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法范文

2024-07-09

论语的读法范文第1篇

教育目标: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课题引入

1.口答:(1)、一千里面有(

)个百,一万里面有(

)个千.

(2)、(

)个一百是一千,(

)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

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

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

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

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

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

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

8、400

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 640700 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 40805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2) 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3) 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论语的读法范文第2篇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课外阅读。我在《创建书香班级,培养读书习惯》的课题研究活动中,虽然遇到了许多问题,但课外阅读活动中确实有序,扎实开展起来了,而且我本人也学到了不少.,提高了不少。现在谈谈自己在教研工作中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一、习惯的养成需要内固,外固两个方面的力量

内固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根本的缘故,外用之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学年。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地转长期的反复实践过程。在本次实验中我注意从外部入手,创造阅读条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读法于课内,读法益于课外

“多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班级,享受书香人生”,这些理念,随着学校的“营造书香校园”活动中,及“创建书香班级”活动中的推进,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在我班已形成一种氛圍。现将三年来的有关工作进行简单总结。

(一)强化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年来,为了规范孩子的读书习惯,从他们入学一.二学期开始,我们约定每天回家读书至少读半个小时,并由家长做好记录,并利用午读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数20分钟~40分钟,就这样在老师的规范管理下,学生的阅读了大量读物,先是童话故事,又是杨红樱的校园小说,还有各种历史的书籍及名著。在读书时,学生在读书笔记本上随时记录感想和体会,并在书上圈画好词佳句。每学期会把学生写的读书心得装订成集,制作的读书手抄报展示在班级墙壁上。这样就营造出浓浓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意义,教师里洋溢着浓浓香气。

(二)人人参与读书,创设书香班级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固把我们班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把读书和活动累密结合起来,活动的兴味这么强,读书就更富有吸引力。三年来多次开展读书心的交流会,读书手抄报比赛,作文笔会等活动,学生以《与书共成长》《我读书我快乐》为题开展活动。同时读写结合,从读促写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学生的作文水平来看,学生的习作水平突飞猛进,有很大的提高,这与读书密不可分,读书使孩子越来越聪明名,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书香和全班的读书静谧慢慢赶走了打闹的喧闹。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到了中年级,我要从各方面进行指导阅读。

1.充实资源,确保阅读量

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为班级级提供各类书籍达400多本,由两个图书管理负责图书借阅工作,使学生手里的图书进行合理循环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为了保证图书阅读时间,每天中午12:30~12:55为午读时间,还提倡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读课外书,上课期间,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每天想一想:“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我有多少收获?”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把阅读的篇目.精彩句子,读书笔记,老师定期检查,评比,展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过老师的努力,及充实的资源,确保了学生的阅读量。

2.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有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有了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方法从哪里?无疑,方法来自课内来自平时课堂之中。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学法,总结学法,以法导学,让学生在课内掌推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自觉使用工具书,寻找答案;阅读时要勤于动笔,做好记录.写批注,摘抄精彩片段,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读书时不要只满足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要有自己的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

读经典,品书香,点亮了同学们渴望的眼睛,绘成了班级里色彩斑斓的梦,看着同学们在行云流水的语句中,在春日融融的校园中快乐成长,我们语文教师就觉得应该要做“能够将自己最喜爱的书介绍给其他读者,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引导孩子们多读书,打造书香班级,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书香童年。

论语的读法范文第3篇

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唱读现象普遍存在。要改变我们乡村小学学生唱读这种不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及时正确的引导,从低年级抓起,提高朗读效果。

我们班的学生以前朗读时,就象唱歌一样。通过我一个学期的训练指导,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唱读了。唱读不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文章中的人物有喜、怒、哀、乐、美、羞、乖、懒……;事物有美、羞、緩、急……。而唱读就一个调,没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分”,无法表达丰富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就是体会和用声音表达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是选择“抑”还是“扬”,“ 顿”还是“挫”,“轻”还是“重”,“ 缓”还是“急” ,加之丰富的表情,这样才能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准确地用声音、表情来表达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朗读时一成不变、一个腔调的唱读一定会给正确体会、表达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形成了阻碍。但唱读依旧是我们这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存在的,其原因是什么呢?

