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声乐教育论文范文

2024-09-20

原生态声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声乐演唱教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质,在高校教学中进行声乐演唱教学,能提升学生对艺术感知的敏锐性。文章对高校声乐演唱与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模式和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等,对问题现状进行解决,以期使学生的综合性表演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演唱与表演;对策分析

引言

声乐主要以演唱和表演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对知识进行拓展式教育,提升学生对音乐领域的认知度。当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模式传统、评价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等问题,通过为学生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一、高校声乐演唱与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

声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为主,在正确的知识教导下,可提升学生的演唱与表演能力,在多途径的教导形式下,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现场表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部分高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知识进行说教式传授,未能对知识所涉及到的音乐意境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对音乐知识理解不透彻,加大声乐教学的难度。

(二)评价方式单一

声乐教学的评价方式分为多个层面,以音乐意境、融入情况、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为主,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但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般将学生的训练情况作为考核标准,未能依据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转变,过度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降低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声乐表演,使学生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不一致

声乐作为音乐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以音乐意境为背景,用歌声对音乐进行表达,使音乐具有旋律性和渲染性等。但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中,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对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进行理论性教导,并未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失。由于声乐教学的理论未能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表演形式僵硬和演唱方法较为单一,使声乐演唱内容缺乏韵律感,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二、高校声乐演唱与表演教学优化对策分析

(一)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在教学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对声乐知识进行深度了解。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部分声乐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并将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进行内容优化,培养学生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将有效将传统课程中的板书式教学内容,以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静态化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态学习方式,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对声乐演唱与表演的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出教学视频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并在重要演唱环节进行重复性播放,为学生解析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动作意义,加深学生对表演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也可设定相应的表演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分析,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教师应以身作则,将音乐知识进行行为展示,对学生进行细节教导,以协作形式和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表演能力进行培养,以技巧形式和意境形式对学生演唱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高校可设定相应的专业课和小组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依据声色和嗓音等对学生进行小组分类,将小组的人数设定为5人左右,并对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学生通过小组的学习方式,可对其它同学的唱法进行学习,以使自身的演唱能力得到提升。

(二)优化评价模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评价时,应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制定多种课堂任务,学生可依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教师可针对任务的选择人数来判断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对学生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在下一次考核时,将成绩进行比对,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通过教师可将演唱意境和演唱技巧纳入评价环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高校可对声乐评价系统进行优化,将学生纳入到评价系统中,使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考核时,通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使学生对演唱和表演方式进行分析,并与自身作比较,找出其他同学演唱和表演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发扬优点,将其与自身的演唱方式进行融合。同时学生之间通过不足之处的指正,可协助教师作出正确判断,保证教学评价的完整性和公平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采集,并设定相应的学生评价系统,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定期对学生评价信息和教学意见进行采集,并通过匿名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具真实性。高校声乐专业的管理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保证教学的严谨性,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采纳,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

声乐课程的教学涉及知识较多,演唱方式复杂多变,以声带为主,在鼻腔、口腔和舌头的共同作用下,发出韵律性声音,声乐音域跨度较大,涉及唱法较多,对于初学者的难度较大。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以演唱方式为主,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拓展,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教师应对重要理论知识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在不断的实践下,加深学生度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意境培养,提升学生对声乐领域的认知程度,教师可将外国文化进行融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高校应定期举办音乐会,使学生得到锻炼,并提升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通过舞台经验的积累,可使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提升。高校应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将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传输,组织教师团队,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表演技巧,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以融合性教育思路,有效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高校声乐演唱与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创新教育模式、优化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等,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使学生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喜梅.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艺术评鉴,2017(2):105-107.

[2]刘湘林.高校声乐歌剧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艺海,2016(4):97-98.

[3]韦耿薇.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9(6):211-212.

