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范文

2023-09-18

乡土情结范文第1篇

据《广辞苑》记载, 日本的猫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的。经过几千年的变迁, 作为日本人喜爱的宠物, 在这一段时期, 日本人对猫的印象也产生着变化和改变。在民间传说中猫温顺的外表下, 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恐怖的一面。在家猫的发源地古埃及, 人们认为猫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在中国, 传说当猫活到第九年后它就会再长出一条尾巴, 每九年长一条, 一直会长九条, 有了九条尾巴的猫再过九年就会化成人形, 这时猫就有了九条命, 叫“九命猫妖”。在日本, 受中国“九命猫妖”传说的影响, 最广为人知的是“猫又”传说。传统观念认为, 动植物活太久就会成精, “猫又”的由来也是一样。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 猫的自然寿命为9到10年, 而传说中的“猫又”都是10岁以上的老猫, 它表面上温顺可爱, 但本性凶残, 利用尖牙利齿能将山中的其他妖兽撕得粉碎后吃掉, 还会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和妖力对自己年迈的主人下毒手。“猫又”在民间被认为最接近现实的妖怪。

但是如今, 对于猫的不吉不幸等印象渐渐消失, 其原因在于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研究的进步, 人们对于猫的生理构造有了了解, 以前迷信的说法和对于猫恐怖害怕的感觉也渐渐被喜爱等感情所取代。现在, 对猫的印象以可爱温顺为主导, 它成为日本人的好朋友,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特有的生态习性、可笑的行为与动作, 也是人们感受快乐的重要途径。

2 猫文化的表现

众所周知, 日本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三分之一国土被山地所覆盖, 人口密度大。猫出现在日本之后,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日本人困扰的老鼠偷吃粮食问题, 人们为了防止鼠害, 纷纷养猫。人们对于猫的感情最初的感谢, 之后更是发展为崇拜。在日本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民族特性及日本人独特的民族心理影响和人们基于对猫形象的思考和想象下形成了独特的猫文化。

2.1 文学作品中的猫

日本文献中最早记录有猫的是《日本灵异记》, 而猫作为宠物被饲养最早见于《枕草子》和《源氏物语》。《源氏物语》里反映出猫比人享有的特权还要大。

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猫》, 则是将猫拟人化, 从猫的角度, 以辛辣的笔触对知识分子精神生活就行细腻的描述;用猫的思维, 去分析它所居住的环境和地域背景下的人与物。这部作品因视角独特、文字语句充满幽默、滑稽色彩, 深受日本人喜爱。书中那只出生于微黑湿濡之处、没有名字、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 后来成为全日本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猫。

2.2 语言表达中的猫

语言承载人们的想法和感觉, 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日语中, 有许多受猫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极其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其多以惯用语、词组等形式出现。这些表达方式沿用并衍伸猫的特性, 是日本人猫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关于猫的语言表达和惯用语很多, 比如:「猫に小判 (こばん) 」比喻不论多么有价值的东西给了不懂得它价值的人也是没用的;「猫に鰹節 (かつおぶし) 」比喻 (让猫看守鱼干) 让小偷看守仓库;「猫の足も借りたい」连没用的猫爪都想利用起来, 比喻闲得很;「猫をかぶる」比喻假装老实, 佯装不知;「猫の目のように」由于猫眼睛的形状随着光的变化而变化, 比喻瞬息万变。我国素有“燕子低飞必有雨”“燕子高飞必放晴”的说法, 在日语中同样用猫来表示, 比如「猫が顔を洗うと雨が降る」或者根据地区习惯的不同表达为:「猫が顔を洗うと」、「猫の顔洗いが夕方なら晴れ」等。

2.3 影视动画中的猫

提到猫, 除了想到现实中及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形象外, 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猫明星。比如:宫崎骏的《龙猫》、动画《多啦A梦》《猫的报恩》《侧耳倾听》等。

