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的保险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本文以阳光保险集团2016年校园招聘计划为例,将保险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划分,分析了保险专业毕业生中保险公司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

【关键词】保险公司 人才需求 校园招聘

一、保险专业人才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保险是一个集知识、技术于一体的行业,具有专业的保险从业人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专业人才构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源动力。

(一)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对保险市场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必将迎来与国际保险业竞争的局面。在保险企业中,要想实现企业顺利健康的发展,必须拥有具备优良的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以及杰出的决策能力的专业人才,并将他们合理的分配在所需部门及机构中。人才是企业健康经营的核心力量,这对保险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保险本科专业人才是拓宽销售渠道的关键因素

保险商品是一种无形商品,不同于市场上的一般消费品,一般消费品是有形商品,客户在购買后能拥有实际的物品。而保险是为投保人提供人身、生命和财产等保障的,这种保障看不到摸不着,是一种非渴求的隐形商品,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很难直接产生购买保险产品的欲望。同时,保险服务具有无形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保险销售人员必须对保险产品理解准确、透彻,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推广。所以保险销售人员的专业性对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拓宽销售渠道具有重要作用。

(三)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可以有效规避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决定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保险市场的规范程度、保险合同的设计和保险技术的合理运用。专业的保险人才可设计出更为贴切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精算出准确的产品费率,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使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情况

伴随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业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强,大大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从以下保险费收入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保险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中。

三、保险业对保险本科人才的潜在需求

伴随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从业人员流动性高的问题已经凸显了出来。

(一)人才数量的缺乏和总体质量不高

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据保险行业从业专家介绍,一般总部级别的保险公司需要内勤工作人员不少于70~80人,各地分公司一般要有50~60人左右,支公司大约在30~40人左右。2016年,我国有超过200家企业排队申请保险牌照,这说明整个社会在关注保险业发展,认同保险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投资价值。

(二)高端技术人才匮乏

保险行业是一个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企业。从表面看,保险业人才似乎供大于求。各保险公司每年进行招聘时,收到的保险、法律、外语、财会、投资专业人才的应聘简历数量是招聘数量的若干倍,但其中多为无实践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保险高级管理人才、更加细化的保险专业人才,比如精算师、核保师、核赔师、风险评估师以及市场开拓培训讲师等人才非常短缺。目前,公司最难招到的人才有两类:一类是既具备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另一类是能胜任“核保”、“理赔”等技术层面的核心管理人员。此外,新产品开发、信息安全维护和保险基金投资方面的优秀管理人员也颇受保险公司欢迎。

(三)保险人才流动率较高

1.销售人员流动率高。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分析显示,许多保险销售人员流动率较高,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比如,许多刚刚从事保险销售行业的人员,不能适应保险行业的巨大压力而选择放弃,造成很多“孤儿保单”;再有,业绩优秀的销售人员甚至销售团队被竞争公司以优厚的条件聘走,造成原公司的“人荒”。

2.内勤人员有批量流动发生。信诚人寿在广州开业之初,曾经用高出同业一成至两成的薪金招兵买马,从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友邦保险等若干家公司挖走近200名员工。这种人才的大流动,对相关公司原有格局产生影响,或许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反映出保险业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四)保险市场对不同岗位人才需求不同

1.精算师。精算师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掌握精算技术的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精通金融、保险、统计学等学科。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方向对培养对象的数学能力要求极高,因此很多开设保险专业的本科院校只是单独设立保险精算课程,并没有围绕精算开设系列课程。

2.保险投资人才。伴随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积累了数额巨大的保险基金,保险公司已成为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投资者。新国十条颁布后,保监会进一步放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然而,投资毕竟是一项具有风险的操作。因此,如何规避保险投资中的风险,如何让保险资金被利用起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这对保险公司来说十分重要。保险公司对保险投资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保险投资岗位招收的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多,此岗位一般面向投资专业。

3.保险公司运营常规人才。公司的顺利运营,需要各部门各机构的通力合作。保险公司的常规岗位包括核保岗、核赔岗、保全岗、各个险种的运营岗等,这些岗位需要大量的保险专业人才,这是本科保险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去向。

4.保险销售人员。保险销售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关键,保险销售人员是保险行业需求量最大,门槛最低的岗位。目前的状况是专科以上的学历即可入职保险公司进行保险销售工作且对毕业生专业没有要求。但由于职业理念原因,愿意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毕业生并不多,致使很多保险公司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十分巨大。

四、保险业人才需求数据估测

(一)我国保险公司数量

截至2016年8月,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83家。其中,财产险公司71家,人身险公司81家,再保险公司9家,资产管理公司21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家。比2014年底,新增财产险公司6家,人身险公司7家,资产管理公司3家。

(二)保险人才需求分析——以阳光保险集团2016年校园招聘计划为例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设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阳光保险集团2016年校园招聘共计划招聘正式员工1087人,其中对于保险专业人才需求708人,占总招聘计划的65%,在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中,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为100人,占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的14%,主要来自总公司岗位招聘及分公司管培生岗位招聘;专科起点学历人才需求为287人,占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的41%,专科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产险公司的查勘定损岗及销售岗。本科起点学历人才需求为321人,占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的45%。阳光保险集团对于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产险公司与寿险公司,其中产险公司共计划招聘577人,保险专业人才需求458人,占产险公司总招聘计划的79%,;寿险公司共计划招聘255人,保险专业人才需求239人,占寿险公司总招聘计划的94%。

