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论文范文

2023-09-16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接替产业的发展战略是推动资源型城市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然而,吕梁市接替产业作为一个地区内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其目前的发展状况较为混乱。通过对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矩阵的综合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接替产业发展战略,以期为推动吕梁市接替产业的优化发展提供战略上的指导。

关键词:接替产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2008年8月,山西省发布《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政策试点实施方案》,指出:“为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试点城市选择煤炭工业比重大及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临汾、吕梁七个城市。”要求7个试点城市“通过自主发展和吸引外资,煤炭转型城市各培育2—3个新的支柱产业”,并特别指出:“吕梁市重点培育煤化工、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煤化工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上述三个接替主导产业的发展对策。接替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必须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做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寻找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因此,本文选用SWOT分析法,全方位研究吕梁市接替产业的发展状况,深入挖掘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并将四个方面的情况组合成可选择的战略与对策,为促进吕梁市接替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思路。

一、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优势(S)

(一)工业基础优势

吕梁市的资源型经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形成,煤炭工业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原有工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形成了强劲的产业竞争优势。2006年吕梁市明确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时,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20户,拥有职工14.3万人,固定资产207.8亿元,占地4.1万亩。其中,100万吨以上煤矿企业9户,100万吨以上焦化企业13户,100立方米以上高炉68座。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1.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29.2亿元,完成销售产值306.6亿元,产销率为93.2%。总的来说,良好的工业发展为吕梁市接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城市区位优势

得天独厚的城市区位是吕梁市实现产业转型、发展接替产业的又一优势。从城市区位的宏观角度来看,吕梁市不仅是连接中国西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更是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等全国性重点工程的久经之地。从城市区位的微观角度来看,吕梁市西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同时,吕梁市境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俱全,境内有介西铁路、孝柳铁路、太中银铁路、中南铁路等多条重要通道;307国道与209国道纵横贯穿整个吕梁市,和境内其他九条省道以及G20青银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S50平临高速公路、S66和汾高速公路组成了遍布全市的快速公路交通网络;吕梁市大武机场已经正式建成运营,距吕梁市区20公里。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吕梁市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机遇。

二、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劣势(W)

(一)发展资金的约束

资金的匮乏是阻碍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吕梁市下辖的13个县(区、市)中,离市区、孝义市和柳林县经济发展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孝义市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然而,与此同时,吕梁市下辖的13个县(区、市)中近一半县域是省级贫困县,分别为中阳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兴县。统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致使市财政支持接替产业的发展十分有限。(2)煤炭企业虽然有较多的剩余资金,但资金在使用上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资金利用率低,很难形成对接替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3)吕梁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规模小,无法满足接替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又难以充分调动民间剩余闲散资金。总而言之,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资源的约束

任何经济体健康持续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服务于吕梁市接替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相当匮乏。(1)目前,吕梁市境内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仅2所,吕梁学院和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2016年,两所院校应届毕业生约7 000余人,且所学专业多为医科类和师范类,与发展接替产业相关的理工科毕业生相对较少。(2)发展接替产业人才资源的束缚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水平的不发达,还体现在科研人员的匮乏。2013年吕梁市有自然科學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5个,位列山西省第8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6人,位列山西省第6位,均处于省内中下游水平,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有近36%的人员未取得大学本科学历。总的来看,吕梁市的科研力量还很薄弱。

(三)技术条件的约束

一般而言,产业技术的升级主要靠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技术的引进。(1)技术的自主研发重视程度不够。2015年,吕梁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为1 166.4亿元,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5.9亿元,在全市17各行业中占比0.5%,远低于发达省会城市太原的1.3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吕梁市对技术自主研发重视程度不够。(2)技术引进针对性不强。吕梁市的技术引进多集中在煤炭产业的设备更新、矿井基础设施及井下员工的安全保护升级等方面,而针对发展接替产业的相关技术的更新升级则相对较少。

三、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机遇(O)

(一)资源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成熟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成熟期的资源型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仍起着强劲的支撑作用,在继续推动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为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现阶段,吕梁市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正是成熟期。在资源枯竭之前,努力发展壮大接替产业,转型前后的主导产业合力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避免了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经济下滑。因此,吕梁市煤炭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推动接替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二)政策扶持机遇

