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试题范文

2023-09-19

自考试题范文第1篇

4. 中国近代专职警察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专职警察机构是1898年7月在长沙开办的湖南保卫局. 5. 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公巡总局;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巡警总局;1905设立巡警部;1907年,清政府开始在地方设立巡警道(从中央到地方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警察系统) 6. 中国近代专职警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第一阶段,晚晴时期.第二阶段,北洋军阀时期,颁布《铁路警察服务规则》已经初步形成.第三阶段,国民党统治时期,《警察手册》、《警察务实纲要》

7. 1921年10月制定公布《铁路警察服务规则》,第三条规定: 持身处事须崇尚俭朴,廉清勤慎;言语动作须公正诚实,谨伤威仪;内外勤务须服从命令,不辞辛劳;应人接物须和平谦恭,力戒傲慢。

8. 人民警察道德发展进程:1921-1949(萌芽与初创时期),1949-1976(形成和发展时期),1976至今(系统完善时期)

9. 1927年12月,我党建立最早的保卫组织,中央特科。

1931年11月建立我党最早的人民公安保卫机关,国家政治保卫局。

10. 1952年11月第五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关于建设公安部门政治工作会议》首次从政治工作的角度就人民警察道德规范提出具体要求。

1953年和1956年,提出:政治可靠,热爱人民,遵守法律,立场坚定,敌我分明,作风正派等明确要求。

1957年6月2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条例》

1958年8月公安机关召开第二次全国公安政治工作会议上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单位政治工作的意见》

1958年8月16日在第九次全国公安会议上正式通过的《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是人民警察道德规范初步形成的标志。 11. 《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八大纪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纪律,遵守政策;不准泄露国家机密;不准侵犯群众利益;不准贪污受贿;不准刑讯逼供;不准包庇坏人;不准陷害好人。

十项注意:立场坚定敌我分明;坚决勇敢沉着机警;多办好事服务人民;说话和气办事公平;敬老爱幼尊重妇女;注意礼貌讲究风纪;尊重群众风俗习惯;纠正违章不准刁难;执行政策做好宣传;劳动学习全面锻炼。 12. 1977年公安部提出12条要求。

1980年10月15日公安部提出“五句话、四十个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廉洁奉公,遵纪爱民;立场坚定,敌我分明;机智勇敢,团结战斗”

1983年7月公安部把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明确概括:遵纪爱民,执法不阿,廉洁奉公,勇于献身。

1991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公安工作的决定》

1994年1月,正式颁布《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团结协作,勇于献身,严守纪律,文明执勤。(是人民警察道德系统和完善化的标志)

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把“执法为民”确定为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把“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确定为公安工作的总要求。

2011年9月10日《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热忱服务;

文明理性;严守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团结协作。

2011年10月中央政法委员会把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忠诚,公正,为民,廉洁” 13. 1979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执法人员行为守则》

14. 英国,1829年颁布的《警察训令》

1829年现代警察创始人罗伯特.皮尔颁布“警务原则”

2008年12月1日颁布《警察职业行为标准》

15. 法国,1986年3月18日颁布《国家警察职业道德准则法令》 16. 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制定《执法道德规范》、《警察行为规范》 17. 日本,1954年6月,制定新的《警察法》,1985年,制定《警察生活原则》

18. 警察道德发展规律:警察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警察道德在与法纪和规章制度的相互促进中得以发展;警察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和趋同的过程。 19. 警察道德:是指警察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其在警察个人工作中的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

20. 警察道德的本质:指警察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警察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警察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两个方面:警察道德是一中受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警察道德是调节警察行为的特殊规范。) 21. 警察道德的特征:政治性,自觉性,示范性,导向性。

22. 警察道德作用:主要指警察道德的功能及通过警察道德功能的发挥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

23. 警察道德作用的含义:人民警察道德的提升有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警察素质;有助于警察更好地履行职责;有助于人民警察实现自我价值。 24. 警察道德的主要功能:调节,教育,认识,激励。(导向,外部。)

25. “政治无道德”文艺复习意大利马基雅弗利。18世纪英国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道德的发端明显是有巧妙的政治所创制”

26. 道德与政治的区别:道德和政治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途径和程度不同。道德与政治对社会经济关系反作用的程度和方式不同。

道德与政治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27. 政治对警察道德的影响:政治是促成警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而直接的因素;政治直接影响警察道德的价值取向和相关内容;政治影响和促进警察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

28. 警察道德对政治的影响:警察道德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条件;警察道德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警察道德影响政治廉洁。

29.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产生的条件和方式不同;发挥作用所依靠的力量不同;调整人和社会生活的范围不同;对待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的主张不同;调节人们行为的形式不同。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内容上有重合之处;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

30. 警察道德对警察执法的积极作用:警察道德对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保障作用;警察道德对法律调整不足之处的警察执法活动具有弥补作用。

31. 警察权力:主要是指国家法律法规赋予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职权. 32. 警察权力的内容:治安行政管理权;刑事执法权;警械武器使用权;紧急状态处置权. 33. 警察权力的构成要素:权力的执行者,权力设施与装备,权力规范,权力信息. 34. 警察权力的特征:法定性,约束与强制性,公共性,单向性,工具性,时效性. 35. 警察道德在警察权力行使中的作用:警察道德能够提高警察权力的影响力;警察道德是实现警察权力正效应的重要条件。

36. 警察权力观:指警察对于警察权力的总的看法,对权力的来源、掌握权力的目的、行使权力的方式、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37. 警察权力观的基本内容:警察权力价值观;警察权力代理观;警察权力责任观。

38. 如何树立正确的警察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加强对警察进行权力观的教育;建立健全正确权力观的生成机制。

39. 人权: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40. 人权的内容:人身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 41. 人权本质特征:自然性与社会性,个体性与集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现实性与理想性. 42. 近代人权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提出人权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期;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43. 我国人权保障方面取得的进步:1991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中国第一份人权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2009年第一次制定人权行动计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保护和尊重人权;2004年第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宪法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

44. 警察道德在警察保障人权中的积极作用:警察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警察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的行为定向作用;警察道德强调对警察责任感和职业良知的培养,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警察的一种自觉行为;警察道德中有关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规定,以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成果为基础,易使警察认同和践行。

45. 如何提高警察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适应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念;注重对警察的人权教育工作;完善人权保护的各项制度;加强警察道德建设。

46.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以服务人民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以“五爱”为主要规范(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道德范畴有义务、良心、诚信、荣誉、幸福等,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7.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8.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调整个人与整体利益的根本指导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衡量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重要道德标准。

49. 正当的个人利益:人们在发展和维护集体利益过程中,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途径和方式,所谋取的个人正常生活工作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50. 人民警察道德基本原则:是警察在职务活动中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准则,是衡量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

51. 执法为民的依据:执法为民是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执法为民是是始终保持公安机关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52. 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践行执法为民的做法: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强化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切实做到尊重和保护人权;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

53. 警察道德规范:指警察在警务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评判其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54. 忠诚可靠:是人民警察首要的道德规范,是人民警察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质.

