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目的论文范文

2024-07-14

传统教育目的论文范文第1篇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彝族“打跳”的探析

4、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

5、美丽乡村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担当与思考

6、关于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7、贵阳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证研究

8、谈如何在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9、中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践研究

10、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押加的教学与训练

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服装的改良探究

12、高校体育教学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应用

13、区域经济发展下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

14、建立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网点的可行性研究

15、新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运动的调查与分析

16、高中体育课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途径

17、民族传统体育在初中体育高效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18、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开展

19、高校搞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策略

20、如何在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1、贵州省赫章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农村中学体育课程研究

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杆绣球的发展

23、论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及运用

24、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25、意蕴及价值:我国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与整理

26、广东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27、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8、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抢花炮的现状与反思

29、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0、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中职体育教学初探

31、浅析利用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32、民族传统体育在高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探析

33、南宁市县区小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现状研究

34、浅谈高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6、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三人板鞋”

37、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38、海南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39、新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与学校教育综合发展

40、中学体育课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建议

41、民族团结背景下中职体育课程的创新

42、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究

43、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社会价值与传承探讨

44、对民族传统体育“反排木鼓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研究

45、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甘肃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字化档案建设

46、浅析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体育融合发展

47、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

48、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现状分析

49、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开的教师调查分析

传统教育目的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分析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缺点,探讨二者以何种方式进行优势互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只有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关键词 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优势互补

Search on Complement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Network Education//Qiao Guichun, Wang Zhongguo

Key words traditional education;network education;advantages complement

Author’s address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Henan 47306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它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它具有独特的魅力,网络教学在中国刚一露面,就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由于网络教学的开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它必然存在着一些弱点。因此,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对比

谈到传统教育,往往会提到它的种种弊端,比如“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被动、教学内容陈旧等。但是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网络教学也是一样。作为后起之秀,网络教育的优势迅速凸显,吸引着众多教育者的关注。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很多资料是直接拿传统教育的缺点和网络教育的优点进行比较,这样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本文将从2个角度将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进行对比(表1、表2)。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传统教育的某些劣势网络教育正好可以补充;而传统教育的某些优势恰恰是网络教育所没有的,这正符合从正反两面看待问题的规律。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如何和谐共存、优势互补。

2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

2.1 网络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中存在异常丰富的现代教育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这种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习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2 网络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传统教育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问题。学生独立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和学习地点,有很强的独立性。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是动辄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自己通过网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开展合作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网络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教育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可以置疑权威、调查研究并进行考证,可以把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想法公布在网络中,没有人会阻止他们这么做。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真正做到个性张扬、观点独特、语言丰富。

然而,网络信息传播中缺少“守门人”的角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传送信息,这些信息不需要经过审核和批准。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过度上网容易使学生逃避现实,依赖于网络,对身心带来不健康的影响。传统教育则不同,学生接受的教育材料是经过严格筛选、严格考证的,不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法律范畴的内容一般不会出现在教材中,而且学生的日常行为受到教师的严格监控。如果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教师会运用教师权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

2.4 网络教育侧重用于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传统教育侧重于基础教育就目前我国网络教育面对的知识层次而言,主要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就学历教育而言,笔者认为,网络教育的重点应是高等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因为网络教育要求学员自主学习,学习的自觉性很高,这对尚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很难做到[2]。对成人来说,很少有充足的时间重返教室进行系统学习,他们更注重高效而实用的知识,对学习时间、地点的灵活性要求较高,网络教育恰恰可以满足成人的这种需求。

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次,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能按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再次,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网络教学难以替代的[3]。

3 正确对待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 理智看待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首先,尽管网络教育有着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优点,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育。毕竟传统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有着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理智对待网络教育,不能走极端。一种极端是将网络教育作为“花瓶”:目前网络教育多出自名校,一些单位为追求新技术,打造名校效应,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却不能充实信息和利用,信息孤岛、建用脱轨、效率低下等问题屡屡出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瓶”;另一种极端是过分依赖网络,自己的教育思想就会迷失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名师的教学风格之中,剩下的就只能是拼盘似的教案和课堂。