作者简介:王华君(1970—),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声乐教学、歌剧、音乐剧研究。

原生态声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声乐作品;声乐演唱;关系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两大因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当今音乐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来源于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唱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但是很多专家学者却从未停止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若没有声乐演唱的表现,声乐作品将沦为一具躯壳,没有作品的传承,演唱艺术也将难以呈现。

一、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唱的内在含义

声乐作品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诗歌,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声乐和诗歌渐渐分离成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事实上,声乐与诗歌这两种文化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声乐和诗歌在文字内容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属于同一种类,并且都具备传统语言艺术的韵味。当我们仔细分析声乐的歌词内容时,会发现他同诗歌的内容非常相似,追求的都是合辙押韵,声乐歌词读起来同诗歌一样朗朗上口,并且节奏感鲜明,这就是因为声乐作品本身属于的音乐形式。

声乐艺术的存在首先属于一种表演形式,通过人声音的演绎得到传播,声乐作品在创造过程中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经过表演者的重新诠释,才能体现出作品的生命力和意境,赋予了作品本身独一无二的灵性。声乐艺术的目的是借由艺术家的表演技巧呈现出作品内在的意境与情感,追求的是艺术家同观众和作者这三者的情感交流,以达到情感共鸣、身临其境的目的。声乐艺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独特存在,能够直观表达出音乐作品内在的意义,给观众最直接的听觉享受,传达表演者和作者的情感。

二、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中,声乐艺术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星,随着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涌现出无数的优秀声乐作品,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演唱技巧,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艺术家,这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成为了音乐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当中,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在他们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发展方式,相辅相成。

(一)声乐作品的发展过程

虽然东西方的文化不相同,但是东西方的声乐作品却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他们的存在都是来源于诗歌艺术。在西方的古典文学艺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伊利亚特》、《奥德赛》,他们都是盲人文学艺术家的作品;而在东方的古典文学艺术中,《诗经》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诗经》是由孔子收集和整理而成的。《诗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为止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历,当时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中,诗词歌賦是一体的,共同发展和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乐府和杂剧等等表演文化形式。

近些年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融合与交流,世界上的声乐作品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出现了中西合璧这一特点,在这一先进艺术理念下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沈心工等,其中李叔同的作品《送别》得到了广泛的传唱,名扬中外,直到现在都是声乐艺术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此外歌剧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一部分,近年来歌剧作品体现出了极大的创作力,歌剧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声乐演唱的发展过程

我国声乐演唱艺术出现的时间很早,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声乐演唱艺术的雏形,当时就已经有了一些以唱歌为职业的民间艺术家和以教导演唱表演艺术为职业的声乐艺术教师。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乐府的出现在中国声乐表演艺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歌舞歌唱表演为职业的艺术家团体,中国的古典声乐艺术表演在这一时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独有的演唱技巧和形式。到了唐代,还设立了专门的教坊、梨园,这些艺术团体的出现极大带动了我国古典歌唱表演艺术的发展,歌唱表演的形式也逐渐由咏唱演变到了吟唱,声乐演唱艺术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质变。

近些年以来,随着西方音乐艺术开始与我国古典艺术交流融合,对我国歌唱表演艺术的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之后,一些享誉中外的留学欧美音乐家回到中国开始发展中西结合的独特声乐文化,并且创立了专业的音乐艺术类院校,从此西方的发声方式和表演形式在我国开始广泛传播。目前我国中西结合的演唱艺术形式得到了国际表演艺术家的认可,同时我国古典民族表演形式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声乐艺术的形式逐渐开始融合,在表演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

(一)声乐演唱以声乐作品的创作为载体

声乐作品是声乐演唱表演艺术的一种载体,一种基础存在形式,在声乐演唱艺术中至关重要。声乐演唱的表演第一步来源于声乐作品的创作,只有有了作品,再通过表演艺术家的诠释,才能够算作是完整的声乐表演艺术,才能将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感情表现出来,声乐作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过程,才会不断地出现新鲜元素,引人入胜。自从声乐艺术从文学范畴内脱离出来以后,将古典文学语言艺术用歌唱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声乐作品更加有节奏感和美感,更加有音乐特性。除此之外,声乐作品大多都可以规划为文字形式,利用文字和符号的形式进行语言表达,使得这项音乐艺术能够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得到传播与发扬。声乐作品的存在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是一种依托和传递形式,声乐作品从诞生开始,艺术家就应该首先去了解和揣摩原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再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来表现给观众,这就是声乐艺术,也是作者创作的目的。事实上,声乐表演的好与坏不仅仅关乎表演家个人技巧水平,还与作品本身的水平息息相关,为了使观众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享受,表演者在表演之前应当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表演技巧二次创作,融入自己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唱更加和谐,使最终表演能够更加优秀。

