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2024-07-21

跨文化交际的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标准制度的落实和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基于此,人们对初中阶段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而言,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已经无法契合时代发展的情况,成为了脱离实际、背离现实的存在。故此,基于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被提上日程,其应用的研究探讨成为了当下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性教学成为了教学的主流,这也与建构主义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本篇文章在此,就初中生物在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的应用展开以下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应用研究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相关设计和基本的理论知识研究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成为了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探索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教学设计这一理念,经过多年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教学设计偏于理论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愈发明显,加之新课标的新要求,使得我国的教学设计弊端日渐暴露,进行更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成为了必然。故此,建构主义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抉择,并成为了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

1建构主义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原则

1.1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学的设计工作来说,建构主义是否能够完美契合设计方案与学生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业内外的学者和专家各执己见,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以此来探索一套能够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1]。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表明,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设能够契合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点,也是最为重要的点。而在信息化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模式,这也对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見,在建构主义的背景下,初中的生物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相关工作的进行也应基于学生为基础,进而更为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1.2重视学习情境的建构

在传统模式下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不会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建构,所处的课堂也较为死板,没有生动性,无论是课堂的氛围和教学的气氛都会显得压抑。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过程会越来越困难,对学习的兴趣会逐渐降低,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和排斥心理,这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综合提高的教育目标大相径庭。而建构主义应用到情境建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提起学生的兴趣[2]。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要结合实际展开的,与社会环境和现实情境有着决定性的联系。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认知看问题,结合认知结构学知识。这里要注意一点,一旦出现了学生无法学习新知识的情况,就容易出现学生的适应能力下降,学习质量下降,这是教师需要格外关注的。除此之外,情境的建构还能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和内容,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效益。

2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

2.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知识的原理、内容和基本目标是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这一部分需要进行具体的编写工作。以教学目标的分析为例,在分析生物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再一次地了解和掌握生物课本中的知识,以此来确定需要传授的知识、基本概念和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着手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和分析工作的限制,改变传统、模糊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建构主义的应用是必然且必要的。在建构主义的大环境影响下,教学工作有了更加长远和规范的目标,教学活动更加地具体和细化。目标分类和分层成为了现实,过于抽象和虚妄的现象得以更正,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和条理性更加明显,整体编撰更加地凸显优势。比如说:在学生学习DNA和RNA这一课节时,教师可以制定让学生自己研究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课本和资料,来研究遗传信息储存的位置和DNA的基本情况。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技书籍,让学生了解遗传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式,并向他们看齐。此外,教师还可以制定让学生证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的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3]。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摆脱一书到底现象的存在,不能采用模板教学的方式,需让学生不单单是学会什么、理解什么,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发展兴趣,热爱学习,以此来确保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第二,要把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实现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且,学习目标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它们可以不一致。此外,学习目标往往还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个体由于知识背景和兴趣的不同,在学习目标上不尽相同,因此应加以区分。

2.2对学生特征的把握

在初中阶段,生物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服务的对象同样是学生。在建构主义下,要想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自发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让其生动地、个性地、高效地进行学习,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分析学生的基本特征。初中阶段的学生发育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设计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总体上讲,学生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细化来说,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的是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则偏指与学习有关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学习动机等。

2.3对学习内容的筛选

在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内容通常是照搬课本、依托教材的,超纲学习的现象通常不存在,甚至于一些教师会直接删减课本中的知识,只传授一些所谓的重点和难点,忽视了学生的均衡发展[4]。但是,在新课程标准制度下,传统模式中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契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各地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发掘新知识和新素材。尤其是对于一些内陆地区,环境较为恶劣,一些生物生存空间较为狭窄,一些生物实验无法有效进行。比如说: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这一实验教学中,一些内陆地区水源稀缺,草履虫的抓捕工作十分困难。故而,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将草履虫改成金鱼,让学生通过对金鱼的刺激实验,延伸到对草履虫的刺激实验。与此同时,教师应脱离教材大纲的束缚,可以将一些关联性强的单元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进而让学生能够串联不同的内容,加深记忆的同时巩固已学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2.4对教学方法的设计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上看,它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教学活动不应具备固定并且统一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法的设计亦然如此。细化地说,教学方法的设计可以从支架式、随机式和抛锚式等方向入手,以此来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教学活动。这里以细胞核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支架式教学。具体可以从提问题进行,问学生人来自哪里,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说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导入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引入学习主题。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了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细胞结构中的哪一部分遗传信息。之后,创设一个独立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多莉羊的生活经历”探究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工作而言,给予建构主义背景下的教学工作依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发展的道路还很长。故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准则,合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定项針对,专项处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应用,进而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焕.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2]张路恩.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6,41(12):15-16.