3.2 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从表面上看,目前网络知识的数量很多,但真正适合于学习的网络知识较少,并且这些有限的网络资源水平也参差不齐。网络课程资源重复且不能共享,网络教育机构自行设计制作自用的课程资源几乎是各做一套,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做不到相互取长补短,存在一种无序的状态[4]。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各网络学院应该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共同把某些课程打造成精品,切实为广大学习者服务。在适当的时候,教育机构或政府应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引导网络教育走向系统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余效诚.关于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21(3):22-25

[2]王焕玲.浅析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4]周福恩.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传统教育目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2006年,台湾唯一一所体制外中学全人学校通过台湾教育部门的正式“立案”,标志着它所践行的“另类教育”取得成功。作家李崇建从学校的法规建设、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揭示出这所学校所秉持的独特办学理念:不仅是健康的身体、向善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孩子精神的独立和对于自我的追寻的“全人”教育理念。

关键词:另类教育;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制度建设

“那次登山行程中,有一日的自由行,一些学生选择呆在九九山庄,小方却选择了自行前往3050高地。他是一位体重九十余公斤的人,依我的观察,身手算不错,登山虽然走得比较慢,但很有毅力。我给他鼓励,还问他登山累不累。他说会,但依自己的体力慢慢走,是可以的。第二天,登霸顶时,我安排他在后面,顺道指引他如何爬上大岩块。其中,有块凸岩高达三公尺,必须要合作登顶,下临数百公尺的断崖。轮到小方时,他希望由别人先登顶。我问他是不是害怕,他没有回答。但是到了最后,他还是选择要爬上去。攀岩时,白目跪在地上,Steven及白目做人梯,让人踩上去。我和小方坐在岩边,粗绳确保完成后,小方要踩着他们上去。九十余公斤的重量一踩上,白目和Steven的脸就扭曲起来,忍着痛楚。但不是踩人梯就可以攀上去,上了人梯,勾到岩块,最后还是要自己爬上去。小方抓到了岩块,但下半身悬在下头,他拼命地挣扎,满脸酱红。我和两位辅导员努力推举他,但都无功,只好放下他。小方休息了一阵子,第二次才抓到诀窍,顺利登顶。”

这是台湾全人学校组织的某次登山活动中的一幕,记述一位学生在登山活动中的历练和成长。将登山运动作为一门课程列入中小学教育中,这一做法不论在台湾本岛还是中国大陆都是前所未见的。当下的许多学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都尽量避免安排课外活动课程,更别提富有危险性的登山课程。是什么样的一所学校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登山这项运动列入学校课程设置呢?这个困惑的谜底也许就藏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和《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这两部教育图书中。

2010年,台湾作家李崇建的两部教育图书《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与甘耀明合著)(2004年)和《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2006年),经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大陆读者见面,在大陆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两本书均入选“2010年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

这两本书都是介绍台湾唯一一所体制外中学——全人中学的教育实践,应该合而观之。所谓“体制外中学”,指的是一所没有围墙、打破权威与规范的学校,其实质就是奉行“开放式”教育的学校。正如学校的名称所标示的那样,这所学校的教育旨归在于将每一个学生培养形塑为“全人”:即“不仅是健康的身体、向善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孩子精神的独立和对于自我的追寻” 。在这里,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核心问题得到深刻反省:传统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事,了解学生、认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促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试并主动融入社会,才是教育的旨归 。正是这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开放式的教育使这部书得以标榜为台湾“另类”学校教育 。另类教育的理念开启了教育的另一扇窗,为传统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发展路向。李崇建的这两本书之所以值得借鉴,在于他坦诚地揭开和面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挫折、困惑和彷徨,从一件件具体而生动的故事中启发读者思考传统教育的局限和改革问题。全人学校从1996年创建经过十年的生存发展,终于得到台湾教育部门的“立案” ,这可以说是“另类教育”所取得的某种胜利。但这两本书并不在于宣扬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没有提供“另类教育”施行的完美方案,而是带着一种基层实践者的坦率与真诚:不隐恶,不伪善,不遮丑,不溢美,探究和思考“另类教育”之可持续性施行的诸多问题。

