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主要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几个方面形成报告。

关键词: 医学文秘 专业现状 专业发展 调研

医学文秘专业主要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掌握医学和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秘书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就业于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为了使医学文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一致,同时为医学文秘专业规范办学、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基础资料,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相关医学类教指委的工作部署和卫生管理类分委会工作计划,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我们采用文献研究和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全国开设医学文秘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对医疗机构领导、医院内设管理机构的负责人、临床科室主任、重大医药课题的主持人、招聘单位、用人单位、毕业生等问卷调查,进行工作岗位的调研。对用人需求、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等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旨在为医学文秘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1.医药卫生行政职能部门:

包括各区卫生局业务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医政科长;各区防疫站站长;各区卫生监督所所长。

2.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

包括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医院院长、院办公室主任、医务科长、科室主任、档案中心主任、秘书;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办公室人员;医学相关企业主管、管理人员。

3.毕业生:

调查对象为2007届至2010届医学文秘毕业生。

4.同类院校:

目前国内已经开办医学文秘专业的4所学校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昆明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但是,在调研中同类院校问卷资料收集困难,因此实际参与此次全程调研的仅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共计两所学校。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资料的收集主要来源于文献研究和现况调查。

1.文献研究以“医学文秘”为关键词,对1979-2011年图书期刊数据库文献(CNKI:维普等)、网络文献(教育部、卫生部及各院校网站,百度等)进行检索,收集医学文秘相关资料,以便了解医学文秘专业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搜集开办医学文秘专业院校的资料介绍,掌握医学文秘发展现状。

2.现况调查以访谈、研讨会、问卷调查等为主要形式。访谈主要包括电话问询及一对一交流沟通。

(三)调查内容

1.校际间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医学文秘专业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组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师资队伍、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等;

2.行业、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岗位群、从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课程要求、资格证书要求、未来几年毕业生需求情况及未来该岗位人员的发展空间等24个方面;

3.对毕业生进行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形势、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要强化的技能训练和课程等内容;

4.对实习单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性质、招聘渠道、就业岗位、所需员工素质、胜任岗位工作需具备能力、支持岗位能力的课程、改善知识结构的建议、本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和不足、实习生工作表现总体评价等内容。

二、专业的历史沿革

(一)国外专业的历史沿革

医学文秘的职业化是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必然潮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秘书工作呈现出职业化特征。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在集团内部处于协调、辅助地位的秘书的作用得以强化,而经济发达社会各个行业对秘书的大量需求,又使秘书工作出现很多分支,逐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在医学文秘发展道路上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早在1948年国外就已经出现了专门针对医疗秘书的手册。医疗秘书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处理各种繁琐的文书。医疗秘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院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国公立医院的每个科室均有多名医疗秘书。她们是教授和医生的得力助手。这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医疗秘书均毕业于专门的医疗秘书学校。科主任通常有3—4名医疗秘书,教授有2名秘书,主治医师每2人有1名秘书,住院医师每3—4人有1名秘书。这些医疗秘书通常担负着咨询、预约、收发邮件、接待、打字和管理病历等任务,大大减轻了医生的负担。法国的医生不像国内的医生那样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写病历、病程志、术前讨论和手术记录上。他们每人都有一部小型录音机,医生将患者的病史、查体和手术记录等资料口述录音后将微型磁带交给医疗秘书,由秘书戴耳机接听打出,医生检查无误签名后放入患者的档案袋。由于医疗秘书的存在,大大减轻了医生的负担,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业务。除出门诊、急诊和参加手术外,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科研工作。”①

医学文秘作为文秘的一个分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对医学文秘人员学历要求和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对医学文秘理论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日益迫切。

(二)国内专业的历史沿革

医学文秘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医药卫生系统行政秘书岗位。专科层次医学文秘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是: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具备扎实的秘书学专业知识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擅长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外语水平较高,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等,经过实训实习锻炼养成良好的公关和协调能力。

目前在全国县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等机构,从事办公室等部门的管理,以及病房、病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医生、护士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转行担任,极少数是文秘专业人员。他们中许多人虽懂医学,却不懂管理,或虽懂管理却不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或虽懂文秘却不懂医学和管理。现有复合型医学文秘专业人员缺乏,导致这些单位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不高,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对外交流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国务院2009年4月6日发布新医改意见,从2009年起,中国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推进,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卫生部门或卫生机构的领导,要实施有效的、富有前瞻性的内部管理和外部交往,就必须有能够辅助决策、当好参谋、提供综合服务的医学文秘人才。所以培养一批适应医药卫生行业的岗位需要,既懂医学、又熟悉办公管理,同时掌握文秘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医学文秘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医学院校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培养医学文秘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不少学校虽然设有文秘专业,但都只具有文科行业背景,缺少针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医药公司等单位秘书工作必须具备的医学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远远不能够满足医疗行业的特殊需求。在这种情况之下,200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开始招收医学文秘专业学生45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于2007年设立此专业,招收30人,目前已开办此专业的4所院校中,办学5—10年的有3所,办学5年以内的有1所。可见,医学文秘专业已经开始起步。

三、专业建设现状

(一)国外专业办学情况

医学文秘的岗位需求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目前在医学文秘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各国存在着差异。

