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原则专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04

报道原则专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反思选题的可行性原则

科研工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总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可行性原则体现了条件性原则。选题要考虑客观需要、社会价值, 更要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以及开展研究、进行论文写作的主客观条件。如果不具备可以完成的主客观条件, 再好的选题也只能是一种空谈。选题价值再高, 缺少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完成的可能性, 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 可行性原则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选题要量力而行, 综合考虑主客观条件, 力求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达到统一。

2 遵循原则进行选题策划[1]

2.1 主观条件与选题

主观条件是指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特长优势, 力求专业对口而扬长避短。唐代大学者韩愈曾说:“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选择可结合自身工作、发挥自身业务专长的课题, 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倘若论题有价值, 却力所不及而无法圆满完成, 也不为合适。考虑可行性原则, 对于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意义更大。科学研究, 要树立可望而又可及的目标, 既实事求是, 又开拓探索。要真正地了解自己, 选取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课题, 在最擅长的领域进行研究突破, 以满腔热情和顽强毅力完成科研任务。

2.2 客观条件与选题

客观条件是指要考虑资料占有量、使用设备、器材、科研经费、时间、合作者情况等因素。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选题, 必须考虑到将要遇到诸如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困难, 应当具有解决这些困难的可能性。选题有难易不同, 有工作量多少不同, 一般常犯的错误是选题过大, 试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项过大的课题。因此选题的难度应与公共卫生人员的课题研究环境、团队力量以及研究时间等相一致。调查研究、搜集材料的时间充裕, 可选择有一定深度、广度的课题进行研究;团队研究力量强, 有专门的经费, 可以选择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高的课题。反之, 若时间比较紧, 就应选择费时较少, 题目较小的课题。

3 勤于思考擅用选题方法

3.1 搜集资料把握医学信息

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 尽可能地搜集身边有价值的资料, 避免重复选题。要使科研选题正确, 就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医学信息。通过查阅文献、与专业组织联系、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方式获取医学信息, 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

3.2 实践调查形成论文选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实际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 始终是认识和科学的首要课题。因此调查分析、实践问题也是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形成、确定选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 体制机制的改变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基层医院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等等, 公共卫生专业者只有参与管理实践、进行调查研究, 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课题。

4 选题原则的辩证与统一

选题的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需要性原则规定了科研的方向, 创新性原则反映了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依据, 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求实精神。以可行性为根本, 同时满足上述原则的选题, 才是最佳、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选项。

5 结语

广大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要树立信心, 根据实际, 采用最能发掘自身学术优势的方法, 获取有价值的选题, 构筑基层科研力量。

以上是笔者关于选题的一点粗浅体会, 不当之处, 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摘要: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以其宽厚的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理论, 从群体的角度进行课题研究。文章探讨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结合业务工作进行科研论文选题的方法。

关键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选题,可行性原则

参考文献

报道原则专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禽类为主要侵害对象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于禽类,由于受禽流感病毒毒株的毒力、禽只敏感性、并发症及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禽流感的症状、病变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差异。

低致病性禽流感又叫致病性禽流感、非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温和型禽流感,它是指某些致病性低的禽流感病毒毒株(如H9N2亚型)感染家禽引起的以低死亡率和轻度的呼吸道感染或产蛋率下降等临床症候群,其本身并不一定造成禽群的大规模死亡。由于它们对家禽养殖和贸易的影响没有高致病性禽流感严重,因此没有被列为A类或B类疾病。但它感染后往往造成禽群的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降低,常常易发生并发或继发感染。当这类毒株感染伴随有其他病原的感染时,死亡率变化范围较广(5%~97%),高死亡率主要出现在青年鸡、产蛋鸡或严重应激的鸡,损伤主要发生在呼吸道、生殖道、肾或胰腺。因此低致病性禽流感对养禽业的危害也是很严重的。

禽流感,多指高致病性禽流感,有时也谈到低致病性禽流感,对非致病性禽流感说得很少。然而,在养禽生产中,临床出现的往往可能是上述三种症候群的混合;也可能是禽流感病毒与其他病毒性、细菌性感染的混合。例如,在多数情况下,蛋鸭低致性禽流感是由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如H9N2)与特定细菌的并发感染,引起蛋鸭群死亡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综合病症。临床表现主要特征为鸭产蛋率下降,死亡率不高。

1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低致病性禽流感多发于野禽中,通常患病野禽只会显现轻微症状,甚至根本观察不到任何发病症状。各种日龄的家禽都可发生,但临床主要多发现于蛋禽群,尤其蛋鸡、蛋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多发于秋冬季节,尤其是秋冬交界、冬春交界气候变化大的时节。气候多变,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损伤上呼吸道粘膜,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诱因,也极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多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最易感染。蛋鸡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可能出现零星死亡,死亡率通常小于5%,主要是老年鸡。蛋鸭低致性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不高。饲养管理差的鸭场,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如果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死亡率有可能提高。

2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

2.1 引起家禽的发病死亡 现在已被证实禽流感H9亚型病毒可以感染各种家禽,并导致多种禽类发病,引起死亡。15~40日龄肉鸡因继发感染引起1%左右的死亡率,感染种鸡的苗雏则表现较高比例的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一周内死亡率10%~2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生产性能下降 不同品种、日龄的家禽表现出不同的生产性能下降。肉禽发病表现为神经症状,运动失调或抽搐,耐过的禽只体弱多病、生长迟缓,肉的品质下降。蛋禽表现产蛋下降甚至停产,蛋壳质量变差、畸形蛋增多,从而造成生产性能和蛋品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2.3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大量的研究数据证明禽流感H9N2病毒感染家禽后,病毒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细胞,造成家禽法氏囊淋巴滤泡数量减少、胸腺萎缩退化和骨髓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由此可见H9N2病毒可破坏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免疫应答不理想,如干扰其他疫苗免疫及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或其他病原,最后导致家禽体质下降,死亡率上升。