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一书中,另类教育主要对教育的“施动者”与“受动者”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首先,作者以教育的“施动者”即办学者和教师们为对象反思了“另类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李崇建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一书的封页上说:“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正决定孩子的未来!”在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沟通关系,这样一种目标关系的寻求和建立需要教育者多多注意和思考对待受教者的方式、态度。而这种方式态度要有助于教育者真正了解和认识受教者理解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引导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和人生现实,促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试并能主动融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秉持独立精神和自我价值。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主任谢小岑指出:“抛开学校的管束规训,撤去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教育如何可能?《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诉说青嫩生命在自由环境中,生猛浑厚又细腻的成长故事;也道出满怀热诚的老师在缴械之后的困思笃行与笑泪生涯。我们于是恍然了悟:开放教育所挑战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开放教育所成全的,不只是孩子,更是大人。” 可以说,从教育“施动者”的角度,另类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深刻反省。

其次,另类教育反观了教育的“受动者”即学生这个群体。当教师作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受到质疑,进而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后,学生是否应被看做无条件迎合的对象?在李崇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涉世未深,保有自由自在天性的孩子们实际上仍需要被引导,被规约。孩子们有一方自由学习、自由成长的天地,他们的天性得以保持。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艰深与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之间往往是抵牾多于推助。作为教育者,他的任务不是一味地为尚未涉世的孩子们建起遮风挡雨的安身之所,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明白以正确的方式认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磨练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无法做到异常清醒地,但至少是要有所准备地踏入现实社会。这个过程中要培养起孩子们的勇气和坚持;爱和智慧;忍耐和担当。这样,所谓的“全人”才有可能得以长成。

继2004年出版《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之后,李崇建又于2006年写出了其姐妹篇《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进一步记录全人学校在学生管理、课程设置、学校建构等方面的情况。《移动的学校》的出版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全人学校创办十年之际,也就是在这一年,这所学校将通过台湾教育部门的立案,也意味着“她”今后可能不再是体制外学校,而是一所体制内的“另类学校”。李崇建认为“此时此刻”,为她记录,留下十年的见证,有其阶段性的意义。也就在这一年李崇建选择离开全人学校。《移动的学校》作为他在全人教书七年的总结,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感悟、想法和理念更加完善和成熟。

首先,在该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另类教育突出“辅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全人学校是一所住宿学校,这意味着,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课外生活也在学校的环境中进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普通学校一般由教师负责学生的课堂学习,而由家长负责学生的课余生活,所以全人学校的教师还面临着如何管理和负责好学生的课余生活。辅导的工作就被凸显出来,辅导是一种互动、了解与沟通。通过这种工作方式,当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面对困惑、挫折、沮丧时,教师应懂得如何陪伴他们成长。

接着,另类教育在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的组织管理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虽然是体制外的学校,但仍然要面临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在体制外学校教书,学生活泼好动,上课自由,课堂要如何经营?是否开放式的课堂,就是理想课堂呢?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妨想想,你如果被学生放鸽子,面对空荡荡的教室,或者,教室吵得像马戏团,你会怎么办?”面对这样的困难,李崇建提供的实践和思考颇有启发意义:当课堂上师生的观点相对立时,教师“敞开胸怀,认真聆听,不执着于对错,适时点出讨论核心,也有一个讨论脉络作为架构时,问题便不如想像中难解决了” ;当孩子们学习热情不高,不想上课时,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成就感。面对这些问题,正如李崇建所言:“很多事件当中,都同时包含有正负的两个方向。如果能从心里面真正欣赏正向部分,再转化、接纳负向的想法,往往会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看来,这些问题实际上真正挑战的是教育者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乃至精神境界。

