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2024-05-19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分析当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认为要在医学教育中重建与提升人文教育,必须修正理念、强化意识、提高人文学科教育质量、密切人文与医学的结合。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学;缺失;重建

[文献标识码]A

一、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状

(一)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尴尬地位

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人文教育就一直被列为各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医科院校也一样,学校的各级教育者在各种场合、各类表述中,无一不强调入文教育的重要性,并罗列人文教育的种种措施,人文教育在医科院校似乎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已蓬勃发展。然而,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大家都清楚,这些都是“虚”的。在医学教育体系小,人文教育的地位实际上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高度,它在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中仍是有名无实:谁都认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似乎谁都没有真正在乎或者说不知如何在平它的重要性。这或许与当今世界科学、教育领域的某种“潮流”有关。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所谓科学技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由于其显在的物质忭、功利性、直接效益性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追捧。而人文教育,虽然无论是从教育内涵本身还是教育发展方向出发,教育者都明了它的重要性,但由于人文教育属于精神领域,况且是非功利、无直接效益的,因此被置于看似重要、实则被忽视的尴尬位置。这种状况在具有显著应用特征的医学教育中尤其突出。在医科院校,人文教育被医学科学强大的“专业性”排斥在外而成为“业余”,成为点缀。在医学教育者的理念中,人文教育是属于文科的、是非专业教育,而医学教育属于理科,是纯粹的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在这里既非“专业”也无资源优势,因此只能归于“业余”。医科院校能做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至于能否达到人文教育目标,那就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范畴了。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贫

1.人文知识残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基础知识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那么,当前医学生这些知识状况如何呢?2001年和2005年,笔者对广西医科大学及另两所医科院校的500余名本科生进行了两次文化素质状况调查,关于人文知识的部分结果如下(注:/前后的百分比分别为2001年、2005年调查数据):(1)文学:能全部写出《三国演义》、《围城》、《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10余部中外文学名著作者的占48.0%/50.3%,能正确回答我国唐宋元明清各时期主要文学形式及代表作家(各两名) 的为66.8%(2005年新增题):(2)历史:能正确回答中国从秦至清历朝名称的36.4%/38.6%,正确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65.0%/66.6%,正确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73.1%/76.3%;(3)哲学:能全部写出《资本论》、《道德经》、《理想国》、《矛盾论》作者的27.5%/28.3%,写出三位古希腊哲学家名字者54.7%/55.0%,能正确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为孟子名言的56.1%/55.3%;(4)艺术:能正确回答《中国国歌》、《梁祝》、《天鹅湖》、《蓝色多瑙河》曲作者的26.5%/27.7%,全部写出《蒙娜丽莎》、《向日葵》、《思想者》、《清明上河图》作者的5.3%/5.6%。两次调查相比,结果持平或略有提高,说明医学生的人文知识依然非常欠缺,而且这几年的人文教育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2.人文精神薄弱。我们姑且不把“人文精神”诠释得那么深刻,只用一些简单、基本的词汇诸如爱心、责任、宽容、道义等来概括。这些“精神”也是“医者”最应该、最必须具备的。而今天的医学生、明天的“医者”真的拥有这些了吗?我们的调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对于“竞争是残酷的,不能顾及良心道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问题的问答,2001年和2005年选择“同意”的分别为23.2%/26.3%、32.7%/33.7%、47.0%/48.8%,与几年前相比,这些观念有更多的人认同。而对于“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党和国家利益”、“积极地奉献,正当地索取”,2001年、2005年分别有88.2%/86.4%、90.3%/87.7%选择“同意”,赞同者减少了。同时,对于2005年新增问题:“看见有人遇险,您会毫不犹豫挺身相救吗?”、“您会主动帮助老弱病残者吗?”、“您能无条件宽恕伤害您的人吗?”,选择肯定回答的分别为22.4%、66.1%、8.2%。虽然只是一些简单问题,但反映出的狭隘、自私、漠然却是令人震惊的。此外,平时也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缺乏“公德意识”,比如实验课时常见有学生将用过的纸币弃之台面,课后一些学生不关电脑、不摆好座椅就走人,等等。似乎都是一些小事,但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养都缺乏,又何来“人文精神”?《围城》里,如方鸿渐之流的旧式知识分子因假文凭、无真才实学等劣行被人们所鄙视,但无论如何,他们表面上还保持或明白一个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的基本教养。而时下一些大学生,虽然他们自认为“有文化、有知识”而自命清高、感觉良好,可实际上却斯文扫地、粗俗浅薄。

