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2022-04-2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文化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直接刺激了乡村民宿业的自我完善和创新。

乡土文化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篇1:

当代新农村公共建筑初探

摘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为契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小型公共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杭州富阳村优秀案例的分析探索在满足空间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承载乡土文化而有别于城镇化建设,避免将适用于城镇化的公共建筑设计思路生搬硬套到乡村建设中;以大沟镇东福村文化室建筑设计为例,深入发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从传统建筑图案符号及建筑材料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将岭南传统庭院的审美趣味融入新时代新农村环境设计当中焕发新魅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小型公共建筑 岭南庭院 乡土建筑

引言

近几年,乡村建设是行业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公共配套设施,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以及留住乡愁等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全国各地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单位、高等院校、独立艺术家、设计师等也踊跃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中来,建设美好家乡是新时代里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一,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一、留住文脉,再现乡土

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带领他的团队在杭州富阳文村进行乡村改造,王澍的“隐形城市化”概念是文村改造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强调提升村民居住“内涵”的一种设计思路。建设材料本地化、营造技艺本土化,普遍应用了夯土墙、石墙、灰水、抹泥等传统建设手段。富阳文村改造目的是激起村民对家乡的热爱,既能享受与城里同样的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又能留住“乡愁”。在继承乡村文脉的同时塑造地域特点保留乡土气息,试图以点带面的推动新村建设,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如图1。

同年,gad建筑设计(杭州)的孟凡浩设计团队在杭州富阳东梓关村设计的安置农居。注意保留乡村文脉,尊重村民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在提升生活硬件的同时不破坏村民的生活方式。在多种问题中寻求平衡,团隊始终坚持“辩证搭脉、对症下药”的态度来面对复杂的乡建。把准“乡愁”脉络使东梓关安置农居的设计既能村民满意又有利于政府推广如图2。

以上两个优秀案例旨发生在杭州富阳,由两位知名建筑师几乎在同一时期完成的乡村建设工作,虽然结果呈现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在具体设计上却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留住乡土文脉,选用经济材料,尊重村民生活习惯,提升人居环境,面对城镇化的冲击都守住了乡土气息的底线。因此,将以上案例总结为“留住文脉,乡土再现”。“留住文脉”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无论空间布局和设计形式如何,继承村落文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下进行适合新时代生活的空间环境设计,为实现“乡土再现”的新农村规划提供可借鉴学习价值。

二、发掘本土,环境再造

自然村东福村位于大沟镇的东部,距离阳东城区约25公里,村入口道路接省道365线,向西可通大沟镇,向东可达东平镇,交通条件便利。据调查东福村户籍人口共18户130人,该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外出务工。

东福村坐落在一片背山临海冲积平原上,背靠老虎山,前临南海,左侧有寿长河从北向南而过,村民们自豪的称此地为“风水宝地”。整体的村庄地理环境符合我国传统择居理念。如图3。而以现代防灾减灾角度来看确实有利于雨季排水,以免洪涝灾害的侵袭,更有利于村庄农业灌溉。有研究证明此类村庄格局属于广府文化主导型,主要特征是巷深坪阔、曲直井然、宗祠引领、居民遵从、阡陌纵橫、鱼塘广布。东福村里巷宽2m.梳式巷道整齐划一,以大致相同规格的房屋组成,民居建筑大多始建于清朝,砖瓦结构部分夯土墙至今仍很坚固,建筑方位顺应村庄空间地理走向,坐北朝南,三间两廊布局。中间开间为厅两侧为房间,厅前有一约10m2天井式小院,小院西边为门廊东边为厨房,家家户户皆如此,村庄肌理结构清晰,村庄布局保留完成,无较大破坏痕迹,居住环境提升空间很大,如图4。

在村庄建设之初我们做了很详细的村庄规划工作,在收集有关村庄资料的同时也听取了村民的诉求和建议,并把这些诉求和建议科学地纳入到本次村庄规划设计当中,并且获得了大部分村民的赞同和支持。东福村村庄规划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是提升村庄的休憩空间环境的品质,将岭南园林的审美趣味融入到村中场地,如图5。目的是营造一个新的公共活动空间,花架、门框、小游园、文化宣传栏及文化室等,这些景观小品和建筑共同营造出一个新的公开空间,与村庄原先的居住空间布局进行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建设材料上我们选用了经济且易于采购的砖、卵石等,在风格上与居民建筑相吻合,使居住空间和娱乐活动空间达到平衡,旨在提升和完善村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村民人居环境品质,如图6。