然后,在开设课程方面充分体现了另类教育所重视的教育理念。如登山课程的设置,就是全校一起登百岳。这是台湾第一所将登山纳入必修课程的学校。从创校第一年,全校师生每年登一座三千米的大山,持续了十年。十一岁到十八岁的学生,在经历每年的登山之后,每个人都改变了。因为登山,他们变得独立,更有毅力,更懂欣赏漂流的美,更懂得独处,更了解旅行的安全。李崇建对这门课程设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实际上在启发教育者应该在锻炼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忍耐力和独立性等人格的完善方面多下功夫,这比传授孩子们海量的知识要重要许多。全人学校还开设了艺术课程,包括了戏剧、肢体、摄影、绘画、木工、陶艺、雕塑、生活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立体现了全人学校对美学精神的重视和倡扬,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它对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催化作用。

最后,该书思考了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的全局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于全人中学来说,不仅仅法人代表和教师拥有学校规章制度的确立、审定和施行的权力,而且作为学校主体重要组成的学生们也具有自主权,学校的关于学生的许多事情,都通过学生以民主的形式进行辩证和讨论来解决,这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这一点是传统的体制内学校很薄弱的方面。另外,作为全人学校最早一批创建者,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深刻反省提出“体制外的彷徨”的问题:“体制外学校都是好的吗?没有缺点或问题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他从非法建校、学风不彰、师资流失、管理弊端等方面提出了另类教育之可持续实践的诸多问题,揭开了外界人不知的全人学校建设过程的艰辛、困惑、迷茫、无助和失落,对教育理念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开放性的思考空间。

全人学校从最初的构想蓝图到付诸实践,从非法建校到批准“立案”,这其间十年历程,正像一棵随时会夭折的小树苗,逐渐长成拥有粗壮的根须,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并且孳生出繁密的枝叶,开始茁壮茂盛地生长的大树。这意味着社会和教育界的主流观点已能够接纳全人学校实践的“另类教育”,传递出传统教育希望新变革的强大信号。

(责任编辑:林文瑞)

传统教育目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是时代的呼唤,加强公民礼仪教育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加强当代公民的文明礼仪教育,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中国公民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礼仪;传统;文明;价值

[作者简介]王宁湘,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副教授,中国应用逻辑学术委员会理事,广西南宁530022

2006年8月8日,中央文明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群众反应强烈。面对严峻的社会现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是时代的呼唤;加强和改进公民的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走出认识误区,以行动树立当代公民的良好形象势在必行;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对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礼仪的丰富内涵

礼仪在中国最早是用于敬奉神明的。礼字是一个“示”,祭祀的容器,是在庆丰收时用的,所以加上一个“丰”字。行了礼,来年才会有好运,才能发展。也有人考证“礼”字古时代指“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后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礼”一定要适度。后来随着“礼”的功能的增多,礼仪已成为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等级制度,成为人际关系中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礼记曲礼》中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当时的人们就把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为“神”和“天”的旨意,而“神”和“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于是人们因敬畏而对之顶礼膜拜,进行祭祀。这就产生了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律为主要内容的“礼”。

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将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发展成符合当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周公集“礼”之大成,提出“礼仪三百”,“威仪千三”。当时的“礼”既是一种法律制度,又是一种仪式和规范。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礼仪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封建社会的礼制既有整套烦琐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仪制度,又有系列的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如孔子、荀子等一批有影响的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仁义礼仪的要求,成为封建社会人们行为的不成文法规。孔子强调“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不礼,无礼不立”,“礼之用,和为贵”,并明确提出“礼者,敬人也”的思想;荀子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古代思想家重视礼教对于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封建礼教就完全走向了反面,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高唱着“圣经”和“西方文明”却任意瓜分中国的土地。旧中国的统治者也喊着“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表面道貌岸然,实际也是虚伪残暴。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至今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超越传统文化,又要继承传统文化。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礼仪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仪,它反映着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面貌。礼仪的发展从未中断,一直代代相传。我们在摈弃历代统治阶级礼制糟粕的同时,也要肯定并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发扬传统礼仪中符合人性需要的礼仪要求,弃其中不符合人性需要的内容。正如毛泽东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提高,大量的中国公民走向了世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加大了,整个世界在分析和观察中国;另一方面,现代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又不断赋予礼仪以新的内容。过去一些行为毛病可能别人不重视、不关注,现在则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既要体现历史继承性的特征,又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和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教育人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风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走出认识误区,加强公民礼仪教育

