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范文

2024-08-12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的乐趣。二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级的基础学习起来就变得轻松了。教学中,识字这一块,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写字过程中错别字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很重要了。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不受制于教材,不一味地只为完成“认识几百个字”的教学任务,而使有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认识教材外更多的字,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我会认”的信心,从而让所有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促进其主动识字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对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是让学生观察生字,看字形,记字音。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许多的识字方法。我再加以总结就形成了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讲一讲、画一画等方法。我们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家长、教师帮助制作卡片后,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后,现在部分学生已能根据要识的字的音、形、义配上装饰插图,并组词。识字要求的层层提高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和挑战。学生识字的兴趣越来越高,识字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识字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读出来吧,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小老师教生字,引领学生改变识字方法,学生制作生字卡片之后,如何让他们把生字教给大家呢?我和学生共同确定了这样几个步骤:(1)读生字。先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再带拼音读一读;(2)小组合作,说结构,说部首,组词,编字谜等。在学习生字中,我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这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

3.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沟通,体现开放性。

1.开放识字课堂,引领学生大量识字

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地主动识字。

2.注意识字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我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

3.生活化识字,巩固识字成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我有意地布置学生在课间认学校的校牌、认班级的班牌、认学校各个教室的门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识广告字、买东西时识商标字,走在街上识招牌字,在数学、美术、音乐上识字、在读课外书时识字;鼓励学生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编识字顺口溜,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识字的“火焰”,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并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和汉字交朋友,常见面,使学生主动地识字,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的。

参考文献:

聂在富.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的乐趣。二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级的基础学习起来就变得轻松了。教学中,识字这一块,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写字过程中错别字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很重要了。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不受制于教材,不一味地只为完成“认识几百个字”的教学任务,而使有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认识教材外更多的字,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我会认”的信心,从而让所有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促进其主动识字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对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是让学生观察生字,看字形,记字音。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许多的识字方法。我再加以总结就形成了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讲一讲、画一画等方法。我们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家长、教师帮助制作卡片后,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后,现在部分学生已能根据要识的字的音、形、义配上装饰插图,并组词。识字要求的层层提高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和挑战。学生识字的兴趣越来越高,识字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识字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读出来吧,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小老师教生字,引领学生改变识字方法,学生制作生字卡片之后,如何让他们把生字教给大家呢?我和学生共同确定了这样几个步骤:(1)读生字。先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再带拼音读一读;(2)小组合作,说结构,说部首,组词,编字谜等。在学习生字中,我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这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

3.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沟通,体现开放性。

1.开放识字课堂,引领学生大量识字

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地主动识字。

2.注意识字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我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

3.生活化识字,巩固识字成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我有意地布置学生在课间认学校的校牌、认班级的班牌、认学校各个教室的门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识广告字、买东西时识商标字,走在街上识招牌字,在数学、美术、音乐上识字、在读课外书时识字;鼓励学生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编识字顺口溜,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识字的“火焰”,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并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和汉字交朋友,常见面,使学生主动地识字,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的。

参考文献:

聂在富.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新课改是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改革将彻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改变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及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一、只有把握新课改的特点,才能使教师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做到得点突出,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新课程在课程理念上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其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贯穿于学生整个一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新的课程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第三,课程是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

2、新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着眼于“开放、创新”。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积极稳妥地走向综合化。新课程体系强调的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一门学科,向学生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追求彼此联系,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这是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提倡“新、活、宽”

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是的问题解决,引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

4、新课程在课程学习方式上运用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 当前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融学习于活动之中,寓乐于教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得以实现。。

二、全面认识课堂,重新变革课堂

1、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材实教,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达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教育的温暖,才会以学习主体和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会积极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这种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

2、课堂不应该成为训练学生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场所。学校课堂应该变革,从机械向学生灌输转向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思习惯形成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能力就会比较好地向前跃进,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实现了,课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学校的社会意义也就充分展现了。

3、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探究知识的场所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 激发兴趣

1.1 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中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虽然都是音乐精品, 但要使学生喜欢学习, 乐于接受, 还有待于教师对教学的优化设计、精心引导。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要多听音乐, 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和震撼力, 充分发挥想象, 通过倾听、思考、联想、体会,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使学生的主体角色最大发挥出来。

