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生命意义浅析论文范文

2024-07-27

教育的生命意义浅析论文范文第1篇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缺失的原因

冷静地分析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笔者认为其情感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重 “知识传播”,轻 “育人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彰显育人功能是该课程的首要任务和灵魂,一节育人价值陷入困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不是真正的思想品德课。 但是,当前有相当部分教师由于受“考试至上”、“升学至上”考核机制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死记硬背、疯狂做题,绞尽脑汁地教学生如何钻出题者的“圈套”,将学生变成了记忆背诵的机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

1.2重 “文本教材”,轻 “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指出: “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起点在于生活,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当我们用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思想品德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不少思想品德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教材文本知识的认知和解读,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心理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文本轻生活、重服从轻自主等不良倾向。

1.3重 “讲授教学”,轻 “激情投资”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三尺讲台,面无表情,大道理大教条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闭塞的、 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同程度的反感,对思想品德教师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可以想象,这种缺乏“激情投资”的课堂很难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培育不出有智慧、有理想、有韧劲、有活力的青年一代。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以上提及的情感缺失的几种成因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破坏了新课改的氛围。 事物的发展总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必须重视情感教学本身的价值和功能。

2.1以情动人,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 可见,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诱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 例如,教学《孝敬父母长辈》这一框时,笔者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方式。 在萨克斯独奏《回家》的背景音乐中,笔者深情地向学生吟诵着教材“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的颁奖词。 学生们在音乐声中一下子就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对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已经扩展到情感和人格的领域,这是认同与内化的反应。 而认同的基础在于吸引,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有着学习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1]因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若教师能“以情动人”, 师生便能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思品教学就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理想境界。

2.2以德感人,传递纯正能量

“正能量”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热词,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提供积极地动力,促使人们进步的能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个课堂应该成为向学生传递纯正能量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乐观地体察社会,从而获得有成效的道德熏陶。 我们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入境入情,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去感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起道德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实践证明,“以德感人”、“以情感人”是真教育,有助于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化知为行。

2.3以爱育人,营造幸福的氛围

“师生不通心便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一个好的教师,首先他爱学生,能在同学生的交往中找到欢乐,从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学生。 ”[2]可见,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良好的师生氛围是无声的育人载体,是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只有教师和学生心心相印了, 教师的认知才会成为学生追求探索知识的磁铁。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成因缕析和价值探寻, 我们对思想品德情感教学已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那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以上的误区,并有效地发挥情感教育应有的功能,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个方面:

3.1抑扬顿挫,以声传情

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3]思想品德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艺术。如果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在传授教材内容时,恰到好处地付之以情感语言, 灵活地掌握语言的轻重缓急, 语调的曲折跌宕,节奏的抑扬顿挫,就能以教师之情触发学生之情,挑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感知与教知相统一的最佳效果。相反,如果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缺乏良好的语言技巧和表现力,定会使学生的大脑活动受到抑制,产生沉闷、枯燥、厌烦等消极情绪。 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控制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通过语言节奏的变化,激励学生的情感波动,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

3.2创设情境,燃烧激情

俗语有云:“触景生情。”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不仅能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促进学生思考,还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获得“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3.3有效拓展,升华真情

思想品德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广阔,思想品德教学的天地也就有多广阔。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的开放型、活动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呈现,而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课外延伸,拓展时空,灵活多样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

3.4回归生活,践行实情

“实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成功与否的最有力的标准。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最终必然要回归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来衡量其有效性。 比如,在引导学生“如何孝敬父母”时,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 并让学生撰写洗脚感想。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妈妈的脚丫子长得很不好看,也很粗糙,像鱼鳞片一样。一开始我有点害羞,洗着洗着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妈妈一直没说话,我一直低着头小心翼翼地给妈妈洗脚,心里怪难受的。 ”笔者觉得这样的真情流露应该比成绩的进步更具震撼力,也更有意义吧!

