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2023-09-16

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药品管理系统已从最早的计算机单机应用,发展到局部联网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药库药房网络化管理,发展到以药品帐务管理为中心全院信息系统网络化互联。原有的管理功能模块设计已无法满足日益深入的多元药品管理需求。许多医院开始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但升级开发还是围绕在解决现有药品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对现代药学模式下药品管理模式思考较少。现代化医院药品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显著变化,药品管理系统的升级不能落后于职能的变化,考虑后续的拓展空间和接口衔接准备,实现几个转变:由医院内部系统向融合政务监管、供应链的多元化系统转变;由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辅助角色向药品信息咨询、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多目标系统转变;由疾病治疗向构建病人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信息系统转变。

关键词 药品管理系统 升级 更新 问题

1995年5月,卫生部开始推动“金卫工程”,构建跨世纪的国家医疗信息网络,引导中国医疗卫生行业进入信息时代。同期,军队也开始实施全军信息化三大工程:军字1号、军字2号、军字3号[1] 。时至今日,大多数医疗机构已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对患者预约挂号、门/急诊患者基本信息、病案信息、计价收费、医院内部人事,工资管理、财务管理、科室成本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及设备管理、医院后勤及物流管理、药房库房管理等均有涉及。

但是,中国已建成的医院信息系统多数属于以内部管理为出发点的医院信息系统,甚至于是以经济管理效益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药品是医院管理的主要物资和费用支出重点,药品管理系统必然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药品管理系统已从最早的计算机单机应用,发展到局部联网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药库药房的网络化管理,发展到以药品帐务管理为中心全院信息系统网络化互联。原有的管理功能模块设计已无法满足日益深入的多元药品管理需求[2]。许多医院开始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升级。笔者查阅多篇文献,设计者对系统体系架构的选择、开发语言、数据库选择论述较多[3~7]。对功能的开发还是围绕在解决现有药品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对现代药学模式下药品管理模式思考较少。本文围绕药品管理系统升级方案设计及应完成的前瞻性思考进行总结。

1 现代化医院药品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显著变化

1.1 医院药品管理的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院内应用,网上药品采购、零库存管理、与供应商物流的衔接等等,使医院药品供应形成与院外相连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突破医院院墙的限制。

1.2 电子政务药品监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药品监管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特殊药监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都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医院的预警、监测指标不能再简单定位于药房内部管理,要考虑与电子政务的无缝衔接。

1.3 新的医院药学已经参与到药物研发当中,临床药物试验、药物经济学研究等使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医院的药物相关科室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制剂,有向整个药学领域拓展的趋势。结合临床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生物技术的药物信息系统软件,已经成药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衍生应用。

1.4 新医改,医保政策已经对医疗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关口前移将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医疗卫生模式,传统的以内部服务为主,远离病人的药品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完成为病人服务的最终目的。新的药学发展,应当结合电子病历、远程监测等互联网应用,提供延伸的药品咨询服务。

2 我国与国际药学管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近年来,得益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药品采购、保管、供应发放等最基础的药品管理和处置业务都纳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完成从药房单机到院内互联的初步底层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推动医院药学的发展。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医院药学,国内医院在临床药物配置、临床用药辅助决策系统、单剂量化自动包装、发药机器人、条形码技术应用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家庭用药支持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差距颇大。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研发和投入不断增加使新药面市的速度加快。据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药物总量已经超过4万种,随之而来的就是与药物相关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这对临床医师药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迅速完成知识更新,为合理用药找到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附属于药品管理系统的药品应用知识辅助系统就发挥出重大作用,未附加知识辅助系统的药品管理软件可能因学科发展而被淘汰。

发达国家运用信息系统监测药物不良事件,自动监测可大大地提高药物不良事件(ADE)的报告率,而且比病历检索ADE的方法更具成效。有国外研究表明,在一年中,通过对36653名病人监测,在648名病人身上共发现731例ADE,而医生、药师、护士仅报告其中的92例。计算机也可以应用于辅助鉴别和诊断ADR,如药物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计算机化评分法[8]。

