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4

语文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学创新对小学学生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和语文学习水平,并且教学创新对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有及其重要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理解;施行状况

引言:在近些年来的语文学习教育要求中,明确的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师要进行实质性、有效性的语文教学创新,不可只停留在表面,也不可以只进行理论性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创新,更要注重并改进教学水平的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创新方法的指导下,学生才可以真正的获得学习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

小学语文对于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及其重要的帮助。在这一课程当中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点课程,是学生从上学之初去就开始接受到的汉字文化教育。语文教师需要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需要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了解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语文课程实践和研究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中小学语文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生进行其他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发展其兴趣爱好或特长时需要运用到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以此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对于学生教育的作用,我们要加强深入对创新融入小学语文的探索和研究。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状况研究

(1)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首先要有清晰、明确的课堂教学规划,不要只在教学课堂上展示字、句和文学常识,要把重点放在语文内容上,理清语文头绪和逻辑。教师在语文讲述中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住语文重点,在重点内容上才可以突破语文的教学水平难点。教师还要在语文教学水平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水平效率的提高,深刻的体会语文的中心思想和文学价值,让学生可以在每节语文学习课堂上有所收获,并且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之一,要想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提升注入一份原动力,就要从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着手培养。

教师初步运用创新教育教学思想的阶段,要注重解相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教学策略设计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于实际存在的语文教学水平案例,来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思考,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策略设计更加客观和全面,之后教师把设计出的综合教学策略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实践中。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参加了相关的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学习,以此来对自己的教学水平策略设计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使自己的教学创新策略设计更加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要求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

(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学习研究能力,提前规划好语文学习的教学点。教师要深入地钻研语文,只有在对语文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有充分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准备,才可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上语文学习课前深入地挖掘语文中的教学点和重点内容,寻找语文研习的突破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可以更准确、有效的获取到学习知识,才可以有更好的学习学习体验。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教学创新经验总结出更适合现在的语文教学创新,促进学习课堂的有序進行。

教师要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进行课堂的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的找到语文课堂学习的重点,也可以更高效率的让学生领悟到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回归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在这一方面上,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中注入新思维,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模式,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并且学生只有在这样的主动思考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才可以更好的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进步。

比如在进行课本中一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在开始教学的一些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发展问题,让学生通过这种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文的学习。其中学生肯定会有不懂的地方,这个时候由于是在自主的学习,他们也会发挥自己大脑的想象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去解决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长此以往,在每节课前都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来进行语文课堂内容的预习,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几个文章的重点问题,让学生再次自我学习文章之后,再来提问学生这些重点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入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考能力。

(3)教师要总结出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创新的重点。教师要设计出能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起到主导、支撑作用的教学策略,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索、理解、讨论、品析、创造,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有价值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语文,学生在教学策略的学习方向下还可以探寻语文深刻的人文主旨,作者内蕴的写作思路等,这可以给学生更深更广的学习视野,掌握学习学习的重点。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教学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标准教学策略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语文的设计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堂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接受程度。只有把学生与教学策略作充分的融合,才可以实现教学策略设计作用真正的发挥。有的学生语文学习学习的接受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语文学习学习的接受能力较弱,教师要根据语文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来调整教学的速度以及教学策略的教学进程。

把学生的课堂创新融入设计到教学策略的实施中,这样才可以让教学策略设计更有活力。教师在之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中,把学习的新思维融入到教学策略设计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融入教学创新的学期末,还要进行充分的总结和整理。教师把这一阶段整个的教学创新教学策略的设计进行逻辑性、同质性的整合,还要重新学习新课程标准,通过不断的调整使教学水平更加高效率,以此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

总结:教师只有拥有较好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才可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拥有源源不断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能力,将知识更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拥有较好的教学创新能力才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语文,这也是小学学生在学习语文或者学习其他科目时需要运用到的一门基础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创新、教学策略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创新水平,解决教学创新水平中的教学策略问题,这样小学学生才能更加注重重视自身的学习学习。

文献参考:

[1]赖绍聪.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凝练[J].中国大学教学,2019,(3).

[2]魏文静.后模式时代下课堂教学的返朴与创新[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9,(3).

[3]董红红.以“一篇”带“一本”--以教学《小圣施威降大圣》为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9,(11).

[4]管珏琪,陈渠,祝智庭.信息化教学创新:内涵、分析框架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8,(12).

