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推荐范文

2024-04-25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推荐范文第1篇

2、探究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3、基于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分析

4、基于“读思言”模式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中思维品质的落实

5、探讨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6、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文学赏析教学

7、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技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8、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英语文学作品处理方法分析

9、文化翻译观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语言规范化探析

10、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11、英语文学简易读物在高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运用

12、论英语文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13、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4、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文学翻译研究

15、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分析

16、教育戏剧与英语文学阅读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17、论“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的英语文学教育

18、基于英语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9、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

20、重读英语文学经典的必要性和方法(上)

21、医学专业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研究

22、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

23、英语文学原著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优势

24、高中英语文学原著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25、英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阐释

26、英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分析

27、新国标下民办高校英语文学教学探析

28、浅谈英语文学鉴赏课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29、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技巧研究

30、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分析

31、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方式探析

32、英语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思考

33、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谈如何促进学生与英语文学作品的对话

34、浅析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35、浅谈英语文学阅读对课内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36、浅论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37、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原则及其美学价值的探究

38、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39、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40、西方英语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异同

41、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中学英语文学阅读课例研究

42、英语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方法

43、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44、英语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思考

45、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探讨

46、微探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47、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48、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的创设实践分析

49、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推荐范文第2篇

2、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自主性学习

3、基于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

4、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学课程改革研究

5、关于英语语言学教程的现状分析及几点建议

6、简析英语语言学语音和词汇的变化

7、分析英语语言学的语音及词汇的变化规律

8、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

9、基于多维视角的英语语言学发展流变分析

10、谈英语语言学发展的因素与历史之路

11、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12、探究英语语言学的发展

1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创新研究

14、论英语语言学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提升

15、中职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分析

16、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学课程改革研究

17、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与措施探析

18、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及提升措施

19、英语语言学视域下语境的融入与应用分析

20、英语语言学书评语篇中态度用语的人际功能分析

21、基于英语语言学分析英语词汇及读音的演变

22、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23、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24、小议如何以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

25、英语语言学教学中项目学习的应用研究

26、浅谈英语语言学习表现的新途径

27、英语语言学汉译术语的使用与理解

28、基于多维视角分析英语语言学发展流变

29、故事教学:小学英语语言学习的催化剂

30、项目学习在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31、话语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习认知观构建

32、关于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探讨

33、雨课堂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34、英语语言学语音和词汇的变异

35、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英语语言学,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提高

36、移动手机的使用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泰国玛希隆大学国际学院国际项目本科生问卷调查研究

37、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8、案例教学法在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

3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实践

40、语境的融入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41、探讨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42、从英语语言学的视角观察20世纪英美语言俗化概观

43、英语语言学中的语境功能分析与应用探讨

44、英语语言学习中写的实践与探索

45、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透视及优化方法

46、浅析现代化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发展

47、高职院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48、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高职院校英语语言学教学探析

49、从英语语言学角度探析综合英语教学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推荐范文第3篇

2、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探析

3、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4、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5、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影响的调研分析

6、认知诗学理论下的外国文学阅读

7、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研究

8、网络文学阅读与专业学习的互动关系研究

9、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移动阅读APP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10、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学素养情况调查研究

11、南京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2、课外阅读为学生的成长导航

13、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14、传记文学对大学生成长的教育意义

15、更好地在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16、关于江苏大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的调查论证4

17、基于英美文学阅读基础上的大学生英语文学创作研究

18、古典文学和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19、古典诗词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功能探析

20、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提升的路径

21、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困境与出路

22、文学欣赏课程与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23、促进文学经典阅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24、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25、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巡礼

26、《比较文学》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研究

27、用文学作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28、红色文化: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有效载体

29、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教育的路径创新

30、高校明清文学课堂教学特征及其改进探索

31、河北省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32、经典阅读对全民阅读的促进作用

33、当代大学生幸福指数研究

34、浅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

35、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6、对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政教育意义的解读

37、网络文学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38、大学生劳动维权的若干问题

39、以英美文学教育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40、大学英语教学融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和方法

41、民间文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42、关于江苏大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的调查论证2

43、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

44、基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大学生经典文学阅读研究

45、英美文学的异质性障碍与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46、关于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思考

47、鲁迅文学经典改编和大学生话剧艺术的创新结合及其意义影响

48、甘肃红色资源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

49、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推荐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渐强烈,国内各类文化存在的形式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在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出现强烈冲击的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接洽与融合极为关键。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阅读,可以使我们刷新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缓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文化氛围。文学翻译作为不同文化的桥梁,在世界范围中的关注度和可研性方面明显突出,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发展背景的分析引出外国文学翻译传达思想的主要导向,望对业内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外国文学;翻译;思想传达;指向变化