党和各级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和重视是其发展接替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全面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2)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政策试点实施方案》《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4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促进接替产业发展的政策,内容涵盖财政金融、用地指标、建设基金和国债资金等多个方面。(3)吕梁市结合本市经济发展现状,配套提出《吕梁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6年行动计划》,安排部署详尽合理,为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三)资源税改革

2016年7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推開资源税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改革前,从量计征,不论煤质优劣执行一个固定税额标准,客观上助推了采富弃贫的挖煤方式。改革后,从价计征,通过价格杠杆,减少了劣质煤被弃采的可能性。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接替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和争取时间。

四、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威胁(T)

(一)内部威胁

接替产业备选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是吕梁市发展接替产业的内部威胁。(1)从产业质量上看,虽然吕梁市具有较雄厚的煤炭工业基础,但备选的接替产业的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远不能满足工业化进程的要求。(2)从产业类型上看,煤化工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等是吕梁市现阶段接替产业的最优选择,虽然这些产业均为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传统产业,但并不代表吕梁市终将不会走上节能环保、创新集约的高端产业路线。因此,当前吕梁市接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是有一定约束条件的。

(二)外部威胁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具有种类繁多、覆盖广泛、易于开采等特点,因此省内煤炭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多且呈现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指出:山西省下辖的11个地市中,除省城太原外,其余10个地级市均为资源型城市,推进城市转型任重而道远。10个城市在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现状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似,这就决定了10个城市必将面临相似的接替产业选择。同类型的接替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不但会加剧省内相似接替产业的竞争,而且会稀释山西省对接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不利于接替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综合评价

综合以上对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分析,构造SWOT分析矩阵(见下页表)。

六、山西省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上述对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矩阵的综合分析可以得知,吕梁市接替产业发展虽然有一定优势和机遇,但是也面临众多挑战与威胁。基于接替产业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具有可行性的接替产业发展战略,以期能更加合理、有效地推进接替产业发展。

(一)合理的产业规划战略

煤化工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等已成为吕梁市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做好产业规划为顺利实现产业转型打好基础。(1)煤化工产业是焦化工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在优化工业结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吕梁市应以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坚持园区化和集约化的发展原则,围绕焦化副产品集中加工,按焦油加工、粗苯精制、碳—化工、甲醇烯烃化、化肥、钾盐、二硫化碳等七大产业链延伸,着力培育交城夏家营化工产业园区、文水百金堡化工产业园区、汾阳三泉化工产业园区、孝义梧桐化工产业园区、离石信义化工产业园区、柳林高红化工产业园区等,全力打造特色煤化工基地,将煤化工产业发展壮大。(2)冶金产业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按照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实施多品种、低成本、集团化发展战略。以现有企业为依托,延伸煤—焦—铁—钢—钢材、煤—焦—电—铝(镁)—铝(镁)材等产业链条,着力推动冶金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实现吕梁市冶金行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3)建材产业是吕梁市接替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尤其是新型材料产业在吕梁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新型材料产业调整和振兴要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源为基础,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为前提,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手段,做大做强新型材料产业为目标,逐步形成山西省乃至中国的水泥基地,着力构建玻璃深加工及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集群和阻燃材料及耐火材料加工产业集群。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要从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考虑,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1)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定时组织专家学者为企业管理者授课,培养其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同时为加强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吕梁市已于2011年启动民营企业家“千人培养计划”,通过在知名高校举办高级研修班为企业家提供学习、交流、合作及人才引进的平台,收效良好,应继续实施。二是充分利用本地教育科研资源,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要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定向培养相关人才。三是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基地。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开办产业转型相关的技能培训班,重点面向转岗和下岗职工,着重解决吕梁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2)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优化配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深入挖掘企业内部人才,激励现有员工自我成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业产型给企业带来人员波动的冲击。(3)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高级人才的引进可为企业技术升级、科研开发提供大量智力支持。吕梁市2013年启动“千人百县”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计划,该计划的总体安排是每年重点组织省市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的100名高层次人才,深入各县(市区)、中小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收效良好,应继续实施。

