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小品范文

2023-09-18

戏曲小品范文第1篇

道具:服装四套、扇子四把

出场音乐:《唐伯虎点秋香》四大才子出场音乐 动作:四个人大摇大摆走出

站定后(加些动作) 台词:

唐:今夜此处这是高朋满座,帅哥成群,美女如云呀!嗨,感慨感慨~~诸位仁兄,不如我们吟诗一首,意下如何呀?

合:GOOD IDEA! 文:唐兄,您先请!

后台配音:这时候,唐伯虎来到海边,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于是„„ 唐:(清清嗓子,咦~~~呀~~作深情状)大海哟,你好多水

后台配音:说时迟,那时快,文徵明来到了阿凡提的故乡,他看到远处跑来了一头毛驴„„ 文:骏马哦,(学马叫)你四条腿

后台配音:周文斌来到了泰国,看到了两个人妖在打KISS„„ 周:爱情嘛,(亲嘴的声音,嗯嘛~)是嘴对嘴

后台配音:祝枝山看到大家都吟得一把好诗,好生羡慕,但四处张望后,却啥都没有看到„„ 祝:美眉呀,你在哪里?(怅然若失状)

唐:四大才子在一起,吟诗作赋! 文:寻花问柳来相伴,闲庭信步! 周:日夜思念秋香姐,牵肠挂肚! 祝:只盼早日来相见,与我共度!

合:秋香姐,我们来了~~~“LET’S GO!点秋香点秋香点秋香„„”(《嘻唰唰》的调,四人勾肩搭背走舞步)

唐:等一下,我们大家是一起找~秋香的啵 文:非也,我们大家是一起赏~秋香 周:NO~ 我们大家是一起品~秋香

祝:欧也!我们大家要一起点~蚊香„„(点蚊香状) (其它三位难堪表情)

合:既然如此,各位兄台请了(抱拳欠身)

唐:我是才子唐伯虎,搓搓麻将炒炒股,四大才子打个赌,元旦晚会来比武,登登登登~~《包青天》配音 文:一代文人文徵明,吃喝玩乐我最行,桑拿按摩到天明啊到天明~~《世上只有妈妈好》配音 周:风流才子周文斌,琴棋书画分不清,诗词歌赋更不行,唯有寻花伴柳眠~~伴柳眠~~~ 《新白娘子传奇》配音

祝:富家子弟祝枝山,整天吃喝不上班,家里金银堆成山,泡不到MM我好心烦~~《天仙配》配音 (甩把鼻涕,手用衣服擦擦)

周:祝兄,祝兄你别烦,有钱要到福信来买房,三房四房五六房,妻妾成群不用烦呀不用烦~~~, 不过我看你这这~~这幅德行,不像有钱人啊?

祝:我爸说了,有钱看的出来那叫暴~发户,没钱看得出来那是五保户,像我这样有钱是看不出 来滴,这叫——帅呆了~酷毙了。可是,俺爸俺妈说俺不太会说话,老把俺关在家里。 合:帅毙鸟~~COOL呆鸟~~~!(竖拇指)

唐:放心,有我们三个罩着你,怕什么呀。(拍祝枝山的肩膀) 文:就是,你跟着我们三个混,说你不行也得行。

周:不过,要想你真行,祝兄得给咱仨分分钱。(其它两位超惊喜的表情,作数钱状) 祝:好!好!好!不过慎重起见,我们这山寨版四才子得真人露露面吧

唐:OK(动作:拍胸脯)!没问题啦~(粤语)!偶先来一哈~(撩衣服),可是今天穿这么多,怎么露才正点呢?这样,我们还是每人吟诗一首吧!

