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有关的论文范文

2024-07-16

体育社会学有关的论文范文第1篇

2、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阐释

3、幼儿角色游戏的价值与作用

4、燕京大学社会教育述评

5、推进城乡幼儿园协同发展

6、浅谈角色游戏对大班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7、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8、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9、幼儿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实施策略

10、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1、中日两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之比较

12、幼儿英语教育与社会教育活动的融合

13、诉求、缺失与复归:传统节日在幼儿本土化生活体验式社会教育中的研究

14、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探索

15、浅析项目教学法和情境演练法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

16、PCK视角下的幼儿园社会教育

17、基于观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8、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价值及渗透

19、幼儿社会教育中的多元化教学对策

2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1、探究如何开展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

22、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

23、增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思考

24、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5、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实施策略探究

26、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活动中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27、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特点及反思

28、对《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实践训练的思考

29、拓展全民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新探索

30、社会教育权视角下的学前教育研究

31、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方法的设计

32、从复杂性视野看幼儿社会教育

33、基于传统节日的幼儿社会教育探讨

34、试析绘本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运用

35、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实施

36、基于当代社会教育背景下的幼儿个性化教育研究

37、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社会教育》教学课堂现状分析及建议

38、基于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路※

39、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40、情境教育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践行的探讨

41、浅析我园社会领域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策略

42、浅谈当前幼儿社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43、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

44、浅谈小班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45、凭多媒体技术,品幼儿园社会教学

46、对幼儿社会教育的思考

47、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48、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中的运用

49、游戏化教学,让社会活动更具活力

体育社会学有关的论文范文第2篇

2、社会经济文化制约日本创新精神

3、全球化语境下日裔美国文学的流散写作和家园意识研究

4、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5、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

6、高度城市化社会中日本地域文化构建

7、城乡文明融合互鉴:构建中国乡村文化治理新发展格局

8、从跨文化适应模型看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9、饮食、文化与国族认同:社会史视角下日本料理的形成与变迁

10、日本漫画与社会文化关联初探

11、当代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

12、迷失的优雅:广州白天鹅宾馆景观演变中的文化政治

13、大学伦理精神与大学自治

14、浅谈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5、论茶道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6、从东皋问题看中日间类似音乐现象的互动研究

17、高等体育院校的“休闲与健康”公共服务供给

18、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与中国—东盟社会文化合作

19、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环境

20、后符号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危机思辨

21、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体系下“和纸”的技艺传承

22、日本鬼怪文化的游戏动画传播

23、日本地方城市实现多文化共存社会之探讨

24、浅析日本的文化与外交状况

25、关于外来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6、当代中国新闻语体变化的文化反思

27、元禄时代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义理与人情

28、社会责任感驱动的PBL学习模式探索

29、透过日语看日本文化与社会

30、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31、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

32、日本企业文化研究及借鉴

33、浅谈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34、论社会文化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风格的关系及风格冲突

35、中国人心理困扰的应对方式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36、作为共生文化的妈祖文化

37、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日本森林文化探析

38、商业广告中的社会文化责任

39、把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40、浅谈日本原宿文化对国潮的影响与意义

41、儒学在日本现代化中的命运

42、战后日本地震社会记忆变迁与灾害文化构建

43、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展望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

44、从分工协作的视域深刻认识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

45、日本拓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46、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47、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学分析

48、浅谈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49、日本萌文化流行的背后是人性之“娇宠”

体育社会学有关的论文范文第3篇

2、中国艺术进程中的“现代性”解读

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

4、浅谈用党的创新价值理论引领青年的价值观

5、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视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6、当代中国社会树典型活动的文化传统探析

7、环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8、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

9、《向导》周报对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

10、幸福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觉与生活建构

11、中医药院校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12、道德失范及当代中国的伦理建构探析

13、改革开放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14、深学 细照 笃行 履行好党校教师的职责

15、学术期刊的性质、意义与品位

16、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17、中国民众国际观的内政镜像

18、和谐文化建设与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

19、以社会思潮为镜看中国社会

20、当代中国多元文化与成人教育创新

21、论政党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建设

22、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3、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及其学科价值论