(三)人文教育实践的虚空与偏差

虽然人文教育在医科院校已推行多年,但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医学教育中却依然处于虚空、偏差状态。首先,由于医学教育者对人文教育认识的错位以及责任感的淡化,人文教育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物质化”的存在形式。教育者企图通过物化的、显在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医科院校物质化人文教育资源却处于劣势,于是,与“文”相关的“两课”、校园文化活动甚至非自然科学选修课就成了重要的人文教育实践方式。而其他教育活动尤其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似乎是无关的。但事实上,除少量人文学科理论(如哲学)外,“两课”主要承担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而校园文化主要是一些文艺活动,在人文教育中只是沧海一粟:众多的选修课包括“文”类在内,大多是一些技能性课程,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应用技能等。基于这种理念和措施的人文教育无疑是肤浅、空泛的。其次,在医科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严重排挤和削弱,课程设置残缺

不全且多为选修课:教学方法如同专业教学一样“技术化”,人文知识以直观化、表面化的形式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学生的学习是用“脑”去记忆、理解人文知识表达的含义,而不是用“心”去体悟也没有人引导他们用“心”去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人文学科教学仅仅取得了“拓展人文知识”的简单效果,而没有达到其作为“人文精神养成重要来源”的最终目的,“人文情怀的教化”失落于教学之中。学生人文素质自然贫乏薄弱。

二、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建与提升

(一)理念的修正与责任意识的强化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于医科院校来说,修正人文教育认识中的偏差与错位,树立全新的人文教育理念,是建构人文教育体系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医学教育者尤其是决策者,首先必须超越自己“医学专家”或“专业教师”的角色,把自己转换成—-个“教育家”或“教育者”,从“教育”的立场而不是“专业”的立场去看待“人文教育”。在这种心态之下,教育者们就会清晰地看到,人文教育之于医学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它在医学教育中绝不是什么时髦的形式或点缀,它从来就是医学教育机体中血肉相连的组成部分;人文素质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受益终生的墓本素质。决策者应坚持不懈地强化教育者的人文教育意识,使其深入每个教育者的理念之中并用以指导人文教育的实践。

理念修正的另一方面是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医学教育者必须突破将人文教育等同于一般文科教育的认识局限,通过认真学习、研究,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以及自己的责任。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文艺活动、选修课、人文学科教学等教育形式主要实现的是“拓展人文知识”,而人文教育的精髓是“人文精神建构”。人文精神并不等于人文知识,它是一种态度、眼光、意识、情怀,高尚的品格、宽容的胸襟、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仁厚的爱心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真谛。对于肩负“拯救生命与维护健康”使命的医者而言,爱,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无论是西方信条中包含所有诫命的“爱人如己”,还是东方文化理念小的“医者父母心”,都体现了作为医者人文情怀的最高境界。理解了这些,每一个医学教育者都能意识到,人文教育绝不仅仅与显性的人文学科教育和“文”类活动有关,它无所不在地渗透于各种学科、各类教育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行为之中,它是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承担并亲身践履的一种“普及教育”、“义务教育”。

(二)人文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医科院校的决策者们必须摆正人文学科的位置,将文、史、哲、艺术等基础人文学科从被排挤、削弱的边缘或底层拉升至与公共基础课齐平的行列。除哲学外,文学、史学、艺术都应设置代表性必修课,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文学科基础知识。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医学史》,目前,医科院校基本上将其设为选修课,选修的学生也不多,结果,相当多的医学生学了几年医,医学史知识依然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对医学科学莫大的嘲讽,也是医学教育莫大的悲哀!诚然,不学医学史也可以做医生,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医学史》不仅记述了医学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它阐释了这种历史过程所积淀、凝聚的“医学精神”——无数先驱者为医学所付出的艰辛、追求、牺牲及奉献,这种“精神”是每一个医学生都应当学习的。因此,无论是归于哪一类,《医学史》都应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其次,人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必须彻底摒弃“技术化”的惯常模式,紧紧抓住人文教育是“精神建构”这一要旨,从“精神教化”的目标定位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人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只是达到“精神建构”这一核心目标的形式或途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引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所表达的含义,去体悟其中的美感、意蕴、象征、思想等“精神意义”。这种学习是一种让学生“自我心灵”投入的过程,是一种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升华,是—种从有形“知识载体”到无形“精神境界”的演化。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内化成了学生的心灵感受或精神体认。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的选择非常关键,那种通常从学生处或社科部找几名业余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无论是正式引进或是从其他学校聘请,人文学科教师都必须是专业的,必须是拥有真实人文“功力”的人文学者。如此,人文学科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实现其作为“人文精神重要来源”的价值。

(三)人文与医学的结合与渗透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是现代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医学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特性以及医学与人、生命及其生活世界的密切关联,因此,在医学教育中结合、渗透人文教育也是最必须、最适宜的。笔者以为,人文教育与医学的结合与渗透主要应注重以下方面。