在欧美国家,秘书是一个素质要求很严格的职业。“美国的秘书教育分为高等院校秘书教育、高中秘书职业技能教育和成人学校秘书培训教育三种类型。另外,美国还有三个全国性的秘书协会,即法律秘书协会、医药秘书协会和全国职业秘书协会。在美国,医学秘书被称医药秘书,在医疗系统中作为医生助手。一名合格的医学秘书,要去专门的培训学校学习;美国的医务助理协会通过考试发给合格人员证书。医药秘书专业课程: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医药法、医学专门术语、医学秘书的听写与录音等。此外,美国的秘书通常以复合式教育培养而成,医药秘书常由医学院毕业生经过秘书专业学习后担任。”②“法国公立医院的每个科室均有多名医疗秘书,他们是教授和医生的得力助手;这些医疗秘书均毕业于专门的医疗秘书学校。英国的秘书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秘书人才。英国医院的秘书必须受过专门的培训。新加坡要求辅助医学的人员必须是大专院校毕业生,且具有至少三年的毕业后相关工作经验。”③

“西方各国医学秘书教育考核内容的职业化特点较强,比较偏重于教学计划中的职业技能课,如打字、速记、笔译、听写记录等职业技能,而且每项技能都有明确具体的量化测评指标。另外,考试中偏重于医学和信函写作等秘书职业知识能力,职业特征突出,量化标准具体明确。”④

(二)国内专业办学情况

参与全程调查的同类院校仅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故国内专业办学情况以上述两所学校提供的信息为据。

1.培养目标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医学文秘专业是培养具备医学和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具有秘书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操作技术,有一定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就业岗位

就业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公司及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

3.国内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现状分析

(1)总体情况

1)院校分布目前国内已经开办的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分布在4个省,分别是江苏、安徽、黑龙江、云南。从以上情况来看,开设医学文秘专业的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较少。

2)隶属系部目前所有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此专业的专业名称均为“医学文秘专业”,参与问卷调研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将此专业归于人文社科系,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将此专业归于公共卫生系。

3)招生规模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人数平均为80人/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招生人数平均为50人/年。

4)岗位证书分析:鉴于高职高专的办学特点,要求学生“双证”毕业,因此本调查对学生毕业后岗位证书通过率进行追踪调查。目前国家仅有针对文秘专业的“秘书资格考试(四级)”,尚无针对医学文秘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因此,我们仅对毕业生“秘书资格考试(四级)”证书通过率进行追踪调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一次通过率为92.3%。

(2)课程安排

1)教学组织体系两所院校都设置了医学文秘教研室。医学文秘教研室主任均为副高及以上职称,并且都是医学文秘专业带头人;其中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带头人为省级。

2)课程设置

分为公共课程、医学相关课程、文秘相关课程、医学文秘交叉课程及选修课五个模块,具体设置如下:

A.公共课:总学时安排分别为526学时和564学时,包括英语、思想政治课、体育、计算机、大学语文。

B.医学相关课程:总学时安排分别为256学时和380学时。两所院校课程种类基本相同,都包括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

C.文秘相关课程:总学时安排分别为707学时和908学时。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书法、普通话、管理实务、新闻写作、秘书礼仪、秘书原理与实务、秘书心理实务、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实务等。有的还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训课、网页制作、市场营销等课程。

D.医学文秘交叉课程:总学时安排基本为270学时左右。开设课程主要有: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医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

E.选修课:两校都设了选修课,分别为108和144学时,课程包括:医患关系和医疗安全、美学、公务员考试与秘书资格证书考试指导、写作欣赏、逻辑学等。此类课程的开设两校有所不同。

总体上,除选修课外,两校其他各类课程的开设较为统一,能够涵盖医学和文秘专业的教学要求。

3)教材使用

因该专业属新兴、跨行业的综合专业,故目前在用教材多为国内知名出版社的本科系列教材,部分学科的实训指导采用校本教材。

4)师资队伍

A.学科背景,目前,两校医学文秘专业教学团队学科知识结构比例情况基本相同。

表1 两校师资队伍学科背景比较

B.师生比两院校的师生比分别为1:4.6和1:3.3。

C.年龄30岁以下者占38%,31—40岁者占38%,41—50岁者占12%,51岁及以上者占12%,从年龄分布上看,医学文秘专业教师多为中青年,精力充沛,有利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D.专业教育时间工作3年以下者占37%,3—5年者占6%,5年以上者占57%,一半以上教师从事医学文秘专业教学满5年,表明大部分教师即使是中青年专职教师都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E.职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占37%,讲师占26%,助教占37%。

F.进修学习两所学校都选派专业教师在省内或省外相关机构进修学习,时间多为半年以内。由于是新兴专业,故培训的专业对口性及培养力度还有待提高。

G.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值为:0.9:1,其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占85%,调查表明兼职教师专业水平较高,基本能适应教学需求。

5)教育教学改革

近几年,工学结合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学改革方向,两所院校均建有校外实训基地,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以医疗机构为主,占77%,卫生事业单位占12%,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占1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校外实训基地全部为医疗机构。其中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人员既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又是实训中的带教教师,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条件建设

