的门票钱或许就可以弥补在设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所造成的物力财力高度投入。

在施工方面, 解决人力衰微的问题显然是首要的,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运作会带给农民极大的益处。因此动员农民行动起来, 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分子是可行的并应倡导的。这就需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宣传力度, 可以定期召开讲座或动员大会等对农民进行宣传和动员。

(三) 明确权责, 加强小农水建设的管理

清晰明确的权利责任分配, 可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 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虽是一个集体的成果, 但其具体的责任权利应该分配到每个团队、每个人, 团队和个人明确自身的权利责任, 在遇事时才能不推诿, 对小农水建设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农村小农水建设管理的加强, 不仅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更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而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是保障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摘要:现今对城市的过度关注, 造成农村与城市发展出现极端不平衡的现象, 这种现象急需解决。因为国家要发展, 需以农为本。农村的小农水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对小农水建设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论述农村小农水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来阐述笔者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农村小农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润芝.浅谈农村小农水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低碳世界, 2017 (33) :217-218.

[2] 戴兵, 汪海涛.浅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治淮, 2018 (5) :57-58.

水危机对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何颖平

2009年4月

自1988年《水法》实施以来,我县水利事业逐步走上法治轨道,我局逐步建立和加强了水政监察执法队伍。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水政执法人员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有力地打击了各类水事违法行为,为我县各项水利事业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局的水政执法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就结合几年来所从事的水政执法工作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见解,仅供参考。

一、水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水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历年来,我局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其它股室选剩的或是没有地方安臵的人员就放到水政股。我局水政执法人员绝大部分不是本专业,也就是说大多数同志都是用非所学。据统计,水政监察大队现有10人(复退军人2人),40岁以上(含40岁)7人,第一学历专业: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1人,农水2人,水电2人,城管1人,经管1人,仪器维修1人,高中2人。除其中2人进行过法学专业函授以外,其它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与水政执法业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所以在执法工作中往往出现执法不规范的被动局面。因为心中没底,就不敢去大胆执法,即使按法定程序走了,但也往往因各种法律文书不规范或没有抓住关键证据,或因引 1

用法律条文错误,或者案卷归档不规范等而使案件处理很不完美。以前就出现过申请法院执行时却发现处罚决定书没留存根的事。有些询问笔录,写了几页的文字,却没把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作案动机、具体经过及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问出来,有的还缺少旁证,有的甚至通篇就没有证实当事人有违法事实。如遇到当事人有一定法律素质或者引起行政诉讼,一些“证据”就苍白无力、失去法律效力,辛辛苦苦走下来的程序前功尽弃。要把程序重新再走一遍,有些证据恐是很难再找到,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了。

2、水政执法的办案条件急需改善。

搞好水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对促进依法行政、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部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要求,应为水政执法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勘查、通信等专用工具及装备,并保证执法经费。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局水政执法工作中,往往是执法车辆没保障,办案装备不齐全,执法经费难开支。由于局里车辆少,有一台车况差,又抽1台脱钩到整规办,所以水政执法时常乘公车或自驾摩托车,这样既影响执法力度又埋下交通隐患。又由于没有配备必要的录音录影等执法装备,有些现场资料和实物证据提取、保存不了,增加了调查取证难度,有些甚至是没有办法提取证据,导致违法难究。另外,水政监察人员一直没有买意外伤害保险,执法中,遇到暴力抗法,大家都有些缩手缩脚。再则,因为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的通信话费有一定的增加,而局里没有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有些执法人员难免心中有想法……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水政执法力度,大大地削弱了水政执法队伍的战斗力。

3、水政执法任务繁重,力不从心,执法力度软弱无力。

当前的水政业务涵盖水政水资源、水土保持、河道管理、水事纠纷调处及其它各项中心工作,工作范围广任务重,加之人员数字大(10人)实际少(抽出的人太多:河道集中整治1人,农业普查1人,法制办1人,政务中心1人,防办1人),平均年龄偏大,40岁以上(含40岁)7人,40岁以下仅3人!能独立办成事的就更少了。加之,在交通工具上没有强有力的保障,需要执法时不一定能及时出动,遇事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再加上河道疏浚项目、四无电站清理、牛皮湾电站的纠纷、人大提案答复等一系列需要水政参与的事项,总觉得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虽然也曾分包乡镇、任务到人,但势必力量分散,战力削弱,难成气候,很多事情事与愿违,执法力度大打折扣。