第一,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医学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片面性,而人文思维则是抽象的、多维的,两者结合起来,方能相得益彰。医学教师应将人文思维方法引入专业教学中,启发学生以哲学的、历史的甚至艺术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理解医学问题,用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多维度认识人体结构、生命机理及疾病演化过程,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理性思维的秉性和能力。

第二,诠释人文情怀。医学的对象是人,如何待人,是医者人文情怀高低的直接体现。作为教师,一个重要职责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人,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活着的、完整的人,还是逝去的、残缺的人或人体部件,都应当受到尊重。西方伦理视人体为“上帝最神圣的造物”,中国人谓人体乃“父母精血所化”,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将人或人体奉为世间万物中最高贵的存在形式,尊重人、爱扩人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医学教师必须在医学教育中“教化”学生养成这样的人文情怀。

第三,解构人文问题。医学研究、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问题,比如安乐死、植物人、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这些“医学行为”所涉及的伦理、法律、道德以及医患关系等人文问题,作为医学生是必须了解和面对的。因此,专业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合适案例,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邀请人文专家参与教学、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医学知识入手,深入人文问题情境之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感悟、解构,并产生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追求并努力达到医学实践与人文教育的“一体化”。

[责任编辑:陈雪梅]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是数字化时代期刊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医学期刊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编辑队伍,培养一批既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化出版技术以及市场营销技术的人才,才能在数字化大环境中站稳脚步,加快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步伐。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医学期刊;编辑;知识结构

一、引 言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医学期刊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化发展虽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国外数字化出版还存在很大的距离[1]。而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实际上是资源和利益的再分配,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期刊编辑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必须成为一个集文字、技术、信息处理、网络传播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数字化时代医学期刊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有关医学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报道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如何构建并提高编辑知识和能力的研究更少。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医学期刊编辑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为数字化出版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医学期刊编辑知识体系构建

1.积累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

医学专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且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知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多种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从事医学信息原始加工的期刊编辑应具备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大多由医学院校或其附属医院承办,这就为期刊编辑积累医学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医学期刊编辑可深入临床或参与相关的医学科研活动及学术活动,不仅能巩固过往的医学知识,还能在此基础上了解该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3]。研读专家审稿单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专家在审稿时,往往对稿件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等均做出了详细的评价,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期刊编辑应善于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多思考,多总结。

此外,期刊编辑还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医学专业书籍,增加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或在工作中以自我进修的方式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编辑掌握前沿的医学信息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平台。医学编辑可通过文献检索、文献标引或网络搜索等方式,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医学文献,充分发挥学术平台学习、借鉴及把关的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强化编辑在审稿和加工中的审查力度,对该专业的发展趋势、热点研究、学术前沿等随时把握和关注,确保在组稿和选稿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除医学专业知识外,医学期刊编辑还应熟悉并掌握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医学专业英语等,只有不斷充实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论文的编辑加工中对文章的修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论文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把好关,以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医学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2.深化编辑业务功底

优质期刊的出版离不开编辑深厚的业务功底。由于医学期刊的作者并不是专业从事文学工作的人群,他们的文字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往往相对比较薄弱。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由于缺乏撰稿经验,对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理论信息、医疗技术以及一些具有一定新颖性和研究价值的论点等不能很好地运用文字表达出来,使得文章显得论点不明确﹑层次不清楚﹑论据不充分﹑语言表达紊乱等,这时期刊编辑精湛的编辑业务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针对医学期刊的特点,期刊编辑可以有目的地邀请一些专家举行相关专题讲座,或通过信息网络与其他兄弟期刊定期进行业务交流,讨论编校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对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总结。同时期刊编辑还可通过参加每年定期召开的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最新的编辑规范和标准,提高编辑业务能力。此外,编辑自身的工作经验很重要,对问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3.加强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观念的培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众多期刊开始借助网络手段实现编辑、出版自动化及网络化,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期刊编辑,必须加强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观念的培养,将数字化贯穿于期刊出版的过程中。

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观念培养的基础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互联网技术,并将该技术很好地应用到编辑实践中,与编辑工作紧密结合,这是数字化时代对编辑的基本要求。在医学期刊出版前,期刊编辑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系统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有目的地收集和学习各种相关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创造出新的信息,将其应用到选题、组稿和审稿中。同时,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建设集成化的医学期刊出版平台,对稿件进行远程管理,加强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之间的信息交互,加快审稿流程以及编辑加工环节的进度,及时出版,以适应科研信息快速发展的要求,真正地实现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目的,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4.提高个性化服务意识

根据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特点,期刊编辑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网络页面设计的知识,提高个性化服务意识,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医学期刊编辑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技术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将审稿结果及时反馈给作者,商讨论文的具体修改细节,或定期向作者发送期刊出版信息及最新医学科研动态等,也可通过与读者开展互动,收集读者对具体文章的看法以及对期刊、责任编辑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当前的学术需求。同时期刊编辑还可通过建立医学科技期刊资讯、读者论坛、专家点评等信息窗口,为作者/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4]。