唐:嗯哼~(故意咳嗽),人闲花花落,夜静心空空!大家好,我是张钦钟!(动作:眼神迷离,失落捂胸状)

文:帅哥无穷尽,美女别样红,我是张钦洪!啧啧~!在场好多美眉,大家寂寞吗?偶单身哦!嗯哼~~(动作:咬嘴唇,抛媚眼)

周:床前明月光,在下陈吉昌,一人好孤单!咦~~绣花鞋一双,床上谁光光?(动作:吃惊,咬手指) 祝:小小星星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我是林建新,哥哥姐姐,知道秋香姐姐在哪里吗~(动作:童真状,用童声唱歌)

合:咳咳咳~~别打混了,我们就是**集团四大—— 祝:傻子

周:你才是傻子。(动作:三人围殴,后台配音) 合:我们是——**集团四大才子„„

文:我们给大家来表演一段吧。唐兄先请~~ 唐:MUSIC在哪里?(作仔细听闻状)(后台音乐:快板声) 唐:各位同事新年好。 文:欢迎大家来指导。 周:不管表演好不好。

祝:快跑。(动作:劝大伙跑状)

周:别别别~~人都跑光了,我们演给谁看啊。

(后台音乐:快板声) 唐:元旦晚会台上站。 文:四大才子不一样。 周:我们表演三句半。 祝:扯淡。

周:就他一个人在扯淡。

(后台音乐:快板声) 唐:**专业水平高。 文:市场名气响云霄。 周:智行结合创意好。

祝:(抓耳挠腮)瞎搞!(傻笑) 三人合:你才瞎搞呢。(围殴,后台音乐配音)

(三人凑近,作商讨状。)

唐:各位同事,节目演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略微停顿,环顾四周)在祝枝山那蠢驴开始讲人话之前,我们决定把他踢出四大傻子,哦,不,四大才子的行列。 祝:哼!我爸是李刚,我妈是金刚!WHO怕WHO啊!

唐:OH,MY GOD!诸位仁兄,这可如何是好?!(叫周、文凑近商量) 唐:要不,为了孩子他爸他妈,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 周:回来,回来,但别再丢人现眼咯!

祝:谢谢噢~~~(学范伟说话),那,,那,我们继续哦

唐:MUSIC~!(后台音乐:快板声) 全心全意为福信。 文:敬职敬业要拼命。 周:大家一起鼓鼓劲。

祝:好„„(学赵本山鼓掌,随后偷跑下台去)

周:终于说了句人话。(转身看旁边)哎,,哎,,你干嘛呢,节目还没演完呢。 祝:你们欺负我。

周:不欺负你啦,快上来。我们演完还要领奖呢,别耽误我中头奖。 祝:你保证不打我。 周:行,我保证。

祝:我不信,你头大,没信用。我要文徵明保证,姓文,是个斯文败类,我信他。 文:斯文?败类?我劈了你。

(众人拦住,道:你爸是李刚,你妈是金刚,惹不起,忍着忍着)(用闽南话) 文:吸气,呼气。。。。好了,我们保证不打你了。

唐:祝—枝—山—,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喽!(作呐喊状,有回音) (祝重新跑上台)

祝:那,,,那我们继续?(欢天喜地状)

唐:快,少啰嗦,饭菜都凉了!导演,请再给点MUSIC!(弹响指)

(后台音乐:快板声) 唐:今天大家来聚会。 文:洗尽一年苦与累。

周:竖起拇指给给力。(一起竖拇指) 祝:给力。。。

唐:借这个元旦聚会。 文:四大才子给大家拜早年啦。 周:愿大家来年在集团事业建设中—— 祝:齐心协力。

唐:恭祝各位同事: 文:工作顺利! 周:身体健康! 祝:合家幸福!

唐:恭祝**集团: 文:来年各版块事业 周:蒸蒸日上!

祝:哦~~~耶。。。。。

(离场音乐)排列,大摇大摆走向后台,唐伯虎忽然驻足,配音:

赏花赏月赏秋香!(突然,手指观众席)咦,那不是秋香姐吗?秋香姐~~等等我,我来啦~~~!