3 信息系统本身的完善升级欠缺拓展空间和接口衔接准备

目前进行系统开发,研发人员选择二层的C/S结构或三层的B/S结构,C/S结构的Client端一般是使用GUI的Windows操作系统,Server端运行UNIX或Windows Server与单层的主机/终端方式相比,这种开放式体系结构的耗费大大降低,分布式的计算结构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Client端的GUI使用户使用更加方便,RAD使开发人员能够快速地开发各种应用。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两者各有特点。系统的统一和维护便利,影响后续升级的最优架构选择。

目前,国内的医疗管理数据主要是通过HL7(healtll level seven)作为数据交换标准,与PAcs,uS等一样实现企业级的应用集成,即将进程、软件、标准和硬件联合起来,在2个或更多的企业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除HL7的应用研究外,国内还没有医院标准接口数据规范,数据接口问题是建立多平台的药学数据库并实现与HIS系统和外部网络进行无缝衔接技术瓶颈之一[9]。

基于上述分析,在中国医院药品管理正在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多元化过渡,经历着从单纯的药品保障供应业务为主向科学管理和药学知识服务型转变的过程。如果延续传统业务型医院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会使药学局限于药品,无法跟上医疗卫生管理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来自医院内部学科交融、来自外部管理者、物流配送者、来自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对药品升级方案的设计不能简单由系统技术开发人员为主导,在进行项目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几点。(1)剖析医院药品信息系统,结合药品管理领域的变化需求,引入多维度概念;(2)建立灵活高效的用药管理辅助系统,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实现快速迅捷的院内药学及合理用药知识共享;(3)条形码等新兴技术与药品管理系统结合,提高供应链效率;(4)从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应用,发展到应用数据库进行预警、支持辅助决策;(5)集成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药品信息咨询系统。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使医院、家庭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的机构或组织信息畅通。因此,药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而是临床的信息化和行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本身就可应用到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中去。按照这一组织模式,系统构建按照内部应用和外部服务2条线延伸。内部应用以服务于医院内的病人和药房内部管理为内容,形成基于临床药学知识和管理综合信息的辅助决策系统;外部应用以服务于院外的病人和药学监管为主要内容,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病历的运行系统。

概括地说,药品管理系统的升级要实现几个转变:由医院内部系统向融合政务监管、供应链的多元化系统转变;由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辅助角色向药品信息咨询、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多目标系统转变;由疾病治疗向构建病人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信息系统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亚东, 陈文.用好”军卫1号工程”,更好地发挥”军卫1号工程”的效益// 第九届全国医药信息学大会CMIA’02论文集[c], 北京: 第九届全国医药信息学大会, 2002.

[2] 彭小斌, 帅海涛. 论“军字1号”系统之ORACLE和药品管理分系统升级的必要性[J].医学信息, 2005,18(5):448-449.

[3] 华硕. 药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9.

[4] 李其禄. 药品出入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5] 王钟. 药品进销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2010.

[6] 常文华. 聊城市人民医院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7] 高明. 通用药品管理系统的思考与实现[J].中国药房, 2005,16(6):430-432.

[8] 杨樟卫. 基于目标管理的医院药学信息系统工程构建实证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06.

[9] 徐珽, 王丽, 唐尧. 医院药品管理系统与网络信息平台数据交换[J].预防医学情报, 2008,24(6):464-466.

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列车机务系统 调车作业 安全控制

作为铁路运输机务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调车作业不但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工作次数和工作频率较多,在整个铁路运输的行车事故总量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调车作业的牵涉面极大,与多个工种,多个运输环节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且贯穿到机车车辆的整个运动过程,要进行安全的调车作业需要机务、运转、货运以及等多工种部门沟通协调作业,其工作受到操作者、机器设备、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大,稍有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人员的伤亡或者设备的损坏,对正常的生产运输秩序的影响非常大。由此可见,对机务系统调车作业的安全控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铁路改革的不断进行,机务系统调车作业的安全管理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不过要切实消除调车作业的安全隐患也还需要我们相关技术工作人员与安全管理部门的不断努力。本文将对此重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想真正消除调车作业安全隐患,仍需我我们的技术工作者和安全管理者不断的创新,真正实现高效、安全、可控的调车作业。