(二)声乐演唱是声乐作品的传播渠道

在声乐艺术中,最终的表演是由演唱艺术家来完成的,虽然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的基础,但是声乐作品同样需要声乐演唱来传播,扩大影响力。只有声音和感情两者的正确结合才能演绎出最完美的音乐艺术,想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的不仅仅是表演者所掌握的演唱技巧,还需要表演者有表现作品情感的能力,对歌曲情感的正确理解,并且能够将这种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演绎给观众,从而使观众能够在情绪上得到共鸣,展现出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作品由作者创作出来之后,如果没有表演者对其进行演绎,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无人知晓。只有经过了表演者的声乐演唱,才赋予了声乐作品灵性和生命力,声乐作品的魅力才得以绽放。因为每个表演艺术家的个人表演技巧不同,所以在不同的表演艺术家表演时,所呈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比如那首家喻户晓的《天路》,有许多的知名艺术家进行过演唱。这个作品是由知名艺术家印青、屈塬共同创作的,对于这首歌曲,最广为传唱的版本当然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韩红表演的。韩红老师在表演这个作品时,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将作品中的故事赋予了自己的感情,能够使观众感同身受,引起共鸣。除了韩红老师以外,泽旺多吉老师也曾经演唱过这首作品,由于泽旺多吉老师本身是藏族人,在他表演这首歌曲时,能够使观众体会到一些藏族人民那种质朴和豪放的感觉。综上所述,每首歌由不同表演艺术家表演时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不同的景象,也赋予了作品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自己的情感。因此每当有新的声乐作品诞生时,制作方首先需要按照作品本身的情感和风格找到合适的表演艺术家,通过表演艺术家融入自己感情的表演才能实现声乐作品的广泛传播,呈现出声乐作品的多元化。

四、总结

声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关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百家争鸣这一现状是一种良性循环,也是声乐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优秀的艺术家们永远不会停下钻研的脚步,关于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也不会停止,声乐的发展包括了作品的创作方面和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方面。声乐艺术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发展中既需要优秀作品的不断诞生,也离不开优秀表演艺术家精彩的演绎,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声乐艺术的发展才会更加稳定,不断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葛姝亚.论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关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54-156.

[2]劉洁.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关系[J].大舞台,2013(09):42-43.

[3]杨洛.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讨[J].戏剧之家,2016(18):93.

[4]沈思宇.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研究[J].音乐时空,2014(14):123.

原生态声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因此,为促进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校必须要从演唱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提高声乐教育效果。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当下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地解决策略,从而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演唱形式向着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声乐教育

一、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的概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意识、风俗习惯、生活特色,所以各民族艺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比如陕北民歌、蒙古长调等音乐,更是这些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20世纪初期,一批以萧友梅先生为代表的作曲家、教育家及音乐理论家等纷纷留学归国,带来了新的作曲技法和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民族音乐开始与西方美声唱法相融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的发展历程正式拉开了序幕。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变得更高了。因此,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推进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高校需要合理科学地引入外国音乐元素,打破传统唱法的分类,构建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完善和健全声乐教育体系,实现对教学模式、形式、内容的改革。

二、民族声乐演唱向多元化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和满足构建多民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需求。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昌盛,国民能否和睦共处,离不开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民族声乐艺术交流,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取长补短。通过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原则,合理科学地引入外民族优秀的音乐元素,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在各民族思想交流过程中,音乐文化的交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声乐演唱形式和内容的拓宽,是直观反映和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民族情感交流中,各民族的眼界、思想、情感等都能得到快速地提升,从而实现各民族声乐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与进步。

(二)推动民族间的繁荣发展

音乐文化的发展是立足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审美观念越高和审美需求越多,人们对音乐文化质量的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高。我国各民族艺术文化与世界民族艺术文化的相互交流,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的本质诉求。在这种立足点下,民族声乐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并且对推动文化大繁荣发挥着引导作用,以及对各民族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此外,民族声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展示出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的多样化,还要在其他方面展示出多样性,所以只有发现和挖掘声乐文化发展的可行性、多样性,才能为推动声乐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