思想品德教学伴随着新课改走来,一路困惑,却一路收获。 虽然,摸索和实践的道路还将布满荆棘和坎坷,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情感教育”是不可战胜的,它定能将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演绎地更绚更美。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三维目标中之首。科学地渗透情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能让思想品德教学得到真正的价值回归,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三个方面的阐述,来全方位地把握思品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引导其回归理性,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教育的生命意义浅析论文范文第2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好好传承红色基因、好好利用红色资源、好好发扬红色传统”, 这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而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毋庸置疑,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首先, 二者的理论基础和主题具有一致性, 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贯穿其中的精髓和实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 二者在其内容上具有共通性, 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习内容和载体, 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素材。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使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得以传承和发扬。下面笔者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简要的分析。

1、二者的理论基础和主题具有一致性

首先, 不管是红色文化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贯穿其中的红线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其次,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红色文化所传承的革命优良传统、实事求是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它们所传达的精神实质和宣扬的崇高理想, 所承载的价值观, 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精髓和实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和包含

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互相渗透和包含,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都是利用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同时, 红色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革命先烈的瞻仰和缅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这也是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和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

3、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 不可能凭空进行, 需要具体的载体作支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 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4]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和教育, 对红色文化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学习和了解, 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领导作用、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使大学生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使大学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 也可以客观公正的去认识和评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 歪曲和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一言以蔽之, 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红色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红色文化包括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红色遗址、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文物、文艺作品、红色家书等, 以红色文化的感人故事、崇高品德影响感化大学生,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 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方面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典型和示范作用。同时, 还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逐渐盛行,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和思维活动也发生了变化, 如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 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过多的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政治立场渐趋丧失, 理想信念开始动摇。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红色文化, 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以大局为重、为人民服务等红色精神文化, 恰恰能引导少数理想信念动摇、思想滑坡的大学生, 使他们懂得平凡的人生唯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绽放人生的美丽之花。虽然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 远离战争, 但是大学生仍然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要求, 只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典型和示范作用

一方面, 红色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还包括精神文化。另一方面, 红色文化不仅包含传统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且还包含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先进思想和时代精华。其中, 红色文化“所包含的无数红色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 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激励和价值标杆, 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的示范激励作用。”[5]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浴血奋斗史和创业史, 其中的红色英雄人物 (如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焦裕禄等) 和红色故事 (如《朱德的扁担》、《周总理的睡衣》、《马背上的小红军》、《一个降落伞包》等) 成了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中国共产党学习和效仿的模范和典型。在思政课上, 大学生通过对以上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和教育, 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榜样和示范作用, 一定程度上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政治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人格化, 使大学生的思政课真正落地生根, 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健全个人人格, 实现个性的良性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传家宝, 是连接全国人民的桥梁和纽带, 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凸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浴血奋斗、不屈不挠, 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这些红色文化精神, 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当代大学生有重要的育人和道德教化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大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共产党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 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借此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精神,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进一步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育人功能。而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对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教师通过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生的课堂教学, 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进行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红色文化, 加强红色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来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生的课堂教学

“红色文化所承载着的‘培育爱国情怀, 传播先进文化、塑造良好人格、弘扬社会正气’的文化内涵, 无疑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塑造优秀思想品德品质的生动教材。”[6]红色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的通过红色文化培育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使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场坚定, 确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 更好的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和接触红色文化, 进一步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向大学生介绍和宣传红色文化是其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的讲解、传授和释惑, 让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魅力, 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2、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除了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外, 将其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其中重要的一环。鉴于此, 思政课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红色文化的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 借此来体现红色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特点。因此, 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遗址, 大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到红色文化的神圣和威严, 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怀, 知晓革命成功的不易,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为革命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一定程度上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党情怀, 培育他们的道德情操, 积极的跟党走,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起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此外, 高校还可以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沟通和对接, 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红色文化