(三)融资战略

吕梁市发展接替产业的阻碍之一就是资金不足。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健全的资金使用监督体系是解决接替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1)筹资渠道多元化。首先,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缓解企业转型的资金短缺压力,同时也可以引进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和新兴产业项目等,一举多得。其次,建立转型发展专项基金。吕梁市可动员全市企业以入股、参股等方式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专项基金,实现企业剩余闲散资金的优化配置和统筹规划。再次,企业还可以通过募集民间资本等方式,缓解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2)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体系。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建立专门的可监督的财政转移制度。在财政资金使用上,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在进行自发融资时,企业应对项目本身、融资对象和市场风险进行详细调研,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相关的司法、行政等监督部门对于融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避免非法集、融资现象出现。

(四)强化资源储备战略

长久以来,煤炭资源一直是吕梁市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煤炭资源的枯竭会增加接替产业发展的时间压力,甚至引发城市动荡。因此,强化资源储备,延缓资源枯竭,为接替产业的发展争取时间,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吕梁市应合理规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山西省离柳焦煤集团和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产业转型核心,通过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控制煤炭资源开采进度。同时,吕梁市各煤炭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在国内寻找新的煤炭产地,进行煤炭资源的开发。既增强了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又确保了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引起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人力资源会计也就成为公司会计的一个重要部分。针对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实务中的问题,笔者做了总结和思考,并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以从客观的角度来把握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型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人力资本拓展了传统的资本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在一起。人力资本概念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它揭示了“一种以员工及其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即人力资产。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公司的重要资源,目前许多正规的国内外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聘请了专业的人力资源专家进行评估人才和策划人才的引入机制。同时在管理会计方面,专设了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人力资源核算,并提出一些激励人力资源的建议,比如员工持股计划,经理股票期权制,关键技术人员的技术入股以及员工培训计划等方法,这些都是建立在人力资源产权基本特征及派生特征的基础之上的管理策略。作为人力资源会计,它的基本职能就是为这些策略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并不断地完善,同时为社会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笔者就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为社会及投资者提供信息的功能作一细致的阐述。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

(一)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考虑制定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提供会计信息。

(二)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企业投资者关注的不再是单一的财务资本信息,他们要求企业披露有关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有利于保持企业长期战略性竞争优势的软资产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就是要提供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在内的更完整的信息,以便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三大资源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

(三)向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必须披露有关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为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必须自觉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人力资源会计是反映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二、计量方法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现行会计制度将人力资源支出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会计正是要改变这一做法,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和相关性。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工资报酬折现法。

1.历史成本法

一个企业为拥有或控制一项资产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从人力资源原始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三方面具体分析。这些费用的资本化即为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在这种方法下,对各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即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在各会计期间终了时将资本性支出部分确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2.重置成本法

它是指在当前物价水平下,假设对企业现有工作人员重新取得、开发、培训及辞退所需发生的全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管理决策,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同时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价值保全。但重置成本估价的难度和工作量大,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3.工资报酬折现法

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退出企业而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由于人力资产流动性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从稳健原则角度出发,人力资产的摊销宜采用加速法摊销,摊销期可以按劳动合同期摊销,期末无残值。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以人力资产为企业带来的预期总价值为基础计量人力资产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源价值是个人或群体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即人力资源在预期的服务期内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而,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正是按照企业人力资源未来创造的收益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依据。将人力资产进入企业后对其投资的各种支出作为累计摊销价值,待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将两者相抵,余额就是企业对该人力资产预期价值的高估或低估,可以作为企业的预期收益或损失处理。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计量方法:

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该方法是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因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

2.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由于人力资源素质的不同,企业之间盈利水平会存在差别,因而企业职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应乘以一个效率系数。这个系数反映了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差异,调整后的工资报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其中的效率系数取决于在设定期间内以某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率。

3.未来收益折现法

这是种计量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方法。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在于其能提供未来收益,因此将企业各期未来收益折现,然后按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将企业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4.非购入商誉法

该法是将企业过去若干年的累计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的部分予以资本化作为商誉的价值,然后再乘以人力资源投资额占企业投资额的比率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实务中的普遍做法:

