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施农业宏观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我国设施农业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者按:本期我们从全国以及省市等方面针对“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发表了《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几点思考》、《关于甘肃省设施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考》、辽宁省《葫芦岛市“十二五”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提要)》。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发表了第三篇规划的要点,敬请作者谅解。今后我们还将陆续发表不同层次的(省级的,地市级的,县级的,乡镇级等)相关内容,目的是供同行们相互交流,借鉴,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希望同行们踊跃投稿,一起讨论,相互提高。

近30年来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迅猛,设施面积从不足10万亩(0.67万公顷)发展到目前5000余万亩(333.3万公顷),已成为世界设施园艺第一生产大国。特别是设施蔬菜及西甜瓜占设施面积的95%以上,年人均供应量近200Kg,在解决我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我国设施园艺在设施结构、环境调控、专用品种、育苗、栽培技术以及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均与国外设施园艺发达国家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有相当差距。因此,提高我国设施园艺总体生产水平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历史性任务。那么,今后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设施园艺产业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一些思考建议,仅供参考。

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定位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主要目标定位是 以满足我国人民生活需要为主,适当发展出口设施园艺;以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耕地、水、能源)与节约成本为核心,确定设施类型和现代化水平,以实现高产优质无害化(产量高一倍、安全卫生、优质)为主,确定适应不同地区及设施类型的栽培技术规范,以经济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为核心,确定设施园艺的装备水平,以不污染自身产品和环境为核心,确定环境保护的生产标准,以有利于个体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为核心,构建设施园艺生产合作组织。

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中需明确的主要问题

2.1 设施园艺的发展规模

目前我国设施园艺总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333 3万公顷),如此大的面积还要不要再扩大?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设施园艺应以升级换代(旧设施不断淘汰)和提质、增产、增效为主,但尚可适当增加面积,其理由是露地蔬菜在逐年减少,需要设施蔬菜逐年加大补充,另外即便是基本稳定面积,也是动态的稳定,即:一部分不太适合设施园艺生产的落后设施将被淘汰,另一部分设施将新建设,这样会逐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今后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一方面应尽量杜绝低水平设施占用良田建设,另一方面应实行规范设施建设的政府高补贴制度。

2.2设施类型与结构选择

未来园艺设施结构应符合适合我国国情,适合节能减排:适合建设区域气候特点的原则。具体设施结构类型应是多样的,其中,北纬38。以北的北方地区应以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中小棚为辅,日光温室应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设计不同类型 北纬30度以南的南方地区应以遮阳网及塑料大中小棚为主,塑料连栋温室为辅,北纬30度—38度地区则需要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并重。

日光温室结构总体向大型化发展,但要注意不能大到影响结构稳定,不能大到最低温度季节温室内昼温升不到25℃,也不能大到使保温和采光性能受到影响。日光温室后墙厚薄既要考虑保温性能,也要考虑蓄热性能,土墙厚度一般为当地冻土层+75cm,日光温室地下挖深应根据不同地区环境特点确定,不应盲目引用其他地区下挖深度,一般来说纬度低的可深些,纬度高的可浅些,纬度高的地区冬季,温室下挖过深,空间过大,气温升温很慢,甚至在最低温度季节温室内昼温升不到25℃,这样就难以应用。

2.3 设施园艺的多样性与专业化

就全国而言,设施园艺应该多样性,就某一地区而言,设施园艺应该专业化。这里所说的多样性和专业化均包括结构、种植种类、种植茬口等多方面。要做到周年生产,四季多样,均衡供应,就必须坚持多样性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

2.4 设施园艺发展的区域布局

按照农业部蔬菜优势区规划,黄淮海及环渤海地区为设施蔬菜生产优势区。但这并不是说其他地区不能再发展设施园艺产业,不同的地区仍可发展不同类型设施园艺产业。北纬43度以北地区应以目光温室春提早至夏秋栽培为主,北纬30度以南地区应以塑料大棚及遮阳棚栽培为主38度~43度地区以日光温室周年生产为主,30度~38度地区以日光温室周年生产和塑料大棚春提早和秋延晚为主。

2.5 设施园艺产业化发展模式

设施园艺产业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不同阶段,其中产中阶段目前仍以人工劳动为主,因此,为确保劳动生产效率,应采取一家一户的农户种植模式,但一家一户的农户种植模式难以与大市场很好地衔接,因此产前和产后需要构建产业协作组织,以便将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

2.6 设施园艺需要重视资源利用

今后设施园艺应注重不可耕种土地利用(盐碱地、风沙地、矿区废弃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温室间距土地):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水灌溉);注重高效利用太阳能(优化温室结构、太阳能聚集)注重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秸秆基质开发)。

2.7 设施园艺作物连作障碍防止策略

近年来我国设施园艺作物连作障碍越来越重,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前需要将设施园艺连作土壤分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防止策略,即健康土壤宜采用科学施肥方法防止设施园艺作物连作后发生土壤劣变,轻度连作障碍土壤宜采用必要措施进行土壤修复,较重连作障碍土壤宜采取淋溶及夏季太阳能消毒和嫁接栽培等措施进行防止,严重连作障碍土壤宜采取有机营养基质栽培、轮作栽培、无土栽培等措施,更严重者只能放弃种质设施园艺作物。