2.4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变异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有研究证明,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短期传播后,有时致病性低的病毒可发生突变,变成致病性高的病毒。死亡和宰杀率都会大大增高。

3 低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症状

不同种类和日龄的家禽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后有不同的表现。初期病鸡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叫声减小,缩颈,嗜睡,采食量减少或急骤下降,嗉囊空虚,排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张口呼吸。后期部分鸡只有神经症状,表现头颈向后仰、抽搐、运动失调、瘫痪等。产蛋鸡感染后,蛋壳质量变差、畸形蛋增多,会出现软壳蛋、无壳蛋、退色蛋等。2~3d产蛋开始下降,7~14d产蛋可下降到5%~10%,严重的鸡可停止产蛋。持续1~5周产蛋开始上升,但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一般经1~2个月逐渐恢复到90%~70%的水平。种鸡还表现种蛋受精率下降20%~40%,并导致10%左右的死胚,苗雏弱雏率增加,10%~20%的雏鸡在一周内出现死亡。鸭群和病鸭采食变化不大,有的鸭群采食量还增加。病鸭精神沉郁,离群呆立,羽毛无光泽、蓬松,脱羽,不愿下水,下水后鸭体吃水深,上岸后羽毛难以干燥。病鸭拉稀,个别鸭拉暗红色稀粪。病程稍长的鸭出现衰竭死亡。早期死亡的鸭只往往体况较好,多为体重大的,剖检其嗉囔和肌胃都有饲料,类似猝死症。病鸭群产蛋量下降,7d内产蛋率可由95%迅速下降到60%;60%产蛋率的鸭群发病后,产蛋率可下降到30%左右。产白壳蛋、沙壳蛋、畸形蛋,蛋壳变薄。康复后,产蛋率仅能恢复到75%左右。

免疫过灭活苗的家禽如抗体形成不好、水平不高,其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能出现无明显的症状或非典型的症状,有时仅表现为产蛋率稍有下降。

4 低致病性禽流感剖检变化

鸡低致性禽流感(如H9N2)的主要剖检病变表现为呼吸系统:呼吸道尤其是鼻窦,典型特征是出现卡他性、纤维蛋白性、浆液纤维素性、粘脓性或纤维素性脓性的炎症。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偶尔出血。生殖系统病变:蛋鸡的卵巢炎症、卵泡出血、变性和坏死,输卵管水肿,浆液性、干酪样渗出,卵黄性腹膜炎。消化系统病变:腺胃、肌胃出血,肠道出血及溃疡。病死鸭解剖主要表现为早期气管充血、出血严重,似红地毯状,支气管内有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肝脏轻微肿大。后期解剖可见气管充血、出血严重,支气管有黄白色的干酪样物堵塞,肝脏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包液混浊,气囊混浊有干酪样物附着。胰脏肿大、出血,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输卵管粘膜充血、水肿。卵泡充血、出血。乳脂腺有干酪样坏死。

5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鉴别诊断

鸡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多种疫病相似,极易与非典型鸡新城疫相混淆。

5.1 低致病性禽流感多发于1月龄以上家禽 主要发生于成年产蛋鸡群,也有15日龄肉鸡发病的,死亡率不高;非典型鸡新城疫可发生于任何日龄的鸡群,主要发生于40~60日龄、100~120日龄和产蛋后期,这与其免疫状态有关,且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后者对鸭群的感染临床表现不明显。

5.2 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产蛋量的急剧下降 一般在7~10d的时间内可以使产蛋率下降50%以上;非典型鸡新城疫的发病相对比较温和,产蛋下降30%左右。

5.3 低致病性禽流感鸡群有发热的表现 表现精神不振,而且呼吸道表现严重,解剖可见到气管的粘性分泌物和出血点;非典型鸡新城疫主要是呼吸道症状,喉头、气管粘膜出血。

5.4 解剖的区别 低致病性禽流感表现卵泡的充血和液化很明显,另外还有输卵管的水肿和炎性分泌物。非典型鸡新城疫的表现以腺胃和肌胃的肿胀出血为特征,肠道上表现淋巴集结的肿胀、出血,输卵管有轻微的炎症,但没有水肿和炎性分泌物,卵泡膜充血;蛋品质方面,低致病性禽流感表现蛋壳质量严重下降,畸形蛋、破壳蛋、无壳蛋明显增多;非典型鸡新城疫多表现蛋壳质量变薄,蛋壳颜色变浅。如果要更加准确地确定两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室诊断来确诊。

6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措施

6.1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种防疫与消毒制度和设施,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良好的畜牧生产制度和给禽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基础,严格的隔离和消毒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关键。做好对一般病毒性传染病的常规预防措施,强化隔离和消毒,尤其注意对进入禽场的人员、车辆及物品的彻底消毒工作。严格禁止从有疫病的场引进种源,保证种源健康,防止禽流感病毒进入禽场内。在禽舍内坚持定期常规消毒,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必须做到每天带禽喷雾消毒一次。粪便要及时清理,水槽、料槽定时用消毒液刷洗。一般规模的蛋禽场(户)要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出禽后禽舍要严格清理和消毒。先清理粪便杂物—消毒液喷雾和刷洗—熏蒸(每1m3用42ml福尔马林、21mg高锰酸钾)—空舍30~60d—再熏蒸消毒,方可进禽。

6.2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根据禽的品种和日龄,选择合适的饲喂方式,饲喂适宜的全价饲料,给予适宜的饲喂量。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原则,分隔多个饲喂区间,确保禽群个体均匀、营养均衡、生产性能良好,避免营养不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禽群日常的管理,如饲喂、清粪、清扫、消毒、转群、免疫注射等操作要尽量减少对禽群的刺激,避免应激的发生及诱发疾病。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注意禽舍的通风换气和禽群的饲养密度。

6.3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养禽场(户)必须做好免疫接种,使禽群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水平,增强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禽群不受禽流感病毒的损害。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经验告诉我们:合理实施免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是有效的。同样,合理实施免疫对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也是有效的。

