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管理条例范文

2023-09-19

出版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2.审核上报全省新建报社、期刊社、报业集团。

3.审批和管理全省报刊内部资料。

4.审批记者站的设立和记者证的发放。

5.负责报纸开版、刊期和期刊开本、刊期等项目的变更审批。

6.负责全省报纸、期刊的审读、年检和评奖。

7.查处报纸、期刊和报社、期刊社的违规行为。

出版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当前,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数字出版已在世界出版业中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探讨“数字出版与两岸合作”,甚有见地,很有意义。

(一)在数字化时代出版业要更好地发挥出版的社会功能

出版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出版工作与一般口头表达和博客的重要区别在于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出版工作是按照特定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对知识和信息进行选择、甄别、加工、整理,然后进行大众化的传播,使信息、知识和文明得以科学有效地传播、积累和传承。

从历史上看,出版从来都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而快速发展的。从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现代机器印刷和照排制版,以至今天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次又一次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使出版业不断发展壮大。基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数字出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使出版物的载体形式、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硬件技术商、通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都从各自领域积极涉足数字出版,争夺数字出版的主导权。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在数字出版时代,由于技术进步可以使出版过程中的选择、加工、整理工作做得更加科学、便捷、规范、权威并且易于传播和接受,从而使得人类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变广、效能提升,最终使得人类掌握知识和信息更加便捷、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特别是数字出版具有交互式的特点,使得出版的功能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创新的成果通过出版工作将更加有效地为读者接受,从而使出版业的社会影响更加广泛,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希望海峡两岸的出版业界深入研究数字出版的本质,准确把握出版的数字化态势,积极思考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出版数字化来提升内容质量,拓展产业规模,服务国民文化需求。

(二)海峡两岸已经具备发展华文数字出版的良好基础

当前,数字出版在全球出版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际出版传媒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一个全新的数字出版产业正在形成。在大众出版领域,以iPad、Kindle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种类繁多,开始走向普及。iPad自今年4月推出以来,销量已经超过330万台。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美国电子阅读器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83%,到今年9月底估计会有1100万美国人拥有至少一个电子阅读器,到今年底电子阅读器销售可能会占到整个图书市场的10%。在教育出版领域,数字教学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前不久,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表示,网络的影响导致在线版的需求已极大地超过了纸质版,因此正在编录的第三版《牛津英语词典》将可能只出在线版。在专业出版领域,以电子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产品已经成为出版业利润率高且稳定的增长领域。荷兰威科集团2009年数字出版收入已经占到其34亿欧元营业收入的52%,威科集团在云计算、垂直搜索、新一代出版技术和工作流程解决方案等前沿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去年,威科集团投入1.5亿美元研发的革命性在线研究平台“商律一搜”正式开通,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商务、法律等专业人士的水平。综上所述,世界发达国家的出版业在数字化方面已经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出版数字化转型正在加快推进。

华文出版是世界出版业的重要部分,大陆和台湾共同肩负着繁荣发展华文出版的重任。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华文出版带来挑战,更为华文出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经过海峡两岸出版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大陆和台湾的数字出版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呈现出诸多亮点。可以说,海峡两岸数字出版的理念渐趋深入人心,数字出版的形态不断丰富创新,数字出版的领域越来越广阔,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台湾出版同业在数字出版方面,见事早、行动快,特别是在硬件设备技术、外文专业数据库、个性化印刷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数字出版的很多领域都值得大陆出版业界认真学习。多年来,台湾企业一直掌握着电子阅读器的核心器件生产技术,台湾电子阅读器产量迅速扩大,电子阅读器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如今,电子阅读器的用途范围,已经从休闲娱乐阅读扩展为工作文件阅读和学习课程阅读。诚邦集团的“美好一书”数字出版交易平台,远流出版公司的“图文阅读网”,以及联合线上股份有限公司、尖端出版集团、华艺数位股份公司等都在数字出版领域作出积极的探索。2008年7月,由台湾52家出版业者与电信业者、通讯服务业者、图书馆共同筹建的台湾数字出版联盟成立,台湾数字出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台湾有关方面也积极开展数字出版的评奖工作,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数字出版的发展。