哆啦A梦又称为机器猫, 是日本著名漫画故事《哆啦A梦》中的主角。哆啦A梦是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猫型机器人, 用自己神奇的百宝袋和各种奇妙的道具帮助大雄解决各种困难。哆啦A梦的故事将人们带进一个奇妙、充满想像力的世界。也正因此, 它能作为一个常青的形象, 伴随几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宫崎骏的《龙猫》中那三只憨态可爱的猫精灵, 居住于森林深处, 它们不食人间烟火。宫崎骏动漫下的猫骨子里都透出一股“懒”, 常可以在动漫中看到在喧闹的都市里, 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 有一只猫懒散地趴在椅子下。这种和周围环境的强烈对比实则反映出日本人对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不满。猫的悠闲、猫的懒散正日本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表现他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猫文化的衍伸

3.1 宠物行业市场

日本人对于猫的喜爱, 给市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养宠物猫的家庭, 如果无法照看的情况下又舍不得家中的爱猫, 可以提前给爱猫预订“宠物旅馆”, 这个宠物旅馆可以让猫主人通过电脑摄像头每天看见自己的猫, 费用1.6万日元每天。还有很多日本猫经常光顾猫美容店。据悉“美猫套餐”——洗澡、剪指甲、剪毛大约要花6万日元。在超市里面, 猫食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不仅有各种海洋鱼虾肉类的“猫食罐头”, 还有“猫米饭”、“猫饮料”“猫房子”“猫玩具”等。

据说在东京一家宠物店, 最便宜的猫一只也要2万日元, 贵的则在数十万日元。在宠物店买了猫之后, 还要立即上“猫身保险”, 每年4万日元。这样, 猫出了什么健康问题, 都可以送到宠物店里或者宠物医院治疗。有的日本殡葬公司, 专门提供为猫狗宠物举办葬礼的服务;有的日本寺院内, 专门有“猫冢”, 供人凭吊。这样看来, 一只猫在日本出生后, 生老病死都有保障。

3.2 另类文化传承

在东京的“今户神社”, 可以在拜殿前看到两只巨大的招财猫。这里还有两只招财猫连在一起的“结缘猫”, 纯白的代表女神, 有斑块的代表男神。这两只猫举的都是“右手”。通常, 举“右手”是表示能招来财富, 举“左手”是表示能招来客人。东京世田谷的豪德寺俗称“猫寺”, 寺内遍地是参拜者供奉的招财猫。猫已经成为一种“财缘”和“情缘”的文化符号。

关于猫文化另类的传承, 时下最流行的是去猫咖啡馆, 品一杯咖啡, 与猫同乐。在日本人看来, 猫咪们能帮助人类缓解紧张和抑郁的情绪, 这是当下辛勤奋斗紧张工作的日本人在闲暇之余, 想放松时了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冈山大学自然生命科学研究援助中心枞木胜教授认为, 人和动物在一起,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紧张感。

4 结语

猫的形象是日本民族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创造的, 它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内心世界, 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形形色色的猫形象贯穿于人们的生活, 它在文化上的演变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日本民族内心世界的变化。日本人爱猫, 他们的猫情结会随着社会和文化进步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下去。

摘要:不同的国家, 该国文化受猫的影响大相径庭, 而在日本, 猫是高贵而又神性的, 它是日本家庭常见的宠物之一, 得到人类各种细致的照顾和关爱, 各种爱猫产品、爱猫服务数不胜数。除此之外, 日本人喜欢借助猫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猫文化, 从语言、文学作品、传说故事中都可以看出日本人独特的爱猫情结。

关键词:日本,猫文化,印象,表现

参考文献

[1] 赵玉柱.日本的[猫文化][J].日语知识, 98, 1998:42-43.

[2] 松田修.猫的都市学[J].国文学, 1982 (9) :10.

[3] 夏目漱石.我是猫[M].东京:学习研究社.

