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2024-07-27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云南香格里拉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形成的“香格里拉”模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典范。黔东南州与迪庆香格里拉有相似之处,黔东南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开发提供了条件,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考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二者和谐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香格里拉模式; 黔东南州;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旅游开发

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迪庆州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迪庆州立足香格里拉品牌,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和建设,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一批高品质旅游产品逐渐形成,香格里拉品牌挤身全国旅游十大影响力品牌之一,曾荣获“年度最具活力的旅游地区”奖等荣誉。

2011年,据核算,香格里拉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3863万元,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42.6%,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次613.2万人次,同比增长35.59 %,其中,国内旅游总人数为548.29万人次,增长37.9%;实现旅游总收入581152万元,同比增长25.84%。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66660万元,增长43.26%。2012年,香格里拉县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757.21万人,完成旅游业总收入70.41亿元,同比增长21%。

二、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成就

三、香格里拉和黎平发展旅游业相同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都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是发展旅游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极富特色的、深藏文化底蕴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是很多地区无法比拟的

(二)民俗文化独特

民俗风情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这些人文资源的发掘、整理,创作,传播,给旅游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快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特色经济。

(三)政府的推动

“旅游兴州”、“旅游兴县”、“原生态黔东南” 等一系列宣传会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香格里拉和黔东南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思路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建设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不同层面,开发推出更多的旅游文化项目,深化民间歌舞文化、民间节日文化等项目。在努力营造旅游精品的同时,要着眼于产品的多样化,针对游客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参与体验的需求特点,形成档次与规模相结合、数量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能一拥而上,旅游主管部门应该按照已经制订的总体规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开发,避免重复和滥用资源。不要为了迎合游客猎奇心理而一味追求热闹、好玩、新奇、刺激,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造成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使民族文化旅游得以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

(三)优化整合资源,走联合开发之路

对区内的旅游资源也要进行特色定位、资源整合和联合开发,明确各村寨的功能和竞合关系,确定各村寨最适合发展的文化旅游类型,实施串联组合开发,设计循环旅游路线,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对各种旅游要素进行综合开发和统筹安排。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人性和接待条件,优化景区之间和景区内部的交通。同时,还要尽快改善接待条件,尽快改变住宿设施落后的局面,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肖潜辉.黔东南州旅游调研报告 [R].凯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局,2003,8.

[2]李再勇.黔东南州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R].凯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局,2003,9.

[3]龙彦青. 快速发展中的香格里拉县旅游业存在问题研究 [R]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2,9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之下,“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策略。但如今乡村“文旅融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应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模型,以探究“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战略提出,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整体战略的灵魂所在。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和养老服务等产业。国家在政策方面明确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行业,以“文旅融合”发展鄉村旅游行业,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绝对优势。如何高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统筹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找到乡村文旅融合的正确模式是当前亟须处理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现存主要问题

(一)文旅融合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于“文旅融合”这一策略的管理体制仍在探索时期,并不完善。从政府部门来看,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本就分属不同、职责不同,而文旅融合需要两个部门共同出谋划策,沟通与协商上往往存在问题。为实现文旅融合,要有专门的负责部门立足于“文化”和“旅游”两个方面重新拟定策略,在体制上为文旅融合清扫障碍。

(二)投融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方式仍是以政府主导,加上社会资本投入的模式。政府投入资金远远不足以支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社会资本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投入金额有限,投融资渠道单一,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行业长远发展。

(三)文旅融合产业链条短,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

文旅融合广度深度不足,创新意识缺乏,导致相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融合效果差,产业链条短。目前,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具体还是依靠农产品销售、农事体验、风景观光、推销美食、农村纪念馆和博物馆参观等传统项目,对于文化创意的关注度与利用度不佳;此外,产业链条短还体现在文化产品发展创新度欠缺,文化衍生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文旅融合进程。

4.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人才是文旅融合快速推进的关键所在。但现状是欠缺具有高文化水平,丰富旅游行业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现在乡村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仍是传统型,缺乏创新意识。即使是招募到高层次管理、营销人才,也常面临被别的景区或公司挖走等人才流失的情况。如何招募新型人才并将人才留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型设定

对于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实现“文旅融合”,“创新”是最大的驱动力,“创新”也是整个战略的造血换血机器。现以创新入手,从政策、资源、管理和体制等方面制定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三、文旅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协调推动发展

首先,国家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制定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景区的土地规划申请、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服务或是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等,政府都要适当在政策上予以帮助;其次,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再则,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搭建融合发展平台 。