1)经费投入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师资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均投入1万元/年,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0.6万元/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师资建设”投入投入0.5万元/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1万元/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投入2.4万元/年。

2)校内实训室

主要为综合实训室,面积为70余平方米,配有电脑、投影仪、投影幕、配套桌椅等设备,可承担医学文秘专业的多种实训项目任务。

调查显示:两所学校较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和学校均有指导教师。已经开发的校外实训基地多数为医疗机构,能基本满足目前的需要。

(4)顶岗实习及就业情况

1)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单位类型主要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公司及医药类各级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为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

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2007年始招生院校,2010年为首届学生毕业,就业率100%,对口率100%;哈尔滨医科大学09年没有毕业生,08年和10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对口率分别是94%和85%。参与调查的两所院校总体就业率、对口率均很高。

3)就业市场情况

调查表明,各相关单位均表示出较强的用人意向,南方省份好于北方省份。学生就业单位情况:医疗机构53.8%,医药公司30.8%,卫生事业单位7.7%,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7.7%;就业岗位依次为:办公室办事员、管理、档案、接待、文书、秘书、礼仪;调查单位今后几年大致能接受本专业毕业生的情况:10人左右30.8%,3到5人38.5%,1人左右30.8%;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医疗机构和医药公司,岗位主要是办公室办事员,专业对口率高。参与调查的单位,今后几年对医学文秘专业毕业生仍有较大需求,学生有较稳定的就业空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文秘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是一门较年轻的专业,但学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有较稳定的就业空间。然而,通过这两所学校的调研结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有待今后在专业建设中改进,具体如下。

(一)社会对医学文秘专业的认可度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尤其是医药类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医学文秘专业虽有较大需求,但对该专业的认识基本尚停留在文秘加医学的罗列式人才模式中,且偏重于文秘;而且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医药卫生类单位的发展发育完善程度也不同,因此对医学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有的地区的用人单位还停留在专业人员兼任单位秘书的观念中。

(二)医学文秘专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缺失

医学文秘由于是一个新出现的专业,社会上还没有相应的医学文秘工种,因此缺乏医学文秘专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也没有开设相应的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考试,这与医学文秘专业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很不适应。

(三)医学文秘学历证书课程与相关职业资格的考核不能完全匹配

医学文秘作为文秘大类的一个分支,在目前国家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考试及执业资格准入前,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就成为了该专业人员唯一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医学文秘专业特有的医学类特质使得课程设置不可能与文秘专业类似,这就导致了该专业课程设置必然与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不能完全匹配,因此会造成毕业生“双证”持有率低。

(四)医学文秘专业从业人员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晰

受制于国家目前缺乏对医学文秘专业工种的认定及执业资格的准入制度,导致该类专业技术人员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这也直接造成了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医药卫生事业单位对该专业人员在聘用上持审慎态度。

(五)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有待完善

因为医学文秘专业是一门新兴年轻专业,且国家尚未有相关专业认定及职业标准,因此该专业课程设置缺少相对统一的标准,课程体系的主干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与该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教材也应在摸索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及岗位实际需要。

(六)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提高

目前教师虽然专兼职配比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但缺乏交叉专业教师,且由于该专业起步晚,相关培训不够完善,且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师资队伍的相关专业交叉培训工作还有待提高。且个别年轻教师行业、企业相关工作经验不足。

(七)实训条件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

目前校内实训多以综合性为主,尚未创建针对不同职业能力需求的专门的实训室,实训项目及实训条件在针对性及职场性的设计上还有不足,距离开放实训室,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多学多练,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校外实训基地目前主要用于见习、实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合作深度还有待加强。

五、对策与建议

(一)尽快出台医学文秘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高职高专各专业,尤其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立的新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遭遇了就业时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竞争,由于缺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非专业人员的就业成本相对较低,对专业人员的就业造成较大冲击,不利于专业发展,更不利于行业进步。

建议成立由卫生部、教育部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的工作小组,就医学文秘专业等相关医学类专业进行详尽调研,首先承认医学文秘工种,并出台医学文秘专业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认证、准入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这样既可促进引导该职业的有序发展,更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通过执业资格认证提升社会认可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国家对该职业的认可,必然会提升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继而提高用人需求。

(三)制订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教学标准

根据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进程,以及社会发展对医学文秘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组织调研,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设置的标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教学组织、师资配备、实训条件要求、毕业实习等主要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合理界定医学文秘从业者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依据。

(四)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材建设

依据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教学标准,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建立医学文秘相关课程标准,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将医学课程与文秘课程进行融合,在强化医学基础知识、融入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职业需求。

总结成熟的办学经验,摸索、编写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符合医学文秘职业能力需求、与课程配套的专业规范教材。

(五)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工作

1、委托国内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院校举办医学文秘师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为医学文秘专业提供专业性的师资培训;

2、给予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及实践教学能力。

(六)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教学标准,建立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主要建立融针对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仿真校内实训基地,以及相关专业理论讲授与顶岗实习同步进行、多岗轮转的校外实训基地。

总体来说,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文秘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学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虽未来发展前景尚不明朗,但有较稳定的就业空间。

以上调研报告由于时间短、工作量大,调研样本量少而形成,因此,得出的结论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国内医学文秘专业发展的良好趋势,仅供参考。

注释:

①舒衡生,法国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概况,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shuhengsheng_

1297.htm.