注释:保险占比=保险需求/招聘计划;专本占比=专科加本科需求总和/保险需求;硕士占比=硕士需求/保险需求。

从阳光保險集团的招聘需求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往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这两家公司2016年度累计需求保险专业毕业生697人,平均单家公司需求人数为348.5人。目前,我国有财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共计152家,粗略估计仅这两类公司2016年对保险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将达53000人左右。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2016年度的数据,目前我国仅有84所本科院校开办了保险学专业,如果以每所院校每年培养100名保险专业学生计算,每年保险专业毕业人约为8400人,这和我国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匹配的,因此保险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

参考文献

[1]宋巍,王鑫.辽宁省保险业对保险专业本科人才需求分析[J].辽宁经济,2015,(10):35-37.

[2]周翊.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及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研究[J].北方经贸,2013,(08):132-133.

[3]许飞琼.中国保险业人才战略:现状、目标与关键措施[J].保险研究,2011,(12):108-112.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信用卡相关概述1.1 信用卡的定义及分类1.1.1 信用卡的由来1.1.2 信用卡的定义1.1.3 信用卡的分类1.2 信用卡的功能与用途1.2.1 信用卡的功能1.2.2 信用卡的用途1.3 信用卡的定位1.3.1 信用卡与货币的异同1.3.2 信用卡与现金、支票的异同1.3.3 信用卡与票据的异同1.3.4 信用卡、借记卡和普通银行卡的异同1.4 信用卡的盈利模式1.4.1 年费1.4.2 商家返佣1.4.3 利息1.4.4 分期付款 第二章 银行卡产业发展分析2.1 世界银行卡产业发展概述2.1.1 世界银行卡有关的限制性规则2.1.2 世界各国银行卡组织的发展情况2.1.3 国际银行卡智能化发展情况2.2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概述2.2.1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2.2.2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2.2.3 国内银行卡的风险管理状况2.2.4 国内银行卡产业迎来全方位创新2.2.5 中国银行卡业金融创新分析2.3 2010-2014年中国银行卡业发展分析2.3.1 2014年国内银行卡的发展特点分析2.3.2 2014年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回顾2.3.3 2014年银行卡业务发展情况2.3.4 2014年末银行卡业务发展情况2.4 中国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分析2.4.1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相关概述2.4.2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及应用2.4.3 中国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2.4.4 中国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改进建议2.5 中国银行卡产业存在的问题2.5.1 中国银行卡业面临的挑战

2.5.3 银行卡业务存在的四大风险2.6 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对策分析2.6.1 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化的措施2.6.2 发展中国银行卡业务的建议2.6.3 国内银行卡风险防范的对策2.6.4 通过创新推动中国银行卡的发展 第三章 世界信用卡产业发展概况3.1 世界信用卡产业总体发展态势3.1.1 世界信用卡市场的主要发行机构和品牌3.1.2 国外发展信用卡消费信贷的成功处3.1.3 外国政府在发展信用卡业务中的作用及启示3.2 美国信用卡产业分析3.2.1 美国信用卡产业的历史与现状3.2.2 美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成因3.2.3 美国信用卡的商业模型分析3.2.4 美国信用卡产业中的两大派系3.3 日本信用卡产业分析3.3.1 日本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历史3.3.2 日本开展信用卡消费信贷概况3.3.3 日本出现信用卡消费热3.3.4 日本信用卡的营销策略分析3.4 韩国信用卡产业分析3.4.1 韩国信用卡行业发展现状3.4.2 韩国信用卡业的发展特点3.4.3 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及启示3.4.4 韩国信用卡业逐渐复苏3.5 其他国家3.5.1 英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分析3.5.2 法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分析3.5.3 意大利信用卡年费居高不下 第四章 中国信用卡产业分析4.1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概况4.1.1 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历程4.1.2 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特征4.1.3 中国信用卡产业开始升级4.2 2010-2014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分析4.2.1 2014年底主要银行信用卡发行情况4.2.2 2014年国内信用卡市场回顾4.2.3 2014年中国各银行信用卡的市场额4.3 信用卡风险管理分析4.3.1 信用卡业务面临的风险及原因分析4.3.2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意义4.3.3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4.3.4 国内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4 信用卡消费分析4.4.1 国内外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分析4.4.2 中国信用卡消费面临的障碍因素4.4.3 促进国内信用卡消费健康发展的建议4.4.4 中国信用卡信贷消费市场完善的对策4.5 信用卡竞争分析4.5.1 高端市场成为国内信用卡竞争重阵4.5.2 中国信用卡市场显现无序竞争4.5.3 信用卡市场的竞争策略4.5.4 国内信用卡业将走向品牌竞争4.6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6.1 中国信用卡产业存在的问题4.6.2 中国信用卡市场存在的不足4.6.3 中国信用卡业务存在的服务问题及原因分析4.7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4.7.1 未来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4.7.2 发展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建议4.7.3 中国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建议4.7.4 发展中国信用卡消费信贷的措施 第五章 信用卡细分市场分析5.1 女性信用卡5.1.1 女性信用卡市场得到青睐5.1.2 国内女性信用卡营销存在的不足5.1.3 女性信用卡的个性化选择5.2 大学生信用卡5.2.1 国内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状况5.2.2 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分析及控制5.2.3 大学生信用卡的同质化问题及其对策5.2.4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5.2.5 发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建议5.3 联名信用卡5.3.1 联名卡的种类及其优势分析5.3.2 国内联名卡存在的问题5.3.3 联名卡信用风险不容忽视5.3.4 国内联名卡的发展策略5.4 公务卡5.4.1 中国公务卡业务的主要内容5.4.2 商业银行对公务卡业务的作用5.4.3 国内公务卡的发行情况5.4.4 公务卡业务发挥存在的问题和建议5.4.5 中国公务卡发展前景广阔5.5 其它信用卡5.5.1 无限卡瞄准顶级消费群体5.5.2 奥运信用卡成新宠