三、传统精神,现代内涵

在村庄建设改建、扩建、新建的过程中的传统文化烙印处处可见,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是继承;让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建筑中发挥新魅力,是发扬。处理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工作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文化精神转化为我们活动空间功能的新内涵。

苏州昆山市巴城镇绰墩山村西浜村昆曲学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及团队在2016年完成的一个村庄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团队发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曲艺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把昆曲文化融入到村庄改造过程中,用现代建筑创造性地融合传统昆曲艺术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设计团队遵循村庄空间布局肌理,将几间破旧的农房改造成可以表演昆曲的小型公共活动场所建立昆曲学社。昆曲学社是一座小型的培训教育机构,内部功能包括表演戏台、乐理教室、教学区、舞蹈教室、宿舍等,为传播传统昆曲艺术提供了传播和展示的平台,实现了传统文化在新的建筑空间中有机结合,如图7。昆曲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激发村民重新认识渐渐被遗忘的传统文化,鼓励更多的村民关注到自己的优秀传统,重拾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新的生活方式中,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带头示范的积极作用,如图8。

东福村文化室是整个村庄建设的焦点也是完善村庄公共配套设施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设计之初,我们认真研究丁东福村的村庄肌理,分析了东福村的居民建筑,将民居建筑构造方式进行元素分析,把墙、窗、门、屋檐等构造元素从原建筑构造中提取并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文化室功能需求。将三间两廊的民居进行空间再划分,保留中间开间为厅,延续传统民居机构方式,体现传承这一想法,保留原建筑核心构思,也是尊重传统的生活习惯,如图9。西房间为办公室兼档案室,东房间与东廊贯通组成村民会议室,会议室兼阅读室满足村民开会聚集、阅读学习的需求,西廊为公共厕所,两个厕位供文化室使用。前廊设计理念是将传统岭南庭院的特点融入建筑中,左侧为亭,右侧为廊,花窗将外部景观融入建筑,提升公共建筑的审美趣味,丰富建筑内涵。宅与园是传统民居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建筑过度强化功能’陸,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关注不够,东福村文化室将再现宅与园的关系,在保留现代建筑功能要求的同时丰富精神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中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再融合,如图10。

四、簡朴材料,乡土气息

我国传统乡村布局星罗密布,地域差别大,地方材料千差万别,适应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结合民间营造技艺是我国传统村落建设的基本思路,不同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人文风俗、营造技艺水平下我们的村庄构造理念基本遵循着就地取材这一原则来适应生活环境。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产技术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施工方式与传统相比差别巨大,现代建筑学与传统的民居营造技艺的矛盾,现代建设方式和建筑构造方式与传统建筑构造方式有而不同,如何在新时代中结合地域传统特征创造性的营造质朴的人居环境环境,是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师们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筑表皮的多种属性功能让建筑设计充满魅力,建筑表皮既是文化符号,又是建筑语言,更是时代印记。尊重文化脉络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表述,更是实际的行动,用竹墙、夯土墙、抹灰墙、清水混凝土墙、毛石砖块等质朴的材料来再现传统技艺,让传统乡土营造技艺在新时代依旧发光发亮,为美好人居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东福村文化室建筑设计在选材方面秉持朴素无华,延续肌理,贴近村貌的原则,选择与传统接近的现代建设材料,在框架结构基础上搭配简单施工工艺,易于推广和传播。灰砖青瓦、白墙花窗,建筑风格朴素典雅,三间两廊尽显岭南风韵。2018年底东福村文化室竣工,建成后文化室与原村庄风貌协调,延续村庄空间肌理,留住乡土风情,并且获得村民好评。文化室的建成后丰富的村民的农闲生活,让村民更加热爱这片生活的土地,如图11-13。