由于“十年动乱”影响,在过去一个长时间里,我们对传统和礼仪文化更多的是感情的亲近,而缺乏理性的总结和继承。对于传统的礼仪和其他国家文明礼仪的成果,常常盲目地予以批判,全盘否定。由于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的欠缺,致使许多人对礼仪感到十分陌生,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有的人无视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主体行为表现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健全过程中的道德伦理水平有大滑坡现象,个体行为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进而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平等和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我们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礼仪的优秀成果,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走出认识误区:

其一,“礼仪不过是形式,过分强调礼仪是不是舍本逐末呢?”,礼仪是一种形式,但又不仅仅是形式,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旬子曾讲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是说一个不讲礼仪的人,一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件不合礼仪的事,一定很难办成;一个不重视礼仪的国家,一定政局不稳,不得安宁。因而他强调“礼者,节之准也”,“强国之本”,他认为礼仪是人们言行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做,由于它不普遍,所以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但是,一种很普通的、最起码的礼仪,诸如礼貌用语、文明举止、仪表端庄等等,尽管没有传奇式的伟大,却为人遵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那就形成了十分深刻的道德力量。它虽不光彩夺目,却有着持久

而隽永的魅力。亦如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就会被人家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我们提倡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遵守行为规范的人得到社会尊重。所以,强调讲礼仪并不是“舍本逐末”,而是标本兼治。

其二,“一般老百姓没那么多礼仪,太讲礼仪会脱离群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也是很讲礼仪的。当然群众中也有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过去长期经济贫困、文化教育落后造成的。对于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有些是因为不懂礼而失礼,我们应予以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去迁就和迎合,更不应欣赏和鼓励。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节制贪欲,严格自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而且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其三,“现在提倡的许多文明礼貌用语,都是幼儿园和小学里的小孩学的,大人也要求学这些,是不是层次太低了呢”?提倡和推行的文明礼貌用语,例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这是由于在我国礼仪长期被忽视甚至遭到严重破坏,而至今仍然未能彻底改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只有从文明礼貌的“ABC”学起,努力完善礼仪教育的养成机制,才能谈得上更高的礼貌要求。教育公民重视道德修养是礼仪教育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助人为乐”这一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说的是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通俗的四个字,道出了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层次是基于公民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而形成的。从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公民的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动态上的“下功夫”,即依照社会公德的要求,进行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功夫”,即经过长期的修养之后所逐步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教育能否发挥其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并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身居礼仪之邦,就应为礼仪之民。礼仪教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也就是说要从青少年抓起。各级领导、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讲文明、讲礼貌;各行各业要改进服务态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各级社会机关、教育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广造舆论,从而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仪道德规范,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有序,推动社会礼仪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是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

三、发挥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作用

1.自律与他律的作用

首先,礼仪对个人自律有着警示作用。如果我们的公民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自律,约束自己,能够理解,宽容豁达,并随时规范个人行为,做到像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礼仪就可以起到一定的劝诫、警示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之,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明礼仪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

其次,礼仪通过他律以不断完善、规范个人的行为,具有着约束和警示的意义。从深层次来看,我国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文明体系目前还处在逐步的建立当中。传统文化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危及财产安全的时候,各人自扫门前雪,袖手旁观,明哲保身,这些糟粕的东西常常危害国家利益,影响国人的对外形象。虽然是个别行为,但却令人寒心。又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出现的不诚实、不诚信、欺诈、假冒伪劣的现象,由于个别人的不诚信,可能给国家的商品和贸易带来了损失,这种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应该清楚“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加强对公民的礼仪教育,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在严格自律的基础上,依靠制度建设,通过他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成为一种修养,成为由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相统一的这样一个有效的机制,促进传统礼仪行为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2.行为规范中的示范作用

为了让个体的形象、组织的形象、国家的形象更美好,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讲究礼仪,使之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邓小平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强调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公民素质,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礼仪,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是良好的社会润滑剂、“凝聚剂”和“调节器”,它对于人们在交往中互尊互敬、和睦相处、协调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重视礼仪的教育功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道德规范。时代呼唤礼仪,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礼仪。