1 机务系统调车作业安全控制的基本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都持续高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与作用,铁道部门提出不断扩大再生产和逐步提速的发展目标,在这个背景下,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控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般的,调车作业可以分为固定调车、中间站调车与专用线调车三种作业类型,固定调车一般运用在较大的编组场或者固定专用线的调车作业中,其调车线路与调车任务较为固定,中间站调车则多为临时性的调车作业,或者小运转以及摘挂列车车次作业。库内调车则一般只在机务段内的无动力调车作业中担当牵引任务,多为小型的库内转线和捣库作业,运行的速度较低,事故的发生率也较低。但是这些调车作业都有着结合协调部门多、涉及面广泛、安全控制点多、作业时间较长、作业频率高、难以实现全面的有效控制等特点。调车作业的安全程度,不但对能否完成线路的解编任务,能否缩短车辆的停留时间,能否加速车辆的周转等各类指标起着很大的影响,还会对列车的行车安全、编组计划、运行计划、运输方案以及大动脉的畅通等起着非常直接的作业。

调车作业在铁路运输工作中起到基础作用,调车机车大约占到全路运用机车的五分之一,一辆货车的全程运转一般需要进行五到六次的调车作业,虽然机务系统在机器装备、技术创新、工作性能、质量稳定、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水平都有着非常大的提升,在调车作业中,大部分专用调车机已经配备了平面调车的监控装置。但是在跨跃式的发展下我们还是无法对运输超速、冒进以及冒出等危险性极高的事故与质量故障实现极为有效控制,虽然行车事故在发生率方面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调车事故在所有机务行车事故中所占的比例却还在逐年上升。而调车作业事故引造成的严重后果绝不比干线事故轻,诸如脱线、侧面冲突、挤岔子、颠覆、溜逸甚至是车毁人亡等中断上下行列车的重大事故都很有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可以说,确保调车作业的安全是减少调车事故的一个关键工序。

2 影响机务系统调车作业安全的主要因素

从作业形式的区别可以将调车作业分为平面调车与驼峰调车,我们首先分别探讨这两种调车形式的安全影响因素。

平面调车主要用于中间站调车、专用线调车或者编尾调车等情况,其安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调车作业和接发列车作业出现不协调。列车运行速度在不断提高,运输密度也不断增加,中间站的股道较少,咽喉区较短,很多调车作业往往都只能在列车的间隙时间内进行,调车作业的时间要求较紧需要穿越正线和道岔咽喉区的次数较多,因此很多情况下操作者都会为了赶时间而随意简化调车作业程序,极易造成“抢钩”与“抢点”等违章的现象,安全隐患较大。

其二,调车的控制设备运用不当。调车作业中很多作业项目都无法运用设备进行高效的控制,其控制设备很难满足所有平面调车的安全性要求。尤其是高速铁路开行后,调车作业受到的干扰更大,不安全因素也更多。

其三,作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较低。中间站、专用线或者编尾调车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多为新员工,工作经验还不够。而且,因为排班的不科学,操作人员工作时间过长,疲劳工作现象较为普遍。

其四,安全管理措施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平面调车的安全管理相对较为松散,安全控制理念较为滞后。

驼峰调车作业主要影响因素在于:一方面,系统调速设备的性能效果影响安全。驼峰调车作业中间隔控制和目的调速是核心环节,更是调车安全遛放的一个主要保障,如果驼峰系统的调速设备失灵,就会出现夹停与超速连挂等调车事故。另一方面,作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对安全的影响。驼峰调车大多实现了遥控推峰,解体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不过推峰速度却仍然需要进行人工的配合,因为人为因素的不稳定性,难以对推峰速度进行精准的控制,提钩的时机与遛放车组的时机都难以准确掌握。

总而言之,机务系统调车作业的安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操作人员的素质。操作者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出现脱标现象,而且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约束,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也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盲目蛮干现象时有出现,而且工作程序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范,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违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②不同部门与专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各项管理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调车作业的复杂性注定其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和专业的合作才能顺利进行,但因为安全管理的失策,各个部门或者不同专业缺乏有效的协调和交流,这就对调车作业的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

③安全措施缺乏有效的落实。很多机务系统可能并不缺乏安全管理条例,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落实,具体的安全措施无法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因为无法实现完全机控,很多监控装置人为参与较多,其安全控制就更难以规范操作。