(听党指挥、热爱人民、忠于法律) 【基本依据:忠诚可靠是由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政治属性决定的;忠诚可靠是公安机关的性质和职能的客观要求】{具体要求: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反对“警察中立论”}

55. 秉公执法: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出以公心,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忠于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事实依据、秉持公正、惩恶扬善) 【基本依据:秉公执法是由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性质决定的;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法律责任;是维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执法权威的要求】

{具体要求: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以事实为依据,依法律为准绳;排除干扰,刚正不阿;加强执法监督} 56. 英勇善战:指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服务人民的各项警务活动中,不怕艰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珍惜职业荣誉的奉献精神和职业品格。

(坚忍不拔、机智勇敢、崇尚荣誉)

【基本依据:警察职业具有危险性;警察面对的犯罪局势日趋复杂;以警为本】

{具体要求:要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讲究斗争的谋略和方法;善于把克敌制胜与自我保护相结合} 57. 热诚服务:指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将服务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情系民生、服务社会、热情周到)

【基本依据:热诚服务是由人民在国家和公安工作的地位决定的;由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贯彻执行公安工作路线和方针的客观要求】

{具体要求: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于全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58. 文明理性: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现代社会人民群众对于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

(理性平和、文明礼貌、诚信友善)

【基本依据:是公安民警职业行为的崇高境界;是提高政府行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是公安民警适应复杂执法环境的客观需要】

{具体要求:心系大局,情理统一;警容严整,言行文明;有理有节,谦虚平和;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59. 严守纪律: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坚决执行命令的道德行为。

(遵章守纪、保守秘密、令行禁止)

【基本依据:是由公安机关及公安民警的性质决定的;是公安机关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严守纪律出战斗力】

{具体要求:发扬优良传统,提高遵守纪律自觉性;严格遵守公安机关的各项纪律} 60. 爱岗敬业:指公安民警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恭敬严肃地对待自己所承担职责任务的工作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恪尽职守、勤学善思、精益求精) 【基本依据:是完成公安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公安民警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方式;是公安民警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路径】

{具体要求:认真进行工作分析,优化警察人力资源配置;以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公安民警素质与能力;改革教育训练模式,完善引导奖励机制} 61. 甘于奉献: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不计报酬、不求回报,全身心投入,必要时能够舍弃和牺牲个人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和品格。

(任劳任怨,顾全大局,献身使命)

【基本依据:现阶段公安工作的特点;公安民警“公共人”的价值取向;甘于奉献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具体要求: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业精技强,掌握过硬本领;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62. 清正廉洁:指公安民警要品行端正,正直廉洁,不贪污徇私。

(艰苦朴素,情趣健康,克己奉公)

【基本依据:警察职业和工作的特点;是古今中外警察的共性要求;是党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具体要求:保持和发扬公安机关艰苦朴素、为警清廉的优良传统;依法行使权力;合理节制欲望和需求;注意小节,防微杜渐;慎重选择朋友圈} 63. 团结协作:指公安民警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为完成公安工作任务,不同区域的各级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的不同部门、不同警种之间,团结一致,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的精神和品质。

(精诚合作,勇于担当,积极向上)

【基本依据:公安机关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战斗集体;有效开展警务合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公安

机关内部分工日益专门化的需要】

{具体要求:树立全局观念;提供方便,协同作战;发扬风格,不争功诿过} 64. 警察道德范畴:指那些能概括和反映警察道德关系的主要方面,体现警察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须成为警察信念而对其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65. 人民警察荣辱观的主要特点:较强的比较性和较强的内心反省性。人民警察生死观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和超高的道德性。

66. 人民警察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荣誉的观念;真正树立人民公安事业重于个人荣誉的观念;真正树立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相统一的观念;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和对荣誉漠不关心的错误倾向。 67. 警察个体道德:指警察个人在警务活动实践中,遵照一定警察组织提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警察道德准则要求,所开展的道德活动以及形成的用以自我约束的内化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

68. 道德内化: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

69. 警察道德内化:指警察个体在警务活动中,通过对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学习和认同,将其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

70. 警察个体道德对警察道德的能动作用:把抽象的警察道德要求变成具体的道德活动,增强了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警察个体行为的指导性;创造性地实践警察道德,是警察道德发展完善的重要推进力量。

71. 警察个体道德形成的心理机制:自我认识(指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感体验),自我控制(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

72. 自我体验:自尊心(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

羞耻感(指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

责任感(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感情,体现了人对待道德准则、社会理想的态度,是对道德规律认识的结果)

73. 义务: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一定生活条件,对于人确定的任务、活动方式及其必要性的某种有意识的表达。

74. 他律:指人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的外在源泉性,表明人的道德自由和道德自我决定及选择的能力是受制于外力的。

75. 良心:个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深刻的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

76. 警察个体道德活动:指警察个体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而进行的活动。

77. 警察道德行为选择:指警察在面临多种道德行为的可能时,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78. 道德冲突:社会矛盾和职业矛盾在警察道德生活领域的反映。

79. 警察如何解决道德冲突:提高思想认识,正确把握善与恶的尺度;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要正确认识警察道德准则要求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地辩证关系。

80. 警察道德的他律调控机制:指警察组织、公众和有关部门为了使人民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更好地履行警察职责,对于警察道德意识和行为所实施的调整和约束。

81. 如何完善警察道德的他律调整机制:确立和完善人民警察道德教育机制,提高人民警察的道德认识水准;大力开展道德评价活动,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加强制度约束与引导,建立奉献与回报、违规与惩罚的良性社会机制,用法纪手段确保警察道德得到遵守。 82. 警察道德评价:人民警察直接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警察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

职业传统习惯和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警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83.警察道德评价的手段:社会舆论(指在一定社会或社会集团中,相当数量有组织或无组织的人们,从某种传统、经验、信仰或愿望出发,自觉地或自发地在或大或小的社会范围内,表达、传播、交流关于某一现象、事件、关系、行为和人物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态度),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指在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已被人们普遍承认和熟悉的,一些日常的稳定的道德经验、道德常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等) 84. 警察道德评价的标准: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是警察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警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警察道德评价的直接标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警察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85. 警察道德教育:依据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民警察实施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

86. 警察道德教育的内容:职业文明行为和社会公德教育,职业情感与职业责任心教育,法制和职业纪律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职业理想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87. 警察道德教育的过程:提高道德认识(警察道德认识:指警察对警察道德现象、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掌握);培养道德情感(警察道德情感:指警察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的内心体验和情绪态度);锻炼道德意志(警察道德意志:指警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确立道德信念(警察道德信念:指人民警察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等的坚定不移和恒久性地笃信和信仰);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88. 警察道德教育的原则:知行统一,因人施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尊重受教育者人格。

89. 法律强制:在警察道德建设中建立法律强制机制,就是把警察道德的某些要求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使其变成民警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以法律武器来惩恶扬善。 90. 警察道德建设中建立完善的法律强制的措施:加强道德立法,进一步以法律义务的形式,确定人民警察的某些道德要求;强化法律的道德价值指向;利用法律手段赏善罚恶,坚决制止违反人民警察道德的行为。

91. 警察道德修养:指警察个人在职业活动实践中依照警察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形成高尚的警德和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的活动过程。

92. 警察道德修养的内容:警察道德认识修养,警察道德情感修养,警察道德意志修养,警察道德关系修养,警察举止言谈修养。

93. 警察道德修养的方法:学习,内省,实践,慎独(指独自一人而无人监督时,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不道德的事),持恒。

94. 警察道德人格:指警察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称,是警察的道德性规定,是警察个人的脾气习性和后天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 95. 警察道德人格的特征:社会性,差异性,可变性

自考试题范文第2篇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2 — 23)

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组织 及其涵义(6项)。 ·行为(狭义、广义)。 ∳行为的特点(适应、多样、动态、可控、主客观

结合)。 ·组织行为学(对象、范围、方法、目的)。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6项)。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 ·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3、图)

四、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理论体系—图。 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 表。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B = f(P a、b、c„ E m、n、o„)。

五、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 图表。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论理学、生物学等)。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4 — 37)

一、∳研究方法主要特性

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对未来的预见性。

二、·研究的基本过程 —— 图

观察和实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断、检查和验证。 六步骤的循环系统 图。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心理测验法(信度、效度)。调查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邮寄、现场;·选择法、·是否法、·记分法的、·等级排列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间隔时序准实验、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

四、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

集中趋势分析、离中趋势分析、抉择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

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39 —— 118)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40 — 77)