乡土情结范文第2篇

记得我就读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时候,老师经常给我们拿来列宾美术学院的作品让我们学习、临摹,这样的传统不仅仅是学习苏联老大哥时期留下的体系,更是因为俄罗斯绘画艺术确实是具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和复杂的写实技巧值得借鉴,就拿素描来说,俄罗斯独有的用墨水和小刀再加上白颜色的笔在灰卡上绘制的方法,确实是具有快捷、写实性强等特点。比起俄罗斯扎实的素描,俄罗斯的油画更是具有浓浓的气氛,潇洒的笔触,厚重的颜色,能让人从这些作品中嗅出俄罗斯大地辽阔苍茫的气息。

如今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院派的艺术家,中俄关于艺术的交流也十分频繁,有一位俄罗斯的著名艺术家就是其中之一,他就是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尤里·卡柳塔。

尤里·卡柳塔1957年出生于俄罗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科地区的克里沃罗格,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画家。他1977年毕业于敖德萨科列科夫艺术学校,1977年至1979年曾服役于苏联军队,1983年就读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师从艺术大师梅里尼科夫教授。1989年毕业作品镶嵌玻璃画《彼得城》参加全苏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获苏联美术学院奖章。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一面教学一面从事创作。

卡柳塔特别擅长绘制人物肖像油画,他喜欢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而绘画的模特很多时候都是身边的熟人,他的妻子和儿子经常出现在他的画中。卡柳塔在肖像画创作上特别注重学习西方油画家对于人物的刻画,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造中,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他对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委拉斯凯兹、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罗马尼亚画家巴巴以及俄罗斯前辈画家谢罗夫、弗鲁贝尔的绘画风格非常欣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能发现他们的某些显著特征。但就如同齐白石老人著名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卡柳塔的肖像画始终是自己个性化的肖像画,他融合了前辈大师的许多优点,但并不盲目模仿,而是提炼和吸收,最后成就了自己的画风。

卡柳塔是一位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俄罗斯艺术家,自从1997年他第一次来中国,之后的十几年几乎每年都到中国参加画展或写生,对中国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中国水墨画中的写意精神有机地结合进他的油画创作中,再加上他具有俄罗斯技法和写实水平的绘画,就形成了他独有的大写意风格,既有俄罗斯油画的厚重,又有中国水墨画的大笔触和写意精神,让人觉得十分大气、融汇贯通。

他还特别喜欢在绘画中使用红色,无论是大面积的红色还是画龙点睛的红色,这种红色更像是中国紫禁城城墙上的红,流转着上千年的积淀。可能是来中国的次数多了,擅于吸收绘画元素的他也自然地将这种中国颜色融入了自己的绘画了。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惊喜地发现一些中国元素,在他的油画中,一会儿给他的妻子带上了中国帽子,一会儿能看到穿着旗袍的西子姑娘,一会又瞥见他儿子身后的中国折扇……毕竟人物画不像风景,不能直接绘制出当地的景色,但是能从这些细节上看出卡柳塔浓浓的中国情结,这既给他带来了友好的中国观众,也将自己这每隔一段时间的中国感悟诉诸笔端,一举多得。

卡柳塔的作品曾被俄罗斯、中国、美国、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博物馆收藏,深受各国欢迎,当然最喜爱的他的作品的还要算是中国人。他的多幅作品都曾在中国的各大拍卖行现身,如《来自杭州的美人》一幅,曾在2001年时拍出275000元的高价。这样的成绩,也说明中国买家对有中国情结画家的一种偏爱。随着卡柳塔在中国的时间越来越多,他还在中国创建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开办了卡柳塔高级艺术研修班,定期来北京讲座、授课,将独特的卡柳塔式俄罗斯油画带给更多喜爱它的中国人。