大陆数字出版近年来也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大陆第一份网络期刊《神舟学人》诞生;2000年,大陆第一个由传统出版商开发的电子图书产品“掌上书房”问世,这是大陆数字出版的较早探索。1999年6月,由清华同方集团建设的中国期刊网,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经过多年的产业化运作,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重要报纸、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辞书年鉴、专利标准、海外文献资源等为一体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心网站每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成为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今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推出了数字出版公共平台。几天前,中国电信的天翼阅读平台正式对外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终端及时下载阅读热门小说、高清杂志和多媒体资讯等各种内容信息。这是大陆三网融合后推出的重要公共数字发行平台。另外,汉王、方正等硬件终端厂商、盛大文学等网络文学内容提供方也从不同环节通过整合切入数字阅读平台建设。

传统出版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数字出版作为新兴产业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工具书在线”、“百科在线”等多个数据库建设进度加快,推出了“大佳”阅读器和按需印刷技术“中版闪印王”。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辞海”阅读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广东出版集团等也纷纷成立数字传媒公司,积极推进数字出版发展。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等基础性文化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集聚了100多家数字出版相关企业,正在形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数字教育等特色的产业园区。据推算,大陆数字出版产值正以50%~80%的速度快速增长。

总之,海峡两岸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创新,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日益成熟,数字化阅读方式广泛普及,华文数字出版业已经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华文数字出版业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三)两岸出版界携手合作,共同开创华文数字出版的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曾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所自豪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造纸术和印刷术两项就源于出版。如果说中国古代出版博大精深的典籍文献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容宝库,那么中国古代出版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应用,特别是几项重要出版技术的发明,则是中国古代出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直接工具。从最早的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石刻文字,到竹简、帛书的发展,再到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发明,中国古代出版的载体形式不断更新,其历史之悠久、种类之多样,为其他文明不多见。

当前,面对世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出版界在推进华文出版的数字化方面肩负着共同的使命,承担着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为此,我愿提出加强两岸数字出版产业合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共同开发华文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两岸出版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两岸出版界要不断拓展中华文明成果的数字化呈现方式,共同传播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更加全面准确地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当代中华儿女的奋斗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两岸出版界要把当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创新、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管理经验和精神生活反映好、传播好,积极推动世界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努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影响力。

第二.共同研发华文数字出版的核心技术。在重大数字出版项目的研发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两岸科研力量的各自优势,对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如数字出版格式标准、电子纸显示技术、数字版权的保护技术、网游动漫技术等方面,联合攻关,相互借鉴,推动数字出版产业更好地发展。

第三.共同打造华文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去年7月,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我代表大陆方面宣布,鼓励台湾企业到大陆相关新闻出版行业的产业园区或基地投资落户,享受园区或基地优惠政策。目前大陆已经建设了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浙江杭州三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吸引了一大批数字出版企业入驻,今后还将加快推动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音乐原创、版权创意等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真诚地欢迎台湾相关企业到这些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共同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集群,依托公共平台资源实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第四.共同培养华文数字出版人才。在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方面,希望两岸业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数字出版专业人员的交流、学习与互访,共同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既懂技术、管理,又懂出版的复合型人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出版印制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每次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使书籍的生产步入新的阶段,催生新的出版业态,也推动着人类文明进入新的时代。

两千多半年前,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河,孔夫子曾经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天,面对浩浩荡荡的出版数字化浪潮,让我们两岸出版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共同携手,密切合作,勇立世界数字出版的潮头,使华文出版永葆青春和活力,让中华优秀文明在世界上发挥更大影响。

出版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苏出版集团的内部结构,分析了江苏出版集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江苏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对我国各出版集团的发展有所启示,特别是对通过行政手段准备成立的出版集团在成立之初能少走弯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出版集团;内部结构;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一、江苏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内部结构

2001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江苏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同年9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江苏出版集团。江苏出版集团共有96个单位组成,包括8家直属图书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和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江苏新华印刷厂、江苏省出版印刷物资公司、江苏省新图进出口公司、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凤凰台饭店、控股公司新广联光盘有限公司以及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及其所属的省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和各市、县新华书店共81家。江苏出版集团公司注册资本7.2亿元,2001年集团系统拥有总资产51.83亿元,销售收入68亿元。2002年集团销售净收入76.77亿元。

江苏出版集团是江苏规模较大、实力比较雄厚的文化集团之一,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先进位置。集团的图书印数、印刷用纸量、销售收入以及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均居于前列。其中销售额约占全国出版系统销售总额的将近10%。