(二)推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文旅融合机制

首先,要加大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的体制改革,尤其是“文旅融合”专项体制的改革,为文旅融合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其次,构建并完善文旅融合机制。其一,要建立“文旅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选拔领导队伍;其二,建立“文旅融合”政策沟通机制,科学系统规划发展政策;其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网络。大家共享信息,良性竞争,协同发展。

(三)延长并优化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创新力度

目前,“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需要延伸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创新。其一,要更新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更多地融入文化创意因素,形成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其二,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延伸产业链条。例如,新疆地区因为盛产瓜果,就可以构建瓜果种植、采摘体验、加工、销售等一条线的产业集群;其三,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不仅要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更要蕴含特定的文化内涵或是情感要素,既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更要满足其深层的情感需求;其四,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科技手段创新市场运作形式。

(四)以创新驱动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1.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旅游行业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首先,推动旅游与文化因素融合,例如延安的红色旅游线路,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文化等。以文化因素融入,或者专门以文化为主线来打造旅游线路,更易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竞争优势;其次,旅游与农业结合。农作物培育基地,农事体验等;再则,旅游与康养健身相结合。以康养为主题的度假胜地,开发攀岩、跑步、垂钓、漂流等体育和娱乐项目。

2.景村融合

乡村发展旅游行业要以景村融合为基础,调动村民参与,形成长效旅游线路,既形成独具特色旅游景区,也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增长,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政企融合

政企融合,要开创更多元、更开放的发展平台。在投资、设计、开发、运营、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都要调动政企深入交流、沟通,推动项目发展。

(五)构建人才培育机制,培养高层次文旅融合人才

首先,要引进大批具有创新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政策优惠、工资优势、员工持股等激励政策来吸引人才加入;其次,要“稳住”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为他们规划光明的发展前景,让人才能在此长久发展;再则,要利用周边的旅游学校等教育资源来培育人才。定点培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为景区提供充足人才储备;最后,可从本地农村发掘技术人才或者培训一批当地人才,在劳动技术等层面满足景区的发展需求。

(六)传承与创新并举,打造地方特色精品文化品牌

首先,要立足当地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值得再开发再利用的文化竞争优势;其次,创新要融入到旅游项目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也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创新其展现形式,创新旅游产品形象,创新旅游线路设置,创新宣传方法和渠道等,让创新因素贯穿“文旅融合”整个流程之中;此外,地方要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发挥其示范作用。以云南省为例,该省以大理、丽江古镇为依托与周边景点连为一线,并逐渐开发周边的旅游景区,带动全省旅游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七)重视环境问题,走可持续道路

目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文旅融合”可以结合这一趋势,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理念融入旅游开发之中。打造有机农场种植,绿色农庄生活体验游,以环保生态为主的度假村等。此外,政府旅游部门也要加大旅游行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在政策和法律上都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的关注,为“文旅融合”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深入发展“文旅融合”,在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发展的过程。要结合地区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将创新融入到政策、资源、体制、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制定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彩虹,段朋飞,尹琳珊.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8(12):4-7.

[2]王莉.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茅山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6):147-149.

[3]曹莉丽.农文旅融合助力浙江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8):99-101.

作者简介:刘幸(1995-),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产业。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是我国国土资源事业和科普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是我省唯一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拥有珍贵的馆藏、现代化的展览设施和雄厚的科研力量。该馆馆藏内容涵盖地质、土地、测绘三大方面,拥有大量珍贵而富有特色的藏品和先进展览设施,采用实物、模型、图表和声光电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和解读各种神奇的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堪称一座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科普殿堂。

科普宣传成绩显著

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构建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体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该馆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活动,公众参与度较高,如“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湖南开放日”及“国土资源各类夏令营”等。另外,不定期组织各类国土资源科普知识讲座、高峰论坛等,通过这些讲座和高峰论坛,互相交流、探讨,推动了科普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开馆一年来,已开展各类讲座13场,高峰论坛两场,2009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

该馆积极开发科普项目和科普产品,编辑出版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张家界》、《带你游玩张家界》、《神奇的矿物会说话》、《寻龙记》等一批较优秀的科普书籍,其中《神奇的矿物会说话》荣获全国优秀国土资源科普作品。为提高全社会的国土资源知识的普及程度,积极加强与中小学联络和合作,开发适合青少年、幼儿参加的科普项目和科普产品,更好地普及国土资源相关知识。

在科研方面,凭借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该馆还完成了《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等一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荣获多项荣誉。