6.4 建议家禽的禽流感免疫程序(包括种鸡和种鸭) 10日龄以内: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3ml,分别皮下注射。25日龄: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ml,分别皮下注射。120日龄(产蛋前):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ml分别皮下注射,或二联禽流感疫苗,每只0.5ml,皮下注射;3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各个禽场要加强对禽流感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或对虽经免疫但抗体水平较低的禽群进行紧急补免。

6.5 疫病处置 发病后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隔离禽场或禽舍,严禁将病禽或可疑病禽上市,病死禽必须深埋或焚烧。加强禽场的消毒,改善禽群的饲养管理,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素、甘草冲剂、氟苯尼考等药物,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治并发病。

7 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人们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也极其重视,H5亚型疫苗政府买单,并实行强制免疫,造成部分养殖户产生误解,认为H9的免疫不重要,不少人放松了对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有些地区买不到禽流感H9单苗。有资料和文献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依然是危害我国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某些地方的禽场,虽然没有引起大批的死亡,但病毒感染后,对机体可造成免疫抑制,很容易造成大肠杆菌等细菌病的继发感染,同样可造成大量发病死亡。因此,不能放松对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根据一些资料和报道,蛋鸭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和发现较多,且情况比较严重,这可能与宿主适应性和我国蛋鸭的养殖方式有关。在多数地方的蛋鸭养殖以半开放式饲养方式为主,甚至采取放养方式。鸭群的饲养和管理较为粗放,而且饲养过程中存在长途贩运的情况,生物安全及其他综合性防疫措施不够完善,给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带来困难。因此,做好蛋鸭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工作异常重要。蛋鸭单独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不表现或很少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当与大肠杆菌或葡萄球菌等一些产生胞外酶的细菌混合感染后,胞外酶可裂解弱毒,从而增强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的毒力,使鸭群的症状加重,死亡率升高。蛋鸭场一旦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康复后产蛋率只能回升到75%左右,如蛋价较低,继续饲养肯定亏本,养鸭者大多选择淘汰蛋鸭,以减少亏损。为减少不应有的损失,建议蛋鸭场要适时用H9亚型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

报道原则专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融媒体传播让新闻报道进入秒发时代,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及时发声,如何科学准确地引导舆论?出现报道失误时,如何迅速应对,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本文试从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报道事故的处置两个方面,对党媒新闻宣传应急机制的建立进行探讨。

关键词:突发事件报道;报道事故处置;应急机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融媒体传播让新闻报道进入秒发时代,这无疑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看到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1]在突发事件面前,各级党媒的发声报道,往往对突发事件的定性和最终处理起着定盘星的作用。同时,党媒的新闻报道一旦出现失误或者报道事故,往往会陷入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处置不力就会损害党媒形象,给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融媒体传播时代,党媒无论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上,还是在处置报道事故时,都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新闻宣传报道的应急机制,以保证党媒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及时准确、引导有力;对报道事故快速响应,处置妥当。善于利用党媒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优势,将围观群众转变为积极的话语协商者和正面舆论引导的助推者。

新闻应急机制是指媒体在应对报道突发事件和处置报道事故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制度安排。内容一般包括组织机构、报道预案和处置报道事故预案、预案执行、预案总结。需要采取应急机制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疫情事件等,按照危害影响程度一般制定Ⅳ级响应预案。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要迅速启动响应预案,按照工作流程,各应急报道小组分赴现场和相关部门开展全媒体采访报道、开设热线电话、收集各方资讯,第一时间联系应急、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有关部门,及时准确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动态信息和处置进展情况。

突发事件和报道事故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突发事件应对不力,难免会衍生报道事故。报道事故按差错内容一般分为舆论导向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文字性差错三类,应急处置按照危害影响程度,对应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

党媒如何发挥好新闻应急机制的作用,结合商洛日报社的实践过程,应当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新闻报道应急机制,把准党媒舆论宣传的时、度、效

“时”就是注重时效,抢先掌握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就是新鲜、及时,党媒要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及时反应,在新闻采访上抢占时机制高点,做到重大问题不缺位。同时又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宜性,选择好舆论引导的话题和时机,首先要围绕受众关注的重点,搞清什么时候该报道什么内容,什么先发什么缓发,在报道上快报事实,慎报原因,重大事项还要观照后续发展情况,做到不抢发不滞后,关键时刻看党媒,该发声时不失语。

“度”就是选好新闻报道的角度,把握好传播引导的尺度,要选好切入点,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适度性,恰如其分地宣传客观事实[2]。依据融媒体传播规律,把准时域报道和区域传播数量,搞清什么问题应集中报道,什么内容应后续报道,对该强化突出的重大主题宣传,该淡化处理的负面内容,都要掐尺等寸,掌握好宣传报道的度量火候,切记过犹不及,力求不虚不夸、不炒作不走样,保证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

“效”就是把握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丰富的报道内容增强党媒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确保取得最佳舆论引导效果。

2012年5月,陜西洛南县公安民警李安民应群众报警要求,在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制服“武疯子”王敏荣的过程中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抢救,“武疯子”被武警击伤治疗无效死亡。有两家媒体当即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当事人亲属的不满,给事件的善后处理带来了不利影响。面对这起伤人事件,商洛日报社启动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对如何报道进行了研判。透过这起伤人事件,围绕当时普遍存在的如何解决非正常人员社会管理这一难题,采访挖掘民警李安民的感人事迹。在李安民救治无效献出年轻生命后,采取追记的手法,适时推出长篇通讯《热血写忠诚》,生动地再现了民警李安民无私无畏、忘我奉献的爱民情怀。这一重大典型报道推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李安民被省委组织部追认为中共党员、被省政府确定为烈士。商洛日报社的报道不仅促进了事件的善后处理,其新闻作品也获得了当年的陕西新闻一等奖。

二、建立新闻报道应急机制,把准党媒舆论宣传的情、理、法

“情”是以情动人,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关键在于是否有真情。要善于发现新闻事件中的真善美,洞察假丑恶。多让笔墨、镜头、音像、影视关注群众,挖掘那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素材,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新闻精品。

