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报告范文

2023-09-18

农业科技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皖南H镇的经验,探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现象及其生成逻辑。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主要倾斜于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而不断弱化对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使其在农技服务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逐利逻辑共同推动的结果。在广大小规模农户仍然构成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基本面的前提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亟待纠正。为此,需要从农业发展观、农技服务定位和小规模农户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技推广;垒大户;规模经营主体;小规模农户;地方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各级政府的引导,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是2008年底的33倍。虽然普通农户仍是主要流转主体,但也产生了大量规模经营主体(下文简称“大户”)。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1]。由此,在农村形成了小规模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并立的局面,尽管小规模农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营面积上仍占据多数,但规模经营主体也已经占据相当比例,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小规模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而不致有所偏废,不仅对基层农技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是值得学者思索的重要现实问题。

有关基层农技服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棟,尤其集中在对以下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2-3]、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农技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5]、农户的技术需求[6-7]等。这些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对基层农技服务的研究,但是它们基本都是在将农业经营主体视为同质群体的前提下做出的,因此,无法注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在应对已经分化了的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大量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规模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及现有农技服务与这一需求的差距。陈洁等通过对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对农技推广服务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中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在仓储、运输、市场信息发布、气候及病虫害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服务比较欠缺[8]。其他更多的学者则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了规模经营主体兴起后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作用和政策选择等[9-11]。此外,还有学者从农民分化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及依此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的建议[12-13]。

这些研究忽视了地方政府与基层农技部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作为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14],他们也会因应形势的变化对基层农技服务做出主动的调整。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自然会根据地方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基层农技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此,学术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近年来,笔者通过多地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兴起,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过度倾斜于规模经营主体而偏废小规模农户的问题,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垒大户”的本意是指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某些行业过度集中的现象,有些学者将此概念运用于对反贫困项目、家庭农场的研究[15-16])。在实践中,这种倾向已有多方面的展现,并使广大小规模农户逐渐被边缘化。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各自利益共同推动的结果。尽管笔者的以上判断是基于多地调查得出的,但为了便于分析和表述,本文主要选取笔者详细调查的皖南H镇根据学术惯例,本文对省级以下地名和所有当事人的姓名均做了技术处理。2010年以来,笔者所在研究团队每年至少都会有一批学生或老师到H镇进行调研,笔者也在2012年和2014年分赴该镇进行了总共为期4个月的专题调研。的实践作为经验表述对象,从相关主体自主性的角度来探讨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运行机制和生成逻辑。

二、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现象

皖南H镇位于长江南岸的沿江平原与丘陵山区的交错地带,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该镇下辖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3万人,农户9 000户。全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58万亩、山地5万亩、水面 1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H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也是所在县唯一的纯农业型乡镇。2007年之前当地的农业经营主体基本都是小规模农户。2007年以来,H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规模经营,使H镇迅速产生了大批规模经营主体。截至2014年7月笔者调查结束时,H镇统计在册的规模经营主体共有67户,总经营面积高达26 32895亩,占到全镇耕地总面积的近45%。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在H镇形成了小规模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双足鼎立的局面。从经营面积来看,前者占到总面积的55%,后者为45%;从数量来看,规模经营主体只有100户左右,但小规模农户至少有4 000户。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引导规模经营以来,各级政府都要求基层农技服务应重点支持规模经营主体,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规模经营发展相对缓慢,基层农技服务并没有发生巨大变革。从皖南H镇来看,只是随着近年来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当地基层农技服务才开始发生重大调整,即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全面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从而导致了基层农技服务的“垒大户”。

(一)服务对象上的大户为主

在规模经营主体兴起之前,小规模农户是当地农业经营的唯一主体,是县乡农技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当地农技部门很快将主要服务对象指向规模经营主体。访谈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和H镇农技站负责人都表示,近几年及以后当地农技服务的定位就是“以大户为主,兼顾散户”。他们所指的大户正是近年来兴起的规模经营主体,而散户就是广大小规模农户。“以大户为主”,是指农技部门的工作重心要围绕规模经营主体而展开,并主动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而“兼顾散户”是指在主要服务于大户的同时也要顾及对小规模农户的服务。从基层农技部门的目标上已经可以清晰看出,规模经营主体已经替代小规模农户成为了基层农技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于小规模农户还广泛存在,所以当地农技部门在服务目标上也要兼顾小规模农户,但是实践中这种兼顾也很难做到。调查中,H镇的小规模农戶普遍反映,“以前县里和镇里的农技人员还往小户田里跑,现在都是往大户那里跑,你不找他,他也不找你”,甚至有农户极端地说“小户没有农技服务”。该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也承认,“我们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管不了那么多,将重心转向大户后,小户就忽视了一些”。从县乡两级农技部门来看,规模经营主体兴起前后,它们的人财物等方面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还有所下降以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人事为例,2007年以前该中心共有44人,当年减少到37人,而到2014年就仅有21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后,势必会减弱对小规模农户的服务。

(二)服务渠道上的厚此薄彼

基层农技部门服务于小规模农户的主要渠道是借助于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即镇农技站通过村农技员、村民小组长和示范户等层层嵌入在村庄社会的服务主体才将农技服务传送给广大小规模农户[17]。但是税费改革前后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出现“线断网破”问题[18],此后,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非常凸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当地农技部门另辟蹊径,开创了直接对接大户的服务渠道,即农技部门无需任何中间组织就可直接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比如建立短信平台和QQ群,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将病虫情报、新品种、新技术、天气状况等科技信息发送给规模经营主体。此外,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上,也直接在一些大户的土地上进行试验、示范并进行推广。这种直接对接服务对象的方式之所以能应用于规模经营主体而无法应用于广大小规模农户,主要是因为规模经营主体较之于小规模农户数量较小,整体素质较高,而广大小规模农户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素质参差不齐(比如有的不识字,不会使用手机、QQ的现代通讯方式)。

除了这种专门针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渠道,当地农技部门还将普惠性的服务倾斜于规模经营主体。H镇农技站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农技培训班据H镇农技站站长介绍,2013年H镇共举办各种农技培训班21次。,这是基层农技部门进行农技推广的主要方式之一。原来培训班的参加者主要是各个村的农技员和示范户,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即虽然村里的农技员(多为会计兼职)还是要参加,但是原本各个村的农技示范户几乎被全部替换成了规模经营主体。与此类似,农技部门开展的“包村联户”工作也是如此。按当地规定,县乡每个农技员都需要包1~2个村和10户示范户,主动为其提供农技服务并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农技人员不仅要为联系户提供各种信息,而且还要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并召集他们座谈。在H镇实施中,虽然县乡农技员为了照顾面上情况会选择若干小规模农户作为联系户,但主要的联系户都是规模经营主体。正是以这种方式在H镇实现了农技员对几乎所有规模经营主体的一对一服务。

以上措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规模经营主体的需求,但是当地农技部门将普惠性的农技服务过度地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却不利于小规模农户。原来的示范户基本都是村内的种田能手,属于中坚农民,由于其经营模式与其他小规模农户类似且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就非常显著。但是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在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等各方面与小规模农户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比如,H镇的规模经营主体一般选择稻麦轮作,而小规模农户主要种植双季稻;在经营方式上,规模经营主体属于资本密集型经营,而小规模农户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且多数规模经营主体都不是本村或本镇人,他们与周边小规模农户的来往非常少,这些都限制了规模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三)服务项目上的过度倾斜