构建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体系

根据两型社会的主题思想,湖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还有较大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国土资源科普应该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建立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形成稳定长效机制,保障国土资源科普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2011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制定《湖南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时指出“要加快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并对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实施单位和部门“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和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编写评选一批科普丛书和音像制品,推出一批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精品,建立科普网络平台,构建全省特色鲜明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实施单位。无论是在场馆面积、标本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人才队伍、科普实力等方面都是省内唯一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该馆将以“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为指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馆藏标本,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打造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中心,构建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更好地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对甘肃省甘南州迭部扎尕那和夏河博拉乡8个村的牧民进行了“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意愿及行为响应”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两县同处甘肃省甘南州,但在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认知、意愿及行为响应上,仍存在明显差异。意愿方面,迭部扎尕那牧民积极性更高,也更愿意主动去保护旅游资源;行为方面,两地牧民虽均有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但均缺乏多样化的保护方式,相较之下,迭部扎尕那牧民参与方式相对多样。同时,制约两县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奖罚制度,思想观念等。

关键词:甘南州;旅游资源保护;意愿及行为响应;地区差异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连,西南则与青海接壤。自2015年以来,甘南州提出全员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口号,并将其付诸行动。随后,经过甘南人民不懈努力,如今的甘南,城乡面貌已有所改观,各方的游客也蜂拥而至,然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仍是一项发展之计,改革之策。如何保护现有“大生态、大环境、大旅游”又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基于该问题的研究兴趣,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甘南州内部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差异,以期为当地旅游资源保护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样本及样本特征

为了了解甘南州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认知,意愿及行为响应,分析其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特此开展此次调研。本次调研时间为2018年8月6日至8月16日,调研地点为甘南州迭部扎尕那地区及夏河博拉乡地区,分别选取8个村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37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83%。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牧民基本情况、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认知、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意愿、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

在此次调研的两个区域中,夏河博拉乡的男性占比高于迭部扎尕那。两地区的女性占比均低于男性。

从民族比例来看,两地均主要是藏族,其中迭部扎尕那藏族达78%,而夏河博拉乡则94%为藏族。

从年龄结构来看,两地区17~36岁的牧民所占比重均最大,比重最小的是56岁及以上的牧民,说明两地区老年人较少,劳动力相对丰富。

从文化程度来看,由于迭部扎尕那近年旅游业的相对发展使得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当地牧民的文化观念相对较强,使得当地牧民对子女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而夏河博拉乡相对来说地理环境比较闭塞,当地牧民对外界接触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小,所以受教育程度也普便偏低。

从两地牧民主要收入来源来看,迭部扎尕那有13%的牧民最主要收入来源是牧家乐(包括旅游民宿,酒店,餐饮等),其次23%为放牧;而夏河博拉乡则有58%的牧民最主要收入来源为放牧,其次占24%的牧民以打工为主。主要收入来源的不同,决定了牧民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不同。迭部扎尕那相对于夏河博拉乡,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而夏河博拉乡则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因此,在对旅游资源保护的目的上,迭部扎尕那牧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收入,而夏河博拉乡大多牧民认为最主要的目的则是放牧需要。

图1为两地区放牧数量的对比图,迭部扎尕那所选取的景区及周围,近2/3以上牧民现无放牧数,原因主要是,随着近几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牧民卖掉自己所有的牧畜,用来打造游客所需的旅游产品,如酒店、民宿、餐馆等。其次是因为扎尕那的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不适宜放牧。反而夏河博拉乡的自然地理环境较适合放牧,再加之夏河博拉乡旅游业欠发达,决定了夏河博拉乡以牧业为主导产业。

二、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认知

由表3可分析得出,两地区在保护旅游资源活动参与上并无明显差异,两地区均有90%左右的牧民,了解并参与过全域旅游无垃圾该项活动,对除此之外的其他相关活动均不了解。原因在于甘南州政府于2015年在甘南州全州范围内推广实施全域旅游无垃圾活动。因此,甘南州迭部扎尕那和夏河博拉乡地区大部分牧民对于全域旅游无垃圾活动的了解程度较高,而对于其他旅游资源保护的相关活动了解较少,所以,政府应该多开展类似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牧民知道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并且广泛参与。

