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高中数学课程的不断改革,高中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这是新课程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样也是教师们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价值观等,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德育教育.本文针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与德育工作结合进行了探究.

一、挖掘数学教材

虽然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性很强的理科,但是在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中,并不仅仅是只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语言,编写者也在其中渗透了德育教育的思想与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好数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融入注释、例题、习题中,为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把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将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既学到了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也提升了自身的品行和修养.具体的实行方式也有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引用史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數学学科的发展从古至今,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杰出的名人志士,他们不但在数学方面很有成就,对数学有坚持不懈的态度和追求,而且品行高尚,有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前辈们的高尚品格,从而达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另外,在数学这门学科中最有标志性的就是数学规律,数学是一门有规律可循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揭示数学规律,开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知识迁移进行德育工作.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特殊情境

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室内的课堂上进行的,所以教师要好好利用上课的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技术,把德育教育在无形之中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既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责任感.但是,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比较多,各知识点的独立性也比较强,所以,可能会有的学生出现消极的情绪.如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数学教学效果的增强及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其中,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往往感召力强大,因此,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体验成功之后的成就感,以及失败后要进行总结改正的过程,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也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有信心.另外,教师也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对待数学成绩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和潜力.

三、利用实践活动

学有所用,学习的目的就是最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实践也是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抓住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组织一些比较有趣的课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同时,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给学生们留一些趣味性比较强,又有一些难度的数学相关问题.这样学生们可以上网查询或者翻阅课外读物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们小组之间相互合作,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各小组的组合,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反省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到德才兼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很多行为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因此,首先教师品行高尚,学生才能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创设特殊情境,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方法,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并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高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高度紧张的状态,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思维牵引在高中德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德育教学自有其自身的思维牵引机理和思维牵引路径,本文将予以深挖,以期建构和还原高中地理教学思维牵引的实践图景。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学;思维牵引;建构路径

思维牵引在高中德育教学中具有辐射引领地位和战略支撑价值。高中德育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思维重塑,理念再造和行为矫正。要达成以上目标,思维牵引和锤炼必不可少。本文将聚焦于这一领域并且展开以下解析:

一、制定科学化的高中德育教学思维牵引目标

制定科学化的高中德育教学思维牵引目标,对于在高中德育教学中渗透思维牵引至关重要。高中德育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需要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特别要注意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整合①”,需要深度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其教学内在属性需要牵引目标的定向和过滤。此外,高中德育教学的终极使命是要对学生的理念进行重塑、行为进行矫正、情怀进行夯实,因此更加需要制定科学化多维度的思维牵引目标。使高中德育教学真正能对学生思维产生震撼,对学生心灵产生冲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二、将德育和情育相结合

高中德育教学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要想真正的产生教学效果,就要和情育、智育、美育、心育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德育和情育的结合。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思维、意志、理念成长和成熟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开展适合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其积极的道德情操,良性人格和健康心态,还能助力学生正确道德指向的生成和坚强意志情怀的培育。要想提升高中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和策略性,就必须将德育和情育相结合,打造学生思维牵引的情感化路径,通过情感浸润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高中德育教学的真谛和精髓所在,从而提升德育教学的渗透性和有效性。

三、创设浓郁的德育氛围

高中德育教学的深度开展离不开德育氛围的支撑。要想在高中德育教学中实施高质量的思维牵引也同样离不开德育氛围的支撑。中德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情感教育。德育氛围的创设能够提升高中德育教育的内涵。我想创设浓郁的德育氛围,“构建高中德育教学架构②”,就要从改善校园环境入手。创造具有良好德育底蕴的文化校园和文明校园,积极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本的高中学校文化和德育文化,为实施高质量的高中德育教学提供文化支撑和氛围支撑。

首先,要紧密围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学校实际,构建相应的德育情景。其次,要着眼于高中德育教学的校本目标,将其转化为校园文化目标。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渗透德育理念,起到随时警示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引领学生的作用。

四、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

要想深度推进高中德育教学,需要注意挖掘和引入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建設生活化德育课程。要想实施高质量的高中德育教学,就要规避空洞的道德说教,引入高中生熟悉的、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和生活实例,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高中德育教学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入手,挖掘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德育素材,高标准的开展思维牵引,打通德育教育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勾连,引领学生将德育知识融入生活中,打造生活化的高中德育教学。

例如,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这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开展学生思维牵引的好机会。老师通过播放七一讲话视频,通过展现开展家乡纪念建党10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图片视频,通过党史进课堂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党的伟大,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夯实学生情怀,锻造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学习的意志品质。