第六章 信用卡的市场营销分析6.1 信用卡市场营销发展概况6.1.1 信用卡营销包含的内容6.1.2 中国信用卡业的营销现状6.1.3 国内信用卡市场将步入品牌营销时代6.2 信用卡的营销模式分析6.2.1 国内信用卡的营销模式状况6.2.2 精准营销模式在国内信用卡业务中的应用6.2.3 信用卡网络营销分析6.2.4 国内信用卡推广出现"DIY模式"6.3 信用卡营销存在的问题6.3.1 中国信用卡营销体系存在的弊端6.3.2 中国信用卡营销存在的不足及对策6.3.3 国内信用卡营销代理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6.4 信用卡的营销策略6.4.1 信用卡营销策略总体概况6.4.2 信用卡的营销创新分析6.4.3 信用卡关系营销策略6.4.4 信用卡长尾营销策略6.4.5 在落后地区拓展信用卡业务的营销策略 第七章 四大国有银行信用卡业务分析7.1 中国工商银行7.1.1 公司简介7.1.2 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7.1.3 工行积极拓展信用卡业务7.2 中国建设银行7.2.1 公司简介7.2.2 2014年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7.2.3 建行推出奥运主题白金信用卡7.3 中国银行7.3.1 公司简介7.3.2 中国银行信用卡大事记7.3.3 2014年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7.4 中国农业银行7.4.1 公司简介7.4.2 中国农业银行金穗卡发行情况 第八章 中国股制银行信用卡业务分析8.1 招商银行8.1.1 公司简介8.1.2 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8.1.3 招商银行信用卡的SWOT分析8.1.4 招商银行信用卡的营销模式分析8.1.5 招商银行信用卡的网络营销创新8.2 中信银行

8.2.2 中信银行信用卡发展历程8.2.3 2014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8.2.4 中信银行信用卡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分析8.2.5 中信银行信用卡的产品定位8.3 民生银行8.3.1 公司简介8.3.2 2014年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8.3.3 民生银行信用卡的发展传奇8.4 深圳发展银行8.4.1 公司简介8.4.2 深圳发展银行信用卡大事记8.4.3 2014年深圳发展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8.5 上海浦发银行8.5.1 公司简介8.5.2 浦发银行信用卡的品牌战略分析 第九章 中国信用卡市场非银行类主体分析9.1 中国银联9.1.1 中国银联简介9.1.2 2014年银联信用卡发展情况9.1.3 中国银联步入发展新阶段9.2 Visa9.2.1 组织简介9.2.2 Visa国际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9.2.3 Visa积极拓展中国市场9.3 万事达9.3.1 组织简介9.3.2 Visa卡和万事达卡的区别与选择9.3.3 2014年万事达业务发展情况9.4 美国运通9.4.1 组织简介9.4.2 美国运通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9.4.3 美国运通卡的品牌战略分析 第十章 信用卡产业发展趋势10.1 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10.1.1 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趋势10.1.2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趋势10.1.3 国内银行卡智能化是必然趋势10.2 信用卡产业发展趋势10.2.1 国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趋势10.2.2 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方向10.2.3 中国信用卡市场前景广阔10.2.4 2015-2019年中国信用卡市场预测 第十一章 2014-2020年中国信用卡发展趋势分析11.1 2014-2020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前景展望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是使用最多的支付方式,实际上也是相对安全的支付方式,近年来随着软条款信用证在业务当中的出现,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受到了巨大损失。所以为了减少信用证软条款为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出口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在提高防范信用证软条款的能力的基础上,严格审核信用证,以实现企业经济效。文章从信用证软条款的概念和成因着眼,对信用软条款的成因和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路。

【关键词】信用证;软条款;出口企业

信用问题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一直是买卖双方的焦点问题,买方担心卖方不按照要求发货,而卖方担心发货后买方不付款,所以需要两家银行作买卖双方代为收款交单的担保人,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信用证结算。信用证作为一种新兴的资金融通方式,广泛地应用于国际贸易当中,但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和银行因多种原因在使用信用证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规避贸易风险,要针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信用证软条款概述

