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2023-09-22

高中政治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通过本框题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的辩证统一,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的依据,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及其措施。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维护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学重点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教学难点

民主程度与民主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投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放大了的图像。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每当我们看到国徽时,对伟大祖国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大家是否知道我国国徽的图案代表了什么以及国徽的政治涵义呢?

[生]天安门象征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五颗五角星,大的一颗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的四颗象征着人民大众,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师]所以,我国的国徽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板书)

一、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板书) 1.我国的国家制度(板书) ①国体

②政体

[师]一切国家制度都是由其国体和政体两部分构成。同样,我国的国家制度也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构成的。

1

2.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板书)

[师]我国的国体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六个字:“人民民主专政”。那么,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呢?人民民主专政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其具体内容有:在我国,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而且还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但工人阶级人数很多,那么如何来领导好国家政权呢?总不能让北京的工人阶级来领导一年,江苏的工人阶级再来领导一年,这样轮换下去。因此,工人阶级就要由她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来行使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在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已发展到1.45亿人,她既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也是社会主义建议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请注意,这里的基础是指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还有社会基础,其范围要广泛得多。在我国,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生]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民主专政就作为我国国体被确定下来了。

[师]很对。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这句话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叫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实质上也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同点: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执行无产阶级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3.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板书)

[师]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过去,剥削阶级国家是在剥削阶级内部实行民主,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两者对比,所以是新型的民主。过去,剥削阶级国家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而人民民主专政是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两者对比,所以是新型的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人民民主的特点(板书) [师]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核心内容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在我国,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②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投影]我国宪法第33-50条确认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三个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物质保障。

2

[投影]教材第15页中的三个保障,并进行分析。 (2)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板书)

[师]这个重要依据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里的“一定范围”如何来理解?是指阶级斗争有时有,有时无吗?

[生]不是。

[师]是指阶级斗争在这个领域有,在别的领域无吗? [生]也不是。

[师]是指阶级斗争在国内有,在国际上无吗? [生]也不是。

[师]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阶级斗争存在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但又不是普遍现象,各个领域中的普遍现象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下图所示:

[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是否表现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和一个完整的阶级之间的斗争?

[生]不是。因为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主要是指广大人民同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斗争,这是当前阶级斗争在力量对比上的表现。

[师]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他们的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走私贩私等犯罪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王宝森、陈希同案,目前的走私贩私十分猖獗,严重冲击我国的民族经济。在政治领域,有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他们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如,1989年北京的**,台独势力,**喇嘛集团。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人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目前黄色的东西、甚至解放前已经绝迹的现象又泛滥起来。在社会生活领域,刑事犯罪分子的抢劫、杀人、放火、强奸等犯罪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八十年代轰动全国的“二王案”,前一时期上海发生的“敲头案”,就是在这次洪灾抢险中,也有敌对分子趁水打劫,抢夺居民财产,等等。

我国还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社会主义制度还会遭受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因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颠覆活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要任务。

(3)人民民主专政的特殊性(板书)

[师]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叫无产阶级专政,如,前苏联等。我国叫人民民主专政,这里既有共性,肯定也有个性。个性是:它在概念的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当然,无产阶级专政也体现这一点)。它确切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社会基础(社会基础的范围比阶级基础的范围大),它指:①工农联盟;②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与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我国在建国初期与民族资产阶级也结成联盟,这一点俄国革命时就没有做到。在实践上也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防止两

3

个片面性。

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板书) 1.重要性(板书)

[投影]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邓小平

[师]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被载入我国的宪法之中。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其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板书)

[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这是由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发展人民民主,实行民主法制化,决策民主化;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取消“人治”。

3.坚持和加强的措施(板书)

[师]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加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的建设,因为他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除了在战争年代是祖国的坚强柱石,在和平时期还有没有重大作用呢?