由表3分析得出,迭部扎尕那牧民中有87%的牧民对相关法律了解一般,夏河博拉乡牧民则有65%的牧民对相关法律了解一般, 总体来说,两地区牧民均较为缺乏旅游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大法律教育宣传,可通过发放法律手册,入户宣传,举办法律知识活动等途径的开展,使得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由表3可分析得出,两区域牧民眼中保护旅游资源的作用。迭部扎尕那地区有39%牧民认为其最大作用在于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而夏河博拉乡牧民中有69%的人认为其最大作用在于美化家园。总体来说,保护旅游资源对于当地牧民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牧民都应该重视保护旅游资源的这一举措,因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由表3可分析得出,迭部扎尕那地区近一半牧民认为保护旅游资源最大受益者是外来游客,而牧民自身和当地非牧民则受益较小。夏河博拉乡地区则有56%的牧民认为,保护旅游资源最大受益者是牧民自身,而外来游客和当地非牧民则受益较小。

保护旅游资源是当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它不仅能够给当地牧民和游客带来收益,对于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牧民参与旅游保护的意愿、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一)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迭部扎尕那牧民中有31%了解过当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而夏河博拉乡中高达73%的牧民了解过当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为两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同,两地的牧民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关注度不同。由于迭部扎尕那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较大,并且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所以迭部扎尕那的牧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较大;夏河博拉乡地区因为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旅游开发力度不大,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所以当地只有三成的牧民關注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两地区的数据显示,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比较大。

(二)牧民参与旅游的保护行为响应

在设计“参与保护旅游资源的方式”问题上,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捡垃圾、减少放牧数量、轮休放牧、其他等选项。具体调查如图2所示。

根据调查可知,迭部扎尕那和夏河博拉乡两地参与旅游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两地区选择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大都以牧民自愿捡垃圾为主,而夏河博拉乡以放牧为主,有少数牧民选择减少放牧数量来参与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牧民参与旅游资源的影响因素

1. 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阻碍

根据图3所知,在迭部扎尕那,牧民认为参与保护旅游资源的最大阻碍是奖补机制不完善,其次是由于其他因素和自身观念的影响;在夏河博拉乡,牧民认为由于受他人行为影响而去保护旅游资源的牧民较多,由于自身观念受限和其他的影响因素次之。当地政府应该完善奖补机制,通过各种奖励来激励牧民参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从被动的参与逐渐的变化为自主的去保护旅游资源。

2. 参与旅游资源保护时考虑的因素

迭部扎尕那和夏河博拉乡牧民保护旅游资源时,考虑因素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效益,美化家园和造福后代。说明经济效益即预期收益和美化家园,始终是牧民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因素,而迭部扎尕那牧民更注重考虑经济效益,夏河乡牧民则更注重考虑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四、结论

(一)认知方面

夏河博拉乡牧民对草原的关注度高于迭部扎尕那,夏河博拉乡的放牧范围更广,而迭部扎尕那地区旅游业发展更快,牧民更多的关注于旅游发展,对牧业关注度较低。迭部扎尕那牧民在相关法律的了解方面高于夏河博拉乡牧民,是因为迭部扎尕那当地政府的宣传力度较大,牧民参与积极性较高。在相关活动方面,两地对于全域旅游无垃圾活动参与度较高,对于其他活动了解较少,保护旅游资源的活动方式单一。迭部扎尕那牧民保护旅游资源的主要作用在于经济利益和造福后代方面,而夏河博拉乡牧民认为其作用主要在于美化家园和经济利益方面;迭部扎尕那牧民认为保护旅游资源的最大收益者是外来游客,夏河博拉乡认为最大收益者是牧民自身。

(二)意愿、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方面

两地区牧民对参与旅游资源的意愿、行為响应及影响因素方面差异明显。迭部扎尕那牧民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参与目的主要以提高收入为主;而夏河博拉乡牧民主要参与目的为保护放牧环境。在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上,两地牧民有共同的特征,均以捡垃圾为主。此外,夏河博拉乡牧民则采取轮休放牧,减少放牧数量方式保护旅游资源。在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阻碍方面,迭部扎尕那绝大多数牧民认为奖补机制不完善是第一因素,而夏河博拉乡绝大多数牧民则认为他人的影响排在第一位。在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因素方面,迭部扎尕那牧民认为经济效益是第一因素,而夏河博拉乡牧民则认为是保护牧区环境,美化家园。同时,两县牧民均认为造福后代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也是影响其参与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峰.全域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03).