(一)声乐理论教研不够

一门学科基本知识的发展与应用,需要以充足的学术资料、丰富的知识内容,以及有教研成就的理论体系为支撑。但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缺少相关书籍资料、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及完善的学术教育系统,导致整个民族声乐知识体系立脚困难,不能将先进、具体的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么过分追求美声演唱技巧,要么“千人一腔”,尤其是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声乐理论教研难以服务于教育活动,声乐教育理论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给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声乐缺少实践机会

声乐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基础音乐艺术学科,其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教学研究上,要将发展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性,才能充分发挥声乐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张永凯在《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一文中指出,“由于缺少声乐技能训练,实践机会不充足,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从而很难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这种缺少实践机会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会限制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素质和能力。”[1]

(三)教学模式滞后、单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技术的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地提升。但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体制教育的双重影响,使得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一言堂”和“硬灌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师、厌学情绪。同时没有重视加强教学研究,没有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滞后。尤其是在单一的教学形式下,被动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很难从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汲取知识和经验。而且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提升,缺乏想象力、思维力、创新力,很难在深入的声乐学习中学有所成。

(四)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高校声乐教育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立足于优质、完善的师资力量上。由于声乐课程内容较宽,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更多的高素养专业教师人才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同时声乐教学也需要更加齐全的教育教学设备为支撑。另外,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综合素养不足,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本着“敷衍”态度进行教学,从而使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

四、高校声乐教育的基本建议

(一)加强教学改革

为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高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科学地融入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元素,优化教学过程和内容。通过找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及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对教学体系、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从根本上推进教学改革。首先,高校要坚持以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文化为己任,不断充实文化资源和丰富文化内容,從多层面上认识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路径。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效用,开创建设出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好地积累和吸收知识与经验。其次,高校要走出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将声乐目光聚焦在全世界。通过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等原则,综合考虑世界各民族声乐文化及其教育发展态势,逐步找寻创新声乐教学的方向和渠道,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声乐知识奠定基础。最后,高校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成长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二)优化歌唱方法

推动声乐歌唱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是加强民族声乐文化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大本营”,需要重视研究“如何优化歌唱方法”等问题,逐步破除“唱法单一、滞后”等教学瓶颈,为声乐教育开辟更加宽阔的空间。首先,高校要组织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深入研究各种歌唱方法。通过综合性分析通俗、民族、美声等唱法,挖掘这些唱法之间的联系性和区别,不断制定和充实校本资源,从而进一步完善知识理论。通过让学生用通俗、流行、民族、美声等歌唱形式演唱歌曲,从更多层面和维度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主动打破教学壁垒。通过结合每首歌曲的自身特色,将各种歌唱方法的优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促进一首曲目中多种歌唱方法的融合,从而使各种歌唱方法发生化学反应。

(三)建设师资力量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高校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首先,高校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时革新教学思想。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及时加强对管理、教学等制度的完善,不断推动校内民族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其次,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调拨和使用资金。通过结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配置声乐教学资源,逐步打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声乐教学环境。再次,高校需要重视培养音乐素养高、音乐能力强的教师人才。薛英华在《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与改革创新研究》一文中提及,“高校声乐教学曲选不仅应重视经典声乐作品,还要促进民族声乐与西洋歌剧的融合,加强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创新,由此形成的声乐教学资源势必更加多元化,客观上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尤其要注重提升声乐教师文化修养。”[2]通过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学习新的声乐文化知识和技能,以及接受先进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师快速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声乐教育因历史背景的原因,高校声乐教学大部分是以美声方法为基础,高校声乐教学的模式,没有从更加客观的角度上认识和理解民族声乐文化发展问题,教师也只注重音樂技能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缺乏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熏陶,并且也不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运用。高校声乐教学需要与时代接轨,加强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利用,确保学生学习到最先进、最专业的声乐知识。首先,高校应构建“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课堂表现情况、学习认知规律、音乐思维特点等因素,制定有针对性、时效性、质效性的教学策略。要时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个性,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机制中获得学习启发。最后,教师要加强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优劣势的研究,力求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线下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技能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声乐素质和能力得到快速地提升。