[3]马倩.初中生物学问题串教学的应用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6.

[4]徐德发.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生物学教学设计[J].吉林教育,2012(26):59.

(责编:杨梅)

跨文化交际的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现代建构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全面反映我党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要求,通体贯穿“宏观驾驭、战略制导”的价值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内容要素,重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系统结构,建构一个全新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为基础、以“战略制导”理念为主导、以信息方法为纽带、以决策方法和调控方法为支柱、集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于一体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体系创新

文献标识码:A

继笔者拙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必须创新》(见《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一文之后,本文特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切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创新的进一步探索。

一、 建构思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凸显“战略制导”理念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环节,其建构思路是关于方法体系的价值取向、内容要素、结构方式及其现代功能的基本构想,是建构现代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战略思想的展现。我们认为,应在总结、反思传统方法体系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原理,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树立“宏观驾驭、战略制导”的核心理念,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体系进行系统地改造和重组。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建构,既要增强其体系整体的现代价值导向,又要丰富其内容要素的现代内涵,更要提升其体系结构的现代功能,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体系的全面、系统升级。其具体思路分述如下。

(一)力求全面反映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要求

反映我党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要求,是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第一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重要的方法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主体内容的重要成分。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势日益加速。毫无疑问,其学科方法体系的现代建构必须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全面反映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向。

为此,在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调控方法、评估方法等现代方法系列,注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的时代功能,坚持以传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驾驭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动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为宗旨;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致力解决人们精神世界多元化态势带来的思想离散问题;坚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深深熔铸于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体系,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提供现代最新的方法理论平台。

与此同时,在其方法体系的总体建构上要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原则,努力构建严谨新型的现代方法体系。众所周知,传统思想政治方法体系要么纯粹建立在实践经验之上,要么单纯依据政治需要来建构,缺乏学科理论的指导,也不能反映出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首先要遵循学科的规律性,要用学科中思想与行为的发展规律来判断和裁决,究竟哪些方法应该弘扬,哪些方法应该舍弃,哪些方法应该发展更新。其次是要讲究现代学科方法选取的民主性。随着人们自我意识、平等竞争、独立思考等意识的不断强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内容要素必须更多地采取启发示范、网络交流等疏导的方式,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第三是要注重现代方法体系结构的实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往往注重形式,缺乏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方法,这是现代方法体系建构时必须注意改进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不仅如此,在体系结构的建构上还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逻辑结构的学科特色。任何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都应是表述這门科学的全部内容的思想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逻辑建构也不例外,既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纵向发展结构,形成从古到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史发展的体系链:也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横向联系结构,把同一时代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组合成一个统一的现代方法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学科化。

(二)大力开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实现其“战略制导·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制导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机制保障,其建构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战略制导·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使其能在思想观念多样化、价值选择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充分发挥主导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正向发展的社会功能。

为此,在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就必须大力开发下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群:一要大力开发适应现代意识形态多样化趋势的新型方法群(诸如信息方法、网络方法、评估方法等),努力增强方法体系对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宏观驾驭性能。二要大力开发以思想意识形态调控为核心的现代方法群(诸如反馈调节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通过调节思想观念的活动机制建设,把握思想观念发展方向,调节社会心理领域、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冲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对思想意识的调控效能。三要大力开掘诸如现代思想预测、冲突缓解、思想转化等思想意识形态的调控方法,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宏观导引功能。四要大力开发适应现代个体思想情绪突变性的新型方法群(如思想政治心理方法系列),增强方法体系对社会个体思想情绪的战略导向功能。总之,必须构建以思想信息的反馈与调控为核心的现代方法体系,以利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向,及时监测、修正和调节教育决策的执行,确保社会秩序保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之内,确保思想观念的矛盾和冲突限制在相对稳定的秩序之中。

这里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需要努力增强方法体系对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宏观驾驭性能。因为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阶层之间、社会个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日趋激烈,其矛盾的实质和核心是思想观念的矛盾碰撞。二是需要努力增强方法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统帅和导向功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作为社会软性治理工具,必须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提供方法保证。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必须大力开发以反馈与调控为核心的现代方法体系,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方法体系“战略制导·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利导社会发展的功能。