税费改革以后,大量惠农资金投入农村且主要以项目制的形式出现[19],在农技服务领域也是如此,即很多农技服务都是以项目制的形式进入农村。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H镇的农技服务项目也主要向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从H镇农技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大体有两个趋势:第一,相对于小规模农户,农技项目主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第二,相对于一般规模经营主体,主要向若干个典型的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以H镇2013年实施的“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为例,由于项目资金有限并为了突出重点,该项目在实施中划分出百亩攻关区、千亩核心示范区和万亩示范区三部分。在项目区的选择上,百亩攻关区就选在该镇最大的规模经营主体王某的土地上,千亩示范区主要是王某和其他若干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而项目区的其他部分才会涉及其他规模经营主体和广大小规模农户。而在资金的投放上,则主要集中在百亩攻关区范围内,其他两个区域的资金投入量依次递减。

作为当地政府树立的典型,王某几乎可以享受到H镇所有的农技服务项目,诸如机插秧工厂化育秧建设项目、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项目、统防统治项目,不一而足。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王某所获得项目的总资金不低于1 000万元。当然不是所有的大户都能像王某那样得到这么多项目的惠顾。正如折晓叶和陈婴婴所指出的,地方政府在项目“打包”运作中的一个倾向便是对“示范”点进行集中投入,以造就出一些“政绩亮点”,甚至导致示范点的公共品过度建设,而那些特别需要项目支持的弱势社区却得不到项目[20]。这种现象在H镇的农技服务项目的投放上表现非常明显。作为县乡政府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王某曾经获得过“全国种粮大户”和“省劳动模范”等称号。,王某获得了大量项目。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技服务项目都是稀缺的,因此,农技项目向大户的倾斜,使广大小规模农户无法分享国家的惠农资金,也背离了国家实施项目的初衷。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H镇的农技服务正在从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逐步将重点转向大户。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可能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却造成小规模农户在基层农技服务中边缘化。尽管小规模农户在逐渐减少,但是从总数上看仍然占据绝对多数,他们仍然构成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面。而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将使他们很难接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农技服务,这不仅不利于农技服务的均等化,而且将迫使小规模农户更加依赖于农资零售商。由于农资零售商的逐利性,他们只会向农户推销利润高的农资产品,而不会推销效果最好或最为适合的农资产品,因此农资零售商不具备为农户提供基本农技服务的公共职能,尽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这种职能。所以,小规模农户在农技服务上过度依赖农资零售商,不仅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而且也不利于其农业生产的正常維系。

三、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生成逻辑

H镇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有着值得思考的深层次原因。从其发生的时间来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是伴随着当地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过程而产生的,因此,需要由此切入来探讨其生成逻辑。从笔者调查来看,县乡政府、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构成了规模经营背景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产生的直接动力。尽管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行动逻辑相差很大,但是却在同一个方向上汇聚成了一股合力。

(一)政治逻辑:政府发展规模经营的需要

基层农技服务的转向在根本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的方向。由于农技部门的三权(人、财、物的管理权)全都归属地方政府,因此,基层农技部门的工作方向必须服务于当地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既是地方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农技部门的自觉意识。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并将其作为农业治理的中心工作,H镇所在县乡政府也不例外。笔者在H镇调查发现,在农业治理目标上,近年来当地县乡政府逐渐确立了改造小规模农户、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的目标。在这一治理目标下,小规模农户被视为落后的、需要加以改造的对象,规模经营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县乡两级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措施,甚至不惜动用强制半强制的措施挤压小规模农户的发展空间以发展规模经营主体。而H镇作为该县唯一纯农业型乡镇,更是县乡政府重点打造的典型,不仅县级政府将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重点倾斜于H镇,而且H镇政府也比其他乡镇更加积极地发展规模经营。这是前述H镇规模经营主体在短短几年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而县乡政府之所以如此积极地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固然有回应农业转型现实需要的考量,但更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政绩[21]。在上级政府将发展规模经营作为重要任务的情况下,在“晋升锦标赛机制”[22]的作用下,下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为了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会更加积极地发展规模经营以在与同级政府的竞赛中获得更加突出的成绩。所以,发展规模经营实际上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换句话说,地方政府发展规模经营所遵循的逻辑是政治逻辑。

在这一逻辑的作用下,县乡政府将发展规模经营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农业治理的中心工作。为此,就需要各涉农部门服务于政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需要,表现在农技服务上就需要基层农技部门重点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H镇农技站站长的话可以为证:“这几年大户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倾向于大户,以大户为主,兼顾散户。这也是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行政逻辑:农技部门自身利益的考量

县乡农技部门之所以在农技服务中过度倾斜大户,除了当地政府给予了明确要求,农技部门的部门利益也是重要原因。其中的部门利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农技服务中倾斜于大户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作中的行政风险。

1.减少交易成本的考量。县乡农技部门在服务于小而散的农户时始终面临着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基层农技部门主要是借助于农村基层组织来降低与小规模农户对接的交易成本。但是税费改革后,一方面随着国家大量资源的下乡,基层农技部门的农技服务任务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却在人员、资源、治权和治责等诸方面都在走向弱化[23]。这两个方面的同步变化大大增加了基层农技部门与小规模农户打交道的交易成本,这不仅使农技部门在农技服务过程中十分吃力而且往往难见成效。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县乡农技部门出于减少交易成本的考虑自然会更加倾向于服务这些规模经营主体。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农技部门的工作量而且可使其工作成效更加凸显。还是以上面提到的“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为例。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告诉笔者,“百亩攻关区之所以选在大户而不是小规模农户田里实施,一是项目好实施,什么事情都好商量,跟一个人好讲,要是跟十个人就不好讲,让这十个人都听你的就更难了;二是如果有什么闪失,补偿也好搞”。从中可以看出,基层农技部门之所以将项目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大户的田里,主要便是从降低交易成本的出发的。这样,不仅更容易使项目按照项目本身的各项要求进行实施,而且更容易使项目成为供各方进行参观的“示范点”。其实这一逻辑在其他农技服务的实施中也普遍存在。

2.降低行政风险的考量。该县植保站站长告诉笔者,“我们现在之所以抓大户,他们成为重中之重,是因为他们面积大,一出问题就比较严重,影响也大;而小户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了,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大问题,有问题也都是局部性的小问题,况且他们也不可能颗粒无收”。这位站长的话道出了他们对行政风险的考量。较之于规模经营主体,小规模农户的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化,即使农技服务不到位出大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尽管可能存在许多小问题。而规模经营主体由于经营面积比较大,一旦由于农技服务不到位产生问题就可能是大范围的问题,造成不良影响,进而使农技部门被问责。因此,基于降低行政风险的“不出事逻辑”[24]也是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原因。

以上两个方面都可归结为基层农技部门基于自身部门利益考量而遵循的“行政逻辑”,前者可看做是积极行政中减少成本、凸显工作绩效的考量,后者可看做其从消极行政角度降低行政风险的考量。