3.国际交往与合作中的作用

礼仪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双重特征。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生活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它们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现代礼仪具有国际性。各民族都很注重礼仪,把讲究礼仪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把礼仪当作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民族素质好的国家,国民修养好,文明有礼,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反,民族素质差的国家,国民的修养差,愚味无知,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善兼容,礼仪水平也就低,经济也就越不发达。很难设想,一个不讲礼仪、粗野鄙俗的民族会创造现代化的经济和文化。一个国家,当它逐渐富强起来时,文明礼仪和公共道德也应该相应得到重视和提高。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多次的“盛世”,那时的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程度都很高。现在,中国正步入一个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除了正规的官方交往之外,民间的涉外交往也日益增多。这既是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成果,也是国际市场走向一体化的必然。在对外交往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保持礼节与礼仪的民族特色,又要尊重各国因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形成的风俗习惯。比如关于“安静”这个问题,国外非常重视“安静”。中国人则认为谈笑风生是开朗豪放。在国外大家在坐车的时候喜欢看书,保持车内的安静。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出去的时候就会大声喧嚷,引起别人侧目。如我们有一些出国团体在非常安静的博物馆里大声说话。他们这种声音在国内博物馆也许不足为怪,但是国外博物馆是非常讲究安静的。又如到各景点参观,不同团体来了以后,导游拿着大喇叭进行讲解。在国外,导游在讲解的时候,音量都很小的,就好像说悄悄话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耳机。当然,这些现象有的是我们的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有的是我们的理念没有到位。

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旅游者应该遵循的九条基本准则的第一条就是:“你不要忘记,你在自己的国度里不过是成千上万同胞中的一名普通公民,而在国外你就是‘西班牙人’或‘法国人’。你的言谈举止决定着他国人对你的国家的评价。”可见,个人行为在国外对民族、对国家亦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的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软实力就是指文明礼仪以及修养水平。如果软实力做得好,你的文化被吸收,你的文化就有辐射力,你的政策容易被别人理解,碰到的障碍就相对少。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文明礼仪涉及到国家对外的信用,非常重要的就是整个民族、国家的对外形象。由于各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沿革、社会制度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独特的礼仪习俗和生活特点,没必要用统一的模式来规范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承认人类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方特色,是我们对外合作和交往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对等的原则、互惠的原则。吸收国际礼仪中一些好的东西和一系列国际通行惯例为我所用,让礼仪更好地为我国对外的社会、经济和外事工作服务,在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钟山]

传统教育目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

一、结合传统节日,创设相关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中,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在搜集资料和设计布置中,通过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版面、生动有趣的广播、形象真实的实物展台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让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揭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教师节之前,主题墙上有小朋友们画的鲜花、爱心、贺卡等,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国庆节前夕,各班也自制国旗、画天安门,营造出浓浓的爱国氛围;春节前夕,我们在一楼的走廊上悬挂自制的灯笼、鞭炮,贴窗花、贴福字,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喜庆;端午节来临之际,粽子是小朋友的最爱,粽子的品种、式样,对孩子来讲,也最为好奇,我们在幼儿园一角,创设环境,收集不同式样的粽子,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包粽子、挂香包、背猴子、插艾叶、悬菖蒲,并让孩子动手学包粽子、制作龙舟、做香包,在玩中学,学中乐,孩子兴趣浓得很。此外,我们还创设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栏,结合节日活动向家长和孩子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和民间风俗活动。