语言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良好沟通的重要交际工作,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起源,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全人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翻译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媒介,更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桥梁。通过翻译可以将语言不同表现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直观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规范化的翻译标准是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通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化在层次上得以提高,可以说两种文化在激烈碰撞之后擦出了“友谊”的火花,这也体现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规范性、完整性等特点,对未来文学翻译工作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外国文学的内涵

外国文学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以外的西方文学,是构成世界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世界文学的历史起源早在几千年之前,在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下逐渐孕育出的一种文化瑰宝,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欣赏价值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提高,可以说是国家精神文明体现的灵魂,为后人文化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对外国文学著作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相较于早期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研究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着质的提升,对外国文学主要思想内容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体现中国特色的逻辑思维体系,不再跟随西方文学家的思维逻辑,利用一种文化之间碰撞出来的独特视域充分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深入西方国家的文学流派和思想发展,可以说我国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逐渐向世界标准纵深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外国文学翻译的研究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公认[1]。

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现状及问题

1.外国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

外国文学的翻译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比较研究,是对不同文化的不同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研究,进而通过翻译的媒介实现语言的认知表达、阐述和再创造,直至目前为止,我国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研究已有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五四”期间,各界学者在对国情进行充分剖析的情况下提出了“思想救国”的发展观,但在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以及社会动荡的局势下,思想救国的尝试性发展建议的反响平平,根本原因是社会局势已经在社会中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人们对此未来发展无暇顾及,无力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艰巨使命,然而在西方文化日渐盛行的情况下,各界学者对曲线救国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改变,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这也是外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

自改革开放以来,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发展观推动了各国文化的互惠互融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发展,在此期间,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流入中国,在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强劲的思想浪潮,人们对外国文化认知的迫切需求使得文学著作的翻译工作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同时,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时,由于国家打开国门,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都处在起步阶段,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无法得到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研究成果并不乐观,使得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质量方面存在欠缺,这在很多早期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中国都有体现。

2.现代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现状

近几年,我国在外国文学翻译课题上的研究次数越来越频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发展性也随之不断深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禁锢,翻译工作人员对外国文学作品所传达逻辑思想的解析并不能充分诠释文学作品的内涵,译本的汉语言规范化也未达到国际化水准,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频出等情况普遍存在,严重误导社会公众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向,充分体现出目前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缺乏规范化管理,不利于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另一方面,出版社在外国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极其关键。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流通方式主要是通过出版社流向社会,以供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审读。众所周知,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后要通过出版社的排版和校对方能出版,但由于出版社工作内容相对复杂,校对工作相对笼统,工作人员会根据译本的主要内容对汉语言译本文学作品加以处理,往往在出版后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导致翻译工作失效,根本原因是由于出版社的整体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管理水平不高,监管和校验机制并不完善,对外国文学翻译思想传达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思想传达的指向确定

回顾“五四”期间各界学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优异成绩,通过对思想的解放以及大部分国外文化精髓的借鉴,以李大钊为为首的文人义士在当时掀起了强烈的思想浪潮,各界学者纷纷倡导“思想救国”的发展观念,通过翻译媒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明确社会发展与文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在当时,混乱的社会局势下,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仍然能够达到借鉴作用[3]。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者大多有着国外留学经历,文化素养较高,开放的思想以及基本的语言翻译能力在当时的翻译工作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当时的翻译工作者不仅注重译本的质量,对文学作品的流派、体裁以及内涵等多个层次的解读也更加充分,这也成就了现代外国文学翻译的不断发展。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秉承尊重原著的基本原则,在用词、造句、再创作等方面最大程度的还原作者在文学作品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和内涵,充分发挥汉语言博大精深的魅力,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视域下,对外国文学的发展背景、文学特点以及思潮和流派加以深刻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4],在审视中国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及翻译作品的规范化程度,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方向和语言基础,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实现跨文化、跨国家的发展走向更高的阶梯。

此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避免传统封建文化影响出现的故步自封问题的出现,在翻译工作中充分体现多元化特点,例如,尝试研究文学与哲学、文学与人类语言、文学于文化等跨学科的课题,丰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使得译本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满足翻译工作的多元化需求。外国文学翻译还需要考虑到出版社的作用,在译本完成后,出版社应对译本进行系统、全面的校对和重组,构建完整的外国文学作品出版体系,完善体系内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优化译本成刊流程,对译本的语言、语句、愈发以及思潮等方面进行精密的核查和校对,全面保障文学译本的高质、高标,为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享受,丰富文学素养,以期国家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客观研究,为文学作品译本确定思潮。

結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承载着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人与人之间友好交流桥梁搭建的重任。在外国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人员要明确己任,以认真、负责为工作原则,对翻译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提高译本的质量,为外国文学翻译的思想传达指导方向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从而实现推动国家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宇. 试论阐释学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D].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8):224-228.