[5]侯浩翔,王旦.基于多群组结构模型的学校创新氛围与教师教学创新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9).

[6]梁妍.创意写作,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钥匙[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5).

[7]杨建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江西教育,2017,(21).

语文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是专科层次语文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打破了以往专科古代文学照搬和压缩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弊端,按照语文教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和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以小学教材的古代诗歌编写思路为参照,以人文内涵的模块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文化教育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具有明显的领先和优势,其独创性成果“针对文化教育类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讲解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张承凤(1965- ),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歌、教师教育。(重庆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0年精品课程“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的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张承凤。(项目批准号:渝教高[2010]14号)

语文教育专业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为培养对象,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指导思想,培养具备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该专业打破了以往专科古代文学照搬和压缩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弊端,构建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项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古代诗歌欣赏的要求,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要求和方法,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学会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朗诵古代诗歌的方法,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在实训中,既要独立完成实训项目,又有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综合性、表演型的作品,在计划、决策、实施、自我评估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解构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按照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即充分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满足教师能力需求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模块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我们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确立了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言语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其次,确定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地位》)①。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即以文学、伦理、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社会领域为指向的文化体系的核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热爱大自然,促进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精神,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二是个体层面,人与人的关系,即个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有正确的信念、信仰、理想和人生目标的精神及自爱、自强、自立、自主的精神,善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相待,善解人意,知情达理,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帮助他人,与人和谐相处;三是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关心、热爱社会,以社会进步为己任,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研究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从低段到高段依次安排了歌颂大自然、山水中的哲理、友情、亲情等作品。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模块为载体。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设计了十个模块:模块一为基本学习模块,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模块十是综合学习模块。模块二至九安排了八个分项学习模块,按照人文内涵的三个层面依次为:歌咏大自然、春恨秋愁、山水中的哲理诗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友情、爱情诗、亲情诗是人与人的关系;抒发爱国情感、怀古咏史的诗歌是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本课程通过学习模块来开展教学,每个学习模块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十个学习模块共同构成了该课程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表述(如右图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课程的开发与文化教育类专业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课程目标的设计从学科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过渡到应用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即在古代诗歌的欣赏和朗诵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设计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相结合,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和高教性的双重属性。打破以往专科古代文学照搬和压缩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弊端,按照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和结构课程内容;欣赏与朗诵所选诗歌作品以小学教材的课文为基础,在难度、广度上又远高于小学教材;课程的内容以小学教材的古代诗歌编写结构为参照,以人文内涵的模块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对语文教师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构建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从封闭过渡到开放。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课程的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手段开展情境教学。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方面的能力要求和大学生的学历层次要求,我们设计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本知识和理论(课程的学习模块一),即教学主要阐述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演变轨迹和各个时期重要的作家和流派;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了解小学教材古代诗歌教学要求和方法。二是基本分析方法,即掌握古代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步骤,如掌握景物描写的诗歌欣赏的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包括:通过意象的联想与想象、借助典故和修辞等方式间接抒情;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古代诗歌的节奏、重音、语调等朗诵要素的分析方法。三是基本能力。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口头表达能力,即运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感情的能力,运用节奏、重音等朗诵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的技能;文学欣赏能力,即通过咀嚼语言读懂原诗,从而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体味艺术的能力;阅读教学和识字听说教学能力,即对古代诗歌音乐性的感悟能力,引导小学生领悟人文内涵、感悟形象、体味艺术魅力的能力。课程的内容的三个部分不是一个层次,其中基本能力是核心,基本知识和理论是欣赏与朗诵的基础,基本分析方法是应用知识和理论在欣赏和朗诵实践中的概括和总结。基本知识和理论及分析方法通过实践环节内化为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外围到核心,从基本知识和理论开始,逐步深入到核心内容是一个行动导向的设计,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教学效果良好。