乡土情结范文第3篇

在当代中,一提到悲剧艺术家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俄狄浦斯王》,人们就很容易想到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这个名字推向普通人的生活,成了一个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在心理学、文学还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领域都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俄狄浦斯情结也成了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术语术语。但用“俄狄浦斯情结”来指代弑父娶母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在以往自己的阅读经验中,虽然也曾对此表示过怀疑,但由于阅读深度不够再加上理论修养不深厚,对此的怀疑也只能作为一种简单地思考。在听完老师的讲课之后,自己一直以来的疑惑和怀疑都有了一个完整的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和支撑。在此我就简单地把老师讲的总结和复述一下,以证明“俄狄浦斯情结”的不合理性。

从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特那方面来说,当俄狄浦斯与她相遇,她当真不知道那是她的儿子吗?而且俄狄浦斯这个名字本身就是“肿胀的脚”的意思,他们夫妻同床共枕,难道真的发现不了吗?从作品中她的一些话可以知道她是一个权欲的女人,这是她“杀子”的动机,也是她“嫁子”的动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维护她皇后的地位。

从俄狄浦斯方面来说,他的所有的行为都在表明一点:极力避免弑父娶母悲剧的发生。他离开科任托斯是因为他爱戴养父母,这表明他是反对弑父娶母的,在知道所有真相之后他刺瞎双眼,自我流放。

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俄狄浦斯真的弑父娶母了吗?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源头-俄狄浦斯神话中我们得知,拉伊俄斯是俄狄浦斯的生母,而伊俄卡斯特是其继母。因此从以上的方面来看,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情结”代指弑父娶母的原始冲动是错误的。

而且,在学习完这个之后,我在自己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在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一开始就有很多的反对意见,但自己由于阅读的匮乏,理论修养和理论意识不浓厚,对于这样现在看来很明显的错误一直置之不理,让其一直在内心深处影响自己低于作品的更深层次的把握。

乡土情结范文第4篇

1素描及素描教学写意情结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是艺术专业学生必学的重要课程。 素描教学水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米开朗琪罗曾经对素描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素描是绘画、建筑和雕塑的最高点,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和源泉。[1]因为素描虽用简单的色调对具体的绘画对象进行勾勒,但是我们却感受到了对象的神韵。 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必须对素描教学进行高度重视,将素描能力作为基础能力,将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

写意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之一,写意主要表现为作者对事物和人物神态进行刻画与描绘, 通过形态突出事物特征和神态。 素描教学的写意情结就是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的素描教学的写意方式进行强调,轻视了精确的写实对素描教学,这种写意情结在当代高校美术素描教学中普遍存在。

2重振写意原则的必要性

20世纪初 , 为了改变中国人物画存在的表现不生动局面 , 不少中国画家开始倡导借助西方绘画的科学理念对我国绘画进行改良。 因此,建国以来,我国普遍的艺术院校都开始采用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绘画基础教育体系。 学习西方以及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过程中,学生虽然具备了对客观自然进行精确再现的能力,但是随着我国绘画技术的发展和教学体系的完善,西方这一教学体系已经与中国传统的审美与造型取向相违背了,加剧了中国素描绘画呆板僵化局面。 例如:这一时期人物素描画, 仅仅注重对人物外在形态进行描绘,忽视了人物神态和作者情趣的抒发,导致人物缺乏了神韵,给人呆板、僵化的感觉。 写意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2]写意也是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美学体系。 中国当代社会形势下, 我们需要对曾经的素描教学理念和体系重新进行审视,不仅需要写实,而且需要对写意重新引起重视,寻求多元化教学体系。

3写意是中国素描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绘画造型观念。 中国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从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就层出不穷。 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和名作众多,著名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及《烈女仁智图》。 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一幅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 却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如此著名,其原因就在于它采用高古的线造型语言、写意的手法,使画面典雅、宁静而又明丽、活泼、形神兼备。 唐宋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绘画最辉煌时代,写意性在绘画造型上得到正统确立。 清末画家任伯年的人物画也一改清代人物绘画的颓势,标志着清代人物画融古创新的成功,他的人物画是继南宋梁楷的水墨人物画之后的中国画坛又一座历史丰碑,他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写意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造就了他人物画的形神兼备特点,成为成就最高的海派首领。