[2]凌常荣.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3]张建春.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吕志祥,刘嘉尧.高原藏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新探——基于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视角[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5]吴玉虎.天然草场网围栏建设应因地制宜[J].中国草地,2005(02).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促进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业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国内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吸引了旅游业及民众广泛关注。这表明,旅游这一“无烟工业”正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已为时不远。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接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极为优良、资源极为富集的区域之一。

一、陕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出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国际标准,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分别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和气候景觀、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陕西省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9972个,类型比较齐全,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而人文类旅游资源更为丰富。陕西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质量、特色上在国内外尚不多见,无论是秦砖汉瓦、唐塑宋瓷、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等无不显示出强大的审美性和魅力。

旅游资源开发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

(一)陕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1.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日新月异。近几年,陕西省关中地区文物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包括景区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景点的设计改造、人性化、景区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所长进。2009年5月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竣工,高148米,长1230米的佛光大道,二个10万人的朝圣广场和相关酒店、娱乐等配套设施已完成,这是世界佛教文化发展的大事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岐山县的周公庙景区这几年建设也很有起色,不但使景区面积有所扩大,而且在山顶完成了凤凰雕塑,山上的绿化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2009年4月又成功举办了“周文化艺术节”,使周公庙的声誉大增。

2.旅游产品开发紧扣时代。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要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多年来陕西的旅游产品开发偏于人文景观类旅游产品建设,但这几年各市大力开发自然景观和休闲类产品,既有文物类产品,又紧密和时代相联系。如宝鸡炎帝陵的寻根祭祖游、咸阳的中医保健类旅游产品、西安在秦岭北坡开发的翠华山等休闲度假区和会议会展旅游产品等,这些无一不和旅客的生活工作有紧密联系,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3.旅游商品开发丰富多彩。旅游商品指旅游地区有当地特色的商品,包括食品、器具、文艺品等。陕西的旅游商品在研制方面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现以秦兵马俑仿制品、仿青铜器、耀县瓷器、蓝田玉器为代表,最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国历届旅游商品评比中,有近百个项目荣获国家奖。近几年各市开发的小工艺品、各类小吃,如臊子面、擀面皮等也在全国享有盛誉。

(二)陕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未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许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水平较低,相应的交通、供排水、通信、电气暖、环境保护等设施方面的供求脱节以及接待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服务水平低、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效果。

2.旅游产品结构性问题突出。

(1)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不协调,陕西省旅游产品一直以文物观光为主,文物类产品太多太集中,而非文物类旅游产品过少,造成产品比例失调,内容单一。

(2)产品的空间结构不平衡。陕西旅游产品大多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陕南少。这种空间格局对于陕西省南北狭长、东西短的行政区域来说,旅游产品难以产生整合力,不利于陕西省旅游业整体发展。

(3)产品利用的时序结构差异大。陕西省旅游产品利用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淡旺季差异很大。每年旅游旺季从4月下旬开始,到11月基本结束,11月中下旬到来年4月初这段时间内,游客数量极少,造成了旅游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程度的浪费。

3.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不足。陕西省各地区自身旅游资源大多数没有开发到位,甚至没有开发,造成其他地区有机可乘,在我们开发的空白点上大做文章,产生的各方面效益甚至超过陕西省。

说到寻根问祖,笔者认为,宝鸡最有发言权,以炎帝陵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早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就生活在宝鸡,所以宝鸡是炎帝故里。但全国的炎帝陵较大的却有3个之多: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而且湖南和山西的炎帝陵在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都领先于宝鸡的炎帝陵。株洲的炎帝陵由江泽民亲笔提款,被誉为“神州第一陵”,又经过多年经营宣传,知名度大增。所以一提到炎帝陵,大多数外省游客包括海外游客都认为在湖南株洲,却不知宝鸡是炎帝的真正故里。这与宝鸡在炎帝陵旅游上所做工作欠缺有很大关系。

4.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陕西省许多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破坏性建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如森林破坏严重,景区的任意开山取石,珍稀动植物资源遭破坏。

二、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理论分析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指开发旅游资源不仅要满足当前人们需要,还要考虑到后代人需要,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理论原则。

1.需求性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游客的各方面需求及时有效地推出各种旅游线路、产品。

2.共同性原则。这指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同时进行,并注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3.创新性原则。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考虑各种因素,创新开发路子,不搞千篇一律,一哄而上,突出地方特色,从而来吸引游客。

三、陕西旅游资源可持续科学开发的对策

(一)坚持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相结合

旅游资源既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物质性的旅游资源表现为有形的客观实体,如名山大川、森林湖泊、宫殿园林、文物拾遗等这些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非物质性旅游资源范围较大,包含了人物、事件、艺术和民间风俗等,虽然它们不具备物质形态,但却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物质性旅游资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陕西省的非物质性旅游资源涉及历史人物、事件、文艺作品、地方风俗礼仪、民间节庆、演艺特色饮食、庙会及文化节等,形态丰富多彩。各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把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结合起来,增加人文魅力,不断拓宽旅游内容,为本地旅游产业创造出新的附加值和社会效益。