[生]有。他们在和平时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这次抗洪救灾,既靠人民群众,又靠人民解放军。哪里有危险,人民解放军就冲到那里。没有人民解放军,这次抗洪救灾是不能取胜的。

[放录像]人民解放军抗洪救灾,抢险的一些片断。

[师]同学们,人民解放军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要身体合格,就要报考军校,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贡献!

高中政治教案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将目光更多投向互联网技术,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互聯网+”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就“互联网+”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的内涵,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策略,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使日常生活更便捷、高效。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应该正确认识互联网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应用的意义,利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加鲜活、丰富、生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建设。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的内涵

探究性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能动性、互动性、整合性、超前性等特征,能够深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从心理、身体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政治综合素养,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不意味着要摒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应该有选择地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不应该“一刀切”,所有内容知识都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质量最大化;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应该创新自身教学理念,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拓展信息渠道

高中思想政治属于一种综合性、时效性学科,其知识覆盖面较广,要求信息资源的新鲜性、先进性,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学习对信息的新鲜度及数量的需求[1]。而高中思想政治在“互联网+”视域下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帮助高中政治老师拓宽寻找教学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挖掘更积极、先进、新鲜的信息资源,还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自身的政治信息储备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时事信息的敏感度更高,让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鲜活、丰富、生动。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时事政治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形式和相关政策,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政治知识掌握程度,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常常形式比较单一,老师过于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解释说明,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太浓,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不高[2]。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如在线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或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政治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效果得以提升。

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给学生创设在线学习的教学情境。在线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传统的教学场所是课堂,而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学生只要有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在利用“互联网+”在线学习教学时,针对本课,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切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不同消费理念的短视频,如课本中涉及的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盲目消费等,通过观看视频增加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巧妙设置问题

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有目的性的提问,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巧妙设置问题,不仅增加了老师搜索设置问题的途径,也能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课堂。在运用“互联网+”为学生设置问题时,老师可以运用智慧课堂,使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不可重复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建设,打破传统教学提问模式,为学生提出一些更具有实效性、逻辑性、价值性、探究性的思想政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同时能够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激情,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讨论中去[3]。

如在学习政治哲学《把握思维的奥妙》时,以意识是人脑客观存在的反应为设置问题的出发点,为学生抛出问题:“人们的意识分为几种,不同意识带来的结果一样吗?”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与老师分享自己所想,与老师共同探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与老师一起进步,推动“互联网+”视域下政治教学探究模式的发展。

(四)利用“互联网+”让学生组织合作探究

老師在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影响很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好指引者作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将自己的“导”与学生的“探”进行协调,让学生能有充分的自主思考、分析、探索时间[4]。高中思想政治老师还可以综合学生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讨论、分析课堂问题,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以达到更高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以政治生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例,按照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组,每小组探究不同教学问题,亲身感受本课某一模块的探究过程,不仅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

(五)利用“互联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思想政治知识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应该充分抓住思想政治学科的这一特性,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让思想政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更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5]。

如在学习政治经济生活《个人收入与分配》时,老师的教学重点是以按劳分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教学难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自主探究中,老师提出相关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利用“互联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已成必然趋势,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拓宽信息渠道、创设教学情境、巧妙设置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思考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在能力得到发挥,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教学理念,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小霞.“互联网+”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吉林教育,2016(9).

[2]陈礼根.“互联网+”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高考,2018(18).

[3]郑志东.“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师,2016(28).

[4]张允瑞.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新模式[J].好家长,2017(26).

[5]刘麟.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J].高考,2019(15).