信用证软条款是在信用证的使用时规定的隐性条款,开证申请人或银行通过这种隐蔽性条款可随时解除付款责任,这样受益人在获得单据时因制作困难而无法结汇。

信用证软条款有一定复杂性,它同样列在信用证的条款中,看起来并不存在伪造的情况,这种条款发挥作用有着相应的前提,就是信用证的受益人过分依赖于开证申请人,由此疏于对开证申请人的防范。因此要想正确认识信用证条款,就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一是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以诈骗为目的,受益人要预先支付保证金或交付开证押金,当开证申请人收到了预付资金的时候,就会利用信用证软条款逃避责任,不进行最终付款。二是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出于掌握对信用证主动权的目的,当开证申请人作为中间商的时候,即要有效控制货源,又要防止联系不到下家客户,在信用证中规定一系列软条款便于掌握,可以避免信用证中的义务。

二、信用证软条款中的几种类型

1.信用证中的设置障碍的软条款

信用证要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生效,生效信用证软条款的控制,往往前面有一个“不”,如未获得进出口许可证“不”生效,未经检验“不”生效,开证行未经通知暂“不”生效,等等,尽管有些时候买方并未恶意,但是由于信用证的生效可以随时被其阻止,就会使出口企业处于被动和为难的困境。

2.装运环节中的信用证软条款

出口贸易中货物装运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进口商通过在这个环节当中设置障碍,限定船只和装运时间、装运港、目的港等,通过这类条款能够使进口商有效控制货物的交易状态,可以在交易对其不利的情况下随时利用软条款,使出口商无法按时交单。

3.单据设置中的信用证软条款

开证行付款要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进行交单,也就是相符交单,进口商利用只看单据的特点在出口商需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的要求之间制造矛盾,使出口商无法按时提交所需单据,最终陷入两难的被动境地。

4.商检设置中的信用证软条款

在信用证中会要求进口商开具相应的检验证书并进行商品检验,尽管进口商有时出于保障货物质量的目的而进行商品检验,但这项条款违背了国际贸易中的惯例,即使要进行商品检验,也要由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执行,当出现不利于进口商的因素的出现如价格波动等,进口商就可以不出具商检证书使出口商无法顺利结汇。

三、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在签订贸易合同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合同的内容是否完整,逻辑是否严密、是否有让人模棱两可的字眼出现等等,买方开立信用证时要严格遵循合同上的要求,出口商收到信用证之后要仔细审核,其内容与合同上不相符的内容一定及时删除和修改。

为了规避市场风险,要及时了解进口国家企业的情况,充分调查和掌握贸易对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根据长期实践和总结,非洲和中东的一些国家、韩国、印度等信用程度相对较差,要注意防范,开展业务的前提是要围绕进口企业的资信和财务状况、道德水平等展開深入调查,选择有信用、知名度高的银行作为开证行,如美国花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

当拒绝付款等情况发生时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因信用证条款的设置问题而导致出口商无法提交单据,开证行是有拒付的权利的,拒付的情况发生后,首先要查找原因,与进口商进行有效协商,得到其同意后通过修改单据等方式进行修改。如果进口商恶意设置软条款,出口商需要采取其他方式,可以通过报警以信用证诈骗追究其责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从信用证软条款的概念和成因着眼,对信用软条款的成因和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路。信用证是国际贸易当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目前国内出口商的结汇风险随着信用证软条款的出现而加大,很多外贸从业人员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所以为了规避因信用证软条款带来的贸易风险,要针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健虹.浅析我国出口企业对于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2(09):51-52+54

[2]王璟.FSC-COC证在中国质具行业适应性及其证策略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3]郭秀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李丽娜.HS公司出口贸易结算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赊销风险管理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的制定,客户的筛选,客户的监控与维护,应收账款管理和信用管理水平评估等五个方面,并分析了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认为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关键词:赊销 信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模型

1 概述

赊销是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以一定信用为基础,通过协议的形式,由卖方向买方提供一定期限内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通过先交货后付款的方式,企业扩展了客户范围,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有效需求和销售额,进而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利润。

赊销在我国自古有之,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赊销,发展至今,我国信用经济水平相比之下仍然十分薄弱,现阶段我国企业平均赊销比例只有20%,但企业平均坏账率高及5%一10%,账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导致有人戏言到:不赊欠等死,赊欠了找死。这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企业界在对待赊销时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赊销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选择理性赊销,应该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信用管理与控制体系,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不能只寄希望于客户,而更应该从自身管理环节着手,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引入“信用管理”理念,从控制交易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建立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赊销程序,以增强企业风险防御能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企业呆坏账损失,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求得最佳平衡和实现盈利最大化。

2 现在我国赊销管理出现的问题

赊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指的是企业以外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状况以及行业总体状况的影响和客户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社会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相关法律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客户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等客户自身的因素。

内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是赊销风险产生的基础因素,属于企业可以自身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固守传统观念;缺少客户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

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所担负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迫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企业信用管理人员还要参加销售合同的起草和评审订单。某些时候,企业信用管理也被人狭义地称为赊销管理。赊销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自身可控的因素进行管理,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来规避企业可能会遇到的信用风险。

但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赊销管理的理解就是“清欠”,一旦大量应收账款逾期甚至造成现金流极度紧张的时候,就会成立一个清欠小组,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清收,同时全面停止赊销,这些并不是企业决策的主要内容,这只是一种战术手段,企业真正缺乏的是对赊销的理性管理,企业缺乏理性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①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②仅以企业规模来判断企业信用好坏;③对客户信用额度没有限制;④不太注意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分析;⑤对应收账款缺乏严格的跟踪管理;⑥对逾期应收账款的催讨力度不够;⑦忽视老客户的信用管理。