(三)按照“战略制导”的价值要求优化思想政治方法体系的内容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依据一定的方法理念,由不同方法内容要素熔铸而成的方法理论系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就是要遵照现代“战略制导”的价值要求,对传统方法体系的内容予以扬弃,并大力吸纳现代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实现方法体系内容要素的优化升级。

首先,要系统改造突兀生硬、单向教条的传统方法。人们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发散系统,在现代网络的普及与改革开放深化进行的环境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样,思想观念的自主性、民丰性和发散性日益突出,一般性的单向注入、强迫命令等方式方法已经难以奏效。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必须贯彻“战略制导”的价值要求,革除那些单纯强调服从乃至政治禁锢的传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尽快实现由单向注入、强迫命令式方法向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式方法转变,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实效性。

同时,要大力研发宏观驾驭、战略导引的现代方法,特别要注重开拓精于把握社会思想跃动脉搏的现代方法系列。既要注重拓展典型教育法、精神激励法等正面引导教育方法群,帮助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同错误思潮、言行以及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作斗争。更要注重开发以思想信息获取方法与分析方法为主体内容的现代信息方法群,为受教育者提供社会信息获取、整理、分析及其加工的有力工具,使人们能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科学判断所处境况,准确辨识发展方向,遵循社会思想演变规律,实现自己正确的思想定位。还要注重开发以现代网络为平台的思想政治网络方法群,拓展网络互动、双向沟通等现代途径和手段,为人们提供网络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此外,还应注重借鉴和运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学科方法,丰富和拓展现代思想预测、思想调控、系统制导等思政方法群,营造“平等交互式”、“多维立体式”教育方法系列,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合力、一统效果”的方法体系。

(四)遵循“战略制导”价值取向重组思想政治方法体系的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脊梁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关键点就是要以“战略制导”为价值取向,对传统体系结构进行“破旧”与“立新”。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结构的建构过程中,首先必须改造传统的“经验型体系”和“权力型体系”等方法体系模式。“经验型”方法体系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经验基础之上,主体结构方式是以教育对象的不同来划分方法系列,其优势是能够针对不同对象找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缺陷是方法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形势,也不利于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实施综合性地教育引导。“权力型”体系是以行政权力体系为基础,手体结构是以教育对象的不同行政系统归属来划分方法系列,其优势是思想教育的行政手段“硬度”高,对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强;其缺陷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政治化”,往往表现为政治“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冲击一切”的政治划一模式,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双向互动、因材施教、以理服人的方法规律。

因此,必须在摒弃旧的传统方法体系的同时,大力建构现代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战略制导”为取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系列进行重组和创新。这里的关键是要实现其方法体系的“战略制导”功能。现代思想政治学原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运行过程就是施控系统(教育者)对受控系统(教育对象)不断发生作用(施加教育影响),并依据反馈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教育效果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制导,实质上就是通过发挥其整体导向功能,对人们的思想信息进行宏观驾驭和战略导引,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发展方向,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其方法体系的建构就必须按照人们思想信息传播规律,大力拓展和完善思想信息反馈调节方法理论,努力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法群、调控方法群以及反馈方法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列为主体的方法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准确把握客观存在的、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的各种思想信息,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科学调控思想信息,准确反馈思想信息,及时采取修正或强化措施,达到制导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目的。

值得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战略制导”不是对思想的禁锢,也不是对具体思想行为的强制,而是整体上的“宏观驾驭、战略导引”。而且这种现代战略驾驭只能、也必须以思想信息渠道为纽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行政权力体制为纽带来建构的,在这样的方法体系平台上,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造成教育信息单向流动,不关注思想信息的反馈环节,自然就形成“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工作格局。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平等观念的强化和民主意识的强烈进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压制式、训导式”往往与人们要求民主、平等协商等思想背道而驰,这就客观要求按照“战略制导”价值要求,系统整合现代信息方法群、决策方法群、网络方法群等方法系列,建构以现代信息手段为纽带、以思想政治决策方法和系统控调节方法为支柱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目标管窥:“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本质内涵

正如上文“建构思路”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创新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构一个现代新型的“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该体系是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型”与“权力型”方法体系而言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手段为纽带,以“战略制导”思想为主导,以思想决策方法和系统调控方法为支柱,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于一体的现代新型方法体系。其本质内涵主要体现为:

(一)“战略制导”方法体系是以思想意识形态的宏观驾驭和现代调控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工作方法系统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在政治工作过程中所采用方法的总和构成了政治工作方法系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