2.8 设施园艺病虫害的防止策略

设施园艺病虫害防治应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首先要避免各种资材(肥料、种子、工具、资材、空气)携带病虫生物进入设施内,其次增强植株抗病虫性(选择抗病品种,培育健壮植株),第三避免出现适宜病虫发生的条件(生态环境调控)第四避免病虫传播途径(及时清除病株、病叶、虫卵等,避免接触传播):第五采取物理防治病虫措施(诱杀、光谱、黄板、臭氧等),第六在上述措施均无效时,才可采取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化学农药、生物农药)。

2.9 设施园艺作物种植规程

需要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设施及不同种植茬口,制定不同的种植规程。规程中需注重设施内耕地资源、水资源、肥料资源和光能等的高效利用注重降低设施内空气相对湿度,注重环境友好。

3 设施园艺的技术创新方向

未来我国设施园艺技术创新应主要包括:适于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低成本节能、高性能设施结构优化及环境自动调控系统,设施园艺节水灌溉方式与技术,耐低温、弱光或耐高温且抗病、优质、高产的设施专用品种选育,低成本、高效益、高质量、标准化园艺作物工厂化育苗技术优质高产无害化栽培模式与技术,设施园艺作物逆境生育障碍调控技术,设施园艺作物病虫害无害化控制技术,设施园艺作物生长发育模型及高产优质栽培专家管理系统,设施专用小型机械等。

4 设施园艺的主要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4.1 主要措施

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扶持。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主要应该包括:实行统一规划,按规划和设计建设设施小区,建立以设施园艺种植农户为主体的示范体系(示范园),完善和建立设施园艺产业服务体系,建立设施园艺风险基金和保险体系 建设和完善设施园艺市场体系,建立不可耕种土地开发利用的支持政策,扶持建立农民协作组织。

4.2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设施园艺发展需要注意设施结构要适应区域环境特点,不可照搬环境特点差异很大地区的设施结构,注意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和专业化,注意以农户为生产单元的科技示范,注意科技示范中的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我国设施农业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产业(主要设施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代表),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及作物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类系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我省,设施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致富的优势产业,搞好设施农业将在我省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占据重要地位。设施农业装备,即用于设施农业中的作业机械、环境控制设备、卷帘卷膜装置等,作为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研制与推广应用必将推动设施农业上台阶、上档次。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的升级一定包含着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优化。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要在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及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实条件下,应对我国加入WTO对农业提出的挑战,就必须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设施农业的"装备化"是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

一、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起步于7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中、小型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的蔬菜栽培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基地,为丰富山东乃至全国的"菜篮子"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潍坊、泰安、日照、枣庄、烟台、临沂等地,特别是寿光、昌乐、莒县等县市,已基本建立起了产、供、销的设施栽培服务体系。据统计到2002年末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213万hm2,而设施栽培面积达73万hm2,约占34%,占全国设施栽培蔬菜总面积的40 %。山东省已成为全国冬春设施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

我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起步较晚。1996年前后山东省农机研究所、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山东红旗机械厂、博兴华兴机械集团、常林集团等单位先后开始开发研制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及配套作业机具。1997年,山东省农机管理部门在全省第一次机械化设施农业现场会会后,根据冬暖大棚构造和材料不合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等情况,提出了大棚改造五项措施,即: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钢架结构;改土坯墙为砖砌体加保温层;改草帘覆盖为轻型保温被覆盖;改人工卷帘为机械卷帘;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这五项措施的推行,为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近几年,山东省加快了设施农业装备开发研制、生产与推广应用的步伐,把其作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机科技创新和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作为措施之一,省农机管理部门将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列入全省七大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之中。两年来,全省共建设省级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工程示范基地5处,市级创新示范点28处。据农机管理部门统计,到2001年底,我省日光温室卷帘机械、田园耕作机械、微灌设备等装备保有量达到32万台(套),经测算,平均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9.7亿元。设施农业装备从无到有,由单项向多功能过渡,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不断提高,产品品种结构逐步得到了改善。

1、田园管理机械

该机械作业于温室大棚或其它小地块经济作物,具有旋耕、扶垅、培土、开沟等功能,配套动力为2.2-4.5kw,以风冷柴油机为主,个别为汽油机。该机具操作方便、移动灵活,配套性好,目前在潍坊、济宁等地区的温室大棚中已得到较好地示范、推广。田园管理机械最早由日本、韩国引进,近几年,我国许多企业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如山东华兴机械集团,引进消化吸收韩国亚细亚机型,目前,零部件已完全国产化,机械性能接近国外产品,售价在3000元~5000元,若配套旋耕、开沟、扶垅等机具,售价在5000元~8000元。潍坊杰农机械厂,为台商合资企业,是我国较早的田园管理机械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反映良好,近两年,由于市场竞争及价格因素,产品已较少生产。寿光亚细亚农业机械公司,为韩国独资企业,产品在韩国加工,在我国组装和销售,由于价格较高,仅在潍坊等某些县市有市场。有些企业生产简易型田园管理机,由于操作及配套作业性能相对较低,成本及售价较低,仅在某些地区有一定的市场,如山东红旗机械厂、山东诸城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密市田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柳州蓝天机电有限公司、江苏扬州农丰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上述机型一般比国外的同类机型价格低一半,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农村的购买力水平,但总的看,产品性能不高,功能不尽完善,又由于其利用率较低,全省推广使用田园管理机总量不多,约占作业量的3%。田园管理机在日、韩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已普遍采用;且产品的技术、质量和配套性上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2.施肥机械与装置

温室大棚内的追施肥,因受作业空间的限制及种植作物品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式,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温室还配有营养液配置设备 。