结语

东福村文化室景观建筑设计是一次地域性设计的尝试,也是一种岭南广府文化延续,更是一种尊重传统生活方式的态度。摒弃现代建筑设计的模式化思维,以谦虚的态度面对百年村落,尊重文化习俗,谨慎地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模式融合,有机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完善村庄公共设施配套,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希望通过这一小型公共建筑在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激起村民对乡村的热爱,留住乡愁引起共鸣,让乡土永固,文化发芽;让文化成为新时代文明精神的永久动力。

作者:潘振华

乡土文化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篇2:

解读古村落“变身”康养型民宿村落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直接刺激了乡村民宿业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文章以康养型民宿村落——“花迹·无想山居”为例,提出乡村民宿建设应该重点思考的传承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延续当地乡土文化、保留乡村生态气息、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为我国乡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民宿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民宿;康养型;乡土文化

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全面开展,我国乡村地区依托“乡村旅游+民宿”的模式,走出特色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通过挖掘地方乡土文化,發展乡村民宿新业态,不仅推动了乡村建设发展,还为当地村民增加了不少就业的机会。

一、南京“花迹·无想山居”简介

“花迹·无想山居”精品民宿酒店改造自南京市溧水区唐家庵自然村,位于无想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山林葱郁,山明水秀,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好地方。两年前唐家庵还是一片萧条的乡村景象,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康养型精品民宿酒店村落。该项目在原村落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建与新建,整体建筑面积和总规划用地面积分别达到了5200m2和21650m2,是集接待中心、精品酒店、小型会议、特色餐饮、娱乐设施等于一体的特色精品民宿酒店村落。

二、改造后的现状

2019年6月22日,南京市溧水区的唐家庵村以全新身份向公众开放。新唐家庵村,在传承江南山地民居青山叠翠、曲径幽深的特征基础上,变成了一座有情感记忆、生态良好和乡土文化气息浓厚的康养型民宿村落。

(一)古朴幽静的民宿环境

乡村环境设计具有天然的生态性,多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僻静之处。乡村民宿依托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在地理区位上继承了天然的乡土性,与城市的车水马龙形成鲜明的对比。“花迹·无想山居”民宿村落的设计是在唐家庵村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建筑手段进行乡村整体建设,大到民居建筑改造,小到室内陈设设计,室内与建筑完全同生同长,谦和地融入这片土地。该民宿村落位于无想山一角,毗邻象山水库,融于山水之中。砂石铺成的乡间小道、旧石板砌成的台阶、村口的小广场、竹篱笆围成的围墙等去除一切繁复和装饰,与当地村落形成最大程度的贴合,像极了很多人童年生活的乡村自然环境(图1)。

(二)传承江南山地民居建筑特色

“花迹·无想山居”民宿村落延续了当地民居建筑的特征,同时秉承了“花迹”一贯的自然、质朴、温暖的设计理念,民宿内充满温馨气息,小村内的砂石小道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忘返。

空间布局。“花迹·无想山居”民宿村落总共26栋建筑,客房有5栋,分别以“土”“木”“砖”“瓦”“石”为主题,房间基本上是朝东偏南,与无想山的竹林相望,用一个长廊将它们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为民宿客房运营管理提供方便。民宿的每一个空间都很宽敞,是根据当地民居建筑格局发挥延展的,酒店大堂、客房、餐厅、厨房、小卖部、咖啡厅等空间,布局合理且符合乡村美学原则。除此之外,民宿村落还配套用沙土制作的传统运动场和旧学堂改造的茶室供游客娱乐和饮茶论道,与城市的休闲娱乐区域截然不同,让人感受到真正的乡间趣味。

设计手法。在江南山地民居中,建筑主体主要由砖和瓦构成,这也是“花迹·无想山居”民宿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设计师首先通过做加法,改善了传统民居中的通风和光照环境,增加空调、地暖等设备,提升了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其次进行减法的运用,即去繁化简,通过减去一些传统民居中的精神符号,让建筑形式更加简洁。“花迹·无想山居”民宿皆改造自当地民居,部分老建筑被加固修复后得以保留使用,而新建造的房子,都是从周边拆迁的村落收回来砖、瓦,经过打磨后,重新砌筑起了这里的房廊。改造后的唐家庵村,外观朴素大方,“能经得起时间的推移,并融入这山水之间,将这些承载的故事和记忆完美保留下来” (图2)。