近年来,江苏出版集团所属各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受到社会广泛欢迎的图书,先后有10多种图书获得中宣部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多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40多种图书获中国图书奖。加上部省级图书评奖活动,获奖图书数约占出书总数的20%。江苏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以档次高,品位高,质优价廉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二、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应该说,中国所有出版社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是相当单一的,江苏出版集团也不例外。经济学一般认为,企业在规模相对较小时,通常业务比较单一,注重于专业化程度,即把单一产品(业务)规模做大,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它可以较少考虑业务结构和相应的收入结构,而只要关注数量的增长就可以了。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规模经济效应趋于下降,投资收益递减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便要寻找新的盈利点,转向追求范围经济效应。这样,企业的结构问题就显得异常重要,甚至成了比数量增长更为重要的问题。因为在这时,结构的合理安排成了数量增长的前提,若没有一个好的结构,就不可能有较快的数量增长。

江苏出版集团是年销售净收入76.77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它的图书印数、印刷用纸量、销售收入以及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均居于前列,其中销售额约占全国出版系统销售总额的将近10%。像这样一个大型出版集团,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政策。

2.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我们可以看到江苏出版集团与全国出版业在生产构成上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的。就全国而言,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份额分别是23%、64%和13%;而江苏省出版集团的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份额则分别是20%、74%和6%。与全国的平均生产构成水平相比,江苏省出版集团的教育出版占有较大的优势,大众出版与专业出版相对薄弱。就国际标准来看,世界出版发达国家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的结构比例为50%:30%:20%,而我省的出版主要依赖教育出版,其专业出版的发育程度较低,大众出版也不够活跃。与世界出版发达国家出版结构相比,江苏省出版集团的出版结构尚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只具有出版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

江苏出版集团的教育出版比例过大,特别是初等教育图书占绝对比例,而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的开发严重不足,产品结构相当不合理。因为教育出版(特别是初等教育)经不起国家政策的波动,经不起WTO后海外大型传媒集团的入侵。

3. 市场结构很不合理。

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虽然年销售达52.5亿元,但他的目标市场主要在江苏省内,也是主要取决于江苏省特别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其中中小学生用教材教辅占总销售额的90%以上,而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的份额太少。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应该打开全国市场,进军海外市场。

江苏出版集团所属出版社的目标市场主要在江苏省内,并且学生用教材教辅占总销售额的74%。

4. 政府职能没能切实转变。

由于江苏出版集团是从局社分设而来,出版局与出版集团应该理顺政府管理部门与出版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减少对一般出版事务和活动的行政性审批。政府应通过改革,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从管理文化单位为主向管理市场的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

同时,由于出版集团的职能部门人员都是原出版局机关人员,没有改变官僚作风,观念没有调整,服务意识不强。

5. 选题缺乏整合,内部竞争加剧。

从各出版社出书结构来看,各社为了生存,全部介入中小学教材教辅出版,有些品种完全相同,而他们的目标市场也是共同的,市场分割严重,加大了竞争成本,造成很大的浪费,没有形成集团力量一致对外。特别是课标教材的立项出版,分散到江苏教育出版社、科技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少儿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不能形成合力,在课标教材教辅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各自为政,政策各不相同,资源浪费,而且加大了立项审查成本。

6. 出版社与出版印刷物资公司之间关系不顺。

集团内各出版社与出版印刷物资公司之间,没有摆正各自的位置。出版印刷物资公司是为集团内各出版社提供出版物资保障的单位,是帮助各出版社提供价廉物美的出版物资,是服务部门,不是来提供高价的出版物资,不是来宰出版社的。由于出版印刷物资公司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各出版社成本高居不下,没有市场竞争力,明显违背了波特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三、江苏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

1. 调整江苏出版集团的产业结构。

(1)应当从内容的角度选择产业链和价值链较长的领域进行突破,如教材和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及数据库建设以及各种专业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在这些数据库建成后,应该积极拓展一般大众市场和特殊用户服务市场。(2)开发动漫领域。动漫领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十分清楚的,即以动漫画周刊为先导,以动漫画图书为依托,培养本土的漫画家,在市场中打造成功的形象和内容,并以此向电视片、电影、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延伸,进而扩展到玩具、文具、服装、食品、游戏手机等关联产品领域。(3)围绕着品牌建设,进行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价值链,覆盖更广泛的市场。图书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按照动漫产业的发展路径去操作。(4)多种媒体的互动开发,走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数字化产品开发之路,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媒体形式进行包装转化,最大限度地推向市场和占领市场,获得最大化收益。(5)加强社办报刊建设。