五、构建多方参与的德育体系

要想高质量的实施德育教学和高标推进思维牵引,注意构建多方参与,多方协同的德育体系,进行体系化建设和一体化推进。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全方位参与。这种德育体系应该是以学校为基干和枢纽,学校家庭社区作为重要支点。通过全方位、立体性的德育教育体系建构和德育教育理念落实,助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建构,从而助力德育目标的达成。

例如,需要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和社区联动机制,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德育体系建设中,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方式,“强化德育体系的信息化运作③”,提升家校共育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德育体系构建的协同性,有效性和策略性水平。

六、进一步更新高中德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要想高质量的实施高中德育教学,并成功的进行学生思维牵引,就必须不断的转变和更新高中德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要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植根实际”的原则,避免泛泛而谈和空洞乏味,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尊严,要结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完备的德育教学方案和德育校本工作计划。创新教学路径,完善教学生态。以案例为引导,以项目为驱动,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创设师生积极和谐平等对话的氛围。规避空洞的道德说教,把道德灌输德育课变为师生共同实践探究德育课。

总之,在高中德育教学中注重思维牵引的力量,精准把握其内在特质和建构路径,我们就能高质量的在高中德育教学中实施思维牵引和重塑。

参考文献:

[1] 陈杰. 论如何将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J].中学课程辅导:2016(7):64

[2] 廖慧贞. 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分析[J].学园:2018(7):175-177

[3] 焦桂华. 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探析[J].新智慧:2020(3):39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教育部对教育中心也有了变革,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说在这一阶段对其加强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农村高中德育教育尤其为重中之重,但就从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农村高中的德育教育存在诸多的不良问题,对此作为农村高中的德育教育负责人,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分析整理现状,并且提出对策。本文主要就通过对农村高中德育问题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高中;德育教育;挑战;对策]

高中阶段落实德育教育是党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身有过硬的思想道德品格,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德育教育是社会转变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只有严格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得青少年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农村高中德育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新时期,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德育教育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受时代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把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其中农村中学受其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这一点上表现更甚,学校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求升学率上,就让德育教育这一块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虽高举德育大旗,但大多数时候只是说说而已,这种重“才”轻“德”的社会行为,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家庭教育环节薄弱

对于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家庭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打工浪潮的袭来,农村中学中留守儿童的数目与日俱增,留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常常鞭长莫及,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氛围也是其中很大一个因素,家长往往并不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够了,他们平常对孩子的关爱多是不缺吃穿,零花钱够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少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往往很难开展下去。

(三)德育工作环境日益驳杂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不可避免的有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手机时代的来临,手机的普及,掌上电脑愈发常见,许多的不良信息正在腐蚀青少年的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等等不正常的观念正在带坏青少年的三观,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

(四)学生心理问题尚未得到重视

由于社会教育的日益复杂,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日益复杂化、极端化,课业的愈发繁重,压力无处发泄,这些心理问题長期得不到疏解,就会发展成性格缺陷,这些性格缺陷又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大拦路虎,性格缺陷得不到解决就是从根本上否决了德育工作的存在意义。

二、农村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完备的体制,强化德育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德育教育专项小组,改变从前推诿扯皮的现象,将德育工作交给专人负责,各班主任老师积极配合。并且积极反馈,负责人将反馈定期分析、研究、指导、总结得失,并及时做出调整。建立德育教育的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等必要制度,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思想建设,明确德育工作的意义

就现在的农村德育教育的现状而言,许多老师与家长对德育教育并没有放在心上,也并没有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相关教育者必须立刻正视德育工作并确立目标。展开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学习,让相关人员明确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才能确保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支持。

(三)为德育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

古有孟母三迁,可见环境对人的道德养成有极大的影响,开展落实德育教育,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形成德育教育体系。家庭,作为开展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应该增强学生家长的德育教育意识,发挥家庭德育教育的优势;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去,在平时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保持良好的环境,经常开展德育教育宣传;对于学校周边的不良场所如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增加巡逻,肃清一些不好的影响,减少这些娱乐场所对学校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一个干净良好的周边环境。

(四)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生活

作为教书育人的榜样,老师们应当先加强德育教育,然后以身作则。不要把德育教育仅仅当做是理论教育,而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德育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德育教育的对象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必要的情感关怀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为人师表应该言传身教,确保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要求,经得住道德考验,为学生做好榜样。

(五)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高中学生三观尚不完善,学习压力大,学校应当成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们进行心理援助,各班应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聘请专人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加强班主任和有关德育部门老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扫清障碍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新时期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所以加强道德教育是未来高中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农村高中而言,重视道德教育是重要的,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道德教育,学校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只有加强道德教育,学校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只有加强道德教育,高中生才能在人生重要的阶段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未来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真正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德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8(5):5-5.