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就是为实现党的执政目标服务的政治工作方法系统。“战略制导”方法体系是在传统“经验型”、“权力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基础上改革与创新而生成的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它是以思想意识形态的宏观驾驭和现代调控为特征,旨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党的政治工作的需要。在改革开放深化进行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既有占主流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科技革命等),也有一直被批判但总阴魂不散的伪科学思潮(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曾一度出现了主导思想迷失、政治信仰茫然的现象,客观需要构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以确保思想意识形态朝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方向健康发展。

(二)“战略制导”方法体系是以思想信息为纽带、着眼于思想信息宏观引导的思想工作方法系统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的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是相对于感觉、印象等感性认识而言的一种较为稳定的认识成果,还通指某一种理论体系。科学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思想认识可以不断获得更新和提升,也就是说思想是可以教化、可以调整、可以改造的,这就为思想信息宏观引导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表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内部动因,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人的行为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思想形成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调控引导过程,就是依据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而思想工作就是一定的社会为了树立与时代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实质就是思想信息的引导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就是遵循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以思想信息传播渠道为纽带建立起的思想工作方法系统。由于人们思想状况的复杂性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源性和自我意识的差异性,使得受教育者的选择性和期望实现值变数增大,因此,就必须建立着眼于思想信息宏观引导的“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三)“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根基、以现代思政学原理为直接理论来源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理论体系

众所周知,任何学科、任何知识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研究、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学科理论支撑,也离不开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发展同样离不开学科的支撑以及相关知识的借鉴。首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哲学基础,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其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的观点和方法、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等,都是最基本的思政方法理论支撑,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原则。其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论,为“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现代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科学规律揭示出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变化性与可塑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战略制导”价值理念的建树提供了基本的学科依据;其思想与行为的互动规律的科学原理揭示了思想与行为的辩证关系,为“战略制导型”思政方法体系通过思想意识形态的导引来制导人的行为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翔实的理论底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民主性和层次性等学科原则,为“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思想内涵、内容取舍和层次架构,提供了明确的学科准则。其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方法论是“战略制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理论借鉴。具体表现为,借鉴系统方法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出发来研究构建问题,从主观与客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主体、客体与介体各要素相互关系中,揭示和把握“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系统性质及其运行规律;借鉴信息论方法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运作分解为思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递、变换而实现其有目的性运动的过程,透过思想信息的输入、反馈、输出的关联,揭示方法体系各要素之間的联系规律,为方法体系的现代组合提供方法理论上的支撑;借鉴控制论方法理论,揭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馈调控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战略制导”功能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结构解析:“人体智能协控模型”的学理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体系的内在结构。由于其体系结构是由多个结构要素(思想政治方法的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因此,剖析其内部结构,廓清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是建构其科学体系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一)“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人体智能协控模型”

为了直观、形象地解析“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内部结构,我们特将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设计成“人体智能协控模型”。方法模型是对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途径的优化组合,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方法系统。它既是实践经验及其具体方法的理论升华,又是相应理论模式的实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人体智能协控模型”亦然如此,它是以决策方法、信息方法、基本方法、调控方法等多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群(子系统)在整个方法体系中的特定功能为依据,以人体结构智能系统为参照标识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方法体系模型(见图1)。

在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人体智能协控模型”中,首脑代表决策方法群,是方法体系的指挥系统;躯干代表调控方法群,是方法体系的协控系统;上肢代表基本方法群,下肢代表特殊方法群,两者的协调运作构成了方法体系的操作系统;体内的两条细线代表现代信息方法群(其中实线代表输出信息、虚线代表反馈信息),为方法体系的经络即循环反馈系统,它将指挥系统、动力系统与操作系统联结起来,构造成整体的闭合运行机制,形成了方向理性强、灵活开放度高为特色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人体智能协控模型”结构的学科解析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原理,“人体智能协

控模型”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要义。

1、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结构的核心要素,是其决策方法群与调控方法群

决策方法群是指挥系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方法体系的灵魂。是它下达决策指令,通过信息方法群将决策方案及其“宏观驾驭、战略制导”的理念通体贯穿。调控方法群是协控系统,对方法体系中的操作方法群起协调支配作用;它遵循指挥系统的指令,协调操作系统的具体运作。指挥系统和协控系统的有机组合,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内核,对体系内的其他方法群起着指挥、发动、支配、协调的核心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结构的主体要素,是其基本方法群和特殊方法群