通过对我国古代杰出画家的回顾发现, 我国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大师们一直注重对绘画写意性的强调,并且逐个时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写意是我国绘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前,世界文化正在朝着全球化发展,中国作为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国, 应该随社会全球化发展步伐,对艺术发展进行重新审视。 但是, 中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 决不能抛弃本民族特色。 因此, 将写意原则融入到基础素描教学中是我们当下必须重视的课题。

4坚持中国式的绘画原则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在艺术教学方面主要坚持传统的写意原则。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中西方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因此,西方一些抽象派、[3]超现实主义派、未来派等许多派别开始涌入中国,从而造成了西方各个派别的新颖绘画理念、绘画思潮和绘画表现形式对我国传统的绘画进行着冲击, 对我国视野、思绪、情感和生活进行着影响。 面对西方艺术与我国艺术的巨大差异,我国的一些画家不禁产生了困惑,对艺术产生了迷茫,一些画家始怀疑中国绘画的教学模式, 更有甚者通过一些胡乱的行为来“创作”自己的艺术。 例如:有的人运用垃圾废弃物、将各类报刊图片拼贴组合成艺术。 还有的将颜料桶拎着在画室跑,漫天挥洒颜料作画。 甚至有的画家在画展开幕式时半裸身体,宣称要火烧展览馆等。

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但是人们对美的定义是有一定标准的。 由于中西方社会价值取向、人文因素、传统因素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对美的把握尺度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主要侧重于对事物的自然生态和物质进行研究。 而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绘画研究表明,中国艺术不但以方法论为主,而且还兼具方法。 中国在对待绘画方面,更注重对其传达精神的研究。

由于中国与西方对美的把握尺度不同, 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向不同。 中国在艺术教学上,特别在基础素描上不能盲目吸收西方思想,借鉴西方绘画形式,也不能以西方绘画写实作为我国绘画写实的依据。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所以,基础素描教学上我国更应该以本民族传统沿袭下来的绘画观念为基础, 然后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和坚持中国式绘画原则。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素描教学中,需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情的基础上,掌握西方科学的造型方法,对客观物象外部的形进行关注,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原则进行倡导,从而为我们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素描基础教学提供依据。

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也是艺术专业学生必学的重要课程。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重视写意手法。因而,在我国当代素描教学中,好多高校也沿袭了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从而导致了当代素描教学写意情结的产生。

乡土情结范文第5篇

摘 要:初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地理知识,结合经典案例展开分析与推导。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授初中地理时,可以尝试加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一方面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地理中考必考乡土地理,另一方面因为联系身边和生活中的地理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使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和身边中的地理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讨论、意见互换等行为。通过实践与分析,推导出最终结果,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一、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一) 新形势下地理中考的需要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含四个内容:“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家乡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終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和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的目标,应该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育诉求的基本要求。不管是以前的南平地区地理中考还是2017年开始的全省地理中考,“乡土地理”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关键是乡土地理还没有现成的地理教材,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尤为重要。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人地协调观,主要包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中充斥着大量的概念与理论性的知识,死记硬背的情况比较严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存在割裂现象,教师自顾自地讲课,学生应付性地听课,这种教学不但枯燥乏味,而且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能将身边的事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中国的河流》时,笔者就适时联系武夷山市区崇阳溪和三姑度假区九曲溪来讲知识点,并且及时总结它们都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的支流。因为和学生息息相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

(三) 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初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在提出一个事例时,可以让学生围绕事例展开分析,在复杂的形式和条件里,学生要学会抽丝剥茧,对每一个细节展开分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从发出疑问开始,联系实际,进而得出结论。例如分析福建省九个区市的名称及分布,每块区市的轮廓,并不断尝试进行拼图组合,学生经过认真组合,考试时就不会张冠李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四)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教师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按照课本知识,进行一板一眼的教学,整节课都在讲解和分析,不仅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使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对事例进行分析,在讨论和交流中,不断深入挖掘信息。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疆域》中国的海陆位置时,笔者就适时用幻灯片拓展延伸福建省海陆位置,让学生讨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样的教学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二、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