(三)民宿空间的创新性开发

过去乡村民宿主要是提供旅客休憩的地方,所以在空间的使用上主要以客房和原有乡村民居建筑的使用空间为主。改造后的民宿有别于过去的农家客栈,是以村落的整体空间来进行划分,是集接待中心、精品酒店、小型会议、特色餐饮、娱乐设施等于一体的民宿村落。它不但满足了民宿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对空间进行创新性开发,如传统运动场、学堂、村史馆等,实现乡村旅游业的特色发展,通过乡村民宿的方式延续乡土文化(图3)。

三、关于乡村改造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乡村民宿行业的发展大多停留在“农家乐”“民居客栈”层面上的乡村旅游,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如今游客追求的是具有高度文化内涵、人文情怀和乡土文化的乡村休闲时光。我们应该以活态化传承的视角对乡村民宿进行改造与创新,而不是照搬成功民宿案例或单纯地还原乡村样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还有体验乡村生活,激发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地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第一,传承当地民居建筑特色。乡村民宿是一种区别于城市酒店的非标准化住宿设施,是乡村旅游时游客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形式之一。当地民居建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因此,人们应加强对乡村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而不是一味地拆除旧建筑,建造与城市雷同的新建筑。乡村民宿应该建立在当地民居建筑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环境设计原则,在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安全性、私密性等设计问题上,摒弃过去乡村地区环境中“脏乱差”的一面,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去设计改造乡村民居,吸取新时代设计理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得乡村民居建筑得到延续性发展。

第二,延续当地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植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非物质性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而乡村民宿作为乡土文化传播的载体,提供的不仅仅是住宿接待的功能,而要包含地方文化特质和生活体验功能,这才是它独有的魅力。通过民宿展现地方乡土文化的同时,激发游客参与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修旧如旧”的设计手法对乡村民宿进行改造,不管是房梁和门窗,还是家具和摆设,都采用当地搜罗回来的老料,尽显当地乡土文化风情。游客在这里不只是简单住宿,还可以煮茶聊天,体验传统手工艺,练习书画,听民宿主人将乡村发展史娓娓道来,在潜移默化中品味着乡土文化。

第三,保留乡村生态气息。乡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形成的,包含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的气候,这也是人们追求乡村生活的原因。因此在民宿设计改造过程中,需要保留乡村生态气息,而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建设各种大小公园,对乡村进行无序开发,致使鄉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民宿设计改造中,应避免乡村趋于城镇化且乡土性流失的现象。

第四,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民作为乡村主体影响着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消失或者改变了,其村落风格、民居建筑和风俗习惯等都会随之变化,失去乡村原有的味道。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改造乡村民宿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民宿地域化的特色路线。

四、结语

乡村建设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有的乡村地区没有充分权衡各个方面的发展,一味地追求高经济效益,忽略了地方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乡村遭受无可挽救的破坏。本文通过解读南京“花迹·无想山居”民宿村落,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传承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在当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实践,延续当地乡土文化,将地方色彩融入乡村建设中,提升人居环境水平,保留乡村生态气息,融入生产生活方式,体验民风淳朴的乡村生活。将自然融入民宿,民宿融入乡村,最终把乡村归还自然,这是乡村民宿最终的设计理念。

图片来源:金堂奖全国联盟(https://www.jintangjiang.cn/v_detail-11688.html)

参考文献:

[1]孙寅亮.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类特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2]王森,张晓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民宿室内设计研究[J].设计,2019(11).

[3]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4]张希.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达形态:回归于构建[J].闽江学院学报,2016(5).

[5]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在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

[6]张琳,邱灿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5(11).