施底肥:常以农家肥为主,铺以化肥。两者搅拌均匀后撒于地表,然后使用小型翻耕机械将底肥埋入土层中。

追肥:一般采用化肥专用深施器进行追肥。

液肥混施:将化肥或其他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溶入水中,随灌水作业浇灌到作物的根部,达到补肥的目的。

二氧化碳增施技术,就是补充增加棚室CO2含量,满足光合作用需要,以利蔬菜增产和提高品质。山东理工大学和解放军二炮北京长缨机电设备厂研制的燃煤式温室气肥增施装置(CO2发生器)氯量可调,安全可靠,成本较低,使用也较普遍。

3、微量灌溉设施

近几年我省温室大棚中采用微量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灌溉管理设施与自动化技术有所发展。微量灌溉以滴灌、喷灌、渗灌、微喷灌等为主要方式,其特点是控制水量准确、灌水流量小,土壤水分变幅小,并有可兼施液体如可溶性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功用,节水、增产、降湿、提温、省工、高效。微量灌溉几种方式的输、配水方法大致相同,一般包括有:压力水源、过滤装置、干支线输水网、灌水器、旋肥缸等。在山东省设施蔬菜生产中滴灌技术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并普遍采用。一个标准日光温室的滴灌设备(国产)在1000元左右。我省莱芜塑料总厂、潍坊润泽节水灌溉有限公司等以及北京、郑州产的产品我省均有,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所以得到了推广,有些经济条件好的还购置了以色列、荷兰等国外产品,每套设备2000多元。

4、环境监控设备及温室供暖热风炉

目前棚室内的环境条件监控,仍然依靠生产者的经验、感觉或一些简单工具如:测温室的温度,用温度计;测水分的使用干湿球温度计;测CO2浓度用CO2 浓度计等,显然只能粗略测试了解一些环境大概情况,但这些控制完全靠人工进行,不准确。

温室供暖热风炉多为燃煤式,因其非常适合温室大棚内特殊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温室大棚。如莒县农机局研制的PF-2型燃煤热风炉供热面积800m2,热效率为70%,每台价格为2000元左右。温室热风炉的运行原理是利用热风炉产生的清净热风,由离心风机送入温室大棚内的风筒,而烟道废气经烟囱排出室外。风筒上有φ10~φ15mm的小孔,热空气以射流形式进入室内,并可通过风湿调节装备和大棚内的进风、排风设施调节热风湿度。

5、卷帘机械

日光温室卷帘机是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卷帘机的出现不但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工时,而且延长了温室光照时间,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现有日光温室卷帘机主要有三种型式:

(1)机械式导链卷帘机,它将起重机导链安装在卷轴的一端,拉动导链,卷起或铺放草苫。该装置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工作效率非常低,与人工卷铺相比,省力不省功。

(2)卷轴固定式卷帘机,它将卷轴固定在温室后墙上,电动减速机带动卷轴旋转,使草苫卷起或放下。该装置需在温室后墙安装专用的支撑装置,对后墙要求较高,且价格昂贵。

(3)撑杆式卷帘机,该机构卷轴在转动的同时,随着草苫移动,结构相对简单,对温室墙壁无特殊要求,是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日光温室卷帘机。

我省生产卷帘机的企业有十几个,主要有山东省农机研究所试制工厂、山东常林集团、莒县农机局推广站等单位。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产品价格相对于农民的购买能力高些,加之使用可靠性不高,目前推广效果不太理想。

6、植保机械与常温烟雾机

大棚内植保机械目前采用的是一些大田用的手动喷雾器移植品,这些手动喷雾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雾化差、农药残留量大。现个别地区有采用超低量喷雾机和烟雾机,如南韩生产的2U-2000型手提式烟雾杀虫灭菌器,国内生产的脉冲式烟雾机,效果良好,但我省均无生产。

二、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仍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设施建造水平较低,与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的基本设施就是塑料大棚,按其结构可分为拱圆形大棚和单栋或连栋的双层面及拱形的温室。目前除少数花卉及苗木生产基地采用了连栋大棚和较高标准的温室外,有80%以上大棚为结构简易的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规格、结构随意性较大,档次低,谈不上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与调节,也难适于机械化作业,而且这些大棚稳定性、可靠性较差,防冻、防病虫害能力较弱。

2、我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且发展比较缓慢,与上海、江苏、北京、天津等地相比存在差距,机具品种少、水平低、性能尚满足不了使用要求,这与我省农机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从总体上看,全国的设施农业装备水平都较低,设施农业的栽培、管理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按人均管理面积计算,仅相当于日本的1/

5、西欧的1/50和美国的1/300。如种植机械,目前真正能与多功能田园管理机配套的蔬菜播种的条播机、精密播种机,以及按蔬菜栽培要求的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在我省均处空白,在全国也是廖廖无几,处于刚起步阶段,而国外工厂化育种、育苗技术以及与之适宜的机械已普遍推广。

分析其原因:

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差,购买力低,是目前制约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是,产品开发周期长,生产经营利润微薄,企业很难抉择在产品开发上进行较大投入,同时由于市场空间有限又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现多数企业只在低端产品上进行竞争,使得一些建设起点较高的日光温室,难以选到合适的设施农业装备,而只能引进国外的产品。

三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农机专业户购买大量农机具,以收费的方式为农户服务,而我国的机具购买者是温室大棚业户,自购自用,严重限制了机具的作业使用效率,阻碍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