2. 加大课标教材研发力度。

应该说,在课标教材出版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江苏教育出版社抓住了机遇。这对于江苏出版集团做成大型集团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课标教材出版意义重大,以至于很多省都作为“省长工程”,动用各种力量获得课标教材出版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苏出版集团在课标教材出版上仍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不要再参与更多的课标教材出版。这种看法是典型的小富即安思想,无法做成大型出版集团。

3. 建立课标教材教辅的全国市场运作机制。

教材建设既是主体建设,又是载体建设。教材对配套教辅具有带动作用;教辅对教材具有支持功能,是教材维护体系的重要要素,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展的教材工作,具有临时穿梭性质,教材推广已是自顾不暇,配套教辅跟在后面只能是断断续续、深深浅浅、零打碎敲。集团所属各出版社原有的省外教辅市场的运作,基本上处于“订单+订数”的“望天收”的被动状态,缺乏整体性,目标市场含糊不清。课标教材的开发推广给我们彻底改变原有的方式提供了可能,同时,课标教材的发展壮大也迫使我们尽快地建立省外教辅市场运作的新方法、新机制。

4. 改善江苏出版集团的产品结构。

在教育出版领域,江苏省作为全国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导潮流的地位。在基础教育图书出版领域,江苏出版集团已具有较强的优势。(1)在高等教育图书出版领域,江苏省出版集团比较薄弱。江苏省的大学是全国最多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也是全国最多的,在高等教育图书出版领域江苏省出版集团是有条件的,应当加大教材的开发力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中央出版机构竞争,夺取一部分市场份额。(2)在专业出版领域,目前,江苏省出版集团除了所属江苏科技出版社的医学图书在全国地方出版社有一定的优势外,其他如金融、生物、能源、信息产业等专业领域都出现专业出版大众化、专业出版不专业的现象。我们要改变目前的专业出版大众化、专业出版不专业的局面,就应该形成自己专业出版的特色,要通过积极创办专业期刊,以期刊带动图书出版。(3)在大众出版方面,江苏省出版集团应该在品牌图书的开发和畅销书的运作方面采取全方位的举措,以推进文化建设和适应市场需求为主要尺度,创造出更多的知名机构品牌和图书品牌,以品牌带动出版结构的改造,拓展市场;还要建立全方位的畅销书运作机制,在文学、儿童、美术、励志、旅游、保健、科普、理财等众多大众出版门类推出更多的畅销书,引领大众阅读潮流,取得显著的市场业绩。

5. 实施“走出去”战略。

江苏是出版大省,是全国的出版高地,江苏出版集团在进一步做深做透江苏图书市场、牢牢占据江苏市场份额基础上,要有全国眼光、世界战略。以江苏的资金资源、人才资源、出版资源,江苏出版集团应该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子公司,在西安、重庆、成都、长春设立办事处,在北美洲(美国)、欧洲(德国)、澳洲(澳大利亚)设立办事处。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决不能走形式,为设立而设立,成熟一个设立一个,设立一个就要成功一个。

6. 做好资本运作。

作为江苏出版集团,必须尽早采取手段,积极争取上市。上市的途径可以有以下几条:第一条途径,是大恒电子出版社和科学出版集团所采取的方式。即以高新技术企业名义上市,出版社为高新技术企业控股,连带上市。第二条途径即诚成文化所采取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的变种。出版社通过收购和参加拍卖的方式,购入或拍到某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或法人股,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二股东,将原上市公司资产与出版社资产进行重组和置换,达到出版社上市的目的。第三条途径就是强强联合式的购并。好的出版社与上市公司谈判,进行合并——如电子行业内海信与浪潮信息合并,或让想介入出版行业的上市公司收购出版社,从而达到出版上市目的。第四条途径是直接上二级市场收购。第五条途径是出版社控股某家非出版行业公司,最有可能的是高新技术行业公司,通过将这类公司运作上市,再收购出版社出版资产,达到上市目的。第六条途径更复杂一些,即通过参股券商、参股上市公司、作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者,或参与某些上市公司的投资,逐步将出版社资产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转移上市。