②马哲新.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③马哲新.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④蒋姝蕾、陈燕.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课程标准的开发[J].职教通讯.2007,(5).

参考文献:

[1]王敏杰.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设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2).

[2]廖金泽.秘书训练[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张丽俐.商务秘书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孙荣,杨蓓蕾,袁世祥,陆渝芳.秘书工作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陈伟国.高职教育服务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杜宏伟.高素质文秘人员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21).

[7]杨丹.医院文书工作与医院档案的关系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8,(3).

[8]叶彤.现代文秘人员的素养与文档工作初探[J].档案与建设,2009,(2).

[9]李欣,李国栋.中外秘书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7).

[10]葛红岩.高职高专秘书实训课程安排与考核[J].秘书,2008,(3).

[11]李春彪、生素巧.从系统集成看高职课改与教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12]高莉.文秘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13]陈文蕾.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15]蔡超.秘书网络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刘冶陶.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8,(5).

[17]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1).

[18]陈玉仑,吴向前.办公文秘专业技能培训教程[z].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4.

[19]蔡超,杨锋.现代秘书实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秘书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21]陈文蕾.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趋势[J].秘书,2005,(6).

[22]韩玉芬.国外秘书要求新趋势对我国高职文秘教学的启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3]金海燕.关于新时期秘书专业建设的思考[J].秘书之友,2005,(8).

[24]王水琦.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8,(4).

[25]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6]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5).

[27]关玉杰.激活课内,拓展课外,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4).

[28]李丽.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J].秘书,2005,(2).

[29]周争艳,王静.秘书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0]王海梅.地方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1]沈建红.文秘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

本文是2010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以能力为本,构建医学文秘专业“123”课程新体系》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1202。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为了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党和政府越来越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这使得党校的教育工作压力不断增加。那么,作为党校教育工作的基础--行政管理,就要强化和发挥其专业教学在党员领导干部培养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县级党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入手,进而对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做一定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引言:

在新形势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党校不断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就在这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如果综合考量现今党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注重和加强对党校行政管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历史作用和现状

(一)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作用

在中国,县级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基地,对党的思想理论和作风在基层的建设有着很积极的促进作用[1]。

四十年以前,县级党校就开始一直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轮训的基地,担负着一个县区的党员领导干部培养的任务。回溯以往,县级党校先后通过干部培训轮训、在职函授教育和其他学历教育等方式培养造就了很多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使他们在提高理论素质的同时,又增长了才干、增强了改革发展的能力,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人才支持。

(二)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当前,在很多县级党校中,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模式还一直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大都以老师的教学为主,而缺少与学员的互动,且这种教学模式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阶段。这表现在,老师在课前准备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划好重点,然后在课堂上将课前所划重点逐一进行讲解,学员只负责听讲和做好笔记,最后是学员将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及时完成。很明显,这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员主动学习和学员参与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如此,又怎么能体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呢?

2.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实践环节的缺少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整体而言是要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县级党校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在干部培训工作中积极作为,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开展具体的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快培养的进度,往往会选择忽略专业教学中的部分实践环节。这主要表现在,老师在进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时,往往会采用视频影像资料进行课程教学的講述,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以一些相关问题的简单提问。试想,这种学员近乎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会对学员提高知识素养能有多大程度地提高,更不要说培养出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了。而且,在课堂教学之余,县级党校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联系周边的资源,而开展对学员实践活动的教学,这样学员的学习就会局限在固定的范围之内,而不能有所提高,甚至是逐渐与社会现实脱轨。如此,必然会导致党校开展行政管理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设计案例教学

在谈到县级党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主题时,其实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要求学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通过进行针对性的理论教学,逐渐培养学员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员思维模式的改变[2]。

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模式就是老师选取在行政管理领域具有比较代表性的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当然在这过程中也得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因为案例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所以老师在选取教学的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要符合给学员学习制定的学习目标;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重与学员的积极互动,要充分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如在讲到如何注重年轻党员领导干部后备人才的培养时,老师可以让学员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三是在选择好教学案例后,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做好比较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所取案例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二)双循环教学

除了对行政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也是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因为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并不断作出自己对于理论知识的新的体会。因此,构建双循环的教学模式在当今县级党校培养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的环节中,例如老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要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讲到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更好地服务这个话题时,老师应该合理组织学员们去周边的落后地区开展一些公益性的活动,让学员们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更加深入,要将其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角的一句口号。

(三)多方面发展

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以学员未来工作重点为依据、以特定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而融合构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相比对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开设的其他课程,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更加注重对学员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对于思想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的培养。因为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培养,对于国家的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

当然,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知识培养也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可具体分为:对于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管理知识的培养等等。

就整体能力而言,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可以为国家建设更好地服务优秀人才,所以会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员的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具体的能力包括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现象调查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等。例如,老师在课程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安排理论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安排党性教育、计算机、社会调查等课程。所以,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

(四)保证质量

除了以上的三种教学模式,还要设立保证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如做好各部门协调能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向、落实岗位责任制等等。具体表现为积极发挥各个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组织计划的严密性,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深化教学准备、提升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及时发现、归纳问题、采纳建议,建立问题改进、主动负责机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以上这几种方法互相联动发挥作用的成果下,基层党校的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必然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对于党校的党员领导干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县级党校在对基层的党员领导干部培训轮训中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新形势下,基层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于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自然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于县级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自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艾春香.浅析党校行政管理问题及创新对策[J].管理观察,2015,(33):152-153.