近些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融入我们的血液,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 思想活跃, 精力充沛, 不墨守成规, 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互联网就成为他们获取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媒介和手段。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有力地拓宽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所以, 高校应加强红色网络平台的投入和建设, “借助网络阵地, 创建融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 开发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大型图、文、声、像红色文化遗产数字网络平台, 实现红色资源共享”。[7]同时, 高校应根据网络平台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编辑整理成一个合集或将红色文化相关的资源整合成网络博物馆, 让学生能够在网站上无限制的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资料。[8]此外, 网络平台维护者可应将关注度较高、内容较真实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电影或电视剧放在网站上供大学生观看, 让他们对红色文化有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最后, 高校宣传部门应加大对该网络平台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该网络平台的宣传和维护中来, 使网络平台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

4、加强红色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师者, 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所以, 加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 培养高校红色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和关键。对此, 可从如下两方面来努力:一方面,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特别是红色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同时, 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师,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个人人格魅力。正如有学者指出:“从事自然科学的老师, 把科学原理讲好, 即使人品差一点, 学生也不会因此怀疑他所讲授知识的科学性。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 科学的魅力很多是通过他们的人格魅力来体现的。”[9]此话说得很中肯, 即要求教育者从师德入手, 修身慎言, 使学生从喜欢教师的人品开始喜欢红色文化。[10]另一方面, 师资队伍在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人才队伍的梯队培养, 形成老中青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

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 红色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记忆, 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 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红色文化发挥教化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侵蚀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本文从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三方面作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康平.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25.

[2] 顾正虎, 龚成.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3)

[3] 曾长秋.论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1) .

[4] 徐明月, 胡军华.利用南昌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 (6) .

[5] 渠长根, 贺俊杰, 石俊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语境下的红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2011.1.

[6] 胡建, 冯开甫.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1) .

[7] 张寒梅.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传播创新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4, (2) .

[8] 张长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J].红旗文稿, 2015, (12) .

[9] 参见冯超.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新西部, 2017, (6) .

教育的生命意义浅析论文范文第3篇

因此, 本研究调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和特点, 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尝试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 被试

本研究选取焦作师范专科高等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非概率抽样, 抽取学生423, 回收问卷405, 回收率95.7%, 剔除基本信息缺失, 漏掉以及有规律作答的无效问卷, 剩余有效问卷387, 有效率95.6%。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采用《人生意义问卷》。该量表美国学者Steger于在2006年编制。量表是有两个分量表组成, 包括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 共由十道题目组成, 该量表由“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7级评定, 量表得到分值越高, 表示个体生命意义感越高[3]。各维度的克朗巴哈系数法系数在0.62-0.81之间, 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3]。该量表在实际运用中有较高的信度各和效度。其中, 量表的第9个题目为反向计分题。

注:**p﹤0.01;*p﹤0.05.

注:**p﹤0.01;*p﹤0.05.

(三) 统计方法

本问卷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t检验。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抽样调查研究, 获得数据结果如下 (表2) 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以及 (表3) 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差异研究。

由表1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生命意义和各维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学前专业学生在生命意义感与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求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由表2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生命意义及各维度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价值追求在人口学变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生意义感及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价值追求在人口学的变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近年来, 我国关于生命意义的研究十分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 袁雪的硕士论文中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存在空虚[4]。李虹在其论文中提出,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对于由应激引起的抑郁情绪、健康问题和自尊三者均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5]。赵晴在其研究中表明, 生命意义感对于压力的应对也起到一定的积极调节作用[6]。除此之外, 还有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态度、时间管理、自我价值、社会支持、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基于以上研究基础, 本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命意义感情况, 为培养精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大学生提供实践数据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生命意义感与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求存在显著的相关, 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生意义感总体一致。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人生意义感以及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维度上得分低于平均水平, 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命意义感整体水平不高。究其原因, 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 由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而且没有了在高中时代高强度的升学压力, 以及自己和家人的强烈目标——考上理想的大学。不少大学生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方向, 好无趣, 有一种无所适从的空虚感。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没有了相应的目标是导致了生命意义感整体水平不高。