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教育活动

利用各种中国传统节日资源,根据不同资源的内容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有自编内容的集体教学形式;有主題式庆祝活动形式;有竞赛比赛活动形式等。比如,元旦节,全园师生及家长举行了“读经典,知感恩,庆元旦”活动。活动以教师带来的图片故事拉开序幕,故事的讲述让小朋友们了解元旦节的由来。小班幼儿和家长带来的亲子操《彩虹的约定》,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中班幼儿的《古诗新唱》、《春晓》等节目,让传统的诗词以别样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大班级的《游子吟》、《感恩的心》教育幼儿知感恩,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活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弘扬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培养了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幼儿在温馨欢乐的活动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全园开展了清明节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老师们充分利用图片集向孩子们介绍清明节的来历、风俗习惯,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组织幼儿吟诵与清明节有关的诗歌,并着重对幼儿进行清明节相关安全教育。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铭记革命先烈英勇事迹,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习感恩和尊敬父母长辈,较好的结合本园开展的市级课题《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探究》,对幼儿进行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园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国庆”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教师们利用国旗下讲话、看图讲述、木偶戏表演、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教孩子们认识国旗、国徽,了解了祖国的世界之最及祖国的自然风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等知识等,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还制作了小红旗、红灯笼等手工作品,形成了“我爱祖国妈妈”的主题墙。

重阳节是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的节日。结合节日,全园开展“感恩重阳,老幼同乐”主题教育活动。爱老人应该从爱身边的老人做起,活动中主持人向小朋友简单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邀请退休老教师及文艺团老人们和小朋友们一起联欢。联欢会中老人们兴致勃勃的表演了健身球、剑术、功夫扇、藏族舞等精彩节目,小朋友们也先后表演舞蹈《可爱颂》、《彩虹的约定》等。老人们满脸笑容,与幼儿园的小朋友欢聚在一起,老少同乐,沉浸在幸福之中欢度佳节。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家园配合,深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园本课程的构建不但需要幼儿园教师直接参与,它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于是,我们发动家长让他们共同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来,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传统节日文化,请家长们收集有关传统节日中的民间故事。在传统节日的认知上我们曾多次利用了“亲子调查单”的教育形式,利用资料的收集加强家长对幼儿学习内容的重视度,并丰富幼儿的知识。同时,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在传统节日期间在家中也要进行庆祝活动。我们不仅邀请孩子的父母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还让孩子的祖辈也加入教育的行列,在与幼儿的共同学习与活动中,为幼儿推波助澜。期间,我们的家长甚至感到这个研究活动对他们自己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陪同孩子完成亲子单时;在帮助孩子准备布置材料时;在来幼儿园与孩子一同庆祝节日时,我们的家长也收获了许多,他们自己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我国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具有持续发展潜力,所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在学前教育的内容中就应有必要的、足够的反映,惟其如此,才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无论是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蒋煜 .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 [J].科教导刊,2015(1):122-123.

[2]刘景容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J].教育导刊 (下半月 ),2014(5):40-43.

传统教育目的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网络时代;网络文化;革命传统教育

[作者简介]刘凌凌(1970—),女,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员;范桂兰(1966—),女,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讲解员。(江西南昌33004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进入人民大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革命传统教育发生了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更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更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和更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多元的网络信息向政治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互联网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对信息网络加强管理,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努力消除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对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侵蚀,同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努力拓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创新革命传统教育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1.革命传统的内涵与作用。中国革命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凝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传统萌芽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伟大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历经北伐战争、井冈山时期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日益完善,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扬光大。这一传统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道德两个方面。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以艰苦奋斗和革命英雄主义为集中体现,同时又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革命传统始终是一个重要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这一优良传统作为一种巨大精神力量,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时代,革命先烈们未竟的事业需要继续完成,广大青少年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传统,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与意义。我们所说的革命传统教育,就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其它“红色”教育资源,对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旨在继承先烈遗志,发扬优良作风,学习英模品德,争做“四有”新人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人民军队成长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史的宣传教育,使我国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能够正确认识党和人民奋斗的光荣历史,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时代把中国共产党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知行统一原则,与“四有新人”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革命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代代相传。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对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在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开放性、多元化的复杂信息,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与主旋律相悖的信息混杂其中,从而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征,容易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混乱。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有多元化特征,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黄色信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以及各种暴力、迷信等信息。各种不良信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对国家的社会安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尤其是青少年判断能力较差,是非观念不强,极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从而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网络也是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易侵袭的地方,极易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这就给我们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和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性化倾向。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许多青年为了逃避现实,不愿回到真实世界中来,甚至患上了网络综合症。同时,人们摄取信息越来越依赖于间接或抽象的符号系统,他们以一种彻底的外在化的、符号化的方式对待现实社会,这就使人际交往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加困难。如果总是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个人容易产生紧张、孤僻、缺乏情感等症状,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3.网上信息的易逝性,造成青少年的短期行为盛行。在互联网上,每天的信息量很大,信息更换速度频繁,青少年感受到更加快速的网上生活。但是,他们面对这种频繁的变换也会产生厌倦,有些人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倾向正替代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也助长了消费者心理的膨胀,摆阔气,讲时髦,穿名牌,过多地沉溺电子游戏。有些青少年更多地追求感官刺激,只重视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很少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高雅艺术不受欢迎,文化品味降低。