1.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 是灵魂与灵魂的告白, 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 所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各项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 是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关键。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的教学, 笔者深深体会和谐的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教学氛围是那样的美妙和富有活力, 师生配合默契的交流互动场景仿佛让人欣赏了一首感人的交响乐而令人难于忘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应有亲和力, 多民主, 少强制;多鼓励, 少批评;多引导, 少说教;多用情, 少动气。

2 强化体验

体验就是通过亲自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音乐体验是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音乐体验的深与浅可以反映一个人音乐素养的高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写道:“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体验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1 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与方式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欣赏体验音乐时犹如身临其境, 从而迅速地感染上音乐作品的情绪色彩。笔者在执教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一课时, 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了几幅中国的山水画和琵琶、笛子、箫、二胡等一些民族乐器, 大屏幕上有一幅渔民在夕阳下捕鱼归来的图片, 随着《春江花月夜》那深沉、优美、古朴、典雅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时, 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唐诗《春江花月夜》, 学生全都被这诗情画意的情境所吸引住了, 深深地陶醉在音乐声中, 体验到了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神韵。因此,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介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更好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 增进对音乐作品的认识, 从而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

2.2 凝神静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人们对音乐语言的感觉, 首先是从听开始的。离开了听, 对音乐的体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欣赏音乐, 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精诚专一的赏乐习惯, 使学生能静心地欣赏音乐艺术的美, 真正去感悟、体验每首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意境。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能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中去, 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期望, 同时, 欣赏完作品后要交流体验, 进行审美评价。

2.3 参与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唱、演奏、舞蹈、律动、视听、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使学生自接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 享受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如有位教师执教《音乐与舞蹈》一课时, 选择《走进新时代》前奏为素材, 要求学生按小组创设一定的舞台造型。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讨论, 反复体验音乐的节奏与风格, 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现了“人民英雄”、“迈步向前”等与音乐十分贴切的舞台造型, 感动了在场所有听课的教师。因此, 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验音乐, 领略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师生的音乐特长, 为学生进行现场表演, 使学生与音乐“零距离”接触, 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3 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 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音乐探究性学习, 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 使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探究是带着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去学习、探索的, 所以,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因此,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是教学方式的大变革。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因教师、学生、环境、教学资源等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3.1 自由探究

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问题而进行的自发自觉的拓展学习, 教师不作统一布置和详细指导, 一切都在自由状态下进行。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究, 并把自己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与大家一起共享,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触及学生内心的世界。

3.2 分组探究

这种形式的探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一定的时问内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组, 各自研究准备, 课堂上学生各持问题正反一面进行辩论。小组探究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和全面总结,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 对问题的思考变得深入、全面。

可见, 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摆到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 对于充分挖掘音乐课程资源, 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 结语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讲解、知识的传授为主的观点, 提倡、坚持以师生的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相互的情感交流, 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尽可能地创设音乐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提高效率, 减轻学习负担。总之, 音乐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符合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因此, 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的探究式人才, 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摘要:纵观新课标的探索与实践, 最大的转变就是改变了教学中教与学中的地位。初中音乐新课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的内容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激发兴趣、强化体验、引导探究三个方面对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教学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1] 陈亭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2] 陈晓青.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的体会[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9 (12) .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1、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看得更远。

新课改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对三维目标有个新的认识高度, 除了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 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科学严谨的态度。

2、在分层教学上要有突破。

教学时要了解学生, 除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外, 还要了解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 新课改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如果只是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笼统的不加区分的传授给学生, 有些学生听得懂也会认为你讲得“没水平”, 而有些学生又可能认为你讲得太难。重庆开县实验中学很多班级都采取了分层小组建设, 教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分别对待, 同时同学们也相互帮助。

注重学生探究。新课改注重学生探究, 这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将来才能在各个行业里有突破性的贡献。要强调探究的过程及创设问题, 提出假设, 科学验证, 分析讨论, 得出结果。让学生知道探究的过程, 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及相互交流合作中, 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课改之初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在新课改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改课堂到底怎样上,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时间与所学内容相矛盾, 创造的高效课堂不高, 课堂上讨论秩序混乱。