我觉得: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唱读在同一学校的低年级的出现高于中高年级。这主要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孩子年龄越小,对事物的辨析能力也就越弱,面对一个个音节和方块汉字,无法很快的作出判断和肯定,只能靠拉长音来把一个个的音节连接成句。

这种唱读是受到地域的方言和当地迷信活动的感染。在当地迷信活动中,那些鬼师、先生在念经文时就是唱的。学生就是从小听着这些唱读长大的。其次就是教师的误导是形成唱读的,这主是学生形成唱读的主要原因。有一些老教师的朗读就象鬼师、先生一样。老教师越多的学校唱读的出现率越高。因为,这些老教师自己观念陈旧,转变起来较慢,教法陈旧而改变的力度不够,甚至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其教法。这种固定的朗读方法对老教师来说想改也改不过来。往往老教师认为在井井有条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班风是很满意的。然而在井井有条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班风背后潜伏着一种危机。老教师由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牢固 的陈旧教法。比如,我们大河学区年轻老师多。所以,大河中心校的学生朗读就比较有感情,唱读现象就少。

再加上低年级教师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花费过多的时间,引响教学进度、引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朗读好又不能体现在教学质量上。而且朗读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又不是重点环节。考试也不考朗读。所以老师指导朗读的时间少,学生自己随意读的多,往往是老师让自己认为好的学生领读,这样,学生学着老师读生字的腔调来领读,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频经验运用“鬼师、先生”的读法。就最大可能产生了唱读,传到其他同学的耳朵中的声音就包容了老师、领读学生、学生自身产生的逐多的唱读因素,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才产生了学生的读音。同时,学生为达到声音整齐洪亮的效果,快的等慢的,有意无意的用拖长音的方法来增强这种学生认为正确的朗读效果。越是村级学校,老师采用这种方法的次数也就越多,这也是我们偏远地区学校唱读出现率高于城区的又一个原因。总之,唱读形成的原因是学生读的不熟和教师没有重视阅读教学形成的,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对朗读教学的忽视而造成的。因些,要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及时正确的引导,从低年级抓起,提高朗读效果。

论语的读法范文第4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与我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与此同时,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来说明道德修养以及自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水平势在必行。

二. 提高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学而》篇中首次将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标准则包括五项具体内容:①举止;②学习;③品质;④交友;⑤态度。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相当实用的。下面,我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论述。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的就是君子的言行举止应当达到的标准。“重”是庄重,“威”是有威严,即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其中又可以分为语言、仪貌、行为等几个方面。庄重威严作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前中外媒体均有过多次报道:中国旅行团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极不文明。比如随地吐痰、购票插队、大声喧哗、在禁止照相的地方无视规定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多次反复出现的。这使中国人在“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大问题: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再次因为其子民缺乏道德修养而声名狼藉,而道德素质低下成为我们给自己贴上的最醒目的标签。世界不再关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再欣赏我们的人文气质,不再重视我们的经商头脑,他们在意的仅仅是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一个人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的组成个体,从他身上不经意展现的细微末节最能显示他所受的道德素质、文化底蕴、教育背景。他虽然是个体,但是却是这个企业、这个地域最生动、最真实的“名片”。因此,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让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观念中华丽转身,重新获得世界的认可,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便是我们首当其冲应当做的。

其次,“(不)学则不固”是讲所学的知识和美好的品德需要巩固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便说明了道德素质的培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道德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种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道德的习惯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风向标。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美好品质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让自己的德行趋于完备。巩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巩固,展现其应有的光辉。

再次,要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质“主忠信”。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以忠、信为宗旨,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其中两点便是忠、信,可见忠信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占据十分崇高的地位。所谓“忠”,是指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孔子反对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此外,孔子还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悦方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见,孔子称之为“忠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们喜欢向朋友提意见,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改正错误,而是带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而所谓“信”,就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虽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然而当今社会巧言令色的人却比比皆是,欺诈盗窃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刊杂志,人们不再相信身边还有“活雷锋”,人们也不再愿意去当“活雷锋”,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为数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当着“活雷锋”的人还嗤之以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对社会安定也起着负面作用。

第四,道德素质的提升还需要良好的环境,那就是“无友不如己者”。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那么,外界环境对道德的培养就必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人生活发展的影响。我们交朋结友,要选择德行比自己更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样,我们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间,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过,则无惮改。”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我们只有不断在实际行动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才能够使自己学习和巩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加尽善尽美。

三. 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内容

在明确了我们改善道德风气败坏的现状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标准之后,我们还该依照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以切实将我们的道德素养提高到新的水平。

1. 学习

学无止境。要想提高道德素养,我们首先应该有新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将提高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乐趣,学习也快乐,实践也快乐,我们将在良好的心态中跨越更多的障碍,摆脱更多的束缚,得到更多的成长。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 在书本中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如今的人们已难能可贵。在书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人先辈的光辉事迹、光荣传统,还可以看到许多反面的事例。我们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实践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② 向长辈、朋友学习:父母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径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参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③ 在反思中学习: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反思,而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不过,我们将反思的结果付诸实践,最终也应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以此得到更为丰富的结论,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 端正态度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态度确实是起决定作用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将使我们在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宽”和“严”的尺度,更有利于我们扬弃地学习,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进步。