三、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推广重点与方向

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与推广需根据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设施农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气候及土壤条件差异,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近期的工作重点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优化多功能田园管理机的设计结构,合理选择配套动力,注意人机工效结合。作为目前机型的换代产品,新机型应具有质量轻、动力足、性能好、操作舒适的特点,特别是噪声、振动、排放能得到有效改善,操作手柄设计尽可能使机具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动力为以2.2-5.8kw为宜,柴油机与汽油机均有配置。

(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适应设施农业的农艺要求,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作业装置便捷。能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作业。

(3)开发与小型管理机配套的精播机,以及用于蔬菜栽培的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等先进适用机具。填补省内设施农业发展所需装备的空白。

(4)机具能兼顾在露地蔬菜、果园、小块山地大田作业使用,提高机具的利用率。

(5)产品档次可高、低并存,逐步由单机向成套过渡,向系列化和智能化发展。

四、措施与建议

加入WTO后,我省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产品质量次、附加值低的现状已刻不容缓。发展设施农业,走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的路子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必备技术支撑条件,设施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必须加快步伐。根据我省提出的"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指导思想,结合我省目前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

1.根据山东省的综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在明确全省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和有一定基础的设施农业基地,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上档次、上水平,发展档次较高的设施模式,可配以档次较高、较齐全的机械设施装备;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县区、乡镇,应在巩固中求发展,逐步对现有的设施条件进行改造更新,设施装备的配置也要相应提高水平。总之,发展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当地特色,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型分散到集中规模化发展的原则,不要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2.科研开发部门与生产企业应有重点、有步骤地研制、开发性能先进、功能实用、价格适中、可靠耐用,与设施农业发展相适宜、农民需求的技术与装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应走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子,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并注重与设施农业特殊农艺的结合。同时把握发展趋势,跟进设施农业的发展的未来需求,有目标地进行一定的技术储备。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应给予立项与经费方面的支持。

3.加大推广力度,重点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为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省里要建立一批 省级创新示范基地,各级部门要共同努力,下功夫把这些已建的和待建的示范基地建设好,有效地组织好设施农业装备的选型、试验,熟化技术体系的工作使其在先进设施、先进机具、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4.发挥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推动作用,抓好措施的落实。一是要引导和指导农民搞好设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是要推动农民建立完善设施农业机械化专业服务组织,并创新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组织其走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农业装备的使用效益。

5.加大政府对设施农业及其装备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设备农业装备的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在普及推广中给予农民政策上的扶持,鼓励农民和社会投入,鼓励实施招商引资,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6.加强部门配合,发挥联动互效作用。设施农业是技术含量高、管理精细,生物与环境、工程有机结合,需生产与服务、市场齐开拓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应明确方向,找准位子,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实施同一个规划。在各负其职的同时,注意加强配合与协作,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中追求职能效益最大化。

我国设施农业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生产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并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是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集成,如何利用作业机械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政府重点发展的10个热点项目之一。

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在兴隆县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截至2011年底,全县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 033 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 411 hm2,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59.8%,以大杖子乡、三道河乡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种植区已具备一定规模,同时又新建了10个设施农业示范生产区。针对目前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已成为兴隆县设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转变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手段,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首先,要根据各地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及时加大设施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引导农民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兴隆县大部分地区,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核心是新型温室大棚拱架、多功能卷帘机、智能喷滴灌施肥设备、温室供暖设备及小型农业机械(如多功能管理机、小型深耕机、精量播种机、育苗机等)。

1 设施农业机械种类

1.1 球形温室拱架

球形温室运用独特的球形构造,整个温室是一种整体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网架结构,它在设计原理上充分利用了最具固定性的三角效应和球体外表的整体张力效应,构成坚固且耐压的温室外表曲面。这种温室的抗压性、防风性、抗震性强,高度为4~8 m甚至更高,可以普遍用于花草、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可依据不同情况建成椭圆形、圆拱形、飞碟形等,也可进行分层种植,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立体栽培成效也很显著。与普通温室相比,在生长期同为60 d的条件下,球形温室内的植株高度比普通大棚高5~7 cm,且叶片厚,叶色深绿、有光泽。以种植番茄为例,普通温室667 m2产值为4 500元,而球形温室667 m2产值为6 800元,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

1.2 滴灌施肥设备

滴灌施肥是将施肥与灌水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除了可以和肥料结合,其他可溶性农药、锄草剂、土壤消毒剂等制剂的喷施也可以借助该灌溉系统来实施。滴灌施肥可以提高各种养分的有效性,促进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养分向根系分布区以下土层的淋失,省水省肥,有利增产,不破坏土壤结构;在棚室栽培条件下,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抑制杂草生长;与地面沟灌相比,节水量在40%~50%,可节约肥料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75%。

1.3 日光温室卷帘机

日光温室卷帘机的特点是输出扭矩大,耗电量小,承载能力强,它的电机功率为0.75~2.2 kW,承载能力为5~12 t。以长70~90 m的温室为例,重12 t(含雪或水)的双层草苫可一次性铺卷完成。卷帘机按工作形式分为4类:自动固定式、双跨支臂式、爬山虎式和侧置套管式,侧置套管式主要用于卷铺保温被。

1.4 温室供暖热风炉

使用温室供暖热风炉可避免锅炉加热不便管理和不能自动控温的弊端,它的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可降低种植成本,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1.5 小型深耕机械

采用小型深耕机械进行深耕作业,可以提高土壤团粒性、渗透性和保水性,使作物根系发育旺盛,促进作物生长。

1.6 小型播种机

机械化播种和栽植是蔬菜栽培的基础环节,小型播种机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保证播种质量,使蔬菜苗齐、苗壮,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7 小型中耕机