(一) 积极搜集素材,做好课前准备

在教师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课本教案中所需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搜集,因为乡土地理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搜索最新的教学资源,寻找所需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事例。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视频、图片、动画、诗词等方式,进行事例的演示与重现。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集合学生的个性和课程进度,进行课程的准备活动,确保教学素材能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二) 创造学习气氛,培养读图和绘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灵魂,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绘图了解气候的类型和特征、风的方向、地形与地貌等信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营造轻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事例的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气氛的营造可以通过视频、音乐、动画、PPT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气候的类型》时,笔者就播放了中国首都北京代表的温带季风气候和福建省福州代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不同景观的视频,配以轻松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南北方的不同气候,同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析比较两个不同城市的气温降水量柱状图(PPT展示),从而得出两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三) 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疑难问题,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大胆质疑。例如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著名的旅游城市,茶文化远近闻名。笔者抛出问题:武夷山乌龙茶生长的自然地理优势有哪些?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每一组负责一个因素,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因素方面分析,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时,笔者适时点拨、指导,挖掘学生分析问题的潜能,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欣时刻。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有对地理的高度自信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 灵活运用智慧,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教师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中,要培养学生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有: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乡土地理调查等方面。教师的引导方式也要多种多样。例如在讲授武夷山经济特色——武夷山乌龙茶生长的自然地理优势有哪些?由于有些学生家里就有茶山,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在学生家长的邀请下,组织学生去参观某位学生家的茶山,学生身临其境摸到真实的茶树和土壤,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以细致入微地考查茶山的地形、气候、灌溉的水源、土壤等,远比教师上课枯燥的讲解知识点来得印象深刻。这种行为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 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事例的选择问题

教师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选择中,要对事例进行一定的筛选,并要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事例,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能够搜集到很多,但是有的事例影响因素多,有的事例过于庞大复杂,有的事例知识点超前……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并对不合时宜的事例进行淘汰。教师的事例选择,很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眼光,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将事例与知识点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事例的选择,最好能拥有时效性,与新的地理信息相结合。

(二) 理论的结合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事例,让学生结合理论对事例展开分析。学生的分析需要有自身的观点,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种行为教师不能直接予以否定。但当学生只顾独特性的时候,教师要将话题拉回事例分析里。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进行问题的解读与分析。

(三) 实践的利用问题

学生在学习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后,可以联系身边的地理问题,结合当前的地理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分析论证,开拓思维,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课程资源运用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地理的教学模式还会不断发展和升级,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宽度和广度,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要根据时事的发展,灵活转换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师素养是应对所有变化的法宝。在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中,教师需要结合事例,搜集素材,提出疑问,解答疑惑,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的乡土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搜集素材、创造学习气氛、进行合作交流,并直面初中地理的乡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洞悉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初中地理的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林伊芬.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及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11(29):82-83.

[2]莫丽珠.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广东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比赛的感悟[J].中国地理,2018,8(19):52-53.

[3]李洪刚.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8,7(26):44-45.

作者简介:

王进弟,福建省武夷山市,福建省武夷山二中。

乡土情结范文第6篇

《乡土中国》是我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的一本并不长但非常经典的著作,时至今天它对我们研究认识解决农村问题仍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乡土本色部分,作者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粘在,附着在土地上的,以土地为生的,半身插在土里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流动率小,变动性差,生于斯死于斯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代定于一地,终老其乡的相对稳定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群。聚乡而居是乡土社会的一大特色。在其里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孤独与隔膜的,因为小农经济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并不强。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办法就是遵循传统延续习下来的礼俗的规矩,只求相互心安,没有必要用法律来维持。但我有一个问题,熟人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孤独和隔膜很矛盾,为什么现实会选择这种格局?