3. 交朋友

如上所述,“主忠信”是判别朋友关系的主要原则。孔子将朋友分成三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现在交友的准则和对其判断的依据。

所谓“友直”,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孔子认为,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也是人作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而正直的基础是“忠”。孔子主张:作为朋友应该是“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既要诚心诚意地向朋友提意见,也要善于提意见。而善于提意见就是要把握“直”的限度,注意提意见不要太直率了,有可能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坚持直言相劝,则朋友之间有可能会疏远开来,“朋友数,其疏矣。”(《论语·里仁》)故孔子认为,在多次劝告而仍不能为朋友所接受的情况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所谓“友谅”,也就是要与讲信用的人交朋友。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不仅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础,同时还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见的基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我们只有在与人交往并发现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脚步,愈行愈远。 所谓“友多闻”,是指结交见闻广博的人为友。如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友直”还是“友谅”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离不开“好学”。而“多闻”,主要是通过学习而得。除此之外,游历也是一个人见多识广的重要来源。以这种人为朋友,其意义不仅可以弥补自己在知识和见闻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开拓人的视野,培养人的宽阔的胸襟。

而孔子所说的三类“损友”中,前两类即“友便辟”和“友善柔”实际上是一种德性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已。“友便辟”是指与喜欢谄媚奉承的人为友,“友善柔”则是指与当面恭维背后诽谤者为友。至于“便佞”,实际上就是指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言语之发必须以仁德为基础,即“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这些都是孔子对言语之德的看法。由此可见,“友便佞”,确是“损友”之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一点,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因为言语之惑而误交朋友。

论语的读法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 【关键词】:《论语》 孔子

魅力

做人

处世

教育教学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

1.讲仁德 树爱心

做人要先讲徳。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仁德的较高境界。如果我们能按孔子的思想去践行,那么就不愁成为毛泽东所倡导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会指日可待。

2.讲孝道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虽摒弃了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落后礼数,但《论语》中的孝亲思想却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提倡的这些做法,正是每一个做子女的值得悉心效仿的。特别是当今社会,校园中国学教育被冲淡,家庭中独子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被溺爱所代替。曾几何时,重多的家长只会抱怨养了个逆子。殊不知,都是孝行教育缺失惹的祸。

3.讲谦虚

谦虚,历来被誉为做人的美德。而如何才能做到谦虚呢?《论语》中为我们记述了谦虚的典范。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可见“谦虚”也曾是这些儒家弟子们丰富自己学识的法宝利器。但不知,对于当今社会上那些善于夸夸其谈、妄自尊大的人,是否会在这些古圣先贤们面前感到自惭形秽呢?

4.讲高尚

论君子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古往今来高尚者的追求。而《论语》中孔夫子早已为我们素描出了君子的形象: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论语》中正是通过对他们的对比描述而更加突出了君子的高尚之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 3 而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足可见《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既全面又严格。但这些内容都是每个人生活中值得时时用以自律的。

5.讲志向

做为人,有理想,有追求,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完满,充实,无悔。那么什么样的人生信条最可取呢?阅读《论语》中的有关论断,启发自在其中。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三位的志向,可谓是儒家风范,难道不值得今人效仿吗?

二、处世篇

社会生活犹如一张编织的网,每个人都不可能逃离它。因此,读好处世哲学尤为重要。如若攻读不好,会给人处处碰壁的感觉,天长日久会造成人的心里阴影,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在此我们不妨拜读一下《论语》中的处世哲学。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曰:“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其中的①—④条是很多人可以随口道出用以自勉的,但恐怕某些人并不知道它是出自 《论语》。这说明《论语》的某些言论,经过世世代代人的口口相传,早已深入人心。

三、育人篇

提及《论语》对当今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

作为教师,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要注意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论断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堪称为师的楷模。

4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还不时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他又是一个平易近人、谦虚的长者:“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践行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作为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

在教育思想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还要注重抓住教育契机,求实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他也恰到好处地运用着这个方法。教无定法,孔子教我们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上,孔子提倡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虚心好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总之,《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我坚信其中的魅力,将随着人们对它研究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

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 中华书局 2007年1月

通州二中

崔润洁

论语的读法范文第6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与我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与此同时,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来说明道德修养以及自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水平势在必行。