(三)逐利逻辑:规模经营主体的积极争取

除了县乡政府与基层农技部门,规模经营主体也构成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推动力。由于规模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较大,农业技术给其带来的边际效益比较明显,因此,较之于小规模农户他们不仅自身比较重视农业技术,而且对于基层农技部门提供的农技服务也有更加迫切的需求。所以,笔者在H镇调查中发现,这些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不仅对于农技部门的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而且还会积极向其表达自己的服务需求,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农技部门为其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一方面是因为农技服务对于他们的切身利益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行动能力和组织能力比一般农户要强出许多。更何况,这些规模经营主体大多都是当地的工商企业或富裕群体,本来便与当地政府的往来就比较多,他们向政府表达诉求和争取利益就非常方便。而相对而言,一般农户向政府和农技部门表达自己的诉求就比较困难,而且由于组织能力较弱,也很难形成强大的合力来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利益。规模经营主体较之于小规模农户的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一般农技服务中,而且更体现在对农技服务项目的争取中。较之于小而散的小规模农户,规模经营主体在获取项目信息、“跑项目”的能力、与相关部门的关系、运作项目的能力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加之,本来用以增强小规模农户能力的合作社也大都被一些规模经营主体包装成自己的谋利工具[25]。所以,导致很多农技服务项目没有被占据多数的小规模农户分享,而是为少数规模经营主体所独享。

因此,笔者认为规模经营主体基于逐利逻辑积极争取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益也构成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原因。总之,正是县乡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三者共同推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发生。尽管它们的出发点和所遵循的主要逻辑不尽相同,但是却在推动基层农技服务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上达成了一致,并且在密切的互动中共同推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

四、结论与启示

农技服务是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然而,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趋势凸显,主要表现在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主要倾斜于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而不断弱化对于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正如笔者在上文所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逐利逻辑共同推动的结果。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显然有着诸多好处,但是这却是建立在损害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占据绝对多数的广大小规模户利益基础上的。众所周知,在当下和未来较长时间内广大小规模农户都将构成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面。在此前提下,基层农技部门都应以广大小规模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当然,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兴起,他们的合理需求也不容忽视并且需要给予满足,但是增加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绝不应建立在损害小规模农户利益和弱化对他们服务的基础上。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得出的政策启示是:(1)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规模经营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能建立在对小规模农户排斥的基础上,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规模经营主体与小规模农户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道路;(2)规模经营主体和广大小规模农户都是基层农技部门的重要服务对象,都应给予充分重视,而不应有所偏废,在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服务力度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作为基本面但却不断被边缘化的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同时,应防止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过度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3)还要继续加强小规模农户的组织建设,这一方面需要使村级组织成为小规模农户真正意义的“当家人”,代表他們维护和争取利益;另一方面需要组建更多真正属于广大小规模农户的真合作社,而不是作为个别人谋利工具的假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万宝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N].人民日报,2014-03-13(7).

[2] 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9(1):4-11.

[3] 黄祖辉,扈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弱化现象透视[J].中国软科学,2005(8):63-69.

[4] 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5] 焦源,赵玉姝,高强.我国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18.

[6] 徐世艳,李仕宝.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4):42-47.

[7] 张耀钢,应瑞瑶.农户技术服务需求的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3):65-71.

[8] 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2-12.

[9] 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2):78-87.

[10] 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合作经济,2013(8):35-39.

[11] 姜长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有新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4(9):61-65.

[12] 赵玉姝,高强,焦源.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3(9):178-183.

[13] 焦源,赵玉姝,高强,等.农户分化状态下农民技术获取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97-101.

[14] 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杨雪冬.“主动的”地方政治:作为战略群体的县乡干部[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3:1-23.

[15] 朱晓阳.施惠原则、垒大户与猫鼠共识[J].开放时代,2004(6):24-35.

[16] 郑风田.家庭农场发展不能垒大户[J].中国畜牧业,2013(10):30.

[17] 陈辉,赵晓峰,张正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88.

[18] 田先红,王德福.乡村农技服务:在改革中沉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8-180.

[19]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J].社会,2012(1):1-37.

[20]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21] 孙新华.土地流转与农户家计:两种流转模式的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2(4):77-83.

[22]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23] 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J].开放时代,2010(6):5-23.

[24] 贺雪峰,刘岳.基层治理的“不出事逻辑”[J].学术研究,2010(6):32-37.

[25] 冯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J].中国农村观察,2014(2):2-17.

农业科技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緬甸农业科技发展及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并提出建议,为探寻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开展途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明确优势及薄弱环节;分析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根据缅甸农业发展特点及中缅科技合作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结果】缅甸农业资源禀赋优越,但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具有多方面的技术需求,包括作物生产技术、畜禽和水产养殖技术及其配套设施、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研发技术等。目前中缅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基础良好,并逐步建立副部级、国家级农业合作机制,但仍存在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少、合作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及人力资源瓶颈难以突破的问题。【建议】针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在农产品加工、动植物引种改良及病害防治、肥料应用、耕地开发等领域深化援助合作路径;充分运用我国海外园区建设经验,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合作;进一步调动地缘优势省区农业高校资源优势,支持缅甸农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缅甸;中缅合作;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us of development; Myanma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收稿日期:2019-02-24

作者简介:*为通讯作者,覃泽林(1968-),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工作,E-mail:alinqin@gxaas.net。温国泉(1976-),编审,主要从事东盟农业与国际技术转移研究工作,E-mail:4157040@qq.com

0 引言

【研究意义】缅甸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一带一路”在西南方向实施的关键节点(李晨阳和宋少军,2016)。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的提出使中缅农业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两国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化是必然趋势。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缅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双方农业条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对加速两国农业资源及技术的互利共享及推动农业快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Kyaing和苏晓峰(2012)认为缅甸在生物技术方面需进行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科研体系也亟待改善。卢品慕(2012)认为中缅双方应注重农业开发,可开展农作物良种制种技术、烟草生产技术、杂交水稻技术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满足双方对农业技术合作开发的期望。刘家力(2015)从缅甸农产品贸易市场开发的角度分析,认为加强中缅农业技术合作是顺应两国国情的对策,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产能过剩的问题。张芸等(2015)认为缅甸农业发展受困于落后的农业技术及匮乏的资金,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农业开发与技术援助相結合的模式,利用援外项目带动农业“走出去”,支持我国企业或机构在缅甸开展技术合作。近年来,中缅两国跨境农业合作项目已获得巨大发展,截至2015年中缅跨境农业合作种植面积已突破1.33万ha,农业合作项目持续增多(喻文才,2016)。甘妮(2016)认为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种植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和网络化及畜牧兽医等可作为中缅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杜兰(2017)认为在中缅国际合作中,农业是一个前景广阔、深受欢迎的行业,我国可通过为缅甸提供农机设备、输出种植技术、培养技术人才等,更好地惠及当地人民。原瑞玲(2017)以农业投资为出发点对中缅农业合作现状进行研究,认为中缅农业生产要素优势具有互补性,种质资源及其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等应作为中缅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张鑫(2017)认为要打造跨境次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体系,我国应加大对缅甸等东盟农业技术落后国家的技术输出力度,在杂交水稻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生鲜冷链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朱月季等(2018)认为缅甸自然条件及农业资源优越,但农业基础较差,对农业技术有较大需求。【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关于中缅国际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贸合作、投资合作、产能合作等,而关于农业科技领域合作的研究鲜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中缅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进展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的稳健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研究团队赴缅甸调查收集的2005—2015年缅甸农业发展信息,并查阅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2013—2017年缅甸农业生产数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世界各国纪实年鉴(The CIA World Factbook)、世界银行公开数据(World Bank Open Data)等。结合以上相关文献数据及官方机构公开信息,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及中缅农业科技合作进行分析与评价。