7. 出版电子化、网络化。

首先,是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在出版内容数字化的基础上,建设若干个专业数据库,包括建设大中小学教育数据库、作者资源数据库、读者资源数据库、工具书数据库以及医药、能源、建筑、金融等领域的各个专业数据库。这些专业数据库的建成和及时更新,将成为今后开展大规模出版工作的重要保证,更是拓展特殊用户市场的前提。同时,网络出版和电子图书的生产也以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前提。其次,依托互联网,不断提升江苏出版集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互联网具有实时、方便、快捷整合与传输海量信息的能力,它的广泛运用是对传统出版管理方式的一次革命。

8. 加强文化创新。

创新是出版赖以发展之源。当前,江苏出版集团的出版物无论是在内容、形式、出版手段还是在出版理念上,创新的力度都明显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出版集团保守、缺乏冒险、创新精神,充其量只有理论上的创新,无行动上创新。要充分挖掘文化创新源泉,通过掌握原创性出版物的知识产权来增强江苏出版集团核心竞争力。出版业是一个典型的创意产业,其创新主体不仅仅是出版者,还包括大量的作者、中介服务商乃至读者。因此,出版产业的创新源泉是多元化的,关键在于要形成一种系统集成创新模式。出版者在此其中,尤其是在教育出版、工具书出版和部分专业出版领域,应该很大程度上成为创新的主导者和组织者。

9. 加强对外合作。

(1)在出版领域,要在内容创新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引进海外的文化资源,与国际主要媒体集团进行合作,在交流和合作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江苏出版集团应当抓紧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出版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加江苏出版集团的总量,改善出版结构,迅速提高技术水准,更新出版业态,提升江苏出版集团在国际国内的地位。(2)江苏出版集团应该与国际著名传媒集团密切接触,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争取吸纳更多的内容资源。如代理国际知名传媒集团的优秀内容产品在中国的出版权及各种衍生权利,通过合作,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迅速壮大江苏出版集团的实力,提升江苏出版集团在国际国内的地位。(3)通过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出版集团的先进经验,掌握世界出版业最前沿的信息,加速江苏出版集团的现代化步伐。(4)通过合作,拓展海外图书市场,使中国文化走向海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了解江苏出版集团。

10. 进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理顺政府管理部门与出版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减少对一般出版事务和活动的行政性审批。政府应通过改革,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从管理文化单位为主向管理市场的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2)调整和完善出版管理制度。在深入进行出版体制改革的同时,要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做好出版业的国有资产授权,建立职责分明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和监督机制,三方面的角色和职能必须同时到位,形成清晰的责、权、利关系,从而提高出版业的管理水平。要在分清功能、职能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出版产业框架,并梳理有关的规制政策,调整规制的内容及方式。(3)加强出版资源整合。遵循数字化时代出版发展的要求,未来整个出版业的发展将紧密依托互联网来进行,而这就需要丰富的内容资源作支撑。同时,与现代出版密切相关的图书物流、电子商务、网上出版等,其发展也必须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内容。(4)积极推动出版业内部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在江苏出版集团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制度,形成高效合理的运行机制,成立相应的运营机构,特别是大力发展与出版业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出版经纪人等,实践和采纳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不断增强江苏出版集团的组织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从而推进出版内容的创新步伐,保障江苏出版集团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姆森·斯迪克兰德著.段盛华,王智慧译.徐二明审.战略管理(第十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陈昕.WTO与中国出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生,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副编审。

收稿日期:2004-02-12。

出版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一、200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

200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2008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实际利用外资达900.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首位。但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继续减少,全年新设23435家,同比下降了14.83%。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2009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下滑,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下降20.56%和14.98%。第三季度,一方面世界经济出现复苏势头,另一方面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明显,宏观经济表现较好,外商直接投资下滑的趋势得到遏止并恢复增长。第四季度,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5.74%,其中12月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3.06%。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的制定实施对促进外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我国外资结构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制造业方面,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有所下降,但全年来看降幅持续收窄,其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仍在50%以上,略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

在地域上,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外商投资区域结构的优化面临挑战,东部地区仍然是外商投资聚集地,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相对较少。