4、人为干预执法。

目前,此类现象在各类执法工作中都较为普遍,部分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人为干预执法活动,出现权大于法,至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种现象的存在阻碍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亵渎了国家法律的尊严,有些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影响了水政执法的威性,打击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

二、几点建议:

1、加强水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把水政执法队伍培养成一支政治过硬、思想进步、具有高度责任心、使命感、业务精、技能熟、拉得出、打得赢,快捷高效的执法队伍。方式可采取定期培训、外出观摩交流等形式。

2、加快水政执法机构软硬件建设。落实水利部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要求,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执法办案装备工具的完备和正常使用。下次局里招聘公务员时,建议引进年轻能干听指挥,有一定的法律素养的专业人员,最好是正宗法律专业的,能拿到律师资格更好,这对于今后日益增多的水行政诉讼案件和搞好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3、领导重视,不流于口头与形势,营造一个让执法人员能执法、敢执法、愿意执法的良好环境。

水危机对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致使美国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继而,受美元体制的影响,全国大多数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且许多国家外汇储备以美元计量。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美元动荡,迅速波及整个世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从危机最初爆发的原因来看,是由于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以及一些企业为增加消费量而采取的一些鼓励措施导致许多没钱的人却大肆借贷买房买车,使经济出现了虚假繁荣,到最后,人们债台高筑,还贷不起,影响银行资金周转甚至破产。政府为救市大量印钞,致使市场流通货币量大大加大,美元贬值,物价上涨,进而通过汇率及贸易、外储等因素将危机转嫁,蔓延到世界。这些只是从那个表面上看到的,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与资本日益社会化,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却使生产资料和成果越来越为部分资本家占有,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希腊政府为帮助其银行部门安然度过危机承诺提供一笔大额资金,到09年,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已远超欧盟规定的上限,情急之下,希腊政府主要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来解决当下的债务问题。由于希腊政府显著恶化,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与穆迪先后下调希腊主权评级,使其陷入财政危机,欧元兑美元大幅度下跌,这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由于市场对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恐慌心理加重,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从而使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继之后,葡萄牙政府称可能削弱缩减赤字的努力及西班牙披露未来三年的预算赤字将高于预测,更是导致市场焦虑急剧上升,欧元遭到大肆抛售,欧洲股市暴跌,德国等欧元区龙头国也开始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区面临着成立11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从其造成的影响看来,以英美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由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较低,因此受危机影响较小;但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下滑影响,进而影响本国经济。拿中国来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因此,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的解决,从目前来看,危机国家以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了,只能依靠周边国家、机构的援助方案与援助力度解决。欧元区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体化制度,使得德国、法国等经济恢复较快,经济较为稳定的国家无法“独善其身”,此外,IMF的巨额援助也有利于债务危机的减弱。

由于我国受欧债危机影响很大,因此在西方国家提出让我国出资3.2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时,我们也有一丝犹豫,但是,我们没有被危机冲昏了头脑,援助不等于送钱,欧元区未来经济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内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于国际组织的救欧行动,我们给于支持,但我们更希望欧洲国家从自己的政策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采取救市政策,适当地降低财政压力。当然,我国也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其渡过难关。例如:增加向IMF注资、购买国债、增加进口和扩大企业投资等方式,帮助欧洲国家克服危机,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

水危机对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以及确保政府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较低的层面。为推进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媒体与公众合作的应急机制以及完善危机教育机制等。

[关键词]政府;公众;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制、机制和体制建设,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安全的能力,是我国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公众参与,是政府危机管理中提供公共安全、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危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在保证。

一、公众参与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管理,以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人身权与财产权,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由于政府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非程序性决策等特点,使得公众参与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容易得到忽视。但事实上,政府与公众对社会生活的合作管理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加强和善治目标的逐步实现。广泛而有序的公众参与,提高社会成员的危机意识与应对危机的能力。是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公众参与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公众既是危机管理的直接受众,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主体。在危机事件的自然灾害、技术事故、人为灾难等三种表现形态中,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其他类型的危机事件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爆发的。实际上很多技术事故和人为灾难的爆发,都与公众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薄弱有关。因此,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危机事件爆发的频率。

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将有助于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极大地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混乱和损失。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渠道和机制,对公众进行危机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应急能力的教育培训和演习,把塑造发达的社会应急文化、以提高社会自救能力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一项基础工程。