[7]翟键.乡建背景下的精品民宿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6.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赖雅凤

乡土文化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篇3:

贵州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方法研究

摘要: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为主题,通过对贵州省贵安新区、观山湖区、清镇职教城建设的研究,总结提炼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建筑设计工作者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能更好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设计方法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编号:14QN02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也在加速。在城镇化的建设中,怎样贯彻好中央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建筑设计工作者必须要做好的功课。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的要求,“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同时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要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本文通过对贵州省贵安新区、观山湖区、清镇职教城建设的研究,总结提炼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一般方法,以使建筑设计工作者在城市规划建设时更好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一般有以下方法:

一、抓纲举目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纲”是该城市的“定位”,把“定位”弄清楚、找准,“纲”就抓住了。所谓“定位”,是指该城市在所处地区的地位与作用,其辐射范围的大小。一般而言,区域性城市的辐射范围决定其体量的大小。根据城市的现有体量及今后发展的体量进行设计,便可以较好地把握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定位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设计方向。弄清“定位”包括弄清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综合全面、高屋建瓴地确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1]。如中央对贵安新区的顶层设计就是:“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设计师只有把握了这一定位,才能做出符合贵安新区本地特色和发展要求的设计。

二、交通网络优先

交通网络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决定着城市下一步成长的方向。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交通网络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路网确定了,路宽确定了,道路建好后,一栋栋建筑沿路拔地而起,城市就这样定型了。观山湖区建设之初,由于认知不足,在修建从老城区到新区的第一条道路时,认为四车道的路宽足矣,同时囿于资金,便按四车道的路宽修建。时至今日,车流增多,道路常呈缓行状态,加之贵阳火车北站就在附近,随着高铁的开通与运行量的增多,扩建应是迟早的事。所幸路边建筑物不多,否则扩建就难了。观山湖区到清镇职教城的金清路,在观山湖区境内是六车道,进入清镇境内变成了四车道,遗憾的是在职教城的入口道路两旁已经有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这势必会影响今后清镇职教城的发展。相比上述两种带有设计缺陷的规划方案,贵安新区的建设就采用了交通网络优先的方法,先考虑城市道路的建设,现在已基本建成了城市道路框架。从生态环境设计的角度讲,对路网的设计应考虑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车行道的分布、雨水的分流与利用,等等。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道路绿化应高于国家标准。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提高绿化率?除了向空间发展,种植行道树、车行道中间分隔绿化带间种树木外,还要善用道路两旁的单位、小区绿化,使道路绿化得以扩展。如贵安新区大学城各个大学的校园绿化就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宽达20m的绿化带既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围墙,将校园与人行道分隔开来,又成了校园与人行道共用的绿色景观。即使因为单位安全等原因,需要构筑围墙的,也不宜采用封闭式围墙,而应采用开放式围墙,即栏栅式围墙。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和贵安新区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园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使林城东路与黔中大道的人行道绿化面积大大增加,人行其中,有满目翠绿入眼来的惬意感。车行道布局方面,要充分考虑绿色出行,公交优先。贵州虽然是山区,但是城市一般都建在相对平缓之处,所以,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时,应考虑自行车道,贵安新区和观山湖区都建有自行车道,而专门开辟了公交车道的只有贵安新区,在白马大道和金马大道就有专门的公交车道。在人行道的地砖选择和铺设上,要考虑通透的材料和造型,以利雨水自然向地下渗透。在地下管网建设方面,要统一设计,预留管道,彻底改变三天两头破路铺管线的情况,让噪声和扬尘尽量远离城市居民。而贵安新区在建设时就考虑了地下管网的统一规划建设,预留了专门的地下管道。

三、设计结合自然,巧用自然,注意环境容量

吴良镛教授指出:“城镇建筑愈是拥挤,人烟密集的地区,对自然的渴求愈迫切,同时对自然破坏的危机也愈大。在城市发展中,对自然的利用,对自然的保护,就愈为重要。要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本色,包括城市中的山景、水景,甚至对一块奇石、一湾流水、一株古树都要予以珍视,城市周围的自然景色也要做到‘巧于因借’。随着城市人工建筑物量的增多,这区区的自然一角,使你能够偶尔‘悠然见南山’,也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了。”在设计中对自然的利用与保护,对自然景色的‘巧于因借’,是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巧用自然,就是要充分利用日照、自然风等进行建筑设计,如通风走廊的预留,高层建筑间距要合理,要保证中午日照可以到达一层楼,等等。对自然不仅要利用而且要保护,二者不可偏废,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对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山景、水景、树木,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贵安新区“十河百湖千塘”“五区八廊百园”等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做“站、景、产、文、城”五篇文章,便可符合既保护又利用的设计要求。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中,自觉运用这一设计方法,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观山湖区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设计案例,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对白鹭湖的保留与利用,将不大的白鹭湖及其植被保留下来,厂区、高楼与白鹭湖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给植物的生长和白鹭的栖息留下一定的空间。这样做的结果是营造了一个宜业的生产环境,当高楼里的工作人员疲惫之际,抬眼望望绿色的树木、清澈的湖水、飞翔的白鹭,精神会为之一振,工作效率会得以提高。