此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两方面, 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学生和通过中招录取的五年制学生, 三年制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方面:出勤率、上课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 以及参与学院组织的活动方面均好于五年制学生。三年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相对充实。在生源地以及贫困生上, 随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管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基本相同;在是否独生子女上, 当今科技的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家庭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是否独生子女不会影响孩子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因此, 在年制、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班委以及贫困生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四、建议

由研究结果得出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生命意义感与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求存在显著的相关, 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意义有了初步认识, 但生命意义感整体水平不高, 部分大学生对人生没有规划, 对未来有些迷茫。据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承受压力水平和职业发展都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因此, 为了使大学生对生命有更好的认识,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提出以下教育策略:

(一) 增设生命教育课程

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应通过专门课程来实施。然而, 当前我校的生命教育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 这些课程虽然有生命教育的内容, 但内容多是零碎而不成系统, 因此, 不能从根源上培养大学积极的人格。生命教育是教育的起点,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活力, 帮助大学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 引导其追求生命智慧, 找到其生命的意义, 从而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 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最终目的是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高校中任何课程的实施, 都要贯彻“教书育人”的宗旨。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 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而且还要注重人的健康和谐发展, 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因此, 任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都要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使学生对人生形成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 构建生命教育实践体系

生命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更重要的还要通过实践实践去体验和感悟人生。因此, 高校要开拓生命教育的实践基地, 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丰富社团活动。

比如, 利用红色基地开展生存训练、挫折教育, 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感恩教育, 或者通过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等, 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生存感受, 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 还可以发挥网络作用, 利用网络资源, 开展互动式的网络平台, 为教师、学生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渠道, 传递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摘要:本研究采用《人生意义问卷》对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387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施测, 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各维度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的相关以及在人口学变量的显著分析, 结果显示: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生命意义总分、各维度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维度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命意义、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求在人口学变量 (年制、独生子女、生源地、贫困生、班委) 无显著性差异。并在此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教育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静.重庆市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6.

[2] 邓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 2002 (8) :2.

[3] 冯晨旭.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3.

[4] 袁雪.大学生存在空虚与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5] 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 2006, 38 (3) :422-427.

教育的生命意义浅析论文范文第4篇

生命是什么?难道只是昙花一现?难道仅仅在于生下来、活下去?生命仅仅属于自己一个人吗?自己生活了下来难道只是为了自己吗?难道想活就活想死就死都是自己一句话吗?万物之本乃是生命,纵使你学问再大、文凭再高,如若失去了生命,则好比鱼儿断了水,鸟了折了翅膀,人类失去了食物,那么结果只有一个——灭亡。

生命对于我来说,是神秘不可测的,可同时又是简单的。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怎会如此的神奇?赐予了人类思考、欢笑、愤怒、悲伤„„赐予了人类各种丰富的表情„„生命,赐予了我们太多太多,这是荣幸,更是使命。

我不明白生命到底由什么而构成,我不明白生命到底怎样才会有如此神奇而强大的力量,我不明白生命为什么会使自己怎样怎样„„生命就是这样的神秘不可测。

但是我明白,既然荣幸的拥有了生命,就应该去珍惜,就应该去拿自己的生命干一些利人利己的事情,我不懂什么生命的奥秘,我不懂生命到底由什么组成,因为我不是科学家,但是我懂生命的“意义”!既然我们都拥有生命,就不要去残害它,就不要去虚度它。生命是一个小精灵,它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朋友,它是一个在自己落寞时陪伴自己,在自己寻短见时以自身生命来提醒我们,在我们彻底失望时,是它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是它帮了我们太多太多„„

既然我们拥有了生命,拥有了自己的小精灵,还有什么理由玩世不恭?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生命是美好的,但又因为世界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所以,在生活中有甜也有苦,有苦必有甜!当我们生下来时,身上就已背着一个使命,活着不能白活!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要想想谁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是父母;要想想是谁满怀着激动心情等待着自己出生,是亲人;要想着是什么等待着自己,是缘分,是朋友。