[2]欧阳柳.新时期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6(20):165-165.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促进现代化的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为基点,探讨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策略,为提高我国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

【基金项目】曲靖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中数学课堂优质教学研究”(立项编号:QJ18006)成果之一;云南省“国培计划”项目高中数学李德安名师工作坊研修成果之一。

当今时代,我国实行的是以人为本的、尊重學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的现代化素质教育。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辩证性和严谨性。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必须积极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一、高中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数学专业素养

高中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学科素养对学生数学观念、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等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数学学科观点

高中教师应具有数学学科观点素养,也就是说,高中数学教师应具备对高中数学这一科目、领域相关知识的一些看法、认识、评价。通过这些数学学科观点,了解教师的价值观、行为宗旨、数学发展观念、研究方向等,知道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的学科,是具有逻辑性的,用符号、概念表达的集美学、教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一门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学科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教学学科能力,即教师必须具备按照相关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学科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抽象能力、学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是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能力。高中教师的数学抽象能力主要有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三个阶段。简约阶段要求数学教师能根据数学的本质对问题进行简化,条理化地表达数学相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符号阶段要求对数学理论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删减,用简单的符号、概念、公式、图形等进行表达;普适阶段要求利用建模、推理、假设等方式去解释某类事物的内容和本质。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推理能力,用演绎思维或归纳思维进行娴熟的推理,并能用符号、定义、公理、法则对推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验证。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答事物的本质。

(三)数学学科知识

数学教师应具备充分的数学学科知识,比如数学基本信息、方法、数据、公理、原理、公式、定义、数学思维、数学逻辑和语言等等。具体来说,应掌握数学思想类、概念类、方法类、思维类、教学能力、数学关系、数学实践、数学文化、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学数据等十一类相关知识。

(四)数学学科核心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核心概念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始终。高中数学教师应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梳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衍生脉络等。

(五)数学学科知识发展史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学知识、数学的逻辑运算、公式、符号等不断演进,具有一定的发展史。只有掌握数学学科的发展史,理清数学学科发展脉络,对知识的前后顺序、轻重缓急等进行梳理、研究,才能更好地确定知识发展的主线,获得核心概念,合理地安排数学教学中课时精力的分配。

二、提高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积极寻找有效策略,促进我国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推动高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鼓励教师的自我发展

当今世界,社会变化十分迅速,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也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数学教育工作,教师对自身能力、素养方面的提升有迫切需求,很多教师希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更新、补充,以便对本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或对目前的专业进行反思和总结,做出新的部署等。教师有这种自我发展的需求,就要积极主动围绕这种需求进行知识的吸收和更新。比如,根据教学目标,对专业素养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根据自己的教学规划进行自我总结和调节;通过工作日记、工作记录、教学过程等,进行数学教学情况的审视与自我调节;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进行课程质量、教学过程的相互监督、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二)加强入职培训

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教师自己努力,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入职培训和引导,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深化和补充,摸清每位教师的基本功底、所掌握的数学专业知识结构、预教课程的设置情况,结合教材的知识体系、框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扬长避短。教师只有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将知识与能力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效。

(三)加强继续教育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对教师观念、教育理念等的塑造和深化,课堂知识技能的培养、教材使用、课堂情况研究、课程标准的实践等,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研究、培训与教育,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进步。

(四)多多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积极倡导和鼓励从校长做起,结合德育部门、教师个人等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竞赛,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动员教师积极参与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实践成果研究,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发展,并将科研成果推广运用,反过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本校数学教育的发展。

三、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培养

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一)提升科学的数学观念

教师的数学观、教育观,对本专业的认识、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观念的接收和怎样看待数学、面对数学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要树立教师的专业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敬畏科学,鼓励学生尊重数学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全方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二)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关键阶段,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开展数学教育,能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学历不是最最重要的,但是教师的学历水平代表了其接受数学专业系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更高学历的数学教师普遍花费了更多精力在数学专业上,掌握的数学专业知识更为丰富,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比较有利。所以,学校应积极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丰富数学专业的人才储备,提高数学专业的整体师资水平。

(三)加强多技能的培养

当代的高中数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潮流,与社会紧密联系。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不能光依赖陈旧的手段和工具,应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计算机辅助技术,会使用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会使用学生管理系统、作业批改系统,会利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丰富课堂和教学过程,积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等,多管齐下,共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结语

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学成果具有重要影响。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观点、学科能力、学科知识、学科核心概念、学科发展史等内容。要提高教师的素养,既需要国家、社会努力,又需要教师的自我发展。文章从学校和教师的宏观角度提出了提升策略,又从数学观念、专业知识素养、多技能培养等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值得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雪,刘君,高庆梅.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4(01):61.