[2]黄琴.党校行政管理工作之创新[J].学术交流,2013,(S1):20.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目前仍未彻底走出摸索阶段。随着高职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争议。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我国构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现状,尝试性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法规,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高职教育仍得不到高效、健康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得不到显著提高。究其原因,高职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导致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相关部门及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行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构建配套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

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兴起的背景

自20世纪中期起,世界各国先后将高等教育推向发展高潮,美、日、英、法等国的高等教育相继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关注。高等院校,其中也包括高职院校,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尝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兴起的背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公共管理的兴起给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范式,激发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兴趣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级与公众的参与权受到严格的限制。公共管理的兴起给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范式,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正是在此发展形势下,国家在保证高等教育實现国家目的的基础上,逐渐下放了对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权力,以顺应国家发展形势。而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管理也引起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在此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引起国家及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

2. 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的跨越引发了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

量变引起质变。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变化。当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包括学校类型与规模、教学课程与形式、高等教育观、学术标准在内的教育质量问题。加上受教育者对教育个人收益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开始积极探索与实践符合本国国情与国家发展形势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 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力量的变化引起高校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家权力、市场机制和学术权威。随着世界各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加。高校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可以说,市场机制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现状

1. 教学模式落后

自2000年高校扩招后,许多中专学校纷纷借机升级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学校档次被提升,但是教学模式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沿袭传统的中专教学模式,导致其教学成效不高,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 专业设置不合理

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专业的开发团队,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比如,高职院校看到IT行业发展形势火爆,纷纷开设了IT专业。而其专业设置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审查与研发程序,导致其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内容匮乏。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人才难的尴尬局面。

3.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差,学生实践活动少

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比较低,导致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差,设备落后或不足。这不仅打消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影响了自身实践技能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高素质技术技能质量方面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用人需求。

4. 生源少且整体质量差

高职院校普遍生源少且整体质量差。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就业市场欢迎度不高,高中毕业生大都不愿意去高职院校就读,这给高职院校招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加上其他原因,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大都很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基础差、底子薄,且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深入、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加之,实践活动少,学生学到的都是空洞的理论内容。高职毕业生在技术水平、操作技能、综合素质方面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而,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这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关系,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突破此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三、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主要路径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不规范、评价专业化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这间接导致高职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出现断裂、错位现象。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教育质量得不到显著提高。在此严峻形势下,完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以下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路径与方法。

1. 推进人才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

当前,我国现行的由政府主导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地衡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否认,政府主导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过于单一,导致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主要以对政府办学要素和学校育人结果为主,社会评估、用人单位的评估和学生自身以及学生家长的评估环节相对比较薄弱。而且由于评价过程缺乏社会力量的监督,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现象。因此应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加强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的评价。

2. 提升人才质量评价专业化水平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复杂,是一项系统且技术性、规范性、科学性要求极高的活动。由于我国缺乏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受到专业化水平的严重制约。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化水平,对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从提高評价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规范评价数据信息采集、优化评价标准等角度进行改进。

质量评价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价值分析和判断活动。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仅要注重评价人员理论与技术能力的培养,还要培养评价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由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数据采集活动不够规范,容易造成评价结果产生偏差,甚至失真,这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政府和高校应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我国现行的评价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但其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才自身的个性与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3. 完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重视共性、忽视个性,缺乏科学性和特色,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注重宏观统一性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人才培养地方发展形势,注意多体现中观乃至微观的个性指标,从而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指标,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不可能在评价指标要素上全部体现出来,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上,应排除相关性不大的指标要素,抓住能够反映本质问题的关键要素,从而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但是,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其评价主体和评价机构还不够完善,因而其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导致其可信度和有效性的缺失。有鉴于此,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注重可信度和有效性的积累。

科学、有效的高职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成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要借鉴国际先进管理体制,结合各院校和专业的特点,不断改革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学校高效、健康地运行,进而促进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单一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很难发挥作用的,需要建立配套的管理机制、制度。比如,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逐步规范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使各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庆旭.地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学,2008,(5):74-75.

[2] 崔瑞锋,冯蓉.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经验透视与借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99-402.

[3] 贾秀险.英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1):19-22.

[4]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 赵炬明.超越评估(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39-49.

[6] 袁丹丹,杨德成.适应职业院校新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42.

[7] 许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46-48.