2、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政府失效性”是指当危机发生时,政府在短期内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密度有限,而导致对某些危机事件无法采取及时和有效的应急措施而造成损失。政府失效性产生的源自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时间的不确定性、地点的不确定性、危害程度的不确定性、危害对象的不确定性以及处置的紧迫性等特点。“政府失效性”的存在,表明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仅靠政府的力量应对危机事件要付出极高的公共财政成本,在现实中无法做到。

有效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必须建立“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即在危机管理中,政府除自身积极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外,更应注重公民社会乃至市场的全面参与。公众参与在危机管理中的力量,不是体现为个体的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来发挥公众参与的集体力量。这些社会组织包括如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具有非营利特性、公益性、志愿性特点的民间组织。也包括具有营利性的工商业组织。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引人民间组织和工商业组织的参与,积极为这些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危机救治搭建平台或者说是拓展渠道,这样既有利于通过建立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所拥有资源在危机状态下的调配机制,提高政府的危机物资的储备水平和调动能力,也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社会组织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灾后恢复过程中的自我救助能力,促进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有序化拓展,以合作的姿态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

在现代西方国家,活跃着大批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公益性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抗击危机、参与危机救援工作的一只重要辅助力量。还有国际红十字会等这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一直活跃在战争和灾难救助的第一线,为协调国际救援物资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在应对SARS事件的后期,已经体现出政府与公众、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处置危机的特点,对于国内的公共安全事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医疗机构、专家组、国家卫生组织都参与了危机应对工作,在一些社区,自愿性的公民团体也主动分担了原先由政府独自承担的责任。

3、确保政府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从理论上分析,在政府由其公共性决定的从事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中,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政治决策和政府行为的逻辑起点。政府危机管理为全社会提供公共安全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危机管理以提供社会公共安全为宗旨,以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指向,而不是仅仅为少数人、少数集团的特殊利益服务。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能否尽可能地防止危机的发生,尽可能有效地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是判断和评价政府危机决策水平和危机管理能力的基本标准。

在政府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有助于确保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公众参与打破了政府组织及其官员在危机管理中对权力的垄断,公众不再被简单视为危机管理的旁观者或危机管理的对象,不是只让公众了解决策的结果然后被动的执行,而是应该提供给他们参与危机管理的各种机会。公众参与使危机管理透明化,公众拥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对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各项权力的监督更加有效,可以限制政府组织及其官员在危机管理中的不作为、失职、渎职乃至于权钱交易和以权谋私的行为。

由于危机决策是一种非常规决策或非程序性决策,网危机爆发后政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决策民主化受到客观条件的很大限制,所以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主要是一种非决策性参与。通过公民参与,建立起强有力的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网络,对危机管理中危机决策和决策执行的失误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确保政府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现状

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已经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政治文化中的服从意识十分浓厚,公众很少有和政府平等对话的机会,所以在政府治理和决策中很难看到公众的力量。特别是在决策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有机会向政府表达意见,为谋取社会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的空间则更加有限。在我国当前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法制化的缺乏。公民参与的法

制化是指将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权利和途径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能使公众参与作为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得到保证,而不致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随意性的安排。我国当前关于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的初级阶段,在已经公布实施的一系列用于危机处置的法律文件中,尚没有关于肯定和支持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以及参与的职责、途径方面比较明确的法律规定。公众参与法制化的缺乏,使得公众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不被政府决策机构所重视,公众即使有参与的愿望也无法实现。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的逐渐高涨,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制度供给的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实践的需求,因此,建立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基础薄弱。在我国当前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基础非常薄弱。公民参与的组织基础是指,有序且有效的公众参与是通过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而不是以个人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功能和作用。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公益性民间组织,在政府带动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处理危机中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但总体而言,参与其中的民间组织数量不多、能量有限、至今还发育不全。一些专业性社会组织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官办社会团体,行政色彩过浓,缺乏民间组织固有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大多数无所作为,更谈不上能完全自由、合法地协助政府参与危机管理。而其他营利性组织也面临在危机应对中的职责与权限不明,缺乏与政府部门沟通与合作的经验等问题。

3、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的忽视。我国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传统危机管理模式,是一种由国家向公众的单向行为,危机决策和实施过程就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过程。决策者和执行者居高临下,公众被当作政策对象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制度安排。长期以来,这种模式养成了一些政府危机决策者藐视公众、漠视民心的官僚主义习气,主观上轻视或者忽视公众参与,行为上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对和处置危机事件。实际上,危机管理这种非例行活动往往与程序化的常规管理的具体效果密切相关。日我国公共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对公众参与的漠视和排斥,有时甚至动用行政手段限制公众参与,才导致近些年以来各地都出现了不少公众因参与不能、诉求无门而集体请愿,甚至酿成严重社会冲突的事件。危机管理与常规管理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在制度构建上应该互相汲取有益经验与教训,客观审视公众参与的价值和作用。