[2]钱娟娟.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36):31.

[3]何飞.高中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件及其培养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23):101.

[4]宋辉,惠群,余水.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4(06):58-62.

[5]吴琼,高夯,韩继伟.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基于吉林省数学教师的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6):20-26.

[6]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Model Standards for Beginning Teacher Licensing,Assessment andDevelopment: A Resource for State Dialogue[OL].http://www.ccsso.org/Projects/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and support consortium/780.cfm, 2007.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新课改提倡的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开展德育教育。高中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的在校管理者和班级的管理核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能力和德育效果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下文降对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创新策略

高中班主任老师在高中生学习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注重高中生的学习成绩,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教学效果,协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高中班主任老师需要在充分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有效推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1 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影响因素

影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本身的德育教育水平,包括道德和教育两方面,这是构成教师德育能力的基础。班主任应该深入研究掌握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具备丰厚的知识底蕴,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二是教育观念,这是构成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核心要素。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独特的、发展中的人,要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德育教育途径。三是德育经验,这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德育工作总结反思,积极与同行交流,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德育经验,提升对于学生问题的敏感度。

2 新时期提高高中德育工作效率的有效策略

2.1 创新互联网管理模式,引领高中生全面认识互联网

传统班主任德育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对于互联网的教育主要是以阻隔高中生接触互联网为主,一旦涉及与互联网有关的内容,高中班主任老师的第一态度往往便是禁止。如此一来,虽然可以有效避免高中生受到互联网的诱惑,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压力以及其他压力的共同影响之下,高中班主任老师一味地禁止高中生接触网络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一味禁止高中生接触互联网已经不适合现如今网络化教育教学结构,互联网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均有涉及,高中班主任老师必须要进一步认识到高中生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若全面禁止或者是隔绝,高中生定然会产生十分严重的逆反心理,极不利于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此种状况,就需要高中班主任老师及时改变德育观念,为了能够更好地协助高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一步推进高中生核心素质的发展,从一味禁止转变成为高效疏导,协助高中生正确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优势,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使高中生客观地认识到互联网的弊端以及有利之处。在实际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高中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各种知识进行查询,积累到自身的知识库。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班主任老师需要引导高中生精准分辨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以此来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与此同时,高中班主任老师还需要及时为高中生灌输对互联网正确应用的意识,对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进行讲解,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互联网道德观。

2.2 建立有效互动模式,提升德育教育能力

高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只是单向的传输德育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德育效果可想而知。为了能够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班主任需要在理解学生学习压力和学习问题的基础上,确立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并能够建立起平等、主动的沟通关系,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来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其次,要对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通过赏识教育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化发展情况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而不是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学方式下教出“无差别学生”。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只有付出真诚,才能打动学生,才能获得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2.3 借助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

虽然高中生的心智发育逐步趋于成熟,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依然以直观经验为主。为此,高中班主任要组织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内化某个道德理论,从而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让学生自觉遵守德育行为规范。比如,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大扫除活动。在活动开始前,笔者以抓鬮的方式确定了每个学生的劳动任务。虽然有的学生承担的劳动任务较重,有的学生承担的劳动任务比较轻松,但是因为抓阄这一方式比较公平、随机,所以学生也没有产生明显的抗拒心理。接着,学生就要基于各自的劳动岗位进行清洁劳动,而且要尽善尽美,以便呈现一个完美的劳动成果。在劳动实践期间,笔者告诉学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可消极懈怠,更不可敷衍了事,一旦发现劳动成果不合格,就要重新返工,继续进行清洁劳动。最初,有几个学生在打扫时并不认真,笔者没有放松要求,而是严格按照卫生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他们经过两次返工,虽然情绪有些焦躁,但是为了避免再次返工,便压制住自己的浮躁情绪,认真地打扫卫生,其余完成劳动任务的学生还帮助了他们,自觉承担起额外的劳动任务。通过参与这项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责任意识,还获得了德育体验,学会了互帮互助,进而提升了道德素养。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自觉接受道德行为的约束,真正内化德育内容,如此才能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为此,高中班主任要反思现阶段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然后对症下药,调整并优化德育工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任平.埋下德育种子  开出青春之花——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J].高考,2022(01):156-158.