文、周、祝:伯虎,小心,你看错了!那是石榴姐啊~!

戏曲小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戏曲文化 群众文化 融合探索

前言: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的文化,全面建设精神文明世界面临着如何传承传统戏曲、开展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时刻。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传统戏剧文化在逐步的流失,许多优秀的戏曲文化将面临着无法继承的困境,而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也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匮乏的问题。为此,只有将传统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相结合,让戏曲在活动当中得以继承和弘扬,并且以戏剧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地解决如何进行传统戏曲继承、开展好群众文化的重要问题。

一、淮剧心口传承的艺术特色

淮剧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教的方式。在进行淮剧传承过程当中,大部分是由师傅直接教导学生向他们展示和表演唱腔、念白以及身段等技巧。并且向学员讲解表演的眼神运用、手势运用更好的调节唱腔等细节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员能从师傅的口传当中,抓住淮剧艺术的精髓,同時也能通过自己理解对淮剧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淮剧的心口传授当中,真正地将表演技术,唱词内容以及演唱情感糅合在一起,传授给学员,使得民间艺术以人和文化充分结合,使得学员能够理解淮剧的精华所在,并且让淮剧能够传承下去。

二、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框架完整但涉及的地域不够广泛

在一些大中小城市,文化建设当中都会为戏曲宣传搭建平台,比如说戏剧活动、剧院、老年戏曲活动中心等等,这与古代的戏曲文化方式有很大的相似知性,因此,基本框架是相对完整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戏曲地域扩展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是有一些偏远地区没有让百姓领略到戏曲的魅力,因此,传统文化的发展难以兼顾地域性的特点。

(二)戏曲在传承与群众脱离

众所周知,我国的中老年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听戏曲,但这并不代表着要抛弃和放弃全部中青年群体。戏剧的发展是由于时间沉淀和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因此更受到阅历丰富的老年群体喜爱,再加上当前中青年忙于学业和工作,在信息时代的渲染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欣赏这种慢热性的艺术,从而导致戏曲在传承当中出现断层,文化的失传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继承和发展是非常可怕的。

(三)地方性戏曲难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地方戏曲的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由于大部分的地方戏内容还是不变,演唱形式固定化,创新力不足,这对于当前新一代的青年而言,是缺乏吸引力的。在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这种延续成就的表现艺术难以吸引群众的注意力,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创新,地方戏市场的消费人群将不断地缩减[1]。

三、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事实上,传统的戏剧文化基本上是来源于民间的,同时又在民间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传承,因此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戏曲文化在流行音乐当中的运用,使得戏曲文化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戏剧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就需要将传统戏剧文化不断地融入到群众文化建设当中,在此之外,传统戏剧文化具有地域性的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戏剧文化特点,其中蕴含着地方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只有将戏曲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地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四、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增加投入,扩大地域宣传

作为当地政府应该与文化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戏曲文化以及群众文化之间的融合趋势,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戏曲在城镇活动当中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数据表演内容。并且,相关戏曲协会也应该带领着戏曲表演团和艺术家进入到社区当中,开展更多的相关活动,为城市民众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

(二)加强戏曲文化在中青年群体的传承

中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随着戏曲的全面推广和发展,应尽可能地可能地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使得传统戏剧文化逐步被人们所喜爱。首先,让戏曲走进教育课堂培养他们对戏剧的热爱。一般来说,可以开设中小学戏曲假期培训班,不断的丰富学校戏曲内容,营造良好的戏曲传播氛围,通过不定期地开展戏曲名人讲座的形式,吸引更多当代青年参与,让青年群体了解到,戏曲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戏剧传播的责任[2]。