二、当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吸引外资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全球流动性和跨国企业经营状况逐渐改善。同时,我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较为完备、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依然存在,我国将继续保持对外资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国际引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股权投资的下降尤为突出,跨国公司对长期投资缺乏信心。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9年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09年全球投资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下降到略高于1万亿美元,下降了39%,波及到全球各类经济体,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再次大幅下挫了41%,而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外资则分别下降了35%和39%;从地缘格局分析,欧盟吸收外资量下降29%,亚洲下降32%,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下降41%,非洲下降36%。为促进经济增长,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引资力度,通过加强国际投资合作、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等方式吸引跨国投资。比如,印度和马来西亚分别放宽了出版业、金融服务业外资股比上限;日本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取消资本利得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大幅提高了外国投资审批限额。

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发达国家舆论认为本国企业海外投资导致了就业流失,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调整政策吸引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2009年4月,世界第四大对外投资国日本实施了新的税收措施,对日本跨国公司海外收入调回国内免征所得税,以刺激国内投资和就业。5月,世界第一大对外投资国(也是第一大吸引外资国)美国提出税改方案,拟取消本国企业海外投资延迟纳税的优惠政策。

(二)优化外资结构的难度有所加大

各国对自身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将催生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我国利用外资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我国优化外资结构也遇到一些新问题。

一是部分行业产业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从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其中包括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以及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这对我国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出了挑战。

二是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政策作用减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对高新技术等鼓励类外资的政策吸引不足。例如,韩国对外商投资467种高新技术行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环节)和111种生产性服务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关税、特别消费税、增值税等优惠。而我国增值税改革后,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从以前的增值税减免变为抵扣,资金成本反而上升,并与允许类、限制类项目基本享受同等待遇,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弱化。同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侧重于研发企业,缺少对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鼓励,也不利于引导外资投向,增加了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难度。

三是中西部地区承接外资转移面临考验。劳动密集型外资对我国稳定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但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土地资源趋紧,劳动密集型外资发展空间不大,存量外资也面临逐步转移的问题。就我国家利益而言,为保障就业,应培育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欠发达地区)成为劳动密集型外资新的承接地。但是,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外资转移面临越南、印度等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国家在经营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仿,同時借鉴我国经验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本次金融危机中又进一步优化了投资软环境。而我国近几年大幅减少了外资优惠政策,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外资刚起步就面临政策吸引力不足的困境。

(三)热钱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等问题对我国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经济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也逐步增强,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也进一步明显,维护经济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是热钱大规模进出显现。受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走弱、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等因素影响,人民币面临新一轮升值压力,可能引发热钱大规模流入。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4531亿美元,其中有1670亿美元不属于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和实际利用外资(900.3亿美元)。部分国际热钱通过外资企业增资或借用境外银行和股东贷款、甚至假贸易合同等方式流入,用于非生产性用途的投机套利,加大了我国际收支失衡压力。

二是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措施,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反对保护主义是2009年G20峰会的一项重要共识,《20国集团贸易和投资政策报告》旨在落实G20峰会做出的避免保护主义,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承诺。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仍出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2009年,美国对我国产品共发起10次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1起特保调查,欧盟和印度也都针对我国使用了多项贸易救济措施。此外,各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很多投资保护主义倾向,其中包括不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本国跨国公司将资金用于海外分支机构,或在贷款方面对外资主体有所限制。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不断升级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更加突出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对我国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吸引和管理外商直接投资体制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现行管理体制有待改进。现行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主要依据是2004年发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项目核准权限和部分具体管理条款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简化程序、下放权限、提高效率。同时,新的利用外资方式如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的出现,也给现行的外商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带来了挑战。

二是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还需建立。2003年至2007年,国务院部署开展了清理整顿开发区工作,有效纠正了开发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初步解决了开发区过多过滥的问题。由此各类开发区的新设和扩建基本暂停,部分开发区发展面临土地制约,一些外商投资项目因开发区土地问题而暂时搁浅。亟需建立起开发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开发区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开发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2010年需进一步做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工作

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严重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各国纷纷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以摆脱危机、恢复增长。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主要经济体经济有所好转,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加快;国际金融市场逐步趋稳;经济活跃度有所加强。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一是全球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目前各国经济好转主要依赖政策刺激,市场投资意向不强,失业率居高不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受到影响;二是金融领域深层次风险尚未消除,发达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其去杠杆化过程和剥离有毒资产进展缓慢,银行慎贷惜贷状况难以改变,外资企业的资金来源状况不宜乐观;三是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面临调整压力,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发达国家逐步对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增加了实体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影响了对华投资的增长。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将不断释放。为应对金融危机相继出台的扩大国内需求、保持金融稳定、推动产业振兴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将为外商投资提供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是也要看到,我国进一步扩大需求存在制约,特别是外需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加大了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压力。