小型中耕机体积小,运行灵活,可以在棚室内一次性完成开沟、培土、起垄等作业,减少机具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采用小型中耕除草机可进行施肥、除草、拌肥等作业,有效改善作物根系发育条件,提高作物产量。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在兴隆县,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菜农对机械化作业的认识不足,多数农民认为机械化作业达不到人工作业的质量,不愿接受;二是菜农在核算成本时,并不考虑自身的劳动力成本,因此他们认为机械作业成本较高,一时接受不了;三是对于购买机械的农户来说,经济效益不突出;四是设施农业对作业机械的要求较高。

针对以上问题,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农业机械的好处,提高对生产机械化的认识;二是建立示范基地,为设施农业机械生产厂家提供产品示范和演示的场所;三是协调政府各部门,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四是积极改善设施条件,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五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六是要求各设施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加强技术革新,保证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做到让用户满意。

我国设施农业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于火灾的防护意识也逐渐加强。建筑消防设施对于火灾预防监控以及火灾扑救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不能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管理工作,造成火灾发生时相关建筑消防设施无法发挥其作用,导致火灾发生造成严重后果。必须要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从而更有效减少火灾的发生,为我国经济发展助力。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不断进步。各种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复杂的地下建筑,地铁隧道以及大空间场所,人员密集且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如果发生火灾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安全起见,国家规定必须设置相应的消防设施,从而有效的减少火灾的发生,减少火灾所造成的损失。由于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存在相关问题造成建筑消防设施并不能发挥其作用,从而也留下许多安全隐患问题。本文从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并为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提出有效意见。

1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维保机构的资质管理工作规范有待提高

以前在进行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工作时,一般都是委托專业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来进行消防设施的维护。在全面深化消防执法改革之前,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需要经过消防部门许可方能开展消防技术服务工作,目前,该项许可已经取消,所有具备相关条件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都可以自由参与到市场中来。建筑的施工资质有高低水平的划分,但是当前对于维保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工作,一些公司钻漏洞在不具备完成消防维保工作的情况下,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消防建筑设施维护权力。导致消防建筑设施的管理经常有故障发生,设备系统缺乏完善性,为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由于因为社会单位与维保机构签订的合同期限往往为一年的时间,部分维保机构并不愿意认真去了解社会单位建筑消防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只是得过且过面对问题并不认真负责,仅仅通过表面手段拖延设备损坏时间,从而导致消防设施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且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建筑消防设施的电子产品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支持,但维护保养人员并没有较高的专业能力。由于维保机构的人员流动性较强,这便造成部分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人员并没有经历相关培训便匆忙上岗。不了解操作维护章程和实践能力弱的工作人员对于一些设备并不能良好使用,造成维护工作进行不规范。且部分维保机构并没有为维保人员明确分工,对于操作维护程序没有明确规范,导致工作人员并没有履行自身的维保工作。且市场上部分维保机构通过价格恶意竞争,导致维保机构想要维持自身的运营成本,必须要进行低质量的维保工作,在恶性循环下逐渐降低了维保工作质量。

1.2社会单位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有待提高

首先部分社会单位的负责人员,只重视建筑消防设施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并不注重建筑消防设施的作用。对于建筑发生火灾所引起的危害性没有正确认识。也没有积极主动采取正确措施去安装自动消防设施。或者选用的消防建筑设施不注重质量,在安装过程中也不够规范,即使在投入使用的检查可以过关,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质量问题,使得建筑消防设施并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其次部分社会单位认为在建筑消防设施上投入的资金并不能给自身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且还需要浪费社会单位的水电,消耗资金进行维护且需要设置相关人员进行值班。因而社会单位对此并不看重,对于自动消防系统也没有进行日常管理。且建设消防设施所配备的值班人员较少,部分社会单位甚至认为只要与相关维保机构签订合同之后,便不会火灾发生,所有关于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都是由维保机构进行担任,因此对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更加不重视。最后社会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相关人员的消防设施操作能力较弱,即使社会单位进行了自动消防设备的应用由于消防设备需要人员看管,部分社会单位认为,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自动消防系统的看管人员较少,且没有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看管人员没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且缺乏对建筑消防设施的重视,从而导致相关工作不能高效进行。

1.3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监督工作有待提高

首先相关社会单位并没有开展对维保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工作。由于许多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对于相关的建筑消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相关知识并不太了解,因此无法去评判维保机构是否认真履行合同相关内容。维保机构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不负责、得过且过的态度,从而导致社会单位的建筑消防设施并不能较好的投入使用,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其次是消防部门监督管理问题,消防监督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建筑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移交住建部门,以致在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监督的时候,对于通风,排水,电源等自动消防设施的检查并不到位,且相关监督人员对于消防设施实际运行情况不够了解,因此无法进一步对相关建筑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监督。监督工作只是停留在查看社会单位是否设置了相关建筑消防设施,无法真正察觉到建筑消防设施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2 提高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在建筑消防设施建立完成后,首先需要建筑消防设施使用管理单位与生产消防设备的工厂以及消防设施安装的企业以及一些有保养能力的维护管理单位签订消防设施维修和保养的相关合同。相关维护管理单位要有自身一定的维修保养能力,必须要明确相关维修保养技能的部门并指定相关人员。在消防建筑设施投入使用之后,所有建筑消防设施必须要保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消防设施的阀门电源等处于运行位置,并且要标识开关状态以便于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对于消防设施要设立值班,巡查,检查人员,如果出现故障可以及时进行整修。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消防设施的故障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维修工作。要注意的是在故障维修中可能需要占用消防系统,这便要确保在消防系统关闭的情况下采取消防安全的措施。其次,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联网用户,必须按照协议向相关监控部门发送建筑消防设施的状态以及管理信息。进一步方便消防建筑设施维护管理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必须要重视监管工作,监管工作可以进一步督促建筑消防设施保证有效,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2督促社会单位人员自觉加强培训