(编辑:王春兰)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个面向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本科专业,为社会培养了许多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人员。然而,今天依然出现了该专业人才供给中的结构性矛盾,这一问题产生更多是我们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忽视了需求与培养的一致性问题所导致的。我们要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式创新,寻求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就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更新和教学手段优化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优化;教学方式;人才培养

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主要是为适应21世纪建立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技术性的特点。由于我国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时间还比较短,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原有的基础条件依然薄弱。通过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建设的具体分析,无疑有利于我们探索出一种符合该专业特点和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行政管理专业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在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出现,其中既有整个社会就业状况不理想的影响,也存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化、固定化的问题,以及就业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所致。陕西师范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自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1年,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与研究者已经有近330人。就业统计报告显示:2012届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共41人,已就业的39人,就业率达到了95.12%,在全校各专业就业率的排名居于前十。只是这两年情况不太乐观,根据学校去年的就业统计数据,2014届行政管理本科生就业率下滑到了90.62%,当然这与中国就业与市场环境也有紧密关联。已就业的学生两大流向是考研和大中型企业,多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销售、人力资源、文案策划、管理培训等工作,近些年一直保持着这种平稳的就业结构和就业状况。针对这种就业流向,大学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应该以就业和升学为导向来建设,而目前问题主要在于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该专业的课程主要由五大模块构成构成: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实践模块。这些模块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见表1①

表1 行政管理专业各类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

上述图表反映出的一个基本问题:面向实践活动的技能性课程仅占13.4%,同时,专业课程模块的学科倾向也非常明显。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①公共管理类,如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②政治类,如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地方政府学等。③法律类,包括行政法、刑法、民法、行政诉讼法、宪法学等。④应用技能类,如办公自动化、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电子政务、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政府信息管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等。

二、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障碍及原因

1.课程设置上设置单一,缺乏特色

在行政管理学这个新兴专业上,许多高校都存在课程设置非体系化的问题。国内高校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其课程设置基本上大同小异。如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设政治学类课程8门,管理类课程5门,苏州大学政治学类是7门,管理学类5门。余敏江对行政管理专业认同度的实证调研发现,“毕业生认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对就業发挥作用的比例不足28%,73%的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计不太满意。”②这种单一化模式对于西部的师范高校而言更为不利,没有将西部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发挥出来,难以形成专业办学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给学校的招生与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2.过于重视基础理论,忽视专业技能培养

如今的高等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更多是带有普及性质的教育活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工作技能。同样,行政管理的专业性质也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管理、技术和政策融合起来,从而对现实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活动有一个明晰的判断。但是从目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关于管理原理类的理论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以提高学生行政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不到20%,又明显偏小。在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学生的实践课程甚至达到了70%,跟我们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研究方法与素养,无法适应时代要求。

3.培养方向上的不合理

行政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这些年正处于学科探索期,不能很好确定自己的学科特征,在培养目标上体现出鲜明的摇摆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既可授予管理学学士,也可授予法学学士。学科负责人看到管理学是热门,专业随即扩大了管理学方面的课程,法律成为热门,赶紧上马法律课程。这种通过市场尺度随意调整课程计划的行为是一种竭泽而渔的行为,最终损害了学科健康发展。

4.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陈旧

专任教师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往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认同度也不高。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依然存在不足,就如行政管理专业在政治学类还是管理类徘徊一样,教师同样存在着这一困惑。政治学类的课程教学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西方所流行的定量分析在中国鲜有市场,从事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寥寥无几,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被带入到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专任教师缺少机会到国内、外进行学术与教学活动的交流,缺乏对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认知,如案例教学(不同于课堂举例)、情景教学、网络教学、模拟教学、辩论教学等。上述这些问题也是全国行政管理专业普遍遇到的难题,如就业率下降、课程设置落后、人才匮乏等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现象。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同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上述问题,这需要校方、学院及本专业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三、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模式培养的创新之路

行政管理专业是为面向党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培养专门管理人才的专业,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正是培养单位在这一方面缺乏细致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更为精细的研究而导致的,因此,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更新上都需要全面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

1.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创新

(1)注重基础,拓宽知识口径。大学阶段应该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大一、大二阶段不宜不过早分专业,因为过早的专业教育往往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造成学科偏废现象,形成知识短板。行政管理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等非常广泛的领域。欧美高校的行政学一开始就被视为一门开放性极强的学科,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因此,行政学必然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这也要求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如哲学、法学、社会学、思政等,需要要整合不同学科的师资力量,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通识教育。例如可以开设公共伦理、定性研究分析、定量技术等交叉性课程,这样便于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基础上选择具体研究方向的能力培养。

(2)设置少而精的专业课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并非越多就越好。要对一些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适当合并和清理。一些内容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自修的课程,如《比较政治制度》、《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国家公务员制度》等,可以慕课、微课、在线答疑或压缩合并等方式来实现,不需要因此占用过多的教师资源。设置一些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的骨干课程,如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学、定量分析、民调分析、政府预算、公共预算与会计学,等等。

(3)课程要随形式的变化进行调整。为了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大学作为培育社会人力资源的主要机构,一定要在课程设置上紧跟当今时代变化的步伐。美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公共行政管理学专业课程都比较新颖,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课程,增加9%左右的新课程,以便让学生接受和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专业建设精神,在保持主干课程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对1~2门课程进行论证,以保证每门课程都能够体现理论前沿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一个多学科融合、知识内容前沿和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必将对学生受益匪浅。

(4)推出一批能够反映学科前沿和先进教学理念的专业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接触到第一本书面读物,是进行专业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我们要借助政治经济学院教师的不同学缘、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编写出一套高质量、体例合理、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通编教材,这也是评价一个学校学科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学校在经费和政策上也应该给予扶持。