“理”是以理服人,依理采访,报道以理,讲大理讲公理地采访报道。从党和政府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期盼出发,通达社情民意,反映人民心声,满足人们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真相和处置情况的需求,增强群众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特别是要把握好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引导群众多看主流,不被支流和表面现象支配,要点面结合,以点说事,以面说理,切忌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把表面现象当作本质问题报道。要善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唯物辩证法驾驭新闻报道[3],切实提高党媒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法”是依法开展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挥党媒主流媒体具备的行政资源优势,争取相关主管部门授权,第一时间进入现场采访,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力求党媒的突发事件报道规范化、制度化。新闻报道必须遵规守法,法规是规范报道的标准,也是凝练提升情理的前提。情是理的基础,理是情的升华,而情、理、法都寓于新闻事件和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新闻报道的主体是人和事,围绕情、理、法而展开。突发重大事件往往牵动着人们的感情神经,重大新闻报道就应充满人文关怀,以情吸引人、感动人,通过有温度的报道,揭示出蕴含其中的道理,要善于在新闻报道的情感挖掘中,水到渠成地注入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明的思想,巧妙地结合当前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既要实事求是,生动感人,又要合法正当,符合公序良俗[4]。因此,党媒的报道既要做到入情入理,又要入法入规,情理法交融,让报道明法理、有温度。

三、建立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确保党媒舆论宣传的精、深、强

“精”是制作精良。党媒要立足打造新闻精品,精心搞好策划。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已成为媒体不可推卸的传播责任和在竞争中取胜的有力武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往往也是创作优稿的好时机。报道突发事件,要紧扣重大主题,紧扣时代脉搏,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创作出感染力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精品。面对突发事件要善于选题,主题不突出就算不上好作品,选题不准确也达不到预期效果。选题准确,可以登上重要版面,选题不准确,就难以面世[5]。

“深”是深入采访、深耕细作,确保突发事件报道有深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脚底板下出新闻,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把采访报道工作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往实里做,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挖掘丰富素材、感人事迹,打磨有深度、有内涵的新闻产品。

“强”是新闻性强,感染力强,宣传效果强。周密策划,采取消息、现场短新闻、通讯、评论、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多形式组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微端全媒体呈现,围绕重大题材,做到采集传播迅速,内容丰富厚实,报道方式手段多样,主题鲜明有高度,特色突出反响大,社会宣传效果好。

2015年8月12日零时30分左右,陕西省山阳县突发特大山体滑坡事件,造成8人遇难、57人失踪。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为地方党报,商洛日报社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配合省、市、县做好抢险救援新闻应急报道。在紧急抢险救援期间,结合每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采取“消息+通讯+图片”的方式,及时跟进报道救援情况,先后刊发稿件图片近30篇。

在十多天的采访中,记者分4个采访小组,分头到特大山体滑坡抢险救援指挥现场、卫生防疫组、家属接待善后处理组、综合治理安保组进行深入采访,联系采访了事发当晚的获救矿工、公安消防救援人员医护防疫人员、遇难家属等,搜集到大量真实鲜活的一手材料和感人细节。面对域外媒体的一度质疑特大山体滑坡是天灾还是人祸时,商洛日报社的报道及时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救援结束后,对前期采访进行综合提炼,及时刊发了长篇通讯《生命至上 青山作证》,用一组组饱含感情、富有画面感的真实故事,生动地还原了救援过程,重点突出地反映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大灾面前,坚持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采取科学抢险避灾措施,再现了党员干部和广大官兵忘我奉献的时代精神。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让社会及时地了解了事件的处置过程。

四、建立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确保党媒报道事故处置早、快、净

“早”是早防范早发现早处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旗帜鲜明地抓导向、抓管理,强化阵地意识。坚持采编审校刊发全流程闭环管理,从新闻采访第一关抓起,做到无采访不新闻。对重大突发事件实施预案报道,用制度和流程常态化防范报道差错。严格采编审校刊发程序,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和重大事件、重要稿件送审制度,强化印前终审和印后“第一读者”把关,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在质量管理上拿出看家本事,确保党媒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有预案,不出导向性或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政治性差错。

“快”是快速反应。发生报道事故后要及时作出反应,迅速启动报道事故处置预案。“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融媒体时代,党媒的报道一旦出错,争取主动权是最明智的举措,不能“瞒”“捂”“拖”,更不能有“鸵鸟心态”,企图侥幸过关。如果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致使新闻报道事故影响面扩大,引发舆情就会产生二次灾害,给党媒形象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因而要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说明。

“净”是处置干净,彻底到位,不留后患。实施倒查追责三不放过,按照全部、部分、主要、次要、直接、间接、一般和领导责任分别追责。违反发稿流程,不按程序办事,关键事件、关键环节、关键材料新闻来源不清楚和不准确,往往是造成重大新闻事故的“关键所在”和“隐患所在”。同时,要高度认识重大新闻事故对党媒的主流媒体权威地位造成的危害,及时开展全面集中整改,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教育采编人员切实增强党媒的喉舌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好新闻生产流程的每一道关口,避免新闻报道出现政治性差错和失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党媒全媒产品全面创优。

2019年10月24日,南方某报于18时49分发布微博,声称日前引发关注的暨大失联女大学生已被找回。可19时38分广州公安发布实时快讯称暨大失联女生尸体已被找到,经家属初步判断是失联者李某。这与某报的报道内容大相径庭,引起舆论哗然。原因是某报的微博没有说清找回的是失联女大学生的遗体,概念模糊,造成重大新闻报道事故,虽然是微博报道,却引爆网络舆论,给该报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五、结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凡有预案,就能每遇大事有静气,避免事到临头张皇失措,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乱中出错。本文通过党媒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处置报道事故中的几个实例,有力地阐释了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的重要意义和明显效果,为融媒体时代擦亮党媒的金字招牌、凸显党媒权威报道地位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EB/OL].人民网-理论,http:// theory.people.com.cn/n/2014/1016/c389908-25846716.html,2014-10-16.