五、实施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多元化方式

(一)实施教学理念多元化

在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高校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需要实施教学理念多元化。通过将声乐理论、教学资源、教学实践三部分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及配合相应的市场调查情况,从而总结出适合当代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首先,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育规制。通过引入西方优质的声乐教学策略,研究高校声乐教学历程,不断从教学理念的演变过程中汲取经验,从而制定符合学校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理念。其次,高校要注重融入多元化元素,丰富教学理念内容。通过立足于民歌、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挖掘“歌唱技巧”的内在价值,不断升华教学理念的内涵。这种工作方式,不仅能够推动高校转变“轻技巧、轻美育”的教学观念,还能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朝向多元化、多样化的形式发展。最后,高校必须要把握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切不可粗心大意,造成“顾此失彼”,要在坚持“声乐技巧根基不变”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引入西方声乐优势部分,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二)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高校声乐教学获得了跨文化交流的机遇。高校能够实现声乐教学的资源多元化,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素材。首先,高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研究,合理适当地调整流行歌曲、民歌、戏曲等的知识比重。通过依据作者对作品性质、内容、意义的阐述,编制多元化的教学曲选,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多元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其次,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通过本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教学思想,不断拓宽和延伸教学内容,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声乐知识,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的声乐学习背景下提升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技能。

(三)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

21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首先,高校必须要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能力。通过摒弃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等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主体的声乐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习声乐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其次,教师要将教学实践模式投眼于“网络环境”,建立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学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线上授课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轻松、自由、和谐、简单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知识和思考学习问题。

(四)实现演唱方法多元化

推动演唱方法多元化,难度系数很高。尤其是在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传统的单一化演唱形式必然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通过整合和优化唱法,破除对学生声音表现力的束缚,才能使学生在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中掌握过硬的声乐技能。刘素芳、张伟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的高校声乐教育》一文中提出,“因此打破三种唱法的枷锁,发掘学生一些特有的民族特色如:原生态唱法,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条件,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形成个人独特的声乐演唱风格,将一些原生态的唱法充分地融人到民族、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中,做到‘唱有法,唱无定法’”[3]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打破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不能“合而为一”的束缚,要结合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声乐潜能;另一方面需要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音乐技能的指导,使学生在“唱中学,学中唱”,更好地提升音乐素质和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为了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的声乐专业人才,高校必须要打破常规并及时转变思想。通过推动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模式,逐步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演唱方法,从多层面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声乐技能水平。

注释:

[1]张永凯.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J].黄河之声,2018(08):55—56.

[2]薛英华.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与改革创新研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18):87.

[3]刘素芳,张  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的高校声乐教育[J].昌吉学院学报,2017(01):105—108.

[收稿日期]2021-01-04

[作者简介]戴  勇(1961—  ),男,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授。(沈阳  110818)

(责任编辑:张洪全)

原生态声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教育;互动式教学

一、了解互动教学

(一)什么事互動教学法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是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模式。因而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一种多变互动的教学形式,进行双方平等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1]。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支持者,学生则处于课堂的主体中心地位,可以尽情进行观念与想法的表达,实现师生双方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互动教学法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朝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在进行声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培养声乐表演家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为了不断向社会培养表演艺术与声乐理论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必然促使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互动教学法就成为最佳选择,该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中教学方法的不足,还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声乐教育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一方面,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平等、互相尊重的环境中进行教与学,实现教学相长。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该句话中就可以就鲜明的表达了师生之间平等、互相尊重关系对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互动加血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获得成功的教学效果,不能依靠教师强制性要求,而是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推动下,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探索,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二、互动教学法在声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用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注重对教学导入环节的精心设置,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一半,教师在进行导入时,注重对问题情景的设置,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假设,并且并进行积极地探索实践[2]。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共性与个性,保证问题的设置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将声乐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化,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实施教学。

(二)师生角色互换

教师在互动教学法中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掌握者,教师要实现课堂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的转换,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前让学生准备声乐学习的作品,搜集相关影视与背景资料,并且让学生进行示范演唱,由学生自己进行演唱感受分析与汇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发挥正确的引导协助作用,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出现的问题。

三、声乐教育中使用互动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和传统声乐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

在使用互动教学法同时并不意味着全盘推翻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在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中仍有许多积极之处值得提取借鉴,例如传统声乐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合理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互动教学法则可能会出现教师过度让位情况下的教学进度缓慢等情况的出现。因此教师在运用互动教学法的同时不能全部否定传统声乐教学方法。

(二)注重师生之间和谐的互动

师生之间积极良好的互动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师生互动时要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3]。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热爱,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依赖关系,在友好和谐的关系中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四、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社会对声乐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的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互动教学法的运用,通过互动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真正实现声乐教学的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姗.浅谈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7(12).