一、知差异与管理

感觉。 知觉。 社会知觉 及其种类(·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的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及其·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影响知觉的因素(客观:·对象与背景的配合、·知觉归类原则、主观知觉错误:·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 X、Y理论(提出者、理论要点)。归因理论(归因影响、·归因种类、·结论)。

二、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价值观 。·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价值观分类(·依对象分:个人、集体、社会;·史布兰格的分类:理性、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审美性、宗教性;·格雷夫斯的分类:反应型、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西方三种经营管理价值观:最大利润、委托管理、工作生活质量;·我国三种经营管理价值观:生产型、生产经营型、经营)。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行为准则,调动积极性,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录用、提升员工的标准之一)。 态度及其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稳定性、两极性、间接性)。 工作态度及其∳功能。 ·组织认同的构成(3项)。 组织认同感的作用(4项)。 工作参与度∳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关心,机会,自主权,奖励,意义)。

三、性差异与管理

∳个性及其性质。·个性的结构—倾向性(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气质·神经过程的类型及其·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及其·行为特征。能力及其·衡量。能力的种类— ·按适应性划分(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按发展程度划分(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性格。·性格、气质、能力的比较。性格分类— ·按优势心理机能划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按心理活动倾向性划分(外倾,内倾);·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化划分(顺从型,独立型);·按行为模式划分(·A型,·B型,·C型,·D,·E型)。·性格差异与健康。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先天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文化传统,阶级和阶层)。·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特尔曼)。∳成功企业家的个性特征(·自

我意识,·气质,·性格,情感)。个性差异与健康。·个性差异与管理(知人善用,备合理的领导结构,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控制方位论及其·分类(内因控制论,外因控制论)。·控制方位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78 — 94)

一、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创造性行为及其∳特点。·产生。·创造性行为的类型(技术发明型,科学发现型,艺术塑造型,组织管理型)。

二、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3项)。

三、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定

∳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富于灵活性,善于应用,怀有好奇心,充满自信,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坚持到底)。创造性潜能的测定。

四、∳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家庭环境(教育,气氛,人际关系),学校环境,·组织环境(组织气氛,领导,人际关系,群体结构,信息沟通,组织结构),·社会环境(人才自由流动,学术民主空气,加大对创新活动投入的力度,完善制度、鼓励创新,评价、奖励,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一、 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

事业生涯 ∳及其实质含义(4项)。事业生涯的设计。事业生涯的开发。∳事业生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二、∳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6项(99页)。

三、事业生涯的管理

事业生涯管理(宗旨)。·内容—职工自我管理,组织的管理。∳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4项)。∳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6项)。∳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3项)。

四、事业生涯的选择

·影响选择的因素(个人条件,父母,朋友、同辈群体,社会文化,学校教育)。选择的步骤和方法:个人—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霍兰德“个性定向”说:现实操作型、调查研究型、社会型、常规型、管理型、艺术型;薛恩“职业锚”说:技术、管理能力、创造性、安全感、自治独立);对组织的了解和选择(组织、工作、发展机会)。对职业生涯选择的调整。

五、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

·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纵向、横向、向核心的变动)。·事业生涯的阶段性。·事业生涯的阶段划分(五阶段论:成长、探索、创立、维持、衰退;三阶段划分:早、中、晚)。

六、∳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灵活性,择业权利和自由,平等就业和就职机会,双向选择,两种生涯的结合。

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119 — 219)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120 — 147)

一、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 及其含义(4项)。群体行为的解释—图。·个人加入群体最常见的原因(安全、地位、自尊、情感、权力、实现目标)。群体发展阶段— ∳五阶段模型(形成、震荡、规范化、有所作为、中止);∳间断— 平衡模型(6项)。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

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组织战略、权利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别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群体成员资源(能力、性格特点);群体结构(正式领导、群体构成群体规模);群体任务。

三、群体规范与角色

·规范。∳群体规范的基本功能(4项)。·规范的一般类型(绩效、形象、社交、资源分配)。·群体规范的形成方式(成员所做的明确说明,历史上的关键事件,私人交谊,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能促进群体的生存;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够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澄清代表群体身份的标志)。·角色建立和适应。·角色。·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心理契约。角色冲突。

四、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凝聚力的评价(问卷调查法、·数量分析

法)。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148 — 174)

一、协同效应

群体助长。社会惰化的原因(成员认为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群体责任的扩散)。·群体互动过程的影响(群体的潜在绩效+群体互动过程所得-群体互动过程损失=群体的实际绩效)。协同效应。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群体压力。·个体对压力的接受程度不同。·参照性群体的特点(3项)。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智力、情绪、自信心、个性特点、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群体的竞争性、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目标、群体的规模)。

三、群体沟通

∳沟通的过程及其·模型因素(7项)。沟通的类型(·按沟通方式分:口头、书面、非言语性;·按沟通方向分:上行、下行、平行;·按组织结构特征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网络的五种基本形式(·轮、·Y、·链、·圆、·全方位式)。·非正式沟通的四种基本形式(·集束、偶然、流言、·单线式)。小道消息的特点(3项)。小道消息的目标(4项)。小道消息的功能(过滤、反馈)。减少小道消息结果的建议(4项)。·∳有效沟通的障碍(失真源、沟通焦虑、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语言)。·∳有效的倾听的八种技能。

四、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群体决策的效果与效率(·准确、·质优、·效率)。群体思维。·群体思维的表现。·影响群体思维的因素(凝聚力,领导者的行为,与外部人员的隔阂)。群体转移(保守、冒险)。群体决策技术— ∳脑力激荡法;∳命名小组技术;∳德尔斐技术;·电子会议。群体决策效果的评价表。

第八章 群体的人际关系(175 — 195)

一、 人际关系的性质

人际关系。· 经济关系是最重要的。·只研究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的特点。·人际感情划分(亲近,疏远)。∳人际关系的作用。· 社会交换论(含义,提出,原则)。·人际反应特质(舒兹,人际需求:包容、控制、感情;主动,被动)。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个人因素(容貌,个性特点);·交往因素(邻近,相似,互惠)。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社会测量(公式)。·关系分析(结论)。·参照测量。

四、竞争与合作

·合作(分工、互助,还包括)。·竞争(特点,还包括)。合作与竞争的形成(利害相依关系分类)。∳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组织文化)。

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196 — 219)

一、 群体间行为的特性

·群体间互动的表现(建设性、破坏性)。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关系,任务不确定性,时间与目标取向)。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规划与程序,层次等级,计划,联络员角色,特别工作组,工作团队,综合部门)。

二、群体间冲突

冲突。·冲突的作用。·冲突功能的判别。冲突的过程(图)·五个阶段:·潜在的对立或失调(沟通,结构,个人因素),·认知和社会化(认识到,感觉到),·行为意向(竞争,协作,回避,迁就,折衷),

·行为(冲突强度连续体),·结果(功能正常的,功能失调的)。

三、冲突的管理

·适度的冲突有利于提高绩效。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冲突管理包括解决冲突和激发冲突两个方面。· 处理冲突的策略(·运用竞争4项,·运用合作4项,·运用回避6项,·运用迁就6项,·运用折衷5项)。冲突管理技术— ·解决冲突的技术(9项),∳激发冲突的技术。 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222 — 243)

一、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领导及其特征(作用,行为,个性特征)。·领导函数。·领导者的作用(激励,协调)及其·先决条件(2项)。正式领导,非正式领导 ·及其相互关系(3项)。∳领导的特点(示范性,激励性,互动性,环境适应性)。∳领导的功能(创新,激励,·组织,沟通协调,·服务)。