[2] 王丹.新闻宣传要把握好时、度、效[EB/OL].人民网-理论,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913/c40531-22916920.html,2013-09-13.

[3] 魏杰.如何把握正面宣传的时度效[EB/OL].人民网-传媒,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324/c40606-31645218.html,2020-03-24.

[4] 劉真.浅谈新闻报道“情,理,事”的最佳结合点[EB/OL].文秘帮网,https://www.wenmi.com/article/pu6li8004igx.html,2019-07-06.

[5] 施新弟.新闻宣传要树立精品意识[EB/OL].云南法制网,http:// www.ynfzb.cn/Ynfzb/FaChiShiPing/201510219377.shtml,2015-10-21.

作者简介 赵有良,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报道原则专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新闻报道过程中中外新闻媒体态度的异同。通过分析造成中西媒体报道异同的因素,从强化新闻报道的队伍建设、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新闻报道的技巧、提高新闻报道的受众关注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赛事新闻报道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赛事;中西媒体;新闻报道;异同

【作者单位】 张博,内蒙古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 内蒙古教育厅教科所课题“内蒙古高校体育课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手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GJGH2011071。

纵观国内外新闻报道的演变过程,中国的新闻报道与西方发达国家新闻报道在报道内容取向、报道视角与深度、报道技巧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报道的多样性、逻辑性等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新闻报道过程中中西方报道异同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体育新闻发展的建议。

一、体育新闻及其特征分析

首先是互动性。体育新闻通常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受众习惯于通过网络或电视媒体与其他体育爱好者进行赛事进展讨论、赛事结果预测等方面的交流,特别是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新传媒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受众互动交流的便利性和时效性。

其次是竞技性。体育赛事的竞技性是体育新闻对受众的最大吸引力所在,体育赛事的竞技特征给赛事结果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价值的实现更多建立在以竞技性新闻为主要报道对象的基础上。

再次是情感性。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向受众传递体育赛事结果的信息,更在于通过新闻报道凝聚人心,达成社会共识,宣扬社会正能量。

最后是国际性。体育新闻因其关注度消解了文化差异的影响,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

二、从2014年巴西世界杯看中西体育报道的异同

1. 中西体育新闻报道的相似点

(1)关注体育新闻的人文关怀价值传递。体育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比赛结果的信息,更在于通过比赛传递体育精神、人文精神。2014年世界杯的开幕式出现了一位瘫痪的青年,他身穿机械衣为世界杯开球,体现了体育的大众参与度,同时将巴西的人文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世界。国内媒体也对巴西世界杯开幕式残疾青年开球的一幕大力宣传,发挥了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价值传递功能。

(2) 丰富体育新闻报道受众娱乐性需求的满足形式。早在南非世界杯期间,ESPN电视台就通过推出3D体育节目的形式提高新闻报道的娱乐性;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央视推出了《体育晨报》《体坛快讯》《体育新闻》等体育新闻栏目报道世界杯,同时推出了《Go 巴西 Goal》《豪门盛宴》《我要赢》《我爱世界杯》等多样化的节目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 中西体育新闻报道的不同点

(1)视角。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西方媒体的报道更加倾向于以多样性、独立性的视角报道新闻事件,而中国媒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报道中更多选择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在世界杯开幕式的报道中,西方媒体会进行直接的批评。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虽然我们都不是专业的编舞师和音乐人,但这个的确太糟糕、太无聊了”;《卫报》称“真是难看极了!连主题曲都如此不堪,把夏奇拉请回来吧”,对世界杯开幕式的批评可谓直截了当。国内媒体《人民日报》则认为开幕式“彩色的舞台,很绚烂”,这一中庸的新闻报道视角和态度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

(2)用语。国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用语较为轻松和幽默,而国内媒体通常使用更为正式的用语报道新闻事件。产生这种报道用语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的不同,国内新闻报道的发布通常有较为严格的审批流程。例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东道主巴西队出人意料地以1︰7的大比分输给了德国队,失去晋级决赛的资格,国内外媒体随即聚焦于这一重大新闻。在报道中,中西方媒体在报道用语方面呈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势。例如,英国《每日邮报》用《今夜巴西坠入地狱!》为题报道了巴西队的失利,并通过“德国7︰1击败东道主。是的没看错!是7个球!巴西创造了自己在世界杯上最惨痛的失利”报道了巴西队的失利;《卫报》使用“这不是一支队伍的失利,而是一个梦想的终结。这里有愤怒、有抽泣,还有一些奇怪的声响,像是混合着恐惧和战栗”的用语报道巴西队的失利。相比西方媒体诙谐幽默的用语,国内媒体的报道则中规中矩,例如,人民网体育频道发表了题为《巴西1︰7惨痛失利历史罕见 连创多项耻辱纪录》的评论文章。

(3) 政治关联性。西方媒体与国内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考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受举国体育体制的影响,国内媒体习惯于将比赛结果上升到国家高度,“唯冠军论”“唯金牌论”等报道出发点在国内体育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西方国家媒体更习惯于就事件进行延伸的新闻报道视角,会通过体育新闻报道揭示社会民生的现状和改进方法。例如,巴西世界杯期间,法国《国际信使报》文章称,许多中下阶层的民众对少数人的特权可望而不可即,不得不将更多关注投放到赛事本身。对发达国家而言,足球只是一种游戏,但对许多巴西人而言,足球意味着更多、更沉重的东西。通过举办世界杯,巴西应该更加致力于社会民生的改善和公平社会体系的建设。国内媒体《南方周末》发表题目为《关注巴西世界杯 畅想中国梦》的文章,认为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国家的政策也高度支持足球事业的发展,足球梦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西体育新闻报道差异的因素分析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新闻作为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衍生出的精神层面需求,其需求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略逊于西方发达国家,且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进一步造成新闻需求的多层次化和不稳定性。因此,我国体育新闻在内容深度和广度、节目形式丰富程度等方面稍逊于西方媒体。