社会单位人员必须要定期进行培训,要求消防控制室的工作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对火灾报警系统的检查测试,保证报警系统不发生故障,其次要求工作人员可以熟练查阅报警系统的历史记录,找到故障点。通过手动或联动的方式控制消防水泵,对于排烟风机和防烟机可以进行熟练掌控。并在火灾情况下切除不是消防所用的电源,在确定火灾后及时通过广播有序疏散人员,因此社会单位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的岗位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保证相应工作人员可以有能力胜任其岗位工作。提高相关社会单位人员的消防业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于不同岗位的不同工作,社会单位要进行培训并且设立相关的考核机构。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消防部门要加强社会单位人员的宣传培训工作,督促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没有相关证件,冒险作业的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其次要做好对社会上第三方培训机构的管理,要求其在培训过程中,向相关人员灌输建筑消防设施维护工作的关键性,使其从思想理念上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建筑消防设施操作和使用的相关培训,使得社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足以应对突发情况。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了解到相关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相关知识后也提高了社会单位对维保机构的监督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建筑消防设施维护工作效率。

2.3对建筑消防设施维护工作进行监督

在监督过程中,要求相关社会单位或维保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度与义务的履行,消防部门要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联合,加强对消防设施维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在检查中主要检查社会单位日常维護的相关消防设施如备用电源、风机、送风排烟管道、稳压设备等消防设施。如果发现建筑消防设施方面有维护不到位,或者出现相关建筑消防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首要的是要明确相关负责人是社会单位还是社保机构。其次追究相关维护负责人的责任,并依据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罚,从而保障建筑消防设施可以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减少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规范社会单位及维保机构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行为。

其次要使用市场的力量对社会单位或维保机构进行监督,将所有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定时向社会各界公布对维保机构的相关监督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维保机构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维保机构在社会上的信誉度。通过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将一些企图蒙混过关不负责任的维保机构进行淘汰。以此更好地建立良性的维保机构竞争环境,更好的使消防技术服务质量得到有效上升。良性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市场氛围可以使得建筑消防设施维护工作更好的进行,保障建筑消防设施可以高效的运行,避免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大量的建筑消防设施可以为避免火灾的发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3 结语

对于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使得建筑消防设施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避免火灾产生的不必要损失。重视对于相关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人员的培养,使之意识到建筑消防设施维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寻找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延尚.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03):199+201.

[2] 栗欣.建筑防火监督及配置消防设施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20,6(04):48.

[3] 王政.建筑消防设施管理状况及其改进措施[J].消防界(电子版),2020,6(04):50-51.

我国设施农业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调控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建设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向地域化、节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发展。其结构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郑州市设施农业,以20世纪50年代出现初级的玻璃温室生产算起,距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其不同的设施形式,发展历史与发展特点也不尽相同。

郑州市塑料大中棚自1971年开始推广建设以来,历经3 个发展阶段。其中,1971~199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至1994年底,全市塑料大中棚生产面积仅3 万亩。1995~200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8 年间新发展面积13 万亩。2003年至今为稳定发展状态,常年维持在11~12 万亩。

郑州市温室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些单面坡加温玻璃温室,生产面积一直很小。1990年,郑州建成了历史上首座全日照日光温室,揭开了全市日光温室发展的序幕,至1994年底,发展面积1.1 万亩,但此时是温室建设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1995年以后,温室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国家实施了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郑州市政府加强了对近郊八大蔬菜生产基地和各县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日光温室建设发展迅速。至1999年底,全市共发展日光温室生产面积3.8 万亩,温室水果、高档花卉生产相继出现。2000年以后,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近郊菜田、设施基地消失殆尽,远郊县区菜农受到技术、效益等方面影响,温室生产积极性不高,全市温室生产面积逐年下降,至2008年底,全市日光温室生产面积锐减至1.2 万亩,温室生产进入快速回落阶段。

2009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奖励办法》,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进入全新历史时期。2011~2013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设施农业建设列入了政府十大实事,提出了每年新增设施面积8000 亩的目标任务,出台了系列资金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增加新菜田开发项目对设施基地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同时,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出台不同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2009年以来,郑州市财政共下发奖补资金2.28 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带动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迅速掀起了我市设施农业建设的新高潮。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发展日光温室面积2.3 万亩,大中小棚16.1 万亩。其中,蔬菜生产面积14.5 万亩,占全市设施总面积的79.3%。

设施农业建设的作用

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科技含量,强化农民素质,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郑州市设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精细蔬菜、温棚小杂果、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食用菌等生产面积逐年扩大,许多农民靠发展温棚经济脱了贫、致了富,并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如中牟县秋延后芹菜年后早春茬黄瓜生产模式、新密市黄瓜一大茬生产模式,每667 m2年收入均在3~5 万元。

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广大菜农、果农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配套设施、设备与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牧业的转变。

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创新,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许多农民已经学会主动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示范效果。部分企业引入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温、光、湿和水肥精准控制,大幅减少了用工等投入。

四是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设施农业整体抗寒、抗旱、防灾能力较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设施农业高效地利用水源、耕地等有限的农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减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郑州市设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设施生产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经营分散