在通常情况下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应采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方法,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公平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人力资源的价格能最大程度地贴近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将实际支出成本化的方法不会造成人力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另一方面,成本法数据的获取较为方便、客观,能防止处理时的主观性篡改数据,粉饰报表。因此,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是人力资源会计账务处理的主流。

三、实务中的困惑

人力资源会计提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之后,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说收获还是颇丰的,但是实务上却是迟迟没有什么起色,鲜有成绩,纠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障碍

现有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最大障碍是现实中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劳动者权益模式提出了与所有者权益相并列的劳动者权益,大大发展了会计权益理论。虽然产权问题讨论得沸沸扬扬,但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力量博弈过程中,要改变现有的产权制度仍然很难,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力资本的讨价能力是相当弱的。这就给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行中带来很大的操作难问题。

(二)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和计量上的障碍

前文已经阐述了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但是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的部分没有达成统一的、明确的结果,如:当前面说的两种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都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期工作,即“人力资源符合资产定义”进行了详细论述,但对于后期实质性工作,即人力资产的定义,或者未涉及,或者虽给出定义,但缺乏明確具体的确认标准,且不同模式之间的确认标准分歧很大,从而致使人力资源进入会计系统出现了困难。

(三)目前,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需要的社会背景条件还很欠缺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要依赖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完善的人力市场和人力资源评估机构。目前,我国的人力市场虽然比以前要完善得多,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人才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效力,被低估得很严重,在这种信息不正确的情形下核算出来的人力资源信息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就很值得人们怀疑。

四、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

(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产评估机构

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评估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还没有普遍认可又比较可行的评估方法,因此,目前我国尚未将其列入评估范围。但是随着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是必然趋势。

(二)鼓励企业向外资企业学习

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方面应要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住房和养老等待遇;另一方面还要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和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鼓励一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大胆尝试

从正面进行引导,以使全社会形成一种真正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减少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的流失所带来的损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推动我国自然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进行土地资源模块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就必须对农业土地资源实行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这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保障。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在近些年来被我国社会发展所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与体现。另外,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可以保证后代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后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如何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分析

(一)中心思想:人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农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土地资源要想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将土地资源更为丰富的保留下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当代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也绝不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包含内容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其中包括:提高增长的速度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通过相应的改善来设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就业、医疗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应该在发展的前提之下,对技术发展和环境之间进行协调和适应,从而更好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三)重要性

开展土地资源的评估,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长久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也是进行土地规划的重要依据。在许多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估,有效的实现了对于农业土地长久规划的科学性指导。

二、建立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评估体系

(一)土地评价发展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

对于土地的评价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主要就是对土地的潜在价值,土地的适应性以及经济性,生态性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土地进行考核,才可以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还可以合理的对土地进行规划,进行模块化的应用,进而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体系的构筑原则

1、客观性

要想实现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建立起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的构建,建立起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这样才能够更为可观的评估土地的价值。一般来说,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条就是要遵循客观性。土地资源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对其进行的规划就应该是怎样的。农业土地资源在各地区的情况都有所差别,如果进行模块化的管理,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分析。既要注重区域的共性,也要区别区域的特殊性,将共性和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方法。

2、全面性和独立个性相结合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要注重全面性,所谓的全面性,主要就是指要充分的考量土地资源的每一个细节,对于系统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土地资源系统反应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长久发展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还应该注重其独立性,每一个系统都应该有其不一样的发展要求,这在土地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中非常重要。

3、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进行任何一项体系评估的重要原则,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更是应该注重其操作性。如果只是对土地资源有了一定的分析,却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那么将失去评估的意义。比如对该地区的土地进行模块化的应用,一方面应该对其长远发展做出规划,另一方面更是要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可以包括具体的应用措施,应用方法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应用效果,只有真正的实现其可操作性,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结束语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对于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农业土地资源在我国确实有限,要想确保在未来的长久使用和发展,为子孙后代谋取更多的福利,对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凌云.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郑新奇,范纯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0,04:97-100.

[3]范纯增,于守悦,郑新奇.山东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02:90-93.