④作业现场情况较为复杂,调车作业隐患较多。因为调车作业现场的断面较为复杂,作业的环境较差,因为铁路线路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多,甚至有的位于长大坡道,而有的则出现大曲线延伸到仓库内部,还有的因为修有高路基或者高站台而导致安全条件的先天不足,加之很多专用线路一般都疏于管理,线路两旁的杂草丛生,树枝等杂物也阻碍了照明设备,铁路用的标准也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坏。调车作业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乘务员要确认调车的信号机存在较大的困难,极易发生闯灯事故。

⑤调车作业使用的设备质量较低。很多调车作业机械设备都因为维修资金的投入不足,而导致质量低下,设备运行中极易出现故障,甚至有专用线路因为年久失修,其枕木因为腐朽很多防爬部件出现损坏,纵断面的坡度变化极大,安全威胁很严重。

⑥调车作业中往往会遇到不少不确定因素。一般调车作业都处于开放式环境下,而且很多调车作业场地都远离铁路的站场,在荒郊野外正常工作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例如,调车作业过程中有机动车辆在前方强越,线路的上空有架线垂低或者突然断落现象,闲杂人员无意扳动了进路的道岔,车辆被提离车钩,关闭了折角塞门等等。而且某些地区也时常有风霜雨雪、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3 机务系统调车作业安全控制改进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调车作业安全控制措施的运用,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调车作业的安全现状,在管理模式上突破传统的低效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模式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机务系统的调车作业安全控制会实现极为显著的改进。

其一,通过改进后,专用的调车作业基本上都要实现机器控制,可以很好的解决了调车状态下的失控问题。对固定调车作业的机车进行监控装置改进,将调车的各个专线的限速地点、调车信号机的位置、停车距离等所有的控制数据都写入电脑监控芯片,监控装置可以依据机车所处的位置,进行自动的限速控制,使得调车作业的全过程都纳入到监控之中。

其二,对乘务员的调车作业起到规范作用。在监控装置的实时监控跟踪下,乘务员的脱标与违标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杜绝,一旦有危险性事件发生的苗头监控装置就会自动排风停止,专用线路超速、过岔的速度过高等违章现象得到很好的遏制。要注意对调车作业操作人员的排班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时间上班时间安排,保证操作人员的合理休息时间,坚决杜绝疲劳操作,只有操作人员精神饱满,工作效率才能更高,安全性也就更有保障。

其三,要实现监控的检索分析与音频系统分析更好的结合,两者的同时使用基本可以完整再现整个调车作业的过程,这对调车作业的安全有了极大的保证,也增强了操作员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安全意识。监控检索数据可以提供分析调车作业技术信息的依据,音频系统可以再现音像,更好的分析乘务员的作业标准化执行状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其四,要更好的实现现场控制。新措施实施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车运行监控装置要为调车作业的现场监控提供更好的条件,现场作业与地面处理更好的串联在一起,可以对无码信号机的缺陷进行极好的弥补,基本消除监控的盲点,真正实现调车作业的事前控制,也保存了调车作业监控数据为事后分析和反省提供可靠的依据,调车作业的事故发生率要有明显的下降。

4 如何加强机务系统调车作业的安全防范控制

4.1 要加强调车监控的技改

我们要以调车场作为单位,对数据进行编组,把各类数据准确写入监控的芯片,乘务员只要输入相应的调车区域代码就可以通过监控装置自动调入数据。并在调车关键点、专用线限速以及过岔速度方面实现全面的自动控制,在规定的地点设置监控对标,监控装置就可以对途经的调车进路各个控制点都进行自动控制。当调车机车运行到调车信号机前时,监控装置就要自动启动其模式控制,乘务员在确认调车信号机的开放后,解除解压缩,列车就可以通过调车信号机。

4.2 要利用音视效果,强化监控检索,再现调车作业的全过程

要充分利用音频系统与监控数据实现较好的结合,一方面为分析人员提供精准的音像分析数据,也通过监控记录装置读取相关数据全面再现调车场面,对调车作业的全过程实现有效的控制,对涉及到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以及车辆等诸多部门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事件分析时可以更好的确定责任。还要对运行的数据进行自动的检索,充分发挥监控装置的作业,及时解决调车作业中的安全隐患。也可以为机务系统更好的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4.3 要加强设备的管理