1. 2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采用缺点列举法提出当前中缅农业科技合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2 缅甸农业科技发展及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分析

2. 1 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缅甸的生态环境优良,物种丰富,土地广袤,水域洁净,河流系统发达,劳动力充沛且成本低,具有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以农业为基础的各行业在国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制于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缅甸政府虽然坚持改革开放,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但农业科技水平仍较为落后,农业研究力量薄弱,劳动力素质不高。

2. 1. 1 劳动力素质及农业教育水平较低 缅甸劳动力规模可观,但劳动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016年国民识字率仅为75.6%(World Bank, 2018),主要劳动力中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仅占65%(宋海燕,2017),中学入学率约40%(张芸等,2015)。青少年是缅甸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截至2017年,缅甸高等院校入学率仅为16%左右(World Bank, 2018),涉农高校数量较少,主要为兽医科技大学、耶津农业大学和曼德勒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等,教育规模难以满足农业科技的发展需求,大部分劳动力仅能从事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工作。缅甸政府设有农业灌溉部、畜牧、水产和农村发展部及农业研究部等科技主管机构,但由于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职能没有建立健全,科技管理运行系统化程度较低。

2. 1. 2 作物生产技术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缅甸田多人少,耕作方式仍较粗放,缺乏规模化的大田管理。作物育种进展缓慢,缺乏抗性好、质量高的优良种质资源,制种技术落后,作物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创收。由表1可知,缅甸优势作物中除豆类单产较高外,其余4种作物均与我国及世界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其中,芝麻单产比我国少1000 kg/ha左右;水稻单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00 kg/ha,与我国差距也较大;橡胶单产均落后于我国及世界平均水平400 kg/ha以上。在病虫害方面,缅甸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较轻,主要防控由于高温多雨条件下稻田受涝导致的水稻白叶枯病;近年来果实蝇对当地果蔬为害较严重,豆类病毒病的发生也较明显。

2. 1. 3 养殖技术及配套设施难以支撑产业发展 缅甸畜牧业的工业化起步晚,养殖技术薄弱,引种力度较小,养殖品种多为本地资源,几乎没有进行品种遗传改良;养殖方式落后,对动物病害研究水平较低,实验设备陈旧匮乏,流行病应对及防控能力弱,从而直接影响产量,产品常面临出口困难及价格低廉等问题。缅甸水产资源丰富,但养殖技术整体落后,饲料技术、病害管理及养殖管理等方面仍有待提升;由于水产养殖方面吸引外资乏力,因此资金筹备及技术开发难以进行,基础设施差,捕捞设施以传统渔船、帆船及独木舟为主,远洋捕捞能力较差,行业发展缓慢。

2. 1. 4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缅甸的农作物采后加工技术匮乏,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仅能生产基础加工产品。以稻米采后加工为例,缅甸稻米干燥设备应用时间晚,在国内几乎未普及,干燥技术落后,在脱粒、干燥时稻米损失量达全国稻米总产量的10%,雨季时更甚(孔志坚,2011;陈玉凤,2014),稻米深加工技术水平低,米质较差。渔业方面,缅甸主要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水产品加工,如烟熏、腌制、脱水及制作鱼酱和鱼露等(刘宝祥,2011),主要面向国内供应。用于出口的水产品需进一步加工,但目前缅甸基础速冻设备数量有限,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冷冻设备极其缺乏,直接影响了出口价值。

2. 1. 5 农业机械研发技术及推广尚未成形 缅甸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高,截至2016年,缅甸的农机化水平仍只有10%(李振兴,2016),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知度较低,政府也尚未建立农机推广部门,相关培训开展较少,技术应用水平低。由于缅甸耕地分布零散,且多为小块田地,大型农机的田间使用率很低,加之设备零件常年短缺,政府所设的国营农机站点经营不善,全国多数农民主要依靠牲畜和人力进行耕作(彭彬,2006),生产效率很低。

2. 2 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现状

我国与缅甸同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目前我国已成为缅甸最大贸易伙伴及投资来源国(马强,2015),农产品为两国重要贸易产品之一,加大农业合作力度势在必行。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合作质量及成效,推动双边农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达成共赢。在“一带一路”倡议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背景下,中缅两国农业合作进入关键机遇期,近年来双边合作稳健推进,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2. 2. 1 政府部门合作力度加大 2014年11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原国家农业部)与缅甸畜牧水产和农村发展部共同签署《中缅畜牧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此后5年我国为缅甸培训300名农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并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方式,结合小额农业贷款援助,共同推动中缅农业合作深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2017年我国政府共为缅甸政府培训农业主管官员和技术人员637人,主要传授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先进农业种植理论和技术,同时向缅方提供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专门用于农业职业技术中心、农产品质量控制中心、杂交水稻中心、示范农场及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2018)。2018年1月,中缅两国代表在内比都签署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缅方项目协议,中方资助缅方约240万美元开展包括水稻良种培育及优化种植、咖啡产量和质量提升、农村发展和蔬菜栽培技术转移、水果与蔬菜安全优质种植技术等10个项目。

2. 2. 2 地方机构及企业合作密切 中缅地方层面农业科技合作主要以交流互访、开展培训等形式为主,具有良好合作基础及经验。自2009年起,在我国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四川、云南等省份的科研机构与缅甸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成为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的“先锋队”,共建“中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在食品科学研究及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共同建立中缅农业研究院。除此之外,我国腾冲、临沧、瑞丽等城市政府及云南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云南德宏州贸易商会等企业、组织也在全方位推进对缅农业合作。近年来两国地方机构还开展了许多人才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涵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作物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水利灌溉、农业机械及农业现代化等。我国其他省份与缅甸的合作往来也日趋频繁,如2018年江苏省受邀在缅甸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对缅甸主要作物进行改良及示范推广,提高缅甸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

2. 2. 3 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2014年9月,中缅两国农业部长共同签署《关于加强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立农业、畜牧兽医及渔业合作分委会,建立副部级农业合作机制,为双边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利指导和有力保障;2014年11月,中缅两国共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关于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决定成立中缅农业合作委员会,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完善两国农业合作机制,并于2016年6月成功举行中缅农业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明确农业科技、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在内的农业合作导向。

3 中缅农业科技合作面临的问题

中缅两国农业互补性明显。缅甸资源条件优越,但由于技术较落后,许多农业资源存在无法开发、开发程度低或过度开发的问题,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但作为一个农业资源绝对量丰富、相对量贫乏的资源约束型国家(刘慧,1998),发展受环境和资源约束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结构亟待优化(张芸等,2015)。新常態下,我国应与国际农业进行全方位对接与合作,以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尚永辉和魏君英,2017)。此外,中缅两国互为友好邻邦,山水相连,边界线长达2186 km,开展合作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投入,相近的距离为合作项目的顺利启动及成本的缩减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还面临一些急迫的问题。

3. 1 缅甸农业科技领域投入过少,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缅甸本身属于不发达国家,政府在农业领域所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农业研究资金投入强度极低,每100美元农业GDP中,用于农业研究的费用仅为0.06美元,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0.41美元(Haggblade,2013),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也尚未健全。同时,缅甸由于长期经济失衡,外债规模较大,多数外资企业投资时优先考虑投资金额少、风险低、成本可短期回收的项目,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缓慢。