4、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参与能力水平较低。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参与的普遍性不足。在危机情境下,公众中的大多数人习惯于自身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对象,是被施救的弱者或是旁观者,缺乏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没有意识到自身也是危机管理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我国公众在危机管理中的参与能力与有限的参与要求相比,处于更低的水平。由于公众参与危机管理,除了责任心以外,还要涉及较多的专业技术知识,这种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高要求可能会限制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但在我国公众危机意识和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尚没有被充分重视,比如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几乎难觅关于危机教育的内容;偶尔举行的危机预案演习仅仅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独角戏”,没有考虑到社会力量的参与所有这些与我国危机事件频发的基本国情十分不符,是造成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推进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公众参与发挥作用的程度依赖与参与权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应该通过行政立法把公民的参与权加以固定而成为法定权利。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只有个别单行法中有关于参与的零散规定,而且对参与的形式往往未作细致的程序性规定。在个别专家起草的《行政程序法》(建议稿)中,虽然首次确定了“参与原则”,但是仅有原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法定化的参与程序、参与权的司法救济等;其次,在我国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对是否需要公众及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参与的主体范围、参与的程序、参与的方式以及对参与权的监督和制约等,应该做出具体而细致的规定,使公众的参与权落到实处。最后,在危机状态下,政府为了控制危机局势恢复秩序,必须对公民某些权利和自由进行某种程度限制。公民的合法权利收到了不得已的限制,不仅可能会造成公民个人利益的损失,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热情和行为。政府部门在做出限制公民权利性决定时,一定要慎重,应当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即行政目的务必适当、限制行为的损害最小以及权衡利弊得失,保证利大于弊、得大于失。

2、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为公众参与有序化拓展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是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建设性主体因素。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积极推进民间组织参与政府危机管理过程,首先应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民间组织的成长提供更为优越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条件。国家应该在财税方面给与民间组织适当的优惠或补助,并对民间组织的运作给予适当的技术支持,帮助和促进民间组织发展成为一个理性、合作、成熟的社会公共领域,成为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其次,规范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政府危机管理过程。现行体制中,公众通过社会团体和组织、特别是公益性民间组织在危机管理中实现公共参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在的问题是要在制度上强化民间组织对政府公共事务治理的实际影响力,在实施和操作层面探索民间组织在危机管理中与政府合作的制度安排。此外,为了避免民间组织在参与过程中发生“异化”的可能,务必要在参与和控制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无论如何,当危机发生时,政府是主要的管理者、运筹者、执法者,为了保证民间组织的参与符合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并与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行为保持协调,必须建立相应的控制和监督机制,把民间组织的参与行为规范在法制的轨道之内。

3、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合作的应急机制。在危机发生后,政府需要通过快速的危机决策和应急反应系统及时控制危机,同时运用传媒与公众沟通,稳定公众情绪。美国政府之所以在911等灾难和危机事件中,迅速化解危机,没有使整个国家和人民生活陷入持续混乱状态,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媒体第一时间的反应和民众的自我调试。我国政府处置SARS事件过程中得到的重要经验和教训也告诉我们,要成功地应对各种危机,必须建立政府、媒体和公众地合作应急体制。

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危机控制过程中,如果政府实施有力的危机公关策略,加强与公众信息沟通,就能够得到公众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政府危机管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知情权是公民重要的程序性权利,而行政信息的及时报告、公开和发布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该建立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召开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信息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以避免社会流言的传播,并告知民众在危机事件中的注意事项等。媒体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媒体公正、及时全面的报道是政府应急措施获得预期效果和得到公众支持和反馈的基本保证,因此需要对媒体进行必要地监控,使其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时刻中对公众的正面、积极和有效的引导作用。

4、完善危机管理教育机制。公众必须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有效的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能力,必须完善危机管理教育机制。首先,应该把把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各级学校开设相关课程,配备专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把应对危机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对公众进行经常性的危机培训,进行灾害顶防、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同时吸收公众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有针对性地进行危机处理演练,提高应对危机的操作能力,提高整个社会应对危机的心里承受能力和危机处理技能,配合支持危机发生期间的危机处置工作;最后,有关政府机构,教育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危机管理的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危机教育的需求分析,明确危机知识和教育的目标群体,提供危机教育的资料。