学习模块再分解为欣赏与朗诵实训项目。按照前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分析”,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步骤是: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实际形成了一个项目的完成。我们根据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4 个步骤设计了模块二至模块十共9个模块项目化的模块内容:把一个模块首先分解为欣赏和朗诵实训项目。如“模块三——歌颂大自然诗歌欣赏与朗诵”“模块五——友情诗歌欣赏与朗诵”。项目再分解为任务(即一首诗歌的欣赏或朗诵),如“模块五”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诗歌的欣赏和朗诵。以完成项目为教学过程,融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技巧于一体,在实际应用中培养欣赏能力与朗诵能力。由于学习任务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任务一致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古代诗文方面要达到的要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代诗文的要求开展教学。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方面的能力要求是欣赏、朗诵、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能力。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步骤是: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欣赏的准备;第二、三步是欣赏,包括内涵和外在的艺术品味两个方面;第四步是朗诵实践,既完成朗诵实践,又把对人文内涵和艺术特色深刻领悟并外化。实际上,小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完成”。因此,本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要在基本学习模块中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同时,又要在实践中将知识和理论以及分析方法内化为能力,体现适合语文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按照语文教学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的特点,因此不同学习模块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基本学习模块使用传统讲解法,在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模块教学中,多用讲解法这一传统教学法,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的丰富性和多义性特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出有争议问题,精心准备项目内容,除给学生提示外,其他的内容留给学生查阅资料,分小组准备并相互辩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专项学习模块中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我们把教学步骤分为任务、朗诵技能分析、实施和评价4个步骤,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在本课程的分项学习模块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reject teaching)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实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组建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按规定的教学阶段自我完成,教学内容则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程有目的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最终完成项目的同时,渐进地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或节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高效率地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根据项目的需要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获得解决问题或任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从模拟开始逐步掌握每一学习模块教学要求中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能力;随着教学的推进,前一模块学习的内容逐步作为后续模块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方法能力得到加强,因此教师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力求做到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项目设计具有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应用性;项目教学过程体现自主性、互动性、生动性。

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的改革是文化教育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打破了以往专科古代文学照搬和压缩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弊端,按照语文教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和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以小学教材的古代诗歌编写思路为参照,以人文内涵的模块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文化教育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具有明显的领先和优势,其独创性成果“针对文化教育类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讲解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注释]

①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4.

②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8.

语文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摘要】在每个班上,都存在差生。每一位老师都在想方设法转化差生。差生也是有自尊的孩子,差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本论文阐述了尊重学生是转化差生的前提,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

【关键词】农村小学;转化差生;尊重学生

“唉,李俊这个学生太气人了,一点上进心也没有,自己不想学习,无论我怎么“灌”他知识,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次考试他都不及格,也不见他难过。不知他脑袋里装的脑髓还是豆腐渣,真不想管他了!”“我们班的张宏还要气人些,不但没上进心,还没自尊心,无论老师怎么批评他,甚至骂他,他都无所谓,反正对学习不感兴趣,每次考三四十分,也不感到羞耻,真是无药可救!”“我们班的李川不但不爱学习,还惹是生非,今天说脏话,明天打人,认错快,改错慢,是个十足的老油条,我才倒霉哟,摊上这样的学生!“

办公室里,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令老师难过而又无奈的差生几乎每个班都有。负责的很多老师也想了各种办法来转化差生,可收效甚微。这些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或老师的。老师们,无论这些差生他们怎么形成的,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我们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尊重他们。

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呢?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

心理学上认为: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而尊重孩子,就是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他符合儿童的情感,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儿童的需要。要培养儿童的成就感,教师首先让儿童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尊重。教师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才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一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虽然角色不同,但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校中,有的老师特别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能耐心地、细心地循循善诱地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探究的世界。面对差生,他们也不歧视,不用语言去侮辱,不会让差生产生恐惧感,自卑感。在学校,有的老师工作兢兢业业,责任感非常强,可班上的某些学生却不喜欢他,甚至有时和老师唱反调,这让一些老师郁闷,百思不得其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有些老师就是在尊重学生人格上有时做得不够好。面对学生,他们有时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大声呵斥,用语言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面对成绩差的学生,有的老师出言不逊:“你怎么这么笨吗,简直是头猪。”“你脑袋进水了,被雷劈了,滚回家去让你妈教!”其实很多老师说这些话时,本意是希望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当一个好学生,有时恨铁不成钢,气急了才说出这些话。殊不知,这些话却深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有些学生就破罐子破摔,一发不可收拾。

二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

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不偏爱优生,不歧视差生。教师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信心。