目前,我国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在个性化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没有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在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编辑应借助相关技术手段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期刊编辑的能力建设以及个性化服务意识。

5.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期刊编辑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编辑的理念意识,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开拓期刊新的发展模式,创新编辑理念。信息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编辑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理念必须贯穿整个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策划、选稿、组稿、出版管理等。医学期刊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时刻关注医学研究发展的动态,捕捉到科研成果的前沿信息,获得研究热点的新动向,进而体现数字期刊高时效的特点,取得高质量文献的首发权[5]。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编辑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作为一名期刊编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储备丰富的知识,积攒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编辑理念的创新提供原动力;其次,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求编辑树立勇于开拓的观念,即勇于探索、敢于尝试,能够以发散思维的方式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6.提高法律意识

在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一方面有利于医学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另一方面其网络开放性和共享性又与文章著作权的专有性产生了矛盾,常表现在文章的复制、传播及报酬等方面。这就涉及到了版权保护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正确使用编辑的权利,履行编辑的义务,了解并熟悉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署名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既要维护作者和读者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6]。在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可以通过和作者签定协议或以授权书等方式,将文章交由出版商以数字化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并向其支付一定的稿酬;此外,也可以通过成立一些民间反侵权、反盗版联盟或借用高科技等手段,共同保护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7]。

7.掌握市场经营知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出版亦应遵循市场规则,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8]。因此,期刊编辑掌握适当的市场经营知识,了解市场营销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期刊编辑可利用多种媒介平台,通过自习的形式,学习和储备适应市场出版活动的理论知识,了解和熟悉医学期刊出版相关的政策、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现狀和趋势;其次还可以借鉴成功期刊的办刊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积累市场经营知识,自觉调整编辑思维模式,不断探索和总结期刊的市场活动规律,将编辑行为和市场行为紧密的结合,并应用于出版实践中,以提高期刊编辑的市场知识结构体系。

三、结 语

数字化出版时代,有针对性地培养既熟悉传统期刊出版知识,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编辑,对加快和全面实现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期刊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编辑队伍,培养一批既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化出版技术以及市场营销技术的人才,才能在数字化大环境中站稳脚步,促进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发展、壮大。

对于具有特定专业领域的医学期刊而言,数字化出版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由于在研究过程中时间的限制,资料收集不太全面,对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结合教育学基础,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一步细化知识结构,以期制定出可在短期内培养并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课程,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此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加快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李晓.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研究[J].广东科技, 2014(20).

[2] 谭贝加,雷燕,邹洲,张明明,宋睿璞.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J].中国科技信息,2014(8).

[3] 林加西.医学院校学报编辑参与医学科研活动管窥[J].韶关学院学报,2014(4).

[4] 胡春雨,吴俊玲.网络时代中医药期刊编辑的信息意识与服务意识[J].出版科学,2014(6).

[5] 卢全,宁田海,游苏宁.新时期医学期刊编辑应强化的主体意识[J].编辑学报,2010(4).

[6] 吴鹏,汤礼军.数字化时代版权保护问题刍论[J].中国出版,2014(7).

[7] 谢明俊.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版权保护问题再认识[J].出版广角,2011(6).

[8] 曹娟.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编辑思维的转型[J].编辑学报,2012(6).

[责任编辑:传馨]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从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指出以前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CBE模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验设施、教师培养和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采用CBE模式教学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素质和能力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CBE模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隨着国家加大对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社会对医学与信息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伴随着大数据、智能计算的不断发展,工科教育重新被审视。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的实验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中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但是在早期的实际教学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使得毕业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薄弱,不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来。

1 CBE教学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这种模式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1]。CBE是根据学生未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必需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验模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是操作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就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一切品质。CBE 模式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BE 教学模式强调做中学,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完美结合[3]。其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分析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新时期下,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要求高校毕业生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创新能力[4]。因此,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借鉴CBE 模式的先进经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CBE模式下信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信管专业要培养的是能够系统掌握信息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医药卫生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医学数据分析与挖掘和医学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开发及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结合安徽中医药大学信管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和CBE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信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2.1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专业人才拥有的对信息的理解、采集、加工、利用的能力,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中,要能够对每天接触的大量信息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利用。

2.2动手操作能力

这里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信管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有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的能力,还需要有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安徽中医药大学信管专业的特点是融医学、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于一体,融理论、技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作为医学院校的信管毕业生,具有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医学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3管理创新能力

组织、决策、协调、沟通、应变等管理能力是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必须要有的基本能力。当前社会,任何领域都倡导创新,创新能力也是人们比较看重的一项能力。当代大学生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这些基本能力的不断培养也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情商,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要求。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安徽中医药大学信管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结合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在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3.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未能深度融合