24、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引领

25、当今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6、制度转轨中的文化转型

27、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构路径的探讨

28、虚无主义的文化镜像与当代中国“自我经验”实践的困境

29、在研究学习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

30、论中国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31、民族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

32、2007年《教学与研究》总目录

33、“中国特色现代性”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34、儒家德治理念与当代中国法治的命运

3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政治课的思考

36、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

37、意识形态安全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

38、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代意义管窥

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话语权建构

40、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思潮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

42、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43、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学生吐槽现象分析

44、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叙事中的主体性建构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46、教育中的反智主义及其超越

47、探析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48、当代大学生历史感的现状和思考

49、中国与世界:20世纪思潮研究的视角

体育社会学有关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全民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大众性的社会体育也得到了澎湃的发展。在这个大氛围中学校体育如何在社会体育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接轨,找到一个切合点,是广大体育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为一线教师开展体育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价值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体育也发展较快,大众化的运动场馆和运动设施陆续建了起来,群众性的体育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不断增多。原有的内部体育公共设施逐步对公众开放,使体育锻炼的群众有更多的地方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校体育教学把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充分体现和实施了国家全民健身的策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学校体育在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符合大众化发展的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穿了进去,一些项目作为校本化的课程在全校大力推广和研究,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口,学生无疑是这个接口最好的缔造者和后续的实施者。可是目前到底有没有这种衔接,如果有这种衔接那又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到底有没有有意识的去衔接,学生到底有没有自觉或者不自觉去制造这个接口,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对某些社会关系到底起了那些做用,还能起到那些作用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一、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

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已经存在,并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这种交流还处于无意识、无组织、无正确引导的状态,不是学校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施,而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着,和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指导没有任何的关系。再者,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虽然已经包含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不管是学习掌握也罢,还是介绍了解也罢,学校体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涉及到的面已经很宽了,但也有很多在社会上存在的群众体育项目我们并没有涉及到,而且这些项目在民间很普及,像轮滑、空竹、民间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作为学校体育我们不可能去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这些东西,但如果我们给学校体育属于一种新的使命——去有意识地指导社会社区类群众体育活动的话,让学生去了解或者有限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很有必要了。

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学校体育发挥它更大的社会作用、要学校体育在某些方面来指导社会群众体育、指导大众化的一般的体育锻炼。作为指导者来说对于某一个他所指导的项目就要有一个基本熟练的掌握,不但要求在方法和形式上有一定特点,更要在内容上既结合实际又有创新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努力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这对学校体育来说也是一个丰富的补充和提高。现在的学校体育课程里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在群众体育锻炼中已经很普及,我们所做的就是把有指导能力的同学通过培训加以精细化,再通过某种方式制定一些相应的策略和指导方法,就可以对某些人群(根据指导对象的水平而定)加以指导,而有些特殊的项目就要首先我们自己学习,然后再去指导别人。这种指导活动可以在公园、社区、学校以及其他的运动场所来完成。当然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这种指导只能是在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去实施。另外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或者其他的形式去完成,这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学校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社会体育可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在我们成人当中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会记得以往邻里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农村或者城市里的那些老社区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许多新型的社区不断涌现了出来。以往的居住区大多都是以一个单位或者农村集体居住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本来就认识。这样的话相互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就会很多,而现在的新型社区,这种情况基本上就不存在了。所以随之而来社区关系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邻里之间变得陌生,甚至见面招呼都不打一个,更不要说除了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外去主动参与一些活动了。因此,调节邻里关系,构建和营造和谐社区成为社会体育运动一大功能。这一概念的范畴,关乎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关乎社区这个社会小细胞的健康和稳定,而学校的体育教育功能也正在向这一方向趋同。据调查,现已有47%的家庭和邻里之间有过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历,几乎大多数学生和家庭参与过社区里的体育活动,并且主动或者被动地和陌生人一起交流过体育方面的各种知识,只是这种情况也和第一种情况一样是无意识的,没有经过谁主动的组织或者指导,不是为了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而是简单的交流完成某项活动而已。从分析个案看出,一般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邻里关系都选择了很好,而选择了和邻里关系很好的同学高达91%的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反之,选择了和邻里关系不好或者一般的人却有高达71%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和邻里一起从事过体育活动的经历。这就不难看出体育活动已经给邻里和社区关系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对部分家庭来说,这一方面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空洞。所以我们学校就应该有目的的来组织一些活动,去影响和干预这种关系,这些活动当中体育活动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邻里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发展,而且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社区搞一些体育活动的话,那么势必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善这个家庭所在社区的关系。时间久了,这个社区肯定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当然具体到如何去组织,和第一种情况一样,涉及到学校工作特殊性,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是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实施,这就需要更多的同仁来探讨了。现在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我想,这一活动如果能够实施的话,也正好是这一国策的有力体现。