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见解,学生说得对就鼓励,说得不好要给他解释,帮助他找到错误的原因。如我班有一个成绩稍差的学生汤友,平时沉默寡言,上课从不举手。每次老师请他回答问题,他的反应很慢,说话慢吞吞的,一点自信都没有,有点急人。有的学生都听得不耐烦,经常打断他的回答。汤友每次回答问题,我都耐心听他说完,并且鼓励他。渐渐地,有时上课他能主动举手了,回答问题也流畅多了。慢慢的,他对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竟然有了进步。

三 尊重学生,还要保护学生的缺陷和隐私

每个人都有隐私,个别人还有缺陷,小学生也不例外。每个人都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自己的隐私,都不愿缺陷受到嘲笑,否则会难堪。而作为小学生,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喜欢议论别人的隐私。有一次,我班的调皮大王蒋川和非常内向老实的潘红打起架来,让我很震惊。因为潘红从不`骂人、从不打架。后来,我调查了事情的真相,才弄明白,蒋川在教室当着很多同学喊潘红瘸子,还学潘红走路,让潘红很难堪。因为潘红小时侯得过小儿麻痹症,流下了后遗症。潘红忍无可忍,就和蒋川打了起来。我把蒋川很狠批评了一顿,并且在班上立下班规:严禁嘲笑别人的缺陷,不准打探、议论别人的隐私,否则受到惩罚。为此,潘红特别尊敬我,学习也更努力。

尊重不仅能使人愉悦,而且能使人聪明。转化差生,让我们从尊重学生开始吧!

完全错误的,切不可把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责扩大到监护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政府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陈远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应用指南》[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

[3]杨安定 吴志宏.《中小学生伤亡事故案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劳凯声.《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庆,刘建云,庞蓉,陈赛杰.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认定探究[J].《中国卫生法制》,2011年(4).

[6]文铭,张欢.试论大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责任的归责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9期.

贵州省教育厅学校安全管理项目研究成果。

语文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外优秀文化的主要窗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感性体会与理性内容、鲜活的形象与抽象概念统一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

高中语文课本的组成主要是一篇篇经典的文章和诗歌,特别是新课标的课文,它们本身就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获得语言和文学的“美”的体验。而且,因为信息的发达,接受能力强,个性鲜明,因此,当前的高中学生比起过去的学生而言,简单的讲解课文,照本宣科已是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要求。而语文老师想要教得好,教出新意,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审美”体会。

我们的高中课文,或含蓄隽永,或清新动人,或经典严谨,但是当学生面对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茫然迷茫,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审美”体验。

什么是“审美”呢?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感情的关系状态。简单而言,教学审美就是通过课文这个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美感”呢?

一、教师在课堂中处主导地位,一名语文教师能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对“美”有没有自己的体验,决定了教师能不能深层次地掌握教材、课文,能不能引导学生体会“美”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就像传统手工中的绣花,不但是慢工,更是硬工。语文教师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平时应该耐住寂寞,静下心来多读书,专心读书。并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现在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铺天盖地而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带给人们很多方便,而教师夜读华章还是有必要的。“文化快餐”大多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因此,没有深层次阅读,就无法真正把握文章的内涵。

读书是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的过程,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美的熏陶,极大开阔人们的想象空间。如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节选,如果教师没有从头到尾看过《红楼梦》,没有对《红楼梦》的不同人物有整体的认识,没有对林黛玉曲折身世,细腻情感的感受,教师又如何能生动具体地带领学生跟从林黛玉的眼光看贾府,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又如何在讲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对《红楼梦》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美的享受,即是独特语言的韵味,又是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因此,只有读万卷书,语文老师才有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才有自己的魅力,才能引导学生体会美。

二、学生在课堂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寡,能否学会“审美”的基本技能,能不能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美”,决定了一个教师这堂课是否成功

教师上好课,起码做到以下两点:

(1)审美离不开想象力,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并能充分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有对韵律、颜色、节奏、构筑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的要求,更有以创造性的想象力,把那些死的文字,转变为鲜活可感的形象的要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让学生感知形象,从而唤起学生心中的“美的感觉”,并利用这种“感觉”所引起的“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识培养和品格教育的目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呢?教师应该抓住课文形象可感之物,并能创设好的情景。如教散文《故都的秋》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把握,领悟美的。首先播放课文录音带,继之让学生充分美读,学生对优美的语言有充分的感受之后再指导学生把描写秋晨所见、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等文字找出来,再反复吟诵。学生在吟诵中调动了各种感受器官,从自身经历过的秋天的体验,并在想象中慢慢地进入“清、静、悲凉”的意境。这样学生如见秋之形,如闻秋之香,如身临其境,从而逐步培养了敏锐的语感。夏尊曾说:“语感敏锐的人,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想象就是要使学生从有迹象的语言文字之外,从而能感受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产生“美感”。