二、领导的过程

·权威(权力、威信)是基础。·权力的性质(情景性、依赖性、不确定性、资源性)。∳权力的作用(影响,双重,潜在,组织有效运行的条件)。·权力的构成(资源控制权、奖惩权、专长权)。·权力来源(传统因素—服从感、职位因素—敬畏感、资历因素—敬重感)。·权力分配(纵向、横向)∳及其原则(4项)和意义(3项)。授权及其∳意义(解脱自己,弥补能力不足,激励下属)。

·权力的运用(·权利性影响力、非权利性影响力)。监督。威信及其特点(内在性、持久性)。∳领导威信的作用(决定影响力的强弱,提高领导效能的条件,有利于推进改革,有助于融洽上下属关系,有利于吸引人才)。·有效领导行为。·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计划、·委派、·贯彻、评价、·奖励)。·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工作的·效率、工作的·效益、人员的满意度、人员的流向、出勤率)。第十一章领导理论(244 — 275)

一、导素质理论

领导素质。·企业家能力的构成(决策、组织、协调、创新、激励、应变、社交)。∳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杜拉克的领导素质观点(时间、贡献、用人、主次、决策)。·领导的能力结构(技术、交际、行政管理)及其层次差异。·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年龄、智能、专业、知识、个性)。对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的正确理解。·智能的核心(逻辑思维能力)。

二、领导行为理论

二元四分论(工作、人际)。·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研究。·方格图模式(五种典型)。领导作风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 ,领导方式 ,·集权型领导方式的主要特征3项,·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特征4项,·放任型领导方式的特点4项。·三种领导方式的应用)。

三、领导权变论

·观点。权变因素(领导者、被领导者、情景)。非德勒的权变领导论(·权变因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的结构、职位的权利,·LPC量表测定结论—工作导向型、人际关系导向型、混合型,·情景因素与领导方式的配合关系)。途径—目标理论(基本原理,·结合领导行为两维理论和期望理论,·领导方式—指令、支持、参与、成就,·权变因素—下级的个性特点、环境因素)。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观点,

·领导类型—指令、说服、参与、授权,∳应用)。领导有效性评价(·理论依据,主要方面—绩效、功能,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领导者自身的因素、·被领导者的因素、·环境因素)。

第十二章领导决策行为(276 — 298)

一、领导与决策

·决策。∳决策的特点(目标性,选择性,关键性,创新性,层次性)。∳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5项)。

二、∳领导决策的原则(·信息健全,可行性,系统分析,对比择优,·时效,集体决策)。

三、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对象的特点和规律、·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发展、·政策法规)。

四、领导决策程序(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核定价值准则,拟订方案,·方案评估,方案选择,·实验实证,组织落实)。

五、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性

决策民主化的原因(2项)。∳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决策观念的民主化,决策体制的合理化,决策研究的公开化,决策的法制化)。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性。·决策科学化的特征(·思想、程序、方法)。

·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方法(选择决策目标、提高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发挥外脑的作用、善于运用逆反意见)。

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300 — 313)

一、行为

∳人们行为的共同特征(自发性,因果性,目的性,持久性、可变性)。

二、动机

·动机的三种机能(始发、选择和导向、强化)。·动机结构与优势动机。·影响人的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爱好和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动机的分类(4项;·原始动机,·一般动机,·习得动机)。

三、需要和目标

·动机产生的来源(内在条件需要、外在条件刺激)。·需要的分类(3项)。∳需要的特征(指向性,再生性,交替性,转移性,发展性)。·需要向动机的转化(意向到愿望至行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目标。∳激励过程(图)。

四、激励

激励。激励的机理(自动力的产生)。激励的作用—绩效=f(能力·激励)。

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314 — 347)

一、激励理论的发展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分类—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的普遍性,需要的层次性,需要的主导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修正了传统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双因素的作用,激励因素以工作为核心)。∳麦克里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需要分类—成就、权力、合群,成就需要强烈的人的特点3项,·追求成就的人的行为取决于—动机强弱、期望大小、刺激性价值,·需要的测量)。∳奥德弗ERG理论(需要分类—生存、相互关系、成长,∳基本观点,·7个命题)。·比较(326)。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物理学角度:激发力量(M)=目标效价(V)×期望值(E),·效价与期望值对激励强度的影响;感情调整;期望强化;∳心理学角度:Mi=EiVkIk)。∳期望理论的应用。综合型激励模型(公式,符号含义,∳应用)。公平理论(·努力与绩效之间存在三个中介因素—环境、能力、角色认知,∳理论要点;·投入、所得构成;∳应用)。公平差别阈。

四、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斯金纳提出;·行为分类—答应性、操作性;强化刺激,强化物;·四种强化方式—·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强化程序—连续、简断;∳应用。

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348 — 361)

一、激励过程模式与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过程模式(

1、

2、3图)。激励机制 。· 7S构成。建全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4项)。

二、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

·美国的激励机制—职业生活质量(以内容型激励理论为基础)。·日本的激励机制—自主管理(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中国的应用:·宝钢的五大激励—以综合激励理论为基础;天津“全方位激励”— · “二元四种组合效应图”内容型激励理论。·吉林“全员塑性法”—以参与管理和成就需要理论为基础,属内容型。·海尔的“OEC”模式—以期望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为基础。

第六篇 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

第十六章组织结构(364 — 391)

一、组织结构概论

组织结构 。组织内部结构 及其类型(纵向层次结构,横向部门结构,整体组织体制)。纵向层次结构(管理幅度 ·及其限度,·管理幅度 ,·二者的关系)。·横向部门结构的划分。组织体制 的类型,包括(职权系统,组织活动方式,任务分配方式,组织活动的协调)。·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的衡量标准(4项)。·组织之间的结构(规模和规模结构,专业化协作,经济联合,企业集团 )。社会组织体系(文化)。组织结构理论(传统理论— ·静态,·主要观点4项;行为组织结构理论— ·特点,·主要观点;现代组织结构理论— ·特点,·主要观点)。·权变观的结论。

二、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目标原则,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精简高效原则,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组织结构的形式与特点(·传统的组织结构—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立体组织制;·新型的组织结构— ·团队结构制,·虚拟结构制,无界限组织)。

三、∳组织行为科学化

(一)∳组织结构合理化 的标志

1、目标设置的合理性:∳特征—一致性,协调性,适应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认知度,实现度。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置的合理化:∳标志— 权威的有效性,监控的有效性,沟通的灵敏度,幅度层次的平衡程度。

3、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指标— 5项;

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衡量标准— 3项。

(二)组织运行有效化(·要素:领导、决策、激励、控制等)

1、领导素质的有效性— ·领导行为有效理论4项,·C·P·M评价,·工作情景评价:7项情景因素。

2、组织决策的合理性— ·组织决策体制 的科学性:要求— 完备的组织决策体系,独立的参谋咨询机构,专门的信息系统,人—机系统。·组织决策者的素质:5项。组织决策民主化。决策手段科学化。

3、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有效激励行为的内容:保健、成就、责任。·衡量激励程度的标准7项。

4、·控制行为的有效性— 监测活动的有效性,协调活动的有效性,督导行为的有效性。

(三)组织心理和谐化

1、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2、组织成员的协同性

3、组织成员的参与意识

4、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392 — 424)

一、 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

∳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增强组织活力和保持动态平衡: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应达到的功效:适应,秩序,组织结构,组织功能;)。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

二、组织变革的压力和阻力

·压力(技术进步,知识爆炸,产品迅速老化,价值观的改变,新法令、新政策,劳动力素质的改变,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的管理原理与方法的出现)。·阻力(个体:经济利益、安全性、求稳定、求全性、依赖性、保守性、习惯性、恐惧性;群体:规范冲突、人际关系变革;组织:原有领导者维护地位和权利、干部终身制、领导者担心权利缩小)。·克服变革的阻力— 变革的力场分析(图),·消除阻力的改革方法