[4]白瑞娜,谢世友,赵昆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784-18785+18789.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政府审计资源尤其是政府投资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科学整合审计资源是合理、高效利用现有审计资源的有效途径。首先从内部进行整合,以求得资源的内涵发展;其次要加强外部整合,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家审计以外的审计力量;同时还要将整合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相对独立存在、独立发挥作用的诸多要素凝聚成一个整体。本文通过审计机关创新破难,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重新定位,建立适当的审计监督机制,通过调整内部关系,在审计成本最小化条件下获得了审计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成效,为优化整合投资审计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政府投资 审计 资源整合

一、引言

所谓审计资源,就是审计组织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要素,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审计法律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科技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环境资源。整合审计资源,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组成。而从现实的运行来看,一方面由于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目标基本上与委托者的要求一致,即审计目标受制于委托者;内部审计机构受部门单位法人管理,审计行为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限制;而国家审计很大程度上是违纪审计,是强制性的。三者之间的具体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环境、审计准则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三者之间联系较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合力,审计成果共享较少,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由于体制原因,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严重不足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专业人员多、专业水准高与审计任务不饱和的矛盾也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这二对矛盾难以调和,其实不然,这二对矛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因我国的体制造成的,只要打破体制的条条框框,创新破难,将内外部各项审计资源科学、合理地整合,即能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二、政府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镇化的进程中,各种建设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失地农民拆迁安置房等等由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数量大,资金量大。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在办理竣工验收时,必须提交项目竣工审计报告,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均应接受国家审计。

(一)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

1.整合社会相关专业个体人力资源。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一项严谨的、复杂的、内涵丰富的学科,涉及财务财会、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计算机技术、法律法规等,而工程造价又分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市政道路、园林绿化、仿古建筑等。要较好地完成建设项目审计,必须要汇集众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的聪明才智。审计机关不可能招聘众多专业人员,因此为破解这一难题,成立工程审计专家库,而专家库成员面向社会征招,通过层层选拔、考核,将全市各专业中专业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人员纳入专家库。在具体的建设项目审计时,由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担任审计组长、组员,负责工程财务、建设管理、绩效评价等审计工作,按工程的性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不同的、适合本工程各专业特点的人员充实审计组,负责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力量各尽其才,各负其责,较好地完成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整合社会审计资源。

随着政府投资建设力度的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型基础设施等关乎民生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量兴建,而当地党委政府、上级审计机关均都明确要求对民生工程进行跟踪审计。新形势、新要求,我局积极应变,在整合社会专业人员个体资源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资源。

一是先后出台了《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协审单位考核办法》《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协审人员考核办法》《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复核管理办法》等,先在政策层面理顺关系;二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取信誉高、业绩好、专业强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及工程造价审计。

(二)审计组织资源整合

1.投资审计项目滚动式计划管理。

建立政府投资审计项目数据库,将属于国家审计范围的审计项目列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信息,对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滚动式计划管理。

2.明确审计权限,实行分类管理。

2003年《湖州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施细则》出台后,由于审计权限的界限不太明确,许多建设单位自行将应纳入国家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不论项目投资额大小)造价审计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这一行为存在弊端,社会中介机构只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而工程投资、建设程序、工程管理、绩效评价等诸多环节鲜少问津,造成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因未竣工决算审计而无法竣工验收,再次将该项目报送国家审计,造成因重复审计浪费审计资源。针对这一弊端,我局经研究并报市政府同意后,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国家审计、建设单位组织审计、建设单位委托审计的具体权限,建设单位一方面可在审计权限范围之内委托经审计机关招标确定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只将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报审计局备案,审计局对审核后的报告可直接采用,节约审计资源。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将审计权限范围之外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直接报送审计机关,由审计机关竣工决算审计,避免了重复审计而导致的审计资源浪费。

(三)审计信息资源整合

审计信息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资源,主要涉及信息来源渠道的发掘、信息的积累、信息的自我利用、信息的对外传导,等等。另一方面是技术资源。主要涉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和一般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推广。目前投资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运用工程审计的专用软件,而运用外部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分析资源尚在起步阶段。

三、政府投资审计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尤其是市、县组基层审计机关负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职责的内设处室——固定资产投资处普遍面临竣工决算审计任务繁重、专业人员少、专业不齐全的矛盾。