2.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仿效法律工作立案的办法,紧密结合教学基本目标,把有关的教学内容编成案例的形式,并将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经典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传统方式。案例教学法由教师提供比较典型的管理和政策问题,作出科学的案例教学设计,学生针对案例所反映的管理或政策问题,独立思考,彼此讨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种传统的教学法至今在解决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领域依然非常有效。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的重心在于围绕案例进行有关教学设计。第一是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探讨,将新的教育理念及时贯穿到案例教学过程中。第二是极力做好案例库的选编工作,教师并非一人独自搜集案例,可以以教师为主导,将学生发动起来搜集好的案例并认真筛选并编入教学案例库。第三,做好案例教学的试点工作,特别是对于诸如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它们更适宜案例教学,可以将这些案例教学编成模式化的教学模版,并为其他课程所借鉴。

(2)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通常由文科综合实验室来实现这一目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要发挥网络在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构建起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网络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包括硬件教学平台和软件教学平台两大部分,硬件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是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教室,用于行政管理教学实践。完善的网络教室应包括教师终端、学生终端、管理终端和网络教学中心等部分。网络教学软件平台,也是一个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子系统:备课系统;授课系统;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讨论学习系统。例如我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引入了Blackboard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布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辅导、平时作业考察等诸多任务,这是一种在线交互教学模式,极大程度上便利了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通过互联网将课堂与课下的教学活动打通,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即使互通。此外,也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的复合型目标。

(3)教学活动要“双互”。即教学团队之间要互帮互助,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能力。不同教师之间的知识理论水平差异,人生经历及对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他们通过相互切磋和帮助,可以达到互补积累,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师师互助”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前提和保证。合作教学论认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思维方式、智慧水平、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与互助,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㈢讲授行政管理同一课程的教师,要经常以“专题座谈”、“评课”、“说课”等形式就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与方式、教学准备等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共识,探索建立“双互”的长效机制。同时,教学团队应该将TQC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纳入到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根据TQC管理方法,确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指标,如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评价、课堂所要达到的具体效果等。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进行建设,尤其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此文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帮扶基金成果(项目号:1301030560);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5年思政课专项经费项目成果。

注解:

①參见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第1-5页.

②余敏江,章静.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状况实证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1).

③杨诚.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01).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些年来,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该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入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这无疑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咸宁学院,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力求该模式实现动态的发展、完善。

【关键词】咸宁学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动态“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产品创新是企业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产品创新管理是企业产品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根本保证。本文在分析现行企业管理体系产品创新管理功能不足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了创新研究,建立含产品创新管理流程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关键词]产品创新;管理体系创新

与一般工程项目相比,企业产品创新项目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即在进行现有产品正常经营管理的同时开展产品创新工作。现有产品的经营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产品创新工作的开展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建立具有产品创新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键。建立企业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形成一种旨在提高企业产品创新实力及产品创新管理水平的企业核心能力。如何使企业的产品创新管理和现有产品经营管理融于一体,构建含有产品创新功能的企业管理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胡树华、李必强在《面向产品创新的管理集成》[1]一文中提出了该问题。该文认为:管理集成是企业产品创新的科学手段,现代企业产品创新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的复杂系统工程。从单个项目看,它表现为产品某项技术经济参数和质量的突破与提高,包括新产品的开发与老产品的改进;从整体考察,它贯穿产品构思、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全过程。

我国企业产品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产品创新活动的管理能力已成为制约企业产品创新工作的重要因素。分析我国企业目前产品创新管理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

1)重视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忽视产品创新活动管理。

2)重视产品创新实际工作的开展,忽视产品创新过程的管理。

3)重视个别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

4)重视传统管理方法的应用,忽视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5)重视现有产品经营的投入,忽视产品创新管理的支持。

这反映了我国产品创新管理方面研究的不足。如何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进行产品创新管理集成?如何将产品创新管理与现有产品的经营融为一体?如何建立含有产品创新管理功能的企业管理体系?这些问题都有待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持。

目前工业企业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3]一是职能结构型,如图1所示。

图1职能结构型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示意图

这种类型的工业企业一般产品组合的广度不够,以一条或两条产品线为主导。但产品组合的深度较强,产品项目较多,产品组合的相关性很大。在管理上按照一定的职能进行分工来构建组织,对组织中的各个部门采用直线集权的形式进行管理,这种类型分工细密、任务明确、效率较高、稳定性强。

二是事业部结构型,如图2所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陈阳等:产品创新与企业管理体系创新

图2事业部结构型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示意图

这种类型的工业企业一般产品组合的广度较广,以多条产品线为主导,但产品组合的深度较弱,产品线上的产品项目较少,产品组合的相关性较小。在管理上应将政策的制定与业务管理分开,政策管制集权化,业务经营分权化,这种类型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又有较强的灵活性。事业部中都含有不同产品线的技术、生产、营销功能。

但从这两种企业管理体系图上看不出产品创新的管理功能,产品创新在这两种企业管理体系中成了隐形的功能。从一般运行状况看,在图1中,产品创新功能基本上是定位于技术管理部门,而在图2中,产品创新功能却定位于行政管理部门。产品创新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项功能的参与,需要企业各部门的支持,本文拟在分析产品创新管理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产品创新功能的工业企业管理体系。[4]