(三)树立正确的戏曲文化传播观

地方戏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适应当代的群众文化特点,根据人民群众的喜好特点,对戏曲进行完善和改进。地方戏曲则代表一个地区的人文文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历史文化,因此,政府和人民应该更多的支持戏曲文化的发展,积极鼓励戏曲文化的创新。同时,作为地方戏曲文化的管理者,应该加大戏曲人才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模式,不断地丰富各种曲目,使得戏曲能被人民群众所喜爱[3]。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戏剧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是当前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是基础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形式。从当前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汲取爱好者群体的不断扩大,能够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戏曲文化的传承当中,而传统戏曲文化入选非遗也是在两者良好结合的基础条件之上所达成的。从某种程度来看,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联合,做好资金的投入,不断完善基础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并且不断地拓展戏曲文化的活动空间,不断的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活动队伍的专业领导,真正让传统戏剧走进到群众当中。

参考文献:

[1] 朱弈奕. 群众文化推广的有益探索——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的融合[J]. 2021(2019-4):247-247.

[2] 陈俊喜. 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探索[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21(5):2.

[3] 李红英. 群文戏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转型[J]. 戏剧之家, 2021(1):2.

戏曲小品范文第3篇

一、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沪剧音乐研究

“城市民族音乐学广意来讲,是指对在城市中创作出来的、演奏的、以及传播的所有音乐的研究”。①作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借鉴城市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对城市中传播的音乐品种给予田野考察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一直倡导有关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如汤亚汀、杜亚雄等,然而这种性质的音乐学研究个案目前仍不是很多,因此看出该著的这种研究视角对于学术界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其一,田野考察地点不单单是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而且有可能是“‘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②研究。因为,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不仅仅限于偏远的乡村荒野,而现代化城市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品种也应该是亟待我们关注的重点。正如杜亚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流行地域城市化、演出目的商业化、活动性质世俗化、表演曲目流行化和形式内容西方化等多方面的转变。民族音乐学界应面对客观情况,将目光投向城市,大力开展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③如美国学者韦慈朋对上海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研究④,齐琨对上海南汇区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⑤,等等。所以看出,民族音乐学对城市中的传统音乐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其二,城市民族音乐学不完全是对城市中的流行音乐的考察研究,要对城市中仅存的传统音乐品种给予重点关注。因此,该著作的学术意义在于以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对城市中流播的传统音乐的文化特性(或“城市性”特征)给予了深入的考察研究,改变了以往学科研究中多是对城市中的流行音乐进行考察的现状(如美国的城市民族音乐学大多是对城市中的流行音乐的考察研究⑥)。作者将沪剧音乐置于上海城市的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对其音乐起源、女性艺人的表演、城市地域文化与戏曲音乐之关系、戏曲音乐与上海的政治变革等问题给予系统关照与审视,因此,此类研究更彰显一种城市人类学视野下的戏曲音乐文化的多重阐释性研究。

目前,“就城市民族音乐学本身而言,它自己从来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理论,也没有自己的教科书。”⑦因此该著是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的一次实践与尝试。当下,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城市中传播的音乐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音乐特征,因此亟待加强对传播于城市中的传统音乐品种以及具有跨界特点的原创音乐组合的综合考察研究。该著运用城市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上海沪剧音乐给予纵横两维的考察研究,不仅丰富与发展了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一种突破性与启发性的双重学术内涵。