(一)国家审计内部资源未充分利用和发挥

国家审计内部各专业处室分工较明确,各处室按各自的项目计划基本独立完成审计项目,处室之间沟通较少;各地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人员忙于各自的审计项目,与其他地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人员交流探讨较少;投资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技术水平提高较慢,国家审计内部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未充分利用和发挥。

(二)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投资审计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投资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由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复杂性与人员水平和素质的参差不齐,虽然各级审计机关也出台制度和办法加强管理,但这些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待考证,且部分审计机关尚未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三)内部审计资源在投资审计中运用较少

近年来,大部分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侧重于财务收支方面的内部审计,未涉及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较多的建设单位虽然建立了内审部门,但绝大部分内审部门仅仅是做了一些内部审计组织或联络工作,未开展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或内部把关。

(四)投资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由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本身信息化程度不高,许多资料只有纸质而没有电子稿或数据,且资料比较散(如工程联系单、验收记录等),手工记账仍然存在,因此投资审计信息化运用在所有专业审计中一直处于较弱的状态。

(五)部门之间资源共享不通畅

一直以来,国家审计在偏面强调审计独立性的同时,弱化了与其他部分、单位的正常工作联系,由此也导致与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资源共享不太通畅。

四、政府投资审计资源优化整合的对策

随着政府投资力度加大及社会对政府公共资金的关注度的升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有体制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审计的资源是很难完成的,而目前整合投资审计资源的过程,在挖掘内部自身潜力、利用外部资源方面虽然作了一些尝试,但还有许多资源未能整合,而且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提出一些设想,只为抛砖引玉。

(一)扩大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广度

1.整合行业主管部门资源“为我所用”。

建设、交通、水利等诸多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行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投资审计在各行业投资项目审计中,应寻求法律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审计信息资源“为我所用”。

2.追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环节,寻求资源共享。

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须经过发改部门审批立项、概算评审和初步设计批复、招标控制价审核和备案、招投标、施工合同备案、重大变更备案(部分地区实行),因此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发改、财政、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系,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联网,实时掌握政府投资项目各环节动态和数据,在具体项目审计时随时利用信息数据,可节约大量的审计资源。

(二)挖掘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深度

强化审计组织资源整合,实行“大兵团作战”。深挖审计机关内部资源,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审计可打破处室界限,引入“大兵团作战”理念,将投资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农业审计、环保审计等各专业审计相结合。

深化信息资源运用,基本实现 “无纸化”。现代社会已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最能体现节约审计资源的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投资审计信息平台建设。在审计署审计工程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增加了全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操作平台,平台建立后,全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待审情况、审计实施情况时时更新,动态掌握。二是探索开发投资专版的应用推广。投资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造价的审核。对工程造价的审核认定繁琐而专业,通过投资专版的开发应用,采集本地区工程造价领域相关的信息资源,逐步积累本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造价原始数据,按照同类型、同业主、同施工单位等在单位造价、材料价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比较,形成分析数据,供审计部门参考,确保投资审计质量。

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各司其责。近几年来,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单位内部审计指导和培训力度,各单位内许多员工经培训、考试,取得了审计执业资格。在此基础上,许多单位(包括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运而生,审计机关可与建设单位内部审计机构通力合作,明确各自职责,将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由内部审计自行完成,将属于国家审计的项目先由内部审计初审把关后再报送国家审计。

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挖掘潜力。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审计人员如不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则很难适应现代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对一线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与高校联合,充分利用高校的理论知识及审计机关的实务经验,进行课题研讨,提高审计的理论水平。

(三)实现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规范化

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均在不同程度整合社会个体专业审计资源和社会中介审计资源,但具体做法各不相同,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如果没有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措施配套跟上,将使审计机关处于“险境”。因此在上级审计机关已有的规范基础上,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过程的规范,如对审计过程中组织方与被组织方的责任界定、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结果的复核和考核等。

五、结语

唯有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才能使审计事业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使国家审计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S].2006.

[2] 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浙江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S].1999.