我是一个任性的女孩,我曾多次想过——死了会怎样?我不敢想象,我不敢想象当我没有了知觉,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生命,从此世界上失去了我,失去了冯露„„这些我连想都不敢往下想,因为我对这个世界不舍,我对我的生命产生了眷恋,我对生活有了依恋,我对我的父母产生了感情„„我也多次想过去死,可是,那份责任,那份快乐,那份亲情,那个已经陪伴了我12个春秋的生命„„它们都不允许!当我有一种冲动想寻短见的时候,我又想到了中国古代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当

想起这句话,我就觉得如果自己就这么轻易死了,那不愧对于父母、愧对于亲人、愧对于朋友、愧对于自己、愧对于生命吗?

当有人在打自己的时候,本能反应都是躲,眼睫毛也会不经意的眨一下,甚至会出于条件反射而拳打脚踢,这些都是生命赐予我们的,我们难道不该感谢吗?自己活在世上,就有一份责任,就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让世界因自己多开了一朵花、多长了一颗草,让世界因自己的到来天又蓝了一点、海又深了一点、云又白了一点,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少了自己地球还会转,但自己少了世界生命则不会运转,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今年我12岁,从我生下来那一刻起,上苍赐予了我生命,赐予了我独一无二的思维,赐予了我整个世界!12年来,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曾没心没肺的笑过,也撕心裂肺的哭过。往事如过往云烟,风一吹,便散了;雨一下,便化了;时间一冲,便垮了„„但当每一个事物离开自己时,内心都会留下一个印记,都会留下那个事物的痕迹。这是生命赐予我们特殊的权力,也是生命交给我们的使命。虽说我道行不深,虽说我和生命只有过12年的交往,但在这12年里,我算认识了生命,结识了生命吧。

“生命”这个词难懂又易懂,似懂非懂的朦胧的感觉,其实当有了这种感觉是,自己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虽说我12岁,但有志不在年高;虽说我只是小孩子,但我对于生命的热爱绝不亚于其他人;虽说我只和生命打了12年的交道,但我却能和生命聊天,说真心话。

生命——万物之根本。上苍赐予了我们生命,生命给予了我们生活的权力,生活赠予了我们喜怒哀乐„„这些都是有因有果,没有了生命,则不会有五彩缤纷的世界。生命,一个上苍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爱生命,我拿心珍惜生命,我不会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不会让自己白来这世界一趟,我要活出自己的范儿,我要全世界都知道我的存在!让我们一起回答:我爱生命!

教育的生命意义浅析论文范文第5篇

——读《生命的意义》有感

原创: 落叶无语

有道是女人一思考,上帝也发笑。近些日子混在稻读社科群,一星期一本牛津通识读本。近期看《人生的意义》一书。读完窃喜,竟然把书啃下来了。此书由英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家特里。伊格尔顿著。他用幽默轻松明快的方式来述说的。

说到人生的意义,粗略一想,感觉很伟大,就如小时候,我们常说的: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等等。但今天我要说的意义,是个体存在的意义,抛弃宏观概念,归根到人性的层面讨论人生的意义。我可不想绕来绕去的故作高深,只想直观简单地说说自已的感受。真如我的半百人生:简单朴实倒也起伏有序。

当然在认识人生的意义时,也要认识自已。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已,才知道我要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意义是一种词语,只有依于事物才成为意义。我所理解的人生的意义是:存在,创造,爱。

我存在,我活着,便是意义所在。真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说到存在,先想到上帝。"由于有了一个上帝,人生的意义问题就变得一清二楚。"这使存在变得有具体的指向。也如书中伊格尔顿说言:"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就像我发表餐后演讲的时候不知道自已说了多少个字,这反而有助于我圆满地完成演讲。"

通常开朗的人活得轻松快乐,因为他们想的少,不会去纠结。就像人们常说的傻子不得大病一样。怎么样让自已活得轻松?不断的充实自已的人生,学习工作旅游读书,都是意义之所在。通俗些的说法就是折腾,人生在于折腾,折腾来折腾去,快乐踏实也就油然而生。最怕有些想的多但不做事的人,那再想怎么多也是空想,空则痛。空则无意义。