3. 2 缅甸高等教育长期缺乏导致人力资源瓶颈难以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的20余年里缅甸高等教育包括农业教育在内的各行业人才极度缺乏,缅甸农业发展在根本上受到了影响。如今,缅甸农业高等教育已有了很大进步,但高等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招生规模小,覆盖范围窄,因此农业人力资源瓶颈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尤其缺乏懂农业、懂外语的国际合作人才,导致先进国际农业技术欠缺,农业科技发展不力。

3. 3 中缅科技合作规模小,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两国的绝大部分科技合作项目以我国为主导,合作中主要以我国的科技输出为主。目前缅甸在我国农业对外合作中尚未有明确定位,合作整体布局、项目推进等缺少国家层面的指导,政府、地方机构及涉农企业未能形成合力以对缅甸农业进行合作开发(刘祖昕等,2015)。同时,目前两国农业科技合作主要以地方机构项目及涉农企业项目为主,大部分集中在地理位置优越的云南省,其他省(区、市)的合作项目开展相对较少,这些项目能依靠地缘优势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总体仍具有一定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分散性,欠缺潜在的邻里效应和抱团应对能力,集中性相对较低,制度优势小,影响和辐射范围较窄,抗风险能力相对不高,农业科技合作缺少有效保障。

4 加强中缅农业科技合作的建议

农业基础薄弱是缅甸对外开放、寻求国际合作的现实条件之一,秉承“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我国正主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需求积极对接。同时在当前民主化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缅甸政府也应更加注重国际合作项目的社会效应,强调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朴光姬和李芳,2017)。综上所述,中缅农业科技合作应针对缅甸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及薄弱环节,结合政府及社会的农业发展诉求,进一步拓展合作方向。

4. 1 针对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深化援助合作层次

4. 1. 1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输出,推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 技术和设备的落后导致缅甸农产品质量、价格难以提升,极大地打击了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削弱了缅甸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可向缅甸输出先进加工技术及先进生产设备,推动行业发展,重点提高稻米、豆类、芝麻及水产品等重要出口创汇产品的加工质量,创造产品附加价值。随着行业的发展,还能创造大量初级农产品加工岗位及高级技术岗位,对充沛的农业劳动力进行充分利用,促进就业,调动农民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

4. 1. 2 重视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开展品种引进及改良工作 除生产能力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之外,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欠缺也是缅甸养殖产量低迷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应注重疫病防控研究,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完善的防控流程和体系,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作物方面,可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加速遗传改良和繁育,建立种子市场体系和推广体系,擴大新品种种植区域,打破缅甸作物单产多年来无明显提高的局面;在畜牧业方面,应引进优质高产品种来对本土品种进行改良,同时注意遏制珍稀经济动物交易,保护当地特有经济动物多样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留遗传资源。

4. 1. 3 合理研发和应用肥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输出肥料研发技术,增强缅甸的肥料自主生产能力,提高产能,削减对进口肥料的依赖。化肥是缅甸的主要肥料,有机肥料目前应用仍较少,大量使用化肥易破坏缅甸现有的优良农业生态环境,应提倡和引导种植户科学使用化肥。今后双方可重点开展有机肥料研发合作和推广,提高肥料使用成效和作物产量,降低环境破坏风险,将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

4. 1. 4 开发宜农耕地,扩大灌溉面积 缅甸政府一向重视耕地开发,但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全国仍有多达600万ha的弃耕地,垦荒机具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浪费。我国可通过耕地地理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结构调整、科学施肥及耕地质量管理(王爱平,2018)等措施,为缅甸合理开发耕地资源,扩大可灌溉土地面积提供帮助,并结合作物种类、不同地区和地貌等气候及水文条件,推广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帮助其建立健全耕地开发与利用体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生产面积,提高农业产量。

4. 1. 5 充分考量缅甸生产现状,合理引进农业机械设备 缅甸政府正不断采取措施加速农机化进程,农业机械化作业比例逐年增加。我国应及时整合符合缅甸当前需求的先进农机货源,进一步开拓缅甸农机市场,同时输出农机研发技术,从根本上帮助解决缅甸农机化的问题。但由于缅甸目前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耕地较分散,地块面积不大,农户对小型农机需求较急切,因此应避免盲目帮助引进大型机械设备,以手扶拖拉机、插秧机、动力耕整机、割晒机、脱粒机等小型农机为主。

4. 2 充分运用我国海外园区建设经验,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合作

海外园区为中缅双方认可和扶持的合作项目,具有一定的政策优越性,同时还具有产业集中、规模大、易形成产业链等优势,合作风险相对容易控制,是较成熟的合作手段,总体应用价值高,近年来缅甸对此的合作意愿也渐渐加强。海外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合作有利于缅甸农业科技产业规模的扩大,还能将农业技术研发与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等相关环节有机结合,形成日趋完善的农业产业价值链,推动农业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我国也能借此发挥农业资源开发能力和农业科技发展优势,进一步实现农业技术“走出去”,打造海外农业发展新平台。

4. 3 进一步调动地缘优势省区农业高校资源优势,支持缅甸农业教育发展

应将农业高等教育作为合作重点之一,通过高校扶持的方式开展农业教学与科研合作,以突破缅甸农业科技人才瓶颈问题。如2017年云南农业大学支持缅甸耶津农业大学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并组建两校农业科技教育中心,填补了缅甸农业高校食品科学方面的空白。建议进一步调动云南、广西等优势省区乃至全国各省份的农业高校资源,扩大对缅甸农业高等教育的扶持规模,通过设立新学院、实施交换生项目、高校教师互换培训项目等,加速资源流动,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陈玉凤. 2014. 缅甸大米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Chen Y F. 2014.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export trade of Myanmar rice[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杜兰. 2017.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缅甸的经贸合作[J]. 东南亚纵横,(1): 29-35. [Du L. 2017. China-Myanmar economic cooper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Around Southeast Asia,(1): 29-35.]

甘妮. 2016. 中缅经贸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国际商贸,(20): 131-132. [Gan N. 2016.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ino-Myanma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J]. International Trade,(20):131-132.]

孔志坚. 2011. 缅甸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初探[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6(2):34-37. [Kong Z J. 20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for Myanmar’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16(2): 34-37.]

Kyaing May Sandar,苏晓峰. 2012. 生物技术在缅甸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 生物技术进展,2(3): 217-220. [Kyaing M S, Su X F. 2012. Agro-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Myanmar[J]. 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2(3): 217-220.]

李晨阳,宋少军. 2016. 缅甸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反应[J]. 南洋问题研究,(4): 20-30. [Li C Y, Song S J. 2016. Myanmar’s perception of and response to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J]. Southeast Asian Affairs,(4): 20-30.]

李振兴. 2016. 缅甸农机市场广阔 但需精耕细作[N]. 中国农机化导报,2016-01-11(8). [Li Z X. 2016. Myanmar has a vas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rket but needs intensive farming[N]. China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erald, 2016-01-11(8).]

劉宝祥. 2011. 缅甸渔业现状[J]. 现代渔业信息,26(5): 22-26. [Liu B X. 2011. Status of fisheries in Burmar[J].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26(5): 22-26.]

刘慧. 1998. 中国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 资源科学,20(5):18-25. [Liu H. 1998.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5): 18-25.]

刘家力. 2015. 中国开发缅甸农产品贸易市场策略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Liu J L. 2015. A study of China’s exploitative strategies for agriculture products trade market in Myanmar[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刘祖昕,赵跃龙,石彦琴,李树君,高云. 2015. 缅甸农业发展现状与中缅农业合作探析[J]. 世界农业,(9): 196-201. [Liu Z X, Zhao Y L, Shi Y Q, Li S J, Gao Y. 2015.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yanmar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J]. World Agriculture, (9): 196-201.]