二. 提高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学而》篇中首次将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标准则包括五项具体内容:①举止;②学习;③品质;④交友;⑤态度。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相当实用的。下面,我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论述。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的就是君子的言行举止应当达到的标准。“重”是庄重,“威”是有威严,即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其中又可以分为语言、仪貌、行为等几个方面。庄重威严作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前中外媒体均有过多次报道:中国旅行团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极不文明。比如随地吐痰、购票插队、大声喧哗、在禁止照相的地方无视规定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多次反复出现的。这使中国人在“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大问题: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再次因为其子民缺乏道德修养而声名狼藉,而道德素质低下成为我们给自己贴上的最醒目的标签。世界不再关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再欣赏我们的人文气质,不再重视我们的经商头脑,他们在意的仅仅是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一个人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的组成个体,从他身上不经意展现的细微末节最能显示他所受的道德素质、文化底蕴、教育背景。他虽然是个体,但是却是这个企业、这个地域最生动、最真实的“名片”。因此,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让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观念中华丽转身,重新获得世界的认可,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便是我们首当其冲应当做的。

其次,“(不)学则不固”是讲所学的知识和美好的品德需要巩固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便说明了道德素质的培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道德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种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道德的习惯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风向标。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美好品质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让自己的德行趋于完备。巩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巩固,展现其应有的光辉。

再次,要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质“主忠信”。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以忠、信为宗旨,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其中两点便是忠、信,可见忠信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占据十分崇高的地位。所谓“忠”,是指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孔子反对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此外,孔子还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悦方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见,孔子称之为“忠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们喜欢向朋友提意见,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改正错误,而是带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而所谓“信”,就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虽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然而当今社会巧言令色的人却比比皆是,欺诈盗窃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刊杂志,人们不再相信身边还有“活雷锋”,人们也不再愿意去当“活雷锋”,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为数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当着“活雷锋”的人还嗤之以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对社会安定也起着负面作用。

第四,道德素质的提升还需要良好的环境,那就是“无友不如己者”。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那么,外界环境对道德的培养就必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人生活发展的影响。我们交朋结友,要选择德行比自己更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样,我们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间,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过,则无惮改。”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我们只有不断在实际行动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才能够使自己学习和巩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加尽善尽美。

三. 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内容

在明确了我们改善道德风气败坏的现状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标准之后,我们还该依照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以切实将我们的道德素养提高到新的水平。

1. 学习

学无止境。要想提高道德素养,我们首先应该有新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将提高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乐趣,学习也快乐,实践也快乐,我们将在良好的心态中跨越更多的障碍,摆脱更多的束缚,得到更多的成长。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 在书本中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如今的人们已难能可贵。在书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人先辈的光辉事迹、光荣传统,还可以看到许多反面的事例。我们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实践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② 向长辈、朋友学习:父母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径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参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③ 在反思中学习: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反思,而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不过,我们将反思的结果付诸实践,最终也应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以此得到更为丰富的结论,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 端正态度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态度确实是起决定作用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将使我们在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宽”和“严”的尺度,更有利于我们扬弃地学习,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进步。

3. 交朋友

如上所述,“主忠信”是判别朋友关系的主要原则。孔子将朋友分成三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现在交友的准则和对其判断的依据。

所谓“友直”,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孔子认为,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也是人作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而正直的基础是“忠”。孔子主张:作为朋友应该是“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既要诚心诚意地向朋友提意见,也要善于提意见。而善于提意见就是要把握“直”的限度,注意提意见不要太直率了,有可能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坚持直言相劝,则朋友之间有可能会疏远开来,“朋友数,其疏矣。”(《论语·里仁》)故孔子认为,在多次劝告而仍不能为朋友所接受的情况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所谓“友谅”,也就是要与讲信用的人交朋友。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不仅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础,同时还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见的基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我们只有在与人交往并发现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脚步,愈行愈远。 所谓“友多闻”,是指结交见闻广博的人为友。如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友直”还是“友谅”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离不开“好学”。而“多闻”,主要是通过学习而得。除此之外,游历也是一个人见多识广的重要来源。以这种人为朋友,其意义不仅可以弥补自己在知识和见闻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开拓人的视野,培养人的宽阔的胸襟。

而孔子所说的三类“损友”中,前两类即“友便辟”和“友善柔”实际上是一种德性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已。“友便辟”是指与喜欢谄媚奉承的人为友,“友善柔”则是指与当面恭维背后诽谤者为友。至于“便佞”,实际上就是指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言语之发必须以仁德为基础,即“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这些都是孔子对言语之德的看法。由此可见,“友便佞”,确是“损友”之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一点,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因为言语之惑而误交朋友。

上一篇:李泽厚作品范文下一篇:励志一句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