信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与操作应用类课程衔接不紧密,特别是医药类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很少融入进来。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之间联系不紧密,导致了实验教学的整体目标定位不明确,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也使得学生在学完相关的理论课程后不能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用,限制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虽然学校在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强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但是理论课程特别是医药类课程和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仍然有待加强。

3.2精通医药卫生知识的双师型教师缺乏

信管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在 “新工科”背景下,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工程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医学类院校毕业的,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同时也缺乏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专业理论、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专业教师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3实验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需要模拟医学环境下的一些操作,信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对复杂,所需的资金投入也较多,这就使信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拟合度有限。没有体现专业特性的实验室难以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就会使学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职业能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此外,实践教学基地有限,学生实践的机会不多,也限制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3.4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尽管学校的实验教学逐步得到各方的重视,但是,传统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学生实验教学成绩评价仅采用上交实验报告的方式,缺少对影响实验教学的其他因素的评估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考查,使得考核比较单一,不全面,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强,缺乏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效果和运用能力也难以客观评价。

4 基于CBE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具体措施

应用型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具有适用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5]。CBE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正好与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要求相一致。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安徽中医药大学革新思想,确定了基于CBE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以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具体采用以下措施。

4.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2015年在充分调研和系统分析行业前景的基础上,学校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原有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幅调整,较大幅度增加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开设了专门的实验教学课程,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将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新工科的提出,2019年又对信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进一步结合市场的需求对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调整,增加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力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企业需求。

4.2突出能力培养,加强各类课程和实验之间的联系

CBE 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要从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人才培养,使学生拥有满足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结合市场调查、毕业生就业跟踪、往届校友意见征集和信管学科发展特点,及时分析总结社会所需要的信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对现有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需要的专业能力,突出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对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基础操作实验、综合提高实验和拓展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的划分(见表1),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也不同。

此外,认真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实验任务中体现各类课程之间的前后承接关系,特别是所学的医药卫生知识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内容与社会工程实际相结合。结合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内在联系紧密,内容鲜活的实验选题,各类实验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感受各门课程前后承接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在每年举办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的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科竞赛。通过各类竞赛的参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也使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创新、团队协作和应变沟通等能力。

4.3改善实验条件,校企协作共同育人

积极改善校内信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数字化医院实验室已投入使用,该实验室能让学生模拟操作医院信息系统,还可开展数据库、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课程的实验。此外,大数据实验室正在建设中。通过各类实验室的完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模拟环境,使学生逐步培养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职业能力。对外,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積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去参观学习,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理解运用。目前,已与合肥、无锡等地多家企业开展合作,进行“3+1”模式(即校内3年理论学习和校外1年的实践学习)的人才培养,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完成岗位需求能力的学习,学成直接前往企业就业,达到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就业。

专业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参与实践,理论知识才能真正转化成为易于理解的、相对直观的具体知识;也只有通过参与实践环节,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内在力量[6]。目前,学校在2015级到2017级信管专业中均开设暑期小学期活动,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展实验教学。通过小学期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为后期选择3+1培养模式的学生做好前期的准备。

4.4提高专业教师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拥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实验能力。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内外实验教学的同时,积极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一支“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已经安排了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学进修,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如“新安论坛”讲座的开展,对非医学类院校毕业的教师补充医药卫生知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

4.5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CBE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各类实验进行模块和任务分解,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对实验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

4.6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更合理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体系这种多层次立体的评估方式,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7]。CBE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不能仅仅以实验报告的评定作为最终成绩,而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每门课程可以结合课程特点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医院信息系统》这门独立实验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分小组完成各项任务,在成绩评定时一方面教师会对每个实验小组和学生个人进行打分,另一方面每个实验小组要互相打分,小组内成员也要互相打分。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责任心和参与度,也使成绩的评定更合理。

5 CBE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

目前来看,CBE模式的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三年信管专业毕业生实现当年最终就业率均高于90%,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竞赛、安徽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三年共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共14项。学校通过组织第三方调查机构对近两届毕业生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反映满意或比较满意率均高于90%。总体来说,CBE模式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5.1提高了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BE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5.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CBE模式从能力培养出发,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5.3提高教师素质,打造高质量教学队伍

通过CBE实验教学模式 ,教师有了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理论知识得到升华的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也会更加积极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并加强学生实验环节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CBE 模式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今后会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信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国防.CBE教育模式对普通学科教育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17-219.

[2] 吴姝菊,滕祥金,张晶红.CBE 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启示——以园林专业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44-146.

[3] 安鑫丽.借鉴 CBE模式,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0-122.

[4] 任志涛,孙彦武,党斐艳,等.CBE视角下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9)22-23.