二、历史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沪剧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研究比较重视音乐文化的共时性特征的考察,尤其是对当下现存的鲜活的音乐文化事项进行的记录与分析,而对其历时性的发展变化问题关注度不够,甚至被认为那是历史音乐学家所要做的事情。英国历史民族音乐学者理查德·魏狄斯认为,历史研究也应该是民族音乐学的一部分。⑧笔者认为,在重点考察研究对象共时性特征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其历时性变化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作者以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不但对沪剧音乐当下发展状态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同时也十分重视对沪剧音乐从民间小曲、民谣、地方戏的演变历程给予的历时性分析研究。如在“地域与音乐:地方戏在上海,1912—1949”章节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口述文本对沪剧音乐发展变迁的三个阶段(“花鼓戏”、“本地滩簧”、“申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其次,该著作的研究是对历史民族音乐学理论中存在问题的一次实践与修正。因为,作者在关注沪剧音乐历史变迁过程的同时,也对当下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的沪剧音乐的发展现状问题给予了纵横两维的探究。回避了学科研究中存在的对当下鲜活的传统音乐表演状态视而不见的问题。如作者认为,“历史民族音乐学,特别是在东亚,时常(但不是专门地)被理解为古代曲谱和相关素材的细致研究,并尝试将这些尘封的文化再现往日的异彩,且有意地忽略现存音乐传统及其今时今日的表演实践”(第229页)。可以看出,作者在基于对沪剧音乐的变迁历史进行文献考据的同时,对其当下沪剧音乐的发展现状以及表演审美特征等文化艺术属性给予了多重的关照与审视。如理查德·魏狄斯认为,历史民族音乐学者十分强调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过程的研究,同时也在不断提醒人们注意其“活着状态”的考察研究。⑨所以,我们看出,该著的这种研究方法与视角也是对历史民族音乐学中存在问题的一次理论实践与修正。

三、女性主义音乐研究的一个尝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音乐研究的兴起,女性主义音乐研究成为热点。国外代表学者主要有:埃伦·科斯科夫⑩、贝弗莉·戴蒙德、皮尔科·莫依沙腊{11}等等。上述学者主要关注女性性别角色与社会音乐之关系以及女性角色在音乐表演中的社会地位、女性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女性音乐能力等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该著作也涉及到对女性音乐的研究与考察,作者将沪剧女艺人角色置于上海城市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重点考察了女性角色对于沪剧唱腔音乐风格与表演体系、审美体系的革新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如在第二章的“1915—1950年间的女性角色与女艺人”研究中,针对女性艺人在沪剧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结合当时社会文化与政治语境进行了深入的关照与审视。如作者认为:“女性艺人的兴起极大地增进了戏曲音乐的扩展和完善,申曲在音乐上的逐渐丰满,也直接成就了艺人对女性(和男性)形象进行深刻的情感刻画。”

目前,国内学者开始触及到相关的研究,如周楷模{12}、吴凡{13}、杨采芳{14}、宋方方{15},等等。以上研究主要是对音乐教育与表演中的“女性性别与音乐”、“女性文化身份认同”、“仪式音乐空间场域中的女性角色的扮演”等问题的研究。当下,民族音乐学家对于女性主义音乐的研究,有必要重点考察女性视角下的音乐家与民间艺人制造音乐的过程以及音乐观念、女性社会性别属性等方面的问题。尤其要加强从“音乐表演与研究领域中的女性身份认同”、“女性性别角色与音乐创作、表演、审美之关系”、“女性性别与田野工作”以及“女性主义音乐民族志撰写风格”等方面展开论述。

四、反思性特征的音乐民族志文本表述方式

民族音乐学家的田野作业不是盲目地搜集田野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田野中遇到的问题应给予关注与思考,只有这样,民族志文本的描述与阐释才是完整与丰满的。综观施著的文本表述方式,加入了作者对于沪剧音乐田野工作的反思内容(第22—26页、第230—242页)。因为“田野工作,是一个交流的阈限模式的主体间建构的过程。互为主体,字面上理解,不止是一个主体。”{16}田野工作中研究对象并不是单一纯粹的研究主体,而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在田野工作的互动过程中互为“主体”。所以,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不能只是对研究对象单一的描述与阐释,而是要加入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的反思,通过这种互为主体的双向的研究,才能真正挖掘出研究对象的隐喻与文化表征。因为,“人类学家和他的资讯人生活在一个经文化调适过的世界,陷于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17}因此田野工作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建构过程。在民族音乐学的案头工作中,对于文本的写作与处理方式,不能只限于主观的描述与阐释,而是要结合与研究对象互动过程中所遇到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的民族志文本表述方式才是丰满与自足的。