在结合自然、巧用自然的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容量,包括土地、大气、水源等。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设计时要给予充分考虑。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爆炸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危化物品存储要远离人群聚集区,要注意一旦发生事故时消防处置的及时有效性、污染面要尽可能缩小、损失要尽可能减少等。可充分利用贵州多山地的特点,将危化物品存储区设计在山谷之间或沟壑之间。

四、循环设计

循环设计就是要求在设计中带入循环经济的理念,特别是在对城市的某一区域进行设计时,采用循环设计对生态的保护和利用是大有裨益的。在园区的布局上,产业间要尽可能构成循环,配套产业间距要尽可能缩小,以减少物流成本与运输尾气污染。一般而言,相同、相关的产业都尽量设计在同一园区内。观山湖区的高新区及扩展的沙文麦架高新区都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其中也有科研机构。贵安新区的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就注意了产业间的循环,并且以“生态文明、科技发展、产业创新”为三大主轴,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产业园的电子信息、数据中心、数位内容创意、节能环保等项目之间就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保存现有的生态环境:产业园依山傍水,施工中不砍一棵树,需要时就把树木进行移植;把云端网络伺服器放置在山洞中,不破坏山地外观又能为伺服器“降温”,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把好山、好水、好空气保留下来。贵州是工业缺水性地区,在水的使用方面,也需要循环利用,包括污水处理后的循环利用。

五、自然绿地的利用与人工绿地再造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原有的绿地免不了会被破坏,有的山坡会被削平。但是城市的绿化不能因此而减少,应采用自然绿地的利用与人工绿地再造相结合的方法,使城市的绿化面积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的位置、体量、绿化效果、覆盖面、受益人口,等等。按照“慎砍树、不填湖”的要求,把对原有绿地的利用与新建人工绿地有机结合起来。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和地形,注意树种的搭配和树木与灌木的搭配,要多用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还要发挥绿地的教育功能,让人们走出房门就能了解植物知识,从而更好地爱护自然,亲近自然。观山湖区金阳南路有一片松林保留下来,建成了金阳2号盆景园和福华苑。行政中心的两座小山没有削平,而是保留了下来,在山前修建市民广场,建造人工绿地,小山与人工种植的绿树相得益彰,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观山湖区之所以能得到市民及外地客人的赞誉,与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绿地,大量地建造人工绿地是分不开的。

六、设计与城市文脉相结合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特征。在设计中体现城市文脉就是张扬城市的个性,渗透浓浓乡愁,传承传统文化。城市文脉应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楼宇建设方面,要避免现在千人一面的长方形、积木式的水泥树林建筑,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多下工夫;在城市雕塑上,要有地方特色,渗透地方文化;特别是在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上,体现城市文脉尤为重要。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观光综合大楼的外观造型就是贵州苗族芦笙的变形;在贵阳喀斯特公园内就有一座高大的王阳明塑像。

七、注重细节,注意整体美

整体是由细节构成的,细节美了,整体美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仅仅有细节美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体的协调完整,构成整体美,“建筑美总是建立在群体的完整性上”[2]。城市是由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组成的,每一个单体建筑都需要精雕细刻,从一栋大厦到一座雕塑、一丛树木花草、一个灯柱等都要精心设计;各种建筑物如何布局都需要费心经营,使之相互协调、完整,构成整体美。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的每一栋建筑都以流畅的线条、独特的造型取胜,建筑中心的广场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喷泉前的时光雕塑便是经过细心打磨的,既有雕塑的语言美,又有传统的文化美。

八、运用信息技术

在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除了一般的设计软件之外,计算机模拟技术值得加以重视。在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中,计算机模拟技术主要是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的模拟和评价,“常用软件有:DOE-2.1、RLAST、NBSLD、THSEA-2等。如清华大学THSEA-2软件可为各地区、各种季节、任何层数、体型的房屋及任何形式布局的建筑群绘制全天的等时日影图、天空图,从而形象易懂地表现建筑与场地的日照情况。”[3]