调车作业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大量的机器设备,频繁的调车作业也会对机器设备带来较大的磨损,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严把设备与线路检查关口,解决杜绝检查不到位就盲目进车的现象,并加强设备的更新改造,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更换新设备要进行足够的调查和检测。也要做好应对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等突发性状况的应对,将驼峰的制动效果保持在一定水平,防止调车事故的发生。

4.4 要从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入手加强人力管理

暂时还无法实现调车作业的全程机控,我们要保证调车作业的安全就一定做好人力管理。一方面,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对事故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教育,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并不断强化操作员的安全意识,将实际作业中曾经发生过的险情与各级事故的通报与分析、走行速度的设置以及装卸货物种类等内容都纳入日常的学习与考试范围内,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做到能很好的处理突发事故,并组织学习新技术和设备操作。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安全协调。调车作业关系到很多部门、专业、工种的连续工作和协调配合,我们一定要加强相互的交流,统一进行管理,从所有环节抓安全。

4.5 要创建自控型的班组、转变安全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不当往往无法激活相关人员的工作激情,我们只有在最前沿的作业现场加强其管理,通过奖惩机制、良好的待遇以及精神的鼓舞等措施建立其自控型的工作班组,才能激发出基层操作者的创造性与工作热情,通过更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科学用人,使安全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6 要加强规章制度的标准化建设

机务系统调车作业涉及面广泛,只有对其统一实行标准化的规章管理,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规章制度一定要有较强的标准化,全面科学的规范整个调车作业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补充与细化,使得调车操作中的每一个操作流程、内控要素、人员协作、技术运用等都有章可循,坚决杜绝各类违规操作情况的出现,对整个调车作业进行高标准的安全控制。

参考文献:

[1]郑国华,何新贵.铁路行车设备施工管理办法[J].哈尔滨铁路信息技术,2010.4:14-25.

[2]李腊元,王永庆.交通运输技术调车作业管理与安全控制[J].铁路实践探索,2008,(7):21-27.

[3]邱昌容,杜少敏.安全预控管理模式的探讨[J].当代科学与经济信息,2008.5:12-23.

[4]于海英.线路运输能力发展优化的不定期动态规划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43-66.

[5]李成荫,辜承林.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8,1l(3):56-59.

[6]钟联昌.推动现代化安全管理,适应铁路跨跃式发展需要[J].铁路实践探索,2007,(5):46-57.

[7]刘光耀,冯凡卡.浅析铁路安全管理的几种倾向[J].铁路信息与技术,2010.12:112-115.

[8]龙惟定,王志强.浅议铁路信号与安全设备管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8,1l(3):56-59.

作者简介:

王春波,男,1972年,199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工程师。

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劳动工资 薪酬管理 实践措施

经济价值观念下,企业薪酬是企业以工资和福利等形式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工资薪酬是员工从事生产劳动的物质前提,关系着员工的切身利益,从而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的企业薪酬管理机制,不仅能调动发掘职工的最大潜能,还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率。新形势下,科学的深化与落实企业工资与薪酬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和前提。

1.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的内涵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工资或薪酬是企业根据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的相关劳动成效而支付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工资与薪酬是平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文明的重要元素,具有保障、激励以及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功能。

薪酬管理,是在企业组织的宏观发展战略指导下,对企业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点内容。薪酬管理要为实现薪酬管理的效率、公平及合法目标服务。

2.企业实行工资与薪酬管理的重要意义

工资与薪酬是企业激励管理机制的重要形式,它在协调岗位职能、激发员工主动性,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导向作用。

2.1科学的企业薪酬管理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工资与薪酬是企业员工从事相关劳动的物质利益前提。企业科学合理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管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员工的安全心理保障意识,从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宿感,而且还可以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2.2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能够优化配置与调整企业的人才资源结构

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岗位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及劳动强度上的差别,这样往往会造成企业管理上的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失衡现象。而企业通过调整内部工资与薪酬水平适宜的差异性,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3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现代企业提高整体性综合经济效益

从价值角度上来说,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平衡杠杆,是企业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薪酬管理进行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与优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员工的生产积极主动性和产品质量意识,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3.现代企业工资薪酬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正在面临着多元化的体制改革,一些现代企业,由于缺乏创新意识,竞争观念淡薄,工资与薪酬管理尚未形成科学高效的完整体制,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端:

3.1企业工资与薪酬形式单一

受传统经济制度影响,很多现代企业的工资薪酬分配制度,依然采用以工龄为基准或平均分配的原则,没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特点,激励奖惩措施不明显,挫伤了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3.2企业工资与薪酬统筹弱化

很多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制度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没有合理、有效的计划,工资薪酬的定位与发放掺杂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降低了企业诚信,造成了企业薪酬管理的不稳定。

3.3企业工资与薪酬结构模糊

企业薪酬结构一般包括个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福利津贴等部分。当前,很多企业的薪酬结构出现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奖金福利的平均主义,奖金的激励功能弱化,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4企业工资与薪酬涨幅偏小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现代企业的工资薪酬结构僵化,员工工资和酬薪长时间不变,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物价上涨水平,造成企业员工情绪低落,工作效率降低,阻碍了企业的更快发展。

3.5企业薪酬管理标准不明确

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薪酬监管机制,企业薪酬与工资的等级划分标准不明确,透明度不强,容易造成企业员工的误解与困惑,导致企业薪酬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严重。

4.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新形势下,企业薪酬管理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大胆常新与实践:

4.1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薪酬管理机制

现代和谐的社会理念,要求企业薪酬管理要在尊重人格、鼓励创新以及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深化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和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从而真正起到激励企业人才潜能、优化企业人才资源结构的目的,以便实现企业管理的最佳效果。

4.2企业薪酬管理要体现整体目标导向原则

企业的整体性发展目标和导向原则,主要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战略视角着眼于那些有助于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企业工资与薪酬管理则是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协调剂和催化剂,现代企业薪酬管理要充分体现和围绕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来进行。

4.3坚持创新推动企业全面实施薪酬管理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局势的形成,加剧了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与配置,则是影响企业整体实力的关键因素。建立在企业工资薪酬基础上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必须坚持实践与创新的科学发展原则,推动与深化企业全面的薪酬管理战略。

4.4企业薪酬管理要强调岗位责任职能

企业薪酬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落实,其目的是以激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潜能和工作业绩为导向,为企业最终实现发展目标赢得竞争优势。企业薪酬管理要纳入市场经济范围进行管理,要强调岗位责任效能的差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

4.5完善企业薪酬管理的法律保障监管机制

企业工资与薪酬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具备系统的法律保障机能体系为依托,现代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重塑薪酬激励机制,全面引进国际薪酬观念,逐步完善规范化、系统化以及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真正起到激励和协调企业发展的功能。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制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调节手段和形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坚持实践与创新原则,深化企业管理改革,构建与完善科学合理的工资薪酬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研究》李明翔 企业管理 2009.

[2]《企业薪酬管理分析》王建春 人力资源网 2008.

(作者单位:哈药集团中药二厂)

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文献标识码]A

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信息披露;变化趋势

一、银行危机的特征和影响

银行危机的特征。1.突发性.危机往往都是不期而至,令人措手不及,带来混乱和惊恐。2.破坏性。危机发作后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物质损失和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挤兑、股价大额波动等连锁反应,导致银行巨额亏损甚至倒闭。3.不确定性。危机出现的征兆不明显,难以预测。4.急迫性。危机的突发性特征决定了银行对危机做出的反应和处理十分紧迫,任何延迟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危机的迅速发生引起了各大传媒以及社会大众对于这些意外事件的关注,使得银行必须立即进行事件调查与对外说明。5.舆论关注性。危机事件的爆发能够刺激人们的好奇心理,常常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和媒体跟踪报道的内容。银行越是素手无策,危机事件越会增添神秘色彩引起各方的关注。

二、建立银行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银行危机处理不当将影响银行的声誉,甚至可能引发挤兑等社会恐慌事件,涉及国家和地方金融稳定和民众切身利益。一旦危机处理不当,使客户对银行客户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银行可持续发展产生怀疑,将会破坏银行多年的声誉和品牌价值。如今年6月8日,花旗银行称其网站遭黑客攻击,21万北美地区银行卡用户的姓名、账户和电子邮箱等信息泄露,引发部分客户对银行资金安全的怀疑,动摇了客户对该银行的忠实度。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仍处于发展成熟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业务、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商业间谍和电脑黑客的挑战,未雨绸缪,研究和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建立完善的银行危机处理机制将更为重要。