卢品慕. 2012. 中缅经贸合作利弊分析及策略[J]. 中国证券期货,(6): 167-168. [Lu P M. 2012.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no-Myanma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nd its strategies[J]. Securities & Futures of China, (6): 167-168.]

马强. 2015. 中国已是缅甸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来源国 中缅拓展经贸投资合作面临的六大挑战与七大机遇[J]. 中国经济周刊,(23): 22-23. [Ma Q. 2015. China is Myanmar’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largest source of investment. Six challenges and seven opportunities for China-Myanmar to expand economic, trade and investment cooperation[J]. China Economic Weekly,(23): 22-23.]

彭彬. 2006. 缅甸农业与农机化发展概况及中缅合作前景初探[J]. 现代农业装备,(8): 64-67. [Peng B. 2006.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Myanmar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spect of Sino-Myanmar cooperation[J]. Modern Agricultural Equipment,(8): 64-67.]

朴光姬,李芳. 2017. “一带一路”对接缅甸水资源开发新思路研究[J]. 南亚研究,(4): 60-77. [Piao G J, Li F. 2017. New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Myanmar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South Asian Studies,(4): 60-77.]

尚永辉,魏君英. 2017. “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18): 9-11. [Shang Y H, Wei J Y. 2017.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under “One Belt and One Road”[J].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18): 9-11.]

宋海燕. 2017.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缅甸投资环境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Song H Y. 2017.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of Myanm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BOR[D]. Linfe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王爱平. 2018. 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 河南农业,(31): 60-61. [Wang A P. 2018.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J]. Henan Agriculture,(31): 60-61.]

喻文才. 2016.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缅合作机遇与挑战[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Yu W C. 2016.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Strategic,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urma[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原瑞玲. 2017.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缅农业投资合作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7): 82-86. [Yuan R L. 2017. Country study series for investment and cooperation along OBOR[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7): 82-86.]

张鑫. 2017.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J]. 广西民族研究,(2): 162-170. [Zhang X. 2017. China-ASEAN’s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J]. Guangxi Ethnic Studies, (2): 162-170.]

张芸,崔计顺,杨光. 2015. 缅甸农业发展现状及中缅农业合作战略思考[J]. 世界农业,(1): 150-153. [Zhang Y, Cui J S, Yang G. 2015.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yanmar and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J]. World Agriculture, (1): 150-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4. 中缅签署《中缅畜牧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EB/OL]. (2014-11-15)[2018-08-19]. 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411/t20141115_4210007.ht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4. China and Myanmar signed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in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EB/OL]. (2014-11-15)[2018-08-19]. 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411/t20141115_4210007.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國大使馆. 2018. 2017年中国政府为缅甸政府培训各类人员637人[EB/OL]. (2018-01-17)[2018-10-15]. https://www.fmprc.gov.cn/ce/cemm/chn/sgxw/t1526320.ht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bassy in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2018.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ained 637 people of all kinds for the Myanmar government in 2017[EB/OL]. (2018-01-17)[2018-10-15]. https://www.fmprc.gov.cn/ce/cemm/chn/sgxw/t1526320.htm.]

朱月季,胡晨,李佳莲. 2018.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技术合作模式研究[J]. 世界农业,(9): 28-33. [Zhu Y J, Hu C, Li J L. 2018.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odel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World A-griculture,(9): 28-33.]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2019.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DB/OL]. (2019-01-18)[2019-02-27]. http://www.fao.org/faostat.

Haggblade S. 2013. A strategic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food security diagnostic for Myanmar[R]. Michiga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 and the Myanmar Development Resource Institute’s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MDRI/CESD).

World Bank. 2018. World Bank Open Data[DB/OL]. (2018-10-29)[2019-06-10].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责任编辑 罗 丽)

农业科技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农业科技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查新报告编号由12位字符构成,1~3位为本查新站代号,统一为“Z08”;4~7位为该查新项目委托时的年代号,如“2007”;8~9位为东西校区区分代号,东区用“01”,西区用“02”;10~12位为委托顺序号,每年从“001”开始顺序编排。

2.查新报告存档

所有完成的查新报告保存打印版一份、电子版二份。

1) 打印版存档

打印版与查新合同一起装订后,按编号顺序装入档案盒保存。档案盒逐次编号,每个档案盒上标明本盒中所存查新报告起讫编号、年代、盒号。

2) 档案盒编号

档案盒由一位区分东西区的大写字母和若干位数字顺序号构成,东区用“D”表示,西区用“X”表示,如“D50”表示东区第50号档案盒。

3) 电子版的保存

电子版查新报告由档案管理员在本人电脑上保存一份,保存时先在本人电脑上开辟专门空间并建立若干子文件夹,子文件夹名称与打印版档案盒号对应,如“D52”等。查新报告电子版按打印版顺序存入对应的子文件夹中。最后以同样方式在图书馆ftp服务器上开辟的专门空间中建立子文件夹,再另外保存一份电子版查新报告。

3.查新档案目录建立及维护

1)东西区完成的查新报告分别逐年建立独立的Excel格式目录表,目录表中应依次著录如下项目:a编号、b课题名称、c委托人、d委托单位、e查新范围、f查新类型、g查新员、h审核员、i委托日期、j完成日期、k盒号。

2)查新范围为国内、国外、国内外、专利四种之一;

3)查新类型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申请专利、技术引进、文章投稿、药物不良反应、其他八种之一;

4)委托日期和完成日期格式统一为yyyy.mm.dd。

农业科技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硒资源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不断深入,富硒生物产业成为湖北省恩施州的主导产业集群之一。通过SWOT分析方法研究了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富硒生物产业;SWOT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位于东经108°23′~110°38′,北纬29°07′~31°24′。恩施州东接湖北省宜昌市,南毗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东北端连神农架林区。恩施州下辖二市六县,人口402万人,有国土总面积2.4 km2,占湖北省总面积的13%,森林覆盖达67%。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构成了恩施气候的多样性,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内年均气温16.2 ℃,年平均降水量1 600 mm,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这为恩施发展富硒生物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科学补硒科普、科技创新、市场培育、政策法规、资金及人才引进等方面基础薄弱,富硒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长期以来尚未形成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恩施立足于资源优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富硒生物产业集成开发,使之成为该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逐步发展为恩施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本研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进行多维度分析,如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以期为立足区域特色、发挥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提供经济技术支持。

1 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恩施拥有丰富的富硒矿床资源和富硒土壤资源,具有发展富硒产业的资源潜力。近年来,恩施开发利用富硒资源形成了以富硒农业、富硒食品为代表的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新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恩施富硒生物企业充分利用硒资源开发了富硒粮油、富硒茶叶饮品、富硒蔬菜水果、富硒药材、富硒肉蛋、富硒烟叶、富硒天然产物等100多个品种系列。2015年恩施硒产业总产值超330亿元,其中恩施硒农业总产值达到185.14亿元,比去年增长16.5%,2016年达到382亿元;恩施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企业达187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17家,经过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认定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40家[1-2]。在恩施现有硒品牌中,获“湖北省名牌产品”3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42件、中国驰名商标4件,出现了“恩施玉露”“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利川山药”“大山鼎蔬菜”等38个公众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更是多达上百个。目前,恩施富硒农业开发规模已发展到粮油播种面积43.33万公顷、高山蔬菜13.73万公顷、药材8.67万公顷、水果7.2万公顷、烟叶16.67万公顷、茶叶9.33万公顷、生猪500万头以上、家禽1 174万只、水产7 555 t。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恩施特色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板块。