高中政治教案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教育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立德树人是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政治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可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政治是一门比较偏文学的学科,高中生对其内容缺乏兴趣,不利于政治教学的发展。另外,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只注重教授学生政治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在政治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政治;德育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發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并且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党的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中政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尽快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高中政治教学要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基础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找出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德育内容融入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高中政治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

一、高中政治德育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的改革,高中教育开始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培养出专业能力优秀、品德良好的高水平人才。但是,目前的高中德育活动非常少,只有在学生犯错或违反规定时才对其进行德育,这使得德育没有真正融入高中教育。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主要的任务,学校也被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上。高中政治是德育最直接的教学方式,但目前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堂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另外,于高中生知识水平不是很高,对理论知识的内容不能及时消化,导致学生兴趣丧失。在教学方法上,以往教师只选择单纯的训练方法,在课堂上缺乏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下,许多教师已经能够采用合作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法,但是对德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没有明显的帮助。

二、高中政治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有效的高中政治德育教学可以加强学生思想意识。高中生的思维比较叛逆,有自己的想法,随着现代网络的普及,高中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很多不好的想法的影响。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树立高尚的政治立场,从国家意志出发,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道德教育的标准,更好地教育学生。科学有效的高中政治德育教学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人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工作技能,还需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工作。高中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需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帮助。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高中政德教育教学策略

1、改进教学观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阶段,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高中政治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把德育真正落实下来。教师可以针对政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效率,让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德育活动。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探索德育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品德教育的积极性。

2、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高中政治比初中政治增加了难度,政治课本中存在很多知识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很容易挫伤学习政治的热情。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德育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建设高效的德育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主动实施各项教学措施,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规则约束来应对高中生的一些叛逆心理,可以在课堂的日常教学中使用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来进行品德教育。

3、运用红色教学资源

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地使用红色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革命战争时期英雄的爱国精神。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培养更多愿意为祖国贡献和发展的有志之士。教师应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结合地方红色德育资源,让学生理解革命道路上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4、师生加强互动

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是帮助教师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高中政治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积极关心学生,增加师生互动。教师通过有效的沟通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影响。

结论: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高中政治教学工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道德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目前高中学生的思想较不稳定,容易受现代社会不同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构建政治实践活动,将德育教学落实到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王月娥.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政治德育教学策略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0(22):472-473. DOI:10.12223/j.2095-6711.2020.22.185.

高中政治教案范文第4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第二讲

一、谈谈当代中国的国情特点。

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一、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与世界平均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总体来看仍处在世界后列。 第

三、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四、从资源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环境压力大。

五、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六、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

答: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因为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史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再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的摆在了面前。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统筹全局,因为要总览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第三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答: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二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三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四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的思想。

二、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哪些? 答: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功能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其配置资源的功能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从理论上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坚持公有制不影响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2.坚持公有制不影响成为发达国家。

3.坚持公有制不影响高效率。

王丽萍---第三讲 3,4

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当前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答 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改革开放提出新的挑战。第一,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二,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三,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四,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首先爆发于发达国家,但受其影响的不仅是发达国宝,也包括发展中国,并且,发达国家还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

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首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提升对外贸易的水平和质量,把外贸的着力点从数量的扩张到质量的提高。其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反映了我们利用外资的不同发展阶段。最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把扩大服务产品和文化产品出口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四讲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应当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中国要坚持这样的发展道路。

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可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答:第一,国家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发展决定的,而且与其阶级特性密切相关。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近代史上,我国曾经几次模仿

西方的政治体制,搞“三权分立”。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和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这一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制度。如果放弃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必然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动摇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在分权和制衡权力方面有积极意义,队友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腐败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严重的弊病,主要是导致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如果不顾我国国情,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搬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导致民主倒退,社会动荡。

三.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答: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其中,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便于吧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维护政治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执政党建设,使共产党在接受监督中不断推动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独特的有时,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2、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它虽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政党制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其一是具有短期行为,过多地考虑局部利益。其二是多党竞选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政治深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其三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其四是党派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改革困难重重。

最后,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总之,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民主的发展道路和由此所形成的民主模式自然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四、应当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路线是:必须坚持正确德尔政治的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当合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中国体制改革的任务:⑴坚持发展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⑵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社会。(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既要积极又要稳妥。(2)积极稳妥方针是实现改革发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