在文字下乡部分,作者认为语言和文字作为情感表达的方式,对于有固定地域,靠声音就能辨别对方的很熟悉的里村落的农民来说,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乡下人并不愚,通过文字下乡我们不一定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我的问题是知识的普及对农民们的作用却很明显啊?

在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部分,作者认为乡村社会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周围划出一层层圈子,范围的大小也依着中心(自己)的势力厚薄而定。越有势力的人范围越大,势力较小的范围就小。就像一个石子激起的层层波纹一样。这种差序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可大可小。最小可微缩到自己。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靠攀关系、讲交情来发展。而不像西洋社会,犹如一捆一捆扎起来的柴一样的团体格局,地位平等,靠权力来维护。而维护交情必须靠的以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等传统道德,其核心在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同于西洋社会的至上的民族国家意识。这是这本书中精彩的部分。

在家族,男女有别部分,作者认为由于乡村聚乡而居,中国的乡土社会基本社群可概括为小家族。这种家族不仅包括生育功能,还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功能,是一个单系亲属所组成的差序格局社群,是一种绵延性事业组织。其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它求效率,于是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这种格局导致变态的性取向,导致了夫妻之间感情的相对淡漠。两性之间相对矜持和保留。不像西洋那样开放。而感情是内脏的变化。这变化形成了动作的趋势,造成紧张状态,发动行为的力量。感情的变化容易破坏固有的关系,不容易维持社会稳定。这种感情的淡漠恰巧符合了维持稳定的需要。稳定社会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而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甚至达到自动的程度。而这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而夫妻之间由于生理上的分化而结合,结合基于异,而要去增进了解,趋同是困难的,阻碍重重的,需要在不断创造中求统一。而这求统一永远不会完成,只是一个过程。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中国乡土社会中那种实用的精神安下了现世的色彩。

在礼治秩序、无讼一部分,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不想法治人治那样靠国家权力指定的法律来维持。他是靠传统文化来维护,所以言必称三代,好古。无论礼治还是法治,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礼治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为前提。而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这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色。所以在乡村社会可以出现"无讼"的局面,靠传统规则延续下来的礼治使人们服膺。靠调解这样一个教育过程使人们心服口服。而法治的出现并不像礼治一样以教化为目的,只是一种权力的规范。而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强烈的副作用。例如有人由于妻子偷了汉子打伤了奸夫,奸夫无证据,而汉子有罪。这严重危害了正直的伦理道德。

在无为而治,长老政治一部分,作者认为权力分趋向解决冲突的横向暴力权力和趋向促进合作的契约同意权力。而权力是具有引诱力的,因为其有经济利益,无论是直接利益还是荣誉高薪等间接利益。而乡土社会这种利益时很少很小的,微乎其微。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完全可以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没有政治民主但有社会民主,它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又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力,长幼有序是中国亲属制度最基本的原则,由于时代相袭延续,人们的生活主要靠传统经验,而长者却赋予经验,所以他自然附着着教化的权力。但是由于文化的不稳定,教化的作用逐渐在萎缩。能依赖的只是个别情境的原则,而其并不一定为长者所独占。长有也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

在血缘地缘一部分,作者认为血缘靠生物的新陈代谢,生育,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关系,拖欠的人情避免了冲突和竞争,而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而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是冷静的考虑,是理智,不是感情,而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这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而乡土社会需要解决这一难题。

在名实的分离一部分,作者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而乡土社会社会结构稳定。而只有领导阶层(长老)能追上社会变迁的速率,才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候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而这种领导阶层,恰是一种时势权力,而他要实现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必须自觉,必须性善,必须有计划去实现功能。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是理性靠已知道的目的手段的关系去实现计划的时代。是科学性的。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而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他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后几部分对于解决农村问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名句摘录: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中国:从己推人——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差序格局] ; 西方:群体的概念清晰,在相应团体内应承担相应责任;“兼善” “等同”[团体格局]

上一篇: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范文下一篇:药学实习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