2 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S—优势

恩施硒资源丰富且得天独厚。现已初步探明含硒岩石储量50多亿吨,表层硒适中土壤分布面积2.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95%以上,各类动植物种生物有机硒含量是其他富硒地区的数十倍以上。2011年9月,因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资源,恩施被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TEMA14)授予“世界硒都”称号[3-4]。无论是硒矿床储量、富硒土壤面积还是发展规模、国内外影响力方面,恩施均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恩施富硒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品质优良。近年来,恩施已逐步形成了以茶叶、畜牧、林果、中药材、特色蔬菜、烟叶为主的六大富硒特色农业和富硒绿色食品集群,已建成基地20万公顷,其出产的富硒茶、富硒鸡蛋、富硒白柚、富硒西兰花、富硒堇叶碎米荠、富硒绞股蓝等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和消费者的喜爱。

恩施区位优势凸显,厚积薄发。除了“世界硒都”称号外,恩施还有“华中药库”“鄂西林海”“烟草王国”“土苗风情园”“天然氧吧”等美誉,再加上山清水秀、文化浓郁特色的旅游,以及恩施许家坪机场、高铁站、318及209國道等便利交通,使得恩施发展富硒生物产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凸显,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2 W—劣势

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纵深开发深度不够,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小。目前,恩施从事富硒农业和食品行业的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逾上千家,但是大多数呈现出重复建设、劳动密集、恶性市场竞争等特点,且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成高附加值食品品类的较少,各单位间产业链开发关联度小,产品和品牌同质化严重。

恩施富硒生物产业科技投入不够,人才缺乏,技术水平差距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5]。由于我国富硒生物产业起步较晚,从事富硒食品和富硒农业科技开发的人才严重缺乏,且对该产业认识不足,研发投入较少,富硒农业种养殖技术、富硒食品深加工技术以及产品技术成果较少,还存在较多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难题需要解决。

缺乏资金和龙头聚集带动作用,产业发展配套功能不完善。随着人们对科学补硒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富硒产品市场的日益增长,许多投资者和从业者不断涌入恩施,一时间科学补硒科普活动铺天盖地、富硒产品琳琅满目、龙头企业逐渐壮大。但是,纵观恩施富硒生物产业企业,大多数为本土企业,自有资金和资产规模有限,金融信贷额度和力度较小,很多都走进“短贷长用、关联担保甚至民间借贷”的怪圈,出现了以湖北长友农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由于扩张过快、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的严重后果。同时,由于各企业低位重复、单打独斗、盲目扩张等,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后继乏力,虽也出现了中国硒谷富硒产业联盟企业抱团发展的势头,但实际操作依然困难重重。近年来,恩施建设了特色产业园区,但在研发、加工、仓储、物流、配送、市场等功能区配套依然分散、缺失和不足,满足不了持续增长的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虽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在规模上与中粮、双汇等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产业带动作用有限。

2.3 O—机会

近年来,政府的日益重视和富硒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2015年9月22日,《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并提出将湖北省富硒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和产业优势,到2020年将富硒产业打造成产值过千亿元的富民产业。2016年9月7日,《恩施州硒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并提出到2020年富硒产值达到700亿元。2017年9月27日,《恩施硒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发布并提出大力发展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在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DBS42/002-2014)的基础上,恩施还将与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就富硒食品国家标准、产业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集力攻关。同时将产业发展基金推进实质性操作阶段,为恩施富硒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硒元素自1817年被发现迄今已有201年。大量的科学家研究证实: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癌、保护心脏、抗肝坏死、防止近视和白内障、解毒、提高免疫力、延缓晒老和增强生殖功能等多种生物学作用[6]。因此,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生命之火”“心脏守护神”“抗癌之王”和“长寿元素”[7-9]。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低硒或缺硒水平,缺硒人群近9亿人之多。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中,硒的成年人日摄入量在20~40 μg,离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推荐值50~250 μg相差甚远。科学补硒成为世界各国和我国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的通常做法。随着人们对科学补硒认知的不断深入和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富硒食品的市场开发前景将越来越广阔。若我国人人每天补硒100 μg,富硒食品产值将达到万亿元以上。

2.4 T—挑战

富硒生物产业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科学补硒与健康的关系日益明确和不可限量的市场价值递增,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开发的热潮,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门槛日益提高,产品品牌、市场开发、发展规模、资本角逐等核心要素的博弈。

除了恩施之外,其他土壤富硒地区如陕西安康、湖南桃源、江西宜春、重庆江津、山东博山、江苏如皋、广西永福等,围绕富硒生物产业也进行了大力扶持和集力开发。而北京、江西丰城、湖北武汉、江苏南京等土壤非富硒地区通过人为方式(如施硒肥或硒培养基等技术)进行富硒生物产业开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我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富硒食品标准、产品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富硒食品国家标准缺失,导致富硒食品技术门槛较低。目前,虽然恩施制订了富有机硒食品标准,其他地区也制订了相关地方标准,国家层面仅有富硒稻谷和富硒茶的行业标准,但各地标准仅为参考,标准使用比较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富硒农业粗放发展、富硒食品市场恶性竞争甚至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等,再加上富硒食品企业在发展战略、产品技术、品牌打造、市场模式、资本架构等方面无成功经验借鉴等,给富硒生物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挑战。

3 基于SWOT分析的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战略

经上述研究分析可知,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优势、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共有,通过采取实际可行的策略和措施,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利用机遇扭转劣势,资源整合规模发展,创新路径做大做强。结合SWOT战略分析为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3.1 SO战略

政府应继续重视产业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贫困区位政策和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基金落到实处,积极扶持和培育富硒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从战略定位、资本架构、科技开发、市场推广和规模化发展等方面做大做强,真正实现“硒品产业化,产业金融化”,辐射带动恩施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和脱贫摘帽。

3.2 ST战略

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切合市场的需求和客户的需要,不断推进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开发,加大对富硒聚集机理、富硒营养生化机理、富硒食品质量标准、精深加工及安全控制等技术研发的投入,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成果,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同时,加强科学补硒知识文化普及,提高产品和品牌的客户粘贴力、市场影响力,使得恩施富硒食品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3.3 WO战略

在政府大力帮扶和支持下,龙头企业需自我造血和输血,引进和培养人才,实施资本战略、产业战略、品牌战略、科技战略、市场战略等,更要抱团发展、强强联合或者吸引外部投资者,形成产业功能配套发展环境,弥补和消除劣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机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和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

3.4 WT战略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区域企业及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提高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实现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市场、资本等产业链条开发一体化。政府大力帮扶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挥其帶动作用,促进产销衔接、增产增效。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做大做强,在品牌、技术、市场等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抢占国内国际市场,屹立于我国乃至世界富硒食品行业前列。

4 展望

硒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其在营养学和医学上的研究方兴未艾,与硒相关的健康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与其相应的富硒生物产业开发势必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恩施拥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硒资源优势,其富硒生物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未来需要在产业布局、配套实施、龙头领军、资本输入、人才引进、技术高精尖等方面引以重视和解决。可以预见,在政府、龙头企业及内联外引的共同努力下,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瓶颈势必得到突破,迎来长足发展、繁荣兴旺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程水源,张祖清,陈普亮,等.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的成效、问题、机遇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6):3009-3013.