五、运用申克分析法对沪剧音乐给予

解构性分析

民族音乐学研究是一种对音乐的文化与艺术属性进行双重观照的学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分析音乐的艺术特征时开始尝试运用申克音乐分析法展开相关的研究。如英国学者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人的音乐性》,运用申克分析理论分析非洲文达人的音乐表演活动及其共有的深层音乐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18}以及该著作者对越剧、京剧音乐唱腔{19}、中国二胡音乐的解构性分析描述{20}。可以看出该著的音乐形态分析部分沿袭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思路,即结合申克音乐分析法对沪剧的三部代表性作品(《罗汉钱》、《星星之火》、《牛仔女》)音乐的旋法特征给予解构性分析。作者运用此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以中国戏曲音乐的结构特征为例,很多音乐唱腔都是典型的“母”旋律为主进行重复性(或装饰性加花)变化为主的框架构成,如京剧、豫剧音乐等。正如作者认为,“申克式的简化分析方法,应是民族音乐学家研究重复变奏式音乐或研究以共同的旋律材料为基础的音乐时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工具”。{21}当下,有部分国内学者开始尝试用它来解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旋法特征,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申克分析法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背景中产生的一种解构性的音乐分析理论,它是对西方高度发达的多声部音乐的一种简化还原式的分析理论,是否适用于具有“线”性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分析,值得商榷。

总而言之,该著作的研究方法是以田野考察为基础,运用城市民族音乐学、历史民族音乐学、民族志学、女性主义音乐研究、申克音乐分析法等多重的理论视角,对上海沪剧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女性角色与女艺人、沪剧与政治变革、沪剧音乐的结构等方面给予的多重阐释。该著的最大亮点是它丰富、发展与修正了城市民族音乐学与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正如作者所言:“希望借助对上海的传统戏剧的这项研究,来重新评估现今民族音乐学理论和实践方法的一些问题。”同时也看出该著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正是目前国内外民族音乐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所以,该著作的翻译出版对于推动国内的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以及拓宽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研究思路,将会起到启示性作用。

①?眼美?演林达·福迪哀《城市民族音乐学》,王北成译,《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第78页。

②?眼美?演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与概念》,闻涵卿、王辉、刘勇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③杜亚雄《民族音乐学家,请你也将目光投向城市》,《中国音乐》2011年第1期,第4页。

④?眼美?演韦慈朋(L.Witzleben)《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⑤齐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⑥同①,第78页。

⑦同②,第163页。

⑧⑨Widdess?熏Richard.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In Myers?熏Helen Ethnomusicology?押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London?押 Norton,1992,p219.

{10}Koskoff,Ellen.Women and Music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押 Greenwood Press?熏 1987.

{11}贝弗莉·戴蒙德、皮尔科·莫依沙腊《音乐与社会性别》,谢锺浩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2}周凯模《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

{13}吴凡《乐班中的女性及其社会性别建构——以阳高县庙会中的乐班女性成员为例》,《天籁》2007年第3期。

{14}杨采芳《响器班的女人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5}宋方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露露音乐形象分析》,福建师范大学2008 年音乐学硕士论文;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福建师范大学2011 年音乐学博士论文。

{16}?眼美?演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康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7页。

{17}同{16},第144页。

{18}Blacking?熏John.How musical is Man .Washington?押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熏1973.

{19}?眼英?演乔·施托克《申克分析法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应用》,蒲实编译,《中国音乐》1994年第1期。

{20}Stock,Jomathan P.J.Context and Creativity:The Chinese Two-Stringed Fiddle Erhu in Contemporary China.Ph.D Disser- tation: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1991.