(·消除阻力的方法,·过程中行为转换阶段的方法,·改革后的行为转化阶段的方法)。

三、组织变革对策

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发展阶段的特征。·组织老化的标志(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克服组织老化的对策(定期审议、破格行为、走动管理、越级建议、人员平移、灵活用工、组建团队)。组建变革的关键—内容的选择:·李维特。·结构,·技术,·人事·环境。·组合变革的策略—关键环节的选择、配套环节。组织变革的程序—勒温程序(解冻、改变、冻结),·克利程序,·卡斯特程序,

·罗西程序,·艾诺芬程序。∳组织变革的步骤(8项)。·变革的策略。·变革的步调—突变式,渐进式。

四、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

管理模式。·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我国大型企业组织发展的思路。

第十八章组织文化(425 — 453)

一、组织文化的发展

·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特点(阶级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个体性,历史连续性,创新性)。∳组织文化的内容(4项)。·理论的发展历程。∳组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5项)。组织文化的功能(∳积极作用:目标导向,凝聚,激励,创新,约束,效率。·消极作用)。·组织文化的变革措施。

二、组织文化的建立

自考试题范文第3篇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课程代码:0608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A.全面保护劳动者权 B.劳动法主体都享有相同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C.劳动者在劳动法上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D.对特定群体的一般保护 2.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对象一般为() A.初中毕业生B.高中毕业生C.一般社会青年 3.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体现了()

A.约定责任优先的原则B.客观责任优先的原则C.法定责任优先的原则 D.严格责任优先的原则 4.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有关法规规定,经企业申报,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企业主管部门决定的奖励有() A.记功、记大功 C.劳动模范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的时间是() A.1994年1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6.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A.劳动者和劳动行政部门 C.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B.工会和用人单位

D.用人单位和劳动行政部门 B.1994年7月5日 D.1995年7月5日 B.通令嘉奖 D.劳动英雄 D.在职青年工人

7.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____________的公民。() A.劳动能力 C.劳动权利能力 A.一个月 C.三个月

B.劳动行为能力

D.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B.两个月D.六个月

8.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9.下列有关“我国对于集体协商工方代表保护”表述正确的是() A.用人单位不得解雇工方代表

B.因为个人过失,用人单位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C.由于参加工资集体协商而误工的,可以不予发放相关的工资 D.保护的时间范围只限于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5年 10.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是() A.社会关系 C.劳动关系

A.支付不低于工资100%的工资报酬

B.经济关系 D.政治关系

11.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以下标准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报酬()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

B.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 C.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 D.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工资报酬

12.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 A.3天 C.7天

B.5天D.10天

13.如果劳动者未经培训即上岗从事特种行业工作而发生事故的,事故责任由____________承担。() A.劳动者

C.劳动行政管理部门 () A.3个月 C.7个月

15.下列哪项属于劳动法体系中的法律内容?() A.社会救济法 C.商业保险法

16.工伤保险赔偿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补充

17.我国《劳动法》规定,企业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适当的,工会有权() A.提出意见 C.要求重新处理 A.工会

C.技术监督部门

B.予以纠正 D.做出处理决定 B.劳动行政部门

D.各级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B.社会保险法 D.社会优抚法 B.5个月 D.9个月

B.用人单位

D.视具体情况由三方

14.我国《劳动法》规定,对怀孕____________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18.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主体是() p190

19. 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有关法规规定,经企业申报,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企业主管部门决定的奖励有() A.用人单位所在地

C.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约定

B.职工当事人户口所在地 D.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

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依据是() A.《国际劳工标准》 C.《费城宣言》

B.《国际劳动宪章》二战前 D.《世界人权宣言》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属于境外就业中介机构的义务的是() ????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

A.境外就业中介许可证实行年审制度

B.与境外就业人员签订境外就业中介服务协议书 C.核查境外雇主的合法开业证明、资信证明等有关资料

D.协助、指导境外就业人员同境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并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确认 E.可以以承包、转包等方式交由其他未经批准的中介机构或者个人开展境外就业中介活动 2.在我国,法律上将集体协商的代表确定为() A.企业工会 C.法律专家

E.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代表

3.我国现行法定节日包括____________等。() A.元旦 C.中秋节 E.元宵节

4.为了保证执法工作的公正无私,劳动监察实行回避制度。承办查处违法案件的劳动监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 A.是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近亲属的 B.因其他原因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C.在调查处理过程中,与其他承办人员意见不一致的 D.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承办查处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E.在调查处理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发生冲突的 5.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包括() A.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E.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对于违反劳动纪律的处罚条件和处罚种类做了严格的规定,其中处罚的种类有行政处分___经济处罚、和____________三种。P357

2.职业资格,是指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 从业资格_________和_职业资格___________。

3.劳动法主体利益包括____________、用人单位的利益和____________。

4.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所调整的劳动关系____________及____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________。

5.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有国际劳工大会、_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________和____国际劳工局___________。P23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工资

B.公安部门

B.劳动节D.端午节B.企业代表

D.劳动部门的官员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

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货币报酬

2.违反劳动法责任P342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因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3.劳动安全法P194 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4.劳动法律事实P57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失的客观情况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P214 矿山井下作业 2)森林业伐木,归楞及流放作业 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四极体力强度的作业 4)建筑业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作业,以及电力,电信作业的高处架线作业 5)连续负重,以及每次负重20公斤,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25公斤的作业

女职工特殊生理期间的保护 1)经期保护 2)孕期保护 3)产期保护 4)哺乳期保护 2.简述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P33

劳动法空间适用范围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3.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合同期限满2)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3)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4)劳动 者退休,退职的5)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布失踪,死亡

六、论述题(本大题15分)试述社会保险的作用。

P240-241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3)对国名收入进行再分配4)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李某是某市一家设计院的职员,2005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该设计院工作,2007年1月结婚,与妻子两地分居。2007年3月李某提出要休探亲假,领导未批准;同年8月再次提出休探亲假,领导让其再等一等;到了11月李某第三次提出休假要求,此时设计院承接了一项十分紧急的工程设计,工作繁忙,故院方没有同意李某休假。李某认为是个别领导故意刁难自己,所以李某留下一张说明就擅自休假了。李某的行为确实给工作带来了影响,因此院方决定给予李某警告的纪律处分,扣发探亲假期间工资,探亲路费不予报销。对此,李某不服,多次交涉无效,于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请求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请问:该设计院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探亲假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 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假期30天,

自考试题范文第4篇

*三方协商的特点1三方主体的独立性2主体权利的对等性3协商过程的民主性4协商目的的合作性*政府在三方协商中的作用:

*1组织作用:⑴政府在制定法律和重大经济政策,在调整劳关及相关劳动问题时,如制定工时制度,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条件标准,劳动保护措施和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都吸取并听取劳资双方的意见组织劳资双方共同进行讨论⑵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干预。主要是根据法律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制定消除就业歧视的政策和措施,对雇主的大量裁员进行干预⑶对劳资双方的协商谈判,采取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争议前介入和争议后介入等方式,进行协商,促使劳资双方合作,达成协议⑷实施劳动行政管理,全面规范劳资双方的行为2平衡作用:劳资双方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问题上出现分歧,一方力量明显大于对方时,劳资关系的协商会困难重重,协商结果也不利于共同合作,这对于发展经济和安定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政府的作用就是采取强硬的调整措施,使双方力量保持平衡。特别是当劳工运动一旦危及到经济发展和雇主的利益时,政府往往会使用权力,对工会采取强硬措施,以平衡劳资关系。其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介入劳资双方进行调停,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采取强制手段

3监督作用:现代社会中,政府对劳资关系的直接干预程度越来越小,而监督的作用于越来越强。当劳资关系的调整进入劳资双方依法进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时期后,劳资双方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劳资关系的稳定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法律保障。因而政府在三方协商格局中主要发挥监督作用