三、社会体育的调节价值从影响家庭关系开始

现代家庭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影响家庭关系因素很多,我只能从学校体育的这个角度谈一点简单的看法。调查表明,96%的同学同意体育对改善家庭关系有作用或者有一定的作用,4%的同学选择了否定项,这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息。很多学生和家人一起参与过体育活动,许多学生也认为学校应该有必要或者视情况提醒家长要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这就说明了一点,学生肯定了体育活动对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来改善家庭或者邻里的关系。我们看到高达84%的同学表示家里至少有一人以上喜欢体育,所以我们应该肯定,体育活动改善家庭关系的条件是成熟的,只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干预和引导,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家庭关系肯定是可行的。所以作为学校来说,应该有目的的给学生树立这种思想,指导学生主动的去做这样的一些事情。另外,学校也可以从指导家庭教育这个角度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和灵活有用的方法,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实施下去。这不但是对家庭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改善家庭关系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另外,从个案的分析来看,7%的单亲家庭很少进行家庭性的体育活动,也很少参与和邻里之间的体育交流,关系不太和睦的家庭和邻里关系也不很理想。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不正常,单亲家庭孩子性格的问题一目了然,这是一个非常另人担忧的问题。至于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上非常关注的话题,学校和社会采取的方法很多。从我们体育教育的角度采取一些帮助措施的话,我认为就是要针对性的做一些体育工作。首先要培养好这些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让他们多参与团体性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充分感觉到团体的存在和他对团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法主动培养他们家长的体育爱好,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多参与一些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学校计划组织内的,也可以是学校任务性的布置在外完成的。总之,就是通过主动的引导和干预,尽量使这样的家庭多参与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引导他们的性格健康向上的发展。

除了对这种单亲家庭影响外,我认为这种调节对那些有问题或比较沉闷的家庭更能发挥效果。体育活动应该是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家人一起运动时,由于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彼此有了共同爱好和目的,通过运动产生的另外一些不可预测的微妙变化,可能就会使有些家庭的矛盾得到缓和并解决,也使一些过的过于沉闷的家庭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果真能达到这种效果,或者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化,那么和前面所说的一样,如果我们学校有目的让学生树立这种思想,有目的的去引导这样的家庭向这个方向发展话,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这种调节肯定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校体育来促进和指导一定范围为的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而通过这种发展来影响和调节一些社会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反之,这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补充了学校体育的内容,使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更加完善了起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关系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力的结合了起来,最终为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得到了很大益处,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一点。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 曲宗湖、杨连平,《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北京体育出版社,2003年5月

[3] 季浏,《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4] 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体育社会学有关的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公共服务背景下,为了提升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社会体育组织在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作用和功能的发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等,通过对高校体育组织在某村开展的体育培训进行信息收集,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研究证实高校体育组织可以引发农村体育开展,然而,其规范化操作和广泛实行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建立政府引导下的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政府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通过提供合理政策、制度供给来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增加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关键词】村镇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干预

【Key words】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effective supply, intervention