[责任编辑:孙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水危机对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以市场营销为视角,探寻企业危机管理方法与手段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免受毁灭性的打击提供重要的作用。立足市场营销视角,探究企业危机的种类,分析造成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原因,为确立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方法提供重要依据,以确保企业能够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危机管理;危机种类;原因分析;管理方法

从企业市场营销视角分析企业危机管理手段及方法,前提在于必須明确企业危机的种类,深刻体现出不同种类的企业危机所产生的必然后果,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时刻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破坏性也越来越大。国外学者在企业危机管理手段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诺曼.R.奥古斯丁在1995年就提出,企业危机就如同人的生病,存在的危机复杂且种类繁多,并不能每一种危机都完全列举出来。而杰弗里.R.卡波尼格罗先生在1999年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出现危机的原因在于财务指标不高于预定期望,造成企业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导致企业危机的出现。而我国学者在企业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并不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学者们提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1996年,姚家祥先生就提出企业危机中包含了一定的内部危机,包括领导危机、信誉危机以及财务危机等等。另外还包括相关的外部危机,如社会影响力危机、市场资源占有率、客户占有率危机等等。而孟雪梅等人则提出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造成企业出现危机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社会环境信息所引发的企业危机,二是企业运行环境所引发的危机。据中国首部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表明:20年来中国每年有15万家左右企业诞生,消亡企业的数目也达到10万家左右,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民营企业10年内消失,这就说明企业危机管理应立足市场营销视角[1]。其次,要结合造成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为探寻企业危机管理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并提高企业危机管理方法构建的针对性。从而探寻出针对性较强的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方法,保障企业能够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市场营销视角下企业危机主要包括的种类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的必要手段。目前,很多企业忽视了将战略管理与危机管理有效地协调在一起这一点,这种脱节容易造成企业忽视战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诱因,也会造成企业未来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的后果。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企业存在的危机主要包括市场影响力危机、资金流动的危机、内部人才的危机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企业危机都会在企业社会发展过程之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一)市场影响力危机

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深刻地影响着企业长久发展,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众所周知,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过程中,普遍关注企业的品牌,原因在于消费者普遍更为相信大品牌、大企业。因此,消费者关注知名品牌的程度相对较高,这些大品牌、大厂家所生产的残品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更强。品牌危机不仅伤害品牌关系,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消费者与企业两类“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加大交易成本,破坏交易规则和社会稳定。品牌危机将通过“利益受损意识”“情感唤起”和“组织化努力”3个阶段演化为企业与消费者群体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群体之间的关系冲突。具体而言,品牌危机会让消费者感知到心理安全感或自我概念受到威胁,这种利益受损的意识会唤起消费者的原始情感或道德情感,继而驱动其寻求组织化努力(仪式互动或自我概念维护)以维护受威胁的利益[2]。在这里,企业市场影响力就是企业的形象所在,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出现纠纷,那么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必然会出现下降,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会受到损害。

(二)资金流动的危机

企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顺利运行,其关键条件在于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证,收支能够保持平衡、合理,能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一旦出现坏账、乱账的现象,就证明企业管理者存在严重的过失,导致企业受困于资金危机当中,这会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在银行贷款方面,收支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企业资产流动不够明确,势必会导致资金流向不够清晰,造成支出与收入严重不符的状况,银行贷款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清,企业就会受到濒临倒闭的威胁。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内部资金短缺,产品的销售与服务质量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就会导致消费者不信任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而引发企业很难立足社会的竞争环境下。

(三)内部人才的危机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企业能够不断追求创新的重要保障条件,因此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经营环境下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资源学派所提的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核心能力学派所提的核心能力理论一度是研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热门理论[3]。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高度科学化,有助于人才正确认知自我,并树立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助力企业内部人才达到精英标准。企业内部一旦出现岗位空缺,必须结合实际要求将富有岗位升任能力的人才作为补充,从而为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造成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原因所在

根据市场营销视角,可以看出企业危机主要体现在市场影响力、资金流动、人力资源3个方面。市场营销危机是指企业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营销战略和策略失误,或者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最终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销售难免会陷入困境,甚至企业形象受损会直接加快企业土崩瓦解。造成这3方面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存在裙带关系