[3] 湖州市人民政府.湖州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施细则[S].2003.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水利水电企业要持续深化改革、构建现代管理模式,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创造更多的经营效益。文章分析了水利水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深化改革的差距,以及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水利水电企业构建现代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水利水电企业;深化改革;现代化管理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展迅猛,水电站建设、总装机容量等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国家经济繁荣、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利水电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水利水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利水电企业只有深化改革,建立现代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水利水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深化改革的差距

(一)水利水电企业管理现状

水利水电企业主要承担防洪防汛、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职能,发挥着较强的社会公益效益功能。

经过近70年的发展,许多水利水电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制度,无论是人力资源、财务、战略,还是具体的生产和建设流程,都有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决策机制看,水利水电企业建立了较为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确保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和企务公开,企业职工大表大会、工会等制度完善。财务管理方面,水利水电企业强化了会计监督和审计,重视问责和惩处。改革改革方面,一些企业很早就完成了公司制改制,有的企业已经实现了上市。經营绩效评价方面,水利水电企业基本实行了经营绩效评价机制,高层管理人员收入与经营绩效挂钩。

(二)水利水电企业深化改革存在的差距

在国家和水利部的安排部署下,很多水利水电企业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水利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效益,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一定提升,确保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稳运行。然而,深入对比分析各企业深化改革的情况,依然不难发现仍存在很多问题,水利水电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升空间依然较大。

第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少部分水利水电企业公司制改革进度较慢,很多关系没有理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中小型水利水电企业的制度建设缓慢,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突出,还存在不按照内控制度不一致的意见或决议,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第二,税收风险管理体制不适应国家财税政策和征管模式。水利水电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一直是税务机关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近几年来,国家不断优化财税政策,对税收征管理论和方式进行了革新,而一些水利水电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和体制不适应现有的征管模式,带来了很大的税收风险,例如补税数额较大,企业信用受到影响等。

第三,资本监管措施不力。一些水利水电企业重建设轻管理,受到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措施不到位,尤其是在对外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国有资本的监管措施不力。

二、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企业深化改革程度参差不齐,一些企业由于深化改革不到位,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来看,水利水电企业在现代化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阻在了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一)管理思想和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水利水电企业围绕公益型和农业型水利进行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意识不强,改革创新理念薄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带来了束缚,一些企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被动式管理理念、行政式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一些中小型水利水电企业管理粗放,重视经营和绩效,忽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有的企业重视经验式管理,不重视科学管理,导致了管理水平不高。一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科学管理知识薄弱,现代化管理理念滞后,对许多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了解不够,对企业人力资源、财务、工程项目等的管理存在一把抓现象,导致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二)企业监督评估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现代化管理不仅需要实现管理制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还需要建立现代化管理的评估和监督,这样才能对企业现代化管理现状进行客观评估、提出改进对策。当前,部分水利水电企业基本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引入了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但是监督和评估环节较为薄弱,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建立现代化管理的评估机制,这就导致现代化管理缺乏监督,相关管理制度也流于形式。在具体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资源和信息共享程度低,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例如水利水电工程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技术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等。可见,由于缺乏有效的现代化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导致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管理模式难以全面推广。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关键要靠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执行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现代化管理规则的有效运行。较强的执行能力,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少部分水利水电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学历不高,行业专业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匮乏,加之受到传统管理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人情管理、关系管理等,导致其综合素质较低。在现代化管理实践中,往往存在不按制度办事不按规则办事等现象,一些现代化管理理念成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却落实不到行动上的条文,管理人员的执行力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再如,一些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质量、成本和进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项目的效益不佳;部分施工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低,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现代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水利水电企业构建现代管理模式的策略

努力提升完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全面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是水利水电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针对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完善水利水电管理体系

针对部分水利水电企业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水利水电企业亟需完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规范化。首先,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企业应健全日常检查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常规工作、技术管理、施工管理等进行常态化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意见,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机构。顺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组建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的构建,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重视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减少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岗位之间的误解和矛盾,确保责任的明确落实,以及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行。最后,制定现代化管理奖惩措施。为了提高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必要建立现代化管理的奖惩措施,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不同员工的管理责任,规定具体的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并真正执行,保证现代化管理有效实施。