面对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以艰苦奋斗和革命英雄主义为集中体现、同时又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革命传统精神,对于提高网络时代的公民道德水准、加强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网络技术也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和机遇,从而使网络时代的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新的特点。

1.网络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手段。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传输快捷,信息丰富,形式多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大范围、高效率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辟新阵地,在更广的范围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革命传统精神。从而促进革命传统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增强针对性。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还为我们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工作提供了网络快车,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手段更多样。

2.网络信息技术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电脑网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由受教育者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网络提供的学习软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说教变为自由浏览,学习内容由过去的单一文件变为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同时,信息网络还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提供鲜明清晰的视觉材料,使受教育者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搜索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者的各种观点,使受教育者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网络时代使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面迅速扩大。信息网络时代,过去一些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工作效率比网络传播低多了。如课堂教育必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同时在场;广播电视必须准时到点收看;报纸杂志也要留心订阅保存。时间上的同步性使革命传统教育的受众面受到较大限制。而网络中如E-MAIL、BBS、新闻组、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具有信息发布与信息接爱的不同步特点,使受教育者随时随处都能接收到教育者的各种信息,极大地超越了时空限制。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广,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游戏娱乐等功能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功能将会越来越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四、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在网络时代,随着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环境变化,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正视网上消极思想的影响,强化正面教育的引导功能。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因此,在互联网上我们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弘扬社会主旋律。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消极文化的腐蚀,从而在思想上增强对消极腐朽文化侵袭的免疫力,使青少年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海洋里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各种错误思潮面前有抵御能力。

2.注重革命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提高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力。创新是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灵魂。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渠道,延伸和补充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教育功能。

政治理论教学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阵地,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主渠道。互联网传播媒体可以为开辟这些教育内容提供新途径,丰富革命传统教育的管理形式。要在信息网络极强的交互性上做文章,在网上开辟思想政治课堂,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方式吸引青年学生浏览。建立各种电子信箱,及时解答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疑问;利用聊天室、电子公告栏等开放园地,围绕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与青年学生共同探讨理想信念和为人处世之道。针对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师生可以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辩论,以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目的。

3.将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道德引入网络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是现代文化开放性、创造性和时效性交流的客观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须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取向;必须是既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质,又赋予强烈时代感的目标追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根本方针。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道德能增强人民的责任意识、群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网络文化构建过程中,吸取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国革命传统,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的网上生活,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4.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监控机制,为革命传统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将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传统引入网络文化的同时,针对网络道德弱化的现象,我们还必须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建设,必须加大对青少年网上道德和法制教育。要让广大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约束,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教育广大青少年恪守网络道德规范,绝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要自律自重,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人员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和网络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各司其职,明确责任。网络技术人员要规范网络行为,建立更为完善的网络管理规章和制度,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予以警告,严重时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要擅于从网络中收集信息,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倾向性的问题,对查实确有问题的职工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通过依法治网,完善并严格落实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网站和网吧的市场监管,积极利用法律法规约束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对那些制造精神污染和精神垃圾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严惩不贷。在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和规范化发展的前提下,让网络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工具和平台。

[参考文献]

[1]党静萍.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时代: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主体建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刘明苏.革命传统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尧水根]

上一篇:企业劳动关系论文范文下一篇:民用建筑抗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