[5] 刁雅静,王志英,尹隽.基于CBE理论的应用型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模块化课程设计研究[J]. 镇江高专学报,2015,28(4):4-6.

[6] 刘晓伟,尹子民,张彩虹.构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9-22,30.

[7] 刘瑛,许丹凌,吴长海,等.基于能力本位教育(CBE)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202-204.

【通联编辑:王力】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体表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专业的核心课、必修课之一,其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通过分析中职学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对中医外科学教学模式做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并将多种“启发式”教学模式及方法付诸实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操作技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中医技能人才做充足的准备。

[关    键   词]  中医外科学;中职;教学模式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二级中医临床学科[1],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及泌尿男科疾病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内容。在卫生类中职教学过程中,本门课程的教与学存在诸多困难,引发笔者的思考并展开相关探讨。

一、培养目标

中医外科学是我校中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必修课,该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中医相关行业一线工作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具備能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基础,并能熟练操作各项临床常用基本技能,为患者、为基层人民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四年制中医专业三年级学生,前期已接受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适宜技术等学科的系统学习,基本能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能操作部分针灸、推拿及其他中医适宜技术,但总体来说中医辨证思维薄弱、临床能力差、技能操作不熟练,并且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相对来说,学生对临床实例分析、教学视频、微课、技能实践等学习的兴趣更浓、接受性更强。

(二)教材分析

主要参考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笔者认为其特点有三:其一,涉猎内容广泛,涵盖多学科疾病知识。其二,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比如一些外治法,其适应症和临床不符,或已被淘汰。其三,证型描述不统一,概念特点易混淆,学术术语欠规范等[2]。

(三)教学问题

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授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无法突出中医外科学的学科特点,虽然能通过图片、视频及简单病案分析等突出知识要点,但没有将“病案—分析—结论”的过程交由学生自主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没有将课堂交于学生,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提起兴趣,更难触发学生中医思维的建立及临床技能的心得[3]。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笔者与校内外相关教师展开积极讨论,认为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必须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媒介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提高中医外科适宜技术操作技能,以达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中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医学院首次提出并引入教学实践,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选取临床实践中新颖、典型且具有针对性的病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讨论和研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和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4]。传统的中医外科教学过程中也涉及简单的病案分析,但都是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分析病例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等,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疾病的印象,但对于资料搜集能力、自学能力及临床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基于此,笔者将传统的课后展现病例转变为课前布置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选择典型的临床案例,针对病案设计相应的讨论问题,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完成一个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得出问题解决方案。课中研讨病例,改变传统的讲授法,以案例为基础,展现每组学生完成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给出指导、点评,并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体现本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此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联系,共同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5]。

(二)PBL教学法

该方法是在1969年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创立,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目前已从医学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6]。在该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解或解决问题所进行的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单项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和创新的能力。

在PBL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外科临床专业功底,同时能熟练掌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把控教学节奏,准确提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带教老师科学地设计临床病例,以教学大纲为基准,结合教学资源,集中讨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提出问题,由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小组针对问题去解决问题,最后总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自学讲授法

自学,即自主学习,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在学习过程中查阅资料,请教同学或老师;亦有概括为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7]。在自学基础上,通过讲课的方式展现对疾病的掌握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部分简单易懂的疾病项目,让学生分组备课,每组备讲一个疾病,须按照大纲准备教案、讲稿及课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备课工作及讲课,讲课完成后由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并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教学知识点,设计思维导图及教案,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不足及问题,最后通过学生讨论及老师点评得出答案[8]。

(四)微课

微课是近年来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外科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复杂的疾病,尤其是以皮肤病理改变为主的皮肤病、疮疡病等,可通过制作短视频动画等形式演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機制、临床表现及发展变化等,使学生充分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过程,清楚皮肤病的各种皮损形态,攻克教学中的重、难点,同时减少理论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提高教学效果。

(五)翻转课堂教学法

又称反转课堂、颠倒课堂,即对知识内化与知识传授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上课前,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师生一起完成作业并答疑、合作探究和交流互动等,在中医外科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备课、讲课,完成课前布置的病案分析任务并在课堂总结等,将课堂充分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指导与促进学习的角色,学生变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合作探究”,课堂学习内容变为答疑、合作交流及总结分析等,学习流程由“教—学”变成了“学—教”,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六)直观演示法(临床教学视频)

中医外科学中的外治方法较多,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实训教学,故录制临床操作视频,以真实的临床案例教学,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临床操作过程,认识外治法对中医外科疾病治疗的效果。