引言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增加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必然途径。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较之同层次城市而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广大农村由于长期对体育方面的认知不足或偏差,导致对体育的不理会或不重视,致使至今仍未被列入民生工程,公共体育服务一直被边缘化,供给情况更是令人担忧。面对社会环境急剧变化、自身条件不足的形势,特别是政府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背景下,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快职能转变,将具体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出去,转移出来的体育公共服务由谁来承担呢?作为第三部门有效组成部分的社会体育组织,是最适宜的承接对象。加强对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组合各种体育组织资源,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燎原”作用,对我国广大农村的体育事业起到启智、助推和帮扶的作用就有了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也是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1问题的提出

1.1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的目标、内涵

体育公共服务是提高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包括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体育公共事业,发布体育公共信息等,为丰富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和创造条件。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由政府和市场协调发展来提供〔1〕。体育公共服务近期发展目标侧重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与发展,部分地区优先发展,缩小区域内、区域间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中期发展目标侧重于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拉近各区域城乡间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远期发展目标侧重于全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区域间、城乡间、居民间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

1.2村镇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

调查显示,在我国县乡机构改革中,体育机构被教育或文化部门所合并,体育职能被边缘化。村落的基层体育事务只是象征性隶属镇文化站,平时没有专门分管体育的人员,农村体育的管理严重缺位。这种缺位直接影响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制约了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由于政府的“行政垄断”和基层体育职能边缘化,导致社会资金、社会组织难以融入基层体育领域〔3〕。导致农村文化软环境并没有多大改观:上级派送的体育器材闲置浪费、农民体质持续下降、体育内容单调匮乏、体育意识淡漠、体育习惯未形成、体育运动能力不够等现象普遍存在〔4〕。

1.3高校社会体育组织供给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可行模式分析

任何一次活动、一项事业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运行机制和框架模式。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有其自身发展常态模式: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其次发展学校体育,城镇社区体育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单位内部体育活动,另一部分是单位以外的居民生活环境中的体育,这部分体现的是社会的一种福利和追求健康的倾向,二者之间有交叉和重叠;农村体育体现的是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和受关注程度较前面几个部分弱一些〔5〕。这种模式是在长期发展实践中不断形成和稳固下来的,在一定时期内,它是合理的、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来说,可能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所阻碍。

高校体育组织能充当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一环,在社会体育发展进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其物质资源优势,同时,要发挥其优秀的智力资源优势〔6〕。例如:某村想要开展体育活动,却不知道发展哪些项目,其可以向对农村提供帮扶的高校提出支援请求,让高校的体育专家通过考察,有针对性地提出方案和策略,直至请求得到解决。

随着体育公共服务的推广,各个层次之间有一种相互融合、互促互进的趋势。从全民健身,各层次互帮互助,相互提高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社会共享只是全民体育互助框架中的一部分,社会各个层次不同体育组织和群体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因此,我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模式将是一个互助发展的复杂系统模式(图2)。

2提高村镇体育公共服务有效性的实证干预研究分析

2.1研究对象、方法

2.1.1研究对象

本次实证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择了三个普通村落公共体育服务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保护被研究者,此报告中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普通村落。

本实证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是由于样本有限,不具有普遍性,还需后续继续跟进研究。但作为体育传播的初级尝试,其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2.1.2研究方法

2.2研究结果

2.2.1实施体育公共服务干预方式后参与体育锻炼的农村都有所增加

A、B、C三个自然村落的村民在接受了不同的体育公共服务干预方式后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都有所增加,尤其以C村的联合干预模式效果最好。最初的一周人数增加较少,是因为村民还未接受新事物,害怕被人笑话,害怕自己总是做错。后期在群体效益的影响下,增长幅度较大。

A村群众基础最为薄弱,在大学生体育指导员的体育健身服务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提高,B村基础比较好,增长速度不及A村,但也有提高。

2.2.2不同干预方式效果有所不同

A、B两个村落接受单项干预,而C村是联合干预方式,效果优于前两个村。在实际的调查走访中也发现,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比较低,场地设施缺乏是一方面,运动意识薄弱也是很大的阻碍因素。很多村民认为“一天劳动就是运动”,或者“体育运动是城里人的事,是电视上的事”,在进行了宣传、信息咨询后,不少村民观念上有了改变,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也愿意接受体育运动指导。