产品创新管理是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基础,运行良好的产品创新管理系统是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根本保证。产品创新管理是对产品创新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而产品创新活动又经历新产品的构思、评估、设计、试制、生产、营销等整个过程。现代产品创新是全面、系统、集成的产品创新工程。产品创新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创新战略的选择、创新项目的决策、创新组织的确定、创新过程的优化、创新成本控制、创新成果的实现等。企业的产品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既有设计,也有制造;既有技术的,也有管理的,还有营销等各个方面的活动。所以,对现代企业而言,产品创新管理是一个全面、综合、集成、系统的管理体系。[4]

产品创新管理体系应包括对产品创新全过程的管理、全职能管理、全周期管理和全员管理。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不同、技术实力不同、生产条件不同、产品结构及产品特点等各个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企业在制定产品创新的整体战略和管理模式时,既要考虑产品创新管理的一般原则,又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宜的产品创新战略和管理模式。产品创新管理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建立适合于我国企业特点的产品创新管理体系是有意义的研究课题。[5]

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正确设计和运行是企业产品创新顺利进行的基础。其设计应考虑以下七项基本原则。

1全局性。产品创新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全局的观点来设计产品创新管理系统。它不单是企业技术部门的工作,整个企业都应纳入考虑的范畴,如基于产品创新的营销管理系统、基于产品创新的生产管理系统和基于产品创新的技术系统等。

2相关性。产品创新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都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构成一个整体。如营销系统可提供产品创新信息源给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可提供产品创新设计和样机给生产系统,生产系统则可提供新产品给营销系统,营销系统则向市场销售新产品,而企业产品创新综合管理系统则协调各部分的工作,使之成为统一整体。[6]

3技术性。产品创新工作的中心是技术管理,要形成以技术为中心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营销管理、生产管理和综合管理都要围绕技术管理开展工作。营销部门应向技术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市场需求信息和做好新产品销售工作,综合管理部门应做好技术经济分析及各部门协凋工作,而生产部门应按质按量地完成新产品的生产工作,整个产品创新的工作围绕技术这一中心展开。[7]

4经济性。产品创新工作虽以技术为中心进行,但不能忽略经济上的因素。产品的创新工作应与经济因素相联系,要以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指导企业的产品创新工作。其投入能否合理地控制,体现了企业技术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

5风险性。企业的产品创新存在着高投入、高回报和高风险的基本特点。产品创新项目开发前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和在实施过程中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是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根本保证,产品创新的风险评估是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基本环节,是产品创新决策的前提和条件,它决定着企业产品创新发展的方向。

6互补性。互补性是指产品创新管理系统要与现有产品管理系统形成互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管理系统,但存在于同一个企业之中,在产品创新管理的设计中,要注意两个系统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即如何在从事现有产品经营管理的同时,能有一个集成系统在从事产品创新的管理。[8]

7长期性。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企业的产品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企业只有不断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产品创新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日常的和长期的工作。

根据产品创新管理的概念和原则,针对图1所示的职能型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笔者提出一个融产品创新管理和现有产品经营于一体的企业管理体系,如图3所示。

图3所示的含有产品创新管理功能的工业企业管理体系是按矩阵结构设计的。在现代市场环境中,产品创新管理不单是技术部门的工作,它更涉及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企业的产品创新工作需要人力资源部(人)、财务部(财)、行管部(物)、技术部(构思与设计)、制造部(生产)、营销部(信息与销售)等单位的配合与支持。本设计从各单位中抽出一个精干工作小组专门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产品创新工作,这些从属于不同部门的工作小组由本部门及企划部协调管理,企划部负责制定产品创新发展战略、项目论证和实施方案,并对产品创新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和实施组织管理,企划部统一协调和指挥从属不同部门的工作小组从事系统的产品创新工作,形成一个企业产品创新工作流程。当这个产品创新流程商业化成功后,即产品创新项目顺利通过市场导入期进入市场成长期后,这个流程即转入现有产品管理流程,然后,再形成新的产品创新管理流程。即按两个流程(产品创新流程和现有产品流程)不断更新的思路来设计具有产品创新功能的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体系,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环境中,实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良性循环、稳定增长的发展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图3含产品创新管理功能的职能型工业企业管理体系

针对图2所示的事业部型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笔者也提出一个融产品创新管理和现有产品经营于一体的企业管理体系,如图4所示。

在图4中,可以在企业决策层的研究下选取一个市场前景不是很好的事业部作为更换对象,在保证该事业部现有产品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抽出部分技术、生产和营销人员组成相关的产品创新项目技术小组、制造小组和营销小组,属企划部和事业部双重领导,或从一个力量很强的事业部中抽出技术、制造、营销人员组建产品创新流程。当产品创新项目度过市场导入期而进入市场成长期后,即可取代原有事业部或成立新的事业部,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则完全按事业部运作,再由其他事业部形成新的产品创新流程,进行导入期的产品创新工作,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点不断更新的经济增长目标。

图4含产品创新管理功能的事业部型工业企业管理体系

以上是本文提出的两种含有产品创新管理流程的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理论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尚须不断丰富和完善,希望对我国企业产品创新工作的开展有所贡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