其次,传播体制不同。西方国家新闻体制以私有制为主体,新闻内容的设计、传播渠道等影响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闻传播主体更关注受众的需求,通过满足受众需求实现新闻经济价值。我国的新闻体制以国家所有制为主,新闻传播的主体为国家拥有,新闻传播的价值也首先体现在政治层面,因此体育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上升至国家高度。

最后,体育体制不同。我国的体育体制以举国体育为主要特征,举国体育的弊端在于体育的价值超越了竞技的范畴而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使命,冠军的价值往往与国家或民族相连;而西方国家的体育体制通常以全民体育为主要特征,体育的价值优先体现在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从体育活动中获得参与乐趣。体育体制的不同造成了差异,因此,比赛成绩成为中国体育新闻的关注重点,而西方媒体更关注体育赛事的过程。

四、对提升体育新闻报道的思考

首先,强化新闻报道的队伍建设。一方面,建立和健全新闻从业人员行业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职业准入门槛,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和引导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行业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的实施,对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团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加大对不良新闻报道行为的惩治力度。

其次,加大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应坚持体育新闻报道尊重事实的基本原则,摒弃新闻报道中的个人偏见,坚持以事实为基础挖掘新闻价值;另一方面,在客观报道体育赛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体育事件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深入挖掘体育事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体育精神,弱化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政治因素,通过人文情怀和体育精神的报道丰富和提升体育新闻的价值。

再次,丰富新闻报道的方法和技巧。与西方体育新闻媒体擅长以小见大、细节切入的描述方式不同,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往往习惯于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报道新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思辨性。借鉴西方体育新闻媒体的经验,我国体育新闻在报道的方法和技巧方面应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形式丰富报道方法,通过微观切入、细节描写等方式丰富新闻报道的技巧。

最后,提高新闻报道的受众关注度。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新闻产品必须坚持满足受众需求的基本原则。在关注和满足受众需求方面,新闻媒体应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学历水平等受众需求建立分类管理体系,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取关键需求要素,并将关键需求要素转化为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从而提高受众满意度,推进体育新闻报道行业发展。

[1]刘慧玲. 媒体奇观与体育宣传:中西体育报道的视角差异[J].  新闻界,2013(13):16-18.

[2]张英. 体育赛事中西新闻报道的个案比较[J]. 新西部,2008(18):229-230.

[3]关妮. 中外电视媒体体育赛事报道差异研究——以北京奥运CCTV、NBC赛事报道为例[J]. 东南传播,2009(5):117-119.

[4]唐建军. 中外综合性日报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之比较分析[J].  中国报业,2012(1):72-73.

报道原则专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民事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定方式。在审判实践中被广泛的使用。法院曾一度以调解解决诉讼活动为主。1989年。法院对民事、经济案件的调解结案率为69%和70%,到2001年以后,民事案件调解率下降到30%—40%左右。随着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调解案例的积累,司法实践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法院民事调解进行必要的检察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一、法院民事调解的基本特点

(一)我国法院民事调解的特点

1 以自愿、合法为准则。《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该规定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法院民事调解必须遵循的准则。

2 以“调解和审理合为一体”为诉讼模式。我国的法院民事调解制度的特色体现在法院将调解和审理融为一体,从调解的开始、进行和结束,均由原审理案件的法官主持和控制,法官处理案件既是调解员又是案件的裁判员,调审合一。调解结案的好处在于可以简化程序,便利群众,免得原告和被告之间有伤感情,还有利于迅速彻底解决纠纷。不利方面在于法官在同一诉讼结构担任两种职责,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裁判者身份与调解者身份,为了使固执于自己主张的当事人做出妥协,往往会有意无意地从调解人滑向裁判者,或明或暗的强制在调解中占主导地位,这将会使得调解的自愿性难以得到保障。

3 调解结果具有不可上诉性。由于调解的特殊性,如调解者是法官、法律规定不具体等等,目前体制下,调解结果不具备可以上诉的条件。其结果导致对法院民事调解监督力量的缺失。“在采用调解方式时,由于调解书或调解协议的不可上诉性,上诉这一极其重要的监督机制不复存在。促使一审法官严肃执法的压力也就消失了。民诉法虽然允许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申请再审,但再审的理由仅限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并且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而调解书一旦生效后。当事人事实上是很难证明法官在调解中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所以能够申请再审的可能性也相当小。在监督机制被极大弱化的情况下,要求法官象判决过程中那样严格执行法律,往往是难以做到的。办案质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其说是部分法官素质、水平不高等个人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倒不如说调解中程序法的约束软化这一制度方面的原因使然。”

4 法官职权较大,调解启动程序灵活。法院民事调解可以发生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之前的各个诉讼阶段,也不受审级的限制,法院可以控制调解的节奏,甚至在调解内容方面有引导作用,如协议内容可超过诉讼请求等。在涉及程序事项方面。可以灵活便利,充分保障调解的各项权利。

5 缺乏对法院民事调解的有效监督。从民事诉讼的监督机制上看,一方面,调解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权力能够得到有效行使;另一方面,无专门法律监督力量对其进行监督,缺乏对这种权力的有效脏督机制。H现行有效的法院民事调解制度是一种“背靠背”的调解,是法官对当事人分别调解、事后协议的调解方式。因此。程序法约束的软化,造成了法官行为的失范和审判活动的无序化;实体法约束的软化,造成了调解结果的隐性违法和审判权的滥用。所以,这种无监督力量或监督力量缺位的调解机制极易滋生腐败。

(二)部分国外法院民事调解的基本特点

国外法院民事调解制度,是司法ADR的一部分。ADR起源于美国,全称为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或可选择性纠纷解决方式。主要包括协商、调解和仲裁三种基本类型。而司法ADR,又称为法院附设ADR(Court annexed ADR),是指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于英美法系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一些州的法院内附设的仲裁和调解等第三人解决纠纷的制度,即将ADR作为诉讼程序的一环引入,形成了司法ADR制度。司法ADR是纠纷进入法院后的非审判解决途径,它与审判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解决纠纷的司法职能。