基于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了对于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2.1 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包括: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和决策层),并且理清管理组织内各要素间关系。

2.2 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再造,改变企业赊销管理混乱的现状。

2.3 对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要涉及到技术或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或方法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为信用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支持。

根据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下面将重点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分析。

3 赊销信用风险流程

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事前防范。指在正式交易(签约或发货)之前,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的审查及对信用限额和信用条件进行的分析和决策。包括: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客户资信状况评估和信用销售政策(授信)决策。

3.2 事中管理。指发货之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对客户及应收账款的监督、管理和对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转移。包括:应收账款监控和信用风险合理转移。

3.3 事后管理。债务客户发生拖欠以后,对逾期账款的有效处理。包括:逾期账款追收、坏账处理以及客户信用重审。

根据上面的三个阶段,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

风险管理的前提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首先要掌握本行业的各种环境信息,制定信用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包括赊销管理政策和应收账款管理政策。赊销政策是将客户划分等级,不同的等级授予不同的信用标准,包括客户赊销的最大金额,还款期限等方面;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是根据客户还款情况,对于应收账款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比如账款催收,坏账处理等。

筛选客户是赊销前的客户管理,属于事前管理阶段,对于风险的防范具有很大影响。具体的操作包括:收集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客户,并且授予客户赊销额度等其它信用标准。

收集客户信息:买方市场形成后,由于客户资源有限,企业销售已经转变为一种竞争性的销售,赊销方式普遍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了解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用状况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扩大交易、提高利润、减少损失尤为重要。信息收集已经成为信用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基础。

评估客户的信用,决定给予客户怎么样的信用额度和结算方式,是企业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信用评估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很难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科学的信用评估应该建立在经验和对信用要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客户的防范与维护是属于信用管理的事中管理阶段,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赊销风险的高低。具体的操作包括:监控客户还款信息及其它信息变化,根据变化的信息对客户信用风险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客户实施不同的处理措施。

应收账款管理是信用管理的事后管理操作,根据客户最新的信用状况,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包括账款催收,坏账处理等操作。只要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就有可能出现逾期应收账款。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每笔应收账款逾期的原因,找到最佳处理对策,并马上实施追收。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最忌讳的就是拖延,很多本来能够收回的账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为坏账。

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评估是信管部门对本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行调整。

4 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结构

由上面提出的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我们可以分析出,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由风险评估模型,风险预警模型,风险决策分析模型等组成。其关系如下图2所示:

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风险评估,根据客户的信息对赊销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是我们从事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而我们事中和事后管理中都需要以客户的风险评价的指标来进行管理,所以风险评估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5 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赊销风险管理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的制定,客户的筛选,客户的监控与维护,应收账款管理和信用管理水平评估等五个方面,并分析了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认为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参考文献:

[1]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李宝庆.中小企业发展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金融研究.2002.3,32-35.

[3]Manuel Ammann著.杨玉明译.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谭永智.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林均跃,谢旭.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上,下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8.

[6]安贺新.信用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宏程.赊销与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M].Draft, July 2003.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于互联网保险监管,他表示,对于互联网保险监管,一是要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原则。互联网保险的本质是保险,它必须由持牌的保险机构来参与,参与互联网销售的人员也必须要持证。

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保险之夜分论坛于5月25日晚间召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介监管部主任姜波出席并发表演讲。会上,姜波主要谈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保险科技的发展,二是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及监管。

他指出,近年来依托保险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各个产业的结合不断的加深,中国已经站在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前沿,以互联网来引领科技创新,逐步成为推动各个行业实行升级转型的新的动能。姜波认为,保险科技的应用大概有三个特征:

第一,多層次技术的渗透融合,每一项技术不是独立存在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运用和发展往往离不开多项技术的融合和渗透;

第二,全链条。随着新技术向保险产业链的深入,保险业最经典的它的产品设计和定价,销售、理赔、客户服务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生态环节都在被改造,保险价值链正在得到一个重塑;

第三,是险种的创新和多元化。科技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越发深入,呈现出从单一场景的险种逐步向多险种的扩散,从互联网保险产品向传统保险产品扩散的趋势。

而关于互联网保险监管,他表示,对于互联网保险监管,一是要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原则。互联网保险的本质是保险,它必须由持牌的保险机构来参与,参与互联网销售的人员也必须要持证。

第二,是坚持监管审慎的原则,适应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发展的保险趋势,来完善监管科技。

第三,保护消费者投保人利益的原则,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个人信息安全。

第四,鼓励创新的原则。对于促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要持一个包容的态度,对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不合规行为也要严密的监管。

他提到,未来监管部门将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进行一个重点的研究,包括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办法也将及时的得到更新,未来很快会向社会征求意见。

此外,他还指出,目前我们保险监管要突出一个风险导向,对销售领域的重点问题,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透明监督、非法严打原则,切实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前沿发展的六大趋势

近年来依托保险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各个产业的结合不断的加深,中国已经站在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前沿,以互联网来引领科技创新,逐步成为推动各个行业实行升级转型的新的动能。