{21}同{19},第67页。

马春晓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戏曲小品范文第4篇

为加快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发〔2015〕27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中共陕西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陕发〔2016〕25号)、陕西省《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11号)和《陕西省“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全面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形成具有扶风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服务范围,结合学校教育实际,选择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组织联系市、县(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进学校演出,组织戏曲专家到学校普及戏曲知识。

(二)梯次有序推进,选择戏曲文化较为普及、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区和乡镇学校开展工作,在总结试点做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分类分级实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欣赏特点水平,精心筛选剧种和剧目,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强化兴趣引导。把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段课时计划培育中小学生戏曲素养,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五)严格质量把关。精心选择或创编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戏曲剧目进校园演出。

三、目标任务

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各镇(街)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范围涉及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的思路,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全县中小有条件的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四、职责分工

宣传部门负责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宣传报道工作,各级文化教育部门要相互配合,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县文广局制定本部门实施方案,做好演出院团的资格认证、拟定剧目清单、审查剧目内容、安排演出场次,做好演出保障。县教育部门制定本部门具体方案,负责把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配合县文化部门(演出团体)具体实施“戏曲进校园”工作。制定活动日程安排,做好组织保障、安全保障工作,把“戏曲进校园”列为学校综合考评内容组织编写培训课件,做好由省上组织编写的戏曲教材征订,支持做好学校戏曲教育的师资培训。各级财政和文化部门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服务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益尝试,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重大意义,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强化举措,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各级主要媒体开辟专栏,传播戏曲知识和资讯,不断加大“戏曲进校园”工作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同时要依托各级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及各类文化教育类网站,加强戏曲电影、经典唱段、戏曲赏析、专家讲座等活动。

(三)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戏曲进校园的宣传推广工作,既可以利用学校礼堂、简易舞台进行演出,也可以利用流动舞台车进校园演出整剧、经典折子戏,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电影等。对偏远农村学校,以组织文艺小分队进校演出,观看戏曲电影为主,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鼓励中小学校与各专业戏曲院团“结对子”,聘请戏曲艺术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名戏曲票友、专业戏曲演员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鼓励举办戏曲夏令营活动,开展戏曲排演观摩、角色和行当体验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加强学校戏曲教育的师资培训,采取分批、分级的培训方式,对音乐教师进行戏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陕西省“戏曲进校园”第一批演出剧目清单

一、进大学演出剧目

秦腔:《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王宝钏》《柳青》

二、进中学演出剧目 1.本戏:秦腔《三滴血》《火焰驹》《家园》《柳青》;折子戏:秦腔《打柴劝弟》《哎呀呀》《拾玉镯》《看女》《苏三起解》《清风亭。盼子》

三、进小学演出剧目

戏曲小品范文第5篇

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内容(简介):

一、 国粹——京剧

(一)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 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 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 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 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二、 昆剧

昆曲,发源于

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一) 昆剧特色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二) 昆剧里程碑及现状

昆剧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得力于大师巨匠们的扶持推动。他们每一次卓有成效的 努力,便构筑了一座座巍峨高耸的里程碑:魏良辅创制新腔,梁辰鱼又将清唱的音乐变成戏曲声腔;汤显祖的创作与沈璟的规范格律,引发了昆剧创作的热潮;洪昇、孔尚任振衰起敝,使昆剧呈现中兴气象;浙江苏昆剧团的“传字辈”编演《十五贯》, 让昆剧起死回生;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探索了一条昆剧在新时代演出的成功之路。 中国昆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情况通报。但昆剧目前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

1、 编剧人才严重缺乏

2、 传统剧目严重流失

3、 院团经费严重不足

4、 昆曲生源严重匮乏

5、 缺乏昆曲演出剧场

三、脍炙人口的黄梅戏

(一)“水戏”

黄梅戏班坚持草根文化和时尚元素相结在挖掘老戏潜力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文化元素,通过 “水戏”,不断创编、改编剧目,创新演出样式,让观众既耳熟能详,又有新鲜感,既保持了浓郁的原汁原味,又在表演上、剧情上更贴近群众和时代乡土气息,深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喜爱所谓 “水戏”,是指黄梅戏中只有大致的故事情节,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出时全。凭演员即兴发挥的演出剧目或模式,又称 “放水戏”。 “水戏”的特点: 1. 创作随机,演员主体。演出时,演员只需记住自己角色的定位,根据剧情和自己扮 演的角色凭经验即兴发挥。 2. 演出灵活,高效多产。只要你想看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天天不重样 3. 团结协作,配合默契。