原生态声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原创民族歌剧层出不穷,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部优秀文艺作品。随着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与之对应的民族声乐教育也获得了一定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高校都将民族歌剧研究纳入到自身授课体系中,在开展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原创民族歌剧结合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够对中国的民族歌剧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更好地诠释出民族声乐的魅力,同样,注重研究和挖掘民族原创文艺作品的价值也是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关键词]原创民族歌剧;民族声乐教育;音乐教育;意义研究

[收稿日期]2018-01-05

[作者简介]曹瑞清(1966— ),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呼和浩特 010010) 民族声乐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是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民族声乐而成的一种现代声乐艺术学科[1]。民族声乐在20世纪90年代时正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进入本世纪后,民族声乐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向规范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为我国民族声乐输送了大量人才,弘扬了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民族声乐发展进程中,民族歌剧是一块不可忽视的瑰宝,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音乐表演形式,歌剧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但在一代又一代音乐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国歌剧艺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原创民族歌剧作品,例如《江姐》《白毛女》《红河谷》《芳草心》等等,这些原创民族歌剧作品都成为我国民族声乐历史上的璀璨明珠。然而我国原创民族歌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已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触及民族歌剧的核心,过于注重演唱方法,缺少实践教育,没有将我国原创民族歌剧对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这也是造成教学和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

一、原创歌剧对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原创民族歌剧丰富了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内容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之对民族歌剧的保护也受到强烈呼吁,近年来,民族歌剧在全国各大演出市场较为火热,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民族歌剧也逐渐成为中国声乐的形态代表[2]。在民族声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打上时代烙印的经典原创民族歌剧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典范,例如《江姐》《刘胡兰》这类反映抗战时期英雄人物伟大事迹的歌剧,还有《小二黑结婚》《原野》等表现新时期年轻人反抗封建思想、大胆追求真爱的故事,这些民族歌剧都是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演唱方式的同时也能接受到人文主义教育。

(二)原创民族歌剧为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带来更多教学新形式

以往的声乐教育大部分选择传统的声乐表演剧本,剧本中主要以独唱为主,演唱的形式较为单一,原创民族歌剧中角色众多,不同的唱段中演唱者的情绪表达也较为明显,运用情绪推动歌曲发展是原创民族歌剧的特色,所以,在我国高等民族声乐课堂中融入原创民族歌剧可以为教学带来更多活力,学生可以通过独唱、二重唱、合唱等方式,打磨自己的演唱技巧和音准,在变化的旋律中进入民族歌剧的情境中,唱出任务的情绪变化,感受中国民族歌剧的魅力[3]。

二、原创歌剧与民族声乐教育的融合

在民族声乐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让学生对我国原创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理论基础课程中,教師就应当融入对原创民族歌剧的引导,只有在了解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认识到民族声乐的特征[4]。对于有条件的音乐院校,可以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开设民族歌剧理论研究课程,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且聘用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总之只有具备了对民族歌剧的整体性概念认识,才能对民族声乐产生共性理解。

其次,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音乐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表演课程,增强民族声乐的表现力[5]。传统的民族声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表演课所占课时比例较少,而且缺少针对性,对于歌剧舞台的特征融合较少,教师应当明确开设表演课程的目的是让民族声乐摆脱以往“只唱不演”的尴尬局面,表演是纠正声音的一种方式,只有通过相应的表演,才能更完整而全面地将歌剧作品中的情感立体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诠释出民族歌剧中的内涵,提高艺术感染力[6]。