同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束缚他们的思维,甚至不要害怕完成不了教学的任务,让学生敢思考,敢表达,在美感的冲动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像我在教《老家的树》这篇美文的时候,紧紧把握作者对老家四季的树——春之杨柳、夏之榆树、秋之白杨、冬之松柏的赞美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请四位学生按顺序配乐有感情得朗诵课文,其他同学闭目聆听,并尽量通过文字想象画面的内容,这四季不同的树,美丽的景物描写,激发了学生体会文中浓浓思乡、恋乡、爱国之情,并把各自想象,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借助想象对“树”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达到了审美的升华。

课后,我鼓励学生延续课堂的活跃思维,用笔去实践,去表达,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树的作文。我问学生故乡的树有什么?这篇作文收上来后,我看到,学生们都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来感受故乡的树,还有学生运用了各种表达手法来描写自己对故乡的树的情感,而文体更是多种多样,有散文、诗歌、记叙文,甚至还有同学用了科幻的体裁描写了数百年后故乡的树的变化,学生们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让人惊喜。在教学中我仅仅是给了他们一些基本指导,但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2)“美”是感性的,是充满情感的体悟,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作品的思想美。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我们的许多课文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富的思想与情致。像古诗中,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健之情;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细腻隽永的儿女情长;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婉约凄切之情;李白“安能折腰摧眉事权贵”的不屈狂傲之情等等。这些美好的诗句,文学审美经验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得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审美经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里,带领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寻找美,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课文,美就在身边,使学生自觉地发现、追求、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语文审美教育管见》.

[2]卢雪兰.《重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3期

[3]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

语文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的人文性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在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语文教育成效的提升,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在阐述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建立人本化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怎样将中学语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结合。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育;人文精神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关教育人员加强了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中学语文教师同时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这两部分内容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情感和内涵的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启发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

一、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人文精神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产生拜金思想,且容易引发精神空虚等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人文精神也逐渐不被人们重视。怎样呼唤时代发展下的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学语文学科是重要的人文性学科,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成为各个国家公认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个性、自我精神、发散思维、责任感的创新人才,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层次的人文精神,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

(一)学生个性的缺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应付考试的思想,在无形中压抑了自己个性的发展。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围绕考试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价值观的迷失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围绕语文教学大纲开展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阅读、背诵来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雖然满足了中学语文教育要求,但是没有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的更多可能,使得语文学习出现了标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人文视野的狭窄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来发展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学生在语文听读训练中实现了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转变,在写作训练中实现了从文化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但是从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语文阅读面十分狭窄,知识面有限,且中学语文教学仍在不断删减篇目,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深度把握文章主题。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

为了使人文精神更好地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树立人本化的语文教育观。初中语文教育要着眼于人的身心发展,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二)通过个性化教学目标渗透人文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语文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形式,充分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个性化、开放化的特点,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一问题展开探讨,在探讨中深化思想,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积极借鉴传统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私塾启蒙教育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通过私塾启蒙教育中的反复熟读能够让学生自主把握文章的内涵,了解文章思想,加强自己对文章的印象,感受文章中充满魅力的文字。反复熟读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系统,在受到外在、内在语言刺激的时候,就会根据脑海中的知识系统自主分辨出词语、句子的正误以及表达的优劣,形成自己的语感。经过长期的训练会帮助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在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提升教师人文素质。首先,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学识基础,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法律、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魅力,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反映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的学科,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等内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众多阅读文章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学习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意志、品德,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立新.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J].课外语文,2015(16):190.

[2]桑金宏.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现代教育,2015(Z2):114.

[3]王雪梅.浅析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J].赤子(上中旬),2015(14):183.