现在大数据方兴未艾,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许多有用的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值得设计人员关注和学习。

九、注重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用节能技术;二是采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在城市建设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节能,建设者在有限的空间里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其结果是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在高层建筑多的地区,最好的节能办法是对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内部获得良好的自然采光,从而尽量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使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如现在流行的住宅大开窗等,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4]。通过合理而又巧妙的建筑造型和围护结构设计使冬季有效地利用太阳光以提高室温,夏季避免阳光进入以降低室温,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降低能耗。通过精妙的设计还可以利用自然风解决建筑内部的通风换气,减少机械通风的使用,降低能耗。在贵安新区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区里,隧道数据中心不用空调而用自然风散热,设计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三幢运用绿色建筑理念建造的厂房依次排开,蔚为壮观。在建设中,尽可能地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也是生态环境设计的必然要求。在有旧城改造的区域,还可以考虑对废弃建材的循环利用,可以用一些废弃砖石取代道旁的铺路碎石。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山石的开采,使大自然少一点破坏,又能减少废弃砖石的处理填埋,使大自然少一点污染,同时还可以节约资金。

十、科学预测,预留发展空间

“城市的建设具有增殖的特性。环境的建设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由于有这种增殖性,要求建筑师在规划设计之前要对建筑未来的可能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想到建筑群增殖的多种可能性和灵活性”[5]。预留发展空间不仅有长远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国外的城市设计有一些基本的准则,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这种研究也就是对城市发展未来的预测。有了科学的预测,一是可以按照城市发展的轻重缓急,科学布局和依次建设,避免因设计失误而带来的对自然生态的不必要破坏;二是可以提高建筑的有效性,避免建了一些不该建的建筑,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的节能和保护生态的方式;三是可以给后人留下完善的空间。过去城市建设是“摊大饼”,现在城市建设是“蒸小笼包”。“摊大饼”方式建筑与建筑之间、地块与地块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空间,平铺过去,一片紧挨着一片。“蒸小笼包”方式则讲究建筑与建筑之间、地块与地块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要留有空间,这一改变不仅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留下了亲近自然的空间,也留下了未来对城市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和余地。因为“大饼”要完善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整体考虑,整体完善,其工作量、资金量是非常巨大的。“蒸小笼包”则不同:首先不是笼笼“小包”都不行,要动就动不行的“小包”即可;其次,某一地块、某一区域需要改动,需要完善,只在该地块、该区域改动、完善即可,不波及其他地块、区域;再次,工作量、资金量都要小得多,对市民的干扰、对自然生态的污染也小得多;第四,科学预测有利于整体规划,分期建设。每个建设周期的建设规模、投资量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从而防止占地越大越好、摊子铺得越大越好的现象,使建设的整体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由于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科学预测,预留发展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该城市本身,还应考虑与周边城市的相互联系,预留发展空间,比如预留快速交通系统的发展空间,等等。

贵安新区的规划较好地考虑和体现了新区未来的发展。建设循序渐进:拉出路网,打造城市道路的基本骨架,同时考虑与贵阳、安顺道路的高速快捷和与贵阳地铁的对接→建工业园区,让项目落地→建物流园区,为工业项目配套→根据需求适当修建商住楼,以满足企业员工及新区其他建设者的需求。在预留空间方面,处理预留与周边城市高速快捷的交通系统空间外,还预留了大学城的发展空间及其相邻的科研院所发展空间,等等。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以贵州省为例,总结提炼出以上十种设计方法。这些方法都需要加以综合运用,比如,就一般建筑设计的工作框架而言,大致有以下步骤:可行性研究→草拟初步方案→细节研究→方案选择→细部方案→反馈修改→方案实施[6]。在每一个步骤中,都需要综合采用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方法,以达到设计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良镛.明日之人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8.

[2][5][6]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9,139-140,168.

[3]刘先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6-127.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9.

[5]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9,

作者简介:

张婧红,硕士,贵州师范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张婧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秸秆乙醇下有机农业论文下一篇:建筑给排水发展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