基本方法群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教育法、感染教育法等,特殊方法群包括预防教育法、心理咨询法、思想转化法、冲突缓解法等。基本方法群与特殊方法群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操作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决策系统确立的方案与协控系统的调控指令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它忠实地贯彻执行指挥系统的指令,并受協控系统的直接支配,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服务。

3、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结构的连体要素,是现代信息方法群

信息方法群属于整个方法体系的循环反馈系统,是方法体系中各种方法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与桥梁,类似于遍布人体的神经系统与血管系统,不仅在方法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起到要素连接的作用,而且贯穿于其他方法群中实践运行的每个环节。信息方法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关节作用,它将指挥系统与协控系统的指令传输给操作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协调有序地高效运行;同时,它又将操作系统的各种反馈信息传输给指挥、协控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得到及时强化或修正,确保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总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创新的关键是建构现代新型方法体系,作为其建构的目标模式之一是“战略制导型”方法体系的创设。该体系相对传统的“经验型”和“权力型”方法体系而言,具有理论上学科气息浓、理念上战略制导性强、内容上时代立意新、结构上体系严谨度高等特色,不失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有益探索。

编 辑 颜关明

跨文化交际的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建构主义是当今教育学领域里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了学生对于知识建构和语言习得的自主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和理论依据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弱化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权威性,强调了情景、会话、意义以及协作四大要素的协调作用,对英语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语言学;二语习得;知识接受者

1 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被认为“实用性差”的语言学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性质、意义、内容进行重新的审视。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指出,英语专业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听说读写译等基础技能的掌握,更应有自己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就包括语言学。通过对语言学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的把握二语习得的理论知识和框架,对今后英语的学习和从事语言工作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与英语语言学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多元化的语言教学模式,無疑为英语语言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建构主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大“洪流”,它首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经布鲁纳等教育家的发展和完善才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学习者要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以协作会话的形式,在真实语境中构建知识体系,此过程也是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重塑的过程。

2 英语语言学的构建

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构建的目的。英语语言学的构建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是学习的目标是获得更深层的意义,学习者是否能将二语知识运用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其次是自我监控和反思性学习,学生在进行语言学学习时要持续监视和判断自己学习的进展,并完善自身的学习策略。

2.1 突出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英语语言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者,教师的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关乎学生是否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这要求学习者要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使之成为个人的自主行为,发挥真正潜能以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言学,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要教会学生归纳英语新知识的方法而非单一的语言点,要引导学生自觉协作、积极交际并运用,指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监控和调整。

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要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由于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着独有的个性特征,所以学生并不会对所学的新知识有完全相同的理解。显然,“满堂灌”式教学大大的抑制了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基于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充分给学生张扬个性和价值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在二语习得的领域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建构主义与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关键是学习者是否能够协作起来,构建一种主动交流、合理推断、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2.2 更加强调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

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的二语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交际任务,实施情景教学,主动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思维。在交互活动时要对语言做出高标准要求,包括词汇、语法和句法等。其中,语言学教学任务要指向新的语言用法及其规则,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语言环境,同时要在设计任务时考虑到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并将其真实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使其在个人知识架构下重建新知识。

3 建构主义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对于新时期终身学习具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从以下两点来探讨建构主义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3.1 采用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情景设置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言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往往忽视了情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主动角色”,即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设置中主动参与、操练口语、感知语言的运用和理论的逻辑性。实践证明,语言学教师要善于指导和组织,情景活动是很好指导途径。真正的互动要产生于师生和生生之间,在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馈中,逐渐形成关于语言功能的认知。总而言之,建构主义能够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进行探索式学习,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和创造性,提高思维能力。

3.2 英语语言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适合性

英语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务必重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适当的语言难度,斟酌语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练习平台。此外,评价机制也是建构主义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和持续性,对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知道自己的成长,才能更好的沿着此方向努力。建构主义的评价机制能使学习者更好的了解自身学习进程,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要坚持辅助教学的观点,积极倡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的发展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为英语语言学提供了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为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教学启示和体验。在语言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在教学互动、评价机制、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加速学生二语知识构建进程。

参考文献

[1]段保晶.浅析英语语言学发展的因素与历史之路[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2]范茗.我国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J].海外英语(上),2015(02).

[3]赵箫宇.构建主义与英语语言学[j].学园,2014(19).