[2]崔月侠.行为规范,立德树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2022(04):222-223.

[3]何立新. 抓在细微处 落在实效中——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的路径[J]. 红豆教育,2021,3(19).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德育 主体意识 成因 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剧增,社会的分层愈来愈细化,给高中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家长对子女采用“保姆式”的服务,孩子的主体性发展受到抑制。教师受制了传统的德育理念,将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思想陈旧,仍以灌输式为主。道德是可以教的,但离开学生的主体性与自觉性,道德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高中生德育主体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1.参与德育活动的独立意识淡薄。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独立判断、自觉自律的重要时期,决定其自我行为的控制,才智的发展、情感的情节。长期“圈养”方式的教育,使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缺乏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不能反思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也随波逐流。

2.参与德育活动的动机不足。青少年时期应不满足于随遇而安,应有所作为,坚定不移地朝着精心选择的目标努力。但大部分学生囿于应试观念,出现我“重智育、轻德育”的判断,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升学,学生参与道德活动的动机被遏制。

3.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意识落后。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兴趣、主动意识缺乏,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不感兴趣,即便参加活动也不主动思考问题、参与交流讨论,不利于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4.在德育活动中创新意识缺失。创新是摆脱重复、模仿,对标新立异,对现实的超越,也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创造意识强的学生思想开阔、想象力丰富,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而长期的机械灌输,学生缺少才能展示、创意表达的空间,学生的创新意识缺失,影响了德育活动的成效。

二、高中生德育主体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1.德育观念陈旧。当前学校盛行“知识德育”,将德育当作一门知识来看待,德育实践活动也变得理论化,以空洞的说教、机械的灌输挤占了学生反思批判的空间,忽略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弱化了德育功能,扼杀了主体性的生长空间。

2.德育目标空泛。高中阶段政治品格仍是德育强调的首要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对目标取向过高,过于空泛,超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制约了学生主体与意识的发展。

3.德育内容脱离实际。高中德育内容在不断更新、调整中发展,增添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但仍存在着: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学生以政治教育缺乏兴趣,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品德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德育内容时代性不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需求缺乏关注,对学生如何成长、如何做人缺乏关注,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4.德育方法单一。德育方法单一,注重模仿与服从,德育认知与学生的行为相脱节,德育中缺乏必要的智慧,德育演变为知识性的内容,让学生机械背诵有关规范,而学生的违纪事件却有增无减。

5.德育评价片面。德育评价具有导向性,渗透着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具有激励性,能强化正当行为。而当前品德评价被人为简化,评价内容被公式化,采用加减分的办法,违纪扣分、做好事加分,导致学生的操行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实际。

三、提高高中生德育主体意识的有效策略

1.树立现代德育观。(1)树立“生活德育”理念。德育的设定应基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围绕学生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设计问题,遵循成长有序的规律,只有敬爱自己的父母,才会去爱老师、爱同学,才能深爱自己的祖国。在课程设计上,德育成为一种规范的知识,致使学生只知道书本的道德,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影响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生活是德育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德育就失去应有的活力。(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以强硬的纪律、硬性的说教、量化的评价、严厉的惩戒控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出“服从”的学生,学生成为加工、改造的对象,个性得不到张扬,易出现“言行不一”两面人格的出现。

2.构建以生为本的德育体系。(1)建立主体性德育目标体系。以生活为主体,让学生懂得自尊、自信、自立,能发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懂得与人相处、懂得尊重他人,能宽容和理解他人,热心集体生活,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能维护正义。(2)探索主体性德育内容。教师要摆脱理论灌输,要将德育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要注重学生品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3)构建主体性德育的方法。教师要以启发式替代灌输式,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当学生有“愤”后启、有“悱”而发,让学生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中获得发展。(4)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评价。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教育与导向作用,让学生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学生的品德状态进行系统的考察、测量。

总之,我们要改变高中生德育实践中主体意识滞后的状况,要培养科学的德育观念,构建有效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梅萍. 培养道德生活主体:21世纪首先改革之本[J]. 高等教育研究,2000.

(作者单位:天津耀华滨海学校)

上一篇:电大法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业政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