1 美国司法ADR的特点:一是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融合。美国法院将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方式与法院诉讼相结合,增强了法院对案件的宏观调控能力,还创设了“法院附设仲裁”、“调解一诉讼”、“早期的中立评估”、“小型审判”、“和解会议”和“聘请法官”等新颖多样又各具特色的纠纷解决程序。这些程序并非相互孤立。通常都是根据个案在法院的指导下穿插灵活运用。其中“法院附设仲裁”和“调解一诉讼”是被美国各地区法院普遍采用的两种形式。二是调解制度的灵活运用。法院附设调解是美国司法ADR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设立了“法院强制调解”制度的法院,法官会要求争议双方在进行诉讼之前首先利用调解解决争端,若调解不成,再行起诉。

2 日本司法ADR的特点:日本在调解方面的立法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并具有可操作性,并有组织有系统地将调解纳入了司法制度,目前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日本的调解分为家事审判法规定的家事调解和民事调解法规定的民事调解。调解由设于法院之内的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委员会由指定的法官担任调解主任,再由他从有经验学识者中指定两名以上的调解委员。民事调解委员作为非正式公务员,对其任免事项由最高法院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向民事调解委员支付津贴,并按最高法院的规定支付旅费、日薪及住宿费。日本调解适用范围较广。家事审判法规定除了不适用调解的纠纷事项,如禁治产宣告等之外,其他所有的人事诉讼事件和其他普通家庭事件都可以进行调解,并且采取的是调解前置主义,只有调解不成方可向法院起诉。民事调解法则规定当产生有关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调解申请,法院在调解委员会上进行调解,适当时,法官也可单独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中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并记载在笔录上,就作为调解成立,记载的笔录同审判上的和解具有同等的效力。对在调解过程中做出的裁判,当事人可以提出即时抗告,抗告的期限为两周。司法调解具有相关罚则做保障。为了确保调解的顺利进行,家事审判法和民事调解法都规定了相应的罚则。比如。当事人接受调解程序后,有参加的义务,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参加,将受到罚款的制裁。

二、我国应当对法院调解行使检察监督权

(一)国外司法ADK对我们的启示

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在立法上构建起一套尽可能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体制,而且要求法律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与社会已有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诉讼观念相配合、相协调。从建立配套制度方面。建立调解程序的司法控制制度。调解不能无限度地自由进行,为了防止调解的滥用,亦应对调解予以监督和控制。从制度配套建设上,借鉴日本制定具体的罚则,确保司法ADR程序的顺利进行。从人员选任和待

遇上,可借鉴其审前调解人员的选任、地位、费用方面制度。目前我国审前调解人员选任的来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考虑由政府、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共同牵头组建一个专门的司法ADR工作指导委员会。承担对司法ADR的管理、指导工作,对司法ADR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实行组织化、制度化管理。

(二)我国对法院民事调解实施检察监督的理论依据

1 法律依据分析。《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没有对人民检察院监督人民法院审判的范围作任何限制性的规定,结合我国国家机构设置的实际情况,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监督应作广义的理解,否则成为监督的空白,人民法院调解属于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一部分。应当受人民检察机关监督。

2 调解协议内容分析。法院调解作为法院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一种重要的结案方式,在法院裁判过程中惯常使用,与判决、裁定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也应当与判决、裁定一样。属于人民检察院监督的范围,对生效的调解文书,如果确有错误,检察院就有权对其监督。

3 诉讼法学理论分析。《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法院民事调解是民事诉讼活动之一,从语言逻辑上看,当然属于人民检察院监督的范围。《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的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然而,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审判机关能否对调解书提审或指令再审,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调解的再审情况。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他字[93]第l号“关于民事调解书确有错误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案件人民法院可否再审问题的批复”中明确回答:“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人民法院如果发现确有错误,而又必须再审的,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精神,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按照该批复的原则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的要求,检察院对民事调解的监督以抗诉的形式启动再审程序是符合诉讼法学理论依据的。

三、对我国法院民事调解实施检察监督的构想

(一)补充完善民事诉讼法的有关条款

基于民事诉讼法的特殊地位,在有关法律条文的表述上,应把生效的调解书同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并列。我国民事诉讼法在很多条款上都罗列了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却没有提到生效调解书。在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再审的表述中,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189条的规定也应该适用于生效调解书。修改相应的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调解书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调解书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出台这样的规定,对于生效的确有错误的民事调解,法律与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启动再审的情形就仅有“法院提审或指令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这两条途径,而人民检察院无法实现“法律监督”的职权,这是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违背的。

(二)赋予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调解的抗诉权

法院民事调解一般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础上解决争议的结案方式,依据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有权自行决定怎样行使诉讼权利,这既符合我国儒家学说形成的“礼、仁、义”,与老百姓传统观念相合,也有利于迅速结案和彻底解决纠纷,节约司法资源。但是法院民事调解的问题在于:部分法院的法官滥用调解权,自觉不自觉的强制调解或考虑到法院系统考核目标等因素追求高调解率等情况。如果当事人对此违法调解申请再审被驳回,而检察机关对其又不能进行抗诉等有效监督,就很难保证司法公正。因此,检察机关有必要对法院的违法调解进行抗诉等监督。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条的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施监督。法院民事调解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的一部分,它当然的被检察机关监督。而且如前所述,调解书同法院判决一样都是解决实体问题的法定方式之一,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约束力,调解书自然应当包括在检察机关的抗诉范围之内。检察机关的抗诉不但能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能帮助法院纠正错案,确保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同时,检察机关也可以对没有必要抗诉的调解案件当事人做好息诉工作,从这点上看,赋予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调解的抗诉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法律和社会价值。

(三)赋予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调解的再审检察建议、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多种形式的监督权

检察建议能及时有效的纠正不公正的状态。“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这种监督没有强制执行力,可以维护法院审判的权威性,并且能从法院自身的角度考虑,符合当前的司法需要。