与此同时我国的保险业抓住机会,利用一些新的技术,丰富产品的供给,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不断的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行业服务经济和服务民生的能力也不断的增强。所以总体而言保险的科技和发展源自于保险本质和特性,同时生动鲜活的保险实践又为保险科技的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和亮点。互联网保险是保险科技的重要体现,是保险业服务接近民生的重要的载体。

金融科技即英文Fintech这个词是finace和technology的合成,中文翻译是金融科技,维基百科将金融科技定义为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用技术改变金融体系,进而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在国际层面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作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机构,将金融科技初步定义为通过技术手段来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以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化产品等等,金融科技正在从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改变金融行业的格局。

其实金融和科技一直是相伴相生的,不是说最近十年二十年才有金融科技的促进。因为从保险业的学习体会来讲,当时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的绘制据说当时就是哈雷彗星的发现者。他作为一个数学家,当时绘制了世界第一张寿保险的生命表,在当时也是一个科技创新,只不过就像IT里的摩尔定律一样,不断地加速,所以金融和科技真正为什么受到如此的关注呢,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应该将是加速的融合,加速的推进的创新。正在全面的赋能金融业的发展,从客户的经营、产品定价、渠道销售、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流程的优化,对金融服务的价值链进行全面的赋能。

我国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个是1.0阶段,所谓的金融电子化的阶段,主要是简单的线上化,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2000年进入了互联网的金融阶段。这个阶段具体表现就是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搭建在线的业务平台,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行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互联网技术渗透到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

目前已经到了3.0的阶段,就是金融和科技一个深度的融合阶段。金融机构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大幅度的提升传统金融地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前沿来看目前这几大趋势:第一,云计算,它的应用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未来将更加关注安全稳定与风险防控,云计算技术进入了成熟区,金融云的应用也正在向更加核心和关键的深水区迈进。金融行业的特住性要求云计算运用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连续性,同时对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大数据的应用走向跨界的融合,标准和规范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为金融行业的数据是海量的,资源非常丰富,业务的发展依赖大数据的分析。目前行业的大数据应用较为成熟,比如说有一个中国保信,它每一个保单都录入,各种信息数以亿计的海量的信息走向一个跨界的整合。与相关的产业链数据打通、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是否规范与标准成为数据应用价值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人工智能的应用加速发展。从计算向感知和认知的高阶演进,在感知层面以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为代表的生物智能技术已经在进领域广泛应用。未来以智能风控、智能投顾和智能投研为代表的认知的智能应用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最具潜力的一些领域。

第四,区块链从这个概念走向应用,前几年还是一个非常新兴的前沿的概念,而现在已经用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区块链技术基于这样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形成的共识机制,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透明性、数据不可篡改和自治等特点,它的空间应用非常广阔。但是在目前一个困惑就是部分构成的要素它的法律基础还是比较缺失的,所以国家政策方面的缺失也对区块链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可能还有所制约。

第五个方面,监管科技得到更多的关注,将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新的亮点。从金融科技到监管科技,各类创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推动监管系统的能力与构建,推动多层次金融监管的功能性的需求。

第六,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形成了融合事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金融科技中的每一项技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未来新一代技术的共生共用将会更好的把科技应用于金融当中,更好的助力于金融科技实现一个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

保险科技应用三个特征

第二个方面,关于保险科技应用的观察。目前是非常丰富的途径,这个观察还是非常局部的,科技应用的不断深入进入所谓保险科技的时代。像Fintech在国外有的讲InsurTech,在美国有些InsurTech公司在美国已经获得了很高的估值。从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萌芽时期,探索期,到保险网络化和移动化的积累期、发展期,再到保险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爆发期,科技在保险的应用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进入保险科技的阶段,互联网保险的快速扩容为保险科技提供了土壤,在这个过程当中保险和科技可以进行不断的碰撞融合,实现了各项科技的应用创新,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保险科技应用大概有三个特征:

1、所谓全面的技术,多层次技术的渗透融合。应用于保险业的技术类型迅速的多元化,它不是单向的技术。刚才讲的诸多前沿领域的技术在保险领域都得到了融合的发展,每一项技术不是独立存在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运用和发展往往离不开多项技术的融合和渗透。

2、全链条,因为保险是一个很完整的价值产业链。随着新技术向保险产业链的深,保险业最经典的它的产品设计和定价,销售、理赔、客户服务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生态环节都在被改造,保险价值链正在得到一个重塑。

3、多险种,险种的创新和多元化。科技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越发深入,呈现出从单一场景的险种逐步向多险种的扩散,从互联网保险产品向传统保险产品扩散的趋势。

主要影响科技的技术比如说像云计算,其中物联网打通了生态体系中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使得数据的维度更加丰富,大数据是生态体系中相互连接、交换的主要内容。区块链解决了主体间数据交换的安全和信任问题。人工智能是以大数据为原料,通过建模、机器学习等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营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服务。云计算为生态系统的一整套运作提供了一个存储网络计算的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些是一些理论的探讨。比如说像基因检测,有助于鉴别发病风险,推进精准定价,向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疾病预防的监测措施。以前讲销售,因为中介部以前传统是监管各个销售渠道,现在讲销售服务和创新,这三者的融合,纳入一个监管和推动发展的范围吧。

下面有几个例子,比如说航空延误险,过去的难点很难具体的为一个,因为咱们航班经常没有点,没有规律它的延迟,现在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比如说航班的信息它准时的能够推动数据传输、智能合约在航班预定之前购买保险,收到保费,无纸化操作,一旦航班延误两个小时以上智能合约将自动的赔付。