想到前阵子的自己,有位认识近二十年的朋友,她得知我的近况后一次次的约我去她店喝茶聊天,可我一次次的拒绝。因为身体之故,我远离了所有的朋友。但是这朋友没有放弃,隔三差五的问候我,告诉我怎么样养身怎么样认识世界。记得有次了她发来一段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去感知去认识,你这样不走出去,空想有用?你以为我们在美国,就这么点路,你竟然一直拒绝……然后我去了她的店。老朋友相见分外亲热。品茶中我们感叹分开有十二年,都老了。

创造生命,创造奇迹。创造一切的一切。万物有灵。比如当二个俊男倩女经过恋爱相知相亲,孕育出一个小生命时,那是何等的奇妙。这也得以人类长久的延继下来。这其中有道德的层面,也有情感伦理在其中。当你看着自已的孩子一天天长大,长得像爸又像妈时,夫妻之间的感情更亲密牢固——有了共同的载体。

爱是人之本性。爱世上美好的人和事物。爱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更深的牵挂不舍,才会有珍惜。爱分大爱和小爱。大爱可以是爱国家爱工作之类的,小爱可以细微到爱一个人或一朵小花。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滋润阳光,让生活变得有支撑有依靠。

记得以前上小学生作文培训时,几个漂亮的六年级小女孩,稚气地问我:老师什么是爱?你爱你老公之外还会喜欢另外一些男人吗?我笑着回答:爱老公,也喜欢长得帅气有才华的男子,那是欣赏。哗啦一下,孩子们嚷嚷开来:我要告诉你老公去,你怎么能再喜欢别人?!这回答让我满意。安静下来后我给他们讲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小爱。因着这爱字,展开来讲了整整一节课。第二天家长反应还很好的。

伊格尔顿是位极富幽默感的人,他笔锋一转这样写道:"人生就像一篇华丽的演讲,看上去很有意义,实则了无趣味。人生又像一位演技拙劣的演员,看上去要表达什么,但能力不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人生的意义没有标准答案。正如我在稻读社科群,感知到读书的意义:快乐充实,自我丰富。有感想时码上一段读书笔记——写出来的都是美好、仪式感、成就感。真如陈老师所言:有输入才有输出。

教育的生命意义浅析论文范文第6篇

实验小学四年级四班 刘佳童

我曾经读过杨红樱老师的一篇童话《无情鸟》:杜鹃既不会做窝,也不会孵蛋,更不会育儿,她就偷偷地毁掉画眉的一个蛋,换上自己的。画眉妈妈虽然很伤心,但仍然把小杜鹃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地孵、养,而小杜鹃不仅狠心地撵走待画眉的孩子,长大后更是丢下年迈的画眉妈妈径直飞走了。

我还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粒百合种子,不知是被鸟儿叼着,还是被风姑娘拉着,掉到了山谷里的一个贫瘠的峭壁上。严寒酷暑,风吹雨露中,无论那些参天大树怎么嘲笑,杂草、灌木怎么排挤,她都默默的,坚持不懈地吸收着阳光、水分。一天又一天,她终于探出了头,发出了嫩芽,长出了绿叶,冒出了花骨朵儿,展开了张张美丽的脸儿,散发出了阵阵清香,把山谷里的一切生命都陶醉了……

读了这两个>故事,我不禁感叹:杜鹃,对待生命,它竟是如此地残忍、无情、忘恩负义;百合,小小的一粒种子,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却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唾弃杜鹃,敬佩百合。我更敬佩那些救死扶伤的,温柔可亲的白衣天使;用生命做支撑,舍身护省的谭千秋老师;英勇救同学的小英雄—林浩;守卫边疆,保护人民的解放军叔叔;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清洁工人……他们的生命是可贵的,高尚的,有价值的。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像雷锋叔叔说的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上一篇:高中英语新课程写作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