2.2.3村镇体育公共服务缺失严重

研究发现,农村和城市的体育参与率差异是巨大的,即使在明星体育村也赶不上城市中心社区体育参与率。这一方面是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较多,另一方面体育健身指导员主要分布在城市社区,农村基本上没有。课题组成员进入村落以后,除去刚开始一周的适应期,在后期受到了村民的极大欢迎。可是课题组成员在假期结束后,又由谁来为广大村民提供服务也成为一大问题。

3分析与讨论

课题组成员进入村落以后,除去刚开始一周的适应期,在后期通过干预为期30天的最后一周中,A、B、C三个自然村基本实现了晚上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常态化,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持续发展。从整个干预过程来看,本次干预时间是暑期,有不少中小学生在家,无形中增加了体育参与人口的比例,如何在非假期为村民提供有效的体育公共服务成为本课题需要后续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对干预成功相对关键的几个因素的讨论。

3.1干预方式推动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在上一案例中讨论的三个村落,其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因都有一个引入者,这个引入者可能是一个偶然因素,但是,因为周边环境符合了开展体育活动的条件,这个因素才能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因此,在当前农村经济条件大为改观的前提下,村民表现出对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是一种隐性状态,没有良好的展现形式来填充,表现出业余时间的荒废和不良发展,如看电视、赌博、酗酒,甚至是进行违法活动,这种需求需要良性的引导和疏导。引导,需要有人指明方向,提供资源帮助;疏导,需要好的文体活动形式填充到业余时间里,这种形式是具有吸引力的、易于接受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从这一层面说,干预工作在三个村的体育服务,不能完全定义为“推动”,更确切地说是“引发”了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

3.2活动内容及形式很难确定

要确定在村落里开展何种内容及形式的体育活动,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本次案例提供的活动内容经过多次调整和修改,最终才确定下来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受训者有一定的体育常识和基础,对自己的喜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培训工作将变得非常简单,也就是受训者提出需求,培训者提供相关培训和信息支援。因此,信息的对接是相当关键的,信息对接的前提是有人提供有人买单,这是个体难以完成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来提供。

4结论

在体育公共服务相对匮乏的农村同样有对体育的需求,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对农村体育活动帮扶和支援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对农村进行体育公共服务支援是困难的,但是提高有效性是可以通过具体路径实现的,需要支援者秉承科学的处理方式、方法和高度的责任感。

社会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之一、是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基础、社会体育组织要以参与并有效承接政府转移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为主要目标。

在案例中,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作为体育健身指导者,根据其传播范围,在实际资源共享中,人才智力资源有较大开发空间。但是,其有限的资源面对我国广阔的体育事业仍然是杯水车薪,需要与其他体育团体和个人一起支撑起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政府对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认识不足,对承接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体育组织扶持力度不够。社会转型需要社会体育组织向以下方向发展: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组织功能由普化到专门化转变、管理理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组织结构由同质向异质转变。

这种互助行为看似群体或者个人的私下活动,但是,该模式的运行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如支援者提供体育帮助过程中其原来生活状况如何得以保持,在支援结束时只要其愿意,还能够顺利回到原来生活中;需求和支援信息的真实性的辨别;(尤其是大型群体)需求得以解决的评价标准的制定等。然而,无论如何,该模式的提出,都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参考,而其后续实践与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戴健.《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体育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邹玉玲,李文辉.苏南小城镇大众体育组织现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28-30.

〔4〕侯斌,陈元欣,等.公共财政视角下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19-22.

〔5〕李元伟,等.我国体育系统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设想和论证〔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6〕陈启湖.对三峡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09.