三、银行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处理不及时。未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反馈,消除影响,延误了最佳解决问题的时机,信息传递速度慢,未能及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而是层层上报延误时机。

(二)危机处理方法不当。银行机构的危机意识不强,能力欠缺。 目前,我国银行主要工作重点以负债业务为主,公关也主要用在业务公关上,面临危机事件的处理严重缺乏经验。由于平时未能评估各类突发风险,做好应急处理预案,导致在危机处理时未能采用最优方法,而是用错方法,扩大了事态的发展。

(三)外部沟通机制不顺畅。平时对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缺乏关注和沟通,当危机发生时,未能有效引导宣传导向,传达企业解决问题的坦诚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解决问题的措施,未能掌握宣传的主动权,导致舆论一边倒,严重地破坏了企业的形象。

(四)内部危机处理机制不合理。多头处理、步调不一致贻误时机。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如内部协调机制不顺畅,多头负责结果都不负责,对外发言口径不统一、自相矛盾。又如,危机发生时,未能根据事态发生涉及的条线成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应急小组,火速解决危机事项,迅速控制事态发展,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幅度。

四、银行危机管理要点

(一)思想高度重视。作为银行管理层应意识到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与国家经济命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应高度重视危机事件对银行声誉、资产安全、品牌价值的巨大影响,平时就应高度重视银行危机管理,并对全员进行宣传、动员、引导,使危机处理机制、处理方式方法深入人心。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强调许多大的、灾难性危机事件可能仅仅源于疏漏,提高员工对危机事件的警惕性,关键时候才不会束手无策。

(二)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各类挤兑风波、客户投诉,如对偶尔从银行流出的假钞进行的投拆,都可能导致一场银行资金安全和信誉的危机。因此,银行机构要将危机意识贯穿于银行机构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平时应建立银行危机处理领导机制,进行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要注重外部金融危机风险对本行的影响,了解行业危机的最新动态,才能积极制订应对策略,做好防范措施。

(三)建立银行危机处理机制。明确银行危机处理方法,包括信息传递渠道,根据情况处理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急小组,全部辖属机构的应对方法。

(四)日常风险防范是银行危机管理的基础。充分评估各类危机,对所有的潜在危机事项进行通盘考虑。定期评估各类风险,对能消灭的风险,及时研究对策,消灭风险。对各类不可控风险,及时制订危机处理预案和方法。并针对各类风险,做好危机应急预案和应急练习,以提高员工处理危机的经验和能力。风险预防还要不定期举行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熟悉危机时内部沟通系统和应急处理方案;了解危机时应如何与客户、媒体、政府等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他企业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五)正确处理与地方政府和媒体的关系。银行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间的关系,平时多了解信息渠道,学会正确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在处理危机时积极回应媒介,保持坦诚的态度,并将积极处理事件、控制事态发展、减少和避免损失、消除风险隐患和负责任的态度传达给公众,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影响。

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DCN数据传输网的建设与作用

DCN(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数据通信网络)的建设对于信息化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DCN数据传输网就是为信息化搭建一个平台,一种环境、高速公路,让各个管理系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它打破了各专业各自为政、信息自封、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为同一个单位、同一个行业或特定的环境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建设DCN数据传输网就是为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使资源共享最大化。当DCN建成后,在同一个单位内,各个专业管理系统的信息也就可以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DCN网的建设为解决档案管理接收各个专业管理的电子信息奠定了基础条件,档案管理系统就有可能与各个专业搭建渠道,实现电子档案的接收,归档和利用等项具体工作了。

专业管理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应用与存储分析

专业管理系统在项目建设的设计中,对业务的分析、流程的分析,每个环节都会考虑得十分细致。如OA系统对收文处理的环节、发文处理的环节以及文书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流程都会细致考虑。合同管理系统从合同项目的提出、多层次的审批、审核商务报告,技术报告,每一步、每一环节都考虑得十分细致。在专业管理系统中环节考虑得细,是因为从事专业的人对业务熟悉,业务分析得细,IT人员在此基础上按分析做出了管理系统。

每一个专业都十分重视办事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结果就是工作集中表现,这是十分正确的。正如一个拟写请示的人,希望看到批复,进行科研盼望的是成果一样,这无可厚非,十分正常。但是通常在专业管理设计中往往忽略了管理系统最终形成的数据如何存放。这个问题在开始的一段时间还不明显,总是等数据量到了膨胀时,问题才被重视起来。