[4]徐燕.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初探[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

作者单位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

跨文化交际的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优势 现实困境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优势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不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为中心。这不仅是出于知识建构的客观要求,而且也符合现代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相反,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建构主义将学习表述为“意义建构过程”而不是“反映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的权利。传统教学强调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代表,学生必须对老师绝对服从,这样留给他们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就非常小了;而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自己的意义建构,教师不是真理的唯一化身,允许学生有不同于书本的意见和理解,这为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创造了条件。

2.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并重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还是随机进入教学,都强调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重。首先,独立学习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在学习化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且在我们结束学校教育后仍需继续学习,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在没有他人帮助和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建构主义教学又强调合作,而且合作学习是在个体自主学习后进行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自己的理解之后,还必须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从而不断改造和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巩固自己的知识基础、反省学习行为和提高学习效果,并对自己的建构过程做出调整和控制。这实际上也发展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虽然意义的建构需要个体发挥自主性,看起来它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但每个个体的思维总有局限,我们可以通过合作来使理解更加深入而全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的班集体里形成的是合作、宽松的气氛,集体成员彼此间是合作的伙伴,这就明显区别于传统班级里的竞争气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教学对各种不同的见解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从多方面来考虑问题,使自己的看法具有新意。同时,与他人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对每一个个体的思维也是一种启发,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人思路,或许还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得课堂成为新思想、新思路的诞生地。这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包容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4.体现了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尊重

由于个体认识世界的原有经验、方式、信念的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的意义就会存在差别。所谓知识的客观性,并不是指人的知识与客观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契合程度,而是与人的经验之间的一致性。因为“所有知识都是人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以经验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这就是知识的‘主观性本质’”。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的客观性,也只能是使其尽可能地与我们的经验相一致。因此,所谓知识只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标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尊重和承认,因为个体的知识建构必然要以原有经验为基础。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对知识霸权的挑战。所谓知识霸权,即知识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它认为,近代以来西方所出现的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非西方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因而,将本土知识、个体的理解与建构排斥在知识大家庭之外。建构主义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的个体建构,真正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

5.过程性、情境性和多元性的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的最终结果是意义的成功建构,而意义的建构是多元的,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必须是多元的,传统的以标准答案为参照标准的考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显然,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里,比建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讨论的参与度等都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中。

二 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困境

1.对教师的要求高

表面看起来,在建构主义的教学里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帮助和指导的作用,他们不需要像传统课堂里的教师那样整节课地讲授知识,教师的任务似乎变轻了,其实不然。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步骤,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和各种信息资源。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所教学科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世界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认识任何一个事物、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仅仅使用某一学科某一章节的知识必然是不可能的。而在以情境和问题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课堂中,就必然涉及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至少要了解相关领域最基本的知识,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来共同学习、一起建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宽广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的确,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知识传授者,但是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再次,教师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必须做一个教学实践的“有心人”,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供新的建构材料,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良性的、不断发展的循环之中。

2.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

以抛锚式教学为例,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是由确定的问题或事件展开的,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问题和事件,这样整个课程缺乏统一的内容和方向,对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模糊不清的。由于建构主义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所以教师也很难充分地掌握教学进程,也就无法准确地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使是教师事先精心安排了准备好的问题和事件,也很难保证这些问题和事件都统一服务于一个确定的主题,而且由于学生的建构是多元的,所以很可能学生所建构出来的理解不是教师想要的和计划好的,而建构主义又强调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很难把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结果就是,在过程上建构主义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在结果上学生也缺少相应的扎实的知识储备。

3.过于强调情境的、感性的知识,忽视了对间接经验的学习

学生从一个个具体情境中学来的知识会不会是零散且不能形成知识体系的?这样又会不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具体情境感知中得来的知识能否上升为较普遍的、抽象化的一般理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仅仅靠学生自己的建构如何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忽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虽然需要感性材料和实践经验的辅助,但不必事事从实践开始。

4.忽视了真理具有绝对性

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理解是文化的、境遇的和证伪的,这的确有助于打破传统知识观的束缚,打开知识世界的大门,融合各种本土的、日常的、个人的知识。可是真理除了具有相对性还有绝对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总是有对于世界的一种相对正确的解释。那么对于学生建构出来的知识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建构的标准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建构是合理的,而在什么情况下教师应该对学生建构的方向加以引导?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建构予以暗示和引导,是否又是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多元化建构和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否定?而如果教师不设定统一的答案,建构的意义何在?是要走向共识还是分歧?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的一次大发展和大变革,尤其是在我国长期受凯洛夫教育学传统影响下教育实践积弊严重的今天,建构主义在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人们对教育、教学、学习的认识方面起到强烈的冲击作用。正如我们上述分析中所揭示的,建构主义与其他各种教学和学习理论一样,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并不能直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其自身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境有待突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使建构主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季素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3)