企业社会影响力的危机主要表现于消费者信任企业的程度下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危机的产生呢?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内部裙带关系过于严重,造成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发展积极性受到影响。许多大公司、大企业普遍存在裙带关系。企业领导与下属之间以“亲情”“友情”作为纽带,导致员工自身产生“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心理,从而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裙带关系较为严重,也会助长管理部门在员工管理工作中漏洞频发,这就会导致企业产品在生产方面、销售方面、服务方面都大打折扣,企业员工的执行力下降,整个企业运转成为一盘散沙。

(二)企业战略管理相对单一

企业经营出现危机,会影响到金融稳定、投资者权益、企业融资甚至社会利益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金融企业危机处置制度极为必要[4]。然而,很多企业战略管理相对较为单一,只是将广告投放作为企业产品营销的主要策略,这就导致企业营销路径较为狭窄,市场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挤压,产品营销与产品生产之间不协调。在这样的状况下,企业资金流动就处于不合理的状态,营销策略中的支出会远远大于收入,致使企业坏账、乱账等现象出现,产品质量、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受到损害。而针对消费者而言,这就意味着持续购买力的丧失,企业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也就严重不足。

(三)企业文化中形式感严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企业内部员工爱岗敬业精神的主要因素。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中,企业文化形式感较为严重是最主要的原因。很多企业文化缺乏内涵,最终导致员工的功利心较重,过于关注个人的利益而缺乏企业得失的重视,从而难以形成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危机演变过程中以公众认知为基础,不断调整和选择恰当的应对策略,充分利用媒体的信息扩散效应,发挥企业声誉的正效用,规避负效用[5]。

三、探究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的方法

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方法的探索,需要结合企业危机的主要类型,并将导致危机出现的主要因素作为根本立足点,确保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的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以下则根据企业内部脱离裙带关系、企业文化中突出内涵、建立外部沟通与互动原则、重视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4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企业内部脱离裙带关系

企业内部关系保持清晰明确,领导与下属之间脱离裙带关系,是确保企业摆脱企业人才危机的关键条件,这也正是日常所提到的“认贤不认亲”。企业内部存在裙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内部人员正常管理,在出现各种危机的情况下无法有针对性的追究责任、承担损失,更无法实现令行禁止,造成企业生产、销售、服务质量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积极、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脱离裙带关系的重中之重在于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人才选聘方面必须坚持与企业内部人员存在亲戚、朋友的人坚决不用的原则,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净化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即只存在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也是国内大中型企业之所以普遍实行员工亲戚、朋友禁止进入企业岗位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企业在内部人员管理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从而推动企业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这是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的首要一环。

(二)企业文化中突出内涵所在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富有内涵,这会在企业避免人力资源危机中产生重要的帮助作用。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之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往往来源于企业是否具备先进的文化理念,企业员工能否认识到消费者的切实需求,无微不至的满足消费者的内心需要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条件。企业打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引导企业员工更进一步的认识到自身发展与企业营销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由此才能够培育企业员工自身的企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员工自身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塑造。将企业创新发展、提高自我职业道德素质成为员工的一种责任,确保企业发展目标、愿景能够与企业市场营销期望值之间保持统一。深层次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必须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具有的必要性作为出发点,体现企业社会投入与社会回报之间的必然联系,让企业能够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之下。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员工明确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企业员工追求长久利益的心态得到正确引导,能够以企业发展为中心,而将追求个人利益放在最后。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营销的凝聚力以及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企业摆脱人力资源危机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营销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立外部沟通与互动原则

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无疑是避免企业营销危机的重要方法。企业营销危机中,存在企业战略管理危机,而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沟通、互动环节,会达到企业员工与消费者之间保持紧密互动的目的,有助于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内心需求的动态,并据此不断改进营销方案的推广、销售和服务环节,从而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个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危机管理一直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各种新媒体异军突起,新媒体的诸多鲜明特征,也以其惊人的力量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自身危机管理,成为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新媒体指的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类型,例如微博、博客以及微信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新型网络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开始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着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危机管理[6]。企业内部员工、消费者以及外在媒介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企业更加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动态,而企业借助传播媒介传播自身发展理念,也能促进消费者更加了解企业,从而增进消费者自身的企业依赖心理。如:企业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互动平台,将企业发展的理念、目标通过新媒体技术传向社会,引起更为广泛的人群关注,实现企业与社会各阶层民众之间的互相沟通,了解社会广大人群的需求心理。这在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最大程度保证产品营销的投入与收益能够保持平衡,有助于企业避免资金危机以及市场影响力危机的出现。