最后,原创民族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标杆,民族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风格让学生学习,一般每位学生需要学习至少两部较为完整的原创民族歌剧,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钻研其演唱风格和技法,适合抒情性歌剧角色的学生可以学习以抒情咏叹调为主要风格的歌剧人物,在揣摩完具体人物形象、掌握歌剧的表演和演唱方法之后,对其他类型的歌剧作品进行自学和研究,为走向歌剧舞台做好前期的准备。

通过将原创民族歌剧和民族声乐教学融合的方法,不仅让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也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中的知识底蕴,在民族艺术精华作品中找到歌剧表演的技巧以及人物塑造方式,只有这种汲取信息、融合信息的能力增强,才能培养出符合艺术品质要求的实践型、复合型民族声乐表演人才。

三、原创歌剧对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影响

(一)原创民族歌剧中语言演唱对民族声乐教育的影响

原创民族歌剧中最重要的就是表演者,表演者自身对艺术的把握程度影响了整部歌剧的艺术水准和歌剧风格[7]。在我国的原创民族歌剧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表演艺术家在演唱中都非常注重对语言的控制,表现为咬字清晰、追求字正腔圆的演唱,这也是我国原创民族歌剧和其他歌剧类型的不同之处[8]。这种“行腔”在声乐教育的过程中也是一项明确要求,民族歌剧对学生的语言演唱控制能力非常重视,同时对于发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原创民族歌剧作为声乐教育中的标杆,可以扎实学生的基本功,通过熟练朗诵的方式提高吐字的清晰度,强化对民族歌剧的演员把控力。

(二)原创民族歌剧中情感力量对民族声乐教育的影响

原创民族歌剧对于演唱的要求不仅要动听,也要声情并茂,感情的投入非常重要,尤其是歌剧这种在短时间内就要将人生的起起伏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更需要演员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将故事情节演绎出来。声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运用原创民族歌剧中的情感变化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和练习,从情感力量的角度上感受歌剧语言和歌剧艺术,并且学会运用情感来传递对声乐的表达。长期以来传统的民族声乐教育多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技术性表达来传授,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技巧、节奏和旋律,却缺乏对情感传递的经验。原创民族歌剧中的声乐,不仅可以起到示范演唱技巧的作用,也能够将思想感情蕴藏于声音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原创民族歌剧中段式前后的变化和过渡,带领学生感受每一句在演唱上的轻重区别,以及每一句唱词和主题情感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何将感情糅进声乐表演中,让自身的演唱更加动人。

(三)原创民族歌剧中人物形象把握对民族声乐教育的启示

民族歌剧中人物的形象需要演唱者在演绎之前反复研读作品,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然后进行艺术表达。在民族歌剧《江姐》中,江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情绪表达上英勇无畏、铿锵有力,字字句句都将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对《江姐》中的细节进行展开教学,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教师附以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对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原野》这部原创民族歌剧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对“金子”这个人物进行评价,运用更多的形容词说明他的性格特征,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强化教学让学生表达出情感,然后将人物形象和自身经历联系起来,找到艺术表达的结合点。再举一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的叛徒角色“马家辉”,这个人物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内心的纠结,又有投机的侥幸心理,最终叛变革命出卖同事,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声乐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不断揣摩其行为和动作特征,然后通过针对性训练让学生从内心到肢体进行模仿,包括声音上的训练,都要达到对歌剧中人物特征的真实呈现。

(四)原创民族歌剧中形体动作对民族声乐教育的影响

在歌剧表演中,形体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原创民族歌剧中,人物动作也是艺术表达的一部分,除了肢体动作之外,也包括演唱过程中受到情感带动产生的动作[9]。我国的民族歌剧综合性很强,人物形体动作也是展现艺术的一个环节,民族声乐教育应当参考原创民族歌剧中的这一形体上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根据歌剧中的思想情感进行演唱者的动作设计,让人物的情感和肢体动作合二为一,更好地表现出歌剧的艺术性特征。除了唱功上的要求之外,通过借鉴民族歌剧中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能够将人物的情感通过动作传递出来,达到肢体动作和唱法的高度统一。

結 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原创民族歌剧的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多加探索,原创民族歌剧是文化艺术的瑰宝,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认识到原创民族歌剧和声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只有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互利共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以原创民族声乐作为学习对象,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民族声乐教育获得质的提高和进步,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方式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原创民族歌剧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良的品格更是民族声乐学生应该提高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于 君.我国原创民族歌剧对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探究[J].艺术品鉴,2017(01):14—15.