因此,201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增长。从走势上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趋好,外商直接投资有望延续2009年下半年增长的势头,总量继续保持攀升。从产业结构上看,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望由下降转为回升;服务业除房地产业外,其他行业受国内消费较快增长支撑,外商投资增长将较为稳定。从区域结构上看,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主要地区,总量也将保持稳定;随着产业、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的深化落实,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

为进一步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0年吸收外商投资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统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同时,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进一步强化对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税收和土地方面优惠政策的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二)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结合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促进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依法實施反垄断审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退出机制。积极研究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问题,由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和地区逐步推行开展。

(四)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度,大幅度提高地方政府核准权限,调整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增强审批透明度。

(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发挥开发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强对省级开发区升级以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的规划引导工作,研究制定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建开发区工作,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出版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摘 要:社会进步使人们信息获取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轉变。如今,新媒体凭借其势如破竹的发展势头对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极大地冲击。文章通过阐述新媒体内涵特征,分析编辑出版业的基本困境,对编辑出版业应对困境的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编辑出版业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编辑出版业 困境 发展

数字化、多元化阅读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编辑出版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发展困境,包括体制观念困境、编辑人员困境、编辑模式困境等。在此背景下,编辑出版业必须要看清形势,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努力在新时代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由此可见,对编辑出版业的基本困境与应对策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概念

从媒体发展历史层面来说,自人类社会早期的实物、文字媒介到近代的平面印刷媒介、20世纪电子媒介再到如今的网络、数字媒介,对应着传统媒介,新媒体得以应运而生,在技术发展层面具备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范畴变得越来越宽泛,包括有网络多媒体技术、数字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1.2 新媒体特征

(1)数字化。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媒介时代界定的“新媒体”概念受到了数字化媒体革命的强烈冲击,一方面,新媒体概念已难以充分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仅依据时间指标来界定,使新媒体概念面对迅速更新的媒体形式变得越来越宽泛、复杂;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发展而成的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如今新媒体整合成新型的数字媒体,因而数字技术是当下新媒体的一项核心本质。(2)交互性。新媒体交互性信息传输对传统媒体单向、控制传播方式带来极大冲击,赋予了受众充分的信息选择权,可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对相关内容进行选择、订制。(3)兼容性。新媒体具备无穷的包容性,一方面可代表新内容,一方面可替代各种媒介方式来观看旧事物,还是一系列传播模式的有机融合,为受体提供多元个性、多媒体化的服务。

2 编辑出版业面临的基本困境

2.1 编辑出版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伴随网络化的逐步推进,对传统媒体造成极大地冲击,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纷纷推出终端阅读器、手机报,建立新闻网站等,在信息时代下,以内容为主打优势的报纸杂志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依样画葫芦的网络化手段及如出一辙的内容为广大受众所诟病。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平面媒体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地挤压,平面媒体转型迫在眉睫。

2.2 电子化转变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平面媒体网络化呈现出较为错综混乱的局面,各式各样平面媒体商未展开有效的联合。电子化是当前平面媒体在网络化背景下的一大发展趋势,然而这只是电子化而并非网络化,造成该种情形的一大原因是平面媒体尚未找到一种适用于自身的发展模式。除此之外,在电子化的影响下,平面内容与电子内容相一致的内容使平面媒体失去了一大批忠实读者,伴随信息获取方式的不断便利,受众必然会选择更具优势的电子内容而并非纸质内容。

2.3 编辑人员面临的困境

在全媒体联合时代背景下,编辑出版业的工作流程,包括编辑、审核、出版等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编辑人员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一方面要掌握相关新媒体编辑技能。对于传统编辑工作流程而言,编辑人员工作大都集中于对信息内容的筛选审查,此类工作显然较为简单。而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则要牵涉到各式各样媒体的沟通、融合,过去的一种内容能够转换成多种不同形式的产品。

3 编辑出版业应对困境的策略

社会进步使人们信息获取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今,新媒体凭借其势如破竹的发展势头对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全面编辑出版业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科学技术、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对一系列困境的有效应对,如何进一步促进编辑出版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 强化传统思维转变