[4]孔宪遂.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跨文化交际的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武术套路更是中华民族无数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伴随我国教育理念的改革,高职院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对高职院校的武术套路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笔者将在下文中做简要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理论  高职院校  武术套路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做出全新的解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武术套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棄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设计全新的教学方式,以确保高职院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进行。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涵义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其中最主要的概念是图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及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图式的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及平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而是以学生自主的“学”为主。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负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知识及相关的辅助资料等,而学生自身的成绩取决于学生的努力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并非是传统观念中死记硬背的模式,而是一种先理解后掌握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导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去掌握教师教导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要想在此新的教学观念下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观念与传统教学观念有什么区别。传统教学观念中是以教师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学生则主要是记录及记忆。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进度的快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努力情况。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负责引导及指导,更多的应是注重激发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此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观念是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知识框架,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建构一个知识框架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与理解,并完全的掌握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高职院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武术套路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及应用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武术套路的教学教师尚未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教导仍旧是以教师自身为主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中,甚至占用实践课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理论知识。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多以教师做示范为主,为学生讲解教师理解的各个武术套路中的重点及难点,而学生则是在课堂上以记录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比如笔者在某高职院校调研中了解到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上以讲解理论武术套路的理论知识为主,偶尔会为学生示范几个动作来讲解动作的规范性或是连贯性,整堂课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提问及针对性解答的时间相当少。这样的教学理念不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合适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笔者了解到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与多样化,时间久了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会制约学生对于武术套路的学习兴趣,而学生没有了兴趣自然也就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这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理念不符。比如某高职院校的武术套路教师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千篇一律地按照教科书的内容教学,教学方式也是每次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跟着学,最后是课后回家练。这样重复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不一样的学习乐趣,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

(三)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划,不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高职院校的武术套路教学在按照教科书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武术套路的学习主要以实践为主,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有灵活的平衡能力,还要有对应的身体素质来支撑。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这个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武术套路的过程中因自身身体素质不达标而无法完成一些难度要求高的武术动作。比如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高职院校学习武术套路的学生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笔者就此问题咨询了高校的领导发现并非是学生对武术套路失去了兴趣,而是因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无法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武术动作所以不得不选择放弃。高职院校武术套路的教学是由易到难的,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武术套路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就容易导致学生因身体素质无法达到完成武术套路要求的现象,当情况出现时再去提高身体素质无疑会占用学生更多的时间。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高职院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有效对高职院校武术套路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教师更多是引导及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这就要求武术套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丢掉填鸭式的教学思想,学习并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武术套路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留下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武术套路的动作要领及动作连贯性,让学生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武术中每一套路的打法都不同,学生对于每套武术套路的练习到熟练都需要时间,而这期间自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及时指导及纠正。比如,在进行太极拳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整套拳法分成几节,每一节只需为学生打一遍示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在实际练习中去体验,教师在旁边对出现错误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及指导,对于有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解答。帮助学生通过自我练习来真正理解各个动作的要领以及动作之间的衔接技巧,同时还有力度、爆发力的应用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去给予引导。只有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实际练习中真正的理解并掌握各种武术套路。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保障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积极性的就要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武术套路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借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武术套路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练习武术套路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探究,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模仿比赛的教学方式,限于课堂时间的原因不能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比赛中去,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进行自我选拔,派出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并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与教师一起当作评委,为比赛的学生打分,最终按照每名学生的得分进行排名。如此一来,不仅参与比赛的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当评委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为其他学生打分来更好地发现武术套路中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比赛式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竞争意识。

(三)完善教师的教学计划

教師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高职院校的武术套路学习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硬性要求,若身体素质不达标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既定的武术动作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时会让学生不得不选择放弃。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对应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更多武术套路的同时稳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情况因材施教,保障学生学习进度的前提下努力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对于上一堂课进行复习的实践课堂,这时可以让身体素质弱一些的学生单独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其他学生进行武术套路的复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对高职院校的武术套路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武术套路的改革与创新,还需教师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宝芽,程其练,黄晓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魅力中国,2009(35):248-249.

[2]刘文武.一个外国习武者的武术教学改革实践——法国卢瓦尔河武术学校创办人NassimBerrichi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20,41(04):45-52+44.

[3]黄文董.基于强调应用、凸显手段、弱化套路——谈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理念[J].新智慧,2020(13):13.