第五讲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会了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党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思想武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地探索。①指导思想上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思想:②文化发展方向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应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③文化建设内容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④在队伍建设上强调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队伍。以邓小平为主要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这思想强调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有高度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①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强调改革开放④继承和发扬民主的优秀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⑤尊重知识和人才。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并将其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统一起来,形成中国特设社会文化思想建设。①强调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名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胡锦涛为党的代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且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思想。①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来成为民主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软实力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最新成果。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答:p134,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必然选择

第一,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第二, 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

第三, 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第四, 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

第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

第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必须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着眼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重在建设、贵在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一,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 人人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第三, 全社会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我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是什么?我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当从哪些方面着力推进?

答:(1)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

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2)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 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 提出了新要求。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 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 亿人口、56 个民族的大国, 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 靠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弘扬中华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努力“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必须把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在全球化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我们只要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找好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 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有强大魅力和普世意义的文化精品, 并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独到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造出更多富于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现代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在力量组织上, 则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应该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了解、理解和认同。

3、推进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和内驱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 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 推动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内容、形式、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推动文化创新,须从根本上革除旧的文化体制的弊端。要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方向、动力、战略的认识, 冲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4、发展文化产业,升文化的竞争力。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 却面临着文化赤字的尴尬。据《中国出版年鉴》记载:2004年,我国从美国好进图书版权4068种,出14 种;英国引进2030种,出16种;日本引进694 种,出22 种。2005年,美贸易

逆差有所减小, 但仍然是4000:24,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差10倍。从2000年至2004年,国进口影片4332部,口影片却屈指可数。国研究文化的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口电视机, 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单凭经济“ 一条腿走路” , 更需要文化的全面振兴加以支撑。政府在积极鼓励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将文化产业置于一个更高的高度,定发展战略, 加大财政投人与政策支持。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文化贸易强国, 在文化输出过程中, 往往都是企业充当主要角色,而政府则主要起保驾护航的作用。但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主要靠非赢利的事业性文化交流。我们要想扭转文化贸易逆差, 就要让文化企业先练好“ 内功”。要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此,后需要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及潜力型的企业,励这些企业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过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特别是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国家层次的文化产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和政策完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把握机遇,力发展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化项目和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出版、广告等媒体产业, 同时,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走向国际化。

第六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事属性,是社会建设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取向。要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友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兼顾不同阶级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在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第六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4.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管理制度。

三、为什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中国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什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公平、促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正确处

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社会建设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2)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3)当前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

(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为民生改善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新变化的特点有哪些?当前统筹协调我国社会利益关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1) . 一是利益主体多样化,二是利益来源多样化,三十利益差距扩大化,四是利益关系复杂化

(2)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应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答:(1)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 第二, 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三, 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第四, 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2)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全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妥善处理和缓解社会矛盾。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特别是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着力提升信息网络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七讲

王则--第七讲1,2

三,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如何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因为: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所以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四、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的保障。这里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制度,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绩考核制度,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三个方面。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保障。

五、科技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技术支撑。科技发展既反映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我们既要看到科技对环境的破坏力,又要看到科技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关键是人类不能误用技术或无节制地利用技术而导致破坏环境。

四,中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问题上坚持怎样的认识?国际社会应对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哪些方面?

坚持这样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欠下了许多历史债务,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累积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发达国家该对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承担更多的债务和义务,也应该有更多的投入和经济技术支持。

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

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

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第八讲

一、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共产党的领导与科学社会主义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理论与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的奠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

(4)回顾中共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有能力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有能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保证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主动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的领导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紧密联系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哪些?