目前,郑州市温棚设施生产面积18.3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14.5 万亩,仅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11.5%,市区冬季消费蔬菜80%以上还要由南方供应。除近几年发展的部分规模基地外,多数设施生产还由农民自主分散经营,种植作物种类、品种杂乱,管理粗放简单,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生产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

设施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

当前,郑州市温室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设,设计、建造不科学,升温、保温性能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达不到喜温性蔬菜生产所需的温、光条件,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且不适应于花卉、水果等作物生产。全市园艺队伍、机构混乱,技术服务人员流失严重,服务能力大大减弱。多数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技术管理水平仍然很低,整体管理素质、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设施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言,资金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不够活跃,加之银行贷款、贴息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和滞后性,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缺乏远期规划,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部分农户和企业对建设质量把关不严,对建成后的生产和产品销路没有明确的思路。一是部分温室结构未按标准建造,达不到保温蓄热、科学采光的要求。个别温室墙体质量、建材规格达不到要求,影响了温室的牢固性和安全性。二是部分企业忙于打墙圈地,打好墙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缺乏统筹计划和安排。有些建成后没有配套育苗设施,空棚率高,影响了当年生产效益发挥。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设施农业发展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规划、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设施园艺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切实提高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根据目前现有设施基础和发展潜力,应适度扩大日光温室、大棚等蔬菜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档花卉、水果等设施生产,努力打造本市无公害、绿色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日光温室生产面积达到4 万亩,大棚生产面积达到5 万亩,全部规范建设并进行标准化生产经营,以此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并严格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责任,科学谋划,审慎决策,抓好落实,搞好服务。要积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及时组织项目申报,按时发放奖补资金,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业务部门要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

搞好规划,优化结构,统筹发展

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的原则,做好设施农业的全面规划。同时,规范和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避免低档次重复建设。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连片建设,规模经营。结合蔬菜、花卉等专业规划,大力发展名优特蔬菜及大粒樱桃、油桃、葡萄等小杂果生产和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生产,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重点在三个产业带之内,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设施生产基地,实施规模生产,形成地域和规模优势。

制定优惠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要集成政策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对设施农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财政贴息、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要在土地调整、设施建设、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为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持。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搞好设施农业项目示范

要按照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装备精良、环境良好、各具特色的建设标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高标准、高水平做好示范区选址和规划。加快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设施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加快对现有老式温室设施的更新改造,推广使用先进的节水滴灌、自动卷帘等配套设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依托新建蔬菜标准园和集约化育苗点,建立和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窗口,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设施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使农民能“看”到,“学”到,“做”到,“挣”到,确保新建温室不会因技术问题而影响生产和效益。同时,要加大与设施农业先进地区的技术合作,适时召开各类现场会、观摩会和推进会,发挥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效应。

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市场化支撑体系

引导设施农业生产者创建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克服盲目性,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搞好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引导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促进专业乡、专业村建设。加强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加强质量监管,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竞争力

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规范“三级四层”监督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对设施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强化设施生产者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分级包装和净菜上市,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争取产品国内外质量标准认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

(注:15 亩≈1 公顷=10000 m?)

我国设施农业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作为北京市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和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北京市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文章简述了美丽乡村的内涵,在实地考察北京市16个区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概述了北京美丽乡村的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北京美丽乡村建设五大模式: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和休闲旅游型模式,并提出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个性化、差异化、地域化和品牌化,更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和产业化水平提升。

关键词: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模式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20013

0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美丽乡村建设是该愿景的具体实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和延续。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北京市积极响应,已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丰富乡村文化、构建和谐乡村。具体而言,首先,北京市将以农业产业为发展之根本、以生态环境为发展之源泉,全面促进农业产业的延伸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其次,全市将深入推进和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社区服务完善、乡村文化繁荣、产业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构建幸福和谐的城乡发展格局。

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全体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具体行动,更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自2008年浙江安吉县首次提出“美丽乡村”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美丽乡村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全国美丽乡村现状的研究,特别是浙江安吉美丽乡村现状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北京的美丽乡村进行相关的研究。基于此,本项目走访了北京市的16个区县,实地考察了各区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归纳和分析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有模式,并对北京市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美丽乡村的内涵

改革开发的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由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一些机制的缺失,中国也面临着日趋凸显的人口、资源以及环境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最近研究数据显示,近30年来,中国因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付出的经济代价相当于是GDP的5%以上,在如此高昂的生态成本面前,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当然,近年来,党和政府也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确立了新型生态文明观。继而,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首次全面解释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构思,提出了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美丽乡村,其实就是在乡村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从其本质内涵上来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建立乡村的生态文明,在乡村的生产生活中,积极主动地优化和改善乡村自身发展与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并且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树立整洁的乡村面貌;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将那些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社会进程中形成的不利于人与人和谐、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消费方式以及观念理念从乡村的发展建设中剔除,扭转人类社会生产中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向以人、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价值取向。

2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2014年,北京市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从2014年起,全市通过整治、建设和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市郊区农村基本建成“村庄美、田园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目标,使郊区农村成为农民幸福宜居的生活家园、致富增收的就业田园,成为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北京市的乡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等,这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区县各村镇领导的正确带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创建了强大的精深支柱。