3、新课改的评价机制如何制定。

面对新课改, 学生可能最初兴趣高有激情, 但过段时间后学生可能就不吃你那套了, 所以制定一定的评价机制很有必要。

三、新课改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上面的种种问题, 学校派我们考察学习, 到其他学校去学习先进经验。学校组织了教职工去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北衡水中学、江苏洋思中学、重庆綦江中学学习。学校领导也在本校组织了校本培训, 尽一切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比如说集体备课, 将所有人的意见归纳到一起, 用大家的智慧来突破重点、难点。总体来说新课改要做好下面一些事:

1、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原理, 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我们通过教学设计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时我们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包括学生的基础能力、易错点、难点。这可以通过学生的“预学案”的完成来达到目的, 预学案可以课下完成也可以课前几分钟完成。注意一定让学生先看书, 再独立完成预学案, 不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概念等“copy”过来就行了, 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而预学案的内容可以设置一些概念, 公式填空, 也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

通过预习了解了学生哪些地方懂, 哪些地方不懂后, 重点针对学生不懂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怎样引导学生去攻克这些不懂的地方, 用什么教学方法, 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开县实验中学最初有个“121”三段循环教学模式。前后这两个1都代表了10分钟, 也就是说这20分钟内学生都是在自主学习, 教师在旁引导或辅导, 包括课前的预习或作业验收。教师最多只能有20分钟, 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重要思想。

2、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课改教材, 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有些增加, 然而每周的课时却又原先的四节变成了现在的三节。众多老师问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吗?我们可以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入物理情境时要生动有趣。例如:在讲平抛运动时可以先给同学们放段动作片里人物在高楼之间飞跃的视频, 然后提出问题:这个人在飞跃高楼时有没有生命的危险呢?会不会掉到楼下。先吊足他们的胃口。其次教师要备好课, 上课前理清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再就是教师教学时尽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传统教学时需在黑板上写的例题或画的图形可以通过幻灯在上课之前就准备好, 这样就节约了一定的时间, 而且课件更加形象生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建立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最初学生对新课改都比较感兴趣, 但如果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鼓励评价机制, 那新课改的“新”也势必垮台。笔者经过小组建设, 确定了小组评价机制, 效果突出, 具体做法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方便上课讨论。而且对上课回答问题、讨论提问通过积分评价。一段时间后对整个小组进行评价, 如果小组在这段时间内得分多, 那他们将会受到表扬奖励, 比如说发一面荣誉锦旗、笔记本或棒棒糖。这种机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自然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充实教学理论,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观念障碍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使教学观念更加现代化。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要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比教师教授死知识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准确把握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从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内容,使教师的教有新意,使学生的学有创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地的创设教学情境。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命的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当然,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既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真正达到‚玩中学、乐中学‛的效果。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串联‛起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一条完整的教学主线中学习数学。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挥,问题作为创新的起点,更是如此。‛‚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这就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友好、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宰的观念,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真诚的和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记得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观摩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说:‚他喜欢发言出错的学生‛,这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心理,然后教师解释说:‚发言出错的学生说明他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况且失败乃成功之母‛。有了这句话,既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解除了怕出错的戒备心理,因此在课堂中他们积极地观察、猜测,大胆地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孩子们通过多种方法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得教学取得圆满的成功。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既怕自己的想法会招来同学的嘲笑,又怕引来老师的指责,学生还敢说敢问吗?‛这样的教学能取得成功吗?

四、建立小组合作机制,使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数学课堂。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理分工、机制建立及有效引导。首先要注意分工明确,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性别等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但这种分组形式不宜在每一次分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同时,还应该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等动态地编排小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获得小组总体效果。其次是建立机制。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所以,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仅要为本小组的活动献计献策,同时也要努力使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易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小组整体的荣誉和成功有责任。再者是适时引导。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还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作用。

五、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有价值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在学完《粉刷围墙》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同学们,学校为了美化我们的学习环境,打算为各班教室重新粉刷房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计算一下,粉刷我们这间教室最少需要多少钱?‛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即着手解决。首先在小组内分配任务:有测定房屋粉刷面积的,有了解市场上的涂料价格的,有向工人师傅请教有关粉刷用料问题的。通过合作、探索、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得到了培养。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增强了探索和创新意识,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

六、运用理性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

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评价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已被认可,现在的评价已经不再是单纯考察学生学业成绩,而是成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环节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评价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分别指向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直接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成为了他们知识学习的现实资源。

上一篇: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范文下一篇:新课改书籍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