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 关于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

(2) 关于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思想;

(3)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

(4) 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5) 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6) 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

三、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什么?党应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和“危险”? “四个考验”及其应对措施:

一, 执政考验。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改革开放考验。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市场经济考验。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肤,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外部环境考验。

1、以机敏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2、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国的改革

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四个危险”及其应对措施

一, 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克服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理想信念

动摇、缺乏忧患意识等不利思想,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

二,能力不足的危险。不断提高领导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培养领导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中政治教案范文第5篇

摘要: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导入”艺术的讲究,是能否上好一节课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就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导入”艺术(以下简称“情境导入”)的作用、方法和原则做了一些初步探究。

关键词:“情境导入”艺术;三贴近;作用;方法;原则;政治课堂教学

为了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目标,就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和谐,真正体现“求新”“求实”“求活”的要求,教师应在课改中不断探索和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根据新课改的实践以及许多一线教师的课件研究,认为“情境导入”的讲究,是政治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笔者现就“情境导入”的作用、方法和原则做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情境导入”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好了,对于新课改的一堂课来说就有了希望。那么,“情境导入”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1. 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原理,“情境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刚开始就能高度集中。上课刚开始,多数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仍处于下课前的激动、兴奋、愤怒、哀愁等各种情绪的波动中,并未进入上课角色。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导入”,就能帮助学生迅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调整心理状态,调节情绪,转移注意力,形成最佳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这是指“情境导入”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如果开门见山就会使新知识来得突然,新旧知识缺乏联系。尤其在当今时代,更加要求教师利用好“情境导入”。好的“情境导入”,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知识链,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进行铺垫;也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与此同时,好的“情境导入”,是沟通师生情感和师生“互动”的第一桥梁,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活跃思维,充满激情地学习新知识,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3. 具有激活兴趣的作用。这是指通过“情境导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霍列斯曼也说过:“教师应设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学只不过是在打冷铁。”可见,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好的“情境导入”,恰恰可以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促使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形成的第一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善于利用“情境导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兴趣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情境导入”的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开好头,充分发挥“情境导入”的作用,得讲究“情境导入”的方法。

1. 设置疑问法。当今高中生,思想活跃,见识宽广。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情境导入”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事例或故事法。事例或故事的应用在政治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最为普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事例或故事应来自社会生活,具有新颖性、兴趣性、典型性和哲理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以事论理,寓理于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力度。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运用事例或故事做“情境导入”,一开始就可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从而引人入胜。例如:在讲授《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框内容时, “情境导入”可以简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寺庙,每次分粥时大家都觉得不公平,然后大家一起谈论几种方法:拟定专人来分,结果是那个负责分粥的人,自己碗里粥最多;轮流分,将分粥的权力公平分散了,可是在一周中,每天总是只有那持勺的一人喝饱吃足,其他6人则饿肚子?;公选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分,开始时基本公平,慢慢地,他自己以及会溜须拍马的人的碗里就多了起来;成立“分粥委员会”与“监督委员会”共同来抓,开始还不错,后来两个委员会因意见不一互相扯皮,等到“取得共识”,粥全凉了;还是轮流分,但规定轮值分粥的那个人,自己必须最后才取剩下的那碗粥。这下奇迹出现了——7碗粥,天天都是不多不少一个样。因为,主持分粥的都不想吃亏,因此都细心地分得一样多,然后导入新授内容。

3. 运用直观教具法。直观教具(如图片、照片、实物等)具有直观性、现实性等特点。借助直观教具做“情境导入”,可以加强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将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这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做“情境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4. 歌曲渲染法。一般来说在很多课堂上,往往会造成一种严肃而紧张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心情紧张,思想压抑。这样,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难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情境导入”中播放与新授内容有关的歌曲,既可以形成轻松、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使教学配合得和谐默契,师生情感和谐协调,又能帮助对新知识的感悟。

5. 采用漫画法。漫画富有形象、幽默和充满哲理性。而有些思想政治概念和原理较抽象,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学起来常感到很吃力、很费时和枯燥。因此,教师在“情境导入”中运用适当的漫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易懂;另一方面,教师教起来既自然,又深入浅出。