1.长城边关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在榆林境内秦代、明代长城绵延几百公里,另外延安也有一些长城。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曾在这里戍边,革命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志丹等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这些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旅游开发价值。

2.黄土风情文化旅游资源组合。陕北风土民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有美如绝伦的剪纸、绚丽多姿的农民画、唱不完的信天游、吹不尽的唢呐曲、扭不够的大秧歌、蜚声海外的安塞腰鼓,南北有瓜,县县不同,乡乡有别,且各具特色。

3.关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农业基地,人口稠密,千百年来生活在关中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出了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间艺术。其中秦腔、眉户、碗碗腔、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羊马、年画、彩绘、蒲城焰火、岐山臊子面、锅盔等旅游资源尤为突出。

4.华夏始祖文化旅游资源组合。炎黄子孙的说法来源于陕西,炎帝陵在宝鸡南郊7公里的常羊山顶,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都要举行公祭炎帝仪式。积极开发陕西的华夏始祖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而且在凝聚炎黄子孙人心、祖国统一大业、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5.秦巴山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陕南秦巴山地处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及中原文化接壤处,且连接西南、西北、华中,历史人口复杂,秦楚文化在这里交融。汉中盆地有大量的三国两汉文化景观,如古汉台、武侯祠、张良庙等,刺绣、编织、印染等手工工艺、汉江小号也源远流长。

6.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包容天下各主要宗教教派,成为陕西宗教文化的独特现象。佛教八大宗中,六宗的祖庭在西安,而且佛教文化遗址非常丰富,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佛骨圣地”,世界绝无仅有。楼观台是北方道教第一大派所在地,西安城内罕见的伊斯兰教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传播地。

(二)推进旅游增长极战略

西安是陕西旅游的超级重点,占全省比重80%左右,这种单极化增长战略对陕西省旅游业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云南的旅游格局和陕西极为相似,以省会昆明作为单一增长极,前几年落后于陕西。但近些年来云南推行多极化战略,新开辟了大理、丽江、瑞丽、西双版纳、景洪等新的旅游增长极,实现了全省旅游全面发展,现已远远超过陕西,位居全国第七位左右。

针对陕西省长期发展战略,根据陕西省南北狭长、东西短窄的特点,必须发展旅游多增长极。在关中东部选择韩城、关中西部选择宝鸡、陕北选择延安、榆林、陕南选择安康、汉中作为新的增长极,以带动陕南陕北两翼整体推进。

(三)建立旅游产品网络体系

来陕旅游的游客,去东线返回,去西线返回,去北线返回西安,违犯了旅游大忌,经常走回头路。这样很容易造成旅游者疲倦,很难满足游客的期望和需求。所以陕西旅游资源应东线、西线、北线和南线连成网络体系,如关中旅游环线的建立,形成了關中各市县环网状线路,再不用返回西安住宿。

(四)努力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世界遗产是国际旅游的通行证,得到国际的认可,才可能有效吸引国际游客。陕西在这方面现在还是空白,可以选择太白山以第四纪冰川遗迹,把乾陵、昭陵、茂陵申报汉唐诸陵遗产;也可把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楼观台捆绑在一起共同申报“中秦岭南北生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五)积极开发自然类旅游资源

陕西旅游资源中文物型旅游产品特色明显,这个产品定位不能改变。但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如果旅游产品过分单一,势必会影响到客源的规模及增长速度。所以要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病,必须开发建设一批自然风光型旅游产品,如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经营类、天象气候景观类等旅游资源,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六)积极开发参与、游乐、休闲度假类旅游资源

前些年流传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情况并未得到彻底改观。游客夜生活的缺乏、参与型项目缺乏、游乐项目缺少是游客停留陕西省时间减少的主要原因(至今平均停留2天左右)。所以,我们应大力开发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

从发展战略看,应重点选择反映陕西民间文艺特色的戏曲、腰鼓、歌舞(仿唐、仿秦、仿汉、仿周等歌舞),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另外也要开发休闲类、探险类、生态类、主题公园类旅游,如秦岭的生态旅游、汉江的水上探险等,都可能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七)寻求文化、科技、教育和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

陕西既是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大省,又是我国文化、科技、教育大省。把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阎良飞机城、杨凌农科城等作为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八)重视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

和中东部各省相比,陕西省在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推介上做得远远不够。让这样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大省默默无闻,我们实在不甘心。