在近一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北京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美丽乡村面貌。在京津冀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延庆县和河北怀来县共同建设了延怀河谷葡萄产业带,构建了“一区、两岸、四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合发展,并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世界葡萄大会。同时,北京市还大力发展白色资源,郊区农村依据自身的地势条件和环境优势,建立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滑雪场,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还丰富了市民的文体活动项目,为京张联合申奥注入了强心剂。北京市不断发展绿色生态,加大对山区村落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山区的生态自净能力和涵养能力,在延庆县、密云县和门头沟区建设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红色文化和皇家文化一直是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北京市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了乡村历史文化传承要素的修复和整治,形成了一大批富含红皇文化的美丽乡村。

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重产业轻文化、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内涵建设、有村名无品牌。在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市主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经济的飞跃,忽视了乡村文化特色的深层次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北京市的乡村都富含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市整个乡村的建设都没有合理地拓展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化旅游产业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近几年来,北京市加强了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农村硬件设施的投入,打造了整洁的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但是忽略了内涵建设,造成了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千篇一律,失去了各个村落自身的特色。北京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打造了一批产业发展良好、产品形态丰富、农民收入稳增的村庄,但是很少有村庄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即使有品牌,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

3北京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在北京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别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其中的每一种模式都是乡村在各自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统的综合因素下的成功探索,都代表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对北京16个区县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目标,认为北京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具体如下。

3.1产业发展型模式

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特点是产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龙头企业发展基础较好,整体产业化水平高,并且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现了生产聚集、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使得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十分明显。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就是典型的产业发展型模式。1993年以来,该村利用自身独特的土质优势和气候优势,大力种植欧洲甜樱桃,把樱桃生产作为其主导产业,加强樱桃质量管理,成立了“妙樱”股份制有限公司,创建了“妙樱”品牌,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生态保护型模式

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少、生态优美的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拥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具有将生态环境的明显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巨大。位于云蒙山南麓的密云县白道峪村,以履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为己任,大力绿化荒山,提高林木覆盖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并且依托“山、水、洞、城”的优势,着力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型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是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典范。

3.3城郊集约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特点是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农业产业呈现集约化,且规模化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当地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较高,已成为周边区县的重要“菜篮子”。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果村以设施农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通过重新规划调整农村集体土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筹建蔬菜批发市场等措施,推动了蔬菜种植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民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4文化传承型模式

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特点是具有特殊的人文景观,例如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或传统文化地区,其含有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这些文化的呈现和传承潜力巨大。数据表明,目前北京市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共有52个。门头沟区斋堂镇的川底下村作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和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村落风貌,拥有70余座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四合院,整个村落都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各区县将会更加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大力留存现有农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坚决不破坏传统村落,不让这些文化遗产消失殆尽。

3.5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集中在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主要特点是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便捷,餐饮、娱乐、休闲、住宿等设施完备,集中在近郊地区,距离城市较近,非常适合市民的休闲度假,具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作为十渡风景名胜区中心地带的九渡村,旅游项目多种多样,形成了“水、陆、空”一体化。游客既可以在九渡村品尝各种民间食物,又可以亲自体验特色民俗活动,还可以水上漂流、高台蹦极、峡谷飞人和沙场骑马,让游客在吃中学文化、在看中长见识、在玩中增乐趣。

4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建议

4.1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三化建设”

每一个乡村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都不一样,同时每一个乡村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也不一样,所以在北京市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复制成功模式,而应该因地制宜,坚持个性化、差异化和地域化发展,培养每个村庄自身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美丽乡村。每一个村庄都要具体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利用本地各种资源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模式,形成全民参与、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4.2注重规划导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顶层设计”

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覆盖全市的整体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计划,强化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部署,明确不同类型的乡村所对应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和完善合理的城、镇、村构成体系,确立一村一韵、一家一品的建设格局。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实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的时效性、连续性,让政策在市、区县、部门各级之间保持透明性,全市整体进行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事业。

4.3挖掘文化资源,促进美丽乡村内涵建设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乡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文化传承,所以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当地的历史遗迹、人文色彩、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挖掘深层次的历史资源和人文底蕴,促进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应该充分突出地域特色,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利用各种名胜古迹、古村文化、传统习俗等人文因素,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承,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品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让北京的美丽乡村真正“美起来”。

4.4提升产业水平,增强农村整体经济实力

坚定以产业链为核心,进一步提高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具体表现为: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拓展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产业化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从而引领整个市场的主体经营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从更高的视角来优化整个产业的布局;完善经营机制,增强创新性,牢固各个经营主体间的利益结点。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将显著凸显农村经济的市场贡献。

4.5利用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升级

在京津冀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具体表现为:进一步挖掘农村的资源潜力,创新农村的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培养发展的载体、积极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标准化建设为入口、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研究和细分客户市场,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以休闲农业为基础,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积极发展,带动农村就业和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促进和提升。

4.6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品品牌效益

着力深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品牌价值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从农业产业链出发,延伸出品牌链,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实现品牌化,提高品牌在市场的竞争力;深化村镇的品牌建设以及品牌化经营理念,深耕美丽乡村品牌,打造风情小镇、魅力乡村。通过大力的品牌化经营,一定会显著提升区域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品牌价值。

5讨论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结合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业形态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等因素,对村庄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指导,挖掘和塑造地方的个性化特色,让农民切身体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笔者通过对北京市16个区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和建设现状的研究,分析和归纳了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五大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六大发展建议。但由于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时间并不长,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学者们对其相关的研究也很少,所以本文可以研究和借鉴的资料也不多,这难免会造成研究的局限性和不全面性。所以,随着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完善,也会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更详细更深入地研究,以弥补现阶段的不足,希望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改造升级。

上一篇:高校教学产品造型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造价过程控制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