(三)黄梅戏艺术

1、质朴性:人们一般认为黄梅戏是从采茶、花鼓等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也有人认为除此之外还有青阳腔的直接渊源。民间歌舞也好,青阳腔也好,都是以质朴为特征的艺术品种,黄梅戏继承并发扬了它们的质朴性,形成自已的审美情趣。我认为,质朴性不仅仅是指表演方式接近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质朴性中含有“本真”的意味,这使黄梅戏的表演有了现实的基础和当代的品格,也与浮华、外在、“洒狗血”划清了界限。

2、大众性:黄梅戏的大众性体现在追求观众群的最大化上,在雅俗之间找寻更多的共同点。作为演员,让很多的观众说“好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黄梅戏的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吸纳戏曲程式中的活力,有生命感的技巧,受众面比较宽。大众化是一个顺应时代的、在变化着的概念,一百年前的“大众”与今天的“大众”,欣赏艺术的口味是有差异的,所以,黄梅戏表演艺术追求的大众化,一定是发展的、进步的。

三、 其他地方戏剧

(一) 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以至云贵高原都广为流行,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诞生于1900年前后共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为“对口莲花落”,第二时期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是第三时期,在这期间共经过了30多年,而评剧便是第四个时期。

(二) 越剧

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落地唱书)发展而成。 发祥于上海。男子越剧起源于嵊州东王村,女子越剧起源于嵊州施家岙。前身是浙江嵊县(今嵊州)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具体历经“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越剧”的称谓演变)。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

(三) 粤剧

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于广东, 所以称被为粤剧。最初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香港澳门等地。由于海外的华人有许多是广东人的后裔,所以在海外的华侨聚居的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又保留昆山腔、戈阳腔、广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乐曲和时调,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因此又称“广东梆簧”、“广东大戏”、“广府戏”。

(四) 湘剧

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湘南东部17个县市,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一度被称作“长沙湘剧”。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 豫剧

戏曲小品范文第6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 2. 理解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来源:Zxxk.Com]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教师提问: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设计图案?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这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满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由此引入新课。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教师可以一边介绍,一边借助课件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图片欣赏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3、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4、书法艺术 (1)、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结合课件展示楷书名家的代表作。 (2)、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3)、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王羲之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教师:什么是中国画?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远古的绘画艺术

起源: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代表作: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代表作: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4、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代表作: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6、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京剧的形成

清代开始,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发展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涌现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

3、京剧走向世界

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4、京剧表演特色

①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④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小结:运用知识网络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拓展:

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宋代画院考试中曾出现过以下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结合文人画追求意境的特点,请你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好名次?

戏曲欣赏

在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选取中国各地著名的戏曲剧种进行播放,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课堂小结

1、本课在设计时,为了较好地展现书画和戏曲艺术的魅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材料,让学生大开眼见,同时在其中巧妙设计一些有思维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感兴趣,又感到快乐,又学到了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让师生都感到满意。比如“汉字的演变”中呈现的不同的字体及演变历程,让学生从中探究其演变的规律,既直观,又有思维度,教学效果当然会好。

2、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身边的与传统书画艺术有关的艺术作品,让传统的书画艺术在现实生活中获得重生。

3、这样的课,一不小心会上成艺术欣赏课,在艺术的欣赏与历史学科之间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契合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4、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画、戏曲艺术的资料时,如何更好的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利用历史材料是历史教师永恒探究的问题?

课后习题

议一议: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时,我们的年轻人却很少有人喜欢京剧,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上一篇:慈母情深范文下一篇:多愁善感的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