四、教学反思

(一)守正创新,笃行远志

首先,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临床学科,自原始社会时期便有了人类利用砭石切开排脓、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到了周代,中医学出现了临床分科,其中外科被称为疡科,外科医生即为疡医,专门进行外科疾病的治疗,包括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等;汉末华佗堪称“外科鼻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外科医生,创立了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并开创了多种手术方法治疗疾病的先河,对中医外科学的贡献巨大;明清时期,外科学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以三大学术流派为代表,名医辈出,学术思想极其活跃,学术理论和著作层出不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故在对外科的学习中,我们既要传承古人的智慧,学习其精华,又要善于创新。中医外科中外治法极具特色,比如对于“肛瘘”的手术治法中采用的“挂线法”,既不损伤肛门括约肌,导致患者出现肛门失禁等后遗症,又能起到慢性切割和引流的作用,使病理组织逐渐坏死脱落,新肉逐渐生长愈合。但也有部分外治法,如掺药中的“提脓去腐药、腐蚀药、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等,由于其腐蚀作用大、易引起汞中毒等危险,现已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手术、换药、激光、冷冻等现代医学方法,副作用更少,风险性更低。故在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更多有用的、和临床贴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教师亦需做到守正创新,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学科,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学术理论,主讲教师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仍必不可少,对于一些难懂的、陌生的知识,仍需要教师的深度讲解,并以课后练习题的方式巩固记忆。但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听课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枯燥等,对此,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改善和创新教学模式,按照常规发展,却又不固守常规,能突破思维、出奇制胜,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善行而终,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实训教学模式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极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其中外治法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珍贵的宝藏,但许多外治法的操作难度大,步骤繁琐,对操作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观看视频、多媒体内容,部分学校或教师能安排学生去医院临床观摩或见习,但学生始终没有动手练习的机会,失去了“外治法”的特色,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会制作和使用中医外科常用的一些外用药物及器械,比如“掺药、油膏、酊剂、油剂”等外科疾病常用药物的制作,或是“火针、切开引流法、砭镰法、熏法、熨法、溻渍法”等常用外治法的使用。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水平低下,这已成为中医外科学毕业生的一个通病,严重影响了中医外科学的传承和发展,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医技能人才,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能熟练操作各项中医及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对此,建立健全中医外科学实训教学模式、开展实训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做到充分调研、总结,确定实训项目,编写实训大纲,落实实训课程的实施。加强对学生中医外科技能的培养,将学习内容实用化、将知识结构立体化,体现针对性、应用性,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9]。

五、总结

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为主导,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结合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充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临床学科知识,掌握各项外治法操作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锻炼临床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参加临床实践,为基层中医接班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海华.浅谈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教学教育论坛,2020,25(11):255-256.

[2]王仲,宗雪萍,刘菲,等.中医外科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3):39-41.

[3]李杰辉,张力,唐乾利,等.CBL教学模式在中医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4):91-93.

[4]贾士义.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组织透视[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121.

[5]王和平.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外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中医外科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8,315(3):78-80.

[6]王宏,耿中利,王薇,等.LBL-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18,36(3):52-53.

[7]李萍,林婷婷,王群.中医外科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5):41-44.

[8]郝平生,杨川,杨剑,等.《中医外科学》七年制教学过程的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3):8-9.

[9]王景,郭伟光,滕林,等.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医外科学实训课程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238.

编辑 张 慧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培养能胜任医疗岗位的合格医生,使医学毕业生上岗后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对学生加强职业素养、非技术技能、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以及相关专家论证等,提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办法策略

一、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需求分析

1.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医学院根据国际高等医学教育的经验、现状及发展趋势,参照国内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结合本校医学院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两加强一优化的课程体系、系统整合模块教学模式等。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和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在非技术技能培养及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因此,加强非技术性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必须强调的指导思想。

2.医学生非技术技能教育现状

(1)医学生非技术技能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①对非技术性技能重视程度不够,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们灌输非技术性技能的知识甚少;②在开展非技术技能类课程教学时,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少,忽视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由于人文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人文课程主要根据学校现有人文教师的能力或聘请校外专家来开设,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造成人文课程片面化、零散化,不成体系。

(3)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医学教育脱节。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大多没有医学知识背景,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无法准确把握,很难与医学生产生共鸣。

3.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的现状

(1)医学生动手机会相对不多。因教学对设备的需求量增大,教学仪器设备的改善不配套,原有的临床技能操作模型较少,且台套数相对不足,没有足够的教学模型对学生进行训练。

(2)由于各种原因,医学模拟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还未得到全面开展。

(3)临床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一些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自身的临床技能操作欠规范,加上少数教师仍然存在“重医疗,轻教学”的观念,造成对临床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不严谨。

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

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为:①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②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③善于合作与沟通;④精于循证医学法;⑤拥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其中以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为核心要素。

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整合课程体系

以市场需求和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查阅相关文献,组织广大教师讨论,经过医学教育专家论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1236课程体系:①1个核心,即以医德教育为核心;②2个体系,即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体系;③3个渗透,即人格培养与医德教育渗透、技术性技能与非技术性技能渗透、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渗透;④6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模块、临床基本技能模块、临床专业课与见习模块、非技术性技能及人文素质课程模块。