1.加强和兄弟省市的合作。更重视加强和主要客源省区大小旅行社的合作,加强区域联合,建立连锁经营和互利互惠的网络体系。

2.遴选旅游形象大使。陕西籍的国内、国际著名人士很多,利用名人做广告,放大他们的光环效应来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媒体宣传。我国中东部各省市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经常做宣传,而且制作比较精美,看后印象深刻。但陕西各市几乎没有上中央台做宣传的。在媒体上做宣传,笔者认为口号非常重要,有助于塑造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如香港有“万象之都,购物天堂”;西班牙有“阳光普照西班牙”宣传口号。陕西可用“中国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到中国来没到陕西,等于没来中国”等口号来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旅游文物艺术.南开大学出版社

2.旅游资源鉴赏.同济大学出版社

3.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郑州大学出版社

4.宗教与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5.旅游资源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共宝鸡市委党校 陕西宝鸡 721001)

(责编:吕尚)

教学资源库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运用;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区域活动环境

佛山是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佛山是著名的陶瓷之乡、狮艺之乡、武术之乡、粤菜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粤剧、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深入挖掘并利用本地区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对于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禅城区是佛山市中心城区,有“南国陶都”之美誉,石湾陶艺更是佛山陶瓷文化的奇葩。本土化资源的运用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运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区域活动空间,是本地区学前教育积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本土精粹的一种表现,也是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幼儿园品牌建设、课程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充分利用园舍三维空间,拓宽孩子自主活动的场所

佛山陶艺、民间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将本土资源渗透在区域环境、主题内容中,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主探索、自由创作,开发思维,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幼儿活动室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体,对于活动室的地面、墙面和中空这三维空间的规划,充分融合佛山民间文化的元素,遵循动静分开、因地制宜的原则,创设基本区域和特色文化,让班级文化更有特色、更有内涵。

(一)整体规划,融合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基本区域和特色区域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创设语言区、科学区、表演区、美工区、角色游戏区、结构游戏区等等,环境创设做到有规划、有设计,明确各区域的教育功能,突出主题内容,做好各类素材的收集,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为孩子区域活动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在日常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收集与本土文化资源有关的材料,例如:图片、光盘等,另一方面,在每个阶段的活动环境创设过程中,注重筛选出与活动主题相关联的文化资源材料,例如:以陶泥为主要材料,加入竹刀、转盘、擀面杖等等。

(二)有得放矢,根据孩子“最近发展区”,渗透本土文化教育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实际需求与兴趣爱好的教育,相信孩子是能够发挥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获得成功体验、幸福人生。佛山的本土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资源丰富。我区幼儿园根据自己的课程特色,明确孩子发展目标,深入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从众多的本土文化教育素材当中,开发适合孩子的课程内容,提取可以利用、有教育价值、操作性强的部分与区域功能有机结合,孩子在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中陶冶性情、丰富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与此同时,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有效选择材料,既贴近孩子生活,又满足孩子兴趣;活动区中体现孩子的学习轨迹、活动过程,本土文化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区域活动环境与主题内容相互融合,发挥区域活动环境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传承发展,整合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凸显课程建设本土化特色

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文化底蕴深厚,通过传承、变通推陈出新,判断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整合五大领域教育内容,让孩子在环境中浸润、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创造。通过自由自主的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增强幼儿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幼儿体验参与环境创设过程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有效利用,发挥空间特有功能,增强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注重有效利用,变——变午睡室为活动室,在区域活动时间里有充分的空间支持孩子自主游戏。如:睡床搬起并整齐叠高,区域活动时拉上屏风,空间间隔出来,孩子在相对宽阔的区域里,利用起表演用的道具,如狮子头、凤冠等,就是一个传统文化表演区域;挖——深挖活动室里原有布局上的合理改造,让孩子从不同的高度感知周围、认识世界,利用相对私密的空间——小阁楼,开设神秘探索区域、娃娃家、手影剧场,有意境、有情境的空间更有利于孩子更投入游戏;伸——伸展阳台、教室角落创设区域,让空间的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创设“陶艺工作坊”、“剪纸吧”,让孩子在有现空间进行无限的操作体验活动,积极创设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宽敞的区域活动场地便于孩子活动、游戏。