(责任编辑:李宏斌)

体育社会学有关的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对苏州市7个行政区10个不同的小区详细的调查研究,采取各种形式,对苏州社区休闲体育项目、参与休闲体育的目的、参与休闲体育的场所、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等作了分析和统计,表明苏州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方面消费能力有限,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体育休闲场所还有待改善。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给出了完善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苏州社区;休闲体育;现状;对策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的城镇可持续发展行动,是新世纪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特色。各国专家和学者对休闲体育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推出大众体育发展计划,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如美国的《健康公司2000年》、英国的《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新加坡的《2000年体育振兴计划》、日本的《迈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计划》、德国的《健身130全民健身计划》、澳大利亚的《生命在于运动》等等,都反映了各国政府对大众体育和国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全面健康观和全面发展观正逐渐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休闲的质与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休闲活动更利于促进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北京体育大学的朱寒笑、西南师范大学的杨英对休闲体育的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的莫再美对城市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进行了研究。郭惠平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供求失衡。肖林鹏等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结构探讨》分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本文通过对苏州社区休闲体育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苏州社区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并对改善苏州社区休闲服务体系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完善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苏州市10个不同的小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古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城郊结合部、其他市辖区及新农村小区。涉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环境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相关论文和专著,在中国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收集博硕学位论文,并在全外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问卷调查法对于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有效性咨询过苏州大学等高校及社会体育学方面多位专家,得到普遍认可。对于问卷的发放,在2011年10月和12月先后2次对不同行政区的居民区随机发放相同的问卷,向居民发放问卷共1000份,其中回收958份,回收率为95.8%,有效问卷943份,有效率为94.3%。通过发放问卷及实地调研,准确详细地得到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第一手资料。

1.2.3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体育局和苏州市体育局群体处以及苏州市各区县文体局主管群体的领导进行了专访,对目前江苏省群体工作尤其是苏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有了较为宏观的把握。

1.2.4数理统计法将所得数据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存储,运算和常规处理分析,找出制约苏州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因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年龄分析

根据联合国人口分布原则,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此次渊查对象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偏向于青年型、成年型结构,样本分布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见表1)。21~30岁占32.66%,3l~40岁占28.10%,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表1苏州市调查居民年龄分布情况年龄(岁)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

2.2社区居民休闲项目比较

表2为苏州社区居民闲暇时间休闲项目选择。从表中可以看出苏州市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看电视、上网。选择体育运动的只有31.5%,数据表明苏州市城市居民大部分利用闲暇时间看电视、上网,通过电视和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表2

苏州社区居民闲暇时间休闲项目选择

2.3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目的分析

表3为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目的比例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强身健体目的占71.5%,娱乐放松目的的占56.3%。在城市居民的心目中运动休闲的强身健体和娱乐放松作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认可。休闲体育既不受限于体育竞赛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用来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和娱乐放松的目的。社区居民喜欢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表3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目的比例分布

2.4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场所

活动场所是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重要空间,是展开休闲体育必要的空间因素。表4为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场所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特点的“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单位的体育设施”、“公共体育场馆”选择表现了一定的集中趋势。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场所要离居住处进,无额外消费的公益性的场地设施锻炼是公众的首选。通过表4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偏好于在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一起锻炼,追求一种大众化、团体化的锻炼氛围。发展公共体育设施是增加改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今后的休闲体育场所建设与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2.5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

体育消费指对体育活动的经济支出,包括实物型产品支出和观赏型产品支出,适当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活动得以维持和进行的基本前提,体育消费水平也是反映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表5为居民每月的运动休闲消费情况。

如表5所示,体育消费每月不足50元的占总数的50.3%,50-100元的占总人数的28%,300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4.6%。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基本基于免费的形式,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男女每月的体育消费支出上存在差异,男性的体育消费支出大于女性体育消费的支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为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苏州市经济条件好,体育生态环境也不错,根据本市实际情况,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且以落实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理念、切实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与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并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苏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3.2建议

(1)改善社区公共活动场地。

(2)提高全民休闲健身意识。

(3)多渠道筹备资金投入。

(4)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

(5)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寒笑,中国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莫再美,广西城市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郭惠平,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6,

[5]肖林鹏,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6]王建平,我国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5):85-87,

[7]李静,等,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23-25,

[8]贺凤翔,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7):3-4,

[9]顾洪伟,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42,

[10]姜丽,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3):27-2

上一篇:消防安全知识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