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临床教学标准体系

(1)临床主干课程教学的同质化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考试、教学监督和质量评价的统一性和同质化。

(2)临床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如临床见習、实习教学质量标准,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规范,教学查房规范,病案讨论规范,临床技能仿真实训教学规范,临床实习出科考试规范等。

4.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不增加教学成本,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重新按功能设置实验教学模块,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为了使医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医疗岗位要求,结合培养目标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一是临床教学基地互补体系。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规范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巩固现有临床教学基地规模,强化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适度新增大城市临床教学基地点,形成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与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互补。二是临床技能培养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体系+岗位技能训练体系。三是非技术技能培训体系。结合医学特点,制定符合医疗岗位胜任力的非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包括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方法、采用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四是骨干教师培训选拔体系。首先,教师自愿报名,且乐意接受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其次,教师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且要经过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教师。五是网络课程中心。临床学院计划将临床诊断思维教学软件进一步优化并实现在线学习和培训,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六是“一对一”导师制。

5.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诊疗技术不断问世,许多“临床疾病指南”每3~5年就会更新。这就要求医学生要不断“充电”,更新知识和技术。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显得尤其重要,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病例引导式”教学法,让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思考;采用“虚拟仿真训练”“床边教学”“标准化病人(SP)教学”“临床思维训练”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医疗岗位。

总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实施,并将不断总结经验和改善不足,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杨春梅.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C].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2011:86-87.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胜任力理論,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组织人员的选聘中。医疗保险的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制度安排与产业发展的需要,探索从胜任力视角审视人才培养理念问题,本文对此作初步探析。

[关键词]胜任力 医疗保险 人才培养

一、基于胜任力模型选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当前,胜任力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在组织人员的选聘中,通过以绩效优秀的人所具有胜任特征为标准的模型的建立,对人才获取上评价的标准精确性和适应性更强。因此,结合社会组织的期望与要求,思考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具备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企业建立胜任力模型或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价值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McClelland的胜任力模型可以看出,从绩优者身上抽取出那些关键的、能够影响绩效好坏的几类特征将确立标杆。企业在招聘筛选的时候,总希望应聘者本身的既有素质与岗位的胜任力要求最好能够无缝对接;对于那些已经进门的员工来说,可用胜任力模型这把尺子给每位员工量一量,对于那些符合要求,且有一定潜质的员工来说,可在将来的继任计划中加以考虑,而对于那些暂时还未达到胜任力要求的员工来说,则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的努力方向,帮助企业或者员工自己明确培训需求。

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说,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并理解胜任力模型十分有必要。大学对于社会的贡献即在于通过提供具备高度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从而反哺社会。而若实现这一宏旨,必须践行大学教育的使命。这样就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如何使学生在高校提升自己的胜任力?哪些胜任力需要提升?这些问题,自然地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即基于胜任力,明确学生的核心能力并研究其培养模式。

二、目前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困惑

目前,我国培养医疗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两类专业。分别分布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含盖医学院的综合类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二类是医学院校,如江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

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出现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不是其他非医学类的大学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医疗保险人才的知识结构由医学、保险、管理三大知识结构构成,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复杂性专业没,不少院校对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问题感到不好把握。在不同类的院校,由于各自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不同,所制定的办学目标存在两种不同倾向:一种倾向医学知识,医疗保险专业在培养主体上医学院校的难以替代性与医疗保险人才在岗位需求上的难以替代性给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带来契机,也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了机遇;另一种倾向偏重经济管理知识,此类院校多为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这样一来,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还是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主,存在困惑。

三、基于医疗保险产业人才胜任力的培养理念思考

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和综合体现。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的应达到自我塑造与社会需要、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教育过程与教育氛围的协调一致;因此,为实现医疗保险人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1所示。

1.优化培养过程,建立培养模式。尽管我国医疗保险专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尚无固定模式,但保险类、社会保障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有益参考。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吸收最新成果,使培养计划、方案及保证人才质量的措施架构成形。

2.推进开放教育,提高实践能力。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主题。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素材;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即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即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3.倡导自我教育,塑造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善自我教育机制的条件。要合理安排时间结构、内容结构、过程结构,使个性在空间中强化,知识在过程中升华,能力在发展中提高。

4.适应社会需要,提升胜任能力。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意见》政策根本上改变了医疗保险人才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医疗保险专业的培养学校在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以胜任力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高级复合型人才,

5.跟进产业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社会是在创新中发展,医疗保险担负着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重任,而且医疗保险行业更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完善。这从根本上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等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 McC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y,1973(28)

[2]赵艳玲: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 2009(30)

上一篇:国外科技政策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航天军工企业品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