报道原则专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让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学生群体特征的不断变化、更新德育工作方式和打破原有工作方式的壁垒,文章从这些现实情境出发,结合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进行地深入分析,对信息化时代下如何从德育管理沟通工作、德育工作的评价以及德育教师角色转换等方面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做出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小学德育;校长德育工作

网络技术的发展把人类迅速地从工业化时代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也给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时代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和之前相较之下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德育工作的管理、德育工作中的沟通与衔接、德育工作的总结与评价和德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等多个方面。未来的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更多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能否把握住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利用好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便利的沟通和学习方法将成为德育工作成败的重要问题。如若不能,小学的德育工作将会面临传统德育方式、方法的失效,德育也必将面临一场危机。

一、信息化时代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网络技术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冲击力极强,学生群体在每一天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巨大,导致他们的思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念;第二,信息时代在飞速发展,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却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节奏,中小学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信息时代所能发挥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小;第三,教师和学校领导者对新的时代、新的德育理念、德育资源以及德育活动设计的认知不足,难以跳出条条框框将新时代产生出的新事物和方法与德育相结合,很容易墨守成规,最终无法真正将德育工作开展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让学生和教师在德育情境中“走心”。

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小学在德育方面的工作的了解,提出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德育管理工作的沟通状况欠佳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一些德育类活动的开展、德育宣传资料的印发以及在某些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中负责德育工作的相关部门内部大多存在管理沟通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虽然目前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沟通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條件,但是学校并没有很好利用这些资源,没有做好信息透明工作。有教师提到,“学校德育管理信息透明度不高,有时候任课教师搞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开展德育活动,而且活动的持续性不足,这样很难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参加完一个活动之后,另一个活动经常是遥遥无期,下一次活动到来的时候,学生又已经将上次活动忘得一干二净”,还有教师谈及:“各类德育活动之间的没有什么关联,缺乏系统性,没有层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参加同样的活动,这样是不是科学的呢?”总而言之,教师在德育管理工作的沟通方面的评分处于较低的状态,大家希望能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沟通制度,这样才能集合全体教师的力量把德育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二)缺乏德育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价机制

总结和评价是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步骤,只有仔细分析先前活动的经验与不足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当前小学德育工作者都主抓活动,将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但是缺乏对德育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的机制,没有形成德育管理工作链,没有不断更新和改进德育工作,导致德育工作多年来的模式固化、形式单一、活动吸引力不高。事实上,多数德育教师在工作中已经意识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推进,虽然也在教师大会上念了活动总结,但是总结年年几乎不会怎么变”,而且也有一些德育工作是没有被梳理和总结的,比如德育工作与其他学科或者实践活动结合去进行的时候,德育部门可能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因此常常会忽略对这一部分的总结和评价,致使这部分工作的随机性较强,德育效果也不太明显。

(三)德育教师角色转换困难

许多教师在接受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很难将角色进行适当地转换,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教师习惯了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的流程和方式,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仍然保持居高临下的姿态,经常采用说教或者满堂灌的方式,致使德育工作收效甚微。有的同学这样反馈道,“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我感触不太多,只是觉得老师们都在上课,或者对我们进行说教、口头教导,没有专门的德育课,但是感觉班会可能就比较像了吧,说实话我们都不喜欢这种方式,非常希望能够改一下风格,多给我们一些体验和表达的机会”。老师们也说道,“教师的主要工作毕竟是教学,德育可能没有成为任课教师主要钻研的工作,没有备课,所以很多时候就简单地跟同学们提示一些问题”。还有一些老师和同学甚至认为现有的德育完全处于失效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对德育活动没有太多的感受,没有专业的老师,也没有系统的活动方案。

三、改善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德育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下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困境的从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国内德育教师应能应对网络技术给德育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够抓住大好机遇,运用好这一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小学德育工作。

(一)建立有效的德育管理沟通工作体系

学校德育管理方面,通过编写德育管理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德育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学校全通道式沟通模式的建立。利用好信息化时代赋予人们的便利的沟通条件和各类软件设备,学校要主动建立起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和谐的沟通生态。从对当前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的沟通现状和沟通障碍分析结果来看,德育干部在德育工作管理沟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从德育干部入手加强德育管理工作体系中的沟通环节,进一步梳理了管理沟通内涵、过程与要素、作用、类型、障碍及有效沟通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实际,真正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沟通模式的建立。

(二)完善德育工作的总结和评价机制

评价和总结是德育工作不断完善和推行的强力助推器,中学学校需要通过完善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总结机制,对本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避免“总结走过场”、“分析表面化”和“事后不调整”等问题。在评价机制的构建方面,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制定出德育类活动的标准和流程,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德育工作的分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接着按照标准和流程对不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进行考核评估,最后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以学生的收获和评价为最核心的评价指标,在教师的绩效、职称评审以及留任升迁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鼓励。通过总结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将小学德育工作建立成为一个闭合的发展结构,让德育工作不断在学校内部更新、优化和提升,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找到未来德育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关注我国德育现状的人可能都会观察到本研究所揭示的一个现象,人们只是关注德育活动的执行状况,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而往往容易忽视德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也就是教师在活動中的表现。但是,教师又是德育活动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德育领域中的教师问题,尤其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前文指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老师们很难将自身的角色向平等的、创新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工作者或者德育活动组织者去转变。要想改善学校德育管理现状,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教师们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角色,小学也应努力为教师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小学德育工作要有章可循[J].中国德育,2017(05):9-10.

[2]张娟.浅谈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64-265.

[3]丁玉洁.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6(05):78-80.

[4]王举,刘济良.小学德育目标的分层厘思[J].中国德育,2015(05):21-25.

[5]毕国营.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构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4(13):12-14.

[6]黄小平,胡中锋.对小学德育评价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几点思[J].小学德育,2014(03):16-18+9.

[7]姜正国.小学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1):52-55.

[8]邱伟光.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德育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8(24):9-13.

[9]孙少平.建国以来我国小学德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91-95.

上一篇:求异思维小学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府公共服务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