[2]陈冰雯.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复译—《了不起的盖茨比》新旧译对比研究[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5(01);341-356.

[3]张林. 中西方文学和翻译史视阈下的胡适翻译思想刍议[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536-540.

[4]李丽. 对话:文学翻译的社会指向性[J]. 晋中学院学报, 2018(01):106-108.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推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学鉴赏 教学 体验

以往文学鉴赏渠道单一,通常为读本研读,现如今,受益于科技发展,网络、影视传播,让读者对于文学鉴赏有了更直观的对比、体验通道,从而可以感受更深刻。对于文学鉴赏教学而言,必须而且完全可以依据现代科技手段来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这样,高校的文学鉴赏效果会更深刻。问题是,怎么样来运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展开当代文学鉴赏课程教学,这会考验高校的文学鉴赏课程设置的初衷,考验文学鉴赏老师引导、教学水平。

1 高校文学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事实上,现代高校的文学鉴赏师资力量较从前有大幅度提升,教学设备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真的比以往提高了吗?答案是未必。

1.1 引导方法不当 部分高校文学鉴赏课程受大学语文课程的冷落牵连,教师无心去真正引导学生进行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这是其一;其二是,部分教师惰性心理作祟,贪图安逸,不愿深入备课,查找资料,不愿探索更先进、更有效的教育教学引导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的高雅殿堂;还有,教学水平不足,导致心有余力不足,自身能力欠缺,致使面对优秀作品时,根本无法解读其深刻内涵,当然也就无从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了。

1.2 学习意识不强 社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迅猛,受利益驱使,当代大学生已经难以再如以往大学生一样,能安心于图书馆、教室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让大学生们无法规避金钱诱惑,现实的生存压力也让当代大学生难于甘守寂寞、清贫,活在精神世界里,追求阳春白雪已经不切实际。即使有心欣赏,也只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式,或者阅读一下简本,或者阅读一下简介,或者通过影视翻拍作品来解读优秀文学作品。

2 高校文学鉴赏课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先进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字勘句酌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的诞生,使得教育教学手段、渠道实现了质的改变,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一定比传统的字勘句酌式来得更有效、更直接,原因在于,一切都是快餐式教学,很容易导致阅读、欣赏、理解方面的囫囵吞枣现象,不求甚解的读者将会更多,过分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趋势将会更为明显。

2.2 教学手段依旧流于简单 由于有了先进辅助教学手段,高校教师引导、教育学生学习、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力的动力会受到影响,会过分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如果高校老师一贯依赖这种手段进行教学,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欣赏作品。但是,现实中,这种教学手段正在越发地占居主导地位,因为其简单、便捷,而这恰恰恰也是其不足之处。

3 拓展高校文学鉴赏课教学手段

有效的高校文学鉴赏教学手段会加强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会对不同读者产生不同影响。如何让大学生通过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内涵,因时、因势、因人不同而产生对读者有益的帮助,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学鉴赏力,这是一个合格的高校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3.1 初读、精读原著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就需要学生先阅读原著,对原著有大致了解以后,然后对文学作品的主旨有基本的把握;之后再进行精度细研,品味作品创作之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由此加深理解,获得理性分析认识,这样,不但可以欣赏到作品本身魅力,更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2 观看影视作品,对比作者与导演之间表达差别 读完原著,读者心目中对于作品基本印象已形成,但这时也还只是其个人印象、解读,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集体观看,要求学生观看过程中,仔细体会自我解读作品主旨与拍摄导演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发现个人收获与社会普遍状态之间的差异。同时,可以展开观影交流、讨论,加强师生互动,同学互动,交流各自理解、看法,印证学生对于作品本身印象的正确性,印证学生对于作品所描述的社会以及当前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判断的正确性。至此,学生鉴赏水平已经不是只阅读原著时的水平,这样的效果也非老师单纯作品讲解所能达到的。