*4服务作用:⑴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完整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为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提供依据,制定标准⑵按国际劳工组织1981年163号建议书的要求,政府部门对参加集体协商,集体谈判的劳资双方组织予以承认,并在谈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料⑶政府对劳资双方在建立劳关,进行合作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发布各种信息⑷为劳资关系双方进行人员和业务培训,组织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我国三方协商机制的组织机构:中国劳关三方协商机制首先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并取得积极效果。2001-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三方在北京建立了国家一级协调劳关三方会议制度,开辟了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在协调劳关方面加强三方沟通协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重要途径,在劳关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对话渠道和协调机制

我国三方协商机制的运行规则:三方协商的组织机构分国家级和地方级。

三方会议由劳方组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领导担任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领导担任副主席,各方确定相对固定的部,室的人员参加三方会议。根据每次会议的议题,由各方确定参会人员,根据议题的重要程度,可请三方主要负责人出席。三方协商的内容:1推

进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及劳合制度2企业改制改组过程中的劳关3企业工资收入分配4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生活福利待遇,职业技能培训等劳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5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6职工民主管理和工会组织建设7其他有关劳关调整的问题

*劳动标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劳动标准: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如文字描述)或以定量形式(如数据,图表)所做出的统一规定

*劳动标准的对象范围:1劳动者及其智力和体力的运用2劳动者使用各种劳动工具及其他辅助劳动资料加工,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3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4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关,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其劳关变动和调整5政府有关部门及中介机构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管理等有关活动

*劳动标准体系:指对劳动领域内规律性出现的事物或行为进行规范的各种规则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劳合的形式:1有固定期限的劳合2无固限的劳合,亦称没有一定期限或不定期的劳合‖根据《劳动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合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限的劳合,应订立无固限的劳合。”但无固限的劳合不等于一成不变,只要符合法律,法规或双方约定的条件,任何一方均可提出解除或终止劳合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合

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合的情形: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5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的6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7劳合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合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合达成协议的8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及被劳动教养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合

无效劳合的后果:劳合被法定专门机构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双方已确立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随之无效。劳合尚未履行的,不得继续履行,正在履行的,应立即终止履行

无效劳合的处理:无效劳合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双方都可不必履行,已履行的,如订立无效劳合属用人单位的原因且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双方都有责任,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劳合如属部分无效,又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的。则其余部分仍然有效,但对无效部分必须加以修改

经济赔偿责任:指依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由违反劳合的行为人赔偿给对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责任

集体合同制度/团体协约,集体协议:指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及产业部门,雇主及雇主团体之间就职工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工作

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协商谈判所缔结的书面协议

订立集体合同的准备工作:1准备对集体合同的意见和建议2起草集体合同文本

集体合同的履行:集体合同签订后,签约双方都要严格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条款,保证合同目标的实现。集行,对双方当事人来说,不仅是协定义务,而且是法定义务。集行和其他合同一样,应坚持实际履行,全面履行和协作履行的原则。集行,应针对不同的合同条款采用不同的履行方式。集体合同中规定的有关劳动标准方面的条款,主要要求当事人在集体合同的有效期内按集体合同规定的各项标准签订个人劳合,保证个人劳合的劳动标准不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对于目标性条件,当事人应按要求,自觉实现各自的义务

集体合同的变更:指在集体合同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之前,因订立集同所依据的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原合同内容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时,当事人对原合同中某些条款进行补充和修改。所谓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指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停产,转产,使集同无法完全履行;国家劳动政策发生变化,法律规定有了新的内容,集同违背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不可抗力等自然因素,如战争,水灾等,使集同无法履行

集体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指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导致集同法律关系消灭。情形有:1集同的期限届满2集同当事人一方不复存在3集同依法或通过协商解除

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1社会原因2直接原因

劳动争议的预防: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劳议发生和扩大。劳议发生的社会原因决定其发生有客观性,但只要双方当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可达到防止劳议发生和扩大的目的。研究劳议预防的目的在于消灭误区,创造和谐稳定的劳关,为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处理劳动争议的普遍原则是:“公正,及时,有效”

司法制度:即由专门法院(如劳动法院)和普通法院处理劳动争议的制度

劳动争议仲裁:仲裁,“仲”即中人,立足于当事人之间的人:裁即公断

劳动争议诉讼,即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的起诉,上诉以至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终局审理等全过程

政府、工会(劳方)、雇主协会(资方),是构成三方协商机制的三个独立的主体

适合我国国情的三方协商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关与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相比,政权性质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反映意志不同,追求目标不同。虽然劳关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大量存在,但它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局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是建立三方协商机制的社会基础国际劳工标准:实际上是国际劳动立法:指国家之间订立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处理劳关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关系的准则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关的发展:

1劳关主体利益明晰化。劳关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利益关系,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关的这种性质特点被掩盖

2劳关类型多样化。多样化指劳关不再是公有制的一统天下,除公有制劳关外,非公有制劳关会得到发展

3劳关的形成合同化。基于劳关主体的明晰和利益的多元化,以劳合的形式建立劳关

4劳关运行的市场化。按市场机制和规律规范劳关的运行是市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5劳关规范的法制化。市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在市济条件下,劳关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将全部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是规范劳关的主要依据

(案)*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合的情形:

1劳动者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劳动者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案)*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合的情形:1在试用期内的

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3用人单位未按劳合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简)*劳合制度的作用:

1劳合制度是建立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条件2有利于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和合理流动4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5有利于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6促进劳动法制建设

*劳关: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劳关中的劳动:

1从主体看,它是以职工(雇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2从目的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劳关所指的劳动力:按形态分:1潜在形态和外在形态2商品形态或非商品形态*劳关的特征:

1它以劳动为目的,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方式,在人们运用劳动能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生劳关2它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双重属性

3它的主体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即用人单位。其中,劳动者在劳动

过程中及前后都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且在劳动过程中还是劳动力的支出者;用人单位以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其成为劳动力使用者的必要条件

4它以劳动力的使用为核心,形成了二元权利结构。在劳关中,劳动力所有者以依法能够自由支配劳动力,且获得劳动力再生产保障为基本标志

5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6它是平等性与隶属性兼有的社会关系。其平等性表现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在劳动力市场相互选择和平等协商,以劳合的方式确立劳关,并可通过平等协商来延续,变更或终止劳关

7它的确立,变更和终止及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权利义务,都以特定方式实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劳关主体:指劳关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其中劳动者亦称劳动主体,用人单位亦称用人主体

*建立劳关的条件:指建立劳关的双方主体,即劳动主体(劳动者)和用人主体(用人单位)所应具备的资格

1劳动者的资格。指公民建立劳关,成为劳关主体的必备条件,一般由法律规定。它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两个方面⑴劳动权利能力。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成为劳动者。劳动者成为劳关主体的必备条件⑵劳动行为能力。指法律认可的劳动者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劳动者参与劳关的实质性条件

2用人单位的资格,又称用人主体资格,指使用劳动力所必须具备的法定前提条件。它决定用人单位能否与劳动者建立劳关和建立什么样的劳关。用人单位的资格由有关法律规定,包括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两个方面。用人权利能力,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享有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资格。它表明用人单位依法享受哪些用人的权利和承担哪些用人的义务

*劳关的运行:指劳关形成和存续的动态过程。它表现为劳关的发生,延续,变更,中止,终止等一系列环节和在这些环节之间,劳动主体和用人主体相关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劳关的延续:指劳关存在的有效期限延长。即既存在劳关在原有效期限届满后仍然存续一定期限。劳关的变更:指劳关主体双方在劳关中确定的内容及客体的变动。即劳关主体双方已有的相互权利义务及其指向的对象,在劳关存续期间所发生的某些变化。劳关的中止:指劳关存续期间,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劳关主体双方主要权利义务在一定期限内暂时停止行使和履行,待中止期限届满后又恢复以前的正常状态。劳关的终止:指劳关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消灭,它是劳关运行的终结