[2] 程水源.硒与恩施科普丛书:硒与产业[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48-62.

[3]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白皮书(2015)[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 朱云芬,李卫东,向极钎,等.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3):5894-5897.

[5] 张玉仙.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J].农业装备技术,2005,31(5):6-7.

[6] 卢建新,张仲欣,任丽影.富硒食品加工现状与发展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4(11):45-47.

[7] 朱发厅,薛华,徐然,等.硒产业标准化体系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7(14):30-34.

[8] 郭汉玖,何银生,卢超,等.从硒视角探讨华中药用植物园升级建设[J].中国标准化,2017,24(11):1-4.

[9] 秦俊法.中国硒研究历史回顾(下)[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4,21(12):36-51.

(责任编辑:敬廷桃)

农业科技发展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能够解决当下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对于深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竞争力;对策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水平是当下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当重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发展空间,进行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整体发展。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要性概述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我国农业产业的多功能性正在不断呈现,由于农业内部产业发展具有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共同发力,逐步形成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从而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推动当下农业建设的发展。尽管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的减少,然而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地位,通过将农业与科技两者进行结合,最终推动新型产业的产生以及发展,这也有利于推动其他产业的运行。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首先,近年来,生态环保问题正在不断地严重,虽然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并且农产品逐渐向着高质量、高产量的方向发展,然后在农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越发恶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当下的农业生产很多还是以粗放型生产为主,耕地质量正在不断地下降,很多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这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对生态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当下农业产业结构很难调整,整体处于失衡的状态,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影响,我国很多地区在布局方面出现了不合理这一情况,布局与当地条件不合理,很难提升农业企业的整体实力,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市场危险。虽然在政策的引导之下进行的调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农产品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严重制约了产业现代化发展。

最后,农业产业难融合,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产业化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压力正在不断地加大,农业的发展需要创新科技来提供支持,在当下我国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正在不断地上升,与此同时,以设备以及技术作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在不断地形成。然而在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仍然与很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农业工作者的整体素养还有待商榷。除此之外,很多区域虽然加大了对于农业科技的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然而,当下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核心技术的应用还有待加强,未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这样才能够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提升整体农业竞争力。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点

(一)动态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历史这一角度来看,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具备动态性这一特征。在建国时期,我国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目标变为实现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到了90年代,农业发展目标变成了推动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而到现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的过程中,也有了新的内容,通过提高农业标准化以及信息化标准,使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更丰富,更广泛,且具备时代发展特征[2]。

(二)地域性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自然条件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也体现着地域性这一特征。不同的地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不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因此发展速度缓慢且生产效率低,中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因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相对健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产业规模十分宏大,运作程度也较高,这也决定着沿海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完备[3]。

(三)市场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已经具备了市场化这一特征,这也为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相关农业企业应当加快自身的升级转型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市场的健康可持续發展[4]。

(四)集约化发展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我国市场化细分也越发明显。在此过程之中,也使得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了集约化发展这一主要特征。由于产业的分工十分专业,因此这也成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工作人员更加集中于某一产品的研发以及某一领域的创新,因此产业集约化程度正在不断地提高,这样的发展趋势也导致更多的新技术以及新科技被应用于农业发展之中,在推进产业新技术推广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整体生产水平以及效率。随着集约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农业的生产模式也渐渐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在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农业整体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对策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当合理构建产业布局,当地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农业所具有的优势以及资源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在布局上应当将农业产业划入该地区长远规划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的建设。除此之外,应当充分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企业,提高环境污染的准入门槛,继续治理当地环境,从而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以及政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5]。

其次,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力度,科技的创新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农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因此作为农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大对于科技的创新力度,通过将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引导农民对一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进行应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让农民们看到科技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断发展绿色农业。

最后,应当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随着当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现代化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因此作为政府应当拓宽生产渠道,通过规模经营,从而发挥经营主体的作用,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各个产业领导人应当注重品牌建设,在做好品牌宣传的同时,也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度,这也能够从另一方面提升农产品价值[6]。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从各个角度出发,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性以及技术性的人才投入到当下农业发展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特色农业产业园区

通过将一些创新元素融入当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各个地区结合自身具备的文化或是自然优势,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园区。与此同时,在产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成功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首先,示范农场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园区,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的创新,并且将这一技术以某种方式进行展示,能够为农民解释农业特征,例如节水技术、栽培技术等等,这些示范基地既能够为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研究提供良好的场所。与此同时,也可以以团体为单位向人民群众提供参观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农业知识的理解程度[7]。

其次,休闲观光农业是当下十分流行的一项农业产业发展类型,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农业景观欣赏这一场所,既能够提升观光者的农业知识。与此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给予学生进行实践,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专属于学生实践的教育农场,他们既可以给学生提供景观欣赏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的体验和教学服务工作。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加强自身对于农业知识的理解,有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相关政府也可以创建农业科技园,这是当下高新技术的重要代表场所。一可以组织农民团体参与农业创新;二作为农业科技园的管理者,可以与高校或是一些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展项目科研活动,三也可以与农户代表合作参与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因此,农业科技园在提升农业竞争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8]。

(三)农村经济发展保障措施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发展农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不仅仅能够给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全面的支持。与此同时,也能够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力量,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

首先,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各地落实体制的过程中,应当以当下实际情况作为根本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在推动特色性农村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度,通过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之中才能够加强对于农民的引导工作,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发展体系,以更加详尽的规划确保政府在相关管理体系颁布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落实,并最终取得一定的成果[9]。

其次,工作人员也应当加大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给予各个地区以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从各地区的农业时期发展情况出发,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专项资金小组,在经济类作物种植以及运输的过程中给予补贴,通过这项财政政策也能够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通过加大创新型科技的引入力度。在提高农作物抗灾害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为提升农业竞争力提供更强的动力。在此过程之中,政府应当组织专业都监督小组,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这一部分资金出现流失或是损耗。

最后,应当进一步优化人员管理,通过引入专业性的人才,构建一支适合当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人才管理队伍,作为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于现有工作人员专业方面的培训,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农业知识,而且应当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此同时,作为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方式,在与农民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农民的思维模式,通过加大沟通,了解农民的思想,并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良好的建议[10]。

结束语:

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因此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也被人们赋予了较高的要求,提高农业竞争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是当下小康社会建成过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目标,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才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朝阳.“互联网+”和供給侧改革下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及路径[J].科技和产业,2019,19(11):68-72.

[2]陈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访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肖小余[J].四川党的建设,2019(22):36-37.

[3]胡先福,唐纲.聚力构建“1+3+X”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梁平区: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重庆与世界,2019(11):68-69.

[4]郭继民,王玉洁,管明乐等.六大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9(02):27+238.

[5]赵国锋.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9):73-77.

[6]吴曼.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体系构建研究——以江苏省响水县运河沃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5):247-251+260.

[7]章国兴,章渝平,谢文泽.论重庆区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J].经济师,2019(02):154-155.

[8]蒋永穆,陈维操.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机制构建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08):124-131.

[9]宋长青,张亮,霍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农业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09):167-171.

[10]姬冠,曾福生.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构建的逻辑与方略——以农业大省湖南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24-28.

上一篇:商业空间设计范文下一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