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退货运费,大数据精准定价在这方面的应用,下单申请退货,退货完成,系统自动申请理赔,整个链条中大数据发挥着非常精准的计算作用,它可以对上百种的风险引子进行动态的监测,同时有一个附加的动态模型,最后系统输出。

物联网保险,未来的财产险,现在咱们国家财产险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都是做车险,大家开玩笑说都知道车值钱,但是最值钱的是生命,所以保生命健康的很少。还有房子,家财险保的也很少。所以这块在咱们国家整个,顺便说一句保险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在全球目前中国总的保费排第二,但是我们人均只有三百美元到四百美元,前十位的世界各保险大国,美国第一,其它第三到第十,它的人均保费群都是三千到四千美元,换句话我们两百三百,也不要到三千、四千了就到一千的话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可以说有巨大的空间。像刚才讲的家财险、责任险,养老、医疗都是方兴未艾,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未来的财产险可能跟整个物联网的保险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讲的物联网的应用。

再比如这是国内某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应用人工智能让保险更加贴近生活,模型的输入、身份的识别、数据可视化、图像识别、智能保顾、客户服务,应用以后大大提高了效率。顺便说一下比如说看片子,到放射科看片子,现在有些公司运用人工智能识别片子的准确度接近放射科主任的水平,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度在不断提升。

还有保险的中介机构,它运用大数据实现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定价。中介机构它就跟美团一样,早期它是卖饭的,后来卖到客户喜欢吃中餐还是西餐,数据都集中在中介机构手里。像美团一样对于餐馆本身的运营模式有更大的话语权,中介机构也一样,现在有些中介机构感到不是他想做而是这个数据的基础让他自然而然产生了设计产品都不想跟保险公司合作,他想跟(在保)公司合作,来直接进行差异化的产品的定价。

保险科技三大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保险科技也带来了很多的变革和挑战,一方面它促成了保险新兴产品的提升,提高了保险的普惠水平,另一方面保险科技可能增加潜在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为行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主要是三个方面:

1、產品边界。现在部分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了一些类保险的产品,把保险的概念有所混淆,互联网保险本质的是保险,属于特许经营行业需要持牌经营,但是这些类保险的产品,未来的方向我觉得还值得观察。

2、技术边界。新科技在保险的开发运用不断的深化,但是仍处于探索的阶段,保险科技在行业应用的普及程度有待提升。虽然是这些金融科技的领域都深入了保险领域,但是融合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产品模式方面进行整合。

3、风险边界。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业态,新业态产生了新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系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露等等,另外产品的形态不断的创新,定价风险、风险管控的能力也不断的提升。比如说车险,自动驾驶以后也许车就不撞了,那么中国产险业的50%以上江山的保险业何去何从,但是并不是说风险就消失了,也可能本身系统会有风险,另外电池也会产生风险,所以说风险的业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又比如说网络安全险,网络安全险怎么来定义,怎么定义,怎么界定这个损失,如果界定不清楚,可能成为一种巨灾,整个把系统的崩溃,把企业的运营险都放在里头,那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承受的,所以这些新的风险模式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弯道超车机遇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目前从事该项业务的财险公司有74家,人寿险公司有78家,合计是152家。去年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费是1905亿元,大概保险公司的自营平台占了三成,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和第三方网络平台实现经营的占70%。

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不能忽视的风险,主要包括销售误导、信息安全、资金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能力不足等等,还有第三方平台违规开展(保险业务),没有牌照,最近监管也处罚了几家。

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从最初的渠道变革到场景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到今天的生态的赋能,应该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保险的主要问题一个是产品一个是渠道,产品可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渠道有待进一步规范。所以实际上互联网保险是为保险业的发展在渠道这个劣势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提供非常宝贵的机遇,值得整個行业深入的研究。以前银行网点公信力很高,主要的竞争力之一,但是互联网时代保险业也可以在销售渠道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

第一个阶段就是它以渠道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化是早期的保险出保;

第二个阶段场景创新,消费场景多元化为互联网保险提供了场景化的扩大,扩充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标的,成为了一个突围的方向;

第三个平台的创新,互联网高效的连接催生了平台经济,基于技术效应在平台经济上催生了以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平台化,这方面应该讲是一个很突出的进展。

最后到互联网保险3.0是一个生态的创新,随着连接的广度、深度、维度的指数级的增长,整个世界的联系,所谓万物互联,整个世界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互联网买保险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构建产业体系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的阶段。大家观察一下大的保险公司目前不仅在卖保险,而且在布局养老、健康,整个的生态链的布局。

所以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应该讲对行业还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一个是提升它的保险可获得性,践行普惠的保险价值。一个是改造保险的价值链,推动行业的增值提项,助推产业的升级发展,激发新的动能,提升保障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大家开玩笑说保险业是金融行业里,我们是农民种地的,真正跟实体经济、民生连接最密切的,它不仅是数字,而连接着人们的养老、医疗、财产安全。

互联网保险监管

关于监管政策,总的来讲,咱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并不是说舟不存在了,剑不存在了,因为保险的风险还是存在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说像保险的属性,风险的承担和分散对消费者的保护,各个机构需要持牌,这些都是基本的原则是不会变的,只不过形态发生变化,在互联网这块要跟随他们发生一个变化。