[4]李瑞瑞.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誗编辑 高 琼

语文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叶圣陶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家。在其七十余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他总结和提出的许多宝贵经验和理论,对现在乃至将来的语文教改都将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在倡导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重温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汲取太多的养料,对于我们扎实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善莫大焉。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完全可以用“巍巍乎大矣煌矣”来概括之。从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朱熹一直到现代的叶圣陶,无一不是为我们构建了无比丰富博大的精神宝库以供我们借鉴研究。叶圣陶是我国近现代卓越的文学家,也是一代教育大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今天看来,依然不失深刻与超前。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重读叶老语文教育的有关论著,便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现实意义。

一、凭借教材范本,构建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并正确、有效地运用之。而这一能力的获得,并非凭空产生,在叶老看来,须通过相应的媒介获得。而研读叶老的语文教材理论,便可发现,它始终贯穿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藉教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

语文教材的性质是什么?叶老有一个形象的比方:“锁钥。”他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自然也就可以涵养出应有的素养。此外叶圣陶还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叶圣陶所说的“凭借”,有两层涵义:一为学习知识的凭借,二为养成习惯的凭借。语文教科书,无外乎是一种将学生和知识之间进行勾连的媒介,是学生获取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凭借”。它重在让学生从阅读大量名篇佳作的过程中获得具体真切的感受,从而形成有血有肉、牢固扎实的知识,进而化作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倡导广泛阅读,升华审美借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悟、欣赏、品鉴乃至创造美的素质及能力,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在叶老看来,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广泛阅读,逐渐培养形成之。因此,他总结出自己著名的“扩展”说。

“扩展”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由课内教本扩展到课外读物。他认为:要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着眼,兼及社会生活“所触及的各类文字”。二是指由单篇短章扩展到整本的书。20世纪40年代初,叶老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指出:“现在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到1949年,他又把上述观点修正和发展,形成这样几句话写进《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案》:“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因为学生只会读这些单篇短章,眼光往往受到局限,遇到篇幅较长、规模较大的书籍,就不容易驾驭,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叶圣陶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浓缩为一句话就是“教材无非是例子”。但是“例子”必须深浅有度,恰到好处。关于课文选取,叶老认为“绝不宜问其文出自何人,流行何若,而唯以文质兼美为准”。他对入选课文中的朱德、郭沫若的詩文都曾进行修改。郭老的《天上的市街》,课本中改为《天上的街市》;1978年编写新教材时,人教社拟选当时颇为流行的郭老的《水调歌头·大快心事》为课文,而叶老则指出,作品中有词律不合平仄之处,不宜选用,使人教社避免了一次只看名人和流行情况、未能坚持“文质兼美”标准的失误。

三、强调主动学习,培育提升思维品质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职能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而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指导甚少,叶老对此早有觉察,他提出的对策就是改革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在主动学习中,培养提升思维品质。

1983年8月,叶老在会见“文言文教学座谈会”代表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做教师的,最好当学生的顾问。”而更早在1962年,他也有类似的表述:“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叶老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有两个“要不得”:一是教师就像往口袋里放东西一样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不得;二是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让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课堂教学要不得。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仍有许多教师将一篇篇课文照本宣科地去教去讲,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出学生高品质的思维?

叶老也曾经指出:“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了什么都听教师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可见,要解决眼下学生习惯于“等靠要”的问题,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坚决反对和摒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己尝试着理解、揣摩,教师再适时点拨、诱导、帮助,或许是解决窘境的良好途径。

四、注重继往开来,热爱传承经典文化

叶圣陶是中国教育界有口皆碑的大师,其敦厚谦逊的人格早就为人所敬仰。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而在教育实践中,叶老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是语文扩展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继往开来”的需要,有“无用之用”。“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这和当前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观点完全吻合。

叶圣陶自己也将对传统文化的珍爱,付诸到创作实践中,选编入全国各地语文教材中的《荷花》《藕与莼菜》《记金华的双龙洞》《苏州园林》等篇目,均是他热爱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叶老指出:“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文言文教学,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在里面。确实,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忽视了这个宝藏,那么,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在《试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一文中有这样精辟之言:“叶氏语文教育观的基本精神是一贯的,但其中某些理论观点却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应该予以充分的自信。

习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所以,我们还是要沿着中华文化的汤汤流水去追根溯源。就我们语文教育而言,我们更应该去找寻本民族语文教学的有益的经验,认真研习,并与时俱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书目:

[1]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山东人民出版社.

[2]张心科 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评析.中学语文教学.2008.(5).

[3]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育科学出版社.

[4]张定远.重读叶圣陶 走进新课标.湖北教育出版社.

[5]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盛新,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教师。

上一篇:医院会计核算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鉴赏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