(5)因地制宜,拓展公共空间环境,彰显园所特色文化之内涵

教师最大化利用楼道、长廊等空间为孩子创设开发区域活动环境,凸显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将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学具柜中,把音乐、表演、建筑等容易对其他幼儿产生影响的区域放置在走廊等处,一来场地拓宽,二来不至于干扰到他人。不仅如此,对于内容、形式相似的区域,在班与班之间也进行了连通,是一个两个班、甚至整个级组共用的区域,许多的孩子都喜欢表达、表现,而在游戏的过程中,两个班级的孩子会有交流、沟通与协商,发现与探索,也促进了孩子间的交往和合作。例如:创设小班角色游戏“温馨小屋”、中班社会交往“茶趣之园”、大班科学发现“探索天地”;区域活动创设充分体现了“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动”的原则。

户外游戏区,开放玩水区、攀爬区、跳跃区、平衡区、等多个游戏区,孩子三浴锻炼,愉悦性情、发展动作、增强体质。与此同时,兼顾传统文化在户外活动中的价值,尝试开创户外区域游戏:“舞狮”游戏区、“拉车”游戏区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民间游戏的趣味性,锻炼上臂肌肉、促进交往合作能力。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着、创造着、表演着……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蕴含着纯真、朴素的韵味,让孩子们百玩不厌,乐在其中。

只有创设本土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科学合理的布局区域,才能让孩子们在蕴含教育价值的区域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彰显幼儿园的文化内涵、课程特色。

二、 有效投放操作工具材料,激发孩子探索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我自信、大胆、专注、聪慧。通过实践研究,孩子天生好奇,对环境、材料充满热爱,天生就有方法去操作、去摆弄,主动探索。环境创设好,区域规划合理、材料投放适宜,孩子自主活动的秩序感也会随之建立起来。

(一)丰富本土化游戏资源,凸显课程教育价值

独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幼儿园在常规区域建立的同时,根据孩子的需要与兴趣,挖掘民间资源,投放本土化的材料,创设“陶艺工作坊”、“剪纸吧”、“创作基地”等区域,根据主题内容、师生布置区域活动环境,投放材料工具,为孩子的选择和使用更准确、有目的性。教师在陶艺创作区,按陶泥类、工具类、辅助材料类、作品区分开,材料、工具明显地投放在一个学具柜上,供幼儿需要选择,每类物品都经过教师充分考虑,思考投放何种材料、投放多长时间、辅助工具有哪些、孩子前期的经验怎样等等。如开展“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前期参观佛山博物馆的经验,开展谈话活动,师生、同伴间进行分享交流,生成“恐龙”学习主题,通过视频、图片、图书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接着亲子进行利废利旧手工制作,增强孩子对恐龙形象在脑海里的再现,经过加工和创新,融入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赋予童趣的教育素材,用陶泥制作形态各异的“恐龙”,孩子尽情表达表现,创造属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完成后孩子们还举办“恐龙博物馆”,生成陶泥艺术课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环境布置中时,那种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会让他们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尽情的去探究和学习。孩子的作品虽然显得粗糙、稚拙,却凝聚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环境创设中,只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创设活动中来,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环境在孩子身心发展中的教育影响作用。因此,在环境创设中,要为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提供低结构开放性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自主性。在为孩子准备一部分封闭材料,设计一些规则性游戏的同时,更应该为孩子投放大量的开放性材料,引导幼儿自发性游戏,为幼儿提供可以使用的替代物,以物代物,充分发挥孩子想象力。虽然现在的成品玩具应有尽有,但是这样的玩具为幼儿留下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为孩子准备废旧材料制成的半成品以及具有开放性的原材料,收集纸片、布条、纸箱、木板、包装纸、绳等作为孩子游戏基本材料。幼儿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利用开放性低结构的及具半成品游戏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品质、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师生们共同制作大量的“美食”,为后续的的“应记面馆”、“西关茶馆”角色游戏提供大量游戏材料,大量投放了各类本土材料供幼儿欣赏与娱乐,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坚持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推动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三方面资源,社区资源、专家指导、家长参与,为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孩子通过参观陶瓷博物馆、“南风古灶”、“梁园”、“民间艺术社”,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师通过专家们的指导,加深认识,提升技能;家长积极参加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增进情感、形成教育合力。孩子、教师、家长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下协同成长,丰富孩子生活与学习经验,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区域活动环境,既是教育的背景,又是教育的手段,同时又是教育的本身,珍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发挥“小区域、大智慧”的作用,把佛山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以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手法融入区域环境创设和活动中,让孩子的生活学习更有趣、体验操作更真实、表达表现更自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2010.4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M].宁波教育出版社,2004

[4] 董旭花.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6

责任编辑邱丽

上一篇:人才培养下农业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