[2][3]董 方.浅议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28):108—109.

[4]沈德鹏.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以我国的民族歌剧、民族声乐为例[J].艺术研究,2016(03):126—127.

[5]盖亚男.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歌剧的探索[J].黄河之声,2016(11):26—27.

[6]毛伟钊.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37—38.

[7]刘红豆.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0):226.

[8]石尧尧.我国原创民族歌剧对高等民族声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J].艺术研究,2015(01):132—135.

[9]李应波.中国民族歌剧经典唱段在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意义[J].北方音乐,2016(10):25.

(责任编辑:崔晓光)

原生态声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受众群体日益碎片化、人才选拔日益市场化、表现形式日益多元化,高校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创新的关键性阶段。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凸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声乐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次,深入探讨了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声乐;教学

随着当前时代的变迁,教育正在朝着多元化、终身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也正式“扬帆起航”,不断督促我们对教育本质进行重新审视,不断推动我们追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培育出一大批创新性人才是教育的本质。由于声乐学科的实践性、专业性与技术性都较强,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受众群体日益碎片化、人才选拔日益市场化、表现形式日益多元化,高校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创新的关键性阶段。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凸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声乐人才。本文就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

1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1.1实践性原则

声乐课程通常富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以声乐实践为载体来对学生的声乐能力进行培养。而声乐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可见,高校声乐教学需要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无论是声乐表演,还是理论性教学,均要以舞台表演作為立足点。在选择声乐课程教材时,也需要重点考虑声乐知识与学生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1.2开放性原则

创新教育视角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高校声乐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没有以开放性的眼光来看待声乐教学工作,仍然继续以“填鸭式教学”、“仓库理论”作为核心教学观,既不会对学生的个性化理念予以尊重,又不会主动应用素质教育理念来教书育人,并未有效地将“学”与“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鉴于此,很有必要构建起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机融合“学”与“教”,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一条互动的“桥梁”,若能够长期坚持,必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而教师则应该及时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人”与“促进人”。

1.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高校声乐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只是为了教而教,而要有机结合当前声乐艺术特色与学生的声乐技能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灵活改变声乐教学模式,做到灵活多变、综合兼顾。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声乐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力争能够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做到“了然于胸”,切实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2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路径

2.1声乐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

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需对原有的教育理念进行改善,逐渐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便能够与现代教育发展相互吻合,声乐教师在其中通常会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师要侧重于积累艺术方法、艺术技能与艺术知识,既要具备能够评价声乐美学、欣赏声乐美学、感知声乐美学的能力,又要具备可实现创意表现的能力,更要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让声乐作品的魅力能够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高校要大力支持声乐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要安排专项资金来鼓励学生去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声乐比赛,定期组织原创音乐剧的排演活动,让声乐教师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创新能力,切实增强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展现独具魅力的教学特色与艺术个性,唯有如此,方可获得学生的尊重与肯定。

2.2探索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来差异化制定教学方法,探索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来,以便能够让优秀声乐特质的学生做到“脱颖而出”。当然,可以多让学生参加一些声乐鉴赏活动,包括鉴赏歌剧剧目、鉴赏艺术歌曲等,例如,笔者就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经典歌剧作品观摩音乐会,让学生均参与其中,并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指正,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也能够绽放出火花,并且还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氛围,这样一来,无疑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2.3优化高校声乐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针对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除了要在课程评价中纳入考试成绩之外,更要结合学生在声乐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成绩的提升速度等方面的因素来合理评价。而学生也可以在课后通过教学平台来评价声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声乐课程教学效果等,进而实现师生相互监督、相互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浩东.浅谈歌唱的欲望与激情[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8(04):56-57.

[2]许育宁.论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45):141-145.

[3]李红.浅谈我国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13):190-195.

作者简介

胡昊(1991—),男,四川省南充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教育,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刘瑶(1991—),女,四川省中江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1.西华师范大学  637000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2.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上一篇:热成像测量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顾客满意度指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