3.3 回味片段 通过原创作品、影视作品精彩片段对比、回味,来加深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写下读后感,写下影评、视评,加强不同作品呈现形式之中精华片段理解、记忆。由于每个人欣赏水平、角度、立场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人,不同心境、时间、场合,都会对作品同一个片段有不同感受,这样,如果能随时记录下来,并时常予以整合,对于作品理解就更深刻了。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才会实现根本的文学鉴赏教学所期待的效果。

4 小结

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了人类进步固然可喜,但是,我们不能一味依赖这些手段,如果一味地沉缅其中,迷信现代科技,会让我们失之于简单,流之于形式,文学作品鉴赏尤其如此,期待高校文学鉴赏课程能灵活运用科技进步成果,让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有本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夏曾澍,王佑江.文学鉴赏原理(教学大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84(02).

[2]殷家麟.浅谈文学鉴赏[J].呼兰师专学报,1994(02).

[3]吴晓辉.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08).

作者简介:付地娟(1980-),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推荐范文第6篇

摘要:

五四语境下,翻译文学的经典建构在新文化精英们建设新文化和新道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赞助人理论的观照下,本文从译者的译介、编辑部文化精英的介绍与评论、刊登特别启事及译作的再版等方面,探讨了《新青年》编辑部对《娜拉》经典化的赞助路径。对《娜拉》经典化赞助路径的探析,对当前通过翻译文学经典化的赞助,来推动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青年》 编辑部 《娜拉》 经典化 赞助路径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转型期,也是文化的转型期。由于其特定的历史境遇,翻译在中国的多元文化系统中从边缘进入中心,在文学和文化的嬗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实现其建设新文化和新道德的目的,新文化精英们不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且有效推动了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挪威戏剧家亨里克·易卜生的话剧《娜拉》是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学界对五四时期《娜拉》在中国经典化的历史语境、文化及意识形态动因进行了探讨。林丹娅[1]、罗列[2]、任淑坤[3]从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的视角解读了《娜拉》经典化的源起;王宏志[4]、邵毅[5]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娜拉》的经典化进行了解读;张春田[6]分析了五四时期“易卜生热”背后的文化逻辑。与《娜拉》在五四时期经典化的源起被较多关注形成对比的是,对五四时期《娜拉》经典化的赞助人研究尚无人涉足。《新青年》编辑部在《娜拉》的经典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赞助人角色。本文拟从《新青年》编辑部对《娜拉》经典化的赞助路径的视角,对五四时期《娜拉》的经典化进行解读,以期对当前通过翻译文学经典化的赞助推动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赞助人与翻译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翻译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多集中在译文、译者及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境遇、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其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译者是翻译过程的操作者,是翻译的主体,而译文则是翻译过程的成果,理应受到较多的关注;处于多元社会文化系统之中,翻译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也必然受到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境遇、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受到广泛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整个翻译作品经典化过程里,其他一些极具影响的元素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课题是翻译作品经典化的赞助人问题。翻译赞助人指那些足以促进或阻碍文学作品的翻译、阅读乃至经典化的力量。

正式提出要认真探讨赞助人在文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的是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他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指出,社会上有两个确保文学系统紧贴该社会内的其他系统,不致脱离得太远的控制元素。元素之一在文学系统内部,主要指一些“专业人士”,包括批评家、评论家、教师、译者等,他们虽然不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但却能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提供服务。第二个元素是在文学系统之外的“赞助人”( patronage)。 “赞助人”指那些“足以促进或窒碍文学的阅读、创作和重写的力量(包括人和机构)”,他们可以是一些人、宗教团体、社会阶层、政党、出版商,乃至杂志、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等,他们协调文学系统跟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7]勒菲弗尔把文学系统看做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subsystem),从文学系统内外不同的视角进行文学研究的方法对翻译研究很有启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文学也可视为整个文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翻译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并不是由翻译文学系统内部的元素单独决定的,往往受到翻译文学系统之外赞助人的操控或影响。《新青年》编辑部的文化精英们是新文学和新文化的倡导者,为实现其建设新文化和新道德的目的,他们在《娜拉》的经典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赞助人角色。

二、《新青年》编辑部对《娜拉》经典化的赞助路径

1. 译者的翻译

晚清以来的文学翻译带有鲜明的强国保民的政治动机。《新青年》编辑部进行的翻译活动秉承了晚清以来文学翻译注重其社会功用的传统,特别重视其改造国民、改造社会的作用。《新青年》一至九卷中,翻译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作为一个文化批判刊物,《新青年》尤为重视文学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以《娜拉》为代表的易卜生作品的译介,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文化精英们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以推动社会和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路径。