档案管理系统对办理完毕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存储、保管和提供利用,与其他专业管理系统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它是对归档的数据进行处理、保存和提供利用,它不产生数据,是对数据的利用。在文件的接收、处理管理过程中,主要由档案管理部门执行。从流程环节来看竖线性流程长,横向性流程短,在数据的处理环节来说较为稳定,复杂程度不及一些专业管理系统。

无论是人工管理档案还是系统管理档案,档案工作的核心一是保管二是利用。保存好数据才可能利用数据,档案数据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的根本。在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中业务分析是不能缺少的环节,随着档案工作改革的深入,重利用破烦琐新型思维的确定,为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用简化了人工干预的程度,最大限度依赖于系统的运行,档案工作流程化、数据处理规范化使得档案管理流程较为规范。

在不同的档案管理系统中在对档案管理流程方面各具特色,一般来说都能实现档案管理的作用,但是在对各个专业管理系统数据的接收、转化,乃至数据迁移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档案管理系统本身就依附于某一管理系统,只是这个系统的一个模块,从功能上、存储能力上是无法满足对其他专业系统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接收。有的档案管理系统显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它没有处在数据传输网络中,不具备与其他专业系统的沟通和往来,只有处于信息传输网络又是一个专门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才能与各专业管理系统进行沟通,接收数据进行交流对接能力,有足够的存储能量和能实现脱机存储能力的档案管理系统,才具备承担网络管理中档案管理的功能。

档案管理系统与各专业管理系统的相互关系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这个传统的规则也体现了文件的形成和归档档案管理间的关系。档案管理系统是对各专业系统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进行鉴定、加工、整理、保存提供利用工作,各专业管理系统是档案数据形成的源泉,档案管理系统是归档数据进行接收储存、整合、备查的终端,形成了一个形成——保存——利用的循环关系。

当专业管理系统的数据传入档案管理系统后,无论档案管理系统是否对数据进行整合,都不影响查询利用,当档案管理系统做了数据整合归档后,在文件查询的信息中会增加文件实体的存放位置标准。当文件数据做了归档,完成逻辑归档和实体归档保存后,即会通知专业管理系统,专业管理系统即可对系统数据进行清理,删除专业管理系统中已经向档案管理系统做了移交的数据,减少专业管理系统的数据压力。移交可以做批量移交,也可做随时移交,档案管理系统随时都可进行文件数据的接收和文件数据的查询工作。

档案管理的主题是在文件数据接收之后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但是有关文件的相关基础数据应在各专业系统(例如:文件的页数、文件主办部门、文件保管期限、文件编码等信息)文件的形成或承办过程中标注出来,使档案管理的基础数据在文件办理过程中形成,档案管理要素前移,为后期的管理准备完整的数据。移交后的档案数据经过档案管理系统整合后进行有效保存,一套做随机保存,另外一套做脱机保存,两套数据保持一致。这样整个网络的数据就处于完全可靠的保管中,不会形成数据丢失无法弥补的情况,档案管理系统实际上也就成为整个网络的数据存储中心。

建立网络档案管理系统是实现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网络平台提供了各种专业管理系统运行的条件,运行的专业管理系统自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加工、保存、备查。专业管理系统一是不能长期保存批量数据,二是不能保存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档案管理系统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功能,提供利用功能和具备数据储存的能力。建立这样的档案管理系统,对整个网络建设是十分必要完全可行的。

1.建立网络档案管理系统有利于各专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档案管理系统接收各专业管理系统的数据后,专业管理系统数据压力减轻,有利于系统的正常运行。

2.档案管理系统接收网络内专业系统的归档数据有利于数据的完整齐全。

3.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减轻专业系统的压力,档案的提供利用,档案的安全保存有了可靠的保证。

4.建立网络档案管理系统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网络建设的节省和正规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总之,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走什么样的道路,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关系到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网络化建设中数据的安全,资源的利用,投资的精确,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工作。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应从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长远的高度着想。建设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平台的档案管理系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实现全方位的档案资源保存和提供利用。

(作者单位:云南省电信有限公司档案馆 600200)

上一篇:传感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路政依法行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