(四)重视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

在企业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处于某一行业发展链条之中,因此应高度重视企业供应链的合作关系,这是企业避免或者摆脱资金危机、市场影响力危机的重要方法。在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管理中,营销策略不当会导致企业走向灭亡,其中供应链内部各节点要素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更好的把企业融合到供应链的发展之中,在促进企业资金的健康、平稳流动以及社會影响力方面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这里必须强调,全面掌握产品供应商以及产品销售商的实时动态,公开自身的库存量和需求量,提高供货商、销售商与企业自身之间的了解程度。以此为基础,增强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销售质量,加快企业扩大战略发展伙伴关系的步伐,营销方向不断拓宽,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发展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避免或摆脱资金以及社会影响力危机。如供应链内部的销售企业与产品生产企业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旦一方出现人才危机、资金流动危机或市场影响力危机,可以及时做出相关的调整,抽调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资金以及质量检验人员到合作的企业,化解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造成的危机,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里,双方之间可以针对企业危机出现的原因相互交换意见,确保生产质量与销售服务质量的同步发展,避免企业人才、资金流动、市场影响力危机的再次出现。

探寻企业危机管理方法应坚持以市场营销为主要视角,分析企业危机所呈现出的主要类型,并根据不同危机类型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探寻危机管理的方法手段,有助于企业社会影响力危机、资金危机、人力资源危机能够得到有效避免或化解,这有助于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莉,陈维军.我国企业危机管理及预警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88.

〔2〕卫海英,李清,杨德锋.品牌危机中社会关系冲突的动态演化机理——基于解释学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109.

〔3〕王建军,昝冬平.动态能力、危机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7):79.

〔4〕陈朝仑.完善金融企业危机处置机制[J].中国金融,2014,(24):75.

〔5〕吴娅雄,贾志永.企业声誉在产品伤害危机中的效用分析与管理启示[J].河北学刊,2014,(2):115.

〔6〕许小君.基于新媒体环境看企业危机管理策略[J].新闻战线.2014,(10):16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水危机对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缺乏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探讨。文章以土家民族村寨十三寨为例,对十三寨的旅游危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旅游危机管理策略,使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触角触及民族村寨,树立危机意识,希望为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中的危机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危机;旅游危机管理

一、引言

旅游行业是高敏度、高关联、高弹性的综合型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发展涉及旅游客源地、旅游中转地、旅游目的地三大旅游市场,外界因素如自然条件、政府政策、季节性和可替代产品等对它的影响甚大。这些要素都从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旅游危机管理。目前对于旅游危机管理的理论实践研究也很多,基本集中在这几大方面。一是旅游危机概念,类型,特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等基础理论研究及研究综述。二是根据旅游危机发生的不同背景环境进行的研究。三是旅游危机管理的个案研究,从特定事件引发的旅游危机研究到各景区、各省份因地制宜的案例研究。四是对专项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五是旅游危机管理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传播学理论,混沌理论等等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但是,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关注度很低,民族村寨交通闭塞,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地质环境复杂,民族文化浓厚,旅游发展潜力大,但旅游危机意识淡薄。本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以板夹溪十三寨为例进行的民族村寨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危机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理论借鉴。

二、旅游危机管理概念

旅游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避免或减轻各种预期性及非预期性危机事件给旅游业带来的严重威胁和可能的损失,通过危机预警、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以及危机恢复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旅游行为、恢复旅游环境和提升旅游者信心的管理活动。

三、民族村寨旅游危机分析

十三寨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主要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景区内公路省道209里程6.3公里,这里青山绿水,环境洁净,土家民族风气浓厚,生活着250户1090人。板夹溪民族村寨保护建设若干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保护机制、发展模式、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资金来源等方面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民族村寨需要对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分析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危机意识弱,缺乏危机预警能力

政府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和保护提供了很大支持。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板夹溪土家族村寨是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寨,参与了重庆黔江区北部旅游环线建构与小南海风景名胜区由4A向5A级景区的提档升级举措。十三寨现在在旅游开发发展初期,旅游建设项目火热开展,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返乡建自己的农家乐,对旅游发展致富的期望值很大,但我们也需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意识宣传。

(二)缺乏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制度

一是村寨中的旅游建设东搞搞西搞搞,结果每块都没有搞好,没有进行分类分级分区管理,缺乏系统性。十三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环境破坏,河道硬质化,建筑风貌破坏,产品结构单一,汉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的缺失,人口流失,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都是因为政府对于十三寨旅游发展的每个方面都有考虑,但都是进展慢、考虑不全面、半途而废,严重影响十三寨环境保护。