(二)树立企业管理新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的思想观念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宝,水利水电企业要用于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一方面,企业要树立水利水电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观念,摒弃水利水电是为社会做公益、做福利的事业的观念。同时,转变无偿提供产品、设施和服务的观念,转变依靠国家、依靠政府发展的理念,自力更生,主动融入市场竞争之中,树立自我发展观念。另一方面,转变保守、安于现状的观念,努力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配齐管理人员,明确管理人员的责权利,激发管理人员的管理热情。

(三)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水利水电企业要以行业优秀企业为标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推动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管控作用。

同时,水利水电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细化绩效评价内容,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提升绩效评价对经营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利水电企业在推进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提升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和水平,确保现代化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就必需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首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才培养。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结合、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结合等方式,加强管理人员行业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既懂管理也懂技术,既懂项目管理也懂施工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其次,适时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水利水电企业亟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可以通过招聘方式从其他企业(机构)引进,充实企业的管理人才队伍,夯实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人才基础。

四、结语

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水利水电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必须实施现代化管理,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推动水利水电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飞.大型水利水电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研究[J].财会学习,2017(11):194+196.

[2]劉富全.水电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J].西部财会,2019(03):67-69.

[3]马艳,彭皓.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04):99.

(作者单位:云南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

资源税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育;整合资源;提高;实效性

成功的教育,不仅要抓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但从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来看,一些学校不注重德育,只注重抓学生的考试成绩,由此而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高中阶段应对学生加强德育,不仅要以学校为主阵地,还要整合家庭、社区等资源,形成合力,多管齐下,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全面实施德育

学校教育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德育获得具有导向作用。但在应试体制影响下,德育被放置到了教育的边缘,其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首先,要加强德育,得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毕竟实施德育的中坚力量是教师。在推进学校德育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主题研究、教研等多种方式,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广大教师从只重分数、只抓成绩向全面看待学生方向转变。我们不否认成绩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不能走极端,而要能全面地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其次,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认知的影响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加强学校德育,要注重优化德育环境,用环境来影响人。在学校德育中,要树立“师德带生德”的思想,从软环境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并能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来感染学生。在实践中,可通过评选“十佳师德教师”“十佳优秀学生”等活动来提升榜样的感染力。同时,要注重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班级文化建设、走廊文化建设等,要注重通过环境的优化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此渗透德育目标。最后,要以学科教学为抓手,通过学科教学来渗透德育。德育要收到效果并非朝夕之功,需要不断坚持和努力,并把德育目标细化后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本身就有很强的人文性,在小说阅读、写作、文言文等教学中,都要注重渗透人文思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样,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注重渗透德育,多管齐下,效果才更好。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促进家校之间合作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作用毋庸置疑,目前,受社会价值观念所影响,一些人会把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归咎于学校教育,很少会对家庭教育提出质疑。其实,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认知、行为习惯的差异性都较大。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思想上出现问题,行为上出现偏差,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的确,家庭教育是实施德育的基础,在推进德育进程中,要注重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形成家校间的合作。要形成家校间的合作,首先,校方要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指导作用。很多学生的父母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教育观念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方法让子女难以接受,很多时候反而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家校合作中,校方要在这一方面加强指导。在实践中,可通过家长会、校会、印发宣传单、校讯通、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家长的引导。为提升家庭教育对德育的作用,德育实践中可建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把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计划让家长了解,以加强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同时,也可开通“家校热线”,方便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和监督。尤其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和家长做好沟通并妥善处理好问题。

三、以社会教育为补充,丰富德育手段

社会资源是促进德育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利用好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德育体系中,还要完成德育管理机制和措施,有效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当然,在引入社会力量的过程中,不能以简单、机械的理论教育方式进行,而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活动、演示、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以此而提升社会力量对学生德育的作用。在引进社会资源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如禁毒防艾教育,可聘请法制副校长,以专题教育形式进行,在教育活动中以生动的案例作为辅助,让学生切实感受毒品的危害。诸如此类,以社会力量作为辅助,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受到德育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四、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但人才绝对不是单纯的分数就能代表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如果学校教育中依然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势必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加强学校德育,要注重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好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并以社区教育为补充,丰富德育的内容,拓展教育途径,让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常立飞.打造特色课程创新德育资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2]赵公弼.传统德育思想的汲取与发扬[J].龙岩学院学报,2009(06).

上一篇:建筑规范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