*集体合同的订立:订立集体合同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3协商一致原则。所谓协商一致,指集体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协商是处理劳关的重要方式,也是订立集体合同的基础

*调整劳关的原则:在市场条件下,调整劳关的基本原则的内容:1劳关主体权利义务统一的原则2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3保护劳关主体

权益的原则。优先保护,指在特定条件下,当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对用人单位权益保护出现矛盾,发生冲突时,调整劳关应对劳动者实施优先保护4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既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劳合法律制度的内容:1劳合概念的界定2劳合的订立3劳合的履行4劳合的变更5无效劳合6劳合的解除和终止7违反劳合的法律责任8劳合的管理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一种制度。企度有两种模式:1授权式2纲要式。共同点:1都授权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并自行确定内容2都规定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程序和内容上必须合法3都确认劳动规章制度在协调劳关时具有法律效力‖企度的制定程序,一般规定的环节:1职工参与,指在制定劳动规章时要有职工代表参加,听取职工意见2报送审查或备案。劳动规章制度制定后,要报送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查或送其备案3正式公布。劳动规章制度要向全体职工以正式文件方式予以公布,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如何制定企业规章制度)*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从用人单位外部采取措施来协调劳关的法律制度

*劳合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劳合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关,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特征:1劳合的主体是特定的2劳合当事人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3劳人在职责上具有从属关系4劳合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仅仅是劳动成果的给付

*劳合的内容:1劳关主体,即订立劳合的双方当事人的情况2劳合客体,即双方当事人在劳合中确定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它是双方当事人订立劳合的直接体现,也是产生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3劳合的权利义务,指双方当事人依据劳合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应当承担的劳动义务‖根据《劳动法》第19条规定,劳合的法定条款有:1劳合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合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合的责任*劳合的订立:1劳合订立的原则⑴平等自愿的原则⑵协商一致的原则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①订立劳合的主体必须合法②订的目的必须合法③订的内容必须合法④订的程序必须合法⑤订的行为必须合法2订立劳合的条件3订立劳合的主体⑴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一方必须是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及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合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⑵劳动者。劳动者一方必须是有劳动能力,年满16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还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劳动者

*劳合的变更:指劳合双方当事人就已订立的劳合条款达成修改,补充或废止协议的法律行为

*劳合变更的条件:劳合变更,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并经双方协商一致。否则,所变更的内容无效1必须有正当理由2必须经劳合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

*劳合的解除:指劳合依法签订后,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合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合的终止:指劳合期满或当事人约定劳合终止条件出现,及劳合一方当事人消失,无法继续履行劳合时结束劳关的行为。情形有:1劳合期满或当事人约定的劳合终止条件出现2劳合主体一方消失或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履行劳合3在目前工伤保险和残疾人康复就业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对因工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劳合期满也不能终止劳合,仍由原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医疗待遇

*无效劳合的认定:1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主体不合格⑴无劳动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劳合⑵用人单位与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订合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单位与劳动者订合⑷未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订合⑸未取得就业许可的外国人与中国企业订立的在国内履行的劳合2内容不合法⑴违反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劳合⑵当事人规避法律订立的劳合3严重违反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⑴因采取欺诈的手段签订的劳合⑵因采取威胁的手段订立的劳合⑶因乘人之危订合*非全日制劳合的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应包括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五项必备条款

*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集体合同都适用于本企业的所有职工

*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1审议。2签字。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工会主席代表双方签字。3报送与公布。集体合同签字后,要将合同文本报送劳动行政部门*集体合同的效力:指集同发生作用的范围,包括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和对劳合的效力1集同对人的效力2集同的时间效力3集同对劳合的效力

*争议/纠纷,即特定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

*劳动争议:即劳关当事人(雇主和雇员,或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纠纷

劳动争议的构成要素:劳议具有特定的主体,内容和客体。1劳议的主体,即劳议的当事人,劳动权利义务的承受者2劳议的内容,权利争议的内容涉及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在劳动法规定权利义务和劳合约定的条件范围内;利益争议的内容在法定权利义务之外3劳议客体,即劳议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行为,如解除劳合的通知;物质,如工资待遇等。

*问题:1区分劳关和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提供劳务与接受劳务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劳务合同的主体可以是法人或个人,产生经济合作关系(非劳关),服从经济法律规范,其权利义务关系受民法调整。劳关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受劳动法调整。2谨慎对待事实劳关。事实劳关发生在两种情况下:⑴应签订劳合,因企业管理疏忽或其他原因未签订劳合⑵原合同因期限届满已经终止,在未办理续订合同手续的条件下继续存在的劳关。认定事实劳关的基本条件是:劳关双方已经履行或正在履行各自的劳动权利与义务

*防止劳动争议发生的有效措施:1增强劳动法律意识2加强劳合管理3建立平等协商机制4实行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非司法制度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斡旋,调解,仲裁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是设立在用人单位内部,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的。企业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接受上级工会和地方劳动争议仲委会的业务指导,与仲委会和人民法院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至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P127

1.三方原则;2.独立办案;3.必经仲裁;4.一裁终局;5.合议庭制度;6.区分举证责任;7.合法、合理、合情原则;8.适用简便易行的方式实施仲裁。劳动争议仲裁程序:1申请与受理。

*申请,当事人应从知道或应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委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委会应当受理。

受理:仲委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接到仲裁申请书后,应审查:申诉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劳议;申请仲裁的劳议是否属于仲委会的受理内容;该劳议是否属于本仲委会管辖;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申请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对申诉材料不齐备或有关情况不明确的仲裁申请书,应指导申诉人予以补充

2劳议仲裁管辖:管辖是劳议仲裁机构处理劳议案件的分工。县、市辖区仲委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议。设区的市的仲委会和市辖区的仲委会受理劳议案件的范围,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发生劳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仲委会管辖地区的,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委会处理。仲委会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会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仲委会。仲委会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由共同的上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3案件仲裁准备:仲委会或其办事机构决定立案后,应自立案之日起7日内组成仲裁庭。采取的方式,即独任仲裁庭,合议仲裁庭和特别仲裁庭。可独任仲裁的案件的条件:⑴事实清楚⑵争议标的不大⑶情节简单⑷适用法律法规明确。合议仲裁庭由首席仲裁员和仲裁员组成。集体争议和集体协议争议由特别仲裁庭审理。仲裁庭应于开庭的4日前,将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

4开庭审理:仲裁庭的开庭准备工作包括: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仲裁庭审理劳议案件的程序包括⑴申诉与答辩,其发言顺序是:申诉人或代理人,被诉人或代理人,第三人或代理人⑵仲裁庭调查,一般采取仲裁员询问的方式进行。包括告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询问事实,理由及证据,出示证据,宣读鉴定和勘验结果⑶仲裁庭调解⑷仲裁庭合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同意见必须如实笔录⑸宣布仲裁决定,同时,告知当事人的起诉权利。当庭裁决,应在7日内发送裁决书,定期另庭裁决

的,当庭发给裁决书。⑴仲裁庭调解:仲裁庭处理劳议应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反悔的,应及时裁决

⑵仲裁庭裁决: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应制作裁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仲裁庭处理劳议,应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报仲委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程序:

*1执行的申请和移送:发生法律效力的劳议判决,裁定,裁决和调解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执行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9项执行措施。其中执行劳议案件的措施⑴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的范围⑵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⑶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3执行中止和终结:情形有:人民法院应裁定中止执行:申请人表示可延期执行的;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4申请执行的期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作为申请执行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期限为一年;双方均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期限为六个月