二是缺乏来自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缺乏本土的导游,也缺乏外部监督。十三寨现在无论是民间组织、居民自组织还是政府组织的危机管理机构都没有,缺乏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危机的研究,对于村寨的保护发展都处于模糊认识状态,甚至于当地村民对于自己村寨的文化了解都不够,民族文化逐渐流失。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很多问题,如放弃沟通、沟通不善或披露信息不实等都会对危机的转化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沟通不仅仅是纵向沟通,也是横向沟通,需要注重周围景区的沟通,相关产业的沟通。十三寨周边景区都有优美的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十三寨处于周围景区的形象遮蔽之中,竞争力不强,需要进行差异化定位,突出文化特色,联合发展。

(四)对危机信息量搜集不足,一手危机资料缺乏,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缺乏相应的危机管理经验

我们对危机的处理总是临时紧迫的,平时很少关注社会调研、田野观察,基础资料的收集,而这些对于对危机预防处理都至关重要。利用实地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因更加贴近实际,真实而可靠。要关注“事前”信息收集,也要关注“马后炮”的事后经验总结。十三寨在规划过程中,发现很多基础资料的缺失,在十三寨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但是都没有详尽的文字记录。

四、旅游危机管理策略

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要着手危机意识、危机预警、危机沟通、危机信息资料收集等诸多方面来处理,危机不一定就是噩耗,也可能成为旅游地发展的转折点,旅游危机事件的得当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发现问题,产业升级,产品优化,以及旅游景点和目的地知名度的提高。

(一)加强危机预警,树立危机意识,加大危机宣传

在旅游危机事前管理中,危机预警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监测,预警,加强危机意思和危机教育。旅游危机具有长期潜伏性和偶然爆发性,对于潜伏的危机,我们要时刻提防,把危机爆发趋势扼杀在摇篮。

(二)构建旅游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一是分时分级分区分类危机管理,形成系统网络。实地调研划分危险区域、危险活动类型和事故高发时段,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形成分级分类分区分时的危机管理网络。

分时管理:根据景区一年、一季度、一天的危险灾害高发时段,加强该时段的监测管理。

分级管理:根据旅游危机严重程度划分不同危机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危机采取不同的危机管理策略,区分是可自组织痊愈危机,还是他组织干预危机。

分区管理:根据保护重点以及灾害发生频率,划分重点、一般、协调保护区。对于重点保护区域,要加强管理监测,预防危机发生。如十三寨形态是线性旅游景区,可以考虑分区开发,前面作为药引子,着重基础设施建筑,满足餐饮住宿需求,后面作为保护区,着重民族文化展示,田园风情体验,休闲体验。

分类管理:研究村寨整体风水格局、村寨土地使用、山水环境与总体格局、传统民居及院落保护控制、建筑单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分级分类制定分级分类的危机管理标准。

二是建立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人才生产本土化。建立民间力量参与的旅游危机管理办法,集合来自民间力量的各方监督,形式“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如十三寨可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武陵山土家文化保护,民族村寨保护试点项目等民间组织,接受来自各方的研究调研与监督,为十三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回馈社会。板夹溪政府也可以设立多方面的旅游危机管理结构,上联下效,加强与各方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危机处理等指导,做示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和危机资料库,成立自己的危机分析处理资料库

成立危机信息中心,一是在危机预警中,自上而下,传达国家旅游危机管理的政策法规,发布国内外旅游危机警示信息;自下而上, 注意民意的了解、一手资料信息的收集及旅游产业相关危机事件的督查监控,及时向上级和社会传递、更新、反馈信息,如水文资料、泥石流滑坡记录、重大事件纪实等。二是危机反馈信息收集,做好危机后评估和经验总结等善后事宜。

参考文献:

[1] 李锋.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窦开龙,南宇. 制度经济学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危机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3(08).

[3]袁花,吕利军,明庆忠. 浅析旅游危机管理策略[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09).

[4]罗育斌. 陕西省旅游危机管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6).

[5]张婷. 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研究——以无锡水质危机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6]尹菲,罗颖. 从5·12地震看旅游危机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7]陈丽敏. 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探析[J].中国会展,2006(08).

[8]夏光,刘巍,于扬. 冰雪体育旅游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J].冰雪运动,2008(03).

作者简介:王倩(1992-),女,汉族,四川仁寿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村寨聚落保护。王睿(1993-),女,汉族,四川仁寿人,吉林大学档案学,本科,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刘艳梅(197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上一篇:核电站物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研究生创新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