一个是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原则。互联网保险的本质是保险,它必须由持牌的保险机构来参与,参与互联网销售的人员也必须要持证。

第二坚持监管审慎的原则,适应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发展的保险趋势,来完善监管科技,所以我们讲的所谓“舟已行矣,剑也要行”。

第三,保护消费者投保人利益的原则,这是不能变化的,不能说网上网下就不一样了,网下叫非法集资到了网上就可以随便来,或者消费者在网下得到严密保护,到了网上的话可能就找人就找不到了,这种情况监管是要防范的一个重点。所以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个人信息安全。

第四,鼓励创新的原则。所谓监管砂箱,监管机构以规范发展为前提,对于促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要持一个包容的态度,对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不合规行为也要严密的监管。未来监管部门将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进行一个重点的研究,包括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办法也将及时的得到更新,未来很快会向社会征求意见。

第五,关于保险渠道监管的思路,现在我们讲全渠道监管,这个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比如说欧盟最近出了一个叫保险销售指令,它对保险所涉及的所有主体予以规范,对消费者进行保护。

目前我们保险监管要突出一个风险导向,对销售领域的重点问题,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透明监督、非法严打原则,切实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个是全面规范互联网保险的渠道的保险销售,第二个系统完善在银行业代理保险的业务监管。

第三,大力强化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监管。在册的800多万,把银行和中介机构加起来1000多万,这么大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今后应该讲为服务民生、服务经济发生更大的作用,当然它的规范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第四,清晰完备保险公司的中介渠道以及管理。中介机构它的责任最后跟保险公司还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在目前,中国的保险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步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国外金融市场所说的“三分天下”,银行、证券、保险养老金,养老金和保险加一块资产规模是很大的,所以未来中国保险业互联网可以成为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可以成为一个有利的制度,所以在这方面有赖于各位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吧。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3.1 由申银万国证券担任主承销商的2007年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世博建设债券(简称”07世博债”)正式发行。本期债券是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总额为80亿元的世博建设债券中的一部分,发行总额为人民币40亿元,信用级别为AAA级。

3.9 农行市分行女职工委员会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女职工组织”荣誉称号,获此荣誉的在全国银行系统中,仅有农行上海分行一家。农总行工会工作部部长、女职工委员会主任谢映红专程来沪颁奖。

3.16 平安集团一级子公司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在沪上开设了首家分公司,这也是在上海成立的首家专业养老公司的分支机构。成立后的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将平移原来寿险公司的团体保险业务。年底,平安集团正式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批复,对旗下的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平安养老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以企业年金和与企业相配套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险为主,并逐步平移整合原来平安人寿团体保险业务。

3.17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商标“申银万国”在上海市商标协会、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上海市商业联合会主办的上海服务商标推展活动中被评为“最具价值的上海服务商标”。这是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商标继2006年1月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后获得的又一个荣誉称号。

3.20上海银监局召开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首次上海外资银行工作会议。来自上海市各外资垠行营业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各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首席代表共190多人参加会议。

3.21 上海银行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银企合作签约仪式在上海金钟会所隆重举行。根据协议,上海银行不仅将为光明食品集团提供20亿元人民币统一授信额度,还将为其打造包括短期融资券承销、现金管理服务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以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光明集团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坚实保障。2006年8月,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集聚起上海一、二、三产业中的食品资源,囊括5家上市公司,组建成为国内食品行业的一家大型集团公司。此次银企合作意向签约是光明集团成立后与商业银行的首度正式携手。双方旨在通过深化合作,实现银企双赢。

3.23 上海保监局和上海市旅委共同主办了“2007旅游保险论坛”。论坛以“旅保合作。和谐发展”为主题,交流了旅游意外险、旅游责任险的国内外经营经验及对旅行社的作用意义,介绍了国际组织在旅游意外时的救援经验,以及2006年上海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为上海保险业、旅游业互相交流搭建起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在沪有关保险机构、旅行社及新闻媒体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论坛。

3.28 沪上举行首次面向“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产品推荐会,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推出农民合作社贷款、农业小企业抵寸甲授信、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等一批“三农”金融产品。会上,农企与农商行签订了近6亿元的融资合同。

3.29 在上海市政府举行的“全国首批改制外资银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颁发仪式”上,上海市工商局领导向花旗、汇丰、渣打和东亚等四家外资银行颁发了法人银行总行营业执照。此举标志着上述四家外资银行正式成为外资法人银行。新的法人银行将于近日正式开业。

3.30上海证监局召开2007年上海辖区证券公司监管工作座谈会。会议部署了今年上海辖区证券公司监管的各项具体工作。一是以整改验收工作为抓手,全力做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收口工作;二是以净资本监管为核心,积极做好辖区证券公司分类监管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辖区证券公司做优做强;四是要确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五是要推进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提高证券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六是要加强证券公司高管等人员管理,健全证券公司责任体系和合规体系;七是切实加强投资者教育及营业部员工教育;八是深化监管谈话、限制或暂停监管业务、对具有不良记录的从业人员分类管理、稽查提前介入或建议立案稽查等监管措施;九是探索研究证券经纪人监管问题。

上一篇:张学良国家统一观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