*根据《劳动法》第84条的规定,集体合同争议分: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和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实质上归属于利益争议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归属于权利争议。权利争议:指劳关当事人围绕执行法律条文,履行集体合同或劳合发生的争议。我国《劳动法》规定:“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向劳动争议仲委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自考试题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对现有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告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以上两方面进行了自考助学广告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探讨,并分别探讨了自考广告专业提高通过率和提高职业技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自考 职业教育 广告 人才培养

0 引言

自考广告考试计划反映该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与高职教育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截然不同。学生对自考广告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自考广告与高职广告专业所学内容一致,很多学生入学以后,发现这与原来他们想学的专业不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对广告专业进行具体教学需要明确思路,系里组织了专门的科研力量,申请了此项课题,获得批准,批准课题编号是JY0801。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是为课题研究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在课题组进行了多种模式探索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的情况下,课题组重新回到如何提高广告自考的通过率,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的问题上面。结合广告人才职业群能力需求,把自考助学广告人才培养定位为有一定设计策划能力、有一定设计制作能力。重新对如何发挥好全日制助学的功能进行思考,探讨广告自考助学走“自考广告+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路线,也就是一种“自考”+“职业教育”的路线。

1 自考广告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告专科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告专科专业的考试计划课程来看,该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从事广告策划、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课程、学分设置和考核方式来看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试计划确立的是广告专科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考核注重的掌握广告基础理论知识,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的创意与写作能力与否,而没有体现广告专科专业所强调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能力的考核。第二,考试计划没有设置实践性考核环节。造成对考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缺失,不符合市场对广告人才的实际需要。考生即使通过了所有课程的考试,取得了自考毕业证书,也不能符合广告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这也势必导致广告专科自考生生源的逐步萎缩。

1.2 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国家教育部新下发的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归为艺术设计媒体传播大类。并同时参照其它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具有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广告设计部门、出版社、影像业和印刷生产单位从事广告设计与制作的高级技术性专门人才。

1.3 自考助学广告专业的培养目标探讨。广告学是指研究广告的本质特征和广告活动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和表现艺术的科学,同时广告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自考助学广告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应强调专业的应用性、职业性特点。在构建自考助学广告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和设置助学人才培养方案时以下几个问题需着重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广告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广告专业的创新性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广告从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为此,自考助学教育广告专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广告专业自学考试知识结构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背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设计思想和应用能力,能够从事广告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运作与实务、广告经营与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2 自考助学广告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探讨

2.1 课程体系。自考助学广告专科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方面,自考课程需按照自学考试《报考指南》严格执行,同时,发挥好全日制助学的功能,需要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构建“自考模块+校考模块+综合素质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2 课程设置。对以上课程体系中提出的四个模块分别探讨如下:①自考模块。自学考试《报考指南》考试计划中课程已涵盖了广告专业中的理论基础、广告运作与实务部分,在课程上主要涉及市场营销、新闻学概论、广告学(二)、公共关系学、广告策划、广告文案与写作、广告心理学、广告媒体分析等。②校考模快。自考助学教育广告(专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校考模块”主要是自学考试计划中没有设置而又是要从事广告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设计与制作技能课程,是全日制度自考助学广告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来学读自考广告专业,我们对班级做的统计显示,80%以上是没有美术基础的,所以专业基础课程,我们设置了素描、色彩、构成三门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了摄影、广告设计、版式设计以及从事广告设计必须具备的PHOTSHOP、COREL-DRAW、3DMAX三门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课程。③综合素质模块。为提高全日制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据学院的具体办学实际,将军训、入学教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品德培养教育设为综合素质模块。④社会实践模块。包含的课程有汽车驾驶技术、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 自考助学广告专业实践环节能力训练探讨

3.1 通过自考广告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考核要求来加强实践能力训练与检测。广告专业自考课程都是理论考试课程,针对本科阶段的必做环节毕业论文(06999),课题组制定了毕业论文考核方案,加入了动手具体做设计的要求,并强调了论文和设计的相关性等要求,主要目的是起到引导和检测作用,同时,学生和老师明确了毕业设计有实践性考核要求,对教与学起到方向性的指示作用。

3.2 日常教学考核中体现实践性。自考课程的考核按照考试要求来执行,校考课程我们设置的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的考核以平时作业加期末随堂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均以提交作品为要求,平时成绩占30%,期末随堂考核成绩占70%。

强调学生阶段实践学习效果的展示,系每学期初、期末有迎接新学期、期末汇报设计作品展览,进行作品评比,制订了评比标准。检验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学与教的氛围。

提倡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安排教师专门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奖项后,系里积极宣传,树立典型,为其它学生树立榜样作用。

通过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体现实践性能力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设置方面,按照从事广告设计职业能力需求,安排了有平面设计师证书、数码影像设计师证书、三维动画设计师证书,在校考课程设置中已经安排了对应的课程,体现了广告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要求、现代数码技术的掌握、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的广告设计能力要求。

4 提高自考课程的考试通过率探讨

4.1 熟悉考试大纲。国考课程虽然学院没有命题权,但有全国统一的考试大纲,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都要明确,教与学要紧紧依据考试大纲。

4.2 掌握国考自考课程的考试特点。国考课程考试相对省考课程,在考试的命题方面规范方面,紧紧依据考试大纲和教材,不容易出现超范围、偏题、怪题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国考课程考的就是教材。

4.3 安排适合的教师。安排有丰富国考课程教学经验的教师,广告专业国考课程理论性强,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课程的学习相对枯燥,课堂氛围容易陷于沉闷,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4 做好考前复习迎考。做好考前宣传,营造良好考前复习氛围,安排教师做好考前复习课和下班指导课,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分析历年考试试卷、解决学生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5 结语

文章对比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告专业和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自考助学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培养目标提出了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对四个模块的课程进行了具体设置,同时对于自考助学两个关键的问题,即自考通过率问题和职业实践技能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本科目录.

[2]2009年自学考试形式分析纪要(以赣教自考字[2009]2号文件下发).

[3]黄继晏主编.自学考试报考指南[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12.

[4]洪年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教育广告(专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5.

自考试题范文第6篇

1、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答案: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

2、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内控制度执行、 账户管理 、特殊业务、单位预留印鉴卡及客户签章管理、验印系统、 现金、凭证、重控管理 、 银企对账 。

(答案:账户管理;现金、凭证、重控管理;银企对账)

3、客户经理的主要工作有 联系客户 、 开发客户 、 营销产品。 (答案:联系客户、开发客户、营销产品)

单选题

1、以下哪项不是大堂经理岗位的主要风险点( )(答案:B) A、客户疏导不及时 B、未及时进行身份核查 C、服务纠纷处理不恰当 D、廉政风险

2、现金管理不规范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答案:A) A、非管库人员进入现金区 B、空存空取

C、现金收款先记账后清点 D、现金付款先付款后记账

多选题

1、大堂经理的岗位职责有( )(答案:ABCD) A、分流、引导客户 B、识别优质客户、推介潜在优质客户

C、为客户提供简单业务咨询,宣传我行各类产品,了解客户需求 D、指导客户使用自助机具和网上银行等,培养客户使用自助渠道的习惯

2、客户经理岗位的主要风险包括( )(答案:ABD) A、操作风险 B、道德风险 C、市场风险 D、声誉风险

3、在账户管理方面,银行人员应该对存款人开户资料的( )进行审查。

A、真实性 B、完整性 C、合规性 D 、合法性

判断题

1使用电子验印系统对客户印鉴进行验印时可以使用他人操作号。(X)

2、凭证审核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凭证要素审查不严,发生凭证要素不全、账号户名不符、大小写不符、上下联次不符等现象。(√)

上一篇:培训心得保险范文下一篇:八年级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