(1)增强快速辨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在当前时代形势下,信息来源表现出复杂、离散的特征,信息更新速度已在飞速加快。面对庞大、碎片化的信息,受众极易对信息产生倦怠感。鉴于此,编辑出版业应强化传统思维转变,善于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适用于自身出版行业的、可调动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信息,进一步有效适应当前时代读者不断转变的阅读习惯,促进编辑出版业有序健康发展。

(2)推出新媒体时代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需求是编辑出版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动力。伴随如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节奏的越来越快,个性化的互动阅读得到了更多人群的重视,而这与新媒体时代注重的个性化体验不谋而合。基于该种个性化需求,广大受众越来越不对同质化、跟风的图书作品进行买账。鉴于此,编辑出版业应当提高对图书策划环节的重视度,增强市场意识,开展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

3.2 强化编辑人才管理

(1)树立传媒人才理念。在互联网、网在络媒体迅猛发展背景下,编辑出版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要求编辑出版业必须推进各种各样的管理方式改革发展。于此改革阶段,迫切需要一批具备高综合素质水平的人才。鉴于此,对编辑工作予以科学引导,提高编辑人员的知识修养及市场营销意识,培养编辑人员创新品质,树立编辑人员新时期传媒观念,已然刻不容缓。编辑人员唯有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为出版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可积极促进编辑出版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树立学习型理念。伴随全球经济、知识一体化发展的逐步深入,市场机制、经济日趋成熟。对于编辑出版业来说,要想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务必要扭转观念,树立起学习型理念。鉴于此,在编辑出版业内部应当强调树立学习型理念,基于终身教育学习目标,推进学习与工作的有效融合,对一系列学习方式方法予以改革创新,借助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编辑人员的心智潜能,增强编辑人员学习系统性,促进收获可观的学习成效。同时基于一致目标引导,实现编辑出版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3 强化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

现如今,众多传统媒体不断向新媒体靠拢,这同样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伴随媒体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传统纸媒面临着强烈的冲击,鉴于此,编辑出版业应当积极吸收新型编辑理念,与时俱进。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智能手机与人们日常生活变得进一步密切,即时、快捷的阅读方式已成为当下的一种主流。在如此大前提下,编辑出版业应当强化对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新媒体的有效利用,对采编结构予以重组、升级,提高编辑策划水平,尝试全媒体运作,搭建面向社会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4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发展为传统编辑出版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又为其创造了大量机遇。现如今,全球范围编辑出版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编辑出版业已迈进转型升级的全新阶段,自根本上开展改革创新。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新媒体内涵特征,全面分析编辑出版业面临的基本困境,结合当前编辑出版业实际情况,“强化传统思维转变”、“强化编辑人才管理”、“强化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等,积极促进编辑出版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威.新媒体背景下编辑出版业的基本困境及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2015,7(17):162-163.

[2] 江莹莹.浅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16(1):232-233.

出版管理条例范文第6篇

办理机构: 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综合业务

联系人: 综合业务处受理地址: 郑州市农业路3号联系电话: 0371-69129727 传真:0371-65788259

办理程序:

1、申报材料报省新闻出版局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2、省新闻出版局作出审批决定。

3、取件人凭有效身份证明和受理通知书领取办理结果。

20个工作日

1、承接复制的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复制单位;

2、委托复制加工的产品不得含有国家禁止出版、传播的内容,不得侵害他

人的著作权;

3、委托加工的产品除样品外必须全部出口,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内地销售、

传播。

以下材料一式三份:

1、申请书,应载明:复制产品名称、载体形式、数

量、合同号或订单号、复制企业名称、配套出口产品名称、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出

境备案海关等;

2、《河南省音像复制单位、电子出版物复制单位接受委托复制境外音像制

品、电子出版物申请表》;

3、申请复制产品品种如超过2种,须提交复制及出口产品清单,清单包

括:产品名称、载体形式及数量;

4、委托复制产品的著作权证明文件和委托复制授权书;

5、复制企业与委托方或境外客户签订的委托复制合同书;

6、样品一份,特殊的载体或格式需提供相应的播放或解读设备;

7、委托企业、复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经办人身份证明文件。所提交的材

料为复印件的,须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上一篇:安全座谈会发言稿范文下一篇:公章使用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