6. 讲述时事热点法。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根据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时效性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把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情境导入”中,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所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进入课堂,来分解新授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导入”的原则

为了实现“情境导入”与新授内容的最佳结合,“情境导入”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 求精原则。“情境导入”的讲究,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联络师生感情,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因而“情境导入”时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宜太长,其内容不宜太多,应在“精”字上下工夫,做到适时适度,简明扼要,恰如其分,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

2. 求实原则。“情境导入”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每一个“情境导入”都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设置。因此,“情境导入”的讲究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统一的目的。

3. 求新原则。“情境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力求使“情境导入”的语言精炼、生动;使“情境导入”的设计巧妙、新颖、有趣味性;使“情境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情境导入”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情境导入”的实效性;才能不断使“情境导入”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用生命培育生命。”“用教师的真心换得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帮助学生跨越高考思想政治。”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思想政治教学的天空无限广阔。因此,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有责任研究新课改中的各个环节,以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共同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高中政治教案范文第6篇

课堂导入整体性设计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把握住课堂导入环节的整体性,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以高中政治课为例,探讨整体性课堂导入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明确整体性导入内涵,深化衔接铺垫

很多学生都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教师也不知道怎样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理想。整体性导入设计,其关键就在于对政治学科知识整体视角的把握,突出知识导入与组织、呈现,讲究课程衔接,重点梳理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各自的教学任务,以便于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展开课程教学。如,对“经济生活”课程脉络的梳理,通过导入设计,将主人公设计为某一个人,从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展现“经济生活”情境。毕业后找工作,工作后通过缴纳个人所得税来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从日常消费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再到一些人辞职下海经商、组建公司、参与工程竞标等的过程。在这些情境导入设计中,要把普通的少年当成是成功的商人,并将经济、社会、生活、税收、科学、消费等内容贯穿其中,也让学生能够从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职业生涯观等,而这也是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新目标。

二、融入整体性教学任务,以兴趣为导向

课堂导入是优化课程教学结构的重点。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都比较重,对于政治课程,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更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问题上,可以借助教学导入环节来实现。如,在学习“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时,对于该节内容,我们将选举问题与高中班级干部的选举联系到一起。课堂导入伊始:各位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你们参与过班级干部的选举吗?班级通常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选举?如此的课堂导入,既对应了本节教学内容,也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开始回忆班级干部的选举过程,有不记名投票选举,有候选人竞争角逐……从这些选举方式中,逐渐引入本文的“民主选举制度”,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也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以信息化教学为补充,优化课堂效率

高中阶段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较高,而政治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教学信息范围广,如果在教学导入环节未能充分展现教学内容,则难以实现课堂的高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也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讓课堂导入更加生动。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PPT,导入近年来农贸市场中生动鲜活的事例,“豆你玩”“蒜你狠”等概念的分析,能让学生认识到绿豆、大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果蔬,竟然会受种植面积、产量、市场流通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格的波动。这些生动的案例导入,能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现象中体味经济学的内涵,加深对政治经济概念的理解。

四、梳理课堂导入的重点,体现教学重心

政治课程导入设计要把握教学重心,尤其是在整体性设计上,要发挥其纲举目张的综合作用,突出教学难点、重点,明确教学任务,提升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时,在课堂导入上,可以将“消费观类型的划分”“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消费观”“如何鉴定消费观的合理性”“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等问题作为本节课导入和探讨的重点,由此来细化知识点的呈现,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教学板块的衔接,要突出整体性

高中政治课程整体性导入设计,要重视不同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要确保教学活动组织的流畅性。课程导入设计,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兼顾不同内容转接中的导入细节,特别是从一部分内容转向其他内容时,要做好教学话语转承的预设,实现教学流程之间的无缝对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整体性研究与教学成效息息相关,广大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将教学导入融入整体教学设计与组织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中学)

上一篇:女职工合理化建议范文下一篇:企业品牌战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