挪威戏剧大师亨里克·易卜生是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不朽的声誉。易卜生一生共写了20多部剧作,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散文剧即话剧。易卜生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探讨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如反对传统道德,倡导妇女解放、个性自由等。其目的在于唤醒民众,从而改良社会。为易卜生赢得世界声誉的是他的力作《娜拉》,该作品通过女主人公与丈夫情感决裂的过程,暴露了男权社会中的妇女地位與解放问题,激励受传统婚姻和伦理观念束缚的人们为争取自由平等而努力。《新青年》编辑部的文化精英们从《娜拉》中很容易解读出新文化运动中较为振奋人心的两个主题——女性解放与个性主义。易卜生作品所表现的社会改良思想契合了《新青年》编辑部文化精英们的建设新道德和新文化的期待视野。因此《新青年》编辑部对其作品倍加青睐。《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刊发了罗家伦、胡适翻译的《娜拉》。自此,《娜拉》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并逐步走向经典化。

2. 编辑部文化精英的介绍与评论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文学和文化批判刊物。在刊发罗家伦、胡适翻译的《娜拉》的同时,作为五四时期青年们的精神导师的《新青年》编辑部的文化精英们对《娜拉》剧情和人物的介绍与评论,在《娜拉》经典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18年6月,《新青年》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在刊登《娜拉》全剧的同时,也刊登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和袁振英的《易卜生传》。胡适和袁振英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对《娜拉》进行了介绍与评论。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评论娜拉:“那娜拉戏里的娜拉忽然看破家庭是一座做猴子戏的戏台,他自己是台上的猴子。他有胆子又不肯再装假面子,所以告别了掌班的,跳下了戏台,去干他自己的生活……娜拉戏里写娜拉抛了丈夫儿女飘然而去,也只为要救出自己。”[8]袁振英在《易卜生传》一文中评论娜拉:“当娜拉之宣布独立;脱离此玩偶之家庭;开女界广大之生机;为革命之天使;为社会之警钟;本其天真烂漫之机能,以打破名分之羁绊,得纯粹之自由……”[9]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编辑部的文化精英们,是文学革命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许多青年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偶像。他们对《娜拉》的介绍与评论引发了人们对娜拉这一新女性形象的深刻思考,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震动,有力推动了《娜拉》在中国的经典化进程。

3. 刊登特别启事和译作的再版

在译介《娜拉》之前,《新青年》编辑部刊登了两次特别启事,告诉读者《新青年》将推出易卜生专号。第一次启事指出:“易卜生为欧洲近代第一文豪,其著作久已风行世界,独吾国尚无译本……除拟登载易卜生所著名剧《娜拉》全本及《易卜生传》之外,尚拟收集关于易卜生之著作,以为介绍易卜生入中国之纪念。”特别启事的刊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为《娜拉》的经典化之路做好了铺垫。

1919年,《新青年》再版一至五卷。再版预约广告称,该刊物“提倡新文学,鼓吹新思想……可算近来极有精彩的杂志。识见高超的人,都承认本志有改造思想的能力,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出版物”。[10]《新青年》编辑部对一至五卷的再版扩大了《娜拉》的读者范围和社会影响,有力推动了《娜拉》的经典化。

结 语

通过译者翻译、编辑部文化精英的介绍与评论、刊登特别启事及译作的再版等路径,《新青年》编辑部有力推动了《娜拉》的经典化,对當时的新文学、新文化和新道德建设,乃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新青年》编辑部对《娜拉》经典化的赞助路径,对我们通过对翻译文学的经典建构来推动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译者主体性视角下体育新闻中的隐喻翻译研究”(SK2012A1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丹娅.华文世界的言说:女性身份与形象[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85-86.

[2] 罗列.女性形象与女权话语——20世纪初叶中国西方女性形象译介研究[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43-44.

[3] 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4]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1.

[5]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81.

[6] 张春田.论五四时期的“易卜生热”及其文化逻辑[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1):88-101.

[7] 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15.

[8] 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1918,4(9):492-503.

[9] 袁振英.易卜生传[J].新青年,1918,4(6):613.

[10] 再版预约广告[J].新青年,1919,6(5).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上一篇:初一数学小论文题目推荐范文下一篇:美术学科论文题目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