[4]苏申根.微课与翻转课堂融合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8.

[5]李娜,褚亚旭.高校“课程+研究型社团”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太极拳课程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7(07):140-144.

★课题项目1: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20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azcg63。

★课题项目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江淮分水岭地域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SK2020A0510。

★课题项目3:安徽省教育厅2020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高职院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gxyq2020267。

跨文化交际的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该理论对于听力教学课堂模式构建及教学内容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听力教学 教学模

1.引言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交流,听力是理解语言和进行交流的基础。听懂别人说的话是保障交际活动成功的基石,否则无法交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对听力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各种英语水平测试都增加了听力的比重,这都充分说明了听力的重要性。因此,听力教学有利于我们克服“聋子英语”的现状,使课堂内外结合,由内向外延伸,推动英语实践环节的改革。

2.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听力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普遍认为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因素直接影响听力理解能力。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Brown和Yule指出影响听力难度的有四组因素:(1)有关说话者(包括其数量、语速、口音等);(2)有关听者(包括听者的角色、所要求的回应程度、对话题的个人等);(3)内容(包括其承载语言的语法、词汇、信息结构、背景知识等);(4)辅助(包括是否有图片、图表,或其他可视工具和辅助听力材料等)(Nunan,1991:24)。Anderson和Lynch提出影响听力理解的五个重要因素,包括信息组织、对话题的熟悉程度、信息的明确性和充分性、指称表达类型和材料描绘静态或者动态关系等(Nunan,1991:24-25)。在了解和掌握影响听力理解因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发现听力课堂存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能切实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3.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普遍反映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听力课堂播放的听力语料存在听不懂、跟不上的问题,从而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完全放弃的行为。学生面对大量真实的听力语料普遍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很难实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新目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听力教学模式单一。听力课堂教学的一个传统模式就是“放音—对答案—讲解—再听”,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力材料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单一的听力教学模式很快就会让学生感觉枯燥、疲劳,最终失去信心和兴趣。

(2)学生听力存在较大差异,发音不准,词汇量少,造成听力困难。

(3)学生在听力训练之前缺乏相关语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4)学生过多地依赖课堂,以为提高听力水平只要认真上好听力课就行了。

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消极应付、被动练习,听力课堂的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听力训练的兴趣。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理念改进听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营造语言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寻求新的有效的出路势在必行。建构主义先进的学习理论对于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教学内容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4.建构主义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4.1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的。科恩伯格(0.Kernberg)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总的角色是学习的供助者(facilitator),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学习的人(Littlewood,198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基于任务和解决问题型的情景,适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的学习环境”(Wilson,1996:5)。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进一步发展,其基本观点是强调学习者基于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经验及意义,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

4.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听力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2.1创设真实情境,输入文化背景知识。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对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这就会影响对听力语料的理解。因此,在听力训练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听力主题相似的真实情境,介绍相关主题的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学生听懂和理解所听英语听力材料有很大帮助。

例如,我院开设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第一单元的听力主题是有关国际时间的讨论。在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之前,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有关对待时间不同态度的真实情境,包括参加聚会、晚宴、会议等真实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有关时间观念的文化差异,这样的听前情境创设和文化背景知识输入,激发了学生对相关听力材料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课堂听力训练的准确度。学生课后反映,当听到自己熟悉的材料时,不论是文化、科技,还是经济、政治等听力内容,都能有较好的理解。如果缺乏对听力材料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就可能造成听力理解的障碍。因此,除了课堂上针对性的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学生课外也应坚持多听、多阅读,储备各个方面的丰富背景知识。

4.2.2学生为主体,以听促学。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传统的听力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只是听力材料的被动接受者,从而容易丧失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那么如何做到在听力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听促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对听力学习的积极性呢?

首先,选择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听力材料,对学生进行大量原汁原味、可理解性的正面输入。我院编撰的听力材料内容多样化,涉及讲座报告、对话访谈或者新闻,一般选自VOA、BBC和CNN等媒体的新闻、采访等具有真实语境的材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的听力任务也要多样化,避免枯燥,一成不变,句子复述、听力故事接龙、听力材料情境再现等任务的使用,都收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另外,创建课外网络听力学习平台,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生课外的时间,促进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课堂及课外网络自主学习执行和完成听力任务,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5.结语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听力课堂上丰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意义建构的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南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Littlewood,William,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4]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Oxford Press,1991:24-25.

[5]Wilson,B.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6.

本文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上一篇:先行调解制度法律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西方价值观文化差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